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南丰县西溪中学 过娥孙 344509
【摘要】: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基础。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也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如何渗透新课程理念,是我们初中物理老师面临的新问题。本文结合新课标对物理实验的要求,当前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实验考查情况,认为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加大实验考查的力度,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是有效途径。
【关键词】:如何提高 物理实验
教学质量
思考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而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长期以来,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验往往以验证为主,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不会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不会主动去思考换一种方法实验。这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不相适应。
一、物理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是九年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学生在物理课中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接受初步的实验训练,以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同样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也体现了物理学科的要求和发展方向: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物理中的概念、定律、规律等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如: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就是通过实验的演示,然后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得出成像规律的;物理实验是物理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方面,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所以应加强实验教育,重视分析实验原理、实验误差,实验中注重科学态度和方法。古今中外的科学家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研究科学的,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理科教与学中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实验把自然现象简化、重现、复制出来,正确反映了科学规律;实验生动形象,从简单到复杂,符合认识规律、教学规律,是培养现代人才必个可少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培养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实验学到了实验技能,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了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所有这些对学生将是终身受益的。纵观当今世界,尽管各国教学要求和方法不同,但在世界性教育改革的浪潮面前,其共同作法都是大力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农村学生占全国学生的绝大多数,因而,在农村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农村初中实验教学的现状
(一)、实验投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农村初级中学都相继建起了物理实验室和生物化学合一实验室模式的“农村初中实验中心”,有了开展实验教学的基地,装备条件有了巨大变化,实验教学得以巩固和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改革的推进,原有的装备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加之原有的实验器材老化,损耗严重,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以至仪器缺损无法填补、维修,学生分组实验根本无法做,甚至连一些演示实验也做不起来。本该作实物操作的实验却被搬到了黑板上,成了“黑板实验”,长期的“黑板实验”,使学生失去了“实验的兴趣”,感到学习物理很乏味。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认识到这一点,加大了实验的投入,实验教学勉强得以正常开展。
(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状况
农村中学的物理实验教师年龄结构偏大,以临近退休年龄人员为主。工作上精力不足(已力不从心),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比较差,业务水平不高,参加培训机会少,离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要求相距太远,这样一支队伍,维持日常教学已挺费劲,要全面实行实验准备 实验及实验后的仪器整理和维修就恐怕是勉为其难了,怎能把实验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
(三)、教师思想上的麻痹:小看“小实验”
在中考中,物理实验占有很大的比例,约在30分左右。在新教材中,教材列出了许多小实验,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小看了这些“小实验”,认为这些学生一看就明白的小实验,没必要做。久而久之,使得一些小实验学生没有掌握,有些小实验没见过,甚至有些都没听说过。而这些“小实验”是“大实验”的基础。前苏联的教育巨匠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名话:“学生的聪明才智来自他们的手指尖”,揭示了动手实验的重要性。且学生动手操作是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创造性的有益活动。如 小实验“你能制霜吗”?让学生动手实践,既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又明白了“霜”的成因,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四)、实验教法单一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采用先准备仪器、做实验、观察现象、归纳出结论的步骤进行。而没以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学习习惯等)、教材特点去设计教法,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引发思维的积极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问:物体吸收热量,温度是否升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然后通过实验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如讲热传导时在装水的试管底部放一条小鱼,用酒精灯对试管上部加热,等上部水沸腾时,下面的鱼却安然无恙。像“煮小鱼”、“纸盒烧开水”等生动有趣的实验,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让新奇的现象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使他们的兴趣大增,创造了知识的饥饿感,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加强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教法单一也显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往往忽视电教媒体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视觉效果差,而电教媒体可通过图、文、声、像,将实验的过程清晰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大大提高了实验效果。如:《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时,可让学生先看一遍 录像,对实验过程心中有数,然后再边看录像边做实验,效果很好。在《 分子动理论初步知识》教学中,由于扩散现象是物体内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而这种微观世界的运动我们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到,故制作计算机软件,结合多媒体技术,将分子的这种运动科学、直观地显示出来,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五)、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四“少”
1、实验教学中,实验记载少
准备学生实验是实验教学中一项经常的工作,有的实验年年做,但以前没有记载。上次实验出现的问题隔一年就忘了,这次还会重复出现,多走了弯路,浪费了时间。因此,做好实验记载,斩断工作盲目性,增强科学性。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需改进的地方加以记载,能在以后的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书面考核多,实际操作少
长期以来,社会和家长甚至上级主管部门评价学校的标准往往是一个升学率,评价学生就是看分数,很自然地大家仍以应试、升学为轴心来安排教学内容,对于实验内容的教学,也只注重书面知识的传授,结论的得出,让学生记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而过程怎样并不注重。而这与现行的《课标》背道而驰,培养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分析、归纳能力。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对学生实施考核势在必行,但应摒弃传统的纸笔型(书面)考核的单一形式,而用书面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真实地衡量出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过在操作考核中应以“易行”、“可靠”为原则,操作考核的内容要覆盖所有的考核内容,既不能容易到“伸手可得”,也不能难到“跳一下也摘不到果子”的程度,要适中,评分要凭学生的操作动作,操作结果论英雄。
3、实验搀扶的多,自主的少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总是把实验器材准备好,写好实验步骤,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搀扶下完成实验,归纳结论,而学生真正能自己完成的实验可谓凤毛麟角。其实有的实验可完全放开手来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完成学习内容。例如:在讲《磁体和磁极》这节内容时,可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足够的实验器材:指南针、各种铁钉、漆包线、钢丝、铝片、大头针、钢条、几块形状不同的磁铁。然后学生逐步实验得出磁体、磁极的概念 以及磁体的四个基本性质:
1、吸铁性;
2、指向性;
3、磁体两端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
4、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排斥,异名磁极相吸引。这样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学习内容。
有的教材中虽然是演示实验,也可改为过教边实验,增加自主实验的机会。如:《滑轮和滑轮组》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正确判断绕在动滑轮上绳子的股数,去“发现”,从而找出F与G间的关系,这样比强行灌输胜千倍、万倍。增加学生自主实验,既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归纳、分析、观察、思维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4、注重结论,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少
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实验有辩证唯物主义,使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的同时,也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如:物体温度的变化会引起物态变化,物态变化引起物体体积、密度、比热的变化;在凸透镜成像中,物距变化引起像的性质的变化,反映了事物的变化由量变到质变。通过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掌握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但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研究实验现象及结论,而不注重各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无从谈起辩证思想的渗透。
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是显赫的,而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却是不容乐观,甚至是很糟的。
三、对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应对的策略
如何改变目前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面临的种种困难呢?
1、加大政府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应对现实的挑战,促进农村初中物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是摆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农村学校及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教育现代化建设力度,提高农村物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才能确保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顺利实施。
2、改革现行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学习方法。教师要有更新自己知识结构的紧迫感,主动探讨适合农村中学生具体情况的教学设想,构建全新的教育理念。针对农村中学生思辨能力差,缺少独立思考的依赖心理,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要从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中走出来,彻底改变那种教师一讲到底或靠学生死记硬背带来分数的陈旧方法。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改革考核评价方法,推动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向前发展。目前对教师的考核、评估相对滞后,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和名次。为了能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使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更上一个台阶,应尽快建立与新课程理念一致,切合新教材实际的考核评估制度。应将课改过程、进修培训及其成果纳入考核,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中、青年物理教师承担新课改任务,把课改教学及其效果列入考试成果考核。制定行之有效的奖励措施,消除在物理实验教学与其他主科教学上的区别,打破学科壁垒。在晋级评优中可适当向课改实验教师倾斜。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保证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以全面提高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
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初中物理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启蒙阶段,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往往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因而,物理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得以稳定的发展,强化演示实验教学、开发家庭小实验是重要途径。同时,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思想教育,以及情感、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五、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初中物理教学中注意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在教学中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示范,对学生的操作提出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加以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自主完成探究过程,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7月第一版第1页和第16页
2、佐侗编《中学实验室知识词典》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第3页 陈旭远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4《物理教师培训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陈刚
舒信隆
《新编物理教学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5月第一版
2011年4月15日
第二篇:提高初中物理规律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提高初中物理规律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深化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个中心内容就是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中学物理规律教学又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物理规律具有的特征是我们教师优化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学生所具有的认知特点和在物理规律教学中体现的心理障碍是教师优化教学方法的基本思考点。因此,本人认为探索物理规律教学方法,提高物理规律教学质量,不仅有理论指导意义,更有提高中考物理成绩的现实价值。通过摸索和学习,我有了一些基本的思考和想法。
一、物理规律的知识结构特征
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对象、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反映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本质的联系,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理量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所以物理规律的知识结构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客观性。物理现象、过程是客观存在的,其内在联系是物理运动中固有的联系,因而反映这些客观联系的物理规律必然有着内容真实的客观性。因此在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从物理事实出发,以具体的物理事实为依据,明确物理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从而引导学生去发现而不是去发明物理规律。
2.因果性。物理规律是几个物理量之间以一定方式表现的相互制约关系,在具体条件下,必然会有物理规律所揭示出来的某种结论,这种因果性使物理概念之间形成相互有逻辑关系的结构,使大多数物
理规律可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因此,在物理规律教学课中,必须深入揭示物理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突出物理规律数学函数关系的物理意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物理实际问题能力。
3.局限性。物理规律是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内在联系,当条件和相关物理情景发生改变,物理规律便不再成立,物理规律只适合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范围。因此,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使学生明确其局限性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正确认知规律的基本前提。
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在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心理障碍。物理规律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轻视或无视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其质量和效益是难以实现的。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学生固有的心理障碍,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特点,才能真正去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查阅相关理论书籍和资料,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有认知的作用性,接受性,平衡性,认知惯量,认知的发展性等,这些专业性太强,我不敢妄言,只能在教学实践中去理论联系实际。我主要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说说学生学习物理规律时几个一般心理障碍。
1.对物理规律的建立,认知清晰度低。通过多年的观察和思考以及访谈学生,我发现有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和思维习惯,没有真正掌握观察分析物理过程和现象的方法,造成观察表面化,片面化。造成分析的无序,偏离或错误。导致认知的模糊甚至混乱。如:生活中不能主动去观察一些常见的称量工具,像杆秤,磅秤,台秤,电子秤等,实验室里不能主动观察天平、弹簧测力计的铭牌或刻度盘,老师说什么,他们执行什么,对相应事物的感知比较迟缓,不机灵。另外,对实验现象和测量数据的记录草率,甚至茫然、无所适从,进而不会进行科学的分析、推导和归纳。再加上部分学生对探索规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验时马马虎虎,习惯停留在好玩,热闹上,对物理现象没有细致全面观察,不能既从整体上又从细节上,既从静态又从动态特征上形成深刻印象,多数是“外行看热闹”,根本达不到“内行看门道”的境界。
2.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分成几个方面:(1)日常经验的干扰。日常生活经验形成了学生心理上的前期准备,当他们认知新规律时,就不自觉地产生“先入为主”的成见,往往以经验中非科学的感知对事物片面,肤浅的印象代替了物理现象的本质,从而形成学习物理规律的心理障碍。(2)已有知识的思维定势的干扰。教学中,我发现有部分学生不理解物理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正确认识不同条件会影响事物间因果关系,往往不顾条件的变化,不对现象和过程进行客观分析,总以自己习惯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去认识新规律,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扭曲走样。(3)认知能力低。学习规律时,只把注意力指向物理规律的结论或表达式上,没有把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尤其是隐含在结论中的思维方法作为学习对象。其实结论或表达是形式,而其中的物理思想、方法才是形式的灵魂和生命。
3.不善于发现隐蔽因素。这是一种满足于对事物表面的认识,不能自觉分析、挖掘、利用隐蔽条件的心理障碍,是中学生解决物理问题时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使学生尽早完成从对物理情景条件表
面因素的认识到深入发现隐蔽因素的转变,是物理教学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针对以上所分析的学生认知能力低和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我在物理规律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试图找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且能克服学生心理障碍的物理规律教学的新路子,新方法
三、提高物理规律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1.思考之一:遵循物理规律的知识结构特征
根据物理规律的知识结构特征,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实行了“五抓”:“抓依据、抓过程、抓讨论、抓条件、抓应用“。(1)“抓依据”就是要体现规律的客观性。物理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相关物理事实,尽可能从物理实验出发,这一点随着多媒体体和“班班通”进入课堂,已不是难事了。为此,我在物理规律教学课中,只要条件许可,总是向学生提供优化的物理实验和生产、生活中的物理事实,使物理规律建立在坚实的事实依据基础上。(2)“抓过程”就是突出物理规律的因果性,从观察实验到得出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有导入、导中、导出三个有机过程,认识和掌握物理规律形成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做到回归测试,会记录,会处理,会分析,会归纳,是把握物理规律形成过程物理意义的基础,老师抓过程要做到“步步设疑,步步引导”,教思想教方法。要让学生成为高明魔术师的助手,而不是欣赏魔术师精彩表演的观众。否则到最后只看见精彩的结果而不知结果是如何产生的。(3)“抓讨论”就是抓物理规律的相对性,教学中应使学生在测量记录时要认真客观,在处理数据时要灵活科学的
分析数据,使学生能正确区分由于误差产生的不同数据和由于错误产生的不同数据,能分辨实验测量数据和物理规律导出的理论数据的细小差异,是误差造成的还是其他新的因素造成的。这是物理规律教学中的难点。(4)“抓条件”就是抓物理规律的局限性。使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懂得条件和范围变化,规律便失去了成立的基础。例如:p=ρgh,成立的条件是静态液体且分布均匀;G=mg成立条件是在地面附近;欧姆定律I=U/R中电流与电压成正比,I→U图像是一条直线,成立的条件是电阻为定值。如果是测小灯泡不同情况的电阻,则I→U图像就是一条曲线,等等。(5)“抓应用”就是抓物理规律的统一性。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在应用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从更高层次把握物理规律的思想和方法,达到巩固和发展的目的。如是,学生则心情豁然开朗,学习物理的乐趣和欲望便会油然而生。
2.思考之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实现物理规律教学授课思路的优化是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设计的编写过程中,按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出优化合理的教学设计。其核心就是:发现并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现象和数据→形成物理规律。然而这只是一个粗线条,在教学设计中,应设置路标,铺设台阶,靠思维的力量引导学生拾级而上,防止有些断链的存在。如在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时,为什么引入法线?就是一个断链。这时可直接告诉学生:确定光的传播方向需要角度描述,定义角度须有参照线,辅助线,法线就是这条参照线,辅助线。
有时,即使教师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掌握了思维方法,思维的航船还是不能顺利抵达规律的彼岸,原因是学生思维中经常有“障碍”出现,这时教师就应该除障助思,及时点化。否则,其思维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障碍来源,及时点化,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思考之三:教师要勇于探索,挑战自我能力
初中物理教师也承担部分高中物理教师应承担的知识传授任务,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避免高中物理老师片面冲动地认为初中物理老师传授的物理规律是错误的想法,我们初中物理老师要勇于探索,大胆挑战自我能力,在教学实践之余,多学习高中和大学普通物理学知识,充充电。另外也应多学习教学论和方法论等书籍,这样可以高屋建瓴地把握物理规律的本质,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
综上所述,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充分研究物理规律的知识结构特征,研究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障碍,加强个人教学能力的自我完善,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无疑于学生成长,于教师教学水平提高,与学校发展乃至于国家的教育事业的繁荣,都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
以上几点个人思考,只是本人在初中物理规律的教学实践中之管见,只图抛砖引玉,不成熟之处,请同仁们批评指正。
第三篇: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从现阶段的物理教学现状来看:“教师讲学生听”,“课内不足课外补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思想负担重,学习效率低的恶果,严重的制约着物理教学的质量的提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我认为出路在于课堂教学改革,因此必须要对物理课堂进行改革,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从我校现状而言,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利用电化教育平台。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冲破了传统教育学的“教师中心论”、“教材中心论”和“课堂中心论”,打破了旧有的“粉笔加黑板”模式,使教学活动信息化、多媒体化和立体化,因而能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首先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生的好奇心强,新鲜事物极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生爱学、乐学的直接源泉,是学生学好物理学的基本条件。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电教可以利用有效的手段将课本中一些单调抽象的文字转变成生动形象具体的活动画面、音响和音乐,给学生全新的多种感官刺激,创设情景,使学生不知不觉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他们的参与感,从而激发好奇心,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讲授惯性和惯性的应用时,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题目:飞机投弹时,要命中目标,是飞机飞到目标的正上方投掷还是要提前投掷?为什么?惯性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用惯性的理论知识给学生讲授,学生虽说听得懂,但印象不深,过了一段时间就会忘记。于是我从战争录像片中剪辑一段飞机投弹的片段,在让学生思考后放给学生看,同时问:如果你是投掷手,你如何投掷?录像片中的强烈战争气氛感染着学生,他们的视、听、思维就会高度集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像自己真是投弹手一样,激发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在录像片中看到结果后,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求它的原因,此时,再从理论上给他们讲解,学生就会理解透彻,产生深刻的印象,明显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其次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观察和实验,然而,受条件限制,有些实验现象并不很明显,演示时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便很难观察清楚,达不到预定的效果。然而运用电教手段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如在做萘的熔解的演示实验时,要重点观察在加热过程中萘的状态变化和温度计的变化。这两个重点观察现象对于后面的同学来讲根本上观察不清楚。于是在做实验的同时用摄像机拍摄实验现象并将图像转传到电视机上去,这样全班的学生在电视机屏幕上都能观察清楚,同时,可以调整摄像机镜头,对重点部位---萘和温度计拍摄特写镜头,引导学生观察,学生们可以观察得更清楚。另外摄制的录像可以反复播放,让学生反复观察比较各阶段的不同情况,加深对实验规律的理解。通过上述电教手段,让学生们有效地观察了萘熔解的全过程,明确了晶体萘的熔解规律,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开始以具体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过渡,抽象思维日益占主要地位,但在思维中,具体形象思维成份仍起重要作用。具体思维的表达语言是图象和实物,抽象思维的表达语言是语言文字。电教电教媒体能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音画并茂的图象,让学生通过电教的直观教学学习知识,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托里拆利测量大气压的实验后,提出问题:在下列情况下玻璃管内的水银柱高度、长度将如何变化?(1)将玻璃斜;(2)将玻璃管上提;
(3)将玻璃管顶部打破。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然后用多媒体微机演示以上几种情况(微机菜单选择极为方便),学生能在电视屏幕上清楚地看到现象:在第一种情况下,有水银进到玻璃管里去,水银柱的长度就多一些,但高度不变;在第二种情况下水银柱高度、长度都不变;在第三种情况下水银柱迅速下降为零。学生有了清晰的视觉具体形象,为向抽象思维提供了依据,老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便容易以具体思维过渡抽象思维,从而掌握托里拆利实验,掌握大气规律。因而,运用电教手段化抽象为具体,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高差生学习成绩、消除两极分化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谈几点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
1、深入了解差生,正确地对待他们
许多差生,学习成绩差、学习态度也差,不是上课不注意听讲,就是课后贪玩,再不就是好抄袭别人的作业,老师对这些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急躁情绪,而这些学生也很敏感,老师稍有这种情绪,他们很快就会有所察觉,以致学习态度更不好,学习成绩更下降。
然而,当我们真正深入到这些学生中,很快就会发现。每个差生都有他们各自解决不了的难题,有的是因病造成知识有缺漏;有的是课没有听懂也不敢问;有的是一时对某件事物有兴趣而放松了一段学习,也有的是家庭条件差,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有的是学习方法太死,智力水平低„„教师对待差生,要充分理解并尊重他们。要帮助他们研究学习上不来的原因,建立起融洽互爱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灵相互沟通,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应。
2、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首先,在教学中始终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中物理科学知识的作用,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强化内驱力,增强自制力。其次,在教学中严格把好教材深度关,注意突破难点。在习题教学中,重视物理过程的分析;充分运用学生爱上实验课的特点;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乐于学习。
3.指导学法,养成习惯。
经验表明,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困生”智力上的不足,也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改善“学困生”的心理品质。因此,我在教学中,首先,介绍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使“学困生”尽快地适应物理课的学习。其次,教会“学困生”阅读物理教科书,要求他们课前预习,在预习中找出知识脉络,明白哪些懂,哪些不懂。第三,要求“学困生”学会听课,勤记笔记。注意学习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第四,引导“学困生”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学会质疑问难,及时解决问题。第五,引导“学困生”学会做单元小结。每一单元学完后要求他们系统整理学过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还要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方法总结,以便复习掌握。第六,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总结与交流,以便相互借鉴、学习,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实效。
4、锻炼“学困生”的意志,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学困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情绪波动大,意志薄弱,缺乏毅力,害怕困难和挫折,这无疑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因为学习是一件充满困难和挫折的事情,物理又是一门较难学的学科。因此,“低起点,小步子”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让他们在合适的练习中磨练克服困难的意志,通过不断地战胜一个又一个学习中的困难,逐渐提高学好物理的信心。
5.重视改善环境,加强诱导
一些“学困生”之所以成绩差,往往是因为他们选择了物理成绩较差的群体作为自己的参照群体。一个有良好学风和班风的班集体,能有效地约束“学困生”的行为,并对“学困生”产生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作用。班风带动学风,使“学困生”的转变工作产生更好的效果。一些物理学习较差的学生容易形成“情趣相投”的交往小圈子,这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开展“双比”活动,即“和自己过去比,和圈内的同学比”,看谁进不大。选择“圈子”内易于转化的学生作为转化对象,或者选择对“圈子”有较大影响的人物,集中力量攻坚,从而促使整个“圈子”转化。
三、课堂教学必须既传授知识,又传授教法。
“培养创新人才”成为现代教育的新的热点。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已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接受。教会学生学习必须重视方法的传授,把学习的方法,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学生学习方法的问题,采取的教学方法,必须能促进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领悟和掌握。教法一定为学法服务。
我们目前的教学,偏重了双基。但我们也看到了这种现状,有些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双基”比较牢固,但成绩一直不理想。这种现状就是在抓双基的同时,忽略了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注重传授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而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能力,是提高课堂效益的根本。
四、课堂教学必须增加密度,加快节奏。
增加密度不是指教学内容绝对量的增加,把几节课的内容合起来一起上,我认为他应该这样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增加学生的思维的活动量,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使教师把书本知识的传授过程转化为教师指导下的科学发现过程,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变化,从而领会知识,掌握知识。加快节奏也不是在课堂中匆匆忙忙把尽量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它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认识活动中不能在原地踏步,尽量的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使学生在45分钟的绝大时间中处于积极的思维中。
物理作为一门基础综合学科,它的基础不仅体现知识方面,而且更重要在科学思维的方法方面。增大密度,加快节奏。根本点在于在于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中要使学生思维处于主动的积极的状态。
五、课堂教学必须精讲精练,及时反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应该是演员与观众的关系,应该是导演与演员的关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作为演员的学生是表演的主体。作为导演的教师应该通过主导性的指导、点播,浓缩课堂学习过程,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但导演不能代替学生演戏,至多我们偶尔客串一下配角,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必须注意,以启发性、点播性的讲授,做到点到为止;让学生充分去“ 演”去“练”,在充分地、有效地练的过程中进入“角
色”、领悟知识,理解原理,发展能力。导演在整场演练过程中必须根据演员的表现,加以引导,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以保证“戏“(学习过程)能按预定的线索顺利发展下去,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并善于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保证学生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获得自己所应得到的发展。精讲善练与及时反馈在课堂教学中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讲不练,或无效的练,就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无法反馈。而要做到精讲精练,教师必须做到精心设计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竭力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精讲精练及时反馈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主动的练习中,认真体会教师的讲,进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把握学生接受知识的良好时机,善于引导,适时点拨,成功诱发,善于捕捉 点燃学生心灵智慧火花的每一环节,真正使物理直接充满生机和活力,一定能达到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效果。
第四篇:浅议如何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果
在教学改革中整体提高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怎样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目前物理教师要面临的一重要课题。要提高物理课堂的实效性,我们必须要从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发生转变。本文结合我的教学经验主要从教学理念、概念、规律的产生条件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有效性探讨。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程改革;有效课堂;课堂实效性
不少人都觉得,物理不但难学,老师也觉得难教。其所以难,难在它的概念多而又抽象,它的应用广泛而又十分灵活。随着物理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显著提高,教师的教学观念、方式和方法也有很大程度的转变,给初中物理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当前新一轮的课改展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但我们在探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时发现:课堂思维训练浮于表面。那么要怎样让课堂教学更有效?作为有效教学,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终生的发展奠基础。
追求有效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生成、共同成长的过程。而有效课堂又是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利用好课堂45分钟,把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放到学生身上,使学生乐学,愿学并学会学。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训练培养:
一、培养兴趣,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首要前提
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前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物理课的兴趣,这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实践证明,对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尽可能地增加情景教学,引导学生把“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资源。
1、用具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紧相联,培养好奇心的关键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外,即出乎意料以外。在讲《凸透镜成像》时,让学生手拿凸透镜,看远处的行人。有的说,我看到某某同学,怎么是倒立的?有的说,我看到了大楼?怎么是倒立的?还这么小!有的学生还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拿起凸透镜看看远处的人和物,放下凸透镜看看远处的人和物。然后我把凸透镜放在我的眼前,让学生看我的眼睛,学生“轰”的一声笑开了,因为他们看到了一只很大很大的眼睛。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当学生的好奇心被触动时,正是学习兴趣被唤起之时,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人的心理活动起源于问题,有疑问才会思考。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展新观点的起点。一个好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热情,从而使其主动参与物理活动。在讲授《大气压》时,在讲台上放一皮碗,把皮碗压在桌上,然后再请一位学生上来把碗取下来,一位学生上来拿了很长时间拿不下来,同学们议论纷纷,跃跃欲试,结果上来的学生仍拿不下来。我说:“看我的。”“我先放点气,再拿。”我自言自语,结果我把皮碗给拿下来。“老师,你怎么拿下来的?”“老师,你为什么放点气?”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
3、为了有效地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学生养成创造的习惯,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中学物理教学应当体现探究与教育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科学探究、理解物理知识、学习物理技能、体验物理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物理学的本质,从而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上《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时,第一步,课前布置回家作业,“请同学们回去调查家用电路中电线所用的材料。”话音刚落,班中几个比较活泼的男生脱口而出“铜”,“你怎知的?”“我和爸爸一起去看了。”……,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上课时问学生“家中导线的材料是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铜”。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家用电路用铜导线,而不用铁导线或其他材料的导线?没有任何提示,课堂中很静,都在认真思考。“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课堂中顿时热闹起来,每四人一组,进行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一个可以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的问题:导线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问题),使学生的兴趣再次被激发。第二步,引导学生考虑导线自身的因素,“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学生再次经过讨论,学生提出下列猜想:可能与导线的材料、长度、粗细有关。(猜想、假设)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延续。第三步,怎样用实验来检验我们的猜想?组织学生深入探讨:怎样定性地比较电阻的大小?引导学生提出实验方案(制定计划),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实验探究中去。第四步,学生实验探究,强调实验中用到控制变量的单因素法的特点?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培养。第五步,组织学习归纳总结得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这个过程中许多学生得到了表扬,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好物理的信心。第六步,学以致用。这时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根不同规格的电线和两只不同白炽灯,分析讨论两根电线的电阻和两只灯泡灯丝的电阻,使课堂气氛再次掀起高潮。
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教育也在改革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是教改的一个目标,因此,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理论基础。物理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应注重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主要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和理解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由于惯性思维和一些错误经验的局限,学生在理解某些物理概念或规律进,对这些概念和规律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老师必须注意多强调并更正这些错误的观点,明晰物理概念、规律和产生条件,或者通过一些与学生的预期结果相反的实验,引发思维冲突,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得出科学结论,学生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不仅纠正了原来的错误认识,而且能使相关概念或规律的记忆保持更久,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很有意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物理问题时要把分析问题的相关思路揭示出来,并使学生了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这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实效的主要方法。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传授基础知识,不能满足于如何去整理、归纳、总结,而是要把教法和学法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要注意讲“我是怎样想的”、“还想到了什么”、“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去想”等等。把教师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其次,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要依靠多种教学形式来完成,特别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再者,要澄清认识误区,明晰概念和规律的产生条件。如电功和电能,学生往往不能区分它们的不同,总认为是具有相同的物理意义,老师注意强调虽然它们的单位相同,但它们的意义不同:电能是一种能量形式,是一个状态量,而电功是过程量,它的概念是:电流做功的多少,实际上它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多少,必须针对用电器耗电的过程才能说电功,相同的例子还有热量和内能。
三、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课堂教学中,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是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善于思考的学生,尽管有些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会大大超出教师的预料,问题会千奇百怪,但这些看起来千奇百怪的问题背后往往反映了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掌握程度,体现了学生的思想肓点所在,在千奇百怪的问题后面不乏闪光的思想。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或所谓的“怪问题”教师应一视同仁,客观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有责任引导学生刻苦攻坚,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和问题的答案。学生思维的起点往往都是从“问题”开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就能有效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发挥。如在《惯性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小车在木板表面上运动时通过的距离比在木板表面先后铺上毛巾、棉布表面上通过的距离长?”又问:“小车在玻璃表面上运动时通过的距离又怎样?为什么?”再问:假如小车在很光滑的的物体表面上运动又会怎样?”。这样,运用层层递进的问题意识将学生导入一种置身于充满学习物理科学的探究环境之中,促使他们积极思维从而对惯性定律有了更深、更透的理解。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素材,捕捉学生的心迹,精心设计实验,塑造生动别致的直观形象,增强实验的趣味性,能够点燃学生好奇心的火焰,打开学生求知的心扉,能够激活学生产生思维的动机,课堂教学中由学生提出的一个良好的问题情景,教师不轻易放过,而是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共同参与结合教学内容投入讨论,既尊重了学生,又保护激励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身边的物理现象探究欲望。教师要客观地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尤其是那些看上去不符常理的问题,应多给予鼓励,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无疑处质疑,不断激发学生学生物理的兴趣。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与建议。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推动学生不断地带着疑问去思考、研究,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创新。
综上所述,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从兴趣培养入手,使学生“乐学”、“想学”;要以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学生“乐学”、“想学”的内在动力;要以问题意识的培养为主要途径,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学会学习。
总之,“让生活走进物理,让物理走进社会”知识源于生活,要让我们的学生在物理课堂的学习中兴味盎然,主动投入就需要我们更有效的组织好课堂教学。而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运用多种实验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运用教师自身的魅力和情感充分感染学生,都是提高课堂教学活力及效果的有效教学。
第五篇:如何改进初中物理教学,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如何改进初中物理教学,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新课标理念的深入,在我国沿袭了多年的应试教育逐渐被素质教育取代,初中物理教学也应顺应教育发展趋势,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关键词:初中物理;改进;教学质量 在初中教育工作中,如何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关心和研究的问题。以下是笔者针对如何改进初中物理教学提出的一些个人建议。
一、做好备课工作 教师要精心做好备课工作,反复阅读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只有对总体教学内容和目标深刻理解,才能真正掌握初中物理教学的总体要求;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性格等个人特征,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方法。
二、优化教学流程 通常情况下,教师提前3分钟进课堂可以使学生收拾心情,准备好学习用品。上课铃响后,准时上课;运用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方式引入新课;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传授知识,由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由浅及深。教师引导学生先观察实验现象,从中提出发现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当堂反馈答案。这种先学后教的方式,有利于加强学生记忆,深刻理解物理知识。
三、突出学生主体 结合新课标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特性。教师通过不断提出符合学生能力的问题,学生随时准备回答,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学习成功时的优越感,避免冷落差生。这样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
四、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已被广泛应用到理科教学中。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纳入实验教学,多做演示实验,适当分组实验,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从自主探索实践中得出来的结论,往往使学生更容易记忆。
五、应用多媒体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增加课堂容量,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改善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精心设计作业 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要多样化,深度、广度、梯度等一定要恰到好处,尽量避免出现偏、怪题的出现。细心批改、纠错、指导学生的作业,适当褒扬和鼓励学生,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心理情绪。物理是一门具有活跃性的学科,最忌死板生硬。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知识多举一些身边有趣的例子,通过比喻活跃课堂气氛,课堂用语要风趣,开阔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知识点。参考文献: [1]黄德利.浅谈改进初中物理教学 提高物理教学质量[J].才智,2012(15):39.[2]王建辉.浅议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J].中国科技信息,2012(13):183.编辑 赵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