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2018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时间:2019-05-14 12:0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XX—2018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XX—2018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篇:XX—2018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XX—2018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件www.xiexiebang.com 第一单元

让爱驻我家

第一课

相亲相爱一家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感受家庭中的温暖,懂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了解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正确认识“逆反心理”,掌握与父母沟通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能力目标:培养正确认识父母关爱和教育的能力,学会解决与父母之间的误会和矛盾,提高与父母平等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尊重父母,以实际行动关心父母,孝敬父母。

重点和难点

“孝敬父母”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学会与父母沟通”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

师生交流,感受引导。

问题提纲

、对家的理解

2、回忆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3、我国法律对家庭关系的规定

4、我们如何去孝敬父母?

5、如今好多子女与父母的交流和共同之间存在什么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

6、如何搭建与父母心灵共同的桥梁?

7、与父母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有那些?

教学过程

家,多么温馨的名字!家中的温情和快乐,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似晶莹的雨露滋润着我们,又想和煦的阳光温暖着我们,使我们如田间的禾苗茁壮成长。让我们的家爱意浓浓,温馨永驻吧!

一、家,温馨的港湾

、我有一个温馨的家

(1)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她是那么的普通,那么的平常,以至于我们几乎没有去好好想过家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同学们能说一下对家的理解吗?

家,有我们亲爱的家人,平等相处,相互关爱;家,是一个充满亲请的地方,赞许我们的成功,开导我们的困惑,安慰我们的伤心;家,是落叶回归的根,孤雁向往的巢,江河拥抱的海,航船依靠的岸。就是我们温馨的港湾。

(观点支持:当然有的学生也会看到个别家庭的冷漠,我们应赞赏他的观察力,但要引导起明白这并不是家庭的主流,只是个例。)

(2)诗歌欣赏-----------------《可爱的家》

纵然游遍美丽的宫殿,享尽富贵荣华,离开家乡的流浪人,一切都不会动我的心。

但是无论我在哪里,都怀念我的家。

只要让我能回到,我简陋的家园。

好像天上降临的声音,向我亲切召唤,那些听我召唤的小鸟,快飞回我跟前,我走遍海角天涯,总想念我的家。

让我重温平静的生活,比一切都香甜。

当我漫步在荒野上,凝望天边的月亮,我的家,可爱的家,好像看见我的母亲,把爱儿思念。

我走遍海角天涯,总想念我的家。

她正站在茅屋门前,也望着月亮,那家门前的香花,我在也看见。

品读诗歌后,大家能分析这首诗歌的思想吗?

体现了游子对家的思爱和眷恋。

这首诗歌中的“家”有几重含义?

个人的小家和祖国的集体大家。

既然爱家,念家,为什么还要离家呢?

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被迫背井离乡;为了更好建设家乡,主动外出学习本领。

2、不忘父母养育恩

(1)资料阅读------------------------《大增的成长道路》P5

在大增的成长道路上,母爱起到了什么作用?

母亲在大增迈向理想的道路上不断地给予激励和保护,从而坚定了大增的信念,在母爱的帮助下,他与命运的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2)大家谈一谈,我们的母亲是如何关爱我们自己的?

父母不仅从生活上无微不至地抚养、照顾我们,教给我们基本的生活技能,还从思想品德上关怀,教育我们,引导我们确立人生目标,教我们如何做人。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呵护、教诲和影响,每一步都浸透着父母的心血。幕布把我们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关心我们胜过关心自己,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真挚的爱。

(3)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怎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惟有以爱和孝敬来回报。因为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

孝敬父母就要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做到日常生活中对父母有礼貌,理解父母的心意,听取父母的教诲,关心父母的健康,体贴父母的辛劳,分担父母的忧愁,不向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

(4)资料链接----------------《婚姻法》规定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家庭成员之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尊重,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所谓赡养是指子女在物质上、经济上供养父母;所谓扶助是指子女给父母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的照料。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二、学会与父母沟通。

、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

(1)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父母所做的一切最终都是为了自己。但是我们为什么还总是嫌父母管束的太多,唠叨的太多,有时候都不愿意与自己的父母交流,甚至和父母对着干。

发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从青少年自身的角度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以成人自居,对周围的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但毕竟我们的是非观念和社会经验还不够成熟,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还比较缺乏,往往使一些想法和做法显的比较幼稚。

从父母的角度分析:首先是出于对子女的关爱,往往以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来要求子女。其次,受传统的家庭观念的影响,认为子女就应该听从父母的安排,父母就是子女的绝对权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和误会;由于生活经历导致的父母子女在家庭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较大差异;父母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不适当,父母的不理解,不信任和过分的管束。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难以交流和难以沟通。

(2)资料链接---------------------------《逆反心理》P10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采取的与对方要求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客体与主题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

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主观方面,青少年正处于“过度期”,起自主意识逐渐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年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年人把自己当“小孩”,并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对任何事物都持批判态度。客观方面,教育者的教育手段、方法的不适当或不分场合,往往也会导致被教育者的逆反心理。

2、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

(1)既然我们知道父母是为了我们好,既然已经找到阻碍与父母交流的原因,我们为什么不努力地去解决问题呢?为什么不和父母去积极的沟通呢?

要理解自己的父母:要理解父母的唠叨是对自己的疼爱;严格要求是对自己的殷切希望;父母也有烦恼,也需要倾诉和安慰。

要尊重自己的父母: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建议,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和分寸;在与父母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不回避、疏远和顶撞,要做出不要的让步和道歉;要尊重父母的个性,欣赏父母的优点。

掌握沟通的技巧和方法:主动交流、创造机会、认真倾听、主动道歉、善于体谅、控制情绪、分担责任和讨论问题。

(2)要想解决我们和父母难以沟通的问题,只要我们做出了努力就能行吗?

沟通不是单方面的事,需要子女和父母的共同努力。子女应多从父母的角度思考,同时父母也要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给孩子以充分的信任,给孩子以宽松的环境,使孩子感觉自己与父母是平等的“朋友”,自己是家庭中的平等成员。

学生依然存在的困惑、逆反心理只有在青少年中存在吗?

2、逆反心理只有在家庭中存在吗?

教学反思

近年来,我们学校(乃至全国)中学生流失的现象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棘手的社会问题。面对错综复杂的原因,我在思考教师是否也有责任?有什么责任?

社会的继承和发展是依靠对人的培养和教育,社会为了满足自身这种需要,创造了培养人的专门事业----教育。因此,就产生教师这个职业。在人类历史的苍桑流变中,教师承担着教化万民,培育万代,推动社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向前发展的重任。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因此,教师要胜任当代社会教育工作,不仅要求有精深的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我国规范现时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有以下几方面: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我个人认为:这种职业道德的核心就是“责任”意识。

我们应该把这种责任融入教学中。

第一单元

让爱驻我家

第二课

我们共有一个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祖国的壮丽的河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懂得全球华人同根同祖,炎黄子孙一脉相传的道理;初步认识民族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尊重不同民族的传统和习惯,培养与其他民族成员友好交往的能力;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民族文化,继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报效祖国的责任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重点和难点

“我爱你,中国”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

师生交流,感受引导。

问题提纲

、对祖国的了解

2、为什么要重视民族团结?

3、怎么样维护民族团结?

4、海外华人与祖国建设

5、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6、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教学过程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我爱我家,不仅要爱自己的小家,更重要的是要爱我们共有的家----------中国。放眼祖国大地,我们会为祖国壮丽的山河而骄傲;走进民族大家庭,我们会感受到56个民族共处的温馨。回顾历史,我们会以是龙的传人而自豪;看今朝,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正在实现着巨龙腾飞的梦想,续写着新的历史篇章。

一、我爱你中国

、可爱的祖国

(1)“谁不热爱自己的祖国,他就不属于人类”,爱国是一种世界性情感。“知之深,爱之切”,对祖国了解的越深,我们爱国的情感就会越强烈。你对祖国了解吗?

我们的祖国位于世界的东方,幅员辽阔,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近4000年。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文字典籍;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之一,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艺术创造:书法和绘画自成体系,京剧被称为“东方歌剧”。科技发明:我国的古代科技曾长期在世界上独领风骚,从汉代到明代初期,在世界上领先达14个世纪以上。秦汉至盛唐期间,我过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2)出于对祖国深切的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那么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被侵占;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而尽心竭力。

2、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1)“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充分说明了我国在古代就十分的重视民族团结,今天我们更是在进一步地加强民族团结,我们为什么要这么重视民族团结呢?

“五十六个民族56多花,五十六个兄弟民族是一家”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之歌。

历史上,在和平时期,我国各民族之间多方面的相互交往,丰富了中华文化,开拓了祖国疆域,推动了社会发展;当祖国遭受外来侵略的时候,各族人民为了捍卫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尊严,团结奋战,共御外侮,与侵略者和民族分裂主义分子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各个民族更是相互团结,相互支持,共同携手创造了不朽的业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维护了共同的利益,充分体现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兄弟情谊。

(2)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维护民族团结呢?

我们要热爱祖国的民族大家庭,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情,在学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实际行动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光荣义务。

二、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炎黄子孙一脉相传

(1)资料阅读-------------《炎黄子孙拜祖》P21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海内外炎黄子孙的这种民族情节?

这是他们热爱祖国和家乡情感生动写照;远隔千山万水,割不断民族的血脉;历尽百年沧桑,凝聚中华儿女爱国真情。实现中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中华的腾飞,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众多海内外华人华侨的共同心声。

(2)资料阅读--------------P22丁肇中和邱维的事迹说明了什么?

海外赤子,身在海外,心系祖国。他们在一如既往地以不同的方式支持和关心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他们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们把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繁荣、文化的交流,为世界各民族的和睦相处以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2、我与祖国共命运

(1)阅读资料P23--------------想一想,是什么精神不断激励着中国人民勇往直前?

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品德

(2)如何理解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品德是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和性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也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灵魂与传统。

今天,我国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更需要我们不断发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3)如何理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人们总是在祖国这一特定的共同体中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祖国的存在和发展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每个人对自己的祖国都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自觉承担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是我们每个人对祖国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4)我们青少年如何去宏扬民族精神?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与现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宏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心变成爱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更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3、台湾历史介绍

(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神圣的领土

台湾古称夷洲、琉球,公元3世纪和7世纪的三国孙权政府和隋朝政府先后派万余人去台湾,到1893年入台人数已达50。7万余户。12世纪中叶,宋朝已派兵驻守澎湖,隶属福建,元朝设置行政机构“澎湖巡检司”,1662年郑成功设置“承天府”,1885年清政府把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刘铭传为首任巡抚,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重新恢复对台湾的行政管理。

(2)外敌入侵台湾

在明朝后期的1624年,荷兰入侵台南,1626年西班牙入侵台北,1642年货物蓝侵占台北,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在日本的胁迫下清政府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当时18省的举人“公车上书”反对割让台湾。1937年中国人民全面抗战开始,1945年收复台湾。

(3)至今台湾没有统一的原因

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盘踞台湾;日本和美国从中大力阻挠,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第十三航空大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挠解放台湾;朝鲜战争的爆发;我国政府为了保护台湾人民的利益不愿意武力解决台湾;如今“台独”分子的大力破坏统一也是关键的因素。

971年联合国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至今已有160多个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他们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4)祖国的最终统一是大势所趋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目前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加强海峡两岸人民的交流和沟通,创造条件,促进祖国的统一。

(5)目前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势力

“台独”势力。“台独”是台湾独立建国的简称,代表人物有李登辉、吕秀莲和陈水扁等。“台独”的言行有:“两个中国”、“一中一台”、“远亲近邻”和“公投制宪”等,其实质是分裂祖国,破坏统一。

以**集团为首的“zd”势力。

“东突”恐怖主义势力。

学生仍然存在困惑

教学反思

一、对全体学生负责任。教师教书育人应是面对全体学生。我们当教师一踏进校门的那一天起,就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起责任,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古人云“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所以我们不能总是偏爱优生,而歧视后进生,甚至对其进行人格侮辱、威胁恐吓,使学生终日紧张,提心吊胆。其后果只能更加挫伤孩子的进取心,养成怯弱无能,胆小自卑的性格。我想,心理的恐惧和人格的被漠视是大量后进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对后进生,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爱,使他们能够在这温暖大家族里得到成长壮大,而不能感情用事,厚此薄彼。

件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教案

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教案

八上第1单元

让爱驻我家本单元所需课时数5主要内容本单元分为两个专题课。第一课“相亲相爱一家人”,主要引导学生爱家庭、爱父母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第一个项目“家,温馨的港湾”,让学生通过体会父母对自己付出的辛劳,进而教育学生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孝敬父母和长辈。第二个项目“学会与父母沟通”,则从探讨影响自己与父母沟通的原因入手,帮助学生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方法技巧,其中仍渗透着孝敬父母、热爱父母的教育主题。第二课“我们共有一个家”,由爱家庭上升到爱国家,教育学生认同祖国文化,维护民族团结,继承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第一个项目“我爱你,中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育学生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第二个项目“我们都是龙的传人”,由“炎黄子孙一脉相承”引出全世界华人同根同源,其中重点强调了台湾统一是大势所趋。最后全课落脚在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激发振兴中华、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也是全单元教育主题的升华。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主动与父母沟通,能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和长辈。

2、认同民族文化、继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报效祖国的责任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能力:

1、学会解决与父母之间的误会和矛盾,提高与父母平等沟通的能力。

2、尊重不同民族的传统和习惯,培养与其他民族成员友好交往的能力。知识:

1、正确认识自己的“逆反心理”,掌握与父母沟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了解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

3、初步认识民族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意义。重点难点关键

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和长辈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许多学生恰恰缺乏孝心和孝行,需要大力引导和教育。“我爱你,中国”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热爱祖国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是当前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

2、引导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是本课教学的难点。由于青少年的自我认识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不高,因而引导他们认识和克服自己的“逆反心理”,主动与父母平等沟通具有一定的困难。“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整合时涉及的内容多、跨度大、角度新,势必给教学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单元教学总设计 在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特别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活动体验。(2)关于“相亲相爱一家人”。“我有一个温馨的家”,通过学生的活动体验,感受家庭、父母在自己成长的重要意义;“不忘父母养育恩”,从认知、激情、导行三个层面来进行设计;关于“学会与父母沟通”。要突出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特点,注意把与父母的沟通和孝敬父母结合起来,在解决沟通中渗透尊重父母、理解父母的思想教育,不能单纯理解为心理辅导或技巧方法问题。教学中通过问卷的形式归纳出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分析并指出正确做法。(3)关于“我们共有一个家”。“我爱你,中国”第一层次“可爱的中国”安排学生课前收集、整理反映教学主题的相关资料,课堂展示,展示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第二层次“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先从具体的民族团结事例入手,再进一步拓展到全面的概括认识,其中也联系x疆**分子的罪恶行径引导学生同民族分裂行为作斗争。“我们都是龙的传人”第一层次“炎黄子孙一脉相承”布置学生收集一脉相承的典型事迹,课堂展示,展示中体会天下华人是一家;第二层次“我与祖国共命运”,选取贴近学生、具有感染力的典型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责任感、义务感。单元教学课时安排本单元共安排5课时:第一课:第一节“家,温馨的港湾”

课时

第二节“学会与父母沟通”

课时第二课:第一节“我爱你,中国”

课时

第二节“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课时复习1课时

第三篇:人教版政治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政治复习资料------大路李初中

1、家庭的特点——家中有亲人,家里有亲情

2、家庭关系的确立——家庭是由关系结合的亲属生活组织。

3、家庭关系是不断变化的,现在一般为----------家庭和-----------家庭(知道家庭的类型)①核心家庭(父母+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

②主干家庭(祖父母+父母及第三代组成的家庭);

③单亲家庭(父母中的一方与子女生活);

④联合家庭(父母与多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者已婚同辈联合组成的家庭)。

4、家庭承担着-------和-------生产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教育,休息娱乐功能

5、为何说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

(1)与父母的血缘不可改变,(2)与父母的亲情不可改变

6、婚生子女与非婚生子女的的权利义关系

婚生子女与非婚生子女享有同样的权利义务

7、收养关系前后亲子女与养子女的关系

8、父母抚养教育子女,是亲情的自然流露,也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

9、感受家的温暖,家是我们的情感栖息地,是我们的物质后盾,安全健康的保障,娱乐天地,天然学校和今后发展的大本营P10(家的作用?)

10、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1)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育我们做人

(2)父母为家庭作出了贡献,付出很多,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

(3)孝敬父母是传统美德,我们要弘扬

(4)孝敬父母是法律的要求

11、什么是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

12、怎样孝敬父母?

(1)从小事做起,正确区分孝敬父母在不同场合的具体要求,并按之去做

(2)爱父母,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让父母高兴;

(3)孝敬父母不是古代的愚孝,也不是盲目的顺从,是平等基础上对父母的尊敬和侍奉,是在道德和法律的基础上对父母的报答,如果父母做出了不道德的事,要勇于批评和制止,触犯法律,我们要依法办事。

(4)孝敬父母也要孝敬父母的父母。

第四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新闻两则

●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朗读新闻,要求学生听读,辨明字音及词义,积累词语;指导学生从六个方面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培养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能力训练,学会正确听读。第二课时,速读课文,把握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及结构特点。引导学生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品析新闻的特点,并进行课堂训练,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绥靖、阻遏、锐不可当、安然无恙、神采奕奕”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3.知道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4.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 教学重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整个教学以听和读为主要手段,从“新闻的内容”、“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三个角度对课文作反复阅读,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延伸拓展法。新闻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为让学生切实把握这种文体,教学中宜选择几则新闻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 教学媒体

多媒体、录音机、中央电视台新闻录音磁带(对学生进行情景导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播放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歌曲,见音频资源,教师板书文题)(新课讲授)

一、背景简介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l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背景简介 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lo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二、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内容

1.教师播放选自《新闻两则》(见音频资源)中的则新闻录音片段,请学生用“我听说„„”的句式说出自己所听的内容。

2.选几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评价。教师顺势点明听新闻要抓住内容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3.把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要内容

多媒体播放描写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纪录片或故事片片断(见音频资源)。(1)教师用新华社播音员的口吻朗读这篇新闻稿,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初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及词义(多媒体显示,此处展示为图片)

(2)学生朗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选两位同学分别指出内容的六要素,其余同学补充、评价。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4.把握《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主要内容。(1)学生大声读课文,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多媒体显示,此处展示为图片):

(2)学生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选两位同学交流,明确: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三、回顾历史,引导学生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明确: 两则新闻记述了正义战争的胜利,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历史的记录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

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我们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四、训练学生听读新闻、把握新闻内容的能力。

录音机播放事先录好的一则短新闻(见音频资源《新闻两则》),要求学生听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新闻内容如下: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学生听读,然后交流,教师明确: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二十日夜起至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毛主席发起“向全国进军的号令”。

事件的经过及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贵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各军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南岸阵地,并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第二课时

五、分析探究。

(一)引导学生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

1.分发文字资料“新闻的结构”知识小短文。内容如下:

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和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内容。

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的。又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引标题用来交代背景,点明中心,可有可无;主标题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是新闻必不可少的部分;副标题或者概括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可有可无。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话或第一句话,扼要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内容的六要素经常集中出现在这一部分。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要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

2.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新闻的结构。(2)读出新闻的结构。全班同学齐读标题。男同学齐读导语。女同学齐读主体部分。(3)探究新闻的结构。

提问: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教师明确:“百万”是实数。中路军30万,西路军、东路军各35万。看来,“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提问: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教师明确: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提问: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教师明确:主体部分可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由“西路军”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入“东路军”。

提问: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学生深思,教师明确:文章报道的顺序遵循的是时间顺序。因为中路渡江最早,结束渡江也最早,因而把它安排在最前面。西路和东路虽然同为21日下午开始渡江,但它们的顺序也不能调换,因为西路和中路战斗大致相同,所遇抵抗均较微弱,紧接在一起来介绍,自然而且行文也较方便。3.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1)学生速读课文,理清新闻结构。(2)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补充。

教师明确: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理清结构,需要划分层次。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层,是背景资料,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勾勒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二)引导学生品析两则新闻的特点。

1.要求学生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话。学生明确: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从“1000余华里”,我听出了战线的广大。

从“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我听出了人民军队所向披靡的辉煌战绩。从“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我听出了胜利的豪情。从“不料”,我听出了对敌军的嘲讽,对我军神勇如天兵的赞扬。从“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动词中,我听出了我军英勇善战。

从“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中的“很”,我听出了汤恩伯骄傲自负的心理和毛主席对敌人的嘲弄。

2.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投影显示: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点拨:可用比较的方法揣摩遣词造句,①句可以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②句可从语句的感情色彩人手。“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如果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③a句表达效果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学生另找一些语例,品味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鲜明生动的特点。

3.评析体现新闻“及时”这一重要特点的句子,女生用播音速度朗读,教师点评。

析:“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中“22日22时”表示报道及时。读:“22日22时”须重读。

析:“在过去一年中„„上月„„最近„„两星期前„„现„„”表示报道及时。

读:这些时间词语须重读。

六、课堂小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结千里战线,大气磅礴。《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在今天来说,虽已成为历史,但我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威武气势,他们为人民而战,为正义而战,他们是永远不倒的。

新闻的结构把握,有助于我们高效阅读,阅读时事,阅读社会,阅读人生。

七、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一则新闻,为它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本报北京4月16日讯(记者范绪峰)今天上午,埃及驻华大使穆罕默德•努阿曼•扎拉勒博士应邀到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并作题为“中埃文化和面向21世纪的中埃关系”的演讲。

扎拉勒大使在演讲中回顾了中埃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史,希望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能够代代相传。大使称中埃两国的璀璨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并着重对21世纪中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合作关系作了展望。演讲后,大使与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张建明共同为在人大展览馆举办的“尼罗河畔——埃及艺术、文化展”揭幕。

你认为最合适的标题是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提示:埃及大使与人大学子共话中埃友谊。(能概括出中心事件,符合字数要求即可)

2.下边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同样报道渡江战役,试比较这则消息同课文第一则新闻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哪些异同。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

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进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参考答案】:

相同点:两文都是新闻报道,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两文都报道及时,语言简洁。

不同点:两文的作者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课文统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是对中路军某部渡江情况作介绍,课文介绍渡江情况简明概括,交代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身份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课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课文有对于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敌军情况未作报道。课文语言凝练、概括、生动;《我》文语言形象、易懂。● 板书设计

把握新闻内容——记叙六要素 《新闻两则》 分析新闻结构——结构五部分

理解新闻主题——战争、人民必胜

芦花荡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寒噤、阴惨、仄歪、转弯抹角、张皇失措”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故事梗概,培养速读文章内容并概括文章的能力。

3、理解和分析人物性格,并学习用人物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感受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表达的民族精神。

结合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形象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展示课题

二、明确目标

三、检查预习

四、初读、理清情节 A、补充文学常识:小说三要素

B、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明确: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子找到队伍的故事。

五、再读、评析人物

(一)初步感知人物性格

A、确定小说主人公及其生活背景。

B、补充日本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学生 举例)

C、用“老头子是一个 的人”句式评价人物。

D、明确老头子性格核心:过于自尊和自信。

(二)精读课文,具体分析。

A、在文中找到最能反映老头子“过分自尊和自信”的语句,结合小说情节和描写手法,作简要分析。

B、交流:老头子身上,还有些别的什么品质?

C、总结(用四字短语概括)

老头子是一个自尊自信、机智勇敢、爱憎分明的老英雄。

六、悟读、理解主题

文中对老头子形象,作了细致的刻画,文章还刻画了哪些值得敬佩、歌颂的形象?(讨论、交流)

总结明确: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七、拓展、延伸

文中“老头子”身上,凝聚着所有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假如“老头子”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请你仿照下面的颁奖词,给“老头子”也写一段颁奖词。

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堪称无怨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气。他像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丁晓兵的颁奖词

(明确颁奖词的写作要点:概述事迹,评论功绩,饱含深情。)

八、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欣赏到了一位老当益壮的抗日英雄的形象,我们也学到了一些阅读小说的方法,将它们运用在语文学习中,你会有更大收获。蜡烛

教学目标:

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

1. 预习课文,2. 查找有关二战时期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

▲背景介绍:二战——苏德战事简介

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 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标上自然段,概述课文内容。

明确: 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2.同学们有没发现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能找出来吗?大家一起来找一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明确:1.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㈠.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⑾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㈡.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 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㈢.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 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②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③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 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爬”

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 三次写“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 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3.文中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份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份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4.文中有没有对老妇人进行语言描写?(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画的呢?(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同学生们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并说说通过这些片段你觉得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明确: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5.文章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总结:首先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悼念红军战士。

其次,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像抒情诗,赞美烛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6.本文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这里补充介绍一下通讯的一些知识

明确:通讯,即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它要求真人真事。以叙述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现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们的实践活动。既有新闻性,又有文学性。课外拓展:

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指导思想:

这篇课文主要指导学生自读课本,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公正的反侵略立场;通过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领会本文的反语作用,体味讽刺是艺术效果,认识侵略者的本质。为使课堂充满活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穿插一些语文活动,听说并重,手脑并用,有个性张扬,谱写教与学的和谐乐章。

教材分析:

课文的难度不大,文字通俗易懂。全文主要有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关于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及它的艺术价值和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它的篇幅占一大半,比较而言,作者的表现方法及的描述方式是难点,而后一个内容主要是在反语手法的运用,相对而言,则好理解与掌握。

学情分析:

学生对八国联军对我国圆明园的破坏是较熟悉的,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及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却不甚清楚,对雨果其人也不熟悉。课外阅读工作也做得不太细致认真。但课堂讨论能够积极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赃物、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词义。

2、了解作家及背景材料。

3、了解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教学教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揣摩语言,教师须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入理解句意。媒体选择: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教学程序:

一、导语设计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只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为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作家及背景资料介绍

多媒体显示雨果画像、圆明园建筑。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学生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请理清文章第3段的思路。

明确: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1)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以耗费劳动之巨作结。

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提问: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明确: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4、学生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明确: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对此次胜利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为。

5、学生齐读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容 多媒体显示:(逐句显示)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把 “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全人类的。(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意?)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注意品位加点词。)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五、课堂小结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茍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六、课堂练习

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请以“谢谢你,雨果”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选 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七、作业

仔细阅读文章第三段,展开想像,写一段话,描绘那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如月宫的建筑”——圆明园。

亲爱的爸爸妈妈 目的要求:

1、通过探究文中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和探究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理解作者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的强烈愿望。

重点:

通过探究文中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内容、主题。

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和探究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

文章记述了作者在参加一次悼念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此次活动是为了悼念二战中被屠杀的三百个孩子们。在历史和现实交织的场景中,贯穿着作者强烈的爱恨和严肃的思考,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的罪恶行经,震动读者的心灵,使人们不禁产生一个和作者同样的愿望——“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这篇文章是一篇对法西斯的控诉词,细读文章不难发现,文中充满了一组组看似矛盾对立实则统一的事物:历史与现实、美丽与沉重、忏悔与狡辩、人性的呼唤与罪恶的枪声。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看似矛盾的语句并对之进行分析探究,深刻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一、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聂华苓,女,美国华裔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已出版短篇小说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台湾轶事》以及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等,还有《梦谷集》、《三十年后》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译集。

二、背景资料

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作者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的残酷和沉重,感受到人民的悲哀和愿望。

三、基础字词归纳

蜿蜒(wānyán)婉辞(wǎncí)豌豆(wāndîu)开幕(kāimù)募捐(mùjuān)暮色(mùsâ)

缭绕(liáorào)燎原(liáoyuán)僚友(liáoyǒu)模糊(mïhu)摸底(mōdǐ)膜拜(mïbài)谬论(miùlùn)绸缪(chïumïu)抹墙(mîqiáng)涂抹(túmǒ)抹桌子(māzhuōzǐ)

应邀(yìngyāo)应该(yīnggāi)执著(zhízhuï)著名(zhùmíng)荒谬(huāngmiù)

杀戮(shālù)擢拔(zhuïbá)戳穿(chuōchuān)纳粹(nàcuì)粉碎(fěnsuì)猝死(cùsǐ)荟萃(huìcuì)健忘(jiànwàng 恍惚(huǎnghū)赤裸(chìluǒ)悼(dào)念(niàn)呵护(hēhù)朝拜(cháobài)朝气(zhāoqì)迄今(qìjīn)屹立(yìlì)收讫(shōuqì)乞怜(qǐlián)憧憬(chōngjǐng)

四、词语解释

1.杀戮:杀害。2.荒谬:极其错误,非常不合理。3.憧憬:向往。4.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5.木然: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6.缭绕不绝:这里指声音回环旋转不停。7.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8.片纸只字:指零碎的文字材料或简短的书信。9.朝圣:宗教徒朝拜宗教圣地。10.屹立:竖立,直立。11.健忘:容易忘事。12.执著:坚持 13.缭绕:缠绕。14.赤裸裸:形容光着身子不穿衣服,或形容毫无遮盖掩饰。15.残酷:凶狠冷酷。16.悼念:怀念死者,表示哀痛。17.灭种:消灭种族。18.英亩:面积单位,1英亩=4046.86平方米。19.肃穆:严肃而恭敬。20.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21.倾泻:很快地从高处流下。22.响彻云霄: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23.同胞:同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24.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25.应邀:接受邀请。教学过程:一课时 课 型:新授。方 法:自学指导。过 程:

一、导入新课。在我们的生活中,伴随着“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声稚嫩的呼唤而来的,常常是充满爱意的笑脸和亲切的呵护。但在这篇文章中,伴随着这声呼唤的却是灭绝人性的枪声。面对曾经发生过的惨剧,你对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对和平与幸福,也许会有更多的认识和更深的思考。

有谁知道“六•一”儿童节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节日,即国际儿童节。现在,我们每年都要庆祝这个节日,请你说说,庆祝的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

在庆祝“六•一”儿童节的同时,我们无法忘记,在二次大战中,在南斯拉夫的一个小城里,一天之内,有7000多个无辜生命遭到杀戮,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孩子们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呼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而回应他们的却是冰冷的枪声。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华裔作家聂华苓去回顾那段惨痛的历史。

二、阅读课文,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1)在纪念地的所见所闻;2)看纪念演出;3)记述作家的座谈;4)参观纪念馆

三、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四、重点语句的分析

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与你们一样,心中充满了对这场罪恶的战争的痛恨,和对所有爱好和平的人的敬意。同时,我又发现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语句很难理解,如文章开头的引文中提到的:“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同学们,你们在阅读时有没有发现这样的语句呢?能不能把它们找出来,再细细琢磨这些句子的含义?

1、课文开头的引文说:“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为什么既说是沉重的记忆,又是美丽的记忆? ①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是沉重的;但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他们怀着对生命强烈的爱,却不向刽子手乞怜,表现出了“整个发族的英勇”,这是美丽的。

我国在抗日期间,同样遭受了苦难,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屠杀我国人民,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损失。这段历史是沉重的;我国人民不忘记历史,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不是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这也是美丽的。

2、文中说到:“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句话如何理解?

②孩子们从课堂里被抓走,老师和学生惨遭屠杀,这是沉重的;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面对敌人的枪口,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这是美丽的。

3、如何理解以下语句:“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③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每年的10月21日这一天,成千上万的人都到这来纪念死难的人们,各种艺术家用各种艺术作品来纪念他们,这是美丽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西德作家与日本作家在参加纪念活动时的不同表现?日本人对战争的态度如何?

④多年后,日本作家还在为日军的罪行进行狡辩,这是沉重的;西德作家却在死难者面前沉重地忏悔,深刻地反省,代上辈人受过,这是美丽的。

5、文章写的是血腥的屠杀,可作者却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为题,有什么用意? „„⑤孩子们被残杀,是沉重的;他们临死前留下的片纸只字表达了他们对生活强烈的爱,这是美丽的。„„

萨特的一段话里说记忆是“沉重”的,这容易理解,为什么又说“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呢?

“美丽的记忆”后面一句就说明了为什么“美丽”,要注意“整个民族的英勇”一句,这是说,面对法西斯屠刀,南斯拉夫人宁死不屈。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所谓“合作”就是要他做民族的叛徒,这位老师是有民族气节的,他毫不畏惧,大义凛然。课文第四部分摘录的遗言,表现了无辜的平民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仍然怀着强烈的爱向生者倾吐心声和愿望,没有人向刽子手乞怜。还有一位工人要“孩子们为父报仇”。他们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所以说“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忆。我们崇敬塞尔维亚人的英勇,认同他们的历史观,让我们用良知、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6、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孩子们天真无邪,一直在父母亲人的关爱下幸福地生活,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做出对纳粹“不利”的事来,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7、西德作家明赫白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谅解

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深刻,真诚地进行忏悔。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犯下的,明赫白没有责任,但他却代上一代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敬他。

8作者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现持什么态度?说说理由。

充满了鄙弃的感情色彩。作者不称之为作家,而称之为日本人,用安格尔的话对他进行驳斥;写许多人与明赫白握手,表示理解。却对日本人的冷落表明了各国作家对日本作家发言的否定。9联系上下文说说“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的含义。

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

五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①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不仅写天气,而且一词一顿,极力渲染无限悲哀的气氛。

②“他们杀孩子、老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③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历史的印迹(包括两位生还者),在这凄风苦雨中,与现实融为一体。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但不忘历史、纪念死者,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民族,是何等的荒谬。

六文章中心归纳

本文通过记述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的一次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再现了半个世纪前二战期间的残酷历史,表达了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共同呼声: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七结束语:

这篇文章通过一些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语句敲击人们的心灵,让读者受到震动,与作者产生共鸣,深切体会到战争的罪恶。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世界上仍然还有很多的地方销烟弥漫,母亲们痛苦的眼泪,孩子们惊恐的哭叫,那一双双流露着悲痛和渴望的眼睛似乎在向我们呼喊:不要战争,保卫和平。同学们,希望我们都是和平的维护者,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对照德国,我们的邻国日本忤逆民心,一意孤行,肆意推卸蓄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责任、美化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掩盖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攻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正义审判,拒绝修改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教科书。种种卑劣行径,告诉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要时刻提高警惕呀!板书设计:

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苓

课文由两大部分组成,引言和主体(四个部分)

一、引言

二、主体(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断)

(一)、来到纪念地

(二)、看纪念演出

(三)、参加座谈会

(四)、参观纪念馆

笑声,笑声

枪声,枪声

人性的呼唤——罪恶的枪声

历史——现实 沉重——美丽(德)忏悔——狡辩(日)“世间永远不能 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第五篇:八年级政治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八年级政治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1、为什么要珍爱生命?

①生命是神奇的。人类的生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界的杰作,是宇宙的奇迹。

②生命是珍贵的、不可重复的,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都会发出独特的光彩。

③拥有生命是我们学习、工作和享受生活的前提。珍爱生命也是对自己、家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负责。④人类是地球上最高贵的有智慧的生命,珍爱生命、呵护生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2、如何珍爱生命?

①珍爱生命,需要关注生命安全,树立生命安全意识,呵护好自己的生命。

②珍爱自己生命,需要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技能和知识。并且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③珍爱生命需要奉献社会、服务人民,让生命变得充实,以及延伸生命的价值。

④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还需要善待他人的生命。

3、为什么关爱他人?P84、如何关爱他人?

①关爱他人,最基本的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健康权利。

②当他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能够伸出援助之手。

③在重大的灾害面前,勇于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

5、请设计有关“关爱他人”公益广告

①送出一份爱心,收获明媚阳光。②送人玫瑰,手有余香。③尚善若水,厚德载物。

④时代在变,时间在变,不变的是我们的关怀。⑤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6、人生为什么需要坚强的意志?

①人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每个人都要坚强面对挫折。

②坚强的意志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坚强的意志是成功的保证。

④能独立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不轻易受外界的影响;能够在生活中不怕困难和失败,在困难、艰苦的条件面前不动摇;能够果断地处理事情;具有很强的自制力,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7、怎样磨砺坚强的意志?

①在战胜挫折的过程中磨砺意志。

②磨砺坚强意志,需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不能半途而废。

③在不懈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磨砺坚强意志。

④磨砺坚强意志要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并要纠正与学习生活相关的不良习惯。

8、为什么要培养高雅情趣?

①高雅的情趣,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领略自然、社会、和艺术生活的美。

②高雅的情趣,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品位,减轻压力,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

③高雅的情趣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道德文化修养,有助于丰富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④高雅的情趣有利于开拓眼界,充满活力,有助于开发智力和激发创造力。

9、怎样培养高雅情趣?

①培养高雅情趣,从良好的兴趣爱好开始。

②培养高雅情趣,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③培养高雅情趣,要有乐观上进的精神状态。

④培养高雅情趣,还要抵制低级趣味。

下载XX—2018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XX—2018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五篇

    八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知识要点 1. How often多久(一次)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你多久锻炼一次身体? How often does your mother go shopping? 你妈妈多久购一......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写作教案

    一、先掌握新闻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新闻 广义的新闻泛指报纸、广播、电视中常用的各种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调查报告、评论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除......

    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教案

    Unit 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Section A(1a-1c)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新目标》Go for it 八年级英语上册第八单元Unit 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五篇)

    Unit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1. Long time no see. 好久不见。 (习惯用语) 2. I was on vacation last month. be on vacation 正在度假 go on vacation 和 tak......

    八年级上册政治第一单元知识点(小编整理)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说得真不错,我总是爱看书。因为我从书本里明白了很多很多的道理。常常会为了一个故事情节而陷入深深的沉思。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八年级上册政治......

    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一 新人教版

    八年级思想品德 (上册) 测试卷一 第一单元 (考试时间: 45分钟满分:6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请选出并将答案字母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XX—2018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XX—2018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课 件www.xiexiebang.com 第二单元 学会交往天地宽 第三课 在交往中完善自我 教学......

    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备课教案(定稿)

    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备课教案 第3单元 在合作中发展本单元所需课时数6主要内容第5课 合作竞争求发展 第一框:合作使生活之路更宽畅。第二框竞争不忘合作。第6课 和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