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防灾与城市建设(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19:3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综合防灾与城市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综合防灾与城市建设》。

第一篇:城市综合防灾与城市建设

南京工业大学

城 市 防 灾 学

南京工业大学

城市综合防灾与城市建设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各类灾害频繁发生,巨灾多而损失大,城市安全防灾已成为世人关注的主要焦点之一,而安全也成为未来城市的第一目标追求。对城市建设而言,城市防灾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是保障城市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安全保护措施,是城市走向未来的必要条件。本文将对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系统地加以分析阐述,并对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防灾方面的缺点和不足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关键词】综合防灾城市规划 城市建设

一.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概述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指城市在面临越发多样化复杂化的灾害类型时,通过风险评估明确城市的主要灾种和高风险地区,针对灾害发生的前期预防、中期应急、后期重建等不同阶段,制定包括政策法规型、管理型、经济金融保险型、教育型、空间型、工程技术型等全方位对策类型,对城市灾害管理体制进行整合,全社会共同参与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并对单项城市防灾规划提出规划的基本目标和原则的纲领性计划。

简言之,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实质上是一种有关城市防灾安全的公共政策,它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目的是通过多种手段措施,科学应对对城市长期发展有全局性影响的主要灾害类型,降低城市的综合风险水平,提升城市的综合防灾能力,保障城市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综合防灾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城市灾害种类繁多,按形成原因可以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按其表现形式则包括气象灾害(台风、暴雨),地质地貌灾害(滑坡、地震),城市生命系统灾害(包括城市交通运输、通信、能源、给排水工程等的毁坏),生物污染(生物及流行病),核污染。不管是采用怎样的分类方法,除了关注原生灾害本身,更要考虑次生灾害及衍生灾害扩大化问题。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大地震,通过新闻报道和卫星照片可以了解到:一方面绝大多数民众丧生于次生的海啸之中,而不是原发的地震灾害里;另一方面除了被海啸吞噬的区域几近毁灭,在那些只受地震影响但未被海水淹没的地区的房屋却只是在震中摇晃,强震过后,部分房屋不仅未垮塌,甚至连大的裂缝都没有。大地震深刻地警醒了人

南京工业大学

们,使认识到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现代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及城市功能的“高级化”使城市灾害更加复杂、隐蔽、危险性更大,传统中的单灾种学科及初级专业教育是难适应此种状况的,所以科学设计高等安全减灾的城市规划知识结构十分必要和迫切。而且只有规划师才能更本质地从城市规划建设之初就为城市安全提供“先天”的空间与容量。这样才能预先规划好严谨的防灾救灾空间系统为防灾提供前提保证,使增强城市的容灾能力成为可能,并提升灾害工作的效率,降低抗灾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城市规划人才的培养方式与培养内容亟需改进和完善,在培养过程中应加大防灾研究的深度,向台湾,香港,日本等防灾体系较完备的地区和国家学习,优先从防灾的观点出发去建设街区。那么这就要求规划人员深入研究灾害蔓延的大致路径,范围, 可能导致的次生灾害等,并以此为依据,同时结合特有的地形地貌,开创新的防灾减灾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加以体现。我国城市规划人员的培养方式多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也有部分学生参与了实际项目的防灾体系规划,但很大程度上是脑袋出来的, 譬如避难场所等的布局往往是在满足经济结构体系以外的空地上随意圈出来的地块, 而没有经过对灾难的定量分析后, 将多种方案进行对比得来。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观原因就是规划人员本身对避难一无所知,对避难场所的概念模糊。因此,应该加强对规划人员的抗灾实战演练,只有反复多次地身临各种灾难现场,才能深刻了解人群面临灾难时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以客观地形为前提,通过研究人的行为模式而确立的防灾规划才具有实践操作的意义。

另外, 拓宽视野,广泛涉猎相关学科如安全生产,核污染,环境污染等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了解我国传统救灾思想史, 城市灾害行政学,城市灾害保险体系,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法规建设, 防灾工程的价值工程分析,现代城市防灾学的理论模型等方面对完善防灾体系都有促进作用。

三.我国城市防灾建设中的不足

按国际《城市规划基本语标准》(GB/T50280-98),城市总体规划指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防灾指为抵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及由此而引起的次生灾害,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和各项工程设施造成危害和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很显然,城市防灾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考虑下的城市防灾功能、城市防灾空间设置等具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虽回答不了城市防灾的细节,但城市总体规划为城市防灾准备了条件,反之只有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城市防灾规划才有其位,才能予以实施。据悉,1993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是国

南京工业大学

内大中城市中首次引入城市防灾概念的总体规划,对于城市防灾有许多条款,但现在看来虽内容针对性不强也欠深度,但作为一种开端是应倡导的。迄今,几乎所有大中城市新近颁布的总体规划中都涉及防灾内容,缺点是尚应规定深度。

从一个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讲,城市防灾规划作用很大,它不仅仅是针对城市设施建设的专门问题,还对一个城市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安全保障。在日本,许多大城市城市防灾规划是作为法规要求的,城市设计若不考虑防卫空间,城市园林设计若不能同时兼作可避难空间,城市生命线系统设计若不考虑最大紧急状态下的可靠性备用对策,这样的规划设计是不合格的,这样的建设是不允许开工的。更重要的是,它如同为残疾人服务的无障碍设计一样得到最大范围内的普及。笔者通过城市防灾研究及调研分析,发现在城市规划的意识教育中,安全防灾规划设计尚未成为一种意识,更没成为一种责任。不少在建的大型项目在涉及安全评估时,只考虑消防间距、疏散通道及灭火系统,而对于包括建设项目安全保障的根本如选址、本质性安全设计、安全准则、事故隐患风险评估,最大事故灾害条件下的应急预案等基本不涉及。从此种意义上讲,没有城市防灾规划的城市设计及建筑创作就难说是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反之,就很难说不是在形成一种隐患无穷的新“建设性破坏”。

站在新世纪门槛的城市防灾规划无疑在指导思想、性质及功能设置上有一系列新思辨,但作为一个专门规划它至少应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城市减灾发展规划,主要解决并限制城市自发状态下发展建设的盲目行为及重复无序状态;二是城市各类项目的开发建设规划,重在要将城市防灾的内容及方法作为开发建设的主要目标纳入其中,使防灾规划与各专项规划成为一项工作,而非“两层皮”。

规划与计划近义,也常被混用,但它们有两个含义:一是描绘未来,规划是人们根据现在的认识对未来目标和发展状态的构想;二是决策,即实现未来目标或达到未来发展状态的行动顺序及步骤的决策。具体讲并同时要体现出明确的目的性、前瞻性、动态性及综合性。本文强调的城市防灾规划,不是单一灾种的规划,而是体现综合减灾思想的综合规划。具体讲,城市防灾规划的基本准则体现在:(1)要按灾害科学选择城市建设用地;(2)要按防灾政策及部署安排城市各项功能用地;(3)创造并构建便捷通畅的城市道路系统;(4)综合开发并认真解决城市地下空间与人防建设用地;(5)认真处理好平时与战时、防灾与建设、应急与备用的关系;(6)按照各项防灾技术法规,视不同场合及对象采取有效防灾措施等。

四.中国城市防灾改进措施

南京工业大学

——加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和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全面查明重点区域主要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基本摸清减灾能力底数,建立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编制全国灾害高风险区及重点区域灾害风险图。建立自然灾害灾情统计体系,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灾情上报系统,健全灾情信息快报、核报工作机制和灾害信息沟通、会商、通报制度,建设灾害信息共享及发布平台,加强对灾害信息的分析、评估和应用。

——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在完善现有监测站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密度,建设卫星遥感灾害监测系统,构建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推进监测预警基础设施的综合运用与集成开发,完善灾害预警预报决策支持系统。注重加强频发易发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灾害风险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充分利用各类传播方式,准确、及时发布灾害预警预报信息。

——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防范防御能力建设。全面落实各项减灾专项规划,建设好各类减灾骨干工程,提高大中型工业基地、交通干线、通信枢纽和生命线工程的防灾抗灾能力。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原则,统筹做好农业和农村减灾、工业和城市减灾以及重点地区的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编制与减灾工程建设,全面提高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加强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抢险救援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形成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运行机制。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加强中央和地方抗灾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建设,提升救灾物资运输保障能力,加强各类骨干抢险救援队伍和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改善减灾救灾装备。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在综合减灾工作中的作用。

——加强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逐步建成以堤防为基础、干支流控制性水利枢纽、蓄滞洪区、河道整治相配合,结合干垸行洪、退田还湖、水土保持等工程措施及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防洪调度管理、洪水风险管理等非工程措施建设,构建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保障流域防洪安全。

——加强巨灾综合应对能力建设。加强对巨灾发生机理、活动规律及次生灾害相互关系研究,开展重大自然变异模拟和巨灾应急仿真实验。建立健全应对巨灾风险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应对方案,开展应对巨灾的演练。推进农业、林业保险试点,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巨灾保险和再保险体系。加强巨灾防御工程建设。建立亚洲区域巨灾研究中心。

南京工业大学

——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完善城乡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组织社区居民演练。完善城乡社区减灾基础设施,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面开展城乡民居减灾安居工程建设。在多灾易灾的城乡社区建设避难场所。建立灾害信息员队伍。加强城乡社区居民家庭防灾减灾准备,建立应急状态下社区弱势群体保护机制。

——加强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减灾关键技术研发,研究制定国家综合减灾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加快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加大综合减灾科技资金投入。加强减灾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设综合减灾的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综合减灾的技术标准体系,提高综合减灾的标准化水平。

——加强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能力建设。强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减灾责任意识。将减灾知识普及纳入学校教育内容,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减灾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加强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建设国家减灾科普教育支撑网络平台。编制减灾科普读物、挂图或音像制品,推广地方减灾经验、宣传成功减灾案例和减灾知识,提高公民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

五.结语

城市综合防灾是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如不加以重视,必会影响城市发展进程,埋下安全隐患,威胁城市居民的安全。因此,我们有必要再三强调城市防灾的重要性,逐步完善防灾相关立法,构筑更加安全、稳定、舒适的城市。

第二篇:浅谈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浅谈我国城市防灾规划

谷旭佳

(北京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学院)

摘要:自然灾害和社会安全是长期以来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世界上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城市建筑和人口高度密集化,城市灾害的放大效应明显。城市防灾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本文简要概括了我国城市防灾规划的发展现状及不足,并提出了相关应对措施。

关键词:城市防灾规划;城市安全;城市灾害

On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ning in China

XuJia Gu Schoo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Abstract:Natural disasters and social security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human production and living for a long time.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disaster in the world, due to the highly populated urban construction and population, urban disasters amplification effect is obvious.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problems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This paper briefly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ficiency of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ning in our country, and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urban security;urban disaster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市的出现原本是为了保护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但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筑和人口密度高度集中,使得城市遭受地质、气象等自然灾害及公共卫生、恐怖袭击事件等人为灾害威胁的形势日益严峻,城市安全问题突出。我国是世界上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遭受着各种灾害的威胁。城市灾害放大效应明显,灾害种类多、连锁性强、易扩散,危害面广,社会影响大,且因其发生存在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控制和避免,但可以通过有效的灾前预防、灾中救援及灾后重建来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其中重点在防,所以建立完善的城市防灾规划体系至关重要。

城市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城市防灾规划得不到重视。2003年,SARS在我国几个大城市集中爆发,促使我国城市安全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城市防灾规划工作也蓬勃进行。

1城市灾害

1.1城市灾害的分类

概括来讲,城市灾害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包括其诱发的次生灾害。不同国家的不同地区因其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等的差异城市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也不相同,因

谷旭佳:浅谈我国城市防灾规划

而被纳入规划中的灾害也不尽相同。我国建设部在1997年公布的《城市建筑综合防灾技术政策纲要》的防灾篇中认为与城市相关的灾害主要有“地震、火灾、风灾、洪水、地质破坏”五大类,以及战争带来的威胁。

具体而言,城市灾害可以分为城市地震灾害、城市洪灾与水灾、城市气象灾害、城市火灾与爆炸、城市地质灾害、公害致灾、“建设性”破坏致灾、高新技术事故、城市噪声危害、住宅安全与建筑“综合症”、古建筑防灾、城市疾病与流行趋势、城市交通事故、工程质量事故致灾等14大类。1.城市灾害的特点

城市是由系统组成的高度集约化、网络化、中枢化的综合有机体,这种高度集约化、网络化的特点在现代大城市和城市群表现更为突出。由于城市建筑和人口高度密集、社会财富集中、生命线系统众多,城市灾害一旦发生,不仅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而且由于城市内部相互关联性的增强,还经常会造成城市交通、供水、通信等生命线系统的瘫痪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损失,加大了灾中救援与灾后重建工作的难度。

我国城市灾害具有灾害种类多、密集度高、灾害连发性强、扩散性强、发展速度快、频度高、危害面广、破坏性大、区域性、社会影响大等特点。

2我国防灾规划发展现状及不足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人口高度密集以及相互之间影响的加强,灾害对于人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剧,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隐患,世界范围内的防灾减灾形势严峻。1987年12月11日,第42届联合国代表大会通过了169号决议,决定将1990~2000这10年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DNDR),简称“国际减灾十年”。旨在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援助、教育等手段来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对各国人民、经济和社会造成的影响。标志着国际灾害研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中国在城市灾害管理方面起步比较晚,城市防灾作为一门学科被予以关注还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我国从城市层面上关注灾害始于“国际减灾十年”活动,我国的防灾研究是比较活跃的,大量学者发表了该方面的文章,相关法律法规也陆续出台。2.1从防灾减灾相关法律、规划条文方面看我国城市防灾规划发展历程

1998年4月国务院批准《中国减灾规划》,特别强调要加强中国特大城市的减灾问题研究。198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1999年施行的《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也都对城市防灾减灾提出要求。

2005年初,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减灾委员会,负责制定国家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开展重大减灾活动,综合协调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及抗灾救灾等工作。

《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等文件明确提出了我国“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及中长期国家综合减灾战略目标。

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防洪法、防沙治沙法、水污染防治法等30多部法律、法规,形成了全方位、多层级、宽领域的防灾减灾法律体系。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对灾害应对、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事项做了规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为汶川灾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法制保障。

2009年5月11日,中国政府发布首个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的白皮书《中国的减灾行动》。以上体现出我国对于防灾减灾工作越来越重视,相关政策和法制保障逐步完备,由粗犷到细致,政府部门为之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是近年来,我国在重大灾害面前遭受的巨大损失

谷旭佳:浅谈我国城市防灾规划

也在时刻告诫着我们我国现有的城市防灾体系还远远不够完善。2.2我国防灾规划现状

2.2.1我国防灾减灾规划基本原则

我国防灾减灾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为: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防灾减灾。

以人为本,依靠科学。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防灾减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科技进步作为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支撑。预防为主,综合减灾。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调查、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坚持防灾、抗灾和救灾相结合,综合推进灾害管理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工作。

统筹谋划,突出重点。从战略高度统筹谋划防灾减灾工作,着力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夯实基础,循序渐进,讲求实效,优先解决防灾减灾领域的关键和突出问题。2.2.2我国防灾减灾体制及管理

我国的灾害研究以单一灾种研究为主,重点研究灾害的成因、发生规律、破坏程度和防治方法等等。目前的灾害管理是按灾种划分的,分别由气象、水利、国土资源、海洋、农业、林业、消防、环境、防疫和地震等部门承担相应灾种的管理职责,属于单项灾害管理体制。具体防灾减灾体制如下:(1)灾害预测预报工作是分类、分区、分部门开展的;(2)防灾、抗灾由各级政府及行业部门承担;(3)救灾与援建分别由民政和计委、商务部等经济主管部门承担;(4)紧急情况下需要动用军队、武警部队参与救灾;(5)灾害评估由科研部门和学术团体负责开展;(6)在立法方面,气象灾害防御、防洪抗旱、地质灾害防治、农林病虫害防治、森林放火、消防、地震等方面的单项灾害防御的法律、法规己比较健全。

我国现采取的防灾减灾管理方式主要是:(1)实行中央统一决策,政府各部门按照统一决策和自身的职能,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组织实施;(2)以地方政府为住,按行政区域采取统一的组织指挥。各易灾地区都有明确的责任制,保证防灾、抗灾、救灾任务快速有效的实施。对重大任务,各级行政首长亲临现场指挥,对所需人力、器械和物资,以及来自上级和外地的支援力量,严格服从统一调动;(3)充分发挥军队的作用。在兴建防灾工程、抗灾抢险、抢救转移、治伤治病、抢修生命线工程以及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等各项工作中,军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军队是同自然灾害斗争的一支重要力量。2.3.1城市防灾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处于从属地位

城市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虽然我国一直有城市灾害防治意识,在相关研究方面国家做出很多工作,并相应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和城市防灾规范。但在各地的实际规划中,由于灾害是小概率事件,往往被认为不会影响城市的大格局,且防灾规划不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地方政府和规划设计人员往往对城市防灾规划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些使得城市防灾规划成了从属于总体规划的“被动规划”,使得规划无法达到国家预期效果,也导致在实施阶段严重缩水,为灾害真正来临时的工作埋下了隐患。2.3.2城市防灾规划缺乏综合性和可实施性

城市防灾减灾涉及多部门、多灾种,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目前基本上实行的是分灾类、分部门、分地区单一减灾管理模式。各有关部门不同程度地建立了各自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系统,因综合协调不利而导致政策不一,步调不齐,甚至出现部门之间互相推诿

谷旭佳:浅谈我国城市防灾规划

或重复撞车的情况,增大了实施的难度。在综合研究方面往往是各灾种防灾规划内容和要点的简单罗列,缺乏相互融合和综合性。同时由于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存在问题,部门间的配合也就不是很容易进行。

2.3.3侧重于自然灾害,较少考虑人为灾害,新兴灾害考虑不足

我国的城市防灾规划对于地震、火灾、风灾、洪水等自然灾害涉及较多,针对各灾种的专项规划也比较明确,规划中虽然也考虑到了人防工程等内容,但往往不被重视。城市人口高度密集,不确定因素众多,而且聚集了社会各阶层,可能隐藏的危及也更大。近几年危险品事故、放射性事故等工业灾害层出不穷,节日或重大活动现场踩踏事件时有发生。2014年12月31日晚发生的上海外滩陈毅广场群众拥挤踩踏事故、2015年8月12日发生的天津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爆炸事故,这些城市新生灾害越来越引起民众的注意及政府部门的重视。此外,由于恐怖主义、极端组织的存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恐怖袭击事件不断发生,也引起了我国人民的恐慌。所以相关灾害的防治纳入城市防灾规划刻不容缓。

2.3.4对城市生命线系统重视度欠缺、城市防灾避难空间设置不足

在现代城市中,能量、供水、供气、输油、交通、通讯等系统一般以网络方式构成,且在空间上覆盖很大的区域范围,这些系统在灾害作用下的破坏情况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能否保持正常功能,因此被统称为城市生命线系统。城市生命线系统具有灾时破坏严重、波及的范围广、社会影响大、次生灾害严重等特点。除了灾害本身的威胁,灾中城市防灾系统受损也造成救援工作的难度加大。但是目前我国城市对这些系统的建设普遍不够重视,如管线铺设随意、排水设施不足、道路组织不规范等。假如城市道路发生严重破坏性灾害,城内与外界的交通有可能中断,一些生活必需的物资短期内供应将非常紧张⋯,也会给灾害救援带来很多困难。此外,部分基础设施的抗灾性能、健康状态和耐久性都值得考验。

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建设在单位土地上的集聚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城市灾害放大效应更加明显,防灾避难空间规划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城市中单体建筑物越来越高、体量越来越大,建筑物间的活动空间相对减少,导致防灾避难空间被压缩。许多居民区、商业区等密集区周围没有开阔空间,使得灾害例如地震发生时人们不知逃往何处。2.3.5非工程性防灾减灾措施考虑不足

防灾减灾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非工程减灾措施是指除工程措施之外的一切依法的减灾活动,主要包括: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编制防灾规划和应急预案、宣传普及灾害知识、推行保险制度、储备救灾资金和物资及医治灾后心理创伤等各个方面。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是防灾减灾的两个方面,不能互相替代,但我国的研究和实践通常都偏重予前者。

3城市防灾规划的应对措施

3.1增强规划的综合性和可实施性

由于城市灾害具有群发现、强联锁性等特点,使得在规划的制定中不能只针对各主要灾种进行专项规划,还应各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针对目前各部门分管不同灾种的单一灾害管理模式,应该建立全部门的互联互通机制、信息共享机制、整体资源配置系统等。此外,需要明确城市防灾减灾综合管理主体,设立专门部门来组织、协调、指挥城市的防灾、减灾工作,并且注意该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避免瞎指挥。这样在突发重大事故时,才可以使得资源和信息在短时间内整合,避

谷旭佳:浅谈我国城市防灾规划

免贻误救援良机。

此外,针对近几年日益突出的危险品事故、放射性事故、踩踏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等灾害,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救灾规划,并充分考虑其他相似的可能灾害。

同时制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可实施性,避免泛泛而谈,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各种灾情的详细性规划。

3.3注重城市防灾空间的规划研究和建设

城市防灾空间是指在各种灾害发生后,对生命财产仍然是安全的开敞空间和建筑空间。在城市规划中,应注重城市防灾空间的规划研究,将城市防灾空间的建设与城市空间的拓展紧密结合,通过均匀合理地布设防灾空间,使其具备适宜的服务半径。

注重城市防灾避难园林和防灾绿地的建设。我国城市用地紧张,但不可压缩防灾用地。公园、开敞绿地等在灾害发生时是很好的避难场所,这些场所在建设时不应只考虑城市景观,还应该充分考虑其作为防灾空间的作用。3.4重视城市生命线系统建设、制定基础设施专项规划

以交通系统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为例,交通系统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需要以一系列相关规划为前提、基础、依据。包括防洪规划、避难场所规划、消防专项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气象灾害防灾规划、紧急指挥中心规划、医疗救护中心规划、物资储备库及防灾据点规划,等等。这些规划对防灾分区、防灾据点、中国名城城市规划与设计临时性及永久性避难场所、医疗救护中心、消防站、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等防灾救灾设施的空间布局、用地规模、紧急联动等做出规划安排。而这些设施是确定交通系统防灾减灾各类通道(应急疏散救援主通道、备用通道,应急避难主通道、备用通道,应急救灾联络通道等)的重要依据。同时,这些设施的规划布局和规模也需要各类交通防灾减灾通道的支撑。3.5 重视非工程性防灾减灾

创新管理机制,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培育灾害保险市场、发展防灾减灾教育。减灾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与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政府部门在防灾减灾中应发挥主导作用,非政府组织、公民都具有参与防灾减灾活动的法律义务,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减灾效果有密切的关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应借此时机加大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同时更要在平时帮助公民树立防灾减灾意识。注重公共事业企业和医疗服务机构的建设与管理,确保其在灾中正常发挥作用,培养大规模的专业救灾队伍。结语

城市是人类抗灾、防灾的重点。防灾、减灾是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城市防灾规划的好坏是灾前预防、灾中救援及灾后重建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城市防灾规划已取得很大进步,但需认识到目前的规划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城市防灾规划任重道远。致谢

感谢闫学东老师的辛勤教导。闫老师的课堂内容丰富、轻松有趣,不是机械地讲给学生课本知识,而是结合自身的实践经历及见闻进行适当拓展,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能够有效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让我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王江波.我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6.谷旭佳:浅谈我国城市防灾规划

[2]徐波.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7.[3]段义猛,裴春光.我国城市防灾规划现状及城市规划的应对[C].//青岛市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123-126.[4]张翰卿,戴慎志.城市安全规划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学刊,2005,(2):38-44.DOI:10.3969/j.issn.1000-3363.2005.02.007.[5]唐进群,刘冬梅,贾建中等.城市安全与我国城市绿地规划建设[J].中国园林,2008,24(9):1-4.DOI:10.3969/j.issn.1000-6664.2008.09.002.[6]赫磊,戴慎志,宋彦等.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与评估的美国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11,(5):87-94.DOI:10.3969/j.issn.1000-3363.2011.05.011.[7]刘军,张育才.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谈城市防灾[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9,(9):36-38.DOI:10.3969/j.issn.1009-9441.2009.09.016.[8]邱巧玲,古德泉.国内外防灾绿地之比较与我国城市避灾绿地的规划建设[J].中国园林,2008,24(12):71-75.DOI:10.3969/j.issn.1000-6664.2008.12.015.[9]张翰卿,戴慎志.美国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及其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07,22(4):58-64.DOI:10.3969/j.issn.1673-9493.2007.04.012.[10]夏季.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DOI:10.7666/d.d046588.[11]尤建新,陈桂香,陈强等.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非工程防灾减灾[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5):194-198.DOI:10.3969/j.issn.1004-4574.2006.05.032.[12]盖春英.北京市交通系统防灾减灾规划工作思考[J].中国名城,2015,(11):64-69.DOI:10.3969/j.issn.1674-4144.2015.11.011.[13]张帆.城市建成区防灾减灾规划对策[J].城市与减灾,2012,(6):1-3.DOI:10.3969/j.issn.1671-0495.2012.06.002.[14]苏云龙.北京市道路交通系统防灾减灾规划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7.[15]杨济斌[1].城市防灾工程规划[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5):236-236.谷旭佳:浅谈我国城市防灾规划

作者简介: 谷旭佳

(北京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学院,北京,100044)GU Xu-jia(School of Civil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China)

第三篇:浅论城市生态学与城市建设

浅论城市生态学与城市建设

资环专业2005007班

200500727 彭直刚

摘要:城市是自然、经济、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中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化在为人们带来许多益处的同时,又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民健康产生影响。在各种复杂的功能活动相互争夺城市空间的今天,我们要重视城市的生态建设,给城市留下足够数量、合理布局的绿地,为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协调打好基础,提高市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关键词:绿地;生态;环境绿化;生态城市

一、生态城市概念,标准及部分结构构建方法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关于生态城市的概念众说纷纭,虽然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但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应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同时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包含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生态城市的特征主要是:整体性、和谐性、高效性、多样性和全球性。从生态学角度来讲,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生态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三部分组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既相互制约,又互为补充。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概言之生态城市应该是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包括以下5个层面:即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明。

生态城市要求具有良好的区域景观和生态环境,各类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植被的覆盖率和乔、灌、草合理的组成与结构;城市建成区的绿地有公共绿地、居民区绿地、交通绿地、单位绿地以及一些零星的植物种植,由于这种绿地面积较小,又非常的分散,很难形成一个整体,不能保证给各种生物提供一个栖息的大环境。如果没有很好的绿地生态系统这个大环境,将很难达到生物的多样性、改善城市大环境、改善人们生活环境以及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生物多样性是提高人类生存能力和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休戚相关。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就城市而言,这种趋势尤其严峻。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人为的干预改变了原有地域的生境,尤其是造成自然生境的片断化,导致生物物种的大量减少,使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目前我国3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规划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仍然是以对自然资源的高度消费为特征,城市中的绿地急剧减少,加上城市区域原有的物种资源的流逝,将使城市逐步处于人口高度集中、自然资源匮乏的困难境地而直接威胁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最主要的是要抓住其中的绿地建设。

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方法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园林部门与规划部门应该细致地编制好绿地系统规划,科学合理的安排绿地的布局,为城市留下足够的绿地, 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绿地系统规划应该是一个整体, 覆盖整个城市行政辖区。我们要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注意把自然生境的各个片断尽量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然生境,同时与城市郊区及大自然连为一体,使各种生物能在其中自由的穿梭,少受人为干扰。要做好这一点,就应该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中,贯彻生态优先和整体优先的准则,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列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的基本内容,改变城市绿化与郊区林业分而治之的局面,将城区内外的各种绿地视为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大绿化格局;同时,重视城市景观生态结构脆弱和薄弱环节的弥补。以整个城市辖区为造园空间,将城市中一些片断的隔离的绿地串联起来,同时与城市建成区周围的大环境绿化组成一个完整的绿地系统。

其次,在城市建成区,合理规划布局城市绿地系统,通过绿地点、线、面、垂、嵌、环相结合,充分利用河流、高压输电线路、铁路、道路和楔形绿地等,在城市各绿地斑块之间以及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尤其在影响生物群体的重要地段和关键点修建绿色廊道和公园,建立城市生态绿色网络。尽量减少“岛屿状”生境的孤立状态,增加开敞空间和各生境斑块的连接度和连通性,确保合理的绿带宽度,不同地区和不同结构的绿带宽度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不一样。

总之,绿地系统应保证城市自然生态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减少城市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改善生物群体的遗传交换条件,为生物群体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生存和繁衍环境。改善大气环境、水环境使之达到清洁标准,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回收效率高;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生态建筑得到广泛的应用。

生态城市要求建立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经济是以产业生态学为基础的生产体系,他包括生态农业的实施;实现清洁生产,以全过程的污染控制代替末端污染处理;能源结构更为合理,可再生清洁能源成为能源结构的主体;此外,生态交通、生态建筑、生态旅游等也是生态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新文化体系,包括消费模式的生态化,即可持续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人们在生理上、心理上保持健康,人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效率高;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健全,综合服务能力强;人口结构优化;交通方便。

二、加强城市的生态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自然的分解功能不强。第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城市中人口密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绝大部分食物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城市中的工业、建筑业、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这些也必须从外界输入,并且迅速地转化成各种产品。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其中的有害气体必然会飘散到城市以外的空间,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绝大部分不能靠城市中自然系统的净化能力自然净化和分解,如果不及时进行人工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系统不论在能量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这种高度的开放性又导致它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

要想建设好生态城市,必须加强城市规划,其规划不仅仅局限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而是将其思想渗透于各个方面和部分,使城市规划生态化,也就是既考虑到现今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质量,又要考虑到城市未来的生态关系和质量,以使城市和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三、加强城市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将大多数野生生物限制在越来越狭小的范围内,同时也将自己圈在钢筋水泥和各种污染构成的人工环境中,远离了人类祖先所拥有的野趣盎然的生活环境,产生了种种文明病。因此,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是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城市规划中对城市生态环境越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就会朝着人们理想的方向发展,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就会不断改善。

四、生态城市评价方法及研究重点

目前对生态城市的评价应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如城市代谢方法(urban metabolism method)、生态足迹法(Foot print method)、生命周期评价法(Life cycle assessment)、模糊数学方法(fuzzy method)、单指标评价(individual indicator assessment)和综合指标评价模型(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s)等。目前在我国应用的比较多的是单项和综合指标评价的方法。

根据城市化发展要求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城市生态学研究和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应当着重于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城市生态学理论的探索,特别是不同规模城市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第二,扩大城市科学研究的范围,即从单一的城市为对象的研究,转变为对城乡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包括半城市化地区的研究和乡村工业化与城市群的研究。

第三,发展生态城市建设适用技术体系,促进现有技术的生态化。

第四,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生态景观规划和生态文化的方法论上的指导。第五,建立相应的政策、法令和奖惩制度,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

第六,加强教育、培训和生态城市的能力建设,增强生态意识。

城市生态学论文

浅论城市生态学与城市建设

班级:资环专业05级7班

学号:200500727 姓名:彭直刚

第四篇:浅谈城市绿地系统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构想

浅谈城市绿地系统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构想

——成都市金堂县“城乡规划与建设”专题培训心得

□ 解珊珊

成都市金堂县“城乡规划与建设”(第二期)专题培训历时四个周末时间,共涉及十项专业课题,并开展了形象生动的现场教学课程。

此次培训的课题内容广泛,专业性、关联性及延展性强,主要有《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十二五规划解读》、《新型城乡形态的内涵及其建构路径》、《山水城市的理想与框架》、《城市设计》、《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与生态保护》、《中小河流综合整治理论与实践》、《基于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景观规划》、《项目开发与管理》、《政府管理遭遇物联网时代》、《环境评价与规划》十项专业课题。笔者通过在四川大学培训课程中的认真学习及课余的消化理解,扩展了关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思维,开阔了视野,并对《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与生态保护》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化学习及深入思考,就城市绿化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谈几点自己的认识与构想。

通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创建生态城市的一体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态设计水平。

城市绿地系统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仅仅作为视觉的欣赏对象,还应满足城市绿化的外在形象美观。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城市绿地系统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贯彻生态优先准则,贯穿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而不是工程建设的最后补漏和修饰。其思路包括:在实施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利用反规划思维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

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能有效协调城市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根据城市气候效应特征和居民生存环境质量要求,搞好城市绿化布局并进行城市绿化系统设计,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理论,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在此区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过程应被保留、维护或模仿。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底—廊道—斑块”理论,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的绿网系统。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在城市的生态绿化工作中,我们应注意城市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和合理性。在目前加快城市绿化步伐的一片呼声中,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城市新区绿地的开辟,城市中心区绿化、老城区绿化缺乏应有的关注目光,新、老城区绿化建设的“两极分化”由此而生,“最需要绿的地方反而最缺乏绿色”。针对此现象,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城市公共绿地在新区与市民聚居的中心区、老城区之间得到合理的分布和平衡的发展。■

加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合理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入城市,满

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天性要求。城市要尽量保存适应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半自然”是指人类干扰之前保留自然植被痕迹的地方,但又被人类深刻改变,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如遗留的林地、湿地、草地以及废弃的深坑、水库和人工湿地系统,它们是水生动物良好的栖息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量自然生境的丧失。生态公园是模仿自然生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理想途径,如伦敦中心城区的海德公园、中山市的歧江公园,都是较好的例子。中国大多数城市中的自然环境与外部大自然断绝联系,但通过划分城市的生态功能区,构建城市的“绿楔”、“绿廊”以及“绿网”,能够恢复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城市内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特别是在草地生态、森林生态、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交换关系,不仅要求是水平向的而且应该具备垂直向的承载条件(如自然坡岸、湿地、攀缘面等)。城市在引入自然群落运行机制时,宜划分正常生态区、过渡生态区、变异生态区、半自然区等不同区域,确立各级生态功能区之间、城市生态区之间与外部生态区之间的生境通道和生态走廊,为不同丰度、不同干扰承载力的生物群落之间的基因系统和调节创造条件”。生态绿化所用植物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资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维护费用。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存的环境,形成绿化植物天敌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制约,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把握地带性群落和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充分开发利用绿地空间资源,丰富林下植被,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

新物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

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

城市生态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首先要求我们提高对植物品种的认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应是原产我国经过培养改良的优良品种。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植物种类不够丰富,这与对绿化植物的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或轻易否定有关。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绿”,使适应性强、色彩丰富的落叶植物遭冷落; “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导致漫长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花木的植物被随意抛弃和轻易否定。在城市绿化中,我们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目前城市绿化中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往往不能真正体现出绿地的生态效益。大片草坪的绿地率很高,但不见得比大乔木下硬质铺地的绿化形式更符合市人居的需要。立体三维绿化能大幅增加城市的三维绿量,降温除污减噪效果显著,却不能纳入城市绿地的统计中。生态绿化不仅要提高绿地率,最主要的是提高绿地的叶面积指数。鉴于此,我们应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群落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连接感;选择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能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吸附和同化作用,降低城市污染,促进城市生态平衡。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应结合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环境、人文资源、民俗风情,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能否体现城市地方特色是

绿地规划是否成功的关键,地方特色越强,留给游客的印象就越深刻,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对地方的原材料、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整合运用上。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建设绿化景观大道、主题公园、生态居住小区等城市不同形式绿地景观,体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求,保证城市绿地系统的开发,让市民亲近绿地,保障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展现生态园林城市真正含义。

后记:感谢四川大学与金堂县政府为笔者提供的培训学习机会,感谢在这次培训中四川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为我们学员授课的教授与后勤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谢谢!

第五篇:城市建设工作自查报告与城市征地拆迁工作自查报告

城市建设工作自查报告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快我市城市化进程、大力推进“一核双圈”战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顺利实现“十年巨变”目标,真正实现科学发展,达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根据工作安排,为更加全面、深入、准确、系统地掌握首府城建工作的基本情况,发现问题、制定对策,将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活动落到实处,日前,深入市建委开展调研工作,并结合自己分管工作的实际,进一步梳理工作思路,现汇报如下:

一、城市建设科学发展思路的探索、形成和完善

近年来,首府经济社会发展显现出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实现同步、总量扩大与结构优化实现同步、工业壮大与结构升级实现同步、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实现同步、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实现同步、经济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同步等“六个同步”的鲜明特点。在城市建设方面,我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府城市这个总目标,深入开展“城市建设年”和“城市管理年”活动,特别是抢抓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的重要历史机遇,全面实施“44331”工程,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推进城市改造建设,取得了城市空间、道路框架、绿色空间三个拓展和城市功能层次、城市文化特色、城市宜居水平三个提高的明显成效。

二、当前城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首府的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改观,但离广大群众期望还有一定距离,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城市科学发展的问题。

1、思想不够解放,城市建设理念还需进一步更新;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规划指导性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城市承载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其中:

2、供排水方面:水资源严重匮乏,在全国660多个城市中,有300个城市为缺水城市,其中300个缺水城市中有45个严重缺水城市,呼市为45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

3、道路交通方面:一是道路、桥梁、管网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二是城市核心区交通拥堵问题突出,城市大公交战略没有完全实施。目前全市拥有公交车1300标台,每万人达到10标台(离国家12标台/万人还有一定差距),线路总长1067.8公里,日客运量达到62.16万人次,公交线路还不十分优化,在城市的交通布局中还没有实现公交优先的战略。

4、园林绿化方面:一是全市城区总体绿量较少。二是绿化特点不突出、品位不高、设计单一。三是绿地分布不够平稳,城外绿地偏多,城区绿地偏少。四是公园、广场、干道绿化的标准不够高,花卉林木的配置还需进一步加强。五是管理粗放。六是由于过去没有重视规划,现在有些街巷无处补绿,无缝插绿。

5、供气、垃圾处理方面:根据《呼和浩特市燃气规划》,还有9000多液化气用户需进行燃气改造,美商生活垃圾处理厂搬迁、升级改造工作需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在今年年底前竣工完成。此外,城市特色不很鲜明,宜居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资金缺口大,融资渠道还需进一步拓宽。

三、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着力解放思想,在更新城市建设理念上下功夫;着力科学发展,在统筹城乡一体化上下功夫;着力规划覆盖,在强化规划龙头作用上下功夫;着力补足短板,在完善城市功能上下功夫;着力挖掘特色,在提高城市品位上下功夫;着力做水造绿,在提高生态宜居水平上下功夫;着力科学经营,在拓宽融资渠道上下功夫。城市征地拆迁工作自查报告

根据市、县纪委的指示要求,我办对照《关于报送20**年有关纠风工作情况的通知》的内容和要求,对我办20**年开展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监管工作与参与配合全县城市征地拆迁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总结,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城市征地拆迁工作情况

自《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颁布后,我县实施的城南沿江大道建设工程等房屋征收项目严格按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市贯彻实施<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若干意见(试行)》等法律法规进行操作。我们在房屋征收过程中坚持公平补偿、决策民主、程序正当、结果公开的原则,充分保证了房屋征收项目的合法性;保证了被征收人的知情权、参与权;保证了被征收人房地产的合法权益。

对于在房屋征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我们派工作人员及时与被征收人沟通,对征收条例不懂、对政策不清楚的我们及时给予解答。对已实施完成,但存在信访的工程项目,我们派该工程项目的工作人员及分管领导及时与信访人沟通,对合理的意见、建议我们充分采纳,对不合理的要求我们给予解释清楚。《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实施以来我县还没有出现一例强制拆迁。

1.及时成立征收部门明确工作职能。国务院《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颁布后,县人民政府于20**年8月25日下发石府办抄字[20**]360号文件,县机构编制委员会于20**年12月12日下发石编发[20**]24号文件通知,将县房产局下属县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办公室归并到县征地拆迁安置办公室。单位规格和性质为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职责:为县人民政府指定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工作部门;负责全县规划范围内征地拆迁安置工作的综合组织协调与管理;主要承担《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在我县的贯彻实施。单位成立至今,通过全体房屋征收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我县的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取得了较满意的 社会效益。

2、依法征收,加大宣传,提高房屋征收与补偿公信力。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结构的调整,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为全面贯彻落实《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把握界定公共利益的基本要求,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加大了对《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宣传力度。我们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宣传标语、网络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和报道,将房屋征收的项目实施范围,征收与补偿程序、安置方式、安置地点、征收补偿、补助及奖励标准、安置保障的措施、以及房屋征收范围内调查的房屋权属、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调查结果一一进行公示。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贯彻落实《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是做好我县危旧房改造、旧城改造,调整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做好环境治理,提升城市品位的公共利益需要,确保房屋征收各项建设活动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旧城区改建计划项目列入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保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程序符合《条例》规定的程序要求。二是房屋征收补偿项目方案进行了组织论证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房屋征收补偿决定征求群众意见。我县在房屋征收与补偿决定前,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涉及被征收人数量较多的,经县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在作出房屋征收前,征收补偿费用足额到位,专户存储、专款专用。房屋征收部门拟定征收补偿方案,报县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征收补偿方案进行论证并予以公布,征求群众意见,将征求意见情况和公众意见的情况进一步公布。县人民政府在作出房屋征收决定后及时公告。公告内容包括房屋征收与补偿方案和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事项,使我县的房屋征收与补偿方案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合理性、经济性和社会稳定性。三是认真贯彻落实房屋征收与补偿应遵循决策民主,程序正当,结果公开的原则。房屋征收评估机构的确定由被征收人在规定时间内协商选定。在 规定时间协商不成的,由我办组织被征收人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投票决定,或者采用摇号、抽签等随机方式确定。通过上述一系列的依法征收、宣传发动工作,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起到了相互沟通,正确引导,工作协调的作用,同时增强了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感,提高了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的公信力。

3.《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颁布后启动的新项目正在顺利实施。20**年9月我县依法启动了县城南沿江大道建设工程,该项目征收涉及私房270户,其中企业、事业单位18户,征收房屋总面积约11.4万平方米。该项目是新条例出台后我县实施的 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理得好,避免矛盾积累激化,坚决防止简单粗暴压制群众,引发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

下载城市综合防灾与城市建设(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综合防灾与城市建设(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论文

    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081006330徐珍Abstruct:城市公共安全一直都是城市全体民众和管理者十分关心的重要课题。控制各类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各类灾......

    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若干思考

    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若干思考城市人口集中,经济密集度高,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的作用与功能越来越重要,城市一旦受灾,很容易出现连锁灾害......

    城市建设战役综合汇报材料

    城市建设战役综合汇报材料 “MsoNormal” style=““ align=“center”>城市建设战役综合汇报材料 “MsoNormal” style=““ align=“center”>城市建设战役指挥部 “MsoNo......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 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 迁安 迁安市隶属于河北省,位于河......

    中兴智慧城市专题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智慧城市,美丽中国 ——“智”造师眼中的世界 智慧城市大厦耸立云霄,起自“智”造师在砖瓦间的构建。他不仅带我们畅想智慧城市的宏伟蓝图,还以中式笔法,勾绘出智慧中国的旖旎画......

    城市经济学论文-浅谈生态城市建设与循环经济

    浅析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建设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 生态城市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紧缺,循环经济理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设生......

    城市建设工作自查报告与城市开发区建设工作报告

    城市建设工作自查报告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快我市城市化进程、大力推进“一核双圈”战略,加快城......

    综合防灾减灾工作计划(通用)(范文大全)

    综合防灾减灾工作计划(通用5篇)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该为自己下阶段的工作做一个工作计划了,好的工作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