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五项制度.
食品安全监管专项整治方案附件二
第一项、食品准入规范制度
一、食品进入市场规范
(一)标准准入
在本市销售的食品必须符合保障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的国家强制性标准;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
(二)协议准入
1、规范合同示范文本。各区局根据本辖区实际,制定规范的合同示范文本,明确权利人在食品准入安全的权利义务,以合同的法定约束力来促进权利人双方切实和充分履行食品的安全准入行为。
2、推行协议准入模式。可大力推广“场厂挂钩、场地挂钩、引名扶优、引厂进店”等经营模式,进一步减少流通环节,提升供货档次,规范进货渠道,扩大安全食品市场占有份额,促进市场监管效能的提高。
(三)票证准入
1、进货验收制度。销售者应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合格证明,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2、索证索票制度。建立商品经销者供货凭证备案备查制度,确保食品来源合法。
(四)食品备案。实施备案的食品首先从直接关系市民日常消费及生命健康安全的商品入手,逐步完善。可采取直接备案、引导备案和强制备案三种方式实现。
二、食品质量监督规范
(一)系统监测。市局按照“市放心食品工程”工作统一部署,组织各区局开展市场监测,针对特殊时期和突发事件安排临时监测。
(二)信用监管。把食品安全监管纳入市局信用体系建设。对食品安全信用实行“一票否决”制:即制售假冒伪劣、过期失效食品的,拒不提交或无法提供食品合格证明、食品有效凭证等索证索票义务的,构成食品安全违章、违法行为的,一经发现提交市局信用体系作“不良行为”公示,其投资行为将受到限制。
(三)联合执法。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本市其他行政执法部门和外埠的相关部门加强协调,分兵把口,形成执法合力。
三、食品退出市场规范
(一)强制退出。工商部门对经法定程序确认为存在安全隐患或有害的食品,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强制其退出市场流通,并追究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二)协议退出。当事人无法履行、不履行或违反食品安全准入合同约定的义务,依据合同约定,自动退出市场,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三)限期召回。经营者对其售出的不合格食品承担限期召回的义务和责任。经营者必须及时向属地工商部门报告不合格食品召回情况,保管并封存召回的不合格食品,同时按消法有关规定对消费者给予退货或换货。
(四)无害化处理。对市场自检或执法部门检查中发现的有害食品,按照法定程序、指定地点、特定方式予以无害化处理。
第二项、食品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一、建立制度。所有经营食品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自觉建立食品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二、资质备案。经营者与初次交易的供货人交易前,应当索取、查验相应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商标注册证并保存复印,以后每年核对一次。
三、索证索票。经营者对购进的食品应当按批次向供货人索取食品质量检验证明、检验检疫证明、购货凭证等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证明并保存复印件备查。对无证、无票、手续不全或无法证实合法来源的食品予以退回,不予进货。
四、检查授权文书。所有悬挂“总经销”、“总代理”字样牌匾的经营者,必须持有合法有效的授权文书,并将文书复印件留存以备检查。
五、厂家直销备案。冠以“厂家直销”的经营者,必须将有关的进货证件复印备案。
六、参照执行。食品经营者可结合本制度规定和企业实际情况,建立本企业的食品进货验收制度。
七、工商检查。工商部门应检查经营者的食品进货验收情况,对未建立进货验收制度的,督促并指导其尽快建立。
第三项、市场索证索票制度
一、索证索票实施范围
在市场等流通领域销售的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各类食品。
二、索证索票实施程序
首次交易资质备案。经营者与初次交易的供货人交易前,应当索取、查验相应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商标注册证并保存复印,以后每年核对一次。
再次交易索证索票。经营者对购进的食品应当按批次向供货人索取食品质量检验证明、检验检疫证明、购货凭证等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证明并保存复印件备查。对无证、无票、手续不全或无法证实合法来源的食品予以退回,不予进货。
三、索证索票要求
(一)定型包装食品的索证索票
税务部门监制的正式发票,卫生、质量监督、海关等部门监制的有关凭证及厂家出具的合格证明。
(二)生鲜食品的索证索票
1、蔬菜:厦门蔬菜农残检测站出具的当日有效的检测合格证明。水果参照执行。
2、肉品:厦门家畜检疫站出具的当日有效的检疫合格证明及肉联厂出具的当日有效的过磅单。
3、水产品:厦门市渔市场检测站出具的当日有效的检测合格证明及销货清单。
4、禽类及其制品:厦门市家畜检疫站出具的当日有效的检疫合格证明。
5、熟食品:生产厂家的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复印件及有效送货清单。
(三)粮食及其制品(面制品、豆制品)的索证索票
粮食生产、加工厂家提供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及盖有厂家印章的送货清单。
(四)容易识别的食品暂不实行索证索票。
四、索证索票的公示
食品索证索票后,应在指定场所显要位置予以公示,供消费者进行查询及有关部门进行检查。
五、索证索票的责任
进货方是索证索票的第一责任人;市场开办单位有义务依照食品安全准入合同约定,对在市场进行销售的经营者实行索证索票义务,并协助经营者履行公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职责对市场经营者索证索票情况进行抽查,并督促其履行索证索票义务。第四项、食品备案制度
一、备案目的
规范食品进货渠道,归集食品种类、品牌及资质证明等市场运行信息,提高食品来源透明度,增强食品安全监控的深度和力度。
二、备案原则
流通领域食品备案采取食品生产经营者自愿备案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引导备案相结合的原则。法律、法规有强制性要求的食品实施强制备案。
三、备案信息的内容
(一)中文标明的备案食品名称。
(二)注册商标、商标注册证号及注册商标所有人。
(三)备案食品执行的标准。
(四)食品生产企业名称、营业执照注册号、法定代表人名称、住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等。
(五)备案食品规格标明的净含量、单位。
(六)备案食品生产企业取得食品安全、绿色、有机等认证结果。
(七)生产企业取得有关行政许可部门颁发的许可证书,包括生产经营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等。
(八)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卫生防疫机构出具的备案食品检验、检疫报告等。
四、备案信息的途径及要求。
食品经营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向行政部门、行业协会进行食品信息备案,也可自己备案备查。
(一)引导备案。在集贸市场流通的食品,由市场开办单位负责采集备案;大卖场、大型超市的食品由企业负责采集备案,并提交属地工商所核对、存档;食品批发企业的食品由该企业负责采集备案,并提交属地工商所核对、存档。工商部门应加强对上述单位的引导,将其纳入食品备案体系;对不履行或不配合的单位应加强对其宣传教育,同时实施对其销售食品的重点抽检。
(二)自愿备案。零售食品的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在建立进货验收制度的基础上可实施自愿备案。
五、备案信息的录入。
市局信息分局提供网上录入平台及数据库建设。工商所在对食品备案信息进行核对后,提交市局食品备案信息系统。食品备案信息通过局域网实现信息共享。
六、备案信息的处理。
备案的食品信息经市局授权后,由信息分局以互联网或其他形式向社会公布。
七、备案信息的责任。禁止虚假食品信息的录入,并实行“谁采集谁负责,谁核对谁负责,谁提交谁负责,谁录入谁负责。”责任追究原则。第五项、食品安全巡查制度
一、巡查的主体
市局、区局、工商所三级行政执法人员。实施巡查时,必须有2名以上的执法人员。
二、巡查的对象 在流通领域流通的食品。
三、巡查的内容
(一)食品经营者主体资格是否合法。
(二)食品进货凭证。
(三)食品注册商标。
(四)食品标识。
1、商品检验或检疫合格证明。
2、中文标明的、真实的食品名称、生产厂名和厂址。
3、需要表明商品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分的名称和含量的,用中文相应予以标明。
4、限期使用的食品,在显著位置清晰地标明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
5、使用不当,容易造成食品本身损害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食品,有警示标志或中文警示说明。
6、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
(五)是否在食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食品冒充合格食品,是否销售变质、实效的食品。
(六)说明书及其他宣传资料是否符合食品的实际状况。
(七)是否国家命令淘汰的食品。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
四、巡查的做法
(一)督促食品经营者、市场开办单位建立进货验收制度和落实市场索证索票制度。
(二)开展食品快速检测或简易检测。
(三)填写食品安全巡查记录。
(四)查处食品经营中的违章违法行为。
五、巡查的反馈
对在巡查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重大食品安全问题,要立即向上一级单位反馈,以便及时、有效处置,消除危害。
六、巡查的责任
实行“谁巡查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管辖谁负责”的食品安全巡查责任追究制度。对在巡查过程中玩忽职守、营私舞弊,造成食品安全责任事故的,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第二篇:加强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
加强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
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关系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近期以来,一系列恶性食品安全典型案件的接连曝光,影响和动摇了人们对食品安全消费的信心,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为此,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已成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工商部门作为政府主管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部门,责无旁贷,重任在肩。本人认为,工商部门应当通过以下措施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
1、严把市场准入关,依法按程序审核主体资格。一是严禁任何人假借服务之名行超越法律法规违反程序登记之实。对设立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登记,无论需要经过多少前置审批程序,该经前置审批的一个都不能少,少了的一个都不能批准设立。且在经营范围的审批上,通过现场核查,严格按照场地要求核准具体项目,避免超范围经营食品的情况发生。严格执行食品流通许可证的审批发放标准,严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经营条件的企业、个人从事食品经营;
2、加大食品安全管理各项制度推行力度
一、建立索证索票制度,明确经营者的进货查验责任。
经营者应采取索证索票等方式,查供货主体、验所供食品,对索取的有关票证存档备查。工商管理部门应加强抽查,督促食品经营市场主体做好相关工作。
二、建立食品尤其是重点食品进销台帐,明确经营者的登记责任。督促经营者记好“两本帐”:一是所有经营者必须记好进货台帐,如实记载进货时间、商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厂家和索证种类等内容;二是从事批发业务的企业应建好销货台帐,如实记载销货去向、销售时间、所售商品名称、规格数量等内容。
三、建立入库检验把关制度,明确经营者食品检验把关责任。要求经营者建立内部检验机构,指定检验人员,对供货主体和食品质量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检验,对存在问题的食品坚决拒绝入库。引导经营者和市场开办者在各大超市、商场、集贸市场设立食品质量检测点,对进场食品质量实施质量检测、安全监控。
四、建立日常检查制度和不合格食品责任追究制度,明确经营者不合格食品退市责任。认真做好上柜食品的经常性检查,一旦发现质量不合格和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立即下柜,停止销售。同时加强每一个环节的质量监管,在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要追究该环节的责任。
3、强化“12315”的维权作用,建立高效的食品安全110快速反应体系。一方面是要通过“12315”的快速反应机制,唤起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消费意识,人人都是觉悟了的消费者、打假参与者,使食品消
费在流通领域的各个环节中到处都是警惕的眼睛,让假冒伪劣食品没有藏身之处。另一方面,工商部门要建设一支以信息化、现代化高科技手段为支撑的专业化的监管队伍。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监管队伍,是工商部门在流通领域加强食品的安全监管工作的必然趋势。一是要加强监督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努力提高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二是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工商局相关业务科室及工商所应该配备食品快速检测设备,加强对基层执法人员的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知识的培训,运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专业人才开展食品检测,由过去被动的食品监管变为主动的监管。
4、在工商机关内部,严格实行问责制。在以往的工作中,有时会出现因职责不清而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为此有必要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界定内部机构及工作人员职责。要让每个部门,每个部门负责人、每名管理干部都能明确各自的职责与范围,以及职责履行的监督措施。具体要求为:
(一)实行各级领导负责制,层层签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状,明确界定各自的职责。
(二)实施属地管理原则。明确各工商所所长是所辖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监管干部是基层监管责任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
(三)建立机关与所连动机制。机关业务科室对各工商所的食品安全工作负指导责任。
(四)实行问责制。引入重大责任事故引咎辞职等惩罚机制。
(五)实行食品安全失职一票否决制。
第三篇: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汇报材料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11市11镇地处11、12、13三市交界处,辖区6个办事处,60个行政村,人口5.1万,面积186.29平方公里。工商业户1000户,集贸市场6处,其中固定食品店121户,集市食品摊位75户,共有批发商8家。今年以来,在省、市局和12分局的正确领导下,11工商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履行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监管职能,把加强食品安全、保障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与人身安全,作为践行执政为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行政指导为主、行政处罚为辅的原则,积极推进“四项制度”和“五项措施”的落实,坚持“跑到位、说到位、做到位”,并借助“一会两站”维权网络,实现了食品监管无缝隙覆盖,构建起食品规范经营、安全消费的长效机制,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今年开展专项整治16次,出动152人次,检查273户次,查处违法案件3起,清理取缔无照经营17户,查获、没收假劣食品20余公斤、假劣白酒110瓶。11月20日,国家总局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检查组到该所检查,并给与了充分肯定。
该所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做法是:
一、定好主基调,抓制度建设促体系架构
始终将食品安全监管作为全所工作重点,成立由所长任组长的食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制定计划、调度情况,保证食品安全监管落到实处。与每名片警签定《食 1
品安全监管责任书》,明确目标、内容和责任,确保监管到位。在日常监管过程中,对辖区食品经营业户逐户走访指导、规范完善,既保证无缝隙覆盖的数量,更保证监管工作的质量。在加强组织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注重完善制度建设,以保障食品安全工作的落实。结合辖区实际,制定《11工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细则》,建立以提高食品质量为核心,以规范食品经营主体行为为目的,以食品安全检测为手段,以完善监管措施为保障的食品安全长效监管体系。
一是实施食品质量准入制度。要求食品经营者必须向供货商、生产商索取查验相关主体资格证明、食品批次检验报告、销货凭证等,无以上证明材料不得签订供货合同。
二是建立进货查验制度。严格检查验收进货的每个批次食品质量,确保货源清楚,正当合法,坚决杜绝不合格食品入市,确保群众消费安全。
三是实施食品质量监测制度。充分发挥食品安全检测箱的作用,在辖区范围内开展食品质量快速检测。今年以来,集中进行快速检测10余次,在保障辖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同时,大大提高了食品经营者的守法和诚信经营意识,树立了工商机关监管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的权威和形象,得到群众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四是实施问题商品退市制度。对临近过期食品设立单独存放区,以对经营者起到提示作用;对日常检查和监测中发
现的假冒伪劣、不合格食品,坚决予以下架封存。
五是实施市场巡查制度。按照国家工商总局食品安全“六查六看”的要求,以“经济户口”为基础,突出属地监管,实行“定人、定时、定责、包管理、包执法、包服务”的日常监管模式,加大食品市场巡查力度,规范和查处违法经营食品行为。
二、找好突破口,抓专项整治促常态监管
今年以来,该所以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为突破口,打击各类食品经营违法行为,以点带面,促进食品安全常态监管。
一是开展经营主体资格专项整治。狠抓食品经营企业和业户的准入管理,严格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做好食品流通许可证的发放工作;对食品卫生许可证失效或者登记事项变化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依法进行变更或者注销登记。
二是开展清查劣质食品专项整治。根据省市局和12分局工作部署,今年以来针对食用流通环节出现的食品问题,及时开展了“乳制品”、“阿胶”、“海旗牌烤鱼片”、“爱尼卡诗夹心巧克力”、“食用香精”等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
三是开展节日市场专项整治。把消费集中的节日市场作为整治重点,开展了食品安全拉网检查活动,加大了“五一”、“六一”、“十一”、“中秋”、“春节”等重大节庆期间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维护了节日期间的食品安全和市场秩序。
四是开展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整治。结合工商工作职能,以农村集贸市场为重点区域,以农村食品批发业户为重点对象,开展了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先后创建了两条食品规范经营示范街、6家食品规范经营示范店,发挥了示范街与示范店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大大提高了农村市场食品质量监管的整体水平。
三、拓展监督面,抓责任落实促监管到位
一是依托三级督查,狠抓责任落实。大力推行区域经济监管服务责任制,建立健全辖区食品经营单位登记台帐,全面摸清食品经营单位底数,不间断对辖区内食品经营企业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并指导帮助企业整改存在问题。依托分局督查队、片区督查组及单位督查组“三级督查”机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定期抓考核”的监督格局,实现督查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切实提高督查评价工作的质效,确保了责任落实、监管到位。
二是依托行政指导,强化业户自律。将行政指导贯穿于市场主体准入、市场经济秩序整顿规范、保护消费者权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业务工作的全过程,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的教育引导,与其签订《商品质量责任书》,并定期进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不断强化经营者的自律意识。
三是依托社会力量,完善监督体系。该所通过设立监督
举报信箱、在集贸市场上设置投诉台、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和消费提示等方式不断完善监督网络体系,聘请60名村级“两站”联络员担当食品市场义务监督员,调动各界参与监督,促进了辖区食品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四、切准结合点,抓防控同步促合力监管
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在实际工作中,该所一方面发挥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主力军的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向政府汇报,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形成打击食品违法行为的整体合力,努力建立食品安全监督的长效机制。
一是着眼“防”字,依托法规宣传促守法意识提高。今年以来,该所共在集市开展宣传活动3次,发放宣传材料200余份,开展食品业户集中培训2次,并向每户食品经营业户下达了行政指导建议书。通过这些形式,积极引导广大经营户增强自律意识,自觉规范经营活动。
二是着眼“控”字,依托电子系统促食品动态监管。发挥省局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市局食品安全监管系统的作用,真正做到源头可溯、动态监管。加大宣传力度,让片警、业户理解、明白追溯监管系统的作用和意义,结合日常巡查,及时更新、录入系统信息。今年以来,该所在各项检查中依托追溯监管系统,事先锁定目标,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目前,辖区食品市场秩序出现了“三多三少”的现象:
文明经营的户数多了,不讲诚信的少了;称赞购物环境好的多了,埋怨欺诈消费的少了;经营户对工商部门感激表扬的多了,不理解、不配合、嫌麻烦的少了。在今后的工作中,该所将继续把“市场准入关、商品上市关、流通监测关和消费维权关”四个环节作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尽职尽责,恪尽职守,为辖区群众放心消费、安全消费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四篇:2010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情况汇报
2010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执法情况汇报
奈曼旗商务和粮食局
旗人大常委会各位领导:
根据商务和粮食局的职能分工,涉及食品领域主要有畜禽屠宰和酒类流通这两项职能。这两项职能的执法依据分别是《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和《酒类流通管理办法》。
一、《生猪屠宰管理条例》
《生猪屠宰管理条例》是2007年12月19日国务院第201次常务会议进行修订并通过的,2008年8月1日开始施行。与之配套的是商务部出台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和《内蒙古自治区家禽定点屠宰检疫管理规定》两部规章。
(一)《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修订的背景
我国既是生猪生产大国,也是生猪产品消费大国,多数地区群众的日常肉食以猪肉为主。因此,生猪产品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原《生猪屠宰管理条例》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以来,对于加强生猪屠宰管理,保证生猪产品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从近年来的情况看,“放心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猪屠宰环节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是:部分地区私屠滥宰活动屡禁不止;对生猪和生猪产品注水以及屠宰病害猪、注水猪的现象时有发生;销售、使用病害肉、注水肉等不合格生 猪产品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执法不严的原因,也有原条例的一些规定不够完善的原因。因此,需要对条例进行有针对性的修订,明确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职责,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的主要内容
《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共五章三十六条,由总则、生猪定点屠宰、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构成。其中,主要建立了生猪定点屠宰、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分级管理制度和无害化处理病害猪补偿一项政策。
1、定点屠宰制度
一是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设置规划制度。《条例》第五条明确规定: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设置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会同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负责制订。
二是审查确定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的权限。《条例》第六条: 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审查确定。这主要是为了从严掌握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设立条件,解决目前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过多过滥的问题。
三是明确了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的退出机制。《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商务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生猪定点屠宰厂(场)不再具备《条例》第八条规定条件的,应当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仍达不到规定条件的,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取消其生猪定 点屠宰厂(场)资格。从而改变了过去只管设置、不管撤销,只有准入、没有退出的状况,形成了准入、监管、处罚、退出这样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
四是增加了对小型屠宰场点的特别规定。为了在实行生猪定点屠宰制度的同时,保障边远和交通不便农村地区的生猪产品供应,《条例》第二条:在边远和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可以设置仅限于向本地市场供应生猪产品的小型生猪屠宰场点。这样规定,从制度上为解决边远和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群众的肉食品消费问题留出了空间。
2、分级管理制度
《条例》第四条:国家根据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的规模、生产和技术条件以及质量安全管理状况,推行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分级管理制度。这条规定的目的在于鼓励、引导、扶持生猪定点屠宰厂(场)改进生产和技术条件,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提高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分级管理是鼓励企业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除此之外,分级管理还有利于企业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同时也给消费者提供了选择肉品安全的机会和条件。条例还明确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得限制外地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经检疫和肉品品质检验合格的生猪产品进入本地市场。这是为了保证质量优、信誉好、品牌知名度高的生猪产品在地区间顺畅流通。
3、无害化处理病害猪补偿政策 《条例》第十四条: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对病害生猪及生猪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的费用和损失,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由国家财政予以适当补助。
(三)《生猪屠宰管理条例》明确了有关部门的责任
1、强调了政府的责任。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生猪屠宰监督管理工作的领导,及时协调、解决生猪屠宰监督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这充分说明生猪定点屠宰管理是政府行为,各乡镇、有关部门要服务服从于工作大局,加强协调配合,推进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发展。
2、商务部门的责任。明确规定商务部门应当严格履行职责,加强对生猪屠宰活动的日常监督检查,并对商务部门依法进行监督检查的程序和规范要求以及有关单位和个人配合监督检查的义务作了规定。特别是条例明确规定了商务部门依法进行监督检查可采取的措施,包括:进入生猪屠宰等有关场所实施现场检查;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情况;查阅、复制有关记录、票据以及其他资料;查封与违法生猪屠宰活动有关的场所、设施,扣押与违法生猪屠宰活动有关的生猪、生猪产品以及屠宰工具和设备。
二、《酒类流通管理办法》
《酒类流通管理办法》是2005年10月19日商务部第15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一)《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出台的背景
我国酒类流通的现状迫切需要有专门针对酒类管理的法规。主要表现在:
1、酒类经营主体小、散、弱,市场经营秩序很不规范。由于缺乏有效的准入制度和经营规范,中小流通企业占酒类经营企业总数的99%以上,营销技术、成本控制、财务运作和人才聚集等相对比较落后,发展后劲不足。许多企业没有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存在着货源不清、渠道不明、手续不全等问题。部分企业为了争夺市场,采取名目繁多的暗扣、瓶盖返钱等促销手段,扰乱正常的酒类流通秩序。还有一些企业以现金交易不要发票、关门交易等方式,规避和逃税漏税,造成国家酒类税收流失严重。
2、假冒伪劣酒类充斥市场,严重侵害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酒类市场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现象普遍,国家名酒和畅销酒被仿冒现象屡见不鲜,有些地方制售假酒已经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主要面向社会低收入群体的散装酒经营尤其混乱,导致近几年假酒中毒致人伤亡事件时有发生。2003年云南玉溪市元江县发生的假酒中毒事件造成79人中毒,5人死亡;2004年广州市部分村民和民工饮用工业酒精勾兑的散装酒中毒,造成11人死亡,40多人住院治疗。
3、地方保护比较严重,全国酒类统一市场远未形成。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利益,采取各种手段限制外地酒类进入本地市场。据商务部2004年对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有20个省市存在地区封锁的情况,其中9个省市反映酒类产品受到过地区封 锁,限制了酒类产品正常流通,造成了酒类市场的地区分割,严重制约了我国酒类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
《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共六章三十八条,由总则、备案登记、经营规则、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构成。其中,主要建立了备案登记和酒类流通溯源两个制度,拟通过备案登记制度对酒类流通经营主体予以规范;通过酒类流通溯源制度对酒类商品从出厂到最终消费的全部流通过程予以规范。
《酒类流通管理办法》所称酒类是指酒精度(乙醇含量)大于0.5%(体积分数)的含酒精饮料,包括发酵酒、蒸馏酒、配制酒、食用酒精以及其他含有酒精成分的饮品。经国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生产的药酒、保健食品酒类除外。
《酒类流通管理办法》所称酒类流通包括酒类批发、零售、储运等经营活动。
1、备案登记制度
对于酒类经营主体的管理,《办法》采用了备案登记制度,要求经营者按属地管理原则向登记注册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同级商务主管部门办理备案登记。同时,《办法》第27条对违反备案登记的情况设定了处罚。
2、酒类流通溯源制度
对于酒类流通过程的管理,为了能够做到线索明晰,有据可查,《办法》第14条设定了酒类流通溯源制度。酒类流通溯源制 度要求经营者填写《酒类流通随附单》,详细记录酒类商品的流通信息,通过酒类商品自出厂到销售终端全过程流通信息的衔接使主管部门、经营者和消费者了解酒类商品的流通过程,防止假冒伪劣酒类商品流入市场。
3、禁止向未成年人售酒规定
考虑到酒类商品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特殊影响,《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第19条对向未成年人售酒问题做出了规定,要求酒类经营者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酒类商品,并且要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予以标识。
5、酒类流通监督管理机构
《办法》第5条和第21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商务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酒类流通监督管理工作。
三、商务和粮食局定点屠宰和酒类流通执法现状
(一)定点屠宰方面
我旗现有定点屠宰企业5家,分别是:内蒙古重鹤畜牧有限公司、通辽金泉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奈曼旗镇西定点屠宰点、奈曼旗大镇利民定点屠宰点、奈曼旗鑫凯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1、定点屠宰管理和执法情况
近几年,我局重点围绕肉品质量,肉品溯源追踪,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净化肉食品市场,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我旗的肉食品市场秩序有了明显好转,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进一步得到了提高。我们主 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认真做好日常监管工作。屠宰办工作人员每月不定期深入屠宰企业检查至少一到两次,检查的重点是:企业是否如实记录屠宰畜禽来源和产品流向,是否认真实施肉品品质检验制度,对经肉品品质检验不合格的畜禽产品是否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如实记录情况等。每次到企业检查我们都做好相应的检查记录,企业负责人和检查人员签字后存档,使各项日常监管工作常规化、制度化。2009年3家屠宰企业在全市首次配备了无害化处理设备,得到了市商务局的肯定。2009年镇西定点屠宰点还购置了鲜肉运输车,屠宰后的鲜肉必须用鲜肉运输车运往市场,结束了过去用生猪运输车运输鲜肉的历史,让大镇市民真正吃上了放心肉。2010年,我局针对部分企业存在的排污设施简陋老化,下达了专项整改通知书,要求企业限期整改达标。由于内蒙古天鸿食品有限公司长期停产,没有无害化处理设施及设备,无检验设施等问题,几次下达整改通知书拒不整改,根据相关法规,取消了企业的经营资格。
二是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工作,涉及面广,参与部门较多,只有联合执法才能有效推动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做到互通有无,信息及时传递;二是实现整治工作联系会议制度,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需要协调的重大问题;三是在工作中通力配合,各部门按照各自工作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大了对私屠滥宰 行为的查处力度。专项整治活动期间共出动执法人员400多人次,出动执法车辆100多台次,查处不合格商品480多公斤,无害化处理肉品600多公斤,共销毁病害肉和未检验检疫肉1800多公斤。
三是扩大定点屠宰范围。由于大镇行政区划的调整,为了保证镇郊的肉食品安全,经请示旗人民政府同意,2010年8月我们将大镇行政区所辖的兴隆庄村、兴隆地村、德隆地村、双合村、鄂布根包冷村、先锋村所有上市销售的生猪、禽类和牛羊等动物纳入大沁他拉镇畜禽定点屠宰范围。
(二)酒类流通管理方面
2007年3月到6月份,开展了酒类备案登记工作。酒类流通管理备案工作是一项任务繁重、组织发动难度大的工作。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工商部门负责通知酒类经营户,商务部门到各个乡镇进行办班培训,同时现场办理备案登记证。截至目前,我旗共举办酒类流通备案登记培训班24期,完成酒类流通备案登记1174家,其中批发企业8家,零售企业1166家,预计完成应备案登记的70%左右。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自2008以来此项工作搁置到现在。
四、工作中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市场监管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在畜禽屠宰和酒类监管工作中,现在的执法队伍存在人员编制不足,执法经费欠缺。
二是日常执法力量薄弱,商务和粮食局监管范围点多面广,工作压力大。私屠滥宰现象依然存在,酒类流通管理存在盲区。
三是在生猪无害化处理监管上,由于缺少人员和车辆等,不能按商务部、财政部生猪无害化处理管理办法中所规定的现场监督生猪无害化处理全过程,目前只能凭动检部门检疫人员的签字上报相关表格,屠宰企业上报的数字是否属实,无法准确判断。
四是执法人员执法经验不足,执法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参差不齐等,也是制约执法的一个瓶颈。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2011年,旗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为了进一步加大商务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确保酒类、肉食品消费安全,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们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法制宣传,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商务部酒类商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私屠滥宰、注水肉、病害肉、制售假冒酒等违法行为,全力推行生猪进出场、产品检验和无害化处理登记备案制度和酒类流通备案登记制度,从源头上加强监管,确保我旗肉食品和酒类商品消费安全。
二是加强生猪屠宰和酒类管理人员培训。经局党组研究,5月份聘请司法局、法制办的有关部门的法律人员,对全局执法人员进行一次法律讲座和执法程序培训;组织执法人员赴科尔沁区商务局执法大队学习他们的执法经验和做法。
三是在全旗范围内开展一次“商务百日综合执法活动”。“商 务百日执法活动”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宣传发动阶段。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广播、宣传车、大秧歌、张贴标语等宣传手段,做到家喻户晓。二是检查整改阶段。对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违法经营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教育告知,下发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三是行政处罚阶段。对已下发整改通知书和告知的企业和个人拒不整改的,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四是进一步加强酒类市场整治力度。2011年,我局将联合工商局对大沁他拉镇城区和其它中心镇的酒类销售商家进行了备案情况检查执法。重点检查执法内容:一是贯彻落实酒类流通备案管理规定,酒类经营者必须备案。二是加强质量管理,确保酒类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合法来源及合法销售。三是守法经营,完善酒类流通溯源制度,加强酒类流通随附单监管,从而进一步规范了酒类流通手续,强化了流通渠道安全,确保了酒类商品可追溯性制度的落实。
五是培育人才网络,发挥商务助理的职能作用。按照市商务局的要求,2009年9月份在全旗12苏木、镇(场)、1个街道办事处按要求全部配齐了兼职商务助理。2011年,我局计划举办一次商务助理培训班,对商务助理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建立有效地联系、指导、检查、考核机制,充分发挥商务助理在食品安全领域的职能作用。
六是成立商务综合执法大队,加大商务执法力度。按照《通辽市人民政府关于通辽市商务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工作推进方案 的通知》(通政字【2009】259号)文件要求,各旗县市区要组建旗县市区商务综合执法大队,结合我局的实际,2011年,要组建商务综合执法大队,商务综合执法大队人员由商务和粮食局具有执法资质的人员组成,不在另行增加编制,人员编制配齐后逐渐过渡为商务系统内部独立执法机构。
2011年商务和粮食局食品安全工作将按照旗委、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具体要求,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强对屠宰企业和酒类流通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加大对私屠滥宰行为的打击力度,保证上市肉食品的安全,保证让广大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喝上放心酒,买到放心食品,为全旗的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0一一年四月六日
第五篇: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操作
《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执法实务》
王瑞萍著
中国工商出版社2009.6第一版
联系单位:河北省工商系统基层教育中心
联系电话:0311——88870731
书价:32元/本,50本以上(含50本)免收邮寄费,50本以下加收15%邮寄费。
目录
第一编食品安全监管的范围
第一章一般法定范围
第一节 法定概念范围//第二节 法律责任范围//第三节 规制对象范围//第四节 食品安全监管范围综合分析
第二章流通领域的界定
第一节 流通领域的概念//第二节 流通领域的具体范围//第三节 流通环节问题
第三章法定条件与法定要求
第一节 法定条件//第二节 法定要求
第二编食品安全案件查处
第一章《食品安全法》的应用
第一节经营者义务与监管者职责//第二节 违法行为认定与行政处罚
第二章《产品质量法》及相关法规应用
第一节 《产品质量法》的应用//第二节 其他法规应用
第三章其他法律法规应用
第一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二节《特别规定》//第三节 专项法律法规的应用(一、《生猪屠宰管理条例》;
二、《盐业管理条例》、《食盐专营办法》、《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
三、《糖料管理暂行办法》;
四、《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第四章河北省地方法规
第一节 《河北省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第二节《河北省农产品市场准入办法》 第三编食品标签标识的法定要求
第一章综述
第一节 查验食品标签标识的法定职责//第二节 查验食品标签标识的法定依据
第二章食品包装标识、标签的一般规定
第一节 食品包装标识的管理规定//第二节 食品包装标签的管理规定
第三章食品包装标识、标签的特别要求
第一节 特殊食品//第二节 食品添加剂//第三节 食品包装材料//第四节 其他专项(食盐、生猪、饲料与饲料添加剂等)//第五节 集贸市场和街头食品
第四编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第一章部门监管体系
第一节 市场监管的方式方法//第二节 食品质量检验与监测//第三节 其他法律、政策规范//第四节 监管手段信息化
第二章社会监督体系
第一节 行业协会与经营者自律//第二节 消费者与消费者协会监督//第三节媒体监督
第二章行政责任追究
第一节 行政执法责任制度//第二节 行政“不作为”责任追究//第三节 行政“乱作为”责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