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五篇)

时间:2019-05-14 02:1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一篇: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Unit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1.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习惯用语)2.I was on vacation last month.be on vacation 正在度假

go on vacation 和 take a vacation 去度假

“on+名词” 可以表示“在某种状态中”,如on duty(值日), on business(出差), on sale(出售,廉价出售).3.We took quite a few photos there.few, a few, quite a few, little, a little, quite a little的辨析 4.Did you do anything special last month?

形容词修饰不定代词,要放在不定代词的后面 5.Not really.算不上,也不是,不完全是 6.most of the time 大部分时间 7.Stay at home 待在家里

8.Did you do anything fun on your vacation?

on one’s vacation 在某人的假期期间 9.How do/did you like sth?

What do/did you think of sth?

How do/did you feel about sth?

How do/did you think about sth? 10.go shopping 购物

11.I bought something for my parents, but nothing for myself.buy sth.for sb.= buy sb.sth.给某人买某物 12.Why didn’t you buy anything for yourself? Why don’t you do sth? = why not do sth? 提建议

其他表建议的句型:

1.What about/how about...(+名词、代词或动名词)

What about/what about playing basketball?

2.Let’s do...Let’s play basketball.3.Shall we do...Shall we plaly basketball? 13.The only problem was that there was nothing much to do in the evening but

read.动词不定式短语to do in the evening在句子中做后置定语,修饰说明nothing.例:something to eat

But是介词,意思是“除...之外”。But前的动词是do时,后接省略to的不定式做宾语。

14.Still nothing seemed to be bored.seem 好像;似乎;看来 常见的句型:

<1>.主语+seem(+to be)+表语,“某人似乎/看上去...” Tom seems(to be)a very outgoing boy.<2>.It seems + that 从句,意为“似乎”

It seems that no one knows what has happened in the park.<3>.主语+seem+动词不定式短语,意为“某人好像...” He seems to like the present.Bored 指人感到无聊,无趣或使人感到厌烦,主语是人

Boring指事物让人感到无聊,无趣,枯燥或事物本身无趣,做表语或定语

类似的词:interested-interesting worried-worrying tired-tiring

frightened-frightening

excited-exciting 15.Keep a diary 写日记

16.I arrive in Penang in Malaysia this morning with my family.arrive是不及物动词,意为“到达”,arrive in+大地点

arrive at +小地点,后面如果接副词here/there/home等,省略at/in。

We arrive in Shanghai this morning.I am always the first to arrive at the library.Reach为及物动词

I often reach school at seven o’clock.get to 后接地点表示到达某地,后若接副词here/there/home等,省略to.Please call me as soon as you get to Beijing.17.we decided to go to the beach near our hotel.decide to do sth.决定做某事(固定搭配)decide后面不可以接动词ing形式

decide not to do sth.(否定形式)

拓展:decide that;decide + 疑问词 +to do sth I decided that i would decline the invitation.I can’t decide which to choose.18.I feel like i was a bird.Feel like sth 给...的感觉,感受到,像是

I feel like a new man myself.feel like doing sth 想要做某事

I feel like sleeping now.Feel like that 19.For lunch, we had something very special---Malaysian yellow noodles.20.I really enjoyed walking around the town.enjoy doing sth.like doing sth.21.What a difference a day makes!How different a day makes!22.We wanted to walk up to the top.But then it started raining a little so we decided to take the train.Start doing sth.23.Wait for “等待”,wait是不及物动词,常和for连用,wait for sb to do sth “等待某人做某事”

She often waits for the bus at the bus stop.24.Because of 为介词短语,后面接名词、代词或动名词

He was absent because of illness.25.Have a good time

Have a fun time

Enjoy oneself 26.Sounds good/ sounds great.27.But the next day was not as good.28.Did you go with anyone? 29.Everyone jumped up and down in excitemnet.30.In the afternoon, we rode bicycles to Georgetown.Ride做名词,是“骑车,乘车旅行”的意思

It’s a ten-minute bus ride from here to town.<1>.“ride+交通工具”表示“骑/乘...”,常用于自行车、摩托车、马等

I ride a bicycle to school every day.<2>.take+限定词+交通工具

We finally decided to take the bus.<3>.by+交通工具 泛指某种交通方式,交通工具前不加限定词

They usually go to school by car.31.My sister and I tried paragliding.Try to do sth.努力/尽力做某事(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做到),否定式为try not to do sth.I will try to deal with this problem.I will try not to cry.Try doing sth.试着/尝试做某事,表示做某件事情看看是否行得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等,也就是进行某项实验。

They tried making a model plane.Try one’s best to do sth.尽(某人)最大的努力做某事,相当于do one’s best to do sth.You must try your best to win the game.32.We waited a long time for the train and we were wet and cold because we forgot

to bring an umbrella.Forget to do sth.忘记要做某事 事情未做,忘记去做

Forget doing sth.忘记过去曾经做过某事

事情已做,但是忘记了 33.My classmates told me to keep going, so I went on.Tell sb.to do sth.告诉某人做某事

Tell sb.not to do sth.告诉某人不要做某事

Keep doing sth./keep on doing sth.继续/一直/老是/反复做某事

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1.And she also sings more loudly than Tara.而且她唱歌的声音也比塔拉大。Someone knocked loudly at the door.loud 形容词:大声的,响亮的,在少数情况下,可以做副词,放在speak, shout, laugh,talk的后面

loudly 副词:大声地,响亮地 多含有噪音或喧扰声的意味,有时也含有有目的地提高音量,以便让人听见之意,放在所修饰的动词前后均可。Aloud 副词:大声地,出声地 She has a very loud voice.The teacher asked him to read this poem aloud.Suddenly she began to shriek loudly.2.run fast 跑得快

Fast 既是形容词,也是副词

He was running so fast that he couldn’t stop himself.他跑得太快了,一下子停不下来。

fast 形容词和副词 强调速度的快 quickly 副词 表示动作、行动上的快 soon 意为“不久”,表示时间间隔短 You are taking a big risk driving so fast.He got up quickly and went on running.Please write to me soon.3.hard-working 努力工作的 work hard 努力工作/学习

hard work 艰苦的工作

work hard on/at 在...方面努力

He works hard at English and he is a hard-working student.4.be friendly to sb.对某人友好 5.enter a competition 参加比赛

in competition with sb.与某人竞争

Lily is in competition with Lucy for the best singer this year.6.The one with shorter hair.头发较短的那一位。

With“长着,戴着,带着...,有...的” He is a man with a very long nose.With的其他用法:

<1>.With是介词,意为“和...在一起” Come with me.He with his parents takes a walk after supper everyday.<2>.With表示带有,有着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long history.America is a country with very open culture.<3>.With表示手段和方法,意为“以...,用...” The boy likes to eat with a spoon.<4>.with可以表示“关于,对于” They are friendly with us.7.You can tell that Lisa really wanted to win.win: 获胜,赢,赢得。后接比赛,战斗,辩论,奖品,钱等,可以是事和物。Who do yo think will win this competition? beat: 意为“打败,战胜”,后接比赛、战斗、辩论的对手,可以是人和集体。I can beat you at swimming.We won the match and we beat them by the score of 5 to 3.8.Bu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learn something new and have fun.此句中动词不定式做表语。

My work is to teach the students English.His dream is to be a famous game player.have fun 的意思是“过得高兴,玩的愉快”,相当于enjoy oneself, 其后接动词时用动名词的形式.I have fun learning English.9.Are you as friendly as your sister? 否定式是not so/as+ 形容词或副词的原级+ as Japanese is not as important as English.=Japanese is less important than English.Japanese is as important as English.10.I’m taller now than I was two years ago.我现在比两年前高了。ago, before <1>.ago意为“以前”,指从现在说话时算起的若干时间之前,常与一般过去时连用,表示放在“一段时间”的词语之后。I bought my first bike two years ago.<2>.before 意为“在...前面,在...以前,在...之前”,是指从过去或将来某个时候算起若干时间以前,放在表示“时间点或事件”的词语之前,用于完成时或一般过去时等时态,也可单独做状语,而ago不能单独使用。We started our class before eight o’clock.I must finish this letter before I go home.I met you before.B部分

1.be talented in 在...方面有天赋

The girl is talented in music.2.●the same + 名词 + as 意为“...和...一样”

Her hair is the same color as her mother’s.●be the same as 和...相同, 反义词组是be different from(和...不同)

Your book is the same as mine.●the same to 意为“对...来说是一样的,对...没有什么不同”,后面常接表示人的名词或代词。the same前面可以用quite来修饰,但不能用very来修饰。The two choice are quite the same to me.3.true, truly, real, really辨析

Care for, take care of, care about ●care for 照料,关心,喜欢,表示照料,关心某人时常用于肯定句,表示喜欢某人或某物时,常用于疑问句和否定句。

I hope all the students in our class will care for each other.I don’t care for green tea.●take care of相当于look after, 意为“照看,看管”,of后即可接人,也可接物。You must take care of yourself.●care about 关心,计较,在乎,指由于某事重要或因责任所在而关心,计较,一般用于否定句。

He doesn’t about his grades.4.make sb.do sth.使某人做某事

使役动词make和see, hear, listen to , look at, watch, notice 等感官动词(组)都接不带to的不定式做宾语补足语。help后可接to, 也可不接。

●make sb/sth +形容词,表示“使某人(感到)....,使某物...”此时形容词做宾语补足语

The news makes us happy.●make sb + 名词,意为“使某人成为...”,名词作宾语补足语 We make him moniter.●make sb + 动词的过去分词,表示“某人被...”, 动词的过去分词做宾语补足语,有被动含义,宾语可以是反身代词

●make sb/sth do...表示“使某人/某物做...”,不带to的不定式做宾语补足语。注意在被动语态中,不定式to不能省略。She made me wait for a long time.I am made to wait for a long time by her.●make it 表示事业获得成功,某天做成某事,约定时间,及时赶上火车,及时抵达某地等。

Let’s make it at 7:00 O’oclock.I believe that he will finally make it.5.Both单独做主语时,谓语动词要用复数形式。Both are beautiful.Both of 后接名词或代词的复数形式,接名词时,名词前需要有定冠词the或形容词性物主代词my, her, his等 Both of us are students.Both of her children have blue eyes.Both of the two apples are red.Both常用在be动词、助动词或情态动词之后,实义动词之前。We should both thank Tom.Not both属于部分否定,意为“并非两者都”,全部否定用either of...Not...或neither of表示。

Either of us isn’t good at English.Neither of us is good at English.6.Serious是形容词,可以做定语,形容人时表示“严肃的”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一、单元目标:

1、知识和能力: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对文章中的人物或者场景能有自己的感悟和想法。

2、过程和方法:运用记叙文六要素的知识,反复练习,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迅速抓住课文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运用默读的方法加快阅读速度;在比较和感受中,归纳对课文中心的理解和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正视人的生命的珍贵,呼吁和平;在生命之战中,学会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

二、单元课文结构分析

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五篇课文,有反映解放战争的《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有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的《蜡烛》,有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有反映抗日战争的《芦花荡》,有反映德国法西斯暴行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以战争为主题;“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这几篇课文从体裁上来说有的是新闻,有的是小说,还有的是书信,但是几篇课文都是以战争为题材,用战争的线串联起来的。

三、单元重难点

重点:

1、对于新闻体裁的理解和认识,对单元中重点字词的记忆和书写。

2、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能知道新闻的几部分,并准确的在新闻中找出来。

3、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简练、严密的特点。

4、能正确客观的看待战争。

难点:

1、对于几篇文章中战争背景资料的了解。

2、能正确的写简单的新闻。

四、学情分析

在七年级学习的基础上,学生的基础水平有了提高,但是基础还不够扎实,学生的水平个体差异较大,对记叙文的阅读、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把握还不够,记叙的写作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学生刚刚接触新闻体裁,对于新闻体裁的结构五部分把握不好,对于战争的背景了解还不太清楚,教师要在这两方面多下一些功夫。

五、教学课时安排

精读课文各两至三课时,自读课文各一课时。

六、各课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要点 《 新闻两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新闻的记叙要素、结构和特点。

2、过程和方法:以这则新闻为例,学习新闻的记叙要素、结构和特点;在阅读中,学会运用假设比较的方法品味新闻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自己对新闻的认识出发,尝试着评价新闻。

(二)教学要点:《新闻两则》揭示正义战争必胜,非正义战争必败的历史规律。反映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报导了人民革命战争的节节胜利和反革命战争的节节败退的真实现状。教学中要把握:

1、着重探究第一则新闻内容上并列的三个层次,探究三个内容是怎样有机的结合,联系成一个整体的。

2、体会本文的语言表达是 怎样做到准确、简洁的。

3、引导学生对第二则新闻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4、对两则新闻写作上的不同点进行比较。

《芦花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探究人物揣摩性格,欣赏描写环境的语言注重环境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用人物描写的具体行动来认识人物的性格,揣测人物的心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我们中国人民坚强不屈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体会人物的英雄气概。

(二)教学要点:

《芦花荡》以白洋淀地区的抗日战争为小说题材,记叙了人民向侵略者讨还血债的英雄行为,表现了“老头子” 那种孤胆英雄形象。教学中要把握:1轻松飘逸、张弛有度的叙述。

2、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

3、把握主人功的爱、恨以及智慧和勇敢。

4、对主人公过于自尊自信要实事求是的认识。

5、景物描写细腻传神,要仔细品味精彩语句。

6、注意体会侧面表现人民群众英勇抗击侵略者的行动。

《蜡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品析文章动人的写法,体会如果通过朴素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运用标志性的事物来体现文章的中心。

2、过程和方法:细读和速读相结合,了解文意,又能抓住中心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用人的和平期望来呼唤和平的到来和持续。

(二)教学要点:

《蜡烛》叙述了老夫人在枪林弹雨中掩埋烈士的悲壮场面,塑造南斯拉夫母亲那感人肺腑的形象。教学中注意把握:着重感受通过细致的行动来表现老妇人的内心活动,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背景资料和作家的情况来帮助理解文章

2、过程和方法:比较阅读,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要点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以书信的形式,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经。教学中注意把握:

1、文章首先高度赞誉圆明园的艺术成就,然后指出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全人类的。作者凭着想象展示华丽的文明被毁灭,激起人们对强盗行为的愤恨,谴责强盗的行为。

2、感知雨果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

《亲爱的爸爸妈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背景来帮助理解文章

2、过程和方法:理解文章的中心,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

(二)教学要点 :

《亲爱的爸爸妈妈》作者记述自己参加悼念活动的见闻,再现被惨杀者的场面,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的行为。教学中注意把握:

1、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示强盗的灭绝人性。

2、品味意味深长的句子含义。

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一)活动目标

1、开阔文化视野,积累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

2、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内容:正确对待战争,和平才是人类发展的共识。

(三)形式:查阅历史资料,弄清人物事件,交流心得体会。

第三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词汇练习

Unit1

1.He is very strong because he e______ a lot.2.I like watching TV p____________on(关于)Chinese cooking.3.She is a good student,she is h______ ever late for school.4.We wash our hair t______ a week.5.Junk food is not good for our h______.6.My eating h______ are pretty good,so I am very h______.7.Don't worry.M______(可能)he can help you.8.This picture is d____________from that one,can you tell me the d____________ between the two pictures?

9.My grandfather is still healthy,a______ he is over 80 years old.10.I got good g______ with the help of my English teacher last term(学期)。

11.Some students like s______ the Internet.12.Eating a lot of v______ and fruit help people keep in good health.13.My mother has a healthy lifestyle,she eats l______ junk food but more vegetables.参考答案:

1.exercises 2.programs 3.hardly 4.twice 5.health

6.habits,healthy 7.Maybe 8.different,differences

9.although 10.grades 11.surfing 12.vegetables 13.less

第四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指导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指导

说明:为语文报资料,共两则辅导材料。

第一则:战争,请你走开!

文章作者:王崇峰●写在前面

战争它是洪流,使田园荒芜,城郭汪洋,森林毁灭;它是毒蛇,可释放毒液,吞噬生命,残杀灵魂;它是恶魔,能呼唤严冬,制造瘟疫,带来疾病……它的名字叫战争。翻开巨幅的历史画卷,从蛮荒到文明,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着残害与杀戮、凝结着鲜血与泪水的战争史。回眸凝望,荒草萋萋的古战场回荡着多少哀魂的号叫?饱经风霜的华表渗透的可是千军万马的血泪?战争,吞食着人类的良知,剥夺着人生命的权力,面对战争,让我们呼喊:血雨腥风应有涯,铸剑为犁应有日,战争请你走开!我们要和平!

●写作导引

拟个好题目。“题好一半文”,新颖独到的题目,可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可采用比喻手法拟题,如“永恒的丰碑“,既生动形象又韵味十足,表达了对先烈的崇敬;亦可化用歌词为题,如“说句心里话”,情感真挚,感人至深。标题若新颖而有文采,一入眼便会让人颔首称赞。

选个好角度。写文章即是写内心,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要想把文章写好,要选自己最熟悉的素材,抒发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战争是一个极其宽泛的话题,角度不同,战争的内容和性质就不同。这样一个话题也绝对不能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要从小的方面立意、选材,从生活的点滴中寻觅“战争”的主题。为防止文章的下口过大、文章内容空洞,在写作之前,我们不妨选择自己体会和感触最深的一点来写。如写成记叙类文章,虚构战争中某个家庭的变故来透射战争的罪恶;写成议论文,从真实的史料入手,阐述战争给交战双发带来的经济、精神等方方面面的危害;也可以突出对战争的记忆及由此引发的感受,并与现实的自我或现实的社会联系,夹叙夹议,抒写内心最真切的联想与感受;还可以反弹琵琶,逆向思维,即反面立论;亦可以截取一点或一段历史,加以发挥和想象,超越时空,在四维空间中尽享科幻之趣。

用个好形式。在文章立意、选材等一定的情况下,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要勇于尝试另类的文章形式,如:书信体、日记体、人物访谈录等形式,这会让你的文章赢得的青睐。不过,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语言都要庄重、得体,尤其对英雄人物的描述切忌搞什么“黑色幽默”!

第二则:控诉战争,祈愿和平

文章作者:李建平来源:语文报初二版

【写作导引】

人类历史上发生过和正发生的无数次战争,给人类的肉体和精神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已成为当今全球性的共识,“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呼声已响彻世间每一个角落。那么,怎样写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作文呢?

我们生活的今天,局部冲突不断,世界远未实现全面和平。作为一名初中生,你对战争的了解恐怕只限于书报杂志、影视媒体;战争对于你,或者是一种永远的声音,或者只是一种历史的记忆。写作此类没有亲身经历和体验的作文,不妨采取如下步骤

一、准备材料

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各种途径,搜集有关“战争与和平”的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备用。具体可了解有关“战争与和平”的新闻、历史资料、图片、言论,以及战争遗迹、纪念地等。这是写作的准备阶段,也是丰富阅历的有效途径,要认真完成。

二、体验思考

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1.酝酿真情实感。此类作文有一个永恒的主题:“反对战争,呼唤和平”。对搜集到的材料加以体验之后,我们将获得更加细腻、更加深刻的思考。只有真切地体验到战争的血腥和战争给人造成的伤害,对和平的追求才愈发迫切。这样,你的作文才能避免无病呻吟,才有真情实感。

2.寻找写作切入点。你生活在和平年代,是怎么想到写一篇与战争有关的作文的?是一处战争遗址触发了你的情思,还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使你受到了触动,抑或一则新闻报道引起了你的关注?写作的动机不一定非在文中交代,却可能是你写作灵感的触发点。沿着这条思路走下去,你可能找到表达内心情感的一条捷径。

三、写作构思

写作这样的文章,由于没有亲身的体验,很容易陷入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的误区。所以构思的关键是“化虚为实”,具体可用如下方法

1.“搬迁法”:简单说,就是调动各种手段,将距离遥远、年代久远的材料“搬”到你的作文中,使人看了产生真切的感受。比如看了电影《南京!南京!》,就可以把影片中血腥残害百姓的画面描摹出来;再如,可以用“听别人讲故事”的形式构思,如借参加战争的老前辈等之口重现战争的画面。

2.“走入法”:来而不往非“礼”也。“战争”不在身边,我们既然可以“搬”过来,也可以“走”进去。怎么“走”进去?很简单——想象。比如通过想象,描绘战争相关的画面,或者干脆想象一篇寓言或小说也不错哦

第五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新闻两则

●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朗读新闻,要求学生听读,辨明字音及词义,积累词语;指导学生从六个方面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培养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能力训练,学会正确听读。第二课时,速读课文,把握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及结构特点。引导学生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品析新闻的特点,并进行课堂训练,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绥靖、阻遏、锐不可当、安然无恙、神采奕奕”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3.知道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4.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 教学重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整个教学以听和读为主要手段,从“新闻的内容”、“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三个角度对课文作反复阅读,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延伸拓展法。新闻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为让学生切实把握这种文体,教学中宜选择几则新闻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 教学媒体

多媒体、录音机、中央电视台新闻录音磁带(对学生进行情景导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播放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歌曲,见音频资源,教师板书文题)(新课讲授)

一、背景简介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l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背景简介 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lo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二、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内容

1.教师播放选自《新闻两则》(见音频资源)中的则新闻录音片段,请学生用“我听说„„”的句式说出自己所听的内容。

2.选几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评价。教师顺势点明听新闻要抓住内容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3.把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要内容

多媒体播放描写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纪录片或故事片片断(见音频资源)。(1)教师用新华社播音员的口吻朗读这篇新闻稿,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初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及词义(多媒体显示,此处展示为图片)

(2)学生朗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选两位同学分别指出内容的六要素,其余同学补充、评价。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4.把握《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主要内容。(1)学生大声读课文,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多媒体显示,此处展示为图片):

(2)学生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选两位同学交流,明确: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三、回顾历史,引导学生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明确: 两则新闻记述了正义战争的胜利,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历史的记录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

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我们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四、训练学生听读新闻、把握新闻内容的能力。

录音机播放事先录好的一则短新闻(见音频资源《新闻两则》),要求学生听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新闻内容如下: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学生听读,然后交流,教师明确: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二十日夜起至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毛主席发起“向全国进军的号令”。

事件的经过及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贵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各军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南岸阵地,并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第二课时

五、分析探究。

(一)引导学生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

1.分发文字资料“新闻的结构”知识小短文。内容如下:

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和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内容。

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的。又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引标题用来交代背景,点明中心,可有可无;主标题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是新闻必不可少的部分;副标题或者概括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可有可无。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话或第一句话,扼要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内容的六要素经常集中出现在这一部分。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要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

2.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新闻的结构。(2)读出新闻的结构。全班同学齐读标题。男同学齐读导语。女同学齐读主体部分。(3)探究新闻的结构。

提问: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教师明确:“百万”是实数。中路军30万,西路军、东路军各35万。看来,“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提问: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教师明确: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提问: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教师明确:主体部分可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由“西路军”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入“东路军”。

提问: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学生深思,教师明确:文章报道的顺序遵循的是时间顺序。因为中路渡江最早,结束渡江也最早,因而把它安排在最前面。西路和东路虽然同为21日下午开始渡江,但它们的顺序也不能调换,因为西路和中路战斗大致相同,所遇抵抗均较微弱,紧接在一起来介绍,自然而且行文也较方便。3.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1)学生速读课文,理清新闻结构。(2)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补充。

教师明确: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理清结构,需要划分层次。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层,是背景资料,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勾勒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二)引导学生品析两则新闻的特点。

1.要求学生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话。学生明确: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从“1000余华里”,我听出了战线的广大。

从“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我听出了人民军队所向披靡的辉煌战绩。从“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我听出了胜利的豪情。从“不料”,我听出了对敌军的嘲讽,对我军神勇如天兵的赞扬。从“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动词中,我听出了我军英勇善战。

从“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中的“很”,我听出了汤恩伯骄傲自负的心理和毛主席对敌人的嘲弄。

2.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投影显示: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点拨:可用比较的方法揣摩遣词造句,①句可以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②句可从语句的感情色彩人手。“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如果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③a句表达效果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学生另找一些语例,品味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鲜明生动的特点。

3.评析体现新闻“及时”这一重要特点的句子,女生用播音速度朗读,教师点评。

析:“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中“22日22时”表示报道及时。读:“22日22时”须重读。

析:“在过去一年中„„上月„„最近„„两星期前„„现„„”表示报道及时。

读:这些时间词语须重读。

六、课堂小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结千里战线,大气磅礴。《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在今天来说,虽已成为历史,但我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威武气势,他们为人民而战,为正义而战,他们是永远不倒的。

新闻的结构把握,有助于我们高效阅读,阅读时事,阅读社会,阅读人生。

七、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一则新闻,为它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本报北京4月16日讯(记者范绪峰)今天上午,埃及驻华大使穆罕默德•努阿曼•扎拉勒博士应邀到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并作题为“中埃文化和面向21世纪的中埃关系”的演讲。

扎拉勒大使在演讲中回顾了中埃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史,希望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能够代代相传。大使称中埃两国的璀璨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并着重对21世纪中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合作关系作了展望。演讲后,大使与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张建明共同为在人大展览馆举办的“尼罗河畔——埃及艺术、文化展”揭幕。

你认为最合适的标题是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提示:埃及大使与人大学子共话中埃友谊。(能概括出中心事件,符合字数要求即可)

2.下边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同样报道渡江战役,试比较这则消息同课文第一则新闻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哪些异同。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

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进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参考答案】:

相同点:两文都是新闻报道,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两文都报道及时,语言简洁。

不同点:两文的作者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课文统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是对中路军某部渡江情况作介绍,课文介绍渡江情况简明概括,交代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身份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课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课文有对于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敌军情况未作报道。课文语言凝练、概括、生动;《我》文语言形象、易懂。● 板书设计

把握新闻内容——记叙六要素 《新闻两则》 分析新闻结构——结构五部分

理解新闻主题——战争、人民必胜

芦花荡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寒噤、阴惨、仄歪、转弯抹角、张皇失措”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故事梗概,培养速读文章内容并概括文章的能力。

3、理解和分析人物性格,并学习用人物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感受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表达的民族精神。

结合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形象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展示课题

二、明确目标

三、检查预习

四、初读、理清情节 A、补充文学常识:小说三要素

B、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明确: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子找到队伍的故事。

五、再读、评析人物

(一)初步感知人物性格

A、确定小说主人公及其生活背景。

B、补充日本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学生 举例)

C、用“老头子是一个 的人”句式评价人物。

D、明确老头子性格核心:过于自尊和自信。

(二)精读课文,具体分析。

A、在文中找到最能反映老头子“过分自尊和自信”的语句,结合小说情节和描写手法,作简要分析。

B、交流:老头子身上,还有些别的什么品质?

C、总结(用四字短语概括)

老头子是一个自尊自信、机智勇敢、爱憎分明的老英雄。

六、悟读、理解主题

文中对老头子形象,作了细致的刻画,文章还刻画了哪些值得敬佩、歌颂的形象?(讨论、交流)

总结明确: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七、拓展、延伸

文中“老头子”身上,凝聚着所有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假如“老头子”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请你仿照下面的颁奖词,给“老头子”也写一段颁奖词。

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堪称无怨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气。他像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丁晓兵的颁奖词

(明确颁奖词的写作要点:概述事迹,评论功绩,饱含深情。)

八、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欣赏到了一位老当益壮的抗日英雄的形象,我们也学到了一些阅读小说的方法,将它们运用在语文学习中,你会有更大收获。蜡烛

教学目标:

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

1. 预习课文,2. 查找有关二战时期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

▲背景介绍:二战——苏德战事简介

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 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标上自然段,概述课文内容。

明确: 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2.同学们有没发现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能找出来吗?大家一起来找一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明确:1.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㈠.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⑾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㈡.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 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㈢.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 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②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③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 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爬”

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 三次写“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 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3.文中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份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份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4.文中有没有对老妇人进行语言描写?(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画的呢?(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同学生们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并说说通过这些片段你觉得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明确: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5.文章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总结:首先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悼念红军战士。

其次,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像抒情诗,赞美烛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6.本文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这里补充介绍一下通讯的一些知识

明确:通讯,即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它要求真人真事。以叙述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现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们的实践活动。既有新闻性,又有文学性。课外拓展:

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指导思想:

这篇课文主要指导学生自读课本,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公正的反侵略立场;通过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领会本文的反语作用,体味讽刺是艺术效果,认识侵略者的本质。为使课堂充满活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穿插一些语文活动,听说并重,手脑并用,有个性张扬,谱写教与学的和谐乐章。

教材分析:

课文的难度不大,文字通俗易懂。全文主要有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关于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及它的艺术价值和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它的篇幅占一大半,比较而言,作者的表现方法及的描述方式是难点,而后一个内容主要是在反语手法的运用,相对而言,则好理解与掌握。

学情分析:

学生对八国联军对我国圆明园的破坏是较熟悉的,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及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却不甚清楚,对雨果其人也不熟悉。课外阅读工作也做得不太细致认真。但课堂讨论能够积极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赃物、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词义。

2、了解作家及背景材料。

3、了解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教学教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揣摩语言,教师须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入理解句意。媒体选择: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教学程序:

一、导语设计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只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为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作家及背景资料介绍

多媒体显示雨果画像、圆明园建筑。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学生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请理清文章第3段的思路。

明确: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1)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以耗费劳动之巨作结。

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提问: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明确: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4、学生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明确: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对此次胜利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为。

5、学生齐读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容 多媒体显示:(逐句显示)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把 “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全人类的。(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意?)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注意品位加点词。)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五、课堂小结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茍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六、课堂练习

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请以“谢谢你,雨果”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选 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七、作业

仔细阅读文章第三段,展开想像,写一段话,描绘那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如月宫的建筑”——圆明园。

亲爱的爸爸妈妈 目的要求:

1、通过探究文中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和探究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理解作者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的强烈愿望。

重点:

通过探究文中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内容、主题。

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和探究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

文章记述了作者在参加一次悼念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此次活动是为了悼念二战中被屠杀的三百个孩子们。在历史和现实交织的场景中,贯穿着作者强烈的爱恨和严肃的思考,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的罪恶行经,震动读者的心灵,使人们不禁产生一个和作者同样的愿望——“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这篇文章是一篇对法西斯的控诉词,细读文章不难发现,文中充满了一组组看似矛盾对立实则统一的事物:历史与现实、美丽与沉重、忏悔与狡辩、人性的呼唤与罪恶的枪声。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看似矛盾的语句并对之进行分析探究,深刻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一、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聂华苓,女,美国华裔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已出版短篇小说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台湾轶事》以及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等,还有《梦谷集》、《三十年后》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译集。

二、背景资料

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作者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的残酷和沉重,感受到人民的悲哀和愿望。

三、基础字词归纳

蜿蜒(wānyán)婉辞(wǎncí)豌豆(wāndîu)开幕(kāimù)募捐(mùjuān)暮色(mùsâ)

缭绕(liáorào)燎原(liáoyuán)僚友(liáoyǒu)模糊(mïhu)摸底(mōdǐ)膜拜(mïbài)谬论(miùlùn)绸缪(chïumïu)抹墙(mîqiáng)涂抹(túmǒ)抹桌子(māzhuōzǐ)

应邀(yìngyāo)应该(yīnggāi)执著(zhízhuï)著名(zhùmíng)荒谬(huāngmiù)

杀戮(shālù)擢拔(zhuïbá)戳穿(chuōchuān)纳粹(nàcuì)粉碎(fěnsuì)猝死(cùsǐ)荟萃(huìcuì)健忘(jiànwàng 恍惚(huǎnghū)赤裸(chìluǒ)悼(dào)念(niàn)呵护(hēhù)朝拜(cháobài)朝气(zhāoqì)迄今(qìjīn)屹立(yìlì)收讫(shōuqì)乞怜(qǐlián)憧憬(chōngjǐng)

四、词语解释

1.杀戮:杀害。2.荒谬:极其错误,非常不合理。3.憧憬:向往。4.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5.木然: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6.缭绕不绝:这里指声音回环旋转不停。7.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8.片纸只字:指零碎的文字材料或简短的书信。9.朝圣:宗教徒朝拜宗教圣地。10.屹立:竖立,直立。11.健忘:容易忘事。12.执著:坚持 13.缭绕:缠绕。14.赤裸裸:形容光着身子不穿衣服,或形容毫无遮盖掩饰。15.残酷:凶狠冷酷。16.悼念:怀念死者,表示哀痛。17.灭种:消灭种族。18.英亩:面积单位,1英亩=4046.86平方米。19.肃穆:严肃而恭敬。20.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21.倾泻:很快地从高处流下。22.响彻云霄: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23.同胞:同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24.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25.应邀:接受邀请。教学过程:一课时 课 型:新授。方 法:自学指导。过 程:

一、导入新课。在我们的生活中,伴随着“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声稚嫩的呼唤而来的,常常是充满爱意的笑脸和亲切的呵护。但在这篇文章中,伴随着这声呼唤的却是灭绝人性的枪声。面对曾经发生过的惨剧,你对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对和平与幸福,也许会有更多的认识和更深的思考。

有谁知道“六•一”儿童节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节日,即国际儿童节。现在,我们每年都要庆祝这个节日,请你说说,庆祝的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

在庆祝“六•一”儿童节的同时,我们无法忘记,在二次大战中,在南斯拉夫的一个小城里,一天之内,有7000多个无辜生命遭到杀戮,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孩子们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呼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而回应他们的却是冰冷的枪声。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华裔作家聂华苓去回顾那段惨痛的历史。

二、阅读课文,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1)在纪念地的所见所闻;2)看纪念演出;3)记述作家的座谈;4)参观纪念馆

三、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四、重点语句的分析

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与你们一样,心中充满了对这场罪恶的战争的痛恨,和对所有爱好和平的人的敬意。同时,我又发现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语句很难理解,如文章开头的引文中提到的:“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同学们,你们在阅读时有没有发现这样的语句呢?能不能把它们找出来,再细细琢磨这些句子的含义?

1、课文开头的引文说:“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为什么既说是沉重的记忆,又是美丽的记忆? ①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是沉重的;但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他们怀着对生命强烈的爱,却不向刽子手乞怜,表现出了“整个发族的英勇”,这是美丽的。

我国在抗日期间,同样遭受了苦难,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屠杀我国人民,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损失。这段历史是沉重的;我国人民不忘记历史,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不是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这也是美丽的。

2、文中说到:“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句话如何理解?

②孩子们从课堂里被抓走,老师和学生惨遭屠杀,这是沉重的;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面对敌人的枪口,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这是美丽的。

3、如何理解以下语句:“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③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每年的10月21日这一天,成千上万的人都到这来纪念死难的人们,各种艺术家用各种艺术作品来纪念他们,这是美丽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西德作家与日本作家在参加纪念活动时的不同表现?日本人对战争的态度如何?

④多年后,日本作家还在为日军的罪行进行狡辩,这是沉重的;西德作家却在死难者面前沉重地忏悔,深刻地反省,代上辈人受过,这是美丽的。

5、文章写的是血腥的屠杀,可作者却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为题,有什么用意? „„⑤孩子们被残杀,是沉重的;他们临死前留下的片纸只字表达了他们对生活强烈的爱,这是美丽的。„„

萨特的一段话里说记忆是“沉重”的,这容易理解,为什么又说“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呢?

“美丽的记忆”后面一句就说明了为什么“美丽”,要注意“整个民族的英勇”一句,这是说,面对法西斯屠刀,南斯拉夫人宁死不屈。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所谓“合作”就是要他做民族的叛徒,这位老师是有民族气节的,他毫不畏惧,大义凛然。课文第四部分摘录的遗言,表现了无辜的平民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仍然怀着强烈的爱向生者倾吐心声和愿望,没有人向刽子手乞怜。还有一位工人要“孩子们为父报仇”。他们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所以说“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忆。我们崇敬塞尔维亚人的英勇,认同他们的历史观,让我们用良知、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6、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孩子们天真无邪,一直在父母亲人的关爱下幸福地生活,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做出对纳粹“不利”的事来,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7、西德作家明赫白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谅解

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深刻,真诚地进行忏悔。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犯下的,明赫白没有责任,但他却代上一代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敬他。

8作者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现持什么态度?说说理由。

充满了鄙弃的感情色彩。作者不称之为作家,而称之为日本人,用安格尔的话对他进行驳斥;写许多人与明赫白握手,表示理解。却对日本人的冷落表明了各国作家对日本作家发言的否定。9联系上下文说说“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的含义。

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

五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①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不仅写天气,而且一词一顿,极力渲染无限悲哀的气氛。

②“他们杀孩子、老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③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历史的印迹(包括两位生还者),在这凄风苦雨中,与现实融为一体。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但不忘历史、纪念死者,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民族,是何等的荒谬。

六文章中心归纳

本文通过记述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的一次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再现了半个世纪前二战期间的残酷历史,表达了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共同呼声: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七结束语:

这篇文章通过一些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语句敲击人们的心灵,让读者受到震动,与作者产生共鸣,深切体会到战争的罪恶。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世界上仍然还有很多的地方销烟弥漫,母亲们痛苦的眼泪,孩子们惊恐的哭叫,那一双双流露着悲痛和渴望的眼睛似乎在向我们呼喊:不要战争,保卫和平。同学们,希望我们都是和平的维护者,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对照德国,我们的邻国日本忤逆民心,一意孤行,肆意推卸蓄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责任、美化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掩盖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攻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正义审判,拒绝修改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教科书。种种卑劣行径,告诉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要时刻提高警惕呀!板书设计:

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苓

课文由两大部分组成,引言和主体(四个部分)

一、引言

二、主体(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断)

(一)、来到纪念地

(二)、看纪念演出

(三)、参加座谈会

(四)、参观纪念馆

笑声,笑声

枪声,枪声

人性的呼唤——罪恶的枪声

历史——现实 沉重——美丽(德)忏悔——狡辩(日)“世间永远不能 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下载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试卷

    基础知识及运用(25)1、根据拼音完成下列词语(8分)hān ( )然入梦 liàngqiàng( ) 万lài( )俱寂 呜yè( )cǜ( )然 yùn ( )怒 雪 ái ái ( ) piānpiān( )起舞2、完成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说课稿

    第一单元 1 新闻两则(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2 芦花荡(孙犁)3* 蜡烛(西蒙诺夫) 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5* 亲爱的爸爸妈妈(聂华......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写作教案

    一、先掌握新闻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新闻 广义的新闻泛指报纸、广播、电视中常用的各种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调查报告、评论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除......

    人教版政治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政治复习资料------大路李初中1、家庭的特点——家中有亲人,家里有亲情 2、家庭关系的确立——家庭是由关系结合的亲属生活组织。 3、家庭关系是不断变化的,......

    新课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Unit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一、重要短语归纳 1.go on vacation去度假 2.stay at home待在家里3.go to the mountains去爬山 4.go to the beach去海滩5.visit mus......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词语汇总(精选合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词语测试 一、 新闻两则 1、给加点字注音。 业已 鄂 豫 聿 阌乡 .....殷家汇( ) 荻港 歼灭( ) 星宿( ) 签订( ) .....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完稿)(五篇材料)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 主题:《长征组歌》 序语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本站推荐)

    英才班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55分)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逶 迤磅 礴压 黔 境蜷骨 碌呜 咽愠 怒焦 灼 ............ 2、请根据拼音写出汉字(5分) Pãngpàiniān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