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礼仪教育案例分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幼儿园礼仪教育案例分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一、案例现象
五岁多的张亿蕊小朋友,刚从别的幼儿园转来,身高明显比同龄的小 朋友高出一个头,清秀可人的外形,穿着时尚,性格活泼。在她身上折射出的礼仪行为令人担忧。
镜头一:入园时,她总是耍脾气,有时使劲拽着妈妈的手,哭闹着不肯进教室,妈妈摆出交换条件—买东西,她才松手,一脸胜利的表情,没事似地径直走进教,老师向她微笑打招呼,她却不屑一顾。
镜头二:上课时,她不是走到别的小朋友位置,拉扯其他女孩子的头发;就是走到窗户边独自欣赏风景。户外游戏时,她不是推其他小朋友插队,就是四处乱窜,不听指挥,有时还躲起来,让老师们担心。
镜头三:区域活动时,她总是不守规则,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还不时使用暴力;把玩具随手乱丢。
镜头四:午睡时,大家都排好队,他不是往楼上跑就是跑到一楼躲楼梯拐角处,让保育老师顾此失彼,好容易把它带进寝室,他不能安静躺下,不时发出怪叫声,小动作打扰身边小朋友休息。
小朋友们都不喜欢和她玩,对她的告状不绝于耳。张亿蕊小朋友种种的表现都让老师们为之头疼,怎样制服这只离群的顽劣“小野马”?关键是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
二、案例分析
张亿蕊小朋友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和溺爱,稍有不如意,孩子就会用哭闹耍赖的行为,让父母长辈有求必应;在待人处事方面大人很少引导教育,总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会懂事了,造成孩子的放任自流,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行为;父母之间关系不和谐,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甚至打架,孩子耳闻目染后,形成不良攻击行为;刚上幼儿园时,在亲戚开的幼儿园读书,那里的老师给家长“面子”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过于“包容”,还多次换幼儿园,使孩子没能接受幼儿园规范化、系统化地学习与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让幼儿从小将礼仪行为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自己的行为习惯,才能为以后构建自己完美的人格,更好地学习、成长、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时期养成的不良行为有可能会影响她的一生。儿童在2.5岁—6岁的可塑性最强,所以,在这个时候对其进行教育,更能使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对年幼的孩子做“规矩”很有必要,而且越早越好,家庭、幼儿园一定要相互配合,对孩子进行系统训练。幼儿的礼仪教育关键在于加强幼儿的爱心教育。幼儿的礼仪教育问题,其实质是幼儿的社会化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人相处,与人交往。
三、措施与效果
加强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身体力行,强化孩子的打招呼行为,如入园时,教师可轻轻环抱孩子,主动和孩子问好,并不吝啬夸赞“呀,今天,我们的仕显穿得真帅气?”“我们可爱、有礼貌的亿蕊来了。”在缓和关系后,让孩子也回应老师的问候。设“文明礼仪之星”让幼儿在校门口“站岗”,向老师、家长小朋友,家长打招呼。家长也要在日常生活中主
动和身边的人打招呼,为孩子树立榜样。
对于孩子上课乱讲话行为,可以让他当老师的小助手,监督孩子们的不良行为,帮老师发学习用具等,如果孩子认真,要及时夸奖,激励孩子。
对于孩子的霸道行为,帮助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比如适时安排她和其他幼儿整理玩具,抬早操器械,按号放小口盅,挂小毛巾等,让孩子护理植物角的植物,培养孩子的细心、爱心,缓解孩子的霸道之气。进餐环节,安排他帮小朋友们分汤匙,让小朋友们对她说一声“谢谢”树立了孩子形象,增强孩子的荣誉感,也增进孩子间的情谊。每当出现温和的好行为时,给予孩子奖赏和鼓励。而这期间,争取家长积极配合,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家园共育双管齐下,消除孩子不良行为。
对于孩子不守纪律,乱跑行为,可让她当小队长指挥幼儿,因职责在身,自豪感责任感,使他更专注于对其他幼儿监督和管理工作。
对于孩子入睡难的不良行为,教师可轻轻抚摸孩子的头,这种安抚的小动作,会平静孩子焦躁。
经过一个多月的耐心教育,张亿蕊小朋友改掉了很多不良行为。入园时,她会高高兴兴牵着父母的手,主动和老师们问好;改变了霸道的行为,与小朋友们友好相处;上课时能安静坐下来,积极回答问题;户外活动时不会乱跑了,午睡时也能安静。家长反映孩子孩子在家乖巧懂事,很少无理取闹了,很多孩子都喜欢和她玩。孩子每天快乐地成长着。
四、反思
对幼儿的礼仪教育是一项漫长又艰巨的工作。在幼儿园,教师的言行举止可以作为幼儿的表率,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教师
要时时奉献自己的爱心,细心、耐心地教育每一位幼儿。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礼仪教育是幼儿成长的必修课。从小加强对幼儿礼仪教育,可以使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也是弘扬我国历史悠久的礼仪传统,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二篇: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2009-5-5 13:39:03作者:甄 珍发布人:sx1024 来源《班主任》:杂志点击数:3427评论共:0条 收藏此页 推荐阅读
班规是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班规的出台,只是班级制度建设的第一步,有了制度还要引导学生把它转化为班级行动,只有这样,班规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我在班主任工作中主要是通过“记住一个字,品读一本书,牢记一句话,佩戴一枚班徽,擎起一面旗,推出一对形象大使,唱响一首歌,聆听一盘曲,制作一个班级网页,成立一个编辑部”的“十个一”行动加以落实。
一个字
走进我们的教室,你会看到教室左前方墙上贴着一个由学生书写的漂亮的“雅”字。虽然只有一个字,却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它体现了孩子们的共同追求:生活情趣要高雅,男孩子的举止要儒雅,女孩子的行为要文雅,衣着服饰要淡雅。
一本书
《攀上心中的巅峰》是我们师生共同品读的一本书。那是八年前我和当时班上的孩子们一起读过的台湾著名作家刘墉的作品。虽然已换过几届学生,我也曾根据每个班学生的不同特点调整教育思路,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但是,读这本书却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传统被我保留了下来。
一句话
《攀上心中的巅峰》的作者刘墉的人生警言成为我们班的座右铭:“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使你总往高处攀登,总有一个奋斗的方向,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一枚班徽
一枚精美的形似太阳的班徽是学生自己设计的,从用太阳光做轮廓这个小小的创意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艺术品位和颇有个性的思维,它象征着孩子们在这个充满文化气息的集体中生活、学习,心情像阳光一样灿烂;内圆象征着把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紧紧凝聚在一起。
一面旗帜
2003年1月14日,我们中队被命名为“邓颖超中队”。从此,“邓颖超中队”的队旗像一把燃烧的火炬,引领着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向着目标迈进。赛场上擎起它,同学们会迎接挑战,勇争第一;平日里看到它,同学们会时时铭记邓奶奶的谆谆教诲,努力用行动践行我们的校训“求真、感恩、知耻、砺行”。
一对形象大使
安全无小事,它直接关系到校园和班集体的和谐。班级安全疏散图的绘制、值周教师的设置,无不体现出学校为给学生创建安全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所倾注的心血。而“健康伙伴”是我班学生督促自己遵守制度,确保在校生活安全、健康、有序的一对形象大使。两个可爱的卡通人物——男孩健建、女孩康康是孩子们自己设计并命名的。每当看到他俩,孩子们就不由自主地提醒自己:
讲文明,守秩序,是安全生活的保障;
讲卫生,勤锻炼,是健康成长的方向。
健健身着贴有男孩子照片的“衣裳”,康康身穿贴有女孩子照片的“裙装”。为了能在形象大使身上贴上自己的照片,每个孩子都在向三个目标努力:
安全:讲文明,守秩序;
卫生:讲究个人卫生、维护环境卫生、保持心理卫生;
锻炼:做好眼睛保健操、广播操,上好体育课。
全班形成了和谐发展氛围,安全事故避免了,每个孩子的内心更加阳光,身体更加强壮,笑容也更加灿烂了。
一首班歌
《我们团结在一起》是学生们自己填写的一首班歌,每当唱起它,我们的心中就会涌动着无限的幸福与自豪:
我们团结在一起,如同向日葵的颗粒,为了太阳般的理想,在这里紧紧相依。
我们团结在一起,如同原野上的新绿,为了春天般的召唤,在这里欢歌笑语。
我们团结在一起,如同夜空中的明星,为了黎明般的理想,在这里奋发努力。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永远都会把你铭记。
一盘乐曲
教室一角“艺术乐园”中有我们共同欣赏的音乐CD,用课间播放优美乐曲的方法,引导孩子们在休息的时候聆听天籁之音。它像一串摇动的风铃,对学生起到了启迪思想、陶冶情操的作用;它培养了班集体的精神情趣,让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弥漫着文化艺术的气息。没有以往的文明监督员,没有传统的简单评比,学生的课间生活变得高雅有序了。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班级日常管理也更加有效了。
一个网页
我们师生共同制作了一个班级网页。学习园地、诚信宣言、班队活动、智慧城堡、科技之窗、休闲广场、报喜鸟等等,学生心仪的栏目应运而生,班级网页这一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建设班集体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一个编辑部
为了给学生搭建自我发展的文化平台,我们成立了班级编辑部,先后出版了多期班报和《雨景》《习作贝贝夹》《班级成长手册》《永恒的回忆》等班级刊物。《班级成长手册》不仅记录了班集体发展的足迹,还有邓颖超的秘书赵炜同志写下的勉励学生们的谆谆话语,也有黄继光生前所在连队的指导员给全班
学生的留言,它成了我们师生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永远珍藏在我们记忆的深处。翻开《永恒的回忆》,映入眼帘的是我给全班学生的赠言,里面充满了温情、希望与祝愿。当然,最重要的还要数别具匠心的每一页作品!它凝聚着全班学生的心血,所以最后的价格一栏写的是“真情无价”。
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为孩子们创造了无限的成长空间,这样的环境是孩子获得人际交往能力的源泉,是孩子真正自由自觉成长的摇篮。
道格拉斯·诺斯曾经说过:“制度是一个社会中的游戏规则,或者正式地说,制度是人类设计出来调节人类关系的一些约束条件。”一个班级良好的精神风貌,要依靠一定的制度规则来调控和维持,它对学生思想有规范和导向作用。
由学生在民主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制度,学生清楚它的目的,能够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依照制度规则去生活,班级秩序井然,人际关系就会和谐,从而促进每个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和个性潜能的发挥。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就可以心情愉悦地自由自觉地学习、生活,朝着符合班集体利益和实现班集体精神追求的方向发展。
第三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弟子规》是儒家传统思想的集成和发展,因其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近年来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被作为国学经典,引导少年儿童吟诵、学习。
“弟子”不仅仅是指儿童,也指弟子,圣贤人的学生都叫弟子,即人人都为人之女,人人皆为弟子。所以,《弟子规》不仅仅是适合少年儿童读,就是作为成年人,也仍然有学习的必要。身教胜过言教,教育孩子,首先自己要做孩子的榜样,要给孩子以良好的示范。这就是我们班要求家长和孩子共读这本书的想法。
还是从教育孩子谈起。
我们也许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国人,尤其是儿童,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嬉闹,如入无人之境;零食吃完之后,包装袋随手扔在地上,形同习惯;孩子和老师分别,家长要提醒孩子说“再见”;孩子有了脾气,任意在父母身上撒,随性自然;孩子玩手机、玩游戏、看电视成瘾,毫不理会父母的召唤。
成人社会里这种现象就更多了,插队、吵架、闯红灯,损坏公物,抽烟酗酒,不胜枚举。拿句流行的话来说,不是成人变坏了,而是坏孩子长大了。
有的家长说,欧美的教育讲自由、个性、民主,我们不想太限制孩子,把孩子管得过死,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有的家长说,我们也没办法啊,他生来就是这样,说啥都不听。
问题出在哪儿呢?首先是把学习成绩当成唯一,一好百好,一百遮百丑。这种思想有现实的根源,只有考好试,将来才能上名牌大学,上了名牌大学,孩子就能光宗耀祖,衣食无忧。学习不仅仅是考分。一个任性的、自私的、不讲公德的人在哪里都不会受欢迎,在国外,更是被抛弃和淘汰的对象。我们的邻国日本,重视孩子守规矩、遵守社会规范胜过知识教育,日本的儿童几乎见不到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的现象,也少有在公交车、地铁上来回走动的行为。孩子发生争执,父母都是主动向别人道歉,不会护短和指责别人。美国教育学生进入公共场合是这样要求的: 当我们集体外出,进入一座建筑物时,不能说话,甚至要安静到让人注意不到我们的存在。素质教育的真谛,不仅仅是要学生学会学习,更是要教育孩子学会做事,学会劳动,学会做人。
其次是我们的家长不知道怎么教孩子守规矩。简单粗暴地禁止、制止,甚至打骂,有时往往起不到良好的作用。教育孩子守规矩的方法很多,因人而异。我想起码有两点值得我们重视:一就是规矩要具体。比如写家庭作业,我们可以制订以下规矩:
1、玩耍之前要先写完家庭作业;
2、写完一门作业可以休息5分钟;
3、写作业前要收拾好书桌,只留要写的作业和书本,并准备好需要的文具;
4、写作业前要喝好水,上好厕所;
5、写作业时双脚要放平,姿势要做到“三个一”。
6、写作业时要专心,不能离开书桌,不能东张西望,不能玩玩具;
7、写作业时要独立完成,遇到困难可以查阅工具书,尽量不求助于父母;
8、写作业书写要工整,不在作业上涂抹,不使作业和书本卷边、损坏,不破坏文具;
9、写完作业要进行检查;
10、写完作业要自己整理书包,不遗漏第二天需要用到的文具、书本等。其实,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指定更细致的要求。指定这些规矩,不是为了限制孩子,而是用我们的经验来对孩子进行具体的指导,让孩子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其次是我们自身的榜样和示范作用,想让孩子文明,自己就不说不文明的话;想让孩子遵守交通规则,自己就不闯红灯,不抢道;想让孩子积极上进,自己就不能意志消沉,得过且过;想让孩子远离电子游戏,自己就不要整天扣手机;想让孩子爱读书,自己就先成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做不好做不到,反而高标准地去要求孩子,恐怕难以有说服力。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是很有道理的。
规矩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自由。我们期待有一天,火车上不再需要查票,高速路上应急车道不再被占用,我们的孩子上学、放学能够安全回家,人与人之间谦逊有礼,互帮互助,无论走到哪里都安心、舒心。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第四篇:没有规矩_不成方圆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第十周班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主题班会
语出——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是句俗语,常强调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做法、否则无法成功。它本来来自木匠术语,“规”指的是圆规,木工干活会碰到打制圆窗、圆门、圆桌、圆凳等工作,古代工匠就已知道用“规”画圆了;“矩”也是木工用具,是指曲尺,所谓曲尺,并非弯曲之尺,而是一直一横成直角的尺,是木匠打制方形门窗桌凳必备的角尺。没有规和矩,当然无法做成方形或圆形的东西,于是出现了那句俗语。不过,现在这俗语已不再是木工专用,而变成了人们泛指任何事情若无一定规则,便会出错的告诫用语了。“规”和“矩”合并成一个新词,“规矩”可解作一定的法则、标准、规范或习惯。“方圆”不再指方形圆形东西,而指特定事物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古语很好地说明了秩序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流程,工作中就非常容易产生混乱,如果有令不行、有章不循,按个人意愿行事造成的无序浪费,更是非常糟糕的事。
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曹操是三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许多故事为后人所熟悉,其中有一则割发代首的故事,今天读来仍然很有意义。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曹操非常清楚赢得民心的重要性,因此对军队的纪律非常重视,三令五申地要求军队必须遵章守纪。针对有些士兵行军作战时不注意保护群众利益的现象,曹操特意制定了严格而具体的法令,比如战马踏坏了群众的庄稼即处以斩首。这些纪律一经颁布,深受群众欢迎。
有一次,曹操自己的战马因突然受到惊吓,窜入田中踏坏了几颗青苗。监察官员一看是最高统帅的马踏坏了庄稼,又情有可原,当然不好定罪。但曹操却不肯原谅自己,一面抽打战马,一面抽出战刀就要自裁,这时身边的侍卫赶紧拦住,众僚属也赶紧进言相劝,说丞相您是国家的顶梁柱,为了国家的利益您也不能自杀,马踏青苗是因马受惊,情有可原,就是按纪律制裁也应该宽大处理,等等。而曹操却一本正经地说,纪律刚刚颁布,如果因我而不执行,今后别人也就没有办法执行了,还是要坚持自杀。众僚属就建议说,是不是可以变通处理呢?比如“割发代首”。于是曹操顺坡下驴,同意作变通处理,自己用战刀割下一把头发,以示警戒。
这个故事今天读起来也许觉得可笑,认为割把头发还弄得那么严肃。其实当时割头发也是一种很重的惩罚。古人奉行孝道,强调身体发肤由父母所赐,本人是不能轻易毁伤的,否则就是不孝。因此,曹操这一“割发代首”之举,起到了震慑全军、令行禁止的效果。我们暂且不管曹操这出戏是真是假,对于最高统帅的他能做到这一点,这种遵纪守法的精神就足以值得学习。
一个地方,一个系统,乃至一个单位,没有一套较为科学、完善的带队用人体制和机制,没有一个严格、统一的考核、评议标准和办法,是不能带出一支纪律严明、思想作风过硬,能打硬仗的队伍的。有句古训叫: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规矩就是制度措施,方圆就是规范执行制度措施,以达到圆满的目的。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乃至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一个完善组织,都有自己的标准。无规矩不成方圆。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国家要安定,百姓要富裕。离不开国家制定法律法规。世界要和平,需要联合国的作用。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有单可循。强制人们该做那那些事情,不该做那些事情,这样我们国家才会和谐。我们才能繁荣昌盛,安定和谐的发展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外商到和平的中国来投资建厂。而安定和谐的环境需要你我遵守。
遵纪守法,只有形成了这种局面,才以保持和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局面。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百姓富裕的步伐,法律,是国家的尊严,是社会和谐的尺度,是刚性的。法律,反映的是人民的意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富裕、权势不能成为违法乱纪的特权,贫穷、弱势也能成为违法犯罪行为的通行证。法律,对每个社会人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保护,对别人的约束是对自己的保护,而对自己的约束也是对别人的保护甚至对自己的保护。遵守和维护国家的法律法令,是对每个公民提出的基本义务和要求。不管你愿意与否,生活在法制社会里,每个公民都必须置于法律约束之下,做守法公民。
无规矩不成方圆。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们活动的动机。目的往往不同,如果没有一个规矩来约束。各行其是,社会就会陷入混乱,陷入无秩序的混乱中。大到国家,间利益关系,小到邻里间的日常相处,无时无刻不受到法律,约束。约束这就是一种圆。历史上没有一种单纯依靠法律和道德教化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所以要建设和谐社会,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大力提高人们的思想品质。既要公民自学遵守社会公德。做到文明诚信。同时也通过加强和完善的法律制度建设。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只有把自己和他律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才会圆满。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告诉我们遵纪守法要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小处入手,从现在做起。没有圆规和直尺,就无法画出方形圆形。正是因为有模型的约束,线段才不会偏离预想的轨道,才能走出美好的形象。这正是所谓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只有人人遵守,我们的明天才会更美好!规矩就是圆,法律就是圆,有了这些,一切都能圆满解决!
第五篇:2016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2016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初为人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上都经受了锻炼,感触颇深,现就班集管理工作谈一谈自己所受到的启发。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即常规纪律,即要求每个成员都应遵守的用来约束自己行为的规则、条文等。它是一件事情想取得成功的保证。对人的教育来说更是如此。
一个人初入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先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样才能为专心学习打好基础,作好准备。学校通常在开学初期都要用大量时间狠抓学生常规,可见,只有有了'规矩',才有了'方圆',才可言其他,诸如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等等;才能够保证孩子们会有所进步。抓好常规训练是实施班级管理的首要前提。
初出茅庐的我,不知道'规矩'的重要性。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针对该班孩子智力能力水平发展较均衡的特点,我大胆地制定了我的班级管理计划:尽量对他们的行为不约定俗成,充分自主,独立完成许多事情,更不会对他们的创造性活动加以限制,相反还人为地为他们提供发展个性的条件。
几个月下来,孩子在能力、成绩等方面发展较好,很活跃,但不可避免地在学习生活习惯方面却不尽人意,导致班级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后来,我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请教,通过自己分析、总结,我意识到自己这种想法的错误和不切实际,尽管大胆,但缺乏科学性。它否定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违背了人的认知发展规律。这样势必会使孩子们自由散漫而导致无心学习。另一方面,组织纪律性不强也使班级管理工作不能顺利开展。意识到问题后,我很快改变了管理方法,狠抓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使孩子们及时改掉了许多不良习惯,变得有纪有律,这样班级工作也自然而然地抓了上去。
通过这件事,我深刻地意识到常规训练对入学儿童的重要性,它是搞好班级管理的中心环节,切莫想当然地把'规矩'当作是阻碍个性发展的束缚而不予理会,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