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知识青年赴云南支边大事记

时间:2019-05-12 14:3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成都市知识青年赴云南支边大事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成都市知识青年赴云南支边大事记》。

第一篇:成都市知识青年赴云南支边大事记

成都市知识青年赴云南支边大事记

1955年7月6日,团中央在《关于组织青年参加边疆建设问题的一些意见》中,提到拟动员一部分城市中未升学的中小学毕业生及其他失业青年参加垦荒工作。紧接着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又说:“我们觉得,从城市中动员年轻力壮的、有文化的青年去参加垦荒工作是有好处的。也是今后解决城市中不能升学的初中、高小毕业学生和无职业青年的就业问题的一个办法。” 1957年3月,云南省农垦局成立。

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计划从1958年到1963年,从内地动员几百万青年到这些参加社会主义开发和建设工作。使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够逐步地同内地一样获得迅速发展,并责成农垦部负责此项工作。

1965年,首批四川知识青年赴云南农场支边,被分到德宏、临沧、红河三个垦区。其中,成都知青于10月10日、12月6日离蓉。1969年10月6日,中央军委决定在原云南农场的基础上组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由昆明军区代管。

1970年3月1日,根据昆明军区颁布的《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编制表》,昆明军区抽调和配备了约2700名现役军人干部,完成了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设在思茅,下辖四个师共32个团。到1971年7月,安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近10万人。1970年8月25日至10月5日,全国12个生产建设兵团和西藏农建师的师以上干部170余人在北京参加“全国生产建设兵团会议”。会议确定:生产建设兵团的性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的一支武装生产部队,既是生产队又是战斗队工作队。平时以生产为主,劳武结合,亦兵亦农亦工。会议确定,生产建设兵团的领导关系隶属解放军各大军区,无论是大军区直接领导还是大军区委托各省军区领导,都必须服从所在省区党委的一元化领导。兵团党的建设、政治思想工作、平时工作、行政管理、军事训练、指挥调动、战备装备由军区负责;生产建设、财务、物资由省区革命委员会负责;年度计划、长远规划由兵团统一编制,纳入所在省区的计划和规划。兵团使用的土地、水源、草场、山林、矿藏等应当在各省区的领导下统筹安排。会议确定,广东云南要大力发展橡胶,力争早日结束我国橡胶依赖进口的局面。1970年12月28日,国家计委电话通知,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办事组办公室:国家计委同意“云南向四川招收4万知识青年,参加云南建设兵团”。拟计划招40300人,最后四川超额完成。

1971年2月,根据国家计委指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以师、团为单位组建“知识青年动员接受组”奔赴四川成都重庆,动员组织应届初中毕业生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参加边疆建设。

四川省革命委员会1971年2月4日以川革函【71】37号发出《关于分配部分一九七一年中学毕业生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参加边疆建设的通知》。省革委毕业生分配组当月10日,颁发了《动员知识青年到边疆去宣传提纲》,开始动员毕业生到云南边疆。同时兵团按有关部门1月23日制定的到云南兵团新战士的五个条件要求,接收战士。

1971年3月10日,成都首批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支边青年1053人,乘“知青专列”由成都出发,奔赴云南边疆。

1971年3月24日凌晨,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三团二营四连女生宿舍发生火灾,十名到兵团才一个星期的成都女知青不幸丧生,她们是:施桂芳、范金凤、李晓妮、傅国秀、阮国清、周金秀、傅蓉碧、万禄秀、李观玉、晏启芬,均为成都市第39中学校学生,年龄最大者18最小者未满17岁。她们成了云南兵团“知龄”最短的永远的知青。1971年7月7日,最后一列“知青专列”从成都出发,在四个月的时间里,成都市共开行17次“知青专列”,共计运送了16625名知青赴云南支边。

1971年9月6日,四川省革委毕业生分配组在《关于动员一九七一年应届中学毕业生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参加边疆建设工作总结报告》的最后部分谈到:少数学校突出政治,深入不够,存在单纯的任务观点,在动员工作初期,宣传工作有片面性,对兵团的前途远景讲的多,对当前存在的暂时困难讲的找少;政审条件掌握有些偏高偏严;少数父母年老,而有的是独子,独女的,或体弱多病不宜在边疆生活的也动员去了。

1972年3月20日至6月2日,四川省组织大型慰问团赴云南慰问支边知青。其中成都分团到了二师、三师的十个团、47个营、414个连队,行程4800公里。慰问期间,召开各种座谈会871次,慰问会49次,文艺演出89场,放映电影66场。之后,四川省成都市革命委员会政治工作组以成革政【1972】21号文件发了,慰问赴滇支边青年代表团成都分团汇报材料,并组织家长和有关单位作了汇报。1973年4月3日,国务院批转国务院科技组《关于高等学校1973年招生工作的意见》。当年,首次在农场公开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3年6月22日至8月8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知识青年工作会议,华国锋副总理主持会议。会议期间中央领导人对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问题表示了关注和愤慨。

1973年10月,兵团总部对赴滇知识青年进行了全面统计。据统计,到1973年10月,兵团共接收知青99839人。其中,男性54406人,女性42722人。上海知青35052人;北京知青5035人;四川知青41712人;昆明知青7229人。知青中送上大学的264人;参军695人;调走1194人;因病退回原地1596人;因公死亡31人;病故52人;事故死亡62人;自杀25人;擅自返乡647人;因公致残53人,知青中,犯罪劳教39人;判刑52人;判死刑1人,现在编95128人。1973年11月28日,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在景洪召开宣判大会,判处迫害知识青年的罪犯贾小山、张国亮等四人死刑。

1974年4月,兵团党委要求在知青中提拔一定数量的副职干部。其中,成都知青唐朝民、董玉华(女)分别担任二师、三师副师长。还有不少知青在兵团总部、各师、团、营连担任正副职务。

1974年6月,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组织大型汇报慰问团赴四川汇报慰问,成都分团有五十余人,其中,成都知青有13人参加了慰问汇报团。

1974年8月28日,位于德宏州瑞丽县的三师十一团发生了以成都知青为主的“地震逃亡冲关事件”,后来,参与的知青绝大多数被遣返回连队。十一团团党委发布命令:

1、对参加跑地震的知青不再追究;

2、凡买过知青东西的老职工必须立刻全部退还给知青,并且不许向知青索要一分钱。

1974年9月,昆明军区发出撤销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建制的命令。至10月29日,撤销工作结束,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全部恢复原国营农场的建制。

1975年11月,首届四川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在成都召开。赴云南支边的成渝两地知青也组成了有13名知青的代表团参加了大会。

1977年10月2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宣布: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决定停止推荐入学,恢复大中专学校统一考试和择优录取制度。全国城乡共有五百七十余万招生应考,其中知识青年考生占考生总数一半以上,约三百万人。云南省考生十三万,农场应试知青约五万人,最后录取各类大中专学校将近一千人。

1978年8月29日,国家劳动总局在关于病退、困退知识青年工龄计算问题的复函内提出:原分配在农场、垦殖场当职工的知识青年,经县以上知青办批准按病退、困退离开农场后,又重新参加工作的,可以将他们在农场、垦殖场的连续工龄与重新参加工作后的连续工作时间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1978年10月31日至12月10日,推迟了近两年的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开了四十多天,最后形成了两个文件,一个是《会议纪要》,一个是《国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12月12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了知识青年的问题,并批准了这两个文件。(《纪要》中提出:今后若干年内还要继续动员知识青年下乡,但下乡人数将逐步减少,城市中学毕业生分配实行进学校、上山下乡、支援边疆、城市安排四个面向的原则,留城面要逐步扩大。《试行规定》中明确:农场知青作为国营企业职工,今后不再享受下乡知青的待遇。这样引起了农场知青的不满)。1978年11月,上海知青翟玲仙,在分场卫生所生产时,由于明显医疗事故,导致母子双亡。在知青中引起巨大震动,人们对死者的哀悼,演绎成对自己命运的抗争。

1978年10月中旬开始的知青返城活动,以上海知青丁惠民为首的知青代表,带领数万农场知青请愿罢工、赴京请愿,受到国务院副总理王震接见。

1978年底至1979年初,在云南各国营农场数万知青为返城而努力的时候,以成都知青为主的勐定农场知青的罢工请愿绝食,引起中央高层的极大关注,使勐定农场成为知青返城活动最后的中心。并直接导致了知青返城的圆满解决。

1978年12月23日,孟定农场知青发起成立了“知青返城请愿委员会” 1978年12月25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由云南省委和国家农垦总局负责处理云南农垦系统发生的事件。时任农林部副部长、国家农垦总局局长、国务院知青办副主任的赵凡受命于危难之中,代表中央赴云南处理知青事件。当天赵凡搭乘云南省委书记安平生的飞机一同飞往昆明。在飞机上,赵凡同安平生就如何解决云南知青问题交换了意见。

1978年12月29日,孟定农场“知青返城请愿委员会”发出《请愿宣言》。1979年1月4日,孟定农场知青开始在场部静坐请愿。

1979年1月6日,在孟定农场场部静坐请愿的知青派出211名知青在场部招待所开始绝食。

1979年1月9日晚,中央调查组组长、农林部副部长、国家农垦总局局长、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副组长赵凡从景洪赶到孟定。

1979年1月10日上午,赵凡邀请了四名知青代表到部队招待所座谈,说明了国务院调查组到孟定的目的。在听了知青们的汇报后,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赵凡决定立即到现场和广大知青见面。

下午四点左右,赵凡来到孟定农场场部,接见集聚在场部的大约三四千知青。

1979年1月11日、12日,赵帆在孟定分别和中央、省工作组,孟定农场的干部座谈,对他们在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工作表示赞扬和慰问,要求他们继续做好工作。

1979年1月中旬,在赵凡的协调和敦促下,四川、上海、北京和云南有关部门在昆明联席召开会议,各省市对知青回城均表示认可。1月15日,时任云南省委书记的安平生发表《十五条讲话》,其中一条是“知青不愿留下的,都可以回去”。1979年1月22日,中共四川省委决定,四川的知青可以分期分批地回去。省委决定采取六种方式逐步解决在云南的四川知青返城问题:

一、照顾特殊困难和病退;

二、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的职工退休可以由是云南支边知青的子女顶替;

三、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单位在云南知青中招工;

四、增加大中专技校在云南知青中的招生名额;

五、参军的知青复员专业后可以回到父母身边;

六、知青中夫妻分居两地的可以照顾调动。可以说四川方面对解决云南知青问题尽了最大的努力。后来四川还接受了一些回上海有困难的知青在成都重庆落户。上海北京市委也同意大部分接收本市的知青,得到了中央批准。1979年1月21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了北京、上海、四川、云南等有关省、市领导和知青办负责人参加的紧急会议,商量云南国营农场知识青年的善后事宜。会议决定,对全省七万多知识青年,尽量做工作,愿意留下的欢迎,不愿留的都走。于是,为云南国营农场知识青年的返城打开了绿灯。

1979年1月25日,在昆明召开了云南省国营农场党委书记会议。赵凡在会上明确表示,知青闹事是人民内部矛盾,只要采取正确的办法,是可以解决的。后来在国家农垦总局的会议上,赵凡又表示,知青问题不仅是云南的问题,新疆、黑龙江、上海、北京都存在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工作重心转移都有困难。

1979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择要转载《文汇报》2月6日发表的读者来信和评论员文章,返城**首次披露于全国。

1979年2月13日以川革发【1979】13号文件,发出《关于统筹解决我省在云南各国营农场下乡知识青年实际困难的通知》。《通知》第四条指出:解决云南各国营农场下乡知识青年的问题,一定要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与省内在乡和按政策留城知青统筹安排,在系统和单位有增人指标时,按原有“几优先”的规定(如三个子女在乡的、一户没有一个子女安排工作的、独子女、孤儿、群孤、身边无人、父母无固定收入者)协商给予安排,落实一个安排一个,落实一批安排一批;一定要经过本人申请,领导批准,严格履行一切应办的手续才得入户,才能安排……

1979年,农场知青实现了大返城。返城率达97%。

1990年10月,云南农垦总局出版的《云南农垦纪略》,该书对知青在滇这段历史,作了较为客观的记载。

1991年6月8日至15日,为纪念赴云南支边二十周年,成都赴滇知青在四川展览馆举行了《青春无悔——赴滇支边二十周年回顾展》暨《青春无悔》一书首发式。在成都、在四川、乃至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

2001年,为纪念赴云南支边三十周年,全国各地知青纷纷重返第二故乡,回到魂牵梦系的云南垦区探亲,观光、旅游。受到农场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这期间以2001年“五·一”“十·一”两次成都知青专列影响最大。

2003年8月30日至9月2日,当年处理调查云南国营农场知青为返城而举行请愿活动一事的中央调查组组长、农林部副部长、国家农垦总局局长、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副组长,87岁高龄的赵凡同志专程来成都看望当年的农场知青。

整理辑录 邱汉渝 杨 全 谢光治

第二篇:赴成都市考察报告

赴成都市考察报告

9月24-28日,市农业局副局长沈洪学带领点军区、猇亭区农林水局负责人及局办公室相关人员一行5人对四川成都市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发展模式进行了考察学习。先后听取了成都市农委的经验介绍,到成都市锦江区新农村建设“五朵金花”实地考察,认真学习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资料,深刻感受到了发展城郊观光休闲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广阔前景和巨大效益。通过学习考察,解放了思想,找到了差距,坚定了信心,启发很大,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经验

成都市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务院规划确定的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全市辖9区4市6县,1.24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125万,具有“大城市带大郊区”的特点。2003以来,成都市把统筹城乡发展摆到统揽全局的战略位置,在发展理念、思路目标、工作措施上大胆改革创新,举全市之力强力推进;坚持重点突破,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抓规划引领,抓示范带动,大力促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突出改革创新,以市场化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全面激发城乡发展活力;全面开展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打造高效政府,努力提高服务城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2007年6月,成都市获批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今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复了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总体方案》。通过统筹城乡发展近六年的实践,成都市迎来了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得到实惠较多的重要历史时期。2008年与2003年相比,成都市的GDP翻了一番多;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了6倍。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590元,同比增长12.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成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经验有:(一)

运用市场机制,推进“三个集中”,谋求规模化发展,是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功实践。科学的实践路径是指引成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构成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路径。

一是推进工业集中发展,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和保护环境。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成都市调整了全市工业布局规划,将原规模小、布局散的116个工业开发区,归并为21个主导产业突出的工业集中发展区,通过规划调控和政策引导,着力发展电子、机械(含汽车)、医药、食品、石化、航空航天等产业集群,推进了工业集中集约发展,2008年,工业集中度达68.2%。如双流县为鼓励乡镇向集中区招商引荐项目,实行对招商引荐镇的“全分”政策,即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税收、地区生产总值全部计入该镇,对各镇引入工业集中发展区工业项目实行奖励。同时,还引进成都蛟龙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兴建蛟龙工业港,农民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股,按工业地产经营方式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目前,蛟龙工业港双流园区共引进企业440家,户均占地不足10亩。

二是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居住,促进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的转变。为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规划建设14个中等城市、90个新型小城镇、2000个农村新型社区、3000个聚居点,形成了“特大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新市镇—农村新型社区”五级完善的现代城乡体系。通过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每年解决失地农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10万人以上。以县城和区域中心镇为重点,按照城市社会标准建设新型社区,解决征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居住问题,推动农民向城镇

居民转变。在城郊区,以建设大型社区为突破口,实现农民就地城市化。锦江区引导7.4万农民向3个集中居住区集中,走出了一条“不征地、不失业、不失利”就地城市化的新路子。目前,成都市6个近郊区建设了20多个大型集中居住区,65%以上的农民实现了集中居住。在远郊区,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原则,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的农民新区,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和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如都江堰市探索了社会资本联建、统规统建、统规自建、城乡联建等集中居住区建设模式,80%以上的农民实现了集中居住。成都市龙泉驿区探索的“龙华实践”模式是农民向城镇集中的一个成功缩影。2004年,龙泉驿区大面镇龙华村开始探索城乡一体化试点,该村利用土地整理政策将农民的宅基地转换到成龙路旁,修建农村新型社区“西博苑”,从此龙华村正式变成龙华社区。2006年初,8个居民小组、700余户龙华人入住花园小区西博苑。每人按35平方米的标准分配住房,并有10平方米的虚拟铺面——所谓虚拟,是指村民将配置的10平方米铺面交由合作社经营,获得分红收入。合作社引进投资商,经营安置后节余的宅基地。在“龙华实践”基础上,龙泉驿区将目标拓展到偏远山区大兰村的农民变“市民”的探索。大兰村位于龙泉驿区山区万兴乡,共有485户村民,1654人。由于山高路陡,出行、饮水、就业、就医、购物、上学等都十分困难。2007年,龙泉驿区将首批50户233人移民下山,入住西博苑,拉开了生态移民的序幕。如今,龙华社区的居民人人脸上都洋溢幸福快乐的笑容。78岁的李代模就是其中的一位,置换土地后,全家分到了4套花园小区的房子,他和妻子单独住在一套70多平方米的房子时里。去年,他带着爱人到泰国去旅游了一次。2008年,成都市新建城乡新型社区602个,总面积2503万平方米,入住38.5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63.5%。

三是稳步推进土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坚持以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稳步推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到2008年,实施规模经营235.6万亩,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615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911个,带动农户面达65%。

如锦江区引导三圣乡红砂村、幸福村、江家堰村、驸马村、万福村等5个村大力发展花卉观光农业,采取“土地有偿流转、业主规模经营”,“土地量化入股、企村合作经营”等模式,创造性地打造出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花香农居等“五朵金花”,成为成都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大品牌。2008年,“五朵金花”接待游客1220.6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016.48万元,同比增长15.46%,区域内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0208元,农民工资经营性收入占比超过70%。

(二)转变政府职能是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动力。城乡一体化发展最重要的特征是改变传统体制下以城市为核心的管理理念,构建“城乡统筹、系统推进”的管理指导思想,将农村发展纳入城市发展的管理框架之中。为了尽快改变农村发展落后对城市整体发展的制约,大量的政策向农村倾斜,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政府主导在成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中主要表现为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建立城乡融通的管理体制和为农村地区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一是推进城镇体系建设,增强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成都市规划建立了由1个特大城市、14个中等城市、30个重点镇、60个新市和2000个农村新型社区构成的城镇体系。加快县城和区域中心镇建设,优先发展一批重点镇,增强了城镇产业集聚功能和带动周边地区农村发展的能力。

二是推进城乡重大交通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区域竞争力。实施了市域高速公路网、多通道路网、县道公路网、加密乡村公路网等“五网”建设,启动了连接一、二、三圈层的“三轨九路”重大交通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城市公交向农村延伸,率先在西部实现了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水泥路和城乡客运一体化。

三是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成都市先后投资19.73亿元实施了农村410所中心学校、223个乡镇公立卫生院、2396个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以及农村文化站(室)、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了城乡公共服务硬件设施均衡配置。

四是推进农村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全面推进水、电、路、电视、电话、网络等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实行了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成都市和锦江区两级财政共投资1.2亿元,对三圣乡5个村的乡村道路进行了硬化刷黑,对房屋进行了统一改造,完善了通讯、引水、供电、供气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将城市文明成果向乡村延伸,改善了涉农社区人居环境,进一步加快了涉农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三)科学制定城乡规划是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依据。科学的统筹规划是奠定科学发展和依法行政的基础。成都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下大力抓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努力提高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建立健全了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成都市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城乡一盘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原则,突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县城、区域中心镇为重点,建立了科学分工、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规划,以及与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农村空间布局规划,精心编制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形成了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城乡规划体系,体现了“三个集中”的原则,为构建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加强规划的约束力。成都市在规划一经制定后就纳入法制管理,各项工作严格按规划推进;改革和调整不利于规划管理的种种体制障碍,形成有利于规划管理的机制和办法;加强规划监察,坚决纠正和查处各类违法建设的行为,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彻底改变了过去城乡粗放型发展和建了拆、拆了建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城乡统筹、全方位推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支持系统,是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手段。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

1、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成都市大力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全面推行了并联审批和集中服务,较好地解决了政府管理缺位、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着眼于促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先后进行了规划、农业、水务、交通、林业和园林等涉及30个部门的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率先在全省实施了乡镇、行政村区划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社区管理办法,初步形成城乡一体、高效运转的管理体制。

2、大力推进公共服务改革,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大力推进城乡户籍、就业制度改革。成都市先后三次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逐步建立起城乡一元化户籍制度。狠抓就业制度改革,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培训、就业优惠政策、就业援助、就业工作责任制等体系,促进了城乡充分就业,被国家列为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二是大力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完善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制度的同时,建立了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制度、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少儿住院互助金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被劳动部列为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试点城市。三是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在加大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学校、医院用人和分配制度改革,推动城乡教师、医务人员合理流动,促进了城乡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分别在成都市召开现场会推广经验。

3、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着眼于建立健全归属清晰、产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一是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工作,落实农民对土地和房屋的财产权。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制定登记确权管理办法,对农村集体土地发放所有权证和使用权证;对农村房屋发放房屋所有权证。全面启动了确权改革试点工作,截至2008年末,全市共有222个乡镇、1703个村(社会)启动了农村产权确权工作,涉及农户122.4万户,已完成确权颁证37.2万户。二是创新耕地保护机制,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粮食生产能力不下降。制定了《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由市、县两级财政设立耕地保护基金(补贴标准为基本农田每年每亩400元、一般耕地每年每亩300元),为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民提供养老保险补贴,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三是探索农村产权流转,促进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变。制定了《成都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暂行办法》、《成都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措施,促进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未利用地承包权流转。探索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制度,实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作价入股等形式的市场流转。探索农村房屋产权流转。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所,各区(市)县根据自身实际,在制定相应流转办法的基础上,积极搭建产权流转有形市场。截至2008年末,产权实现流转21120宗,流转金额150987.6万元。

4、深化农业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农村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切实加大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出台了《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城乡统筹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的意见(试行)》,明确规定:农村土地整理和“拆院并院”节约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经批准后等量挂钩到规划建设用地区有偿使用,所获收益必须全部用于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出台了《关于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意见(试行)》,规定“以2008年为基数,各级政府每年新增的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政府性投资主要用于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直至城乡公共服务基本达到均等化”,进一步强化财政对“三农”的刚性投入。2003年至2008年全市财政对“三农”的投入逐步增长,各级财政累计投入“三农”的资金达到402.3亿元,年均递增63.6%,高于同期财政支出增速32个百分点。二是改革对财政“三农”投入的方式。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组建了市级现代农业物流业投资公司,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融平台。三是健全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农业的机制。发布《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指南》,调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的积极性。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662家。

5、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农民参与。2003年,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统筹城乡发展,锦江区政府依托城郊优势,因地制宜,设计出“政府主导、集体运作、农户参与”的农家乐旅游发展模式。2005年实施了第二次改造,区政府按人均35平方米的宅基地面积,每平方米100元的标准,餐饮用具“买一送一”等方式补助农民,引导农民对农家乐设施升级换代,促进了当地农家乐快速发展。2008年,三圣乡农家乐经营户达320多家。其中,红砂村占地4000余亩,人口2310人,全村共有农家乐常年经营户30余户。在红砂村,我们参观了300多平米的曾家大院,园内花木扶疏,小桥流水。店主人曾华美,以前在成都打工。2003年,曾华美被父亲请回家当老板,响应政府号召建农家乐,改造外墙和装修厨房、卫生间,政府补助80%,个人只需要承担20%。当年10月,“四川省首届花卉博览会”在三圣乡举行,旅游业顿时红火起来,带活了农家乐。曾华美第一天就收入

600多元,这是以往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初试成功后,曾华美在政府的引导和大力扶持下,不断加大投入,改造提升农家乐档次。2008年,她经营的曾家大院,除了楼房,其他固定资产总额近30万,每年纯收入10万元。

6、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党领导下充满活力的群众自治机制。在全市推行了以基层党组织书记公推直远、开放“三会”(党委常委全或全委全、人大常委全、政府常务会)、社会评价干部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形成了以群众满意为价值取向、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结合,促进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和改善村“两委”建设,完善农村基层治理结构,构建在党的领导下,以政府管理为基础、村民自治为核心、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多元乡村治理机制,逐步改“代民作主”为“农民自主”。

二、几点启示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成功实践,充分展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美好前景,让我们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更重要的是坚定了推进宜昌市主城区和郊区统筹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明确了努力方向。

(一)明确功能定位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金钥匙”,是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有效途径。2003年,成都市做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策,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围绕此战略,成都市把主城区和区(市)县所在地作为工业经济区域予以重点支持发展,与此同时,特别强调在中心城市和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及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搞好第三产业,注重业态转换和结构的升级。按照此要求,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9区4市6县根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针对中心城市大市场的有效需求,明确了本区域的产业功能定位。近郊区突出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发展二、三产业,在远郊区(不具备城市化和工业化条件的其他农村地区)则积极发挥城市支持农村的作用,大力实施“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扶贫开发”三大工程,走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沃野千里的都江堰灌区优化种、养业布局,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贡献,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农业的产业化来具体落实和有效夯实城乡一体化进程。相比之下,宜昌做得还不够,各区在推进城郊一体化发展中区域功能不明确。对此,宜昌市城郊各区要深入调研和认真思考,近快明确各自的区域功能定位,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基础和龙头。成都市坚持城乡统筹规划,即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政策措施一体化。把“三个集中”原则贯穿在规划思路中,将城乡统筹的思想在规划中加以体现;把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优化城乡互动的产业形态,构建城乡融合的发展空间,在规划管理中加以落实。规划充分体现了城市文明成果向郊区和农村地区的辐射和延伸,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机制。例如,锦江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做法就很好地体现了规划的科学性,从而使规划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打造了国家4A级风景区“五朵”金花。借鉴成都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功探索和经验,宜昌四个城郊区一要坚持规划先行。有了规划可以避免政府工作的盲目性,也可以通过规划引进智力资源,提升政府和地方的工作水平。二要坚持科学合理规划。在“小区域、多元化”的总体原则指导下,规划的合理性体现于是否发挥了各个区域的比较优势,是否有利于各个区域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合理配置资源。同时,要注意把握规划和“计划”的本质差别,“规划”是对各个地方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指导,它不应超越政府和市场分工的边界。三要坚持落实好规划。规划就是城市的“宪法”,要坚决执行,稳定推进,确保见成效。

(三)树立统筹城乡新的工作理念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成都市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实现了工作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他们使用最多的词汇,就是要实现“城乡满覆盖”、“全域成都”。从“城市劳动局”到“城乡劳动局”,从“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从这些称谓上的细微变化,折射出了成都市新的工作理念和方式。以统筹城乡的新理念指导每项工作的每个环节,已成为成都市广大干部的共识和努力。通过近六年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成都市已形成了城、郊同发展共繁荣的生动局面。我们在成都考察时,看到成都市主城区和近郊区一个样,没有差别。反观宜昌相差甚远,城乡发展很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郊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宜昌主城区的道路越来越靓,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越来越齐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越来越健全,而郊区的广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猇亭区农村电网改造由于容量受限,部分地区农村家电下乡买回的电冰箱、洗衣机等电器不能正常工作使用,抗旱及排水灌溉也受到影响。农村道路交通不畅,部分地方和基地的农产品运输仍需要牛车、拖拉机转运,增加了农产品生产成本,与现代农业建设不相适应,也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据统计,宜昌市辖区共有99个行政村,只有79个村通自来水。二是城市支持农村与农村服务城市缺乏双向互动的意识。近年来,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方针指引下,宜昌逐步加大了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着力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村面貌逐渐得到改观。但广大农村服务城市发展的意识淡薄。如宜昌城郊的农家乐价格比较高,超出了一般的市民消费承受能力,拒市民千里之外,而在成都锦江区三圣乡“农家乐”消费一次,包括吃和玩,每人只花销三十元左右,一桌宴席平时要258元,周末358元,很实惠的乡村假日休闲,非常符合当地大众消费需求。再比如宜昌城郊菜农对出售的蔬菜希望长得越漂亮越好、生猪长得越快越好,对自食的蔬菜病虫再多也很少打药,自食的生猪长得再慢也不喂饲料。城市支持农村的理念与农村服务城市的意识反差很大、不协调。借鉴成都经验,宜昌要加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要缩小城乡差距,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城市要大力扶持城郊农村发展,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郊农村要大力服务城市,让市民有一个好的休闲度假娱乐消费环境,能吃上“放心菜”、“放心肉”等安全农产品。

(四)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成都市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各项改革力度,在农村投(融)资政策、农村产权制度和土地流转政策等方面勇于实践创新。在农业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成立了组建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小城镇投资公司、现代农业物流业投资公司,聚集各种资金扩大对农业投入,仅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一家就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和授信149.3亿元。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成都各级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农民房屋、耕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发证,提高了农村资产资本化程度,推进了农村土地流转。成都锦江区先后出台耕保护管理、集体建设用权确权登记管理与流转管理等九个配套办法,按照“农民——村级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农锦公司——项目业主”的流程,打破农村土地的村组界限,推进土地流转,改过去分散经营为适度规模经营。因此,我市各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放在战略和全局的位置,学习成都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大胆尝试,勇于实践,加大创新探索和工作推进力度,努力实现新突破。

(五)强化产业支撑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突出产业支撑,坚持“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原则,促进城乡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夯实了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比如,成都市锦江区红砂村的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成都郫县的农科新村,成都邛崃的花楸村等,都是立足自己的特色资源禀赋,针对中心城市大市场的有效需求,转换业态,输出长项,成功地把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使农业产业化立足多元化特点,适度低层次起步,汇集多数农户参与,取得良好效果。而宜昌城郊产业配套发展比较滞后,城郊蔬菜、花卉、都市观光农业、农家乐餐饮业、乡村休闲旅游度假业等产业虽有发展,但其规模、建设档次都不高,有待提高。要鼓励农户自主开发“农家乐”、“休闲农庄”“垂钓园”等旅游产品,深入挖掘“农家乐”内涵,提升层次,丰富内容,促进农民增收。要注重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推进特色产品品牌化、产品生产标准化、农民组织化,建设特色产品批发市场,促进产品销售。

考察组成员:沈洪学

李建军

刘远高

第三篇:赴云南考察报告

关于赴云南、贵州旅游工作的考察报告

(2011年4月)

4月14日-21日,根据省旅游局统一安排,AAAA随省旅游考察团一行20人在省旅游局AAA的带领下赴云南、贵州进行了考察学习。期间,考察团与两省旅游局进行了座谈交流,并考察了云南的玉龙雪山、丽江古城、大理古城、石林和贵州的遵义会议会址、黄果树等景区,考察期间,大家边看边议,认真思考,感受颇深,达到了解放思想、学习先进、借鉴经验、增进友谊的目的。

一、主要感受

(一)旅游经济发达。2010年,贵州省接待国内外游客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061亿元,占GDP的16.67%;云南省接待国内外游客1.4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6.83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2%,分别比我省高出8.9和4.3个百分点,旅游业已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特别是云南省丽江市去年接待游客909.97万人次,旅游收入112.46多亿元,占GDP的78.3%,目前,丽江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达到4.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

(二)产业要素配套完善。云、贵两省旅游产业化已具规模,吃、住、行、游、购、娱等产业要素完备,功能健全,基本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如云南大理有星级饭店97家、旅行社47家、旅游车船公司9家、旅游定点购物商店21家,导服中心、游客集散中心、执法大队等机构设施健全,可及时为游客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民俗旅游特色鲜明。云、贵两省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省份,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造就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考察期间,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民族特色和氛围。如大理丽江、遵义的导游都穿戴本民族服饰,游客就餐去的是当地的特色餐馆,在大理洱海游船上有白

1族三道茶表演,丽江古城还有纳西族的民族舞蹈等等。

(四)大型演出拉长产业链条。两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多样文化和城市文化的优势,推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旅游为文化产业注入活力,文化为旅游产业增添魅力。云南推出了《云南印象》、贵州推出了《多彩贵州风》、还有丽江的《印象〃丽江》等大型演出,这些节目都大气磅礴、震撼人心,游客场场爆满,既丰富了游览项目,又延长了游客的滞留时间,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几点收获

(一)坚定了加快齐河旅游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云、贵两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区位偏僻,山地、丘陵多,交通不畅,近几年靠着良好的旅游资源,每个地市(州)都培植起了几个主打的旅游项目,旅游业异军突起,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昆明、丽江、大理仅旅游交通成本就达到1000多元,但每年到此线路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达千万人次以上。我县亚洲最大的海洋世界即将开业,国内顶级的水上世界、欢乐世界和温泉度假村正在加紧建设,挺起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脊梁的齐晏古城也即将开工,另外还有晏子湖、华苹创意产业园等一批高层次旅游项目。随着京沪高铁的全线贯通和一批旅游项目的建成营业,AAA旅游必将迎来一个跨越式、爆发式的发展时期,AAA也将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二)增强了加快旅游产业要素配套的紧迫感。昆明、丽江、遵义等旅游发达地区,克服困难,加大投入,旅游产业要素基本完备。随着海洋极地世界暑假期间的建成开放和京沪高铁的全线通车,到我县的游客将出现“井喷式”的增加,而我县围绕景区的旅游配套还没有效展开,如何规范旅游市场,满足游客需求,成为当前首要而紧迫的任务。

(三)学习了旅游发达地区的经验做法。通过与两地的座谈和与兄弟县市旅游局的交流,了解了外地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如在旅游执法大队建设上,大都实行淡、旺季两种方法,旅游旺季由旅游局牵头,与公安、工商、卫生等相关单位联合执法,旅游淡季则以县旅游局执法大队为主;交通干线旅游指示牌的设置大多是由市县财政出资,旅游局负责对指示牌的图样进行设计把关,相关部门分工负责落实安装。同时在城市建设上作为大景区来打造,在游客的餐饮、购物上突出地方特色,住宿上适应高、中、低档游客的消费需求。

(四)增进了友谊,扩大了交流。这次外出考察既有省局有关处室领导,市局领导,也有旅游发达县市区旅游局的主要负责同志,时间虽短,但考察团成员加强沟通交流,相互关心关照,创造了团结友爱的氛围,不仅增进了友谊,同时也学到了外地先进经验和做法,找出了自身的差距,为做好今后工作创造了条件。

三、几点思考

(一)全力加快旅游大项目建设。旅游项目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根基和载体,也是一个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从所参观的各地来看,有了大项目,旅游才旺,有了好项目,旅游发展水平才高。因此要进一步强化项目意识,把为项目服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牢固树立“为项目服务是我们的职责,让客商满意是我们的追求”的思想。重点围绕AAA等重大旅游项目,搞服务、优环境,力促AAA项目暑假期间竣工营业;AAA年内开工建设,AAA、AAA年内完成大型设备订购、湖面开挖、地形改貌和各功能区主体工程建设,2012年建成投入运营;AAA年内完成温泉酒店主体和配套附属设施建设,2013年建成营业。加快AAA项目,力争今年完成一期温泉酒店及附属设施建设。AAAA完成AAA水库项目建设。

(二)强力推进旅游产业要素配套。当前产业要素配套任务繁重,涉及面广,迫在眉睫,要把工作重点向该项工作倾斜,一是加快旅游标识体系建设。近期与坤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联手启动该项工作,旅游局负责设计标准、内容,企业负责确定位置,由县政府

负责把任务分解到部门,确保6月底前全面完成。二是尽快组建旅游执法大队。同时协同工商、交通、卫生、公安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三是加快住宿、餐饮设施配套。县政府应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对AAAAA等几家能够承接大型旅游团队的宾馆饭店进行升级改造;由AAAA和AAAA镇政府规划设计美食一条街、购物一条街,迅速启动建设四是景区厕所修建工作,由AAAA和AAA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按照旅游厕所的有关规定,在停车场修建两处水冲式厕所。

(三)大力提升城市旅游功能。云、贵旅游发达地区的每座城市就是一个大型旅游景区,处处都植入了旅游内涵,有效地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品位。我县应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和文明城市为契机,按照打造大景区的思路,加快提升城市旅游功能,特别是大力做好城区绿化、美化、净化和夜景工程的修复和提升,高水平建好城市关键节点的景观绿化、美化,全面打造城市景观体系。要健全城市旅游标识系统,营造城市的旅游文化氛围,增加城市旅游的亲和力。

(四)着力拉长产业链条。发展乡村旅游是加快旅游富民,拉长产业链条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要充分发挥我县区位交通优势,坚持“点”、“面”两手抓,在“点”上抓项目,在“面”上应突出抓好乡村旅游的开发,鼓励引导A镇、A镇等交通方便、资源丰富、基础较好的乡镇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农业、采摘农业,积极推出“乡村有我一分田”、“AAA”等活动,争创全省旅游强乡镇、特色村。加强区域合作,精心谋划旅游线路,与AAAAA等周边景区整合线路,形成黄金旅游线路,真正形成AAAA“一日游”、“二日游”。

(五)倾力突出民俗文化特色。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云、贵两省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张力,大力丰富旅游产业内涵,成为旅游大省。我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AAAAA等民间文艺形式,有着深厚的AAAA文化底蕴,应加大地方文化挖掘力度,在各个旅游项目中突出民俗文化内涵,聘请国内外知名导演和艺术家,借鉴杭州宋城千古情、云南印象等成功经验,着力在AAAA打造一台AAAA为特色的大型文艺节目,提升文化品味,丰富旅游内涵。

第四篇:赴云南学习考察报告

赴云南学习考察报告

沐抚办事处木贡村大学生村官谭大勇

12月21日至12月27日,沐抚办事处党委、办事处组织2011年秋冬季全办在编在岗(包括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职工对云南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为期7天的考察学习。在整个考察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阅览和朋友介绍,自身饱览了云南的大好风光和民族风情,心灵得到了升华同时结合自己所处大峡谷旅游风景区也有所体会。现将具体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云南考察基本情况:

此次考察先后赴昆明市、石林、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等4个州市。实地考察了云南民族村、园艺博览园、花卉市场、石林风景区、丽江古城、大理古城、天龙八部影视城、苍山洱海、玉龙雪山等十余个景区景点,期间分别在天龙八部影视城和云南民族村观看了天龙八部影视节目和云南民族风情歌舞表演等旅游文化精品节目。从中领略到这一片西南边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民族文化的挖掘利用、文化旅游产业的培育发展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值得恩施州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学习,深刻感受到云南这一片古老、壮丽的红土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江河纵横和物种的丰富。直观的感受到云南作为祖国的边疆省份在立足省情,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加快发展中呈现出的创新与进取,感触颇深,启发良多。

(一)得天独厚的旅游民族文化资源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省份,全省共有25个少数民族。汉族人口为3062.9万人,占总人口的66.6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533.7万人,占总人口的33.37%。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16个:彝、白、哈尼、傣族、傈僳、拉祜、佤、纳西、景颇、布朗、普米、阿昌、怒族、基诺、德昂、独龙。在云南各族人民都有自己的旅游文化民族特色,有自己的风俗文化经典,比如有彝、白、傣、哈尼、壮、苗、傈僳、佤、回、纳西、拉祜、景颇、瑶、藏、布朗、阿昌、蒙古、崩龙、独龙、普米等族的云南民歌,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纳西族的东巴文化等。

(二)闻名世界的历史名号——春城

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所以气候也很复杂。主要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昆明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亦是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圈!此外,它还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枢纽,是中国唯一面向东盟的大都市。因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城区温度在0—29℃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这样在全球亦少有的气候特征使昆明以“春城”而享誉中外!

(三)丽江古城,古韵与现代——完美的交响曲

走进丽江古城,束河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错落有致。街头有一潭泉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不论是古城的街道、广场牌坊、水系、桥梁还是民居装饰、庭院小品、槛联匾额、碑刻条石,无不渗透纳西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无不充分体现地方民族宗教、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展现历史文化的深厚和丰富内容。在古城中酒吧淋漓,在柳荫下,柔风中,看着清清的水静静地流淌,品着各色菜肴,饮着啤酒,和朋友聊聊天,抑或一个人喝着咖啡发呆,尽情享受在都市中所未有的闲静,有兴趣,还可请那些流浪的艺人坐下,给自己画个肖像或者是漫画,当作一份在古城特别的珍藏。古城的古韵与现代表现得淋漓尽致,能让人忘却都市的烦恼,回到久违的闲适,却又能品味到都市的繁华,让人留恋往返。

二、云南旅游发展的先进经验

(一)政府主导,文化旅游成为云南旅游的亮点

在20世纪80年代,云南省政府意识到主要靠“烟经济”为主

导的单一结构性经济的风险性,提出要依托云南资源优势,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做出了依托云南神奇的自然景观、独特的立体气候、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绚丽的民族风情,把旅游业作为云南重要的经济产业来发展,使云南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潜力。其中“云南民族村”是云南文化旅游产品的巅峰之作。云南民族村位于滇池北岸的海埂,是一条由东向西仲入滇池的狭长的半岛沙滩,俗称“海埂”。其占地面积2万亩,有天然的游浴场和体育训练基地,为娱乐度假的好地方,集云南主要的彝、白、傣、苗、景颇、佤、哈尼、纳西、傈僳、独龙等25个少数民族的村寨、民族歌舞厅、民族广场以及激光喷泉、水幕电影等旅游设施。民族村寨采用复原陈列的手法展示云南的民族风情。走进村里只见不同风格的民族村寨分布其间,错落有致,各展风姿,各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村舍建筑、生产、生活、宗教习俗均如实地展示出来,是云南民族文化的缩影。游客在村寨里,除可了解云南各民族的建筑风格、民族服饰、民族风俗外,还可以观赏激光喷泉、水幕电影、民族歌舞、大象表演;品尝民族风味小吃,购买民族工艺品。身着民族服饰的导游小姐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讲解各少数民族的习俗。结合各少数民族节日,在村里还举行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僳僳族的“刀杆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纳西族的“三朵节”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族节日活动,让人们尽兴观赏,沉浸在各民族的海洋里,是云南旅游的重要旅游景区。

(二)旅游与休闲购物的完美结合,丰富旅游文化产品

云南省通过长期的努力已经完善了整个旅游产业链的建设,实现了旅游业的第二次创业,精品景点的完善,休闲娱乐品牌的打造,使得云南旅游业发展呈现兴兴向荣的局势。“七彩云南”购物商城的打造,成为云南省旅游产业二次创业的精品工程,它位于昆明至石林公路旁,距昆明12公里,集旅游、休闲、观光、餐饮和购物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品牌。来自全国各地的旅行团,几乎都会被导游带到“七彩云南”,那里有百年老店“庆沣祥”茶庄,还有各类购物馆:

银饰、玉器、土特产、中药材等。除此之外,丽江古城——酒吧一条街、大理三月街、云南民族村等著名休闲娱乐旅游景点,都是政府打造的一流的旅游名片。

(三)产业体系完善,全民共同服务旅游大业。

云南旅游产业化已具规模,吃、住、行、游、购、娱、信息等产业要素完备,功能健全,完全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重点旅游城市功能综合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健全,高效便捷;旅游重点区域的航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畅通无阻,大理至昆明有旅游专线铁路;景区功能配套较为完善,绿化、净化、美化到位。如丽江有5A级景区两个,古城区辖区内就有星级宾馆酒店146家,其中五星级4家,四星级16家,三星级46家,二星级62家,一星级18家;非星级宾馆、酒店、客栈、招待所953家,其中特色等级50家;旅游购物店30家;旅行社27家;导游3000多名。云南的旅游业不仅仅成为政府主导的支柱产业,同时全民参与旅游建设服务旅游大局的意识深入人心。

三、云南考察的几点启示

经过几日云南的考察,回到自己的家乡——大峡谷,几经思考,我们此行在云南进行旅游考察,我们了解了它当前的旅游状况和建设旅游的先进经验,而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赶上它,如何做到取其长而补己短,如何才能让恩施大峡谷风景区成为海外知名景区,能够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影响,下面将自己的几点拙劣观点展示如下。

(一)完善旅游风景区建设,确定大峡谷旅游风景区科学的建设目标。恩施大峡谷是新兴的旅游景区,目前还处于建设初期,旅游风景区的各大功能区建设还很不完善,风景区的发展目标还不够科学。通过在云南进行旅游考察,云南知名风景区建设无不体现了几大特点:一是旅游功能区建设完善;二是旅游文化特色鲜明;三是各景点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搞旅游。所以,恩施大峡谷下一步的建设目标要做到:政府主导,完善旅游功能区,打造特色旅游文化,发动群众齐心协力建设风景区。

(二)打造恩施大峡谷特色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云南正是做好了这一点,才实现了云南旅游产业的二次创业,成效明显。对于恩施大峡谷来说,创世神话传说,土家民族风情与巴文化,马帮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去开发与利用。恩施大峡谷的旅游不仅仅只是看看风景,而是要让游客能够在观看景观的同时感受文化,愿意留下来进一步观光学习,让文化的魅力得以发挥,留住游客,感动游客。

(三)发动群众,全民参与服务旅游大业。云南旅游之所以蒸蒸日上,离不开人民群众参与旅游建设的积极性,正因为有了全民参与服务旅游大局的意识,才会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让游客被当地人民的盛情所感动。恩施大峡谷人民在建设旅游的意识上还不够强,小农意识、传统观念还比较深厚,这就需要我们政府通过正面引导发动、宣传、教育,来改善整个地区的旅游服务意识,真正实现全民参与旅游建设,用友善、热情、纯洁、坚韧、希望的民族精神去留住游客、感动游客。

恩施大峡谷的旅游服务功能区建设正日趋完善,大峡谷的知名度日益提高,但是大峡谷旅游建设还有很多缺陷,旅游文化还没有特色,人民参与服务旅游的意识还不强,大峡谷风景区建设“任重而道远”,还需在建设特色鲜明的旅游风景区上下功夫,利用全省打造“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建设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区、“仙居恩施”建设大势,顺势而上把握机遇,大胆创新,将恩施大峡谷建设成为“鄂西旅游文化圈”的典型亮点工程,真正实现旅游增收富民的理想。

第五篇:赴云南园林考察报告

赴云南园林考察报告

考察地点:云南

考察时间:2012.3.1-2012.3.6

考察路线:丽江—大理—昆明

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步伐,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实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单位组织这次外出考察,我们来到了美丽的云南,主要考察了丽江、大理、昆明三个城市,考察的主要对象是当地的园林规划、园林绿化、古城建筑风格及布局和当地的人文特色。

一、丽江

玉水寨

玉水寨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山水相依,风景异常秀丽,是丽江纳西族地区的东巴圣地。神龙三叠水瀑布群是玉水寨一大景观,一股泉水顺着山坡而下,折成三大叠,台阶有高有低,层次有多有少,水声各异,同样的叠水做法在白水河也可看到。这种利用山坡地形设计的台阶叠水具有广泛的利用价值。湖面不规则的石汀步,汀步间植一些灌木,驳岸柳树和修剪成各种形状的灌木混植,水底植物随水流摆动,似随风摇曳,鱼儿穿梭;湖面木栈道和亲水平台和宁静的湖水融为一体,让过往的游客和水有了亲密接触的机会,这是我们今后的湖面施工中可以以借鉴的地方。

丽江古城

走在街上,道路两旁普遍采用木结构的花池,池里种着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矮牵牛等草本花卉,树池边缘种一些藤本植物,长势良好的藤本植物覆盖了花池的上部,一些地方还采用了分层的花池,整个树池上部和四周都摆放着颜色各异的菊花和三色堇等植物,给人以柔和自然的感觉。对比之下,我们城区采用的石材结构花池显得过于硬化,今后的城区建设和改造中可以适当考虑配置一些木结构的花池,同时使用木箱等种植花卉还可以节约 1

空间,减少对人行道的占用,方便行人通行,减少市民为绕近道而践踏花带的现象。

在一些广场和大的道路两旁绿化带,低矮的观叶植物或花叶兼美的植物组成各种图案或文字,植物被修剪成平整或和缓的曲面。我们城区的几个广场见不到这种做法,今后新建的公园或广场可以考虑多设计一些具有主题的花坛或花带,布置在广场可以增加节日喜庆气氛,具有格式图样的道路绿化带可以缓解司机和行人的视疲劳。

虽然没有高楼可立,但是我们依然很享受具有本地特色的建筑给我们心灵上带来的愉悦感。丽江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与整个古城环境相得益彰。走进丽江彩石铺成的古老街道,漫游镇北商业中心四方街,便见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民居或门前架桥,或屋后有溪,街头巷尾无数涓涓细流,穿墙绕户蜿蜒而去。这股股清流都来自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

古城的街巷,水傍街,街依水。缠绕在房前屋后的流水是古城的血脉;四通八达的街道是古城的骨架;水上的小桥是古城的关节;四方街是古城的心脏;这些组成了一个鲜活的丽江古城。排列有序的民居,节次鳞比的青瓦,还有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面,两旁红漆木屋整齐的排列着,每个角落都充满着古色古香的韵味,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山、水、建筑、街道、植物完美的融为一体。

古街的青石板,斑痕累累、深浅不匀,一条条石板久经踩磨而变得更加光滑洁净,石板沧桑的痕迹似乎在诉说着这座古城的故事。采用青石板铺就路面,便于清扫冲洗街道,避免雨季路烂泥泞,冬季路面风尘。

二、大理

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苍山,形成了“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用他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热爱,修建出这座像世外桃源一

般美丽,却又触手可及、带着温度的城市。他们把这个城市修葺出清一色青瓦白墙的房子,鹅卵石堆砌的围墙,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他们不分季节的养花种树,在每家每户缔造一个大小不等的花园,种植着名贵的兰花、山茶、杜鹃,含羞草、狗尾巴草,让各种花红绿蔓伸到墙外,连出一条条花巷,把芬芳弥漫了全城。他们延续着唐宋遗风,把清冽的泉水从苍山上引进城里,穿街绕巷,让叮咚的水声不绝于耳。

在古城,随处可见各种造景水池,汀步、跳水石、跌水台阶、养鱼池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水景工程是古城园林景观的一大特色,古亭被由多个大小不一的方形水池组合而成的池塘所围绕,湖边的亭子里,休憩的人们坐在长椅上,一边欣赏着湖面的荷花,一边悠闲的聊天,显得非常惬意。放眼湖面,争先开放的睡莲,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水面植物配置水面景观低于人的视线,与水边景观呼应,加上水中倒影,最宜观赏。亭、台、楼、阁、榭、塔等园林建筑旁的水景,或设计种有优美树姿、色彩艳丽的观花、观叶树种时,水中植物配置切忌拥塞,留出足够空旷的水面来展示倒影。

三、昆明

世博园

世博园内花团锦簇,到处是花的海洋,迎宾广场800米花园大道上,盛开着虞美人、三色堇、孔雀草、一串红等鲜花,还有那五根象征五大洲的花柱,虽没有了当年的热闹氛围,但世博园依然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绿化保持良好,这时的我们宛若置身于花的海洋。花柱、花钟、花草做的恐龙等造型各异的花坛,花坛主要用在规则式园林的建筑物前、入口、广场、道路旁或自然式园林的草坪上。

走进围墙的一隅,发现这里的设计也是别具匠心,用文化石叠成的墙柱色泽鲜明、纹理丰富、风格各异,花叶蔓长春悠长的绿藤从边缘垂悬而下,一种柔软的质感,藤蔓悬空,每一片叶子都得以自由舒展,与阳光亲密接触。

盆景的应用也随处可见,这里的盆景知无不局限于各种造型树桩,也大量种植一些草本花卉,普遍用在一些展馆门口、道路

两侧、道路节点、人行道旁,它将大自然的优美景色形象地浓缩于盆具中,有缩小的园林艺术之誉,小小的盆具中能领略到自然的风光和人文气息。它不仅为游憩之处,亦有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以及恢复人体身心疲劳之功效。

四、对城区绿化的建议

根据观察,除了新改造的建山路,我县城区的许多道路的绿化工作做得还不尽完美,如白岩山南路、白岩山北路等道路几乎没有绿化,很多旧区绿化不足、品质较差,宜开展道路和旧区绿化改造工作。坚持新植和改造并重,树、灌、花、草并茂,既注重整体上的流线美,更重视结构上的层次美、色彩上的和谐美。

综合以上因素,针对城区绿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以乔木为主

城区的主要道路上应以乔木为主要绿化植物,这是因为乔木的高大冠幅投影面积较高可以得到更多的树荫,同时乔木易种植、易养护适合城区地少人多的特点。

(二)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适地适树是植物选择的基本原则,采用乡土树种可以体现当地城市特色,同时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对病虫害具有较强的抗性、成林快,容易养护管理,可以考虑香樟、八月桂、红豆杉、罗汉松、楠木、香樟、山杜英等乡土树种。

(三)适当引进外来树种

当地林种树种结构单一,林木病虫害日趋严重,引进和丰富新的树种,改善林种结构,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引进一些观赏树种可以明显地美化了城市景观。

(四)多种植生态树种

在一些工业园区和主要交通干道两侧种植各种生态树种,选择一些对有毒气体抗性强,耐烟尘的树种。如:香樟、杜英、女贞、广玉兰等。

(五)搞好立体绿化建设

立体绿化是建设节约型园林的具体体现。我县的地形决定了城市建设中会留下许多的护坡、台阶等影响视线、美观的硬伤,要充分利用地形特点,使用藤蔓植物实施各种类型的立体绿化。在城区中有条件的单位小区屋顶积极推广屋顶绿化,可探索一些政策给予屋顶绿化进行支持。

(六)积极开展拆危建绿、拆墙透绿工程。

按照县政府政府关于拆危建绿的工作要求,利用旧城改造的机会,在城市中的老社区建设一批景观质量好的绿化广场或者社区公园,方便市民出门见绿。要动员沿街社会单位开展拆墙透绿,扩宽绿化景观空间,增加道路绿化纵深感。

(七)加大执法力度,保护好现有绿化成果。

按照绿线管理办法对规划绿地,禁建区绿地,城市现有公园绿地进行严格保护。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督管理,坚持依法建绿、依法管绿。对乱砍滥伐树木和侵占绿地、破坏绿化设施等行为,要坚决依法查处,严厉打击,切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整治广告力度,拆除遮绿占绿广告。

(八)加强日常绿化管护,确保城市绿化景观效果。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形象的重方面,要加大绿地日常管护力度,特别是加强新栽大树、大苗的管护,保证成活率。及时更换绿地中的死亡植株,补植裸露土地,加强对整型植物和草坪的修剪,保证良好的绿化景观效果,要加大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倡导使用生物农药或无公害农药。

下载成都市知识青年赴云南支边大事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成都市知识青年赴云南支边大事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赴云南考察报告4.23

    关于赴云南、贵州旅游工作的考察报告(2011年4月)4月14日-21日,根据省旅游局统一安排,副县长AAA、县旅游局局长AAA随山东省旅游考察团一行20人在省旅游局党组成员、人教处处长AAA......

    赴云南学习考察报告

    赴云南学习考察报告 为加强外宣队伍建设,开拓基层外宣干部的眼界,学习内地省市开展旅游文化外宣工作的先进经验,让基层外宣干部学会从多角度全方位的对外宣传介绍阿勒泰。地委......

    云南电力体制发展大事记(1949-2004)

    云南电力体制发展大事记【云南电力大事记(1949.10~2004.9)】 ★1912年4月12日(农历)云南石龙坝水电站建成投产发电,拉开了云南电力工业的序幕。 ★1949年底,云南省装机容量1.45万......

    赴云南学习考察报告1

    赴云南学习考察报告 朱亚敏2011年10月下旬,在庆阳市委党校老师的带领下,我随学习考察组赴云南实地参观考察。在考察期间我领略了云南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直观地感受到云南作......

    赴云南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赴云南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学校于7月16日至7月24日期间组织各教研组长前往云南省昆明铁路机械学校、云南省贸易经济学校和昆明市盘龙区职业高级中学进行考察学习。这几所学校......

    赴云南学习考察报告1范文合集

    赴云南学习考察报告 2010年3月下旬,在兰州市委党校老师的带领下,我随学习考察组赴云南实地参观考察。在昆明期间,受到了昆明学院的热情接待,并聆听了该院老师《关于昆明经济发展......

    关于赴成都市学习考察情况的报告

    关于赴成都市学习考察情况的报告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先进,查找不足,激发我单位农发工作人员干新农业事业和新农村工作的热情, 2012年3月25日至29日,由农发从业人员提......

    赴成都市龙泉驿区挂职学习心得体会

    赴成都市龙泉驿区挂职学习情况总结 长宁县财政局 彭云 2011年7月20日至10月19日期间,我有幸按照组织安排,来到成都市龙泉驿区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挂职学习,其间得到了区委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