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色社会主义

时间:2019-05-12 02:27: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特色色社会主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特色色社会主义》。

第一篇:中国特色色社会主义

导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1、当代中国的主题和基本问题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们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②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需要回望过去中国所走过的道路。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和文化。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③中国共产党担当起了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这集中体现为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 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 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 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④两个不可逆转和两个连接:(三件大事的作用)

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这三件大事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连接起来,把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连接起来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在此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⑤“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到本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奋斗目标,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⑥怎么实现中国梦

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由来

 旗帜,泛指用绸、布等制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特定颜色、图案的标志,大多挂在杆子上或墙壁上,用于传达讯息或分类。其引申义指具有代表性或号召力的某种思想、理论或精神力量。

 马克思主义认为,党的纲领是一面旗帜;

 恩格斯:一个政党的纲领“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

 列宁:“任何一个代表着未来的政党的第一个任务,都是说服大多数人民相信其纲领和策略的正确。” 毛泽东:“主义譬如一面旗帜”

 旗帜引领方向,旗帜凝聚力量。

 用什么样的旗帜引领党和人民,关系着党的事业的前途命运和兴衰成败。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成果。 建国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开始提出要“以苏为鉴,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思想是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萌芽。

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表述,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入发展而逐步深化和明确的。

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针对拨乱反正过程中出现的怀疑和否定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倾向,邓小平强调:“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

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实际上为“我们党举起了一面引导全国各族人民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伟大旗帜。”

 首次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伟大旗帜明确提出来,是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十三大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它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统一认识、增强团结的思想基础,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

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形势急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严峻考验。邓小平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不倒”,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世界社会主义就充满希望。

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随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朝着宏伟的目标奋勇前进。”

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

一世纪”,党的十六大报告继续强调“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 2007年党的十七大号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胡锦涛指出“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

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 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八大尽管对旗帜问题的表述不尽相同,但主题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

是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鲜明回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根本问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科学回答四个基本问题:什么是马克思

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就是紧紧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

 第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

前提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

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什么是)

 “马克思主义终结了”?

苏东剧变后,国际上掀起了一股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狂潮。

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

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

 国际社会赞成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声音

(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就没有将来。”

(美)詹姆逊《论现实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庆贺马克思主义的死亡和庆贺资本主义的胜利一样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德)哈贝马斯《追补的革命》:“东欧剧变和苏联的变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英)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幽灵仍然缠绕着我们。”

台湾1990年评选世界十大好书,《资本论》名列其中。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 “千年伟人”马克思

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名列榜首。

2005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四频道(Channel 4)就“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展开调查。结果马克思位居第一。

2005年在德国《图片报》和国家第二电视台携手主办的评选中,马克思被评为“德国最伟大人物”。路透社:“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2008年,当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之时,马克思的鸿篇巨著《资本论》在欧洲销量成倍增长。

2008年10月17日,在德国法兰克福的“卡尔•马克思书店”,《资本论》第一部销售一空。仅德国一个出版商,在2008年,就销售上万册之多。

 “千年伟人”马克思

马克思当选“千年伟人”绝非偶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界和学术界,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马克思主义研究悄然升温,一系列有关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型国际会议相继召开,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热潮。

1995年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为了纪念恩格斯逝世100周年,在法国巴黎召开了首届国际马克思大会。从此国际马克思大会每三年召开一次。到2010年已召开过六次。

1996年4月,美国纽约召开了“社会主义学者研讨会”。同年,世界各地的6000多名代表到英国伦敦,举行了“96马克思主义大会”,这次盛会前后共举行了260多场报告会和讨论会。

1998年5月又在法国召开了“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大会”,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当时法国《人道报》刊文说:“从纽约到东京,从圣彼得堡到耶路撒冷,从新德里到伦敦,到处都奏响了《共产党宣言》的乐章。”

这些国际性会议规模之大、层次之高、影响之广,有力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现代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当代适用性。

怎样对待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同时,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怎样对待)

 第二,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

探索和回答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这个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明确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重大论断;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等。

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解决了既坚持社会主义原理又根据时代条件和人民愿望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关键问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第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明确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的历史方位。

提出坚持立党之本、巩固执政之基、壮大力量之源的重大论断。

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紧紧围绕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与增强拒腐防变、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重大课题,形成了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的独创性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第四,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

提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才是硬道理。

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提出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重大论断。

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等问题,使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涵盖了我们党探索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一系列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和基本要求。

1、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重内涵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十八大报告这个概括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其中,道路是“实现路径”,理论体系是“科学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路径)、理论体系(指南)、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

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八大报告

这一概括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点:

第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第二,“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即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第三,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确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十八大报告

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它在接续探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问题的同时,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当代中国的重大问题,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十八大报告

科学发展观并不是对“发展是硬道理”思想的否定,其主题仍然是强调发展。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就是要始终坚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始终坚持把统筹兼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十八大报告

这一概括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包括三个不同层次的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具体制度。这三个层次的制度,即遵守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套制度体系符合中国实际,顺应时代潮流,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愿望,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考验。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人民继续前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继续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于这个最大实际。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即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其中,经济建设是中心,为其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是方向,为其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为其他建设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是支撑,为其他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足根基,为其他建设提供不可或缺的自

然载体和环境条件。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按照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和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3、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给中国带来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

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创造活力。

中国初步改变了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状况,成为一个生机勃勃、走向繁荣富强的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国际社会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奇迹”展开热烈讨论。

2009年9月美国最新一期《时代》周刊,以代表中国的红五角星作为封面,封面显要位置写了“中国”二字,并配以醒目标题:“China‘s Moment(中国时刻)”,盛赞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2011年11月24日,英国广播公司(BBC)特意用了一个在英语中极不常见的“领头龙”(leading dragon)一词来表述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

美国《福布斯》说,中国已成经济领域的“超级巨星”,近30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每七年翻一倍。尤其是从2005年超过意大利后,经济大跨越的步子就没有停止:2006年,超英国;2007年,超德国;2011年,超日本。

基辛格说:当七十年代第一次到中国时,我绝对想象不到中国有今天的发展成就。

一些西方舆论认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启示,正在颠覆西方的传统理论,探索“中国成功之谜”非常有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是因为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切合中国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历史和现实反复说明,离开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就会迷失正确的方向;离开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来谈科学社会主义,则没有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十八大报告

三、为什么要学习本课程(目的、意义)

第一,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度重视以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学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十八大报告

第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认识,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提高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领。

第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怎样学习本课程(方法)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不同于本科阶段的学习,应该更加注重学习的理论性、研究性,不断增强独立研究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努力达成新认识、收获新体会。

第一,要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起来。

第二,要同研究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首先,要掌握理论;

其次,要联系实际。

一是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

二是联系自已的思想实际。

第三,要同掌握人类所创造的丰富知识结合起来。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2、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二篇: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部中国改革开放史,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党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成果。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之际,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对于更加自觉和坚定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有意义的。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社会主义遇到严重困难和挑战的情况下开始的。国际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各国,由于体制和机制僵化,导致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停滞。在国内,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这就给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历史性课题。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和推动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被束缚已久的思想。在此基础上,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并在事实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从而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拨乱反正,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建国以来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与此同时,农村改革逐步推开,对外开放也迈开大步。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党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日益深化。1979年3月,邓小平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一定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1982年,他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多方面的推进:

一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针的决议》,再一次明确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是重申了生产力的标准。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违反科学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这就为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判断标准。

三是破除了社会主义必须是单一公有制的观念。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现在的个体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补充,是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的。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不仅提出要继续鼓励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还提出要继续鼓励发展私营经济,并认为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四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这就实际上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国家调控的市场经济。

在上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概括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并首次将其命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989年的政治**后,一些人对改革开放提出了姓“社”还是姓“资”的疑问。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他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的谈话,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2月28日,以中央文件的名义将谈话印发全党。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提出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邓小平重要谈话精神,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搞得更快更好。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写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但是,由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明晰产权和股份制改造,由于个体和私营经济在党的十四大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姓“社”姓“资”的争论之后,又出现了姓“公”姓“私”的争论。在此情况下,1997年5月2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不动摇,坚持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要树立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当代中国和世界实际问题的正确文风,摒弃单纯从马克思主义书本里的片言只语找答案的做法。他还指出,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主义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这一讲话,澄清了一些困惑人们思想的迷误。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称谓,明确把这一理论当作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指出,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大会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大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会确定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认为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大会还明确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任务。这样,党的十五大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提供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保证。

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时,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还以很大的精力关注和研究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XX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XX年7月,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又进一步作了全面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社会深刻变化的基础上,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XX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做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一系列战略部署。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全面拓展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历史的简要回顾可以看出,我们党之所以能领导人民开辟这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坚持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始终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自己的最高追求。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会不断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党才会始终得到人民的信赖与拥护。

第三篇:第十章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章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思考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B)

A 社会主义 B 爱国主义 C 集体主义 D 马克思主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D)

A 马克思主义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D 社会主义荣辱观

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居于决定性的支配地位的是(A)

A思想道德建设B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C 思想建设D 道德建设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把弘扬主旋律和(B)

A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结合起来

B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

C发展民族文化统一起来

D吸收西方文化结合起来

5.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A)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实现祖国统一

C.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翻两番,实现小康

6.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B)

A.坚持爱国主义 B.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C.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D.坚持改革开放

7.社会主义文化就是(A)

A.社会主义精神文明B.社会主义科学

C.社会主义技术D.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8.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B)

A.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B教育和道德建设

C.科学文化道德建设D.党的建设

9.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C)

A.内容和动力B.目标和方式C.性质和方向D.基础和动力

10.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是(A)

A.实现共产主义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B)

A.民主法制建设B.思想道德建设

C.树立共产主义理想D.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2.“四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A)是核心

A.有理想B.有道德C.有文化D.有纪律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D)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14.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是(C)

A.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提高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

C.在全民族、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D.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和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15.邓小平在1986年曾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不错,形势

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这段话强调了:(C)

A.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性 B.腐败问题的严重性

C.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必要性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性

16.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是(C)

A.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B.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C.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D.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7.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是(A)

A.爱国主义 B.团结统一 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18.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适应我国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向全党提出的重要任务是:(B)

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B.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

和睦的精神纽带

C.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

D.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

19.为了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弘扬的时代精神的核心是

(A)

A.改革创新B.为人民服务C.诚实守信D.爱国主义

20.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在各项创新中处于先导地位的是(D)

A.科技创新B.制度创新C.文化创新D.理论创新

2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将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B)

A、经济实力的竞争B、人才的竞争

C、军事实力的竞争D、政治实力的竞争

4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C)

A.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B.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C.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D.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多项选择

1.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表现在(a、b、c、d、e)

a.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b.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c.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d.为现代化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思想保证

e.它是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

2.邓小平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这段话表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ABCD)

A.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B.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C.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保证

D.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3.由于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处在不同层次,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能强求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这个命题:(BCD)

A.针对目前我国的国情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B.没有看到只有统治阶级的思想才能成为全社会的指导思想,因此必然决定了其一元性

C.实质上是在说“指导思想多元化”,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论调

D.没有看到如果搞“指导思想多元化”,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

4.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实践、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BCD)

A.体现“三个面向”的要求

B.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C.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D.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5.当前,代表美国文化的可口可乐、迪斯尼、麦当劳几乎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看到,同时许多地方性的语言、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方式,正在被全球范围的对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效仿和跟进之风所吞噬。面对这些,我们应当:(ABD)

A.立足本国本民族同时大胆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反对全盘西化

B.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坚持以继承、借鉴和创新的统一的方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下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创新论述正确的是:(ABCD)

A.主要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

B.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

C.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其他方面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国之道

7.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下列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评价正确的是:(BCD)

A.突出反映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迷失的现状

B.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

C.是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

D.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是关键,联系实际是途径,弘扬正气是落脚点

8.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的依据是(ABCD)

A.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关键所在B.教育与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C.教育与人才培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

D.教育与人才培养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BCDE)

A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

B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C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D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E社会主义社会和其它社会的本质区别之一

10.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反作用于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提供(ADE)

A精神动力B物质基础C 政治保障

D思想保证E 智力支持

11.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ABCD)

A面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文化

B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文化

C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

D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E 精英文化

12.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和目标之一,培育“四有”公民是指(BCDE)

A 有思想B 有道德C 有文化

D 有纪律E 有理想

13.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E)

A 团结统一B 爱好和平C 勤劳勇敢

D 自强不息E 爱国主义

14.无论是对待民族文化还是外国文化,我们要坚持的方针是(ABCD)A取其精华B去其槽粕C洋为中用

D古为今用E开拓创新

15.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二为”方针是指(CD)

A 为经济建设服务B 为现代化服务

C 为人民服务D 为社会主义服务

E 为经济基础服务

16.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包括(AB)A理想建设B 道德建设C 党的建设D精神文明建设E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ABCD)

A.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全党,教育干部和群众

B.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C.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D.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四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

马忠 周洲 《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24日

版)

2014年5月4日,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发表重要讲话,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许多新论断、新观点。

他总结道:“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而这„三个自信‟需要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定作支撑。”第一次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三个自信”以及“中国梦”的重要关系。结合最近以来习近平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笔者认为应从“中国特色”“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三个方面深刻领会“五四讲话”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

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

首先,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习近平在“五四讲话”中指出:“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断意味深长。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仅仅是作为意识形态和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而是充分反映“中国性”的价

值体系。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和强调诸如“中国梦”“中国声音”“中国精神”“中国故事”等一系列重要概念,突出“中国性”,目的在于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其次,要从“三个独特”中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论基础。“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对习近平之前提出的“三个独特”论述的印证和说明。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他尤其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结合这些重要论述,笔者认为,“三个独特”可以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

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特性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性特征与中华民族文化的道德政治观具有一致性。习近平强调:“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这一论断明确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种道德。一般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单纯的道德范畴,更有政治范畴的意蕴。习近平之所以将之归结为“德”,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政治观的继承。习近平还提出“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等重要提法,意在发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在讲到广大青年要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习近平特别指出,“要修

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总之,习近平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道德土壤,认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作了明确表述,即“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重要思想都需要我们认真领会学习。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建构与中国古代哲学“修齐治平”思想具有契合性。在“五四讲话”中,习近平大量引用中国古代经典,尤其在谈到中国古代“修齐治平”思想时,将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相联系。他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明显的民族特性。

最后,要善于从民族文化视角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基于上述理由,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善于从民族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比如,“爱国”与古代的家国意识和民族情怀、“友善”与贵和尚中的思想、“敬业”与勤劳勇敢的内在品质,都有相同或相似的意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之所以放在社会层面,而非个人层面,正是由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社会本位为本位,3

个人自由须让位于集体,这与西方价值观中的“自由”观念完全不同。

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

首先,不能割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价值观的联系。习近平在“五四讲话”中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先后谈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价值观。他指出:“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谈到“五四精神”时,他又指出:“五四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的先进价值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都是我们今天依然应该坚守和践行的核心价值。”这些论述,深刻透露出辩证法和发展的深刻思想: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历史发展中沉淀和形成的,因此不能割断其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价值观的联系,应看到相互之间的继承发展,要将“历史延续性”和“时代特征”统一起来。正因如此,3月11日,习近平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谈到“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这些无不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已有各种历史先进价值观中不断发展、充实、沉淀、凝练而来。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离不开它被不断赋予的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因此,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与时俱进,体现开放性和包容性。

总之,习近平“五四讲话”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体现出上述三个鲜明特点。正如习近平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所讲的:“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可见,上述三个方面对于深刻领会和不断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五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不断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新的实际相结合,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一 迄今为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探索的起步。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了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走自己道路的思想,并对苏联的模式和苏联的理论提出了一系列不同的见解。同时还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重要文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艰难曲折中得到了发展。

第二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确立了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第三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完善。十六大以来,准确分析我国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公平正义等重大战略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发展的新境界和新局面。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这一理论包括以下一些重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调节等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发展和创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又提出了“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的思想。

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完整的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

三是从属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又好又快”、“统筹兼顾”等重要论断。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调整和改革了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基本原则,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指明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三)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过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二是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将实行按需分配原则,低级阶段则要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从以下三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上述分配原则:一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二是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大,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三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程中作出的历史性贡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既要反映和体现市场与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包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等。

(五)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关于发展的思想和理论非常丰富,主要有: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和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论,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的理论,关于做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论,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理论,关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关于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理论,关于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理论,关于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理论,等等。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六)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论。实行对外开放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内容包括以下主要的原则:一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二是强调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进程,具有二重性,可以有两种发展趋势:一方面它促进世界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从而造福各国人民。另一方面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全球扩张,进一步加剧世界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继续扩大南北发展差距,加剧贫富分化和环境恶化。我们应选择并推进前一种趋势,警惕并控制后一种趋势。三是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实现自主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除了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理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政府职能和政府调节的理论等也都是很重要的。不过,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最基本的了,它们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等主要环节,以及基本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主要方面。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还很不够,还有许多未知的必然王国。因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不是凝固不变的,是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集中体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的立场或价值观、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以及基本的制度规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既是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形成的,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所要求的,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不是要坚持其中的某一个具体的观点或结论,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论原则,并以此为指导研究中国的具体情况,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特有主题、活的灵魂和不竭的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历史、系统经验和丰富的实践,它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又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的伟大实践,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需要正确借鉴并广泛吸收西方经济理论以及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兼容并包,博采众长。但必须注意的是,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运行的一些一般规律,另一方面它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反映了发达资本主义特殊的历史条件、价值体系和利益要求。因此,对于西方的经济理论我们绝不能照搬照抄,而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科学地借鉴和吸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坚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确借鉴并广泛吸收西方经济学以及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

下载中国特色色社会主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特色色社会主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五篇范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关于中国现代化目标与条件的科学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的历史条件下从中国的......

    学习建设中国特色设社会主义心得体会大全

    学习建设中国特色设社会主义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必将对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胡锦涛同志的报告主......

    专题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范文

    初三政治专题四:中国将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表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下面,将分三......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形式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形式  热点概述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9月21日上午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人社会主义理考试重点[定稿]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殊人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资料 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015届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含答案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3*24=72) ( )1.广电总局一方面设立推广国家级公益广告奖项,致力于表彰优秀的公益广告作品、个人和机构;另一 方面下发限娱令,......

    专题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合集五篇)

    初三政治专题四:中国将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表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下面,将分三......

    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5篇范文)

    在全球化迅猛发展条件下,中国的文化经济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成为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们所具有的发达国家所不具有的文化资源优势,高度重视全球化为我国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