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佛利弊

时间:2019-05-13 10:00: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佛利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佛利弊》。

第一篇:信佛利弊

利处

一.佛教的“六和敬”能推进社会和谐

佛教“和”的思想,皆由“因缘和合”而成,认为“和”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用现代人的理解来说,即万事万物相互依存,需要和谐相处。佛法要长久地传承下去,须依靠广大真实的信仰者,尤其需要清净和乐的僧团。因而早在佛陀时代,僧团里就形成了“六和敬”的伦理要求。

“六和敬”,又叫“六和合”,即“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行、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其中“见和同解”、“戒和同行”与“利和同均”是和合的本质要求,“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是和合的外在表现。“见和同解”指拥有共同认可的律治,“利和同均”要求社会财富公平分配,“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谐与团结。只有思想的统一、经济待遇的均衡、佛教戒律的共同遵守,才能有和合清净的僧团出现,才会有平等、和谐、民主、自由的团结,才能负担起住持佛法的责任。“六和敬”精神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完全相通的。和谐社会一定是民主、法制的社会, 是行为规范的社会。“戒和同行”体现的就是民主管理僧团的律治精神。律治意义上的平等,对立法者、执法者、守法者同样具有法律约束意义,否则必影响到大众的团结;和谐社会必定是有着共同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理想目标的社会,“见和同解”正是追求拥有一致的团体精神或公共精神的呼吁。一个团体或社会,虽然其成员的思想各有差异,从事不同的社会活动,但是必须有基本的伦理价值观和团体精神,才能保证团体的生命力与社会动态的稳定性。所以,道德、宗教、人文等精神所提供的超越性价值,可以引导人们在物质利益之外寻求生活的价值、生命的意义,超越个人私利的局限,认同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形成最基本的公共精神;和谐社会肯定是利益分配均衡的社会,“利和同均”实现的就是财富的公平处置。在一个集团或社会中,必须防范人性的堕落与过于自私,必须对利益作出适当的调剂、节制。不但如此,更要提倡布施,即慈善救济的慈悲精神,扶危济贫、互相救助,使困难、弱势群体得到帮助。佛教的这些基本伦理道德与和谐社会的热爱集体、遵纪守法、爱心奉献、平等民主、造福人类社会等价值规范不谋而合,具有相当的一致性,有利于建立和谐安详的社会秩序,促进和维护社会安定

二、佛教伦理思想有利于人际道德和谐

(一)佛教的平等观为人际和谐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当今社会,以权凌人,巧取豪夺,贫富悬殊,不公正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佛教则主张众生平等,因果平等,生佛平等,要建立起一种人与自然融洽共存,人与人友好相处的关系,为和谐社会中的人际和谐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佛教所说的“众生”包括人与一切生灵,众生平等指众生的地位是一致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当然,佛教的平等观首先体现在人与人的平等。若世人只分善恶,不分等级,人人祛恶扬善,平等相待,天下必然太平。

佛教的因果平等,是指各人自造其因,自食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会种因不食果,也不会无因而受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所以佛教以因果平等思想教育人们弃恶从善,多做有益于社会大众的事,不做杀、盗、淫、妄等伤天害理的事,这样社会才会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由此可见,因果平等思想造就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社会中的安定有序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佛平等是指众生与佛本来平等,只要众生精进修持,去妄存真,则终有成佛的一天。简言之,生佛平等的思想就是要众生明白要成佛先做人的道理。有了这种佛理指导,众生就不会妄自菲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二)佛教的“报恩心”推进道德和谐 由于因缘说的存在,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无不产生自因与缘的结合,万物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因此,对于恩的看法,相对于由长及幼的施恩观念,佛教更强调相互间的感恩与报恩。佛教强调报“四重恩”,即报答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和三宝恩。一个人来到世间,首先是父母的生养哺育,才能长大成人。因此,我们要报父母恩。有了这种观念,就会有和睦的家庭、孝顺的儿女;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不来自众生之因,我们每天的工作、劳动,都是对众生的报答。有了报众生恩的思想,才会有人与人的平等观念,才会互相关爱,共建文明的社会;报国土恩,就是要爱国,报答生养我们的国家。对佛教来说,佛、法、僧三宝使人们取得智慧、证得菩提、获得解脱,因此,三宝之恩不可不报。从以上可以不难看出,佛教教导的报四重恩,与建设和谐社会也是一致的。

(三)佛教的善恶观促进人际和谐

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善恶。佛教从法相本性来看待善恶,认为众生都有佛性,都含有善恶因子,今生福寿是众生前世行善的结果,今生修善积德,来生才能成佛。[⑤]佛教认为众生与佛都有善恶二性,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向善以求和谐,这是人际和谐得以实现的前提。同时,佛教教义最高境界的核心是善,倡导扶世助化,劝善止恶。佛教也始终强调要以善的宗教实践和修行来消除无明、摆脱贪、镇、痴等障碍,净化本心,进入至善境界。它指明善是诸法的根本、佛的本性,将向善定为人际和谐的最高境界和修行标准,认为人际若要和谐,首先要善,即弃恶从善,这就把人们追求解脱的途径落实在现实的修行实践中。佛教的修行过程是向善、修善的过程,修善即止恶,强调人心的内省、自律。人性中有向善的潜能,再利用宗教信仰使人趋善除恶,客观上走向了向善与人际和谐的伦理目标。

(四)佛教的慈悲观念有利于人际和谐

佛教提倡大慈大悲、普度一切众生,其中大慈大悲是大乘佛教最根本的伦理原则。慈悲是佛教之根本,是佛教的特殊理念,但它与某些流派所提倡的仁爱、博爱相通又不尽相同。慈悲是不受等级、阶级限制的,也是排除狭隘的偏私性的一种境界。应当说,虽然孔子也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但佛教的慈悲观念、博爱精神,在思想上更具有感召力,在实践上更具有驱动力。因为佛教的慈悲富有实践性,重视对人的关怀、对动物的关怀、对社会的关怀,由此而大力从事社会福利、民间公益事业,在历史和现实社会中都发挥了滑润剂的作用,为弱势群体,为下层劳苦大众缓解了困难,减少了痛苦,带来了希望。这种慈悲观念是偏重于祈求佛佑和请菩萨解决实际困难,提倡大公无私,助人为乐,要为救济一切众生而施善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佛教慈悲观念是以菩萨偶像的人格化身作为载体的,将人际和谐的理念以人格典范的形式展示出来,是社会性的人际和谐的一种体现。

弊端

一、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借佛敛财现象比较严重。

佛教寺院是传承佛祖清净法脉,清净戒脉,以戒定慧三学培育继承法脉僧才的场所,是宏法、修戒、修禅的场所,是远离红尘物欲的人间净土。体现的是一个离贪离欲的高尚道德原则。而今,佛教寺庙圣地反成了富人游玩之地,贪僧敛钱之所。从寺院出售门票延伸到一炷高香要数千元,甚至10万元。四川宝光寺的头炷香拍卖到99万元。高额的门票,昂贵的香钱,将贫苦的众生拒之寺门之外了。

俗话说“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难进来”。过去穷人无钱进衙门讨公道时,还可以进佛寺向佛菩萨诉苦。现在却变成了“天下寺门朝南开,有信无钱难进来”了,把穷苦人进寺烧香拜佛的这点权利也给剥夺了。这种做法符合佛教的教义吗?

二、经济因素冲击了佛教信仰。

随着佛教世俗化的不断加强,寺院也成为一个经济色彩较浓的场所,经济利益掺杂进佛教生活之中,使佛教信仰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如助长了一部分僧人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加重了他们的名利心。不少中青年出家人更多地注重个人世俗利益,集聚钱财,享受生活,淡化了修持和佛教事业心。部分信教群众功利心比较强,受社会商品经济意识的影响,其信教倾向只是在保佑发财致富上,有功利色彩,由此也出现了不论神佛上帝,逢庙就叩头,见像就烧香的泛宗教信仰。佛教的世俗化,使传统佛教面临着信仰淡化、腐败侵蚀的危机,损害了传统宗教的声誉,不利于佛教事业的发展。

和谐社会,是一切幸福的保证,是全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但它并不是乌托邦,而是要以自己的道德,人格,并以慈悲,平等的胸怀去做而实现的。这就为佛教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契机。佛教的许多思想理念与和谐社会的需要高度契合,非常有利于佛教积极作用的发挥。因此,对佛教界来说,应充分挖掘佛教中有益的思想资源,并根据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不断发展的需要,及时作出合乎时代发展要求的调整和改革,努力使佛教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对党和政府的宗教工作来说,则要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依法管理,为佛教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实现“双赢”。

第二篇:人为什么信佛

吃素信佛了。我说的那个“信”,不是那个简单的相信,而是一种执着和迷恋。

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自幼接受的是唯物主义教育,对于那些佛教道教,我把它统统归于迷信一类,从不沾染。

现在家中有了“香火”,口无遮拦的我自然也要装出一付虔诚之态,在妻子面前不敢乱说乱做,唯恐有违佛教戒律。可是,心底里仍然觉得自己是个伧夫俗

子,对于佛的禅意,难以“会心”。

在我的印象里,佛总是和寺院和(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僧人联系在一起的,而那些佛教寺院全在佳山秀水之间,松柏苍翠,云雾飘渺,游人如织。此刻,我有点惘然,佛竟然有这等力量把市井中的芸芸众生吸引到秀美的山水中来,吸引到自然中来。佛教难道让人认识到人不过是自然的一分子,体会“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意境?那高山秀水一定就是佛所说的自然法则了。高山象征尊严,松树象征坚毅,湖泊象征静谧,花朵是谦卑和温顺的典范……这一切的自然景物,一定是为人而生,为佛而生,都在含蓄唤起我们内心的觉悟。p>可是,有几人能如此觉悟呢?不要说埋首市井的芸芸众生,或在名利场上的衮衮诸公,即便是披裟执杖,出入宝殿的坐禅僧人,会心的也极少。本是清静的佛家寺院,也被那些庸俗的功名利禄所消融,功德箱变成了募捐箱,出门化缘变成了送钱上门,靠着一二尊泥塑菩萨,日进斗金,与坑蒙拐骗何异?

有一类佛家僧人,穿着不净,但六根清静;大字不识,却世事洞明;经书翻得少,事情做得多;保谦恭之态,不生嗔恨之心;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这类僧人可谓真正成佛了,只可惜,只能在娱乐影片中见到了。

穿越名山秀水之间的我等众生,步入宝殿,双手合什,在佛面前,也不过是装模作样的虔诚和忏悔一番,内心中的“三戒”和“五行”,在走出佛殿后,便烟消云散了。

佛家说,佛就是觉悟的众生,众生就是执迷的佛。烧香拜佛,求签占卦,诵经坐禅,双手合什,吃素放生的何其多,却依然是众生,不是佛……

第三篇:为什么老人更易信佛

为什么老人更易信佛?

中国农民的信仰从来都具有强烈的实用理性。中国区域差异的复杂性,决定了地方文化传统的多样性,从而塑造出了不同的地方宗教信仰实践。事实上,研究中国宗教,不能仅仅停留于单纯的教义上的理解,那样的宗教终究只是知识分子的宗教,多了文人式的学究气,却少了普罗大众式的生活味。

念佛是西何村固有的传统,从解放前一直延续至今。念佛的群体主要是老太太,也有个别的四五十岁的人。调查所在的西何村,念佛的老太太大概有40人左右。但这些老太太因为日常生活的节奏与闲暇安排的差异,也呈现出不同的念佛习惯。一部分老太太主要在家里念佛,她们白天还要去干活,只有晚上有时间。还有一部分老太太,年纪较大,不再干活,她们形成了一个念佛的组织,不仅自己在家念,而且时常会被别人请到家里去念佛,譬如满月,结婚,白事,国寿,阴寿的时候。每月初一十五,这些老太太们都会专门去庙里念佛烧香,为家人也为村子祈福。

念佛成为村里老人日常生活之必不可少的部分。修心养身,这是老太太们对念佛的意义的理解。念佛之于老太太们,并不是多么高深的东西。有了闲暇,有了时间,就可以通过念佛来打发。这些老太太们平时也已经不怎么串门,而念佛则提供了他们聚在一起的机会。

念佛之于生活不仅有精神层面的支撑,同时还有物质上的支持。念佛形成了一条“生意链”。在本地,念佛借助于市场化的方式运转,外面的人请老太太念佛,从早上6点到下午4点,每天40元左右。老太太因而也有了挣钱的机会。为了与念佛的市场对接,村里的老太太也形成了一个组织,有两个头,他们负责与东家接洽,并安排村里的老太太念佛。为了公平起见,一般都是轮班制,保证每一个老太太都能有赚钱的机会。除了外出念佛挣钱之外,老太太们还可以念“金箔”,即将那种黄纸折成元宝的形状之后对着念,念好了的元宝,会有人来买了烧给菩萨。当然,价钱随买者的意思而定。

因此,本地的念佛绝非弃绝烟火味的。老太太念佛时的虔诚令人触动,但他们沉浸于“迷信经济”的这种热忱也着实让人惊讶。在调查初期,曾经一度纠结于这些老人念佛的虔诚与否,但与他们的接触多了,发现在这个问题上纠缠没有多大的意义。对他们而言,念佛就好比是吃饭,已经融入他们的生活方式,念佛为了修心也好,为了赚钱也好,还是一种单纯的信仰也罢,在老太太那里,信佛与生活之间丝毫没有冲突。我们去庙里看到老太太们念佛,却丝毫感觉不到一个庙宇所应有的庄严肃穆。

村子里也有基督徒。但基督徒在这边只是非常的少数。西何村总共只有三个基督徒。我们接触了其中的两家,并从她们口中得知了另一个信教者的情况,结果发现她们都属于村庄中的最底层。今年西何村上报的6户住房困难户,其中就有他们3户。一个是周家,女的今年50岁了。女方从四川嫁到本地,儿子28岁了,至今仍然没有结婚,家里房子很破,已经成了危房。她嫁过来后,丈夫因意外去世,然后她又招了一个男的上门,条件也很差,40岁了,却一直没有娶老婆。现在,她家情况仍然没有好转,现在的丈夫不管家事,儿子在外工作不愿回家,自己常年去河北打工,又一身是病。二十多年前,她本来也信佛,她家房子就在村里那个庙的旁边,但是,随着前夫出了意外,她不再信佛。若是信佛,庙就在后面,为什么没有保佑自己?于是,在他人的劝说下,她改信了基督教。

另一户姓何,全家都姓基督。家庭条件也是非常不好,夫妻身体有病,儿子在外当兵。如今,儿子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但家里的老房子,十年前被火烧了,如今还住在何氏宗祠里面。如今,男的靠送煤气罐挣点钱,女的则在家里做手工。男的以前也信佛,但佛没有保佑自己,因为经历了太多不顺,转而信基督教。从他们口中得知,另一户信教的是一户老人,十多年前买了地基,但房子一直没能建起来。现在两个老人只能在自己买的那个地基上搭一个临时板房住在里面。

事实上,在村庄内,比较佛教与基督教的担纲者,会发现,信佛的老太太总体而言,家境都不错,只有少数个别人情况不是太好。这些人,在轮班念佛时“头头”对她们也会有所照顾,即多给她们排点班。但信仰基督的,则条件都很差。凉西村也有信基督的,我们没有接触,但据该村的一个村干部讲,这些人的行为“怪怪的”,平时和他们也没有什么接触。

有趣的是,上面描述的两个基督徒都有从信佛到信基督的转变过程。信仰转变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生活之不顺与波折。信佛的悠然从容被苦难的生活所打破,同时,在他们看来,信佛也需要花钱,香、蜡烛、纸等都需要花钱,但信耶稣就不要花那些钱了,即使给钱,也是完全出于自愿。信耶稣更实在,只是要求你守本分,尽本分,勤劳节约,工作6天,礼拜天休息,平时没时间也没必要去教堂,主是知道的,也会体谅。

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村庄内部围绕信仰而发生了不同的阶层实践。信佛在更大程度上成为有闲阶级的专属。老太太们的淡定从容闲适与底层人的苦难悲惨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信佛到信主的转变,暗含着社会身份向底层的滑落与沉沦。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基督徒之身份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边缘性,基督徒的大门上并无与基督教有关的对联,这样的低调姿态,在其他农村的基督徒中似乎较为罕见。

佛教本具有强烈的出世色彩,但这种出世色彩在村庄社会生活中淡化了。尤其是考虑到本地市场较早地渗入,形成了市场与信仰之间的共生关系。对着“元宝”念佛,大概也只有像江浙一带的发达地区才有这样的景象吧!信佛有较多的仪式性活动,会占用时间,花费金钱,这些都不是底层人所能轻松承受的。

信主,则少了许多仪式性活动,重内心对上帝的信仰而非外在的仪式,要是太忙,教堂也是可以不去的。从在其他村庄调查的经验来看,基督教似乎也与底层群体有着较强的亲和性。信教者往往是生活上受了较大挫折,最典型的当属因病信教。

对于底层群体而言,信主提供了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多讲究和仪式,同时,借着对上帝救赎的希望,现世的苦难将在来世得以化解,从而为他们的苦难生活提供了一丝希望。菩萨不是全知全能的,你要去求他,去拜他,要花钱,就像一个老太太讲的,“人骗鬼,鬼骗人,大家相互骗”,菩萨的保佑是有条件的,上帝的保佑,却近乎无条件的。

因此,信仰也是一种阶层实践。就信佛来讲,市场观念的渗入,使得人与菩萨之间的交易味道更浓,尽管这种交易并非以赤裸裸的形式表现出来。念元宝,烧元宝,卖元宝,这样的信仰模式与日常俗世生活紧密关联。但是,修心养身的追求,于底层人而言,不能不说太过高远而奢侈。为生活所累,底层人只能紧守着基督的教诲:尽本分,勤劳动。

在这个意义上讲,信仰并不具有普适性。尤其是实践意义上的信仰,因为植根于厚重的生活实践,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研究中国的宗教,首先要抓住这遍布在生活之流中的宗教。事实上,这里所说的信佛,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义理和规范意义上的佛教,它吸收了当地人的许多地方信仰和预期,并融合了现代的元素,从而更为契合当地社会。

信仰不具有普适性的更深层含义在于其阶层属性。正如上文的讨论所展示的,信仰之中也能形成区隔。当佛教越来越成为有闲阶层的生活趣味之时,基督教则日益成为底层人的救命稻草。

第四篇:人生多难信佛向善

婴儿赤条条哇哇坠地,就是哭着喊着来到人世的。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烦心事、伤心事、痛心事、苦心事如影随形。对朋友、亲人、情人送上最多的祝福是万事如意,代表最美好的祝福,最深切的期愿。与人向善,我心向佛,佛在我心中。

漫漫人生路,有风有风又有雨,忧愁与伤痛相伴,苦痛曲折历尽艰难。本该幸福的生活却被无情的现实击碎,化为无法触及的泡影,生活的主题成了苦难,生活的历程成了苦旅,无法知道彼岸在何方,无法看到出口在何处。问上苍,能谁给我一个苦苦追寻的答案?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有人说,人世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爱莫能助,生活的答案只能自己找寻,在失意的生活中找寻希望,找寻出路,找寻生命中微微点点的光茫。唯有坚强面对苦难的生活,信佛,微笑面对苦难的生活,从迷雾重重的生活中走出来,走进原本充满阳光、雨露的生活,佛光普照,万物生灵。

一个情字让无数痴迷者不能自拔,她不是一个晶莹剔透、一尘不染的圣地。在男女的感情世界中,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情感相处的纯真,本真的感情是圣洁的,但感性的感情有时总会偏离航向,驶向重重迷雾。功利的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把感情当成是一种游戏,一种可以寄宿的游戏,在得到与失去中穿梭游戏,辱没了爱情的神圣。人生的履程是短暂的,在感性的世界中保持一丝一毫的理智,让我们不致于陷入感

情苦海中太深,更不致于让感情的烈焰灼伤真正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

许多人在感情的追逐中,一厢情愿的执着没有换来想要的完美爱情,当激情退去时,留下的也许只有悠悠暗暗的伤与痛。事业是人生的追求,是人生的梦想,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在追求事业的路上并非一路坦途,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成就梦想,除了不懈努力,艰苦付出,思想上还得做好承受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准备,历尽九九八十一难。

要知道,现实是无法抗拒的,环境是无法改变的,事业上的突破,除了自己要具备成就事业所必须的素质外,还得遇到人生中的伯乐,还得适应、融进你所处的环境中去,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有的人为了事业放弃了做人的人格与尊严,他们的一言一行显得那样的卑微与可怜;有的人为了心灵的那片自由之地而甘愿事业停滞不前,因为他不愿退让做人的最后一道底线,退一步海阔天空。

常言道,无权评判谁是谁非,无权评论谁成谁败,时间会说明一切,也会证明一切。一个功利社会,一个以成败论英雄的时代,能坚守住人生本真的最后一块阵营,本身就是人生当中莫大的成功。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活着就是一种心态,当你心若旁鹜,淡看人生苦痛,淡薄名利,心态积极而平衡,有所求而有所不求,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不用刻意掩饰自己,不用势利逢迎他人,不用做伪君子,做一个真真

正正的自我。人生就算失意,也会无所谓得与失,坦坦荡荡,真真切切,平平静静,快快乐乐,笑口常开。

事实上,如意的人毕竟是少数,大作为、大造就必经大挫折、大磨难,百炼才能成好钢,炉火烧到一定火候才能变成纯青。风平浪静,波涛汹涌;细水长流,大起大落是自然规律。空间绝后,盛极而衰,当前人把事情做到极致后人则没有了机会,发展走到顶峰必然随之衰落下滑,高处不胜寒。即便能够幸运的成为少数可以攀登到顶峰的如意人,感受的寂寞和苦难。是多少常人无法理解的,英雄无用武之地,自然的存在本来就有缺憾,没有人能够在有限的人生完全可以发挥的淋漓尽致,顾此失彼,有所长必有所短,面面俱到,事事周全圆满是不可能的,花开花落,月圆月缺。

世间事情相辅相成,有得必有失。社会中纷纭失意的人烦恼多多,矛盾多多。有人的地方必然有矛盾,矛盾的根源在于不同思想的分歧,矛盾只有在斗争理论好才能达成一致。每一家有各自不同的难隐苦衷,苦乐自知。百年修的同船渡,千年修来共枕眠。无论朋友或家人,相遇是世间有限难得的缘分,道一声珍重。

天下的夫妻是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这是辨证的道理,得到需要付出,幸福甜蜜需要患难共苦。久邻成仇,邻居相处久了也会产生摩擦。财多伤身,破财消灾。人们渴望财富,殊不知厚德才能载物,没有宽厚的胸怀和仁义的道德做支

撑,所得到的财富只能给自己带来灾难。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人生在世一切是定数,勉强不得,过于勉强只能自我过意不去。贫生儿子富养女。鱼和熊掌不可兼而得之。

造化弄人,苦乐人生。人生是由咸甜苦辣所组成,喜欢欢乐却无法拒绝苦难,没有苦难的对应存在,如何才知道珍惜欢乐的价值。自然而然,人生随缘,随遇而安,知足常乐。行得春风,便得春雨。遵循自然起伏变化规律,合拍自然生存节奏,顺遂相遇的缘分而安乐,才能寻求到属于自己生活的真正幸福快乐。看破不如看开 看破不如看开。看破世间种种的七巧玲珑心只有神仙。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有些事不是看破就行,如果缺少那份容纳海阔天空的胸怀,世事洞察的聪慧,反而成了压榨生命的苦酒,看得越清越痛苦。秉持正确的心态让生命如虎添翼,抽干一切浮躁在心中的恶水,注入一股清新的流泉,还一个宁静的灵魂,容江海之天下,南无阿弥陀佛,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一心向佛。

第五篇:一位贵夫人信佛的故事

一位贵夫人信佛的故事

年前,住在台北市我们十多个男女道友,远去台中慈明寺求受菩萨戒,先后经过七天,过著同出家人一样的生活,这是值得我回忆的一页。

有一天上午,我们正在寮房休息,和我们同来求戒的余老居士夫妇,陪同几天前向我们募款放生的那位贵夫人来我们寮房闲谈,她很健谈,在谈话中,说出她信佛的一段奇特因缘,内容有趣而感人,算是由十字路走上卍字道路的故事。

这位贵夫人是一个富有人家的淑女,又进了耶教创办的大学,接受了新科学训练,也参加过星期日耶教的礼拜。可是她的妈妈却是一位正信的佛教徒,且是佛教界的一位大护法,整天忙于佛教社会慈善事业。老太太的这些行为,看在这个时髦小姐的眼里,当然很是别扭,有时就要对她的母亲不礼貌的说几句讽刺的话,发发小姐脾气。偏偏对方又是她生身最亲爱的母亲,也是不敢过分的放肆。而老太太不管女儿说什么难听的话,她老人家只当耳边风一般,并且老太太有她的哲学,她老人家也有其一套乐观的想法,可以说是一种智见。她想著,一旦将来因缘成熟,相信自己的女儿,一定会改变信仰,投向佛陀,因为她认定她的女儿也是有佛性的。

有一次,她害了一场大病,也吓坏了她的妈,弄得老太太寝食不安,为她祈祷,求佛菩萨慈悲加被,只怕宝贝女儿,有什么三长两短。

那时她的病不但相当严重,简直到了与死神搏斗的光景,她好像已经走进鬼门关,也体会到一个人将要死的那种挣扎滋味。好似乌龟脱壳一般,身心上感受著无比的痛楚,陷于恐怖颠倒之中。当她快要死的时候,下气是接不了上气,她的妈看到这种情形,失魂落魄,心如刀绞,由于母女亲情,一心一意想救女儿活命,口里不断念著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心慌意乱,拼命地用拇指头,硬按住她的人中(嘴上唇),她是痛苦万状,心里很明白,却是口里喊叫不出。幸好,她糊里糊涂的又活转来。

这位贵夫人来台后,三四年来,不幸患了一种严重的恶疾—血癌,医师束手,当她被送入荣民总院时,经医师诊断后,即婉拒其住院的请求。我们知道,医院中除非患者是无钱或缺少病房,或是缺乏某科系的医师及设备等外,一旦拒绝病患者的住院诊治,岂不等于宣告等待死亡吗?据说患血癌者,每日全身都感到痛苦难挨!这是她第二次与死神搏斗的情况,心里无限悲哀!认为不易活命。

人莫不畏死,莫不有求生欲望,能够活下去,是人人所祈求的,尽管环境如何恶劣,总是想要活下去。所以,一个人能多活一些时,是不放弃活下去的机会。盖求生是人们的本能,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大概就是如此吧!她,被死神唤醒,在万般痛苦,无可奈何之下,一天,她忽然间心里生起一个念头,也许是她前生有善根,也许是她有了忏悔心,也许是她认为信奉上帝并不能解决她的病痛和死的苦恼,也许是她学佛的因缘成熟,突然会想到昔年她的母亲虔诚信佛,拜佛,念佛的情形,简直像电影般在她眼帘中一幕一幕映现著,于是自言自语说:我这个绝症,为什么不去求佛菩萨的加被呢?

她也曾听母亲说佛是最慈悲的,能拔苦与乐,只要人们有坚定的信心,自然而然会和佛菩萨的悲愿相应,业障病魔也就自会消除,得大解脱。她想著,与其这样等死,倒不如一心一意来称诵圣号,祈求佛菩萨的垂佑加被,或者可望解除痛苦,于是她决定放下一切,也不管身上的苦楚,日以继夜地虔诵观音大士圣号。

有一天晚上,她在朦胧中,做了一个稀有的梦,梦见万丈金色的光芒照耀著她,她在光中看见身高数丈,金色身,威仪相好观世音菩萨圣像,她很聪明,赶快地问讯趴在地上顶礼。庄严、慈祥的菩萨,竟摸著她头顶,并且向她说:“你的病是你多生业障,由于你信心虔诚,可以解除你的病苦,明天有位乡间郎中,会来为你医治。”说罢,一会儿菩萨金色身相隐没在光中不见了,那耀目的金光,也跟著渐渐消失,她受到菩萨的启示,感激之余,马上向著空中虔诚礼拜,待醒来时,原来是个梦境。

次日,果然有一个乡下老人来她家,说他是郎中,听说这家里有病人,特来看病的,家人马上把那位乡下人引到病床边,只听他对病人说:“您不舒服吗?我带有草药给您敷上,试试看如何?”“好!好!”她当即频频点首,表示感激。那位乡下人,掏出草药敷在她手膀上,奇怪,当时她的身体就感到很舒服。那位乡下人敷完了药,也不要药钱,就提起药箱笑嬉嬉地走了。说来奇怪,从此,她的病一天比一天好,约半年后,她的身体竟渐渐康复了。这好像神话一般,真是不可思议的奇迹。我问贵夫人,病愈后是否曾去医院做过检查?她答:“有,曾特意去荣民医院体检过,结果身体健康情形令人满意,连医生也不解我的恶症是怎样会好的?”我又说:“那您大难不死,必有厚福,这完全是您一片虔诚信心,所以感动观世音菩萨慈悲加被。”她很恭敬的合著手掌说:“是的,我有生之年,为报答菩萨的恩惠,愿为佛教社会慈善事业,奉献我一切力量。”她说这话,还特意加强语气,并夹带著爽朗的笑声,使我们寮房戒兄们听了,都为之感叹不已。

下载信佛利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佛利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支教利弊

    支教的利于弊 实习支教活动已进行了三个多月,对于支教的利于弊自己多少有一点点感悟,又结合了其他同学的一些观点,反映给老师。 先谈一下有利的地方。 首先,支教对我们来说是一......

    出境游利弊(范文模版)

    中国出境游快速增长的利与弊 一 、我国高速增长的出境旅游 1978年以来,我国旅游业经历了入境旅游率先快速发展、国内和出境旅游先后迅速兴起的发展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

    高考制度利弊

    外国校长谈中国高考制度的利弊 前些时候陪着一位国外著名大学校长吃饭,随后参观了清华的医学生物学院。 中间聊到各国的教育及考试制度,特别是有关高考方面的问题。 ......

    利弊问题

    谈利弊比较辩题之标准问题缘起大一时参加法学院新生杯辩论赛,半决赛时碰到了一支队伍,这支队伍产生了后来法学院辩论队的第一任队长沈夏明,第二任队长徐小奔,04级最终坚持下来的......

    新加坡留学利弊

    新加坡留学利弊 据360教育集团介绍:近年来,新加坡因其优美的环境、健全的法制、稳定的社会治安和实行英语教学、获得国际认可的毕业文凭,成为越来越多中国学生的留学选择。下......

    外来文化的利弊大全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的利弊辩论词(复旦Vs浙大) 第二轮模考论证有效性分析—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的利弊辩论词(复旦Vs浙大)0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 正方:......

    探险利弊——辩论

    反方:1,容易出现意外事故,对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2,探险普及的同时,对于一些无污染地区,也留下了人类的足迹,不利于环保 , 3一些未成年的小孩盲目的探险,没有组织 探险有好有坏 为了......

    严格管理的利弊

    浅议严格管理的利弊 经管党支部 张 标 在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中,“严管”又称之为制度化管理,是通过科学、严格、规范、一致的团队管理,使企业在服务大局、维护稳定、全面抓好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