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农村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时间:2019-05-13 04:3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农村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农村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第一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农村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信宜市洪冠镇中心小学 程 炜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逐渐渗入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很多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了提高,学生成绩有了进步。

但是农村小学学生的见识不广,社会实践少,这就导致了他们在作文时言之无物。走进作文课堂,我们总是能看到这样的场面:有的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有的拿出“同步作文”“作文大全”参考或者直接照抄„„ “作文难”本来就是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更显得步履蹒跚!学生“难作文”“怕作文”,总是写大话、空话。面对这一现状,很多一线的农村语文老师总是抱怨学生底子差,可否认真思考当中的真正原因呢?

我认为农村作文教学应该从农村学生的实际出发,大胆突破传统模式,按照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要求的新理念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使作文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一、培养兴趣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歌 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是最好的方法。”语文老师在学生写的作文后面批上富有鼓励性的评语,恰恰是满足学生这种渴望的最好途径。

叶圣陶先生说:“批改不易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此意好。”所谓鼓励,就是要竭尽所能地找出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给予真诚、恰当 的肯定。无论是优生、中等生还是差生,只要写出了优秀的习作或此次习作有明显进步,就应该正面肯定习作的可贵之处,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巩固学生已有的成绩,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例如:在作文《乌鸦再次遇见狐狸》中,很多学生想象丰富,故事情节别出心裁,有的想象到乌鸦再次上当,有的想象到乌鸦汲取上一次的教训,通过自己的智慧与乌鸦斗智斗勇,并将狐狸置于死地,还有的想象到乌鸦通过教育、感化使狐狸改邪归正,并与乌鸦成为最好的朋友„„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构思,我毫不吝啬地在学生的作文簿上批上热情洋溢的评语。“祝贺你,又一篇佳作问世了!巧妙的构思,生动的语言,纯熟的写作技巧。从你的文章中,我仿佛看到你将是下一个站在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上的获得者!”又如:作文《假如我有一只尼尔斯的鹅》,大多数学生写的是骑着尼尔斯的鹅去为人们消除灾难、帮助穷苦的人们等。有一位学生写道:假如我有一只尼尔斯的鹅,我要带着我的奶奶骑着尼尔斯的鹅去畅游世界,因为家庭环境不好,买不起飞机票带奶奶坐飞机去游玩,只有这样,才能报答奶奶含辛茹苦地把自己拉扯大的养育之恩。我在他的的作文后面写道:你的孝心感天动地,你的努力将会为你插上一双翅膀,你的上进心会把你变成一个尼尔斯的鹅,终有一天你能带着奶奶畅游世界„„”等这样的评语使学生体验到作文成功的愉悦与满足,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读写结合。

(一)读背片段,积累语言

1、通过熟读乃至背诵片段的脉络、文采,融会贯通,从整体上接受 精彩片段的潜移默化,使精彩片段中的词语、句式、构段方法、修辞手法逐步在脑子里形成写作的典范。这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道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如:《老人与海》中的片段“阳光下,它浑身明光耀眼,头、背都是深紫色的,镰刀片似的尾巴在水里出没,嘴长得像一根垒球棒,尖得像一张细长的脸。”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镰刀片似的、嘴像垒球棒、尖得像细长的脸”等词,体会马林鱼那奇异、有趣的样子,“明光耀眼、深紫色”等词体会马林鱼的奇美。学生反复朗读、揣摩,从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形象,描写的细致、生动,并受到感染、启发。

2、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一是抄一抄,要求学生阅读时把优美的词句或精彩片断分门别类地摘抄在读书笔记中,日积月累,丰富词汇。如:学习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我让学生搜集鲁迅说过的名言名句摘抄下读书笔记本中,并结合文中的事例来理解这些句子。鲁迅先生在“笑谈碰壁”一事中评击旧社会的黑暗,笑对反动派的迫害,正是“横眉冷对千夫指”这句名言的真实写照。这样,在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同时,自然而然也积累了名句,更懂得如何去运用。二是写一写。每读过一本课外书后,让学生练练笔。如写心得体会,或模仿文章的精美语段进行仿写等。

(二)走出文本,领悟写法

语文教学中,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中心,分析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中心的,即写法、写作顺序的教学,实现由读到写的过渡,提高写作水平。例如教学《故宫》一文时,学生了解这篇文章是参观游览的顺序来写故宫的建筑和文物的,这样学生在阅读是仿佛有一位向导带着他 们参观故宫一样就更容易理解了。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就让学生们观察校园,从操场到教学楼,从花坛到草地,每一个地方有哪些突出的景物,然后按照参观游览的顺序写下来,做到活学活用。又如教学《石灰吟》这首诗时,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就很容易找到诗歌的重点所在,文章表面是写石灰的从深山中的石灰石,经过开凿、焚烧,又经过粉碎,然后使用过程,实际是借石灰来抒写诗人那种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忠诚卓绝的意志和节操。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写法。课后,我让学生尝试观察,身边有哪些事物跟那些人的品质相同或接近的,学习文中的写法去写一种身边的事物来表达一个中心。学生很容易联想得到“粉笔——老师”、“树木——士兵”“蜡烛——医生”等素材,这样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有条理地哪两种事物进行比较,并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三、积累运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语言的运用是不能“透支”的,积累是运用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又拿什么来运用?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学生阅读面狭窄,积累的语言甚少,优美语言更少,这也是农村学生言之无物的主要原因。根据调查,城市的孩子每个学期用于买课外读物的支出超过300元。而农村学生每个学期用于买书的钱平均不超过50元,并且大多是教辅资料。这样的课外阅读量,农村学生有怎能积累好词佳句呢?

作为老师,应当引导学生拓宽阅读面。农村小学大多没有图书室,即使设有,也因没有专人管理,极少对学生开放,形同虚设。为了更好地开发他们的潜力,发展思维,我成立班级图书角,并且以我个人的名义从学 校图书室里借出部分书籍,让学生管理。引导他们多读有益的报刊,尤其是内容好、语言文字优美,适合学生阅读的读物,如《少先队员杂志》、《小学生作文报》以及一些中外名著等增加了学生阅读量,开阔视野,积累作文的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这样的阅读,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丰富情感,“见到”许多没有见过的事物,“到过”许多没有去过的地方,获得许多从未有过的知识。这就间接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内容和生活经历。在增长了课外知识的同时,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写起作文来,自然会文如泉涌、如有神助。

其次,引导学生学会“引用”。写作之前,根据写作目的去找出素材,也可在阅读中想想某句、某段可用在哪些文章中,并把这些资料摘抄下来,尤其是一些名言名句、歇后语等,在写作时在恰当处需要引用的做到信手拈来。如:作文课上,我会经常提问学生,当描写着急的心情时,你想到那些名句或歇后语。很多学生马上会想到“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诸如此类的句子的运用,学生用的多了,在作文中就会信手拈来,大大提高作文的素养。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教师要多方位,多渠道地引导学生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还要加强阅读,把读写结合起来,利用间接的来源积累素材,这样才能做到有话可写。“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见微知著,有了源头活水,自然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了。

第二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范文模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浅析农村小学生阅读与作文教学

单位: 固始县新桥小学 作者: 王中强

内容提要

“每周两节作文课,真让我头疼哪!”常听见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这样说,“每次写作文,我挖空心思地教方法,学生硬着头皮挤内容,结果写出来的作文还是内容贫乏,语言干瘪。”这对于在农村小学教学多年的我来说,也是常遇到的问题。那如何指导好农村学生初学作文,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树立学生作文的信心?如何使“教者乐此教,学者乐此学”呢?我认为应做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远景目标。

一、积累语言,快乐入门。

1、熟读成诵,积累词句。

2、要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3、创设条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4、要注意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二、抒发真情,催生兴趣。

三、走进生活,广积“材”源。引导学生习作“走进生活”,即作文生活化。作为农村教师应根据农村学生的生活特点,引领学生积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广积“材”源。第四、厚积薄发,勤抓练笔。第五、民主开放,合作互补。“心灵的自由是写作创新的源泉。”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尝试着让学生自主写作、合作互补,让孩子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孩子们通过利用自己身边的、亲身经历的“源头活水”在老师的引导下,变被动的“让 1

我写”为“我乐写”真正地做到了“教者乐此教,学者乐此学”的作文教学目的了。

关键词:阅读积累、抒发真情、生活、乐写 正文

“每周两节作文课,真让我头疼哪!”常听见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这样说,“每次写作文,我挖空心思地教方法,学生硬着头皮挤内容,结果写出来的作文还是内容贫乏,语言干瘪。”这对于在农村小学教学多年的我来说,也是常遇到的问题,造成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本来小学生初学作文,就常感到无从下手,一提起写作文就愁眉苦脸,总觉得无话可说,农村的学生尤为突出,因为农村学生平时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社会接触相对较少,且留守儿童居多,他们所能接触到的几乎就是自己身边的农村生活。但农村孩子们生活在广袤的乡间土地上,可感知的新鲜事物还是非常丰富的,在他们周围发生的事、出现的人,尤其是山间田野的风光等等,这些都可以是写作的素材。那为何又会出现上面所说的这种局面?我想这与学生平时不留心观察生活,不会从生活中去挖掘写作素材,不会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变成作文语言有关。那如何指导好农村学生初学作文,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树立学生作文的信心?如何使“教者乐此教,学者乐此学”呢?我认为应做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远景目标。

一、积累语言,快乐入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所以感到作文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米”是主要的。如果学生脑子里没有词、句、段等基本的语言材料,没有相应丰富的词汇、多样的句式段式储备,写出来的文章又怎能做到用词确切,表达流畅,语言生动呢?那么,平时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呢?

1、熟读成诵,积累词句。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旺盛时期,朗读和背诵,是积累语言、学习语言、提高学生理解文字能力的好办法,从而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促进写作。在课堂上要注意训练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要求学生要读得准确,读得有感情,引导学生在读中逐渐学会纠正自己的发音、停顿、语气等方面的错误,提高朗读能力。背诵能发展学生思维,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 的佳辞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又能从中领悟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朱熹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首著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因此,教师应抓住时机,多方引导学生多读,多读至熟读,熟读至背诵。

2、要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写好作文,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指导小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内容就是写作材料,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农村学生朝夕面对的青山绿水,常有摘野果、捉小鱼的乐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周围的事物,学会捕捉生活中精彩的瞬间,把丰富多彩的事物记下来。

3、创设条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国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说过:“美好的阅读是为了给学生的精神打底。”如果没有成功的阅读作铺垫,学生的作文就会出现精神上和语言上的断流。农村孩子手中可供阅读的课外书籍少之甚少。为了给孩子们提供阅读的机会,可以在班级中增设“图书角”,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电子阅读,甚至推荐性地开出书目,引导学生多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必定有助于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

4、要注意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采蜜本”,鼓励学生把课内外读物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摘抄下来,也可把对文中主人公的评价及自己读完后的感受写出来,随时翻阅欣赏、细细品味。或引导学生把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分门别类用日记或片断形式记下来,用小卡片的形式摘录下来,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qq群、微信等分享交流自己阅读的佳作名篇,阅读体会感受,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习作,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互评习作。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营造作文氛围,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长期坚持,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写起文章来,那些优美词句就如泉水般涌出,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二、抒发真情,催生兴趣。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知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让学生懂得,作文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生活离不开作文,要联系生活努力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例如:星期天学生参加了家里的收割麦子的劳动,有些学生就把他们的劳动经历和感受写进作文里,有写劳动辛苦的,有写生活不易,感恩父母的,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着实让人感动。让人觉得孩子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了、感受了,写出真情实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坚持作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

三、走进生活,广积“材”源。

引导学生习作“走进生活”,即作文生活化。作为农村教师应根据农村学生的生活特点,引领学生积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广积“材”源。

“世界不是没有美,只是缺少发现”。农村生活天地更加广阔,生活也很惬意。农村孩子春天可以到田野看花、放风筝;夏天可以到小河边捉鱼摸蟹;秋天可以到田野赏风景、摘果实;冬天还可以在漫天雪地里玩耍„„真是乐趣无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心观察,感受生活,学会捕捉生活中精彩的瞬间,把丰富的生活场面记录下来,让学生从有趣的生活中有所发现,使身边的这些小事成为写作的“素材仓库”,作文时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例如,在写一处景色片段时,一个孩子是这样写的:在石榴园里,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在风中摇曳,一个个裂开嘴的石榴绽开了笑颜。只见园里的人们正欢快地忙碌着,娇艳的石榴红透了金秋果农的心。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做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那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的动力。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泼地留个不停。”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要写出清新鲜活的作文,除了走进大自然,还要深入到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在作文教学中,指导他们用身边的

事实说话,也就是要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在游戏中学,从而掌握大量、客观的生动的作文素材,并且引导他们怎样进行写作。

第四、厚积薄发,勤抓练笔。

有了充足的“材”源,还要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勤练笔。小学生作文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练笔的行为。所谓“练笔”就是围绕某一中心或重点,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在要求学生“练笔”时,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如“摘抄法”,“日记法”或“感想法”。除了这些语言的积累以外,还应引领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抓住孩子们认识事物的特点,从内容入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认识,融入到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中。鲁迅曾经说过:“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方能下笔。”如气候的变化,春天到了,学校的花草树木有什么变化?田野里的植物又有了哪些变化?每天作好观察记录,写观察日记。在指导学生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的同时,要重视启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要细致地观察: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等。在观察中会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这样就很自然地有了表达的欲望。通过利用孩子们独有的生活“材”源,辅以童真童趣,厚积薄发,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第五、民主开放,合作互补。

“心灵的自由是写作创新的源泉。”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尝试着让学生自主写作、合作互补,让孩子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一个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1)不要轻易规定作文命题,束缚儿童的个性。儿童是最富有个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也就会形成儿童写作个性,能创造出他们眼中的独特的缤纷的世界。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2)作文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相信教师只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一定会改变不愿意写作文的局面,每个人都会乐于作文,乐于表达, 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体验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们通过利用自己身边的、亲身经历的“源头活水”在老师的引导下,变被动的“让我写”为“我乐写”真正地做到了“教者乐此教,学者乐此学”的作文教学目的了。

第三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评析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释〕 1.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南宋理学家、教育家与文学家。2.鉴:镜子。开:打开。3.天光:天空的光景。4.渠:代词,它,此处指方塘。那得:怎么会。如许:如此,这样。5.为:因为。

[评析] 本诗发挥了说理浅显亲切的长处,虽是直说明说,但包含了一种真实的生活体验,容易得到读者的认同,再加上比喻恰当,画面生动,人们不能不承认它是首好诗。最后两句细读令人回味无穷。---------------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第四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教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电视上曾多次播放过这样一幅画面:一位年轻的妈妈在安抚好自己的宝宝入睡后端一盆水给年迈的婆婆洗脚.正在这时小孩见自己的妈妈不见了好奇的寻找.结果发现这样的情景.小孩转身走了不一会儿他踉踉跄跄地端着一满盆水说是给妈妈洗脚.我不由得被这则广告触动和感动.小小的手大大的盆满满的水装载着的是浓浓的亲情和留给我无限的深思.我想以此为素材让学生写一篇习作相信能让学生联想到很多记忆犹新的画面.许多萦绕耳旁的轻声细语.这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又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好素材.现在的小学生一见到写作文就头痛觉得无话可说无话可写无头绪可理请无章可循总之是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纵然是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写出来的文章也是空话大话成堆套话固定模式屡见不鲜.老师们也犯愁:为什么学生们的水平就这么难提高呢?为什么学生的作文模式都千篇一律呢?为什么学生们的心里话表达出来都一样呢?是巧合吗?陷入沉思和反思中的我在看到这则广告后不禁茅塞顿开我想这则广告也不是作者刻意编造出来的它来源于生活从真实平淡的生活中来又真实地反映平淡的生活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生活中处处都有这样的镜头生活之美每时每刻都存在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微小镜头以小见大从一粒沙中见世界.从平凡中见不平凡从平常中见特别要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要知道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惊天动地和激情飞跃呢?所以小学生要放亮眼睛去看放大脑袋去想放稳笔 去写下面是我对小学生作文教学方面的一些肤浅的思考:

一.用眼观察生活收集写作素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组合在一起可以成一部电视剧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小片段围绕一个中心也可以练就成一篇文章.重要的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品味生活.用独特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品平常的生活谈真实的想法不拘一格只要有真情流露即为好文章.如果说一篇文章的内容是它的躯体那么真挚的情感就是它的灵魂.平时我最喜欢批改学生的周记也许很多人会说我傻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每当这时我仿佛在与他们交谈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周记是训练学生写作的重要方式更是师生心灵交汇的一种重要渠道.每改完一篇周记我的心情都是快乐的放松的.因为他们开始学会用发现的眼光去留意生活的美为写作收集素材同时不断丰富了自己的阅历为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很多学生并不是完全没有话可说,而是羞于表达.课间我留意到几个男生聚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谈论中的精彩故事情节佩服其中的某人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英勇善战等.不同班女生在一起比较谁的语文老师漂亮,严格,更关心学生等.每个人都有十分充足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时,老师要鼓励他们把这些话记录下来,再拓宽思维有条理的叙述,相信其中不乏好文章.

二.亲自体验生活,创设写作的情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毕竟是有限的,作为老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机会,丰富他们的生活,让 他们有更多的生活体验.老师要尽可能的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积极健康的活动或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激发他们写作的激情和欲望.教完一文后,我组织学生可后收集资料,在课堂中开展一次小记者采访活动.本次活动中,学生表现真是积极主动,个个振振有辞,个个采访都有收获,场面更是热闹.此后,一篇篇流露真情的习作跃然纸上.有了真实的生活就会有真实的内心感受,也就能流露真情的文章.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实践,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实践出真知.

三.用心感悟生活,升华情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不同的学生对生活有不同的思考和感受.在习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从而得到对生活的不同见解.因为学生具有自己独具个性的眼睛,耳朵,心灵感悟和表达方式.我在授中,让学生分别扮演曹丕和曹植,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让学生体会到曹植对曹丕悲愤填鹰的感情和谴责劝戒的语气.学生开始觉得很可笑,但两三次演下来,教室里空气凝重,同学们的表情异常严肃,目光严厉.我知道他们体会到了这些情感.又如,我在授时,学到”周瑜很高兴”时,让学生想他高兴的同时想了些什么.有的说:"诸葛亮中计了."有的说:"诸葛亮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这回恐怕凶多吉少了."有的说:"诸葛亮这个大笨蛋中计了,这回看他怎么在三天之内造十万多枝箭,这回他必死无疑,我可以去除这个心腹大患了,除去这个眼中钉了.哈!"我再叫学生 以小练笔的形式写入本子中,就是一段很好的写作素材了.不仅如此,我还鼓励学生写读后感,让每个学生勇于写出自己个性化的想法.老师在习作中要理解,尊重,珍视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四.用笔描绘生活,吐出真情.

学生看到了,听到了,想到了,怎样让学生乐于表达呢?教师要引导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情感,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充分尊重他们的表达方式和情感体验以及深沉的内心世界.那么他们的习作离真实和精彩就并不遥远了.

总之,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多在生活中去看,去听,去想,欣赏他们的一切想法,为他们写出富有个性化的真实作文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发写作欲望和灵感!

第五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李晓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以读引兴”语文主题学习之我见

围子街道围子初中李晓燕

语文主题学习已伴随了我们好几个春秋,如一株树苗在不停的生长壮大,逐渐成荫。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从懵懵懂懂到不停的学习、探索,希望能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带领学生们遨游语文世界。

进入21世纪,我们跨入了信息时代,日渐与国际社会多方面接轨,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媒方式多种多样,生活节奏加快;信息量激增,日益提高了对公民阅读能力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在及时地跟进,不满足停留在传统意义的阅读教学上,我们的学生也有意识地学习阅读新媒体。同时当代三读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读名作、读信息的能力。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指路明星,但是现在的网络作品并不完全适合学生阅读,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学生语文主题学习,引导学生多读名作,指导学生读名作,已变得刻不容缓。

怎样把阅读融入语文学习中去,我曾经尝试很多,但感觉受益颇深的以读为主的教学法,用读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读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用读来感受生活。把读融入到各个课型中去,达到水乳交融,难分你我!下面是自己的浅见,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借语文主题学习把课文主题“深化”起来

六本语文主题阅读丛书,正是紧紧随着我们的课本的六个单元而来的。语文主题阅读丛书中的文章适合学生进行扩展性阅读,帮助学生对每一单元的主题更好地理解。

七年级下册的单元的主题是“爱国”,第七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这篇课文以小弗朗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课文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写出了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时悲愤、沉痛的心情。但是我们的学生往往不能体会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感,对课文把握不够到位,甚至少数学生把课文主题理解成分别。我们在学完这一课后,借助语文主题学习《爱国情怀》这一册进行了扩展阅读。其中节选老舍《四世同堂》的《第一堂课》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让学生感受最为深刻。他们在不同的地方写下了自己不同的感受:

“当看到祁老师说今天不上课了,我突然有一种心痛,仿佛一根针插在我的胸口。我不能想象这种画面,在这一刻我知道了我对自己的国家自己的班级是多么的依赖„„”

“„„侵略者是可耻,被侵略者要敢于奋斗,寻找民族兴旺之路„„”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要勿忘耻辱,不要只看到我们今天舒服的生活。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振兴中华,看我们的!„„”

„„

更有学生把这种爱国情怀延伸为世界之爱:

“„„„最近钓鱼岛事件依旧再继续,国际形势越来越复杂,虽然我不太懂这些东西,但我依旧每天关注着这些新闻,因为我想拥有一个安静的地球„„”

“„„自然灾害带给我们的创伤已太多了,为什么我们人类还要自相残杀呢?难道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就会开心吗?„„”

“鸟儿喜欢蔚蓝的天空,那是它们飞翔的天地;花朵喜欢肥沃的土壤,那是它们生存的环境;动物喜欢广茂的森林,那是它们成长的乐园。我们人类也喜欢和平宁静的家园。我真心希望让战争远离地球!”

二、让多媒体、名人故事“扮靓”课堂

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阅读不要只是局限在书本报纸上,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利用互联网进行筛选性的阅读,丰富自己的见解。

初中课文里不缺少名作,但往往只是一些节选,所以学生通常读不出其中的感情和韵味,并不能对课文很好的进行领会。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围绕的主题是“成长”,相关的作者有鲁迅、林海音、安徒生等作家,学生对这些作家以及他们的生活背景并不了解,所以他们对文章的主题往往是一知半解。在对单元课文大体了解之下,我对学生进行了鼓励性的提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回忆了自己的童年,鲁迅的童年是怎样的?他后来学医为什么半途中断?林海音父亲去世时她才13岁,但却选择长大,父亲死后她的生活是怎样?安徒生是享有世界盛名的童话大师,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能取得如此成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从网上百度自己的信息,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在学课文时,很多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鲁迅的童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父亲死于风寒,立志学医,摆脱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称号,但因当时„所以弃医从文;在当时战乱的年代父亲是林海音一家唯一的生活来源,失去了父亲,生活倍感艰辛„;我原以为安徒生有那么大的成就,他家里一定很富有,学历一定很高,但是恰恰相反„我也会学习安徒生的精神,刻苦努力学习,用知识来丰富自己,期待自己有一天也会由一只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有些学生甚至利用课外时间读完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运用多媒体自己进行扩展阅读,查找信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增强了对语文的兴趣。阅读和课本学习两不误,相辅相彰。

三、让阅读“活泼”起来

以前的阅读课,总是学生死气沉沉的读,或者学生做摘抄,或最后写一篇读后感。这样的阅读课变成学生的休息课:读的时候懒洋洋,写的时候慢慢腾腾,内容空洞无真情实感。我尝试让阅读改变一下状态,由“死气沉沉”变得“活泼”起来。语文每周有一节阅读课,每次上阅读课,我都提前设定好阅读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确定好内容,学生在阅读同时可以方便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有三种:学生自主交流、学生和老师交流、班级交流。前两种交流可以随时进行,当看到疑难处、感动处、悲愤处,都可以随时和同

学教师进行交流。读到兴致时也可以用笔把自己的感想记在所看语句的旁边或写在读书笔记本上,或进行简单的夹批、旁批。这些都是为了让他们表达出自己最为真实的感受,让他们言为心声心灵互动起来!学生最初或许写不出深刻的语句,但我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杆总会磨成针!

高尔基的《童年》,有一段“我也开始赚钱:我逢休息日,一大早就背着口袋走遍各家的院子,走遍大街小巷去捡牛骨头、破布、碎纸、钉子。„„„外祖母接过我的钱,急忙塞到裙子口袋里,垂下眼睑,夸奖我:谢谢你,好孩子!咱们俩养活不了自己吗?咱们俩?有什么了不起额!

有一次我偷偷的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们,默默地哭了,一滴浑浊的泪水挂在她那副海泡石似的大鼻孔的鼻尖上。”

我引导了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这部分细致的描写进行了细腻的品味。学生积极踊跃发言,有的同学感叹阿廖沙的年少懂事,有的同学喜欢阿廖沙坚强的意志„„。我适时引导:阿廖沙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阿廖沙后来成为怎样的人物?对你有什么启示?

“阿廖沙身处逆境,他的外祖父贪婪吝啬,只有与外祖母相依为命,倍感生活艰辛。但是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阿廖沙并没有变坏,而是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善良的人。而我们有父母的呵护和老师的教导,更应该珍惜年华,好好学习。”

“阿廖沙的经历使我想到了安徒生的《丑小鸭》,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阿廖沙身处逆境,但因为有外祖母的关心呵护,使阿廖沙最终走向光明,所以我们应该多多关心社会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阳光,那样社会上就会有更多的阿廖沙。”

在阅读交流时,作为教师我经常放低自己的姿态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写出自己内心的体会,与学生近距离接触。

四、阅读面“广泛”起来,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在阅读语文主题学习的基础上给学生推荐一些合适他们年龄阶段的书,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拓宽阅读面。

阅读兴趣的培养单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 只是单纯知识性的读物过于枯燥难懂,有时也会破坏他们阅读的兴趣。我们要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推荐一些他们喜爱的文学、科技以及一切有益的读物。可以定期给学生推荐一些新的书刊杂志、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如《青年文摘》、《花季雨季》、《读者》、《微型小说》、《青年博览》、《中外民间故事》及中外名著,做为对课堂内容的拓展。在讲课时我也经常联系一些自己阅读过的故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学生读的多了在课堂中也会适当的扩展。通过课外阅读,他们的阅读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更广泛了,求知欲也更强了。

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在阅读方面,我们还应该适时的引导学生读一些中外名著。名著代表了那个时代的风格特点,读名著可以了解历史,开阔视野,培养一个人正确而

优雅的处世观。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对名著感兴趣,我们可以用电视剧来帮学生理解名著,增强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均已拍成电视剧。看完了故事更为直接的电视,再来欣赏优美的文字,更易懂,更有趣。读什么版本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由选择,一学期能读一部名著也是一个不小的收获。再找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讲讲这类故事,选择一些人物进行评价、讨论,这样一定会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

五、让阅读“时事”起来,激励学生进行信息阅读

语文是一门与社会联系很紧密的学科,不能只局限于课本上的事例和信息。我们可以在每节语文课上拿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述叙自己最近印象深刻的见闻,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些印象深刻的事情可以是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也可以是学生从报纸上、电脑上获取的新闻。或许刚开始还需要老师带头进行讲解,但后来学生越来越感兴趣,每个人都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时间长了,他们的阅读笔记本上也记满了他们的阅读评论,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我们曾经针对最美女教师、最美女司机、钓鱼岛事件等写过小短文进行发表评论和感想。最近发生的吉林偷车案,引发了学生的一番感慨!有的学生认为应加强公民的素质;有的认为孩子的妈妈太疏忽大意,以至于给罪犯造成可趁之机;有的认为我们应该从小做起,注重培养自己优秀的道德品质,从小为自己树立理想,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还有学生为无辜的婴儿写了哀悼词。这种阅读方式一举两得,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增加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仿佛学语文成了开茶话会。

“以读引兴”阅读教学法就是让阅读与表达“亲密”起来,提高学生读、说、写的兴趣。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讨论和写作都是表达的方式。学生阅读之后,如果不进行交流与讨论,那么读就成了懵懂之读;讨论之后如果不写作,那讨论就成肤浅之论。读要静读,心静则能生慧;论要实论,实才会生效;作要精作,精才会成佳。所以每次阅读课,学生除了读、写小批之外,还要简短讨论自己的感受,并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写作。这样阅读、口语表达、写作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环环相扣,让学生感到读后心中有物,下笔如有神,写作之后又需要新的源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讲的这个道理。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离不开阅读,让阅读打破课内与课外的局限,广泛吸取信息,让阅读成为一泓活水,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充分体现语文主题阅读的意义。

下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农村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农村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