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论文
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
081006330徐珍
Abstruct<摘要>:城市公共安全一直都是城市全体民众和管理者十分关心的重要课题。控制各类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各类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保障城市的安全,是现代社会中一项重要的公共事务。本文重点阐述了有关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完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提高应对城市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等方面问题。
Key<关键词>:城市 防灾减灾 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管理对策
当前,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峻,在种类繁多的灾害、事故和事件的威胁面前,如何改变传统的应急响应型的公共安全管理的被动状况,改变原来就安全论安全、就灾害论灾害的局面,如何探讨威胁城市安全的各种深层原因,从整个社会系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战略,是当前城市政府加强公共安全管理重大课题和紧迫的战略任务,它对于构建安全保障型城市,追求城市的安全、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城市综合减灾的主要灾害源,是地震、火灾、水灾、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工业生产事故、公共活动安全、大型工程安全问题等;从减灾对象而言,主要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防灾与减灾,特别是能源、通讯、交通、供水、供气等维系现代城市功能与区域经济功能的生命线工程系统。因为生命线工程破坏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将会导致城市乃至区域的经济功能瘫痪。1997年,建设部颁布了《城市建设综合防灾技术政策》,为城市建设综合防灾、减灾提供了技术政策指导。2004年,建设部遵照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做好应对风险和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和工作准备”的指示,组织编制了城市供水系统、城市供气系统、城市地铁和城市桥梁等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理顺了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了工作原则和部门分工,对于及时、有序、高效、妥善地处置可能危及城市生命线工程重大事故,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损失,维护社会稳定,支持和保障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将起到重大作用。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这些应急预案重点要由城市政府去组织实施。无论一个城市的规划、设计,乃至
一个项目的规划设计都涉及到安全问题。在规划设计的初期阶段就要把安全问题纳入其中,把它作为应该达到的目标和保证条件。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的管理现状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城市生命线受到严重威胁 随着经济的增长,城市的水、电出现了严重短缺。用电量猛增与近两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居民用电市场被激活直接相关,持续的拉闸限电让城市生活压力剧增。城市供水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有不少城市对地下水已是“采集过度”,在许多“造城”地区,都出现了“一开发就缺水”的严峻局面,加上各种污水的乱排放,严重污染城市饮用水源,对城市居民的饮水更是雪上加霜。瓶装煤气价格暴涨是国际油价飘升的结果,是市场规律使然,谁也没法左右。另外,交通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道路设施容量的增长的现象,将会对城市交通将对城市的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第二,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城市公共安全系统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第三,犯罪分子的不法活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层出不穷,给城市建设带来了众多压力,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增多更是对城市公共安全产生了影响。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也是流动人口犯罪的主要原因。为了赚取更多的金钱,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剩余人口涌入城市,其中一些人不愿从事的脏、累、重活,采取不法手段获取钱财,团伙作案、流窜作案日益增多。第四,目前尚没有权威、统一的应急中心。公众的报警知识也相对缺乏。日常受理公众报警求助的应急中心有公安、消防、交管、医疗急救、三防、森林防火、供电、供水、燃气等好多个。这些中心大多按政府的职能部门或行业划分,无论是在管理主体上、执行主体上还是在服务内容上,都彼此独立。由于不统一,在公众心目中便无权威可言。
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因素很多,我们要以当前城市公共安全的最新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从城市实际出发,寻找适合城市本身的解决方法和应对策略。(1)建立社会公共应急管理机制,社会公共应急管理机制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应急处理能力,是维护社会稳定,减少国家、社会财产在突发事件中所受损失的重要社会制度。建立完备的社会应急管理机制,既可以把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程度,也可以以极小的代价平息突发的社会灾害,以求稳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确立全社
会安全管理总体目标,综合运用工程技术及法律、经济、教育等手段,全面提高城市的安全应急管理能力。二是从城市社区抓起,建立多层次的城市安全管理和救援体系,制定科学的应对各种极端事件的紧急预案。三是强化城市紧急事件的管理,在关注以往发生过的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恐怖袭击、经济恐慌等新灾害源的同时,重点放在综合公共安全的防治上。四是政府必须建立对付突发事件的应急中心和协调机构,组建抢险救灾的专业队伍。应对各种灾害和突发事件,要有各种相应的预案,并建立相应的救援体系,平时要有一定的训练和演习,做好必要的物资准备。五是要对国民进行安全教育,通过各种媒体普及救灾和自救知识,增强抗灾救灾的意识,一旦碰到突发事件,做到听从指挥,临危不乱。对一些特大突发事件,经群众举报到应急指挥中心,由应急指挥中心统一指挥,各部门各司其职。(2)扩大公共安全信息的范围,加强公共安全信息的披露和管理,在重大危机出现时,及时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达给千家万户,发布正确的舆论宣传来引导社会、引导群众。(3)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首先,应当制定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法律法规,使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其次,应当严格遵照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科技等手段,紧密依靠居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杜绝流动人口失控现象。再次,可以在流动人口聚居区或者其原籍为同一地区的流动人口设立自治、自律组织,争取流动人口对管理工作的理解和配合。最后,在严格管理的同时,还应当加强服务意识,解决流动人口存在的实际困难,关心流动人口的疾苦,在就业、子女人学方面不得对流动人口实行限制和歧视政策。对城市流动人口犯罪坚决打击,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4)强化供给对需求的调节作用,实施交通需求管理,交通需求管理的原则应是,利用设施供应、交通管理、价格杠杆等多种手段,对城市基本出行进行引导,削弱非必需出行,从而达到交通设施的有利供应和高效使用相协调、交通系统整体运行基本均衡的状态。设施供应和交通需求的相互关系是城市交通系统均衡运行与否的根本原因。一般说,处于交通需求与设施服务能力相平衡的交通系统,其整体运行效能就高,相反则低。(5)建立统一的报警机制 政府建立权威、统一的应急中心,即变“公安”为“政府”,这是解决报警效率不高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出路。
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必须加强应急联动体系建设。严密的公共危机
管理体系与应急机制,是国家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有效的国家对危机事件的预警和快速联动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和给社会秩序造成巨大破坏,是政府一项重大任务。高新技术、尤其是电子技术在城市减灾和应急联动体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我国一些城市已经取得了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总之,一个社会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机制,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整体文明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作为城市的管理者要把营造良好的公共安全局面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列入施政的重要内容。努力加强城市的公共安全管理和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参考文献:(1)《大众科技报》
(2)《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3)《城市建设综合防灾技术政策》
第二篇: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浅析城市公共安全事件
学号:2011011580 姓名:甄心晨
摘要:
城市是人口、产业、财富高度集中的地区,是现代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区域。随着经济和社区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越来越快,也越来越重要。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城市所面临的安全方面的挑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更好的城市发展,本文就现阶段我国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内涵,根据社会社会现实发生的公共事件归纳总结出造成这些事件其频频发生的原因
关键词:公共安全事件 城市 原因 正文:
公共安全事件是指发生在一定区域内的危害公众的共同利益、涉及或危害人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的重大事件。主要分类三类:一类是对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自然灾害;第二类是指事故灾难,包括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和公共卫生事件;第三类是社会安全事件。在城市和社会发展迅速的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公共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和人民都带来危害,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对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公共事件做分析,从中找原因。
2014年3月1日,在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火车站发生了一起暴力恐怖案,以阿不都热依木·库尔班为首的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事件。该团伙共8人,现场被公安机关击毙4人,抓获一名,落网3名。该暴力恐怖案造成31人死亡,141人受伤,其中40人重伤,多户家庭支离破碎。事件的发生,立即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与哀伤。2014年3月,陕西、吉林、湖北等地被曝出幼儿园给幼儿服用处方药“病毒灵”,造成上百的幼儿同学不仅是身体上还有心理上的伤害。同年发生的安全事件还有很多,如上海福喜涉嫌使用过期原料加工食品、昆山工厂车间爆炸致70与人死亡、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也频频发生。这些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不仅给城市,也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然而,为何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主要有以下的原因。(1)城市化进程加快,容易引发公共安全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多数城市高速发展,由此导致不论是硬件的基础设施还是软件的城市管理工作,都越来越超出城市原有系统的负荷能力,致使中国城市对公共安全的保障力量不足,因此,各种公共安全风险以更大的速率、深度和广度想城市聚集。城市人口结构日益复杂、人口规模高度集中、人员流动性加快、人群分类管理难度高,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各种社会问题、管理问题的积累。使得城市的不安全因素增加,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持续增多,有时还呈现出连锁反应等特点。(2)城市的快速发展容易诱发公共安全问题。在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环境的种种变化,无论是单项因素还是综合作用,都对城市的公共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成为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直接诱因。(3)城市的安全管理薄弱难以有效防控公共安全问题。在中国,很多城市中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成熟的、符合“市情”的城市安全管理体制与机制,从而对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以及事后重建,都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的城市安全隐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城市安全防范能力落后,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也就不可避免的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城市公共安全形势的严峻性。
城市安全问题,无论在什么时候,哪个国家,都是很重要的,只有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城市才能更好的发展,人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也就有充实。
参考文献:
[1]彭和平、侯书森等:《城市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2]张建华、夏明强:《城市公共安全事故的人为因素及其防范》.人民论坛.2013-12-12 [3]李彤.论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管理[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03:65-72+179.
第三篇: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若干思考
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若干思考
城市人口集中,经济密集度高,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的作用与功能越来越重要,城市一旦受灾,很容易出现连锁灾害或次生灾害.将涉及千百万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灾害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能发生,但在城市地区发生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最严重,同时城市变得越来越脆弱,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复杂,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如交通运输事故、建设工程、公共场所、企事业单位发生的安全事故、传染病疫情、食物和职业中毒等。各种灾害威胁着我国大多数城市,包括洪水、地震、地质、海洋等传统自然灾害以及火灾、爆炸、暴雨、冰冻、恐怖袭击、城市拥挤、温室效应、环境污染、传染病等非传统灾害。2005年哈尔滨市的水污染事件,2006年重庆的高温干旱,2007年大雨造成不少城市的人员伤亡,2008年南方雪灾使不少现代化城市瘫痪等事例表明,我国城市脆弱,难以安全、有效地应对各种严重灾害的袭击,急需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防灾的有效办法
首先,应急避难所形式多样。应急避难场所是国际社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也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地震、火灾、爆炸、洪水、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和长期应急避难场所两种。临时应急避难场所主要指发生灾害时受影响建筑物附近的小面积空地,包括小花园、小型文化体育广场、小绿地以及抗震能力非常强的人防设施,要求步行10分钟左右到达,这些用地和设施需要配备自来水管、地下电线等基本设施,一般只能够用于短时期内的临时避难。而长期应急避难场所又叫做功能应急避难场所。它一般指容量较大的公园绿地、各类体育场、中小学操场等,要求步行1小时内到达,这类场所除了水电管线外,还需要配备公用电话、消防器材、厕所等设施,同时还要预留救灾指挥部门、卫生急救站及食品等物资储备库等用地,它们平时是休闲娱乐场所,灾害发生时就可以为人们提供长期的生存保障。
其次,我国应急避难所的建设逐步得到重视。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省会城市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按照有关规划和标准,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目前,北京、上海及大部分省会城市已经建立并完善了应急避难场所。如北京城八区有千余处小面积空地作为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可改建为长期应急避难场所的开阔地带面积有5300多公顷。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是第一个经过系统规划建造的应急避难场所,也是全国第一个悬挂指示牌的应急避难场所,它属于长期应急避难场所。从2003年起至今,北京已经建立或改造成了28个长期应急避难场所,在城八区内均衡铺开,这些场所包括朝阳区的朝阳公园、东城区的皇城根遗址公园、崇文区的明城墙遗址公园、海淀的海淀公园、东北旺中心小学、东单体育场等,以备在发生地震、火灾、爆炸等灾难时供人们避难使用。2007年,天津市应急委员会办公室在认真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在全市确定了第一批25个应急避难场所。2008年,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26个首批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所的修建,说明政府管理中科学、透明的灾害处理方式和城市危机管理的意识正在形成。
最后,应急避难所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往往滞后于城市规划,致使城市绿地建设总是被动地去适应城市规划所形成的空间布局,造成城市绿地的分布不均衡、老城区绿地严重不足、新建绿地多数分布在城市的周围或局部地段的状况,城市绿地与
城市人口分布规律背道而驰,不利于形成有效的防灾绿地系统,难以起到全方位防御灾害的作用。很多城市绿地还远未达标,这就使得城市特别是中心区人均避灾绿地面积严重不足。同时对城市绿地避灾功能的研究基本上仅限于介绍日本的防灾绿地规划经验和措施,现行的避灾绿地体系由一级避灾据点、二级避灾据点、避灾通道和救灾通道组成,但对各要素的选址、规模、规划设计和设备配置要求均无准确依据和定量要求,造成避灾规划成果比较粗略。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各地需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慎重、稳妥地进行建设,按照因地制宜、平灾结合、均衡布局、安全快速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
专业救援设备与队伍
是城市防灾救灾的必需力量
首先,城市需要有足够专业救援设备。城市是科技进步的诞生地,也是科技转化的试验场。汶川地震时储备的帐篷不足,更没有大运力的直升机,没有具有技术含量的搜救设备,更没有高技术搜救设备,而这些都是突发事件中可能挽回损失的关键物资。在城市抗震救灾中,由于倒塌的楼房预制板、钢筋都扭在一块,在没有机械设备的条件下很难扒挖,因此配备和携带有效的救灾工具非常重要。救灾工具既包括吊车等起重设备,气割机、凿岩机、挖土机、混凝土切割设备等大型器械,也包括锨镐、撬棍、千斤顶、锤子、钢钎、绳子等小型工具。因为一些地方大型机械无法施工,而救人到达最后关头,则要小心翼翼,全凭救援人员用双手来完成。另外,一些大型设备要靠柴油、汽油才能启动,必须保证充足的油料供应。地震灾区往往断电,与外界联系中断,救灾要携带照明及通信设备。现有救火式的应急储备不能满足要求,需要从公共安全的高度认识城市应急储备的重要性。
其次,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渐受重视。2001年唐山大地震25年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组建一支由地震技术专家、急救医疗专家和警犬搜索专家等组成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建立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除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之外,还有28个省建立了32支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这些专业的救援队伍可以在大的地震发生后发挥专业救援队伍的攻坚作用,在现代化的建筑物倒塌后造成被埋压人员很难施救的情况下,发挥攻坚作用。在2008年都江堰灾区现场,有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员参与救灾,他们配备了先进的救灾、救人装备和仪器。消防特警官兵是另一支专业队伍,他们有着丰富的城市抢险救灾经验,有他们参与,可大大提高抗震救灾效率。通行的城市搜索与救援队伍所采取的救援手段是,确定埋压人员的位置是通过搜索犬、生命探测仪等专业设备和技术手段来实施,开展打通被埋压人员位置的工作,是采用一系列的顶升、破拆等专业救援装备来完成,最后是用紧急医疗装备来解决被救出幸存者的紧急救护的问题。
再其次,救灾队伍专业化水平仍需提高。美国有国土安全部操作的专业救灾队伍,但我国安全科技在中国尚未成为生产力,缺少防灾储备技术与资金,无论在人为灾害,还是自然灾害防御上,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救灾技术落后,人员专业基本素质差,人多却效率低下,救灾基础装备缺乏,各专业救援队伍的装备整体水平比较落后等。汶川地震发生时,远地调动了14万毫无救灾经验及相关专业救灾设备的解放军战士,玉树地震时虽没有大量军队朝玉树调动拥挤,但专业队伍贮备建设问题仍非常突出。抗灾救灾,不是临时性,而是永恒性,必须建立抗灾救灾的专业队伍,这支队伍应当具备一定编制的规模、全面专业的技能,能够在灾难发生第一时间迅速启动,并保证抗灾机制完整、快速运转,甚至可以在灾难现场快速培训别人如何参与专业救援,没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再英明的决策也无法快速、全面、完美
地执行,损失也当然无法减免。
最后,加强平战结合的应急队伍建设。一是充分发挥公安、武警、预备役民兵以及解放军的骨干作用,骨干队伍要沟通和协调,加强磨合,共同完成好各项应急任务,二是抓好专业队伍建设,按照一队多用和一专多能的原则,做好人力资源的统筹规则,加强队伍的培养和训练。以公安消防、煤矿、安全等骨干队伍为主体,逐步整合现有各类专业救援力量,形成统一高效的专业应急救援体系。三是推进矿山、危险化学品、水运、电力和电信等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建设,按有关标准和规范配备专业及兼职救援人员和应急技术装备,提高现场先期快速处置能力。四是开展专家信息收集、分类、建档工作,建立相应数据库,逐步完善专家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分级分类、覆盖全面的应急专家资源信息网络,进一步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五是根据行业特性和区域特点,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的人员招募、培训和演练,确保他们在应急处置中真正发挥作用。
统一迅速应急救灾
是减少灾害损失的有力保证
首先,逐步完善的应急机制在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场大的灾难面前,救灾不仅仅是一个系统或一个部门的事情。面对灾害,城市政府必须有超前意识,提前谋划、早作准备,完善可以随时启动的、有效的应急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将国家机器和社会各界快速动员起来,政府资源和社会力量优势互补、协同配合的抗灾救灾格局,具有突出优势。《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该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同时,法律赋予了各级政府在应急处置工作中采取必要强制性措施的权力,增强了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了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自我保护、自救与互救的能力,确保应对突发事件工作的有序、及时。比较完善的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已经建立,在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中经受了实践检验,救援体系设置清晰,协调统一,救援效率大大提高。
其次,志愿者队伍是专业救灾力量的补充。与官方的专业救援队相比,志愿者队伍在数量、行动时间及对环境的熟悉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由于熟悉当地情况且具备一定的自救互救知识,在危急时刻,志愿者常常成为震区紧急救援的骨干、生力军。他们能组织群众迅速开展有限的救援活动,挽救生命、减少财产损失、组织人员紧急疏散、维护震区社会秩序、防止灾害扩大,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减灾救灾能力。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已于2009年5月1日起施行。该法规定了国家鼓励、引导志愿者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目前,陕西省、湖北省、成都市已经成立了应急志愿者服务队,定期进行灾害救援业务知识培训和演练。这些应急志愿者将参与各类灾难救援中的现场援救,包括伤员转运、现场调度、医疗辅助等,并将参与特大交通事故、集体中毒、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救援工作。
最后,完备的城市综合减灾管理体系尚待建立。我国目前基本上实行的是分灾类、分部门、分地区单一减灾管理模式。因综合协调不利而导致政策不
一、步调不齐,甚至出现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或重复撞车的现象。同时,在信息和减灾成果共享与行为配合等方面存在缺陷,造成整体资源配置缺乏系统的计划、科学的研究总结。调控手段单
一、低效运行,导致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中资源整合的低效运行,如利益关系不畅,缺乏动力机制。城市的应急管理体系是由机构官方及民间应急管理机构、设施应急管理的基础设施、技术支撑、物资设备和组织
协调、预警、演练、培训等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为此,必须建立统一的指挥控制中心、建立严格的信息报告制度、建立公开预警的标准等级、建立城市安全防灾文化教育及演练制度等。
增强生命线系统防灾能力
是城市防灾减灾的重要环节
首先,城市生命线系统十分脆弱。城市生命线系统是维系城市功能的基础性工程设施,是公众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交通、通信、供电、供水、供气等系统工程。它由各种建筑物、构筑物、管路等组成,还包括容易引起次生灾害的易燃、易爆、有放射性或有毒的工程设施等。完善的城市生命线系统是城市安全的标志。平时,它必须满足城市气、热、水、电、信息、交通的充足供给;灾时,它应成为保障城市防灾减灾及恢复的备用系统。城市生命线系统一般在草坪下,但更多的是穿越楼宇、桥梁、地铁等设施,城市生命线以网络的方式构成,是城市灾害重要的承载体之一,具有灾时破坏严重、波及范围广、社会影响大、次生灾害严重等特点。基础设施功能在任何环节上滞后或失效,都可能导致城市遭受巨大灾难。一旦城市生命线在大规模的灾害袭击下遭到破坏,将导致城市瘫痪。国内外城市诸多事故与灾害表明,城市生命线系统现状总是脆弱的。
其次,城市基础设施是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城市基础设施由于资金有限,城市政府通常采取重地上、轻地下的资源配置方式,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连通性差、设施陈旧、质量低下、缺乏维护,其能力普遍处于满负荷的临界点,甚至长期超负荷运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极低。目前,有的城市人口密度已高达每平方公里十几万人,如此密集的生存环境、如此大规模的经济需求,给供水、排水、供电、供油、供气、救护等造成了巨大压力;此外,由于历史欠账、资金缺口大,城市设施大大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其中暴露出诸多矛盾,使得城市在正常情况下的运行都面临困难,更别提突发事件下的应对能力了。再好的预案,再恰当的防灾规划,由于缺少了安全储备容量,各个系统及环节都是饱和的,在灾害来临时,这些只能给城市招致更大的损失。
最后,提高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安全需要科学规划与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分为六大系统:城市能源动力系统、城市水资源及供水排水系统、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城市邮电通信系统、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和城市防灾系统等。各系统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如地下管道的维修会对地面交通的运行带来影响。交通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显化的生命线,在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城市交通运转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有交通运输事故、恐怖袭击等。交通应急规划体系的目的和作用是在城市遭遇较大灾害的情况,确保城市生命线的畅通。因此,在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时,要充分考虑灾后应急的需要,特别是要加强机场、城市出入口、医院、立交桥等重点地区的抗震系数。隐藏的生命线包括水电气热等地下或管道系统,其中,城市燃气管道缺乏足够的维护,不仅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日常生活,而且易燃易爆的燃气从老化失修的管道泄露出来,还极易引发火灾、爆炸等突发事件。城市垃圾如果无法及时清理,堆积起来可能引发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城市防灾基础设施功能不仅体现在具备抵御突发灾害的能力,而且在全寿命周期内,具有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需求,保障城市系统正常运转和促进城市持续发展的能力。城市防灾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城市抗震防震设施、城市防洪排涝等防汛设施、城市消防设施、城市人防战备设施和城市救灾生命线工程等,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大系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
第四篇:浅谈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浅谈我国城市防灾规划
谷旭佳
(北京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学院)
摘要:自然灾害和社会安全是长期以来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世界上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城市建筑和人口高度密集化,城市灾害的放大效应明显。城市防灾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本文简要概括了我国城市防灾规划的发展现状及不足,并提出了相关应对措施。
关键词:城市防灾规划;城市安全;城市灾害
On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ning in China
XuJia Gu Schoo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Abstract:Natural disasters and social security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human production and living for a long time.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disaster in the world, due to the highly populated urban construction and population, urban disasters amplification effect is obvious.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problems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This paper briefly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ficiency of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ning in our country, and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urban security;urban disaster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市的出现原本是为了保护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但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筑和人口密度高度集中,使得城市遭受地质、气象等自然灾害及公共卫生、恐怖袭击事件等人为灾害威胁的形势日益严峻,城市安全问题突出。我国是世界上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遭受着各种灾害的威胁。城市灾害放大效应明显,灾害种类多、连锁性强、易扩散,危害面广,社会影响大,且因其发生存在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控制和避免,但可以通过有效的灾前预防、灾中救援及灾后重建来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其中重点在防,所以建立完善的城市防灾规划体系至关重要。
城市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城市防灾规划得不到重视。2003年,SARS在我国几个大城市集中爆发,促使我国城市安全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城市防灾规划工作也蓬勃进行。
1城市灾害
1.1城市灾害的分类
概括来讲,城市灾害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包括其诱发的次生灾害。不同国家的不同地区因其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等的差异城市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也不相同,因
谷旭佳:浅谈我国城市防灾规划
而被纳入规划中的灾害也不尽相同。我国建设部在1997年公布的《城市建筑综合防灾技术政策纲要》的防灾篇中认为与城市相关的灾害主要有“地震、火灾、风灾、洪水、地质破坏”五大类,以及战争带来的威胁。
具体而言,城市灾害可以分为城市地震灾害、城市洪灾与水灾、城市气象灾害、城市火灾与爆炸、城市地质灾害、公害致灾、“建设性”破坏致灾、高新技术事故、城市噪声危害、住宅安全与建筑“综合症”、古建筑防灾、城市疾病与流行趋势、城市交通事故、工程质量事故致灾等14大类。1.城市灾害的特点
城市是由系统组成的高度集约化、网络化、中枢化的综合有机体,这种高度集约化、网络化的特点在现代大城市和城市群表现更为突出。由于城市建筑和人口高度密集、社会财富集中、生命线系统众多,城市灾害一旦发生,不仅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而且由于城市内部相互关联性的增强,还经常会造成城市交通、供水、通信等生命线系统的瘫痪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损失,加大了灾中救援与灾后重建工作的难度。
我国城市灾害具有灾害种类多、密集度高、灾害连发性强、扩散性强、发展速度快、频度高、危害面广、破坏性大、区域性、社会影响大等特点。
2我国防灾规划发展现状及不足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人口高度密集以及相互之间影响的加强,灾害对于人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剧,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隐患,世界范围内的防灾减灾形势严峻。1987年12月11日,第42届联合国代表大会通过了169号决议,决定将1990~2000这10年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DNDR),简称“国际减灾十年”。旨在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援助、教育等手段来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对各国人民、经济和社会造成的影响。标志着国际灾害研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中国在城市灾害管理方面起步比较晚,城市防灾作为一门学科被予以关注还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我国从城市层面上关注灾害始于“国际减灾十年”活动,我国的防灾研究是比较活跃的,大量学者发表了该方面的文章,相关法律法规也陆续出台。2.1从防灾减灾相关法律、规划条文方面看我国城市防灾规划发展历程
1998年4月国务院批准《中国减灾规划》,特别强调要加强中国特大城市的减灾问题研究。198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1999年施行的《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也都对城市防灾减灾提出要求。
2005年初,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减灾委员会,负责制定国家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开展重大减灾活动,综合协调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及抗灾救灾等工作。
《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等文件明确提出了我国“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及中长期国家综合减灾战略目标。
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防洪法、防沙治沙法、水污染防治法等30多部法律、法规,形成了全方位、多层级、宽领域的防灾减灾法律体系。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对灾害应对、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事项做了规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为汶川灾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法制保障。
2009年5月11日,中国政府发布首个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的白皮书《中国的减灾行动》。以上体现出我国对于防灾减灾工作越来越重视,相关政策和法制保障逐步完备,由粗犷到细致,政府部门为之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是近年来,我国在重大灾害面前遭受的巨大损失
谷旭佳:浅谈我国城市防灾规划
也在时刻告诫着我们我国现有的城市防灾体系还远远不够完善。2.2我国防灾规划现状
2.2.1我国防灾减灾规划基本原则
我国防灾减灾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为: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防灾减灾。
以人为本,依靠科学。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防灾减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科技进步作为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支撑。预防为主,综合减灾。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调查、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坚持防灾、抗灾和救灾相结合,综合推进灾害管理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工作。
统筹谋划,突出重点。从战略高度统筹谋划防灾减灾工作,着力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夯实基础,循序渐进,讲求实效,优先解决防灾减灾领域的关键和突出问题。2.2.2我国防灾减灾体制及管理
我国的灾害研究以单一灾种研究为主,重点研究灾害的成因、发生规律、破坏程度和防治方法等等。目前的灾害管理是按灾种划分的,分别由气象、水利、国土资源、海洋、农业、林业、消防、环境、防疫和地震等部门承担相应灾种的管理职责,属于单项灾害管理体制。具体防灾减灾体制如下:(1)灾害预测预报工作是分类、分区、分部门开展的;(2)防灾、抗灾由各级政府及行业部门承担;(3)救灾与援建分别由民政和计委、商务部等经济主管部门承担;(4)紧急情况下需要动用军队、武警部队参与救灾;(5)灾害评估由科研部门和学术团体负责开展;(6)在立法方面,气象灾害防御、防洪抗旱、地质灾害防治、农林病虫害防治、森林放火、消防、地震等方面的单项灾害防御的法律、法规己比较健全。
我国现采取的防灾减灾管理方式主要是:(1)实行中央统一决策,政府各部门按照统一决策和自身的职能,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组织实施;(2)以地方政府为住,按行政区域采取统一的组织指挥。各易灾地区都有明确的责任制,保证防灾、抗灾、救灾任务快速有效的实施。对重大任务,各级行政首长亲临现场指挥,对所需人力、器械和物资,以及来自上级和外地的支援力量,严格服从统一调动;(3)充分发挥军队的作用。在兴建防灾工程、抗灾抢险、抢救转移、治伤治病、抢修生命线工程以及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等各项工作中,军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军队是同自然灾害斗争的一支重要力量。2.3.1城市防灾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处于从属地位
城市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虽然我国一直有城市灾害防治意识,在相关研究方面国家做出很多工作,并相应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和城市防灾规范。但在各地的实际规划中,由于灾害是小概率事件,往往被认为不会影响城市的大格局,且防灾规划不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地方政府和规划设计人员往往对城市防灾规划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些使得城市防灾规划成了从属于总体规划的“被动规划”,使得规划无法达到国家预期效果,也导致在实施阶段严重缩水,为灾害真正来临时的工作埋下了隐患。2.3.2城市防灾规划缺乏综合性和可实施性
城市防灾减灾涉及多部门、多灾种,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目前基本上实行的是分灾类、分部门、分地区单一减灾管理模式。各有关部门不同程度地建立了各自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系统,因综合协调不利而导致政策不一,步调不齐,甚至出现部门之间互相推诿
谷旭佳:浅谈我国城市防灾规划
或重复撞车的情况,增大了实施的难度。在综合研究方面往往是各灾种防灾规划内容和要点的简单罗列,缺乏相互融合和综合性。同时由于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存在问题,部门间的配合也就不是很容易进行。
2.3.3侧重于自然灾害,较少考虑人为灾害,新兴灾害考虑不足
我国的城市防灾规划对于地震、火灾、风灾、洪水等自然灾害涉及较多,针对各灾种的专项规划也比较明确,规划中虽然也考虑到了人防工程等内容,但往往不被重视。城市人口高度密集,不确定因素众多,而且聚集了社会各阶层,可能隐藏的危及也更大。近几年危险品事故、放射性事故等工业灾害层出不穷,节日或重大活动现场踩踏事件时有发生。2014年12月31日晚发生的上海外滩陈毅广场群众拥挤踩踏事故、2015年8月12日发生的天津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爆炸事故,这些城市新生灾害越来越引起民众的注意及政府部门的重视。此外,由于恐怖主义、极端组织的存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恐怖袭击事件不断发生,也引起了我国人民的恐慌。所以相关灾害的防治纳入城市防灾规划刻不容缓。
2.3.4对城市生命线系统重视度欠缺、城市防灾避难空间设置不足
在现代城市中,能量、供水、供气、输油、交通、通讯等系统一般以网络方式构成,且在空间上覆盖很大的区域范围,这些系统在灾害作用下的破坏情况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能否保持正常功能,因此被统称为城市生命线系统。城市生命线系统具有灾时破坏严重、波及的范围广、社会影响大、次生灾害严重等特点。除了灾害本身的威胁,灾中城市防灾系统受损也造成救援工作的难度加大。但是目前我国城市对这些系统的建设普遍不够重视,如管线铺设随意、排水设施不足、道路组织不规范等。假如城市道路发生严重破坏性灾害,城内与外界的交通有可能中断,一些生活必需的物资短期内供应将非常紧张⋯,也会给灾害救援带来很多困难。此外,部分基础设施的抗灾性能、健康状态和耐久性都值得考验。
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建设在单位土地上的集聚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城市灾害放大效应更加明显,防灾避难空间规划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城市中单体建筑物越来越高、体量越来越大,建筑物间的活动空间相对减少,导致防灾避难空间被压缩。许多居民区、商业区等密集区周围没有开阔空间,使得灾害例如地震发生时人们不知逃往何处。2.3.5非工程性防灾减灾措施考虑不足
防灾减灾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非工程减灾措施是指除工程措施之外的一切依法的减灾活动,主要包括: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编制防灾规划和应急预案、宣传普及灾害知识、推行保险制度、储备救灾资金和物资及医治灾后心理创伤等各个方面。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是防灾减灾的两个方面,不能互相替代,但我国的研究和实践通常都偏重予前者。
3城市防灾规划的应对措施
3.1增强规划的综合性和可实施性
由于城市灾害具有群发现、强联锁性等特点,使得在规划的制定中不能只针对各主要灾种进行专项规划,还应各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针对目前各部门分管不同灾种的单一灾害管理模式,应该建立全部门的互联互通机制、信息共享机制、整体资源配置系统等。此外,需要明确城市防灾减灾综合管理主体,设立专门部门来组织、协调、指挥城市的防灾、减灾工作,并且注意该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避免瞎指挥。这样在突发重大事故时,才可以使得资源和信息在短时间内整合,避
谷旭佳:浅谈我国城市防灾规划
免贻误救援良机。
此外,针对近几年日益突出的危险品事故、放射性事故、踩踏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等灾害,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救灾规划,并充分考虑其他相似的可能灾害。
同时制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可实施性,避免泛泛而谈,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各种灾情的详细性规划。
3.3注重城市防灾空间的规划研究和建设
城市防灾空间是指在各种灾害发生后,对生命财产仍然是安全的开敞空间和建筑空间。在城市规划中,应注重城市防灾空间的规划研究,将城市防灾空间的建设与城市空间的拓展紧密结合,通过均匀合理地布设防灾空间,使其具备适宜的服务半径。
注重城市防灾避难园林和防灾绿地的建设。我国城市用地紧张,但不可压缩防灾用地。公园、开敞绿地等在灾害发生时是很好的避难场所,这些场所在建设时不应只考虑城市景观,还应该充分考虑其作为防灾空间的作用。3.4重视城市生命线系统建设、制定基础设施专项规划
以交通系统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为例,交通系统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需要以一系列相关规划为前提、基础、依据。包括防洪规划、避难场所规划、消防专项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气象灾害防灾规划、紧急指挥中心规划、医疗救护中心规划、物资储备库及防灾据点规划,等等。这些规划对防灾分区、防灾据点、中国名城城市规划与设计临时性及永久性避难场所、医疗救护中心、消防站、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等防灾救灾设施的空间布局、用地规模、紧急联动等做出规划安排。而这些设施是确定交通系统防灾减灾各类通道(应急疏散救援主通道、备用通道,应急避难主通道、备用通道,应急救灾联络通道等)的重要依据。同时,这些设施的规划布局和规模也需要各类交通防灾减灾通道的支撑。3.5 重视非工程性防灾减灾
创新管理机制,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培育灾害保险市场、发展防灾减灾教育。减灾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与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政府部门在防灾减灾中应发挥主导作用,非政府组织、公民都具有参与防灾减灾活动的法律义务,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减灾效果有密切的关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应借此时机加大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同时更要在平时帮助公民树立防灾减灾意识。注重公共事业企业和医疗服务机构的建设与管理,确保其在灾中正常发挥作用,培养大规模的专业救灾队伍。结语
城市是人类抗灾、防灾的重点。防灾、减灾是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城市防灾规划的好坏是灾前预防、灾中救援及灾后重建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城市防灾规划已取得很大进步,但需认识到目前的规划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城市防灾规划任重道远。致谢
感谢闫学东老师的辛勤教导。闫老师的课堂内容丰富、轻松有趣,不是机械地讲给学生课本知识,而是结合自身的实践经历及见闻进行适当拓展,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能够有效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让我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王江波.我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6.谷旭佳:浅谈我国城市防灾规划
[2]徐波.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7.[3]段义猛,裴春光.我国城市防灾规划现状及城市规划的应对[C].//青岛市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123-126.[4]张翰卿,戴慎志.城市安全规划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学刊,2005,(2):38-44.DOI:10.3969/j.issn.1000-3363.2005.02.007.[5]唐进群,刘冬梅,贾建中等.城市安全与我国城市绿地规划建设[J].中国园林,2008,24(9):1-4.DOI:10.3969/j.issn.1000-6664.2008.09.002.[6]赫磊,戴慎志,宋彦等.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与评估的美国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11,(5):87-94.DOI:10.3969/j.issn.1000-3363.2011.05.011.[7]刘军,张育才.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谈城市防灾[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9,(9):36-38.DOI:10.3969/j.issn.1009-9441.2009.09.016.[8]邱巧玲,古德泉.国内外防灾绿地之比较与我国城市避灾绿地的规划建设[J].中国园林,2008,24(12):71-75.DOI:10.3969/j.issn.1000-6664.2008.12.015.[9]张翰卿,戴慎志.美国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及其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07,22(4):58-64.DOI:10.3969/j.issn.1673-9493.2007.04.012.[10]夏季.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DOI:10.7666/d.d046588.[11]尤建新,陈桂香,陈强等.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非工程防灾减灾[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5):194-198.DOI:10.3969/j.issn.1004-4574.2006.05.032.[12]盖春英.北京市交通系统防灾减灾规划工作思考[J].中国名城,2015,(11):64-69.DOI:10.3969/j.issn.1674-4144.2015.11.011.[13]张帆.城市建成区防灾减灾规划对策[J].城市与减灾,2012,(6):1-3.DOI:10.3969/j.issn.1671-0495.2012.06.002.[14]苏云龙.北京市道路交通系统防灾减灾规划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7.[15]杨济斌[1].城市防灾工程规划[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5):236-236.谷旭佳:浅谈我国城市防灾规划
作者简介: 谷旭佳
(北京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学院,北京,100044)GU Xu-jia(School of Civil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China)
第五篇: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作用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作用:
1、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保障着市民的生命和健康的底线需求
2、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保护着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3、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维护着城市的生存和发展
4、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保卫着国家的物质基础
5、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保存着城市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