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四、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总结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工作总结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果香峪中心小学
刘全利 2014.07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总结
本学期以来,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同仁们的大力协助下,我终于圆满的完成了学校安排的教育教学任务。为了今后能更好的工作,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材分析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册由:“物理实验”、“身边科学”、“科学减灾”等三个单元,30个实验活动组成。各单元在内容类别上相联但各自成课,与其它科教材在编排上有所不同。
1、突出基本能力的培养(1)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2)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4)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5)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教材既授之以鱼更重视授之以渔。(1)在知识与方法上更重视方法的传授;(2)在结论与过程上更重视过程的研究;(3)在验证知识与探索知织上更重视探索知识。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1)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2)设置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教学环节。(3)安排面向全体学生的各项教学活动。
2.教材的基本架构模式:(1)课题提出
(2)提出假说
(3)进行研究(4)获得结论(5)讨论延伸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进行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实验活动,帮助他们体验科学实验的方法和特点,引导他们进行尝试性的科学实验研究,学习收集信息,培养科学精神,学习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措施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尖子生,注重抓两头带中间,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小学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合理的安排时间,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我班的桂林同学刚开学的一个月里不安心学习上课睡觉、搞小动作、说话,下课就往外跑不打铃不回班,经常被政教教处扣分,针对这种情况,分析其原因,我了解到刘帅同学在他家住,就安排他俩一座,并同其家长联系共同做他的思想工作,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他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现在桂林同学学习成绩大副度提高,其他的毛病相对就减少了。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室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总结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果香峪中心小学
刘全利 2014.07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总结
紧张而忙碌的教学即将结束,我圆满完成了对《发现与探索》的教学,为了在下学期更出色的搞好教学,特此把本学期的教学做一下总结。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了相关的科学知识,掌握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技能。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引发了学生思考与研究问题的兴趣。我在教学中旨在传授科学方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想和态度,使其具备初步的创新思维和基本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满足,能力品质相应得到提高,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通过学生亲身探索和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升华。
一、教材特点
1.教材的设计是遵循人在探究问题时的一般认识规律而设计的:
即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事物现象,提出相应的问题,探究解决问题方法与过程,发现问题中的新知(对学生而言),用新的知识思考新的问题。2.教材内容的设计具有开放性。
如,提出问题的开放,旨在指导学生多角度审视问题的方法;探索问题的开放,旨在培养学生探索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拓展”(举一反三)一栏中设计的开放性内容,则是为了引导学生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3.教材中“动脑动手”部分的设计思路,不单独设置此部分内容,而是放在教材中的各部分中。要求每课都有“动手动脑”的内容与过程的设计,并要求“动手”是手段,“动脑”是目的,动手要为动脑服务,防止教材内容简单技能训练化。
4.教材内容陈述改变了科普读物式的“介绍”形式,而是在不同的栏目采用不同语气和方式。如,“背景”采用陈述语言,要求语言内容是为了提出问题做准备;“活动天地” 则多采用引导性语言,引导学生较顺利地完成探究活动等等。
5.教材中的学生探究活动,采用课内课外结合的方式进行。教材中的“探索”内容均设计出步骤、方法和活动的内容,有些设计内容如实验、调查等活动需在课外完成后由学生填写。
二、教学要求
1.教材内容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弹性。
天津市课程计划中规定《发现与探索》教学时间是每周一课时,每学期有效教学时间为16课时,一、二年级12课、三、四年级14课、五、六年级15课。
2.每一课内容在编写的过程中,都力求体现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这个问题的把握。尤其是在“活动天地” 和“举一反三”部分。教材由于篇幅所限,探究内容不会设计的过于详细,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情况适时细化探究的活动。
3.低年级教材内容比较多的使用连环图、卡通画、照片等,以图和简短语言体现教材内容。在低年级的教学时,我围绕着教学目的多安排趣味性的活动,少一些讲解。高年级教材增加了文字量,图文并茂,我多安排学生自主探究活动。
4.教材中,每课均有学生活动的内容,为了使学生有较大的活动记录和书写空间,教材按16开本设计内容,编写内容给学生留出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空间。我充分利用这部分调动学生思维活动。
5.教学中,虽然教参光盘提供了部分影像资料,但数量不足,我收集了有关的影像资料,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补充。6.由于新教材的目的和内容都具有开放性,我在使用教材时,首先转变了“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内容处理和教法都要开放,定位为:科学知识的传授者、活动过程的辅导者,科学方法及创新思维的引导者。
三、教师教学行为转变
《发现与探索》教材是天津市课程改革体系中的教材。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是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目前教学要求虽然也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由于普遍教师的教学理念仍停留在“传道授业”这一传统的立场上,所以在教学行为上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或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也习惯于听老师讲课,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应对各种类型的考试。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的行为发生了如下变化: 1.角色的转变。
即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促进者的关键是在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上下功夫,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作为促进者,我努力做到:
①我平时做到观察、引导,捕捉最佳的契机,推波助澜,激发并保持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②我给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鼓舞和鞭策,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
③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学生自主了,也相对自由了。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容纳错误的行为,当学生有不正当行为时,我在不伤害学生的前提下,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他们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行为的转变。
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在教学形式上:我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我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关注的重点放在向学生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
在教学方法上:应由单向或双向的信息交流向立体式信息交流转变,要把学生的个体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面的主体信息交流网络。3.观念的转变。
我转变了角色和行为,前提是转变观念。我做到在以下几方面树立起新的教学理念:(1)课程。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计划、大纲、教科书),而更是“体验课程”(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课程的内容),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的主体。
课堂教学不再仅仅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单向传授,而是师生共同与教材的“会话”,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会话”。“会话”即体验。
(2)教学。
教学不再是教学生学,而是师生的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所言所行,既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的凸现,心灵的开放,个性的张扬,潜能的释放。
(3)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新的教学目标观,体现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本位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不仅是获取知识与技能,更要学会获取,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个性的解放与发展。有了这样的理念,我不满足于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而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促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有了这样的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四、具体做法:
1.激发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
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产生,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引起学生积极观察和思考,并能自主地提出问题,开展探究活动,逐步掌握科学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接触和了解身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增强文化底蕴,并通过探究性实践活动(低年级为简单的探究活动),体验自己动手动脑探究并解决问题的愉悦,获得问题探究的初步经验,激发对科学与社会问题探究的兴趣,初步养成好观察、好质疑、好探究的心理倾向。2.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的基本方法,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新教材,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并提高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包括:针对特定情境中的事物仔细观察并且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能提出自己的假设,在我的引导下,逐步形成科学的探究思路,并以自己的方式实施探究,获得对问题的思考与感悟,逐步形成善于质疑、勤于思考,在研究的过程中获取探究问题的能力。3.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
在《发现与探索》的学习中,学生应初步形成尊重客观规律的意识,养成凡事要认真思考的习惯,既敢于大胆想象,又能够认真尝试、探究。不怕困难与挫折,不轻易放弃探究,在探索中能进行初步的反思和自我评价。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确立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意识,逐步形成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4.初步形成保护自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发现与探索》教材内容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主要包括: 初步形成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注意个人行为对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后果;初步形成关注社会进步的意识,懂得社会发展人人有责的基本道理等。
总之,本学期圆满完成了对《发现与探索》的教学,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成绩,受到了校领导的好评,同事的认可,家长的爱戴,我将在下学期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进步!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总结(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刘全利
果香峪中心小学 2014、07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工作总结 《发现与探索》是天津市课程改革体系中的教材,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强调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根据教材内容在教学中主要是让了解学生身边的生活或自然科学中的实验课题,引导学生亲手实验,了解身边科学现象的科学道理;用家庭生活中的事例,揭示生活事例中的科学道理;用经常见到的自然现象,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根据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揭示其中的数学规律;利用环境问题,探究环境与人的关系;通过学生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在创新技法方面,提高了创新能力。
二、探究教材扩展学生知识面
为了充分体现学生探索的过程,使学生既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又能对实验内容较容易地上手实验,每课内容根据序言、探索主题、探索活动、探索发现、探索延伸、等几个过程,在探究问题时按照:认真观察事物——明确探究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实验规律——应用实验规律下教学。
1、利用序言部分,概括课题的概貌,引出本课研究的内容,说明研究此问题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对此课内容研究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此课内容的积极性。、探索课题部分,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明确研究方向。“探索活动”此部分是学生实验活动的主体,依据实验活动过程,探索活动内容又分 活动准备、活动设计、活动过程、安全提示等几个环节。其中“活动准备”是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文字和器具的准备、学生人员和心理活动的准备。“活动设计”应包含在准备工作中,教材为了训练学生的活动之前的设计能力,特将活动设计单独列出,其用意是提高个体学生对活动的计划性,学习活动过程所用方法,帮助学生完善实验前的计划,培养学生的筹划能力。“活动过程”是学生在对实验活动做了充分准备基础上,动手进行实验。根据活动设计进行实验程序和步骤提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了实验过程,同时,进一步强化训练学生活动过程的逻辑性。
3、“探索发现”根据需要,或设计 “实验过程回顾”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中关键的内容;或设计“实验结论”内容,帮助学生及时总结实验内容中的结论和规律;或设计“实验过程反思”内容,引导学生针对探索过程进行针对性的反思,帮助学生完成实验活动的理性升华,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索态度。通过经常性的反思活动,进一步完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素质结构。、探索延伸部分是为了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内容是应用本课实验所揭示的结论或规律研究生活中的实例,学生采用我的联想、我的设计、我的研究、等内容进行进一步研究,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性。总之,动手要为动脑服务,以活动课教材或科技制作类教材为内容,重视学生的科学思维的培养,重视科学技能的训练,激发了学生探索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第二篇: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
五年级
第一课:为什么看错了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制作实验器材进行试验,观察、研究轮子的作用。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铅笔、绳子、硬皮书、硬板纸、大头针、胶水、剪刀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平时,我们见到的汽车、火车、飞机上都装有轮子,几乎所有的机器上,到处都有轮子。难以想象一个没有轮子的世界会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轮子的作用。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轮子与省力。
①组装器材实验:把一摞书捆在一起,将捆书绳留出一段作为拉绳。②拉书实验:将捆好的书放在桌上拉动,感觉用力情况。③在书本下面垫上两支铅笔,再拉动书本感觉用力情况。
④思考:做了两个试验后,你体会在哪种情况下拉动书本省力?在省力的试验中是什么东西在起作用?
2、实验二:轮子与转数变化。①指导制作齿轮,②指导做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实验。
③思考:数一数,大齿轮有几个齿?小齿轮有几个齿?大齿轮转一圈时,小齿轮转几圈?大小齿轮组合在一起起到什么作用?
3、轮子与转动方向。
①用实验二装置进一步实验。转动一个齿轮,另一个齿轮也同时转动,边转动边观察齿轮转动的方向。
②思考:这两个齿轮组合在一起,除了转数发生变化外,两轮的转动方向是怎样的?
④小结:一个轮子可以改变另一个轮子的转数。
(三)、探索发现
1、轮子可以使运输物品时省力。
2、两个齿轮组合在一起,一个轮子可以改变另一个轮子的转数。
3、两个齿轮组合在一起,一个轮子可以改变另一个轮子转动方向。
(四)、探索延伸
1、研究一下你的自行车,大小齿轮各是多少?大论转一圈,小轮在链条的带动下转几圈?
2、甲乙丙三个齿轮,若甲齿轮顺时针转动,乙齿轮也要顺时针转动,怎么办?
第二课:钢珠变乒乓球
一、教学目的:
1、通过钢珠、乒乓球两种物体在沙子中的活动,了解两种物体在沙土中的沉浮现象。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塑料盆、沙子、乒乓球、钢珠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魔术,事先把乒乓球埋在沙土里,上面放一钢珠,叫学生看后,用一块布盖上,叫一同学拍动盆边后,看有什么发现?
(二)学习新课:钢珠变乒乓球的道理
1、实验一:让钢珠沉入沙中。
①、在盆中放入多半盆干燥的沙子。②、把钢珠放在沙面上。
③、两手敲击盆边,钢珠沉入沙子中。思考:钢珠为什么会沉入沙子中?
2、实验二:让乒乓球在沙子中浮上来。①、把乒乓球埋入沙子中。
②、两手敲击盆边,乒乓球慢慢的从沙子里浮上来。③、思考:乒乓球为什么会从沙子中浮上来?
3、实验三:用湿沙子进行实验。
①将盆中的干沙子换成湿沙子,重复实验
一、实验二。观察钢珠和乒乓球下沉和上浮的情况。②思考:钢珠和乒乓球为什么在潮湿的沙子里与干燥的沙子里的效果不一样呢?
(三)、探索发现
1、同体积的钢珠与同体积的沙子相比较,钢珠重,当拍动盆边使沙子产生运动时,钢珠就沉入沙子中了。
2、同体积的乒乓球与同体积的沙子相比较,乒乓球轻,当拍动盆边使沙子产生运动时,乒乓球旁边沙子就会沉入乒乓球底部,乒乓球就慢慢的浮出来了。
(四)、探索延伸
想一想,如果有人一旦陷入沙坑中,应怎样做,才能使身体脱离沙坑?
第三课:保护鸟蛋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自行设计、自己制作实验装置。
2、初步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
3、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打印纸、熟鸡蛋、胶带、胶水、剪刀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大家都知道、鸡蛋如果从高处落到坚硬的地面上会破裂,用什么方法可以是从高处落下的鸡蛋完好无损呢?我们来研究研究。
(二)学习新课:
一、设计实验方案:
①实验要求:选用恰当的填充物,设计以保护鸡蛋的装置,使鸡蛋从2-3米的高处落下不破。
②设计实验:在练习本上写出计划内容。
③思考:什么样的填充物最好?飞机空投物资时虽然已有减震措施,为什么还要用降落伞?
④、小组合作:在小组内共同研究,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
二、制作实验装置。
1、外形美观实用。
2、装置体积不要过大。
3、填充物使用得当。
三、动手实验,验证成果。
1、在老师的指导下,各组选派一人进行表演。
2、各组依次打开实验装置,查验实验结果。(师生共同填表)
组别 形状 大 中 小 填充物 创意 蛋完好 蛋破裂 1
……
四、交流研讨
各组选派一人,谈本小组设计、制作实验装置的构思机体验。
五、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发现,实验装置需要精心设计,合理使用防震填充物才能保护鸡蛋不受损坏。
2、探究的过程是:
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动手实验——成果验证——交流研讨
六、探索延伸
游戏——玩中学,摔不破的鸡蛋。
把布悬挂在支架上布的下部向上翻卷一部分,以挡住鸡蛋不落在地上。思考分析:鸡蛋扔向布屏后,为什么不会破裂?
第四课:金鱼游进鱼缸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有趣的实验,探究人眼睛看东西时的视觉暂留现象。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铁丝、白卡纸、彩色笔、直尺、铅笔、双面胶。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老师演示金鱼游进鱼缸里。引起学生极大兴趣。
(二)学习新课:金鱼为什么会游进鱼缸里
1、老师指导学生器材制作
①折纸:将白卡纸对折一下,然后打开。
②画图:在白卡纸正面用彩笔画上金鱼,在另一旁画上鱼缸。③固定铁丝:(用双面胶固定,注意铁丝放在中间。)。
2、实验:
①教师指导实验,将准备好的铁丝放到两只手掌中间,由慢到快搓动。多做几次,进行观察。
②思考:实验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如果搓动的太慢有这种现象吗?
小结:人的眼睛看东西时,会在头脑中留下印象,而这个现象还能在头脑中保留一会儿。我们看到金鱼,又马上看到鱼缸,在金鱼、鱼缸的印象还没有消失,又看见了金鱼、与鱼缸,这是两种印象重叠在了一起。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分别进行由慢到快地搓动试验装置,我们研究了人眼睛的一个特性,即:人的眼睛有视觉暂留现象。
2、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是有时间限制的,实验中纸板转动的太慢时,看上去还是两幅画,只有转动快了,金鱼才能游进鱼缸里。
(四)、探索延伸
1、打开电脑后,当快速移动鼠标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2、回想一下,夜里下大雨,当你看到路灯附近时,看到的不是一个一个的雨点,而是一条一条的雨线,这是什么现象?
第五课:水滴放大镜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利用卡片纸和水滴制作水滴放大镜,研究水滴的放大作用。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水、滴管、玻璃片、打有小孔的卡片纸。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谁用放大镜看过东西?你还知道用什么能够放大物体吗?老师今天教你们制作一个水滴放大镜.(二)学习新课
1、实验器材制作
①取一张打好小孔的卡纸,在小孔的边缘处均匀的涂上一层蜡烛。②在小孔背面粘上一段透明胶带,翻过卡纸使透明胶带向上。
2、实验:水滴是否有放大作用
①用滴管小心地将1-2滴水滴到小孔上。
②把准备好的书本放在桌子上,用水滴放大镜对着书中的文字。
③透过水珠往下看,如果字体不清楚,可以调节水滴的高度,知道清楚为止。④思考:水滴放大镜的水滴是什么形状的?
3、实验二:水呈平面状态时对文字是否有放大作用?
①用滴管吸些水滴在玻璃片上,用另一块玻璃压在水滴上面,使玻璃中间的水滴成一个平面。
②将另一张带有小孔的卡纸放在玻璃片上。
③把准备好的书本放在桌子上,透过小孔向下看,书上的字是否被放大了?。④思考:通过观察,你发现书上的字大小有变化吗?
4、小结:通过几次试验说明,水滴有放大的作用。
(三)探索发现
1、两个实验:一个是透过水滴观察文字的试验;一个是透过平面水观察文字的实验。
2、水滴具有放大的作用;当水呈平面状态时,没有放大作用。
(四)探索延伸
1、如果将两个同样物体分别放入装有水的方杯和圆杯中,从杯的侧面观察两个杯中的物体,会发现什么现象?
2、从圆形鱼缸的外面观察鱼,你会发现什么现象?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第六课:潜艇的沉与浮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利用气球带动小石块下沉与上浮实验,认识潜艇下沉与上浮的道理。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水槽、塑料管、线绳、小石块、气球、消毒纱布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潜艇是一种在水面下面进行作战活动的舰艇。谁知道,潜艇为什么会自由的下沉和上浮呢?他是依靠什么原理工作的呢?
(二)学习新课:潜艇为什么能潜入水下,又能浮出水面?
1、实验一:体验气球的上浮
①将气球吹大,并将气球口用绳扎紧。
②把气球按倒在水槽底部,感觉一下,压气球的手有什么感觉? ③松开手,气球会怎样?。
④把气球中的水放掉,松开手时,气球会怎样?。
⑤小结:实验说明充气气球在水中有上浮的力。人们是不是利用这个道理制造潜艇的呢?
2、实验二:小石块上浮与下沉的简易实验 ①将小石块、气球、塑料管绑扎好。
②将气球中的水排净,把装置沉入水底,塑料管的一端留在外面。③通过塑料管向气球吹气,观察小石块上升现象。
④当小石块上浮到水面时,用断续放气地方法,观察小石块下沉的情况。思考:你能揭示潜水艇在水中上浮下沉的道理吗?
(三)、探索发现
1、潜艇能够下沉上浮和小石块上浮下沉的道理相似。潜艇两侧装有两个大水箱,通过控制水箱中水和空气的多少使潜艇下沉和上浮。
2、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重大发现,其原理并不很复杂。
(四)、探索延伸 讨论
潜艇长时间在水下活动,你知道它还有哪些先进的设备和仪器吗?请和同学们一起交流收集到的信息。
第七课:平面图形的拼接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研究正多边形在平面上拼接的可能性。
2、知道在平面内拼接,正多边形边界之间即不留下空白,又不互相重叠。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各种颜色的卡片纸,剪刀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为了美化环境,我们常常会看到用各种图形拼接的图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这些图案是怎样拼接的?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平面图形的拼接问题。
(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
1、制作实验器材
①、按课本图样分别描下来。
②、把描下来的图样贴在卡片纸上,用剪刀剪下来,作为模板。③、用模板在硬卡纸上描9个同样的图形,并剪好。
1、实验一:拼接正四边形:
①、教师分小组指导实验,将10个正四边形图形按拼接要求进行拼接。
②、拼接后,检查正四边形图形边界之间是不是做到了既没有留下空白,又不互相重叠。
③、小结:实验证明,在平面内正四边形是可以拼接在一起的。
2、实验二:拼接正三边形
①、指导实验,动手做一做,将10个正三边形按拼接要求进行拼接。②、小组研究,用10个正三边形能拼出几种图案?
④、小结:正三边形是可以拼接在一起的。那么,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是不是都能按要求拼接?
3、实验三,验证猜想
①用10个正五边形、10个正六边形图形分别进行拼接实验。②、你发现了什么?。
③、小结:通过实验说明,不是所有的正多边形都可以按要求拼接。有些正多边形可以按要求拼接,而有些不能拼接,其中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探索发现
1、正三边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是可以按拼接要求拼接的。正五边形是不能按要求拼接的。
2、学会了公式,很容易判断哪种正多边形是可以在平面内按要求拼接的,那种不能。
2X正多边形边数÷正多边形边数-2
(四)探索延伸
小组研究,完成1、2题
第八课:会唱歌的玻璃杯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调整杯中的水量,研究声音高低的变化规律。
2、通过比较实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按小组配备:玻璃杯、筷子、清水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老师演示,用筷子敲击玻璃杯,使杯子奏出悦耳的乐曲,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
1、实验一,①、用筷子敲击没有水的杯子,听听发出的声音。
②、向杯中倒入约2厘米深的水,用筷子敲击玻璃杯,听听发出的声音。③、再向杯中倒入约2厘米的水,用筷子敲击玻璃杯,听听发出的声音。
④、④第三次向杯中倒入约2厘米的水,用筷子敲击玻璃杯,听听发出的声音。⑤、提问:当杯子中的水量逐渐增多时,敲击时所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2、实验二,①、分别向杯中加水,当杯子发出的声音由低到高时,杯中装水的顺序是怎样的? ②、把四只同样的杯子画在笔记本上,再把实验结果画出来。
3、实验三,1、把8只同样的玻璃杯分别倒入不同水量的水,将玻璃杯发出8个音符。
2、演奏乐曲。
(三)、探索发现
1、知道了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去了解它,认识它。
2、通过调整玻璃杯中的水量,能使敲击玻璃杯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发生变化,杯中的水越多,发出的声音越低,杯中的水越少声音越高。
(四)探索延伸
1、探讨,买瓷碗时,怎样辨别瓷碗又没有裂纹?
2、有经验的铁路工人,用锤子敲击火车的轮子,这是为什么?
第九课:人体上的尺寸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测身高及脚长,分析得出身高与脚长的关系。
2、通过测量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究意识。
二、教学准备:
按小组配备:卷尺、直尺、硬纸板、笔。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谁知道警察在破案时都是通过哪些手段进行的?你知道多少就和同学们说多少。
2、那么警察为什么凭一个脚印就能判断出罪犯的身高?今天我们就来做个实验研究一下。
(二)活动过程
1、实验一。测身高
①、以地面为零点向上用固定物把2米长的皮尺,固定在墙上或门框上。②、准备好硬纸板。
③、被测的同学靠着皮尺站直。
④、另一位同学用硬纸板紧贴在被测人的头顶上。⑤、记下纸板所指的皮尺的刻度。
2、测脚长。
①、用直尺量大脚趾到足跟的长度。②、把脚长的数据记录下来。
3、分析数据与填表。
…… 身高
脚长
身高÷脚长
4、思考讨论:通过对比分析,你发现什么规律?
5、、教师提示:儿童与成年人的身高与脚长的倍数关系不一样,同学们可以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回家后收集成年人身高与脚长的倍数关系。
(三)分析案例
帮助侦查员计算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看书39页)
(四)实验二。测眼高、两臂平举长、坐高。
1、测眼高:(注意:测到眼眶边上)
2、侧上肢上举高:(注意:上肢上举,从中指尖到地面)
3、侧坐高:(平座椅子上,从头顶到地面)
4、用自己身体的有关尺寸,与上面的资料比较,看一看有差别吗?
5、分小组按下列算是分别计算:
眼高除以身高。上肢上举高除以身高。坐高除以身高。思考:你发现了人体各部位尺寸之间的关系了吗?
(五)探索发现
1、少年儿童身高大约是脚长的6.8倍,成年人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2、学会了用搜集、统计、计算、分析数据研究问题的方法。
(六)探索延伸
1、试着测量一下自己的脚长与拳头周长是什么关系?
2、调查一下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哪些方面与人的身高、眼高、坐高等有密切的关系。
第十课:排列中的规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分析图形排列的规律。
2、初步掌握一些研究的方法。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判断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红、绿、黄纸各一张,曲别针、白纸、彩色笔。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会用到排列的知识,出示图:
(二)学习新课
1、小组实验:
①、选出3位同学,横着站一排,胸前分别戴红、绿、黄方块标志。②、选出1名记录员,记录3人站位排列的种类。③、3人交换站的位置,以3人站位不重复为准。④、记录3人站位排列。1 5 2 6 3 7 4 8
⑤、统计找到几种站位排列?
2、分析研究: ★ ○ □ ○ □ ★ □ ★ ○ □ ○ ★ ○ ★ □ ?
①、分析上表填图方法。
②、以□打头排列的图形有。
□○★ □★○ ③、以○打头排列的图形有。
○□★ ○★□ ④、以★打头排列的图形有。
★□○ ★○□ 思考:小组人员站位的过程能否抽象为排图形的过程?这3种图形的不重复排列只有上面6种,前面图中少了哪一种?你填对了嘛?
3、找规律:
我们把上面的分析简化一下,用1代表★,2代表○,3代表□。3个数的排列有:1打头有:123 132 1打头有:213 231 1打头有:312 321 3个数的排列只有6种方法。
(三)探索发现
1、找到了3种图形的排列规律。
2、探究活动的过程:
提出问题——活动设计——分组实验——分析研究——找出规律。
第十一课:感受大气压力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感受大气压力的存在。
2、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玻璃瓶、熟鸡蛋、酒精棉球、火柴、气球、透明胶带、剪子。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气包围在地球表面,大气重量产生了大气压力。我们身边许多有趣的现象都和大气压力有关,让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感受大气压力的存在。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瓶子吞蛋。①、将一只熟鸡蛋剥掉皮。
②、熟鸡蛋直立在玻璃瓶口,以熟鸡蛋不掉入瓶中为准。③、拿开鸡蛋,将酒精棉球点燃放入瓶中。④、马上将鸡蛋的小头轻轻塞在瓶口上。⑤、观察:鸡蛋被瓶子吸进的过程。
思考:测试鸡蛋略大于瓶口,为什么要用大头?点燃棉球后,为什么要用小头?试着说说瓶子吞鸡蛋的道理。
2、实验二:吹瓶中气球。
①、在透明矿泉水瓶底部,扎一小孔,然后用胶带将小孔粘上。②、把一只瘪气球塞进瓶子里。
③、把气球的口翻过来套在瓶口上。
④、往气球里吹气,能把气球吹得和瓶子一样大吗?
⑤、揭开瓶子小孔的胶带,再吹气,瓶中气球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思考:两次实验,有什么不同?说说理由。
(三)总结:
通过实验证明,将赌注小孔的胶带撕掉,吹气时,瓶中空气从小孔排出,气球便吹大了。
(四)探索发现
1、棉球燃烧加热瓶中空气,部分气体排出,瓶中空气变少。
2、棉球熄灭后,瓶内温度下降,鸡蛋与瓶口此时是密封的,这时瓶内气体压力不断减小,在外力作用下,将鸡蛋推入瓶中。
3、吹瓶中气球实验,第二次由于打开了小孔,使得瓶中空气可以从小孔排出,瓶内气体压力和瓶外气体压力相同,就可以把瓶中气球吹得和瓶子一样大了。探索延伸
难拔的热水瓶塞:你遇到过这种情况吗?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第十二课:转移发明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身边采用转移技法发明的物品,分析特点、找出规律。
2、实践转移发明技法的发明活动。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收集并了解一些物品的特点与功能的信息。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讲故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故事)——转移发明技法
(二)学习新课
1、查阅信息,研究转移发明技法
小结:转移发明技法是把一种事物的方法、原理、特点等用在另一种事物上,从而发明一种新的物品的方法。
2、实验一。探索转移发明技法的规律
①、电视机拉杆天线——特点:可伸缩——可伸缩教鞭
②、面包——原理:使用发泡剂使面包发泡、松软——橡胶海绵
3、尝试转移发明技法活动
4、实验三。动脑动手尝试转移发明技法 ①、铅笔刨花的新用途——
②、揉搓成团的废纸的启示——
③、思考:你发现身边有运用转移发明技法的物品吗?与同学们说一说。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践,了解了转移发明技法。尝试了发明活动。
2、通过实践活动发明了用转移发明技法物品的规律。
(四)探索延伸
1、转移橡皮膏的特点,可以发明什么?
2、你能根据不倒翁的特点,发明一种新的物品吗?
第三篇:五年级探索与发现教学工作总结
2011-2012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以来,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同仁们的大力协助下,我终于圆满的完成了学校安排的教育教学任务。为了今后能更好的工作,对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材分析
1、突出基本能力的培养(1)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2)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4)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5)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教材既授之以鱼更重视授之以渔。(1)在知识与方法上更重视方法的传授;(2)在结论与过程上更重视过程的研究;(3)在验证知识与探索知织上更重视探索知识。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1)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2)设置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教学环节。(3)安排面向全体学生的各项教学活动。
2.教材的基本架构模式:(1)课题提出(2)提出假说(3)进行研究(4)获得结论(5)讨论延伸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进行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实验活动,帮助他们体验科学实验的方法和特点,引导他们进行尝试性的科学实验研究,学习收集信息,培养科学精神,学习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措施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尖子生,注重抓两头带中间,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小学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合理的安排时间,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室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五年级发现与探索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发现与探索》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广林木中心小学五年级
“发现与探索”是天津市课程改革中的教材,教材强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所以教学是要充分发挥学生探索的主动性。教材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特点,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在发现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既活跃了课堂教学,又可使得学生们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索问题的兴趣。
2、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的基本方法,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3、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
4、初步形成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提出本棵的研究问题,明确研究方向,训练学生活动,完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素质结构,展示学生的创造小年性。
三教学时间:每周一课时。
四、改进措施
1、使用教材时要做到开放,教师应是科学知识的传授着,活动过成的辅导着,科学方法及创新思维的引导着。
2、突出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真正使课堂教学变成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探究内容的设计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师生活经验适当细化。
3、在教学中要形成能力,习得方法,形成价值观的载体,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方法和科学素养。
目前从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来看,他们都比较爱学这门课,觉得这门课非常有意思,也能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有了好教材,学生爱学,老师也有了动力;老师在课堂上既要组织教学,驾御课堂,又要大胆地对学生放手,指导他们看书、动手完成“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做一做”的全过程,真正扮演好组织者和辅导者的角色,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大量的科学内容,我们做老师的也要不断充实自己,课下要精心准备,不仅要吃透教材,还要预备多媒体教学软件、自制教具、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等等。充分运用现代教学观念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第五篇:探索与发现
探索与发现·实践出真章
——记2017年衢江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90学时教学实践培训活动
缘起: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以及衢江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计划安排,我区精心组织开展了多期2017年小学科学90学时教学实践培训活动。实践培训由衢江区小学科学教研员任桂良老师主持,吸引来自全区50多位科学教师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安排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培训老师的喜爱。遇见:
Part 1——李锡珍老师与《班组织的建构与管理》 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里面打破是生命。“生”亦如此!
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面打破,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你能让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每一次的打破都相当于一次重生。What???
是的,你没走错。这热火朝天的场面确实是我区小学科学骨干教师李锡珍老师为大家进行《班组织的建构与管理》的讲座现场。李老师组织的班级“破冰活动”让学员们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
“趣味分组,角色认领”
“没有完美的个人,但有完美的团队”。讲座现场,学员们自由组合成五个大组,并根据自身特长,从“组长、学习委员、宣传委员、体育委员、生活委员„„”等小组角色中进行了分工,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团队合作,创意无限”
新成立的五个大组成员经过角色认领后,就全情投入到自己所在团队的文化建设中。组员们认真设计了最符合本团队气质的队名、口号、队歌、队徽等。瞧!“银河战队”、“越众队”、“未来之星队”、“娃哈哈队”、“N环战队”新鲜出炉了!“你的力量,超乎想象”
通过班组织文化建设,使学员重新认识自己,深刻领悟“学会付出,懂得负责”的真谛。Part 2——邂逅·百人千场
浙江省“百人千场”小学科学名师送教活动走进衢州衢江。来自金华教师教育学院的楼大伟副教授、省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张文杰校长、省教坛新秀滕俊玲老师和区骨干教师周超俏老师分别带来了精彩的讲座和新课堂展示。活动中,与会教师与省派专家、名师进行深入交流,引发思维碰撞的火花。这对推进我区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科学课堂改革起到了积极影响。创新:
为推动衢江区小学科学更快更好地发展,区教研员任桂良老师为学员们积极搭建多种学习交流平台,多次带领区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小
学科学活动,并将新课堂、新技术、新思路等带给我区小学科学教师。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任桂良老师在培训中特意安排区骨干教师吴思怡和刘琦为学员们展示了《敲拓染》和《曹冲称象》两节拓展课,这同时也是这两位老师参加省优质课观摩后的汇报课。通过拓展课的观摩与评课,学员们充分认识到科学拓展课是师生走向科学探究的另一扇大门。在评课环节,学员们就“拓展了哪些知识或方法”、“怎样完善这节课”、“是否还有可挖掘的相关选题”等问题进行了“头脑风暴”。最后,区教研员任桂良老师在总结中指出:不论基础课还是拓展课,都应以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思维,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拓展课的项目设计应更加开放,多鼓励学生自己想、自己做,让学生经历“遇到哪些科学问题→用哪些方法解决→知道了什么→失败或成功的原因→小组或个人经验分享”的科学实践过程,从而达到提升科学素养的目的。实践:
近年来,衢江区在小学科学教研方面非常注重培养教师专业素养,优质课、学科论文、一师一优课、三笔字、实验教学说课、实验技能、创新实验等丰富多彩的评比活动吸引了每一位科学老师参与其中,且硕果累累。
2017年6月,为进一步提升我区小学科学教师的实验能力,也为迎接“2017年小学六年级毕业生的科学实验操作考查”,我区兼职教研员徐利红老师专门针对《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实验操作评分标准》为学员们进行详细解读。
科学学习应重视实践,科学老师的培训更不例外。为完善此次的实验操作评分标准,避免纸上谈兵,在徐利红老师进行评分标准的解读后,区教研员任桂良老师又组织学员们对各相关实验进行了模拟考查。瞧!学员们有的当考官,有的做考生,边操作边交流边记录,认真地对实验操作评分标准中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了标注。
关于实验操作的评分标准,任桂良老师认真听取并采纳了学员们的合理建议,修正后实验操作评分标准得到了每一位学员的认可。6月15日~16日,学员们将作为我区的实验监考老师用这份《实验操作评分标准》对我区小学六年级毕业生进行科学实验操作考查。展望:
纵观2017年衢江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90学时教学实践培训的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它打破了常规的培训模式、大胆地推陈出新,使学员们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大大激发了学员们的学习激情,极大地提高了团队凝聚力。如果用学员们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此次培训趣味无限,我为此点赞!”
2017衢江区小学科学90学时教学实践活动已经接近尾声,欲知后续如何,敬请期待“衢江区小学科学90学时理论培训(浙师大专场)”。让我们相约暑假,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