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集约高效发展打造特色产业园区
坚持集约高效发展 打造特色产业园区
淄博市沂源经济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位于沂源县城东部,下辖16个行政村,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2.6万余人。近年来,沂源县把经济开发区作为全县工业发展的主阵地,立足发展基础和产业禀赋,坚持走产业集群化、集群专业园区化的集约发展路子,园区承载能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2年,开发区入驻企业达78家,实现生产总值69.1亿元,增长16.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60.5亿元,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42.4亿元,增长39.6%;地方财政收入89078万元,增长14.6%。2012年在全省综合排名中上升11位。
一、强化规划政策引导,打造特色专业化园区
沂源县按照“全域一体、产业集聚、链式发展”的理念,全面审视县域工业发展基础和产业禀赋,明确发展定位,统筹制定发展规划,集中力量培育打造医药、节能新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等主导产业,并按照专业园区进行项目的空间布局和安排,逐步实现了“一个园区聚集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形成一个集群”的发展格局,最大限度地促进资源共享,拓宽了发展空间。期间,沂源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医药和新材料两个产业集群发展意见》、《关于扶持高分子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加大了企业“退城进园”和“退镇进园”的工作力度,明确了财政、信贷、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形成了集约发展的鲜明导向,从而引导新项目向专业园区布点,老企业向专业园区转移。目前,新材料产业园区聚集了以鲁阳公司为龙头的企业18家,2012年集群销售收入、利税分别达到44亿元、10.5亿元;医药产业园区聚集了瑞阳、药玻为龙头的企业4家,集群销售收入、利税分别达到116亿元、22.5亿元;高分子产业园区聚集了瑞丰、慧科为龙头的企业11家,集群销售收入、利税分别达到21亿元、2.5亿元。在集中培育主导产业集群的同时,专门设立了小微工业园,引导其他行业企业向园区聚集,优化了整体布局。
二、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壮大产业集群规模
近年来,沂源经济开发区紧紧围绕医药、节能新材料、高分子材料三大产业集群,把拉长集群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规模作为着力点,进行连续密集的项目投入,努力实现质与量的同步提升,每年全县新上项目中70%以上为两大产业集群项目。一是以项目推动既有企业拓展发展领域。积极引导企业瞄准新兴市场和产业高端,丰富产品结构,带动产业优化升级。鲁阳公司通过新上“玄武岩纤维建筑保温板项目”,一举实现了由工业节能材料领域向前景更为广阔的建筑节能材料领域的延伸,产品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满足住建部建筑节能和公安部建筑保温隔热双重要求,全部达产后,产能为国内最大。药玻公司通过新上“年产6000万只带针玻璃预灌封注射器项目”,实现了从传统医药包装材料领域向新型绿色包装材料领域的转型升级,解决了玻璃瓶包装和塑料一次性注射器的缺点,成为我国第一条也是目前唯一一条新型药用包装生产线,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了进口产品替代。二是以项目催生壮大企业群体,拉长产业链。近几年来,着眼于找准并放大产业链中的某个关键链条,引进项目、企业,为集群发展增添了新的增长点。如医药产业,着力培育发展了医药中间体这一产业链中的重要子行业,鑫泉公司由一家制鞋企业转型进入医药中间体行业,入区后通过持续上项目,3年累计新上项目投资近10亿元,2012年销售收入突破4亿元,与国内排名前12位中的9家医药集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成为国内头孢类抗生素医药中间体龙头企业。产业链的延伸为集群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医药产业集群为例,该集群形成了医药、医药中间体、药用包装材料三个紧密衔接较为完善的产业链,生产终端医药产品的瑞阳公司,吸纳了鑫泉公司头孢曲松钠医药中间体75%以上的产品,同时,药玻公司的模抗瓶等产品直接为瑞阳公司提供药品包装材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到“十二五”末,三大产业集群将发展成为500亿级的国内领先产业集群。
三、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
沂源经济开发区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立区之本,把创新作为提升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县里每年设立1000万元的科技项目基金,专项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附加值高的工业项目和科研平台建设,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工业经济步入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良性发展轨道。目前,全县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院士工作站4家,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24处,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处;牵头组建了山东省医药包装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帮助企业与6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设立了20余处产学研基地。聘请6位院士、30余名专家教授为科技顾问。比如,瑞阳制药公司在设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基础上,2010年又被批准设立泰山学者-药学特聘专家岗位和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2011年获准组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依托创新平台,瑞阳制药公司的“抗生素类新药美洛西林钠产业化项目”突破了五大关键技术瓶颈,制备工艺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6项发明专利和12项实用新型专利,产品完全替代进口,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之首;起草的美洛西林钠国家质量标准超过美国药典33版,载入《中国药典》,引领了我国该类药品整体质量控制水平的提升。
四、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园区发展保障能力
受区域条件限制,沂源经济开发区整体发展空间相对不足。为此,管理者坚持不乱铺摊子,把优化产业布局,提高集约化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整合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向三大产业集群集中,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群度和企业聚集度。一是优化土地资源空间布局。强化规划制约和引导作用,在开发区大的平台上,以医药、节能新材料、高分子材料三大产业集群为依托,实施专业化园区布局。以节能新材料产业为例,通过近几年的发展,以鲁阳公司为核心的陶瓷纤维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园区占地1057亩,成为亚洲最大的陶瓷纤维制造基地。同时,为促进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加快发展,专门为鲁阳公司预留500亩土地,用于建设更为集约、专业的工业园区。瑞阳公司、药玻公司、鑫泉公司等医药集群龙头企业也逐步形成了各自的专业化园区,构建了开发区内的小园区,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各类基础资源的共享。二是加大资金保障供应。实施银行信贷向产业集群、集群重点企业的集中投放,突出做好借力资本市场文章。一直以来,沂源县把企业上市作为破解资金“瓶颈”、促进企业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来抓,按照“上市一批,培植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目前,全县6家上市企业中,有5家(药玻、鲁阳、瑞阳、联合化工、瑞丰高分子)在沂源经济开发区;另有5家企业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通过上市,为企业开辟了低成本、高效益、可持续的融资渠道,促进了项目建设,加快了企业规模扩张,提升了经济开发区整体实力。
五、深化各类服务,提升园区管理水平
沂源县坚持把服务作为发展的重要软实力,从体制机制、行政效能等多个方面入手,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将开发区体制理顺、管理做实。将县城规划区内16个村划归开发区管委会管辖,设立了7个管理服务单位,明确了管理职能和权限,按编制配备了干部,使经济开发区真正成为服务经济、管理企业的行政主体,从而理顺了村企关系,为土地征用、社区化改造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提高集约服务水平。目前,正在依托小微工业园,建设集经济服务部门办公、工业产业发展展示、科技研发于一体的工业发展综合服务中心,实行行政审批部门集中办公,同时,落实项目建设的“一口代办”制,提高行政服务效率,促进了项目的加快建设。三是实施项目领导挂包负责制和部门承办制。每个项目,确定了一名县级领导进行挂包,分工负责领导,深入企业一线,靠前指挥,帮助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产生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确定一个县直部门作为承办单位,具体靠上服务,提高了项目推进水平。四是实施工业项目建设年、企业现场管理年等活动,健全完善部门服务机制、建立项目要素投入机制等多项保障机制;围绕提升产业集群的管理人才竞争优势,组织部分重点骨干企业负责人赴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参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训,开阔了眼界,增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后劲。
沂源经济开发区尽管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园区经济总量仍然偏小,项目单体规模相对不大。下一步,开发区将按照全域一体、产业集聚、链式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快经济开发区东展扩容,顺接石桥工业小区,拓展园区经济发展空间。加快招商引资步伐,积极引进大项目、好项目,提升园区经济发展质量。同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优化园区产业布局,着力把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为要素完善、功能完备、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第二篇:人民日报: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促进高质高效发展
人民日报: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促进高质高效发展
2012年10月29日
诸城,被誉为“中国龙城、舜帝故里”,是全国综合发展实力百强县(市)、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市、全国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试点市。全市耕地面积183.6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62.3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7亩。
近年来,诸城市围绕内涵式增长和转型跨越发展目标,按照“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用地”的工作理念,深入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工作,注重挖潜节约,努力盘活存量,强化综合整治,有效破解了土地资源保障难题,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健全机制 筑牢根基
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为确保这项工作顺利推进,诸城市按照上级统一要求,以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工作为契机,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制度建设,搞好政策宣传,使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收到了明显成效。
组织领导是关键。诸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市委专门召开常委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强化组织领导,层层抓好责任落实,确保实现创建目标。市政府召开专题常务
会议,研究制定创建方案,并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统筹调度创建活动各项工作,确保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制度建设是保障。在创建活动开展过程中,诸城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强建设用地指标管理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暂行意见》、《盘活闲置低效利用土地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保障制度,明确了合理分配计划指标、科学认定闲置低效土地等工作的标准要求,保证创建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有效。
政策宣传是基础。充分利用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以及“4〃22”世界地球日、“6〃25”土地日等有利时机,全方位、多层面宣传创建活动的意义以及创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为创建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强化措施 整体推进
为切实提高创建活动的实效,诸城市围绕创建的目标要求,大力开展节地挖潜工作。通过统筹调控、挖潜盘活、综合整治等多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推进节地挖潜增效。
一是统筹调控。抓好土地利用规划,是统筹利用好土地资源的基础。为此,诸城市结合全市产业发展战略,根据需要对规划适时进行调整,为全市产业发展腾出了空间。2010年,诸城市被确定为全国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试点市,积极开展了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并将南部低丘缓坡开发利用纳入规
划,进一步拓宽了发展空间。同时,积极改进建设用地指标管理机制,将建设用地指标主要投向民生、基础设施以及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项目,保证了全市重点项目用地。2012年3月份,诸城市建立了新的用地指标管理办法,对使用计划指标的工业项目,配套一定比例的挂钩周转指标,对优化全市土地资源配置、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2年9月底,已累计为42家用地企业落实用地指标600亩,筹集挂钩资金2000余万元。
二是聚集发展。近年来,诸城市借助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先行发展区的重要机遇,统筹规划建设各类产业园区,并打破招商引资行政区划界限,引导新上项目按产业门类向园区集聚,推进“产业集群、园区集聚、用地集约”。目前,全市在对省级经济开发区改造提升的基础上,又规划建设了12个重点园区,囊括了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服装纺织、高端食品、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生态经济、文化旅游等产业。
三是挖潜盘活。搞好挖潜盘活是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重要手段。2011年下半年,诸城市政府组织国土、规划、经信等部门,对全市10亩以上工业用地进行了拉网式清查,并建立了动态管理台账,明确闲置低效用地现状。2012年8月,诸城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加快推进高效节约集约用地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全面推进盘活挖潜工作,在全市营造了高效集约用地的良好氛围,带动了企
业盘活挖潜的积极性。山东美晨科技公司是一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上市后,充分挖掘现有土地潜力,拓展发展空间。公司新建厂房全部采用多层设计,均达到18米以上;车间全部使用立体货架,实际利用面积提高了2—3倍。这种“零增地”扩建,不仅没有影响企业生产,反而加速了企业进一步扩张,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亿元,利税3200万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据统计,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盘活利用闲置低效土地2000余亩。先后有50多家企业通过使用低效利用土地或原有厂房实现增资扩产,总投资20多亿元。
四是综合整治。集中整治各类土地资源,提高产出效益。对城区建设用地,实行片区拆迁、组团开发,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到目前,累计完成旧城拆迁改造1.4万亩,高层楼宇主体封顶370栋。城市片区容积率由原来的0.6提高到现在的1.5。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点,纳入聚合区建设规划,申请上级列入增减挂钩项目区,统一拆旧复垦,集中安置,并高标准配套道路、供水、供气以及学校、超市、卫生室等基础设施,不但解决了农村建房粗放式用地问题,而且推进了农村社区化发展,提高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对农用地,积极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并有序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民增收。龙都
街道大源社区的大源生态园林是依托当地优势苗木产业发展的社区特色经济,引导社区农民流转土地4500多亩,栽植各类苗木160多万株,吸纳就地就业的社区劳动力800多名,实现了社区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双增长。推进土地整理,如位于诸城市辛兴镇和百尺河镇的诸城市省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项目总规模2万亩,投资3970万元,共平整土地42万立方米,修建田间道路8.4万米、各类沟渠8.7万米,栽植防护林10万株,整理后新增耕地600亩,达到了“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的标准。2008年以来,诸城市先后承担实施县级以上土地整治项目45个,整治规模20万亩,新增耕地1.6万亩。
严格管理 注重实效
加强日常管理是推进创建活动走向深入的重要一环。诸城市着力强化日常执法和后期监管效能,并健全激励措施,调动了全市上下创建工作积极性,提升了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一是强化执法效能。进一步完善了土地执法长效机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镇街土地管理责任,公开查处、曝光重大违法案件,在全市形成了依法依规用地的良好氛围。同时,创新巡查机制,在全市构建起了市、镇、社区、自然村四级执法监察网络,对违法问题做到了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早处置。
二是加强批后监管。健全建设用地批后共同监管机制,建立保证金制度,作为办理供地手续的前置条件;强化用地合同管理,明确项目开竣工期限、投资强度等,并落实相应的违约责任;实行用地信誉档案管理,对信誉不良的用地企业,不予受理土地抵押、转让和新的用地申请。
三是严格考核奖惩。诸城市委市政府将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用地纳入对各镇街科学发展考核,并将盘活挖潜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出台了《鼓励科学发展暂行办法》,鼓励企业挖潜改造。对设备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给予税收政策扶持。对翻建厂房由单层改多层或利用闲置低效土地进行扩建,经认定年内每新增2000平方米厂房的,给予法人代表一次性奖励0.5万元,充分调动了企业节约集约用地的积极性。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长远战略任务,也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诸城市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第三篇:坚持节约用地 促进集约发展
坚持节约用地 促进集约发展—— 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之六
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切实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节约用地,是秉承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通过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厉行节约集约,是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推进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投资拉动、资源投入、规模扩展”的传统发展模式导致土地过度消耗与闲置浪费并存,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还在进一步增大,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矛盾。破解保障发展的用地难题,要求我们走耗地少、结构优、效率高、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对于国土资源管理来说,关键是要加大改革力度,通过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倒逼经济结构调整,进而推进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
节约集约用地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而在强化节地责任的同时,健全相应的考评奖惩机制则是促进节约集约的重要抓手。浙江等地将节地指标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体系的实践探索,显示了节约集约用地促使地方政府转变政绩观和发展观的巨大潜力。随着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县)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初步形成,节约用地制度在基层“落地生根”,各地在用地思路、技术和机制等方面的探索创新层出不穷。但是,切实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还需健全考评指标体系,强化责任意识,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以切实做到“评价科学、考核严格、奖惩分明、问责到位”。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对用地企业和个人的激励机制,鼓励土地节约集约型工程技术措施的研究、推广和应用,构建以节约集约用地引导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切实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需要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土资源部门到其他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共同构建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体系。其中,规划引领和标准控制是最基础的调控手段。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要求健全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核心的空间规划体系,尽快建立能够覆盖国民经济全行业的用地节地标准体系,通过“供需双向调节”的机制引导城乡建设走集约式发展道路,着力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对于新增建设用地需求要合理确定规模,统筹安排供地的总量、结构、布局和时序,坚持有保有压、差别对待,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此外,在积极盘活存量土地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向地上、地下拓展发展空间,科学开发并节约集约利用荒山、荒滩、荒坡等未利用地。
节约集约离不开市场手段,继续深化土地使用制度市场化改革是有效的利益引导。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探索招拍挂等竞争性出让方式,市场化配置在提升用地效率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1997年~2010年,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消耗的新增建设用地从每亿元188亩下降到每亿元38亩。如今,土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强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对节约集约用地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不断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通过价格、税费、财政、金融等经济杠杆健全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的利益导向机制。
今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面积降低30%”首次写入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使节约集约用地有了量化约束。中央领导同志将节约集约用地放在一个全新的工作格局下进行部署,国土资源系统应以此为契机,主动作为,积极服务,通过机制创新、体制改革,切实推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充分调动全社会节约集约用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第四篇:坚持环保优先打造生态园区
文章标题:坚持环保优先打造生态园区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利用最少的土地资源、最小的环境容量取得经济效益最大化,我们提出了集中办企业的指导思想,加强了园区建设。XX化工、XX轻纺两个工业集中区自兴建以来,围绕打造生态集中区的目标,把加强环境管理和项目建设紧密结合起来,XX集中区成为
全省第一家取得环保入户许可的化工类园区;区内实行集中治污、集中供热。化工集中区建设过程中,我县坚持“环保优先”,强化环保基础设施,严格项目准入,强化环境法治,规范监督管理,严把项目准入关,先后否决了30多个不符合环境准入条件的项目,其中超5000万元的10个;持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下发整改通知32份,实施行政处罚17起,实施停电整改12家,责令转产项目1个,刨除有偷排放嫌疑的污水管道8公里,完善违规建设项目,整改违法排污行为,集中区建成和在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现已全部通过省、市环保部门的正式审批,投产企业的污水预处理及其他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现已基本配套到位,实现了企业污水经过预处理达到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后接入集中处理,在国家、省、市的环保专项检查中都得到了较高的评价。目前园区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集中区以不到全县1的土地,接纳和承载了70的工业投入,创造的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已占全县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仅XX化工集中区已签订进区的项目达50个,其中超亿元的6个,超5000万元的15个,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3家进区投资,2005年,实现税收7100多万元,其中,XX裕廊是亚洲最大的丙烯酸生产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利润2.4亿元,税收4000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工作会议作为新的起点,按照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环保优先”,促进科学发展
会后,我们将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即将出台的《关于坚持“环保优先”方针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出台落实的具体意见。特别在化工集中区发展中,坚持把“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落实为具体行为,把“环保优先”落实到决策、规划、审批、干部考核等各个领域,坚持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打造“生态园区”不动摇。在招商引资中坚持环保“门槛”不减低,新建项目做到“三个不上”,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上,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上,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坚决不上,对违反规定的,要坚决追究责任。切实杜绝“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观念,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
二、强化监督管理,规范企业行为
一是严把项目环境准入关。坚持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凡环评文件未经环保部门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有关部门不予办理有关手续,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严禁新上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的产品和生产所用原料含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以及高毒性有机物质、无有效可靠污染防治措施、产生恶臭等污染物质等项目,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经济的发展。二是强化环保“三同时”管理。凡环境保护设施未建成的,一律不得试生产,未通过验收的,一律不得正式生产。三是加强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的监管。从加强企业污水排污口的设置入手,坚决拆除企业擅自增加的排污管道;加强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的监控和检查,安装污染治理设施在线监控装置并与市、县环保部门联网,及时发现纠正企业擅自拆除或者闲置污染治理设施的行为;对产生危险废物逾期不处置或者处置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启动环保部门指定单位代为处置和处置费用由产生单位承担的行政代处置制度。四是加大环保安全执法检查。执法要做到“三个坚决”,即坚决关掉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砸掉污染严重的烟囱,坚决杜绝乱排污水的现象。
三、强化组织领导,落实责任追究
我们将成立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环保、监察等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大专项整治的力度,突出严厉打击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违反环保“三同时”制度以及故意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3项重点环境违法行为;处理环境违法行为做到“三铁”,即以铁的纪律、铁的手段、铁的手腕,惩治环境违法企业、责任人,决不手软。明确县监察局将查事与查人相结合,对指使、纵容、包庇环境违法行为引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的,擅自批准或办理建设项目立项、规划、征地、供水以及登记注册、发放营业执照、贷款、供电的,严肃追究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建立县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中心和全县重特大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和集中区重特大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督促企业逐一建立重特大
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并组织人员开展污染事应急处理实战演习;组织集中区环境影响后评价,进一步落实减少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加以落实;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规划报告书》及其批复意见的要求逐步完成集中区相关居民的搬迁,杜绝环境污染事故和环境污染纠纷隐患。通过我们的努力,力争把化工集中区建设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
展“双赢”的样板。
《坚持环保优先打造生态园区》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坚持环保优先打造生态园区。
第五篇:坚持八高标准打造高效课堂
坚持八高标准,打造高效课堂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用怎样的标准打造高效课堂,杜郎口中学经过十几年的不懈改革,探索出了独特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在打造高效课堂方面积累了独特的经验。
一、精气神心情绪高,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的前提,是要求师生有最高的精气神。教师精力充沛,学生精神饱满;教师激情饱满,学生热情高涨;师生人人情绪高涨,不仅营造了学习氛围,更为课堂学习注入了活力。师生、生生意相通,心相融,心领神会,心有灵犀一点通,打开了心结,消除了交流的障碍。
二、自主探究兴趣高,是高效课堂的根基。
主动是人的天性。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学习,体现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一节课四十分钟,三十五至四十分钟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时间。教师的导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立足于引导,引导学生活学;着力于疏导,变难为易,删繁就简;着眼于诱导,激活思维,乐学善学。拓展,宽而阔;挖掘,透而深。努力探索,积极研究,善于发现总结规律,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自主探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三、展示分享内驱高,是高效课堂的内因。
展示是分享的基本形式,分享是展示最重要的目的。敢于把自己的学习成果汇报展示给大家,是一种自信,是一种胸怀;善于和大家交流分享,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素养。杜郎口中学要求学生,展示过程流畅,环节衔接自然。表达,则发自肺腑,声情并茂,思路清晰,无口语病,感染人;表演,则是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后的演绎,高雅生动,惟妙惟肖,激励人;解证,则思路清晰,有理有据;操作,则科学规范,呈现科学规律,启迪人。尊重欣赏别人的精彩,借鉴发挥;善于质疑,思维碰撞中提升;委婉点评别人的不足,加以诫勉。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四、生动震动频率高,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生动演绎精彩,震动感动人心。精彩瞬间,让人保持深刻的记忆;片刻震撼,足以打动人的心灵。杜郎口中学的课堂,要求学生的精彩不断,每个环节有亮点,每一节课有震撼人的镜头。
五、创造应用质量高,是高效课堂的外显。
中国多的是制造,缺少的是创造。杜郎口中学的课堂,要求人人有所生成。感,则激动人心,荡涤心灵;悟,则大彻大悟,明理悟道;写,则胸有成竹,一气呵成。思维发散,观点新颖,见解独特,敢于发明创新。思维流畅,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能用学到的方法技巧规律,解释社会生活现象,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六、全员发展提升高,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全员发展,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学习,要求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培养优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保证最后一名学生达成基本目标,“下要保底”。发掘所有学生的潜能,每一位学生得到与之潜能相一致的发展。
七、高效实效智能高,是高效课堂的内涵。
实而不虚,高而不空,是杜郎口中学课堂效果的本质要求。通过努力学习,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交流,每个学生真正理解、把握、体会、感悟、应用所学内容,人人达成学习目标。低耗高效,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投入最少的精力,习得更多的知识,形成更高的能力,增长更多的智慧。
八、健全人格素养高,是高效课堂的归宿。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健全人格素养高,是高效课堂的归宿。杜郎口中学追求课堂效果,不仅仅是要求高的学习成绩,更追求学生人格健全以及综合素养的提高。我们培养的是人,是建设祖国的高素质的人才。成绩永远是人格培养的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