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历史课的结合

时间:2019-05-12 14:11: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音乐与历史课的结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音乐与历史课的结合》。

第一篇:音乐与历史课的结合

把音乐融入历史的舞台-音乐与历史课的结合

摘 要:夸美纽斯说:“兴趣是一个创造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要促进学生好奇心的发展,就必须唤醒其个人的内在激情。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音乐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教学资源。

关键词:共性 桥梁 应用

一、音乐与历史的共性

音乐与历史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音乐是什么?音乐是表达或寄托人们感情的“艺术语言”,它带给人们的是美感和幸福,它比一般的语言更直接地传达情感,并且它始终与美感结合在一起。音乐不以说理方式来传播,而是更多地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音乐作用的写照。[1] 历史学是什么?它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历史学科的任务是什么?《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亦明确规定:“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2](p2)因此,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利用周围可供进行人格教育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历史课是人格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促使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2] 由此可见,历史和音乐在培养人的思想,健全人的人格方面有着相同的作用。如何找到音乐与历史课的最佳结合点呢?现代教育技术给了我们最好的媒介。

二、用多媒体搭建音乐与历史的桥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己进入视听并重的信息时代,过去津津乐道的“一张铁嘴,一支粉笔”的历史教师的完美标准己经过时。究竟采用一种什么样的辅助手段,才能激活历史这潭水,让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兴趣盎然呢?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在一段时间内,各感官获得的知识多少是不等的,它们的比例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 觉占1.5%,味觉占1%,视觉和听觉获取的知识达94%之多。另一实验还表明:信息的展示如果是纯视觉,学习时注意的集中率是83.7%,而信息的展示如果是纯听觉的,注意的集中率只有54.6%。以上数据说明,视听结合所接受的信息量和记忆度都超过单项感官接受的效率。因此,历史教师应积极采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脑、投影机、电视面、放映机等多媒体技术,借助于电、光、声等现代技术,在电脑软件中可以技术性的加入一些音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内容的密度,加重教学内容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力度。现代化多媒体设备无疑为历史课与音乐之间搭建了最方便实效的桥梁。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如醉如痴,学生听得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的尴尬场面,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创造力。

三、音乐在历史课中的应用

1、应用旋律,创设意境,营造氛围。

旋律和音调能创造出情感的共鸣。直接打动人心,唤起听众思想、感情和心理情绪的反映和共鸣。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音乐,应用旋律,可创设一种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能让每一个同学“入戏”。

在学习《法国大革命》时,我播放了法国的国歌《马赛曲》,它表现了1792年法国人民在反抗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封建帝国的战争中,马赛的义勇军开赴巴黎参加保卫祖国战斗的历史事件。1792年6月,马赛市一支500人的志愿军开赴巴黎。士兵们沿途高唱这首战歌,到达巴黎的巴士底广场。[3](p.41)歌声伴着鼓声,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其实对于这首法文歌的歌词,学生并不能领会,但这波澜壮阔、振奋人心的旋律能让学生神入法国大革命中,从而进入角色。讲拿破仑战争时,运用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初段比较平缓,反映了战前俄国的和平和宁静,突然音乐变得激昂起来,一种战争的气息扑面而来,拿破仑发动了远征俄国的战争。高尔基曾经高度评价这一曲目代表了俄国人民普遍的心态,我趁机利用这一曲目,给学生再现了法俄战争的来龙去脉。这样,有效地利用音乐资源就起到先声夺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之效。[3] 讲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时,我用了慷慨激昂的九八世界杯主体曲导入新课,伴随着热情奔放的旋律,我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讲述巴西与阿根廷的足球,讲述拉美舞蹈伦巴、恰恰的热情,向学生展示了拉美独特的风情,使学生对这片神奇的土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再追述拉美的历史。这种先声夺人声情并茂的导入,产生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其他如讲项羽刘邦垓下之战时,琵琶曲《十面埋伏》营造了紧张悲壮的战争场面,使学生对这场战争有直接的感知;讲唐朝后期政治时用《霓裳羽衣舞》让学生感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糜烂生活,进一步理解唐朝后期政治腐败这一历史事实。

运用旋律,巧设氛围。重现历史事件的具体意境,对学生既是一次艺术熏陶,又不失为历史教学的有效手段。

2、应用歌词,重温历史,激发激情。

歌词往往是历史的缩影。音乐,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向我们展示着历史的智慧,传递着历史的遗韵。应用歌词,重温历史可以有效地点燃学生的激情。

在讲五四运动时,我用了《共青团之歌》,“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青春点燃未来”。一曲激情澎湃的青春之歌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激起了学生久违的青春自豪感。在熟悉的乐曲当中我们开始追述青年节的由来,由此导入新课,学生从一开始就兴奋起来。

“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承前启后的中国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啊!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讲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时,以一首《走进新时代》,我设置了一道材料解析题。中国人何时当家作主?中国人是如何以主人翁的身份开创了一条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道路呢?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生热火朝天的讨论并争先恐后的回答着我的问题,整堂课学生非常活跃,努力搜索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说明本堂课主题,他们切实体会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在学习《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时,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沉重而悲凉的音调饱含着愤怒的情绪,对东北同胞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九一八,九一八,”反复出现四次,感情层层递进,把东北人民反对侵略者,要求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充分地表现出来。“爹娘啊,爹娘啊”悲痛声中蕴藏了东北同胞要起来斗争的力量。这一切深深感染着学生,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学生迫不及待想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九一八为什么会出现?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会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这与直接讲给学生分析九一八事变背景、经过、影响的传统教法相比,效果大不相同,歌曲起到烘托铺垫、激发兴趣的作用,学生还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其它如:讲《红军的长征》时采用《七律长征》;《抗日战争的爆发》时播放《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时,播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讲大生产运动时用到了《南泥湾》;讲《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时用到了《七子之歌》讲抗美援朝战争时用到了《志愿军之歌》。

旋律与歌词是音乐的两大要素,都在历史课当中得到了恰当的应用。

3、历史音乐的收集

历史歌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对历史歌曲的欣赏,可以提高从艺术的角度来了解历史和感知历史的能力。欣赏、学唱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歌曲,重温历史,从而加深对不同时期历史的理解,这才是我们的出发点。如通过抗日救亡歌曲的欣赏,让学生真切体会抗日战争时期亿万民众奔赴战场,捍卫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和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高昂斗志。

历史音乐的收集,除老师动手进行外,也可以让学生去搜集。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将班级分为四个小组,组内分工协作。各组或查阅相关书籍、影像资料,或借助互联网技术,或采访相关人士。通过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培养互相帮助,集体协作、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法国大文学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是数字、二是文字、三是音符。”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音乐的魔力,是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正是这特有的魅力使音乐成了历史教学中的珍贵资源,在历史新课程背景下,音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有了新的价值取向

第二篇:多媒体与音乐课堂的结合

多媒体与音乐课堂分层教学

济川中学

何香

【摘要】音乐多媒体电脑系统为音乐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能够使学生获得全面、丰富的审美体验,从而在现代音乐教学境界中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多媒体 音乐教学 课堂教学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机又具有竞争性的时代,一个充满希望又具有危机的时代,随着目前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和技术等领域的对外交流也日益广泛和深入,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音乐成为地球人沟通灵魂的桥梁。因此,音乐教学在国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音乐教学如何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如何与时代同步、与国际接轨?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脑、多媒体手段CD、VCD、投影仪等相继进入课堂,为我们课堂音乐教育丰富了教学手段,同时广大学生课外接触音乐的机会增多了,他们已不满足单纯的唱歌教学,不再满足于简单而传统的一架钢琴的教学模式。他们更希望通过音乐课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开阔视野、潜移默化地增长音乐知识。如何让学生喜欢音乐课,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多媒体技术集图形、动画、声音、词曲等信息功能结合为一体,动感强、容量大、震撼力强,给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以强烈的冲击,并能更好地与其他教育手段相结合。因此,多媒体音乐教学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逐渐成为目前教学技术手段改革的目标之一。

二、现代音乐教育技术及其发展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播媒介先后进入教育领域,造就音乐的教育多方面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人们在现代的教育中,更多地重视了素质教育,对传统的教育发起了挑战,现代教育技术更多地渗入到现代学校教育中来。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教学,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兴趣对音乐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过去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如编故事、画图片、讲解、提示等等,但往往学生只记住老师说的,而对该听的却还是听不进去。往往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上音乐课。而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形象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氛围。

三、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运用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与影响,是传统音乐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基本措施和基本方法,可以扩展音乐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容量,丰富音乐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增强了音乐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与活跃气氛,并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总之无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都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音乐知识和基本功,还必须熟悉和掌握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找准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把握好“度”和“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音乐素质教育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总之,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传统音乐教学方式的弊端,学生也改变了原来 的被动接受的地位,通过课堂上的双向互动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聆听、观察与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再加上见解精辟的语言引导该学生以生动真挚的情景感染,像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大为改观,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同时体验到了自己创意的成功感,这样就会巧妙的将多媒体与音乐课堂有效的结合起来!

初中生音乐教学中的分层研究

济川中学 何香

[摘要]在初中音乐课中,欣赏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欣赏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题,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关键词]音乐鉴赏能力 民族艺术 注重个人魅力

音乐,是音响,不是单纯的语言文字,“听懂”音乐的概念,就好像是一座大山挡在听众的耳朵与音乐之间。这座大山就是人们要力图在音乐中获得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出来、讲得明白的文学性、美学性的内容,不打破这种审美观念,就难以真正走入音乐艺术的世界。

初级中学的音乐少不了欣赏课,在很多老师的眼里,认为欣赏课是多余的,学生学不到任何知识,我觉得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音乐欣赏课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学到在一般的音乐课上所不能学到的知识,那就是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勾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陶冶他们的艺术情操,智慧得到启迪,提高他们的音乐的审美情趣与能力,使他们在全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不但要上好音乐欣赏课,而且要持之以恒,把音乐欣赏贯穿在整个音乐教学之中。那么,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呢?

一、音乐的民族性

音乐都具有民族性,所以,在音乐教学,特别是音乐欣赏教学时,也要注意从民族性上对作品进行挖掘。有句话说,没有个性便没有艺术,音乐发展的源泉的民族文化,这也是音乐创作的基础,音乐作品中个性的挖掘也要起源于民族文化。比如说《赶圩归来阿哩哩》,这首曲子就有很强的民族性特点,作者本人当年曾亲临彝寨体验生活数年,根据彝族曲调创编了这首曲子,歌曲优美欢快,具有民族特点,描述了彝族人如今幸福美满的生活,表现了彝族姑娘的美丽的和她们满载而归的高兴场景。在教学中,为使学生能很容易地欣赏到这些具有民族特点的流行音乐,我经常选择古今中外具有特定意义的作品比较与选择,或者把某一作曲家的作品集中搜集起来,特别是中国的作品是我课堂的首选,让学生了解我们祖国的优秀文化,了解我国民族特点,通过与国外的作品进行比较,感受到我们伟大的民族的优秀文化,感受有民族特征的中国音乐的美,接受中华民族音乐的感染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性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及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是音乐新课程的目标之一。从音乐鉴赏能力方面说,应该着重于树立学生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掌握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是非标准及必要的音乐审美知识。从培养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方面说,应该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注意力、意志力以及参加音乐会应有的礼貌及习惯。在初中音乐课中,欣赏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欣赏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题,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目前,我们学校以前的欣赏教学活动中所普遍采用的是以音乐知识、价值体系为教学内容,以听教师讲解音乐、展示音乐(播放音乐)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先完整听,后分段听,再完整听为唯一教学秩序的课程模式。显然是与学生在音乐领域进行实践相距甚远的,并且不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那么,怎样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呢,这就要靠中学音乐教师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来感受音乐,从而引导出学生丰富的敏感性,要更好地欣赏理解音乐,学习有关的音乐理论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对于一些大型的音乐,如交响乐、协奏曲、歌剧等,或多或少都要对音乐的知识进行了解才可以进行

全面欣赏。音乐的知识很广泛,对于非专业的欣赏者来说,只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就可以了,比如对音乐的节奏、曲式、织体等知识的了解。还有,对创作背景的了解,也是欣赏一部作品的前期准备工作之一。!欣赏能力的提高需要文化艺术修养和丰富的生活体验,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非常有助于欣赏者对音乐本质的体验和领会。

三、要注重教师的个人魅力

音乐教学不单要让学生认识几个音符,学唱几首歌曲就可以完成的。特别是在欣赏教学中要求教师有全面的综合素养,包括古今中外、各门类学科领域的知识。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收集素材,深入学习,与时俱进,尽量做到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如鱼得水,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德艺双馨”的良好形象。

音乐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要求音乐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例如:吹、拉、弹、唱、说、跳、画等等。虽然每个音乐教师在这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达到很高的境界,但也不能一窍不通,在互联网络时代,学生知识面逐渐广泛起来了,对老师的要求也相对提高了。

二十一世纪的到来,预示着我们新时代的老师走出音乐欣赏的误区,慢慢培养各方面的素养,具备音乐欣赏的能力,并在音乐视听实践中完善自己,才能真正“听懂”音乐。没有任何艺术的生活,就如同荒野一样;没有音乐的生活,绝不是幸福的生活。生活中有了音乐,生活内容才能丰富多彩,愿每个人都能喜欢音乐,都能“听懂”音乐。

第三篇:学生社团活动与高中历史课改有机结合的探究

张启来 张敏 刘雪利

学生社团活动与高中历史课改有机结合的探究

摘要

内容提要:本科题研究的内容是把学生历史社团活动与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历史社团活动补课堂教学之不足,更好地、全面地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社团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使他们更加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创造。

关键词:学生社团;课程改革;结合;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这些都为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2]可见,高中历史教育是要通过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历史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关心自身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要通过师生共同体验、探讨、领悟历史,大力提升学生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高中历史课本,都设置了“探究活动课”(或称综合探究课)以及课后的“学习延伸·探究活动”或“解析与探究”、“活动建议”等内容,[3]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更突显了“探究”和“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领着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方向。各级地方和学校也在积极构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可谓是轰轰烈烈。

但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的状况是什么样子呢?由于受教学任务、教学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课改精神的全面贯彻仍存在着严重困难。以现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使用的岳麓版教材《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为例,全册书共七个单元,28课(包括两节综合探究课)。有些课要用2—3课时才能学完(如第21课教参建议用3课时学完),一般认为学完全册书要用40—50课时。而我们目前高一年级历史课的设置是每周2课时,一学期20周,除去节假日、期中、期末考试、学校大型活动等只剩下15—16周、30—32课时用于新授,面对如此有限的时间,教师只能一再压缩学习内容,略去了大量的探究与活动,剩下的只有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以应付现行的考试,因为考试成绩是学校评估教师的主要依据),这与课改精神是背道而驰的。这样下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是不可能得到真正贯彻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提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实践中,我们把学生社团活动与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用社团活动贯彻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精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具体做法

我校自2000年成立了学生历史社团——春秋学社,八年来我们以拓宽学生知识领域为主要方式,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为办社宗旨,积极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学生历史社团活动。伴随着课改的春风,她越来越展现出巨大的活力,社团活动已经成为我们全 面贯彻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精神、推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有力杠杆之一。

我校学生历史社团在高中三个年级全面展开,每个年级为一个相对独立单位,根据本年级历史学习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年级历史教师即为学社的指导教师。

我们在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中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每学期我们都在采集学生活动意向信息的基础上安排和组织社团活动,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创造性原则。在社团活动中,指导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大胆和理性的质疑一些问题,并能加以论证。三是激励性原则。教师在指导学生社团活动中使用各种激励机制,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形成竞争向上的活动氛围。四是愉悦性原则。学社活动中,指导教师致力于创造宽舒而愉悦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增长才干。在这里学生们把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看作是一件愉悦的事情,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负担”。五实践性原则。指导教师要创造条件,通过参观、调查、小组研讨等活动,让学生去实践、去认识、去思考,把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在学习历史中认识现实,在分析现时中感悟历史。

根据学生兴趣和历史教学需要,学社活动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完成教材设置的一些活动课内容、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考察、召开参观考察交流会或报告会、开展与学科教学有关或学生十分关注问题的专题讲座和研讨会。

我们组织学生先后外出参观考察三十余次:包括山顶洞北京人遗址、抗日战争纪念馆、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雍和宫、恭王府、焦庄户地道战遗址、中国军事博物馆等,还有我们区内的文物古迹,如:燃灯佛舍利塔、李卓吾墓、八里桥遗址、张家湾皇木厂、通州清真寺、运河源头、三教庙等,我们还组织参观了本区的工业园区、果园、蔬菜大棚等。在参观考察的基础上,我们召开学生参观考察交流会、报告会数十场,发表学生参观考察作品数十篇。根据学生需要我们请校外专家学者以及本校教师为学生开讲座数十场。学社活动的开展充分体现了当前课程改革的精神,它已经成为我们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有力杠杆之一。

三、取得的效果

(一)学生在参与热点问题的探究中获得真知

中学生喜欢谈古论今、针砭时弊。针对这一特点,每当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3 足以吸引学生眼球和耳朵的时候,我们都会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组织讲座、讨论或其他活动。台海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同学们也十分关注这个问题。我们以《和则两利,分则具损——从近代国共关系看两岸关系发展趋势》为题引导学生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同学们兴致高昂,他们查阅资料,开展小组研讨,梳理和分析了近代历史上的国共关系演化的过程,分析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情况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以及对国共两党政治生命的影响。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发现中国近代历史上,国共两党两度合作,联手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赢得了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并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进程。中国近代历史上国共两党关系合作是主流。同学们还认真分析了制约国共两党关系发展的因素,之所以出现国共两党的对立,主要是因为集团利益和阶层利益作祟,不能从整个国家和民族利益着眼。有的同学说,世界历史上的法国和德国打了那么多年,是欧洲大陆上的两个夙敌,在二战后都走到了一起,对推动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起了重要作用,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内部还有什么障碍能阻挡我们的统一与合作呢?“和则两利,分则具损”是历史留给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每个成员的教训。

中美关系不仅是当今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开展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学生十分关注这个问题。为了让同学们对中美关系有一个比较全面地认识,我们先后请来了北京教育学院张学岩老师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国内世界近现代史著名专家徐蓝教授给学生作了有关中美关系的专题报告,徐教授首先引领学生回顾了近现代中美关系的一些史事,使学生认识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引起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反对,遭到了世界舆论的强烈谴责。教育学生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要想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必须努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要理解我们政府的韬光养晦的战略,要努力保持我们稳定和谐的内外环境,作为中学生要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大志,时刻准备报效祖国。

(二)学生在社会实践探究中拓展知识

爱国主义是历史教育永恒的主题,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从培养学生爱家乡开始的。我们的学生虽然就生活在这片热土上,但是由于学习任务的繁重等多种因素,他们对自己家乡的过去和现在了解得太少了,一个连家乡都不了解的学生怎么谈得 4 上爱家乡呢,一个连自己家乡都不爱的青年怎么谈得上爱国呢!因此,我们把培养学生知家乡、爱家乡和建设家乡作为学社活动的一个主题。我们请通州博物馆馆长周良带领学生参观考察通州区的所有文物古迹、参观通州区的工业园区,参观后学生们都写了参观考察报告,并召开了参观考察交流会。另外我们请周良馆长给学生讲了通州历史的沿革,使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过去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组织了学生以《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半个世纪的民生变迁》为主题的社会调查。[4]通过向父母、爷爷奶奶以及邻居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再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撰写调查报告,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总本组调研成果在大会上交流。在交流大会上,一个小组代表发言题目是《从粮票到股票》,他向同学们介绍了我国人民生活必须品从限量供应到敞开供应、经济发展模式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这一切都归功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一个同学以自己家庭两代人生活条件的变化:从只有三间土坯房,日以衣食为忧;到现在楼房、汽车一应俱全。以活生生的事例热情歌颂了改革开放、歌颂了党的惠民政策。

(三)学生社团与高中历史课改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我们从关注社会发展入手,把关注学生发展作为学社活动的出发点,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把学生自我获得知识、自我体验、自我感觉、自我思考放在首位,使学生产生了探究历史真实的愿望,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学生亲自体验学习实践,有助于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形成学习能力。在社团活动中,“历史”再也不仅仅是纸上铅印的知识和银幕上光影组合的镜头,历史已活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升腾为一股神圣的历史使命感!她使学生迸发了激情,弘扬了个性,激发了创造精神。使他们更加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创造。一位同学在听完专家讲座后在日记中这样写到:“每次社团活动都解决了我的一些疑问而历史课本中又没有讲到的东西,我倾心于乘着历史的缆车观赏历史文化这一独特风景。朱教授的讲座使我对东西方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使我如仗舟楫逆流而上,追本朔源;又如游览胜者,一路靓丽风景尽收眼底。使我带着豁然开朗的感觉重新投入学习生活。”在参加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在撰写调查报告和进行社会调查成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 5 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

[5]虽然我们的社团还没有达到全员参与,但是她已经在学生中产生极大影响。她引领学生尝试着新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新奇与快乐、感受着合作的乐趣与力量。这些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是受益无穷的,这里留下了学生走向成功的坚实脚印。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使我们感到课程改革之花已经在这里结出了丰硕之果。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团活动必将成为全面贯彻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精神的有力杠杆之一。

参考文献

[1]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参见人教版和岳麓版教材

参考岳麓版教材《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第23课《综合探究:调查改革开[2][3][4]放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

[5] 《2008年北京市普通高等校招生考试说明》

第四篇:浅谈历史课与学生心理

浅谈历史课与学生心理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是一个人感受自己的方式,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方式。从心理学角度讲,自信心是个性心理的重要特征,自信心是指对自己以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正确性深信无疑,坚信自己的事业一定成功。自信心强的人总认为自己的能力无穷,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价值,我国的跳水运动员高敏在高手林立的奥运场上镇定自若,屡屡击败对手,在最高的领奖台上微笑着,靠的就是自信心。一个人若经常体验到失败的痛苦,就会低估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教师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获得成功,增强其成功的体验,有了成功的体验,肯定了自己,相信了自己,增强了自信心,从而激励自己不断地去探索,去争取成功。为帮助学生成功,教师必须努力改革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创设成功机会,从情感维度上处理教材,使教材和学生需要相统一,在此基础上获得成功,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培养自信

第五篇:如何将流行音乐与音乐教学有效结合

如何将流行音乐与音乐教学有效结合

流行音乐具有歌词通俗易懂、曲调朗朗上口等优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流行音乐受众迅速低龄化。现在的中小学生可以说没有不喜欢流行音乐的,有的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学生们受社会、家庭的影响,对流行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同时受其生活、心理、思维等发展规律的影响,他们对流行音乐又缺乏鉴别性,所有的东西一概接收,造成校园中经常会听到与学生年龄极不相称的歌曲大行其道,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消极的影响 面对这样的状况,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合理地将流行音乐带进音乐课堂,是音乐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我们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目的正是在于加强对流行音乐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们仔细分析流行歌曲,引导他们在音乐教师的正确指导下有选择地欣赏和学唱流行歌曲。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正因为流行歌曲无时无处不在,才“刺激”学生感官,并且对其发生了兴趣。所以,教师不如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兴趣中接触音乐、认识音乐,让学生在学习中鉴别流行歌曲的良莠,让流行歌曲有目的、有效地为音乐教育服务。那么,如何将“流行”有机渗透到我们的音乐教学,帮助学生全面、快速、有效地提高其音乐基本素质?我认为:

一、流行音乐导入,以旧带新,活跃音乐课堂

面对课本上的经典音乐和严肃音乐,大多数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和欣赏能力,往往望而却步,敬而远之,因此,我常常将学生喜欢的通俗音乐家如:郭峰、刘欢、韦唯等和流行音乐如:《好汉歌》、《让世界充满爱》等引入课堂,简介、点评音乐家,推介、教唱流行歌曲,作为导入新课的切入点,将流行音乐与书本上的音乐精品联系起来,并在欣赏中加以比对。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利用同学们熟知的流行歌曲(内容要健康向上),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新知的信心,同时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如在教唱《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时,为帮助学生体会进行曲风格的歌曲特点,我让学生欣赏了家喻户晓的《咱当兵的人》、《运动员进行曲》等歌曲,学生在步伐节奏乐曲中感受了歌曲的行进风格;在学习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时候,我就把歌手周彦宏演唱的通俗版的《茉莉花》以及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民族器乐曲《茉莉花》也让学生进行了学习和欣赏,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民歌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异性,同时学生会惊喜地发现,原来古老的民歌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表现,也是非常具有时代感的,古老的民歌又散发出青春和时尚的气息。对于这样一些优秀的流行音乐,老师在音乐课上引导他们正确地去对待,无疑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通过分析流行音乐与其他音乐的不同特色和风格,更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懂得如何去正确地欣赏音乐。久而久之,学生就能获得音乐鉴赏的基本能力。

二、发掘流行音乐中的元素,丰富音乐课堂教学

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学生喜欢音乐,但是不喜欢音乐教材上面的音乐,而是特别钟爱那些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其实现在很多的流行音乐都运用了古典音乐中的音乐主题,因此我们在给学生上课时,可以抓住这个特点,适当的引出与之相关的古典音乐供大家学习、鉴赏、提高。这样的教学形式应该比单纯的学习古典音乐效果要好。例如:在一次音乐课中,我向学生教授“音乐作品的个人风格”,教材列出的内容是莫扎特和他的《第四十交响曲》。笔者刚介绍完作曲家,准备让同学们先完整试听音乐时,教室里面立刻传来一阵阵“唉•••唉•••”、“真没劲•••” 的声音。于是笔者灵机一动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音乐里面的音乐主题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因为在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流行音乐里面运用了这首作品的音乐主题。这首流行音乐到底是什么呢?为了让大家更清楚这首音乐的出处,请你们跟随老师的思路。首先听老师试唱音乐主题一。”当我还没有唱完音乐主题一时,底下已叽叽喳喳地讨论开来。学生们有说是SHE的《不想长大》的音乐,有说是韩剧《My girl》的插曲,气氛十分热烈。我充分把握住学生们情绪热烈、精神兴奋的有利时机,趁势引入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让学生们用对比的方法分析、比较了作品与流行音乐的异同。同学们积极思考、讨论热烈,得出“莫扎特的作品与那两首流行音乐虽然旋律相同,但在情绪上有很明显的差别”的结论并具体分析。一节课就这样在很愉悦很融洽的气氛中结束了,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学生和音乐老师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们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进一步调动了学生们上音乐课的积极性。我巧用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歌曲元素进行渗透教学,使其与课本歌曲和欣赏曲产生“美感共鸣”,从而获得了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例如:在教学电影音乐《送别》时,我让学生欣赏了电影音乐《泰坦尼克号》、《红河谷》、《从头再来》,让学生从音乐中体验情感找出共同的情感元素,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对人生与生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努力学习,树立为祖国发展奉献自己青春和热血的远大理想。在教授歌曲《唱脸谱》时,为了让学生对戏曲音乐产生兴趣,掌握其演唱方法和特点,我让学生欣赏了现在比较流行的新京剧《北京人都在忙》、《对花歌》、《霸王别姬》等等,找出京剧的音乐元素,通过现代京剧的音乐特点引出《唱脸谱》,生动直观、形象鲜明的视听效果,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并总结京剧的旋律特点,很快感悟出戏曲所蕴含的情感。对京剧产生学习的兴趣。

三、有选择性地让学生欣赏并学唱流行歌曲

当前,我们的音乐教科书特别是初中的教材里已经开始出现一些流行音乐。但教材里的音乐经过编写、定稿、出版再发到学生的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教材不可能年年都在重新改编,因此教材里的流行音乐有些滞后甚至是落后,学生们普遍觉得书中的音乐不太符合现在的时代特点,于是便出现了学生喜欢唱歌而不喜欢音乐课中的歌曲的尴尬场面。但必须认清一点,流行的不一定都是好的。流行音乐的发展良莠不齐,并不是所有的流行音乐和歌曲都适合学生、适合音乐教学。我所在学校每年的文艺汇演、卡拉OK或生命教育展示周的节目筛选时,很多学生首选都是像《死了都要爱》、《爱情买卖》这样的情爱歌曲。可见,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选择一些和时代相结合的音乐并配合音乐教材中的音乐供学生欣赏或学唱,如北京奥运会前群星演唱的《北京欢迎你》,5•12汶川大地震后成龙演唱的《生死不离》等等。还有一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歌曲,比如臧天朔的《朋友》,孙楠的《红旗飘飘》,陈红的《常回家看看》,欧阳菲菲的《感恩的心》等等,不断增加音乐教学的“流行元素”、“健康元素”。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引入流行音乐是适应教学相长的有效措施,同时要注意对流行音乐、歌曲的“健康选择”,避免让学生不辨善恶的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流行音乐和歌曲,就可以让学生接触、了解和学习。学生们在音乐教师的引导下有选择的去欣赏、去学唱流行音乐和流行歌曲,要比回避或强行制止的效果好的多。

四、注意把握流行音乐与传统经典音乐的比重

将流行音乐引入音乐教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从事音乐教学时,除了用流行音乐来带古典音乐和有选择性的加入流行音乐在课堂中进行欣赏和学唱外,每节音乐课还会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听听教师为他们选择、准备的流行音乐,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也有效地规范了音乐课堂的纪律。但是要注意的是,在留时间给学生欣赏流行音乐和歌曲时,一定要注意时间的把握。不要让学生听流行音乐的时间多过了我们上音乐课的时间,这样的教学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要清楚,我们将流行音乐带进音乐课堂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多的学习和了解传统的、经典的音乐,而不是喧宾夺主,把整节课或者是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于听流行音乐和歌曲。如果本末倒置,这样的音乐课随便叫什么人都能上下来,哪里还需要专业的音乐老师?学生们哪里还需要接受什么专业的审美教育?因此,一定要把握好播放流行音乐和歌曲的时间。笔者在音乐课堂上一般都只留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听适合他们听的流行音乐,效果很好。

流行音乐中的一些顺应时代、思想进步、通俗易唱、旋律优美的精品,教师将其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进课堂教学中,从而拓展了学生视野、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美感体验和音乐素质。如: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步步高”杯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有一些通俗易懂、思想积极向上、琅琅上口的新歌,可根据教材需要,有机渗透于课堂,推荐给大家来欣赏。学生对这种时代性较强的歌曲十分感兴趣,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总而言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而情感体验,是音乐教育的目标和旨归。任何有悖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都是非人的教育。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只有从学生主体出发,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出发点,将优秀的流行音乐有机渗透到音乐课堂中,让音乐贴近他们的心灵,让学生受到音乐艺术美的陶冶,触动他们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表演的热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此日积月累,才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才能让学生的感情丰富起来、人格完善起来,从而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

下载音乐与历史课的结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音乐与历史课的结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结合的魅力

    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结合的魅力 ——让人“惊异”的美 歌德说:“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便是惊异”。 在上这个选修课之前,我对于古典音乐的了解趋近于零,对于现代音乐,也只局限......

    中华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的有效结合

    中华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结合 很难说中华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联系是一种必然,也很难给中华民族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关系一个完整和正确的定位。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音乐......

    音乐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运用(共5篇)

    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 实际运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在这个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丰富的网络资源为音乐教学提供了便利。音乐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也......

    历史课演讲稿

    弘扬长征精神,追逐“中国梦”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计算机工程学院的1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班的王欣,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长征精神,追逐“中国梦”......

    历史课听后感

    历史课听后感 在初中和高中历史课是我最喜欢的学科之一,我对历史拥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初中到高中的历史课一直是一种应试的模式,发了大把的时间在背诵史实上,特别是快到考试的......

    历史课学习心得

    历史课学习心得 从小就喜欢听爷爷奶奶讲以前的故事,也常和爸爸一起看一些解放战争时的史事资料。渐渐地通过学习、了解,才知道,这叫历史;才知道自己打小喜欢听、喜欢看的统统都......

    历史课心得

    我对纲要课的认知和期望 提起历史,很多人会感到头疼,对于理科生,尤其如此;更难以理解的是;理学的数学也要学,尤其是近代,那段屈辱的历史很难让人快快乐乐的接受。我们喜欢辉煌灿烂......

    历史课演讲稿 [最终定稿]

    提及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革,最远可以追溯到北宋王安石变法中涉及的关于进行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历史课演讲稿。这在中国1500年的封建统治下是头一遭,然后中国封建社会经历元,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