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小结在教学中的作用[最终版]
课堂小结在教学中的作用
神木职教中心 李晓霞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教学的引入固然很重要,设计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那么,良好的课堂教学小结,可再次做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如美妙的音乐一般耐人寻味。设计得好能产生画龙点睛,余味无穷,启迪智慧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小结,这样不仅能巩固知识,检验效果,强化兴趣,还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把一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的良好效果。
但是,我们有的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总结不够重视,认为课堂教学小结可有可无。如果是这样的话,分散的、零碎的知识得不到归纳、整理和系统化,模糊的、错误的地方得不到纠正,容易造成学生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认识不深、理解不透,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具体有以下几点:
语文是一门科学,而语文教学则是一门艺术,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当精心设计。课堂小结是教学中既重要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是在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最后阶段,教师富有艺术性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小结和升华的行为方式。语文课的小结,从广义上来说,有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小结本课堂的学习内容,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轮廓,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为运用知识或后来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其二,是布置作业和预习的内容。从课堂教学职能来分析,我们所说的“课堂小结”主要是指前者。
完美的小结,可以是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和完美;可以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由于小结是一堂课的“画龙点睛”处,它能使一堂课所讲知识及体现出的语文思想、教学方法系统化,初步形成认识结构。教师在小结时,或引导学生概括本堂课内容、重点、关键,或利用提纲、图表、图示等归纳本堂课知识体系都能较好地创设处思维情境。所以要十分重视课堂小结在创设思维情境中的作用。
恰当地设计课堂小结,不仅可以达到纵览全课要领,完善知识体系,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还可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如果不精心设计课堂小结,就等于只顾耕耘,不管收获,不仅反映了教师教学的虎头蛇尾,更重要的是降低了教学效果,影响了教学质量。所以,对课堂小结环节要进行认真研究和探讨。
引导学生对一堂课的知识、方法进行反思性小结。让学生自行编制知识网络,使知识更加系统化,而且对本课中隐含的思维特征予以反思,理清思路。反思自己对这堂课中知识的认识是否达到要求,自己对这些知识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原有的认识有什么欠缺之处,这种欠缺又是如何造成的,如果需要补救必须及时进行;通过反思沟通新旧知识,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在课堂小结中通过反例进行反思训练,诱导学生对自己获得的结论进行反思,“相关结论还有吗?”“这个结论正确吗?”“有无反例?”让学生在反思中将新知识“内化”、“顺应”,从而建构新的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反思性学生的习惯,小结中的激励性评价往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习动机,尤其是对学困生的意义更大,能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对下堂课的渴望。
充满情趣的课堂小结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学习兴趣得到保持。设计恰当的练习进行小结,既可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强化,使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又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第二篇:课后小结在教学中的作用
课后小结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般来讲,教师对于教学前的准备和课堂上的教学比较重视,而往往忽略了“课后小结”这一环节。课后小结是回顾、总结这一节课是否成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同时也能及时地对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认真而全面地分析、总结、判别优劣,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这样既可以起到备忘录的作用,又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因此课后小结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课后小结可以起到对课堂教学进行整堂回顾的作用。
整堂回顾就是给一节课打一个基本分,产生一个总体认识,是满意、基本满意还是不满意。比如:在讲“印度”一节时,我根据地形区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北部山地组、中部平原组、南部高原组,每组同学根据课本中的文字和地图分析各区内的自然环境,在了解了自然环境之后,分析本区的经济状况。通过小组讨论,达到学习本节知识的目的。课后我进行了很好的小结,我认为通过这样的小组讨论学习,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与人合作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回顾小结,为下节课调整教学提供了一些参考。其次,课后小结有助于我们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
所谓“得”,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较好,自我感觉较满意的环节和片段。“得”有的反映在教师热情高,训练精彩、得法之处;有的反映在学生学习主动性强,思维活跃之处;有的反映在师生双边活动到位之处……,课后就该细细体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运用了哪些教学手段?是怎样找到突破口的?采用何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等。比如:在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气候”时,我采取了分组在图上做图上旅行的方法,效果非常好。
我是这样做的:在班级中提出倡议:让我们现在一起去旅行吧!把班级中的学生分成两组,从赤道出发,沿东经15度经线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去旅行,沿途你需要的日用品将会有哪些调整?你认为这与当地的气候有什么关系?沿途你看到了那些植物和动物?然后提出要求:
1、南边三行从赤道向南走,北边三行从赤道向北走,六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
2、看课本第74—75页相关地图、景观图片和文字;
3、讨论过后,由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经过激烈的讨论、发言后,同学们发现向南走和向北走所经过的气候类型一样,从而可以总结出本区的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是:以赤道为轴对称分布。但是在经过热带草原时,所看到的景观南北差异很大,通过分析,同学们明白了热带草原的气候特征,从而也加深了学生对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在图上旅游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并以此为突破口,我想为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和发挥提供空间。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查询、搜集、读图分析,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失”是指授课不得法或语言点拨欠妥,影响学生的接受,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之处。为此,课后就应该抓住它大做文章,探究出最佳的教学方法,转“败”为“胜”,为今后再讲此课时打下良好的基础。“失”在哪里?是错误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是教学设计不切实?还是对教材钻研不透,无法满足学生的质疑?出现这类情况,也不必懊丧,应细细研究“症结”形成的原因,然后设计改进意见,及时找出弥补的方法:或降低要求,或分步解决难点。比如在讲“经纬网”一节时,在工作之初的几年中,教学就有些不得法之处。只是按课本上的顺序把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告诉了学生,没有注意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同时也高估了学生,认为我讲一遍,他们就能明白,结果到考试时全傻眼了。把这些教训及产生的原因和今后的预防措施记下来及时自省、吸取教训,就能吃一堑、长一智,变教训为经验。从而变本节课的“失”为下节课的“得”。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点点滴滴感受都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成绩。第三:课后小结为以后的教案修改提供了依据。
教师讲课往往是以教材为依据,但有些教材也存在着某些不成熟或有缺陷的东西,这样在不适应教学需要的情况下,老师可通过小结的方式,在实践中不断用心探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应用教材,并把实际教学效果写入课后教学小结里,这样更有利于教学工作。课后及时小结,目的是为了提高授课艺术和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在分析、总结每堂课的基础上及时修正教案,使教案精益求精,更加符合教材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补短。
第四,课后小结为我们写论文提供素材。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提高是无止境的,它有赖于不断的总结、积累与创新。自我总结成功之处与发现存在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特别是对成功的教学进行小结,有助于教师摸索教学规律,总结先进的教改经验。
总而言之,课后小结是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第三篇:浅谈数学史教学在高等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浅谈数学史教学在高等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摘要: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在高数教学中有机地融入数学史的内容可以培养学员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践,探讨数学史融入高数课堂的方法和作用。
关键词:高等数学;数学史;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数学史是高校数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选修课,而非数学专业的学员一般不会选修数学史这门课程。高等数学是理工科院校学员入学以来接触的第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如何将数学史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高数教学中,是值得广大教员研究的一个问题。引用我国数学家吴文俊的话:“数学教育和数学史是分不开的”。
1、数学史教学融入到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实践表明,丰富有趣的数学史实,有助于激发学员学习数学的情感,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认识数学、理解数学。
1.1通过讲解知识的源与流,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学员经历了小学、中学十多年的学习与教育,头脑当中已经形成了先入为主的观念,比如:一加一是不是一定等于二?三角形内角和是不是一定等于180度?通过对数学史的介绍,学员会明白,数学起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为了计数的方便,后面还引入了进制。在进制中,一加一可以不等于二。比如在二进制下,一加一等于十。同样地,三角形的内角和只是在欧式几何内一定等于180度,非欧几何中则发生了变化。通过这些简单生动的例子,让学员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又如牛—莱公式,由牛顿和莱布尼兹共同创造,从求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入手,得出结论:一个连续函数在闭区间a,b上的定积分等于其原函数在a,b上的增量,进一步推广到一般,得到微积分的基本公式。这就给定积分提供了一个有效而简便的计算方法,大大简化了定积分的定义计算法,并且把微分与积分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讲清微积分的来龙去脉,无疑会加深学员对微积分的理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1.2 通过引入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员的兴趣
在数学历史的长河中,出现过无数个闪亮的名字,他们和各种定理、公式联系在一起,例如高斯公式、罗尔定理、柯西准则、泰勒级数、洛必达法则、欧拉公式、牛顿—莱布尼兹公式等等。在讲解这些内容的时候,不妨穿插讲点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员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在讲第六章“定积分的应用”中求心脏线a(1cos)所围图形的面积时,可以讲讲平面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尔的爱情故事。他和瑞典公主克里斯蒂娜因为数学而结缘,却因为门第之见而分开,他们之间的最后一封信,只有一个极坐标方程a(1cos),这就是心脏线的方程,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爱情线”。短暂而遗憾的爱情因为数学的美丽而流传后世,学员在感叹中掌握了爱情线的极坐标方程。
又如,讲十一章“无穷级数”中的阿贝尔定理时,可以介绍挪威天才数学家阿贝尔短暂而伟大的一生。尽管他在世时并未得到世人的承认,但是他的关于椭圆函数的理论,以及证明五次方程根式不可解的思想,为后人所赞叹。还有来自瑞士的神奇的伯努利家族,祖孙三代人出了8位科学家,大多数为数学家,子孙后代中至少有120位名人,在数学、科学技术、工程乃至法律、管理、文学、艺术等方面享有名望。其中的雅各布·伯努利,和高数当中的“悬链线问题”、曲率半径公式、“伯努利方程”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讲述这些数学家生平的同时,重点提出对学员有教育意义的闪光点,这样效果会更好。
1.3通过讲述数学史上著名的猜想、定理,开拓学员的视野
比如最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他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欧拉回信说,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这个猜想引起了数学家们的注意,多少年来许多人都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最佳的结果是1966年中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的:“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简称“1+2”定理。
又如1900年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在世界数学大会上提出的23个未解决的数学问题,将数学上升到了哲学高度。整个二十世纪上半期至今,全世界的数学家都围绕这23个问题展开研究。比如上面提到的哥德巴赫猜想,属于第八个问题素数分布的一个子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希尔伯特曾带领学生研究物理,独立发现了广义相对论,但他并没有和爱因斯坦争功劳。相比较爱迪生之流,为了一己私利打压交流电的发明者尼古拉·特斯拉,更可以看出希尔伯特的品格高尚之处。
2、数学史教学融入到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方法
2.1 课外阅读
课堂上的时间是短暂的,教员应鼓励学员课下阅读数学史资料,加深对高等数学的认识;另一方面,结合讲授的内容,指导学员有针对性地阅读数学史相关内容。比如,学习微积分的时候会遇到很多数学符号,比如导数的符号,就有牛顿记号y
拉格朗日记号xx0,莱布尼兹记号yxx0,dy
dxxx0三种。其中用的最广当属莱布尼兹记号,莱布尼兹创建了微积分的大
部分符号,堪称符号大师。教员可以指导学员阅读徐品方编著的《数学符号史》,自然会明白符号产生的原因,体会出数学独特的美。另外,教员可以鼓励学员多在图书馆查找资料,或者上网搜索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扩大知识面。
2.2 教材建设
目前,我校使用的是同济六版的《高等数学》教材,书中提及数学史实的不多,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校教员正在着力编写一本更适合非数学专业的学员使用的教材,希望能把传授数学知识与揭示数学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数学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3、结束语
关注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关系,是目前国际数学教育的新思潮之一。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融入数学史的内容,可以激发学员的求知欲望,使学员乐意接近数学,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建立好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不断增强学习动力,还可以培养学员刻苦钻研,善于总结发现,创造新思维的品质。
参考文献
[1] 李文林.数学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 李迪.中外数学史教程[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3] 梁宗巨.世界数学通史[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4] 周明儒.文科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C].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5.
第四篇:课堂小结的作用
课堂小结------画龙点睛、教学相长
精彩的导入会激发学生们的求知的欲望,可以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有趣的数学活动会鼓舞学生们探索的动力,可以启发思考,曲径通幽;巧妙的练习会巩固学生们拓展的能力,可以环环紧扣,逐步深入。那么短暂的课堂总结是否可以忽略,是否可以一带而过,是否可有可无呢?
俗语说:编筐编篓在收口。课堂教学中,总结部分好比一幕话剧的尾声,其意义与序幕、高潮一样画龙点睛更是丝毫不能忽视。如果能做到尾声余音绕梁、引人深思、拓展想象的空间,那么它便为这堂课更添了几分色彩。因此,教师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不仅能巩固知识、检查效果、强化兴趣,还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把一堂课推向高潮,会达到“课结束,趣犹存;言已尽,意无穷”的良好效果。
第五篇:浅谈课堂小结的作用
浅谈课堂小结的作用
李小平
在全国推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我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提出了“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根据近两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是一种切实可行,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自觉性、主动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可是“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有时候重视前面五个环节,反而忽视了最后一环节“小结反思”。其实,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师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对学生的作用
1.对课堂教学进行归纳梳理,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
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在课堂结尾时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这种小结简明扼要,提纲挈领,目的明确,且具有较高的实际意义,但也不是依教学的时间顺序,简单地读一遍板书各纲目的标题就能完成的。它能准确地抓住每一个知识点的外在实质和内在的完整性,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知识的系统性。
2.小结能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总结规律
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的简要归结,是对学习过程的归纳反思,是从总体上对知识的把握,不是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课堂小结最重要的任务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这节课最重要的东西加以回顾提升。这就要需要突出要点、重点、难点、易错点、技能、规律和方法。学生明晰了要点,有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课;学生明晰了重点,也就强化了考查的内容;学生明晰了难点,就会掌握本课的主要学习方向;学生明晰了易错点,可以找到致错根源,避免再掉入同一个陷阱;学生明晰了技能,就能反思自己的做题水平并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明晰了规律,就能在相近题型中主动应用;学生明晰了方法,就能做到知一解百以简驭繁。
3.小结是
学
生
对
新
知
识
一
次
很
重
要的记忆
教师在课堂上复习提问、讲解新课、安排学生自行消化和练习,都是为了当堂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打好基础。课堂小结紧扣教学目标,突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去繁就简、语言要简明扼要,占用的时间少。它用最简单、最经济、概括性最强的术语对新知识加以组织,并使新知识融合于已有知识经验中从而使新知识更加巩固。这是效率高、功效强的一种很重要的记忆。通过小结,达到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教材知识,深化对课堂教学主题的理解和把握的作用,使得新知识具有更大的迁移价值,为后继学习和运用它们奠定基础。4.小结为学
生
进
一
步
学习
架
设
桥
梁,埋
下
伏笔
教学既具阶段性,又不乏连续性。有时一课书或一个课题须连续几节课才能讲完,这样几节课之间必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可在做小结时提出一个有启发性的思考题,造成悬念,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学生在好奇心的诱导下主动预习新课,悬念成为新旧知识的连结点和桥梁。这样不仅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导向,而且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索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我们的付出就会取得更大的教学效果。5.小结是学生复习的依据
课堂小结是师生对一堂课总的概括,在小结时,知识、方法、技能等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获得鲜明准确的知识,锤锤定音。在课后依据这个概括去复习知识,必然能做到“纲举目张”,一堂课的内容自然就尽收眼底了。无论在课时复习还是单元复习,借助课堂小结都可以清晰明确的回忆起所学内容及方法技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对教师的作用
1.有助于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
所谓“得”,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较好,自我感觉较满意的环节和片段。“得”有的反映在教师热情高,点拨精彩、得法之处;有的反映在学生学习主动性强,思维活跃之处;有的反映在师生双边活动到位之处„„,教师在课后必须细细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运用了哪些教学手段?是怎样找到突破口的?采用何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等。课堂教学中的“失”是指授课不得法或语言点拨欠妥,影响学生的接受,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之处。为此,课后就应该抓住它大做文章,探究出最佳的教学方法,转“败”为“胜”,为今后再讲此课时打下良好的基础。“失”在哪里?是错误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是教学设计不切实?还是对教材钻研不透,无法满足学生的质疑?出现这类情况,也不必懊丧,应细细研究“症结”形成的原因,然后设计改进意见,及时找出弥补的方法:或降低要求,或分步解决难点,及时自省、吸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变教训为经验。从而变本节课的“失”为下节课的“得”。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点点滴滴感受都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成绩。
2.启迪未来,让我们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教师讲课往往是以教材为依据,但有些教材也存在着某些不成熟或有缺陷的东西,这样在不适应教学需要的情况下,老师可通过小结的方式,在实践中不断用心探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应用教材,并把实际教学效果写入课后教学小结里,这样更有利于教学工作。课后及时小结,目的是为了提高授课艺术和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在分析、总结每堂课的基础上及时修正教案,使教案精益求精,更加符合教材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补短。
3.有助于开展教学反思与创新。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提高是无止境的,它有赖于不断的总结、积累与创新。自我总结成功之处与发现存在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特别是对成功的教学进行小结,有助于教师摸索教学规律,总结先进的教改经验。
实践证明课堂小结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在日常教学时,每位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小结,达到的教学相长,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