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教师到培训者需要什么
从教师到培训教师需要什么
为期20天的置换脱产研修就要结束了,回忆这些天的学习经历,我们在余新、黄佑生、应俊峰等各位专家高屋建瓴的理论的引领下,在宋海英、王姣姣、薛中国、孙世梅等学院教授的接地气的专业指导下,在张彤、李鹏等名校长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启发下,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心灵洗礼,为从一个教师转变成一个培训教师找准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梳理一下学习内容,个人觉得要想实现从教师到培训教师的转型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一、需要热爱培训工作的精神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敬业”首先要“乐业”,培训者要先爱上这个工作。培训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忠诚于自己所从事的培训工作是敬业精神的首要标准,是一个培训者必备的、最基本的心态。具有敬业精神的培训者,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状态下都应该主动、自主、自觉地意识到自己“职业”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都会凭借隐藏在内心的意识活动尽职尽责,一丝不苟地对待培训中的任何一件事。只有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言传身教,树立起师德意识,才能完成培训的神圣使命,才能实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古人云:“为学全在精神,精神不足,未有能成者。”培训教师,承担着振兴家乡教育的崇高使命,必须充满爱心,忠诚事业,努力钻研、诲人不倦。
二、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和专业理论知识
时代在呼唤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与之相适应的,每一个培训者就应该首先把自己打造成为专家型、学者型教师。把继续学习、不断学习作为自己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合格的培训者一定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掌握足够教育教学案例及国内外教育教学发展现状、并有一定教学经验为来参加培训的学员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的智慧要强于单个个体,培训教师作为一名培训学员的引导者应该是课堂教学中的催化剂,要引发学员的积极投入和参与,不断地关注和激发学员为教育事业创造价值的意愿与行为,不断地开发学员为教育事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和素质,从而达到不断促进学员成长、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最终目的。既要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
三、需要学会担任编导、导演和演员的角色
合格的培训教师对担任的课程要集编导、导演及演员于一身。编导就是要对培训的对象分析和课程设计。分析对象是要掌握成人的学习特点,与儿童相比,成人学习有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通过做而学,能基于过去的经验,能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希望能参与自我意见,记忆能力减弱而思维能力增强的特点,所以在培训中要根据记忆流程有针对性授课。课程设计采用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慧、言之有趣、言之有情的原理;技巧方面是用理论来构造体系、用经验来引起共鸣、用思考来超越感受、用案例来模拟场景、用技巧来引导参与。导演方面要做好开场白、课程导入、教学法、课程结束。一个好的培训教师上课的开场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你能不能将你的授课内容按预定计划进行下去的关键,我们必须做到将学员的注意力集中到你的话题上来,转移他们其它的思绪、制造冲击力,使学员兴奋起来、建立你的正面形象,控制住场面、介绍授课主题、使学员感到舒适放松、引起学员的好奇心,制造积极的气氛。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讲授法、演示法、研讨法、视听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世界咖啡、头脑风暴、游戏法等,我们可以根据适合课程特点采用几种教学法结合,避免单一教学法带来的枯燥乏味。课程结束的技巧可以采用对培训内容进行回顾或要求学员作培训小结、充满激情鼓动学员去实践、设计一个令人回味的结尾如寓言、故事和名言等。演员是指心态、语言和非语言;心态就是心理和生理的心态,培训教师的心理素质要高,因为一旦你上了讲台就没有人能帮助你,所有的一切都要有你自己去承担。语言表达要做到语态亲切、语速适中、语言准确、正面肯定、发音正确和感性理性。非语言就是表情、着装、站姿、手势和移动等。
总之,从一个教师到一个培训教师的成长之路还很漫长,但我会带着专家们的谆谆教诲和丰富经验上路,与同伴携手,在漫漫长路上孜孜以求,不断前进,再前进。
第二篇:从培训到学习
从培训到学习
——人才培养和企业大学的中国实践
前言
1、一个人永远都修不好漏雨的屋顶;
2、要把企业大学办好,首先必须要有战略高度、战略远见,必须
要搞明白:企业是由什么能力组合起来的,哪些才是核心能力,如何管理这些能力,又该如何提升这些能力;
3、平衡计分卡:学习与发展、运营层面、顾客层面、财务层面;
4、卓越企业大学七大优点:
A 他们从培训部或培训中心升级为企业大学,不再局限于“培训事务专家”的烦琐工作,而是积极做好员工发展顾问、业务伙伴或变革推动者;
B 他们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培训管理体系,而是致力于构建整个企业的学习发展体系,创建学习动力圈和学习型组织;
C 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零散课程,而是将课程体系和能力模型、职业发展联系在一起,为员工绘制清晰而系统的学习地图;
D 他们不再局限于仅仅使用外部讲师,而是积极培养和发展内部讲师队伍,加速内部知识积累和分享;
E 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培训运营模式,而是熟练运用LMS等各种各样的学习技术,打造高效的学习引擎,促进无处不在的学习; F 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面授课堂,而是积极创新学习方式,从嵌入式学习到跨界学习班、从非正式的学习到行动学习班,他们将学习混
合起来;
G 他们不再局限于把学习狭义为上课,而是把学习作为最有效的管理手段,从文化落地到业务创新、从战略制定到变革管理,无不见证了学习的伟大力量。
第1章 突破“培训事务”的角色局限
1、中国企业大学转型的核心观点:
1)培育整个企业的学习能力和持续的学习文化,是企业大学深层次目标;
2)改进和提升专业力和业务力,是企业大学成功转型的双引擎;
3)发挥领导力,和高管层并肩作战,是企业大学转型的成功蓝图。
2、哪些因素阻碍了企业大学实现其角色的转型呢?
1)培训部门的资源过度消耗在紧急事务和日常工作的处理上; 2)企业大学缺乏处理具有战略意义的业务能力;
3)培训人员不能完全理解公司业务需求。
3、企业大学的核心能力:专业力、业务力和领导力。
4、其中专业力之下,企业大学应具备以下三种能力:绩效分析能力、学习设计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
5、CLO面临的挑战是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与充分发挥作用,策动并推动企业的业务发展。
6、CEO最关注的六大关键词:战略增长、创新管理、变革转型、组织发展、人才培养和企业文化。
7、优秀CLO的3E公式:高瞻远瞩、激情创新、水平影响,其中高瞻远瞩指将企业的战略地图翻译成能力地图,再将能力地图翻译成学习地图。
8、在企业大学里,从精通培训,转向既精通培训也精通业务,从单纯进行培训活动,转向建立持续学习能力,从关注输入点(提供课程),转向关注办输出点(提升绩效)。
9、今天的企业大学已经悄然“变身”,它远远超越了培训本身,它已被赋予了最多的内涵,它可以是高层和员工沟通的最佳空间,可以是传承企业文化的最佳平台,也可以延伸到供应商或客户而成为整合战略性资源的秘密武器。
10、企业大学的含义:企业大学是推动企业持续成长而建立的一个内部学习管理组织,名字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职能,在组织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11、企业大学建立的必要条件:一是课程体系,二是师资体系,三是培训管理人员本身的意识转变与能力提升,企业大学成立对培训人员能力也提升了挑战,包括自身的培训专业能力、与业务部门的伙伴关系建立,以及业务知识掌握等;此外,没有高层领导的重视、认可与支持,也是办不好的。
12、企业大学建立的一般流程是“三看三定位三基础”,首先是三个看:向内看,向外看,向前看。向内看是全面评估企业培训体系的现状,盘点已有的积累,分析面临的挑战;向外看是指以标杆企业大学的研究,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找一些借鉴;向前看是指分析公司的战略要求,看看哪些核心人群是企业大学要重点服务的,公司战略要求企业大学承担什么样的职责。其次是“三定”,定位、定课程、定师资(尤其内部讲师),定位是指企业大学是最终服务对象是企业的中高层还是基础员工,还有就是企业大学课程体系、讲师体系。最后就是“三基础”,包括管理制度的基础、运营流程,人员编制和信息系统规划,以及文化基础。
13、要做好培训评估,选题与学习设计是关键,评估的根不在后端,而在前端。
第2章 提升企业的学习氛围
1、学习动力圈:就是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员工提供适合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并促使员工将学习的成果应用于工作,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学习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习者自身、培训师、学习者的主管,以及业务部门、人力资源和培训管理等诸多部门高效协同。
3、企业学习,应从非系统化到体系化,再到业务化,最终向战略化转变。(P45)
第3章 从课程体系到学习地图
1、学习地图是指以能力路径和职业规划为主轴而设计的一系列学习活动,是员工在企业内学习发展路径的直接体现,核心要素包括岗位
能力模型、职业发展路径和学习资源。
2、基于能力模型的课程体系使得企业员工的学习与发展不再盲目,而是紧紧围绕企业战略所层层分解下来的能力要求。根据各专业序列的能力模型,开发各专业序列的培训课程体系,设定每一职业发展阶段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培训,突出针对性。
3、学习地图可分为三种类型:整体型、群体型和重点岗位型;
4、学习地图包括四个步骤:岗位梳理、能力分析、内容设计以及体系建议,具体分别是岗位库及职业发展路径、能力地图或能力模型、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最终综合为学习地图以及员工学习发展手册。
第4章 培养和发展内部讲师
1、教学型组织要求每个人不但要做学生,还要作教师,伟大的教师同时又是伟大的学生。
2、教学是领导者最有效的领导方式,韦尔奇认为,他一生最伟大的成就莫过于培养人才,企业领导人讲授领导力,远胜大学教授。
3、企业内训师修炼的三重境界:企业讲师、企业教练、企业牧师。
4、企业讲师可以分初、中、高三级。初级讲师的核心能力要求侧重于讲师的演讲能力和呈现技巧,以重点讲授知识、技能等类课程为主。如产品知识、商务礼仪、6S管理等;中级讲师的核心能力侧重于讲师感染力塑造、课程设计、课程开发与二次开发等方面能力的提升,以重点讲授企业文化、管理技能、素质训练等类课程为主;高级讲师核心能力是讲师的魅力塑造与思维拓展能力的提升与训练。
5、教练技术核心内容是以人为主,要实现从企业讲师到企业教练的转变,需要进行四个方面的修炼:沟通力训练、人际关系训练、信任训练和领导力训练。
6、企业牧师就是布道,就是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
7、广东移动“金讲台”项目实施有五个核心步骤:队伍选拔、队伍培养、能力提升、项目回报和管理系统。
8、内训师核心能力素质模型:愿意分享、进取心、感染力、应变能力、把握需求和逻辑思维六项能力。P77
第三篇:从学生到教师(本站推荐)
从学生到教师
我的国家检察官许愿情结
白驹过隙,时间荏苒,当历史的长河迈入了2011年的时候,伴随着我国检察教育培训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国家检察官学院已经走过了20载春秋,从幼年走向了成年。我曾多次到这里学习、考试和讲学。实现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国家检察官学院使我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帮助我走向了人生的辉煌。
在国家检察官学院学习
我曾先后三次到国家检察官学院学习培训。聆听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王振川、专职检察委员会委员戴玉忠、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军等领导和樊崇义教授、陈瑞华教授等知名法学家的讲课。在这里我学到了法学前沿理论,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为我今后从事法学理论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官学院等多所著名法学院校聘为兼职教授,被吉林大学聘为兼职博士生导师。走上这些大学的讲堂,教书育人,著书立说,都与国家检察官学院的学习培训有关,国家检察官学院的书记、院长石少侠、副院长胡卫列、教授徐鹤喃与我而言可谓是良师益友,给了我隆重的礼遇:一些中层干部,包括《中国检察官》杂志社、《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的编辑也都成了我的朋友。每逢春节时,都发短信问候。
在国家检察官学院学习期间结识了很多同学,其中有的是两届同学,如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王雁林、浙江省人民检察院专职检委会委员孙厚祥,有的既是过去的高级法官班同学,又是现在的高级检察官班同学,如上海市浦陀区检察长周骏如。骏如谈吐高雅、思维敏捷、站位高远,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理论和司法实践经验。我们志趣相投,有着很多的共同话题和理念。原昌图县检察长、现任辽宁省铁岭市司法局局长赵险峰。辽宁省营口市检察长梅树清、浙江省东阳市检察长徐仲军和我一直都有往来。2008年12月,我第三次到国家检察官学院学习培训,有幸聆听了北京大学法学院知名学者陈瑞华教授的讲课。以前我都是从著作上、报刊上看到陈瑞华的大名,以为是一名老者,这次听陈教授讲课没想到竟然这么年轻,而且才华横溢。陈老师在讲课中讲到辽源市检察院检察长很有魄力,很有胆识和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合作,承担中欧遏制刑讯逼供试点而且很成功。后来又纠正说,不是辽源市而是松原市,课间休息时我告诉他是辽源而不是松原。以后。我们又成为了好朋友。去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在国家检察官学院天津分院举办了实证研究方法培训班请陈瑞华教授讲课,我有幸第二次听陈瑞华教授讲课。陈瑞华和张智辉两人的讲课都非常精彩,我对他们说:“古人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听了你们的讲课。胜读50年书。因为我从小学开始读书一直到获得博士学位整整读了50年书,你们的讲课对我确实启发很大,受益匪浅。”陈老师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而且是樊崇义老师指导的法学硕士,我们既是校友又是同门。这次陈老师将他带来的唯一的一本新著《实证方法研究》一书亲笔签名赠送给我。我爱不释手。
在国家检察官学院讲课
从去年以来,我先后两次应国家检察官学院院长石少侠的邀请到国家检察官学院讲课,实现了由国家检察官学院学员到教师的转变。把我在国家检察官学院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学员,这也是对国家检察官学院对我培养的一种回报。我非常感谢石院长和国家检察官学院对我的信任和厚爱。这两次讲课都是面向西部地区检察官的培训,这其中有西藏自治区的检察官,由于去年9月我受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委托,带领全国检察机关教育培训讲师团成员赴西藏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巡讲,对西藏产生了很深的感情,因此对这两个班的学员感到很亲切。我讲座的题目是《贯彻宽严相济的形式政策也能走出十九个误区》。这两个班的学员听的非常认真,课堂秩序良好,大家认真听、认真记,课间休息时和讲座结束后,大家围前围后向我探讨各种司法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我耐心地进行讲解、答复。同时深深感到检察教育培训的重要,自己责任的重大。
在国家检察官学院的期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接受采访
2006年,我和周庆峰同志合写的文章《三书制度:纠防超期羁押的有效尝试》发表在《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上。2007年,我还分别在国家检察官学院刘佑生、石少侠主编的《中国高级检察官论坛》丛书第一辑和第二辑上发表了《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应当走出十个误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视觉下刍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两篇文章。2006年2月,我荣获全国首批检察业务专家称号后。还接受了国家检察官学院《中国检察官》杂志社编辑吴红梅的采访,题目是“学海无涯乐作舟”对这篇文章我非常满意。因为她披露了我20年来从事法学研究的心路历程和读书写作给自己带来的惬意和乐趣。这篇文章至今仍可在百度网上搜索到,并且在兰州大学“榜样”的栏目张贴。
在国家检察官学院准备博士论文答辩
天下无巧不成书,2008年12月我的国家检察官学院参加市州分院检察长培训班培训。时值我的博士论文答辩在此间举行。我只有一边参加培训,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复习准备答辩。恰巧在答辩前赶上一个大礼拜,此时我心里充满了压力,犹如一个高考前的中学生。我获知答辩会主席系曾担任过国家检察官学院院长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同志。我知道孙谦副检察长是专家型、学者型的检察长,才华横溢,又担任过江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既有高深的法学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这么高层次的领导担任答辩会主席,着实把我吓了一跳。虽是检察官学院的学员,但与孙谦副检察长没有过一面之缘,我暗自担心这次答辩要比以往其他的博士论文答辩难度要大得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极力稳定自己的情绪认真准备。第二天早早起床洗漱,望着窗外叽叽喳喳的喜鹊,心想“喜鹊登枝头,喜事要来临”,我的博士论文答辩一定能圆满通过。答辩委员会阵容非常强大。除孙谦外。还有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室主任陈国庆、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陈卫东教授。答辩十分严格,委员们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我凭着平时积累的业务知识、办案经验。认真研究课题的资料沉着应对。最后,比较圆满地通过了论文答辩,于2009年1月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实现了我获得中国最高学位――法学博士学位的梦想。孙谦副检察长虽然职位高、知识渊博,但却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答辩结束后,孙谦副检察长还将他亲笔签名的两本专著派秘书送给我以资鼓励。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我不仅以陈兴良教授为我的硕士生导师、以樊崇义教授为我的博士生导师为荣、也以曾经担任过国家检察官学院院长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作为我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主席为荣。
在国家检察官学院赠书
我第二次在全国检察官学院学习,在结业典礼的头一天下午。时逢国家检察官学院原党委书记刘佑生上课。刘书记是我的老朋友,在任检察日报社社长期间,曾邀请我参加“2004年秋季检察长论坛”并亲笔签名赠送我好几本专著。刘书记讲课时讲着讲着突然向大家介绍辽源市王文生检察长有较高的法学理论研究水平,并当着大家的面说,文生检察长,你把你的大作赠送给在场的每个学员一本吧。这下可把我“害惨了”,此言一出,弄的我被动异常、非常尴尬,心想:明天上午就举行结业典礼,大家就要各奔他乡,时间这么紧张,去哪弄来这80本书,我苦思冥想,终于急中生智向本书编辑人民法院出版社杜澎同志求援,请他救急。杜澎当即表态没问题,马上向书库调来100本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的我的专著《强奸罪判解研究》,派车送来学院。这下可解决了燃眉之急。我连夜为每本书签名,有的写错了,还要重写。忙了大半夜,终于将80本书签完名。松了一口气。第二天在结业典礼前,我将所赠图书按照每位学员的桌牌对号入座,摆放在学院的书桌上,终于完成了刘佑生书记交给我的一件“历史使命”。学习结束后,西藏自治区等地的同学还就本地发生的疑难强奸案件通过电话与我沟通探讨。此后每逢遇到刘佑生书记,我都和他开玩笑抱怨说:“刘书记,你在课堂上把我‘出卖’了,可把我害惨了,弄的我措手不及。”其实说心里话,我深知,这种善意的“出卖”是刘书记对我的一种尊重和肯定的评价。
为了使培训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国家检察官学院始终坚持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按需施教和讲究实效的原则、学术交流与研讨相结合的原则、专题讲授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展望未来,我坚信,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国家检察官学院必将成为全国检察官学院心中向往的神圣的学术殿堂,成为我国检察教育培训事业中的龙头和最为重要的中间力量。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检察教育培训机构。国家检察官学院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第四篇:从教师到厨师
从教师到厨师
几何知识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几何的基础。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四点五线五种角,七形五体一对称。”本文主要研究小学数学几何知识教学,通过几何初步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小学生的认知特征,就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几个相应的策略。
小学数学几何知识生活经验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小学几何课程的目标与内容一直是人们争论和关注的焦点。但无论争论如何,空间想象力被认为是数学诸多能力中的重要部分。作为空间想象力发展基础的空间观念应该成为小学阶段甚至是义务教育阶段几何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尽管几何课程面对的问题较为复杂,但是我们仍然需要从课程的角度出发通过小学数学中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开始。
一、研究食材
好的厨师会把食物当作有灵心和有脾气的生命,了解他们脾性才能知道哪个部分适合怎么做,教师也一样,只有把握好教材,了解所教的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才能更好地传授给孩子。小学阶段的几何知识包括“空间与图形”,具体内容有:简单几何形体的认识、变换(包括平移、旋转和对称等)、位置、图形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向的认识以及平面坐标的初步体验等。这些几何知识是独立的概念但是相互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教师孤立着来教学或者硬生生的给孩子们一个定义,那学生得到的概念将是僵化、机械的。会造成概念运用困难,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清晰、准确的概念也会逐渐变得模糊、含混不清,也会给今后的学习带来困难。
二、了解食客
俗话说众口难调,不提西方国家和中国餐饮文化的天壤之别,就算在国内也有川菜,粤菜,杭帮菜之分。那作为教师,孩子学习的引导者,在烹制这个美味佳肴之前又怎能不去了解下孩子们的口味如何呢。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的几何属于经验几何或实验几何,包括简单的几何图形的认识、变换、位置与方向认识、周长、面积与体积的计算等。这些内容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小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基础上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对象,概括起来就是效和形两个方面。但图形的具体性和直接性,又极易造成学生在几何知识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问题一:学生容易误解几何概念一般图形表象所反映的本质属性,即概念的意义。一方面,在图形表象的建构过程中考虑到它的代表性,人们习惯采用几何概念的一般图形表象来表征其意义。比如,用长与宽不相等的长方形的图形表象即作为一般图形表象来表征长方形的意义,就是一个例证。因此,一般图形表象在反映概念本质属性的同时,也反映了概念的许多非本质属性。一般图形表象的这个特点,很容易造成学生误解几何概念的意义。
问题二:儿童对直观的依赖较大。“闭合的区域”往往比“开放的区域”更为直观。如对三角形的性质理解可能会比对角的性质认识更容易;对周长的理解可能会比面积更容易。
案例1:我教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让孩子图一图下列图形的面积。
很遗憾的是不少孩子都图了周长,究其原因我想一方面是孩子们对以前学习的周长概念牢不可移,再则就是对面积这个概念理解但是表述不出来,下课的时候我问了几个孩子,他们大都是告诉说其实他们要表达的是自己画的周长里面的部分是面积,殊不知传达给我的是周长。于是在第二个班级上课的时候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手的触摸来体验“面”的大小,并与周长做出对比,逐步获得对“面积”的理解。
案例2:对“角”的教学中,把角的两条边延长,问孩子们你觉得角的大小变了么。几乎大部分孩子都会觉得角变大了,究其原因是因为边的长短的视觉刺激明显要大于两条边的“张开”程度,甚至我前几天在问学生如果拿一个放大镜看角时,角的大小怎样时,学生居然说角会变大。
但学生对图形性质间的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一年级时,学生只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形状;
二、三年级时,学生不仅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还能从这些图形的基本性质上分析,并对圆柱和球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到了四、五年级,能深入地分析图形的性质及关系;而到了六年级,学生则能较好地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可见学生对图形的掌握及空间观念的发展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三、蒸煮有度
总所周知,吃牛排的时候我们一般不会叫全熟,那时估计您有再锋利的牙齿也无能为力了。因此煲汤注意火候,蒸鱼把握时间,学习同样要讲究方法。怎样才能把学生带进积极思考的王国中去,使他们养成敏捷、灵活、独特、多维的思维品质。在小学几何知识的教学应注意运用以下三点策略:
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操作体验来获得对象形状特征的认识。比如“三角形的分类”可以给定学生一些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去分类,而不同的分类就显示着他们对象形体特征的表征。利用已经建立的有关图形形体经验帮助概括图形的性质。
2.重视学生的触觉参与。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在几何空间想象中起重要作用。离开了视觉的触觉参与,必须是在已有表象的支撑下展开的,但是这种参与,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案例3:“角的认识”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在圆形纸片上。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段,创造一个角,学生则通过多种方法得到了这个角。有的用剪刀剪,有的用尺子量画,有的拿胶水贴上两条纸条,合成一个角,当老师问:你得到的这个角是什么样的?有学生说“尖尖的”,师拿起一个角,说戳戳身上,有什么感觉?生玩了起来,不一会儿,马上有人说,是“痒痒的”“尖尖小,戳起来痛,尖尖大,就不疼。”这种尖尖的感觉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于是,角的形状大小也随着感觉印入了他们的脑海。
3.提倡学生的动手操作。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操作是学生智力活动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使他们的眼、手、脑、口并用,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数学要领的理解,帮助他们掌握有关的算理,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知识,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四、锦上添花
食物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很常见的盘子周围会有一些雕花,可见修饰在烹饪界是多么的重要。同样在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期间,我们也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在几何教学中许多内容都体现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把未知图形面积的计算转化为一直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划归思想。例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把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转化为数小正方形的个数。在以后的面积教学中:长方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和梯形面积。在求出三角梯形面积后,教师可以深入思考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用的思想方法――化归方法,在学习求圆的面积时,学生容易想出用割补划归的方法来计算圆的面积。
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在发展阶段,不够成熟,因此教师要加强基本知识的教学,基本公式的记忆外,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想象能力,在适当训练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少辅.小学数学概念教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2]邵丽萍.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模式.内蒙古教育,2010,(20).[3]蔡匡清.小学数学中空间与观念的教学策略.小学教学参考,2011,(08).[4]周小山,雷开泉,严先元.新课程视野中的数学教育[M].
第五篇:从“佣者”到“王者”的人生突变
从“佣者”到“王者”的人生突变 ——《陈涉世家》备教札记
文/李红玲
(一)年少当存鸿鹄志,来日一举定乾坤 新学期,又一次开启九年级的语文学习之旅。
这一年,本着老老实实读书本本分分教书踏踏实实写字的想法,决定把九年级的语文教材认真重读一次,以弥补荒废好多的教书时光。下定决心将过去清零,从头开始。
按照自己以往的习惯,本学期还是从文言文教起。九年级上册的文言文集中在第五单元,第一篇先读司马迁的《陈涉世家》。
这样一篇经典的传统教材,做为进入九年级文言文学习的开篇之作,其作用与地位自不必多说,而且每年都占用了太多太多的学习时间,似乎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这篇“经典”大作。遗憾的是前几年读这篇文章时,无论是课堂上老师的激情讲解也罢,还是学生带着挑战之心的背诵也好,竟然没有为此篇留下任何文字记录。今年再一次重读此文,如果再麻痹下去真对不起司马迁老先生了。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日夜半醒来,头脑里忽闪一个对句:年少当存鸿鹄志,来日一举定乾坤!为此兴奋了好久难以入睡。这个句子用来解读《陈涉世家》,最贴心不过了。
河北陈晓东老师和河南杨增强老师都在研究“一字立骨”,如果能够找到一篇文章的文眼,能够以“一发而牵动全身”,一言以贯之,就能够使文章脉洛清晰地呈现出来。《陈涉世家》里如果抓住陈胜的“鸿
鹄之志”来条分缕析,那么陈涉这个人物形象会很鲜明地站在读者面前,整篇文章的脉络也会很清晰地给理出来。
围绕这个标题,关于本文的一些想法在头脑中开始盘旋:本文的大致思路可为:陈涉的“鸿鹄之志”——为实现“鸿鹄之志”所做的准备(人生大事件:大泽乡遇雨思变,为举大计所制造的舆论准备)——实现“鸿鹄之志”(从“自立为将军”到“乃立为王”)。而实际的上课情形大致是这样的:
通过朗读进入第一段的分析,以陈涉的“鸿鹄之志“为设问的起始,再追问陈涉的志向或是陈涉的梦想实现了吗?这样两个问题牵动了全篇。对文章中间的部分再设置几个问题:陈涉在实现人生志向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件大事件?或是为了实现梦想做了哪些准备?通过师生的对话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索,最终让学生理解这个历史人物的蝶变过程。
刚刚开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不了解,因此初读此文,并不急于讲解,而且自己的思路还没捋清,想让孩子们先自主学习,等等班里那些犯迷糊的孩子。
但是能产生这样的教学思路着实让我兴奋了好几天。在开学第一周里,在课堂上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并不急于告诉学生这些想法。因此,在开学的第一周里,上课后,评评学生的汉字出写,讲讲学习语文应当有的品质,指导读读课文,再来检测检测学生的朗读水平,对学生的预习提出具体的要求,不知不觉一周过去了。
(二)从“佣者”到“王者”的人生突变
这一周开始正式学习《陈涉世家》。
没有按照习惯的教学环节出示三维目标、作者简介、重点字词之类的内容。通过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学生对文章的朗读也由不顺到畅通。检测之后,先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一个整体概括。“一句话概括”是让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一个整体把握,也是语文阅读考试中一个必考点。整体认知课文内容之后,便与学生开始走近“陈涉”这个历史人物。课堂的问题对话,梳理一下大致如下:
1,这篇文章讲述了历史上有名的一次农民大起义的故事,主要领导者是陈胜,司马迁在写的时候为什么不写“陈胜世家”而写“陈涉世家”?
2,陈涉的身份是什么?
3,从“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里,你读出了陈涉的什么心情,看到了陈涉什么样的品质?
4,“佣者笑而应”中哪个字值得玩味? 5,一声太息“嗟乎”里包含什么样的心情? 6,如何理解陈涉的“鸿鹄之志”?
与学生接触一周的时间里,这是第一次正式面对学生“讲课”。我努力做到深入学生中间,不再故意“刁难”学生,(前几节课里,我没有讲一节课,就让他们背课文来着,有些同学真的背下来了,相信孩子的背诵功能是强大的)。从解题入手,从古人的称呼习惯入手,让学生理解司马迁对陈胜的尊敬褒扬态度。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思考,通过与学生的亲切交流,学生渐渐明白了陈胜做为一个“佣耕者”的处境,这其中有陈胜对现状的无奈,内心的不满,想要改变现实的理想志向。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他身处的环境,连自己的同伴都“笑”他的想法太天真。一个孤独失望又不被理解的青年人在没有一点经济基础的状况下,能够长叹一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样的“佣者”精神是多么的可贵!
一个拥有“天鹅”之灵魂的人,即使生活在鸭群里,只要志向不灭,他总会崭露头角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了不起的青年人!“陈胜最终实现他的远大理想了吗?”
实现了!一个孩子雀跃着:“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陈涉从一个“佣者”到最后蝶变成为一个“王者”,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突变”的呢?”
课堂上,提出来这个问题时,连自己也被惊讶到了!读了好几年的《陈涉世家》,总是脱离不了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客观冷静地审视作品内容。而今天再读《陈涉世家》,是想走进陈涉的心灵,想探索一下这个人的人生经历对他心灵成长的作用。走进文本,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与作者本人对话,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当看到孩子们一脸新奇,也在努力地跟着老师往文本深处前行时,越发的兴奋了。一个人从社会最暗淡无光的阶层一路攀升到社会最荣耀的至高层,难道这不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吗?陈胜的成功密码到底是什么?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在渴望着成功,一个小小的无名的“佣耕者”怎么就能发动一场震惊整个秦王朝的农民起义呢?这个人身上有什么样的魄力值得我们去学习?这是要让学生明白的人生课题。
(从来没有进行过这样的课堂学习,带着孩子们这样走,显然十分的艰难,刚打开一个小口,豁然开朗之时,下课铃声响起,微微一笑: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节课开始,围绕陈胜的“人生突变“问题,师生之间又展开了一系列的对话:
陈胜从一个“佣者”到一个“王者”,他的身份发生了几次变化? 这个问题似乎并不难,一个机灵的孩子很快指了出来:
四次,佣耕者(尝与人佣耕)——屯长(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将军(陈胜自立为将军)——王者(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从课文第一段看,陈涉只是个一般的“佣耕者”吗?
不,他与同伴不一样。他有着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他想过一种富贵的生活,他有着远大的“鸿鹄之志”。
是的,青年时代的陈涉就表现了非凡的个性。他是一个佣耕者,但决不是一个普通的佣耕者,他的鸿鹄志向是他未来人生的奠基石。在陈胜的人生历程中,发生了一次改变他命运的大事件,是什么?(想以这样的问题推进课堂的进度,总觉得这样的提问太突然,但又没有想到更好的问题,提了这一个问题,学生也容易回答,进入第二段的学习,也较为顺利)
大泽乡起义。全天下都知道的事情。
(课堂进入第二段的学习,这样的一个环节,构成第二节课的主体。)在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引导:
一、让学生抓住了一个词“会”,让学生体会人生的“巧遇”,由生活
中的偶然,自然引出“天下苦秦久矣”这样的历史必然。从“失期,法皆斩”这五个字里体会秦王朝的严酷制度,也是对“天下苦秦久矣”的具体佐证。改变陈胜命运的一个“会”字,其含义是多重的:在停驻大泽乡九百人的群体里,已经做为屯长的陈胜在“会天大雨”的时刻,终于下定决心要“举大计”了。这样的巧合造成一个历史英雄,所谓“时势造英雄”既为如此吧!顺势再深问一下,如果没有这样一场大雨,在秦二世的统治下还会不会发生农民起义呢? 值得欣慰的是,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天下苦秦久矣”!真是有头脑的孩子!如果没有这场大雨,公元前209年大泽乡的农民起义发生的时间可能会发生在别的时间别的地点,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天下苦秦久矣”的大背景下,“举大计”的事业,迟早会发生的。
二、还让学生抓住了一个“谋”字,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这个“谋”是“密谋”的意思,这样的谋划只有与自己志同道合同时又是最亲密最可信的忠实伙伴商定,绝不会让第三个人知道。如果让别人知道了,按照秦朝的法律,不说,你也知道的!聪明的孩子自然是知道的,他们看着老师用手一抹脖子,吓得笑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当年听柳文生老师讲自己的文本解读《陈胜的惊天三问》,对陈胜的这一问,分析精辟透彻。如今再让学生大声读这一句时,内心也是热血沸腾的,在面对死亡的关头,陈胜没有惧怕,反而更加兴奋,更加理智,感觉他像后来的诸葛孔明,面对乱世,稳坐草庐静等明君来访。而陈胜似乎更加主动,大有冲击人生风雨的战斗激情。面对死亡的命
运,是被动地等待死亡还是做出最后的搏击?哪种死亡更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里,很自然地引用了司马迁的“死亡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学生听到老师这样说,自然很兴奋,因为他们知道这句话,当满脸光彩地回忆出来之后,老师顺势提问:陈胜要选择一种怎样的死法?
“为国事而死!”孩子们的回答掷地有声。
三、还让学生用心读了陈胜分析天下形势的这段话: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对这段话设置了三个问题:陈胜这段话有几层含义?陈胜为什么要提起“扶苏”“项燕”这两个人?从中你看到了陈胜的什么过人之处? 从上课的状况来看,学生的课堂回答比较零乱,思维不太严密,随意性强,碎片化的思维因为积累不多,心里想到的往往不知道用什么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设置第一个问题是想让学生学习陈胜严密的思维能力,再往深处说是向司马迁学习缜密的语言表达。
针对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语言不规范问题,王君老师在《写作与负能量》一课上给学生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说话要试着用“总分总”的形式来表达,尽量做到有理有据,思路要清晰。基于此,学生读到这一段时,就顺势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方面做了一下提示。
理清第一个问题之后,再问学生第二个问题,陈胜为什么要提出扶苏、项燕这两个人?他的用意何在?孩子们提前读了书,理解了文章大
意,这两个问题自然都不难,重点要理解陈胜这段话里的第三层意思: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学生能够理解了这句话的内容,尤其是一个“诈”字,那么对陈胜的“谋”就会进入深一层的理解了。一个小小的屯长,在举大计之前,能够对国家形势了然于胸,且有计可行,这样的智谋可谓超人。陈胜洞若观火的能力与冷静沉着的定力叫人称赞。
四、成功的路上离不开忠诚的战友与伙伴
年轻时的陈胜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是没有同行者的。但停驻在大泽乡时,我们读到,这时的陈胜已经有了吴广这个亲密的战友。在陈胜实现人生志向的过程中,应当说,吴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协助作用。行军途中遇雨失期,陈胜与吴广密谋大计,并为吴广分析天下形势,得到认可与支持之后,就去行卜以顺“天意”。在制造“天意”假象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这句虽说没有提到吴广,但是肯定少不了他的帮助的。而在“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这件事情中,则直言就是吴广亲自做的了。这还不算,在接下来制造浑乱“并杀两尉”的紧急关头,吴广则直接站了出来在众人面前公开与“将慰”叫板。可以说,有了前面充分的“谋”划准备,两人在采取行动的时刻,配合得天衣无缝,读了令人叫绝称快。课堂上,读到这一情节,引导学生既要体会吴广的机智聪慧,又感受现场的紧急状态,因此在指导朗读时要读出紧张急速的语气。现场如此浑乱,众士卒已然被吓到不知所措,文中虽没有写众士卒的反应,但从第一段中“佣者笑而应曰”这句里可以想象得到众士卒的表情。此种情形之下,陈胜站出来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了。陈胜一旦站出来,就声如雷电语惊天下震撼人心: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三句话,每一句都落地有声,首先向同伴们声明眼前处境,接着分析未来命运,无论是眼前处境还是未来命运,都只能面对一个“死亡”的结局。第三句如同漆黑的夜空划过一道闪电激励人心,让人眼前一亮: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同样都要死,要死就要死得轰轰烈烈,要死也得弄他个天翻地覆,我们这些贫苦人也要过几天富贵的日子,谁说那些个王公贵族们都是天生富贵的呢!
在那样一个群龙无首的浑乱世界里,有一个人能站出来带领大家寻找活路,自然而然,这个人成了大家心中的领袖。陈胜,这个曾经的“佣耕者”凭着自己过人的胆识和英雄的气魄,自己为自己代言,与他的亲密同伴一起,“自立为将军”。一人高呼,百人响应,大泽乡改变了一个朝代的命运,成就了一个历史英雄。
在前几年教学《陈涉世家》时,凡读到课文第三段的后半部分,总是简略之,认为这部分内容与陈胜的形象已无关联,说起义过程,司马迁在此处的文笔又十分简略,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也会忽略此处。可是如今再读此处,却读出了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自立为将军的陈胜,在吴广都慰的协助下,长驱直入,势如破竹,一
泻千里。指导学生读此处时,一口气读下来,要读出一种紧张行军的节奏,要读出一种队伍壮大的豪情,要读出一种对秦王朝统治者闻风丧胆的嘲讽。到此又提示学生想象一下司马迁写到此处的心里状态,是不是也感到十分的紧张痛快又兴奋!
从大泽乡“自立为将军”到“入据陈”之后“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胜真正实现了自己人生中的一次蝶变,一次由士鸡变凤凰的人生涅槃。
读过此文,我告诉孩子们,从陈胜的人生突变中,你悟到了什么?写一则读后感,就以“我读《陈涉世家》之感悟”为题,写出自己的读后感。
孩子们到底能悟出什么,我在期待着,但是通过这几年来对《陈涉世家》的读文思考,到这一次为止,算是有了一点突破,总结如下: 一,人应当有梦想,年轻时代胸怀大志,日后能成大业。二,面对机遇一定要勇敢地迎上去,要做一个敏感的人,要善于抓住机遇。
三,要想做成大事,充分准备必不可少,事无巨细,每一个细节都霜考虑到。
四,善于等待时机,时机一到,反应要敏捷,当机立断,决不能拖泥带水。
五,人生路上不能缺少同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切不可辜负自己的知心好友!
六,有胆识是因为有理想有抱负,理想是自信的奠基石。
感谢司马迁老先生,有时间会再读您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