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与民生

时间:2019-05-14 12:27: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建设与民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建设与民生》。

第一篇:城市建设与民生

处理好建设城市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关注民生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过程中形成集聚力和辐射力最核心的要件。从社会学角度看,民生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民生是否具有一种可持续的推动力量。抓住了民生问题也就抓住了经济民生建设和发展的根本。而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否具有强大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关键就在于这座城市的民生问题能否得到了持续的改善。如果是在片面的政绩观主导下搞形象工程、花架子工程、重复建设甚至决策失误,而惠及全城民众的民生问题不能得到改善,那就谈不上集聚力和辐射力。民生状况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逐步推进的长期的过程,为此必需正确处理改善民生与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

之间几个重要关系。

1、正确认识和处理改善民生和城市建设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改善民生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目的,也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增加民生财富,从而为关注民生和改善民生、加快和谐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否则,改善民生和和谐建设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民生建设,使民生建设和城市建设相协调。如果民生建设滞后,各方面民生矛盾必然增多,城市建设的制约因素也就会增多;而且城市建设如果不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归宿,也就会失去动力和支撑。总之,要坚持合理统筹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民生建设,使三者相互适应、协调推进。

2、正确认识和处理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合肥现时仍处于欠发达和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解决民生问题和发展民生事业需要作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既要积极进取,尽最大努力加快民生建设,抓紧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又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解决问题,稳步提高民生事业发展和民生保障水平,而不能要求过高过急,那样既不利于解决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会影响经济民生协调发展、损害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要坚持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必须清醒认识到,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区域性特大城市,还需要继续奋斗相当长时间。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必须始终提倡和坚持艰苦创业,发扬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坚决反对各种奢侈浪费现象。

3、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主导和民众参与的关系。城市的教育、医疗卫生、民生保障等民生事业具有公益性质,直接关系民生公众利益和福祉,直接关系民生公平正义。推进这些事业,要从指导思想、制度建设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坚持体现公益性原则,切实强化政府职责,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特别要不断增强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减轻群众在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方面的支出负担。调节收入分配、扩大民生就业、加强民生管理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理应更多地承担起责任。同时必须认识到,多样性、多层次和不断变化的民生需求不可能完全由政府直接提供,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公益性事业发展形式不是单一的,运行机制也不是一样的,政府不应当也不可能包办一切。要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和群众组织的作用,对能够实行市场运作的公共服务,应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现存问题是:一方面,有些民生事业的发展,政府还没有履行好该由政府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有些该由市场和群众组织解决的问题,政府却包揽过多。必须按照政事分开、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分开的原则,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和群众组织参与民生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公共服务供给的民众参与机制。要把那些适合或可以通过市场、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以适当的方式交给群众组织、中介机构、社区等基层组织承担,引进竞争激励机制,以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并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4、正确认识和处理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的关系。加快发展民生事业,要靠增加投入,也要靠深化改革。不增加投入,民生事业就不能加快发展;而不深化改革,增加的投入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所以,必须把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这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随着合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财政收入明显增加,我们现在有条件较大幅度地增加用于改善民生和民生事业建设的投入。要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增加对民生建设的投入,为加快民生事业发展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支持。同时,要实行有利于加快民生事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鼓励和引导民生力量增加对民生发展领域的投入。既要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又要大力调整供给结构,特别要注重向农村、向困难群众倾斜,努力改变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合理的状况。

5、正确认识和处理民生建设领域中事业和产业的关系。既要加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各项民生事业,又要发展那些面向市场需求的各类服务产业,以事业带产业,以产业促事业,逐步形成民生事业和服务产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局面。民生事业的发展必须针对社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存在的弊端,加大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推进体制机制制度创新。否则,增加投入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就难以有效地转化为增加公共服务,也难以实现改善民生的持续健康发展。还要加强改善民生的法制建设,把改善民生纳入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只有这样,才能在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过程中,使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持续提升,幸福感和尊严感得到持续提升。

第二篇:中国特色民生 智慧城市建设方向预测

中国特色民生 智慧城市建设方向预测

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快速转变

近年来,智慧城市在大大小小的城市中如荼如火地进行着,智慧城市已成为人类科技和文明进步的一种标志。智慧城市归根到底是服务民众,让生活更便捷。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层面上,主要包括电子政务、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多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技术手段和理念,已经在众多大中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得到了淬炼,可以说我们国家已经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运用经验。

“智慧城镇”、“智慧乡镇”建设在未来几年将会作为连接城乡纽带、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支点,越来越多的中小城镇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才刚刚开始。

IDC行业研究与咨询服务部高级研究经理丁宝贵认为:“2015年将是中国智慧城市的创新年。国家智慧城市健康发展指导意见的出台,各类智慧城市参与者的积极涌入,以及政府数据的不断开放,这些因素将会推动建设模式的不断创新,逐步引导市场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中国的智慧城市将取得进一步发展。”IDC对2015年中国政府行业IT市场做出如下预测:

1.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快速转变将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

IDC预计,2015年,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快速转变,更多的互联网企业将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以阿里和百度为首的互联网企业将会以行业应用和云计算为切入点,通过开放的合作模式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同时,国家层面将通过财政改革、购买服务和政府引导等多种模式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合作大于竞争的特点。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其中涉及多个层面,需要生态系统中的各类厂商共同合作,才能做好智慧城市,需要通过建设模式的创新促进生态系统的衍变。因此,IDC认为,随着政府和市场的合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必将在今后几年快速转变,从而有利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

2.信息惠民工程将促进民生类服务平台的拓展

2014年1月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通知》。通知指出,信息惠民工程实施的重点是解决社保、医疗、教育等九大领域的突出问题;各地方在实施信息惠民工程中,要注重资源整合,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事项和社会信息服务的全人群覆盖、全天候受理和“一站式”办理。2014年6月12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名单,全国共计80个城市。国家发改委等12个部门,旨在通过试点城市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普惠程度、探索信息化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新机制新模式。IDC预计,2015年,民生类的服务平台将在中国各地快速涌现,并且会结

合政府的政务云建设,因地制宜,结合4G网络推广,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在不同层级、不同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覆盖,以此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3.区域化发展将推动智慧城市群建设

2014年8月19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旨在巩固扩大东北地区振兴发展成果,努力破解发展难题,依靠内生发展推动东北经济提质增效升级。2014年11月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智慧城市群建设和信息化一体化行动计划(2014-2020年)的通知》旨在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网络应用的一体化发展,将珠三角地区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智慧城市群。IDC预计,2015年,智慧城市将会呈现群带建设,区域城市合力规划打造智慧城市群。政府方面应该着手加强政策资金支持,加强区域合作。企业方面应该着手研究区域化智慧城市群解决方案,同区域研究机构和专家委员会加强合作,因地制宜,为城市群量身定制解决方案。

4.智慧城市建设将趋于理性发展

近年来,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全国各地政府信息化建设的主流。自住建部公布智慧城市试点以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队伍中。初步估计,到目前为止,约有400个城市参与了智慧城市的建设。但目前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存在千城一面、空中楼阁、投资浪费及标准缺失等多方面的问题。以此来看,当前中国智慧城市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加强在各行业和各细分领域的深入探索。IDC预计,2015年,智慧城市的建设将趋于理性。政府方面应该着手加强顶层设计工作,梳理自身需求,按需定制,建设适合自身的智慧城市。企业方面应该着手深入了解城市需求,落地解决方案,以服务推动城市发展。

5.4G网络的推广将加速智慧旅游建设

4G网络在中国大范围的推广将会为各地的智慧旅游建设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在高速网络的支持下,游客可以通过手机和平板等智能终端获取位置定位、路线导航、天气走向、寻找美食、酒店预订、景点推荐、购物导航、互动分享、网上购票等多种服务,实现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位一体的旅游服务。IDC预计,2015年,智慧旅游建设将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4G网络的推广,突破了数据传输的瓶颈,使得基于大数据的高效数据分析和信息获取等旅游服务成为可能。随着游客的体验逐步提升,将逐渐形成网络效应,在未来的几年,智慧旅游将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

6.智慧医疗将加快产业链整合,向大健康体系发展

2014年,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推动了智慧医疗行业快速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行业的不断应用,智慧医疗作为新兴的服务载体,为用户提供了医疗健康服务保障,将会成为政府的重要抓手,以“政府引导 市场主导”的方式,优化产业链,以缓解当前突出的医疗问题。IDC预计,2015年,智慧医疗的建设将会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产业链将加速整合。政府方面将逐步扩大区域卫生平台的范围,将更多 的医院、妇幼保健、疾控中心和药房纳入到区域卫生服务体系中来;市场方面将随着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进行模式创新,以满足用户健康方面的需求。

智慧社区将成智慧城市入口的争夺点

7.智慧社区将成为智慧城市入口的争夺点

近些年,各类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并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智慧社区的建设当中。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智慧落地的触点,是城市管理、政务服务和市场服务的载体,其中数字社区、智能家居、社区养老和智能生态社区等各类智慧社区项目层出不穷。随着智慧城市的推广以及新一代技术的普及,智慧社区的项目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因此,IDC认为,2015年智慧社区将成为企业业务落地的承载点,智慧社区行业将实现快速拓展。IDC预计,智慧社区建设将在2015年取得快速发展,各企业将会加快在智慧社区行业的布局。智慧社区入口的争夺,将会随着模式创新、技术推广和数据沉淀而日趋激烈。

8.中国将稳步推进政务云的采购工作

2014年8月,政务云服务采购试点启动。自2010年财政部和工信部等多个部委开展云计算示范工程以来,政府积极展开了云计算新型服务采购的模式探索,并不断拓展服务采购种类,2012年,财政部印发了《政府采购品目分类目录(试用)》,将云计算服务纳入其中。国家采购中心将完善采购标准和流程,从中央政府机关开始试点,向地方政府推广。IDC预计,2015年,各地方政府将会积极推进政务云的采购工作。各地政府应该重点研究和关注服务标准、服务安全及服务量化等方面的问题,在积极响应国家云战略服务推广的同时,结合自身发展,因地制宜地建立适合自身的采购标准。

9.大数据应用将盘活数据,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中国信息化发展至今,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行业数据,分散在政府部门、行业平台和企业等不同的实体机构中。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各类数据将呈现井喷之势,各类大数据分析和预测类应用的推广及普及将有效盘活积存数据,挖掘数据潜在价值,消除数据盲点,为城市决策者提供数据分析和预测等服务,推动智慧城市建设。IDC预计,2015年,大数据应用将会在各行各业呈现绽放之势。政府方面应该着力打通部门之间藩篱,形成数据共享,方能进一步进行大数据分析,服务于城市建设;企业方面应着力产业链整合,整合数据入口,形成数据沉淀,进一步形成数据服务,结合应用落地。

10.信息安全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建设的成效将会直接影响智慧城市的体现。而信息安全作为辅助支撑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如何建设信息安全综合监控平台,如何强化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IDC预计,2015年,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更加关注信息安全。政府方面应该

着力将基础设施分级分类,继续深化在网络基础设施及信息资源方面的安全防护;企业方面应该加强产业合作,形成合力,推动中国安全信息产业的发展。

自2013年1月第一批试点公布伊始,智慧城市经过了近两年的快速增长,其中不乏有亮点,但总体来看,智慧城市的势头有些过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城市服务提升不明显,形象工程华而不实等。因此,中国各层级政府都在不断反思,建设智慧城市是为了什么?智慧城市是为谁服务?什么才是真正的智慧?如何实现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引导市场力量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IDC认为,百城竞建,洗尽铅华,市场主导,服务为民,智慧城市才刚刚开始.

第三篇:城市建设民生为先--城市品质华彩跃升

城市建设民生为先 城市品质华彩跃升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大力推进民生城建工作纪实

“高楼大厦平地起,道路宽敞通四方。绿树成荫翠欲滴,天蓝草青河水碧。”冬日的**,阳光和煦,虽然寒风凛冽,却掩饰不住城市那一抹靓丽。行走在**的大街小巷,宽阔的道路、成排的树木、整洁一新的老旧小区、清莹透彻的河水,处处都在彰显着**城市的魅力。

“你看那边,开始整治小清河了,不久也会像东段那样漂亮,以后就可以在家门口散步了。”退休教师赵大爷看着西段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掩抑不住内心的喜悦。小清河市民休闲绿色长廊工程,仅仅是今年**城市建设的一个小小缩影。提起一年来的变化,在这里居住和生活的人们都会由衷地赞叹,我们的城市变大了、变美了、变靓了……

今年以来,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科学谋划,确立了未来五年在经济上再造一个**的宏伟目标,为城市建设提出了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高点定位。为此,****年,市住建局以推进全域城镇化为总抓手,以建设精品工程为目标,牢固树立“构建和谐城乡、打造民生城建”的新理念,围绕为民、利民、富民、安民的宗旨,大力推进民生城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宏观形势复杂严峻的情况下,我市城建工作持续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年,全市共计划实施城建项目177个,投资116亿元,目前,各项城建项目已全面启动实施,完成各类建设投资120亿元。

道路畅通惠群众

“每到上下班的时间,道路就特别拥堵,通过一个路口都要等很长时间,在拐弯处都提心吊胆。由于家远,上班需要开车,每次都要早出晚归……”说到交通,家住五里屯的刘先生苦不堪言。

道路是城市的脉络,是城市连通外部的纽带。道路通,则城市畅。随着我市经济迅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已远远超过每公里汽车保有量的国际标准,“行车难,停车难”已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瓶颈,亟需解决。

围绕破解这一难题,市住建局把实施城市畅通工程作为城市建设的“一号工程”来抓,按照“打通主干道、活化微循环、建设林荫停车场”的总体思路,实施了解放东路、解放西路、大同南路、龙泉南路、荆河东路等18条城市道路的新建、续建和配套改造工程,解放路大桥和大同南路大桥竣工通车,今年新建、改建道路39公里。同时,实施了27条背街小巷改造工程;完成了10处林荫停车场建设,新增停车位300余个。一个个民心工程、精品工程的相继竣工,有效改善了城区交通环境。

为进一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近期,市住建局对城区各交通路口道路渠化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制定了道路渠化改造方案,迅速对善国路与府前路、解放路、杏坛路等7处交叉口进行了改造,最大限度地为市民营造安全畅通的交通环境。

“虽然现在交通还是有些拥堵,但是看到政府下了这么大力气进行整治,我们心里非常高兴,相信以后我们城市的交通会越来越好。”出租车司机王先生激动地说。

片片绿色靓家园

一排排树木郁郁葱葱,一块块绿地花红草绿,从背街小巷到城区大街,从公园游园到单位庭院,碧水映蓝天、绿荫遮城市,处处有绿色,处处皆景观……无不洋溢着**这座城市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今年以来,市住建局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加快实施城市道路、公园等绿化项目建设。高标准实施龙泉路、北辛东路、北辛公园、小清河、红荷路、104国道新线等绿化项目建设,全面开展立体、规模、密集绿化,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07万平方米,不断提升绿化景观效果。

“这是雪松、这是法桐、这是造型黑松……,一想起过不多久这里就绿树成荫,有亭子,饭后可以在这里散散步、下下棋,我这心里就说不出有多高兴!”家住爱家豪庭的侯大爷谈起小清河兴奋的像个孩子。为切实改善提升城市形象,创造更加适宜人居的环境,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民生,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大事来办,投资2亿元实施了小清河市民休闲绿色长廊建设工程。“一泓清水,两岸春色”,治理后的小清河,不仅为周边小区聚集了人气,配套建设的亲水平台、运动场所更成了市民们休闲的好去处。

在绿海中畅游,在清风中穿梭……13.6公里的城市慢行系统——龙泉路绿道的建成,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一身利落运动装,一辆山地自行车,戴上运动头盔,从龙泉北路出发,沿着绿道一直到龙泉南路……这已经成了市民王先生的一项新乐趣。

虽已寒冬,位于市中心人民医院东侧的杏坛广场施工现场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挖掘机舒展“臂膀”,运输车来回穿梭……青啤原址区域商业集中、人口密集、交通拥堵,为切实营造休闲生活新空间,提升城市形象,市委、市政府毫不犹豫地将这块“商业宝地”圈起来,将该区域用于公共设施建设,打造一处高端的城市主题广场,以进一步增强区域的承载能力,扩大城区绿量,缓解道路交通等压力。寸土寸金的商业宝地,全民共享才是它的最大价值,这也正是“民生城建”理念的有力体现。

居有其所民心安

“我原先的房子已经住了十几年了,现在拥有了新居,别提多高兴了。”刚领到海上明月小区钥匙的张先生面带微笑地说。

棚户区改造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造福子孙后代的重要民心工程,对改善群众居住生活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今年,我市共实施了7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征收房屋面积58.5万平方米,被征收户数3103户。

“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加快回迁房建设是棚户区改造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市住建局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围绕解决回迁慢等问题,坚持盯紧靠上,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研究,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棚改中的各类矛盾逐一得到破解,回迁安置房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截至目前,完成了二卫校区域、九州清晏(部分)、问天三期、海上明月、远航国际三期等项目的回迁安置工作,共完成回迁房屋4276套,回迁面积53.6万平方米,回迁上房率达20%以上。

“非常感谢政府,经过两年多的期待,让我们搬进了新房,终于告别了脏、乱、差的居住环境,我们心里由衷感到高兴。”九州清晏小区居民赵先生显得颇为激动。

小区改造换新颜

在龙泉苑中心花坛,施工人员正冒着严寒紧张施工,不久,这里将建成一座宽敞靓丽的社区广场。“以前这个花园杂草丛生,夏天蚊蝇成群,老人孩子都不愿来这里散步游玩,现在好了,栽了大树,修建了广场还给安装了运动器材,以后我们小区有了自己休闲、健身的地方了。”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家住龙泉苑的刘传荣大妈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龙泉苑小区2002年竣工交付使用,由于地处城市中心位置,人流车流量大,居民楼破旧,墙体斑驳,社区环境也差,“污水流、路不平、停车乱”等现象严重,生活在这里的居民苦不堪言。与龙泉苑小区一样,我市共有45个老旧小区也都存在同样的问题,成为了群众反映的热点、焦点。

民事不可缓。今年,市住建局先期对龙泉苑、赵王河等15个老旧住宅小区实施了化粪池抽污、排水排污管网铺设、路面硬化、停车位建设等工程,整治面积达125万平方米,受益居民1.2万户。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具备供热条件的赵王河、前进花园、奥林花园等3个老旧小区实施了集中供热改造工程,在寒冬里为该区域2500余户居民送上温暖。

老旧小区改造自4月9日正式启动,历时9个月,目前各项工程已基本完成。谈及如今小区的改变,居民都赞叹:“没想到这么短时间,就把旧小区改造得像模像样了,这是政府给咱办的大好事!”

城市在发展,建设不会止步。在加快城市建设中,无论是保障性住房建设、房地产开发、公共事业建设、城市亮化,还是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城乡道路环境整治等重要民生工程,每一个动作都努力体现为民之心,都续写着**城市建设的新篇章……

第四篇:土木与城市建设

土木与城市建设 园林规划设计实习报告

园林工程技术

B0971

肖利华

10号

201.11.26

为期一周的实习终于结束了,在一这一周,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很多关于园林规划设计的地方,如小区绿化、街头广场绿化、以及校园绿化、从这些地方学到很多。这回这要讲讲我对居住小区绿化的理解。

首先,从它的功能上说。居住小区是指城市主要道路所包围的独立生活居住地段。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开发业的蓬勃兴起,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和对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在选择住房的过程中,人们开始强调景观环境方面的条件。这种现代生态居住观,给小区环境设计注入了新的内容,同时也为居住小区环境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居住小区的综合环境在人们心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而居住小区绿地是综合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住宅建设逐步走向商品化的轨道,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也给建筑师、规划师们提出了更新的课题。本文就目前居住小区绿化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绿地树种选择和植物配置加以分析,以期为居住小区绿化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居住小区绿化是建立居住小区众多因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利用植物的独有特色形成一个既有统一又有变化、既有节奏感又有韵律感、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生命力的生活空间,对城市面貌和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衡量居住小区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对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居住小区绿地是分布最广、最接近居民、最为居民经常利用和享受 的最经济的一种绿地。对居住小区绿地的合理绿化,不仅能为居民创造良好的户外休息放松环境,而且能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场地,满足各种游憩活动的需要。而绿化植物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多种功能,它能改善居住环境的小气候,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防止西晒,降低风速,也能组织空间,美化环境,丰富居住小区内容,为居民创造良好的游憩环境,绿地还能起到防火抗灾的作用。

另外,做好居住小区的绿化规划和管理,还有助于增加商品房的附加值,使楼盘保值、增值潜力加大。

小区内道路分连接各小区分区之间的主干道和连接小区宅前道路的支干道、小道。树木配置以规则式、行列式为宜, 在不影响采光的情况下,宜配植以造形优美, 有季相变化的落叶乔木, 如垂柳、栾树等, 以遮挡东西向的太阳辐射, 在夏日为行人提供绿荫, 乔木以下配植剪形花灌木, 如红檵木球、海桐球、水蜡球、榆叶梅球等, 适当点缀几组常绿树, 如桧柏球、千头柏,使道路两旁春季有花、夏季荫浓、冬季有绿, 以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观, 增加绿色空间层次。但小区内各条干道绿化树种不宜雷同, 每条路都应以植物形成自己的特色。

小区内宅前道路多位于住宅楼北, 与住宅楼相距1~1.5m 的距离, 考虑宅前为居民经常出入,常年遮荫, 不适合植物生长, 多规划为方砖铺地,这部分用地若设计为图案新颖的水泥方砖嵌草铺装, 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可与周围绿地协调一致, 融为一体。

宅间道路以北与住宅楼南是小区中绿地较为宽阔的地段, 多布置有花坛、树坛、圆桌凳、长条座凳等小型园林设施和供居民游憩、休

息、散步用的铺装广场。这部分绿地周边以低矮焊铁栏杆或绿篱围植, 绿篱采用法国冬青、大叶黄杨。绿地中间以自然式种植为宜。在圆桌凳、长条座凳旁宜栽植乔木, 如垂柳、栾树、元宝枫等, 为夏季居民停留、休息提供一片凉爽的绿荫, 冬季又不遮挡阳光, 有利于通风。在绿地中结合地形与环境, 栽植树型、花、叶均有特征的灌木, 如连翘、榆叶梅、日本绣线菊、白鹃梅、忍冬等, 花灌木宜丛植或在转角处弧形边缘孤植, 数量不宜过多, 并需控制生长, 以免遮光和阻碍通气, 过于茂密的树丛也宜形成卫生死角。常绿树宜剪形, 成组点缀于绿地中, 绿地以大面积草坪为基调,在草坪边缘或地形转势地段, 向阳处搭配以大面积宿根花卉, 使之与草坪紧密结合, 相互衬托, 形成开敞、疏朗的空间, 小中见大, 使宅间不大的绿地空间富有层次和变化, 满足居民休息, 观赏的需要。

居住小区内的小型公共绿地是居民休息、游乐和锻炼身体的活动中心。小区内绿化树种的配置必须根据绿地的地形、园林设施的形式和分布情况及人的活动范围而定。公共绿地内一般建有花架、廊、亭、景墙、坐凳、铺装场地、园路等小型建筑和设施,需用绿色植物加以协调和美化。亭、廊周围可采用丛植、孤植的手法错落有致地配置海桐球、红檵木等常绿树种和连翘、中华绣线菊、木本绣球、紫叶小蘖等花色各异, 有季相变化的花灌木, 以衬托景园建筑, 加深空间层次感。花架用五叶地锦、金银花等藤本植物处理。在座凳的周围可配置一两株垂柳、红花刺槐、栾树等落叶乔木, 用以夏季遮荫和创造一种幽静的环境。景墙前用大叶黄杨球、海桐球和紫叶小蘖球规则式布置,或用花色艳丽的低矮宿根花卉丛植, 以打破景墙的平直线条, 使景墙显得更加自然,居住小区绿地内乔、灌木数量不宜过多, 乔灌比宜在1:1.5 左右, 常绿落叶比宜在1:2.5~3.0 , 最好选用大规格的苗木,做到当年投资绿化, 当年见效。一来有利于对已成形绿地的保护, 减少人为破坏;二来可早日发挥小区绿地的生态效益。

小结

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要在合理运用植物、园林小品、园路和铺装等前提下,强调园林景观与生活、文化的紧密连接,在空间组织上达到一步一景,景随步移的效果;注重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提倡多元化,不要盲目效仿;同时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在绿地系统中形成开放性格局,布置文化娱乐设施,使休闲、运动、交流等人性化的空间与设施融合在园林景观中,营造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公共空间。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条件下,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游憩生活境域,使久居闹市的居民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这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五篇:生态学与城市建设

生态学与城市建设

1.城市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据历史资料和考古的研究,城市的出现至少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自从工业化以来,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个集中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

国内外城市的发展表明,城市化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方面,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能集约地利用土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能促进教育、就业、健康和社会服务的进行。

另一方面,城市化在为人们带来许多益处的同时,又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民健康产生影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的气候变化(如热岛效应)和环境污染,包括水、空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二是自然资源的耗竭与短缺,特别是淡水、化石燃料、耕地的过度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三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绿地减少、教育与卫生滞后,其中住房问题一直是许多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城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城市的生态建设问题。特别是从1992年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后,人居环境问题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代城市的发展正在摆脱过去传统的以建筑和视觉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而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生态城市建设应运而生。新的城市历年对生态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生态学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取得了新的发展,以至于形成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城市生态学。

众所周知,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长期以来,生态学是以自然界的有机体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上人口的增长和资源与环境等全球性问题日益激化,生态学家在投身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摆脱了其初期的狭隘的纯自然的倾向和学科局限,把人类活动包括在其研究的范围之内,把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作为宏观领域的发展方向,在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发展,展现出了勃勃生机,以崭新的面目跻身于现代科学之林。

城市生态学是生态科学和城市科学的交叉学科,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古代的中国人居环境、欧洲城市和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村庄都体现了城市生态学的思想理念。20世纪70年代一批生物学家开始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城市。他们的研究重点在于城市环境影响下动植物区系的变化历史。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第一篇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其对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前景所做的估计,进一步激起了人们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城市问题的兴趣。197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了一项国际性的研究计划———人和生物圈(MAB)计划,其目的在于研究日益增长的人类活动对整个生物圈的影响以及世界各地可能发生的环境过程和环境压力,找出人类合理管理生物圈的途径和方法。此外,国际生态学会(INTECOL)于1974年在海牙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生态学大会成立了“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并组织出版了季刊《城市生态学》杂志。世界气象组织(WMO)、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城市环境研究所(IIUE)、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IALE)、欧洲联盟(EU)、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都开展了相关研究。我国城市生态学的起步稍晚,但发展很快。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生态学传入我国,引起了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以及城市规划和城市科学家的广泛兴趣。1984年12月在上海举行了首届全国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重点讨论了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和方法。1986年6月在天津召开了全国第二届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其重点在于城市

生态学的理论研究以及城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实际应用问题。1987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生态与发展学术讨论会,为促进我国城市生态学研究与国际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条件。1997年12月,全国第三届城市生态学术讨论会和“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专题讨论会在深圳和香港的相继召开,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专题研讨。1990年中国生态学会在珠海和澳门展开了生态城市研讨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02年8月在中国深圳召开了国际生态城市大会,并讨论通过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这些都对我国的城市生态学的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和工程学的方法,和多学科的综合与融会,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优化系统结构,调节系统关系,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利用效率以及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3.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与“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概念虽有联系,但又具有一定的差别。

生态城市目前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可以理解为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人类社会生活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即为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是人类住区(城乡)发展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生态城市的特征主要有:整体性、和谐性、高效性、多样性和全球性。

生态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三部分组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既相互制约,又互为补充。建设生态城市包括以下5个层面:即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明。

生态城市要求具有良好的区域景观和生态环境,各类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植被的覆被率和乔、灌、草合理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环境、水环境达到清洁标准,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回收效率高;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生态建筑得到广泛的应用。

生态城市要求建立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经济是以产业生态学为基础的生产体系,他包括生态农业的实施;实现清洁生产,以全过程的污染控制代替末端污染处理;能源结构更为合理,可再生清洁能源成为能源结构的主体;此外,生态交通、生态建筑、生态旅游等也是生态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新文化体系,包括消费模式的生态化,即可持续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人们在生理上、心理上保持健康,人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效率高;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健全,综合服务能力强;人口结构优化;交通方便。

目前对生态城市的评价应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如城市代谢方法(urbanmetabolismmethod)、生态足迹法(Footprintmethod)、生命周期评价法(Lifecycleassessment)、模糊数学方法(fuzzymethod)、单指标评价(individualindicatorassessment)和综合指标评价模型(integratedassessmentmodels)等。目前在我国应用的比较多的是单项和综合指标评价的方法。当前我国正在研究评价指标的规范化问题。评价指标的选择至关重要,其选取应遵循以下3方面的原则:

第一,代表性。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所选指标要能反映该城市的本质特征、复杂性和质量水平。第二,全面性。指标体系应具有综合性,全面反映自然、经济和社会系统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且应使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相结合。第三,规范性。指标的选择应遵循使用国内外公认、常见的指标的原则,使指标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

此外,香港在研究城市生态时成功地运用了城市代谢法。在广州和青岛等城市生态的研究中则引入了生态足迹的方法。

4.展望

根据城市化发展要求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城市生态学研究和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应当着重于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城市生态学理论的探索,特别是不同规模城市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第二,扩大城市科学研究的范围,即从由单一的城市为对象的研究,转变为对城乡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包括半城市化地区的研究和乡村工业化与城市群的研究;第三,发展生态城市建设适用技术体系,促进现有技术的生态化;第四,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生态景观规划和生态文化的方法论上的指导;第五,建立相应的政策、法令和奖惩制度,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第六,加强教育、培训和生态城市的能力建设,增强生态意识;第七,加强国际间、城市间和社区间的合作与交流。

下载城市建设与民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建设与民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建设与前瞻

    县城建设评述与前瞻 城市建设是一个地方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表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

    西部大开发与中心城市建设

    西部大开发与中心城市建设《光明日报》2000-2-1第3版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这样一个转折点:东部地区已经以超常的速度发展起 来,成为整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带动全国经......

    城市建设与管理报告

    城市建设与管理报告一、2006年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工作情况 2006年贵阳市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继续以实现“两个率先”、建设“大贵阳”为目标,通过加大旧城改造、成片开发力度,......

    会展经济与城市建设

    会展经济与城市建设 摘要 会展经济这种通过举办大会议和展览,以获取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行为,无一不能创造丰富的商机,有效吸引外来投资,大幅度的拉动举办地旅游......

    城市建设与规划论文

    作者文章名摘录杂志姜仁(建设部副部长) 许广安 吴丁杰 徐聪 夏圆圆 周承水我国城市规划存在十大问题姜仁新浪微博 关于城市建设现状存在一些问题的思考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关于......

    城镇规划与城市建设

    城镇规划与城市建设导语: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建设摆上了突出位置,在各地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把新型城镇化建设列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本期申论热点:城镇规划与城市建设是城镇......

    生态文明与城市建设

    生态文明与城市建设 当前,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正面临一系列新的重要机遇。从国际上看,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循环......

    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制度

    文章标题: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制度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制度为把我街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提交到一个新水平,结合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实际,特制定工作制度如下:一、办事处成立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