中国特色后备力量——选调生

时间:2019-05-12 13:28: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特色后备力量——选调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特色后备力量——选调生》。

第一篇:中国特色后备力量——选调生

中国特色后备力量——选调生

第一章 名词解释

第一节 选调生的含义

选调生广义来讲,包括两部分:选调生工作和选调生个人,选调生工作是指关于选调生的录用、培养、使用、奖惩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狭义来讲,选调生就是指选调生个人。

整体概念

选调生是“各省区市党委组织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重点培养”的简称,其身份以公务员制度建立为界,之前属国家干部,之后为公务员。由表及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选调”的含义,选调是各省区市党委组织部根据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和远期储备干部的需要,面向高等院校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通过发布招录公告、组织笔试、面试、资格审查等环节进行的公务员选拔调动培养使用行为。按照实施主体不同,选调生可以分为分为省委组织部选拔的选调生、市委组织部选拔的选调生、县委组织部选拔的选调生。平常我们讲的“选调生”主要是指省委组织部选拔的选调生。

以公务员制度视角解读选调生

选调生是公务员群体中经过党的基层实践培养锻炼训练方式的高学历、相对年轻的一支公务员队伍。

“选调生”的深意

在很多人包括一些选调生心里,“选调生”身份似乎就意味着政治前途上灿烂的前景,甚至美好的未来。实际上,选调生没有这样的“政治资本”。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选调生虽然拥有年龄轻、学历高、组织关注程度高等优势,但阅历浅、经验少,对不良习气的抵御能力差,与一般公务员没有两样。“选调生”这个简单称谓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一种勇气。

选调生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化过程。

从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到一个老道成熟的管理者,需要经过一个脱胎换骨、洗心革面的过程。脱掉学生胎,换掉书生骨;洗去菩萨心,革去小资面。如此,才能真正完成从“象牙塔”走到田间地头的道路,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现在的“选调生”与当年“知青”不一样,不是去接受农民“再教育”的。这是一批有

现代知识、现代思维、现代眼光的优秀青年才俊,要用新观念影响基层干部队伍而不是被影响,完成中央交办的任务: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增强基层干部队伍的活力。

选调生身份的认定和退出

大学毕业生录用为选调生后,就具有选调生的身份,也就开始按照选调生工作制度进行管理。不具有选调生身份并不属选调生工作制度管理范围的几种情况:

一、辞职离开公务员队伍;

二、放弃选调生身份报考公务员或调离当地;

三、选调时间超过10年的自然结束选调生身份(部分省市区);

四、已经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选调生,不再作为选调生实行专项管理,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实行正常管理;

五、被组织部门调整出选调生队伍;

六、其他情况。

选调生的时限

从选调上那一刻算起5到10年内,选调生享受组织部门的“专项管理”待遇。这是选调生发展的黄金时间、“最佳年龄阶段”,也是组织部门使用选调生的最佳时间。进入选调生队伍的1至2年,是选调生的观察期,组织部门时刻在盯住选调生,看他们表现这么样。2至3年后,组织部门会考察选调生,给予基本评价,考核结果分差、一般、优秀三个等次。优秀选调生可能会提拔,有些选调生可能会被

县以上部门相中,以借调、调动的方式离开起初工作的单位。这段时间内,选调生会有各种情绪波动,比如不适用、牢骚满腹、发泄不满。也有选调生觉得选调生身份不适合自己,急于去掉选调生身份。5至10年内,选调生的区分会比较明显,有的选调生可能一步一步在组织的培养下走上了乡镇书记、乡镇长乃至副处级等领导岗位,有些选调生可能慢慢脱离了组织的视野,不再适用选调生管理制度,选调生的身份也就结束了。这时,还在机关内呆着的选调生,就跟别的干部一样按通用的干部管理权限进行管理了。选调生身份对于他来说,只是过去的一段历史记忆。

第二节 选调生相关

大学生与选调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让读书人有了学而优则仕的机会,这一制度也深深影响了当代的读书人。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实行以来,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大学从普通高中毕业生中选拔大学生,并将其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些大学生当中的一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选择了去基层、去农村、去机关。通过选调生制度,他们实现了自己的选择。这些从“象牙塔”走出来的选调生,用官方的说法是党的后备干部力量、“未来市长”,用民间的说法就是知青下乡。

目前,大学毕业生要想进入体制内的党政系统,成为公务员,目前只有二种途径:一是参加公务员招考,二是参加选调生项目。尽管做选调生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成功的机会只有1%,但对于想从事公共服务活动的大学生来说,选调生的诱惑力还是其他就业方式所无法比拟和取代的。

选调生与就业制度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大学扩招带来的影响,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中央2005年印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基础上,进—步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切实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当前大学生就业制度不是过去的 “统包统分”、“行政分配”政策,而是实行“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加强重点、兼顾一般,面向基层,充实生产、科研、教学第一线和学以致用、人尽其才”的方针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以奖学金制度和社会就业需求信息引导毕业生自主择业。因此,选调生作为基层就业项目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选调生与基层培养选拔干部

干部在基层成长,干部从基层选拔,干部到基层培养,是我们党的一贯用人方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凡是在各种领导岗位上有所作为、成绩突出的干部,都是注重实践锻炼特别是基层实践锻炼,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这已经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通知中表明,1977年至1982年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招收的应届大专毕业生由于没有经过基层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锻炼,缺乏独立判断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以较快地适应领导机关工作的要求。如果长期主要靠统一分配应届大专毕业生补充机关干部,几年后,没有经过基层工作锻炼的大学生将成为机关干部结构的主体。这将严重影响领导机关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中发挥应有的组织指导作用。中央决定,从1985年开始,中央和国家机关原则上不再直接从应届大专院校毕业生中吸收干部。各部委应将当年分配来的大专毕业生,按其所学专业对口下放基层单位锻炼二、三年。对下放人员,每年至少考察一次。考察合格的,锻炼期满后调回机关工作,不合格的另行安排。1989年中央再次发出通知,重申省级以上党政机关不直接从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中吸收干部。今后,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应主要到基层工作锻炼,然后择优选入党政机关。2012年,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除特殊职位外,全部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不再直接高校应届毕业

生中招考。对选调生来说,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选调生与三农问题

“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深刻体现了这一战略思想。选调生工作在农村,起步在农村,很多选调生还出身农村,对“三农”有深厚的感情。解决好“三农”问题不仅是全党的问题,而且也是选调生心中的希望。选调生去农村工作,有利于选调生了解农村的真实现状、农民的现实生活和农业的基本情况。

选调生与基层工作

从中央到乡镇、村(社区),党和政府建立了很大的组织系统,具体分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人民团体、民主党派、工商联、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11大系统。前面9大系统算作公务员,属行政编制。副处以上的事业编制或企业编制原则上才能转为行政编制。职务分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干部分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实行分类管理,选调生主要集中在党政系统。选调生进入组织的入口是党和政府的基层组织。

上面千根线、底下一根针。基层是整个社会的神经末梢,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最终落脚点。随着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越来越突出,基层干部的工作越来越多、越来越杂、越来越繁琐、越来越难做。人民群众市民社会理念的逐步深化,对自己权益的实现和维护更加重视。再加上法律的日益普及,基层干部不再拥有从前那样相对较高的威望和权力,一旦出现人民群众利益受损或者仅是群众认为自己受损就会运用法律或者是上访等途径加以维护,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基层工作难,难就难在直接与百姓接触,难就难在直接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难就难在即使是再难的工作,毕竟都是为了百姓,也都要一一落实。

第三节 选调生姓“党”

选调生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选调生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党的建设(党建)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纪律建设等。党的组织建设主要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等内容。干部队伍建设在党的组织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选调生工作就属于其中年轻干部培养的源头建设。每一届党的中央委员会一般会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最近的一次会议是在2009年。当年,中组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培养

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意见》(中组发[2009]8号),文件强调要“加强年轻干部的源头建设。着眼于培养大批基层骨干和党政领导后备力量,„„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选调生制度,做好选调生工作与公务员录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等工作的政策衔接。”

选调生工作,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大批德才兼备,既有文化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年轻干部;把优秀大学毕业生分配到基层工作,有利于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增强基层干部队伍的活力;走与工农基本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经受磨练、增长才干,是青年知识分子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符合领导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是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及其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从源头抓起,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领导人才的一项战略性措施。

选调生工作体现党的干部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政策。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大学扩招、录取比例的提高,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大学生身份地位发生明显变化,由原来的天之骄子蜕变为普通的劳动者。新形势下党中央赋予选调生工作新的内涵,选调生工作是一个很重要的基层就业项目,被纳入到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整体布局中。

选调生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同时为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培养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定位在基层,落在实处,就是培养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注意,“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与“党政领导后备干部”不是同一概念。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还不是党政领导后备干部。后备干部一般是指经过一定的方式产生,通过培养锻炼近期可提拔使用的干部。后备干部分为近期可用、中期培养、远期关注等不同层次。后备人选是后备干部的组成部分。选调生可以说是后备的后备,事业的起步。“为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培养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应当是在基层培养起来的,与直接分配到县级以上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和下派到基层挂职锻炼的工作人员有区别。

由于选调生工作实施的主体是各省区市党委组织部而不是中组部,而各省区市党委组织部干部管理的权限是地厅级这一级领导干部和一些重要的正处级领导干部(比如县委书记和各省直单位的组织人事处长),理论上,以选调生起步,选调生能够达到的级别最高度是省厅级。实际上有个别表现非常出色的选调生能够发展至省部级,比如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同志,目前还没有发现国家领导人级别的选调生。组织部门会通过各种方式“培养”选调生,比如领导传帮带、岗位轮换、交付重大任务。培养选调生不等于选调生就是领导干部。在培养的过程中,表现好的选调生才会受到组织部门的重视。

选调生工作的全部目的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几点,对于具体的部门和单位,填补具体岗位的空缺,满足实际工作对人员的需要也是选调生工作很重要的目的,比如法院系统为了进一步解决案多人少矛盾和法官短缺问题而开展选调生工作。

选调生工作的主体是各级党委组织部

中央文件规定,省级党委组织部门负责选调生工作的宏观管理;地级党委组织部门在选调生的培养管理方面负有直接责任;县级党委组织部门是选调生的日常管理部门。目前,党实行干部分级管理、下管一级管理体制。分级管理是指中央和各级党委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实行逐级分工管理干部。中央管理中央机关、国家机关、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以及中央和国务院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部委管理的国家局中的主要领导干部,同时,还管理部分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高等院校的主要领导干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中央、国家机关党组(党委)管理地(厅)级、司(局)级干部,还管理部分重要企业、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地(市、州、盟)委管理县(市、旗)一级干部。单位的中层领导干部,一般由本单位自行管理。由于选调生一般是科员、副科起点,按照分级管理体制一般属于县级组织部的管理权限(博士一般是正科或副处,可能属于市委组织部管理)。但按照选调生管理体制,选调生又属于各级组织部共同管理的一支队伍。宏观上,选调生受组织部管理,但并不是说选调生就是组织部的干部职工。选调生到哪个地方哪个单位工作,与其他公务员一样,选调生就是哪个单位的干部职工,选调生的管理就属于当地的组织部或单位。

有必要了解一下组织部

在组织部内部分工中,中组部干部一局、各省区市党委组织部干部一处(或六处)、各地(市、州、盟)委组织部干部一科等部门具体管理选调生工作。干部一局(处、科)人员编制有限,工作量大,选调生工作只是其整个工作中的一部分。以广东省委组织部干部六处为例,除了选调生工作外,网上公开的职能还有:加强干部队伍宏观管理,提出干部队伍建设规划;负责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少数民族干部;负责党委、人大、政协、审判、检察、民主党派机关及实行参照管理的人民团体、有关事业单位的公务员管理;负责做好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方式选拔领导干部工作;负责师职转业干部接收安置及省管、协管干部审核、调动等工作。在干部六处内部岗位分工中,现实情况可能是一人身兼数职,包括兼任选调生工作,很少有专职或者单独负责选调生工作的人员。有人称组织部是选调生的“娘家”,这个“娘”可是很多个选调生的“妈”,想“照顾”选调生也有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

选调生工作的对象是高等院校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

高校选调生工作是全部选调生工作的源头。高等院校一般指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以及我国教育部承认学历的国外(境外)高等院校,但某些省份有时也特指某些高校,或重点高校,或本省高校,比如 “985”、“211”高校(重庆)、省内一类、二类高校(湖北)、新华学院(安徽民办高校)、电大(江苏)。其他高校的毕业生或者网络学院、成教学院、自考助学班、专升本和联合办班的毕业生,以及各类委培生和定向生一般不能报名。重点高校和非重点高校、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历和学位,专业、年龄、党员、学生干部、学习成绩等具体报考条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选调生政策每年都会有所变动,代表选调生政策最新变动的当年选调生招考简章会详细规定选调生招考对象、报名条件、工作程序、考试、分配等。近年来,选调生招考工作呈现定向趋势,即面向某所高校(一般是名校)、某个专业招收选调生。定向选调生工作是地方和校方通过合作共同组织力量引进人才、引导毕业生就业的一种方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成为众多省份定向选调的主要目标。“应届大学毕业生”是选调生的主要来源。随着“选聘到村任职工作”、“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面向应届生招考的基层就业项目不断发展,他们当中的优秀分子也是选调生的重要来源。2009年,中组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规定,选调生主要从具有2年

招考。

选调生工作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的重要抓手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高校试图在学生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理念和导向,倡导讲学习、讲进步、讲奉献的良好校风学风。近年来全国各地一大批选调生开始崭露头角、建功立业、发挥作用,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这在客观上引起了在校大学生们的思考和向往。选调生要求思想政治素质好、能力作风过硬、学习成绩优秀,许多大学生都把这些条件、标准和要求作为努力的方向。如何利用选调生工作,在大学生中倡导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和重视基层的导向,不断推动高校学生工作,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选调生起步在基层

基层是高层、中层的相对概念,组织中的基层是最低的层次。从基层做起,也就是从最低职位做起。在我国基层特指县级以下组织。组织部一般会把本科选调生分配到农村或城市的各种党和政府的基层组织,比如乡(镇、街道办事处)党委政府。乡(镇)人民政府是

街道办事处是市辖区政府或不设区的市政府的派出机关。派出机关并非一级地方政权,也无一级独立财政。稍微有一点行政管理知识的人都知道,各种党的组织和政府组织其实就是所谓的官僚系统,从中央到乡镇及其附属组织构成一个整体,有统一的组织、纪律。选调生一般安排在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办公室(党政办)从事文职类的工作,通常与大学所学专业没有多大联系。办公室是综合办事机构,具体承担单位的日常政务和事务性工作。刚开始自己的时候,选调生一般承担些端茶、倒水、打扫卫生、接电话之类的工作,等情况慢慢熟悉了才开始接触具体的业务工作。在机关,动笔写字是经常的事情。某些地区会安排选调生在村(社区)挂职。选调生初到基层工作,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交通不便、生活枯燥、工作琐碎、晋升空间小、工作生活条件差、工资福利待遇低、人际关系处理难、爱情家庭不能顾及等,唯有吃苦耐劳、脚踏实地才能克服。更高学历的硕士、博士选调生与本科选调生在际遇、待遇等方面会有所差别,可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硕士可以选择去县(市、区)级机关,博士可以选择市直机关。特别是博士选调生的选拔一般计划单列,不受名额限制,工作单位早有明确,不用等到工作分配。

选调生的职务级别

选调生刚开始参加工作,一般是非领导职务,其级别一般是本科科员、硕士副主任科员、博士主任科员(有工作经历的定为副处级调研员)。工作一段时间熟悉情况后,才有可能提升级别或担任领导职务。有些地方的选调生一参加工作,就是某个层次的最年轻干部,成为上一层级后备干部热门人选(对应党校的中青班学员)。后备干部是指各级党委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根据有关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选拔出德才素质好、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干部,为上一级领导班子补充干部而准备的后备人选。中央2002年7月9日颁布实施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应当从后备干部中选拔。”

选调生工作制度分为两部分:选拔制度和培养制度

选调生工作制度主要来源于党的机关所制定的公文,比如意见、通知、规定、办法、细则、组织部发布的招考公告、简章、领导讲话。中组部2000年制定的组通字[2000]3号文是选调生工作中的最高文件。

选调生的选拔制度包括选调计划制定、报名、推荐、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察、体检、录用、工作分配、办理派遣户口档案转接、公务员录用手续、入编等。选调计划一般根据领导班子及其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干部编制空编情况和各单位上报的进人计划,来综合确定当年选调生招考的数量。选调人数列入当年干部编制计划。选调生的专业结构要合理。女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应占一定比例。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本人自愿报名、院校党组织推荐、组织(人事)部门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选调。报名时,考生应仔细阅读招考简章。报名的方式一般是网上报名,网上报名利用数据库进行统计、查询管理,方便实用。考生应熟悉网上报名的技术操作规程。依据公务员法凡进必考的原则,选调对象必须通过公务员录用考试或者单独组织的选调生录用考试,笔试科目一般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

选调生的培养制度包括跟班、抽调、培训、交流轮岗、领导传帮带、借调、遴选、调动、晋升提拔、公选和竞岗等。培养锻炼是选调生工作的内核。大学毕业生刚毕业,热情足,经验少,需要组织部门的培养锻炼。按照党政领导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做好选调生的培养工作。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党政领导人才应当具备下列基本素质:

(一)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水平,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

(二)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做出实绩。

(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调查研究,能够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

(四)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有实践经验,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

(五)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任何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不正之风。

(六)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有民主作风,有全局观念,善于集中正确意见,善于团结同志,包括团结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党政领导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也可简化为选调生的德、能、勤、绩、廉。把对选调生的培养和使用结合起来。选调生在基层工作2年到3年后,要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根据岗位需要,择优选拔任用。适合做乡镇、街道领导工作的,及时提拔到乡镇、街道领导岗位。适合做机关领导工作的,应提拔到机关领导岗位。适合从事党政机关工作的,有计划地补充到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县级以上党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应优先从选调生中挑选。要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腐观念,大胆选拔使用选调生。要鼓励和支持选调生参加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和竞争上岗等活动,使他们在平等竞争中脱颖而出。

处级选调生管理

对已经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选调生,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管理。省区市党委组织部门对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选调生,要继续掌握名单。

第四节 选调生工作的特点

选调生与其他公务员没有本质不同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公务员法及其配套制度》是所有公务员和选调生都必须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

选调生有一定管理期限

一般是10年,从23岁大学毕业成为选调算起,33岁前还算选调生管理范围内。河北秦皇岛市选调生的重点管理期为5年。四川省10年内没有走上正科级领导岗位或15年内没有走上县(处)级领导岗位的不再纳入选调生管理。

选调生身份只是一个复杂大学生的众多特点中的一个显著特征。组织部对选调生的管理越加强,大学生的选调特征就越明显,反之选调生的自我认同就会减弱,比如有的大学生不愿在公开场合提起选调生这个字眼。

选调生工作的基层不仅仅是职务级别上的基层,更主要的是选调生具体工作的环境是经济条件差的基层组织。相比大学毕业生直接从学校进入机关(中央、省、市、县直属机关),选调生直接去农村锻炼,困难、考验可想而知。在城乡差别没有根本消除之前,一般人们的选择是选城不选乡。能够选择去基层做选调生的大学生一般都怀抱着些许政治理想,希望有朝一日“主政一方,造福百姓”,但基层受客观条件限制,精神生活丰富,物质生活匮乏,特别是在精神方面的需要不能满足时,生活往往是痛苦的。

选调生为党提高新陈代谢、增加新鲜血液所必需

选调生工作是党的一种人才引进机制,是获取党政人才的收割机。通过选调生工作,党把受过良好大学教育、受社会影响较小、年轻、优秀的大学毕业生送到基层培养锻炼,一来可以使用,二来为远期储备干部。

选调生工作是大学毕业生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一条很重要管道

党和政府对于公务员的入口管理是很严格的,目前人民群众能够进入公务员队伍的管道只有三条:一条是公务员招考,二是事业单位、三是选调生招考。对于大学毕业生个人来讲,通过选调生工作这个管道,可以直接从学校进入公务员单位。

选调生工作的定位决定了选调生工作的高难度、选调生岗位的变动多特点。

选调生培养受影响因素多,比如党政工作复杂、基层的不稳定因素、大学生的优劣势、选调生工作难度大。体制内外对于选调生有一些不同意见,也影响选调生的培养使用。

选调生的优劣势

选调生成长的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优势。近几年党中央和各地出台关于选调生的通知、意见中都为选调生成长提供了政策优势。二是环境优势。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逐步重视选调生的培养选拔;另一方面,不少选调生在工作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现代知识青年干部的形象,得到了各级部门的认可,发展前景越来越好,为自身发展提供了不少机遇。三是自身优势。选调生有一些特性优势,即年轻、积极向上、文化程度高,接受新鲜事物快、善于表达、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等,这都为选调生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正确分析把握选调生成长的优势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几方面的劣势。一是选调生心理上的特点。选调生到基层工作后,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心理上渴望有人理解,在生活需要有人照顾,但是在基层很难解决婚姻家庭问题,造成了在工作上的不安定。二是自身素质的缺陷。每个人都不会十全十美,总会有些不足之处。有些选调生在陌生的环境中,遇到挫折就容易心灰意冷,产生自卑、依赖的心理,这势必淡化选调生成才的自信心,造成选调生的工作缩手缩脚,不敢开拓和创新。三是社会偏见。由于社会上对选调生的认识和成长仍存在一些偏见和误区,造成了选调生在培养选拔上的不利环境。要想达到选调生的培养目的,即将选调生培养成为领导干部后备和素质比较高的机关工作人员,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选调生必须经历一定的变动,包括职务、岗位、单位、级别的变动。优秀人才的诞生总是经历变动多。组织部门有计划的培养选调生的各种举措,比如培训、轮岗、借调、遴选、调动、晋升提拔、公选和竞岗等,个别选调生进步迅速和选调生集体进步略快于同龄人,都给外界一种选调生变化快的感觉。选调生是众多公务员稳定队伍中的一支“不稳定”队伍。

第五节 选调生工作与公开考录公务员工作的关系

选调生工作与公开考录公务员工作是两种不同的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方式

相同点

选调生工作与公开考录公务员工作,本质上产生的都是公务员,都是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都有一年试用期。政治素质、年龄、身体条件等都要符合国家公务员法规定的条件。

不同点

1、依据不同

选调生工作是党内的一项传统工作,也要通过公务员录用考试,其主要依据是党内文件,公开考录公务员工作的主要依据是国家公务员法。

2、目的不同

选调生工作是为贯彻落实党关于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着力培育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高素质的工作骨干。公开考录公务员工作是机关岗位出现空缺,为满足工作需要。

3、实施范围不同

中央本级不安排选调生,部分省份目前没有选调生工作。而公开考录公务员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基本上每个乡镇、县市区都会参与,范围广。

4、招考职位和级别不同

选调生工作一般招录时只有人数,没有具体单位、部门、职位,工作分配时才有具体工作安排,属于储备干部,着眼于未来。公开考录公务员工作有具体单位、职位,属于能够马上安排具体岗位的,着重于现在使用。选调生工作招考本科、硕士、博士大学生,其对应的级别也有差异,特别是博士选调生一般可确定为副处级,公开考录公务员工作一般招录主任科员以下。

5、招考对象不同

选调生工作主要面向应届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和往届“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符合选调条件的人员。公开考录公务员工作面向社会在职、非在职人员。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除特殊职位外,全部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

6、招考条件不同

选调生工作主要针对大学毕业生中的优秀分子,对报考对象在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中共党员等身份上有更多要求,公开考录公务员工作主要是针对所招考职位的要求,比如专业、工作经历等。

7、推荐单位不同

选调生工作主要由高校党组织和主管部门推荐,公开考录公务员工作一般由考生所在的工作单位出具意见。

8、管理方式不同

选调生工作由党内关于选调生工作的一系列文件和公务员法双重管理,选调生工作不仅仅是进入制度,除考试外,她还有专门的党的选调生制度保障的培养、使用、管理制度。显然公开考录公务员工作只受公务员法管理。

第六节 选调生与大学生村官的区别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简称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可以叫大学生乡官。

1、定位不同。

大学生村官是培养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形成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选调生是培养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同时为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培养高素质的工作人员。

2、身份不同。

大学生村官不属于公务员(西藏等省份有特殊规定),选调生属于公务员。

3、选聘条件不同。

选调生的条件比大学生村官更为严格。村官选聘对象为30岁以下应届和往届毕业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选调生一般要求为应届优秀毕业生,如要求成绩优秀、中共党员、担任过学生干部等,且年龄限制比村官更为严格。

4、选聘程序不同。

大学生村官一般通过个人报名、资格审查、组织考察、决定聘用等程序进行,有些甚至不要求笔试。而选调生不仅需要笔试,还往往要求由学校组织部门推荐。

5、村官身份可以向选调生转化。

某些省规定村官任职2年以上,具备“选调生”条件和资格的,经组织推荐,可参加选调生统一招考。

第七节 过来人对选调生的看法

做了2年选调生之后,我对选调生的理解

2年前,我毕业了。当时,我真的是满怀豪情,心想去基层之后,得到重用,一定努力干一番事业。2年过去了,什么都没有改变,自己想走了。以前的豪情都不知道哪里去了,只想快一点离开这个鬼地方。2年给我的感觉是:选调生只有一个名字,从来都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没有什么内容,连形式都没有多少。没有培养,省里有培训计划,但没有严格执行,市、县没有任何培养计划,乡镇就更不用说了。谈不上重视,有的话也只是口头上的。我感觉市对省、县对市、镇对县在工作方面都是图于应付,不知道他们对选调生政策真正理解了多少。

用人讲究任人为贤、凭本事、凭能力、凭表现、不唯学历,从这一点来看,选调生对组织部的各种要求是不合理的。但是,组织部在选录选调生的时候,却承诺培养成什么人,公告上虽然没有具体写清楚选调生的各种待遇,但是带有明显的倾向性,赞成什么,看了这种公告的人都会明白的。这种公告对于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当然信以为真,这与在政府内部使用这种公告语言的人们习以为常来说,是不同的。这是她的承诺,从这一点上看,选调生与组织部是达成了某种书面上的契约的。因而选调生的要求又是合理的。

当初组织部与选调生之间不是以平等主体的身份谈判的,组织部招聘的是一个类别的工作,即全部去基层,至于去哪个单位、哪个岗位做什么是很模糊的,这里面东西在分配的时候有很多文章可作,不是一个有具体名称的岗位,比如镇党政办公室干事,由于不具体、不清楚,双方没有签订详细的协议,有协议但很大而空,没有规定谁违约负多少赔偿责任,所以一方违约,另一方无法追究其责任。选调生辞职,是件敏感大事,选调生是有很多顾虑的。这个顾虑来源很多,有来自领导的压力,有来自家庭的压力,有来自是否有后遗症的压力。总之顾虑很多。入门好像容易,但出门就不那么从容了。20年前,大学生是社会精英,那时的选调生应该说是当作真正的领导来培养的。今天,社会形势变了,大学生由象牙塔走向普罗大众,变成很平常的人了,现在的选调生就不那么值钱了,国家更多的是出于就业的考虑来开展选调生工作,因而大规模的招录选调生。

选调生发展也是一直在组织关注之中,只是有时我们没有感受到而已。

2年基层工作经历+生活体验+基层情结=选调生

乡镇基层,在读书的时候,是从来没有想过要去的地方。大学生,应该呆在城市。况且以前辛辛苦苦的从农村出来,又要回到农村,从面子上来讲,是不能接受的。但是,当自己看到组织部、梦想当官的情绪高涨起来的时候,原有的思绪一下子全垮了。什么乡镇基层、什么农村、不管是什么地方,哪怕上刀山下火海,我都愿意去。上世纪60、70年代,只有初中或者高中学历的知识青年,跟我们选调生好像如出一辙,一样富有激情、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国家让他们呆在艰苦的地方,去的早的,呆的时间很长。那个时候国家比较贫穷,没有很多吃的,住的条件也很差。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政策放开了,知青不需要呆在农村了,可以自主选择了,他们才得以改变命运。这些都是我在电视上看到的。当然,我们是选调生,我们现时所处的政治环境跟当年知青完全不同,我们很自由,可以留下来,也可以走,不像知青那样不准动。现在的农村经济条件也比以前好很多,不像知青那时工作了还要饿肚子。我们选调生可以随时调动,不管你是在基层工作了几个月、1年、2年、3年,还是多久,虽然没

有统一的标准。乡镇把选调生看成特殊干部,在工作安排也很特殊。选调生有很多条出路,有门路的可以往上调,没有门路的可以考研、可以考城市机关公务员、可以学习,只要你肯努力,时间是有的,条件是有的。

选调生工作的25年间,选调生中间的少数优秀分子走上了领导干部岗位,我常常听他们说,乡镇基层工作经历是他们人生的一笔很大的财富,对他们整个人生影响很大。没有这个经历,他们也许不会走到现在这个位置„„等等,类似的话语,还有很多,总之,他们认为几十年之后,回过头来看选调生这段经历,跟知青一样,有很多感触。对从前经历有强烈感触的选调生,才是真正的选调生。我至始至终都认为,有相当长时间的基层工作经历的选调生,才是真正的选调生,才属于选调生这个群体。我相信,那种八十年代第1代选调生、同九十年代第2代选调生,他们是真正在基层工作了相当长时间或者比较长的时间的,经历过农村的艰苦生活的体验,虽然他们也许不像我们这些新世纪第3代选调生这么标榜自己是选调生,时刻把选调生称号挂在嘴边,看重选调生身份。

现在的选调生群体,很复杂。有关系的,凭着选调生这条比较容易的途径进入了公务员队伍,目的是进入之后,就可以直接调来调去了。而所谓的呆在基层,并不是他们所想的,他们连在农村呆一段时间再调都不愿意,今天是选调生,明天可能就是省市县某机关的干部了。他们完全没有基层工作的概念,也没有基层工作的经历,没有

乡村生活的体验,对农村没有感情,他们不懂得农村的落后,也没有想过为农村的发展出一份力。

我赞成选调生必须要在基层呆2年的意见,在这2年之内,大家都不要动,安安心心干2年。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我是老老实实在乡镇呆了2年的选调生,在这2年的基层工作经历中,我体验到了农村工作、生活的局限和艰苦,这些内容是很丰富的。我相信这段工作经历连同生活体验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如果我离开了这里,我相信若干年后我也会像当年的知青一样会回去看看原来我第一份工作的地方,到时肯定会有感触,因为我已经对这个地方产生了感情。到时我会对我的子女、孙辈说:“我曾经是选调生”,一个真正的选调生。

平静的度过选调生历程

其实对选调也不要太在意,选调就是选调,有它自己的东西,只是我们给它增加了个人的感情因素,才使得选调变得很复杂。选调寄托了我们太多的东西。

从大学读书时就知道选调开始,伴随着毕业,报名选调,焦急等待选调的消息,持续了很长的时间,那段时间真得记忆深刻,也很难熬,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上面了。培训,工作,转眼也工作了几年,有什么变化吗?自己其实有一点点变化,选调本身没变,各方面的重视好像也没多大变化,变化的是自己在努力适应不变的选调和这个社

会。因为选调而有了一份工作,就象考公务员一样,通过考试面试进入公务员队伍。

自己过去的种种处境,之所以用处境,而不用遭遇,因为我觉得选调生所受过的苦根本不算什么。有很多问题是因为我们这个年龄或者说自己带来的,有少数问题是选调生这个项目带来的。我想,到城市工作,到企业工作也会碰到诸如领导不重视,工资低,待遇差等问题。

在农村呆久了,突然来城市,感觉有很多与城市不协调的地方,人家一看你的言行举止、穿着等,就知道你不是本地人,暗含你是从农村来的。这么说并不是说农村不好,而是突然让我想到对农村的了解是增多了,但对城市的了解其实是落后了,面临着一个逐步城市化的过程。

离开了农村,好像选调也不常挂在嘴边了,有点遗忘了,也许选调就是跟农村联系在一起的,谁也离不开谁。以前不打算在农村扎根,不打算在农村找女朋友,现在这些问题在城市就不同了。

第二章 选调故事

1、作为选调生,我绝不能辜负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对我的厚望——福建省委副书记陈文清

2、漫漫人生 一个老三届的六十春秋——原甘肃省嘉峪关市政协主席路志龙

3、使农民过上好日子——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常务副主席、党组副书记黄道伟

4、为农民为乡镇呼吁舍我其谁——山东省阳谷县西湖乡政府的调研员张学新

5、讴歌世界和平的长篇诗集《地球村》的作者——诗人朱洪幸

6、回归农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清华大学选调生曾维康

7、政治的意志只能从每一个选调生个人对生命的感悟中去寻找——中国驻希腊大使馆临时代办郑曦原

8、在基层实现人生价值——新疆克州委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崔劲松

9、乡村知识分子——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陆群

10、选调生应当做到“五个必须”——四川旅游发展集团总经理助理兼规划投资部部长高显银

11、平平淡淡才是真正人生——四川自贡市纪委副书记曹友良

12、选调生题材创作第一人——警察作家刘斌

13、带着学习的态度去工作和观察——电大萍乡分校副校长刘德晟

14、堪当大任——中央党校选调生培训班学员

15、公益创举——《选调生》编委会

作为选调生,我绝不能辜负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对我的厚望

——福建省委副书记陈文清

男,1960年1月生,四川人,1984年选调生。西南政法学院法律专业毕业,大学本科学历,历任四川省彭山县公安局谢家派出所民警、副所长,乐山市金口河区公安分局副局长,五通桥区公安分局局长、政委,乐山市公安局副局长、局长,四川省国家安全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党组副书记、厅长、党组书记,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委政法委委员,四川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2006年8月起任福建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2007年10月当选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2011年11月任福建省委副书记。

1984年7月,陈文清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那时,当大多数人都热衷于进北京、成都等大城市和大机关工作的时候,他作为四川省选调的优秀学生干部,却响应党的号召,在彭山县最边远的谢家派出所,当了一名普通的内勤民警。低矮的木屋,潮湿的房间,昏暗的光线......这就是陈文清的工作环境。但从小吃苦耐劳的陈文清以极大的工作热情,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刚刚起步的工作中,白天下乡办案,晚上在办公室值班。夜深了,当人们都进入梦乡的时候,他还在街上认真巡查,从不间断。对工作的忠诚和责任感使他成为小镇上最可信赖的人。工作以后,父亲的品格依然是陈文清行动的标杆。他向记者谈道:“办事公正是我父亲最大的特点。他从不利用自己的职权给家庭以任何

照顾。当时我母亲在农村,那时对于干公安的父亲来说,给母亲办个农转非还是不难的,但他秉公办事,始终未办,我母亲因此一直呆在农村。所以在我当公安局长时,也有了一个铁打不动的原则,就是不管受何人请托,绝不办违法乱纪之事。”1985年,听从组织安排,陈文清来到了乐山市治安形势复杂、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金口河区担任公安局副局长。

“基层生活确实清苦而艰辛,可是,广大基层干部与群众就这样在贫穷落后的地方辛勤工作,把自己的一生都默默奉献在大山深处。这种精神时常撞击着我,感动着我,感召着我!”抚今思昔,陈文清不禁有些感慨:今天担任省检察院检察长,确实是我没有想到的。回顾以往,每一个岗位,我都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组织要求我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尽职尽责,一定要对得起党组织的培养、干部群众的支持。这绝不是官话,作为选调生,组织上一直把我作为培养对象,差不多是一两年换一个单位。从艰苦的地区到繁华的城市,从简单的工作到复杂的工作,从基层到上层,都是组织上不断的安排、调整。而每一个环节,我都得到了上上下下的大力支持,所以,我绝不能辜负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对我的厚望。

作为一名选调生,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直沉淀在陈文清心中。他半开玩笑地对记者说:“我一直称自己是尾巴人,就是时时要夹着尾巴做人。因为我作为选调生,深受党组织的培养。大家都用挑剔的眼光看你,因此,各方面都要经受住考验。现在的领导干部与过去不一样,经历战争年代的干部,是从枪林弹雨中打出来的,他们有老资格,我们都

得服啊!作为年轻干部,不能靠权力树立威望,要靠自己的知识、能力、人品、人格,让大家在心里真正佩服,这样才能不负众望。所以,不管组织上将我安排到哪里,在哪一个岗位,我都认真地尽职尽责,不断学习,创出新的业绩。”(节选自“与时俱进立新功”,《民主与法制》,2003,记者李伟红)

漫漫人生 一个老三届的六十春秋 ——原甘肃省嘉峪关市政协主席路志龙

男,1947年生,甘肃人,1982年选调生。兰州大学经济系毕业。历任市委副秘书长、计委副主任、统计局局长、物价委员会主任、计委主任、市政府秘书长、市长助理、市委常委、市体改委主任、市委宣传部部长、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市政协主席,甘肃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省政协九届委员会委员。2007年退休。

老三届尽管年级相差有6年之多,但人生经历却有许多相似之处:第一,“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没有能够继续上课,都参与了“文化大革命”,天南海北串连过,亲自经历了在本地是去边疆,以后多数人招工、当兵、提干,回城参加了工作.还有部分人尤其是回乡知识青年,就永远沉淀在农村了;第三,不少人在“文化大革命”中进入大学学习,被称为“工农兵大学生”。还有一部分人在1977年恢复高

考后,参加了1977年、1978年的高考,搭上了末班车,进人大学学习;第四,在上世纪末期和本世纪初期。不少脱颖而出的老三届生,成为一些行业技术骨干、学术带头人、部门负责人,有些人成为县、市、州、省级厅局的负责人,少数优秀者甚至已是省级领导,在我们国家挑大梁。成为中流砥柱式的人物。这个群体有些值得研究的特点:一是他们阅历都比较坎坷丰富。他们都经历过上世纪那场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那场亿万人参加的文争武斗的场面给他们留下了思考和烙印。经历过上山下乡。对中国最广大最基层的农民有着切身的了解。了解他们的感情。了解他们的贫困和需求。二是他们大多是中国传统文化继承者。他们对中国传统美德和儒家的思想有着良好的继承。他们对中国走上独立解放的老一代革命家永远都有着非常尊敬和深厚的感情。三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正是他们二三十岁的时候,他们怀着强烈的报国心.认识到了国家的危难和落后,‘有展才报国的愿望。他们很好地了解了当代世界,了解了国外,不保守、不自封。四是比起80年代及其以后应届毕业入校的大学生来说。他们

明显表现得成熟、老道。他们熟悉基层、了解群众。总之,这是一群把中国传统美德和改革开放新潮流集于一身的群体,在他们年富力强的时候,相对一些人成为领导者一点都不足为奇。

1982年2月兰州大学毕业后,我被当作省委组织部选调的优秀大学生,分配到基层工作。仍回到上大学前的甘肃省嘉峪关市,报到后市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赵生璞同志和我谈话,告知我被分配到市委

办公室。据说是市委办公室领导向组织部申请,给市委办分配一名大学生,以加强秘书科的力量。市委办公室主任徐红德同志亲自给我谈了话,他说欢迎”文化大革命”后首届大学毕业生来市委工作,并介绍了市委办职责和人员情况,分配我在秘书调研科工作。

1985年上半年,省委组织部青干处,向地市州党委通知了1980—1984年四届省委组织部选调的优秀大学生名单,嘉峪关有六七名,其中有我。因为我1982年初毕业回嘉峪关,并没有给组织上说有这回事,所以市委李天昌书记和市委几个领导知道我也是选调生后说,看来我们把路志龙同志破格提拔还是提准了,毕业时,就是优秀大学生。1985年6月,市委一次性提升了市计委两个副主任的职级,我为计委副主任兼统计局局长,张兰瑞副主任兼任物价委员会主任,两个人都提为正处级。(节选自《漫漫人生 一个老三届的六十春秋》,甘肃民族出版社, 2007,路志龙著)

使农民过上好日子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常务副主席、党组副书记黄道伟

男,1957年10月生,广西人,1982年选调生。中央党校培训班政治理论专业毕业,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学士,高级经济师。历任广西博白县亚山镇党委副书记、书记,县委副县长、副书记,玉林地区乡镇企业局局长,党组书记;博白县委书记,梧州地委副书

记、行署专员,贺州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贺州地委书记,贺州市委书记,钦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2006年11月起任自治区党委常委,2008年2月任自治区党委统战部部长,2011年11月任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他,出生于广西博白县一个农民的家庭,像所有那个年代的农民一样,他挨过饿,受过苦„„这使他自小就对土地、对农民有一种深深的情愫:农民苦啊,要怎样才能使农民过上好日子呢?黄道伟高中毕业时,这份情愫终于化成了一股喷发的力量。他带领村民苦干,大干,向饥饿挑战,向贫困挑战!一年过去了,在他的组织和带领下,村里粮食大丰收!村民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这时,这位还未满19岁的年轻的生产队队长脸上才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两年后,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几乎是在同时,中央传来消息,停了十年的高考终于恢复了!听到这个消息后,黄道伟心潮难平:上学去!要做就做有知识的农民!农民不是天生就受苦的,只要有知识,农民生活就一定会好起来!于是,他背着全村人的希望,背着农民的希望和未来上路了。可想而知,这是多么沉重的行囊!但他扛下了,带着光荣与梦想,来到美丽的民族学院,开始了为农民而读书而奋斗的人生历程。

“1978年12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共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上提出了要着手解决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会议认为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中

国的出路在何处?这次会议审慎地用两个字给予了概括——改革。”这时候,黄道伟与全中国所有农民一样,心中的喜悦无以言表:农村要大有作为了!农民的春天就要到了!所以,当1981年黄道伟从民院毕业后,他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留在大城市里,而是自动请缨回到博白农村去。这是他四年来第一次回博白,背上仍是来时那些行李——那山、那江、那城,但是头脑已不是来时的头脑了,里面已装满了闪光的东西„„

他回到了博白县凤山镇党委担任宣传委员,他要把党的英明决策和改革精神传达给农民,让大家领会和贯彻党的政策,沿着党指引的康庄大道向富强和幸福奔去。他对党忠诚,对劳动人民真诚的这份深深的感情,换来了博白各族人民的认可。1983年,黄道伟大学毕业的第二个年头,就被党组织任命为博白县亚山镇党委副书记,后升为书记。1984年,黄道伟被任命为博白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委常委,这一年,他只有26岁!(节选自《闪光足迹 广西民族学院校友风采录》,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林宁主编)

为农民为乡镇呼吁

舍我其谁

——山东省阳谷县西湖乡政府的调研员张学新

男,1952年生,山东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选调生。曾于1985——1993年4次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农村税费改革的建议人,受到

《农民日报》、《大众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关注。

两天后,地委组织部来校在两个中文班中选拔选调生,小道消息说是选拔第三梯队,培养目标是县级干部。工作安排是首先下公社,党员当党委秘书,非党员当革委会文书;程序是个人自愿报名,地委组织部考察,参考学校意见确定。那时还重视家庭出身、社会关系,我家是下中农成分,父亲是共产党员,我本人年龄较小,未婚,学校表现不错,参加选调生选拔也较符合条件。这就要我在留校和当选调生下公社中选择。班内同学多数当过民办教师,回去教学我肯定不如他们,留校不管做什么工作,不会很快任课,留校对我应说很合适;当兵、退伍后在农村干活已是成年人,在部队进步慢,在村和大队关系紧张,都说明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水平低,包括高小时受班主任和校长的打击,当然反映了他们的素养,但也说明自己的适应能力差,不会处理和领导者的关系,这都说明我不适合从政。许多同学也说我:“你就是适合干点业务工作,从政你不行;你太直,官场的事你应付不了。”但我更多想到的是以下这些:我父亲当的是教师,在村里没人看起,他的地位还不如一个小队干部,更别说大队、公社干部,全家人跟着受气;副食品供应紧张,教师买斤红糖得托人;1957年反右,大量教师被打成右派;我想到了历史上清官的作为,想到了彭德怀、海瑞,想到了赵树理,想到了在我村住队的刁雪远,想到了我退伍后磨难的农村生活,想到了一个个曾和我共过患难的家乡农民,他们那样的生活是应该的吗?他们有多少话要说,有多少权力应该还给

他们,谁来做这些?我何尝不知道自己的弱点,但我想当焦裕禄似的县委书记,想当枕着土坯和社员一块休息的县长,我想通过自己的榜样,使县官、公社官、大队官不在老百姓面前颐指气使,而真正视农民为父母,自己是儿子。从政到底也是公社文书,赵树理不是当过乡文书吗,当不了县级干部,就当赵树理、刁雪远,为最底层的农民说话,为最底层的农民办事,不是也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尊敬,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吗?我想到了报恩,党的现行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改变了我以致全家的命运,从政能更好的报答党和国家,从政或许会比留校干教育对社会贡献更大一点,报答更直接一点。我决定报名参加选调生选拔。

7月9号,选调生人员确定,地委组织部干部科孟庆海、地区人事局程建国和选调生见面开会。公布了选调生名单,明确了每个人的去向,讲了对选调生的管理要求。共确定选调生14人,其中地委组织部备案管理9人,分阳谷县4人,莘县5人;省委组织部备案管理5人:分聊城县,其中有王友武、有我。要求主要是以下四点:

一、要加强学习,学政策,学老干部的工作经验,多吃苦;

二、和党中央、和党的现行政策保持一致,对你们的选拔培养,根据的是中央的精神,是党的现行政策使你们受益,党中央对你们这批人寄予厚望。工作之余多搞些调查研究,及时向上级反映基层的情况,以利于上头正确的把握形势,及时准确的制定和调整基层政策。

三、要抵制不正之风;

四、半年或一年向地委组织部汇报一次思想、工作,有困难向上反映。

转行从政的人员确定后,中文二班班主 任陈以敏老师为班内的9名选调生送行,他炒了菜,置了酒,同学们端来了从食堂领来的饭菜,席设陈老师卧室兼书房的一间小屋里。陈老师亮额头,瘦削的脸上宽下窄,圆滚滚的眼球镶嵌在凹陷的眼窝里,眼光对这世界好像有许多狐疑,试探着、畏避着,他内向,不善言谈,耿直中隐含着固执。我总感觉我的性格有许多和陈老师相象的地方。大家并不怎么喝酒,主要是说话。末了,陈老师问我们9个准备做什么样的官?于是,有的高谈阔论,有的低声不语。在当清官、正直的官和顺应时代、随和做官的争执中,陈老师离席了。一会,王友武对我们大伙说:“陈老师掉泪了,因为他的学生没能慷慨的说要当清宫,当为老百姓办事的官,我们要向陈老师明确表态——当清官!”陈老师回到了席位,于是,全体为要当清官、当为老百姓办事的官举杯、干杯。开始吃饭。吃饭间,陈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科举时代一个人考中进士,放到外地做官,临行前去拜见老师,老师是一个非常倔犟古怪的老者,老师问他:“准备怎样去做官?”他说:“我准备了一千顶高帽。”老师说:“不用那么多吧?”他说:“世上的人那个象您?为人耿直,鄙弃逢迎!谁不喜欢高帽?”并泛举世人喜欢高帽的例证,老师笑了:“嗯,你去吧。”他走出老师的家门,说:“这一千顶高帽只剩下九百九十九顶了。”要求学生当清官,当为老百姓办事的官,又暗示同学们要适应世情,不要拘泥于耿直,希望学生发达,更希望学生做好官,这应是陈老师的用心。

就要离校了,同学们恋恋不舍,说着知心话,相互劝勉。对从政,我高兴,也恐慌,心里忐忑不安。么桂彩在班里年龄较大,待人诚恳,是公认的老大哥,他在文革中进过地革委,挨斗跪过炭渣路,可谓饱经风霜。他说我:“到行政去,不用害怕,不用太多担心,你内向,正直,不随和,到那里也别想混的太体面,但也不会出什么大事。你们这些人的发展,你或者最好或者最差,不会一般。你也可能是最好的,这就需要有个领导他认准你这个人,但这可能性很小。”学校旁边有个小酒馆,清静地只有卖酒老汉和我们两人,他掏钱要了一小包花生米,打了一小提散酒,倒在两个粗磁茶杯里,他一大半,我一小半,对坐着,沉默的品着,没有说笑,似有说不清的忧虑。。。。

7月14号,分聊城县的5个人统一到聊城县组织部报到,组织部签发了每个人的工作介绍信。我去河西公社,河西公社距县城最近,是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如此安排可看出地、县组织部对我的偏爱。7月15号,起出粮食关系,随即骑自行车去河西公社,开始了20年的基层从政生涯。

1985 年的2月6号(未到春节),地委组织部召开了第一次选调生座谈会。地点是地委二楼会议室。当时全地区的选调生是42人,到会的30多人。主持会的是组织部侯继堂部长、田勇科长和青年干部科的一个干事。座谈会开了一整天的时间,座谈涉及的主要是以下五个问题:1。再学习问题;2。适应问题:同现实适应,同环境适应,同市俗适应,消极适应与积极适应,特长与从事工作的适应;3。把青年干部放到什么环境工作的问题;对青年干部的使用问题;5。抵制不正之风的问题。田科长在讲了选调生工作的基本情况后,便开始讨论发言。

座谈会的通知是提前两天接到的。去座谈,我真无颜见熟悉的同学;但这又是向党向管理自己的组织部门倾诉、汇报的机会,我对自己四年来所走过的路进行了梳理和思考,很郑重的去参加座谈。上午座谈时,我发言比较靠前,重点汇报了两次公章事件和当前的工作情况。我的发言得到了全体人员的理解和同情。我发着言,他们感叹;座谈休息时分,他们过来和我握手,问这问那,表示慰问。

下午,侯继堂部长作了总结讲话。侯部长的相貌举止很普通,可以说是一个走进人群很难再找出的人,他在基层干过,上午座谈就和我们坐在一块,没有架子,平易近人。他讲了六个问题,其中三个问题涉及到我,几次提到我。他在讲抵制不正之风时说:“学新的两次公章事件,特别是何庄事件,不能看成是挫折,而应看成是荣誉。”他在讲工作环境时讲到我说:“不要被困难压倒,任何时候都要按党的方针政策办事。”他为到会的每一个选调生鼓劲,他说:“我对每一个选调生都抱有信任和希望,每一个选调生都是经过认真考察选拔的,基础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会对每一个人负责到底。”

田科长是胶东人,听着他的胶东口音,我就想到刁雪远。胶东人的品格兴许大都耿直、诚恳和富有正义感,刁雪远、田勇都给了我这种感觉。座谈间隙,田科长单独和我谈话,鼓励我,安慰我:“不要灰心,我们不会放下任何一个选调生不管。你的工作,你这个人,我们是了解的,是信任的。”座谈会对我是重要的,有上级管理部门和那么多同学的同情、理解和支持,个人受点委屈和挫折算得了什么?

我对我的工作又有了信心和希望。座谈会归来,我在阳谷县新华书店看到一本名为《逆境中的选择》的小书,翻了翻,很对心思,买了下来。在后来的阅读中,书中所讲的道理、所例举人物的事迹给了我很多启示。其中“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的南宋诗人陈亮,“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民族英雄于谦都使我深受感到。书中谈到屈才和自用其才的问题,谈到发现和创造,它使我想到:国家正在进行改革,我处在基层农村,能否就农村的问题、农村政策进行研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呢?书的最后一个章节是“祝你成为生活的强者”,末尾引用的是李大钊的一首诗,前四句是:“鹏鸟将图南,扶摇始张翼。一翔直冲天,彼何畏荆棘。”看到这里,我感到我站在了人生的制高点上。

春节前,地委组织部和省委组织部都给选调生发了慰问信。作为反馈,春节后我写了近期的工作思想汇报,在元霄节前后邮给了省委组织部;给地委组织部的汇报是在元霄节后送去的,当面交给了青年干部科的田科长。田科长告诉我:年前的领导班子考察对我考察的情况很好,县委组织部已确定我为前柳乡下届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田科长说:“都反映你耿直、原则性强,纪委书记正适合你,希望你为党的廉政建设做出成绩。”我答应着:“我一定尽职。”(节选自《忧患人生》,小说阅读网,http://,张学新)

讴歌世界和平的长篇诗集《地球村》的作者

——诗人朱洪幸

朱洪幸,男,学者,诗人,1984年选调生。1959年生,山西人,1984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政史系。曾在香港《大公报》、《中国青年报》、《半月谈》等国际、国内报刊上发表了十多万字的经济、学术论文,部分论文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著《地球村》一书,创立了地球村主义理论,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著韵文英语系列丛书,开创韵文词典全新的体例。同时,热爱演讲,被《演讲与口才》杂志社收录在《演讲新秀名录》一书中。热爱发明创造,有二十多项小发明。

朱洪幸,原为我校政史系8016班学生、团支部书记,现就职于临汾市科学技术局。十八年前的五月,朱洪幸在《山西师院报》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这里没有星期天》。这是1984年初夏他在大同市毕业实习期间发回的报道。十八年后的今天,他的第一本书、致力于世界和平研究的《地球村》出版了。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朱洪幸在校期间名为朱红杏,84年毕业时当上了省委组织部选拔的选调生(第三梯队),分配到安泽县村乡任团委书记,以后又任县团副书记等职。从学校到行政岗位,总是不适应。偶然一本关于发明的书吸引他。他沉醉其中,也搞出了一些小发明,申请了专利,并成为山西省发明协会会员。但他的专利并没有转化成生产力,也没有经济效益。他怀疑这条路能否走下去?

为什么不搞更大的发明创造呢?一种潜在的意识产生了。机会属于有准备的头脑。94年他开始了世界和平的研究。

朱洪幸有一颗博大的爱心。他对世界和平的研究,还得从头说起。多少年来,每人们打开电视、拿起报纸,几乎每天都能再到阿以冲突、非洲内战、地区战争待灾难性的报道,这种世界性的灾难刺激着他的心,他一次次地自问,难道世界就应该是这样的吗?难道人类只能与战争为伴?应当想办法,从根本上给予解决。他苦苦地思索着,寻找着,慢慢地感悟着这道难题,渐渐地理出了思路。

1996年3月28日晚,《焦点访谈》采访了来访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采访中,加利说:“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并不安宁,战争还没有消除,联合国至今还没有找到和平规则......”加利先生的谈话,引起了他思绪万千。也像遍地的干柴碰到火星会燃烧一样,他马上拿起笔,准备写点什么,当晚写下了《地球村》的第一篇,接着第二篇,第三篇......甚至他做梦都想着世界和平,很多思路都是梦中给予启迪。随着研究的深入,他描绘出了地球村时代和地球村主义的一幅美好蓝图。当他的稿子寄给加利先生后,很快得到了回函,信中说:“每当看到像你这样的公民关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文章时,我们是很重视的。你有支持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理想。我们认为你的《地球村》是很有价值的!”

多年来,他淡薄名利,契而不舍,在这条道路上艰辛地探讨着、思索着。从形式到内容,追求着完美。《地球村》就是借助诗歌丰富的想象来表述其理念,熔和平理论、未来学、历史、文学于一炉,处

处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地球村》对地球村时代和地球村主义作了理论上的探讨,认为:今天的世界,除了局部的战争外,总体上处在一个非战非和的时期,是一种恐怖的和平。从战争到真正的和平,有着万里之遥,但它可以一步跨越。如何成功的地跨越这一步呢?那就要进行一场革命--观念的革命!改变一下我们的观念,世界将是美好的天堂!《地球村》从未来学的角度,对未来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超前的设想。《地球村》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极力提高其文学品味,并进行了大胆地想象。(节选自朱洪幸和他的《地球村》,山西师范大学,作者:雪丰)

回归农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清华大学选调生曾维康

男,湖北人,2011年广西选调生。2004年进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学习,2008年免试推荐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新硕81党支部书记、研究生通讯社社长、校研究生团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通讯社社长等。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长江日报》等媒体发表消息、通讯、评论等累计100余篇,累计20余万字。曾获国家奖学金,清华大学优秀研究生党支部书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优秀团员标兵。

略微黝黑的皮肤,一副无框眼镜,裂开嘴笑得憨厚,这个被别人夸赞时会不好意思的湖北小伙子叫曾维康,新闻与传播学院2008级硕士生。他于2004年考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2008年,因在本科期间发表100余篇、累计20余万字的新闻报道,保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攻读硕士学位。2011年3月,报考广西壮族自治区选调生,决定毕业后投身基层。2011年5月,完成25万字的新闻作品《农民中国:江汉平原一个村落26位乡民的口述史》,创作历时一年,采访辗转鄂、湘、粤等地。面对这些艰难与成绩,他仍坚持说:“这些都很普通,我只是做了我想做的事情。”这就是新闻学院李彬教授口中,一位“有德有才有抱负”的青年。

“选择到基层工作,源于一种发自内心的召唤。这种召唤,来自我生活过的农村。”在递交给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的申请书中,曾维康这样写到。

2004年,曾维康在填报大学志愿时,他报的是工商管理专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以前对农村的唯一想法就是穷。甚至会嫌弃它,觉得老百姓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所以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发奋读书,离开这个地方。”考上大学后,随着知识和年龄的增长,曾维康慢慢懂得农村的发展和乡亲们的生活很不容易。在清华读研究生的三年,成为他思想变化最大的阶段——下到基层去,和农民在一起,为他们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我在一个村就可以帮助一个村的人,在一个乡镇就可以帮助一个乡镇的人。哪怕只是一件小小的事情,能帮一点

是一点。”曾维康说这些话时,有点激动同时很自信。“以前农民在外面打工,找老板要不到工资,你说他们会怎么办?前两年媒体上报道农民的柑橘、西瓜卖不出去,都烂掉了,你觉得可惜不可惜?还有的农民有很多很好的‘致富经’,但是缺乏资金和场所。所以我常常就想,如果你是这个村里的村干部,你能不能合理地帮助他们讨要工资,把柑橘和西瓜卖出去,帮他们解决贷款和场所等问题。你觉得可以做到吗?我觉得至少不会太难。”多次在东、中、西部农村实践的经历,开拓了曾维康的视野。在这个过程中,他看到了各地农业发展的“差距”,与此同时,他更多地看到中西部农村发展的“机遇”。他说,“农村的空间很大,那里是一个能够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去年有老师给曾维康推荐了一份年薪十几万的工作,同时解决北京户口和编制,但他最终放弃了。“我无法说服自己,那不是我最想要的。”

如今的曾维康,在做两件事:一是为农民立传,让人们了解中国农民的内心世界和真实生活;二是准备下基层,为农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现实也一样把数重压力迫在曾维康的理想上。家里只培养了他一个大学生,都指望他能给家里改善状况。他的导师、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彬教授说:“其实这些年来,他也同样面临研究生共有的那些困惑与纠结。他之所以决定到基层去,是同清华人的历史担当和社会责任密不可分。维康三年来的进步主要体现在格局与境界,‘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他的心胸越来越大。”“其实平常很多学生也说对国家和社会有关怀,但一遇到比较现实的选择如择业、家庭期待等压力便无法坚持。”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金兼斌教授评价说,“维

第二篇:选调生工作——打造中国特色干部后备库

选调生工作——打造中国特色干部后备库

有这样一个群体:大学毕业时,他们被各省区市党委组织部选调,送到基层培养锻炼。人们称之为选调生。

1980年至今,6万名品学兼优的选调生,遍布南国北疆。

1986年以前,全国共选调1.27万名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其中20个省区市目前有近七成选调生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不断规范选育流程

严格标准,择优选调

科学培养,动态管理

不惟台阶,适时任用

今年1月,中央党校第三期选调生培训班结业,包括40名地厅级干部在内的44名学员,圆满完成了学习培训任务。正是从这一期开始,中央党校决定,把选调生培训班列入培训部培训管理范围,作为年轻干部培训的重点班次,统筹安排,抓好落实。这是中央有关部门加强和规范选调生培养和教育工作的一个侧面。

严格标准,择优选调。各地组织部门严格选调条件,把选调对象确定为政治素质好,有志于从事党政工作并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学生。主要选调本科生、研究生中的共产党员、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坚持“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本人志愿报名、院校党组织推荐、组织(人事)部门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选调。科学培养,动态管理。选调生走出校门后首先分配到乡镇、街道和基层企事业单位工作。但任职并不是固定不变:为了让他们熟悉多方面工作,对选调生一般都适时进行交流轮岗。任职也不是“金饭碗”:党委组织部门对选调生进行考察,每年进行一次调整,对不适合继续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培养的选调生,及时调整到更有利于他们发挥

作用的工作岗位。

不惟台阶,适时任用。各地把对选调生的培养和使用结合起来,选调生在基层工作两到三年后,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大胆提拔使用选调生,并鼓励和支持选调生参加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和竞争上岗,使他们在平等竞争中脱颖而出。

打造年轻干部培养制度

基层实践:人生起步的基础

艰苦环境:走向成熟的根本多

岗位锻炼:提升素质的关键

在党组织的培养关心下,不少选调生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回忆起成长之路,他们最难忘的是作为选调生的经历:基层的实践锻炼是选调生人生起步的基础;艰苦环境、复杂局面的磨练是选调生走向成熟的根本;多层次多岗位的锻炼是选调生提升素质的关键。

25年的实践表明,选调生工作符合“早发现、早培养、早成才”的年轻干部成才规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干部选拔培养制度。这一做法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一是实现了从源头抓起,加快培养年轻干部的战略意图。抽样调查显示:四川省20世纪80年代的选调生,大部分已成为县处级以上干部;山东省枣庄市最年轻的副市级、正县(处)级干部均是选调生。二是在实践中锻炼造就了一批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高素质优秀年轻干部。

三是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改善了各级领导班子结构。目前,很大一部分选调生主要工作在基层。他们发挥自己文化程度高、专业能力强的优势,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在基层工作、生活,为基层建设带来了清新的风气。同时,选调生的成长也使各级领导班子专业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改善。

对于人才培养来说,25年不算太长;但和与选调生工作同时起步的改革开放相比,25年也不算太短。对选调生工作这一被实践证明了的培养年轻干部的有效方法,有关部门在进一步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正不断完善配套政策,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使更多的年轻干部在基层实践中加快成长。

链接

1.在对20世纪80年代选调生的一次抽样调查中,95.8%的人认为,走选调生这条路,在基层锻炼的选择是正确的;76.3%的人认为,成长成才与选调生经历密切相关;79%的人认为,基层工作的锻炼使自己增强了能力。

2.到2004年底,据对20个省区市选调生的调查统计,有6800余名进入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有420名进入地厅级以上领导班子,有7名进入省部级领导班子。

第三篇: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思想精髓,也就是其中最具时代要求,被称之为“精神精华的东西”。它是整个思想理论体系赖以成立和富有生命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揭示了坚持解放思想对于党在新时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的重要作用,并强调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要继续解放思想。这就昭示我们,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是这个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魂,也是理解这个理论体系的钥匙。只有牢牢把握这个精髓,才能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坚持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和理论结晶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创立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这既是一个批判旧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和克服自身内在矛盾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一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批判的革命本质,坚决反对鼓吹迷信和把具体理论绝对化的教条主义。正如马克思所说:“恩格斯和我最初参加共产主义者的秘密团体时的必要条件是:摒弃章程中一切助长迷信权威的东西。”坚持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内在要求,是其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条件所在。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它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批判和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成果。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在解放思想中创立的,是在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大量历史和现实材料的基础上揭示了贯穿上述领域的基本规律。人们推崇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并把它称之为科学,就是因为它本身是解放思想的,它的基本原理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局面,以巨大的政治胆略和理论勇气,进行了理论上的正本清源和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恢复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总结建国30年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正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党一以贯之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进行探索,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和新论断,进而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与解放思想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突破“两个凡是”和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开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够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观念,是因为我们突破了把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之所以能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内容,就是因为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公有制

和按劳分配”的羁绊,突破了对社会主义就是“一大二公”、“一平二调”的传统观念;党的十四大之所以能够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也同样是因为我们突破了把社会主义等同于计划经济,把资本主义等同于市场经济的传统思维定式,等等。这些都是解放思想的必然产物和重大成果,同时又进一步推动了思想的新解放。

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六大的十年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和实践主题,继续解放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继续进行理论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这期间的直接理论成果,就是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互相贯通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世界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中国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国又进入了一个重大的历史阶段,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全面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借鉴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经验,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单纯追求GDP的片面发展观,突破传统发展观的困扰,创造性地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综上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以贯之的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一系列创新理论成果中的一条主线,构成其中的“根”和“脉”,是党的创新理论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因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只有紧紧抓住这个精髓,才能真正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学懂、掌握、用好这个理论体系,也才能真正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型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化,要求在反对各种错误倾向中坚持继续解放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提出来,并且成为贯穿十七大报告的思想红线,这表明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和新的发展实践中,不仅要继续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而且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解放思想作为一种思想的常态,既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也是一种建设性思维。作为批判性思维,要求人们以批判的眼光敏锐地发现、改变或抛弃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的思想、观念和制度体制等等;作为建设性思维,要求我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推动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当然,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在我们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解放思想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不同的。特别是现在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所

取得的认识,我们的认识所实现的飞跃,从大的时空范围看还远没有完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仍然有许多未被认识或基本上未被认识的领域和规律,仍然有许多未知的“必然王国”,仍然有待于继续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跃进。这就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始终不渝地坚持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当前突出强调继续解放思想,主要是因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当今世界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大趋势,我们正在干前人从未干过的伟大事业,既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也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套用。我国这艘社会主义的巨轮已经驶向了波涛汹涌、暗流涌动的经济全球化的大海。我们有着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同样也面临着许多可以预料或难以预料的严峻挑战,任何别的理论都无法解决我们13亿人口大国的问题。坚持和创新符合我们自己实际、国情、道路和利益的理论,不能靠神仙皇帝,只能靠我们党自己。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当前已进入了对传统计划经济最核心部位进行改革的攻坚阶段,这就更需要我们党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破除一切思想上和体制上的障碍,也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解放思想。

党的十七大强调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就是今天解放思想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也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牵动战略全局的关键之点。按照这样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就要围绕深刻理解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继续解放思想,使思想认识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我国现阶段实际。要围绕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继续解放思想,善于正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使思想观念跟上时代步伐和群众要求。要围绕深化改革开放继续解放思想,深刻领会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统一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型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化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解放思想最根本的是解决思维方式问题,即从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形而上学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思维方式,在我们这样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这种思维方式是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当前解放思想,就是要继续按照邓小平同志说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一是继续从经典作家的个别结论和一些所谓的“传统正确认识”中解放出来,特别是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中解放出来。当深入改革开放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教条主义思维方式首先想到的是倒退到原来的苏联模式。由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以正统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名义推进的,至今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要从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模糊认识中解放出来,坚定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二是着眼于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克服因循守旧思想,放开手脚探索,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特别是体制机制创新。总之,一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相适应的观念、做法和体制,都在我们坚决反对和摒弃之列。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表率,在解放思想中真抓实干,在转变观念中破解难题,真正把解放思想体现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到解决问题上。

解放思想作为一种破除旧的思想枷锁的锐利武器,既是改造世界主体素质特别是精神状态的集中体现,又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取向、文化观念。在解放思想的漫长过程中,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差异和外部条件的干扰,往往会出现偏差。而与解放思想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则可进行有效调节,形成一种舆论力量、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从而使各种有害的社会思潮与倾向失去赖以存在的土壤和条件,进而实现社会的动态稳定与和谐。因此,我们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就是要努力营造有利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文化环境,真正形成有利于继续解放思想的价值观念、舆论力量和文化氛围。

第四篇:第四章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一线指挥部工作手册第四章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您要打印的文件是:一线指挥部工作手册第四章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打印本文

一线指挥部工作手册第四章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作者:刘勇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274

第四章

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国防后备力量是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卫国家安全、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而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在我国,国防后备力量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而且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历来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后,就把动员和组织群众武装,建立强大的后备武装力量作为开展人民战争的基础,群众武装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经验之丰富,均为世界军事史上所罕见。

第一节

我国国防后备力量的体系构成一、民兵

我国国防后备力量从人员上看,绝大部分是民兵。民兵是我国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的组成部分,是战时动员的主要对象。我国民兵人数众多,分布广泛,组织严密,素质较高,便于领导、指挥、活动和动员,过去是、现在和将士依然是一支伟大的战略力量。

二、预备役部队

预备役部队以现役军人为骨干,以预备役军官和士兵为基础组建起来的,是战时实施快速动员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序列,分别是我军的师、团级单位,授予军旗、番号,实行统一的编制,平时隶属省军区,战时归指定的野战部队指挥。是一支建设完整、预编满员、不脱离生产的新型武装组织,具有快速动员和遂行作战任务的能力,战时可成建制转为现役部队。邓小平讲,组建预备役是个好办法。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组建一个预备役师的军费开支仅占一个现役师的1/10。

三、预先编入现役部队的预备役人员和其他非编组登记人员

预备役登记是我国国防后备力量的一种法律管理手段。这里所说的预备役登记人员,是指未编入民兵组织或预备役部队的且依法进行登记的人员。其对象,一是退出现役的军官;二是退出现役的士兵,以及不建立民兵组织单位对符合兵役条件进行预备役登记的男性公民;三是部分与军事专业对口的地方技术人员。

四、人防、交通战备专业队伍

人民防空是指国家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防备敌人空袭,消除空袭后果所采取的措施和行动,是一项群众性军事活动。人防专业队伍是指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为了避免或减少国民经济损失,保存战争潜力的需要,组织有关部门建立的群众防空组织。交通战备专业技术分队是为保障战时机动运输需要而在交通、运输部门建立的动员保障分队。

五、参加过基本军事训练的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学生

我国兵役法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配备军事教员,对学生实施军事训练。”大、中院校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掌握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学校组织严密,管理正规,因而适合进行一定程度的军事训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防观念,以满足战时动员扩编的需要。在校学生接受国防教育,是履行兵役义务的一种形式。高等院校学生军训,主要是为培养预备役军官打基础;高中学生军训,目的是增强其国防观念,加强组织纪律,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部队培训初级军事技术人才和未来担任预备役军官做准备。

第二节

我国国防后备力量的领导体制

我国国防后备力量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统一领导下的双重领导体制,即接受同级地方党委、人民政府和上级军事领导指挥机关的双重领导。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集中统一领导后备力量的各项建设;二是地方党委把握本级后备力量建设的方针、政策、解决后备力量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使后备力量建设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三是地方政府通过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纳入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总体规划,检查、督促各职责部门抓好落实来领导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四是军事系统指挥后备力量队伍,实施后备力量的各项建设。

省军区、军分区是按照省、地(州、市)行政区划设立的军事机关。战时,领导与指挥地方部队和民兵就地坚持作战。平时负责地方武装和后备力量的建设,掌握民兵、预备役部队和兵役工作。

县(市)人民武装部,是民兵、预备役工作直接组织和指挥机构。它不仅要组织实施民兵、预备役的各项建设,还要指挥、带领民兵、预备役人员参战、支前,并担负征兵、动员、预备役和学生军训,以及人民群众的国防教育等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乡(镇)基层人民武装部,是我国国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局时也是基层政权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最基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人民武装委员会和国防动员委员会具体协调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各级人民武装委员会,是由各级党委、军事机关、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主要负责人组成,是领导民兵、预备役工作的协调机构。武委会书记由党委(工委)书记兼任。其任务是研究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有关民兵、预备役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指示;根据上级地方党委和军事机关的有关指示,结合本地区情况,研究贯彻有关民兵、预备役和兵役工作的方针、政策、解决重大问题。

1994年,为调整改革国家国防动员体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国家和地方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国防动员委员会的职能是在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主管全国国防动员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主要任务是:贯彻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组织实施国家国防动员工作;协调国防动员工作中经济与军事、军队与政府、人力与物力之间的关系,以增强国防实力,提高平战转换能力。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一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有关国防动员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指示。二是组织拟订国防动员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措施;三是组织编制国防动员规划、计划;四是检查监督国防动员法规的实施和国防动员计划的执行;五是协调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重大国防动员工作;六是组织领导全国的人民武装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战备工作。七是行使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赋予的其他职权。

第三节

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指导思想、方针、原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军后备力量建设开始步入和平建设时期的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重视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的同时,不断总结创新,使后备力量建设逐步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系统完善的科学指导思想、方针、原则。

一、后备力量建设的指导思想

国防后备力量的指导思想是:服从经济建设大局,适应国防建设需要。其基本涵义是:在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努力为经济建设做贡献,使其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搞好后备力量建设,努力增强国防实力。着眼点是促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应紧紧围绕国家的发展去谋划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同志关于军队建设和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依据,以对台作战为牵引,深化调整改革,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加强教育训练,改善武器装备,努力建设“数量充足、质量较高、动员快速、机制完善”的强大后备力量,为配合我军打赢现代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作好准备,为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新的贡献。贯彻落实后备力量建设指导思想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后备力量建设的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思想,首先在制定新时期后备力量建设的方针、政策,确定新时期后备力量建设的目标和发展规模。计划指导工作时,要从经济建设和后备力量建设的全局出发,考虑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做到在大局下行动。同时,应积极组织民兵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以劳养武活动,减轻群众负担,为振兴国家经济作贡献。其次要把新时期后备力量建设纳入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确定一个适当的发展规模,努力提高后备力量建设的质量,以适应战时兵员动员的需要。同时,要加强平时建设与战时动员准备的结合,为增强战时的动员能力打下基础。

(二)把加强后备力量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加强新时期后备力量建设是涉及国家安全与发展全局的一个战略问题。在后备力量建设问题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平时养兵少,战时出兵多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加强民兵建设,实行寓兵于民,不断增强国防实力和应付战争的能力。

我国的武装力量体制,实行的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骨干,民兵是基础、是常备军战时扩大实力的重要基础和来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军现役部队先后进行了几次大的精简,2005前,还要再裁军20万人。我们走的是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相结合的现代化国防之路。虽然大规模的裁减现役军队,但整体国防实力并不会削弱,这是因为我国有强大的后备力量作后盾。实践证明,国防力量的强弱,不在于常备军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有无战时足以迅速动员的大量人力和物力的国防基础。可见,加强新时期后备力量建设是我国后备力量建设的客观要求。平时在减少常备军数量的同时,加强后备力量建设是世界各国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的共同特征。而我国把加强后备力量建设作为全党全国人民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防的科学决策和重要战略部署。

(三)适应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要求

为适应新军事变革的需要,后备力量要适应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后备力量骨干建设。包括民兵重点分队建设,提高科技含量。二是加强后备力量武器装备建设。充分利用现役部队调理精简空闲的武器装备民兵,减少步兵武器装备的配备和储备量,省出维修、保养经费,添置一些新技术装备,特别是高射武器,从宏观上统一调配,由国家统一给民兵、预备役部队适当配备部分高技术武器装备,以保障主要方向、重点地区和大中城市的后备力量建设的需求,等等。通过上述途径,以确保后备力量在未来人民战争中参战支前的需要,为赢得未来人民战争的胜利创造更为有利的物质条件。三是加强后备力量战法研究。历史的经验证明,不论战争形态怎样变化,武器装备如何改善,正确的战略战术始终是赢得主动、争取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在认真研究继承传统战法的同时,不断研究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新特点,积极探索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途径、新战法,不断丰富和发展人民战争理论。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现代条件下的战争,老的游击战还是有用的。例如民兵从地道理出来,用导弹打敌的坦克,就是现代武器的游击动作。也可以藏在山洞里突然出现,袭击敌人。”由此可见,我们研究战略战术,既要着眼高技术局部战争特点,又要创造性地学习和运用民兵的传统战法,并使二者有机结合,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赋予民兵传统战法以新的生命力。尤其要研究如何在巧妙运用现有武器装备上下功夫,如何创造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新的战略战术,以及如何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成功经验,形成有效打击敌人新战法。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战略战术更加适应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人民战争的要求,真正发挥出人民战争的威力与优势,以便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稳操胜券。

(四)坚持调整改革,不断完善

调整、改革,是推动新时期后备力量建设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后备力量自身建设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新时期后备力量建设的各个方面,平时寓于社会组织和生产组织之中,一切活动都与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新时期后备力量建设与社会各个领域的联系中,必然会出现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新时期后备力量建设必须坚持调整改革,不断完善的思想。这是新时期后备力量建设向高层次、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后备力量建设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根本途径。

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坚持调整改革,不断完善,就是要通过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军情对后备力量建设的规定性和制约性;认识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以及军队对后备力量建设发展的影响和要求,使新时期民兵建设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相协调,与综合国力的提高相适应。同时,还要正确认识后备力量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使后备力量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发展道路。

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这是新时期后备力量建设调整改革的最基本要求。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就是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泽民关于国防与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认真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坚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适应后备力量建设需要,深化民兵预备役工作改革,后备力量保持适度规模,着重加强质量建设,突出重点,兼顾一般,集中力量抓好主要方向、重点地区、重点城市的民兵预备役工作和骨干队伍建设,健全动员法规,搞好后备兵员储备和动员准备,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部队在保卫边海防安全、维护社会治安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使我军后备力量建设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适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要求。只有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新时期后备力量建设才能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必须与军队的“两个根本性转变”相协调。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确立了军队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从此,军队建设步入精兵合成的轨道,从而对后备力量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军队技术兵种类多,在部队兵员中占相当大的比例,专业化、合成化水平逐步提高。另一方面民兵却仍然处于专业技术兵数量少、质量差,与军队建设相脱节的低级循环状态。如:现在军队每年补入的新兵,入伍前多未参加过军事训练,入伍后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新兵训练,一切从基础学起。这样势必增大队军队教育训练的难度,影响了常备军质量的提高。因此,只有坚持调整改革,不断完善,才能适应新时期军队建设的需要,也才能与军队两个根本性转变相协调。

调整改革应根据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要求和新时期后备力量建设的客观实际,在后备力量建设的规模上,必须由过去的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转变;在后备力量建设的目标上,必须由过去单一的作战型组训模式向作战与支前保障组训并重模式的转变。但是,就目前我国后备力量建设的现状看,民兵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和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客观需要还有许多不相适应之外。这些都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研究和回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内外安全环境对我国的影响,后备力量建设不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调整改革,不断完善的方针,加强新时期民兵质量建设,不断提高民兵的军政素质,使后备力量建设与军队建设相适应,与军队两个根本性转变相协调。

二、后备力量建设的方针

新时期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坚持十六字方针,即“控制数量、提高质量、突出重点、打好基础”。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可能提供的物质条件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合理确定基干民兵和预备役部队的发展规模;贯彻中央军委关于加强我军质量建设的思想,努力提高民兵、预备役部队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逐步改善武器装备,增强其执行任务的能力;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着重抓好大中城市、边海防、少数民族地区和其它战备重点地区的民兵工作,着重抓好基干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建设;立足现有条件,着眼未来发展努力抓好那些长期起作手的基本建设,为后备力量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后备力量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管装的原则

这是后备力量建设的根本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研究解决党管武装工作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加强和改进党对民兵、预备役部队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保证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确保民兵这支武装力量永远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决听从党的指挥。

(二)坚持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马列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战争指导路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人民战争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其基本精神是: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坚持依靠和组织人民群众参加,实行主要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与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开展以军事斗争为主,并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斗争形式紧密配合的全民战争。新时期坚持人民战争思想:一是必须坚持传统的民兵制度。民兵制度是我国一项传统的军事制度。罗荣桓元帅曾精辟地指出“忽视民兵工作就是没有真正懂得毛主席的人民战争思想”。正因为如此,党中央、中央军委在深化民兵工作调整改革时,反复强调要坚持传统的民兵制度,强调要保留普通民兵。二是必须坚持省军系统的领导指挥体制。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省军区作为当地的军事领导指挥机关,不仅要组织指挥民兵,而且要负责组建和指挥地方部队,配合主力部队开展人民战争。

(三)坚持民兵制度与预备役制度、民兵工作与战时兵员动员准备工作相结合 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为什么要实行两种制度并存,而不实行一种制度呢?大家知道,我国的民兵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项传统的军事制度。民兵作为国家一支武装力量,战时担负着配合部队作战,坚持就地作战、广泛开展游击战等任务,是进行人民战争的基础;而民兵作为我军的后备力量,它又具有预备役性质,战时要为部队源源不断地补充兵员。我国民兵队伍实际情况看,战时部队所需要的普通兵员从民兵组织中动员基础可以保障,但部队所需要的大量技术兵和军官,单靠民兵制度解决不了。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部队装备越来越现代化,技术越来越复杂,战时动员的速度越来越快。战时所需的技术兵和军官的数量相当大,加之现代战争的特点对兵员动员的数量、质量、速度和形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光靠民兵制度是难以适应的,必须建立健全预备役制度。

民兵制度和预备役制度相结合,是在总结我国后备力量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我军的实际出发提出来的,是新时期增强国防实力的重要措施。建国后,我们一直坚持民兵制度,并在50年代中期一度实行过预备役制度。但由于当时缺乏经验,在坚持民兵制度时,忽视了预备役制度;在实地预备役制度时,又放松了民兵建设,致使我国的后备力量建设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适应未来战争需要出发,提出了实行民兵与预备役制度相结合的制度,并用法律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这是我国后备力量建设上的一项重大发展,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以来我国军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实践证明,把民兵制度与预备役制度结合起来,既坚持了我国传统的民兵制度,又恢复了预备役制度,通过民兵组织把绝大多灵敏的预备役人员编组起来,管理起来,这比某些国家只登记,没有组织的单纯预备役制度优越得多。可见,民兵制度和预备役制度相结合的后备力量体制是适应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和实施兵员动员要求的一套完整体系。

民兵工作与战时兵员动员准备工作相结合,是指平时的民兵工作,要着眼于战时兵员动员,为战时兵员动员做好准备,打好基础。这是落实战时兵员动员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民兵工作的一项基本指导原则。

民兵作为我军的有力助手,肩负着配合部队作战任务;它作为我军的后备力量和预备役的基本组织形式,还担负着战时兵员动员任务。因此,平时民兵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兼顾到两个方面,既要把民兵作为一支现实的武装力量来建设,又要按照现代战争兵员动员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和储备后备兵员,为战时兵员动员做好准备,不断提高快速动员能力和遂行任务的能力。

坚持民兵工作与战时兵员动员准备工作相结合,一是应着重搞好民兵尤其是基干民兵宏观控制,在确定基干民兵的规模和数量时,充分考虑战时兵员动员的需要;二是根据兵员动员和民兵战时执行任务的需要,区别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合理区分任务,搞好民兵的布局;三是合理调整民兵的组、训、装,搞好协调发展,储备训练有素的合格兵员,以适应战时民兵参战支前动员和兵员动的需要;四是搞好退伍军人预备役登记统计工作,准确掌握其数量、质量及分布情况,尽可能地把符合服预备役条件的退伍军人编入民兵组织,实行统一管理;五是有计划地建立预备专业技术兵储备区,并尽可能地与民兵专业技术分队的教育、训练和管理结合起来;六是通过制定法规制度对民兵工作和战时动员准备进行合理规范,使之有机结合。

(四)坚持劳武结合 劳武结合的原则,是在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是我国后备力量建设的光荣传统。在这里要克服一种观念,就是把后备力量的劳武结合混同于前几年的部队经商。它产生和形成于中国革命战争年代,发展壮大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新时期仍然需要坚持。

劳武结合体现了打仗与生产、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一致性。体现了我党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群众路线,能够减轻群众的负担,调动广大后备力量人员的积极性。

(五)坚持依法建设的原则

加强后备力量建设,依法开展民兵工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后备力量建设的必由之路。要贯彻依法治国、依法治军的方针,加快后备力量建设的立法进程,明确执法主体,加强法规宣传,强化法制观念,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办事,逐步实现后备力量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

第五篇:论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文章标题:论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论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树立新观念 谋求新发展

党的十六大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对我军建设提出了实现机械化、信息化的双重历史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动员观念、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武装工作观念和以传统型社会为依托的国防后备力量观念,确立与信息化战争、市

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防后备力量发展观。

确立协调发展的观念。国富才能兵强,但国富不等于兵强。只有在富国的同时不断强兵,才能真正实现国富兵强。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因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能否科学、合理地与国家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将直接影响到综合国力的强弱。新形势下,我们谋求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新发展,必须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同时在国家经济壮大的基础上逐步加大投入,坚持不懈地富国强兵。

确立跨越发展的观念。我国的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果按照别人的发展模式亦步亦趋,跟随前进,恐怕只能步其后尘,望其项背。当前,国家总体建设和军队建设均已确立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也必须紧紧抓住宝贵的战略机遇期,打破以往按部就班发展的模式,确立追赶战略。应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瞄准未来一段时期内国防和军事斗争发展的前沿领域,兼顾现实需要,科学研究制定远、中、近期发展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缩短发展周期,在加强机械化建设的同时,注重加强国防后备力量的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整体跨越。

确立靠科技求发展的观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第一战斗力。随着现代高新技术更加深入地渗透到人类活动的所有层面,新的生产方式与高技术战争的运行方式出现了新的契合趋势,这使得人民群众以新手段、新方式广泛参与战争的前景更加广阔。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一趋势,立足我国科技发展的现实,着眼未来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发展,注重充分吸收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大力提高国防后备力量的科技含量;注重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加快国防后备力量的发展速度;注重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倍增效果,提高国防后备力量的系统效能,使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进一步由数量规模型向科技密集型、质量效能型转变。

确立依法建设后备力量的观念。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法制环境的保障,法律的进步和完善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法律体系在不断健全完善,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但目前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方面的一些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如,在公民及法人履行国防义务、落实国防需求的一些方面,法律规定还不够具体明确;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思想认识还存在一定障碍,等等。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进一步确立依法建设国防后备力量的思想观念,高度重视以健全的法治环境保障国防后备力量快速健康发展的问题。

确立平战融合的观念。随着高新技术在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交互发展,军事的对抗和竞争正在由战时状态向平时状态延伸,物质力量的军民界限和平战界线愈来愈趋于模糊。鉴此,我们要更新观念,注重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由平战结合向平战融合的转化,充分利用其“寓兵于民”的特点,加强各种军、民物质力量的一体化建设。要重视在抓好高技术的平战融合和军民兼容上寻求新突破,搞好高新技术成果在军事应用上的开发、转化和储备,使之更好地为国防建设服务;要重视抓好产业布局的平战融合,尤其要注意把西部大开发规划与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有机统一起来,把向西部拓展高技术产业与国防后备力量储备紧密结合起来,把西部环境建设与国防交通、通信和人防等项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从战略布局上增强国防后备力量与国家总体建设的融合度。

《论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论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下载中国特色后备力量——选调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特色后备力量——选调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转:上海队后备力量调查报告

    由浅仓楠发表在HoopChina·上海大鲨鱼来源:上海队后备力量调查报告青春阵营潜藏下个姚明?过去两个赛季,上海男篮着手二、三队梯队建设,一批年轻球员脱颖而出,代表上海队出征全国......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思考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完善国防动员体制。”这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思考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完善国防动员体制。”这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向......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思考范文合集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完善国防动员体制。”这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十九大报告:依法治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定位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开幕式上展示了大国领袖的风范和魅力,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之所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因为( B ) A.公有制经济的比例越大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B.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

    中国特色英语词汇

    关于国家大事及政治的一些英语词汇 For four years in a row(连续四年)a year-on-year increase(比上年增加)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改革开放政策)social programs(社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