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建设民生为先--城市品质华彩跃升
城市建设民生为先 城市品质华彩跃升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大力推进民生城建工作纪实
“高楼大厦平地起,道路宽敞通四方。绿树成荫翠欲滴,天蓝草青河水碧。”冬日的**,阳光和煦,虽然寒风凛冽,却掩饰不住城市那一抹靓丽。行走在**的大街小巷,宽阔的道路、成排的树木、整洁一新的老旧小区、清莹透彻的河水,处处都在彰显着**城市的魅力。
“你看那边,开始整治小清河了,不久也会像东段那样漂亮,以后就可以在家门口散步了。”退休教师赵大爷看着西段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掩抑不住内心的喜悦。小清河市民休闲绿色长廊工程,仅仅是今年**城市建设的一个小小缩影。提起一年来的变化,在这里居住和生活的人们都会由衷地赞叹,我们的城市变大了、变美了、变靓了……
今年以来,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科学谋划,确立了未来五年在经济上再造一个**的宏伟目标,为城市建设提出了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高点定位。为此,****年,市住建局以推进全域城镇化为总抓手,以建设精品工程为目标,牢固树立“构建和谐城乡、打造民生城建”的新理念,围绕为民、利民、富民、安民的宗旨,大力推进民生城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宏观形势复杂严峻的情况下,我市城建工作持续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年,全市共计划实施城建项目177个,年度投资116亿元,目前,各项城建项目已全面启动实施,完成各类建设投资120亿元。
道路畅通惠群众
“每到上下班的时间,道路就特别拥堵,通过一个路口都要等很长时间,在拐弯处都提心吊胆。由于家远,上班需要开车,每次都要早出晚归……”说到交通,家住五里屯的刘先生苦不堪言。
道路是城市的脉络,是城市连通外部的纽带。道路通,则城市畅。随着我市经济迅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已远远超过每公里汽车保有量的国际标准,“行车难,停车难”已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瓶颈,亟需解决。
围绕破解这一难题,市住建局把实施城市畅通工程作为城市建设的“一号工程”来抓,按照“打通主干道、活化微循环、建设林荫停车场”的总体思路,实施了解放东路、解放西路、大同南路、龙泉南路、荆河东路等18条城市道路的新建、续建和配套改造工程,解放路大桥和大同南路大桥竣工通车,今年新建、改建道路39公里。同时,实施了27条背街小巷改造工程;完成了10处林荫停车场建设,新增停车位300余个。一个个民心工程、精品工程的相继竣工,有效改善了城区交通环境。
为进一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近期,市住建局对城区各交通路口道路渠化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制定了道路渠化改造方案,迅速对善国路与府前路、解放路、杏坛路等7处交叉口进行了改造,最大限度地为市民营造安全畅通的交通环境。
“虽然现在交通还是有些拥堵,但是看到政府下了这么大力气进行整治,我们心里非常高兴,相信以后我们城市的交通会越来越好。”出租车司机王先生激动地说。
片片绿色靓家园
一排排树木郁郁葱葱,一块块绿地花红草绿,从背街小巷到城区大街,从公园游园到单位庭院,碧水映蓝天、绿荫遮城市,处处有绿色,处处皆景观……无不洋溢着**这座城市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今年以来,市住建局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加快实施城市道路、公园等绿化项目建设。高标准实施龙泉路、北辛东路、北辛公园、小清河、红荷路、104国道新线等绿化项目建设,全面开展立体、规模、密集绿化,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07万平方米,不断提升绿化景观效果。
“这是雪松、这是法桐、这是造型黑松……,一想起过不多久这里就绿树成荫,有亭子,饭后可以在这里散散步、下下棋,我这心里就说不出有多高兴!”家住爱家豪庭的侯大爷谈起小清河兴奋的像个孩子。为切实改善提升城市形象,创造更加适宜人居的环境,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民生,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大事来办,投资2亿元实施了小清河市民休闲绿色长廊建设工程。“一泓清水,两岸春色”,治理后的小清河,不仅为周边小区聚集了人气,配套建设的亲水平台、运动场所更成了市民们休闲的好去处。
在绿海中畅游,在清风中穿梭……13.6公里的城市慢行系统——龙泉路绿道的建成,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一身利落运动装,一辆山地自行车,戴上运动头盔,从龙泉北路出发,沿着绿道一直到龙泉南路……这已经成了市民王先生的一项新乐趣。
虽已寒冬,位于市中心人民医院东侧的杏坛广场施工现场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挖掘机舒展“臂膀”,运输车来回穿梭……青啤原址区域商业集中、人口密集、交通拥堵,为切实营造休闲生活新空间,提升城市形象,市委、市政府毫不犹豫地将这块“商业宝地”圈起来,将该区域用于公共设施建设,打造一处高端的城市主题广场,以进一步增强区域的承载能力,扩大城区绿量,缓解道路交通等压力。寸土寸金的商业宝地,全民共享才是它的最大价值,这也正是“民生城建”理念的有力体现。
居有其所民心安
“我原先的房子已经住了十几年了,现在拥有了新居,别提多高兴了。”刚领到海上明月小区钥匙的张先生面带微笑地说。
棚户区改造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造福子孙后代的重要民心工程,对改善群众居住生活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今年,我市共实施了7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征收房屋面积58.5万平方米,被征收户数3103户。
“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加快回迁房建设是棚户区改造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市住建局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围绕解决回迁慢等问题,坚持盯紧靠上,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研究,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棚改中的各类矛盾逐一得到破解,回迁安置房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截至目前,完成了二卫校区域、九州清晏(部分)、问天三期、海上明月、远航国际三期等项目的回迁安置工作,共完成回迁房屋4276套,回迁面积53.6万平方米,回迁上房率达20%以上。
“非常感谢政府,经过两年多的期待,让我们搬进了新房,终于告别了脏、乱、差的居住环境,我们心里由衷感到高兴。”九州清晏小区居民赵先生显得颇为激动。
小区改造换新颜
在龙泉苑中心花坛,施工人员正冒着严寒紧张施工,不久,这里将建成一座宽敞靓丽的社区广场。“以前这个花园杂草丛生,夏天蚊蝇成群,老人孩子都不愿来这里散步游玩,现在好了,栽了大树,修建了广场还给安装了运动器材,以后我们小区有了自己休闲、健身的地方了。”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家住龙泉苑的刘传荣大妈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龙泉苑小区2002年竣工交付使用,由于地处城市中心位置,人流车流量大,居民楼破旧,墙体斑驳,社区环境也差,“污水流、路不平、停车乱”等现象严重,生活在这里的居民苦不堪言。与龙泉苑小区一样,我市共有45个老旧小区也都存在同样的问题,成为了群众反映的热点、焦点。
民事不可缓。今年,市住建局先期对龙泉苑、赵王河等15个老旧住宅小区实施了化粪池抽污、排水排污管网铺设、路面硬化、停车位建设等工程,整治面积达125万平方米,受益居民1.2万户。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具备供热条件的赵王河、前进花园、奥林花园等3个老旧小区实施了集中供热改造工程,在寒冬里为该区域2500余户居民送上温暖。
老旧小区改造自4月9日正式启动,历时9个月,目前各项工程已基本完成。谈及如今小区的改变,居民都赞叹:“没想到这么短时间,就把旧小区改造得像模像样了,这是政府给咱办的大好事!”
城市在发展,建设不会止步。在加快城市建设中,无论是保障性住房建设、房地产开发、公共事业建设、城市亮化,还是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城乡道路环境整治等重要民生工程,每一个动作都努力体现为民之心,都续写着**城市建设的新篇章……
第二篇:城市建设与民生
处理好建设城市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关注民生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过程中形成集聚力和辐射力最核心的要件。从社会学角度看,民生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民生是否具有一种可持续的推动力量。抓住了民生问题也就抓住了经济民生建设和发展的根本。而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否具有强大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关键就在于这座城市的民生问题能否得到了持续的改善。如果是在片面的政绩观主导下搞形象工程、花架子工程、重复建设甚至决策失误,而惠及全城民众的民生问题不能得到改善,那就谈不上集聚力和辐射力。民生状况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逐步推进的长期的过程,为此必需正确处理改善民生与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
之间几个重要关系。
1、正确认识和处理改善民生和城市建设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改善民生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目的,也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增加民生财富,从而为关注民生和改善民生、加快和谐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否则,改善民生和和谐建设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民生建设,使民生建设和城市建设相协调。如果民生建设滞后,各方面民生矛盾必然增多,城市建设的制约因素也就会增多;而且城市建设如果不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归宿,也就会失去动力和支撑。总之,要坚持合理统筹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民生建设,使三者相互适应、协调推进。
2、正确认识和处理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合肥现时仍处于欠发达和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解决民生问题和发展民生事业需要作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既要积极进取,尽最大努力加快民生建设,抓紧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又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解决问题,稳步提高民生事业发展和民生保障水平,而不能要求过高过急,那样既不利于解决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会影响经济民生协调发展、损害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要坚持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必须清醒认识到,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区域性特大城市,还需要继续奋斗相当长时间。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必须始终提倡和坚持艰苦创业,发扬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坚决反对各种奢侈浪费现象。
3、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主导和民众参与的关系。城市的教育、医疗卫生、民生保障等民生事业具有公益性质,直接关系民生公众利益和福祉,直接关系民生公平正义。推进这些事业,要从指导思想、制度建设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坚持体现公益性原则,切实强化政府职责,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特别要不断增强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减轻群众在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方面的支出负担。调节收入分配、扩大民生就业、加强民生管理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理应更多地承担起责任。同时必须认识到,多样性、多层次和不断变化的民生需求不可能完全由政府直接提供,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公益性事业发展形式不是单一的,运行机制也不是一样的,政府不应当也不可能包办一切。要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和群众组织的作用,对能够实行市场运作的公共服务,应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现存问题是:一方面,有些民生事业的发展,政府还没有履行好该由政府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有些该由市场和群众组织解决的问题,政府却包揽过多。必须按照政事分开、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分开的原则,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和群众组织参与民生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公共服务供给的民众参与机制。要把那些适合或可以通过市场、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以适当的方式交给群众组织、中介机构、社区等基层组织承担,引进竞争激励机制,以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并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4、正确认识和处理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的关系。加快发展民生事业,要靠增加投入,也要靠深化改革。不增加投入,民生事业就不能加快发展;而不深化改革,增加的投入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所以,必须把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这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随着合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财政收入明显增加,我们现在有条件较大幅度地增加用于改善民生和民生事业建设的投入。要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增加对民生建设的投入,为加快民生事业发展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支持。同时,要实行有利于加快民生事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鼓励和引导民生力量增加对民生发展领域的投入。既要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又要大力调整供给结构,特别要注重向农村、向困难群众倾斜,努力改变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合理的状况。
5、正确认识和处理民生建设领域中事业和产业的关系。既要加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各项民生事业,又要发展那些面向市场需求的各类服务产业,以事业带产业,以产业促事业,逐步形成民生事业和服务产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局面。民生事业的发展必须针对社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存在的弊端,加大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推进体制机制制度创新。否则,增加投入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就难以有效地转化为增加公共服务,也难以实现改善民生的持续健康发展。还要加强改善民生的法制建设,把改善民生纳入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只有这样,才能在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过程中,使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持续提升,幸福感和尊严感得到持续提升。
第三篇:民生为重 服务为先
民生为重 服务为先
有效促进工业和信息化平稳较快发展
(2012年3月30日)
部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 王耀光
尊敬的炎炎组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2011年,按照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在中央国家机关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围绕中心,结合实际,抓住重点,精心策划,周密组织,有序推进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现在,我代表部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对工业和信息化系统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作一总结,并根据中央领导和部领导的指示精神,对下一步工作作一安排。
一、主要做法及初步成效
领导重视,组织到位。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同志多次听取工作汇报,并就搞好“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做出专门指示。2011年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召开窗口单位行业创先争优座谈会和视频会议召开之后,部党组及时组织传达和学习了李源潮同志在两次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并补充和调整了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和办公室成员,对工业和信息化系统“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进行了明确分工。部创先争优领导小组组织召开了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视频会议,苗圩部长代表部党组对全系统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进行了动员,明确提出四点要求,即:一是领会精神,统一思想,正确认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意义;二是围绕中心,抓住重点,切实解决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民生问题;三是坚持导向,狠抓落实,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带来的新变化;四是条块联动,上下结合,共同推进“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会后下发了《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的指导意见》,结合部的中心工作,把通信业、消费品工业、无线电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作为重点领域,把解决电信服务质量、食品药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等作为活动的关键环节,动员全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创先争优,在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十二五”良好开局中创先争优,在加强队伍建设、促进行业管理中创先争优,在转变作风、服务民生中创先争优,推动了全系统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向深度、广度开展。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到我部调研时指出:“工信部党组高度重视,工作部署行动快、定位准、措施实、有抓手、有特色。既推动了活动的深入开展,也促进了中心工作的完成。”2011年9月2日,部党组印发了《关于全面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视频会议精神的通知》,对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情况进行了梳理,确定了包含行政服务、行业服务、技术服务以及其他服务类重点窗口单位2000余个,涉及通信、无线电、煤炭、电子信息、医疗、互联网、食品等多个领域,为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
突出重点,一切为民。在“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中,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干部职工紧紧抓住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坚持民生为重、服务为先,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了我们服务态度的改进,工作质量的提高,以及整个行业的新面貌、新风气。
截止2012年1月底,我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达128130.4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28470.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99659.8万户。为维护12多亿电信用户的合法权益,工业和信息化部坚持“专项检查、分析例会、问责督办、社会通告”等电信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机制,并辅之以季度、用户满意状况调查机制,及时准确掌握电信服务质量状况,督促相关企业“规范服务”,近年来资费套餐和增值服务收费等热点问题的治理取得积极成效。在这次活动中,我部将履行服务协议、遵守收费标准以及消费提醒等问题作为重点,采取多种手段,对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基础企业和500余家增值电信企业的近千项业务进行抽查,对违规严重的18家电信企业进行公开曝光,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问责督办整改。中国电信推出了“五个一”服务承诺,将服务举措细化并纳入服务协议,实现33项用户消费提醒;中国移动进一步优化资费服务,力求资费设计清晰易懂,客户入网量身推荐,流量套餐实时提醒,推出“增值业务0000统一查询和退订”、“业务扣费主动提醒”两项消费透明服务措施;中国联通建设统一的国际数据漫游业务高额流量实时提醒平台,实现全网用户在国际漫游时能实时了解国际漫游数据流量,以及按天了解每日国际漫游流量和费用情况,提升用户感知。同时,为了强化电信用户权益保护,中国电信加快移动业务跨域投诉、超级投诉响应、处理及回复;中国移动通过深入分析全国2万条用户投诉,整理出用户最不满意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措施;中国联通建立“红、黄、蓝”单的投诉解决机制,推进实现“处理一个用户投诉、解决一类服务问题、预防一种经营风险”。2011年,全行业各级申诉受理机构共受理用户申诉6.48万人次,基本做到事事有回复、件件能落实。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些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一直把食品质量安全作为履行行业管理职责的重点,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制定了多个食品行业规划和准入条件,完成了消费品工业279项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和192项标准的复审工作,支持食品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完善产品质量检测系统,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了全面排查含塑化剂的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农产品市场准入试点等多个专项工作,按照“立足民生,守土有责,主动合作”的思路,联合15个部门(单位)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指导地方政府部门、行业组织、食品企业共同落实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为进一步推进食品诚信体系建设,2011年9月19日,开通了国家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http://www.xiexiebang.com/)。这次活动中,坚持把加快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要求食品企业加大检(监)测设备投入,做好产品质量“硬”检测;另一方面在食品企业大力推进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做好产品质量“软”检测;打造“硬环境”,提升“软管理”,促进食品行业的优胜劣汰和自我净化,让食品企业践行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河南漯河双汇集团自“瘦肉精”事件之后,吸取教训,狠抓精细质量管理,改“瘦肉精”抽检为在线头头检验,原辅料批批检查,同时引进第三方质量服务机构,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各界监督。2011年“315”以来,双汇产品在历次抽检中均未检出“瘦肉精”,目前市场基本恢复。
作为无线电频谱的政府主管部门,在无线电频率资源配置、台站和发射设备管理、边境无线电频率和卫星网络国际协调、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针对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无线电技术和设备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破坏社会和谐的现象,加大了对无线电监测和干扰查处力度,有效维护空中电波秩序。同时,采取多种有力措施严肃查处干扰卫星电视接收信号非法行为,维护正常电波秩序,保证了人民群众正常收看卫星电视节目。我部还充分发挥无线电监测技术优势,及时查处在各类考试中利用无线电作弊的行为,维护了广大考生的利益。为了能让更多的普通百姓认识、掌握和利用无线电资源,在部无线电管理局的统一指导下,每年的九月确定为“无线电宣传月”,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宣传栏、手机短信、巡展、文艺演出、讲座、竞赛等形式和载体,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无线电管理宣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条块联动,共同推进。在活动中,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按照“条块联动、上下结合”的工作思路,一方面加强工作检查和指导,做到工作重点下移,工作力量下沉,帮助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要求部机关、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内的企事业单位,按照党组织隶属关系开展活动,同时按照部党组的部署,积极主动做好相关工作。在部党组的统一部署下,全系统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稳步推进,成效显著。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系统组织系统内12名市第九次党代会代表对系统内10家单位17个窗口进行巡查,委托相关人员按属地就近原则,以看、试、问、记等方式,对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进行暗访。天津市经信系统从实际出发,建立创争长效机制,推动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深入持久开展;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系统以“双百”企业为核心,以全省1万家企业为重点,加快建立企业服务长效机制,致力于为企业开展点对点服务;之后,又以“双百夺旗争星”评比竞赛活动为动力,掀起“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新高潮。福建省经济贸易系统充分发挥“三级联创”机制,指导和推进全省系统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系统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与“三进两促”活动(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促发展、促和谐)有机结合,为企业发展壮大出力献策。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构建三个体系,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打造三个平台,着力解决企业棘手的难点问题,开展三项活动,着力解决在基层面临的重点问题,成效明显。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系统扎实开展了“万人评窗口”和“机关干部服务企业行”活动。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系统建立“专项检查、问题汇总、研究分析、专人督办、社会通告”五项工作机制,坚持在保护用户权益、规范市场秩序、履行社会责任上狠下功夫,受到群众称赞。西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在推出《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十条意见》的基础上,又认真开展了“深化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系统围绕“建设企业之家,服务跨越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实施十项工程为抓手,有效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深圳市经贸和信息化系统擦亮“企业之家”金字招牌,形成党建与服务企业双促进双提升的良好局面。江西、黑龙江、宁夏、江苏、宁波等许多省区市也根据各自实际,先后开展了有特色、有成效的专项活动。
活动中,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的重点窗口单位当表率、走在前,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河北省无线电管理局把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作为推动事业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围绕“四个一流”工作目标,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取得明显成效。厦门中小在线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首批“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在中小企业融资、法律服务、产品展示、网络培训、信息发布、数据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企业发展的“得力助手”。湖北省武汉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服务超市”,让万家企业享受到一站式服务,其创新之举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有着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全国工信系统先后已有80多个考察团前去取经。广州市电子政务中心建设“一页”智慧平台,凸显便民利服务。首都之窗网站通过开通市民主页、建立政风行风热线、在线直播访谈等多种形式,积极服务民生,已成为政务公开、在线服务、民主监督、公众建言献策和体现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的重要平台,2011年底,连续第五年获得全国省级政府网站第一名。
深入基层,广泛调研。为更好地推进全系统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领导与部机关有关司局同志组成调研组,于2011年9月份开始,先后深入河南、上海、福建、江西、北京、广东等省市进行调研,与行业主管部门座谈交流,深入企业一线了解情况,掌握了大量了第一手资料,及时总结和推广他们的特色做法,对全系统开展活动起到了有益的借鉴作用,促进了相互的交流与沟通。
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为推动“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积极营造“人人行动、服务为先”的良好氛围,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实行信息员制度,建立了良好的上下沟通渠道;编发工作简报,及时宣传和推广系统内各窗口单位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的典型做法。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户网站上开通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专栏,全方位、多层面宣传和报道系统内“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情况。各省(区市)也都根据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营造氛围,统一认识,积极推进。2011年11月30日,中国组织人事报记者对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就工信系统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情况进行了专访,对工信系统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进行专题报道。
成效显著,获得肯定。在中央的统一部署和工信部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在各省(区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有效组织下,在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工业和信息化系统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效,也受到了中央领导和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的充分肯定。2012年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组长李源潮同志在工信部《关于2011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情况总结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工信部推动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贴合实际。改进服务,群众欢迎,效果明显。望不断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典型,争取建立高效机制,努力提高群众满意度,为十八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的社会心态。2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同志就贯彻落实李源潮同志批示精神作出批示:感谢源潮同志和中组部对我部工作的肯定,机关党委应将领导的批示印发给相关单位,并对进一步做好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为民服务工作进行新的部署,提出新的要求。一定要以领导同志重要批示为动力,进一步开展好创先争优活动,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尽管工业和信息化系统“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全系统活动开展不是很平衡,个别省(区、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认识不到位,思路不够开阔,落实举措不够实。二是个别省(区、市)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流于形式,没有与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有机结合,存在“两张皮”现象。三是开展活动缺乏有效的工作手段,对如何建立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长效机制等问题,思考不够多,研究不够深。这些难点和问题有待于在今后工作中加以解决。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党的十八大也即将召开,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清醒认识并全面把握我国工业通信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按照中央要求,继续在谋划发展、破解难题中创先争优,在体制改革、团结融合中创先争优,在转变作风、服务民生中创先争优。下一步要做好四项工作:
第一,学习贯彻中央领导重要批示精神。按照苗圩部长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源潮同志在工信部《关于2011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情况总结的报告》上作出的重要批示精神,继续围绕中心工作,扎实推进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要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深化和拓展上下功夫。
第二,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与中央确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部署有机结合起来。认真贯彻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进一步推动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深入基层为民服务的指导意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推动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知民情,解民忧。同时,深入开展“走进基层党支部”活动,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深化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各项工作,选树典型,总结规律,推广经验。
第三,全面总结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要认真总结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的特点、做法、成效和经验,采取多种形式,分组总结,客观评估,把行之有效的好做法提炼上升为制度规范,探索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为民服务创先争优长效机制,使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做到经常化、普遍化、基层化。同时,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组织好创先争优评选表彰,进一步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第四,加强联系,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今天的会议,既是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的一次座谈交流会,也是工信系统的一次党建联系会,希望各省(区市)之间多沟通、多联系,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积极探索行业内党建工作新模式和有效工作机制,推动全行业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第四篇:城市建设品质提升实施方案
城市建设品质提升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省、全市城市和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功能,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为“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根据《中共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方位推动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超越行动计划》(X委办发〔2021〕X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21年全市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实施方案的通知》(政办〔2021〕X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重点任务
(一)居住品质提升
1.老旧小区改造。完成改造2000年以前建成的城市老旧小区0.5万户。分批分期实施161个建设年代早、失养失修失管、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社会服务设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同步推进智慧安防小区建设。推动西街南片区、东街南片区、涂门南片区等3个老旧片区改造项目前期工作,统筹布局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建设成“完整社区”。
责任单位:区住建局,江南城建集团、文旅投资集团,各街道办事处(排序第一的单位为牵头责任单位,其他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下同。)
2.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对建成时间长、整体环境差、结构安全等级低的棚户区(危旧房)实施成片区改造,重点推动繁荣片区、站前西片区、江南兴贤路中段片区等3个棚户区成片改造;深入开展玉霞片区、华塑厂片区、高山古民居片区等棚户区改造前期工作;推广安置型商品房建设模式,新开工延陵三期、锦美二期、金泰花园二期、爱国路安置房等4个安置房项目。对于零星危旧房,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建、适当补助的原则,推进综合整治和改造。
责任单位:区住建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江南城建集团、文旅投资集团,各街道办事处。
3.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推动城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加快实施北门、石崎等2个菜市场提升改造项目。推广引入市场运营商等多种模式,提升市场管理水平,打造购物环境超市化的市场,提升群众购物体验。鼓励规模小、设施旧、交易量低的农贸市场整体改建为小型便民超市。
责任单位:区商务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各街道办事处。
4.房屋安全专项治理。持续深化人员密集场所房屋结构安全专项治理,深入推进房屋安全复核整治、钢结构厂房等专项整治,深化标准地址二维码社会化应用,建立房屋安全“一楼一档”,基本消除房屋安全隐患。建设房屋安全管理信息平台,建立房屋安全行业核查、“健康绿码”等常态化管理机制,有序推进全区城市危房改造、规范房屋建设、工业厂房升级、历史“两违”处置等“四大工程”。
责任单位:区房屋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指挥部,应急局、住建局、城管局、财政局、工信局、自然资源局、市场监管局,公安分局,各街道办事处。
(二)交通品质提升
5.城市道路。推进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修编,优化城市道路功能和路网结构。梯次实施聚城畅通工程,加快打通中环城路,开工建设繁荣大道(笋江-内环路)段道路工程、站前大道南延伸(池峰路打通)等江南新区重要主干道;配合推进大桥扩宽改造工程、延陵大桥等项目前期工作,推动跨江通道扩容增效,提升环湾区域跨江能力,促进晋江流域融合发展。着力推动延陵配套道路项目年底前建成投用,福中路打通、许厝埕南段拓宽、站前西片区规划六路等3个“断头路”项目新开工建设,畅通片区微循环。
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城管局、财政局、发改局、自然资源局,江南城建集团、文旅投资集团,各街道办事处。
6.公共停车设施。增加公共停车泊位供给,盘活停车资源,加强配建停车位建设,利用机关、学校、广场等区域打造地下停车场,推动枢纽配套建设P+R停车场,投用智慧停车系统,鼓励共享停车。重点针对居住区、公园景区、历史街区、医院、中小学等区域加大公共停车场建设力度,盘活现有停车资源,新建成一批立体停车库。推动实施平水庙智能停车管理综合体项目、市供销大厦立体停车场、温陵公交首末站停车场、宾馆停车楼等一批停车场项目,确保年底前全区新增350个以上公共停车泊位。
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城管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交警大队,各街道办事处。
7.慢行系统。围绕“山水线、全天候步行系统和特色街巷”,完善山线、水线,加强山-城-水连接线建设,开展街道全要素整治、优化人行道公共设施、完善无障碍设施;依托现有骑楼系统的完善,串联古城主要绿地公园、景点、商圈;积极融入跨江通道慢行系统项目前期研究进程,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对接《中心市区电动自行车路权改造提升规划研究》,探索进一步提升城区主干路的非机动车路权提升,倡导绿色文明出行。重点谋划站前大道两侧景观综合提升项目,实施主干道街区改造,推进慢行系统示范区建设。
责任单位:区城管局、自然资源局、财政局、交警大队,江南城建集团,各街道办事处。
8.交通整治。实施道路微循环、路口微改造、信号灯优化等整治,提升通行效率,推动实施江滨南路、江南大街、荔春路等一批市政道路改造,推进古城29条街巷提升,完成8条以上主次干道“微整治”,包括开展自行车路权改造提升,路面沥青化改造和人行道改造等,提升道路品质和平整度。结合温陵公交首末站停车场项目实施,打造P+R换乘中心,建设具有公交换乘、停车等功能的交通“微枢纽”。开展占道经营及电动自行车和机动车、非机动车乱停放专项整治。跨江跨河、技术复杂的区管桥梁要推进智能监控监测预警系统。
责任单位:区城管局、财政局,交警大队,各街道办事处。
(三)水环境品质提升
9.排水防涝。深化海绵城市建设,保护、恢复、修复城市自然生态空间,优化城市竖向,依山就势建设湖体等滞洪区,建设雨水滞渗等削峰调蓄设施,加快构建“源头减排、雨水收排、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着力推动乌石山滞洪区、仙堂滞洪区等重大排水防涝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城区内涝整治。结合滞洪区规划,打造建设雨洪公园,强化城市易涝点隐患整治和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结合繁荣大道、池峰路打通、林荫大道等新建市政道路项目,新改建雨水管网(渠)5公里。推动排水管网排查、疏浚、修复、建档等工作。
责任单位:区城管局、农水局、住建局、财政局,江南城建集团,各街道办事处。
10.城市供水。推进供水管网改造,配合市级供水部门实施辖区城市供水管网提升,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推进二次供水建管合一,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探索适合我区老旧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接管方式,确保规范运行安全供水。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提高社区供水保障水平。
责任单位:区城管局、财政局,各街道办事处。
11.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继续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进一步提高收集率和处理率,巩固提升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成效。提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全区新建改造修复污水管网5公里,完善8个街道管网,结合实施古城29条街巷改造提升项目,有序推进古城区域雨污分流改造。辖区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责任单位:区城管局、财政局,生态环境局,各街道办事处。
(四)风貌品质提升
12.城市园林绿化。以江南新区山体、水系、苗圃、农田为载体,新开工延陵体育公园建设,推动江滨南路(笋江路-大桥)段绿化提升工程,确保全年实施绿地建设5公顷以上。深化晋江南岸(段)整治及景观提升项目前期工作,规划建设滨江福道不少于5公里,打造1个面积不小于6万平方米的城市综合性公园。启动新建改造世茂云璟东侧节点提升、海西二手车市场停车场节点整治、江南古榕公园改造等10处以上面积不小于500平方米的“串珠公园”“口袋公园”,年底前完成5处节点建设。结合古城29条街巷U型面提升工作,策划并完成5处立体绿化建设。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大力开展园林式小区建设,充分调动市民参与创建园林式居住小区活动,建设绿色家园。实施拆墙透绿工程,推动临路临街实体围墙改为开放式空间、透空围栏。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
责任单位:区城管局、住建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江南城建集团,各街道办事处。
13.城乡建筑风貌。推进江南新区新一轮城市设计工作,确保年内完成设计工作。配合市级启动并完成具有地域风貌的建筑立面图集编制工作。
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城管局、财政局,各街道办事处。
14.魅力休闲空间。鼓励大力挖掘江南新区滨水区域、湿地、古树名木、山体植被等具有独特特征的资源,推进魅力空间建设。深入研究晋江南岸景观提升项目,充分利用河道沿岸现有公园、步道等设施,建设滨江亲水步道、运动慢跑道或休闲骑行道。在街头绿地、社区公园等开放空间,合理配建儿童、全民健身设施。
责任单位:区城管局、住建局、自然资源局、财政局、农水局、文旅局,各街道办事处。
15.城市夜景照明。强化和提升重要节点、走廊夜景照明品位,配合市级推进临漳门环岛、北门街等重要节点的夜景改建提升,有序清理城市中心区主次干道霓虹灯、LED走字屏等。实施城区道路路灯节能化改造工程。
责任单位:区城管局、财政局,江南城建集团,各街道办事处。
16.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攻坚世遗大会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新提升项目,完成迎接世中会、世遗大会考察路线重点提升项目建设。贯彻落实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九条措施,加强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等保护,新公布一批历史建筑,完成陈光纯故居等一批历史建筑修缮和活化利用。完成新门街-涂门街、新华路等2项古城街区综合整治提升工程。
责任单位:区住建局、文旅局、自然资源局、财政局,江南城建集团,各街道办事处。
(五)管理品质提升
17.“两违”整治攻坚。按照省、市关于开展“两违”整治攻坚部署,健全完善“两违”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深入推进网格化巡查和信息抄告制度落实,开展治违部门履职督查。推进占用耕地、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河道“两违”整治、科技控违等五大攻坚战,运用“卫星遥感+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建立全覆盖的线索发现机制、“短平快”的核查处置机制、“全程跟踪、实时督办”的监督管理机制,实行“发现、核查、处置、检查、考核”闭环管理。
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局、城管局、农水局,生态环境局,各街道办事处。
18.城市网格化管理。整合或共享城市管理相关部门数据资源,拓展功能,建成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对接连通省市平台,形成“一张网”管理,构建统一协调指挥、高效监督的城市管理现代化体系。健全巡查移送监督考核机制,建立健全网格员巡查队伍,以街道、社区、路网等划定网格单元,将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市政设施、消防安全、“打非治违”、建筑垃圾、亮化绿化等纳入网格巡查范围。
责任单位:区城管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应急局,区委政法委,公安分局,各街道办事处。
19.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科学谋划推进江南片区大型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前期选址工作。继续深化垃圾分类工作,年底前将海滨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责任单位:区城管局、财政局,各街道办事处。
(六)启动建设一批试点示范工程
20.新区(组团)建设示范。深入谋划江南新区城市建设,建立工作联盟,创新建设模式与机制,以繁荣片区改造为试点,优先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民生工程、海绵城市、绿化花化等一批重大项目,突出产城融合和品质提升,打造城市建设新标杆。
责任单位:区住建局、自然资源局、发改局、财政局,江南城建集团,各街道办事处。
21.老城更新示范。着力推进西街南片区改造试点项目,对片区内建成时间长、整体环境差、公共配套弱、街景街貌脏乱差的老旧小区及街巷进行更新。结合古城申遗工作,推动实施西街、XX路历史文化街区等2个街区改造示范样板。
责任单位:区住建局、自然资源局、发改局、财政局,江南城建集团、文旅投资集团,各街道办事处。
22.花漾街区示范。重点推动XX路(XX街-XX)段绿化布置项目,策划实施街区绿化、花化工作,充分利用街区、广场等公共空间,植入特色树箱、花箱等设施,强化绿化花化彩化和休闲绿地广场建设。
责任单位:区城管局、财政局,各街道办事处。
23.特色园林风情道路示范。策划实施站前大道段景观综合提升项目,启动沿线两侧景观带建设,打造江南新区特色园林风情道路。在新建和改建道路工程中,多用市树、乡土树种和适生树种,突出植物特色,提供舒适出行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责任单位:区城管局、财政局,江南城建集团,各街道办事处。
24.城市主干道整治示范。策划实施江南大街环境综合整治提升项目,针对主干道可视范围道路条件、交通管理等全要素整理,推进道路平整度、井盖治理、路口微改造和辅道改造、交通绿波、街巷微循环等。
责任单位:区城管局、财政局,交警大队,各街道办事处。
25.水环境综合治理区域示范。以市区联排联调为抓手,实施辖区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结合防洪排涝、滞洪区整治、黑臭水体整治等工作,启动八卦沟、霞洲引港、玉田渠整治工程等一批水环境整治项目,打造河清、水畅、岸绿、景美的内河道水环境。
责任单位:区城管局、农水局、财政局,生态环境局,各街道办事处。
26.城市精细化管理街区示范。结合XX路业态提升工作,启动XX中路城市管理精品示范街创建工作,争取打造为省级精细化管理示范项目。健全街区管理体制机制,围绕环境卫生、生活垃圾分类、广告牌匾、车辆停放、秩序管理、道路交通设施管护、公共空间、立面整治、工地管理、绿化亮化等方面进行创建。
责任单位:区城管局、住建局、财政局,交警大队,各街道办事处。
二、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区政府成立区城市建设品质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挂靠区住建局,从相关单位抽调工作人员组成,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大统筹协调推进力度,每月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各街道办事处要落实属地责任,按照“难、硬、重、新”行动要求,制定工作计划,细化进度安排,定期协调推动,解决突出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责任单位:区住建局,江南城建集团、文旅投资集团,各街道办事处。
(二)加快项目建设。
进一步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前置条件,压减报建审批时间。加快规划选址、用地、环评、水土保持等前期工作,加大征地拆迁、市政配套、水电接入、资金落实等推进力度,加快项目建设。对于进度落后的项目,要明确责任单位,研究落实解决问题的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城管局、自然资源局、财政局,生态环境局。
(三)落实资金保障。
区财政部门要结合发展基础和财力状况,多渠道加大投入,合理保障建设运维资金。区直各部门应会同财政部门调整优化专项支出结构,按轻重缓急分在区级部门预算中统筹安排,并在原有基础上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项目业主及行业主管部门要聚焦中央投资方向提前谋划项目,精准对接专项债券支持投向,储备好城乡建设领域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补助。在省级下达的专项债务限额内,申请专项债券资金用于城乡建设项目。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发改局、住建局。
(四)培育壮大城建融资平台。
区属国有企业要主动对接全区“十四五”规划布局,特别是片区更新布局,策划对接重点项目的投融资路径、商业模式、运营方式及收益回报,形成项目可持续的规范运作机制。要盘活现有存量闲置资产,支持对已建成且具备收益的基础设施,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筹集新项目资本金。发挥保险资金优势,通过债权、股权、股债结合、基金等多种形式,积极为城乡建设项目提供融资。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发改局、住建局,国投集团、江南城建集团、文旅投资集团。
(五)加强人才和技术保障。
支持政府部门与高校、金融机构、国有企业等单位建立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支持引进高层次人才,在置业、落户、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建立专家顾问团,指导项目设计、施工、管理、评估,编制相关技术导则和标准,指导各地建设。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住建局、财政局。
(六)加强督导考核。
区住建局要会同区直相关部门加强对全区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工作的日常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对于整改不到位的,纳入绩效考核察访核验范畴。建立考核与奖励相挂钩机制,对典型示范项目,由区级财政给予正向激励奖励。责任单位:区住建局、财政局。
第五篇:规划民生为先 构建和谐社会
规划民生为先 构建和谐社会
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从对汉中市城市专项规划分析入手,回顾了已编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汉中城市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汉中城市今后规划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城市品位提升
一、汉中市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居民住房难、入学难、买菜难、上厕难、交通难(停车难)等一系列问题不同程度地困扰着各个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开展。《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5)自2003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不断从规划入手,从着力解决上述民生问题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先后编制完成了《城市中心区公共设施布点规划》、《城市中心区住房建设规划》、《城市中心区绿地系统规划》、《城市中心区菜市场布局规划》、《城市公厕布点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为城市建设和管理起到了指导和规范作用。
实施以来,汉中加大了对中心城区城市环境改善的力度。城市管理、园林绿化、环境保护、市容环卫等工作成效明显,2008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总规中确定的近期环境保护目标基本达到,中心城范围内环境质量相对稳定,部分地区和部分指标有所改善,基本遏制了污染加剧和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提高,城市品位得到提升。
按照2001版总体规划确立的规划策略,原城区内的大部分工业实现了“退二进三”,原有工业用地逐步调整改造为居住和公建,从而有力推动了原旧城内的结构调整,使这一片区的居住、产业及综合功能得到了提升,第三产业得以大力发展。
汉中市中心城区工业用地采取集中发展的策略,随着开发区北区和南区的建设,中心城区的工业用地规模大幅提高,从375公顷增长到396.46公顷。汉中中心城区工业企业的集聚效应明显增加。2007年中心城区的人均用地指标从2000年的85.38平方米提高到87.6平方米,其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的人均指标增幅显著。人均公共设施用地从12.46平方米提高到14.5平方米、人均道路广场用地从
9.48平方米提高到13.56平方米、人均绿地从9.48平方米提高到15.94平方米,市民居住、出行和生活便利程度得到明显改善。汉中城市各项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得到提升。
虽然从2000年以来,汉中市委市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从各方面关注居民生产、生活,解决居民住房难、买菜难、上厕难等问题,但我认为汉中市目前还存在入学难、交通难以及供居民晨练、休闲娱乐场所缺乏等问题,还需编制以下规划来继续完善城市功能:
一、编制住房建设规划,着力解决家庭“住房难”
住房关系着千家万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百姓的头等大事,为解决百姓的住房问题,汉中市及时
制定和实施住房建设规划与住房建设计划。2006年,汉中市根据国务院和建设部有关文件精神,按照总量控制,区域平衡,落实项目的要求编制了《汉中市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2008年,汉中市按照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统一部署,编制了《汉中市近期建设规划(2008年至2012年)》、制定了2009年近期住房建设计划,并及时网上公布。在我市的住房建设规划与住房建设计划中,均把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健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严格控制住房结构比例作为规划重点,努力扩大廉租住房制度覆盖面,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规划实施后,市区已按规划正在建设一批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2008年3月,汉中市又出台了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实施意见,提出了住房问题的有关政策。具体措施有:健全和规范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等。2008年,我市建设规划系统为民办实事的头一件事,就是实施住房保障,按照住房建设计划对今年的廉租住房保障对象受众面及新开工经济适用房、旧住宅区综合改造、农民工公寓建设的总面积提出了要求。
二、编制菜市场布局规划,着力解决百姓“买菜难”
菜市场是与广大市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民生公益设施。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年来汉中市区的菜市场的发展存在较多问题:布局不合理;部分菜市场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较小,达不到标准市场级别;环境卫生较差,设施不够完备,安全防疫和附属设施不到位等。
为完善布局,做好菜市场规划建设与后期运营保障工作,使居住区能够被菜市场有效服务半径所覆盖,汉中市在对市区菜市场布点和居住区格局进行充分调研、梳理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汉中市菜市场布局规划》。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公共利益与城市建设同步三大原则,通过对现有市场的整改及对新市场的建设规划,提高菜市场建设标准,形成科学、合理、便捷的菜市场网点布局。根据用地、人口的发展科学选址,合理确定菜市场用地规模及其服务半径,市区共规划菜市场41座。在规划期内通过逐步改建大棚菜市场、马路菜市场等措施,促进现有菜市场的完善,加快新区菜市场的发展。在市区形成以大型菜市场为依托、中型菜市场为骨干、小型菜市场为补充的经营格局。规划还包括各类菜市场的硬件标准。
三、编制城市《城市公厕布点规划》,着力解决市民“上厕难”
近几年来汉中市城市环卫建设发展迅速,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改善明显。但还存在上公厕难、环卫设施用地难以落实、环卫设施布局城乡差别明显等问题。
2003年,汉中市及时编制《城市公厕布点规划》,以便更好地指导环卫建设,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一体化等原则,统筹城乡环卫建设,力求形成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城乡环卫体系。规划针对市民反映集中的公厕数量不足,居民上厕难等问题,提出了市区公厕的规划思路;以独立或附属式公厕为主,沿街公共建筑内厕所对外开放为辅,活动式公厕为补充的形式,按照公厕规划规范,平均设置密度每平方公里3~5座,按道路间距,人流量较大街道设置间距为300~500米,一般街道为500~800米。公厕按“文明、卫生、方便、适用、节能、环保”的要求来建设。新建和改造公厕全部为二类
以上水冲式,公厕建设遵循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要求,方便残疾人使用。临街新建公共建筑时均要求配套附建公厕,并设单独的出入口,全面对外开放。
四、汉中城市规划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自《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5》实施以来,汉中加大了对中心城区城市环境改善的力度。城市管理、园林绿化、环境保护、市容环卫等工作成效明显,2008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总规中确定的近期环境保护目标基本达到,中心城范围内环境质量相对稳定,部分地区和部分指标有所改善,基本遏制了污染加剧和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提高,城市品位得到提升。
按照2001版总体规划确立的规划策略,原城区内的大部分工业实现了“退二进三”,原有工业用地逐步调整改造为居住和公建,从而有力推动了原旧城内的结构调整,使这一片区的居住、产业及综合功能得到了提升,第三产业得以大力发展。
汉中市中心城区工业用地采取集中发展的策略,随着开发区北区和南区的建设,中心城区的工业用地规模大幅提高,从375公顷增长到396.46公顷。汉中中心城区工业企业的集聚效应明显增加。2007年中心城区的人均用地指标从2000年的85.38平方米提高到87.6平方米,其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的人均指标增幅显著。人均公共设施用地从12.46平方米提高到14.5平方米、人均道路广场用地从
9.48平方米提高到13.56平方米、人均绿地从9.48平方米提高到15.94平方米,市民居住、出行和生活便利程度得到明显改善。汉中城市各项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得到提升。
虽然从2000年以来,汉中市委市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从各方面关注居民生产、生活,解决居民住房难、买菜难、上厕难等问题,但我认为汉中市目前还存在入学难、交通难以及供居民晨练、休闲娱乐场所缺乏等问题,还需编制以下规划来继续完善城市功能:
五、编制校网布局规划,着力解决孩子“入学难”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切实解决“入学难”问题,是政府为民办实事、谋实利的重要内容。汉中市中心城区应通过合理进行人口规模预测,针对现状汉中中小学布点不合理,为满足今后学校发展需求,与汉中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通过城乡统筹兼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盘活教育用地资源存量,提高学校建设用地标准,完善校网空间布局体系,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化、优质化、公平化,促进汉中市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为了市区幼儿园教育设施的良性发展,解决市民反映的幼儿园入园难问题,规划还应对幼儿园规划布局提出指导性建议。规划应提出利用撤并后的闲置小学用地创办民工子弟学校,并鼓励民间资本的参与,对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也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规划在市区应设置民工子弟学校,将民工子弟学校结合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聚集地就近设置,切实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六、编制城市绿线规划,着力解决绿地“控制难”
城市绿化绿线、城市水系蓝线、历史文化保护紫线和城市基础设施黄线是关系城市市民公共利益的生命线。“四线”规划中,城市绿线规划和市民的生活关系最大,也广受市民关注。
由于城市绿地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中没有明确的控制线,造成规划管理中缺乏管理依据,管理随意性大,城市绿地得不到有效保护,群众很不满意。汉中市应根据《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编制《城市绿线规划》,内容包括城市建成区内各项绿化用地、建成区外对生态环境改善起积极作用的林地、园地、耕地等各类生态绿地。具体包括:生态廊道、风景区、滨河绿地、山体、防护绿地、城市公园、其他绿地等七项内容。城市绿线规划对上述绿地进行严格划线控制,把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所划定的内容和有关规定在大比例的地形图上加以落实,给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对城市绿线中的城市公园,按照“500米见绿”工程(即居民在自己家出发,散步500米以内,就要到达至少一处公园绿地)的要求,结合城市绿地布局结构统一安排,均衡设置,以达到公共绿地资源的共享。
七、编制交通停车规划,着力解决城市“交通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各种车辆快速增加,汉中城区居民行车难、停车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汉中市从规划编制入手,着力给市民创造一个便捷高效的交通环境。
一是要组织编制《汉中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该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对汉中市发展趋势、城市道路交通战略研究,对城市对外交通、城市远期交通发展、近期交通发展进行了详尽的规划。二是要编制《汉中市机动车系统规划》,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对城市的机动车停车进行了系统的规划。三是要开展重大建设工程交通影响评价工作。发布了《关于开展重大建设工程交通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通过严格把关,使新选址项目符合相关规定,不产生新的停车隐患。四是要对新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进行严格的审查。按照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城市建筑工程停车场(库)设置规则和配建标准》,对城市的建筑物的停车泊位配置标准进行把关。五是汉中市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中,特别强调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规划对城市公交车数量、公交修理厂等都做了合理的安排,有利于实现城市交通的公交优先策略。
目前,汉中市正集中力量编制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合理配置城市公共及市政设施,完善城市的功能配套,让市民生活得更舒适、更方便。在2006年中央电视台最佳魅力城市推选活动中,汉中被评为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单。山的雄浑,水的清澈,营造了这座充满生机的城市,而城乡规划无处不在的关怀,更让这座城市市民生活充满了魅力与和谐。
八、编制社区活动用房布局规划,着力解决社区“活动难”
社区作为一个公共交往的场所、联系情感的纽带,可为居民提供依存感、团体感,实现社会和谐。汉中市对社区建设十分重视,纳入市领导联系“五个一”工作制度之一,并出台了一系列社区建设保障措施。针对汉中市现状存在的社区基础薄弱、社区用房建设资金不足、社区用房配建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规划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稳步推进、统一规划与分期实施相结合的原则,对全市的社区用房应进行合理
布局。通过对社区人口的估算,对社区进行了合理划分。确定一般社区用房配建总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社区办公场所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社区用户应位于社区中心,方便居民办事。所有社区用房应基本具备“五室四站两栏一校场所”,内部水电配套设施齐全,并按交付的开发房产标准装修。规划根据市区现有的街道、乡镇范围,结合有关规划,以现状社区界限为基础,包括保留社区个数,规划居住社区个数、工业社区个数。每个街道设置1~2个社区服务中心,中心具有综合服务功能,并有独立的户外活动场地。规划还应规定,今后开发地块出让时,将社区用房的配建写入地块土地出让条件,与开发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汉中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注册规划师杜雪萍 工程师陈沛州 二00八年九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