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上半年母亲素养工程总结
提高母亲素养
促进社会和谐
———宁海县社区教育学院实施“母亲素养工程”工作小结
母亲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是家庭的核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提高母亲素养,促进家庭和谐,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引领母亲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根据上级妇联《“母亲素养工程”实施意见》精神,我校承担了跃龙街道300名子女在小学就读母亲的素养提升工作。
2015年,我校根据街道妇联的相关要求,充分利用学校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机制,整合各方资源,采取技能培训、讲座推广、课堂宣讲等模式,积极开展以母亲自我价值素养提高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培训,让广大母亲成为优秀的思想道德的践行者、未来一代的教育者、幸福家庭的营造着、经济社会的建设者。
1、学校依托市民学校、家长学校、企业职工文化学校等培训基地,聘请有丰富教育经验的中小学教师、社区教育工作者、骨干先进妇女为兼职讲师,并邀请教育专家,深入基层,对跃龙街道各社区的500余名母亲进行《培养孩子一生有用的好习惯》、《正确的家庭教育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等女性修养与科学育儿的知识讲座宣传,使母亲接受了终身学习的先进理念,学习了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
2、与创建学习型社区、建设和谐家庭相结合,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2015年6-8月学校对跃龙街道的281名母亲开展家庭急救知识培训,培训采用理论讲解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让母亲们掌握了儿童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注意
事项;气道梗阻在病人尚有意识和昏迷两种情况下的现场救护;急性烧烫伤的处理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儿童骨折的护理、急救方法等。通过培训教会母亲们掌握简单实用的急救技术,提高母亲们的家庭急救知识,做到能妥善处理身边的突发急症。
3、与农村劳动力培训和成人学历教育相结合,开展中西式面点制作、医用药品、中式烹调等多样化的创业技能培训,使农村母亲学会一技之长;还引导一批母亲参加成人高中、网络教育大专、本科学历进修,提高文化素养。
2015年3-6月,为帮助母亲学会家庭正确用药、合理用药、科学用药和家庭医疗保健的常识,促进家庭身心健康,学校特聘请浙江医药高专蔡伟博士、王国康教授等医学专家,为105位母亲进行了家庭医用药品系列知识培训。
2015年4-12月,为提高母亲们的烹调和面点制作水平,改善和丰富家庭用餐营养,学校聘请中西式面点师、中式烹调师为162位母亲们进行了中式烹调和中西式面点培训。
“一个好女人是一所好学校”,母亲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母亲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和终身教师,其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此,学校还积极引导一批母亲参加成人高中、网络教育大专学历进修,通过不断提高母亲们的文化素养,来推动和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2015年,学校通过“母亲素养工程”的实施,让辖区的学生家长充分共享到了免费的优秀教学资源,也让学校的社区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母亲素养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学校承担着具体培训工作,任务是长期而艰巨的。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不同层次母亲的整体素质。我们要坚持实际、实用的原则,注重培训实效,分层分类地开展培训活动,要加强管理,建立母亲学习档案,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让“母亲素养工程”惠及每一个母亲,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宁海县社区教育学院
2015年12月
第二篇:母亲素养工程
“母亲素养工程”总结
我校的“母亲素养工程”起始于2007年9月,具体负责本校学区内的学生母亲的科学教子、思想道德建设等培训工作。几年来,我校充分发挥“母亲素养工程”在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教育和生活环境,努力构建家长学校的新模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结几年工作的一些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健全组织机构,构建三位一体网络教育
为切实加强对母亲素养工程工作的领导,我校成立了以张振湾校长为组长的母亲素养工程领导小组,由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等构建成家庭教育的网络结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有主持日常工作的,有负责安保工作的,有负责接待、联络工作的,还有宣传、报道工作。每学年9月份,各班组建新的家长委员会,每学期都举行“家长会”,成立QQ群、微信群,定期商量、讨论学校有关事宜。健全的组织机构密切了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开展三位一体网络式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当代母亲培训需求
我校地处农村,90%以下的母亲学历在高中及高中以下。为掌握当代母亲在科学教子方面的现状和她们迫切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我校于20011年5月份对全校学生的母亲开展了一次以“现代家庭母亲教育素养”为主题的问卷调查活动。调查显示,90%以上的母亲希望参加母亲的身心健康素养系列教育培训,内容涉及到料及科学的教子观念、思想首先素养提升、现代家庭与婚姻、科学文化与孩子的成长等,这反映出现代母亲正试着提高自己科学教子的素养,由“自然母亲”成长为“合格母亲”。
三、制定培训计划,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每学年初,学校根据学校和家长实际需求制定母亲素养工程的培训计划,明确了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针对提高母亲的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健康素养和科学教子素养,确定培训实施步骤。学校还制定了《“母亲素养工程”家校联系制度》、《“母亲素养工程”暨家长学校培训制度》、《 “母亲素养工程”教育培训管理办法》、《“母亲素养工程”教育培训家长工作小组工作制度》,详细规定了沟通的措施和途径,确保家校沟通制度化,常态化。
四、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形式灵活多样
1.定期进行“家长学校”授课。针对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母亲,我们进行“关注零起点,家校零距离”的讲座。通过培训,每一位家长初步了解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关注了自己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表现,增进了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形成合力,助推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六年级学生面临毕业考,在这“小升初”的转折阶段,很多家长在为孩子的学习、升学问题而焦虑。为使家长科学、理性地看待“小升初”问题,让孩子在平稳度过小学时光,我们为全体六年级家长作《如何帮助孩子冲刺小学的最后阶段》的家庭教育指导。
2.定期不定期开展家校互动活动。一学年一次家访活动。为密切家校联系,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任务,学校要求班主任和语、数、英任课老师每学年最少一次走访个家庭,并印发了家校联系本,定期与家长联系沟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沟通的次数和内容。各班级建立班级QQ群和微信群、校讯通,平时有什么问题及时沟通,及时的沟通和反馈,既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提升了家长教育子女的技能和方法。
3.邀请专家来校讲座。2012年9月,学校邀请全国关工委委员、感恩教育先驱、亲善大使苏醒老师为全校师生和学生家长作《为了所有的爱与期待》大型感恩报告会。苏老师的演讲由“热爱祖国、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感恩生命”四部分组成。在感人的背景音乐中,苏老师从人性本善出发,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讲述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触动了同学们感恩与爱的心弦,他们的眼里几度溢满了感动的眼泪,老师和家长们也被深深打动了。2015年10月,学校邀请全国家庭教育巡讲团高级讲师、研究员王建老师的《父爱不能缺失,母爱必须升级》的专题讲座,使家长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王老师向家长们介绍了学生各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剖析了父亲、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作用。他充满激情的演讲让报告会现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通过分班交流,加强了家长与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进一步了解,从而使对孩子的教育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4.加强与留守儿童母亲的交流与沟通。我校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的亲情缺失,这些留守儿童存在着学习主动性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问题,我们特别成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教给与留守孩子交流与沟通的办法。每年寒、暑假,留守孩子的家长为了与弥补孩子的亲情缺失,一般会特意赶回家接孩子去外地过上一段日子。我们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和留守孩子的家长多方联系,邀请他们来到学校,为他们开设“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一同探讨家庭教育良策。另外,我们还着力提高委托监护人对自身责任的认识,向他们传授科学的育人观和教育方法,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升育人水平。
5.举行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我们还邀请家庭教育经验丰富、家庭教育成效明显的家长来校为其他家长传经送宝。因为孩子的年龄相仿,平时也较为熟悉,这样的交流更接地气。
6.提升家庭教育讲师自身的素质。学校家庭教育负责人沈建珍老师于2009年11月参加了宁波市“母亲素养工程 ”骨干培训班,于2012年8月参加了慈溪市母亲素养工程优质课评比,撰写的论文于2010年获慈溪市妇联组织的家庭教育论文二等奖。
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领军人物王东华教授曾说过:“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母亲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命运。”的确,“一个好女人是一所好学校”,母亲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和终身教师,其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着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在今后的家长学校工作中,我们将逐步完善,以确实达到教育家长,提高学生素质的效果。
母亲创造人的生命,母亲塑造人的灵魂,有了优秀的母亲,才会有优秀的民族。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这样批示:“母亲教育工程可以讲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支创新能力强、教育子女好、自身素质高的母亲队伍,为建设“和谐xx”作出贡献,这是新时代赋予成教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我们任重而道远。
第三篇:宁海县桥头胡中学母亲素养工程工作总结
宁海县桥头胡中学母亲素养工程工作总结
为提高母亲素养,促进家庭和谐,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桥头胡中学根据宁妇[2011]30号文件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制度和阵地建设,全面落实母亲素养工程的教育培训。现将我校母亲素养工程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母亲素养工程领导小组。为切实加强对母亲素养工程工作的领导,我校于2011年6月2日成立了以胡余建校长为组长的母亲素养工程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有主持日常工作的,有负责安保工作的,有负责接待、联络工作的,还有宣传、报道工作。各小组成员统一思想,互相配合。
2、制定母亲素养工程计划。在计划中明确了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明确了目标任务,旨在提高母亲的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健康素养和科学教子素养;确定了实施步骤,分为启动阶段(2011年6月)、分步实施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0月)和总结阶段(2011年11月)。
二、加强制度建设
为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立体化教育网络,营造教育氛围,形成教育合力,我校建立了《桥头胡中学“母亲素养工程”家校联系制度》;为加强对母亲素养工程的学习管理,我校建立了《桥头胡中学“母亲素养工程”学习制度》;为提高母亲素养,增进家校了解,消除家校误解,我校建立了《桥头胡中学“母亲素养工程”家长工作小组检查监督制度》;此外我校还建立了《桥头胡中学“母亲素养工程”家校公开制度》、《桥头胡中学“母亲素养工程”教育培训管理办法》、《桥头胡中学“母亲素养工程”教育培训家长工作小组工作制度》。
三、落实教育培训
1、教育培训有记录。学校对我校学生的母亲进行登记造册,对来校的母亲学员进行点名造册,并附有每一次活动的照片。同时每一位老师都有讲座教案存档,每一位母亲都有教育培训记录本,记录每一次讲座内容。
2、教育培训有主题。9月7日,胡巧娟老师作了题为《当前孩子教育误区》的讲座,9月8日杨志杰老师作了题为《如何教育孩子》的讲座,9月27日王旻如老师作了题为《如何正确对待考试》的讲座,10月9日胡余建老师作了题为《树立孩子的信心》的讲座,10月17日何建华老师作了题为《如何做一位成功的家长》的讲座。11月3日第二届“感动甬城学子十大优秀教师”、县名师葛明霞老师作了题为《家是天下最好的学校》的讲座。
3、教育培训有宣传。学校一方面加强对学生和学生母亲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通过在宁海教育网和宁海教育工会网发表《母亲素养工程讲座在桥头胡中学举行》的文章,提高我校母亲素养工程工作的知名度。
母亲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是家庭的核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将协调社会资源,共同关心、关注母亲,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托起美好的明天!
桥头胡中学 2011年11月18日
第四篇:母亲的那些年
母亲的那些年
——写在母亲去世一周年
转眼又到了
6月22日,这是母亲离去一周年的日子。去年今日的事还历历在目:中午刚吃过饭,妻子说,她们老板叫,要去厂子一下,如果母亲在医院的病情还稳定,她就去一下,看了当时的情况好像还不错,也因为在医院都十多天了,这一两天好像还不错,就让妻子去了。结果,一点多的时候,突然姐姐带着哭腔打电话过来,让赶紧去,后面的话就泣不成声了。我赶紧给妻子打了电话,就往医院里赶。等我赶到医院,姐姐和三哥就已经给母亲擦洗身子,穿“老衣”了。穿好衣服后,妻子给母亲化了妆,等殡葬车和其他人都到来,就快到4点了。
之前,已经跟母亲说好的,跟父亲合葬,所以,殡葬车就直接拉着灵柩回老家。由于提前和老家的堂兄弟沟通过,等我们到老家时,堂兄弟已经组织乡亲处理好了停放灵柩的场地,就在父亲的坟墓一侧已经平整出100多平米的地方。之后的三天,就是按照老家的习俗,做了简单的葬礼。由于我们兄弟姐妹们都已离开老家多年,所有的安葬事宜都得有乡亲们帮着处理,为了尽量少的麻烦相亲们,所以母亲的殡葬过程算得上十分简单。虽然我们兄弟都是心有遗憾,也只
能这样。
在母亲的葬礼上我们哭得很伤心,听着祭文里述说母亲的一生沉浮,追述母亲平凡一世不平凡的故事,不可追的往事就一幕一幕像电影一样的在眼前浮现……
49年前,我们的父亲就去世了。说起父亲,我们的感情有些复杂,其原因是因为,一方面,父亲去世早,丢下了母亲和我们六个未成年的孩子,最大的大哥只有15岁,最小的弟弟仅六个多月。一方面,父亲又是一个战斗英雄,战功很多,也是我们这个小地方的名士。父亲是抗美援朝的参战老兵,1952年上朝鲜战场,大小经历的战役无数,战功也很多,我见过父亲的军功章,有三等功两次,二等功两次,一等功一次。居母亲说,有一次父亲随队打迂回的时候,和大部队失去联系,连长指导员的牺牲了,是父亲在最后带着一个连经历一个多月的转战,才找到大部队。对父亲的记忆,我是很模糊的,父亲去世的时候,我也只有2岁多。残存的记忆里,只有无法连接的几个镜头:
(镜头一)父亲深夜回家,是和另外几个人带着一杆枪回来的,我好象是被惊醒的,就抬头看了一眼,他们几个人围着昏暗的煤油灯说话,根本不知道他们都说什么。我看到的影像就相当于现在说的剪影了。
(镜头二)我们和几个儿女在我家的果树下面的水沟里玩,不知道姐姐说了什么,父亲拿着拐杖(就是一根铁锹把)
追着打姐姐,却没打上。
(镜头三)父亲病重的时候,有一次想要起来坐一下,自己无法起身,有母亲帮着起身,费了好大的力气才起来,喘着粗气父亲将身子靠在墙上。这是我的记忆里唯一一次从正面看见的父亲的镜头。当时的影像只能用骨瘦如柴四个字来形容。
最后一次的镜头,也就是我们几个孩子在屋里玩,我看见父亲要说什么,结果没发出声音,母亲只能把耳朵贴在父亲嘴边才能听到父亲微弱的话语。然后,我们就被母亲赶出了屋去……
父亲到底是哪天去世,我根本没有了记忆,但是在我的记忆里,从此以后我们的生活就一直在灰暗中度过了很多年。因为从那时起,我们看到的母亲总是很忙碌,也总是没笑容。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母亲有了自己一个人悄悄和自己说话的习惯,只听见她嘴里唏唏嘘嘘的声音,就是听不清在说什么。
父亲走了,临终有没有什么放不下我不知道,但是他病重住院期间给母亲留下了4000多元的债务(那时候的4000多元至少有现在的400万吧),留下了六个未成年的孩子,其中有三个就是幼儿。我没看见过母亲呼天喊地的嚎啕大哭,也没见过母亲一蹶不振的蓬头垢面,只知道母亲很忙。在我的影像中,母亲一天不落的在生产队上班,每晚回家照
顾我们吃过饭就要做衣服,一做就是深夜。我偶尔在熟睡的深夜里被母亲的的缝纫机或者缝补的拉线声吵醒过。有时候在睡梦中听见哗啦啦的缝纫机吵醒的时候,就看见母亲在煤油灯下,脚踏着缝纫机做衣服,手除了抓在机子上的布料,还不停的把煤油灯来回挪动到能看得更清楚些的位置。有时候被手缝时呲呲的拉线声唤醒,母亲坐在大炕角落里,前面放一个小凳子,凳子上面还放着那盏小煤油灯,要么是抱着羊皮在缝着,要么就纳着鞋底,也会是上着鞋①。在我的影像中,母亲为我们做衣服和鞋帽的时间很少,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是为我们周围十里八乡的人做衣服。为一个队里的人做衣服是挣工分②,外队以及外村外大队的做衣服,是挣钱。工分按每年生产队的年生产物资总数(其中包括一年中间每户已经分得的钱、物<瓜、果、菜等>、粮+已经上缴完公粮后队里所剩钱、物、粮)来计算一个劳动工分能合多少钱。每件衣服挣多少钱母亲都定了价钱的,一件衣服根据大小、棉衣单衣、上衣裤子的不同,收的钱也不一样,大概就五毛——两元不等,这就是母亲唯一的副业,以便补贴家用。母亲一天的时间都是安排的满满的,谁的衣服先送来,谁的衣服后送来都要记得很清楚,只上过扫盲班母亲,只能用她自己的独特方式记账。记得不仅是自己要挣多少钱和工分,主要要记住谁的衣服什么时候取,要赶在取之前给人家做好。所以母亲每天的工作时间就很长,一般都在二十一二个小时
上。白天在队里上班,还要照管我们吃饭,包括喂猪、喂鸡的,晚上就是无休止的做衣服,就这样没日没夜的工作,我家每年都是“缺钱户”。记得有一年决算分粮③,母亲一早就叫我们拉上架子车,放上家里仅有的三条口袋,当时好像除了大哥二哥上学外,我们几个小的都去了,结果我们从早等到晚上,一粒粮食也没有分着,一直等到天黑下来,我们拉着空口袋回了家,因为我家是缺钱户,不给分粮。这样的事,我家每年决算分粮的时候都会遇到。第二天的一整天,母亲这儿求情,那儿说好话,好几次都被队里的人给骂回来,好几次母亲又鼓起勇气再去求情,为了我们有饭吃,天最冷的时候不至于饿着,母亲一次次在努力着……通过母亲不懈的努力,最后等到天快黑的时候,我们总算分到了粮食。
母亲的屈辱不仅仅是分粮,还有很多其它事情,年代久远,已经分不清时间的前后,所以只能列举的说出来几件事,只有事情本身能说明问题。这些是我亲眼所见的,也还有后来听母亲自己讲的。
甲:那时,我家和二老家都有一颗果树,两颗果树并排生长,大小基本一样,一到盛夏初秋时节,酸酸的果实也基本就能吃了,我们常会爬在果树最底下的树丫杈里,那时候小,也不敢上高,能上到那儿已经很了不起了。有一天中午,天很晴朗,我们几个小的在果树下面的沟里玩耍,因为淌过水的沟低有一层细沙,坐在上面软软的,用手抓着也可以玩,被水洗过的沙子表面没有土,沾在身上也不显得脏,所以夏天我们会经常在那里玩,结果被一会儿后的景象给吓坏了。生产队这天下午在果树旁边的地里干活,来了不少人,其中有个叫王振杰的,那时,他是我们队里的刺儿头,他们一大家的人都很坏,别人一说起来都叫他们是丧棒家的,胳膊上挂着一根皮带,现在还能清楚的记得,是老式粉碎机上用的,皮带大概有20公分宽,两头是结在一起的,有一米多长,几个人说着话的时候,他跳起来就用皮带在我家的果树上打果子,当时的果子还没有熟,母亲不让我们吃的。见了这阵势,吓得嘴里喊着妈妈就往家跑,结果看见母亲在我家猪圈的墙拐子那里偷偷的看着。表情很沉重,有怨恨,也有担心,也可能还有已经咽下泪,我说不出来母亲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见我们跑回去了,拉着我们进了家门。
乙:一个初冬的晚上,天刚黑,应该是田里浇冬水的时候,因为沟里还汤着水。二哥哭着跑回来了,我们几个小的都闻声出来看出了什么事。二哥哭着断断续续说出了事情的经过,他们几个放学后回来的路上,路过三队的时候,二哥被车家的人用皮鞭打了几鞭子,为什么打,怎么被打得那么重,我到现在都不知道。当时,只是远远的在夜幕下看见大人们围着二哥,划着火柴一明一暗的在微光下查看着二哥被人打过的伤。
丙:那是人民公社的时候,地都是队里的,但是每户都
会根据家庭人口的多少,分给自留地,每家的自留地里当然都是种麦子,也有人会圈出一小块地种菜。到了一定的时候,队里会放假让各家收自己家自留地的粮食。记得那年正事各家各户打场的时候,我家也进入了打场大军行列。我们虽然人多(有7个人)但能干活的孩子少。大哥、二哥在上学,姐姐和三哥母亲勉强能使唤的干点力所能及小事。母亲在场上把麦子摊好后,就去队里要牲口,我们在家等了好长时间,母亲拉着一头牛回来了。在我们这里,从来没有人能用牛打过场的先例。因为牛走路很慢,而且是低着头走路,根本走不快,耕种时拉犁是把好手,打场是用不上的。套牛工具叫挡阁子卡在牛脖子根部颈椎的和肩的连接处,套车的时候用绳子栓在车上,由于绳子短就没问题。可是打场拉磙子绳子得从脖子那里一直接到磙子撥枷④上的,驴、马和骡子等是用夹板子夹在肩部的就固定住了。牛的挡阁子没办法固定,见了麦子,牛就抢着吃牛的缰绳是栓在牛角上的,力气小一点就拉不起来,牛头底下吃麦子挡阁子就掉歪了,在抬起头来的时候挡阁子也歪了,出了挡阁子,掉到一头的绳子那里去了,牛再走动的时候,磙子就不是平行,磙子还是六棱的,只要不平行,磙子不转了磙子一头磙启⑤撥枷就会被拉掉。这样的情况就一直反复着,把牛嘴上套上嘴笼⑥,也不管用。像驴一样把眼睛蒙着它又胡乱跑,或者后退,要么就直接不走了。这个时候,我无意间看见了一次母亲欲哭无泪的表情,这个表情我至今记忆犹新,那种近乎绝望又无可奈何神情,用语音真的无法表达。这样折腾了几个小时,牛也吃饱了,终于可以能像样的走几圈了,但是必须要人一个在前面拉着,一个在后面赶着才能走,打场其它的就没人做了。四个小时过去了,场上的麦子还没多少打下来。一直到下午五六点钟的时候,我们七叔打完场拉着牲口给队里还的时候路过我家看见了,才说:“大嫂子,你这样子打场赶天黑都打不下来。给!把驴套上打去。”把驴套在磙子上,果然快,因为天热,麦子已经完全晒干,没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就打完了。真的,这次打场,也就七叔去队里还牲口路过看见了,不然母亲真的打到天黑也未必能把场打完。因为家里没个男人顶天,母亲只能忍受这样类似的屈辱。套牛打场是我有生以来唯一一次亲眼看见,还是发生在自己的母亲身上的事。
丁:那是在我四、五岁的时候的事,现在有的记忆就是在一天晚上,我的五婶婶和小爸。他们是两口子,也不知道为什么一个叫五婶婶,一个叫小爸,反正一直就是这样叫的。他们和母亲商量着,要我去给他们当儿子,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选中了我,究竟是母亲想把我给他们还是他们选上的我。我有的记忆就是五婶婶给我了好多的承诺,诸如:给我做新衣服啦,天天给馍馍吃啦,睡觉的炕上给我铺褥子啦,给我做我喜欢玩的玩具啦等等!还有一个用木头做的箱子,那箱子上面还有一个因长了结而形成的巴纹。而母亲在这中
间没说上几句话。因为他们承诺的这些话太具有诱惑力,尤其是吃的穿的这两项。要知道,当时在家我们想吃饱肚子都是有困难的,我家七个人只有一个劳动力,而五婶婶家就两个人,都是年轻力壮的劳动力。我家睡的是席巴子⑦炕,而五婶婶家的炕上不但有毛毡还有褥子,对比一下,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这样的诱惑力,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子肯定是无法抗拒的,所以我就答应了。当晚,五婶婶就把我抱回了她的屋。
那时候,我们四家都住一个院子,我家是南面的屋子,里面还有个套屋,套屋很小,没有窗户,里面黑黑的。在右边墙角外,是我家的厨房。院子西面住的是我三爸,他家有两个孩子。我家对面是二老,他家的三个儿子都长大了,不过好像都在上学,二老是队里的会计。五婶婶和小爸住东边,他们的房子是院子里凸出来的只要东面靠街门墙,其它三面都在院子里。可能是因为住一个院子,所以每天我还是要往家里跑,就只在五婶婶家睡觉,吃饭和玩还会回家,而我的其他哥姐弟都不愿意,因为我一吃饭,他们的饭就会少一点,可是还会给我饭吃。由于经常这样,他们几个都或多或少会骂我,而我也开始显得有些可怜巴巴的,主要是因为我在五婶婶家过得并不愉快……五婶婶是让我给她当儿子,而我从来没叫过她们一声爸妈,五婶婶总是引诱让我叫,我就是叫不出来。哄着让我叫也不叫,很多时候在别人的面前少不得
给她丢面子。五婶婶扯了布给我做了新衣服,还答应我长大了把那个木头箱子给我,让我放我愿意放的东西,我还是不叫她妈。刚开始五婶婶还有耐心,到了后来就没耐心了,开始骂我,还用指头指我的脑门骂我。记得一次我尿了炕,指着我骂了一早上。还有一次五婶婶和小爸带着我去下河清农场走亲戚坐火车,下火车的时候我的帽子掉了,五婶婶骂着给我找帽子,火车站的管理人员说了她什么,她一下在我脑袋上打了几巴掌,骂的越凶了。在我的记忆中,五婶婶给我的影响特别坏。下河清那边有个火车站,我经常跟着亲戚娃娃们去火车站拾煤渣子,可是我胆子特别小,火车进站时汽笛一响我就吓得抱着头趴在地上就哭,每次去火车站都是好好的去哭着回来,为此没有少被五婶婶骂。有一次吃肉饭,我小时候从来见不得肥肉,而五婶婶不管,一股脑儿的给我喂肥肉吃我当时就吐了,五婶婶不管不顾抓住我的胳膊照着后脑勺就是几巴掌。我虽然委屈,就是不敢哭出来憋着气,气得咯——咯——的,有一段时间说话都是结结巴巴的。在正常情况而言我去下河清见了火车,而且还坐了火车,那里还见过穿绿军装的解放军,还有很大的涝坝⑧,而这些可以在兄弟姐妹们面前可以炫耀的见识,却成了我那时候永远的伤疤,我从来不愿意说我去下河清的事。
再到后来,我只要晚上回到我家就死活不愿意再回五婶婶家睡觉了,因为有妈妈在,五婶婶是不敢骂我和扇我的后
脑勺的。第二天早上起床即使尿了炕五婶婶也不会来我妈妈这儿骂我的。由于我经常坚持再不去五婶婶家,久而久之,五婶婶也没办法再叫我回去,我母亲也不再说让我回去,因为母亲在只有和我两个人的时候我说过我的遭遇(别的时候我也不敢说),当时我的记忆里没看见过母亲的表情,但是从母亲很久以后的一次,说起把我送给五婶婶时说过一句话:“当初我想着她不生养,再说又在一个院子里,她说了那么多好话,我想她会对娃好的。没想到她会这样对待我的娃子……”通过母亲的这句话,我才了解到母亲真正内心的想法,母亲既然没有因为我们这一群小孩而改嫁来减轻自己的生活压力,她就笃定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点点闪失,也不愿意看着自己的孩子在别人的管压下生活,更何况是自己的小婶子。这是母亲的耻辱,母亲宁可自己受累,也不愿让我们受一点点罪。而这些从母亲坚持供我们六个孩子都上学读了书是一脉相承的。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虽然生活压力很大,可是母亲的勤劳确是有目共睹的。母亲那些年就是一个工作的机器,上班给公家干活、下班管我们吃饱、其它的时间就是没日没夜的给别人做衣服来换取钱物补贴家用。但是,母亲并没有因为家里的事而费了公家的事,母亲在生产队里是劳模,后来一直是评到县里的劳模。生活中的母亲是个柔柔弱弱的女子,在地上干活的时候,母亲是把好手,很多男人都甘拜下风,因此她被评为劳模。生产队里养猪母亲是有名的“猪老婆子”,母亲当家的养猪场是全公社最好的养猪场,直接被评为县里的劳模,为此县里还在我们队里召开过全县养猪现场会。也因此母亲又在多年的选举中当选人大代表,最初是公社的人大代表,后来是县里的人大代表,还在酒泉地区开过人代会。这些荣誉是母亲辛苦工作得来的,母亲不是党员,但母亲是劳模,是人大代表,是那个年代妇女乃至我们公社的农民代表,她的事迹是被当时县里所认可的,是用实干精神得来的。也是母亲的辛勤劳作为我们带来了我们自己想要的生活。母亲那些年的生活虽然清苦,可未必都是黑暗,母亲有她们那一代人应该有的辉煌,而母亲就是得到过那个年代辉煌少数几个,就是因为她有一颗坚强坚定而强大的内心!
9岁那年我也上学了,而我家的穷,也因我的上学而表现特别突出。没上学之前,我和弟弟冬天几乎都是在屋里的炕上度过,因为家里穷,没钱买布做裤子,夏天都是光着屁股在外面玩的,冬天只能窝在屋里。上学后,冬天早上很早就要跑早操,天黑黑的,我们一个队里的同学说,天那么黑,他只认得出我,因为我的衣服最破,浑身都是白棉花弹弹子的那个肯定是我。我写的第一个字是毛主席的“毛”当我写成后,我高兴的跳了起来。老师提问我的第一个算数题是3+3=?,老师还因此表扬了我。我戴上红领巾的时候,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因为年龄不够没戴上红领巾,老师还亲手为他
理发……
最让母亲欣慰的是大哥的高中毕业,经过多年的艰辛拼搏,大哥高中毕业了。刚刚高中毕业的大哥,也刚满二十岁,很快挑起养家糊口重担。大哥被队里安排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去方山口搞副业,那个年代的青年人出去搞副业都是给队里挣钱,到年底要分钱和粮,一般搞副业的人最后算公分的时候都比在家上班的要高一些。正是因为大哥的参与,家里的生活好多了,最起码不用被队里在年底决算的时候以缺钱户扣着不给分粮了。在这个期间,我还有一个记忆,大哥和几个青年在翻地的时候比赛,看谁翻得快,大哥居然遥遥领先。这段时间,母亲的脸色不再是过去那样凝重,渐渐舒展开来,也慢慢的露出久违了的笑容。用她自己的话说,儿子总有长大的时候。曾经,很多人都说,我母亲五个儿子一个姑娘,都怎么找媳妇,我母亲总是说“一个羊嘴底下总会有一把草”,到时候再说。母亲的话虽然简单,却很经典,也很实际。她说出了一个自然规律,不去拼命的抗争,但也绝对不是认命,世上的道路千万条,总有一条适合你,只要你还在努力。母亲不懂得什么高深的道理,但是知道人应该怎么去生活。
大哥毕业两年后,二哥也选择了自己的路,去公社农科所上班了。也许这条路不是二哥最好的选择,但是也是一条出路。但对母亲而言,还是希望二哥高中毕业再去,毕竟母亲眼中的我们,完成学业才是她最高的希望。母亲一直有自
己的主见,自己再苦再累,孩子们能读书是她的最大心愿,父亲刚去世的时候,生产队里的人都说,这么大的孩子不让劳动,读书有什么用,但母亲不为所动,尽管队里多次对母亲刁难,母亲都硬是坚持让大哥二哥没有放弃读书。去农科所对二哥来说,机会难得,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最终事实证明,还是母亲的眼光看得远,也难怪母亲有一个观点:即使再穷也要让自己的孩子把书都念下。二哥不上学了,他自给自足等于给家里又减轻了生活的一部分压力。
上世纪76年,中国毛泽东等三大巨人离世,也为中国新政策走向创造了先决条件。而我家所在的大队也开始有了改造居民点的规划,就是把一个队里所有农民居住的房子集中修到一个地方,然后整合耕种土地,以便实现大面积规模化耕种。所以,我家也要修新房子了,我们遵照队里的安排,开始在分给我家修房子的位置上垫庄底子,挖井、倒土块⑨,我们一家人在母亲的指挥下做着各种工作。旧房子最先拆掉的是厨房,然后逐一拆除,因为要用做新房子的柱子、檩子、椽子、席子大多都得用,所以,拆房子的时候还需要不被破坏,这些东西都需要洗干净再担到房顶上。当时的情况人力上是不用发愁的,除了队里会派人帮着修建,各家各户也会自觉的打发人来帮忙,因为我们这里有句老话叫“娶亲盖房,大家帮忙”,一家有事,谁家都会帮的。只要把房底子垫好,房子主体基本上三、四天就能起来,加上抹墙、上房泥,一
个星期就基本完工了。木工主要就是厢房的梁、檩、椽和门窗,主要都是我姨妈家的哥哥给做的,他是木匠。在房子整个修好后,我们这个哥哥一直来回跑了近半年多的时间,帮我们安装窗子上的玻璃。我家虽然在吃饱肚子上已经解决了温饱,但是窗子上面安装玻璃还没有钱。所以我们这哥哥就从他家用给别人家裁的不够尺寸的边角料拼对着给我家的窗子上也装了玻璃。
历史的车轮驶进了1978年,邓小平复出,中国艰难的做出恢复高考的历史性决定,大哥也加入进高考复习的大军。天刚能模糊看见一点的时候,大哥就起床学习了,为了节省一根火柴,大哥问别人借到一个打火机,背书想不起来的时候,擦一下,在闪烁的火石光中看一下,再背书。刻苦是刻苦了,大哥却没有如愿考上大学。当时,由于大哥是高中生,已经当上了大队的会计,大学没考上,却又因为另一件事,大哥的机遇来了。实际上大哥的机遇也是上天给我们这个多苦多难的贫苦家庭的一个绝好机遇,大概是因为预示着要改革,酒泉地区行政公署直接派下人来进入大队查账,应该算是一次农业上的全国普查吧。因为大哥是大队会计,他参与了全程查账过程。而行署派来的领导自然而然吃住就在我家了。将近三个月的查账过程,几个领导对我家的情况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他们对父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情况也有了相当的了解,父亲所有遗留的资料都认真的看
过,这样就为大哥后来的招干打下了伏笔。
行署的领导查账结束后离去的一年后,带来了消息,要求大哥抓紧复习,全酒泉地区要招干,同时尽快去所在的县里去报名。大哥立刻行动,跑了县里跑公社,总算报了名。此后的一段时间,大哥又开始复习考试的阶段。这次,大哥的努力是见效的,加上前面考大学的经验,还有老三届的底子,大哥考上了。按理说,成绩下来后两三个月后怎么也该通知上班了,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通知。打听过消息知道和大哥一起考试的同学都已经上班,大哥急忙跑到酒泉去找这位领导。毕竟上级领导,加上他可能了解这次找干考试的性质。在他的斡旋下,大哥终于在乡政府上班了。母亲带着我们一家人经历过许多磨难后,大哥一下子成了公家的人,在当时的这个小乡村里,可是比较轰动的事。而对于我们这样的家庭就是天大的好事,也预示着我们这个多苦多难的家庭的劫后逢生。同时也第一次向乡亲们展示出母亲让她的孩子们都读书所带来的巨大收获。母亲的脸色充满了喜悦的微笑,那是劫后逢生欣慰,那是对自己正确认识让孩子们都读书的自信。同时,也是让这个家庭真正走向下一个高峰的开始。
多年的操劳,母亲并没有因此而停下奋斗的脚步。大儿子出人头地只是第一个,还有五个孩子在上学,生活还是有一定的压力。更何况五个儿子长大后,都得找媳妇成家立业,就我们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路要走。不过毕竟大儿子有出息了,带给这个家庭最多的是扬眉吐气。这个阶段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我们当地,不仅率先吃到大米,还能吃到带鱼这类亚热带鱼类。不仅如此大哥还能在春节期间请一个队里的父老乡亲好好吃上一桌,喝一顿酒。明里是感谢大家对我家多年的照顾,实际上也是通过此种方式显示我家现在的实力,对有些人变相的亮剑,尤其是曾经欺负过我家的人。
二哥离开家是一个偶然机会,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百废待兴的时机,我们公社要成立农科队,还在上高中的二哥听到这个消息坐不住了,在当时的情形看,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我们这个地方偏僻,如果向北走出我们这个大队的地界,就是一大片沙漠,然后又是茫茫隔壁,年轻人总是选择向南走出去来显示自己的能力,在下四分生活,是被我们这个公社的人所看不起的。甚至有人说:不要说谁家的姑娘不嫁到下四分,猪娃子都不给下四分抓。虽然按母亲的想法是让二哥完成学业,但二哥坚持要去农科所,他不去就会被别人顶替,这是明摆着的事情。母亲拗不过二哥的坚持,只好默认了二哥的选择。二哥的出门又很快在这个小小的村落传遍了,毕竟多少年轻人都想着要奔出连“猪娃子都不愿给抓的下四分”。
二哥也并没有让大家失望,在农科所工作不出2年,二
哥就当上了农科队队长,带领着一帮年轻人开始建设自己的事业。为了真正做到扎根农科所,公社在那边划分出一块地方,让每个年轻人都修一套房子安家落户。年轻人扎堆的地方总能引来姑娘们的到来,年轻帅气的二哥本来就英俊潇洒,又是农科队的队长,自然是姑娘们眼中的焦点人物,当然二哥也很快恋爱了。他也开始了建设自己的小家,毕竟二哥是母亲第一个准备结婚的儿子,所以,从多方面对二哥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支持,从修房子到家具置办,再到结婚的各项事宜,母亲都是全力支持。二哥的婚礼在当时来说很隆重,也比较简单,不过,算是新时代的较现代式婚礼。这里的许多细节我说不清楚,但是,我能感觉到母亲的欣慰,因为当年,多少人都认为我家穷,年年都是缺钱户,她的儿子只有打光棍的份,但现在儿子结婚了,而且并不很迟。二哥结婚一年后,就有了第一个孩子,母亲当奶奶了更是忙的脚不沾地,除了上班工作和自己家必要的事,其余时间都要去照看坐月子的儿媳妇……
事情就这么自然,总会朝着必然的方向发展,大哥的婚礼也很快的如期到来,一样的简单,一样的热闹。那个时候的婚礼,都是一样,总是有很多热心的人在帮忙,虽然简单,但热闹是主题,快乐也是主题,不像现在的婚礼,缺乏了很多快乐的要素。
不管怎么说,孩子的婚姻总是一个母亲最大的事情,又
要管好要结婚的和已经结婚的孩子,还要继续管好正在上学的孩子们。姐姐初中毕业后就回家务农了,大姑娘在其他人的观念中总是面朝外的,不认识字是很正常,可是母亲的思想里却不一样,女孩子也要念书,而且要和男孩子一样,凭你自己的本事念,除非你自己不想念。这是我最佩服母亲的地方,她老人家不识字并不代表就会用愚昧的眼光看世界,而且却通过她的实际行动表现出来在我们乡下与众不同教育孩子的方式:男孩女孩一视同仁,男孩女孩都要念书,今后走向社会的时候,一样需要生存的本领和能力。而母亲传承下来的这种家风为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做出了榜样性的示范效应,也是我的哥哥姐姐弟弟们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大学以上学历的典范。
三哥是我们兄弟姐妹中上学时间最长的,也是全日制学历最高的一个,从上小学的时候起,三哥就有与别人不一样的学习和管理能力。从小学一年级就是班干部的三哥,也有非常强的自律能力,做什么事都有我不能及的韧劲。三哥全日制教育的最高学历虽然是中专,但那个时候是包分配的。毕业学校是设立在天水的甘肃省林业学校,三哥在校的学习成绩是非常优秀的,在班里也和中小学一样是数一数二的。分配的工作在白龙江林业局,与所学专业也对口。但是,三哥还是想要回到老家这边工作,一方面离家近一点,一方面可以照看母亲。所以,当分配结果下来之后,三哥并没有立
即去分配单位报到,而是回到老家这边找出路。首先找的就是金塔县里的工作,可是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金塔无法找到单位,无奈之下三哥又来到当时酒泉行署找,结果就留在了当时设在酒泉地区行政公署的农业建设指挥部,以此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
我上学的时候都9岁了,我清楚的记得,在还没上学之前,也就是准备上学的时候写的第一个字“毛”,对,就是这个字,是哥哥姐姐一起教我写的,母亲在旁边看着写出来的,写出来以后大家都很开心,我自己最兴奋了,觉得终于会写字了。而上学学的第一句话就是“毛主席万岁”。小学的时候,我的学习情况还是不错的,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我能把一个学期全语文课本的“解词”一字不落的全背出来。到了初中,初一读第二年的时候,因为和班里班长闹别扭,班主任老师也向着班长,我一气之下跑出了学校,在金塔县城流浪了四天,从此,终断了我的全日制学业,这也是我一生最大的痛。因为,我的学习并不差,但我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往,出了问题,也不能很好的跟人交流,导致老师通过表象,以为错误全是我的,而事实并非如此。我倔强的离校出走,就是为了告诉所有人,错不在我自己。以为这样就能证明我的对了,但是后来才慢慢的明白,我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这样做,断送的是自己的学业。回家后,大哥狠狠地教训了我一顿,还是希望我继续去学校学习,可是一根筋的我决然不去上
学,以为自学也可以成才。因此,最后和母亲商议后,才把这事放下。最后的事实证明,我是错误的。因为一次认真看秦腔的机遇,我爱上了音乐。八十年代,地区和县上的秦剧团到乡镇演出不是一次的事了,在学校期间年年有一个星期演出。但是有一次认认真真把一出三气周瑜从头看到尾,这是第一次,结果从此爱上了音乐。离校后,我也看过许多书,能写一下东西,也继续酷爱着音乐,还报过当时的函授班学习基础音乐理论,把小学音乐第一到第十册找全学习最基础的音乐知识。放马的时候趴在地上写笔记,一天到晚走到哪儿唱到哪儿,收集的都是音乐类的书籍,只要有几个钱,就订阅音乐方面的杂志,像《歌曲》《广播歌选》等。家里的收音机成了我专用的电器,什么时候有音乐节目,什么时候能听到歌曲我一清二楚。听着收音机学普通话,我的普通话基础也是因为爱音乐、爱唱歌的青春时期打下的基础。
小弟上小学的时候,认识的第一个字已经不再是毛主席万岁了,教学大纲和课本的变化已经改变了许多。我是很爱看语文书的,对弟弟的语文书很感兴趣,感觉里面的内容很有意思。弟弟天天回来背书的时候也不知不觉记下了一些书里的内容。弟弟上学到初中毕业后就遇上了八十年代的招工,也因此弟弟因为是应届毕业生,招工很容易。而我因为初中等于只上了一年,所以招工就显得费劲。那时候招工虽然要考试,但没有现在这么难,一个地方虽然有很多待业青
年,可是兴建的工厂也很多,不过还是因为买户口进城的,因政策落实原先就是城市户口返城的,所以待业青年就业问题也很普遍,各地都为解决待业青年就业问题想了很多招。我们县里是每两年一次考试,不管分数高低,上一波考试的人招工完了招完,再举行下一波人的考试,我的招工考试是弟弟帮我考的,招工也算顺利。我和姐姐同时招工,进的是当时酒泉地区最大的企业河西化工厂,弟弟在我招工后不久,也进了当时的国家事业单位,县粮食局下属的乡粮站。从一个小职工最后混到了粮站站长的位子。
从我家兄弟姐妹最终结果来说,母亲最欣慰的也许就是都能走出那个令老人家伤过心的地方,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自己应有的成绩。大哥最终能混到副县级,而且,又能成功转型做生意,成为百万富翁,进入有钱人的行列。三哥从政,一直走到现在的正县级局长,也成为母亲最大的骄傲。其他的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一份事业,尽管各方面状况一般,但是也都在正道上。也正如在母亲的葬礼上,父老乡亲说出来的一句话:“闫会英的儿子们都是一个一个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对母亲最高的肯定。一个目不识丁的女人,死了丈夫,带着六个孩子,其中五个就是儿子,不但把这些孩子拉扯大了,而且每个都读了书,都有自己的一份事业。想当初,多少人在说:这些儿子只有打光棍的命,母亲的回答轻描淡写:怕什么,一个羊嘴底下总会有一把草。还有人说,这么大的娃子不让劳动挣工分,都念的个啥书?吃闲饭嘛!母亲说:看造化吧,能不能成才是他们的事,但孩子们能不能读书却是我的责任!是啊,母亲用自己的辛劳换来了我们读书的机会。如果母亲当时思想里面有一点点让我们都劳动的想法,母亲也不至于那么辛苦。可是母亲就有自己的远见,这是我们十里八乡的男人们都无法比拟的。一个女人用她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岌岌可危的家庭,并且最终走向辉煌。这恐怕是当年那些欺负了我家的男人们所始料不及的!
去年的今天,母亲走了,走完了她八十六岁不平凡的人生,留给我们的或许不多,这里说的是财富。可是仅仅财富能说明一切吗?如果回过头去看看我们自己一路走来所经历的一切,我们都无不动容的说句“不容易”!那母亲,她老人家容易吗?我记得母亲说过一句话:“过去的都是好日子!”这句话我一直在深究,到现在我都不能诠释其深意,但是能从一个不识字,只上过“扫盲班”的农村妇女母亲的口中说出如此超脱的话的也就只有母亲了!我听过一堂讲玄奘法师取经回来和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几句对话,其中当皇帝问起法师的辛苦历程时,法师轻描淡写的告诉皇帝:他能取经成功全托皇帝的福,是皇帝的英明促成的。母亲的这一句话又何尝不是玄奘法师的翻版呢?母亲的这一句话就够我们这一生受用了。母亲的这一句至理禅语成了在我人生最低谷时期激励我的最大法宝。母亲是没有留下任何“财富”,但是母亲却用一
生的经历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为自己能有这样的母亲而骄傲!
今天,是母亲离开我们一周年,我写这一篇拙作来纪念母亲,瑾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敬意和哀思!安息吧!母亲!
注解:
①就是把鞋底和鞋帮缝在一起成鞋的最后一道工序。
②当时的生产队管理和结算的一种凭据,早期有工分票,后期直接用工分册记下就行了,以便年底决算,分钱,分粮。
③那时生产队每年大概分四次粮第一次就是秋天麦子打下来后,直接在场上分粮,场景很壮观。第二次分粮是春节前,也就是每年队里决算完以后的大分粮,这个分粮不仅有麦子,还有包谷、豆子还有干菜之类的副食品原料。第三次和最后一次分粮都是春天和夏天时,家里缺吃的时候补分的,有时候有第四次,有时候没有。
④套在磙子两头的短木桩上的。⑤定在石磙两头的短木桩。
⑥用草绳结的网状袋子,套在牲口的嘴上防止吃东西。⑦就是用芨芨草编的那种席子,铺在炕上的。⑧就是蓄水的一种池塘类的很大的水坑。⑨就是脱土坯。
第五篇:素养总结
求 真 务 实 展 现 风 采----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总结暨表彰大会
历时八天的教师素养大赛经教科室的精心策划、组织、以及在16位教师的不懈努力下,终于落下帷幕。5月9日下午,我校召开了教师岗位大练兵--教师素养大赛总结暨表彰大会。
会上,首先由毛生梅主任对本届大赛作了总结发言,她指出大赛在开展过程中呈现出了宗旨明确、组织到位、重点突出、课型丰富和成绩显著等特点;通过参与本次大赛,青年教师花了大量心血,自身收益无穷,更有前辈教师在背后献计献策,获奖教师的课堂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同时,大赛曝露出的不足之处应作为今后教学改革的参考借鉴;其次,在宣布参赛教师单项成绩及总分后,由徐永成校长、郭红英副校长为在本次比赛中获奖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本次比赛共有特等奖3名,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4名;最后,徐永成校长、郭红英副校长对本次大赛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充分肯定,并对今后如何提升教师素养提出实施建议。
此次大会对全校教师产生了极大的鼓舞,也必将对老师的工作热情及教学能力有全面的推动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