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送教总结
开阳县特殊教育学校送教进家工作总结
送教教师:陈家惠
特殊教育事业更是一种爱的传递,爱的奉献。哪里有残疾孩子,哪里就有爱心的凝聚。为切实保障因生活不能自理等客观原因,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真正体现“教育公平”。送教上门工作的对象是中重度的残疾儿童。身患残疾是每一个孩子和家长都无法逃避的不幸,为了切实落实党和政府的政策和关怀,让残疾儿童及其家庭真切感受到社会的温暖,2015年8月开始,我校便开始了送教上门工作的尝试和探索。
爱心是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必备的精神食粮,在“爱与责任”的召唤下,我们克服种种困难,全身心融入了这份崇高的事业,“送教上门”风雨无阻,从未间断。送教的老师对孩子和家长都是百般尊重和关心,态度亲和,语言温婉,工作耐心细致。我送教的对象是郑成军:该生由于下肢残疾,不能正常行走,因此没有到学校受过教育,家庭成员中母亲不识多少字,不能辅导他学习,父亲整天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因此孩子没有受过学校教育,一切都从0开始。该生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能自己吃饭,但不能自己上厕所,口齿清楚,记忆力一般,注意力不集中。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浓。父母亲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教养方式简单,基本就是保证吃饱,但不粗暴,家庭气氛和谐,但对孩子有溺爱倾向。介于这种情况,开始我根据实际,对学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目标、计划,拟定了送教方案,主要对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生活技能训练、生活语文、生活数学、感知、语言训练、社会适应能力与感觉统合方面进行了训练。
我们几个老师认真的工作精神、耐心的工作态度、细心的工作方式,换来了家长们的笑颜,欣慰与感激的泪光。每当看到孩子歪着的小嘴角露出了甜甜的笑容时,我们的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
学校不仅为这些残疾孩子家庭送上了免费的教育服务,还关心这些残疾孩子家庭方方面面的困难:为贫困家庭送上了慰问物品,为每位残疾孩子送上免费的校服,为特困家庭争取政府的扶助,为他们送上助步的轮椅与医疗康复的信息? 是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孩子的康复和进步。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残疾儿童的康复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见成效,特殊教育事业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长足发展。唯有真诚关爱,才能让残疾孩子及家长感受到生活的阳光。用爱心来抚慰特殊孩童的心灵,让残疾儿童在智力、肢体活动能力上得到一定的提高。——这是我们工作的追求。
这一学年,我们共为中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成功送教,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社会反响强烈。特殊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使残疾儿童通过适当的教育,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潜能得到发展,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学会生存,学会交往,能够尽量地融入社会。送教进家的教学方式使这些不能正常上学的孩子得到学习,体现了从中央到地方队残疾儿童的关爱又提升了一个档次。通过训练,孩子初步掌握了汉语拼音的声母和6个单韵母的读法写法,掌握了1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了解了一定的生存技能,学习会了最基本的安全常识。
第二篇:送教总结
哪里有残疾儿童,哪里就有爱心的凝聚。自2010年我区启动特殊教育送教上门工作以来,我就承担起了“送教服务”的工作。在上级政府的支持和我区教育局的重视下,在圆满完成了教育局交付任务的同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点经验,其中的点点滴滴都饱含着我们对特殊儿童的一片爱心,饱含着我们对特殊教育的付出与努力。
1、送教上门,从未间断
爱心是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必备的精神食粮,在“爱与责任”的召唤下,送教教师克服自己年龄大,家务繁忙;克服心理压力;克服严寒酷暑;全身心融入了这份崇高的事业,落实对下一代“关注于心、关爱于行”的实际行动,坚持按规定的时间每周二次每次1小时的送教活动。一年来,我 “送教服务”风雨无阻,从未间断,用爱心来抚慰特殊孩童的心灵,让残疾儿童在智力、肢体活动能力上得到一定的提高。认真的工作精神、耐心的工作态度、细心的工作方式,无不使周围的邻居、孩子的家长所感动。
2、加强学习,及时充电
为能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我十分认真,不断学习新的特教知识,补充更新自己的知识,学习相关报刊杂志上的有关特殊教育的理论文章,在自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送教上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筛选教材,注重实用
教学内容包括简单的识字、常用的称谓、简单的实用算术等,每周的必修课程有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选修课程由送教教师再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从教育与康复,知识与技能的角度出发,补充音乐、美术一些绘画涂色、音乐欣赏、律动康复、情绪矫正等相关内容,进行送教康复训练。
4、注重教法,循循善诱
送教的孩子与其他正常孩子一样,他们也有着心理发展的需求,有着与人交流享受友情关爱的需要。但要让这些智障儿童在认知、感知等方面的水平有所提高是相当困难的。我以爱心和耐心,重视情感的投入,注意教师的形象、教态,送教教师自始至终表达对孩子的信任,以自己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丰富的表情来感染学生的情绪,表扬、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信心。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也是送教上门的重要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动作分解,每一个动作都重复多次,反复演示,更多的是手把手地教孩子,支持孩子。孩子如果一次次的想放弃,老师们就一次次帮孩子完成,直到孩子能较为熟练地掌握。而且还自带物质(糖果、小糕点等)来支撑他们,稳定他们的情绪后,再帮助康复训练。
4、指导家长参与,增强训练效果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送教教师还非常注意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康复训练。孩子从不会说话、听不懂指导语到现在能叫爸爸、妈妈,看图说出常见的几种动物和水果;会背十几首古诗,熟记一些常用的电话号码,能辨认颜色,认识了一些汉语拼音。因为孩子不能坐立行走,只能躺着学习,我就打印一些图片子卡一式两份,一份留给家长帮助孩子学习,一份自己留着复习之用。老师指导家长对该孩子的辅导及康复训练。
送教工作平凡而艰辛,但只要是孩子们的需要,我将会义无反顾把工作持续下去,不断学习、探索、完善送教工作,把它做实做好。我真诚地希望自己的行动能够感召社会上更多的力量来关注弱势群体,让这些孩子与其他儿童一样,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幸福地成长。
2012年1月
第三篇:送教上门总结
送教上门音乐阶段总结
今年,我校接到省厅领导下发的《关于全省开展为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试点工作的通知》之时,立即成立了“送教上门”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教务处特别安排课程,要求教师按规定的时间进行“送教上门”活动,决定用我们的爱心来抚慰特殊孩童的心灵。夏天时头顶烈日、冬天时冒着寒冷,为的是能让残疾儿童在智力、肢体活动能力上得到一定的提高。从学校到特殊儿童家的路上留下了我们汗水与艰辛,然而我们为能做好这项工作而感到骄傲,因为我们的耕耘与收获并存,我们的付出换来了残疾儿童点滴的进步,迎来了他们家长的笑颜。
作为送教上门的教师,我们的工作平凡而艰辛,但我们为自己能做好这项工作而感到自豪,因为孩子的生活习惯上、动作发展都有了点滴的进步。同时我们的送教与家长取得了互动,赢得了他们的支持。我们正努力地把温暖的“阳光”送进了孩子是心坎里,让他们体验到了被人关怀的温暖,所以送教虽苦,我们却很乐意。常言道,只有无微不至地浇灌与培育,苗儿才会茁壮的成长.我们努力着,我们也收获着。为提高教学效率,我们从以下四点做起
一、健全组织,明确职责
我校成立了特教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特教送教上门服务队,由党、团员教师组成,明确职责,以“新理念、善管理、求合作、讲实效”为目标,以“职责上分,思想上合;工作上分,目标上合”为具体要求,用心做好特教事业。现在我们的教师对特教工作意识以认识为抓手,大家都转变特殊教育观念,统一认识,能本着一颗爱心和奉献的精神。
二、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只有加强理论业务知识的学习,才能提高综合素养。因此,我们特教服务队的老师们在平时都会经常看一些报刊杂志上的有关特殊教育的理论文章;在自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认识,明确特殊教育送教上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优化环境,营造氛围
送教上门的这些特殊的孩子与其他正常孩子一样,他们都有着心理发展的需求,有着与人交流享受友情关爱的需要。我们教师特别是随班就读孩子的任课班主任,还有送教上门的一线老师们,把这些孩子看在眼里,放在心里,时刻注意这些孩子的健康发展,用真诚的爱去打动和感染他们。当孩子取得进步时,多表扬他们;缺乏自信心时,多鼓励他们;他们能真切感受到老师的亲切,集体大家庭的温暖。
四、积极参与,热情服务
我校老师的辅导对象韩志成是一级智障儿童,我们就根据孩子的症状制定相应的教育训练计划,要让智障儿童在认知、感知等方面的水平有所提高是相当困难的。
我们老师有计划、分阶段地对她进行运动、感知、语言交往能力的训练。我认真备课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于:从生活实际出发,帮助智障儿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教学过程不求快,只求对象有进步。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也是送教上门的重要教学内容。教师将动作分解,每一个动作都重复多次,反复演示,手把手教学,直到孩子能较为熟练地掌握。智障儿童的进步是缓慢的。然而在送教时,每当她取得点滴进步,“你真行!”“你真棒!”几乎成为了我校送教上门老师的“口头禅”。
我们本着“一个都不能放弃”的教育理念,进行特殊教育送教上门工作。我们学校的特殊教育志愿者老师们进行送教上门。家长看到我们的到来他们非常开心。老师们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利用自己学科教学的优势,进行扎实有效的送教上门指导工作。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早日让这些孩子快乐起来,奔向美好的明天。
第四篇:名师送教总结
名师送教心得体会
与名师比 我们差在哪儿
小语二组
王燕 2016.5.18 与名师比,我们差在哪儿?5月11日下午参与了本次时煜、张力名师工作室送教英才的示范课和评课活动后,我受益匪浅。在发言环节中,我真想拿过话筒谈谈自己的感受。但我知道,自己目前无论是授课还是评课能力都与在座的名师和老师们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更做不到把教育理论与听课心得有机结合。即使鼓足了劲,最终还是没有举手。这次我听了张力工作室学员刘燕老师和我校张瑛导师的两节课,相比之下名师的课如行云流水,润物无声,而我平时的课就略显得照本宣科,缺乏自己对文本、对学科本身的系统认识。以两节语文课为例: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体现
刘燕老师上的是二年级的课文《谁的本领大》,她能从三维目标的确立上,去设计教学过程。通过读读、画画、议议、说说、想想等环节,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走进课文。和名师比,我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只停留在纸面上,不能深入领会,从而造成在教学的过程中落实不到位;反观名师,是把三维目标进行内化,抓住重点要落实的教学目标,细化为几个小的教学目标,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去落实,在知识的传授和生成过程中不着痕迹地达成目标。可以说,名师课堂中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是围绕着确立的目标在展开教学的。
二、教学思路的设计和课堂结构的安排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上一步步去落实,张瑛老师的阅读指导课以课外阅读为内容,从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这两方面着手,从自学生字新词、概括主要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学习表达方法、交流精彩片段、读出自己感受等六大板块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平时,我也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但却做的却不能尽如人意,显得层次凌乱,结构松散,教学目标不能得到落实,名师的课在开课的环节与学生进行对话,“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意在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兴趣,为下步的教学打下基础。在教学的环节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对《优美的琴声》进行抽丝剥茧般的剖析,使阅读训练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从而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分析
知识点要靠教师去讲,但是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手段,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刘燕老师从始至终都没有给出本课的知识点,而是把知识点分散在各个教学环节当中,积极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在活动中愉快地掌握了知识。一堂课下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非常适合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只有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体验知识形成的快乐,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出主动性。
四、教学效果上的分析
一堂课的好坏最重要的标准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名师的课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积极思考,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了进步和提高,教师有效地利用40分钟,学生学的轻松。我发现微笑是最好的语言,刘燕老师和张瑛老师教学素养极高,极具亲和力,老师的脸上始终挂着甜甜的微笑。名师在课堂上风趣机智的语言,亲切祥和的教态,及时捕捉课堂中生成的洞察力以及能将生成内化的应变能力,都是我所不具备的。
和名师相比,我们还差得很远。要想成为名师,我们需要更多的付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现在的我们是丑小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成为美丽的白天鹅。
第五篇:送教上门总结
为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活动总结
李宇翔
有一些孩子因为肢残或智力障碍不能到校接受系统教育。我校决定成立帮教小组,采取“送教上门”的形式,对这些孩子进行送教上门,让他们也可以接受知识,感受学习带来的兴趣。
我负责的有刘万彬、邓章平、胡志军、叶更慧着四位同学。我每次都给他们带去喜欢的玩具、书籍,和他做喜欢的游戏,教他一些简单的知识,“现在孩子能够简单交流了,对我的话也有回应了,能按我的要求去做了,每次我到他们家,都能看见他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为了将“送教上门”工作落到实处,我详细了解残疾儿童身体、心理、残疾程度、家庭境况,积极和家长聊天,了解孩子的生活细节,也请家长配合,一起制定计划,共同实施,监督,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我也经常上网查找资料,从各个渠道了解特殊儿童教育的相关知识,学习特教方法、积累特教经验。针对孩子的特殊情况,通过细致的分析,我将“送教上门”基本定位在“生活适应、活动训练、适用语算、爱好促进”这几个领域,针对每一个残疾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特点,采用个性化家庭教育训练方式,实施每月2次的“一对一”、“二对一”“多对一”教学,受到家长、孩子的欢迎和社会的广泛好评。为了进一步拓展沟通渠道,通过走访、电话回访、深入课堂等形式掌握家庭课堂开课情况、了解残疾儿童家长需求等。
通过活动的开展,在学校号召了广大师生帮助残疾儿童走出家庭、融入社会、接受师生帮教,不断改善残疾儿童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气氛。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在生活中各方面的能力。本次
“送教上门”活动取得较好效果,提高了残疾儿童的认知能力以及生活的自理能力,家长也很满意,我想我会一直走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