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邓小平《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读后感想
关于邓小平《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读后感想 参考书目:《邓小平文选》
关键词: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 政治路线 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正文:述评
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正确方针领导下,全国人民摆脱了被侵略、受屈辱的状态,长时间被压迫的人民终于翻身当家得解放,中国有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夸入独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历史新纪元。
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方针,个人觉得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略决策之一,尤其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构想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以快速、良好的势头向前发展。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就变得落后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帝国主义国家用高新技术攻击我国,我们却毫无还手之力,值得任人宰割。建国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封锁我国,在某种程度上,我国依然是闭关自守的状态,因此在社会主义初期建设阶段面临了很多困难。清末以及建国初期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切合实际的,是不会成功的。
当然所谓的关起门来有两种含义:其一指国与国之间的闭关,即
一个国家对另一个的闭关,说清楚就是国家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阻止或者禁止本国和其他国家发生双边贸易合作关系,从而保护本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完全封闭的状态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世界各国处在同一个大环境中,闭关直接影响的是资本和技术的引进以及管理技术和生产技术,同时影响国外流动资金的引进以便刺激中国经济的发展。
关于闭关的第二层含义则是指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封闭状态,更小范围的讲,可以是一个部门和另一个部门之间的不流通现象。这里的不流通可以是资本的不流通,也可以是技术的不流通。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封闭都不行,都会滞后经济的发展。倘若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严重的封锁状态,则势必影响技术和资金在各部门的流通,不利于经济均衡快速的发展。无论何种方式的封锁都不行。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从中国的实际考虑,必须首先解决农村的问题,中国社会能否健康稳健的向前发展,关键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稳定不稳定。城市建设的再好,没有农村这一个稳定的基础照样不行。所以,首先应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以此来调动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积极性,于是决策层就制订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济体制。如此一来,没个农民都分到了自己的土地,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由耕种,自由劳动,多劳多得,少劳少的。除去极少的一部分要上缴国家外剩余的都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这样每家每户的生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使我们的粮食产量年年攀升而且几十年过去,历史告诉我们在农村实
行的经济改革是正确的,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这样就自然而然的把我国的农村的经济搞活了,对内实行改革政策。
虽然开放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打击,但总体来说所来的消极的因素比起利用外资加速发展经济的积极作用要少的多,危险存在,但不大。这些就是关于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构想中关于对外开放的正确伟大的方针政策。
文章中提到的指定的正确思想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也就是坚持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坚持毛泽当思想。个人认为也是正确的抉择。建国初期坚持了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成立了新中国完成了祖国的独立统一。既然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但并非所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都适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例如在与国民党对抗时期,以博古等人为代表的国际共产主义坚持要实施集中优势兵力攻打城市,以城市为中心辐射到农村的抗战路线,但他并不符合我国当时的国情,只会是共产党一步步走向瓦解,一步步走向灭亡。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方针却使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事实证明,不仅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国情相适应,衍生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但对于文中提到的关于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是不是也能站起来,是不是也能翻身的问题。与文中提到的观点有一定分歧。文中说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之所以这么说是考虑到国民党搞了二十年都没有成功,中国依然是本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依然没有获得独立。我想说的是当国民党在搞资本主义的时候共产党部也在搞社会主义吗,依然也没有成功。因为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在受到来自帝国主义和国内敌党的双重攻击下,谁都不能在这种环境中取得胜利,所以这种论证并没有说服力。从目前的世界形态来看,至少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不得不承认社会主义有其一定的缺陷性,当然资本主义也好不到哪去。上世纪末的东欧剧变导致苏联解体,摇身一变俄罗斯由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变成了资本主义国家,这只好说明社会主义在苏联是走不通的。当今世界仅存的古巴、朝鲜、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大家可以从不同的渠道了解到,他们的经济都相当落后,甚至难以解决温饱问题。唯独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的向前发展,原因大家都知道,我们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由原来的集体经济体制转型为市场经济体制,而市场经济体制并非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我想说也许由于当时的国情所限只能采用社会主义救中国,但是带有资本主义意味的市场经济体制更能发展中国的经济,因为社会生产力还没有达到巅峰,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组织形式目前并不能完全实现。前不久古巴领导人同样意识到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组织形式,要到中国学习进行改革。
我想也许这些正是中国领导人的高明之处,成立社会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势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这种国家组织形式不知道是否可以长久,但愿我们的祖国能够发展成为更加强大,更加繁荣的国家。
第二篇:感想读后
笔墨情深
——观昌黎县“五一”书画笔会有感
2014-5-12 丹青吐翠,翰墨飘香,碣石山畔,春风荡漾。
今年“五一”期间,由昌黎县总工会主办的职工书画笔会在昌黎电大隆重开幕。此次展览汇集昌黎县书画界精英,规模之大,氛围之浓,吸引了众多书画爱好者。大家观赏作品,品味艺术,相互交流,共叙友情。初次观展,感慨、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书画,视觉审美之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粹。书画可以感发人心,陶冶情操。在净化社会风气,提高人文素养方面居功甚伟,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涌进展室,一股墨香便扑鼻而来,洋溢着一股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只见展室里一幅幅书画作品布置得琳琅满目,几十位来自昌黎各界的书画爱好者们屏息凝声,视线跟随着大师手中的笔在宣纸上游移,看大师潇潇洒洒用墨,挥挥点点着彩,艺术大师们的构思、布局以及精雕细琢跃然纸上。有龙飞凤舞、潇洒飘逸的草书行书,有端庄疑重的楷书,有清晰秀丽的蝇头小楷,笔笔生辉;还有那一幅幅的山水景观、花鸟树木、梅兰竹菊,栩栩如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有道是“梨花渐欲迷人眼”。前来参观的人徜徉于展室中,或驻足欣赏,或请教学习,或忙于影像留存。在我看来,这种现场观摩较之于单纯欣赏一幅作品似乎更能让人有所感悟。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这样讲到:“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日平常生活中的东西是平凡的,但也是最具生活气息最有特色的。它也许可以是淡淡的水,却可以升华成美丽的甚至是一滴露水,平中见奇。看起来
都很简单,最平凡不过的,但它们却又是最实用的。艺术品离开平凡的生活就无所谓艺术品。就像人离开了水和离开了食物一样,迟早会走向死亡。从这些老师们大局观的构思、审慎的笔墨中,我可以感知看出他们创作时的激情与灵感。这种激情与灵感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点滴的认真观察,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体验,追求生活真实的同时更注重艺术的真实。每一幅字画无不是这些大师心血的结晶,是他们内在情感的外在表达。这些都是值得我认真学习的。因为自己是书画圈外之的人,也不懂书法艺术,却有幸因此次笔会结识了一些书画界圈子内的老师和朋友,和书画结了缘。寿登八十八岁高龄的申玉德前辈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面对众多书画爱好者的求教,悉数指点,不吝赐教。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艺术的力量以及对艺术执着的追求,让我这个不是艺术圈的人也深受感染,顿生敬仰。
在书画笔会上偶得“国栋书画培训学校”主办的《昌黎书画报》,更让我感受到家乡浓郁的文化氛围,也从报中领略到昌黎众多书画人的风采,深受鼓舞。
此次展览内容丰富,风格迥异。因为自己不懂书法绘画,对专业的评论术语更是陌生。因此,只能欣赏各位老师的佳作,却不敢妄加评论。对于我们爱好者来说,唯有学习他们追求“真实、自然、平淡、永恒”的人生境界,“心向往之”。
本文不当之处,承蒙修改,深表谢意!
拜读,学习,点赞,拍手叫好!
非常高兴王校长能应邀投稿,如此佳作,书画报之极品也,通篇给人惠风和畅、余音缭绕的感觉。像您欣赏书画一样,我只能从一个业余爱好者的角度,欣赏学习您的佳作,如您不嫌,诚恳拜师学艺。
众人拾柴火焰高,愿我们共同关注书画报的发展,让昌黎的这份文化星星之火不息燃烧。
第三篇:读后感想
《没有任何借口》读后感
作者:刘鹏
来源:机关党委
时间:[2010-12-29]
浏览次数:
24598
“Yes,Sir!”、“No,Sir!”是我们看美国军营大片时经常听到的,其回答时的气势令人印象深刻,士兵们似乎没有任何的犹豫,这与《没有任何借口》一书中表达的自我负责、勇于担当、不找借口、全力执行等理念不谋而合。“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200年来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它强化的是每一个学员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正因为如此大批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在各自的领域中都获得了非凡的成就。
不幸的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或那样的借口,告诉我们不能做某事或做不好某事的理由,它们好像是合情合理的解释,冠冕而堂皇。事情做砸了有借口,任务没完成有借口,只要有心去找,借口无处不在。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如何寻找一个合适的借口上,而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和责任。借口的实质是推卸责任,借口掩饰的是我们没有克服困难的信心;掩饰的是我们没有足够的承受力;掩饰的是我们不敢对自己负责。当我们没有勇气告诉别人我不行,也不愿听到别人说自己不行的时候,我们会很自然的会去找原因,用它把事情的发展变化引到看似符合变化逻辑的轨道上,于是,就有了“借口”,这个得以让我们脱身的金蝉。
借口的危害是无比巨大的,它会在不经意间慢慢的蚕食掉我们的诚实和自信、我们的热情和积极性、我们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从内部击溃整个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所以,对待“借口”的态度我们应该是坚决的摒弃。通过阅读《没有任何借口》一书,我深刻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责任是做事的根本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能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责任。责任,是个神圣的字眼,它不是轻佻随意的承诺,而是人们立下的誓言,付诸的行动。社会中有一张隐形的关系网络将我们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而处于不同位置的人们,也有着不同的责任要去承担。
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每一个人都肩负着一种责任。就工作来说,就是要求我们竭尽全力去完成,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努力学习,不断反思自己,充实自己,为集体创造价值,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价值。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开拓进取,永无止境,是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也是对集体的一种责任。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要主动去寻找方法解决,而不是找借口回避责任。要坚信方法总比问题多!
有责任意识的人,无论处在什么职位,都会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所担当的责任。有了自觉地责任意识之后,在自己的眼中,小事不再是懈怠的借口,困难不再是退缩的借口,就会绷紧自己的神经,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才会产生积极的、圆满的工作效果。
二.相信目标的力量
当前,许多人每天都被例行的杂事、琐事淹没,疲于应对,混混沌沌,庸庸碌碌,过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漫无目的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被外界环境牵着鼻子走,而不是被目标和梦想牵着走,这种生活注定远离精彩,远离成功。
正如书中所说,“在塑造人生的过程中,确立目标比拥有才华更为重要”。沙漠中没有方向的人们只能徒劳地转着一个又一个圈子,生活中没有目标的人们只能无聊地重复着自己平庸的生活。对沙漠中的人群来说,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而对于现实中的人们来说,新生活是从确定目标开始的。正如空气对于生命一样,目标对于成功也有绝对的必要。目标决定了一个人成长的方式和方向。书中所描述的巴顿将军,自7岁就给自己定下一个清晰地目标:成为一名陆军准将。每天早上都像士兵一样向父亲行军礼,如饥似渴的阅读伟大军人的传记,研究战争部署和谋略,无比执着的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最终成为美国陆军总指挥。他的成功没有靠任何人的恩惠,每次都是靠诚实、努力、全力以赴去实现目标。
宏观的人生目标之于成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同样,我们也需要诸多的小目标来经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内心的梦想和渴求,近期内想要达成的状态,比如,自己平时的文字性工作较多,自己略感吃力,想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终日办公桌前坐着,身体缺乏锻炼而日益臃肿,想得到一个强健的身体和有形的身材,等等,这些都是自己内心真切的愿望和需要。明白了这些,那就把这些目标列入近期的计划当中,每天安排什么,每周安排什么,把目标写在纸上,更要写到自己的意识当中,用毅力打败懒惰和借口,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三.提升态度和热情
每天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面对着多日不变的工作环境,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多数人会产生一种厌倦,从而身心感到疲惫不堪,影响到工作热情和效率。书中说道:一份工作很有乐趣或很烦人,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态度而非任务本身;在工作中,是你的态度而非能力决定了你能达到的高度;积极地态度和高涨的热情会保护和加强自己的希望和梦想。
热情像火,它能点燃人身上的潜能,让所有的智慧和优点充分发出光来,人有热情就有了原动力,有了原动力就能产生积极性,有了积极性就会主动去做。一个人在做“我要做”的事情时,会保持高度的自觉,把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调动起来,开动脑筋想办法,全力以赴,不找任何借口,克服一切困难去达成目标。
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每天多对自己和他人一些微笑,学会发现工作和生活中的乐趣,用一种新鲜、阳光的色调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有了这样的一种人生基调,就会发现工作中的乐趣,生活中的精彩。
现实中,我们都渴望成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在困难重重时,在焦躁不安时,在失意彷徨时,我们不妨读一下《没有任何借口》一书,体味书中的行事哲理,做一个勇于担当、目标明确、饱含热情的人,完美的成功将不再遥远。
第四篇:读后感想
10小教文班余宇
论文选题:
《农村小学语文不同文体教学的研究及对策》
我所阅读的资料清单:
1、书本:
《文体各异、教法不同:小学语文教学漫笔》.周一贯.浙江教育出版社
2、期刊:
[1]刘武德.小学语文不同文体的教学研究(一)——要重视各种文体教学的个性
[J].江西教育,1999,04:31-32.[2]秦先国,詹晓云.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策略的探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6.[3]刘武德.小学语文不同文体的教学研究(二)——古诗及古诗教学[J].江西教育,1999,05:32.[4]刘武德.小学语文不同文体的教学研究(四)——寓言及寓言教学[J].江西教育,1999,09:31.[5]刘武德.小学语文不同文体的教学研究(五)——童话及童话教学[J].江西教育,1999,10:46.[6]刘武德.小学语文不同文体的教学研究(六)——故事及故事教学[J].江西教育,1999,11:31.[7]刘武德.小学语文不同文体的教学研究(七)——散文及散文教学[J].江西教育,1999,12:31.[8]刘武德.小学语文不同文体的教学研究(八)——小说及小说教学[J].江西教育,2000,01:30.[9]刘武德.小学语文不同文体的教学研究(九)——记叙文及记叙文教学[J].江西教育,2000,02:31.[10]刘武德.小学语文不同文体的教学研究(十)——说明文及说明文教学[J].江西教育,2000,03:31.读后感想
通过阅读这些资料,加深了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了解程度,特别是关于小学语文文体方面的教学。下面谈谈我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想。
一、了解到小学语文的文体含义及不同文体的特点。
文体就是作者为了表情达意所选择的恰当的文章式样,这样就形成了不同个性的文章体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体多样,有韵文类和散文类。其中韵文类中有古诗、新诗和谜语;散文类中又包括寓言、童话、散文、小说、故事等。不同文体又有不同的特点,如:童话课文一般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充满丰富的幻想,拟人化的描写,故事有头有尾。古诗的特点可概括为:意美、语美、音美、形美;说明文的特点有:方法多样,语言周密,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等等。
二、了解到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语文教学模式化、单一化。无论教学什么文体的课文 ,缺乏不同文体教学的个性,呆板、沉闷,缺乏生气,文体课文变得苍白无力,索然无味,既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也无法教授学生知识,教学效果甚微。为此就要求教师理解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对文体有足够认识,授课时,对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方式和表达效果。能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很快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了解课文的真正内涵,真正学习到知识。
三、了解到当前教育呼唤语文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要注重研究各种文体不同特点及其教学个性,实行有效教育。如:对于童话故事类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童话的方法,其次,要教育学生学会分辨童话中的真实部分和虚构部分,最后,还要指导朗读和复述。对于记叙文的教学,第一,指导审题读文抓“六要素”的方法;第二,指导理清课文思路的方法;第三,指导读写结合的方法;第四,指导分析人物的基本方法。指导说明文,就要从学习说明的方法上、教学的效果共性与个性设计训练。
四、小结。
通过收集资料,进一步增加了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了解,认识到在新课改背景下要适应教育的变革,不同文体的课文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注重语文教学的个性和学生的自主性,也扩大了自己对于语文教学这方面的认识。但总体而言这只是冰山的一角,现在所了解的知识还远远达不到专业所要求的水平,搜集资料只是在提取前人的经验,还有许多知识是需要自己去体会要可以有所收获的。为此在今后的实习中,还要不断的收集关于语文教学这方面的知识,认真研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把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中来,不断反思,不断进步。在实际的操作中,要用心去体会每一步教学的过程,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怕艰难,昂首向前!
第五篇: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后有关邓小平的感想
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后有关邓小平的感想
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那肯定首先想到一个人——邓小平,邓小平对新中国社会主义稳定和建设的贡献使他成为一代当之无愧的伟人,作为新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由于笔者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习还比较浅薄,所以笔者要讲的是自身对邓小平的欣赏与看法。
首先笔者在对邓小平事迹的了解中发现他身上有着从革命战争年代带来的乐观,革命先辈们能带领人民走向胜利,除了英明的决策与无畏的战斗,还有就是精神上的乐观积极,作为曾经的革命战争的一大领袖,邓小平的乐观积极一直伴他一生。文革后,新建拖拉机修配厂修理车间的主任陶端缙接受采访时曾说:当时邓小平到我这个车间以后,我想劳动不要让他累着了,这好办,是我能够做到的,可我最担心的是如果老人家心情郁闷想不开,出点事那就不好说了。可是情况出乎我的预料。邓小平并不悲观,更没有丝毫垂头丧气的样子。他每天上班都笑着与大家打招呼。平时言语不多,但与工人相处得很融洽。尤其是时间长了,还常和大家摆摆“龙门阵”。
古今中外不少文人墨客挥笔书写“乐观”。但是在有些人的笔下,乐观被描绘成“清静无为”的消极,超脱尘世的逃避。但当我们解读了邓小平的经历,破译了他三起三落的奥秘时,就会真正理解“乐观”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是一个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的本色。邓小平曾有过辉煌和胜利:他是驰骋疆场,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帅;他的政治生涯曾有过一帆风顺,是人民拥戴的一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他当过国务院的副总理、连续 10年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但是当他被送到一个偏僻的小厂,成为一名普通钳工,位的反差,并没有使他消极悲观。应当承认,多数受迫害者往往不能忍受其辱,但是邓小平却能含笑应对。
1965年,当吴晗遭遇批判时,邓小平就曾对他说,我今年 61岁了,从我参加革命到现在,经历了那么多的风浪都熬过来了。我的经验无非是两条,第一不怕,第二乐观。
还有邓小平一直拥有基于强大责任感和伟大信念的大无畏精神。革命初期,邓小平在中央苏区坚定地执行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但是此时的中央苏区有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央临时政府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因此,邓小平遭到批斗,并一度被关进监狱,被撤消了会昌中心县委书记和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等职务,受到党内最严重警告处分。“左”倾路线领导者还责令他写检查,交代“错误”。然而,邓小平没有向错误路线妥协,明确表示,决不向错误的判断低头。他事实求是,秉笔直书,表明自己对毛泽东正确路线的坚持。面对责令,邓小平气 愤地说:“我所上交的两份检查,写的全是实话。回顾历史,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对党的事业负责任的,是对中国革命负责任的„„”,这就是永不向错误低头,不惧强权的大无畏精神。
文革后,邓小平重掌大局,在长期的狂热的个人崇拜形成的令人窒息的沉重气氛,邓小平挺身而出,敢于正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敢于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鲜明地表现出了邓小平大无畏的政治勇气和胆略。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纠正个人崇拜和毛泽东晚年错误有可能引申开去动摇和否定整个中国革命历史的形势下,又敢于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敢于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同样鲜明的表现出了邓小平大无畏的政治勇气和胆略。
邓小平在一生起伏中一直着眼于未来,一直用长远的大局观思考问题和领导做出决策。
邓小平曾指出“改革的意义,是为了下一个10年和下一个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可见这位老人一直在将目光放在新中国的未来上,正是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在新的时期,中国才没有再次犯错。
邓小平向我们阐释了怎样才是一位领导者,怎样才是一位中华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