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原因的思考
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原因的思考
丁敏来
摘 要: 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有关部门运用多种调控手段,闻得“涨音”,又听“跌声”。但如果长期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应对通胀或经济危机,导致农产品生产的进一步萎缩,不仅为下一轮涨价打下伏笔,严重时甚至有可能危及国内粮食安全,从而带来严重的食品危机,对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影晌。正确的政策是:不应压制粮价,而是让粮价尽快恢复正常比价,这样做既不会伤害农民,为农产品增长和物价长期稳定打下了基础,也为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关键词: 农产品 价格上涨 原因分析
2010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为平息民众生活成本过高的怨言,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抑制、降低物价上升趋势的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有关部门运用多种调控手段,闻得“涨音”,又听“跌声”。从10月中下旬开始,部分农产品价格开始止涨回跌,这一状况延续到11月中下月旬国家调控物价的措施接连出台达到高潮。最近二周,从大蒜、生姜等小宗农产品,到大豆、谷物等大宗农产品,相比一个月以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格下跌。这些农产品价格目前走到“分水岭”到底意味着什么,这轮农产品持续上涨的势头是否已经过去。在种种调控的组合拳之下,农产品价格势必在2010年末至下一年度的一定期限内,其涨幅小幅回调乃至下滑,但就其影响的时效性而言,能否产生持续的效果?笔者最担心是本轮农产品价格持续高涨的根本性原因,如仅仅将之归因于货币流动性过剩、自然灾难频发、投机资金的炒作等外在因素,则可能沒有透过现象识本质。站在农产品价格的高位之上,如果我们仍不能洞察农产品价格,尤其是粮食高涨的内因与外因,不能用更为长远的眼光,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农民群体的实际收入;理解基于全球化市场和国家安全双重背景下,农产品价格形成的逻辑。那么,在未来10 年内,农产品极有可能是全面短缺的开始,以至出现有钱买不到食物的被动局面。今天看似疯狂的农产品价格,可能成为明日更为疯狂的开始,本文重点分析主要农产品-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阐述其与农产品价格高涨并可能引发未来10年持续上升趋势的必然性。
一、种粮效益低:以南方人赖以为主食的大米作物栽培为例,在我老家的浙江A县,2010年11月15日的杂交稻收购价为2400元/吨,以600公斤/亩的平均产量计算,今年每亩毛收入才1440元,投入大概成本为875元/亩(以自营地算,不计土地成本和流转租金),其中种子费30元,化肥费120元,农药费120元,其他物化投入75元,机耕费150元,机收费用100元,人工费用280元。所剩不多,这样算来,当地2010年度每亩杂交稻的收益约为565元。再添加上半年的一季油菜,收成以100公斤算,去除各种成本,收益大概在200元左右。在此基础上,再计入农资综合补贴每亩69元,水稻15元/亩、油菜10元/亩的良种补贴的国家惠农政策。如此,当地以“油菜—中晚稻”为耕作方式的一亩地全年收益为859元[1]。而这全年收益的取得,是建立在当地“全年风调雨顺之天时、有江南魚米之乡称谓之地利、有史以来的无税费(有补贴)之人和、数十年难得之高粮价之市场”的基础之上的。但即此殊为难得的“谷贵富农”的好年景,其一年两季耕作的每亩耕地收益亦不足当地一个月的最低工资(2010年浙江最低月工资标准为1100元),仅为当地乡镇企业熟练工人月工资(以2000元/月计)的40%左右,仅相当于当地一名普通瓦工7天(以120元/天计)左右的收入。由于长期以来务农收益远远低于务工收益,导致资本和劳动力持续向工商业单向流动,这一失衡必然导致农产品供应减少、价格上涨。此轮粮价上涨,只是工农产品比价的合理回归。
二、粮比价格的严重倒挂:虽然自2000年以来的10年,粮食价格平均上涨30%,但同期,作为农业生产资源的钾肥上涨了2倍有余,种子价格则普涨近3倍;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涨幅则更令粮食价格望尘莫及,在这10年内,原油价格上涨了8倍,黄金价格上涨逾7倍,铜价涨幅近4倍,而房价更是上涨了5倍左右,居民水价涨1倍,粮食价格仅仅增长涨40%。依据经济规律,粮食价格增速应该高于住房价格增速,但是,中国的实际情况是,粮食价格被人为扭曲。从目前粮食走私情况来看,一吨粮食走私到境外至少盈利3000元,而这个钱应该属于农民却没有拿到[2]。
粮食价格之于农业生产资料、之于其他大宗商品价格的严重倒挂,是造成农民无心种地,粮食增产无明显之效果的根本原因。与改革开放第二个10年(1989—1998年)相比,在第三个10年间(1999—2008年),我国粮食生产总量虽然有些微增长,但就人均粮食占有量而言,则不增反降——1989—1998年10年间,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超390公斤的年份有4年(分别为1990年、1996年、1997年和1998年),而在1999—2008年,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超390公斤的年份仅有2年(1999年和2008年)。而由1996年创下的412公斤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至今仍未能突破。而此“不增反降” 局面的出现,直接导致了我国由粮食出口大国向进口大国的转变,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以粮食为主)进出口逆差更呈历年加大之势——2009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13亿美元,其中贸易逆差为129亿美元,连续6年呈逆差走势。而即将走完的2010年,我国更有望创下粮食进出口贸易逆差的历史新高。
其实,本轮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在抛开种种外因的触发之外,其实更多的是对粮食价格长期严重低估的补涨。而如果我们此番对之调控过猛,则极可能在解近忧的同时,再度磋伤农民本已受伤的积极性,给未来粮食安全埋下远患,更为未来粮食价格的强烈反弹创下条件。因为不恰当的价格管制有一个相当明显的副作用:它违背经济规律,人为扭曲了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关系,使市场的自主、自动调节功能部分失效,从而使每一次价格干预都成为价格反弹的伏笔和前兆。就以当前的农产品涨价为例。国内农产品价格一直处于世界上的价格洼地,等于是用低收入的农民补贴高收入的城市居民,导致农民种粮、种菜的积极性一直不是很高。如果的确是种子、化肥、农药、劳动力价格和土地价格在提高,而农产品价格却得不到相应提高,那么它势必进一步挫伤农民的积极性[3],导致农产品生产的进一步萎缩,不仅为下一轮涨价打下伏笔,严重时甚至有可能危及国内粮食安全。因此,我们认为,只要农业资料价格、能源矿产价格、公用事业价格升涨的局面得不到改观,只要制约农产品生产的种种体制性因素得不到根本改变,那么,农产品价格在未来仍将持续上涨,直至工农产品比价恢复正常。
三、农业的比较利益下降:2010年对广大农民来说,显然是一个格外值得庆贺的一年,年初,他们迎来了历年之最的8000多亿元支农资金;年末,盘点全年虽未“多收三、五斗”,但高涨的农产品却实实在在为他们的每亩耕地“多赚了三、五百”。但农民大幅增收显然不能持续,一方面系列调控政策瞬间加大了力度,今年末至下一年度的一定期限内,农产品价格的小幅回落已成定势;另一方面以钾肥为龙头的农业生产资料的涨幅后来居上,与上半年相比,平均上涨近40%。农产品价格居高回落,生产成本追涨上升,期望粮价以持续增收已然不易,指望蔬菜水果等其他农作物增收亦为困难,虽然,“蒜你狠”、“姜你军”、“苹什么”、“糖高宗”、“豆你玩”等网络热词已入人心,但其同样难以经受政策调控和农资价格追涨的压力。
实际上,我国农业产业链利益分配的现实,亦是农民难富裕的原因之一,“一流建通道,二流做加工,三流忙生产”,是我国农业整体产业链的真实图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组成中的弱势。虽然,“贸易—加工—生产”利益分配的主次顺序,各国皆然。但“7:2:1”的分配权重,却昭示着生产环节在我国农业产业链中的严重弱化。
农产品的大幅涨价,并未能给农产品的生产者(农民)带来相应的收益,亦未能缓解农业发展现状的日趋严重。事实上,如果我们跳出事物因果的点线思维,在一个相对长远的时间里,来考量“农产品价格上涨与农民增收”的关系,你就会发现,事情远没有你想像的那么简单,“农产品涨价”与“农民增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并不明显。在农产品高幅上涨的2006-2010年这五年,我国农产品价格累计涨幅30%左右,但同期,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却由2006年3.28:1上升到2009年的3.33:1,2010年差距更将扩大至3.35:1[2]。当然,此种“利益倒挂”现象的产生,我们完全可以解释为:改革开放32年来,国家财政对于城市大规模基础建设以及城市居民福利的更多倾斜;以及近10年来,大规模城市化运动给城市居民资产(机会)所带来的增值效应。而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在这两个过程中所获甚微。农产品价格上涨,生产经营成本的增加是主要原因。2010年国内农用柴油、农用地膜和农药等农资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生产、流通环节人工成本更是明显增加。在农业从自给自足为主转向商品化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农业核算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促使“劳动力成本”概念的出现。过去农民不把自己干活时付出的劳动看作成本,但是打工后越来越认为自己的劳动是值钱的,因此播种、施肥、除虫、采摘等都要雇工,劳动力成本成为推动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的重要推手。
因此,需要我们从务实的微观角度着手,加大对“农超对接”的支持力度,减少流通环节溢价,增加农业生产环节的收益;也应加大农业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强农业生物种源开发;更需要加大金融创新,优化金融在农业生产环节的资金融通、资源整合和价值增值的功能。同时我们更应改变既往之经济发展模式,从发展理念上给予农民更多公平之地位,加大其政策性倾斜,这种倾斜,不但与以往支农政策作纵向比,更要与城市居民的既得利益和现行政策作横向比。
四、耕地持续减少:有田才有粮,无田则无粮。农产品稳定供给的任务越来越艰巨。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后每年中国粮食消费还要增加50亿公斤左右,非粮食食物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食物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但由于粮食生产必需的耕地和水资源数量难以增加,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始终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耕地资源急剧流失,最大的影响就是使我国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而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更是雪上加霜。尽管我国基本农田(俗称保命田)仍保持在1.07亿公顷的警戒线以上,但已离临界点很近。随着我国进入加快推进城巿化建设的新阶段,今后因建设占用、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等原因还将不可避免地减少耕地[3],这几年的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在建设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码头、住宅等基础设施方面,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具体是多少,官方也没有给出一个准确数据,而占用耕地面积之大是有目共睹,在我老家的浙江A县,全县年报水稻栽培面积10多万亩,其实最多5万亩。除了西部,我们从鱼米之乡的长三角、珠三角,到中部地区、华北平原、东北粮仓,耕地减少的状态令人吃惊。遍布2200多个县城的大拆迁和整个圈地运动,城市无限制地外延扩展,盲目开发建设,占有了大量耕地。如富饶的珠江三角洲,面积仅有1.1万平方千米,而城镇规划面积就已达到9500平方千米,占土地面积的86.4%。部分单位和企业宽打宽用,征而不用,浪费土地,肆意毁坏良田的情况到处可见。特别是近年来,在“做路热”、“开发区热”、“加工区热”、“旅游区热”、“乡镇企业热”和“房地产热”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多占少用、占而不用、闲置撂荒的现象,造成了耕地资源的严重浪费;一些地方在调整生产结构中,有盲目占用耕地现象,致使基本农田减少。在耕地上乱建窑、建房、建坟、取土或采矿等非农占地现象,也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对农业生产破坏的严重程度,旷古未见,怵目惊心。这一切都表明,耕地(肥沃良田)不是一般的减少,农产品生产基础严重毁坏,令人忧虑的是,尽管采取了各种措施,违法用地数量仍较大。人口持续增加、耕地减少的趋势,对未来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潜在的巨大威胁。快速的城市化导致耕地持续减少,使农产品生产受到影响,有可能导致农产品短缺,农产品价格将不可避免的发生大幅上涨,在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城市居民恐怕要面临长期吃饭难,要准备过几年苦日子,农产品低价格时代将不会再来。
五、调控难持续:城乡之间、居民与农民之间总似有一种天然不可调和的矛盾存在,这从明清现代商业萌芽有所谓现代城市起即已存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亦是如此。此种观感,并非全无实据。以农产品价格上涨为例,其于居民来说是生活成本的增加,其于农民来说却是收入的提高;再以概念更为宽泛的整体社会发展而论,经济发展似乎必以农民利益受损为支撑,而社会稳定则又以反哺三农(农民占低收入群体的绝大多数)为基础。事实上,对于从百余年积贫积弱历史中走出的新中国而言,在其发展初期,通过对农产品相对价格的相对低估、对农村利益向城市的输送,以便在尽短期限内,集中力量实现工业、科技和国防的跨越发展,实并无可非之处。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城市化扩容的实现,也为农民提供就业转移的通道,分流我国明显过剩的务农人口,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农业反哺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过程,不仅我国,纵观世界的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任何一国而言,在发展初期几乎均是如此,18世纪60年代的欧洲工业革命,19世纪初美国现代工业的快速推进,20世纪60年代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
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至于在讨论调控农产品价格、国民收入分配等问题上,陷入种种情绪化纷争之中。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调控,亦是遵循此种逻辑展开的。以改革开放至今的七次重大调控为例,无论是1984—1985年、1988—1989、1993—1994、2005年、2007—2008年、2010年六次反通胀,还是1998—2002年一次反通缩;无论其措施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还是两者并举;在给整体经济发展带来缓冲、持续的同时,均加大了工农产品价格的差距。而在这种过程中,城乡收入差距在经过去1989拉高短暂回调后,基本呈持续扩大趋势。但在我们在肯定调控“反通胀、反通缩”之于经济健康发展作用时,必须正确认识到,“农业反哺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应是满足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手段”,而非“长期性目的” [2]。
自2004年起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农业税费减免、并在其后逐年大幅增加了支农资金,但桎梏于地方本位主义及GDP政绩观的惯性,其结果却收益甚微,各地通过“新圈地运动”,对农民宅基地、耕地的低价占有后,再高价改变其用途,对农村金融单向支取的加大等等,不但没有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性难题,城乡收入差距反而有逐年加大之趋势。这种“手段和目的”的混淆,在本轮农产品价格调控潮中,亦可见端倪:11月20日,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中深切感受。在全部16项调控措施中,有10项与农产品(粮食)价格直接相关。而其中第10项“规范农产品经营和深加工秩序”和第11项“加强农产品期货和电子交易市场监管”,虽本着“规范”和“监管”之精神,但实质却有强制之嫌疑,第10项暗含减少收购主体、淡化市场竞争之意;第11项则明示为打击游资炒作,将通过调整期货(远期)交易的保证金、涨跌停比例等手段,直接干预农产品(粮食)的价格,其实,在全球主粮品种之间、期货交易所之间联动性极强的今天,“炒作” 粮食市场起码需要千亿美元以上的能量,游资根本无力为之,故此“炒作” 之名实难成立。
“逢物价高涨先拿粮价说事,遇发展之困必让农民让利”,这已成为历次调控的惯性思维。但是,在我们打压粮食价格以解民生之困时,可曾想到,我国低收入群体的绝大多数是由农民所组成。从这个角度看,对粮食价格过分调控,不但难以起到解民生之难的效果,反而更易拉大本已悬殊的贫富差距。
六、前景期盼: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用“三个仍然、三个最”集中概括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4]。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提倡将包容性增长加入“十二五”规划内,分析中国经济过去30年增长的特点,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和所带来的问题及挑战。“实现包容性增长,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加社会财富,不断为全体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综上所述,政府直接管制农产品价格是个不折不扣的大笑话:不依法办事,无法无天,是笑话一;违背经济规律,人为扭曲了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关系,使市场的自主、自动调节功能部分失效,从而使每一次价格干预都成为价格反弹的伏笔和前兆。是笑话二;支持管制的学者和民众太弱智,会挫伤农产品生产者的积极性,从而为下一轮涨价打下伏笔,是笑话三。因此,为中国和中国民众的长远利益计,对农产品价格的管制只是在高工资、高福利、高保障没有到位时迫不得已的临时举措,切不可将其视为“正道”,不思更新、更公平合理的制度改进。
参考文献: [1]丁敏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几点建议[M/OL].中国乡村发现网,2010-8-30.[2] 杨国英.2020年,我们吃什么?——粮食危机会在中国发生吗?[M/OL] 草根首页网.2010.11.16 ,2010.11.27 [3]柯炳生.重农政策是粮食连续增产的关键[M/OL].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网.2010.11.11.[4]《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OL].中国新闻网.2008.10.19.作者简介:丁敏来(1989-),男,浙江缙云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大三学生,
第二篇:浅析物价持续上涨调查报告
浅析物价持续上涨
摘要:近几年我国的物价上涨幅度很大,从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就会体会到的,而且,就目前的形式,物价将持续上涨。因此,就现在我国物价上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产生的原因做了一下简单的调查和分析。
关键字:物价上涨,居民消费,价格
1.我国居民目前物价上涨状况
2010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升3.3%,价格运行呈现明显的前低后高走势。上半年价格总水平保持温和上升,CPI累计上升2.6%,各月同比涨幅在1.5—3.1%之间,主要受翘尾因素影响;环比涨幅在-0.7—1.2%之间,季节性特征明显。7月份以后价格总水平逐月攀升,10月、11月CPI同比涨幅先后突破4%和5%,随着政府价格调控措施效果的显现和翘尾影响的消失,12月份回落至4.6%。
以上这些数据只是总体上说明了我国居民目前物价上涨的状况,从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用品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我家乡某些地区受小麦等原材料持续上涨的影响,酱油价格上涨20%左右,原来4元的拓东一级咸酱油,现在已经卖到4.8元了;在一些城市,原来卖两元一斤的苹果现在涨到三四元一斤;甚至平时不起眼的白糖,也涨价了;另外一些蔬菜、牛羊肉也在不同程度地涨价,猪肉从原来的六七元一斤现在涨到了十多元一斤。我从一个超市负责人处得知,超市方已经得知厂家的通知,后期纸巾、毛巾等部分商品价格将上调10%。目前,维达、心相印、清风等多种品牌的10只装卷筒纸,市场价格在15—23元。到时,这些商品的价格标签将进行微调,价格几乎都涨到20元以上。现在,石油的价格也是猛涨,几乎是一天一二价格。让我们感触更深的是,现在的房价,在我们小的时候,虽说不是了解的那么清楚,但是,从电视中也可以看到,在那些大型城市中,在闹区也就是五六千一个平方吧,在郊区也就三四千吧,在中小型城市还低些,然而,现在,房地产行业那是最火的了,房价几乎是翻了好几番,现在到城市买房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2.我国物价上涨产生的原因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来我国物价涨速明显加快。综合起来分析,由于以下因素的影响,第一、美元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美国通过贸易逆差向全球输出大量
美元,成为全球货币的“供钞机”,造成世界范围内的货币供应过多、流动性过剩,资本流动性大幅提高。美元贬值诱发全球性通货膨胀,加大了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国际大宗商品主要以美元标价,不断贬值的美元使得大宗商品的身价相对上升。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仍将高位运行,而且企业效益显著改善。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驱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非常强劲,2007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11.5%,创1995年以来的新高。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将刺激社会总需求上升,推动物价上涨。
第三、中国的劳动人口多,失业率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
第四、以股市、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持续上涨。2007年三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平均同比上涨8.2%,涨幅比二季度高出1.9个百分点。我国证券市场迎来一轮超级牛市行情,沪深股指震荡盘升,屡创新高。
第五、消费增长势头明显回升。2007年前10个月我国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090亿元,同比增长16.1%,增幅创1997年以来的新高。消费增速平稳上升,一季度同比增长14.9%,二季度同比增长15.8%,三季度同比增长16.8%。第六、物价上涨有蔓延之势。虽然我国粮食有大幅增长,但仍属于恢复性增长。另外,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希望改善膳食结构,需要更多的肉类、蛋类、水产品和奶制品,导致以粮食为原材料的饲料需求不断上升,故粮食需求是刚性、稳定增长的。
第七、市场流动性充裕,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物价上涨终究可以归结于货币现象。由于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居高不下,导致经由外汇占款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持续多增,市场资金非常充裕。
第九、国际原油价格飙升给我国带来较大的价格上涨压力。
第十、资源价格和服务价格改革的全面推进,会推动相关产品价格上涨,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使未来价格总水平上升。预计我国今后将加大节能环保投入,继续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陆续出台资源价格改革措施,让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充分反映资源稀缺和市场供求状况,以便发挥价格在配置资源性产品中的重要作用。
3.物价上涨发展趋势
这几年物价上涨主要是中国货币滥发和成本上涨有关。2008中国为了对应经济
危机,采取宽松的经济政策,发布了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从这一个政策发布开始,就决定了中国进入一个通货膨胀的时代。按照货币的基本原理,经济每增长一元钱,政府就应该供给一元货币,多发行就是超出,中国多发行四万亿就是严重超出,严重的超出很容易带来通货膨胀。过度的货币追逐一定商品,结果必然是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就如同飞机理论一样,一个飞机在一个小国抛洒货币,使这个国家每一个持有现金增加一倍,这必然会导致物价上涨一倍。
成本上涨也是一个很重要原因,因为中国进入刘易斯拐点,未来青壮年劳动力数量不断下降,低端劳动力工资水平持续快速上升,从而全面推动物价,这个大的趋势中国未来都不会改变,只要这个大的趋势不改变,中国物价就不会停下来。
上涨不会停止,最好情况是上涨速度逐步减缓,最后与CPI持平,到达让民众可以接受阶段。
4.物价持续上涨的深层次原因
新涨价因素增多。目前我国经济逐渐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市场物价也逐步开始恢复性回升,投资和耗材性生产需求有增无减,需求过旺、价格上涨将使房地产业预期利润率上升,社会资金更多流入房地产开发,从而刺激钢材、水泥等建材价格坚挺,房屋销售价格的上涨水平创下几年来的新高,部分城市已经形成严重的房地产泡沫。从2006年开始,各地上调公共服务价格的措施有所增加,带动了服务价格的上涨,其中水、成品油、出租车、公共汽车等价格的上涨将成为2007年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重要因素。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将会从成本和需求两方面促进价格上涨。主要是受粮食价格恢复性上涨并带动肉禽蛋等主要副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水、电、煤和燃料,供需成本、价格倒挂的现象十分严重,地方政府不堪补贴的重负,供货单位也承受着不能提价的种种压力,因而此类价格上调的意愿十分强烈。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拉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煤、电、油等资源性基础产业价格上涨,已经逐步传导到居住类价格上来,居住类价格比去年末上涨
3.2%,成为推动价格上涨的另一重要原因。有资料显示,钢材价格已经平均上涨15%左右,据最新调查,缧纹纲平均每吨上升500元左右,已远远超过2000年经济过热时期每吨4000-4200元的高位。
粮食价格是本轮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近几个月粮食价格一直攀高,随着粮食入库,粮食价格再度大幅上扬的空间不大,导致饲料类商品价格上涨,引起目前猪肉和鸡蛋等养殖业价格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而且涨价势头较为迅猛,成为带动目前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另外鸡蛋、猪肉的价格上涨也受南方市场的影响。
粮食价格一定程度受国外粮食价格影响。去年末国内价格总水平出现跳跃式上涨,主要就是由国际市场食用油价格波动引起的。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仍然上涨,这对我国粮食价格上涨将继续产生直接影响,尽管近两年我国粮食虽然增产,但集约型规模养殖和工业用粮大幅度增加,目前粮食供给还没有达到明显供大于求的宽松状态,仅仅是偏紧状态下的供求平衡。
5.如何应对物价上涨
目前,最担心的就是物价居高不下,然而,物价还可能继续上涨,如何应对物价上涨,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近期的物价快速上涨,已经形成城乡低收入居民生活的较大压力和紧张心理,居民消费信心指数高位回落。遏制物价,使上涨来得缓慢一些,做好应对措施,维护社会稳定,妥善安排低收入居民生活,已成为当务之急。这方面,我国做了一系列的惠民措施,当务之急是要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想方设法尽量减轻这一部分人的生活负担。同时,要减少物价过快上涨对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的负面影响,切实将改善民生落到实处,要在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对低收入群体生活影响较多时,及时采取调整社会保障标准、发放临时补贴等措施,确保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不因价格上涨而降低有三个应对之方,一是加速人民币升值;二是加速提高劳动力价格,增加社会公共福利,以解决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和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三是保持股市平稳发展,发挥股市吸纳过剩流动性的作用。同时,保持股市稳定发展对当前经济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股市的稳定向上发展,可以吸纳大量过剩流动性,对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有好处。如果当前股市出现暴跌甚至发生股灾,那么,对当前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股市吸纳的大量流动性必然会一方面流向储蓄、其他理财产品,另一方面将会流向房地产以及其他商品上面,将推动房地产价格以及物价继续走高。因此,要建设好股市,防止股市的大起大落,使股市成为良好的投资资金与消费资金的蓄水池,较好地吸纳当前过剩的流动性。结束语
物价上涨与我们息息相关,多关注国家对应对物价上涨的一些措施,对物价上涨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相信国家能够很好的处理这一问题。
第三篇:去产能持续推进 钢煤价格不会单边上涨
买钢管网讯,去产能持续推进 钢煤价格不会单边上涨 今年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同样也是钢铁、煤炭去产能的攻坚之年。近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在去年去产能任务目标超额完成的基础上,今年去产能目标将如期完成。”
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7月份,钢铁去产能已完成预定目标任务;煤炭去产能1.28亿吨,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5%。
“整体来看,各地对于去产能政策执行的效果较好,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也在持续深度推进。在这之中,既有行政力量的推力,也有市场力量的拉力,尤其是国有企业占多数的钢铁行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向东昨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将国有企业改革与去产能工作相结合,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如国企改革通过兼并重组可以有效提高产业集中度,这为去产能提供了更加市场化的手段。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钢铁、煤炭去产能的不断深入,积极成效也在不断显现。以煤炭行业为例,一是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转。今年前6个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总额147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403.1亿元。二是行业发展环境显著改善。煤矿违规新增产能基本未再发生,违法违规建设和超能力生产得到有效遏制,煤炭市场秩序得到有力规范。三是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落后产能加快退出,优质产能加快释放,资源开采和供应逐步向资源赋存条件好、开采成本低、安全保障程度高的晋陕蒙等地区集中,产业持续优化升级。四是经济社会风险逐步缓解。据钢管商机了解获悉,煤炭企业资产状况呈现好转,一些不良或潜在不良资产转为优良,融资能力明显增强,银行欠债、客户欠款、工人欠薪、社保欠费、安全欠账、技改创新投入不足等矛盾和问题明显缓解。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落后产能的淘汰,钢铁、煤炭的行业格局得到明显改善,对应的产品价格也在持续上涨,那么,这是否会对去产能增加难度呢? 在中钢协副会长迟京东看来,价格的上涨不会给去产能增加难度,因为去产能目标早在制定五年目标时就已确定。总的来说,去产能的困难不是化解去产能任务本身,而是化解去产能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如人员安置、债务处置、转型升级等。
“虽然去产能工作已进入‘后时代’,但压力仍然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此前由行政主导的力量将会被弱化,后续去产能更多地是要靠市场化的力量,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来淘汰落后产能。”刘向东认为,价格的上涨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去产能的难度,但市场的力量不会让价格出现单边上涨。(本文章转载于买钢管网)
第四篇:恩施房价上涨原因
恩施房价上涨原因
恩施州目前商品房价格在市场需求旺盛和开发成本增加等多种因素的带动下,商品房销售价格呈明显上升的态势。从恩施市调查来看,该市2003年初新建商品房平均售价为每平方米700元左右,到2003年下半年上涨到800元-900元,2004年初达到900-1008元,今年约为1200元左右,在2年多的时间里房价上涨幅度达到70%以上。从利川市时代和腾龙两家房地产开发公司了解来看,2002年-2005年一季度,商品房每平方米售价分别为521元、600元、627元、722元,2003年-2005年环比增幅分别达到15.2%、4.5%、15.2%,其中:住宅每平方米售价分别为510元、580元、607元、722元,环比增幅分别为13.7%、4.7%、18.9%(2003年-2005年)。目前利川市城区商品房最高售价每平方米达到888元。建始县目前房价为700元-750元,巴东县实际房价在1200元以上,宣恩县为700元-750元,咸丰县为600元-650元,来凤县为700元-750元,鹤峰县为780元-800元,这些县商品房售价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同时,商业用房及“二手房”价格也呈明显上升的态势。全州一般铺面价格每平方米达3000元以上。恩施市黄金地段商业用房售价每平方米均在18000元以上。利川市商业用房售价每平方米一般在12000元左右,最高售价达到每平方米17000元。鹤峰县商业用房每平方米售价达到12000元-15000元/平方米。恩施市“二手房”价格2004年同2003年相比,平均售价上涨50%以上。利川市“二手房”售价平均每平方米上涨10%以上。通过对恩施市、利川市等县市调查综合分析,引起房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有:
一、土地价格的上升成为推动房价上涨的第一因素。土地是房地产建设的基本条件,土地价格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房地产成本。国家有关部门规定,自2002年7月1日起,经营性用地一律实行“招拍挂”,今年3月又规定,属于历史遗留问题的协议出让土地项目,必须在8月31日以前处理完毕。显然,国家已决定全面停止经营性土地协议出让,推进土地市场公开交易。但不可回避的是,“招拍挂”制度也存在明显的缺限,即在短期内容易推动地价上涨。如恩施市在2003年以前,土地资源可协议出让,土地成交价郊区约为5万元/亩,市内约为30-35万元/亩。2003年以后,各房地产企业用地只能通过拍卖的形式来获得土地。如恩施市公汽公司旁边一块土地,2003年初底价为120万元,2003年末底价上涨为250万元,到2004年拍卖成交价为472.6万元,每亩平均价达到193万元。目前,恩施市郊区价为15-20万元/亩,市内约为150万元/亩,不到3年时间里,地价上涨了近4倍。恩施城区内不属黄金地段一般每亩也在50-80万元。可见,地价上涨是当前房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二、主要建材涨价、工人工资增加等带来的成本加大。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以钢材为主的建筑原材料呈现大幅度上涨,钢材、水泥价格的上涨带动其相关的建筑产品的连锁反映。①钢材:恩施市2003年初每吨价格为2800元,2004年上涨为每吨3800元,目前已涨到每吨4300元,每吨钢材比2003年初增加1500元,涨幅达到54%。利川市同比上涨800元,涨幅达22.9%。②水泥:目前水泥每吨250元,恩施市上涨4.1%,利川市上涨25%。③灰沙砖:目前每块砖为0.22元,同比上涨34%。④沙石料:恩施市为每立方米35元,同比上涨1.06倍;利川市每立方米38元,上涨15.2%。在建筑材料中,还有涂料及运输费等都比上年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建筑材料涨价带动商品房成本增加因结构不同表现在100-150元/平方米左右。同时,随着“两路”在恩施州的全面建设,各建筑企业普遍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现象,那么,增加工人工资成为企业保证队伍稳定的的首要条件。据调查,恩施市原来一个小工的工资平均为25元/天,目前为45元/天,技工的价格则由每天45元上涨到每天80元。利川市建筑普通工人日平均工资为33元,比上年增加11元,建筑技工日平均工资70元,同比增加15元。
三、城市建设、旧城改造带来的投资成本增加。我州2003年土建成本为每平方米400元左右,2004年为480元左右,目前达到每平方米550元。我州2002年拆迁面积为4.5万平方米,2003年拆迁9.36万平方米,2004年拆迁面积达到13.9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拆
迁面积19万平方米,涉及2257户拆迁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拆迁补偿标准也相应提高。按照“拆一补一”的原则,我州从2003年开始拆迁成本大幅度上升,有的被拆迁户要求按现行市价进行的现金补偿。利川市种子公司拆迁中,补偿费达到每平方米700元,远远高于国家补偿标准,但有的住户仍不满意。这些都导致了房地产开发成本的刚性增长。在2003年州庆之前,恩施城区为美化环境,对清江防洪库岸进行综合治理,拆迁了一大批居民,使“二手房”在当年价格陡增,由年初的每平方米不足600元上涨到年末的每平方米850元左右。
四、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外出打工者返乡购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房价的上扬。我州近几年城市化率约为1%,随着户籍制度的松动,农村高收入者每年约有近4万人转移到到城里购房从业。城区附近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多数在城区内购房,早去晚归。如利川市城区附近的元堡、凉务、汪营等乡镇干部基本上都在城区购有房产,汪营镇机关干部中只有1人没有进城买房。据调查,在恩施市城区的中高档商品房购房户中,外出务工回乡人员购房约占30%,再加上恩施州“两路”即将开通,气候、环境等都适合人们居住,使得周边县市及外省人员在恩施州购房的也不少,也成为推动恩施州房价上涨的因素之一。
五、需求扩张因素的影响。一是过去几年来的低利率,个人住房贷款促成了房地产潜在需求逐步释放出来成实际需求,形成了实际需求的增长高峰。恩施市阳光花园6万平方米的住房在1年时间内便销售一空,据该房地产销售商介绍同等情况在宜昌等大中城市也得2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做到。利川市近2年开发的商品房竣工多少卖多少,没有空置的商品房,即使位置稍差一点的也都卖光了。二是投资型需求增长。房屋作为投资品,具有保值增值功能。随着近几年来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使得居民投资房地产热情不断增强。据恩施市成调资料,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147元,比2000年增加1519元,年均增长6%以上,不少居民掀起了二次购房热。利川市有部分居民卖掉过去自己修的私房,购买更为舒适、更豪华的商品房。此类虚拟需求的激增,又反作用于价格,最终导致房价的不断上扬。
六、房地产开发的各种规费、税费及服务费收取进一步规范。偷、逃、免、减税费的不合理因素在规范后越来越少。恩施州房地产业在2003年以前属于政府扶持的产业,有的县市本着“你发财、我发展”的理念,以许多优惠政策吸引外地企业投资,费用减免高达70%以上。2003年底,房地产业不再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使房地产业逐渐走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目前有近30种规范管理的费用要收取。例如:2003年以前规划局配套费只收取为5-10元/平方米,现在为45元/平方米;以前免收的水土保持、环境测评、质量安检、卫生评估等费用,现在均不再减免。根据抽样调查测算,所有规费分摊到住房中约为120元/平方米,税费分摊后为80元/平方米,中介服务费分摊后为60元/平方米,合计每平方米住房要承担税费260元/平方米。
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房品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上在居住上的从众、攀比、同步心理,对住房的面积要求也是越来越大。面积大、品位高,都需要新技术、新材料,也都要增加建设成本,刺激房价上涨。
第五篇:房价上涨原因分析
试论我国房价上涨的成因与对策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房价上涨的成因:城市化带来的住房需求和土地资源稀缺导致的供求矛盾;投资性需求旺盛助长了房价不断上涨;地方财政过度依赖房地产业;保障性住房“门槛过高”。提出遏制对策: 加快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扩大城市化的空间;加大普通商品房供应,从根本上遏制房价上涨;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大力发展公共租赁房;强化市场监管措施。
【关键词】高房价;成因;对策
近年来,房价的急速上涨已经成为笼罩在社会大众心头的巨大阴影。房地产价格持续稳定上涨,已远远超过一般人所能承受的经济能力。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即低收入的困难家庭需要住房,但因房价之高而无力购买。过高的房价已经超出社会经济系统和大众心理系统的承受能力,最终会影响到经济的稳定乃至社会的稳定。
一、当前房价上涨的成因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商品的价格是由市场上的供需关系所决定的。但在房地产领域,支撑房价持续上涨的因素很复杂,不仅取决于供需关系,还有其他因素:
1、城市化带来的住房需求和土地资源稀缺导致的供求矛盾
这是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36%左右,农村人口占54.3%,城市化进程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还将继续呈加速态势。按目前年均
1.12%的城市化速度估算,每年平均有近1500万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如果城市化水平提高到70%,城市就要增加4亿人口。不断扩大的购房队伍与城市有限的土地供应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房价不断上涨,这是由价值规律决定的必然趋势,也是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
2、投资性需求旺盛助长了房价不断上涨
我国居民储蓄率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是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和房价上涨的预期,通过买房实现保值增值成为许多居民的投资选择。不但富人买房投资,越来越多的工薪阶层也加入其中,有不少地方投资买房比例甚至超过了居住买房。据新华社报道,在京、沪、深三地各取样2000名购房者进行需求调查显示,在北京的调查中有62%的登记购房者表示如果手上有剩余资金,房产将是首选的投资目标。而这一数据在上海也达到了51%。大量投资客进入楼市炒房,直接助推了房价飙升,造成越有房越买房、越没房越无望的局面。
3、地方财政过度依赖房地产业
这是房价上涨的深层次原因。据国土资源部去年调查结果,全国地价占房价比平均为23.2%,有的大城市地价已占到房价的46.7%。在土建成本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地价的不断攀升导致了楼价的疯长。据国土资源部2010年2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城市土地出让总价款为1591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63.4%。再加上各种配套税费,政府收益实际上占房价的32.8%—38.8%,卖地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源。并且房地产还可以拉动建材、水泥、家用电器、玻璃、窗帘、纺织品、卫生洁具等6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业情有独钟绝非偶然,投资少、收益高、见效快,是快速提高GDP的一个法宝,同时也使地方政府成为高房价的受益者和推手。
4、保障性住房“门槛过高”
住房保障制度是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加大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力度,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进一步加快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度,3年内全国将新建200万套廉租房和400万套经济适用房,将有力缓解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但是,由于保障性住房的“零地价、低税费”,政府不但得不到收益,反而还要拿出土地,投入资金,致使部分地方政府缺乏保障性住房开发的积极性。保障型住房发展相对缓慢,导致门槛过高、覆盖面过窄、实物配租比例过低等问题。目前大多数城市出台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政策,保障的对象多限定在城市低保范围和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户,而这只是城市住房困难群体中很小的一部分。大批既买不起商品房又不够条件购买经济适用房的中低收入的居民,被限制在门槛以外,成为“夹芯层”,这是中低收入群体买房难的主要原因。
二、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对策
有效抑制房价持续上涨,是当前一件十分棘手而迫切的问题。结合当前国家有关政策及某些省市的做法,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加快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扩大城市化的空间
我国的城市化与房价的关系取决于城市化是以怎样的形式进行的,如果是采取农民进城的方式,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便会造成城市的拥挤和住房紧张的压力。所以要改变农民进城的方式,通过城乡一体化来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据有关方面研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平均为40%左右,发达国家80%~90%,而我国只有36%。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所以我国要积极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扩大城市化的空间。吸引和鼓励农民不断向县城集中、资本不断向工业园区集中,实行工业化和城市化双轮驱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大量农民进城的情形,从而缓减了城市住房需求过旺的压力,促进房价下降,使农村和城市形成一个“双赢”格局。
2、加大普通商品房供应,从根本上遏制房价上涨
供不应求是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就必须从治本上下功夫,大量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在政策导向上,要采取支持自住性需求,鼓励改善性需求、控制投资性需求、抑制投机性需求、保障困难性需求,大力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公共租赁房用地供应,提高土地供应和使用效率。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加快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建设,稳定市场预期,从根本上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
3、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大力发展公共租赁房
许多地方政府仅关注房地产市场对当地经济增长的贡献,而忽视了住房的社会保障功能,这是政府职能的严重缺位。应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的覆盖面。适当放宽廉租住房政策标准,降低准入门槛,把更多的困难家庭纳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围,逐步由最低收入家庭向低收入家庭延伸,实现全部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应保尽保”。进一步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逐渐涵盖中等偏下收入家庭,防止形成“夹芯层”。积极借鉴香港公屋经验,加大公共租赁房的建设力度。对不符合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供应条件,又无力购买普通商品住房的家庭,应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租赁住房方式,这也是目前国际上国家解决住房问题的通行做法。香港有40%的居民租住公房,日本有38%,法国36%,英、美等国均在30%左右,瑞典、德国达50%,可以享受政府优惠租房政策。完善中低收入家庭租房制度,不仅是健全房地产市场体系的需要,也是解决目前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的有效途径。
4、强化市场监管措施
一是完善市场监督制度,加强对房地产业的资质管理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审核管理。二是建立房地产市场价格监测体系。科学准确地做好房地产市场价格的监测和信息发布工作,合理引导企业理性投资和居民理性购房,正确引导消费。三是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大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力度,重点查处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服务中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防止开发商利用政策、市场信息不对称与不透明,通过交易,虚假宣传等不正当手段,慌报商品房销售进度、发布不实价格信息、哄抬房价、误导市场预期行为。四是规范房地产价格行为。按照有关规定对经济适用住房实行政策指导价,限价销售。严格审核成本费用,控制利润水平。对商品房销售实行一房一价明码标价制度,要求开发商取得商品房销售许可证后,在其售房场所显眼位置设置商品房售房明码标价表,标明位置、房屋、套内面积、价格及其他收费项目和标准等内容,接受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