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国特色领导力
浅谈中国特色领导力
随着上世纪西方管理思潮的涌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管理者开始有意或无意践行着其中的管理思想。但是中国的国情又与西方世界显著不同,一党执政的政治体制、不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五千年传承的古老文化,东方人独有的处世哲学,以及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变数和不确定性。所有的这一切注定了我们的企业——不管是国企、民企还是外企,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而企业的管理者,也必须具备中国特色的领导力,才能带领企业在中国这片充满机遇的市场中寻得一席之地。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中国特色的领导力?中国特色的领导力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又有什么样的弊端?我们又能如何更好的发挥中国特色的领导力?
西方的领导力模型提出了诸多优秀领导力所必备的素质,如决策能力、对形势的掌控和判断能力、人际关系及影响力、应变和危机处理的能力、充满激情、具有强烈的目标等。毋庸置疑,这些都是东西方优秀领导力存在的某些共同的特征。但是,很多成功的西方领导者将他们的优秀特质带到中国来的时候却往往并不得法,屠龙乏术。究竟是为什么呢?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在中国的管理实践中,除了企业管理理论外,还有一支“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即文化因素。根植于古典“中庸”之道和“无为”文化的中国特色领导力应更多的带有本土色彩,如集体主义、等级观念、英雄模范的带头效应等。如果用黑白两色形容东西方的领导力差异,那么西方的领导力就是一黑一白的两块砖,是非黑即白、泾渭分明、直来直往非此即彼的方式。而中国特色的领导力就像是太极图,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顺势变通的方式。也就是说,西方的领导力模式更多的是种直线式的方式,而中国的领导力模式则是融合了诸多因素的辨证式的方式。而抛开东西方共有的那些领导力特质,笔者认为中国特色领导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中国特色领导力是“上级优先领导力”。
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形成了牢固的“君臣”等级观念并延续至今。当今社会无论是官场还是企业,都讲究“我如何通过领导别人,才能被上级领导所看重,得到提拔和重用”。尽管东西方领导的最终结果可能都是企业绩效得到提升,但
中国特色的领导力更在意的是“我这样做,我的上级领导会怎么看,我能得到什么利益,最好的结局是企业绩效也提高,上级领导也满意,下级员工得到利益,最终我也得到利益的多赢局面”。因此在决策时,首先考虑的是“上面”的利益是否得到损害,如果没有,那就会大胆的去放手开展工作。如果会损害“上面”的利益,那么就采取中国人最擅长的“中庸”之道,折中处理或者干脆“无为”而治。
二、中国特色领导力是“集体主义领导力”。
相较于西方,我们更加肯定的是集体的作用,集体的荣誉。放在大处说,企业都处于社会主义大集体之中,企业的产品、服务首先要满足大集体的需要,企业的决策要符合大集体的标准。只有顺势而为,适应大集体,才能生存和发展,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往小处说,企业内部是由一个个的小集体组成的,财务部门、营销部门、技术部门、服务部门等等。在西方,企业员工遇到问题可以直接给企业一把手发邮件或对话,更注重个人才能的成长和个人荣誉的积累。而在中国,如果财务部的张三直接给企业一把手发邮件反映问题,那么可能整个财务部在一把手眼中都会存在问题。在整个企业层面来看,各个小集体内部往往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联系。因此,企业的领导者会考虑到员工的个体行为对整个集体的影响情况,从而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导员工向着集体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前进,当然,其中“多赢”局面是最理想的结果。
三、中国特色领导力是“典范楷模式领导力”。
企业的领导者往往是企业文化的缔造者,他们的谈吐、举止、气度、德行都对下属员工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在企业中,领导者的身教往往大于言传的作用。而中国人自古就有英雄情结,员工会不自主的去追随崇拜或者模仿企业领导者的风格,进而在无形中形成企业独有的文化。比如说华为。华为被广为人知的“狼”性文化就是以任正非为核心典范发展起来的。军人出身的任正非熟读毛泽东选集,将毛泽东战术思想带入商业战场,如“狼王”一般,凭借出色的商业嗅觉和应变能力,从外强林立的通信市场中带领华为一步步走到世界通信设备巨头的位置。而华为也在一次次的考验中如凶狠的“狼群”将竞争对手击败。
四、中国特色领导力是“自我修炼领导力”。
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被列在首要位置,是随后发
展的基础。随着中国经济开放度不断提高,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也日益增多。可以说,很多企业在创业初期就要面临全球的竞争者,而不是以前那样面对一个区、一个县、一个市的竞争者。多元化和更加激烈的竞争促使企业领导人要有过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应对挫折失败和吸取教训反思的能力。以前要做到“吃一堑,长一智”,现在要做到“看别人吃堑,长自己一智”。通过频繁的自我认知、自我反思、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形成持续“自我修炼”的习惯,不断从工作中,从别人的眼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改善,才能散发出人格魅力。进而借由“典范楷模式领导力”的影响,通过以身作则,有效地激励他人、团队和企业,最终达成“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领导境界。
通过以上分析,中国特色领导力的在本土化企业绩效管理中的优势和劣势是显而易见的:“上级优先领导力”使得企业上下级关系平稳和谐,企业无需在内部沟通和内部关系的问题上浪费过多资源,下级可以四平八稳地贯彻上级思想,不会出现太大的信息传递失真;但同时这也阻碍了下级创新变革的动力,增大了上级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毕竟下级才是最接近战场的地方。“集体主义领导力”使得企业这个大木桶的短板减少,各部门间协调发展,避免了企业发展的失衡;但这无法充分发挥员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企业的惰性,毕竟每个人只要做到平均水平便好。“典范楷模领导力”使得企业凝聚力增强,人心所向士气高昂,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会相对更轻松,不适应企业文化的员工可能被淘汰,留下的都是有相同理念的员工;但或许其中有一种“赌”的成分,一旦典范楷模所代表的企业文化精神被证明不适应当前环境,转变意味着巨大的代价,不转变则意味着衰落甚至死亡。“自我修炼领导力”使得企业领导持续学习不断提升,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思路和活力,使企业的心脏蓬勃有力;但很可能下级和普通员工并不能很好的追上企业领导的脚步和思路,企业的血管还停留在老化的阶段,如果最终两者差距过大,那么结局只可能是——更换心脏或更换血管。
而针对中国特色领导力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并不存在某些措施能够一劳永逸的将其改进或消除。再优秀的领导力模型,也会有其瑕疵,没有最完善的,只有更合适的。适用于一汽的不一定适用于比亚迪,适用于华为的不一定适用于中兴。我们所能做到的,只不过是以不变的原则去应对变化的形势,以变化的手段去应对变化的环境。最终能够通过中国传统与现代、中西方相结合的优秀文化
和先进思维方式,使我们的企业领导者形成极大适应中国国情的特色领导力,感召及带领所属群体实现特定目标!
第二篇:中国特色的领导力和领导科学
中国特色的领导力和领导科学 ——2013年国家行政学院首届“领导力国际论坛”观点综述
2014年07月15日 15:17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京)2014年1期 作者:张国玉/刘峰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70
【作者简介】张国玉,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领导科学与领导力;刘峰,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领导科学、领导力与领导艺术
2013年10月16日,国家行政学院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和英国阿什里奇商学院联合举办的首先届“领导力国际论坛”在国家行政学院召开。来自中国、新加坡、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领导力、领导科学研究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共100余人参加。与会国内外专家、学者就中国领导力建设实践及其国际影响、领导力发展前沿问题和中国领导力发展大趋势进行了探讨,提出许多具有启发意义的观点。
一、中国领导力的国际影响及建设实践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逐渐凸显出来,“中国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秘钥”怀有强烈的兴趣。大家对此取得的普遍共识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关键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
(一)中国领导力的国际影响
本次论坛的发起人之一英国阿什里奇商学院副院长菲利普·米克斯(Philip J Mix)教授认为,中国带给世界的影响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有文化上的、思想上的,中国的历史、哲学和文化,将影响全世界的领导力教育,以及日常的领导力实践。中国经济和社会上的实践和探索会启发人们创新领导力研究和领导力建设方面的理论和模式,这必将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新加坡驻华大使罗家良先生认为,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与新加坡的繁荣和福祉密切相关,要想在未来掌握主动、获得成功就必须了解世界,特别是作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第一贸易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所以,新加坡特别重视来中国进行学习和交流,一方面更好地了解中国取得的成就,面对的挑战以及中国在重要问题上的观点和看法,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双方未来领导人提供一个建立个人友谊、增进了解、共同成长的平台。
英国驻华使馆代表岳德伟先生认为,尽管中英两国国情、文化和体制不同,但双方都面临相似的挑战,比如全球化的影响、公共产品提供、突发事件应对、国际领导力提升等方面的挑战。这一切挑战的应对都需要领导力、需要领导力研究和培训机构提供支持和帮助,因此,在领导力建设和培训方面,中英两国能够相互借鉴、促进合作。
国家行政学院纪委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杨文明先生认为,中国的领导力会走向世界,世界的领导力也已来到中国,通过领导力国际论坛的高端对话和深度交流,必将有利于中国和各国领导力的提升,也会有利于领导科学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二)中国的领导力建设实践
基于中国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日益增加,国家公务员局副局长杨春光先生系统阐述了中国领导力建设的主要经验及当前的着力点。中国领导力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包括:第一,注重思想政治建设,领导干部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和强烈的奉献精神。第二,注重公务员的规范,中国《公务员法》对公务员的准入、考核、任职、定级、监督等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尽可能保证了选人用人的公平公正。第三,注重领导能力建设的长远规划,中国每隔十年就出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规划纲要,这从制度上对领导干部能力建设作出重要的部署。第四,注重发挥领导班子的集体作用,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领导方式。第五,注重培训和实践锻炼。当前,中国共产党开展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提高中国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以进一步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新形势下中国领导力建设和领导者素质提升需要把握几个关键点:第一,博学博大。第二,勇于担当、责任到位。第三,勤政务实,服务人民。
国家行政学院纪委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杨文明先生认为,中国的领导力建设最大特点强调党和国家层面的领导力,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各级政府领导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因此,中国的领导力建设更多的是从党和国家层面而非个人层面、从政治层面而非技术层面、从规律层面而非现象层面、从全球层面而非自层面加以把握,从而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二、领导科学的中国化及国际比较
领导力建设既有超越国界的普遍性意义,更有基于国情的特殊性,中国的领导力建设一方面要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成果,另一方面更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智慧和现实资政经验,既有国际视野,又凸显本土特色。
(一)领导科学的中国化
辽宁行政学院行政管理部教研主任马义教授重点阐述了领导科学中国化的必要性和领导科学中国化的发展受到两种错误认识的阻碍。他认为,领导科学的中国化是必然趋势,这是由领导科学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民族性决定的,把西方的领导理论与中国领导活动实践、中国文化背景融合在一起,就容易得到领导干部的认同。无论是排斥领导科学的中国化还是排斥西方的领导科学,都是有失偏颇的。中国领导科学研究要在端正研究目的下功夫,把握领导科学的社会性和应用性,既要深入研究也要广泛宣传,使人们不仅爱听,而且听了更有用。
领导科学的中国化首先需要把握中国领导科学的研究路径和研究内容。国家行政学院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月星教授对此进行了阐述。他认为,中国领导科学研究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中国领导实践,这是中国领导科学发展的“领土”,没有“领土”就没有发展的基础和背景;第二,中国领导智慧,核心是“道”、“法”、“术”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需要三大关键要素的支撑:领导的“智”、“仁”、“勇”;第三,中国领导文化,中国领导文化博大精深,与社会教育相辅相成,需要花大力气对中国领导文化进行梳理和提炼;第四,中国领导要素,包括品质、态度、知识、能力、行为、决策等方面。
领导科学的中国化既要遵循中国领导科学研究内容的普遍性,也要把握特定阶段、特定历史等特殊性,要结合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结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践、结合当前的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内蒙古行政学院公共管理学部主任李树林教授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领导智慧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九要素模型。他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成功的领导,包括理想与信仰,系统与结构,机制与利益,文化与作风,战略与谋略,方法与艺术,规范与执行,学习与学风,创新与变革等九项要素,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前四项是讲共产党人带领其追随者要形成什么样的共同体,是要形成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精神共同体;第五项专门从战略的高度谈共产党的领导智慧;后四项是共产党领导智慧的四种具体表现,共同体的实现要依靠领导智慧。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成言教授主要探讨了当前中国领导科学研究关注的重要主题——中国廉政领导力建设问题。他认为,领导廉政力实际上就是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能力,即领导者认识、把握、运用反腐败斗争规律,推动反腐倡廉理论和实践,不断向前发展的能力和本领。具体包括四个要素:第一是廉政思想力;第二是廉洁制度力;第三是廉政综合力建设;第四是廉政执行力。
还有学者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探讨了中国领导风格的大趋势。国家行政学院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志伟研究员认为,中国领导风格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五大趋势:第一,从全能型走向成简约型;第二,从个人型走向群体型;第三,从权力型走向人格型;第四,从赐予型走向回应型;第五,从偶像型走向平民型。
(二)领导科学的国际比较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维克多·肖(Victor N.Shaw)先生主要探讨了美国领导力发展的特点。他认为,美国领导力发展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美国领导力的研究正从个人研究发展为团队研究,由单一学科发展为跨学科研究。第二,美国领导力的实用性非常强,注意把领导理论转变为指导实际行动的领导原则。第三,从事领导力研究的人员增多,已经发展到有一大批从事领导力研究的队伍。第四,注重科学研究方法,过去领导力研究多从具体的领导实践中提炼总结,现在的美国领导力研究已经发展成一个较为成熟的学科并拥有一套规范的研究方法,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领导力研究中心。
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领导与机构发展教研部处长罗米烈(Lo Mi Lie)主要介绍了新加坡公共服务领导人选拔与评估的做法和经验。基本程序是先进行职位分析,然后分析职位对领导者的具体要求,再通过评估候选人的状况确定职位人选;选拔标准主要有三条:第一,候选人的领导能力,比如领导特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性和灵活性;第二,候选人影响他人的能力;第三,候选人的道德水平,如是否谦虚、奉献精神等。选拔方法注重综合考察,比如通过面试、现场模拟、岗位轮换等方法观察其展现出来的领导力和领导素质。
英国阿什里奇商学院王晓宇教授(Barbara.WANG)重点从中西方比较的角度探讨了领导力的异同问题。她认为,在领导力研究和实践中,中西方既存在相同之处又有很多不同点。就相同点来说,第一,中西方领导者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实质并非国家、民族和文化的差异,而是领导者之间个性和价值观的差异;第二,领导力的内涵来说,中西方起源于同一时期。中西方最大的不同点是对“领导”的理解和应用:中国通常把领导者与管理者混为一谈,大部分人认为领导力是领导者的事,与领导职位密切相关。西方文化中的领导是通过对追随者的定义来界定和识别的,拥有追随者的人才是领导者,没有追随者的人即使有最高权力也不是领导者。
另外,具体探讨了中西方领导者领导品质和领导风格的差异问题。北京智学明德国际领导力中心主任徐中博士认为,中国领导者的领导品质中最重要的是心胸宽广,所占比例为76%,这一品质在西方的研究中排在第七,所占比例为38%;西方领导者品质中最重要的是诚实,所占比例为89%,在中国排在第六位,仅为41%。导致中西方领导者领导品质排序重要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方领导情境复杂程度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邀教授鲍大雷(Paul Gillis)先生着重探讨了中西方行政领导者领导风格的差异。他认为,大部分的中国领导者采用的是指令型领导风格,领导给出指令,下级负责落实;美国领导者更多采用的是参与型领导风格,领导者邀请所有人参与决策过程然后进行选择。导致中西方领导风格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中个体间的权力距离较大;西方文化中比较强调个体的作用,之间的权力距离比较小。
三、变革时代的领导力及发展趋势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时代的特征就是“唯一不变的就是它的变化”,因此,变革时代的大背景决定了领导力的建设和研究需要与时俱进,把握变革时代领导力的发展大趋势。
(一)变革时代的领导力
过去,领导特质理论和领导行为理论主要从静态的角度研究领导力;现在,随着领导情境理论和领导变革理论的兴起和发展,对领导力的研究更多地置于更广阔的空间,更为关注领导情境和领导情境的变化对领导力的研究。北京华鼎管理咨询公司首席专家张鼎昆先生从自然科学中力和场的概念出发探讨了从领导力到领导场的转变问题。他认为,自然科学研究已经从牛顿的“力”时代进入到今天的爱因斯坦“场”时代,社会科学研究也应该如此。简单来说,领导场是指特定的领导者,基于特定的时空人士所生成的整体氛围,这种态势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到所有的人和事。领导场的基本假设是“场”决定人的行为,但“场”不是领导者自己能够独自造成,它需要领导者和所有的其他人一起共同作用、共同形成,这也意味着所有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领导者,都在发挥领导作用。
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网络时代的领导力问题也成为变革时代领导力研究的主要内容,福建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刘明辉教授主要探讨了网络时代创造领导新价值问题。他认为,随着传统工业社会进入现代网络社会,过去由管理创造价值的工业时代逐渐转变到由领导创造价值的网络时代。因此,我们要像工业社会体现管理的价值那样重新体现领导在网络时代的价值,像工业社会总结泰罗制等一系列管理理论、方法和程序一样,探索网络时代的领导理论、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必须对管理的组织、制度和奖惩传统三要素进行革命性的升级,发挥领导的共建愿景,利益磋商和魅力导引三大要素的价值。
变革时代的领导力需要变革型领导者,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司长陈建隆先生认为,变革领导者应当具备以下素质:第一,能够有效地和员工进行沟通,通过沟通、互动来说服他们共同推动变革;第二,能够和其他部门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第三,培养外部支持团体;第四,突破既得利益的阻碍,领导者要坚定目标,要向人们解释并说服大家,同时,领导者也要学会及时调整既定的政策;第五,培养有效执行政策的能力,这就需要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使得他们能够理解和克服政策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变革时代的领导者越来越多地与不同历史文化、不同组织文化甚至是不同部门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跨部门、跨文化的交流和合作,这就需要提升跨文化的领导力和沟通力。英国德蒙福特大学语言学和跨文化领导力首席教授金立贤(Lixian Jin)认为,领导力框架下的跨文化沟通涉及不同国家之间、政府和企业之间、不同层级政府之间。跨文化沟通力包括不同语言的运用能力、对彼此价值观和文化的了解能力以及通过跨文化交流达成共识的能力,通过使用隐喻研究方法有助于跨文化沟通力的培训和提升。
(二)领导力的发展趋势
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刘峰教授结合中国领导力建设和研究重点阐述了未来领导力发展的大趋势。他认为,第一是领导力平民化的趋势。领导力是有层次的,既有高层治国理政的领导力,也要公共部门团队和个体的领导力。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领导力是从群众中来的,只有具备个体的领导力,高层的领导力才更为务实,更容易凝聚。第二,领导力简约化的趋势。领导活动不是越复杂越好,而是应该减少领导工作的量,提升领导工作的质。当前,中国政府强调简政放权,简政放权的实质就是要让领导力在这个民间、在草根得以激发和提升,要让领导力在社会中、在市场中、在NGO组织中体现。高层领导者管大事、管方向,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大方向既定的前提下,要让基层、社会、民间有更多的领导力。第三,领导力制度化的大趋势。邓小平说过,领导制度更具有长远性、根本性。领导力研究如果以个人领导力为主是比较偏颇的,要下更大的功夫探讨制度的领导力。第四,领导力中国化的大趋势。中国的领导力有自身的特点,应该借鉴中国传统的文化、资政的智慧、历史的经验,尤其是共产党成功的经验,加以分析总结提炼。同时,中国领导力研究和发展一定要开放性,这样才能更加完善,才能真正形成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领导力。
领导力的发展趋势既需要领导哲学、领导观的指导,也需要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突破和创新,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主任张素玲教授主要从个人生活史的角度探讨了领导科学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方法。纵观已有的领导科学研究,多数主张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探寻领导者的特质、风格、胜任特征等等。但领导活动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科学研究必定难以考量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比如,领导者复杂的情绪和情感的体验等等,这就导致有时候难以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她认为,领导者个人生活史研究是一种创新研究方法的有益尝试,其关注领导者在生活、工作中的经历和体验,并以讲述故事的方式进行描述。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这种研究方法时要特别注意研究中的伦理道德、材料甄别等问题。
领导力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因此,领导力训练和培训也是领导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主题。广西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陶建平教授从领导力培训者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增强培训实效性的问题。他认为,领导力重在实效,就是要有实实在在的效果,就要把领导力研究和领导力训练结合起来,把领导力研究成果通过训练进行转化和推广,这样,领导力才有实效。
四、启示与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鲜明提出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同样,作为中国领导科学的研究和中国领导力建设的实践也要坚持中国道路、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形成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理论体系,推动我国领导干部领导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能力的提升。在形成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理论体系过程中,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重点把握。
一是坚定中国领导科学研究和领导力实践的中国特色道路。坚持西方领导科学理论的引介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资政经验,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结合、融合和发展,开创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领导活动实际的领导科学理论和领导力建设模式。
二是坚持领导观与领导力研究相结合。西方领导科学重视领导力的研究是很有道理的,在中国情境下,领导科学的研究一定要注重领导观的研究,因为这涉及到领导科学研究的方向问题,中国领导科学的领导观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观,就是改革开放和科学法治的领导观,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领导观,这是中国领导科学的内核和基石。
三是坚持领导者与领导力研究相结合。领导科学研究要以“人”为本,领导力的本质旨在培养人、提升人。因此,中国领导科学研究既要研究领导力又要关注领导者,特别是青年干部的成才特点和成长规律,干部培养选拔问题是中国领导科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四是坚持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过去,中国领导科学的研究因为多数成果限于对领导活动、领导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在很大程度上很难称得上是一门科学,所以一定要在科学化、定量研究方面多下功夫。同时,也不能一味地走定量研究的路子,诸如领导价值、领导情绪等概念难以量化,这就要求中国领导科学研究要把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结合起来。
五是坚持领导科学研究与领导力训练相结合。西方领导科学研究不仅强调理论分析,更注重实践应用,把领导理论操作化,指导领导活动的实践,并通过领导活动的实践验证领导理论。中国领导科学研究同样重视领导力的培训,但重讲授轻训练,这方面要稳中求进,改革培训模式,创新训练方法,充分发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国家级干部院校的主阵地作用。
第三篇: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思想精髓,也就是其中最具时代要求,被称之为“精神精华的东西”。它是整个思想理论体系赖以成立和富有生命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揭示了坚持解放思想对于党在新时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的重要作用,并强调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要继续解放思想。这就昭示我们,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是这个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魂,也是理解这个理论体系的钥匙。只有牢牢把握这个精髓,才能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坚持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和理论结晶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创立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这既是一个批判旧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和克服自身内在矛盾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一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批判的革命本质,坚决反对鼓吹迷信和把具体理论绝对化的教条主义。正如马克思所说:“恩格斯和我最初参加共产主义者的秘密团体时的必要条件是:摒弃章程中一切助长迷信权威的东西。”坚持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内在要求,是其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条件所在。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它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批判和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成果。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在解放思想中创立的,是在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大量历史和现实材料的基础上揭示了贯穿上述领域的基本规律。人们推崇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并把它称之为科学,就是因为它本身是解放思想的,它的基本原理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局面,以巨大的政治胆略和理论勇气,进行了理论上的正本清源和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恢复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总结建国30年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正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党一以贯之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进行探索,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和新论断,进而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与解放思想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突破“两个凡是”和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开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够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观念,是因为我们突破了把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之所以能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内容,就是因为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公有制
和按劳分配”的羁绊,突破了对社会主义就是“一大二公”、“一平二调”的传统观念;党的十四大之所以能够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也同样是因为我们突破了把社会主义等同于计划经济,把资本主义等同于市场经济的传统思维定式,等等。这些都是解放思想的必然产物和重大成果,同时又进一步推动了思想的新解放。
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六大的十年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和实践主题,继续解放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继续进行理论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这期间的直接理论成果,就是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互相贯通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世界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中国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国又进入了一个重大的历史阶段,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全面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借鉴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经验,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单纯追求GDP的片面发展观,突破传统发展观的困扰,创造性地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综上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以贯之的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一系列创新理论成果中的一条主线,构成其中的“根”和“脉”,是党的创新理论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因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只有紧紧抓住这个精髓,才能真正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学懂、掌握、用好这个理论体系,也才能真正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型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化,要求在反对各种错误倾向中坚持继续解放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提出来,并且成为贯穿十七大报告的思想红线,这表明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和新的发展实践中,不仅要继续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而且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解放思想作为一种思想的常态,既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也是一种建设性思维。作为批判性思维,要求人们以批判的眼光敏锐地发现、改变或抛弃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的思想、观念和制度体制等等;作为建设性思维,要求我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推动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当然,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在我们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解放思想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不同的。特别是现在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所
取得的认识,我们的认识所实现的飞跃,从大的时空范围看还远没有完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仍然有许多未被认识或基本上未被认识的领域和规律,仍然有许多未知的“必然王国”,仍然有待于继续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跃进。这就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始终不渝地坚持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当前突出强调继续解放思想,主要是因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当今世界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大趋势,我们正在干前人从未干过的伟大事业,既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也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套用。我国这艘社会主义的巨轮已经驶向了波涛汹涌、暗流涌动的经济全球化的大海。我们有着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同样也面临着许多可以预料或难以预料的严峻挑战,任何别的理论都无法解决我们13亿人口大国的问题。坚持和创新符合我们自己实际、国情、道路和利益的理论,不能靠神仙皇帝,只能靠我们党自己。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当前已进入了对传统计划经济最核心部位进行改革的攻坚阶段,这就更需要我们党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破除一切思想上和体制上的障碍,也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解放思想。
党的十七大强调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就是今天解放思想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也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牵动战略全局的关键之点。按照这样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就要围绕深刻理解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继续解放思想,使思想认识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我国现阶段实际。要围绕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继续解放思想,善于正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使思想观念跟上时代步伐和群众要求。要围绕深化改革开放继续解放思想,深刻领会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统一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型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化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解放思想最根本的是解决思维方式问题,即从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形而上学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思维方式,在我们这样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这种思维方式是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当前解放思想,就是要继续按照邓小平同志说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一是继续从经典作家的个别结论和一些所谓的“传统正确认识”中解放出来,特别是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中解放出来。当深入改革开放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教条主义思维方式首先想到的是倒退到原来的苏联模式。由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以正统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名义推进的,至今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要从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模糊认识中解放出来,坚定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二是着眼于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克服因循守旧思想,放开手脚探索,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特别是体制机制创新。总之,一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相适应的观念、做法和体制,都在我们坚决反对和摒弃之列。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表率,在解放思想中真抓实干,在转变观念中破解难题,真正把解放思想体现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到解决问题上。
解放思想作为一种破除旧的思想枷锁的锐利武器,既是改造世界主体素质特别是精神状态的集中体现,又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取向、文化观念。在解放思想的漫长过程中,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差异和外部条件的干扰,往往会出现偏差。而与解放思想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则可进行有效调节,形成一种舆论力量、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从而使各种有害的社会思潮与倾向失去赖以存在的土壤和条件,进而实现社会的动态稳定与和谐。因此,我们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就是要努力营造有利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文化环境,真正形成有利于继续解放思想的价值观念、舆论力量和文化氛围。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依据这个表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一是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我们推进事业发展、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的关键,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奋力开拓的。党的领导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政治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二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及制度问题。“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看,抓住了这个中心,就抓住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内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性的保证;另一个基本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旺盛的生命力。苏东剧变的沉痛教训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表明,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壮大的动力。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能够发展社会主义。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国家所走的道路,首先是社会制度问题,也就是坚持哪一种社会制度。社会制度包括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它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方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在文化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以它为依托,促进中国的发展,同时又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三是发展方向。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线。问题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我们党通过长期探索,对发展内涵的认识不断拓宽和深化,从两个文明建设到三个文明建设,特别是在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它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更加深化了。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是一个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历经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是一条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理想信念。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复杂局面,无论遇到什么风险考验,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五篇:民主集中制:中国特色
专题
四、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第一框题 人民的选择 历史的必然
【课程标准】: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特点,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一)、梦想的破灭:资本主义制度行不通
1、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2、资产阶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历史任务:
(二)、人民的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
1、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2、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权组织形式:
(三)、历史的必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规定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起来的标志: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起来。
3、我国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政权组织形式,适合我国的国情,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
◇本框题小结:
◇1个必然性:即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政体是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1个地位: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个标志: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起来的标志
第二框题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的新型政体
【课程标准】:4.9归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理解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4.10分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的关系、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阐述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一)、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是什么
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和司法机关,各司其职,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各项权力。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含义解读:
(1)、主体——广大人民
(2)、代表的产生方式——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
(3)、组成机关的性质——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4)、行使权力的方式——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5)、行使权限——①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②产生行政和司法机关(各司其职,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各项权力)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地位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着国家的其他各种具体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形式和重要途径;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注意: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一种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而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
(二)、确保国家权力协调高效的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的作用
1、民主集中制:
(1)、含义:遵循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原则,就是民主集中制。
(2)、实行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区别于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鲜明特点。
尽管具体形式迥异、发展程度不同,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大都奉行分权、制衡的原则。
2、民主集中制确保国家权力协调高效的表现:
(1)、从人民代表大会(注意:不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和人民的关系来看
①各级人民代表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选民或选举单位有权罢免自己选举出的代表;
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2)、从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来看
①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②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其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分工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
(3)、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来看
①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②在保证中央统一领导的同时,必须考虑地方特殊利益,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一——民主集中制中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1、民主集中制的优越性:
(1)、为每个中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便利的合理的方式;
(2)、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既各尽其能又各得其所。
2、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注意的问题:
(1)、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正确认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
②集中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保障。
(2)、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
①只讲集中,不讲民主,是官僚主义的集中;
②只讲民主,不讲集中,必然导致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
(3)、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如何做)
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每个公民,既要充分行使民主权利,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又要按照“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办事,增强纪律性,维护中央权威和全国法律、政令的统一。◇本框题小结:
◇3个体现: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3个体现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着国家的其他各种具体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形式和重要途径;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3个表现:即民主集中制确保国家权力协调高效的表现:
(1)、从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的关系来看
①各级人民代表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选民或选举单位有权罢免自己选举出的代表;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2)、从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来看
①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②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其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分工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
(3)、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来看
①地方必须服从中央;②在保证中央统一领导的同时,必须考虑地方特殊利益,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个注意:即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注意的问题:
(1)、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正确认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②集中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保障。
(2)、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
①只讲集中,不讲民主,是官僚主义的集中;②只讲民主,不讲集中,必然导致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
(3)、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
◇2个含义: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和民主集中制的含义
◇1个地位: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个优越性:即民主集中制的优越性:
◇1对关系:即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②集中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保障
第三框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
【课程标准】:4.11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特点,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一)、人民民主广泛真实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方面(政治)
(1)、判断一种政体优劣的标准----是否与国体相适应,促进国体的巩固和发展。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表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人民方面(经济建设)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国家机关方面
(1)、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
(2)、其他国家机关----合理分工、协调一致地工作,保证国家统一有效地组织各项事业。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方面
(1)、维护国家统一----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2)、维护民族团结-----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二)、民主集中 优势明显
1、为什么要实行民主集中制:
(1)、实行民主集中制是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政治方面的要求
民主集中制体现在国家权力运行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实行民主集中制是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
(2)、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我国国家权力的运行,需要实行民主集中制-----决定因素(经济)
我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和人民、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我国国家权力的运行,不能采用资本主义国家那种权力分立制衡的制度,而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统一人民的意见和要求,统筹地方和局部的工作,协调方方面面的利益。
(3)、保障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秩序,组织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需要实行民主集中制-----一系列建设的要求 保障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秩序,组织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既需要扩大民主,鼓励人民的政治参与热情,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也需要高度集中,汇集人民的智慧,调集全国的资源。
2、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意义----实践证明,实行民主集中制有利动员和组织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适合中国国情的好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伟大实践----从产生的角度看
2、全国各族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牢牢地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从现实作用的角度看
3、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体制模式。
◇本框题小结:
◇4个表现:即人民民主广泛真实的4个表现
◇3个要求:即为什么要实行民主集中制的3个要求
◇2个表现: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中国国情的好制度的2个表现
◇1个意义:即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意义
第四框题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课程标准】:4.11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特点,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一)、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
1、为什么----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支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都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2、是什么----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
(1)、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其表现及其要求:
①领导方式——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
②表现——党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③要求——实现党的领导,就要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科学规范党委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能,在依法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
(2)、党要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3、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的意义
①有利于把党的主张与人民的意志统一起来
②有利于把党的决策和决策的贯彻执行统一起来
③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及其领导人员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
(二)、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1、依法治国的:
(1)、是什么(含义):
①主体及领导者: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②前提: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
③途径: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④对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⑤目的: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为什么要坚持依法治国
①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需要,既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又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②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3)、怎样才能实现依法治国:——要求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践中,必须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①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
②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确保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
③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确保司法公正、监督有力。
(三)、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
1、为什么要加强人大自身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要求
2、如何加强人大自身建设:
(1)、认真落实宪法赋予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各项职权,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使之真正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
(2)、加强人大自身建设,就要不断完善适合国家权力机关特点的、充满活力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不断促进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不断完善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议事程序和工作制度,以更好地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使人大代表及常委会组成人员能够依法履行职责。
(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要更好地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本框题小结:
◇3个要求:即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要求
(1)、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
(2)、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3)、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
◇3种方式: 即党对国家领导的3种方式-----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
◇3个意义:即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的意义----①有利于把党的主张与人民的意志统一起来;②有利于把党的决策和决策的贯彻执行统一起来;③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及其领导人员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
◇3个方面:即依法治国的(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
◇3个如何:即如何加强人大自身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