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职教中心课程改革学校汇报材料

时间:2019-05-12 13:15: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邮职教中心课程改革学校汇报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邮职教中心课程改革学校汇报材料》。

第一篇:高邮职教中心课程改革学校汇报材料

积极实施课程改革 彰显职教特色

-----高邮中专课改汇报材料

一、学校基本情况介绍

高邮职教中心创办于1985年,是一所以工为主、工文结合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目前,在校生4066人,学校占地204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2万余册,专职教师192人。学校开设有机电、数控、电子、计算机、财会、建筑、服装、海员等主要专业,并逐步发展形成了1个省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课改实验点、3个省级示范专业良好局面。学校先后获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德育先进学校安全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课程改革是坚持特色兴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中职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我校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省教育厅关于开展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并在统一思想的前提下逐步出台各项改革措施,改革取得了明显实效。

成果:1个省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课改实验点、3个省级示范专业

近三年来,在省、市师生技能大赛中,我校120人次获奖。省、市创新大赛中,有21人次获奖,省文明风采大赛中,我校共有148件作品获奖。

(一)课程改革主要理念

1.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打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传统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实践知识为中心,构建“1+0.5+0.5+1”的专业培养模式即一年级以基础文化课为主,二年级上学期以综合化的专业课为主,二年级下学期全部开设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和实训课,三年级下企业进行轮岗实习和顶岗实习。

2.文化课程必需、够用,专业课程综合、核心课程理实一体化。

文化课改革总体上遵循“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在重视发挥文化课为提高学生基本文化素质服务的功能的同时,强化文化课为专业课学习服务的功能。将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课分为基础性和应用性两个模块。其中基础性文化课面向全体学生,应用性文化课面向专业大类。例如,机电专业则融合了?等综合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相关学科知识则整合在其中。目前机电专业开设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有多门课程。

3.坚持能力本位,实施“双证融通”。

我们对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进行了一次全面修订,即将专业所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应知应会要求全部落实到相关课程中去,确保中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全部覆盖相关工种的初、中级工应知应会标准,由市工考办组织实施等级考核。实施了双证融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就业质量较高。

(二)课程改革主要经验与特色

1.加快建立专家队伍,建设课程改革的骨干队伍

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是课程,关键是教师,打造一支具有课改理念与意识的“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

首先,加大培训力度:目前我校参与“四新”培训178人次,省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培训74人次,出国培训22人次。通过培训更新了教学理念,提高了专业技能。其次,积极顶岗锻炼:要求专业教师利用暑假进企业顶岗锻炼;参与开发研究:鼓励教师到企业第一线参与生产过程,进行本专业课题的开发和研究,从事企业生产管理工作,把握专业发展动态。再次,加强校本培训。同时,学校制定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计划》、《“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要求名师引领课改,引领教研,引领实践。

近三年来,学校承担省级及以上课题2项,开发项目课程12门,自编校本教材11本,吕传鸿老师主编的《电工电子技术》在华东五省一市职校使用。教师在省级以上发表、获奖论文93篇

2.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精心修订实施性教学计划。

如何确定培养目标,关系到中职毕业生的职场定位。通过对我市市场调研,根据产业结构和学校专业建设情况,学校由专业负责人牵头组织部分专业教师协同企业专家对我市具有代表性的相关企业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包括现代企业的设备情况、技术力量、企业发展、人才构成、人才需求以及在岗的职校毕业生的爱岗敬业、专业技能、工作能力、专业发展趋势等,调研对象包括企业经理、人事负责人、车间负责人、毕业生等,调查方式是按专业方向,根据课程开发需要,对相应的企业进行调研与论证。完成调研论证后,召开专业课程指导委员会和开发工作小组会议,针对职业岗位群能力标准、学生个体需求、教学设施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相关专业的能力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3.改革课程评价制度,健全教学质量的监督保证体系。

按照终极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并重的原则改进教学评价方法。文化课与专业基础课按照课堂笔记20分、平时作业20分、期中考试30分、期末考试30分,实训课程也按平时成绩与综合考核各占50分的办法计算总评成绩。

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建立中层以上干部听课制度和教师相互听课制度,建立了《教学常规检查实施细则》制度。每学期组织一次以教学“五认真”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质量检查,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无记名测评,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学质量奖的评比工作。今年全校推行“高效课堂”活动,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构建与课程模块化相适应的高效课堂模式。

4.积极开展课程改革研究,逐步彰显课改特色

学校目前有一个国家级课题,六个省级课题,通过参加各个层次的课程改革研究,积淀了丰富的成果,显示了良好的课改特色。

5.宣传课改理念,健全课程改革组织领导(1)加强课改宣传,建立课改实验工作群众基础

课程改革是关系到全体教师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课改的主力军,而课改的阻力也主要来自教师。在课改过程中,重视宣传发动工作。

首先,抓好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把更新教育观念作为重要学习内容;

其次,在中层干部参加的行政办公会议和教研组长参加的教学工作例会上,经常研究有关课改方案和操作办法,多方面听取大家的意见;

第三,07年开始每年暑假都集中二三天时间举行课程改革研讨会,发动群众、集思广益。

(2)加强工作领导,健全课改领导组织

成立学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指导全校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职责是负责督促有关部门落实责任,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其它成员的职责是负责对课程的研究、指导,加大对课改的投入,组织各专业课改经验的交流和阶段性总结工作。

三、课程改革今后的主要规划 1.进一步树立“大课程改革”理念。

课程改革是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全方位改革,工作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切合地方经济建设,不断深化中职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改革,完善课程管理与评价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学有所用、技有所长、社会需要、企业欢迎的实用型人才。

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推进课程改革、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的政策机遇,加快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与行业企业生产技术同步、具有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实验、实训基地,满足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需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校外顶岗实习专管,使顶岗实习真正成为学生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同时,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虚拟实验室、虚拟工艺流程、虚拟实训车间、虚拟实习工厂等,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仿真性”的实验、实习、实训。

3.加强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研究的政策措施,不断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研究的热情,形成推动课程改革研究的激励机制,营造课程改革研究的浓厚氛围。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行动研究相结合,紧紧围绕学校课程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组织和发动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改革的校本研究,设立若干专项研究课题,力求进一步提炼学校新的校本特色的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创新成果。通过推进课程改革的研究,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彰显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

第二篇:XX中心学校基础课程改革汇报

XX中心学校基础课程改革汇报

我处现有初中2所,小学17所,一年级19个班,七年级14个班。根据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2004年秋季我们采取“强启动、重落实、稳推进”的措施,求真务实、克难攻坚,大力推进基础课程改革实验,全处一、七年级全部使用新教材,翻开基础课程改革的新一页。我们的作法是:

一、加强领导,强启动

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新知识、新手段是我们遇到新的挑战,为了进一步落实市教育局5月28日动员会精神,我们成立了XX中心学校课改领导机构,明确了中小学校长的课改工作目标和具体任务,落实业务指导小组和学科指导小组的责任,为课改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制订了两个方案,《XX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XX中小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下发了三个通知,《关于落实科研协作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发校本课程、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通知》、《XX学校课程<走进家长>系列教案征集活动》的通知,将课改实验进一步明确化和具体化。召开了四种类型的会议。一是动员会,全处中小学教师参加的基础课程改革动员会,贯彻市教育局会议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二是落实会,分别召开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会议,讨论课改实验方案,布置课改工作任务。三是座谈会。分别召开实验年级科任和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课改实验情况以及遇到的困难和

存在的问题。四是研讨会,每周六上午组织课改实验研讨会,查找问题,寻求解决方法。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处课改得以逐步实施,校本课程整体启动,校本研训工作顺利开展,探索之船响着嘹亮的号声驶向蔚蓝的海洋。

二、以点带面,抓落实。

以学习为起点,建构学习型学校,培植终身学习的意识。从模仿中去尝试,在探索中走出自己的路。把学习与工作、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自己钻”的办法。组织了76名教师参加中小学市新课程培训。聘请了市有关专家和教师举办新课标知识讲座,听课人数达到100%。组织教师学习《走进新课程》,各校采取集散结合的办法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刊物,自学《新课程实验与研究》丛书,从各种报刊中摘录了30多个新课程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印发给全体教师,分片组织教师观看实验区课堂教学录像专题片。做到“三定”。定时间,每周学习时间不少于4小时。定任务,每人全期不少于1万字的读书笔记,每人每周写4篇教学反思,每期4篇教学案例或典型教案。定期督办,每周一检查、每月一小结、每期一考评,从而提高认识,积累经验、掌握实验方法与途径。

以“四抓”为着力点,将课改实验落到实处。一是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抓师资水平的提高。鼓励年

富力强的教师带实验班,探索、学反思、开拓创新,为2005年新课程的全面实施积累经验。二是本着“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研究,解决即成果”的思路,扎实抓好校本研究。成立初中以校为主,小学分片集中的合作研究小组。初中每周日晚上集中备课,小学每周一下午以片为单位备课。集体备课要求做到先说课后备课,教师上课前再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备课,既集思广益,又能张扬教师各自的个性。每周六上午集中研讨,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教师思想上的困惑展开充分的讨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法解决问题,并将共性的复杂问题整合成课题,群策群力,实现同舟共济、同道相益。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抓教学反思。要求全体教师坚持写教学反思,每月征集一次教学案例和典型教案,集中评析,务求教学切合教师的实际,切合学生的实情,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四是抓校本课程开发,化解课改难点。我们本着由模仿到创新的原则,选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研究实验区的校本课程案例,用它山之石攻已之玉,很快启动了校本课程。四是抓听课、评课,促进教学的交流。初中以校为主,小学以片为主,主办公开课,组织一、七年级的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大家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他人的心智,擦着思想的智慧火花。

三、逐步实施,稳推进

今秋开学伊始,我们召开了中小学教导主任会议,布置

实施新课程的措施,依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均衡设置课程,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召集课改研科小组负责人会议,讨论通过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其中初中《走进家乡》的校本课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合作、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地了解家乡的文化内涵,使学生获取综合人文素养的积沉和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建设家乡、热爱自然和生活的思想感情。小学的《小脚丫在行动》,通过有趣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模仿力和表达能力,让每个孩子不再“土气”,拥有自己纯真的气质。召开全处课改实验年级科任座谈会,确定了课改中遇到的六大因惑为本期教研课题。如:如何制作教具、学具,解决学校教具与新教材不配套的问题。加强新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差距的研讨,解决新教材内容与农村学生实际生活脱离的问题,解决七年教材与小学原教材知识的脱节问题。到目前为此全处中小学已申报了三十项课题,中心学校已成立攻关小组,加强管理、跟踪调研,收集典型的教案、教学案例、论文五十余篇,对课改的目标、课堂教学、教师角色的转换均作了有益的探讨,获取了不少有益的经验。教师的教学生活悄悄地变化着。集体备课,让教师走向了合作,备知识与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构建教学目标的三维。备教具、备学具、备教法、备学法使教学贴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合作学习、分组学习、查资料,做调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提问与质疑,尝试与探究,讨论与交流、归纳与总结,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作业更加丰富多彩。画图画、讲故事、演课本剧等活性作业增多。创设探究的空间,以最简洁的教学线条,拉动最丰富的学习信息;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引领学生走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以最轻松的形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听众乃至做学生的学生。尊重学生、赏识学生、肯定学生,以人为本,发展优先、生命优先。听课、评课成了教师合作控究的桥梁,学习、研讨开辟了教师发展的提高的新天地。

随着课改实验工作的推进,我们遇到了许多具体而又棘手的困难。尤其是农村师资水平的不均衡,应试教育积沉的思维惯性,导致大多数教师思想僵化、知识退化、能力弱化,成为课改工作顺利实施的桎梏。为此我们提出“一树三新”的师训目标,树立高尚师德,要求每位教师运用新理念、驾驭新课程、掌握新技术,着力打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次,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的检测、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估还没有合适标准,期末素质教育目标检测和中考这根指挥棒是何指向还不得而知,教学激励这个杠杆还找不到着力点。期望得到上级部门实质性指导和帮助,我们将勇立潮头,团结拼搏,不断探索,为全市课改实验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第三篇:职教中心学校改革创新情况汇报

五大连池市职教中心学校改革创新情况汇报

自试验区试点县项目建设以来,我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发展”的办学方向,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产业人才为主体,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主导,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创新办学思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做大“职教超市”,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增强办学吸引力,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

一、创新发展思路,明确服务理念

学校要想有发展、有作为,就必须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几年来,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和深刻理解上级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文件和会议精神,学校领导经常参加市委组织各种会议和调研视察活动,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需求的基础上,我们对全市职业教育科学定位,高端谋划,探索出了适合五大连池市职业教育办学探索的改革思路,推行了“狠抓三项建设”、“创新四个模式”、“搭建五个平台”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体系。经过几年的实践,这一办学模式完全符合五大连池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完全符合现代农业对人才的需求,完全符合大农业发展和大职教发展的需要。

培养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国家的政策导向;农业和旅游业是我市的主导产业,建设“矿泉旅游名城、休闲养生之都”是我市的发展战略;通过学知识、学技术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增加经济收入是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因此,我校确立了“以农为本、兼顾旅游、立足五市、服务黑河、辐射全省”的发展定位,明确了为学生就业与发展服务、为城乡劳动者创业致富服务、为现代化大农业服务、为创建“矿泉旅游名城、休闲养生之都”服务的工作理念,致力培养落地型技术技能型产业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

二、夯实基础建设,拓宽服务渠道

一是政府加大投入,增强基础能力。我市在一般性财政收入刚过2个亿的财力下,三年共投入资金4000万元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并将价值 2000万元的邻街商服用地和原讷谟尔中学、建设中学、永丰小学闲置校舍无偿划拨给职教中心,建立了珍禽养殖场和食用菌场等实训基地,2016年投资1200万元新建4000平方米五大连池社区学院,学校办学条件位居全省中职学校前列。

二是用好专项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充分利用国家示范校建设、试点县建设、以奖代补等专项资金,加强教学设施和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三年来,共利用国家和省专项资金3300万元,购置教学和实训设备1200台套,建设校内实训室38个,建立校内实训基地21个,校外实训基地10个,扶持农民创业示范园区20个,为教育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极大限度地满足了相关专业设置、学生实训及为农服务的实际需求。

三是部门合力支持,开展校企合作。为突出职教中心的社会服务职能,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都明确要求,各部门培训基地统一建在职教中心,培训项目统一由职教中心承办,培训资金投入职教中心集中使用,形成了各部门合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市人社局、就业局、农业局等部门相继在学校建立了高技能人才、农民创业、阳光工程、就业再就业、扶贫开发、旅游教育等培训基地,三年共培训学员14983人,注入培训资金855万元。市农业局、教育局、建设局等部门把农村卫生箱、学生桌椅、公园排椅等项目放在学校生产,三年共生产各类产品2100件套,实现了校企融合。

三、做大职教超市,促进服务发展

一是开办以升学为主兼顾就业的职高班。招收未升入上级学校却有升学愿望的初中毕业生,以职教对口升学考试和技能考试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升学需要。目前职高在校生750人。

二是开办以就业为主的技工班。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辍学生和城乡青年,增加专业技术课和实践技能课,强化技能训练,增强就业能力,实现高薪就业和稳定就业。技工校学生351人。

三是开办以涉农教育为主的中专班。招收有求学意愿的中青年农民,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注重理论和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根据生产进程开展相应的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实现“教、学、做”一体,并达到专业学习带动产业发展和家庭增收致富的目的,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成人中专在籍学员2321人。

四是开办以提高学历层次为主的电大班。发挥电大专业齐全、办学灵活的优势,利用机关事业单位重视文凭效能的政策导向和人们追求高学历的心理需求,开展电大专本科远程网络教育,提高职工的文化专业素质。电大在籍学员516人。

五是开办以促进就业和创业为主的培训班。发挥我校是省农民创业培训基地的优势,面向黑河各县市区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发挥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优势,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面向本市城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业再就业、旅游服务、家政服务等培训;成立了社区教育学院、社区活动中心,为中老年居民学习和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三年共培训学员14983人。

通过多种办学形式和学历层次,满足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多元化学习需求,使学校成为城乡劳动者学习知识、提升技能的“职教超市”。

四、打造特色内涵,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狠抓三项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名优教师培养计划”,培养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一体化教师比例已达到65%。教师承担国家、省科研课题11项,编写各类教材29本,有7本正式出版发行。加强重点专业建设,以现代农艺、畜禽生产、旅游服务三个省级重点专业改革为引领,以电工电子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为突破,全面推进专业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数字化校园网,新建了视频会议室、录播室、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为乡镇职教分校配备远程网络终端设备、多媒体投影设备40台(套),建立多媒体培训室42个,把职教中心的数字化校园网络延伸到乡镇村屯,实现了“双网联动”的职教远程网络特色。

二是创新四个模式。实施“开放式、多功能、集团化”的办学模式,使职教中心成为“市有总校、乡有分校、村有教学点”的开放式学校;发 挥教学、培训、科研、生产、服务五种功能,成为“产学研一体”的多功能学校;牵头组建了黑河市农村职教集团,成为“校校联合、校企合作”的集团化学校。实施“校企融合、产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学校开专业、专业办企业、师傅带徒弟、公司加农户”的形式,依托各专业,开办了农业试验站、鹿场、珍禽养殖场、苏绣厂、工艺美术厂等21个经济实体,使专业和企业相互结合,产业和教学融为一体,实现了培养人才和开发产品双丰收,学生多次在国家、省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奖。实施“分段教学、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采取“教学安排分段式、教学过程生产式、教学管理学分制、教学评价成果式”的方式,做到“教、学、做”相统一。实施“五元三维”评价模式改革,通过“平时表现、理论考试、技能考核、企业评价、职业鉴定”多种途径,综合评价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三是搭建五个平台。通过市乡村三级职教网络建设,打造开放式办学平台;通过职高、技工、电大、培训、中专“五教融合”的超市化办学,打造多功能育人平台;通过创业服务团队和现代农艺大师工作室,向农民推荐创业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创业后续服务,打造创业服务平台;通过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充实教学资源库,实现“双网联动”远程教学,打造信息化网络平台;依托职教集团开展成员间的多领域合作和中高职衔接办学,拓宽办学渠道,打造集团化合作平台。

五、丰富办学职能,提升服务质量

一是围绕产业育人才。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始终围绕市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本着特色农业、绿色农业、设施农业和矿泉农产品开发等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发挥培训基地的作用,通过基地培训、入村培训、现场指导多种形式,把种植、养殖成人中专班和培训班办到乡镇、村屯。解决了广大农民想上学但无条件到校上学的矛盾,有效缓解了农村文化技术落后和新型职业农民溃乏的问题。创建了国家高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省现代农业创业、黑河市职业培训、市就业再就业5个培训基地,培训面覆盖黑河市所属7个县市区,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型产业人才和 新型职业农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是依托特色建基地。学校建立了植物医院、动物医院、农业试验站、珍禽养殖场、鹿场、食用菌场、矿泉岩茶厂、农产品加工厂、连池刺绣厂、工艺美术厂、餐饮实训基地、家政实训基地、美容美发中心、社区教育活动中心、旅游公司、机加公司、创业超市、创业服务部、菌需服务部等21个校内实训基地,建立10处“场校共建、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建立20个“乡校共建、校社合作”农民创业示范园区,拓宽了技能人才培养途径。

三是突出发展送服务。学校通过参加职教集团、院校合作、校所合作、场校共建、乡校共建等形式,聘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建立农民创业项目库,推广大豆优良品种、特色玉米、优质葡萄、嫁接黄瓜22项,通过“专业教学+实训基地+创业园区+农户”产业带动的方式,引领农民创业致富。粮食增收3个百分点,带动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7.2亿元。

2016年5月份以来,学校又建立了电子商务培训实训中心,成立了社区教育学院,启动了汽修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举办了新型渔民创业培训班,开办了空乘高乘专业,为五大连池机场和省内外高铁地铁培养从业人员。受省农委的委托,由我校教师组织编写的《黑龙江省农民创业项目库资料汇编》即将出版发行。

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努力把试点县、示范校建设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美好”的五大连池,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职教中心课程设置探讨

职教中心课程设置探讨

杜发军

摘要:职教中心的课程设置,它应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而且从课程设置、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与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同时进行,这样才能确保课程之间的协调性和课程系统功能的最佳发挥。

关键词:职教中心课程设置职业教育

一、职教中心课程设置的环境

职教中心课程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培养目标,实现为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基础。课程是学校教学科目和进程的总称。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五个层面: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模式、教学内容与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

培养目标是国家教育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体现,是教学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决定着职业学校的生存空间与发展。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培养目标的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职业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以社会分工形成的职业需求为价值取向而进行的教育。

职教中心课程目标应当首先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但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根本的区别,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它培养的是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是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对此,江泽民同志在全教会上很生动地指出:“对于不能进入高等教育行列进行学习的城乡学生和其他群众,应通过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广泛吸收他们学习和掌握一门或几门生产技术与管理、服务方面技能。”

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也在变化,课程目标也要相应调整。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者。这种变化一方面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向引起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就是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对职业教育课程的影响,它是最活跃、最根本与更长远的作用因素。

二、职教中心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

中国的职业教育理念,正从岗位(专业)定向教育向素质教育与综合职业能力教育转变,这是21世纪初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与原动力。课程设置包含课程开发与课程结构两个方面内容,课程设置的构建与培养目标的设定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课程设置围绕培养目标这一主干,构成了课程的基本构架,即教学计划。

结构决定功能。“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结构,以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岗位技能训练为特色,“宽基础、活模块”的两段结构,呈现出与其他课程模式不同的结构特征。“宽基础”阶段侧重于全面素质与关键能力的培养,这一阶段着眼于奠定发展后劲的基础,是新时期人才知识结构方面的需求。从国家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我们县的教育情况看,作为基础教育的“义务教育”,在我们县还才刚刚得到普及,还存在着盲区,特别是在农村和边远地区还比较落后。

从职业教育方面看,我国的职业教育大多数为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起点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应、往届毕业生,职教中心也如此。

从生源结构上看,职教中心已不存在录取分数线问题,生源水准下降;还有县外的一些职业学校拥入巫溪利用各种渠道进行招生,导致我职教中心生源人数减少。从而进一步拉大了职教中心与普通高中以及其它职业学校生源水平的差距。

从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上看,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技能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要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可见,“宽基础”的提出来源于国家职业教育和我县的实际情况。

教育部文件指出:我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不仅需要高层次创新人才,而且需要在各行各业进行技术传播和技术应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活模块”既吸收了省外多种课程模式的优点,而且吸收了我国以学科为中心的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的长处,既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需要,又符合教育内在规律,也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模式。

“活模块”充分体现了“活”的特点------专业活、层次活、课程活、主体活、管理活。

课程模式是课程设置中的更深入更具体的层面。在课程设置进程中,只取得“宽基础、活模块”这样的课程结构成果还远远不够,必须在此基础上,注入课程模式的设置内容。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的缺点逐步被教育界同仁认识到,它以知识为中心,过分强调知识系统性,忽视了实践性教学;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能动作用;学科间相互独立,不利于课程整体优化等。多年来,学校尽管在这方面也有一定投入,但至今为止,仍难以推广,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我校实际情况,如师资、设备、实习场地、资金投入等还不能承受这类课程模式的环境要求,二是这类课程模式也并非十全十美。

目前能存在的课程模式各有优势,也都有待改革之处,很难由一种课程模式完全代替另一种课程模式。因此,取长补短,形成一种综合课程是明智之举。

从切实可行,又较易被学校学生和老师所接受的角度看,着重研究学科课程模式如何吸收其他课程模式的优点,弥补其不足,在此基础上,创建适合我县、我校、满足高科技发展下社会生产技术对人才规格要求的新型课程模式,不仅要保持具有实用性的理论基础,而且又要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熟练的操作技能,这将是今后职教中心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在课程的改革及设置进程中,课程综合化与建立技能训练体系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向。

职业教育对多数学生来讲仍然是一种就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特色就是技能训练,虽然知识经济发展对知识要求越来越多,对学生智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操作性技能似乎比过去强调得少一些了,但是技能训练的特色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职业教育中还是很重要的。忽视了技能训练、能力培养,职业教育就没有生命力,因为用人单位接受毕业生时首先考虑的是顶岗操作。

第五篇:职教中心验收汇报

全面实施建设工程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省政府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督导验收情况的汇报

乡宁县人民政府 李云岗(2O11年10月18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天高云淡,秋风送爽。各位领导风尘仆仆来到我们乡宁县检查指导职业教育工作,这既是对我们的鞭策和鼓励,更是对我们的厚爱和支持。在此,我代表乡宁县委、县政府对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就我县职教中心建设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乡宁县位于黄河中游,吕梁山南端,临汾市西隅,东依姑射山与尧都、襄汾毗连,西隔黄河与陕西韩城、宜川相望,南跨马首山、云丘山、苛当山与新绛、稷山、河津为邻,北以高天山、云泰山、清川河为界,与吉县接壤。全县国土面积2029平方公里,下辖10个乡镇,182个行政村,1113个自然村,总人口23万。我县是山区县,以煤著称,是全国三大优质主焦煤基地之一。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转型跨越、争创一流”为目标,确定了“加快三化强三农、内留外引促转型、五城联创靓鄂城、(一)坚持优先发展战略,提供有力发展保障 乡宁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工作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尤其在职业教育方面,我们以“今日的职教,就是明天的经济”为办学理念,把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通过职业教育奖励制度、职业中学新校区建设、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等措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在工作中坚持“四统筹”、“三结合”和“三优先”。

“四统筹”:一是发展规划的统筹。将现有的职业中学、煤炭技工学校、卫生学校、农广校纳入职业教育综合发展规划。成立了以郝忠祥县长为组长,分管教育、卫生、农业、煤炭的副县长为副组长,教育、发改、财政、人社、农业、卫生、煤炭等相关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乡宁县职教中心建设工作领导组。在工作中实行政府统筹、部门联办、教育协调的管理机制,形成了齐抓共管、政令畅通的工作格局。二是职业教育经费的统筹。我县每年投入专项经费用于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和进行各类培训,教育经费实现连年增长。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达30%以上。三是教师使用上的统筹。针对职业教育涉及面广,对教师专业要求强的特点,县政府根据职教中心专业发展前景进行专业设置,采取“招、聘、借、调”等办法解决师资问题。招,即是招考录用一部分学业专长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到职教中心各培训基地任教。聘,即是从行业、能培训,职教中心对毕业、结业学员实行“三优先”制度:使用优先,将职教中心学员优先充实到各企业、村委、站、所工作;扶持优先,对职教中心学员举办的创业项目,在项目审批、资金划拔、技术指导上优先;奖励优先,对职教中心学员创业有路,致富有效的人员进行优先奖励。

由于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四三三”工作措施,进一步促使了职教中心的发展与壮大,加快了我县各类初、中级应用人才的培训步伐,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为我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教育投入不断增加,保障机制逐步形成 县政府设立了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在严格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的同时,从多渠道筹措资金,逐步形成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特别是去年以来,投资7284万元的职业中学新校区已于今年10月1日投入使用,仅新装配的各种实习实验实训室就达到33个,其中,工科类专业实训室装备投入795万元,医学专业实训室装备投入65万元。另外,为了保证贫困家庭学生不辍学、上好学,确保生均经费高于普通高中,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足额到位,除国家、省、市补助资金外,县补资金也及时、足额到位,并于2011年春季提前一个学期免除了职业高中所有在校学生的学费。

算机室、现代化矿井演示室、井下采煤操作实验室、通风安全实验室、机械机电实验室、安全教育展室;卫校的制剂室;农广校的新品种培育室等实习实验场所,为受训人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提供了硬件保障。台头煤矿、申南凹煤矿、毛则渠煤矿、戎子酒业、隆水集团、高天牧业等实训基地,为各类学习人员将理论知识跟具体实践相结合提供了有效平台。目前,职教中心的图书拥有量已超过8.2万册,征订各种报刊杂志86种,音像资料6000余盒,摄像机12台,电视机90台,计算机近500台。实习实验设备的不断改进,实习基地的进一步拓展,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为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保了培训效益不断增强,培训效果日益明显。

(六)招生任务超额完成,专业领域逐步延伸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优惠政策的落实,我县每年都超额完成职业学历教育招生任务和各类专业技能培训任务。今年学历教育在校生2752人,达到了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在校生比例1:1.01的目标。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和培训人数的增多,专业设置也在逐步延伸。职教中心在原有的长线专业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校企合作,加大了县域内校企联姻和合作办学的力度,初步探索出了紧贴地方经济实际的办学新路子,如:适应煤矿从业人员特殊岗位需求新设的煤矿企业管理人员培训、井下班组长工

下载高邮职教中心课程改革学校汇报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邮职教中心课程改革学校汇报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内黄职教中心汇报材料

    内黄职教中心汇报材料内黄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经省教育厅批准的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总体布局为一校两址。占地430亩,建筑面积16.37万平方,有教职工176人,专任教师130人,在校生......

    职教中心电大汇报材料

    靖远电大工作站情况汇报 2003年秋季,县上将县电大工作站划归县职教中心,成为甘肃电大白银分校教学点,并从2004年春季开始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招生,现有电大......

    职教中心创先争优汇报材料

    创先争优促发展励精图治创未来 崇礼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党支部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自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我校按照省、市、县委及县教育局统一安排部署,结合巩固......

    职教中心年度汇报材料2011.11.7

    职教中心教育教学管理检查汇报 首先,我代表职教中心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地欢迎。 在县教育体育局的领导下,我校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

    职教中心改革发展调研材料

    近年来,**县深入实施“教育强县”战略,把职业教育发展摆上重要位置,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今年,我县要申报“**省职业教育强县”,如......

    职教中心学校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育人环境,各项工作成绩斐然。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教育局的支持......

    职教中心学校工作总结

    龙江县职教中心学校 2015年工作总结及下一年工作打算 一、2015年工作情况 2015年,我校结合《教育系统2015年工作要点》和我校年初工作计划,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我校......

    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课程改革汇报材料2008年以来,在全县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我校教师积极学习实践,转眼间已经第四个年头。在教育局和教委的正确领导下,课程改革现已步入正规,正向成熟迈进。现就我校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