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5-16第1学期教科室工作总结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教科室工作总结
本学期,教科室在校长室的领导下,在各部门的配合下,本着教科研为学校发展服务,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为学生服务的宗旨,紧张、有序、扎实、有效地开展教科研工作,为进一步提升全体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下面就这学年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统筹各项工作,提升办学品位。
1.以提升品位为追求,认真制定各项计划。
为提升教科研品位,学期初,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组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科室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校本培训计划等。召备课组长会议,明确集体备课的要求,确定学期教研活动内容,一系列计划的制定和措施的落实为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保证。
2.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彰显办学特色。
学校以“体育示范校”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篮球小组、足球小组、乒乓球小组及田径组 等,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学校打破时间要求,尝试进行午自习,要求学生12:40~13:30务必进班,年级组安排教师值班,为学生下午听课学习聚集了精力;构建学习小组,要求班主任根据本班是实情、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这样,可以互相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也有效地控制了辍学的现象综合实践活动向校外的延伸已初见雏形。重视班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建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完善了10多个贴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
二、营造科研氛围,促进教师成长。
1.以继续教育为抓手,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为提高教师素质,学校高度重视校本培训。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师德培训、理念培训、教学培训、班务工作培训等。通过重温教学常规,规范了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行为;学校反复强调教师利用“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通过网络更新教师的理念,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学校能按教体局要求,及时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和听课活动,培训后认真消化,写好培训小结,回校后组织二次培训,以提高全体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2.以集体备课为契机,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开学初,召开备课组长会议,明确职责,提出要求,保证集体备课时间。组长要订好计划,明确单元主备人,并上报教科室。学校要求所有领导班子实行推门听课,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为确保备课的实效,教科室定期组织抽查。从随机抽查的现场效果可以看出,集体备课时,大部分教研组讨论气氛热烈,各成员均能受益。集体备课内容也非常丰富,有周上课内容研讨,有公开课的研讨,有公开课评议,有校本课题研究中困惑的解决策略研讨,有月考进度的商榷等,确实起到了共同提高的作用。
三、搭建竞技舞台,锤炼教师队伍。
1.以课堂教研为阵地,打造高效活力课堂
为打造高效活力课堂,学校通过举行各种形式的校级公开课、学区观摩课、研究课的课堂教研,促进各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2.通过跑操(队形队列)、学科竞赛的方式,强化竞赛的竞争意识,并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
四、拓展科研成果,宣传督查并重,1.以规范优质为目标,加大相关工作的宣传和督查力度。
为了解各项工作的进展,教科室定期检查教师教学设计及作业批改,并检查学生对“讲学稿”的使用情况。为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学校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并要求班级做好使用记录;检查备课组能不能准时是否有迟到和早退现象。集体备课能根据计划实施,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集体备课内容丰富,备课内容有针对性,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实实在在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问题。
2.以乐教善思为习惯,鼓励老师笔耕不辍。
为使教师养成“乐教善思,笔耕不辍”的学习习惯,积极宣传、发动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件制作及制作发明等参加评比。本学期有多名教师和学生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五、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尽管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仍存在少数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欠佳,教科研的意识仍然淡薄,有的甚至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对待工作。以后我们将本着人性化的态度走进他们的心里,与他们交流和沟通,争取把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做得尽善尽美。
教科室
二○一六年元月二十日
第二篇:12-13第2学期教科室工作总结
2012-2013第二学期教科室工作总结
按照本学期学校的工作要点,在各职能部门、年级组、教研组、各学科备课组相互配合,全体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下,教科室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工作任务,当然,也存在不足,为了及时总结经验,获得信息反馈,以便调整下学期工作思路,现就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本学期开展的各项工作
(一)常规工作,常抓不懈
利用每周一上午第二节课教研活动例会,检查、总结上周的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并指导和布置下周的教研活动。坚持检查各年级学科备课组工作。在年级组、教研组的双重管理下,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龙头的备课组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各学科备课组都能按学校的要求实行集体备课,互相学习,优势互补。
(二)重视培训工作,提高教研能力
为了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向兄弟学校的优秀教师学习,学校以凤阳县教育局“满意课堂建设”为平台,组织校内观摩课,为赴县级比赛做好充分准备。各教研组组织教师积极参与,通过观摩学习
促使教师要勤奋学习,转变观念,增强教研意识。
(三)规范常规教学,提高教学成绩
要求教研组每周都必须开展教研活动,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开展,要提前告知教科室。校长带头,亲自走进课堂,实行推门听课,了解教师课堂教学基本情况,指导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坚持下班检查,下年级组了解情况,到学生中去了解情况,帮助毕业年级教师解决问题,使科任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和复习策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月考后的分析工作,通过月考信息反馈,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备课组的职能作用,使复习工作少走弯路。及时捕捉2011年中、高考信息,使复习工作方向明确。
与教务处紧密配合,定时检查教师的教案书写及作业批改情况。共同组织了毕业班的联考及非毕业年级中期、期末考试命题阅卷工作,正确引导非毕业年级工作正常运行。和教务处共同组织了中期、期末教学大检查。在学期末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要求教师上报下学期的任课申请。
(四)积极组织各种竞赛和活动。
本学期英语教研组和语文教研组均组织了先后开展了演讲比赛;团委与政教处一起组织“读书活动”演讲比赛。鼓励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多数教师都获得了较好的等次。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科研意识不够强烈;
2、集体备课不够健全;
三、以后的努力方向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加强教育科研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学校各个层面课题的针对性、实效性研究,将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推向深入;同时更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还要认真了解教师的专业需求,组织好教师的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争取使教科研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教 科 室
二○一三年六月二十四日
第三篇:2010第一学期教科室工作计划1
2010第一学期教科室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依据本学期学校紧抓教学管理的总体精神,通过开展撰写论文、教学案例评比、校本培训等活动,以教研促教学,以教研带动全体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逐步成长为研究型教师。为全体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从而促使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使本校办学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新学期工作任务及目标
(一)加强理论学习工作
中小学教科研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应该抓好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工作。只有把学习工作抓好了,广大教师都能以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并能将此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学校教科研工作才能算真正地开展起来了。为此,教科室要向各位老师积极推荐一些优秀的理论学习材料,并做好理论学习管理。教科室要与教导处协调,积极争取教师理论学习的时间,初步确定每两至三周进行一次集中学习。要求教师善于抓紧平时的空余时间进行学习。
(二)强化课题研究管理
课题研究要特别注重过程管理,避免只有“方案”和“报告”的虚无的课题研究。因为这样的课题研究只会滋生广大教师对教科研“假”和“空”的错误认识。本学期主要做好课题的申报和课题的中期检查工作。
1、课题申报。根据区教科所布置,本学期将继续进行2011课题申报。为了提高课题的申报质量,我们将努力请专家来校以讲座、个别辅导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引领、辅导。教科室也将理清思路,从学校的大局和教师的个体入手,争取申报一些高质量、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2、做好区级课题中期检查。教科室要根据各课题的特点,要求相关教师扎扎实实按方案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做好各项资料的积累、整理工作。教科室要督促各课题组做好结题的准备工作,如材料的汇总、分析,研究成果的最终形成。
(三)加强特色校本研修,开辟教师专业发展成长的捷径
建立长效实效的“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引领教师在学习中实践、在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1、督促指导论文写作。教师的论文发表和得奖是学校教科研工作最明显而直接的成果显现,教科室要督促和指导教师勤于笔耕,并积极向外推荐教师的优秀文章,让教师在文章发表和得奖中享受参与教科研的幸福,从而在全校形成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的良好风气。
2、开展实课研讨活动。本学期,教科室继续把校本教研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上。通过专家引领、导师指导等形式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教学新理念,认真上好校内的集体备课研讨课、教师全员随堂课、骨干教师示范课等,各教研组要切实开展课后后续活动,做到“学-研-讲-评-改”,上课教师要写好说课稿和教学设计,教研组长要组织教师认真写好评课稿,组织互动讨论,将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观看讲座、示范课、个别辅导,增强教师的理论素养及教育教学水平。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精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做好读书随笔,结合实践写写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四篇:2011——2012上学期教科室工作总结
2011-2012学年上学期教科室工作总结
本学期,是承担国家重点子课题——“课堂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研究”的第一学期,教科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资料的准备,还有开题会的准备;成功召开了开题会,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另外,还督促老师在课堂中加以实践。虽然是初步实施,但扎实稳步,取得了初步效果和阶段性成功。
一、优点。反思一学期工作,我觉得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好。
1、资料准备充分。在开题会之前,教科室做了大量工作,准备了本学期要用的各种资料。准备了研究计划表、教科室工作运行表、计划实施进度检查单、理论学习材料、理论学习问卷调查、理论学习检测题、老师个人反思记录、教研组活动及反思记录、学校课题组活动及会议记录等。由于准备充分,保证了顺利开题,为课题的实践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成功举办开题会。9月15日,子课题“课堂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研究”在学校阶梯教室举行了开题会。全体老师参加,特邀请教育中心教科室王明平主任参加。在开题会上,何杰校长致开幕词。我从“我们为什么要选这个课题”、“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课题的可行性”、“老师该做什么”、“本学期具体要做哪些事”五个方面进行了动员。王明平主任表示了祝贺,并做了演讲。开题会的成功,为本学期开展的各项教科研活动指明了方向。
3、全员参与,分层活动。本课题要求所有老师参与,参与率达
100%,力度比较大。在管理中,我分了三个层次:一是教师个人;二是教研组;三是学校课题小组。三种不同层次不仅让涵盖面更广,还让活动开展得更有深度。教师个人反思、教研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学校课题小组的研究与指导,由低到高,使活动的内容越来越深层次。这种管理形式让本学期的课题研究既有面上的广泛性,也有内容的深层次性。
4、活动扎实有效。本学期教科研只求有效,不求形式上的华丽。要求教师个人和教研组认真填写每周反思记录,填写的内容必须确实是教学中的收获或存在的问题。每周五下班前,全部反思记录都交齐。另外,每月召开一次学校课题小组会,认真研讨实践存在的困惑。从效果看,这些活动都扎实有效。
5、每周及时总结反馈。从第四周开始,老师和教研组开始对“课堂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研究”进行实践。大家边实践边反思,填写反思记录。我从第四周一直到十八周,每周都对老师个人和教研组反思记录情况做一小结,总结好的方面、不足之处,对写得好的老师进行表扬。每周在学校例会上及时进行反馈。这种及时反馈,除了让老师们看到我的认真外,还对他们做到了及时引导和指导。老师从我的总结中知道了该如何反思,该从哪些方面反思。
6、教师都能及时填写反思记录。在每周所交的反思记录中,可以看到大部分老师的反思内容比较认真,而且所有老师都能做到及时上交。从中可看到老师对学校工作的支持。这是应该肯定和表扬的地方。
7、教研组有不同形式的活动。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上,各教研组采
用了不同形式,比如有评议课、有看录像课的交流、有对某个问题的研讨、有对一周来本组内使用“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情况的总结等。活动方式灵活,活动形式多样,应该肯定和推广。
教育中心综合检查组的沙校长来学校检查教科室工作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她总结出四大亮点:材料真实;活动扎实;课题分层管理;全员参与。她说是她检查中见到的最扎实最认真,把教研和教学结合起来的学校,没有给人两张皮的感觉。
二、不足。尽管做得较认真,但也有一些不足。以下不足之处,需要以后加以改进。
1、资料不算很完整,还需完善。还缺少长远规划、教科研奖惩制度、教科室岗位职责、教科研活动过程管理细则、教科研管理制度等资料。教科研活动不能只靠人抓,还需要有制度保障。下学期要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
2、老师虽然能及时交反思记录,但还有一部分人有应付现象,没有认真反思。只是形式上按要求写了,内容上还不充实。还有不少老师观念没有真正改变,存在着记录和教学实践两张皮现象。还有极个别老师不重视。积极主动参与的不多,只完成学校交给任务的思想占上风。
3、教研组活动开展不太扎实,后来流于形式,有些成了组长自己编写的记录,没有组织老师去真正研讨。
下学期要想办法调动老师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要有一系列的奖励制度,以提高老师们的参与热情。下学期的主要工作就是深化课题研
究,打造出每个老师的特色课堂,让每个老师在自己个性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
总之,本学期,完成了计划内的所有内容,真正落实了每项计划,每项活动的开展也比较顺利,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为下一阶段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邓丽星)
第五篇:2014学第二学期教科室工作总结[定稿]
2014学第二学期教科室工作总结
2014学第二学期教科室工作总结
一、工作指导思想
根据县、市学期教科研计划的安排,紧紧围绕中职“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革的中心问题,积极搭建基于“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变革平台,结合学校的教科研实际,调动全校教职员工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树立广大教职员工“在教研中成长”的理念,乐于教研,勤于教研,善于教研,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师课堂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具体工作的开展与实施
1、全员参与,扎实有效开展“以学为中心”教学实践活动
以试点班课堂教学,扩展到到全校的文化课课堂教学,全员参与“以学为中心”教学模式实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掌握模式的教学步骤,再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适当的发挥,先“入模”后“出模”。各班的课堂教学从形式上与内容上都要积极向新模式靠拢,做好师生教学新模式的教学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增强逐步完善新教学模式。配合平阳县教师发展中心的教学调研进行活动,期中前后各安排一次,期末进行一次总结验收,营造浓厚的课改教学氛围。
2、监督教研组教研活动,促成教研组活动的正常开展
任命一位有责任心、有一定教学水平地教研组长,明确本学期的教学教研任务。不定时对教研组长进行培训,制定并完善各教研组教研组活动计划,保证计划内容的有效性与可实施性。教科室全程跟踪记录教师的教科研活动,包括教师教研活动的出勤、课堂活动的安排;教师的开课、评课、磨课;教师教学技能的展示等。配合教研组组长深入各教研组,开展教师教学论坛活动,促进教师之间共同成长。
3、定期撰写教学随笔,在“教学反思”中前行
反思的深度决定教学的深度,反思的水平决定教师的教学水平,鼓励教师争取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实现自身教学的高妙。反思往往如一股“清新剂”,给单调索然的课堂教学注入点点清新,让人感觉到它的奥妙与神奇。本学期共要求每一位家教师撰写4篇教学随笔,从上交的情况来看,内容涉及广泛,数量达到要求,质量较上学期有明显地进步。教师们纷纷感慨:只要继续坚持下去,必然会出现一种教育教学思维的高度。
4、“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新老教师教学相生相长
加快青年教师教学的成长速度,开展课堂教学师徒结对活动,发挥学校骨干、三坛、高级教师的教学示范作用,促进年轻教师的不断成长。骨干教师多开展示课,年轻教师多学习揣摩,新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多逼一逼自己,多磨一磨自己,多量一量自己,多疑一疑自己,学校创设课堂教学平台中,让教师增加多展示自己,多检验自己的机会。半学期,全校教师共开校级公开课60多节,县级公开课20多节,市级展示评比课10多节,充分发挥教研组全体教师的教学智慧,备好课,磨好课,上好课,不断地促进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优秀教师不断涌现。
5、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的知识结构,投身各级各种教育教学培训
根据省市县的各级培训安排,本学期,我校教师共有23位参加90学时培训,13位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树立“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教学观念,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的知识结构,增添教师的教育教学储备,根据学校的统一布置和要求,教科室认真做好报名和审核工作,加强高中段文化课、专业课教师对口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综合业务水平。
6、厚积薄发,在各种比赛中检阅自己的教育教学
教学科研是教师教学的生命,教学实践是为了积累,积累是为了实践,各种的教育教学比赛都是检验教师教学技能的有效手段。学校建立教育教学的奖励机制,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省市县的各种教育教学评比。半学期来,全校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学技能、教学设计、案例评选、论文评比活动,参与人数达60多人,分别参与多种的评比,教师专业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具体工作开展的成效
1、“学为中心”活动开展有声有色。“学为中心”教研组主题教研,立足学段、学科特点和课堂教学问题,以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要素为切入口,关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学习兴趣等要素,全校高一文化课教师“以学为中心”调研,11位教师参与活动;全校高二专业课教师“以学为中心”第二次有效课堂调研,就如何导疑、如何导学、如何导思进行课堂教学,王凭、叶婵慧、伍丽雅3位老师开课;全校高全员“学为中心”汇报课,19位教师演绎了多彩的“有效”教学的课堂。
2、“骨干教师”评比评选成绩显著,5位教师参评,5位教师顺利通过。学校成立“骨干教师评选领导小组”,教研组推荐,学校初选,学校开课,参评教师磨课,5位教师脱颖而出。
3、教学论文、课例、微课程、说课等教育教学评比得奖率大幅度提高。张璋老师获全国英语微课比赛特等奖,马艳华5位教师获平阳县中职学科课例评比一、二、三等奖;周欢欢4位教师获平阳县中职学科微课程评比二、三等奖;张璋等7位教师获得温州市文化课、专业课说课比赛一、二等奖;施伟娟等2位教师获平阳县电化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郑荣健28位教师获平阳县中小学教师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马艳华4位教师获温州市中小学教师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蔡苏群等2位的课题获得县级立项;曾欢欢等2位老师获得平阳县命题比赛一、二等奖。各类获奖率较上学期提高了12个百分点。
四、具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研组教师教科研意识不够强烈,自我进步意识不高;
2、骨干教师指导年轻教师的方法缺乏合理性,指导时间不够持久;
3、以学为中心”教学模式还未灵活运用,教师缺乏深入的钻研与
结合。
这些问题等待进一步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