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支教利弊
支教的利于弊
实习支教活动已进行了三个多月,对于支教的利于弊自己多少有一点点感悟,又结合了其他同学的一些观点,反映给老师。
先谈一下有利的地方。
首先,支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锻炼。从对课堂的把控,上课的感觉,与别人交流的能力经过了这三个月的自我学习和培养有了明显的进步。在给家人打电话的时候他们明显感觉到我的语言能力变强了。还有与语言不通的人的交流方式和方法也学到了很多。还让我们更全面的认识了新疆,认识了维吾尔族同胞。也增强了我们的警惕性,让我们更加坚强。以前我对路的记忆不好,来到了陌生的环境我开始强迫自己认路、记路,我们点的人一起出去,大家都增强了警惕性,比以前更加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环境。支教还锻炼了我们与人相处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我们点的人来自两个不同的专业,有文有理,有男有女,大家友好相处齐心协力就能克服各种困难,如果大家有矛盾,互相挑剔就寸步难行。经过几个月的相处我们从有点陌生的同学变成了互相帮助的好朋友。大家都想平安顺利的度过支教生活,所以有些小摩擦大家都相互忍让、自我控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关于独立生活,以前虽然大家都住校,都有离开家的经历,但都没有感受过自己打水,自己买菜,自己做饭的生活,而且在南疆这个特殊的地方更是锻炼了我们把自己照顾好的能力。以前,我们大部分同学在家做饭的次数都比较少,来到这以后,大家出于强迫和无奈不得不动起手来自己下厨做饭,经过不断的尝试,从最初连米都煮不好,到最后抓饭、拉面、烙饼无所不会,我们真的长大了,都想着回家为父母做一些拿手菜。最开始买菜大家都不好意思讲价,不知道怎么讲价,买的菜也不是特别好,现在我们个个都成了砍价的高手,不仅讲了价,还总能让卖家多送几根黄瓜、葱之类的。以前在家里享受优等的待遇,吃饭等问题多少有一点挑剔,现在自己做,菜的种类也少,慢慢就不挑了,有什么吃什么,吃饱才是硬道理。关于住宿环境只能听从学校安排,蚊虫多,每天都是一身包,慢慢也不在意了。对吃住的要求低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高了,也更加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
其次,支教对我们这种农村维族中学的维族学生是有意义的。我不敢说对南疆的学生有意义,因为有的学校大部分是汉人,支教生也不怎么上课。但对于我们这种农村中学,整个镇都没有几个汉族人,学校没有一个汉族老师,大部分学生之前没有用汉语和汉族人交流过。我们的到来让他们先是感到新鲜,慢慢的感到喜欢。我们给他们带来的东西是其他老师给不了的,是无可替代的。我们的到来改变了他们对其他民族的看法,消除了对汉族的恐惧。增进了民族之间的感情。我们在上课过程中还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教他们简单的英语,听外国的歌曲,给他们讲大学的事,看其他地方的照片,让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有了认识,有了向往。我们还经常在课后对学生进行辅导,提升汉语,纠正口音,提高成绩。在平时我们经常和学生一起玩,一起疯,教他们唱歌,让他们更放得开。我们的种种努力不仅对学生产生了影响,还得到了学校老师的认可和家长的好评。
还有支教对于农村中学的学校是有益的。我们支教的学校比较缺少老师,到现在全校还有大概20几名老师的空缺。我们的到来,减轻了一点教师的工作压力,促进了学校的汉语教学。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我们多次参与评委和参加表演,不管是汉语歌曲还是太极拳表演都让学生耳目一新,为学校活动增光添彩。我们还为学校的双语组布置了办公室,是双语组的装扮焕然一新,充满了文化氛围。陈向南和童丹的多幅字画更是成为全校的焦点。
支教活动已经进行了很多年,所以它一定有很多有益的地方,关于支教的利,我就只从以上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现在讲一下我眼中支教的弊。
首先,也是最主要我们最关心的安全问题。在新疆呆了三年,对恐怖分子的罪行早已是深恶痛绝,从比较安全的北疆来到南疆大家都感到缺少一种安全感,几次震惊全国的暴恐事件让自己和家人都十分担心,提心吊胆。前段时间突然全市放假和封校更是让我们不知所措,也给家人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不敢出去买东西使我们的生活用品和蔬菜极度匮乏,甚至几周都不能出去洗澡。部分地区断网,平民遭到袭击让我们觉得自己的安全受到了威胁。我们是莎车县唯一的村中学支教生,学校没有报警系统,周围找不到警察局,学校的防卫力量薄弱让我们人心惶惶。
其次,指教条件差异明显。有很多被分到农三师的同学他们生活较为悠闲,课程少,甚至几乎没课,宿舍有网络,有独立卫浴、液晶电视、汉餐食堂、室内体育馆,学校大部分是汉族学生、汉族老师,吃得好住得好有相对比较安全。他们的条件太过突出让其他同学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也有可能成为以后支教生拼命争抢的地方,是一个“安全隐患”。
关于支教的利于弊我只能用自己比较浅薄片面的观点来尽量阐述自己这三个多月的见闻和感悟。望老师谅解,给予批评指正。
第二篇:浅谈大学生支教利弊功过
浅谈大学生支教利弊功过
引言
铁道,呼啸的列车,两个不停通着电话的年轻人。
青山,绿水,低矮的房屋,淳朴的乡亲们,以及难懂的方言。
李小萌,江可可。两个与这格格不入的年轻人开始了他么的贫困地区支教之旅。首先我们应该明白支教的含义,支教是指先进地区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有组织的或自发的去支援落后地区教育的公益行为。支教是指一项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随着国家陆续出台三下乡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支持农村教育、繁荣农村文化的政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加到支教活动中。但是支教的质量却参差不齐、不尽人意,有些支教甚至成为扰教。
1.支教的原因
在经济的发展下,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孩子都能够接受到完整的教育,并且我国已经把九年义务教育写入法律,可以说,中国的教育状况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一些落后农村地区,教育现状仍不容乐观,许多农村小学孩子上不了学,或者没有老师,没有教室。我们需要去支援落后地区教育,去提升当地教育水平,以达到全国教育和谐发展。
两个年轻人各自怀着自己的目的开始了自己的支教生涯,李小萌要想获得不一样的实习经历,而江可可则是为了收获爱情。不管怎么样,他们都来到了这个原本宁静而落后的农村。
2.支教带来的好处
两个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去教授孩子,教孩子养成正确的卫生习惯,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他们的热情去感染孩子。毋宁置疑,大学生支教对于乡村深处的孩子们真的有好处,而且对于他们自己,也是有所提升。江可可和许晓萌在不断地挫折中也得到了自我提升。
2.1对接受帮助的学生的影响
帮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支教活动中,大学生群体认真对农村未成年学生开展行为习惯的教育,对处于相对教育环境较差的农村未成年学生群体进行引导、启发、教育、纠正,让真正代表社会发展倾向的东西成为这些群体身上的一种既得的习惯。
有效激发崇拜心理。对学生崇拜心理的有效激发,有利于把思想与道德品质教育的具体化,形象化、人格化,有利于增强教育的效果。
扩展兴趣爱好,增强学习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拉大智力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智力本身,而是包括学习欲望、毅力、自信心等在内的非智力因素。
2.2对参加支教活动的大学生的影响
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生活在新时代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具有独立性木强、合作意识淡薄等不足,支教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通过艰苦环境的锻炼,能够磨练意志,把学到的知识有效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在支教活动中,集体的生活、相互的帮助能够让大学生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更加热爱集体,利于将来事业的发展。3大学生支教的弊端
两个年轻人的到来搅乱了山村的宁静,出乎意料的是,“破罗”校长和村长似乎不怎么欢迎他们,这背后似乎隐藏着什么秘密。
从学校方面来说,接待大学生志愿者几乎成了每所小学校长的头痛之处。有大学生要来支教,盛情难却,大学生来了,热热闹闹来了一星期,接待费用和付出的接待时间不说,学生们学到的东西少之又少,新的知识和教学方式倒是有所得,但大学生走后一切又恢复原状,学生在一批批的大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方式之间来回往复,手足无措乱了阵脚,又对原有学校老师的教学方式产生了质疑,教学效果自然不必言说。
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贫困地区的学生接触社会少,单纯质朴。大学生带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对没有辨别能力的小学生来说一般都会囫囵吐枣照单全收。大学生对他们来说是新事物,他们既用崇敬的眼光看待又有模仿学习的心理,如果大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不够,不能做到好的表率和带头作用,学生们接受到的新思想和观念扭曲,对学生心理发展未必有益。另外,这些“流水的兵”总是来了又走,走了有来,长此以往,学生心里会有本能的排斥心理,感情受到了伤害。
最终,小李留在了这个山村,跟孩子们留在一起,并且得知破罗校长不幸意外而死。略显俗套的结局,却透露着一种伟大。
我们不禁去想,所有的支教老师都会这么美丽,留在那个相同的乡村吗?
不,事实上,大部分的支教老师在短暂的任教期满了以后,就会离开那里,留下的是依然孤独的孩子和宁静的山村。
4对支教方式的探索
由于支教带有短期的,志愿的性质,这就决定了不少支教者是将支教当做一种“个体锻炼”、“优势积累”和“就业缓冲”来看待。在对众多支教者进行调查后,更多的人是将支教当成人生的一种经历,而并非作为未来的就业目标。只有极少数支教大学生愿意将支教当成支教未来长期的事业。即便如此,仍要考虑教师编制是否能够取得、工资福利待遇的高低而定。而农村支教的主要目的是需要教育质量的全面进步,短期支教虽然会在短期内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但从长期来看,依然改善不了落后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而教育的落后会使城乡差距继续加大,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影响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我认为,短期支教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改善农村教育的待遇和硬件设施,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留在农村,使得农村的教育水平得到根本提升。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发展支教 招募高质量的支教团队
目前,在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上基本都是宽口径的,对招募志愿者缺乏具体选拔标准,导致支教队伍良莠不齐。在今后的招募过程中,首先要通过明确支教责任来减少盲目报名。其次,在招募中要严格要求、提高标准,对于不合格者“鼓励退出”
适当延长志愿者支教周期
现阶段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基本上是以“一个学期’’为周期,但是由于大学生志愿者支教“无头无尾”的问题,所以在支教时间上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很难发挥真正的作用。在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的时间上,我们应当延长大学生支教的周期,由原来的“以一个学期为一个支教周期“延长为“以一年为一个支教周期"。这样,在大学生志愿者支教时间的衔接上,就可以给招募新的大学生志愿者争取时间,也可以使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和支教时间相结合,从而解决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的“无头无尾’’问题。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支教未来必然是朝着标准化、多元化、创新化、完善化的方向发展。而大学生支教问题的解决和支教效果的提升,需要支教的组织者、大学生志愿者、农村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
我们期望有更多像小李那样的志愿者,用她的一生去守护在农村孩子的身旁。我们更加期望的是有一种制度,让更多的人愿意留在孩子身旁。
第三篇: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弊分析
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弊分析
反方:大学生短期支教弊大于利
短期支教是指社会机构、学校机构、学生社团所组织在一段较长时间(本调查中指低于一个月)内规律进行支教活动,此类支教具有一定的组织性,支教的时间、次数、地点一般是固定的。
1、支教者动机问题
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大多数大学生支教者都将奉献爱心,为支教地儿童带去希望作为自己参与支教活动的首要目的,其次才是为了丰富自身的阅历,完善自我。但是,不得不承认,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的功利性正在不断加强,这一问题在短期支教中尤为突出。许多学校社团仅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一些缺乏责任心的大学生参与支教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能够在简历上多添一笔。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是使得社会对当前大学生短期支教开始质疑的重要原因之一。
2、支教时间问题
支教时间短、选取时间段尴尬是大学生短期支教中存在的一个巨大问题。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大学生短期支教多将时间安排在寒暑假,周期多为10至20天。在时间点上,被支教地学校已处在放假状态,如若要求学生继续接受教育显然是不合理也不现实的,所以说能接受到教育的孩子其实数量有限且不固定。另一方面,支教周期过短,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被支教者可以得到的知识以及技能上的提升微乎其微,支教者所能做的最多的也就是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输入新的观念,但其影响毕竟有限。
3、支教活动延续性问题。
大多数短期支教活动在结束后即与被支教地失去了联系,不再有后续的交流,这使得活动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因为大学生对支教地孩子的影响有限,如果不能使之保持长时间的交流与接触,譬如简单的书信往来,那么那些曾经接受过支教帮助的孩子很难在今后的成长中接受良好的引导。
4、支教者的素质及技能问题
大学生支教者在知识储备上已完全胜任教学任务,但是,在教学技能上,大多数的支教者都缺乏经验,所以极易出现课堂混乱,学生难以管理的问题,使得教学质量的得不到保证。同时,支教组织者在课程安排上的不科学与不合理也会导致支教效果的不佳。另一方面则是个别大学生的个人素质低下,在支教当地留下不好的印象,使得被支教地产生反感情绪。
5、支教资源分配问题
由于资金、地域等限制,许多大学生支教团队在选择支教地时并不是将最需要支教的地点放在第一位,而是选择愿意接受支教,又便于自身开展支教活动的地点开展活动。这样一来,就极易造成支教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往往是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得不到支教帮助,一些并不需要支教的地方却成为支教团组织者积极联系的对象。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与上面所提到的支教功利性目的也存在一定关系。
6.支教必要性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受支教地对于支教团体的到来都表示欢迎,尤其是有些学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根本没有必要接受大学生支教,对大学生支教的态度比较淡漠。
从大学生本身素质和支教动机进行分析。
1,大学生没有教学经验,非专业,上课力不从心。很多大学生都有投身支教事业的意向,却并没有充分的了解支教的具体情况,不了解究竟要付出多少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压力。很多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都是在课堂上获取的,传统死板,并没有社会实践的经历,对教师行业也不够了解,自己知识都掌握的不够就去教书育人,多少有些牵强。课堂成了实验室,学生们成了试验品,由此看来空有一腔热血和一颗真心远远不够。
2,大学生很难融入到学生群体和周围环境中,交流共同成问题。由于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语言不通等不同原因,大学生支教往往会出现即使在乡村学校教书,也没法跟学生有深入交流,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由有新鲜感到厌倦,态度上的难以转变使一些大学生把支教当成了一次乡村旅行,无法消除隔阂全力融入,甚至自身有潜在的优越感,把自己的位置摆的太高。
3,跟风现象严重,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动机模糊。一些大学校园里组织的支教活动往往是报名参加,一些大学生因为新鲜感就从众加入,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导致支教的人员鱼龙混珠,素质参差不齐,教学内容无法全面掌握,对纪律的不了解,也给团体的统一管理带来不便。
二、在被支教的学校和学生心理方面分析。
1,从学校方面来说,接待大学生志愿者几乎成了每所小学校长的头痛之处。有大学生要来支教,盛情难却,大学生来了,热热闹闹来了一星期,接待费用和付出的接待时间不说,学生们学到的东西少之又少,新的知识和教学方式倒是有所得,但大学生走后一切又恢复原状,学生在一批批的大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方式之间来回往复,手足无措乱了阵脚,又对原有学校老师的教学方式产生了质疑,教学效果自然不必言说。
2,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贫困地区的学生接触社会少,单纯质朴。大学生带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对没有辨别能力的小学生来说一般都会囫囵吐枣照单全收。大学生对他们来说是新事物,他们既用崇敬的眼光看待又有模仿学习的心理,如果大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不够,不能做到好的表率和带头作用,学生们接受到的新思想和观念扭曲,对学生心理发展未必有益。另外,这些“流水的兵”总是来了又走,走了有来,长此以往,学生心里会有本能的排斥心理,感情受到了伤害。
支教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归为以下六类:
① 支教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体现在:高校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对支教活动缺乏宏观统筹,没有做到按需分配。缺乏对支教的必要的激励机制。支教社团的管理问题,如没有严格进行支教志愿者的选拔与培训,支教前与受援学校的联系沟通不当,没有做好志愿者与受援学校的桥梁工作。支教社团新老成员之间缺乏支教经验的传递。在支教中,缺少对支教工作的组织管理跟踪评估,负责人缺乏及时调整支教活动的措施。
② 短期支教时间短与轮换制的问题。体现在:支教时间短,人员更换频繁。蜻蜓点水式的短期支教毫无效果,反而导致受援学校的不配合。轮换制造成教学不稳定,加大了学生的适应困难。只能简单的解决受援方一时的困难,无法根本解决问题。一次性支教等支教严重缺乏连续性。
③ 支教教学方面的问题。体现在:志愿者缺乏必要的教学技巧、没有完善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没有连贯性。教学中忽略细节。扰乱正常的教学进度。不能掌控课堂。缺乏对自己和他人授课方式的思考总结。
④ 志愿者的支教认知问题。体现在:缺少对支教的全面认识,盲目乐观或担忧。缺乏与当地老师的联系沟通,对当地教育情况不了解。缺乏一定的领导能力,容易被突发事件影响整体的教学计划。极少部分的志愿者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小部分志愿者支教动机(如学分、旅游、简历)不纯,缺乏社会责任感,将支教形式主义化、功利主义化。志愿者的某些不良行为甚至可能影响到学生。⑤ 受援学校的问题。体现在:学校不重视、不配合,有戒心。不想让志愿者占用课堂时间。受援学校学生瞎起哄,一味的追求娱乐新奇而忘记了支教的意义。
⑥ 支教经费问题。体现在:志愿者需要自己支付一部分甚至全部经费,影响支教热情。
海市蜃楼与循序渐进;‘
第四篇:浅评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弊功过
浅评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弊功过
近期各个媒体上对于大学生短期支教带来的各方面“副作用”的声讨可谓是风生水起,支教本来是某些个人或团体出于某种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自发进行的公益行为,究竟为何大学生支教从倍受追捧到了现在这样受到质疑,被指对所支教的学校和学生产生了副作用,甚至被指责为简直就像在乡村旅行,没能带来任何益处。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以此来形容大学生支教再合适不过。条件艰苦师资贫乏的中小学校比比皆是,有志愿者心理和从事意向的大学生也不在少数,为何如此难搭配,效果也如此不尽人意?
一、从大学生本身素质和支教动机进行分析。
1,大学生没有教学经验,非专业,上课力不从心。很多大学生都有投身支教事业的意向,却并没有充分的了解支教的具体情况,不了解究竟要付出多少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压力。很多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都是在课堂上获取的,传统死板,并没有社会实践的经历,对教师行业也不够了解,自己知识都掌握的不够就去教书育人,多少有些牵强。课堂成了实验室,学生们成了试验品,由此看来控油一腔热血和一颗真心远远不够。
2,大学生很难融入到学生群体和周围环境中,交流共同成问题。由于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语言不通等不同原因,大学生支教往往会出现即使在乡村学校教书,也没法跟学生有深入交流,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由有新鲜感到厌倦,态度上的难以转变使一些大学生把支教当成了一次乡村旅行,无法消除隔阂全力融入,甚至自身有潜在的优越感,把自己的位置摆的太高。
3,跟风现象严重,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动机模糊。一些大学校园里组织的支教活动往往是报名参加,一些大学生因为新鲜感就从众加入,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导致支教的人员鱼龙混珠,素质参差不齐,教学内容无法全面掌握,对纪律的不了解,也给团体的统一管理带来不便。
二、在被支教的学校和学生心理方面分析。
1,从学校方面来说,接待大学生志愿者几乎成了每所小学校长的头痛之处。有大学生要来支教,盛情难却,大学生来了,热热闹闹来了一星期,接待费用和付出的接待时间不说,学生们学到的东西少之又少,新的知识和教学方式倒是有所得,但大学生走后一切又恢复原状,学生在一批批的大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方式之间来回往复,手足无措乱了阵脚,又对原有学校老师的教学方式产生了质疑,教学效果自然不必言说。
2,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贫困地区的学生接触社会少,单纯质朴。大学生带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对没有辨别能力的小学生来说一般都会囫囵吐枣照单全收。大学生对他们来说是新事物,他们既用崇敬的眼光看待又有模仿学习的心理,如果大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不够,不能做到好的表率和带头作用,学生们接受到的新思想和观念扭曲,对学生心理发展未必有益。另外,这些“流水的兵”总是来了又走,走了有来,长此以往,学生心里会有本能的排斥心理,感情受到了伤害。
由此看来,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支教方式才能真正给贫困地区的学生带来知识和观念的改变,帮他们更好的汲取知识,获得更好的教育成为了目前面对的主要问题。另外大学生选择是否支教时一定要慎重,首先明确意志是否足够坚定,不仅要有热情,更有坚持下去的决心,掌握教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做好充足的准备,否则很有可能好心就办了错事,事倍功半。
第五篇:出境游利弊(范文模版)
中国出境游快速增长的利与弊
一、我国高速增长的出境旅游
1978年以来,我国旅游业经历了入境旅游率先快速发展、国内和出境旅游先后迅速兴起的发展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出境旅游开始萌芽。1983年,适应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基本要求,香港和澳门首开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先河(由于当时香港和澳门都没有回归,所以算做出境旅游),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大陆居民到香港和澳门探亲。1990年5《关于组织我国公民赴东南亚三国旅游的暂行管理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出境旅游真正开始发展。在这一时期内,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改革开放程度不大,出境旅游发展速度非常缓慢,并且集中在东南亚和大洋州地区。1997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并允许“我国公民均可参加边境旅游”。此阶段我国公民年出境人数从1997年的532万人次增长到2000年的1047万人次,几乎增长了一倍,年均增长达到25.31%。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WTO后,明显加快了出境旅游目的地(ADS)的开放步伐。在此阶段,中国公民出境高速增长,从2001年的1213万人次增长到2010年的5738万人次,其中2003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客源输出国。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将超过1亿人次,占全球出境旅游市场份额的6.2%,仅次于德国、日本和美国,排全球第4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出境旅游市场增长迅速、潜力巨大。
二、我国高速增长的出境旅游带来的积极作用 1 高速增长的出境旅游有利于我国政府的对外建交
ADS这个新词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指的是“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依据我国目前的旅游行政法规,任何国家想在中国开拓旅游客源市场,事先必须与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协商,经批准同意后,才能被确定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为了赢得庞大的中国出境旅游客源市场,许多国家企图通过外交努力,希望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目的地。于是,看似普通的国家之间的旅游合作便成为中国政府外交政策上一个重要政治砝码,这是我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所采取的特殊外交手段。高速增长的处境旅游有利于促进国家间民族文化的交流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文化交往和审美体验行为,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带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文化特征。因此,出境旅游快速发展,有利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相互接触和了解,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民族文化交流。高速增长的出境旅游有利于加强国际经济交往与区域经济合作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的飞速发展,国际经济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合作内容不断增多,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在资源和市场方面的相互依存度非常高。旅游业是“二战”以后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早已突破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行政疆界,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社会经济活动,在国际经济交往和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速增长的出境旅游有利于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
出境旅游作为一种高档次的消费活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增强、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出境旅游快速发展,对于扩大我国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增强国际社会地位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高速增长的出境旅游有利于刺激我国旅游企业的发展
发展出境旅游,可以带动国际间的贸易往来、资本流动、技术转让和信息交流,刺激我国旅游企业的发展,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全面提升行业素质,提高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带动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全面繁荣和发展。高速增长的出境旅游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解决国际间贸易摩擦
中国的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而且多年来一直保持贸易顺差局面。随着近年来中国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扩大,来自国外要求改善与中国国际贸易收支状况的压力不断增加,贸易摩擦日渐增多,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由于中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存在较大的顺差,鼓励出境旅游可以更好地平衡国际收支,解决贸易摩擦。
三、我国高速增长的出境旅游带来的消极作用
出于政治、经济以及国家安全等多方面的考虑,国家对出境旅游的决策非常慎重。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其开放的初期对公民的出境旅游都采取了逐渐放松限制的政策。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达程度和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市场经济远不完善,出境旅游刚刚兴起,仍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值得认真探讨和处理。就高速增长的出境旅游而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外汇流失严重
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的最大区别在于入境旅游赢得外汇,对国家来说是增加财富,而出境旅游则是支出外汇,对国家来说就是财富的流失。这也就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优先考虑发展入境旅游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说我国的创汇储备数量非常庞大,出境旅游外汇支出对外汇储备稳定不会有太大影响,但在目前国内需求严重不足,特别是最终消费不足的严峻形势下,出境旅游外汇漏出,不利于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公费旅游现象严重
“公费旅游”是我国新时期出现的专用名称,特指使用公款来支付个人旅游消费的一种非正当行为。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联系和交往的进一步加深,公务和商务旅游已经成为世界旅游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当的公务旅游和商务旅游不仅不能减少,而且应当适当扩大,但是,由于管理机制和财务管理的弊端,一些人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巧立名目,通过看似合法的渠道,花公家的钱满足自己出境旅游的私欲,造成巨大的浪费,这是必须严加防范和制止的。游客滞留不归
由于国家之间的经济水平的差异和其他诸多原因,一些人企图通过旅游的渠道合法出境,滞留境外不归,这不仅影响了我国与现有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严重威胁到中国出境旅游目的地的进一步拓展。虽然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出境旅游经营管理方式的改善,这一现象已经大大减少,但它仍将是许多旅游目的地国家政府必须面临的严峻问题。市场违规操作
对于出境旅游,国家颁布了明确的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以保证出境旅游健康有序地发展。但是,由于需求巨大而供给不足以及高额利润的驱使,违规操作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实践表明,在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旅游服务市场中,游客投诉最多的就是出境旅游这一块。这不仅严重破坏了我国出境旅游市场正常的运营秩序,而且极度损害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国际形象。损害旅游者合法权益
由于管理措施不得力,出境旅游的经营中存在着严重的违规操作行为,不正当的竞争扰乱了正常的经营秩序,大打价格战,甚至境内境外联手。这样做的结果则是降低标准和服务质量,往往以侵害旅游者的合法权益为代价。甚至还出现了严重的欺诈行为。不利于社会和谐
目前中国的自费出境旅游,所对应的是日益提高的基尼系数,正是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支撑着富裕阶层和中产阶层们的海外旅游消费,最广大的人民是没有机会出境旅游的。我国的贸易出口换汇主要是依托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用如此高保护主义代价的贸易换汇去支持少部分人在海外的奢侈消费,“平等交换”的表象下显然掩藏着深层次公平的缺失,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