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心理学复习试题(最新2)

时间:2019-05-12 14:0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心理学复习试题(最新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心理学复习试题(最新2)》。

第一篇:上海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心理学复习试题(最新2)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复习题集

心理学概论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心理学复习试题(2)

一、单项选择题

1. 桑代克的联结论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心理概论》第二卷()。A.《学习心理学》

B.《科学和人类行为》

C.《学习的革命》

D.《学与教的心理学》

2.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阶段有()个,并且在每个阶段分别有相应的危机和需要培养的品质。A.8

B.5

C.6

D.3 3. 儿童心理学是以下哪一门科学的基础()。

A.教育心理学

B.人格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

D.心理咨询 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由()提出的,它说明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A.颜渊

B.孔子

C.孟子

D.朱熹 5.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存在于()。

A.意识中

B.潜意识中

C.前意识中

D.有时存在于潜意识中,有时存在于前意识中 6. 托尔曼提出的有关强化的公式是()。

A.S—O—R

B.S—R

C.R—R

D.S—S 7. 瑟斯顿的群因素智力理论也称为()。

A.基本能力学说

B.组合理论

C.因素理论

D.共变理论 8. 儿童的认知发展取决于()。

A. 后天的教育水平

B.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

C.儿童的遗传素质

D.成熟 9. 下面哪种情况下最有可能出现社会抑制作用()。

A.一个热衷于表现的演员在舞台上表演

B.警察在值勤

C.一个新手在老工人的监督下学习复杂性操作

D.一位领导在为本单位职工做报告 10.人的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过有趣、乐趣和()等三个阶段。A.好奇

B.中心兴趣

C.志趣

D.广泛兴趣 11.形式运算的特点是()。

A.表象性思维

B.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

C.出现了运算

D.思维具有即时性 12.学业压力过大直接会造成()。

A.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和考试焦虑等问题

B.学生学习习惯不良和学习动力缺失等问题

C.人际关系和自我发展等问题

D.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等问题 13.情绪、情感开始内敛的是()。

A.婴儿期

B.幼儿期

C.小学阶段

D.中学阶段 14.()是一种灵敏的测量无意识记忆痕迹的手段。A.直接测量

B.再认

C.再现

D.残词补缺 15.自下而上的加工保证了知觉的()。

A.准确性

B.灵活性

C.快速完成D.组织

16.弗里德曼认为,在通常情况下,当双方的角色作用不同时,()因素对人际吸引重要作用。A.相似性

B.互补性

C.熟悉性

D.互惠性 17.“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是一种()。

A.学科教学

B.案例教学

C.课外活动

D.科技教学 18.“人比人,气死人”,过分强烈的攀比心理容易引起()。

A.自卑感问题

B.人际关系问题

C.非理性观念问题

D.适应问题 19.迈克卡等人把学习策略分为三大部分,即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和()。A.元认知策略

B.提取和利用策略

C.领会和保持策略

D.记忆策略 20.下列哪一种测验废弃了智龄的概念,只保留了智商的概念()。A.威克斯勒智力测验

B.比内测验

C.Y—G测验

D.卡特尔测验 21.用斯金纳箱实验得出的公式是()。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A.S—R B.R—S C.R—R D.S—S 22.个体对()知觉和认知被称为自我意识。

A.自己存在的状态

B.自己健康状况

C.他人对自己评价

D.自己社会化状态 23.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的提出者是()。

A.吉尔福特

B.瑟斯顿

C.艾森克

D.卡特尔 24.对学生学习的背景知识的分析属于()。

A.教学目标分析

B.教学对象分析

C.教学重点分析

D.教学风格分析 25.标志着科学心理学正式诞生的是()。A.《心理物理学纲要》的出版

B.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的建立 C.第一支心理学专业队伍的建立

D.《生理心理学原理》的出版 26.产生清晰感官经验是在()。

A.感觉器官

B.感觉神经

C.脑干网状结构

D.大脑皮层感觉中枢 27.学习的时候,学习、研究、理解、概括和分析的能力是()。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思维能力

D.社交能力 28.认同与顺从的最大区别是()。

A.前者是一时性的B.前者是整个态度的根本转变

C.前者是自愿的过程

D.前者是稳固的态度 29.“学习是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是一种()。

A.行为主义观

B.建构主义学习观

C.知识分类观

D.联结观 30.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态度的构成成分()。A.认知

B.印象

C.情感

D.意向 31.誉为近代心理第一人或心理学之父的是()。A.笛卡儿

B.缪勒

C.冯特

D.弗洛伊德

32.认知者以自己过去经验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称为()。

A.概念

B.类别

C.印象

D.归因 33.()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A.能力

B.理想

C.气质

D.性格

34.自卑感问题是按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哪种标准来划分?()

A.问题的内容

B.内在心理根源

C.特定发展时期和阶段

D.问题的性质 35.以下几个答案中,问题解决的“专家”具有的主要特征是()

A.有效的组织信息

B.工作更勤奋

C.工作速度快

D.善于合作 36.弗洛伊德是从人的()来解释人的攻击性的。

A.挫折经历

B.遗传基因

C.对侵犯性行为有意或无意的观察学习

D.破坏性本能 37.经验对感觉结果的影响是通过()实现的。

A.感觉分析

B.注意资源分配

C.内隐记忆

D.外显记忆 38.笛卡儿认为“心灵原来就是包含着一些概念和学说的原则”,这是一种()。

A.先验论的观点

B.发生认识论的观点

C.经验论的观点

D.实践论的观点 39.儿童“人来疯”,让他到无人的房间呆一会儿,是一种有效的()手段。A.惩罚

B.令其反省

C.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水平

D.引起注意 40.心理健康的三个层面的标准是()。

A.正常状态,良好适应状态,理想状态

B.非病状态,适应状态,理想状态 C.正常状态,适应状态,主观状态

D.非病状态,适应状态,良好适应状态 41.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认为,智力包括的主要能力有()。A.5种

B.6种

C.7种

D.8种

42.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信息加工的工程,即学习者来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这是谁提出来的?()A.加涅

B.布鲁纳

C.斯金纳

D.维纳

43.加大嗓门使课堂中学生安静下来是借助()引起学生的注意。A.刺激强度

B.刺激与环境中其他物体的差异 C.感知者的情感

D.感知者的需要 44.“国际歌”不管用什么乐器演奏,人们都能辩识它,这是由于知觉的()。A.理解性

B.恒常性

C.选择性

D.整体性 45.意志过程是()。

A.决心—信心—恒心

B.信心—决心—恒心

C.恒心—信心—决心

D.决心—恒心—信心 46.下面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如在早期未形成良好的依恋,完全可以在日后进行弥补 B.依恋的形成与发展无所谓的关键期

C.依恋是儿童特殊时期的情绪活动,与成人的情绪发展没有直接的影响

D.依恋的发展关系到儿童情绪发展的稳定和健康,还会影响到成人后的社交、心理健康及同子女的关系 47.认知发展到()儿童才开始具有守衡。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远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48.天才的形成因素中,除了要有良好的先天素质外,还需要有()。A.经济条件

B.主观努力

C.身体因素

D.父母的高智商 49.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的过程。

A.截然相反

B.互不相关

C.辨证统一

D.互为矛盾 50.下列有关人的发展的阐述哪一条是正确的()。

A.发展无规律可寻

B.发展是指儿童、青春期的身心变化

C.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变化

D.发展主要是指心理方面的有规律的变化 51.一般而言,辨别严重的精神障碍最主要的症状指标是()。A.无自知力、幻觉、妄想等

B.行为异常、幻觉、妄想等

C.行为异常、情绪异常、失眠等

D.行为异常、情绪异常、思维异常等 52.下面哪一项属于预期社会化()。

A.语言学习

B.犯罪改造

C.成人教育

D.岗前培训 53.二因素智力理论认为可能存在有第六种特殊因素,它是(): A.想象速度

B.反应速度

C.智力速度

D.思维速度 54.下列哪一种研究最好采用跨文化研究的方法?()A.儿童学习中文的能力

B.儿童语言的发生问题

C.电视与暴力行为的关系

D.4岁儿童与8岁儿童的社交能力研究

55.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了应付美国师资缺乏状况,心理学家斯金纳设计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是()。A.教学机器

B.掌握教学法

C.先行组织者

D.CAI 56.社会影响就是由于社会压力的存在,而使个人的行为方式与态度朝()的方向变化的过程。A.社会不认可

B.不利于社会发展

C.违反社会规范

D.社会占优势 57.学会弹风琴的人,再学会弹钢琴就会容易些,这是由于()。

A.定势的作用

B.原型启发的作用

C.迁移的作用

D.注意的转移 58.作为主体的我之所以得以发展,主要是由于儿童具备了()。A.自尊心

B.竞争的能力

C.反思能力

D.想象能力 59.瑟斯顿的群因素说现在可以称为()。

A.群因—一般因素理论

B.共同因素说

C.群体因素说

D.普通因素说

60.社会测量法主要是通过()的方式来收集具体资料,并将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得出结论。A.人际关系图

B.向群体成员提问题

C.参照测量法案

D.群体成员互相打分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61.“学者大要立志”,“学者须是立志”,由()提出来的,它说明了意志对于学习的重要性。A.荀子

B.葛洪

C.朱熹

D.颜元

62.学习是多阶段信息处理的过程,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A.言语记忆

B.形象记忆

C.长时记忆

D.动作记忆 63.心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为()。

A.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兴起

B.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兴起

C.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

D.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64.早期“程序教学”的设计所依据的心理学原理是()。

A.行为主义

B.认知心理学

C.人本主义

D.科学主义 65.中国古人认为情绪情感影响身体,怒伤()。A.心

B.肝

C.肾

D.肺 66.孔子说:“力行而近乎仁”,这体现的德育心理思想是()。A.实践是品德学习的重要途径

B.品德是先天的 C.品德与实践无关

D.品德是后天形成的

67.印象是认知者以()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A.自己过去经验

B.自己心理特征

C.自我感觉

D.自我标准

二、多选题

1.教学设计中教师主要对()等基本要素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A.教学对象

B.教学内容

C.教学目标

D.教学媒体 2.认知教学观在()方面与行为主义不同。

A.教学态度

B.教学环境

C.教学方法

D.教学任务 3.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

A.学生自发地主动学习知识

B.学生要发现客观世界

C.学生应主动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系统

D.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4.在情景认知教学理论看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涉及()等因素的交互作用。A.角色

B.环境

C.认知

D.强化

5.在情景认知教学理论中,教师的作用在于()。A.提供真实性活动

B.促进学生对学习环境的反思

C.支持学生的合作互动

D.以教学匹配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 6.在()方面,专家优于新手。

A.灵活性

B.发散性

C.独创性

D.持久性

E.突发性 7.常用的有效教学方法与策略有()

A.讲授法

B.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C.发现学习

D.掌握学习

E.灌输学习8.佛勒将教师专业发展划分为()

A.关注学习

B.早期存活的关注

C.职前关注

D.组织个人教学方式

E.关注教学情景 9.()都很强调练习对学习的重要性。

A.加涅

B.金布尔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10.学习风格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化的()。

A.学习策略

B.学习倾向

C.学习方式

D.学习态度 11.学习风格具有()特点。

A.多样性

B.相对性

C.稳定性

D.独特性

12.建构主义学习论要求学生()。

A.承担更多管理学习的任务

B.发展自我控制的技能和习惯

C.在真实情景中完成任务

D.对新知识进行主动构建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13.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的思维特点有()。

A.儿童已具备了初级的逻辑

B.儿童已形成了动作格式

C.智慧停留于动作水平

D.不具备表象和运算 14.人的社会化主要有()特点。

A.终生化

B.个别化

C.能动性

D.以遗传素质为基础 15.根据横向标准,社会化包括()

A.反向社会化

B.性别角色社会化

C.民族社会化

D.再社会化 16.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有()

A.电视

B.家庭

C.个体所处社区的特点

D.师生关系

17.根据外部表情来识别和判断他人情感时,有赖于()的因素 A.社会文化

B.认知者年龄

C.认知者性别

D.社会经验的积累 18.侵犯性行为的理论主要包括()

A.道拉德的本能论

B.洛伦兹的动机论

C.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D.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19.影响侵犯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有()

A.个人认知水平与性格

B.所受挫折

C.暴力宣传

D.侵犯性榜样

20.产生社会抑制的原因与()有关。

A.社会文化背景

B.个体情绪

C.任务难度

D.个体责任是否明确 21.主要的非理性观念包括()

A.刻板性

B.完美性

C.灾难性

D.消极性 22.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

A.认知方面已经成熟

B.处于“心理断乳期”

C.进入到形式运算阶段

D.自我意识有了大发展 23.()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A.认知主义

B.行为主义

C.建构主义

D.人本主义 24.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形式有()。

A.联想思维

B.直觉思维

C.灵感思维

D.受制思维 25.教师可以通过()来树立自己的威信。

A.高超的教学水平

B.良好的道德品质

C.良好的作风

D.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26.教师在教学情景中发展和丰富案例知识的常用方法有()。A.观摩教学

B.微格教学

C.教学案例研究

D.教学反思 27.品德态度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A.顺从

B.醒悟

C.认同

D.内化 2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

A.主动性

B.社会性

C.情境性

D.强化作用 29.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的常用方法用()。

A.树立远大理想

B.明确问题

C.激发需要

D.及时反馈 30.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历()等三个阶段。A.有趣

B.情屈

C.乐趣

D.志趣 31.意志过程的三个阶段是()。

A.立志

B.笃信

C.有恒

D.勤奋 32.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有()。

A.家庭

B.学校

C.伙伴群体

D.大众传媒 33. 社会认知的要素有()。

A.认知者

B.印象

C.被认知者

D.认知情境 34.印象具有()三大特点。

A.直接性

B.间接性

C.稳固性

D.综合性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35.印象形成有()三种模式。

A.累加模式

B.平均模式

C.加权平均模式

D.递减模式 36.常见的归因偏差有()。

A.基本归因错误

B.行动者和观察者偏差

C.防御性归因偏差

D.首因效应 37.改变态度的常用方法有()。

A.劝导宣传法

B.群体影响法

C.活动参与法

D.角色扮演法 38.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

A.熟悉性

B.相似性

C.互补性

D.对等性 39.社会认知过程中主要存在的偏差有()。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主观效应

D.社会刻板印象 40.爱情包括()三种基本成分。A.亲近

B.激情

C.承诺

D.友情 41.侵犯性行为具有的特点有()。

A.是有意识、有意图的行为

B.是外显行为

C.是伤害他人的行为

D.是无意的行为

42.认知策略是学生用来指导自己()的能力。A.注意

B.学习

C.记忆

D.思维

43.桑代克总结出了几条主要的学习规律,即()。A.效果律

B.练习律

C.分配律

D.准备律 4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态度 45.一般来说,属于智力因素有()。A.记忆

B.兴趣

C.思维

D.信念

46.在职业压力模式中,所谓的“组织外的压力”包括()。A.家庭问题

B.生活危机

C.财务问题

D.生涯发展 47.按照需要的起源,可以分为()。

A.生理性需要

B.社会性需要

C.成长需要

D.健康需要 48.遗忘可能是由()造成的。

A.脑病变

B.消退

C.提取障碍

D.动机性抑制 49.有关社会距离测量法说法不正确的是()。A.主要用来揭示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B.这种方法有波加杜斯首创

C.是在社会测量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D.向群体成员提问题的方法来收集具体资料 50.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哪两类()。

A.生理需要

B.缺失需要

C.心理需要

D.生长需要 51.“认知阶段出现的先后次序是不变的,具有普遍性,但对应于具体年龄段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个体差异。每一阶段所具有的独特稳定的认知结构决定了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而且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皮亚杰的这一思想体现了哪些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A.不平衡性

B.连续性和阶段性

C.差异性

D.定向性和顺序性 52.下列哪些例子证实了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A.儿童的思维发展从动作到表象再到抽象 B儿童先会叫“爸爸”、“妈妈”,后分清什么是“男、女” C.学校总是要到中学才教物理、化学

D.儿童的道德发展前后经历了“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和“后世俗水平”几个阶段 53.依恋的标志是()。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A.啼哭

B.害怕

C.陌生人焦虑

D.分离焦虑 54.群体决策的优点有()。A.在群体决策中,可激发个体的创造力

B.集体讨论时可形成一个相对宽松的和谐的气氛,有利于成员之间相互启发与相互沟通 C.实施时容易得到群体成员的支持 D.避免决策出现极化现象

55.良好的复习策略是()。A.学习完成后在最短时间内复习B.利用整块时间集中复习

C.学习一门课程的前后不学习相似的其他课程 D.考试前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

56.信念具有不同于迷信的特征是()。

A.独立性

B.正确性

C.科学性

D.自觉性 57.从认知加工的角度出发,儿童认知发展意味着()。A.认知结构的容量有所扩大

B.加工策略的掌握

C.信息加工更为充分有效

D.儿童思维更像一台计算机 58.体现情境认知教学理论思想的正确描述有()。A.知识是嵌于实践之中的B.书本知识的学习是无效的

C.书本知识与情境知识是对立的D.教学应尽可能为学习提供真实情境学习的机会 59.印象形成的模式有()。

A.减法模式

B.累加模式

C.平均模式

D.加权平均模式 60.个性倾向性主要有()。

A.兴趣

B.需要

C.动机

D.智力 61.思维和感知觉的区别是()。

A.它对事物的反应是整体的B.它对事物的反应是规律性的 C.它对事物的反应是抽象的D.它对事物的反应是间接的 62.对人本主义心理学说法正确的是()。A.主张用现象学的方法对“健康人”进行研究 B.其实只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 C.其中心观点是以人为本

D.注意社会文化因素和时代环境对人的影响

63.中共中央在1998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是为了()。

A.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B.健全人格

C.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D.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64.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特征有()。

A.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步趋向平衡

B.游戏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大 C.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发展迅速

D.情绪、情感比较外露 65.组块的作用是()。

A.延长信息在短时记忆系统中的存储时间

B.扩大短时记忆容量 C.加快信息在短时记忆系统中加工速度

D.加强信息的内部联系 66.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包括()。

A.刺激强度

B.刺激物与环境中其他物体的差异

C.刺激物的相对运动

D.感知者的情感、兴趣需要 67.记忆的发展表现在()。

A.感觉记忆方面

B.内隐记忆方面

C.记忆的策略方面

D.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广义的知识日益丰富,为新知识的编码提供了便捷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68.学习是多阶段信息处理的过程,包括()。

A.感觉记忆

B.形象记忆

C.长时记忆

D.短时记忆

三、是非题

1.教学主要是指教师的教这种教育活动。()

2.认知学习是指对知识、智力技能和问题解决技能的学习,其主要特点是知识的获得。()3.在教学目标方面,认知教学观强调通过灌输,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4.在行为主义的教学观指导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学习进程。()

5.认知教学观认为教师应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非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6.学生的认知在某些情况下是情景化的。()

7.问题解决过程需要不断扩大问题空间,最终过渡到目标状态。()8.如果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出现失误,则活动目标不再指向目标状态。()9.学生对问题情景的审题实际上就是认知问题和任务。()

10.产生与执行策略是继表征问题后的又一环节,是一个策略的匹配过程。()11.教学效能感是一种认知过程,它是指教师积极的教学信念。()12.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主线是“自律”向“他律”的发展。()

13.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道德发展能力是逻辑判断能力的必要条件。()14.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论”说明道德发展阶段发展过程无个别差异。()15.在教学内容选定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是教学设计的关键。()16.好的教学方法是适应教师需要的教学方法。()

17.在对“学习”的理解中,金布尔从格式塔立场出发的定义影响较大。()18.由机体成熟而引起的变化不是学习。()

19.学习者可以通过采用情感策略,减少不利情感的干扰,来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20.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有不同的神经机制。()21.记忆痕迹位于脑的广泛区域。()22.联结学习理论中的联结是间接的,有中介的,靠尝试错误而建立,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客观研究。()23.联结学习理论中,练习律即应用律,是指一个联结的使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24.桑代克提出的准备律是指学习前的知识准备或成熟方面的准备。()

25.巴甫洛夫认为强化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具有特色的强化理论。()26.格式塔心理学是认知学习理论的理论依据。()27.托尔曼是联结论向认知论过渡的重要人物,他提出了符号学习理论和认知地图,潜伏学习等重要概念。()

28.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外界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自身建构而成的。()

29.一个人不断适应社会环境,创造新的社会经验与社会文化影响他人,影响社会的过程也属于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30.个体间的差异性决定了个体社会化是个别的。()

31.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指人在青春期适应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的过程。()

32.只要人一出生就已经是一个社会人。()

33.如果不经过社会化过程,人就无法在社会环境中生存,人类社会也无法运行。()34.反向社会化指的是个体的反社会倾向。()

35.社会化是老一代把文化知识,价值观念传递给下一代的单向的不可逆过程。()36.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是一个再社会化的过程。()37.家庭环境对个体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社会适应技能的培养。()38.人在形成了个性之后,就可以开始社会化过程了。()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39.自我意识先于个体社会化产生而发展。()40.自信、自满、自卑都属于自我评价。()41.个体的自我约束来源于个体的自我修养。()

42.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认知者对认知对象的认知一般仅限于对其外表的认知。()43.在对他人性格进行认知时,一般人倾向于认为他人与自己有着相反的性格。()44.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是对他人和他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认知。()

45.印象形成过程中,在对他人心理特征的信息进行选择时,通常存在晕轮效应。()

46.在对他人社会信息进行选择时,人们往往倾向于按照具有社会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他人进行分类,以明确自己的行为方向。()

47.首因效应往往是社会认知中易产生的一种偏差。()48.个体的行为是建立在态度形成的基础上的。()

49.当态度的三要素发生矛盾时,认知要素往往起决定作用。()50.依从是一时性的,它不可能导致整个态度的真正转变。()51.同化时期的态度转变取决于个人与他人,与团体的关系。()52.相似性和互补性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

53.在一个社会群体中,群体成员往往与其他成员进行相同的互动以形成相同的关系。(54.模仿是最基本的人际交流与人际互动的方式。()

55.伦吉尔曼发现当有他人在场时,个体表现得更好,即称为旁观者效应。()56.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适应状态。()57.学习动力缺失的最主要表现是学习困难。()58.自我管理问题是大学新生重要的问题之一。()59.自杀是一种冲动性行为。()

60.MMPI可准确评估预测可能存在的暴力。()61.教学目标是有层次的。()

62.程序教学是一种集体化的教学形式,采用认知主义原理设计。()63.教学效能感是最重要的教育信念之一。()

64.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首先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作用称为近因效应。()65.先行组织者的作用是促进新旧知识的合理联系。()

66.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67.学习的联结论强调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68.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大约在青少年末期就结束了()69.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70.在对抗性态度的条件下,暗示往往无法实现。()71.相对于个人决策,群体决策的优点是省时省力。()72.心理辅导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有一定心理问题的人。()73.心理治疗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心理疾病患者。()74.没有心理疾病就是完全的心理健康。()

75.感受器主要分布在头面部的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等。()76.对于想自杀的人应给予积极的危机干预。()

77.问题解决涉及言语知识、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的综合应用。()78.同化顺化的提法出自于生物学。()79.人通过遗传获得许多的与生俱来的本领。()80.发展就是变化。()

81.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是心理过程五个独立的基本环节。()82.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心理学研究本土化的趋势会渐趋减弱。()

83.威特罗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建构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做出推论。())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84.感觉只针对信息的组成部分,也就是信息的个别特征进行加工。()85.总的来说,危机是指个体无力应付困境的一种状态。()86.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学习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

87.每种感受器只能接受其适宜刺激,而不能接受其他形式的刺激。()88.弗洛伊德人格学中的自我是属于潜意识领域的。()

89.自我意识中作为主体的我并不能像作为客体的我那样被个体直接观察到。()90.方法论、具体研究方法、研究技术是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91.俗语所谓“禀性难移”即指气质、性格和能力具有稳定不易改变的特点。()92.内省法是心理学家们最早采用的方法。()

93.在谢尔顿的类型论中,外胚叶型指的是身体紧张型。()

94.在威特金的类型论中,认为场依存性的人独立性差,并且容易受暗示。()95.建构主义教学观主要体现了行为主义的理论思想。()

96.手段——目的分析是一种根据目前状态与目标状态间的距离,寻找方法、不断缩小与目标状态距离的思维策略。()

97.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的准备状态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变量。()98.严重的精神障碍必须交精神科医生处理。()99.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的效果好,这是由于无法倒摄抑制的影响。()100.在平时,首因效应远以近因效应更为明显和普遍。()

101.按照所提出的问题的格式不同,调查可分为结构式调查和非结构式调查。()102.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包括“本我”与“超我”两部分。()

103.荀子提出“骐骥一跃,……,金石可镂”说明了恒心对于学习是非常重要的。()104.教师在不同的专业成长期会面临不同的问题。()105.负强化就是惩罚。()

106.阈限现象存在说明人体对自然界物质能量感知的范围是有限的。()107.临近性在人际交往的整个阶段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08.主要的非理性观念包括完美化、消极化、灾难化等。()109.按照金布尔的观点,潜伏学习和无意学习不属于学习。()110.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可用于个人,也可用于团体。()

111.应该承认,儿童知识的累积主要是学校教育的结果,个体自身的作用在其次。()112.比内智力测验的结果,通常用智力年龄和智力商数来表示。()113.洛克最先把实证主义方法运用到了心理学研究中。()

114.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按内容分,可将问题分为: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我管理问题、自我发展问题。()

115.新教师职初的前五年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非常重要。()116.营造校园文化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

117.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协调学生的期望,要让期望过高的优秀生不断提高期望值,要让那些因失败而期望过低的学生适当提高期望值。()118.压力感受具有主观性。()

119.认知心理学理论实际上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

120.如果教育措施得当,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完全可以打破和超越。()121.非智力因素主要为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

122.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123.柯尔伯格研究发现,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无关。()

124.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往往借助体验式活动,是因为体验式活动有助于个体理性分析的调动。()125.顺从是一种一时性的态度改变。()

126.个案研究法是以个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和研究与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方法。()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127.发展社会化是指人的现代化过程。()

128.认知者的年龄与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无直接联系。()129.安全依恋的儿童是不会害怕母亲及其他直接抚育者离开自己的。()130.有一半的自杀者有精神疾病。()

131.比内智力测验依照发展的顺序排列,每一发展水平备有6个测验试题。()132.问题解决主要是一个认知过程,原有知识对问题解决影响不大。()133.非理性观念常常通过自我对话的方式在个体日常行为中起负面作用。()134.使用心理测验时主要是需要注意信度和效度两个问题,不需要考虑主试的经验。()135.艾森克人格问卷分别有成人和幼年(青少年)两种版本,可以分别测试两个群体。()136.在心理学研究中,心理过程是指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也即人们常说的知、情、意。()137.掌握学习法表明,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教学,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学习。()138.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纯粹是思辩性的,没有任何实验基础。()139.惩罚是压制行为,而负强化是“发动行为”。()

140.威克斯勒测验的语言部分小测验有6个项目,分别是“资料”、“理解”、“算术”、“相似性”、“数字广度”、“词汇”。()

141.由于印象是认知者对认知对象的主观理解,所以说它是间接的。()142.托尔曼提出的有关强化的公式是“S—R”。()143.人本主义的核心理论是自我实现理论。()

144.材料保持在感觉记忆中时间的长短是决定材料是否从感觉记忆转移到短时记忆阶段的重要因素。()

145.个体对自己心理状态的知觉和认知被称作自我意识。()

146.在有关“武器效应”的实验中,没有看见武器的被试者比看见武器的被试者具有更为强烈的攻击性行为。()

147.乐趣是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它是在有趣的基础上逐步定向而形成起来的。其特点是:积极自觉,持续时间长,甚至终身不变。()148.天才是许多高水平的多种能力结合。任何一种单独的能力,如果达到较高水平,也能成为天才。()149.心理发展的方向性体现为:先发展感知能力,再是运动、情绪、社会和抽象思维的能力。()150.每种感受器都能广泛地接受自然界的各种物质信号,加以辨别、登记。()参考答案:

一、1.A 2.A 3.A 4.B 5.B 6.A 7.A 8.B 9.C 10.C 11.B 12.A 13.D 14.D 15.A 16.B 17.B 18.A 19.A 20.A 21.A 22.A 23.A 24.B 25.B 26.D 27.A 28.C 29.B 30.B 31.C 32.C 33.D 34.B 35.A 36.D 37.C 38.A 39.C 40.A 41.C 42.A 43.A 44.B 45.A 46.D 47.C 48.B 49.C 50.C 5 1.A 52.D 53.C 54.B 55.A 56.D 57.C 58.C 59.A 60.B 61.C 62.C 63.B 64.A 65.B 66.A 67.A

二、1.ABCD 2.BCD 3.AC 4.ABC 5.ABCD 6.ABC 7.ABCD 8.ABCE 9.BCD 10.BC 11.CD 12.ABCD 13.BCD 14.AC 15.BC 16.ABCD 17.ABD 18.CD 19.ABCD 20.ACD 21.BCD 22.BCD 23.AC 24.ABC 25.ABCD 26.ABC 27.ACD 28.ABC 29.ABCD 30.ACD 31.ABC 32.ABCD 33.ACD 34.BCD 35.ABC 36.ABC 37.ABCD 38.ABCD 39.ABD 40.ABC 4 1.ABC 42.ABCD 43.ABD 44.ABC 45.AC 46.ABC 47.AB 48.BCD 49.CD 50.BD 5 1.BCD 52.ABD 53.CD 54.ABC 55.ACD 56.AD 57.ABC 58.ABD 59.BCD 60.ABC 61.CD 62.ABCD 63.ABCD 64.ACD 65.BC 66.ABCD 67.CD 68.ACD

三、1.F 2.F 3.F 4.F 5.F 6.T 7.F 8.F 9.T 10.T 11.F 12.F 13.F 14.F 15.T 16.F 17.F 18.T 19.T 20.T 21.T 22.F 23.F 24.F 25.F 26.T 27.T 28.T 29.T 30.F 31.F 32.F 33.T 34.F 35.F 36.T 37.F 38.F 39.F 40.F 41.T 42.F 43.F 44.F 45.F 46.F 47.T 48.T 49.F 50.F 51.T 52.T 53.F 54.F 55.F 56.T 57.F 58.T 59.F 60.F 61.T 62.F 63.T 64.F 65.T 66.T 67.T 68.F 69.T 70.T 71.T 72.F 73.T 74.F 75.T 76.T 77.T 78.T 79.F 80.F 81.F 82.F 83.T 84.T 85.T 86.F 87.F 88.F 89.T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90.T 91.F 92.F 93.F 94.T 95.F 96.T 97.T 98.T 99.T 100.T 101.T 102.F 103.T 104.T 105.F 106.T 107.F 108.T 109.F 110.T 111.F 112.T 113.F 114.T 115.T 116.T 117.F 118.T 119.F 120.F 121.T 122.T 123.F 124.F 125.T 126.F 127.F 128.F 129.F 130.F 131.T 132.F 133.T 134.F 135.T 136.T137.T138.F139.T 140.T 141.T 142.F 143.T 144.F 145.F 146.F 147.F 148.F 149.T 150.F

第二篇:上海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心理学各章节要点及难点(推荐)

《心理学概论》各章学习要点及难点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性质

1、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2、理论心理学的概念

3、理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4、普通心理学

5、心理现象包括的内容

6、心理过程

7、认知过程

8、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9、个性心理特征

10、社会心理学

11、发展心理学

12、生理心理学

13、比较心理学

14、实验心理学

15、应用心理学

16、教育心理学

17、咨询心理学

18、管理心理学

19、环境心理学 20、法律心理学

21、消费心理学

22、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23、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属性

24、自然科学研究的属性

25、科学的三个基本特点

26、科学研究的目的

27、心理学的超科学的人文性质

28、心理学的社会科学的性质

29、心理学的综合交叉的性质 30、学习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方法论

2、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3、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4、观察法

5、观察法的分类

6、实验法及其特点、分类

7、个案研究法及其分类

8、调查法及其特点、分类、优缺点

9、抽样的方法

10、内省法及其分类

11、心理学常用研究技术和手段

12、逻辑思维推理法

13、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14、研究者注意伦理问题的三原则 第二节、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流派

1、心理学发展的历史阶段

2、亚里士多德《灵魂论》及三种灵魂说

3、柏拉图神学唯心主义及两种世界说

4、笛卡儿的机械唯物主义

5、洛克的实证主义学说

6、赫尔姆霍兹的色觉理论及听觉理论

7、费希纳对心理学的贡献

8、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及冯特的主要贡献

9、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10、精神动力学派以及弗洛伊德的主要研究成果

11、对精神分析学派的评述

12、行为主义学派以及华生的贡献、主要观点

13、托尔曼的新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

14、斯金纳的激进行为主义以及操作性条件反射

15、对行为主义学派的评述

16、人本主义学派及其主要观点、主要代表人物

17、马斯洛的主要理论观点

18、罗杰斯的主要理论观点

19、对人本主义学派的评述 20、认知学派的主要观点

21、对认知学派的评述

22、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23、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24、为什么说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更加综合化的趋势

第二章 心理过程

第一节、感觉:信息的输入和登录

1、感受器及其类型

2、阈限的概念及类型

3、感受性与阈限的关系

4、阈下刺激的作用

5、感受器、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

6、感觉的作用

7、意识觉醒水平

第二节、知觉:信息的识别

1、知觉加工、守恒

2、知觉识别理论及类型

3、模板匹配理论

4、原型匹配理论

5、特征分析理论

6、“群魔殿”理论及系统类型

7、自上而下加工与自下而上加工及其特点 第三节、注意:信息的选择

1、注意的概念

2、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及其特点

3、注意的基本品质特点

4、影响注意品质的因素

5、加工的分类

6、自动化加工与控制加工的特点 第四节、记忆:信息的储存和提取

1、记忆的分类

2、动作记忆

3、内隐记忆及其测验方法

4、记忆系统的组成部分

5、长时记忆的组织方式

6、表象编码

7、遗忘理论的类型

8、遗忘规律及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9、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10、系列位置效应

第五节、思维:信息的演算

1、思维的概念及其分类

2、实践思维、直觉思维、无意识思维

3、发散性思维、聚敛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4、类别的概念与意义

5、问题解决思维方式的种类

6、顿悟

7、反推法与启发式

8、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种类

9、定式

10、情绪兴奋水平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第三章 个性心理

第一节、心理特征概述

1、个性心理的结构

2、个性倾向性的结构

3、需要、动机与兴趣的概念

4、理想的概念与分类

5、信念及其内容

6、信念与迷信的区别

7、世界观的分类

8、个性心理特征的结构

9、能力的分类

10、影响个性心理发展的因素

11、心理特征在教育中的应用 第二节、个性理论与测验

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2、荣格的人格理论

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4、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

5、班杜拉与观察学习

6、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

7、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8、克瑞奇米尔的人格类型理论

9、谢尔顿的人格类型理论

10、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

11、威特金的人格类型理论

12、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

13、人格特质理论的基本涵义

14、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15、特质的分类

16、埃克森的人格特质模型

17、卡特尔与16PF

18、埃克森的人格问卷种类及结构

19、明尼苏达的多项人格调查表 20、Y-G性格测验

21、投射测验及其分类

22、主要投射测验的类型

23、信度及其分类

24、效度及其分类

25、常模的概念

26、心理测验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性格特征

1、性格的概念

2、性格的结构特征

3、性格现实态度特征的分类

4、性格意志特征的分类

5、性格情绪特征的分类

6、性格理智特征的概念

7、性格的可塑性 第四节、气质

1、气质的概念

2、气质的类型

3、柏尔曼的气质激素理论

4、巴甫洛夫的气质神经活动类型说

5、气质在教育上的应用 第五节、能力

1、能力的概念

2、能力的分类

3、天才的概念与结构

4、智力的概念

5、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结构理论

6、瑟斯顿的智力群因素结构理论

7、比耐-西蒙智力测验

8、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结构与特点

第四章 心理发展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含义与特点

2、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3、心理发展的研究意义

4、心理发展研究的主题

5、心理发展研究的任务

6、心理发展特有的研究方法

7、横向比较及其优缺点

8、纵向跟踪研究及其优缺点

9、跨文化研究 第二节、认知发展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2、格式、通化与顺化

3、逻辑决定论

4、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论

5、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平衡化

6、斯腾博格的智力三元理论

7、成功智力

8、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9、梅耶、戈尔曼的情绪智力理论

10、戴斯的PASS模型

11、信息加工心理学关于注意、记忆、概念以及问题解决技能的认知发展主要观点

12、语言的构成

13、语言发展的阶段论

14、语言获得理论及其类型

15、语言的影响作用

第三节、情绪、自我意识与社会性的发展

1、研究情绪发展的视角

2、儿童早期情绪发展的特点

3、依恋及其特征

4、依恋的类型

5、儿童害怕、焦虑的意义及其克服

6、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构成因素

7、自我概念的结构

8、儿童自尊的发展及其特征

9、儿童成熟的自我意识的表现

10、性别角色的发展及男女差异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1、幼儿期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及其教育措施

2、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及其教育措施

3、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及其教育措施

第五章 教学心理 第一节、教学设计

1、心理学取向的教学设计研究的意义

2、教学设计的涵义与内容

3、马杰的教学设计思想

4、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5、教学目标分类的三个领域

6、布卢姆认知目标的6个层次

7、情感教学的积累效应

8、学生起始状态分析的基本内容

9、教学内容的分析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10、加涅的认知学习分类理论

11、教学媒体及类型

12、讲授法

13、先行组织者教学法

14、发现学习教学法

15、掌握学习教学法

16、程序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其优缺点

17、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征及模式

18、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教学法

19、情感对教学的影响作用

20、布卢姆对情感准备状态的分类 第二节、认知教学

1、认知教学的本质

2、皮亚杰认知发展教学的基本观点

3、信息加工心理学关于认知教学理论特征

4、维果斯基认知教学“最近发展区”理论

5、行为主义教学观的基本观点

6、认知教学观的特征

7、建构注意教学观的基本观点

8、情境认知教学理论的特点与观点

9、心理学家加涅关于问题解决的观点

10、问题解决的特征

11、杜威关于问题解决过程论

12、华莱士关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论

13、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14、问题解决的“专家”的特征

15、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16、创造性思维及其表现形式

17、恩田彰关于具有创造力教师的特征的观点 第三节、教师心理

1、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的主要表现

2、教师基本能力的主要表现

3、教师特殊能力的主要表现

4、阿西顿关于优秀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的基本观点

5、教师树立威信的途径

6、教师维护和发展威信的措施

7、布登关于教师前5年的阶段发展论

8、专家型教师的特征

9、舒尔曼关于教师知识结构论的主要观点

10、教师专业成长的一般途径

11、微格教学

第四节、教学中的品德问题

1、中国传统品德学习的思想

2、皮亚杰品德学习的阶段论

3、柯尔柏格的品德发展理论

4、品德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5、品德态度形成的阶段论

6、不良品德行为转化的阶段论

7、不良品德行为矫正的策略

第六章 学习心理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与层次

2、桑代克、华生、巴甫洛夫、斯金纳、奥苏贝尔、加涅等人关于学习的论述

3、金布尔关于学习的全面论述

4、学习的意义学习的类型

5、塞伦关于学习风格的论述

6、学习风格的功能

7、学习风格的组成要素

8、学习策略的定义

9、丹塞路关于学习策略构成划分

10、迈克卡关于学习策略的分类

11、学习的生理机制 第二节、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

2、了解桑代克对猫的迷笼实验

3、桑代克的三条学习律

4、了解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5、强化、正强化、负强化与惩罚

6、顿悟

7、托尔曼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8、加涅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9、格拉瑟德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内容

10、威特罗克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内容

11、建构主义教学观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职责要求第三节、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内容

2、动机的概念

3、凯勒的动机与学习ARCS模型

4、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

5、兴趣的概念与种类

6、兴趣与学习的关系

7、情绪及其作用

8、沙赫特的情绪三因素说

9、培养兴趣的方法

10、意志的概念

11、意志如何促进学习

12、性格对学习的影响

13、简述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第七章 社会心理 第一节、社会化

1、社会化的概念

2、个体社会化的可能性

3、社会化的特点

4、社会化的种类

5、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6、社会化的意义

7、自我意识的概念与组成

8、自我意识形成的阶段 第二节、社会认知

1、社会认知的概念及其三要素

2、社会认知的范围

3、人际关系的概念

4、印象的概念与特点

5、印象形成的模式

6、信息加工学说关于印象形成的主要观点

7、社会认知偏差的概念及其类型

8、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9、晕轮效应

10、社会刻板印象

11、内因人格理论的主要内容

12、归因的概念

13、海德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14、维纳成败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15、凯利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

16、归因偏差的种类 第三节、社会态度

1、态度的概念与构成

2、态度的形成过程

3、改变态度的方法 第四节、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概念

2、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

3、友谊的概念

4、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5、爱情的概念与构成

6、人际关系的测量方法

7、社会距离测量法

第五节、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

1、利他行为的概念与分类

2、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3、侵犯行为的概念与特点

4、洛伦茨对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5、弗洛伊德对侵犯行为的解释

6、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7、武器效应

第六节、社会影响与群体心理

1、社会影响的概念与主要表现

2、从众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3、暗示的概念与种类

4、模仿的概念

5、群体心理的概念

6、社会促进作用与社会抑制作用

7、扎荣茨的“观众效应”的主要观点

8、群体决策的概念与优缺点

9、群体领导的概念

10、领袖人物是如何产生的

第八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三个层面的标准

2、张春生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

3、心理治疗、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的概念及其区别与联系

4、心理诊疗模式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类型

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

7、个别心理咨询的优缺点

8、心理测试的类型与作用

9、团体心理辅导的类型与优缺点 第二节、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1、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类型

2、学习问题包括的内容及原因

3、学生自我管理问题包括的内容

4、学生自我发展问题包括的内容

5、学生常见问题的内在心理根源分类

6、自卑的概念

7、非理性观念包括的内容 第三节、校园危机干预方法

1、危机的定义

2、校园危机干预的一般方法

3、严重的精神障碍的类型

4、对自杀问题常见的误解

5、对自杀问题的干预措施

6、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因素

7、常见性危机的种类

8、危机干预的保密原则

第四节、教师的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

1、格林伯格关于职业压力的分类

2、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

3、教师应对职业压力常用的方法

说明:本提纲以孙时进主编的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专业培训教材――《心理学概论》为根据,在本人长期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整理的,带有“灰色标志”的内容为各章学习难点,仅供学员学习参考之用。

(完)

第三篇:2012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_心理学复习资料

全国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教育学试题 课程代码:0038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1分,共2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幼儿园大班一般为()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2.教育的场所、设备、教具、器材等是()A.教育影响 B.教育物质资源 C.教育内容 D.教育途径

3.从教育的起源看,教育是一种()A.个体现象 B.群体现象 C.社会现象 D.心理现象

4.对教师有很强烈的依恋感情,行动容易受情绪支配的是()A.3—4岁 B.4—5岁 C.5—6岁 D.6—7岁

5.导致儿童身心发展差异性的物质性基础是()A.后天环境 B.教育 C.遗传素质 D.自然环境

6.儿童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是()A.生理成熟 B.心理发展 C.生理适应 D.心理适应

7.学前教育阶段可分为新生儿期、乳儿期、婴儿期和幼儿期,这表明个体发展具有()A.规律性 B.个别差异 C.阶段性 D.社会性

8.学前教育目标是促进儿童身体的、情绪的、智能的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这是()A.工业社会初期 B.工业社会 C.农业社会 D.现代社会

9.新生儿出生后能吃到母乳,是依靠()A.听觉 B.味觉 C.触摸觉 D.视觉

10.大脑的重量1000克,相当于出生时的两倍半是()A.7岁 B.6岁 C.4岁 D.3岁

11.儿童最初的规则意识和懂得遵守规则开始于()A.托儿所生活 B.幼儿园生活 C.家庭生活 D.社区生活

12.蒙台梭利提出,儿童对细节的敏感期出现在()A.1—2岁 B.2—3岁 C.3—4岁 D.4—5岁

13.我国农村不发达地区为了适应所在地区园舍缺乏、设备不足、适龄幼儿多的特点而采取的农村社区学前教育形式是()A.二部制幼儿园 B.完全幼儿园 C.学前班 D.巡回辅导班

14.提出多层智力观的是()A.戈尔曼 B.加德纳 C.卢梭 D.夸美纽斯

15.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育著作是()A.《民主主义与教育》 B.《教育漫话》 C.《人的教育》 D.《爱弥尔》

16.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心理特点是“自我中心化”的是()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思维阶段 C.具体运算思维阶段 D.形式运算思维阶段

17.提出“整个教学法”,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完整地、有系统地教授儿童的是()A.陶行知 B.张雪门 C.张宗麟 D.陈鹤琴

18.发展适宜性的含义:一是个体适宜性,一是()A.目标适宜性 B.方法适宜性 C.年龄适宜性 D.课程适宜性

19.儿童通过扮演妈妈体会到母亲的行为以及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这种游戏是()A.角色游戏 B.表演游戏 C.结构游戏 D.智力游戏

20.活动室墙饰的高度首先要适合()A.幼儿的身高 B.教师的身高 C.家俱的高度 D.房屋的高度

21.教师采用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例供儿童直接模仿和学习的方法是()A.语言法 B.范例法 C.参观法 D.讨论法

22.角色游戏中幼儿从独自游戏发展为平行游戏,主要反映了幼儿()A.认识发展水平B.社会性发展水平C.情感发展水平D.身体发展水平

23.在教育实践中对儿童进行最基本的、入门式的教育,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这是学前教育的()A.保教结合原则 B.独立性原则 C.综合性原则 D.启蒙性原则

24.将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学前儿童编排在一个班级里学习、生活、游戏的教育组织形式是()A.托儿所 B.幼儿园 C.混合班 D.学前班

25.“上梁不正下梁歪”,这要求父母()A.做好榜样 B.尊重儿童 C.规矩明确 D.理智的爱

26.因为儿童生病或过生日而进行的家庭访问是()A.新生家访 B.定期家访 C.情感性家访

D.问题儿童的重点家访

27.社区教育的真正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日本

28.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三优工程”是指()A.优产、优生、优育 B.优生、优育、优教 C.优产、优生、优教 D.优生、优护、优教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29.学校教育 30.教育观

31.独立自主性原则 32.发泄法 33.社会性惩罚 34.社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35.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36.陶行知主张的“六解放”的内容。37.保育员应具备的专业素质。38.如何做好入学教育。

39.实施直观形象法注意的问题。

40.幼儿教师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的基本要求。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41.论述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本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并谈谈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42.结合实际,举例说明教师如何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温馨提示:由于很多试题(主要是主观题),其答案并不是唯一的,甚至是开放的,一道题的解题思路是多种多样的,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应该鼓励自考生用多样的思路解题。正是因为如此,在评卷过程中,往往会根据考生的作答情况,对评分标准进行调整,也正因如此,教育部把国家教育考试靠后的评分标准仍然列为秘密材料。因此教育部不在网上公布答案,请考生谅解

全国200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39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每小题1 分,共3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前教育是指()

A.2~7 岁孩儿的教育 B.3~6 岁幼儿的教育

C.婴儿和儿童的教育 D.入小学前儿童的教育

2.幼儿接触最早的教育是()

A.幼儿家庭教育 B.幼儿社会教育

C.社会公共教育 D.婴儿医护教育

3.1907 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创办的、采用一些特殊方法训练处境不利的贫穷儿童的教育机构名

称是()

A.幼儿之家 B.少儿之家

C.贫儿之家 D.儿童之家

4.提出教育应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培养“自然人”的是()

A.杜威 B.卢梭

C.皮亚杰 D.福禄贝尔

5.强调学前教育职责,反映学前教育期待效应的概念是()

A.学前教育职责 B.学前教育职能

C.学前教育效能 D.学前教育技能

6.学前教育的基本功能是()

A.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

B.促进幼儿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C.提高幼儿的知识和能力

D.减轻家长保教幼儿的负担

7.在学前教育阶段体现出来的最为明显、直接的效益是()

A.个人精神效益 B.社会精神效益

C.个人物质效益 D.社会物质效益

8.学前教育区别中小学教育的特点之一是()

A.寓活动于幼儿教育之中 B.寓游戏于幼儿教育之中

C.寓教育于幼儿活动之中 D.寓玩耍于幼儿活动之中

9.作为集体教养幼儿的场所,托幼机构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育一般()

A.以班级为单位 B.以区域为单位

C.以小组为单位 D.以社区为单位

10.我国古代幼儿蒙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

A.蒙养院 B.家庭

C.私塾 D.社会慈善机构

11.认为幼儿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管理者、强化者、评估者,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这是哪种理论

关于幼儿教师角色的观点?()

A.成熟主义理论 B.精神分析理论

C.行为主义理论 D.建构主义理论

12.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是()

A.经验型教师 B.专家型教师

C.家长型教师 D.知识型教师

13.“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用来说明什么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A.颜色 B.环境

C.遗传 D.物质

14.创设幼儿园物质环境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首先要做到()

A.个性化 B.大众化

C.艺术化 D.童趣化

15.物质环境内容应随季节、节日、教学任务以及幼儿的兴趣爱好、需要和能力的变化而不断更新。

这体现了创设幼儿园物质环境的()A.主体性原则 B.适应性原则

C.动态性原则 D.效用性原则

16.从本质上说,幼儿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一种()

A.隶属关系 B.社会关系

C.人际关系 D.主从关系

17.托幼机构对幼儿进行编班所采取的方式基本上是()

A.按年龄编班 B.按智力编班

C.混龄编班 D.随机组班

18.幼儿园教育应以什么为基本的活动方式?()

A.学习B.上课

C.玩耍 D.游戏

19.幼儿之间的关系开始分化,大部分幼儿之间形成了稳定的同伴、朋友关系。这是哪一幼儿班级生

活的年龄特点?()

A.小小班 B.小班

C.大班 D.学前班

20.幼儿出现孤独症、恐惧症、抑郁症以及多动症,说明他存在()

A.生理方面的行为问题 B.品行方面的行为问题

C.心智方面的行为问题 D.人格方面的行为问题

21.在西方教育史上,课程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意为“跑马道”,据此,课程最常见 的意思是()

A.学习的进程 B.教学的计划

C.学习的进度 D.教学的程序

22.比较系统的社会本位课程思想(教育思想),最早可追溯到()

A.柏拉图 B.斯宾塞

C.胡塞尔 D.乌索娃

23.建立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研究中心,并亲自主持幼稚园研究工作,提出“活教育”思想的是()

A.陶行知 B.陈鹤琴

C.张宗麟 D.张雪门

24.以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全面探讨课程问题,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结构主义的幼儿园课

程(理论)的是()

A.布鲁姆 B.斯金纳

C.布鲁纳 D.加德纳

25.以儿童及教师的兴趣、儿童发展的需要和环境中有关材料等为课程来源,反映儿童在环境中发生 的事情,与儿童特定环境相呼应而生成的课程,即属于()

A.生成课程 B.生活课程

C.现成课程 D.生态课程

26.2001 年9 月,我国出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确定的“五领域课程”内容包括的五个方面是()

A.体育、艺术、语言、常识、社会 B.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C.体育、德育、艺术、科学、社会 D.健康、计算、社会、科学、艺术

27.幼儿教师在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时要()

A.以发挥自己的主体和主导作用为指导思想

B.以发挥教学的育人作用和功能为指导思想

C.以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指导思想

D.以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和直观作用为指导思想

28.从本质上讲,因人施教就是()

A.对儿童实施个别教育

B.只对一个儿童进行的教育

C.根据儿童实际,使儿童得到最适合个体的教育

D.按儿童能力的水平差异实施的教育

29.因人施教方案设计的具体运行程序的第一步是()

A.分析教育活动目标 B.观察研究儿童

C.选择活动内容、材料 D.确定起点行为

30.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构成通常包括四类:()

A.效果标准、效益标准、职责标准、素质标准

B.效果标准、效率标准、职责标准、素质标准

C.成果标准、绩效标准、职责标准、素质标准

D.成效标准、效功标准、职责标准、素质标准

二、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价值

幼儿园课题

幼儿园单元主题活动 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

三、简答题

简述提高学前教育效益的途径

什么样的幼儿园环境最符合现代学前教育的要求 专业幼儿教师具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班级对幼儿成长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因人施教应遵循哪些原则

四、论述题

联系实际谈谈托幼机构教育坚持的基本原则 评述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的基本理论

五、应用题

假如你是小班班主任,你将如何进行班级生活指导?运用所学的有关学前教育原理加以阐述。

第四篇:教师资格证的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一、1、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基本形式。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过程是师生双方的活动。

3、教育心理学是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位中心。

4、中等学校心理学与一般的教育心理学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一是研究中等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不涉及小学;二是包括中学生发展心理的内容。

中等学校心理学的性质:

一、中等学校心理学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性质、以社会科学特征为主。

二、中等学校心理学注重理论性而以应用型为主。

中等学校心理学的意义:答:

一、有助于认识学与教的心理活动规律、科学育人。包括

1、测量与描述。

2、理解和解释。

3、预测与控制。

二、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科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1、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认知活动系统。

2、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情意活动系统、人格协调系统。

3、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系统。

三、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水平、不仅要提高教师所教学课的知识水平、还要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四、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开展科学研究、搞现代化要靠科学、育人也要靠科学。

中等学校心理学的研究策略和方法单选:唯物辩证法是科学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多选:研究中学心理学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中等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层次:

1、基础理论研究;

2、外推的基础科学研究;

3、应用水平的研究;

心理学选题的标准:

1、价值性;

2、科学性;

3、准确性;

4、可行性;

心理学研究的一般阶段。

1、提出研究的问题;

2、制定研究计划;

3、进行研究准备;

4、研究付诸设施;

5、整理研究资料;

6、分析研究结果并加以推论;

7、撰写研究报告;

8、提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打算。

如何搞好实验设计。(中等学校教育心理学实验研究的设计应注意什么?)

答:

一、选择与确定课题、建立理论假设顺序如下:

1、选择与确定课题;

2、确立研究该问题的课题。

二、制定实验研究计划。

1、确定研究对象。常用的方式有:1)随机抽样;2)分层随机抽样;3)有意抽样。

2、设计实验研究的因素控制。首先、要设计实验室中的自变量;其次要注意实验研究中的无关变量;其

三、确定实验的技术手段;其

四、设立对照组;其

五、确立实验效果的检测和评估手段;其

六、确定研究阶段与步骤。

三、做好研究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

1、收集有关研究资料;

2、实验研究的物质条件方面的准备;

3、参加实验研究的人员培训;

4、如果需要、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验、以取得经验、纠正差错。

四、实验研究的实施阶段。

五、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实验结果。

六、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中等学校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答:

1、观察法:是研究者在教育活动中的自然情境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的行为变化、从而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2、调查法:主要不是直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表现、二是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获取有关材料、从而了解被试者的心理。调查法的特点和种类。特点:适用性广、自然真实、简便易行、形式灵活多样。问卷法:注意:

1、问题要明确、没有难懂与含糊的地方;

2、问题不宜过多;

3、问卷题目应该生动有趣、回答要简单、以便于流计处理;

4、一套问卷应有一定的测验被试问答是否真实的问题;

5、调查范围较大、应通过预测进行效度和进度的检验。

3、教育心理实验法包括:实验室试验法与自然实验法。教育心理实验法是中等学校教改实验最常用的方法。特征包括:

1、它可以在正常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和活动中进行、不打乱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2、实验控制的特殊性。“控制”是实验的精髓。

4、个案研究法:是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少数或个别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多方面深入研究方法。对象的选择要有典型性、资料收集要全面要及时记录情况、资料的分析要科学。

5、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 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认知过程:既是认识过程、是个体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具有一系列的认知操作程序。认知过程包括注意、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它是人类其他心里活动的基础。

注意:是心理活动时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那就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是注意的基本功能、它可以使大脑在复杂的刺激源中选择那些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同事陪出无关信息的干扰。

2、维持功能就是将心理活动维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强度和紧张度。这是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必要条件。

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注重心理活动有利于心理和行为活动准确和精确的进行、也有利于对活动进行及时的调节和矫正。这是注意最重要的功能。

注意的种类: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它的特点是、一是刺激物的强度。二是自己唔得对比度。三是刺激物的动感。四是刺激物的新异性。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地的、需要付出意志力的注意。有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的条件:一是对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依从:二是对活动的简介兴趣的依从:三是过去的经验的依从:四是对人格的依从:五是对活动的组织方法的依从。3有以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条件有两个:一是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二是活动的自动化。

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

感知觉:实质上是感觉与知觉统称。认知心理学认为、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根据刺激物的性质和发生感觉的飞信器的不同、可以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是个人对外部刺激的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等。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擦觉、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

感觉的特殊现象(规律):

1、感觉适应、感受器再刺激的联系作用下、感觉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发上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适应。感觉适应在视觉、肤觉和嗅觉中最为明显、但作为保护感觉的痛觉几乎没有时应现象。

2、感觉的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感觉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3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官受到不同刺激作用时、其感觉会发生变化的现象。4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知觉的基本特征:1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力图富裕知觉对象以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意义性(又称理解性)。

2、知觉的整体性。3只觉得选择性。4只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是觉得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他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表象及特征、表象是指人脑中出现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有三个特征:1形象性、2概括性、3可操作性。

记忆及其基本过程、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应、他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可以分为四种、即形象记忆、动作记忆、抽象记忆和情绪记忆、记忆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记忆系统: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活动是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互相联系的记忆系统组成的。

遗忘的基本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1850--1909)开创了对遗忘的实验研究。一般的规律为:

1、时间因素、这就是有名的“先快后慢”规律。

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3学习的程度、4、材料的顺序、5识记者的态度。

思维与想象:

1、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他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应。人的思维过程是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基本特征。

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的两个特征。

思维的分类:根据思维活动所凭借的工具不同、我们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按照思维探索为题的方向不同、我们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根据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的新颖性不同、我们把思维分为习惯思维和创造思维。

想象的分类:根据想象的目的性、可以将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无意想象又称为不数随意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是有目的的自觉的想像、有意想象有两种形式、即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是再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他的两个特点是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再有就是指向未来。思维的认知加工过程:一般表现为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具体化。

想象的认知加工过程。主要表现为1黏合、2夸张、3典型化、4想象联想。

问题解决(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1、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问题空间是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一般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四个阶段组成。

2、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很多、有情境因素也有个人因素、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各个因素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主要有以下几种。1)动机水平、2)问题情境、3)定势、4)原型启发、5)个性因素。

第二节 行为动力,人的行为,特别是那些有目的的行为一定是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的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有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和调整功能。

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他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它的特性:一是动力性、二是对象性、三是社会性。

需要的种类、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按照需要所指对象的性质不同、可以将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最低层次是生理需要、中间是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上面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与需要、行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获得马祖时、就会推动人们寻求满足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动机。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十分复杂。首先同一种行为可能会有不同的动机、不同的行位可能会有一种或相似的动机。其次、在同一个人身上、行为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主导动机、有的则是从属动机。第三、生活中、动机与活动的效果往往不一致。

动机的种类、跟据动机对行为作用的大小和地位、可已将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非主导动机。主导动机是对个体行为影响最大的动机、非主导动机处于相对较弱的动机地位。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将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根据动机引起的行为与目标的远近关系、可以将动机分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根据动机的起源、可以把动机分为审理性动机和社会动机、严格来说人的生理动机带有一定的社会色彩、人没有纯粹的生理性动机。

意志行动、意志是有明确的目的的、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比动机更有坚持性。受意志支配的行动也叫意志行动。

意志行动的基本过程、意志行动的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行动的心理冲突、从形式上看、心理冲突大致可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

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和情感的分类、1、情绪和状态的分类:是指在某种事件和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的时间所保持的某种情绪、较为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是指人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强烈、短暂、爆发性的情绪状态。应激:是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2、情感的分类:情感是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心理体验、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具有社会历史性、是人特有的心理现象之一。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情感有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

第三节 心理特征理论

心理特征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是多种心理品质的独特组合、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渐次发展养成的、能力、气质和性格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

能力:能力是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心里特征。它通过活动表现出来、与其他心理特征不同、能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规定活动的质量。

能力的种类:按照倾向性不用可以将能力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类别的活动中共同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我们习惯把他们综合一起称为智力。特殊能力: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绘画中的色彩辨别力、形象记忆力、音乐学习中的曲调感、节奏感等。

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影响人能力发展的因素)遗传是环境的基础、环境表现遗传。

1、遗传: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没有相应能力的发展、素质本身不是能力、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能力、它仅仅给能力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人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把可能转变为现实。

2、环境和教育:重视青少年的早期教育经验、改善他们的早期生活环境、对其智力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3、实践活动:人的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最终形成的、离开了社会实践、即使有良好的素质、环境、教育、能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

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类型结构差异、2、能力发展水平差异、3、能力表现早晚差异。

人格的概念和特征:人格是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而外在行为模式为生活风格、生活方式等。内在动力组织、包括态度、动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还有就是内外结合的统一体、如自信心、独立性、倾向性。

人格的特征:人格是内涵丰富的概念、它具有整体性、独特性和稳定性等特征。

人格的结构:包括性格、气质、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结构。

气质:

1、气质的概念、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度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或秉性就是气质。气质不是推动人们活动的心理动因、而是人的心理活动具有的某种稳定的动力特征。气质表现在人的心理、行为的方方面面、气质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独特的动力色彩、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典型特点。

性格的概念: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极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性格主要表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反映了个提到的品质的好坏、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

性格结构及其特征:性格的静态结构:一是性格的人之特征、二是性格的情绪特征、三是性格的意志特征、四是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动态结构:主要表现在不同的性格特征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在不同的情境下会表现出性格不同的侧面、性格的可塑性

气质与性格的关系:第一、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具有生物性、而性格是后天的、与个体的社会生活环境密不可分。第二、从可塑性上看、气质变化较慢、可塑性小、二性格的可塑性相对较大。第三气质所指的典型行为时它的动力特征、与行为内容无关、因而气质不具备社会评价意义。性格主要反应行为的内容、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所以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人格的成因:

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4、自然环境因素。

第三章心理的发展

心理发展的实质:心理发展是指随着年龄的增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

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以下规律或特点:

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前后发展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先前的发展为后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是后来发展的前提,这就是心理发展的连续性,由于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矛盾运动过程,质变是在量变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不能把这个发展阶段看成是绝对的、突发的,心理发展即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每一个阶段开始时总有上一个阶段的特点和痕迹,在每一个阶段的后期,下一阶段的特点又开始萌芽。

2、心理发展的定向性和顺序性。人的心理总是遵循一定的方向,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尽管心理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或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达到某种程度或水平的时间以及最高程度的水平的不同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此外,心理发展的不平衡还表现心理发展在总体上的速度也有不同,存在着心理发展的加速期与相对的平缓期。

4、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尽管个体的心理发展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有比较一致的发展模式,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具体表现在个体身上,每个人的发展与他人的发展还存在着某些不同之处,这就体现出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二)童年期、少年期和青春期的主要心理特征

1、童年期

2、少年期 少年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交织的时期,这个时期矛盾交织错综,有人称之为疾风暴雨时期。

3、青年初期 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1、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基础

生理成熟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生理成熟对心理发展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孕妇的身体健康状况对胎儿发育的影响

(一)孕妇的身体条件对胎儿的影响母亲的年龄对胎儿的影响:超龄和低龄。

(二)孕妇的疾病对胎儿的影响

(三)药物、烟、酒对胎儿的影响

1、药物的影响

2、酒精的影响

3、吸烟的影响

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首先,人类通过遗传把特有的技能结构传给下一代以外,还要通过语言、文字等方式将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积累的精神财富传递给下一代。其次,不同的儿童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家庭、学校或某些场所,所受到的社会条件的影响是不同的。第三,许多关于早期母爱被剥夺的研究证明,儿童早期发展中的社会因素对儿童智力、情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第四,个体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的互相作用。遗传和环境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第五,遗传和环境、成熟和学生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的作用也不是恒定的,他们的影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心理机能方面是不同的。第六,总的来说,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规定了心理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范围,个体的社会生活,教育决定了他在这个范围内的实现水平。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发展理论,皮亚杰主要研究人类的认知活动。

(一)够建主义的发展观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

1、同化

2、顺应

(二)认知发展的阶段划分第一,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第二,各个阶段都有它的独特特征,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第三,各个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交叉。第四,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第五,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第六,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组件组成整体。

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2、前运算阶段(1)单位思维(2)思维的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4)静止性

3、具体运算阶段主要特点:(1)多位思维(2)思维的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4)反映事物的转化过程(5)具体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主要特点:(1)假设一演绎思维(2)抽象思维(3)系统思维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学中的意义

1、按儿童思维方式实施教学

2、按儿童认知发展的顺序设计课程

3、根据个别差异进行个别教学

4、促进儿童心智发展的教育过程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论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制约。文化历史发展阶段

人的心理机能有两种:一类是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类是高级心理机能。

特征:

1、他们是随意的主动的2、他们的反应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3、他们实现的过程结构是间接的4、他们的起源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

5、他们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一)心里发展观主要特征:

1、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2、抽象一概括机能的提高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二)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达到较高的水平。

(三)维果斯基的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1、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于“最近发展区”

2、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必由之路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论

(一)关于人格的发展主要功能:

1、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

2、调节本我的需要

3、管理不为超我所接受的冲动

4、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主要表现:

1、管制社会所不容的原始冲动

2、诱导自我使其能以合乎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的现实目标

3、使人格向理想人格发展

(二)人的心理阶段的划分

1、口腔期

2、肛门期

3、性器期

4、潜伏期

5、生殖期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1、信任与不信任阶段

2、自主与怀疑和羞涩阶段

3、主动感与内疚感阶段

4、勤奋与自卑阶段

5、自我同一性与同一性的混乱阶段

6、亲密感与孤独感阶段

7、繁殖感与停歇感阶段

8、自我完美感与悲观失望感阶段 第四章中等学校学生的年龄特征

1、我国初中生的年龄大都在(11、12-

13、14)岁,大体与(少年期)相当。

2、(少年)期是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一个人由(不成熟)的(童年)走向(成熟人)生转折期的开始,无论在(生理或在心理)上都发生着(急剧变化)。

3、少年期或过渡期的主要特征:(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4、初中学生生理发育的主要特点:A身体发育牌第二次“生长高峰”期;B神经系统的发育;C性开始。

5、少年期生理迅速发展最明显的表征是(性成熟),第二性征开始出现。

6、认识活动发展的特点:⑴观察力发展的特点;⑵注意发展的特点;⑶记忆发展特点;⑷思维的想象发展的特点。

7、(初中二年级),是中学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少年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8、情感发展特点:初中阶段正处于(情绪)、(情感)发展的(转折期)

9、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和(两极性)明显。

10、心理学家都认为(12-14岁)是情感发展(最困难、最令人操心)的(年龄阶段)。

11、进入(少年期),学生个性结构的主要变化在于(自我意识)有了(质)的飞跃。

12、(成人感)的产生标志着(少年与周围人群的关系的重要变化。)

13、初中生的(成人感)(独立感)(性意识)(自尊心)(自我评价能力)均呈现出随着年级升高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的发展趋势。

14、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第四章

1、少年期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答:少年期或过渡期的主要特征在于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初中阶段是人生极为重要的关键年龄期。

2、初中学生生理发育的主要特点?答:⑴身体发育处于第二次{生长高峰}期。进入青春期的学生,身体迅速成长,平均每年身高增长7-10厘米,体重每年增长3-3.5千克。女生进入这一生长高峰阶段的时间早于男生两年左右,从9岁开始到11-12岁达到增长的高峰,男生从11岁开始到14-15岁身高体重才赶上并超过女生的发育。⑵神经系统的发育。特别是脑的结构和机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春期学生脑的发育主要转向机能方面。⑶性成熟开始。少年期的生理结构迅速发展,最明显的表征是性成熟开始。第二性征开始出现。

3、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

(一)认识活动发展的特点:⑴观察力发展的特点;⑵注意发展的特点;⑶记忆发展的特点;⑷思维和想象发展的特点;①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②从少年开始已有可能初步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③初中二年级是中学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到高中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

(二)情感发展的特点:⑴情感发展特点,初中阶段正处于情绪。情感发展的转折期。①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和两极性明显,12-14岁是情感最困难,最令人操心的年龄阶段。②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深刻。③对异性感兴趣,形成表面疏远而内心又很“爱慕”的矛盾心理行为,应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重视并争取相应的教育措施。⑵意志发展的特点: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和难度增大,加上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发展。

(三)个性发展的主要新成分。

1、个性结构的主要变化。进入少年期,学生个性结构的主要变化在于自我意识有了质的飞跃。

2、社会性的发展。成人感的产生标志着少年与周围人群的关系的重要变化。

(四)自我意识的发展。①初中生的成人感,独立感、性意识。自尊心,自我评价能力均呈出随年级升高由低水平到高水平的发展趋势。②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各个特征发展有其各自的特点。③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与教育?

答:少年期正是独立性和自觉性发展的关键时期,牌半幼稚半成熟状态。由于生理逐步成熟和社会生活环境诸因素的相互作用,初中生心理上出现和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

1、独立自主性的发展与依附性的矛盾。幼儿依附于最亲密的人,以满足其生理和生活的需要。儿童进入小学后,由于父母的依赖转向老师的依赖,少年进入初中后,人生旅途中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加上身体的迅速生长发育,活动能力的加强,交往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等。对人、对事、对己进行评价有了自己的见解和尺度,于是便由以前对周围权威人物的崇拜而逐步转化为具有“主观权威意向”。他们极力想争取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独立自主地位的新的权利,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但他们在经济上、生活上和学习上仍然要受家庭和学校的制约,在思想深处并不希望家长、老师完全不管或不关心他们。但是反对家长和老师仍然把他们当小孩一样看待,要求成人能平等地对待自己,反对过多、过细的照顾、监督或包办行为。成人过分的监护和管理,则往往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情绪、反抗行为,造成与成人的矛盾与冲突、初中学生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反抗和不服从作为争取改善与成人不平等地位的一种手段,成人如果不懂得少年独立自主性和依附性发展的特点,不主动改变对他们的态度,这种反抗情绪和反抗行为就可能经常发生,久而久之,少年的抗拒性就会变得越来越顽固,从而形成逆反的性格。家长和教师应主动调整与少年的关系,既关心。爱护他们,又尊重、信任他们。要求他们独立地安排和管理好自己的学习、锻炼、工作和生活,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适当交能他们一些有益于培养独立自主性的独立活动能力的任务,以促进其独立自主性的发展。

2、活动能量与认识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少年精力旺盛,总感到深奥都是劲,其通车和精力都需要发泄,少年情感强烈,易于冲动,理想带有幻想性、情境性,需要强烈,自制力尚差,在思想上又无所顾忌,因而无论干好事或干错事都非常卖劲,而且在行动之后往往也就不再去认真思考行动的利害关系和后果了。由于少年认识与行为不完全同步,当他们干了错事的时候,教师切不可把他们想象得太坏;同样,当初中学生做了好事,甚至是非常感人的好事的时候,亦不可对他们的思想境界估计过高,对其进行表彰或宣传也应实事求是,教育工作应根据少年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鼓励学生去做一些教育者希望和要求他们做事情,并在行动过程中或行动之后引导学生认识这些行为对自己、对同学、对集体、对社会的意义和价值,要求他们注意认识和行动的统一性,逐步达到由认识来指导、调节自己的行为。

3、性的成熟与道德、法制观念的矛盾。从生理看,性成熟的开始是少年发展的显著特点。由于性的成熟,必然会引起心理上的重大变化。由于少年年龄小,认识水平低,道德与法制观念薄弱,加上少年精力旺盛,好奇心强,感情易冲动,自制力不强,常常可能置道德和法制于不顾,因此很容易犯这方面的错误。在两性认识和体验上有一个发展过程,彼此间的爱慕感情是这种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它可以成为激励少年积极上进的有利因素,关键在于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第五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的概念及分类?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练习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以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

广义的学习可以从几方面加以理解?⑴学习的发生是由于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⑵学习的结果是使个体的行为发生了持久的变化。⑶不简单的认为凡是行为的变化都意味着学习的发生。⑷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人类普遍具有学习行为,而且动物也能够学习。

(判断)凡是行为的变化都意味着学习的发生。(错误)(论述简答)学生学习的特点哪些?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学生学习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第一,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第二,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第三,学生学习以掌握系统的间接经验为主。第四,学生的学习是在班集体这种特有的社会群体中进行的。

.学习理论分为?行为派的学习论和认知派的学习论。(论述简答)行为派的学习理论有以下三种:第一,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桑代克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桑代克的心理学思想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联想主意心理学,他的学习理论被称为“学习的联结说”。桑代克根据对动物学习的研究,提出三条学习的基本规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选择)第二,斯金纳的学习理论。斯金纳是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创始人。斯金纳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任何的刺激-反应都应该看成是反射。心理实验者的任务就在于给予已知的刺激并观察学习者的行为,从而探索学习的规律。斯金纳提出,有机体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选择)与此相对应,条件反射也有两类:一类是刺激性型条件反射或称应答性条件反射;另一类是反应型条件反射或称操作性条件反射。(选择)斯金纳提了程序学习与教学的思想。程序学习是一种自动学习方式,是根据程序编制者对学习过程的设想,把教材分解为许多小的项目,然后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每一项目都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反应,然后给予正确答案以便核对。第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在一系列观察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班杜拉形成了他的观察学习理论。他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类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其核心就是替代性学习和替代性强化。替代性学习就是指观察学习或称模仿学习,人类个体可以通过观察对示范榜样的强化所引起的行为变化。学习者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就会增加这种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则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3.观察榜样的行为表现进而加以模仿的过程受几种因素的影响?(3种)⑴榜样的刺激特征及其行为后果的影响。⑵受观察者动机的影响。⑶受观察者认知水平的影响。

1、选择。观察学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认知派学习理论有以下几种:第一,古典的格式塔派学习理论。格式塔派于1912年发端于德国,其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等人。他们的工作是从研究似动现象的知觉实验开始的,在对知觉的实验研究中,逐渐形成了关于学习的理论。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认为:一,学习即是完形。学习的本质就在于组织一种完形。二,学习即顿悟。没有“盲目的学习”学习是一种突然的领悟和理解。第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是认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观点如下:①关于学习的本质。他认为,学习在于学习和发展的认知结构,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人们通过动作、表象和符号三种表征将新知识纳入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中。对于人类的学习来说,最重要的是符号表征。②关于学过程。他认为,学习就是一个把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发展认识结构的过程。③关于学习的内容。布鲁纳把对学习的看法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强调应该让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④关于学习方式—发现学习。布鲁纳认为,学习一般的原理原则固然重要,但尤为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态度,即探索新情景的态度,做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能力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事物的态度,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第三,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伯尔也是认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提出,有意义学习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奥苏伯尔认为,学校中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而他更强调前者。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这正是教学的目的。此外,奥苏伯尔还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策略。第四,加涅的学习理论。他的理论受信息加工理论的影响,把人类学习过程看成是信息加工过程,并提出了信息加工过程模型。把学习过程分为三个系统:学习的第一个系统是加工系统或操作系统、学习模型的第二个系统是执行控制系统;学习模型的第三个系统是预期系统,它是动机系统对学习过程的影响。(选择)

1、教学原则包括?逐步 分化原则;综合贯通原则。

2、发现学习的特点:一,不是由教师将现成的结论性知识讲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主地抓住自然事物现象去进行探索,获得知识;二,不强调获得知识的结果,而是注重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尝试科学发现原理原则所经历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

第六章 学习动机、学习迁移与学习策略

1、学习动机的感念是指直接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里力量。

2、学习动机也可以称为学业成就动机。

3、学习动机的内驱力成分包括三方面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4、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

5、班杜拉将期待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果期待,另一种是效能期待。

6、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一个是个体的归因方式。

1学习动机的分类?答:(1)、间接远景性学习动机和直接近景性学习动机。(2)、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案例分析)(3)、主导性动机和补助性动机。

2、学习动机的理论?答:(1)强化动机的理论(2)需要层次的理论(3)自我能效的理论(4)归因理论(5)成就动机理论

1、根据迁移的(效果),可把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2、根据迁移的(影响方面),可把学习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3、根据迁移(发生的水平),可把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4、根据迁移的(内容),可把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5、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起促进作用的是(正迁移)。

6、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起阻碍作用的是(负迁移)。

7、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产生了影响是(顺向迁移)。

8、后续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了影响是(逆向迁移)。

9、难度和复杂度相同在水平上的迁移时(横向迁移)。

10、低水平的知识、技能的掌握向高水平的知识技能学习的迁移时(纵向迁移)。

11、一般概念原理、态度或方法的迁移是(一般迁移)。

12、具体的特定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另一具体的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影响是(特殊迁移)。

13、最早的有关迁移现象的系统假说是(形式训练说)。

14、最早对桑代克的迁移学说提出反对意见的是(贾德)。

15、早期迁移理论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和(概括理论)。

16、当代的迁移理论包括(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产生式的迁移理论和元认识迁移论)。

1、学习迁移的种类有哪些?(1)、根据迁移的效果,可把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2)、根据迁移的影响方面,可把学习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3)、根据迁移发生的水平,可把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4)、根据迁移的内容,可把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2、怎样通过教育学促进迁移?答:

1、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

2、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

3、在进行教学时,应具体分析所要教授的内容适合何种迁移。

4、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5、有意识的教会如何学习,帮助他们掌握学习中有效的认识策略和元认识策略。

6、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和学习的积极态度。

第五篇:2013湖南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复习重点

2013年湖南省《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要点

备注(根据出题频率和大纲的层次把这些要点按重要程度标记为★★,★)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与教学的构成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创建、发展、成熟、完善。

6、教育心理学可为实际教学提供一般性的原则和技术。

7、★★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从19世纪末起,开始从事动物的学习研究,在1903年著书《教育心理学》,后来又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角度来着重探讨《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与测量》。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专著,也是世界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专著,教育心理学学科从此产生。8、20世纪30年代后,学科心理学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内容;50年代,信息论思想及相关成果影响到教育心理学。

9、★在东方,维果茨基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并提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

10.★1924年,廖世承为师范教育的需要编写了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体系学科正在形成,注重结合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70年代,奥苏伯尔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研究学生学习。

11.★20世纪80年代,在心理学完善阶段,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的成果表现为四个方面:主动性学习、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性研究。

12.★补充填空题:教育心理学创建阶段:1)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第一次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思想。2)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在《论教学方法》中首次提出了“教育要心理学化”。3)德国的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提出要把教学理论绵研究建立在科学(心理学)基础上,提出“四段教学法”。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2、★心理发展有几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初中 11、12-

14、15岁)这是个体从童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具体表现:①其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形象作支柱,出现反省思维。②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有片面性和主观性。③他们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也可集中精力学习。④身体剧变,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⑤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⑥道德行为更自觉;但自控能力不强。

2)★★青年初期(高中14、15-

17、18岁)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基本成熟的时期。①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②人生观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深刻的发展。③能比较客观的看待自我,表现自我,敏感的防卫自我,珍重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④对未来充满理想,好的意志品质也有发展,但又会出现与生活脱节的幻想。

4、★学习准备,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5、★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

6、★皮亚杰是认知发展理论的创始人。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建构过程,个体内部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图式: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表现出某种可以重复的动作模式或思维模式。同化:主体把新刺激组合到原有图式中,使原有图式丰富和扩大的过程。顺应:当主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的情境时,对自身图式进行相应的改变和创新,以适应新情境。

★认知发展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觉动作阶段(从出生到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四个阶段的特征:

★1)感觉动作阶段的突出成就出现了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中,儿童出现了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直觉思维表现出集中化、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化。(自我中心化倾向: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只会从自己的观点着眼,不会考虑别人的不同看法。

集中化:只注意事物的一个方面。不可逆性:指思维只能前推不能后退。)

★3)具体运算中,儿童思维有明显的逻辑性,突出成就是获得守恒概念,此外,儿童还获得分类和序列 能力。(守恒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4)形式运算阶段个体的特点:①个体的认知具有抽象思维能力。②能归纳概括个别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和检验假设。④具有命题思维能力。⑤具有演绎推理能力。

7、★维果斯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是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他的认知发展观: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他的观点是学习先于发展并促进发展。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观察的持久性增强;观察的精确度提高;感受性增强;概括性明显发展★★(初二是转折点)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上升到理论型;★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8、**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皮亚杰的观点)2)教学促进认知发展。(维果斯基)教学支架:指儿童在试图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或者更有能力的同伴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9、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和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必须经历8个互相联系的阶段,1)婴儿期信任感对不信任感;2)幼儿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3)儿童早期主动感对内疚感;4)儿童晚期勤奋感对自卑感;5)★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6)青年期亲密感对孤独感;7)成人感繁殖感对停滞感;8)老年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自我同一性是指整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自我,并形成一致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

10、★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教师的品行素质、班级环境、课外训练活动)、同辈群体。

11、如何建构健康的人格?人格统合包括三个方面的统合,即自我内部的统合(树立自我意识、培养乐观生活态度)、自我与社会的统合、自我与自己实践活动的统合。

12、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

从形式上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从内容上分为:生理的我、心理的我、社会的我; ★从自我观念上分为:现实的我、投射的我、理想的我。

★自我意识的发展:出现:儿童2、3岁左右;加速发展:小学;突变时期:青少年时期。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13、皮亚杰认为,青少年产生了一种新的自我中心,★出现了两种认知歪曲:“假想的观众” “个人的虚构”

14、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指个体偏爱的习惯采用的加工信息方式。有以下几种:

★★1)场依存型(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外部参照物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和场独立型(内部线索参照,不受外来事物干扰); ★2)冲动型与沉思型;3)整体型和序列型

15、认知能力也即智力:涉及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方面的信息加工能力。智力是个体的先天因素与后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量和质的差异)与群体差异(性别、年龄、种族差异)。★人们的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

16、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1)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布鲁姆的掌握学习);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17、心理学家将性格分解为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18、性格是指个体字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类型分为:1)机能类型说(英国的培因将其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2)向性说(瑞士的荣格提出内向型和外向型);3)独立-顺从说(奥地利的阿德勒提出)

补充:中学生观察发展特点:自觉性、精确性、概括性、顺序性

★中学生记忆发展特点: 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 2)意义记忆能力不断提高3)抽象记忆发展快

中学生行为表现发生的变化:喜欢争论、理想主义 ★性格差异对学生学习有何影响:

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影响学习的速度与质量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广义的学习: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人类的学习: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的、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专门的学校、老师、有目的)

1、(美)加涅将学习层次分为八类 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学习★8)问题解决学习(最高层次的学习)这个分类是按照顺序的。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学习2)智慧技能学习3)认知策略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加以控制调节和管理的学习)4)动作技能学习5)态度学习这个学习分类不是按顺序的可以同时习得。

3、★我国将学生的学习分为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社会规范的学习

4、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的作用,在刺激和行为之间建立联结。★强化在此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分为经典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

5、★★桑代克的试误学习论,认为“学习即联结”,学习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请清楚了解这些规律的含义)

6、俄国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提出了学习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泛化、辨别

7、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提出了学习的基本规律:强化、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请清楚了解这些规律的含义)他认为个体行为分为2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8、塑造或促进良好行为的方式有:1)★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2)★行为塑造(也叫连续接近法,指通过强化每一个小的进步达到预期行为目标的有效方法)

9、★根据联结学习原理,消除不良行为的策略有:餍足、代价、结合消退和强化。

10、格式塔的★顿悟学习,也称为完形心理学,是一个德国的心理学派理论,代表人物苛勒。

11、★★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他提出的学习观是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的三个过程;他提出的教学观是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强化、结构、动机和程序原则)

认知结构: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系的内部认知系统,是用来感知和概括新事物的一般方式。

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

12、★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意义学习即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实现意义学习主要条件1)学生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2)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3)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

接受学习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先行组织者可分为两类:★陈述性和★比较性的组织者。认知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重视对关系的了解2)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3)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13、★建构主义学习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其所谓的知识观1)并非预先确定,更非绝对正确2)只能以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3)知识在具体情境的复杂变化中不断深化。学习观,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观,教学应把学的现有的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知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化。★★建构学习论在课堂中的应用1)研究性学习2)合作学习3)教学对话

第四章 学习动机

1、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具有三种★功能:激活、指向、维持。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过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有两个基本成份: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

学习需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因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诱因:与学习需要相联系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如表扬、奖励等。学习动机的种类1)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2)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3)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4)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2、★★认知内驱力;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经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属内驱力:一个人想获得长者的赞许和认可而表现出来的需要。

3、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有启动、定向和维持作用。

此外,学习的结果也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4、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在一定范围内是一致的,表现为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绩。和任务的难度、学生的个性都有关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以学习行为为中介。

5、★★学习动机的理论:1)斯金纳提出强化论2)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前者包括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后者包括自我实现,即追求完整、丰满的人性实现和个人潜能的实现)3)维纳提出的归因论(三个维度:内部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和不可控归因,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部环境)4)阿特金森代表的成就动机理论(追求成功的和避免失败的)5)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论(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天因素的影响,行为结果因素即强化,有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1)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受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影响;2)归因方式可使个体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出现变化;3)自我效能感还受替代强化的影响

6、★★如何树立自信心?

1)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①通过要求学生形成适当的预期来实现; ②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③通过提供挑战性任务来实现 2)设置合理的目标: **①具体的、短期内能实现的、中难度的目标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动机;②对学习目标达到与否的反馈或评价有助于激发动机。

3)进行归因训练: **①教师帮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②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③对于低成就的学生,还必须教授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

★习得性无助:学习者认为无论自己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并由此产生沮丧,丧失动机,甚至不去避免失败,放弃学习的无助行为。

7、★★如何培养学习积极性?1)使任务更有趣2)引发认知冲突3)合理使用表扬4)合适的反馈

第五章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迁移的种类1)正、负迁移2)顺向、逆向迁移3)水平与垂直迁移4)一般与具体迁移5)同化性、顺应性与重组性迁移

关于迁移的基本理论:

★早期理论:1)形式训练说(沃尔夫提出,官能自动迁移到活动中);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提出,有相同的要素);3)经验类化说(贾德提出,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水下打靶试验);4)关系转化说(格式塔,理解和顿悟,小鸡觅食实验)

现代迁移理论:1)认知结构迁移论、(以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为基础)2)产生式论(辛格莱和安德森提出)、3)情境性理论(格林诺为代表提出的)

认知结构的组织特征是实现学习迁移的“最关键因素”包括认知结构的可以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

1、★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哪些?1)相似性(学习材料、学习目标与过程、学习情境)2)原有认知结构(相应的背景水平、原经验的组织性、相应的认知技能和策略)3)学习定势(先于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也叫心向。)2★★、如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1)精选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结构化、一体化和网络化)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5)在真实生活中学习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类型:1)感性(感知和表象)与理性(概念和命题);2)具体与抽象3)陈述性与程序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主要用来说明怎么做。加涅认为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

★知识学习的类型:1)符号、概念和命题学习;2)下位(类属学习,分为派生和相关类属学习)、上位(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知识学习的过程:获得、保持、提取。

知识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行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2、★知识直观的类型: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3、★(简答)课堂提高知识直观的方法: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的形式;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性对象的特点;(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活动过程。

★知识概括分为感性与理性概括两种。

4、(论述或简答)★如何在课堂上有效的概括?用好正、反例证;正确运用变式、科学地进行比较(同类和异类比较)、自觉地进行概括。

★错误观念的性质:广泛性、自发性、顽固性、隐蔽性。

★错误观念转变的条件:1)引发学习者对原有观念的不满;2)使学习者意识到新观念的可理解性;

3)显示新观念的合理性;4)使学习者意识到新观念的有效性。

★(简答)促进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1)诊断错误观念2)引发认知冲突3)理解新观念4)应用新观念5)反思观念转变过程。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鲜明的形象性、容量大、没有注意到的信息很快变弱而消失)、短时记忆(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保存时间长、容量无限度)。

5、★遗忘的理论解释:1)痕迹衰退说(桑代克);2)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3)同化说(奥苏伯尔);4)动机说(弗洛伊德)。

6、★★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1)深度加工与主动参与;2)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尝试背诵)

第七章 学习技能

技能,指通过练习而获得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技能的特点:1)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2)是一活动方式3)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技能与能力的关系:P117—118 技能的种类:动作技能(连续与非连续、封闭与开放、精细与粗大)心智技能(一般与专门、智慧与认知)

动作技能的特点:有客观性;有外显性;有展开性。

心智技能的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技能的作用:1)调节和控制动作2)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前提条件3)影响学习者的个性品质。

动作技能的形成:操作的定向、模仿、整合、熟练。

★动作技能的培训: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紧张、放松)高原现象产生在★练习的中期,原因:1提高成绩需要采取新的结构和方法;2长时间练习后,学习兴趣下降、注意力分散,甚至产生厌倦情绪;3个人基础知识不牢

★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论:1)活动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和物质化活动阶段、3)有声言语活动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段论:1)认知阶段、2)联结阶段、3)自动化阶段。我国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1)原型定向、2)原型操作、3)原型内化。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对象脱离了支持物、进程压缩、应用的高效率。第八章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学习策略的特征:有效性,主动性,过程性,程序性。

★重视学习策略对解决教学改革中问题的重要意义: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与发展。★★ 学习策略构成: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他人支持)

★常用的复述策略: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注意复习时间的合理安排;试图回忆;画线。

★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诀,关键词法,谐音联想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训练学生对其阅读的东西产生类比或表象,以促进其深层次理解);利用背景知识,联系识记。★常用的组织策略:聚类组织策略;概括法(纲要法,网络法);比较法(对立比较,差异比较,对照比较。)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识,即个体关于自己学习或如何学习的知识。包括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元认知计划策略: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地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

★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布朗认为策略训练包括三个要素:一是策略及巩固练习,二是自我执行即监控策略的使用,三是了解策略的价值及适用范围。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问题的基本成分:给定的条件,要达到的目标,存在的限制或障碍。定义:在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问题的种类:按复杂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复杂问题和简单问题;按思维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常规性问题与创造性问题;按概括程度可分为抽象问题和具体问题;按问题清晰程度可分为★结构良好问题与结构不良问题。

1、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目的指向性,认知性,序列性。★ 问题解决的种类: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过程:A发现问题 B 理解与表征问题(是弄清问题的本质和关键)C 提出假设(常用解答问题途径:算法式和启发式)D 检验假设

★ 影响学生正确表征问题的因素:不能有效识别问题的相关信息;缺少某一问题领域的特定的知识;太急于得出答案。

问题空间:指问题的主客观方面。问题空间由初始状态,目标状态,操作三部分构成。

2、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算法式(把方案逐一尝试)和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法,反推法,简化法,类比法)

3、★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特征,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此外,个体智力水平、情绪与动机状态,学习方法,认知风格等也有影响。

4、★★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方法:

A 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B教授学生运用策略a、在具体学科学习中教授思维方法

b、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C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以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

D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a、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b、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c、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5、根据价值意义不同,创造的类型:★真创造和类创造

心理学家德雷夫达尔认为,创造性是人产生任何一种形式的思维结果的能力,而这些结果在本质上是新颖的。

★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成分是: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吉尔福特提出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还有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

6、★★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7、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智力,个性。★智力与个性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联的非线性关系。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A低智商者不可能有创造性 B高智商者可能高创造性,也可能低创造性 C 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D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综合有关研究,高智商者一般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8、★创造性的培养:

1)创造适宜的环境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予学生应有的信任,减少不必要的规定,不作评判,对学生表示诚恳的支持)b给学生留有充分地余地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个性的塑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接受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的独特性)3)创造性思维策略训练(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2发散思维集训,3学会容忍模糊性,4推测与假设练习,5自我设计训练,6头脑风暴训练)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

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态度的结构: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核心),态度的行为成分

品德的实质: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3、★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个体品德的核心成分),道德情感(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比如说★义务感、责任感、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其重要。

★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一致性:二者实质是相同的,其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构成。区别:

1、二者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大,而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提出因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会依次发生“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4、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10岁以前:他律道德,受外部价值标准支配和制约。表现为:

1、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

2、以自我为中心,且认为规则是必须遵守的。

3、对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客观结果,而非主观动机。

10岁以后:自律道德。其判断依据自己内在的标准。

5、★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研究方法是两难故事法)182页

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儿童及少数青少年)、习俗水平(青年和成人)、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出现)。

6、★★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A、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a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b自我意识增强c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d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B、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a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b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初中生的品德特点:1)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2)道德感情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3)道德行为有一定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此时,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阶段,也是容易发生品德两级分化的时期。★初二时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

7、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

A亲历学习(斯金纳:强化,惩罚)B★观察学习(班杜拉:示范和替代学习),是学习态度的最有效方式。

8、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A依从(从众和服从),B认同(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影响,使自己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C内化(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价值体系。)

9、★影响态度与品德条件:A外部条件(a家庭教养方式b社会风气c同伴群体)B内部条件(a认知失调: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b态度定势;c道德认知)

10、★★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A有效地说服—正反面论据(教师的说服以理服人,以情动人);B榜样示范;C价值澄清(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D群体约定E赏罚控制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心理健康标准:情绪稳定、乐观;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完整;正确的自我观;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问题: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恐怖症(社交恐怖,物体恐怖,处境恐怖);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偏执型人格,反社会型人格,冲动型人格,回避型人格);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意义:A预防精神病症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B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C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心理评估:依据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在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上制定的评估手段:★健康模式和疾病模式。★心理测验类型:认知测验(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成就测验)和人格测验(人格调查表,兴趣测验,成就动机测验,态度量表)。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包括评估性会谈和影响性会谈。会谈技术: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面质。

其他心理评估方法有:观察法(项目检核表,评定量表,轶事记录);自述法。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以此为目标的心理辅导分别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和发展性辅导。

2、★★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A行为改变的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B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C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即从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思考方式进而改善其情绪与行为,也称为认知辅导)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的系统规划及教学方法的设计。包括设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的意义: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指引学生学习。

1、★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认知目标(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目标(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组织,价值体系个性化);动作技能目标(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陈述教学目标的理论与技术:行为目标的陈述(三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行为标准);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目标的陈述(一般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陈述的标准: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能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

组织教学过程的9条件: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常用教学方法:语言的方法;直观的方法;实践的方法;自习的方法。

三大教学媒体: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

★课堂教学环境: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课堂设计的3种形式:基本的课堂设计,特殊课堂设计,暂时性课堂设计。

教学策略指教师为有效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法等。它涉及教学事件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

2、★三种教学策略: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发现学习,情境学习,合作学习);个别化教学(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学习,掌握学习)。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1、课堂管理: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有效的课堂管理目标:争取更多时间用于学习,争取更多学生投入学习,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3、课堂管理功能:促进和维持。

4、★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班集体的特点;学生的责任感;对教师的定型期望。

5、群体的3个明显特征:1由两个以上个体组成;2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承担的任务二相互交往、协同活动;3各群体成员都受到共同的社会规范的制约。

6、课堂群体包括: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7、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的方法:P235针对不同性质的群体区别对待。支持和保护、积极引导、加强教育争取目标一致、依章依法处理

8、★群体动力的表现:★群体凝聚力(衡量课堂管理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群体规范(正式规范与非正式规范);课堂气氛(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

9、★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移情;教师的焦虑水平。

10.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施加的准则和控制。包括★教师促成的纪律,群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和自我促成的纪律四类。

11.问题行为:不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其类型有外向攻击型问题行为和内向退缩型问题行为。13.★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预防,非语言暗示,表扬,言语提醒,有意忽视,转移注意)

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1、★根据教学评价实施时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资料处理方式:常模参照测评与标准参照测评。根据教学评价功能:有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根据严谨程度: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2、教学测量与评价包括:认知,情感,技能三方面。

3、自编测验前的计划:1确定测验目的2确定测验要考查的学习结果3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4写出考试计划或细目表。

4、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具有★效度(测量的正确性)、信度(测验的可靠性)、区分度(项目的效度)。

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

★教师的角色:1)知识的传播者;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3)榜样和模范公民;4)教学的研究者。

1、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包括哪些方面?(一般都成正相关关系)1)教师的认知特征: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一级思维的系统、条理、合理性等与教学效果有高度相关。

2)教师的监控能力(教学能的核心):对教学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3)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热情和同情心,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对教育影响效果最显著。4)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2、★★福勒和布朗,将教师成长分为三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3、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微型教学训练、教学决策训练、校本培训(坚持针对性、重视主体性、形式多样性、以校为本)、★反思教学经验(对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为活动反思)、教师参与研究。

4、★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波斯纳采用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5、布鲁巴奇提出教学反思的4种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下载上海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心理学复习试题(最新2)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心理学复习试题(最新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学复习试题2(推荐阅读)

    心理学复习试题(2) 单项选择题 桑代克的联结论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心理概论》第二卷。 A.《学习心理学》B.《科学和人类行为》C.《学习的革命》D.《学与教的心理学》 埃里克......

    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资料精编

    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2、心理过程:是不断变化着的、暂时性的心理现象。它包......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试题填空题精选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试题填空题精选 1、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2、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描......

    2014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和心理学复习关键

    如今社会的就业压力越来也大,很多非师范类生就开始转向考教师资格证来寻求机会,为了使大家能够快速有效的突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编对2014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和心理学复习关键总......

    学校心理学教程 黑龙江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

    学校心理学教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等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意义二、中等学校心理学的性质 (单选、判断)中等学校心理学的性质:中等学校心理学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性......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2

    全国200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幼儿园课程试题 课程代码:0039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试题题库5篇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试题填空题精选 1、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2、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描......

    幼儿教师_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不属于儿童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的是()。 A.睡眠不足 B.情绪低落 C.经常感冒 D.人际关系不良 2.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智育的核心是()。 A.非智力因素 B.思维能力 C.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