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XXXX分局2011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总结
xxxxxxx分局
2011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总结
2011年,在省、市工商局及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职能,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为重中之重,严格食品流通许可设立、变更等工作,截至2011年年底,全区共有食品经营主体929户,其中企业98户、个体831户,受理食品流通许可变更81户。积极开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扎实开展了流通环节各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努力做好消费者申诉举报工作,为营造放心满意的食品市场和消费环境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现将2011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情况总结如下:
一、以食品安全监管为重点,强化执法监管责任,规范市场主体经营行为,全力营造食品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一)加强领导,完善制度、职责明确。成立了由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党组成员任副组长,各科室、直属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消保科为牵头单位,各工商所所长是食品监管第一责任人。制定了《XX工商分局2011年度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属地监管责任书》、《监管人员与经营人员责任书》等,层层签订《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片区监管人员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监管,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食品安全工作运行机制,将食品安全日常监管责任落实到基层每一名执法人员。分局定期不定期对各单位整顿工作 1
开展情况进行集中检查,对重点区域和重点市场进行突击检查。开展专项活动和关键时段,全局实行科室包所,科所联动,将责任捆绑考核,专门班子不间断督察。全体同志牺牲休息日,“一把手”亲自靠上调度、实时把握监管和整顿数据,随时督促推进。目前,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状况基本稳定,经营单位“四项制度”、自律“三条线”和“一票通”制度有效落实,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基本实现了无缝隙监管。特别是下半年以来,为切实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更好地方便基层执法人员在日常巡查时对食品各项监管内容的有力监管,本着简而不漏、方便有效地原则,在分局领导的指示下,经多次修改,将食品安全监管内容细化为14大项共28 小项,制定了《XXXXXX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有关事项告知书》,并根据告知书内容设计成软件,对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管、指挥调度、统计分析等做了进一步明确。
(二)认真组织开展了食品安全执法检查。突出监管工作重点,把食品安全专项整顿工作和食品安全放心社区创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着力解决辖区食品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开展对重点食品的专项执法检查。以消费者申诉举报多和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品种为重点,突出抓好奶制品、肉制品、米面制品、禽蛋制品、儿童食品、老年食品、膨化食品、豆制品、糕点、月饼、调味品、食用油、酒类、腌制食品、冷冻食品等品种经营自律“三条线”的专项执法检查。全市系统XXX会议之后,我局迅速展开调查摸底,对经营婴幼儿配方乳粉以及食品摊点及食品加工作坊进 2
行梳理摸底,纳入规范监管。二是开展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食品经营主体资格的专项执法检查。以城乡结合部、社区、学校、医院周边区域为重点,依法抓好小食品店、小市场供货源头的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销售地沟油等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三是开展季节性、节日性食品市场的专项执法检查。以元旦、春节和其他各种节日等为重点,突出抓好节日性、季节性食品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四是开展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执法检查。结合农村食品市场特点,突出农民消费者日常食品消费的必需品种,加大对农村经营熟食制品落实“证明登记”制度的监管力度,严格落实食品经营自律“三条线”标准,规范农村食品经营秩序。规范连锁配送和送货下乡经营食品行为,依法打击销售假冒、仿冒知名品牌食品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农村食品市场消费安全。五是开展流通环节食品添加剂专项执法检查。按照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非食用物质和添加剂的品种名单以及问题乳粉、瘦肉精检查要求,对重点食品、重点区域和重点食品经营者,认真开展流通环节食品添加剂专项执法检查,依法规范食品添加剂经营者主体资格。六是开展对食品广告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查处涉及宣传疾病预防、治疗功效的违法食品广告;坚决制止和查处有关部门或者机构、协会违法推荐食品的广告,制止和查处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的食品广告,制止和查处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的广告。七是对现场制售小作坊进行了摸底,并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进行对现场制售小作坊进行许可登记。八是结合市局重点工作点评、“双 3
城” 同创,以及瘦肉精、塑化剂地沟油、涉嫌不合格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海参、酒类、朱师傅绿茶粉等专项行动,开展了大规模的食品安全专项检查,重点对各大超市、综合零售网点、学校周边小买部、农村食品经营店逐村、逐门店、逐超市、逐柜台商品进行了高密度、拉网式检查。今年以来,举办超市负责人培训27人次,培训食品经营人员300余人次,出动执法人员2000余人次,检查各类市场39个,检查食品经营户1260多户次,取缔违法经营食品户10户,查处各类食品违法案件26件,查获各类假冒伪劣食品219公斤,辣条等面制品、无生产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过期过期月饼等一大宗,货值金额达6万余元,确保了流通领域食品安全。
(三)认真开展食品流通许可发证工作。我们对基层人员进行不间断和守候式业务指导,确保食品流通许可工作规范合法、严谨高效。截止目前,共发证进929户,其中企业98户、个体831户,受理食品流通许可变更81户(主要是乳制经营范围变更)。
(四)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能力评估活动。根据省市局要求,严格按照评估时间安排、评估范围和内容及评估方式,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能力评估活动,制定了实施方案,目前这一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二、积极开展各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一)瘦肉精专项整治。2011年3月26日晚20时召开了专门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分局班子成员,消保科、市场科相关人 4
员及各工商所所长参加了会议。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工商所所长、市场科科长等为成员的领导小组。3月27日,按照部署,我局共出动执法人员64人次,车辆32车次,对辖区兽药、饲料经营户、猪肉销售户进行了拉网式检查。检查重点是现有存货、商品来源、销售去向、索证索票、进销货台帐等。共检查养猪场所用饲料、兽药及销售猪肉经营户71户。通过检查,除发现个别猪肉经营户索证索票制度不健全外,未发现关于瘦肉精的任何情况及其他情况。我局已对索证索票制度不健全的经营户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
(二)食品市场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省、市局及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关于加强食品市场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部署和安排,我局在8月14日开始至12月底,在全区开展了食品市场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这次专项整治行动,一是高度重视,组织严密。我局对此次专项整治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专项整治行动的组织协调和调度指导。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科室分工负责,对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指导解决,消除隐患。狠抓督促检查落实,采取重点督查、明察暗访等方式,全力抓落实,确保专项整治行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工商所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的情况,每周一次上报分局消保科,重要情况随时上报。二是制定目标,确立重点。以保障食品消费安全为目标,深入查找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 5
薄弱环节,着力解决食品质量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专项整治,在短时间内使食品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全力推进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完善和巩固。针对总局、省、市局通知要求和区食安委实施方案要求,此次专项整治重点突出食品经营主体、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经营行为、食品安全监管区域、食品安全监管措施等五个方面的内容。三是加强整治措施。对照问题,立即组织各工商所对本辖区内的食品经营业户的全面检查,做到逐户逐品牌排查,找出问题症结,分析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整治措施。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来源不清、渠道不明、标签不规范,涉嫌侵权仿冒的问题食品,依法调查处理。对发现的假冒伪劣食品,追溯问题食品源头和流向,并及时向市局和当地地方政府通报。共出动执法人员656人次,执法车辆160车次,检查食品经营户968户,查处了一批涉嫌经营辣条等面制品的问题食品、无生产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过期过期月饼等,此外还查扣过期“恒隆”牌辣椒酱7瓶、“伊香源“火锅底料6袋、“三无“果脯3.5公斤、果冻50余个;查扣“三无”月饼50斤、查扣“三无”辣条20包,并查获送货源头一个。
(三)海参、问题乳粉、水产品、葡萄酒、燕窝等专项整治。2011年我局还开展了海参、问题乳粉等一系列针对流通领域不合格食品的专项整治,每次整治行动均有完善的整治方案,并采取经营业户自查与工商部门检查相结合、行政指导和行政处罚相结合的形式,对流通领域上述食品市场经营者索证索票、进货渠道、广告宣传、产品质量等进行专项 6
整治活动,通过整治,未发现有经销上述不合格食品的行为。
(四)严厉打击食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行动。此项整治行动自2011年初开始到年底,共出动执法人员768人次,检查食品经营户1826人次,检查添加剂经营户12户次,检查食品添加剂品种18个(全部为兼营食品添加剂户,未有专营的),对1户未建立进货台帐的食品添加剂经营户责令改正。
(五)积极开展其他专项整治行动。我局根据上级安排部署和我区实际情况,突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时节,有针对性的开展了餐厨垃圾及废弃物、酒类市场、塑化剂、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等多次专项整治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1300余人次,检查食用油经营户1800余户次,查获不合格桶装白酒8桶(10斤桶),问题食品货值2000余元,取缔无照经营6户,有效地维护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我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费不足和执法人员专业技术知识缺乏。建议加大经费投入,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和招录专业人才。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七日
第二篇:2011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总结
二0一一年XXX工商局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工 作 总 结
自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以来,XXX按照县委、政府制定的《xxx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总体部署,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维护食品市场经营秩序, 认真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大食品安全办案工作力度,保障了全县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强化监管,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一是在食品专项整治中力争做到“五不放过”:对食品安全监管薄弱环节不放过,对掌握的食品安全案件案源线索不放过,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责任者不放过,对假冒伪劣食品的源头不查明的不放过,对假冒伪劣食品不退市的不放过,力求做到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不遗漏、不出空档、不出偏差。
二是在食品日常监管中努力做到“严管、服务”相结合。明确食品安全监管质量准入制度,按照“六查六看”的要求,对辖区商场和小食品店的食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安全检查检测。同时,针对辖区食品市场的具体情况,寓服务于管理之中,坚持为食品经营者送法上门,送服务到家,引导食品经营者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
品及制止侵犯知名食品企业和地方名优食品企业知识产权的违法违规行为。
通过2个多月来的整治,在食品安全整顿工作中累记查处食品违法案件30件,案值达50多万元,立案24起,结案20起,罚款入库15万元。受理涉及食品安全的举报1件,立案查处1件,没收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二锅头酒324件、饮用纯净水120件、黄福记糖果450斤、营养怏线261件、粒汁橙400件、过期啤酒50件,暂扣的旺奶饮料3458件,抽样送检样品17组(立案3起)。
二、我县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食品市场准入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县流通流通环节食品市场准入方面,无证无照食品经营者依然存在、假冒伪劣食品还未完全杜绝等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在主体准入方面:受我县经济状况的限制,部分食品经营户特别是乡村从事食品经营的食杂店,由于资金有限、经营规模不大、经营设备简单,难以符合《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关于食品流通可的相关规定。对这一部分经营者即不能简单予以取缔,又难以规范,形成监管薄弱环节。第二、在食品质量准入方面:一是部分食品经营者缺乏对购进食品查验方面的知识,验收食品时未严格检查供货方的相关合法资质证明及食品相关合格文件,未能把好销售食品质量准入关;二是由于我县所处的地理位臵特殊,相邻的周边省、市、县多,不同地域的食品经营者进货供货的渠道复杂,食品质量鱼目混杂现象严重。三是我县食品经营者由于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对进购的食品无法规范运输、仓储,致使许多食品由于运输、仓储不当而变成腐败、变质食品;四是一些批发商以送货上门、送货下乡的名义,向乡镇经营点兜售假冒伪劣食品,再加上乡镇消费者识假辨假能力低,消费常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购买这些质次价廉的食品,从而造成不安全隐患。
(二)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县流通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巡查频次城乡不平衡、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经费不足是最大的原因所在。第二、基层工商所人员相对较少、管辖面积大、地方相对偏远,从而造成顾此失彼的监管局面;第三、基层工商所食品安全监管设备不全、监管手段相对滞后,难以适应食品经营者新的交易模式,从而造成监管乏力的局面。第四,个别执法人员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责任心不够,从而造成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贯彻落实不细、不全面的监管局面。
(三)食品安全检测、抽检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食品快速检查经费严重不足。《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将检测费用要求由当地政府列入财政预算。检测费用包括购臵检测设备、购买检测样品、购买检测试剂以及交通费用、人员经费等。二是食品抽检无法正常开展。其原因还是经费问题。以我们抽样送省食品检验所检验的情况看,单检测费用为800元/组,这里面还不包括购买样品的费用和交通等费用。若每年按50个抽检任务计算,仅此一项所需的费用至少4至5万元。没有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就不可能实现高效安全的监管。
三、解决我县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是强化食品市场巡查力度,按照“定片区、定人员、定任务、定职责、定奖惩”的五定监管原则,把巡查监管、执法、服务等工作细化、量化,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岗位、人头。二是加大对食品安全案件的查处力度。一要重拳出击不符合食品生产经营的“黑窝点”,坚决依法取缔无照经营违法行为;二要严厉打击制假售假食品行为,集中力量,对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对象、重点食品进行专项整治,解决一个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基层工商所面临的老大难问题,解决工作中的重点突出问题,通过拨钉子,排障碍,查大案,树立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权威,震慑不法经营者,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深入开展。
针对一些食品生产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诚信理念欠缺的实际情况,要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的食品安全知识。重点要向农牧民传授鉴别假冒伪劣产品知识、向食品经营者宣传建立和落实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购销台帐、不合格食品退市、食品质量责任、质量承诺等制度。通过宣传,增强农牧区食品经营者的守法经营意识,增强广大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同时要大力推进12315“五进”活动,充分发挥“一会两站”的作用。要选出一些具备一定维权素养、有积极性、社会责任心强的人来担任12315申诉举报及“一会两站”负责人,同时对他们实施一定的激励机制,落实一定的经费保障,确保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总之,我县食品市场监管是一项长期面任重道远的任务,我们要群策群力,想办法,出点子,切实将监管工作做实做细,真正切切为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而做出不懈努力。
二0一一年七月二十日
第三篇:加强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
加强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
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关系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近期以来,一系列恶性食品安全典型案件的接连曝光,影响和动摇了人们对食品安全消费的信心,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为此,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已成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工商部门作为政府主管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部门,责无旁贷,重任在肩。本人认为,工商部门应当通过以下措施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
1、严把市场准入关,依法按程序审核主体资格。一是严禁任何人假借服务之名行超越法律法规违反程序登记之实。对设立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登记,无论需要经过多少前置审批程序,该经前置审批的一个都不能少,少了的一个都不能批准设立。且在经营范围的审批上,通过现场核查,严格按照场地要求核准具体项目,避免超范围经营食品的情况发生。严格执行食品流通许可证的审批发放标准,严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经营条件的企业、个人从事食品经营;
2、加大食品安全管理各项制度推行力度
一、建立索证索票制度,明确经营者的进货查验责任。
经营者应采取索证索票等方式,查供货主体、验所供食品,对索取的有关票证存档备查。工商管理部门应加强抽查,督促食品经营市场主体做好相关工作。
二、建立食品尤其是重点食品进销台帐,明确经营者的登记责任。督促经营者记好“两本帐”:一是所有经营者必须记好进货台帐,如实记载进货时间、商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厂家和索证种类等内容;二是从事批发业务的企业应建好销货台帐,如实记载销货去向、销售时间、所售商品名称、规格数量等内容。
三、建立入库检验把关制度,明确经营者食品检验把关责任。要求经营者建立内部检验机构,指定检验人员,对供货主体和食品质量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检验,对存在问题的食品坚决拒绝入库。引导经营者和市场开办者在各大超市、商场、集贸市场设立食品质量检测点,对进场食品质量实施质量检测、安全监控。
四、建立日常检查制度和不合格食品责任追究制度,明确经营者不合格食品退市责任。认真做好上柜食品的经常性检查,一旦发现质量不合格和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立即下柜,停止销售。同时加强每一个环节的质量监管,在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要追究该环节的责任。
3、强化“12315”的维权作用,建立高效的食品安全110快速反应体系。一方面是要通过“12315”的快速反应机制,唤起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消费意识,人人都是觉悟了的消费者、打假参与者,使食品消
费在流通领域的各个环节中到处都是警惕的眼睛,让假冒伪劣食品没有藏身之处。另一方面,工商部门要建设一支以信息化、现代化高科技手段为支撑的专业化的监管队伍。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监管队伍,是工商部门在流通领域加强食品的安全监管工作的必然趋势。一是要加强监督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努力提高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二是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工商局相关业务科室及工商所应该配备食品快速检测设备,加强对基层执法人员的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知识的培训,运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专业人才开展食品检测,由过去被动的食品监管变为主动的监管。
4、在工商机关内部,严格实行问责制。在以往的工作中,有时会出现因职责不清而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为此有必要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界定内部机构及工作人员职责。要让每个部门,每个部门负责人、每名管理干部都能明确各自的职责与范围,以及职责履行的监督措施。具体要求为:
(一)实行各级领导负责制,层层签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状,明确界定各自的职责。
(二)实施属地管理原则。明确各工商所所长是所辖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监管干部是基层监管责任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
(三)建立机关与所连动机制。机关业务科室对各工商所的食品安全工作负指导责任。
(四)实行问责制。引入重大责任事故引咎辞职等惩罚机制。
(五)实行食品安全失职一票否决制。
第四篇: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汇报材料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11市11镇地处11、12、13三市交界处,辖区6个办事处,60个行政村,人口5.1万,面积186.29平方公里。工商业户1000户,集贸市场6处,其中固定食品店121户,集市食品摊位75户,共有批发商8家。今年以来,在省、市局和12分局的正确领导下,11工商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履行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监管职能,把加强食品安全、保障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与人身安全,作为践行执政为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行政指导为主、行政处罚为辅的原则,积极推进“四项制度”和“五项措施”的落实,坚持“跑到位、说到位、做到位”,并借助“一会两站”维权网络,实现了食品监管无缝隙覆盖,构建起食品规范经营、安全消费的长效机制,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今年开展专项整治16次,出动152人次,检查273户次,查处违法案件3起,清理取缔无照经营17户,查获、没收假劣食品20余公斤、假劣白酒110瓶。11月20日,国家总局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检查组到该所检查,并给与了充分肯定。
该所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做法是:
一、定好主基调,抓制度建设促体系架构
始终将食品安全监管作为全所工作重点,成立由所长任组长的食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制定计划、调度情况,保证食品安全监管落到实处。与每名片警签定《食 1
品安全监管责任书》,明确目标、内容和责任,确保监管到位。在日常监管过程中,对辖区食品经营业户逐户走访指导、规范完善,既保证无缝隙覆盖的数量,更保证监管工作的质量。在加强组织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注重完善制度建设,以保障食品安全工作的落实。结合辖区实际,制定《11工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细则》,建立以提高食品质量为核心,以规范食品经营主体行为为目的,以食品安全检测为手段,以完善监管措施为保障的食品安全长效监管体系。
一是实施食品质量准入制度。要求食品经营者必须向供货商、生产商索取查验相关主体资格证明、食品批次检验报告、销货凭证等,无以上证明材料不得签订供货合同。
二是建立进货查验制度。严格检查验收进货的每个批次食品质量,确保货源清楚,正当合法,坚决杜绝不合格食品入市,确保群众消费安全。
三是实施食品质量监测制度。充分发挥食品安全检测箱的作用,在辖区范围内开展食品质量快速检测。今年以来,集中进行快速检测10余次,在保障辖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同时,大大提高了食品经营者的守法和诚信经营意识,树立了工商机关监管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的权威和形象,得到群众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四是实施问题商品退市制度。对临近过期食品设立单独存放区,以对经营者起到提示作用;对日常检查和监测中发
现的假冒伪劣、不合格食品,坚决予以下架封存。
五是实施市场巡查制度。按照国家工商总局食品安全“六查六看”的要求,以“经济户口”为基础,突出属地监管,实行“定人、定时、定责、包管理、包执法、包服务”的日常监管模式,加大食品市场巡查力度,规范和查处违法经营食品行为。
二、找好突破口,抓专项整治促常态监管
今年以来,该所以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为突破口,打击各类食品经营违法行为,以点带面,促进食品安全常态监管。
一是开展经营主体资格专项整治。狠抓食品经营企业和业户的准入管理,严格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做好食品流通许可证的发放工作;对食品卫生许可证失效或者登记事项变化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依法进行变更或者注销登记。
二是开展清查劣质食品专项整治。根据省市局和12分局工作部署,今年以来针对食用流通环节出现的食品问题,及时开展了“乳制品”、“阿胶”、“海旗牌烤鱼片”、“爱尼卡诗夹心巧克力”、“食用香精”等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
三是开展节日市场专项整治。把消费集中的节日市场作为整治重点,开展了食品安全拉网检查活动,加大了“五一”、“六一”、“十一”、“中秋”、“春节”等重大节庆期间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维护了节日期间的食品安全和市场秩序。
四是开展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整治。结合工商工作职能,以农村集贸市场为重点区域,以农村食品批发业户为重点对象,开展了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先后创建了两条食品规范经营示范街、6家食品规范经营示范店,发挥了示范街与示范店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大大提高了农村市场食品质量监管的整体水平。
三、拓展监督面,抓责任落实促监管到位
一是依托三级督查,狠抓责任落实。大力推行区域经济监管服务责任制,建立健全辖区食品经营单位登记台帐,全面摸清食品经营单位底数,不间断对辖区内食品经营企业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并指导帮助企业整改存在问题。依托分局督查队、片区督查组及单位督查组“三级督查”机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定期抓考核”的监督格局,实现督查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切实提高督查评价工作的质效,确保了责任落实、监管到位。
二是依托行政指导,强化业户自律。将行政指导贯穿于市场主体准入、市场经济秩序整顿规范、保护消费者权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业务工作的全过程,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的教育引导,与其签订《商品质量责任书》,并定期进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不断强化经营者的自律意识。
三是依托社会力量,完善监督体系。该所通过设立监督
举报信箱、在集贸市场上设置投诉台、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和消费提示等方式不断完善监督网络体系,聘请60名村级“两站”联络员担当食品市场义务监督员,调动各界参与监督,促进了辖区食品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四、切准结合点,抓防控同步促合力监管
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在实际工作中,该所一方面发挥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主力军的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向政府汇报,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形成打击食品违法行为的整体合力,努力建立食品安全监督的长效机制。
一是着眼“防”字,依托法规宣传促守法意识提高。今年以来,该所共在集市开展宣传活动3次,发放宣传材料200余份,开展食品业户集中培训2次,并向每户食品经营业户下达了行政指导建议书。通过这些形式,积极引导广大经营户增强自律意识,自觉规范经营活动。
二是着眼“控”字,依托电子系统促食品动态监管。发挥省局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市局食品安全监管系统的作用,真正做到源头可溯、动态监管。加大宣传力度,让片警、业户理解、明白追溯监管系统的作用和意义,结合日常巡查,及时更新、录入系统信息。今年以来,该所在各项检查中依托追溯监管系统,事先锁定目标,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目前,辖区食品市场秩序出现了“三多三少”的现象:
文明经营的户数多了,不讲诚信的少了;称赞购物环境好的多了,埋怨欺诈消费的少了;经营户对工商部门感激表扬的多了,不理解、不配合、嫌麻烦的少了。在今后的工作中,该所将继续把“市场准入关、商品上市关、流通监测关和消费维权关”四个环节作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尽职尽责,恪尽职守,为辖区群众放心消费、安全消费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五篇:2010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情况汇报
2010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执法情况汇报
奈曼旗商务和粮食局
旗人大常委会各位领导:
根据商务和粮食局的职能分工,涉及食品领域主要有畜禽屠宰和酒类流通这两项职能。这两项职能的执法依据分别是《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和《酒类流通管理办法》。
一、《生猪屠宰管理条例》
《生猪屠宰管理条例》是2007年12月19日国务院第201次常务会议进行修订并通过的,2008年8月1日开始施行。与之配套的是商务部出台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和《内蒙古自治区家禽定点屠宰检疫管理规定》两部规章。
(一)《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修订的背景
我国既是生猪生产大国,也是生猪产品消费大国,多数地区群众的日常肉食以猪肉为主。因此,生猪产品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原《生猪屠宰管理条例》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以来,对于加强生猪屠宰管理,保证生猪产品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从近年来的情况看,“放心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猪屠宰环节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是:部分地区私屠滥宰活动屡禁不止;对生猪和生猪产品注水以及屠宰病害猪、注水猪的现象时有发生;销售、使用病害肉、注水肉等不合格生 猪产品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执法不严的原因,也有原条例的一些规定不够完善的原因。因此,需要对条例进行有针对性的修订,明确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职责,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的主要内容
《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共五章三十六条,由总则、生猪定点屠宰、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构成。其中,主要建立了生猪定点屠宰、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分级管理制度和无害化处理病害猪补偿一项政策。
1、定点屠宰制度
一是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设置规划制度。《条例》第五条明确规定: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设置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会同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负责制订。
二是审查确定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的权限。《条例》第六条: 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审查确定。这主要是为了从严掌握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设立条件,解决目前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过多过滥的问题。
三是明确了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的退出机制。《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商务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生猪定点屠宰厂(场)不再具备《条例》第八条规定条件的,应当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仍达不到规定条件的,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取消其生猪定 点屠宰厂(场)资格。从而改变了过去只管设置、不管撤销,只有准入、没有退出的状况,形成了准入、监管、处罚、退出这样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
四是增加了对小型屠宰场点的特别规定。为了在实行生猪定点屠宰制度的同时,保障边远和交通不便农村地区的生猪产品供应,《条例》第二条:在边远和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可以设置仅限于向本地市场供应生猪产品的小型生猪屠宰场点。这样规定,从制度上为解决边远和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群众的肉食品消费问题留出了空间。
2、分级管理制度
《条例》第四条:国家根据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的规模、生产和技术条件以及质量安全管理状况,推行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分级管理制度。这条规定的目的在于鼓励、引导、扶持生猪定点屠宰厂(场)改进生产和技术条件,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提高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分级管理是鼓励企业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除此之外,分级管理还有利于企业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同时也给消费者提供了选择肉品安全的机会和条件。条例还明确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得限制外地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经检疫和肉品品质检验合格的生猪产品进入本地市场。这是为了保证质量优、信誉好、品牌知名度高的生猪产品在地区间顺畅流通。
3、无害化处理病害猪补偿政策 《条例》第十四条: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对病害生猪及生猪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的费用和损失,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由国家财政予以适当补助。
(三)《生猪屠宰管理条例》明确了有关部门的责任
1、强调了政府的责任。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生猪屠宰监督管理工作的领导,及时协调、解决生猪屠宰监督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这充分说明生猪定点屠宰管理是政府行为,各乡镇、有关部门要服务服从于工作大局,加强协调配合,推进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发展。
2、商务部门的责任。明确规定商务部门应当严格履行职责,加强对生猪屠宰活动的日常监督检查,并对商务部门依法进行监督检查的程序和规范要求以及有关单位和个人配合监督检查的义务作了规定。特别是条例明确规定了商务部门依法进行监督检查可采取的措施,包括:进入生猪屠宰等有关场所实施现场检查;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情况;查阅、复制有关记录、票据以及其他资料;查封与违法生猪屠宰活动有关的场所、设施,扣押与违法生猪屠宰活动有关的生猪、生猪产品以及屠宰工具和设备。
二、《酒类流通管理办法》
《酒类流通管理办法》是2005年10月19日商务部第15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一)《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出台的背景
我国酒类流通的现状迫切需要有专门针对酒类管理的法规。主要表现在:
1、酒类经营主体小、散、弱,市场经营秩序很不规范。由于缺乏有效的准入制度和经营规范,中小流通企业占酒类经营企业总数的99%以上,营销技术、成本控制、财务运作和人才聚集等相对比较落后,发展后劲不足。许多企业没有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存在着货源不清、渠道不明、手续不全等问题。部分企业为了争夺市场,采取名目繁多的暗扣、瓶盖返钱等促销手段,扰乱正常的酒类流通秩序。还有一些企业以现金交易不要发票、关门交易等方式,规避和逃税漏税,造成国家酒类税收流失严重。
2、假冒伪劣酒类充斥市场,严重侵害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酒类市场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现象普遍,国家名酒和畅销酒被仿冒现象屡见不鲜,有些地方制售假酒已经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主要面向社会低收入群体的散装酒经营尤其混乱,导致近几年假酒中毒致人伤亡事件时有发生。2003年云南玉溪市元江县发生的假酒中毒事件造成79人中毒,5人死亡;2004年广州市部分村民和民工饮用工业酒精勾兑的散装酒中毒,造成11人死亡,40多人住院治疗。
3、地方保护比较严重,全国酒类统一市场远未形成。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利益,采取各种手段限制外地酒类进入本地市场。据商务部2004年对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有20个省市存在地区封锁的情况,其中9个省市反映酒类产品受到过地区封 锁,限制了酒类产品正常流通,造成了酒类市场的地区分割,严重制约了我国酒类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
《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共六章三十八条,由总则、备案登记、经营规则、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构成。其中,主要建立了备案登记和酒类流通溯源两个制度,拟通过备案登记制度对酒类流通经营主体予以规范;通过酒类流通溯源制度对酒类商品从出厂到最终消费的全部流通过程予以规范。
《酒类流通管理办法》所称酒类是指酒精度(乙醇含量)大于0.5%(体积分数)的含酒精饮料,包括发酵酒、蒸馏酒、配制酒、食用酒精以及其他含有酒精成分的饮品。经国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生产的药酒、保健食品酒类除外。
《酒类流通管理办法》所称酒类流通包括酒类批发、零售、储运等经营活动。
1、备案登记制度
对于酒类经营主体的管理,《办法》采用了备案登记制度,要求经营者按属地管理原则向登记注册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同级商务主管部门办理备案登记。同时,《办法》第27条对违反备案登记的情况设定了处罚。
2、酒类流通溯源制度
对于酒类流通过程的管理,为了能够做到线索明晰,有据可查,《办法》第14条设定了酒类流通溯源制度。酒类流通溯源制 度要求经营者填写《酒类流通随附单》,详细记录酒类商品的流通信息,通过酒类商品自出厂到销售终端全过程流通信息的衔接使主管部门、经营者和消费者了解酒类商品的流通过程,防止假冒伪劣酒类商品流入市场。
3、禁止向未成年人售酒规定
考虑到酒类商品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特殊影响,《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第19条对向未成年人售酒问题做出了规定,要求酒类经营者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酒类商品,并且要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予以标识。
5、酒类流通监督管理机构
《办法》第5条和第21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商务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酒类流通监督管理工作。
三、商务和粮食局定点屠宰和酒类流通执法现状
(一)定点屠宰方面
我旗现有定点屠宰企业5家,分别是:内蒙古重鹤畜牧有限公司、通辽金泉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奈曼旗镇西定点屠宰点、奈曼旗大镇利民定点屠宰点、奈曼旗鑫凯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1、定点屠宰管理和执法情况
近几年,我局重点围绕肉品质量,肉品溯源追踪,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净化肉食品市场,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我旗的肉食品市场秩序有了明显好转,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进一步得到了提高。我们主 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认真做好日常监管工作。屠宰办工作人员每月不定期深入屠宰企业检查至少一到两次,检查的重点是:企业是否如实记录屠宰畜禽来源和产品流向,是否认真实施肉品品质检验制度,对经肉品品质检验不合格的畜禽产品是否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如实记录情况等。每次到企业检查我们都做好相应的检查记录,企业负责人和检查人员签字后存档,使各项日常监管工作常规化、制度化。2009年3家屠宰企业在全市首次配备了无害化处理设备,得到了市商务局的肯定。2009年镇西定点屠宰点还购置了鲜肉运输车,屠宰后的鲜肉必须用鲜肉运输车运往市场,结束了过去用生猪运输车运输鲜肉的历史,让大镇市民真正吃上了放心肉。2010年,我局针对部分企业存在的排污设施简陋老化,下达了专项整改通知书,要求企业限期整改达标。由于内蒙古天鸿食品有限公司长期停产,没有无害化处理设施及设备,无检验设施等问题,几次下达整改通知书拒不整改,根据相关法规,取消了企业的经营资格。
二是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工作,涉及面广,参与部门较多,只有联合执法才能有效推动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做到互通有无,信息及时传递;二是实现整治工作联系会议制度,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需要协调的重大问题;三是在工作中通力配合,各部门按照各自工作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大了对私屠滥宰 行为的查处力度。专项整治活动期间共出动执法人员400多人次,出动执法车辆100多台次,查处不合格商品480多公斤,无害化处理肉品600多公斤,共销毁病害肉和未检验检疫肉1800多公斤。
三是扩大定点屠宰范围。由于大镇行政区划的调整,为了保证镇郊的肉食品安全,经请示旗人民政府同意,2010年8月我们将大镇行政区所辖的兴隆庄村、兴隆地村、德隆地村、双合村、鄂布根包冷村、先锋村所有上市销售的生猪、禽类和牛羊等动物纳入大沁他拉镇畜禽定点屠宰范围。
(二)酒类流通管理方面
2007年3月到6月份,开展了酒类备案登记工作。酒类流通管理备案工作是一项任务繁重、组织发动难度大的工作。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工商部门负责通知酒类经营户,商务部门到各个乡镇进行办班培训,同时现场办理备案登记证。截至目前,我旗共举办酒类流通备案登记培训班24期,完成酒类流通备案登记1174家,其中批发企业8家,零售企业1166家,预计完成应备案登记的70%左右。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自2008以来此项工作搁置到现在。
四、工作中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市场监管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在畜禽屠宰和酒类监管工作中,现在的执法队伍存在人员编制不足,执法经费欠缺。
二是日常执法力量薄弱,商务和粮食局监管范围点多面广,工作压力大。私屠滥宰现象依然存在,酒类流通管理存在盲区。
三是在生猪无害化处理监管上,由于缺少人员和车辆等,不能按商务部、财政部生猪无害化处理管理办法中所规定的现场监督生猪无害化处理全过程,目前只能凭动检部门检疫人员的签字上报相关表格,屠宰企业上报的数字是否属实,无法准确判断。
四是执法人员执法经验不足,执法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参差不齐等,也是制约执法的一个瓶颈。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2011年,旗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为了进一步加大商务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确保酒类、肉食品消费安全,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们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法制宣传,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商务部酒类商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私屠滥宰、注水肉、病害肉、制售假冒酒等违法行为,全力推行生猪进出场、产品检验和无害化处理登记备案制度和酒类流通备案登记制度,从源头上加强监管,确保我旗肉食品和酒类商品消费安全。
二是加强生猪屠宰和酒类管理人员培训。经局党组研究,5月份聘请司法局、法制办的有关部门的法律人员,对全局执法人员进行一次法律讲座和执法程序培训;组织执法人员赴科尔沁区商务局执法大队学习他们的执法经验和做法。
三是在全旗范围内开展一次“商务百日综合执法活动”。“商 务百日执法活动”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宣传发动阶段。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广播、宣传车、大秧歌、张贴标语等宣传手段,做到家喻户晓。二是检查整改阶段。对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违法经营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教育告知,下发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三是行政处罚阶段。对已下发整改通知书和告知的企业和个人拒不整改的,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四是进一步加强酒类市场整治力度。2011年,我局将联合工商局对大沁他拉镇城区和其它中心镇的酒类销售商家进行了备案情况检查执法。重点检查执法内容:一是贯彻落实酒类流通备案管理规定,酒类经营者必须备案。二是加强质量管理,确保酒类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合法来源及合法销售。三是守法经营,完善酒类流通溯源制度,加强酒类流通随附单监管,从而进一步规范了酒类流通手续,强化了流通渠道安全,确保了酒类商品可追溯性制度的落实。
五是培育人才网络,发挥商务助理的职能作用。按照市商务局的要求,2009年9月份在全旗12苏木、镇(场)、1个街道办事处按要求全部配齐了兼职商务助理。2011年,我局计划举办一次商务助理培训班,对商务助理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建立有效地联系、指导、检查、考核机制,充分发挥商务助理在食品安全领域的职能作用。
六是成立商务综合执法大队,加大商务执法力度。按照《通辽市人民政府关于通辽市商务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工作推进方案 的通知》(通政字【2009】259号)文件要求,各旗县市区要组建旗县市区商务综合执法大队,结合我局的实际,2011年,要组建商务综合执法大队,商务综合执法大队人员由商务和粮食局具有执法资质的人员组成,不在另行增加编制,人员编制配齐后逐渐过渡为商务系统内部独立执法机构。
2011年商务和粮食局食品安全工作将按照旗委、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具体要求,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强对屠宰企业和酒类流通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加大对私屠滥宰行为的打击力度,保证上市肉食品的安全,保证让广大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喝上放心酒,买到放心食品,为全旗的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0一一年四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