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读《定见》,谈创新

时间:2019-05-12 14:2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读《定见》,谈创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读《定见》,谈创新》。

第一篇: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读《定见》,谈创新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读《定见》,谈创新

水的清冽甘甜,来自于其生命力,而有生命力的水,一定是活水。尽管时而天上,时而地下,经山川,奔江海,沿途艰难险阻不断,但也正因为这样,水才永葆年轻的生命力,经理困难的同时,也收获了沿途的美景。人生何尝不是如此,生理年龄会逐渐老去,然而思维的清泉却可以保持永远的青春。

读《定见》,收获之一:引入新思路,去掉旧思想。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仅要有一个大储量的水库,更重要的是还要保持水源干净新鲜。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很容易被固有的思维定势、社会的不良习惯污染,如果我们固守原地哀叹,只会发酵出更污染的恶臭来,如果我们还希望获着,或者我们希望我们获得更久,我们确实需要一些勇气,“忍痛”引流掉一些污水,引入一些新鲜水源,让水奔腾起来,流动起来。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丢掉那些阻碍我们前进的陈旧思想,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去研究当代学生的特点,研究如何和他们相处,如何让他们学的开心,学的好上。我们要改变学习一定是痛苦的错误思想,帮助学生寻找快乐的学习方法,体验愉快的教与学的过程。

读《定见》,收获之二:教育的创新需要分清芝麻和西瓜,捡起西瓜,丢下芝麻。定见提到一家餐厅因为引入竞争机制而生意红火,其实老板做了一件最简单的事:丢掉芝麻。他规定餐厅要定期砍掉一道最不受欢迎的菜,引入一个新的菜式。人的精力和存储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作为教师,想要保持自己课程的魅力,就需要寻找到什么时最不受欢迎的教育方式,这里说的是教育方式,而不是教育内容,那是因为教育内容是没有对错的,如果学生不接受,那一定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很重要的内容,方式不当,它们便不易接受,方式巧妙,它们却能兴趣盎然。教育和教学需要有重点,因为我们的精力有限,我们学生的精力有限,在面临知识和能力的艰难抉择中,我们需要帮助学生选择好,兼顾知识和能力,兼顾兴趣和考试。把那些不重要的“芝麻”丢掉,保留精良的“西瓜”。

读《定见》,收获之三:量力而行,不做信息的奴隶。

随着知识和信息的爆炸,网络的便捷,世界越来越小。人们选择信心的工作量却越来越大,对于我们教师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知识的海洋中,失去方向便容易被知识的海洋淹没而无法靠岸。所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先要确立自己的目标,我们要给学生带来什么?我们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我们需要用什么方式和学生相处,我们教育的宗旨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奴隶还是成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只有清楚了我们的目标,在知识的海洋中,才能把握航向,借风行船,快速靠岸。也就在你目标清晰的时候,才不容易杯海洋中的水怪蛊惑。所以为人师,不可三心二意,也不左顾右盼,而要目标清晰,量力而行。

光明中学 2008年9月

类别:教师佳作

作者(信息来源):张 静

第二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点思考

新塘街道杏坂小学 刘美玲

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有意识的引导中,在学生心中种下创新的种子,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本人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工作,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搭建平台,培养创新意识

我们的教材都是经过专家组严谨、慎重的挑选,汇集了古今中外名人作家的优秀作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载体,其中蕴含着许多创新因素。教学时,需要老师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学生活泼好动,这是他们的天性,教学中要适当搭建表演平台,能有效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故事情节较强,人物性格特点较鲜明的文章,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模拟角色表演课本剧。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负荆请罪》这课,课前我让学生充分预习,布置学生以课本内容为依据,6人小组合作,编排情景剧。课余期间,我发现学生热情极高:开动脑筋设计道具,布置场景,动手缝制服饰,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理解,适当增加台词。表演当日,学生在选用道具方面,就彰显创新意识。扮演廉颇角色的学生,居然懂得穿着妈妈的肉身保暖衣,背上用布条绑着一捆荆条,而蔺相如扮演者也毫不逊色,穿着爸爸冬天的浴袍,头戴纸质高帽。这一形象逼真的造型,一出场便引起全班哄堂大笑。表演时,学生丰富的表情、稚嫩却到位的台词、夸张而有趣的动作更让人拍案叫好。如:“廉颇”声泪俱下,单脚跪地诚恳请罪作揖。扮演“蔺相如”的小演员也惟妙惟肖地把“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善于人和的人物形象表演得淋漓尽致。小演员们精彩的表现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掌声。此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表演让学生自己去琢磨课文的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理解,把学生心目中的课本人物形象通过表演大胆地表现出来,借此可以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意识。

二、图文结合,挖掘创新潜能

图文结合,以图释文,文字变得有所依托,学生有了创新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的心理发展特点,我们在教一些画面感较强的课文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为学生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可以让学生动手画图,用图像表示课文内容。如《三峡之秋》这课,课前,我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个时间段画一幅三峡秋景图。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画出来的三峡秋景形态各异。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未深入,感受不深,感觉作品少了点灵气。通过课文学习,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读中联想,加深自己的体会,再次动手描绘画出他们想象中的三峡之秋。结果他们这次的作品让我惊叹不已!早晨,透明的露水、洁白的霜、朝阳下橙黄色的橘柚树,绿叶金。通过图文结合,动手画一画,不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创造潜能。又如:学习《詹天佑》这课,我们也可以边讲解边画其示意图,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开凿居庸关、八达岭隧道的凿进方法,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思考与动手相结合,不但加深对课文理解,还能充分挖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建立空间概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借助课文,培养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经验的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是费尽心机地考虑“怎样使学生成为‘思想家’和‘发现者’”,“教师竭力在教材内容中为学生寻找供他们进行思考的食物”。也就是说教师应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挖掘出培养学生思考与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文中的“空白”,启发学生的据文想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讲到:“工友阎振三早上上街买东西去了,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去了。”阎振三上街看见什么事情?又是怎样被警察抓起来的?直到深夜父亲还不见阎振三回来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课文里留下了许多“空白”。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把这段空白补充出来。这些教学方法同样适用于古诗、寓言等文体的教学,该类文章语言简练,但内涵丰富,将诗句或寓言故事进行补白,发挥学生想象的潜能,使学生对文本的内涵理解得更透彻!借助课文接续原文的意图和内容情节进行续写训练,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应给学生创造续写的机会,让学生练练笔,多加想象,从而达到提高创造力的目的。如六年级下册《凡卡》这篇文章结尾写到:“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根据结尾可让学生想象,凡卡睡醒后,爷爷会来接他吗?他会过上美好的日子吗?然后,根据想象让学生续写一篇短文。课文续写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有利于培养语言组织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利用改写,提升创新能力

我们语文教材当中也不乏有一部分文章,简短精炼,内容情节丰富多彩,遇到这类文章,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改写练习,如把第一人称的文章改写成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把诗歌改编成记叙文或散文。如学完《小儿垂钓》,让学生想象诗中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把古诗改成记叙文。如,我班有个学生在文章中写道:“一天,诗人胡令能想到一个地方去拜访一位文人,可走着走着就迷路了。突然他看见溪边有一个小孩在钓鱼,胡令能欣喜万分。只见那小孩的头发很乱,好像几天没梳过一样,两根辫子向上翘,圆圆的脸蛋上有两个小圆晕,眼睛一动不动盯着水中的鱼钩,微风一吹水面上荡起了层层涟漪。那小孩弓着腰坐在草地上,青青的小草遮住了他的半个身子,他静静地等待鱼上钩。胡令能刚想走过去问,只见那小孩急忙摇手,胡令能想他肯定是怕我声音太响把鱼给吓跑了。胡令能只好丧气地走了,随口作了一首诗:“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学生不但把诗的意境写出来,还加入了自己的想象,生动刻画出儿童蓬头学垂纶的形象,有效地提升了创新能力。

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曾说过:“世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想说的是:“世上并不缺少有创造潜能的学生,只是缺少能有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任,积极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从点点滴滴做起,教给学生创新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拥有创新思维能力这“源头”,学生才是学生创设一片自由飞翔的天空。

第三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范文模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浅析农村小学生阅读与作文教学

单位: 固始县新桥小学 作者: 王中强

内容提要

“每周两节作文课,真让我头疼哪!”常听见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这样说,“每次写作文,我挖空心思地教方法,学生硬着头皮挤内容,结果写出来的作文还是内容贫乏,语言干瘪。”这对于在农村小学教学多年的我来说,也是常遇到的问题。那如何指导好农村学生初学作文,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树立学生作文的信心?如何使“教者乐此教,学者乐此学”呢?我认为应做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远景目标。

一、积累语言,快乐入门。

1、熟读成诵,积累词句。

2、要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3、创设条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4、要注意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二、抒发真情,催生兴趣。

三、走进生活,广积“材”源。引导学生习作“走进生活”,即作文生活化。作为农村教师应根据农村学生的生活特点,引领学生积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广积“材”源。第四、厚积薄发,勤抓练笔。第五、民主开放,合作互补。“心灵的自由是写作创新的源泉。”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尝试着让学生自主写作、合作互补,让孩子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孩子们通过利用自己身边的、亲身经历的“源头活水”在老师的引导下,变被动的“让 1

我写”为“我乐写”真正地做到了“教者乐此教,学者乐此学”的作文教学目的了。

关键词:阅读积累、抒发真情、生活、乐写 正文

“每周两节作文课,真让我头疼哪!”常听见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这样说,“每次写作文,我挖空心思地教方法,学生硬着头皮挤内容,结果写出来的作文还是内容贫乏,语言干瘪。”这对于在农村小学教学多年的我来说,也是常遇到的问题,造成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本来小学生初学作文,就常感到无从下手,一提起写作文就愁眉苦脸,总觉得无话可说,农村的学生尤为突出,因为农村学生平时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社会接触相对较少,且留守儿童居多,他们所能接触到的几乎就是自己身边的农村生活。但农村孩子们生活在广袤的乡间土地上,可感知的新鲜事物还是非常丰富的,在他们周围发生的事、出现的人,尤其是山间田野的风光等等,这些都可以是写作的素材。那为何又会出现上面所说的这种局面?我想这与学生平时不留心观察生活,不会从生活中去挖掘写作素材,不会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变成作文语言有关。那如何指导好农村学生初学作文,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树立学生作文的信心?如何使“教者乐此教,学者乐此学”呢?我认为应做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远景目标。

一、积累语言,快乐入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所以感到作文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米”是主要的。如果学生脑子里没有词、句、段等基本的语言材料,没有相应丰富的词汇、多样的句式段式储备,写出来的文章又怎能做到用词确切,表达流畅,语言生动呢?那么,平时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呢?

1、熟读成诵,积累词句。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旺盛时期,朗读和背诵,是积累语言、学习语言、提高学生理解文字能力的好办法,从而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促进写作。在课堂上要注意训练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要求学生要读得准确,读得有感情,引导学生在读中逐渐学会纠正自己的发音、停顿、语气等方面的错误,提高朗读能力。背诵能发展学生思维,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 的佳辞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又能从中领悟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朱熹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首著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因此,教师应抓住时机,多方引导学生多读,多读至熟读,熟读至背诵。

2、要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写好作文,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指导小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内容就是写作材料,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农村学生朝夕面对的青山绿水,常有摘野果、捉小鱼的乐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周围的事物,学会捕捉生活中精彩的瞬间,把丰富多彩的事物记下来。

3、创设条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国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说过:“美好的阅读是为了给学生的精神打底。”如果没有成功的阅读作铺垫,学生的作文就会出现精神上和语言上的断流。农村孩子手中可供阅读的课外书籍少之甚少。为了给孩子们提供阅读的机会,可以在班级中增设“图书角”,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电子阅读,甚至推荐性地开出书目,引导学生多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必定有助于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

4、要注意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采蜜本”,鼓励学生把课内外读物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摘抄下来,也可把对文中主人公的评价及自己读完后的感受写出来,随时翻阅欣赏、细细品味。或引导学生把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分门别类用日记或片断形式记下来,用小卡片的形式摘录下来,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qq群、微信等分享交流自己阅读的佳作名篇,阅读体会感受,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习作,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互评习作。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营造作文氛围,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长期坚持,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写起文章来,那些优美词句就如泉水般涌出,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二、抒发真情,催生兴趣。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知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让学生懂得,作文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生活离不开作文,要联系生活努力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例如:星期天学生参加了家里的收割麦子的劳动,有些学生就把他们的劳动经历和感受写进作文里,有写劳动辛苦的,有写生活不易,感恩父母的,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着实让人感动。让人觉得孩子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了、感受了,写出真情实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坚持作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

三、走进生活,广积“材”源。

引导学生习作“走进生活”,即作文生活化。作为农村教师应根据农村学生的生活特点,引领学生积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广积“材”源。

“世界不是没有美,只是缺少发现”。农村生活天地更加广阔,生活也很惬意。农村孩子春天可以到田野看花、放风筝;夏天可以到小河边捉鱼摸蟹;秋天可以到田野赏风景、摘果实;冬天还可以在漫天雪地里玩耍„„真是乐趣无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心观察,感受生活,学会捕捉生活中精彩的瞬间,把丰富的生活场面记录下来,让学生从有趣的生活中有所发现,使身边的这些小事成为写作的“素材仓库”,作文时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例如,在写一处景色片段时,一个孩子是这样写的:在石榴园里,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在风中摇曳,一个个裂开嘴的石榴绽开了笑颜。只见园里的人们正欢快地忙碌着,娇艳的石榴红透了金秋果农的心。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做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那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的动力。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泼地留个不停。”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要写出清新鲜活的作文,除了走进大自然,还要深入到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在作文教学中,指导他们用身边的

事实说话,也就是要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在游戏中学,从而掌握大量、客观的生动的作文素材,并且引导他们怎样进行写作。

第四、厚积薄发,勤抓练笔。

有了充足的“材”源,还要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勤练笔。小学生作文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练笔的行为。所谓“练笔”就是围绕某一中心或重点,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在要求学生“练笔”时,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如“摘抄法”,“日记法”或“感想法”。除了这些语言的积累以外,还应引领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抓住孩子们认识事物的特点,从内容入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认识,融入到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中。鲁迅曾经说过:“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方能下笔。”如气候的变化,春天到了,学校的花草树木有什么变化?田野里的植物又有了哪些变化?每天作好观察记录,写观察日记。在指导学生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的同时,要重视启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要细致地观察: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等。在观察中会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这样就很自然地有了表达的欲望。通过利用孩子们独有的生活“材”源,辅以童真童趣,厚积薄发,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第五、民主开放,合作互补。

“心灵的自由是写作创新的源泉。”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尝试着让学生自主写作、合作互补,让孩子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一个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1)不要轻易规定作文命题,束缚儿童的个性。儿童是最富有个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也就会形成儿童写作个性,能创造出他们眼中的独特的缤纷的世界。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2)作文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相信教师只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一定会改变不愿意写作文的局面,每个人都会乐于作文,乐于表达, 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体验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们通过利用自己身边的、亲身经历的“源头活水”在老师的引导下,变被动的“让我写”为“我乐写”真正地做到了“教者乐此教,学者乐此学”的作文教学目的了。

第四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评析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释〕 1.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南宋理学家、教育家与文学家。2.鉴:镜子。开:打开。3.天光:天空的光景。4.渠:代词,它,此处指方塘。那得:怎么会。如许:如此,这样。5.为:因为。

[评析] 本诗发挥了说理浅显亲切的长处,虽是直说明说,但包含了一种真实的生活体验,容易得到读者的认同,再加上比喻恰当,画面生动,人们不能不承认它是首好诗。最后两句细读令人回味无穷。---------------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第五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复旦大学研修学习体会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复旦大学研修学习体会

九月浅秋,藏着几分夏末的余温。9月18日—24日,我们一行108人满怀激动的心情来到上海复旦大学参加了“钦州市教研员学养与业务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并顺利取得了结业证书。在这短短一周参观学习的时间里,我们聆听了七位老师的精彩讲授,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这次学习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加深了我对现代教育教研工作的理解,提高了自身素养,同时通过和同仁的讨论与交流,让我认识了更多的老师、朋友。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深刻理解了要真正成为一名教研员是多么不容易,任何一门科学技术知识的学成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这需要不断的学习、实践,不断的总结,才真正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刻含义。更何况在当今知识更新频繁的社会,从事教研员工作更应该有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意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单凭一两本书籍,不通过频繁的实践摸索,很有可能被时代所淘汰,成为时代洪流之中的牺牲品。所以我时刻告诫自己学无止境,我会始终坚持这一点。

在培训期间听了七位老师的课程:陆伯鸿老师的《上海教研活动的策略与组织》、单中惠老师的《在世界范围内寻觅现代教育智慧》、汪茂华老师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吴金渝老师的《课堂教学改革的逻辑起点与未来发展方向》、顾志跃老师的《教研员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指导》、赵才欣老师的《从功能立身到系统转型——关于教研工作的时代命题》、陈晞老师的《教育质量观与核心素养培育》,这一节节充满智慧、独特的传授,使我在迷茫的教研工作中如获至宝,豁然开朗。对我而言,老师们严谨的治学、精密的逻辑、独到的见解让我激情不已。

张老师和杨老师主要讲的是xxx教育网台远程教育资源的介绍以及网台常见故障的排除。张老师详细的告诉了我们,远程教育资源是xx年开始,当时投入了xx元;xx年x月,xxx教育网台获国家批复并开通。过去是时间长,损耗大,而现在是响应快,交互性强,是国家直接发送,卫星传递+交互传递。杨老师主要讲的是xxx教育网台的安装及维护管理,并告诉了我们联系的qq号及邮箱地址,更方便我们。

经过这次培训丰富和加深了我对计算机知识及远程教育更深一层的理解,开拓了做课件思路,使我的创新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让我更加坚定不移地去探索和追求它。联系到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钻研,认真接收远程教育资源,让老师们习惯利用现存的资源。

下载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读《定见》,谈创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读《定见》,谈创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