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人社会主义理考试重点[定稿]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殊人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资料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在党的十二大会议上,邓小平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的是中共(十五大)5.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6.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在(1938年)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8.江泽民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9.邓小平重新确立和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他特别强调了极端重要的是(解放思想)
10.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
11.中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标志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1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3.我国最大的实际和国情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时间(1956年)
15.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16.四项基本原则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政治保证)
17.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核心和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8.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稳定)19.改革的对象是指(社会主义具体体制)20.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21.在全面改革中的重点是(经济体制)
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是(市场)23.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24.中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5.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要求是(又好又快)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的主体是(按劳分配)27.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8.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9.民主、自由、人权的核心是(民主)
30.中华民族的灵魂,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文化)31.1803年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的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3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解决民生问题)33.十七大第一次提出的文明是(生态文明)
34.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35.解决台湾问题,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36.提出“一国两制”方针的是(邓小平)37.香港曾是殖民地由(英国统治)
38.发展对外关系的最高标准是(国家利益)
39.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0.坚持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民族平等)41.我国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是(农民)42.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是(宗教自由)
4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45.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共产主义)
多项选择题: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包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4.中华民族在近代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
5.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6.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7.我国县阶段已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
8.判断改革事业成败与是非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9.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0.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11.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12.“四有”社会主义公民包括(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13.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二为”方针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4.“一国两制”的内容包括(坚持“一个国家”)(坚持两种制度)(保证港、澳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保证台湾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1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依靠力量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16.四项基本原则包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辨析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理论回答的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建设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5.近代中国社会的最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6.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7.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本质是 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力发展生产力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10.改革就是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改革 11.公有制经济仅指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含集体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2.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简答题:
1.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
答: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简述判断革命成败与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容? 答: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5、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答: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深化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③培育、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④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 ⑤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
6、简述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内容?
答: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论述题:
1、试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心得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植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这充分证明,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额、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2、试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答: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指导意义:①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与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③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试述发展才是硬道理。
答:①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②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③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4、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答:科学含义: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重要意义:①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理论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必要性: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总之: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亦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一方面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要求:
1、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总之: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核心与精髓:实事求是
2、探索主题:中国革命与建设问题
3、内容:A、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资产阶级论:大资产阶级VS民族资产阶级
B、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C、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D、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E、政策和策略理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F、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
G、党的建设理论
4、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二、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五讲、科学发展观
一、主要内容:发展是第一要务,以人为本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
1、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心一意谋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做到发展为了人们,发展依靠人们。
3、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二、意义:
1、继承和传承性。
2、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思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六讲、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和发展
一、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当前最大的实际是我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要吃透理论、搞清理论。
3、尊重群众必须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尊重实践和尊重群众的统一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4、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第七讲、新民主主义理论
一、总路线的内容和基本的纲领
1、总路线的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是毛泽东在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提出来的。
A、革命对象:三座大山:帝国主义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首要因素,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和一切灾祸的总根源,推翻之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前提;反对封建主义,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制度,在政治上消灭军阀的专制统治,消灭地主阶级,解放生产力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主义,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革命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C、领导权问题:无产阶级领导及其政党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无产阶级: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富于组织纪律性;坚决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分布集中与农民联系密切,共同团结战斗。
a、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统一战线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 b、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是基本策略;
c、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的革命武装是坚强支柱; d、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根本保证。
D、革命性质和前途: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新的领导阶级、新的时代条件、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革命动力、新的革命前途);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指导思想史马列主义;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
总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二、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依据:国情:内无民主外无独立;以农民为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村物质丰富,相对偏僻,敌人统治薄弱;群众基础好;红军的存在;军阀混战和帝国主义的统治是存在的根本原因。
2、在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有机的统一。
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1、统一战线:两个组成部分:工农联盟是基础、与民族资产阶级联盟是重要部分。
原则:独立自主、联合又斗争,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决定因素:中国半殖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的;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
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
2、武装斗争:人民军队: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
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
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是建设新军队的基本前提是军队行动 的根本准则和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
3、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
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标志:理论联系实际;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自我批评的作风。
第八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过渡: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二、总路线的内容:一化三改,建设和改造并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制定总路线的可行性:相当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土地改革完成后,广大农民要求走合作化道路;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形式有利于中国的过渡。
三、改造道路:
1、对农业的改造: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互助组——初级化——高级社);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和平赎买的方法:有利于团结私人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巩固统一战线,有利于吸纳知识分子为国家服务。
为什么要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剥削性和可改造性;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国营经济占主导,工人对资产阶级的监督。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第一步:初级国家形式:在私营企业中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初具社会主义性质)四马分肥: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
第二步: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公方代表、工人、资本家(半社会主义性质)第三步: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性质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原则:政治上适当安排;工作上发挥作用;生活上妥善照顾。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有对象)。
3、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不仅社会稳定,而且极大的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4、误差: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
5、中国历史事实特色: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进行,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变革没有社会动荡,反而人民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1、确立社会主义基本意义:
A、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划时代的巨变。B、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提高了工农的积极性。C、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D、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第九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1992年提出的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这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解决初级阶段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都要靠发展;这也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经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3、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系和根本要求;毫不动摇坚持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要大力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十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学习
一、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两层含义: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不发达阶段。
即把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程度相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
2、基本特征:
a、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b、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c、由农业向非农占大多数,包涵现代化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国家。
d、由自然,半自然经济占重大比重向经济市场化程度高的历史转变。
e、文盲半文盲占较大比重,科技文化落后向科技教育文化较发达的历史阶段。f、贫困人口占较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低向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g、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先后后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阶段。
h、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i、团结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3、理论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地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工业化任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继续完成的历史任务。
2、面临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的挑战,面临着综合国力竞争中所处不利地位的压力,决定了要很长时期才能进入发达阶段。
总之:牢固长期性的观点,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克服急躁情绪,克服各种超越阶级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坚持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方面政策,埋头苦干,踏实完成初级阶段的各项任务,不断推进现代化的进程。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主要矛盾:是制定基本路线的依据,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党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眼光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共享改革成果。
2、基本路线的提出: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总揽全局的根本指针,是总结过去制定和贯彻基本路线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的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相互促进。
3、内容: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基本路线的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领导和依靠力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本任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保证),坚持改革开放(动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根本立足点),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经济)民主(政治)文明(思想)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意义: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抓住了主要矛盾,又体现了发展的规律,实现民富国强民族振兴的要求。
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正确认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统一的要求。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和动力。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相互依存要全面坚持离开中心则失去物质基础,离开两个基本点则经济建设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它们统一于现代化建设中,是我党最可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地保证,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的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可靠保证。
1、三步走战略:四个现代化:农业、工业、国防和交通运输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定了三步走的战略
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2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二步:从1991年到2002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三步:到20世纪中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十一讲、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改革背景:
1、国内经济政治的形式,国际第三次科技革命。
2、内容:是新时期下,在党的领导下对经济体制的变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新的经济体制。
3、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振兴中华民族;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活力;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任存在矛盾,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贯穿始终,也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阐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人民内部矛盾,非对抗性;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解决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国的社会矛盾。
2、邓小平提出:判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放生产力仍是一个基本任务;把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矛盾统一起来;解决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3、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总纲:把引进来走出去紧密结合,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环境,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高效开放型经济体系。
1、转变对外贸易增长的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以质取胜;扩大自主知识产权品牌;提高加工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参与贸易谈判。
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3、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第十二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形成:中共十四大:
1、计划和市场不是姓公还是姓资的限制,都是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但市场更好。
3、市场经济一定要同社会主义相适应。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
二、分配制度:
1、是公有制为主体的体现;保证人们相互在平等的经济关系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共同富裕的实现。
2、非按劳分配:以劳动分配;劳动以外的分配;管理和知识产权的分配。
3、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4、分配要注意:先富和共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国力的关键;不仅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2、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史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3、新型工业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发挥的道路。
4、三个转变: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转变。
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
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转变。
5、两个坚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方针。
统筹区域发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产业结构。途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第十三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优越性:
1、为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最好的组织形式。
2、为国家机构高效运转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性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民主与团结的两大主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主要职能。
十七大提出:支持人民政权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责,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发挥建言献策,汇聚力量的重大作用。
第十四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先进文化史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潮流的文化。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德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
一、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标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指导下,培育四有新人,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理想是核心和精神支柱,道德是行为规范和理想的体现,纪律是实现理想维护道德的保证,文化史基础,是形成理想信念道德精髓和纪律观念的主要条件。
三、中国特色文化基本方针:
1、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体,不断推进先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重要性: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2、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灵魂),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培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3、两个坚定不移,绝不含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勇于追求真理,探求真理的革命精神。
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1、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创造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为目标。
2、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改革中贯彻创新主体,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
3、坚持体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的突破。
总之、要在发挥人们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让人们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第十五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1、民主法治
2、公平正义: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
4、充满活力
5、安定有序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注意的问题:
1、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3、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五、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化教育结构;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教育公益性。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加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保护劳动权益,和谐劳动关系。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多种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合理调整收入格局:提高低收入、扩大中收入、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打破垄断。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生活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积极发挥商业保险补充的作用;加强社保基金的监督;解决住房问题。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深化公立医院体制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政策。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第十六讲、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一四、一国两制的意义:
1、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于国家统一问题。
2、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体现既坚持原则又照顾形式的统一。
4、有利于争取国际国内和平环境,5、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第十七讲、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互相尊重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外交工作到底要坚定不移的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1、独立自主处理国际事务。
2、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指导国家间关系。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合作的原则,这是基本立足点。
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合发展模式多样化。
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4、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我国的外交布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事舞台。
第十八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工人阶级是国家领导阶级:
1、中共的先锋队;
2、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具有先进性;
3、工人阶级是改革和建设的基本动力。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依靠知识分子推动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成为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关键因素。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改革开放后的新情况。
三、尊重劳动(核心)、尊重知识(资源)、尊重人才(载体)、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依法保护劳动者根本利益;建立激励机制;深化改革,努力创造平等的社会。
第二十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先锋队性质:
1、中国共产党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集中体现了工人阶级的特色和优良品质。
2、中国共产党领导符合和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
3、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工人阶级、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先锋队性质的原因:
1、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2、成为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
3、成为先锋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4、能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在全党全社会的影响力。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必然性:
1、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方式:
1、国际上: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
2、国内里:改革后的新形势,新任务给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3、党的自身:所肩负的任务与党的素质还是有大的差距。改善党的领导对象:
1、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2、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3、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中国共产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为什么要坚持群众路线?
1、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2、关于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3、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保证。
第三篇:中国特色色社会主义
导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1、当代中国的主题和基本问题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们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②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需要回望过去中国所走过的道路。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和文化。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③中国共产党担当起了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这集中体现为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④两个不可逆转和两个连接:(三件大事的作用)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这三件大事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连接起来,把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连接起来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在此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⑤“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本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奋斗目标,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⑥怎么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由来
旗帜,泛指用绸、布等制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特定颜色、图案的标志,大多挂在杆子上或墙壁上,用于传达讯息或分类。其引申义指具有代表性或号召力的某种思想、理论或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党的纲领是一面旗帜;
恩格斯:一个政党的纲领“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
列宁:“任何一个代表着未来的政党的第一个任务,都是说服大多数人民相信其纲领和策略的正确。” 毛泽东:“主义譬如一面旗帜”
旗帜引领方向,旗帜凝聚力量。
用什么样的旗帜引领党和人民,关系着党的事业的前途命运和兴衰成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成果。 建国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开始提出要“以苏为鉴,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思想是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萌芽。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表述,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入发展而逐步深化和明确的。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针对拨乱反正过程中出现的怀疑和否定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倾向,邓小平强调:“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实际上为“我们党举起了一面引导全国各族人民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伟大旗帜。”
首次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伟大旗帜明确提出来,是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十三大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它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统一认识、增强团结的思想基础,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形势急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严峻考验。邓小平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不倒”,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世界社会主义就充满希望。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随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朝着宏伟的目标奋勇前进。”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
一世纪”,党的十六大报告继续强调“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2007年党的十七大号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胡锦涛指出“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
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八大尽管对旗帜问题的表述不尽相同,但主题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
是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鲜明回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根本问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科学回答四个基本问题:什么是马克思
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就是紧紧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
第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
前提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
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什么是)
“马克思主义终结了”?
苏东剧变后,国际上掀起了一股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狂潮。
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
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
国际社会赞成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声音
(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就没有将来。”
(美)詹姆逊《论现实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庆贺马克思主义的死亡和庆贺资本主义的胜利一样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德)哈贝马斯《追补的革命》:“东欧剧变和苏联的变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英)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幽灵仍然缠绕着我们。”
台湾1990年评选世界十大好书,《资本论》名列其中。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千年伟人”马克思
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名列榜首。
2005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四频道(Channel 4)就“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展开调查。结果马克思位居第一。
2005年在德国《图片报》和国家第二电视台携手主办的评选中,马克思被评为“德国最伟大人物”。路透社:“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2008年,当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之时,马克思的鸿篇巨著《资本论》在欧洲销量成倍增长。
2008年10月17日,在德国法兰克福的“卡尔•马克思书店”,《资本论》第一部销售一空。仅德国一个出版商,在2008年,就销售上万册之多。
“千年伟人”马克思
马克思当选“千年伟人”绝非偶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界和学术界,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马克思主义研究悄然升温,一系列有关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型国际会议相继召开,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热潮。
1995年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为了纪念恩格斯逝世100周年,在法国巴黎召开了首届国际马克思大会。从此国际马克思大会每三年召开一次。到2010年已召开过六次。
1996年4月,美国纽约召开了“社会主义学者研讨会”。同年,世界各地的6000多名代表到英国伦敦,举行了“96马克思主义大会”,这次盛会前后共举行了260多场报告会和讨论会。
1998年5月又在法国召开了“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大会”,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当时法国《人道报》刊文说:“从纽约到东京,从圣彼得堡到耶路撒冷,从新德里到伦敦,到处都奏响了《共产党宣言》的乐章。”
这些国际性会议规模之大、层次之高、影响之广,有力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现代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当代适用性。
怎样对待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同时,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怎样对待)
第二,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
探索和回答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这个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明确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重大论断;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等。
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解决了既坚持社会主义原理又根据时代条件和人民愿望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关键问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第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明确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的历史方位。
提出坚持立党之本、巩固执政之基、壮大力量之源的重大论断。
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紧紧围绕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与增强拒腐防变、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重大课题,形成了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的独创性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第四,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
提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才是硬道理。
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提出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重大论断。
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等问题,使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涵盖了我们党探索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一系列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和基本要求。
1、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重内涵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十八大报告这个概括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其中,道路是“实现路径”,理论体系是“科学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路径)、理论体系(指南)、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
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八大报告
这一概括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点:
第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第二,“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即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第三,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确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十八大报告
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它在接续探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问题的同时,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当代中国的重大问题,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十八大报告
科学发展观并不是对“发展是硬道理”思想的否定,其主题仍然是强调发展。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就是要始终坚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始终坚持把统筹兼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十八大报告
这一概括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包括三个不同层次的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具体制度。这三个层次的制度,即遵守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套制度体系符合中国实际,顺应时代潮流,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愿望,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考验。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人民继续前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继续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于这个最大实际。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即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其中,经济建设是中心,为其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是方向,为其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为其他建设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是支撑,为其他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足根基,为其他建设提供不可或缺的自
然载体和环境条件。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按照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和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3、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给中国带来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
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创造活力。
中国初步改变了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状况,成为一个生机勃勃、走向繁荣富强的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国际社会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奇迹”展开热烈讨论。
2009年9月美国最新一期《时代》周刊,以代表中国的红五角星作为封面,封面显要位置写了“中国”二字,并配以醒目标题:“China‘s Moment(中国时刻)”,盛赞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2011年11月24日,英国广播公司(BBC)特意用了一个在英语中极不常见的“领头龙”(leading dragon)一词来表述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
美国《福布斯》说,中国已成经济领域的“超级巨星”,近30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每七年翻一倍。尤其是从2005年超过意大利后,经济大跨越的步子就没有停止:2006年,超英国;2007年,超德国;2011年,超日本。
基辛格说:当七十年代第一次到中国时,我绝对想象不到中国有今天的发展成就。
一些西方舆论认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启示,正在颠覆西方的传统理论,探索“中国成功之谜”非常有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是因为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切合中国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历史和现实反复说明,离开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就会迷失正确的方向;离开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来谈科学社会主义,则没有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十八大报告
三、为什么要学习本课程(目的、意义)
第一,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度重视以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学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十八大报告
第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认识,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提高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领。
第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怎样学习本课程(方法)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不同于本科阶段的学习,应该更加注重学习的理论性、研究性,不断增强独立研究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努力达成新认识、收获新体会。
第一,要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起来。
第二,要同研究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首先,要掌握理论;
其次,要联系实际。
一是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
二是联系自已的思想实际。
第三,要同掌握人类所创造的丰富知识结合起来。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2、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篇:军理理论考试重点
第一章 国
防
1、国防的含义、目的和类型
2、城池建设最早始于什么时候
3、中国古代国防建设始于什么时候
4、京杭大运河的作用
5、了解中日甲午战争
6、国防外交活动含义
7、了解国防法规和法律,重点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8、国防活动由谁领导,国防建设由谁领导
9、国防活动中经济损失补偿是指什么
10、国防建设各阶段的内容
11、国防建设目标的决定因素
12、国防政策的含义
13、武装力量动员的含义
14、公民的国防权利与义务
15、中国国防历史的启示
16、国防动员的分类
17、军改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机构的变化,了解五大战区、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
18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大意义,军改后形成的新格局。19、2015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宣布中国将裁军多少
第二章
军事思想
1、军事思想的定义
2、军事思想的基本特征
3、《武经七书》
4、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主要内容
4、列宁阐明了什么原理,形成了关于帝国主义时代战争的学说
5、《孙子兵法》的篇目、字数
6、《孙子兵法》的局限性及在军事领域的历史地位
7、红军作战的主要原则
8、二战结束以前,现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主要的技术标志是什么武器
9、冷战时期,军事思想的最大特征是以核武器为技术标志,主要的理论主张有哪些
10、古田会议的历史地位
11、邓小平国防建设思想中的国防模式
12、哪种方式是当代社会发展解决国际争端的一种趋势
13、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总要求
14、哪位领导人提出我军“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
15、毛泽东军事思想战争观和方法论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他的哪两篇军事著作中
16、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
17、哪个国家是最早创立较系统的军事理论的国家 18、19世界初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代表人物和著作
19、斯大林认为决定战争命运的几个要素 20、冷战结束后现代军事思想的主流是什么
21、现代军事思想最重要的特征 22、1945年,毛泽东在哪篇文章中提出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宗旨
23、我军建军的根本原则是什么,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24、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什么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25、我党进行革命战争的根本指导路线和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是什么
26、掌握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的基本精神,要着重把握哪三条原则
27、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精髓
28、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基本特征
29、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30、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时提出了什么科学论断
31、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提出了什么军事原则
32、《孙子兵法》在军事哲理方面的先进思想
33、毛泽东军事思想全面成熟时期是什么时间
第三章
战略环境
1、战略的含义及不同国家(集团)对其表述情况。
2、战略的特点有哪些,《孙子兵法》中哪些方面体现了战略的谋略性特点?
3、战略分类一般可以按哪些方式来划分?
4、战略概念最早是在哪个国家提出的?
5、战略环境的基本概念是什么,研究国内战略环境应重点把握哪些方面?
6、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7、当前世界军备竞赛情况如何?
8、从地理分布来看,恐怖主义活动在哪些国家最猖獗?
9、二战后,美为“遏制”苏联,推行冷战政策,采取了哪些措施?
10、“三圈”、“三环”、“三角”战略格局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1、当代国际战略格局的转换成型与以往战略格局转型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12、当前国际战略格局的总体情况怎么,哪些国家起主导作用?
13、美国强化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有哪些具体表现?
14、哪些国际问题直接影响了俄美关系?
15、未来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在哪方面表现最突出?
16、我国陆地疆土和边界基本情况,我国海洋国土和海岸线基本情况。
17、建国后,中苏(俄)两国关系变迁情况。
18、进入21世纪,我国安全环境总体情况如何?
19、我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什么?
20、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对我国安全环境的影响是什么?
21、我国安全环境面临的主要挑战来自哪些方面?
22、对台政策的核心是什么?
23、我国边界和海洋权益争端尚未全部解决,在陆地边界问题上,主要还存在哪些争端未解决?在东海,中日钓鱼岛争端的由来是怎么样的?在南海与哪些国家有岛礁归属争端,具体情况如何?
24、目前,我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四章 军事高技术
1、军事高技术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突出特征。
2、六大高技术群是指什么?
3、高技术武器装备的运用扩展了联合作战的范围,使战争向多维空间发展。
4、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促使武器装备产生了质的飞跃,现代战争的关键点是什么?
5、高技术战争的主要作战方式有哪些?
6、高技术战争促使侦察监视系统和武器系统如何发展,以便及时发现和摧毁目标?
7、中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有何意义,在全球的地位如何?
8、精确制导技术的基本概念、种类、发展趋势及主要的精确制导武器。制导方式有哪些?
9、精确制导弹药与导弹的区别。
10、伪装技术的基本概念,军事伪装的分类和技术措施。
11、隐身技术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发展趋势;主要的隐身武器有哪些?
12、指挥自动化系统技术基本概念及发展趋势。
13、航天技术的基本概念、组成、在军事上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4、军用航天器的分类。航天飞机的特点。
15、现代侦查监视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16、军用侦查卫星与其他侦查手段相比,具有哪些优点?
17、软杀伤与硬杀伤的概念及特点。
18、电子对抗的基本概念、特点、基本手段及发展趋势。
19、现代侦查监视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分类。航天侦查的分类。20、基因武器的概念。
21、动能武器的概念、主要攻击目标有哪些?
22、定向能武器有哪些?
23、了解部分高技术装备:F-
22、B-
2、X-47B、X-37B、滨海战斗舰、朱姆沃尔特驱逐舰、核动力航母福特号。
24、美军提出的“空海一体战”将成为美国21世纪作战理念,其概念及目标地区。
25、在新军事变革的冲击下,美军提出了哪些作战新理论?伊拉克战争的作战思想是什么?
26、军事高技术对现代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影响。
27、新军事变革的实质内涵以及对我国军队建设的启示。
第五章 信息化战争(暂缺,5月25日补齐)
时 政
1、中国将在杭州主办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并将2016峰会主题定为 “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2、2015年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以盛大阅兵仪式,同世界人民一道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3、2015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美国进行正式国事访问。习近平表示,中美应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新型大国关系。
4、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9月26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并发表题为《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的重要讲话。5、2015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在土耳其安塔利亚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题为《创新增长路径 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讲话,本次峰会主题是“共同行动以实现包容和稳健增长”。
6、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11月30日在巴黎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7、2015年12月12日,195个缔约方在巴黎达成了新的全球气候协议——《巴黎协定》,这是世界上首份全面气候变化协议,标志着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减排裸奔时代”的终结,将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8、2016年3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美国首都华盛顿,应美国总统奥巴马邀请,出席第四届核安全峰会。本届核安全峰会的主题是“加强国际核安全体系”。9、2015年12月4日上午,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在南非开幕。本次峰会由中国和南非共同主办,习近平主席发表致辞,并提出把中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10、经国务院授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
行动》2015年3月28日发布,建设“一带一路”,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将让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克时艰、共创辉煌。
11、亚投行是由中方倡导、专为亚洲量身打造的基础设施开发性机构。2015年3月12日,英国向中方提交了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确认函,正式申请加入亚投行。12、2015年末,菲律宾正式签署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成为亚投行第57个也是最后一个创始成员国。13、2015年5月,中国和俄罗斯海军在地中海海域举行了代号为“海上联合—2015”的军演。14、2015年5月7日至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并访问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对白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15、2015年7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赴俄罗斯乌法出席7月8日至9日举行的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16、2015年10月19日至23日,习近平主席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全面推 动中英关系发展,开启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黄金时代,为中欧合作注入了 新动力,为中西交流互鉴谱写了新篇章。17、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宣布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人民币成为第五大国际货币。
18、日本政府2015年9月30日正式公布了允许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的新安保法,该法将在公布后6个月内实施。根据这一法律,日本可随时根据需要向海外派兵并向其他国家军队提供支援。19、2015年4月,美日两国时隔18年修改《美日防卫合作指针》,决定把自卫队与美军的合作扩大到全球。
20、美国同11个亚太国家10月5日就“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协议达成了一致。
2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6年1月27日发表声明,宣布该组织2010年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正式生效。中国正式成为IMF第三大股东。
22、美国总统奥巴马2015年7月1日在白宫宣布美国和古巴将正式恢复外交关系,双方已就在哈瓦那和华盛顿重新开设使馆达成协议 23、2015年7月14日,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和伊朗经过了近12年的马拉松式的艰苦谈判,达成了历史性的伊核问题全面协议——《共同全面行动计划》。24、2015年9月30日开始,俄罗斯对叙利亚境内的“伊斯兰国”武装发动了密集的空袭活动,重创“伊斯兰国”基础设施。25、2015年11月13日晚,在法国巴黎市发生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造成至少132人死亡。26、2015年11月举行的第二十七届东盟峰会上,东盟领导人宣布将在2015年12月31日建成以政治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社会文化共同体三大支柱为基础的东盟共同体。
27、根据缅甸联邦选举委员会2015年11月13日宣布的大选结果,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简称“民盟”)赢得联邦议会绝对多数席位,依法有权单独组建新一届政府。28、2015年7月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在俄罗斯乌法举行。会议决定,启动接纳印度、巴基斯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的程序,同意白俄罗斯成为上海合作组织观察员国,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柬埔寨、尼泊尔成为对话伙伴国。29、2015年以来,欧洲正遭遇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难民危机。难民潮引发的经济社会问题和人道主义危机,已成为欧洲一些国家难以承受之重。解决当前欧洲难民危机最根本的途径是谋求和平,促进发展
30、朝鲜政府2016年1月6日宣布进行了核试验。这是朝鲜自2006年以来进行的第四次核试验。联合国安理会3月2日通过决议,决定实施一系列制裁措施,遏制朝鲜核武器、导弹开发计划。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试重点
毛邓三复习提要
(教材09版,括弧里为参考页码,*为重点)
第1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3-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第一、马克思注意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注意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注意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同只能各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15-19)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
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19)
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内容(*25-26)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国家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
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26-27)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30)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发挥人民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利益。)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形成背景(33-35)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2.我国在新世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科学发展观内容(*36)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注意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
第2章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48-51)
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3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69)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帝国主义要将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只有它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前途是进入社会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77-78)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81-84)
1.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包含两个联盟:工农联盟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强调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忽略其他的斗争形式。3.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第4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93)
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第5章
社会主义本质论内容(117)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二是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6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13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47)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第7章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69)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8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183)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一框架包括五个部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二、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市场运行的基础。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决定》提出的重点是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
三、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必须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四、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五、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85-186)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92)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
十七大提出的三大创新(205)
1.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 2.创立科学发展观
3.确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总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211)
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第9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220)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最根本)2.人民民主专政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和政治协商制度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10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25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第11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276)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5.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收入格局合理调整(*287)
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一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 二要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三要切实对高收入者进行有效调节 四要取缔非法收入
五要规范垄断企业的收入,引入竞争机制,打破经营垄断,合理分配利润
第12章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302-303)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具体来说,“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十个方面内容。
(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第13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27)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第14章
新的社会阶层(34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劳动者,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化出来的。
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首先,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为新的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
再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第15章
十七大党的建设内容(374)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反腐倡廉建设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一起确定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