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五单元 顺境与逆境复习教案 教科版(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14:0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五单元 顺境与逆境复习教案 教科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五单元 顺境与逆境复习教案 教科版》。

第一篇: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五单元 顺境与逆境复习教案 教科版

第五单元 顺境与逆境 复习教案

第十课

顺境与逆境的双重变奏

1、顺境对我们成长的作用

顺境为我们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顺境中我们感受到安全和愉快,我们安心学习、享受生活、锻炼才智、发展能力,我们做起事来得心应手、如鱼得水。

但顺境也可能产生负面作用。如果我们贪图享乐,那么长期的顺境容易使我们精神懈怠,不思进取,缺乏忧患意识,陷入盲目乐观的危险状态。

2、在顺境中我们应当怎么做?

身处顺境,我们在感到幸运的同时,更应珍惜美好时光,抓住机遇战胜自己,更上一层楼;我们应当常存感激之心,刻苦学习,健康成长,不辜负亲人和社会的殷切期盼和嘱托;我们要警惕自鸣得意,免得大意失荆州,将自己置于不利的境地。

3、逆境对人成长的作用。

对有的人来说,逆境会打击他们的自信,消磨他们的意志,摧残他们的身心,甚至使他们走入迷途,一蹶不振。

逆境对于意志坚强、刻苦努力的人来说,是磨练。是促进,是有益的砥砺,是激发斗志的源泉。

第十一课

与挫折同行

1、挫折是成长中必然的事,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都会遇到。

2、挫折的作用

挫折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挫折会给人以身体和心理上的打击,造成精神上的烦恼和痛苦,使生活道路变得曲折;另一方面,挫折对于意志坚强、积极进取的人具有积极作用,它能够增长人的知识才干,激发人的进取精神,磨练人的坚强意志,提高人的适应能力,促成人成就伟大的事业。

3、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

正确的认识挫折、困难与失败,勇敢的面对它们,学会用灵活的策略、理智的态度克服它们;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用勇气迎接困难,以意志应对挫折。

用心

爱心

专心

4、面对挫折,我们可以采取哪些策略和方法来化解?

(1)及时降低期望值,果断的改变目标,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

(2)尝试进行一些活动,或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以转移情绪,减轻心中的烦恼;(3)学会运用一些心理疏导方法(如心理补偿法、情感的合理宣泄或转移法、升华法、自我暗示法、系统脱敏法等)进行自我疏导、自我排解。

5、坚强意志的作用

坚强的意志是战胜挫折最可靠的保证。培养坚强的意志,有助于我们战胜困难、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和未来人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6、如何培养坚强的意志?

要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培养。提高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坚韧性,增强自制力。

7、树立远大人生理想的作用。

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就确立了前进的方向,就能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反之,没有远大的人生理想,就会目光短浅,不求上进,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就会退缩不前,一蹶不振。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二篇:八年级下册政治第五单元复习学案

复习第五单元

(总第21课时)

设计人:韩丽

【复习目标】

1、巩固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如: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团结就是力量、以集体利益为重、我为集体添光彩、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养成亲社会生活、感受大自然及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等。

2、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复习重点】夯实知识并学以致用 【复习过程】(教师寄语:相信自己,永不言败!)一:课前预习——知识梳理

1、有的同学认为:中国梦的实现是国家的事情,和个人没关系。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

2、2013年3月19日《光明日报》报道: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滴水映日,中国梦聚集了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和希望;聚沙成塔,中国梦亦需要汇聚起十三亿人的磅礴力量。如何理解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3、“中国式过马路” 微博上流行一个调侃国人集体闯红灯的陋习的段子:“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并美其名曰:“中国式过马路

”(1)社会生活中的“中国式过马路”反映了一种什么心理?

(2)这种心理对社会和个人有哪些影响?

4、张平和李丽从小就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之间出现了不太和谐的音符。张平性格活泼,喜欢结交新朋友,而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李丽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而且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她觉得社会生活变幻莫测,人际关系复杂,有时候她也非常羨慕张平,希望能像她那样和大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可是不知从哪里做起。为此,她很茫然。

(1)请运用所学知识,对张平、李丽的表现进行简要评析。

(2)假如你是张平,作为李丽的好朋友,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5.(2013•玉溪中考)“免费午餐”“大爱清尘”“衣加衣”“给孩子加个菜”……这些民间公益活动都有个温情的名字:“微公益”。在近两年里,“微公益”受到了亿万网民的热情追捧。(1)为什么“微公益”会受到网民的热情追捧?

(2)你打算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二、构建系统(教师寄语:竹子开花节节高,因为一步一总结!)

三、诊断评价(教师寄语:相信自己一定过关!)

1.新华网山东频道2013年4月11日电:近年来,农行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支行积极推行“一线工作法”,想基层员工所想,急基层员工所急,帮基层员工所需,增强了员工凝聚力,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快速有效发展。一个集体的凝聚力表现为()

A.集体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团结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B.各干各的,一盘散沙

C.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D.得过且过,没有上进心

3.在一个团结、奋进的班集体中,每个成员都应该做到()4.①勇于同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作斗争②用实际行动为班集体添光彩③视自己的班级利益高于一切④坚决不给班级抹黑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学生小虎平时学习非常刻苦,但对集体的事情却漠不关心,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这表明他()

A.没有把自己当作集体的一员,缺少集体观念

B.不懂得集体只有依靠个人,才能有无穷的力量 C.不懂得只有维护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才有保障

D.只知道维护集体利益,不懂得关心自己的利益

5.2013年3月20日下午,罗阳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蓝天剧场举行,学校师生代表共1000余人聆听了“航空报国英模”罗阳感人至深的事迹。2012年11月25日,用生命托起战机的航空英模罗阳用有限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赞歌,用行动践行了对祖国国防事业“鞠躬尽瘁”的誓言。罗阳的事迹启示我们()A.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我们要报效祖国

B.强调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必将导致一定的负面效应 C.个人利益微不足道,要自觉维护集体利益 D.为了个人的生命健康,可以不顾国家利益

6.(2012•安顺中考)当前,安顺市正在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的活动。中学生要学会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要成为一名好市民,就要把自己融人社会,亲近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①关注社会,关注社会的风云变幻,关注社会的潮起潮落②关注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关注身边的大事小事③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秩序④爱护公共设施和环境⑤养成文明言行举止⑥热忱服务社会

A.①②③④

B.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③④⑤

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社会发展对个人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B.我们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交往

C.我们只有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亲身实践,才能学到现代生活所必需的本领

D.纸上学到的东西没有用,要有收获必须参加社会实践

7.(2013•江西中考)退休护士肖玉梅是南昌章金媛爱心奉献团的志愿者。她经常上门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有人说:“你放着挣钱的事不去干,去干不挣钱的事,太傻了。”但她笑着说:“能和志同道合的姐妹们一起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即使'傻'也'傻'得很快乐。”肖玉梅的话告诉我们()

A.帮助他人能实现自我精神的满足 B.帮助他人就能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C.不同的社会角色负有不同的责任 D.不负责任会给他人、社会带来损害

第三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与朱元思书》

一、课文分析

文章第一段总写作者所见景色特点。设置了观赏景色的大的背景和大的环境——“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交代了观赏的角度和方式——“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点明了观赏的地点和范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概括了观赏到的景物的总体特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三段则分别从“水”、“山”两个方面对作者所欣赏到的景物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写,这一部分是分说。

第二段作者描写富春江的异水,突出了两个特点:清、急。作者先对江水进行了正面描写,直截了当地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接着作者通过侧面描写水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再次突出水清的特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得十分出色。为了突出江水的湍急,作者使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助了离弦的箭、飞奔的骏马这两个形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让读者在想象中完成对江水湍急的认识。

第三段作者描写了富春江两岸的奇山,仍然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首先直接描写了山的态势——“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突出山高峻的特点。接下来作者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分别描写了山中的动物和植物。听觉角度——“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突出了山中富有朝气、各种声响和谐悦耳;视觉角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突出山林的清幽静谧的特点。作者还通过游人的感受侧面烘托了两岸高山宁静清幽、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还含蓄的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淡泊名利,避世退隐。

可以说,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与感受表现了自我的人生志趣,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他描摹景物不求全面,而只突出一两点,这样可以更合理地分配笔力,也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本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也值得借鉴。

这一课的古汉语语言现象比较多,也比较典型,我们可以分类整理。

(一)词类活用现象:猛浪若奔(飞奔的马,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互相轩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二)通假现象:蝉则千转不穷(通“啭”,婉转发生),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三)一词多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的,绝妙的),猿则百叫无绝(断绝、消失)。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古汉语词语,同学们都可以分类进行整理,这样更加便于我们记忆。

背诵和默写这篇课文的前提是要读熟读懂课文,再次把握好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思路。本文多使用四六句,而且大多是对偶句,根据这一特点,同学们还可以采用“填空法”背诵,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能力训练检测

(一)给下列斜体字注音

水皆缥碧 急湍甚箭 泠泠作响 千转不穷 鸢飞戾天 经纶世务

(二)按原文字形填空

风烟()净 直视无()急湍甚()负势()上

互相轩()嘤嘤成()()飞()天 经纶()

窥谷忘()横柯上()

(三)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四)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斜体词语意思。

猛浪若奔________________ 嘤嘤成韵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加红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

3.第三段加红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绪?

附参考答案:

一、piǎo tuān línglíng zhuàn yuān lún

二、俱 碍 箭 竞 邈 韵 鸢 戾 世务 反 蔽

三、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幽静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四、1.飞奔的马 和谐动听的声音

2.使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水流湍急的特点。

3.淡泊名利、避世归隐

《五柳先生》能力提升题

一、自主练习

⒈给斜体字注音。

①性嗜酒而家贫()②造饮辄尽()③曾不吝情去留()④短褐穿结()

⑤箪瓢屡空,晏如也()()()()

⑥颇示己志()

⑦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⑧衔觞赋诗()

⑨无怀氏之民欤()

⒉解释词语。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

②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

③不汲汲于富贵

汲汲:

④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俦:

⑤衔觞赋诗

衔觞:

⑥亦不详其姓字。详

⑦亲旧知其如此。旧:

⑧ 或置酒而招之。或:________ 置:___________

⑨颇示己志。颇:______________

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萧然: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以史传的手法所写的一篇自传。

B.这篇自传是用第一人称叙说的。

C.这篇自传使我们了解陶渊明具有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恬淡宁静的高洁品质。

D.这篇文章简练而生动,富有幽默情趣,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淡泊自得的隐士形象。

⒋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兹若人之俦乎?

B.或置酒而招之。

C.无怀氏之民欤?

D.葛天氏之民欤? ⒌填空。

①陶潜,时期的文学家和

。字,号,世称靖节先生,有《

》传世。

②黔娄之妻有言:“。”其言

乎?。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其言兹若人之诗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5.找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的语句。

①性格:

②生活:

③志趣:

二、阅读延伸

(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⒍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造饮辄尽()

②衔觞赋诗()

⒎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⒏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赞美了他的精神。

⒐“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⒑文中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的句子,请你结合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说说他的志是什么?

《五柳先生》能力提升题答案:

一、自主练习

⒈略

⒉①处,地方

②忧愁的样子

③心情急切的样子

④朋友,伴侣

⑤口触酒杯,指饮酒

①详细地知道②旧交,旧友。③备办,置办④很⑤冷清

⒊ B(是用第三人称叙说的)

⒋ B

⒌①东晋

诗人

渊明

五柳先生

陶渊明集

②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兹若人之俦

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

6.见译文

7.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②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二、阅读延伸

(一)⒍①往,到

②酒杯 ⒎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⒏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

安贫乐道

⒐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⒑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马

说 》

一、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 柳

二、解释斜体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世有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2)然后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3)祗辱有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4)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喂牲口用的食器)(5)不以千里称也(凭,凭借)(著称)(6)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吃没)(7)食马者(通“饲”,喂)(8)才美不外见(才能,美好的素质)(表现在外面,“见”通“现”)(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的)(等同,一样)(10)或尽粟一石

(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通“才”,才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鸣叫)(通晓)(14)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子)(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识别,了解)

三、从文中找出三个通假子并释义。

1.食马者(“食”通“饲”,喂)

2.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四.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

人才

;

“伯乐”指 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

“食马者” 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2.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4.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5.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7.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8.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9.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10.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1.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即人才。

12.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13.分别概括123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14.“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5.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6.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17.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的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18.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如: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送东阳马生序》

一、文学常识

1.作者 明朝著名文学家 宋濂

二、语音

三、通假字

1.(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

2.与之论辨:辩论。辨,通辩

四、古今异义词(见《河南中考》)

五、词类活用(见《河南中考》)六、一词多义(见《河南中考》)

七、重点词语解释(结合课下注释)

八、朗读节奏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卒/获有所闻

3.手 指/ 不 可 屈 伸

4.盖 余 之 勤 且 艰 若 此。

九、理解性默写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十、重点语句翻译

1. 俯身倾耳以请

*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2.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_

*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或:因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十一、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3.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4.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5.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6.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7.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8.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十二、开放性试题

1.和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结合本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2.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3.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4.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5.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诗词曲五首》练习

一、填表

项目

酬乐天„„

赤壁

过零丁洋

水调歌头

山坡羊

修辞

对偶、比喻、借代[名句] 借代[戟] 对偶[颔、颈联]、比喻[颔联、汗青]借代[干戈] 对偶[人有„月有„]、比喻[天上宫阙、人间]、反问[有问号的句子] 对偶[兴„„亡„„]、比喻[第一句]

表达的感情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和对亲人的良好祝愿。

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

二、诗句的理解: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4.如何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 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7.请写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中作者

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

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是:

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8.“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乃写景之句。“转”、“低”是从人的视角看月,这使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什么诗句,写的是思乡之人,抒的是思乡之情。

9.在苏轼这首词中“无眠”之人特指的是什么?

10.《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义?

1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什么意思?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二、1.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2.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写出了作者回乡所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3.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4.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5.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赤胆忠心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6.交代写作缘由,引出下文。7.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8.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9.思念远方亲人的作者自己。10.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在作者看来,不管封建王朝的兴还是亡,带给老百姓的都是苦!封建王朝“兴”时,必大兴土木,剥削压迫百姓,百姓受苦;而亡时,老百姓因战祸流离失所,百姓更遭殃!11.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周瑜们的胜利带有运气,而曹操才是真正值得歌颂的对象。12.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良好祝愿。

三、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水调歌头 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苏轼,___________代杰出的___________家,号___________。他与父亲___________,弟弟___________合称为“三苏”。他们父子三人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被后人誉称为“___________”。2.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语。①琼楼玉宇:____________ ②弄清影:____________ 3.这首词中表现作者健康乐观的情绪和美好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它的含义是____________,在词中,这句词是对___________说的,后来被人们广泛引用,表达了____________。4.翻译词句。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5.这首词的上阙写____________,下阙写____________。6.这首词的中心思想是:____________。7.词也要押韵,请把这首词的韵脚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8.用“/”划分下列词句的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答案:

1.宋

文学

东坡居士

苏洵

苏辙

唐宋八大家

2.①美玉做成的楼宇。②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希望人们年年平安,虽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子由

对远方朋友与亲人的良好祝愿

4.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5.词人“欢饮”时的想象

“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6.通过想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探求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7.天、年、寒、间、眠、圆、全、娟

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第四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作品;

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借景、借事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教师:讲授法、问答法; 学生:朗读法、诵读法、谈话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有自己处世立身的态度。

【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

1、《桃花源记》35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2、《短文两篇》30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3、《核舟记》15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4、《大道之行也》20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5、《杜甫诗三首》20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21、桃花源记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作者,又名,字,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东晋诗人。其开创了,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代表作有组诗《饮酒》,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以及辞赋《归去来兮辞》等。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后多被看成是独立文章。【文章结构】

发现桃源:捕鱼迷路,忽逢桃林 生活环境:景色优美:土地肥沃 桃花源记做客桃源理想社会 社会风尚:风俗淳朴、和平安宁

离开桃源:不复得路,无问津者(虚幻)解释加点的词。

①缘溪行: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悉如外人: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⑤诣太守:⑥遂迷: 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通解释: 一词多义。

便舍船:处处志之: ①②

屋舍俨然:寻向所志:

寻向所志:武陵人捕鱼为业: ③④

寻病终: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今异义。

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今义: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今义: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 ④无论魏晋。古义:今义: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 ⑥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古义:今义: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鸡犬相闻闻鸡起舞

B、屋舍俨然便舍船,从口入

C、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寻向所志寻病终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自然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B、文章第二自然段写渔人在桃花源中的见闻,虚构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的图景。

C、最后两个自然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讯前往而不可得其路径的种种情景,意在说明“桃花源”虽是一个理想的去处,但纯属子虚乌有,人们应该安于现状。

D、全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室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

8、桃花源人热情地招待了渔人,却又为什么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9、渔人离开桃花源时,“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向所志”,最后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得目的是什么?

22、短文两篇 【文学常识】

1、《陋室铭》的作者是,字梦得,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早年与齐名,世称“刘柳”。《爱莲说》的作者是,字茂叔,(朝代)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说”是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可以用记事、说明、议论或的方式来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某个道理。【文章结构】

提挈全文,设喻引题

陋室环境:苔痕上阶,草色入帘

陋室铭(托物言志)陋室不陋往来之人:鸿儒谈笑安贫乐道 生活情趣:调琴阅经高洁傲岸 类比古贤:诸葛草庐,杨子云亭 点题作结:孔子云:何陋之有 生长环境

莲体态香气君子——托物言志

爱莲说清高风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菊隐逸者隐居避世正衬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解释加点的词。

①斯是陋室:②谈笑有鸿儒: ③往来无白丁:④无案牍之劳形: ⑤可爱者甚蕃:⑥濯清涟而不妖:

2、古今异义。

①惟吾德馨。古义:今义: ②无丝竹之乱耳。古义:今义: ③谈笑有鸿儒。古义:今义: ④亭亭净植。古义:今义: ⑤陶后鲜有闻。古义:今义: ⑥宜乎众矣。古义:今义:

3、词类活用。

①无丝竹之乱耳: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不蔓不枝:④不蔓不枝: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阅读《陋室铭》,回答问题: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是孔子的原话。而作者在文中只引用了下半句,作者这样引用的目的是什么?试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分析,这两句话说的是爱莲者少而爱牡丹者多。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讽刺了的世态。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陋室铭》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爱莲说》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B、《陋室铭》和《爱莲说》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D、《陋室铭》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爱莲说》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23、核舟记 【文学常识】

课文选自清朝人编辑的小说集《》。本文作者是,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的散文家。

【整体感知】文章从形式到内容对“计其长曾不盈寸”的“核舟”进行了细致描述,再现了细微艺术品“核舟”的形象,高度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解释加点的词。

①能以径寸之木:②罔不因势象形: ③尝贻余核舟一:④盖大苏泛赤壁云: ⑤高可二黍许:⑥佛印绝类弥勒: ⑦其人视端容寂:⑧若听茶声然: ⑨钩画了了:⑩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通假字。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解释: ②诎右臂支船。通解释: ③左手倚一衡木。通解释: ④虞山王毅叔远甫刻。通解释: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解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结合课文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雕刻品“核舟”主要表现的是“大苏泛赤壁”这件事。B、文章表现刻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

C、文章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D、“尝贻余核舟一”指的是王叔远把“核舟”赠给苏轼。

5、作者有很大的篇幅介绍这只精美的核舟,目的是什么?

6、课文中间四个自然段已具体介绍了核桃所雕刻之物,却又在第六自然段统计“一舟”所雕刻的事物,这样写是否多余?为什么?

从文中佛印与苏、黄形貌、动作的描写,可以看出佛印与苏、黄有什么不同之处?

24、大道之行也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家“五经”之一。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五经”是《》 《》《》《》《》。【文章结构】

社会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大道之行也基本特征:社会关爱、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是谓大同、心驰神往 理想社会:谋闭不兴、盗乱不作、外户不闭 解释加点的词

①男有分:②货恶其弃于地也: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④是谓大同: 通假字。

①选贤举能,讲信修睦。通解释: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通解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5、杜甫诗三首 【文学常识】 杜甫有“诗圣”的美誉,他为后人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其诗总体上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展现了广阔的生活画面,被称为“诗史”。最能代表杜甫关心民间疾苦的作品是“三吏”“三别”,其中“三吏”指的是《》《》《》,“三别”指的是《》《》《》。

【文章结构】 远望:巍峨高大 写景近望:神奇秀丽 望岳气象雄伟、胸怀博大 抒情凝望:心胸荡漾 愿望:勇攀绝顶

国破——草木深(见)

翘首望京花溅泪——鸟惊心(感)春望气象雄伟、胸怀博大

思念家人烽火连——家书少(盼)白发稀——不胜簪(思)

开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兵役苛酷

石壕吏发展、高潮:儿死战场、家中窘迫、自请应役政治黑暗 结局:作别老翁同情百姓 给加点字注音。

岱()宗决眦()

青未了()

不胜簪()逾()墙老妪()

邺城戍()

幽咽()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翁逾墙走。(越过)

B、一男附书至。(书写)C、二男新战死。(最近)

D、急应河阳役。(应征)

3、根据课文默写、①会当凌绝顶。②烽火连三月。③,妇啼一何苦!

④《望岳》中表现泰山神奇秀丽、明暗变化的诗句是“,”。⑤《春望》中诗人借花、鸟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句是“,”。⑥《石壕吏》中,暗示老妪被捉走的诗句是“,”。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石壕吏》是一组抒情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的“致辞”。

B、虽然《石壕吏》抨击的是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C、《春望》中的“三月”并非实指,而是指战争时间持续很久。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前一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6、《望岳》的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和壮志?

7、《石壕吏》诗中说“妇啼一何苦”,联系上下文说说老妇“苦”在何处,其“苦”说明了什么?

第五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 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

屋舍俨然(y n)

阡陌交通(qi nm)

黄发垂髫(ti o)

便要还家(y o)

骥(j)

守(y)

四、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同学齐读课文。

3.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五、小结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2).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寻:寻找

寻向所志

房子

屋舍俨然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练习

第 二 课 时

一、回顾前堂,朗读课文

二、课文分析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2、质疑解难:

①.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⑥.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⑦.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⑧.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三、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背诵课文

五、作业

1. 课后练习。

2.完成《有效课堂》的本课练习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发现桃花源: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无问津者,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似有而无

理想社会

短文两篇

教学要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陋室铭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山水写起。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陋。

用仙和龙来比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回答)馨。6.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7.“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

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9.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10.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1.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1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3.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板书:暗含、志向)

……

五、总结全文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读课文,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周敦颐()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

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再读课文,品味欣赏。

七、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总结课文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陶渊明

独爱

(正衬)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核舟记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4.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多媒体显示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学生齐读2~5段。(3)探究思考。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四、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学生齐读四句话。教师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像的。

3.教师请五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

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六、课堂练习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A.尝贻余核舟一

B.诎右臂支船 C.右手倚一衡木

D.其船背稍夷 E.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F.神情与苏、黄不属 G.八分有奇

2.选出加粗词词性、含义不同于其他的一项。(1)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为宫室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为字共三十有四(2)A.篛篷覆之

B.左臂挂念珠倚之

C.闭之

D.能以径寸之木 3.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1)苏、黄共阅一手卷(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5)又用篆章一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2~4段。2.研讨与练习第四题。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

总说:

奇巧

分说:

船尾---------船顶

总结:

通计

照应开头

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背诵并默写全文。

4.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5.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3.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教师可以播放科幻VCD片,激发学生想像。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学生齐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2.完成下列练习:(1)解释加粗的词。

①选贤与能

②讲信修睦 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④男有分,女有归(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基本特征:人人受关爱,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谋闭不兴 结

论:大同社会

25杜甫诗三首

教学要求:

1、了解诗人生平。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望岳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远望

望岳

近望

细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春望》赏析

教学过程: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板书设计:

春望

忧国---------------思亲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石壕吏》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板书设计:

石壕吏

差吏夜捉人

老妇哭诉苦难

战争给老百姓的灾难深重 老妇自请服役

下载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五单元 顺境与逆境复习教案 教科版(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五单元 顺境与逆境复习教案 教科版(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上册音乐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名曲览胜 教学目标: 1、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专注地听、赏音乐,并能用恰当语言表达自己体验到的感受。 2、能根据所欣赏的音乐进行丰富的联想,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共同讨......

    人教版政治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政治复习资料------大路李初中1、家庭的特点——家中有亲人,家里有亲情 2、家庭关系的确立——家庭是由关系结合的亲属生活组织。 3、家庭关系是不断变化的,......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一、说明文内容提要 .说明文分类:按对象:事物性说明文《苏州园林》《未来的桥》;事理性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死海不死》;接语言:文艺性说......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一、说明文内容提要 1.说明文分类:按对象:事物性说明文《苏州园林》《未来的桥》;事......

    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及测试 复习目标: 1.识记字词 2.复习新闻有关知识 3.大致复习一些病句的修改 4.重点进行专题复习——莲 备课时间:2014-9-19 授课时间:2014.09.......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教案 单元导学 本单元是一个文言文单元,学习这个单元,我们先讨论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先听听两个人的故事: 诺贝尔物理学家杨振宁 大数学家苏步青先生......

    鲁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复习教案[推荐阅读]

    第五单元复习教案课前游戏:我拍上,我拍下;我拍左,我拍右;前后;东西;南北;大小;多少;高矮;长短;胖瘦。 一、导入:上课前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个小故事,要仔细听哦,待会儿老师还有问题要考大家......

    五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复习

    五年级上册 第五组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两大板块:“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 1、综合性学习的步骤:组成小组---制订计划---小组活动---展示成果 2、活动计划一般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