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去适应新课程
教师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去适应新课程
树人自是千秋业,名扬教师万里风。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势遍及每一个角落,党和国家赋予我们教育和教师以更加艰巨而光荣的使命: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新型的人才。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新的教学观,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知识能力不是通过灌输形成和培养的,必须要有自主的建构的过程。正像人们所说的那样,观念的转变必然会带来教学行为的变化。如何适应时代的潮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对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新型教育转轨的广大教师来说,无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去适应新课程。
一、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学生是从师学习的受教育者,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只是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实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师要从教会学生学习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丰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探究式、研究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为参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普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的感悟到:只有给孩子展示的舞台,给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发展其心智,启迪其灵感,使他们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二、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每个方面统一平均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学科本位论的长期影响,过分关注学科,学科成为了中心,成为了目的,这种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只重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培养和人格养成。新课改要求教师以人为本,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有创新,理解,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思索我们的教学我们如此忙于传授知识,但如果我们没有教学生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而单纯教他们背书答题这又有什么用呢?今天当我们满怀信心走进新课程时,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关注学科转为关注人,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对象。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是帮助学生把生命航船划向理想彼岸的助手和船工:“自新应似长江水,日夜奔腾无歇时。”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教师应是促进者。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还要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职责是帮助,教师应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着力点,要学会欣赏学生,只要欣赏学生才能不断发现学生的优点,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活动得到学生的有力配合。要懂得去鼓励学生,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四、教师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平等交往、共同发展。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的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正如卢梭所言,传统教育是“对孩子们只讲他们的责任,不谈他们的权利。”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与价值,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尤其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我的超越。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就没有动力,就不能实现发展。教学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交往是教学的源泉。互动是教学的核心,发展是教学的目的。在交流互动中学生会调动起来他们在书本上学的和平时生活中积累语言储备,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效果,只有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互相沟通,互相交流,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达到共识,共赏,共享,最终建立朋友似的平等关系,教师只有建立与学生的朋友式平等关系,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肯定与重视,师生间的主体性交往才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知识的一种相互建构过程。
第二篇:新课程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哪些改变
新课程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哪些改变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标准,面对具体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应该评什么,怎样评,如何把课堂教学评价作为课程改革的导航器,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评价引导教师主动接受新课程理念、自觉改革课堂教学,重建课堂教学文化等,都是需要探讨的新问题通过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小学语文》,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要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个方面的整合,是新课程根据现代人的培养目标以及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各学科教学评价中必须首先予以关注的知识与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深厚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任何一门学科,其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与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同时,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智慧、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造就人格的主要方面,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以人为木,不仅强调学科的价值,更要强调学科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断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起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第二,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具主体性,行为更加具有个性化特征。具体的行为表现主要有,对能体现个人风格、特点的体态语言的主动运用;主动变换与学生的交往方式,并且表现出交往方式的多样、程度密切等特点。调查结果显示,小学教师对体态语言的特有偏好,不仅仅是由于体态语言形象、直观,便于小学生接受。同时,它还是小学教师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就体态语言的特点而言,体态语的使用与人的个性特点密切相关,在表达过程中使用的多少,往往能出个体的主体性及其特征。小学教师较多地使用体态语言,较频繁地变换与学生的交往方式等,则应是教师在教学中,行为主体性特征的表露,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独特理解的一种真实的表达。而这种表达,是以个体的主体性得到解放为前提、以其个性的张扬为标志的。不仅如此,我们在地教师行为形成原因的调查中发现,小学教师认为“教育观念”对他们的教学行为的形成影响最大。我们认为,在小学教师教学行为上表现出的这种变化,是与当前小学教学考试制度约束的减弱和新的教育理念畅行密切相关的,是教师主体笥得到解放的结果。
第三,小学教师更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特别是注意让学生主动学习。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行为方式上,有明显差异的方面不是很多。但是,小学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关注是细致与周到的,他们更为关注学生的学习反应,往往能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师生互动、媒体的交替变换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教师的这一行为特点,将对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四,教育观念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因素,在教师职前教育中,新的教育观念的灌输是必要的,这在我们原有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是有不足的。其次,小学教师在教学行为方面的特征是鲜明的,因而对其中特点突出,且教学意义明确的教学行为,可以进行特征描述、行为选取,进而使之转化为教师职前能力培养的内容。例如,对学生进行体态语言的运用训练;对学生进行课堂组织、管理、评价等行为的模拟演练,特别是围绕着诸如探索式、合作式学习的组织与指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等能力培养的行为习得,将更为有实际意义。
第五、教学是质变量变的过程,教学行为要关注学生行为的变化,还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改变。教学行为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提高教的水平,必须了解学的性质、学的过程。
骆伯巍说:“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及作业变易的过程。”我一直认为这是对的,并以之指导我的教学行为。但是现在通过学习哲学和新课程理念,并把哲学和新课程理念结合在一起之后,才发现这种说法是不妥当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质变,再由质变到量变的相互转化过程。质量互变规律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最普遍的规律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十分关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心理素质、审美情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骆伯巍的学习定义中恰恰缺少人的精神世界。认同这一观点的许多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存在着缺陷:其一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求引起学生“行为变化”和“作业变易”,只求质的变化而没有注意量的积累,只求达到教学目标而忽视学习过程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其二是只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不重心灵素养的陶冶,只看到学生外显的可测的行为变化而没有关注学生内隐的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能力倾向上的改变,而心灵的改变势必是缓慢的、渐进的。归根到底,是违反了事物量变质变规律,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语文不但有很强的工具性,还有很强的人文性,语文教学不但要看教学的结果,更要看教学的过程,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外在行为,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总之,通过新评价方法的实施,重建课堂教学文化,使课堂教学从教师权威走向师生平等,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学科走向学生,从单一走向多元,从预设走向生成,最终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让生命涌动的课堂出现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
新课程下教学行为改变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教学大纲到新课程标准,从教师的继续教育,到目前的国培计划,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已进行十几年时间了。这十几年是我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发展的十几年。下面我就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改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重要的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可以结合课堂的具体情境和学生的兴趣灵活发挥;知识的学习不必遵循固定不变的程序,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不必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
2、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学生确立崭新的师生关系。旧的师生关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老师与学生已绝非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如果不确立崭新的师生关系,就会少了理解,少了引导,多了批评、多了抱怨。实际上,新时期的师生关系是多种关系的集合体:学生犯错误时,老师应该是严父,及时纠正,绝不迁就;学生有困难时,老师就是医生,及时“对症下药”,开出一幅幅鼓励的药方;学生高兴或痛苦时,教师应该是他们的知心朋友,与他们分享喜悦或悲伤。总之,教师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教师最主要的就是要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只有确立崭新的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方式才能发生质的转变。
3、在新课程条件下,懂得了教学需要反思,在教学实践中学着写反思在课程改革之前,根本不知道教学中还需要反思。如果说有,那也是对自己上课过程中知识上的失误的自我批评,也仅仅是知识上的。一般不会在课上完后去考虑它的设计或教学方法上的问题,一种常有的心态就是“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过去我们太重视知识的传授,教学目标重视的是今
天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而现在则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习数学之后能够做些什么。如今我在一节课后常习惯性地会想一想这节课的过程是否符合课程的理念,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是否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了培养。并且把想到的这一些简要地写在备课本后面。我发现这样坚持的结果使我的思考能更加深入,能使自己写出更多更好的案例和论文。
新课程,将改变着学生的学校生活。学生们将发现,学校正在努力地适应着他们,而不再是一味地要求他们去适应学校。学生在校园里将变得轻松和愉快。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群体,而且要关注学生个体;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他们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当前,还要关注他们的未来。
第三篇:浅谈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范文)
浅谈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
推进课程改革,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是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措施最终都要靠教师来实现,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等对课程改革过程以及对课程政策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方式,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作为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将课程改革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呢?
一、主动参入学习,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
对于教师来说,新课程的使用将使自身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适应这个变化,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自我职业道德的意识和能力,与时俱进,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来促进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而且要具备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组织研究和实践的能力、科研与课程开发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新课程的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发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应主动参与学习,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及新的技能。
新的课程理论,诸如课改中涉及的课程种类(如分科课程与综合课或活动课程与隐性课程)和课程层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知识都要求教师学习;课改中涉及的新教法(如体验式教学、探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自立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实践等),也是过去在教师工作中较少提及的,需要教师重新学习。
教师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努力适应新课程,并通过实施课程而达到自身师德水平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尽快地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建设者,这也是需要教师重新学习。教师不能再像蜡烛那样照亮别人,燃尽自己,要在教育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超越自我,自觉地进行终身教育,使自己的生命之火越燃越亮。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把“学会学习”列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识、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是教师终身教育观念形成与实现的保证,所以教师自己学会学习并教学生学会学习就成为当今教师的重要教育工作。《课程改革纲要》非常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问题,指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自己应首先学会学习。教师应当了解获取新知识技能和新思想观的途径,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识记策略,具备资料的收集归类、分析综合和判断推理等研究能力。
教师要通过报刊、互联网、电视媒体、集中进修和培训、参加各类教研活动等各种渠道,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课程标准》、教材、教参、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的手段、最新科技发展的成果、本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对一些新知识、新领域新发展要有所了解,还要注意向同仁们和学生们学习。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补充营养,使自己尽快适应新课程。
第四篇:如何去改变自己(英文美文)[范文]
How to Change Your Life
发布时间:2012-04-03 文章出自:www.xiexiebang.com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
Most of us would like to change something about ourselves or our lives.We eat too much.We smoke.We don't exercise.We're stuck in the wrong job.We spend too much and save too little.We look for love in the wrong places.Some of us have a few things we'd like to change.Some people want to transform their entire lives.But can we? And if so, how?
Charles Duhigg may have found the key.Duhigg, a reporter at the New York Times, spent three years interviewing researchers, marketing mavens and neuroscientists to understand better how our brains work, and how we can use that knowledge in our daily lives.He's published the results in a new book, The Power of Habit.The bottom line: We're running on autopilot most of the time, and we don't really know it.We are controlled to a remarkable degree by our habits, not just by our conscious choices.“A habit is a choice that we deliberately make at some point, and then stop thinking about, but continue doing, often every day, ” he writes.Even people in crisis can use this knowledge to turn their lives around.We can't unlearn bad habits.The way to defeat them is to learn new, better ones.The book begins with the case of “Lisa Allen, ” a young woman who did precisely that.She began as an overweight, heavy-drinking smoker with debts and no job.Her husband had just left her.A few years she was fit, clean, gainfully employed and in charge of her life.She ran marathons, bought a house, got engaged, and began a master's program.What's This?..And her turnaround began when she took the decision to change one “keystone” habit, and quit smoking.That change led to other changes, and so on.Habits are a neurological reality, Duhigg reports.Neurologists studying scans of Lisa Allen's brain found that “one set of neurological patterns her old habits had been overridden by new patterns.They could still see the neural activity of her old behaviors, but those impulses were crowded out by new urges.As Lisa' habits changed, so had her brain.”
But how do you change a bad habit?
According to Duhigg, researchers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lieve all habits break down into three steps: The cue, the habit(which he calls 'the routine')and the reward.The cue is what triggers the habit in the first place walking past the pastry shop, having a coffee, and so on.The reward is the craving the habit is really designed to satisfy.The trick to changing is to identify those three elements, and then to divert them into something more productive.He illustrates with an example from his own life.Duhigg says he was putting on weight.How did he change?
1.Find the bad habit.Duhigg noticed he had put on weight.Why? What had changed? He realized he had started taking a break from work each afternoon, walking to the New York Times cafeteria, and eating a big chocolate chip cookie.2.Find the reward.What is the real reward, or payoff, you are seeking? In other words, in Duhigg's case, what was the payoff that got him started on this habit in the first place? What craving was he trying to satisfy?
What's This?
Input Error:
..You might think that was obvious.Surely you eat a cookie to eat a cookie, right?
Well, not really.Was it a need for food? To relieve the mid-afternoon boredom? An excuse to stretch his legs? A chance to chat to co-workers in the cafeteria?
The amazing thing is Duhigg didn't really know and research suggests that's true for most of us.“We're often not conscious of the cravings that drive our behaviors, ” he reports.“Most cravings [are] obvious in retrospect, but incredibly hard to see when we are under their sway.” Turns out there's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habit and the real reward, or the real craving, that drives it.How do you find the reward? Duhigg recommends a simple three-step technique: Experiment, write, wait.First, experiment: Try out different alternative habits to see if you feel the same reward.Was his cookie habit just an excuse to stretch his legs? Duhigg tried going for a walk instead.Was it a craving for food? He tried having an apple at his desk instead.Second, after each experiment, try isolating by writing down the first three things that come to mind “emotions, random thoughts, reflections on how you're feeling, or just the first three words that pop into your head.”
...Why? Habit researchers found that the act of writing down is incredibly powerful.(This is also true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ists).“It forces a momentary awareness of what you are thinking or feeling, ” writes Duhigg, and will help you later recall those emotions later.Third, after doing that, he waited for fifteen minutes.He set an alarm.When it went off, he asked himself: Do you still feel the urge for that cookie?
That fifteen minutes is key, says Duhigg.If, fifteen minutes after, say, eating an apple, or going for a walk, you still feel the urge to go to the cafeteria, then you haven't found the real reward.After a lot of experimentation, and reviewing your notes, you should be able to identify the real reward your habit is designed around.3.Find the cue.Typically, something sets us off.You light a cigarette when you have a cup of coffee.You reach for the ice-cream after dinner.And so on.To break the bad habit we need to find the cue.Scientists have found that these typically fall into five categories: Location, time, emotional state, other people, or an immediately preceding action....What was Duhigg's cue? To find out, he waited until the craving struck and then noted down five things: Where am I? What time is it? What's my emotional state? Who else is around? And what action immediately preceded the urge?
After a few days he was able to isolate his cue: Time.At around 3:30 pm every afternoon, he felt the need for a distraction from work, the kind, he notes, that came from gossiping with a friend.Not everyone is in Lisa Allen's old shoes.But I'll bet everyone has some habits they could do without.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如何转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理念如何转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学思想支配教学行为,教学思想解决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所以,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学观念,是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前提,更新教学观念的重点是学生观,教学观和教学质量观。
1.新学生观: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明确,知识是让学生学会的,不是教会的,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局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相信他们能学好所要学习的知识;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差异性,“五个手指不可能一样齐”要给差生更多关爱和帮助。
2.新教学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边互动过程,是全面育人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
3.新教学质量观:小学教学的最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高质量的教学是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全体学生都得到了最佳发展的教学;在教学评价上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4.挖掘学科课程内容的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我发现:在过去的教学中,我至少有两点做得不够:一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落实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我过去的教学,更多的是关注的“双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很少;二是在过去教学中,自觉目标意识不够强,尤其是较多地忽略情感态度目标。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当增强全面的目标意识。
5.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这个问题中,我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方面做得不好,我总觉得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总是在被动地学习,原来是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做得不够,可能在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方面,以及学生观没能得到更新,教师角色转换方面的原因。今后,一定要在这方面下点功夫,改变这种状况。
6.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在这点上,我的明显不足是: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问题重视得不够,还有课堂教学中存在或多或少的无效劳动。我想这也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努力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