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读书发言稿
教师读书演讲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从小到大,从工作到生活我们一直以书为伴,以书为挚友!读书不是因为我要做个有知识的人我才读书,也不是为了让人觉得我很有修养我读书;更不是说在一定场合我可以卖弄我读书。在我看来,读书应该是生命的一种需要,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就有这个需要。
世界上有18岁的老人,也有80岁的青年,年龄这个东西是相对而言的。我非常欣赏麦克阿瑟的一句话,他说,“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的一种境界。”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的个体虽然渺小,但生命可以再造。书本就是再造我们的上帝。所以说,大家快来读书吧。好好的读,把书当作心爱的东西,就和守财奴爱自己的钱一样。好好的读吧!我们的生命能在书中得到升华。在读书的过程中,你的思想、你的才华,也会凝聚成文字,成为精神生命长河中一朵美丽的浪花,也许还会成为精神天空中一颗永恒的星座。
读书是一种享受。“知书达理”就是古人对读书最好的诠释。阅读宛如在知识的海洋中倘佯,只有当你置身其中时你才懂得“读书的真正含义。读书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读书更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品位。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和修养,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和方向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和方向的。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去跨越。每跨越一步台阶,我们就将步入一个新的境界,获取新的知识。
其实读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自我完善的过程,就像一粒种子,慢慢的满满的长成了参天大树。我非常赞同古希腊人给自己提出的一个理念,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灵魂。
作为新世纪的老师,在课改的今天,我们要有激情、有信心,要不怕失败, 若失败了也不推卸责任,而是认真分析原因,为今后的成功奠定基础。我们始终要带着激情与梦想前进,我们要在分析改进后“再接再厉”,胜利必将属于我和你。学习暂时出现困难的同学们也是一样,你们首先要有激情、有信心,相信自己、相信同学、相信老师,在大家的的共同努力下你一定也能成为优秀的学生!
各位老师,现如今是“打基础”的时代。我们应该像平静的水,静水深流、蓄势待发。虽然读书改变不了我们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改变不了我们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改变不了我们人生的物相,但可以改变人生的气相。现在就让我们动起来吧,大家肩并肩、手挽手在我们校长—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读书,一起“充电”,一起分享,一起进步,一起夯实我们的文化基础,共同打造我们绚丽的青春年华。
谢谢大家!
第二篇:教师读书交流发言稿
才下舌头,又上心头
——读《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章梦娇
都说,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说起来挺惭愧的,因为自从有了宝宝之后,看的书便成了《育儿大全》、《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之类。在现在这个人们宁肯捧着手机看网络小说,也不愿意去书店买本畅销书的时代,我也已经随波逐流的多久没有静下心来看书了。
说起来,自己以前也算是个文艺青年的。初中时正值新概念作文大赛风靡,韩寒以一篇《杯中窥人》成名,于是开始关注他,看了《三重门》,看了《长安乱》,看了《一座城池》,这个为人个性,文字犀利的小伙子,着实影响了我一段时间。昨天跟穆老师聊天,问他,你最喜欢的书是什么?他说,张爱玲《十八春》,高中时也是喜欢她的,不过,现在这个年龄再看张爱玲却没有那么多的忧伤和感慨了。教了地理之后,开始对一些自然人文方面的书籍感兴趣。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书,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大家认识它可能通过一部风靡全国的纪录片,而我也是先看的片子后买的书,然后通过读书,发现书本着实比纪录片耐人寻味,这本书就是《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纪录片,但比起片中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画面,这部纪录片更为人称道的是它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书的封面,体现的既是筷子与肉,又是远山近水和轻舟,美食与美食背后的人与事,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中国韵味。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吃什么,这其中涵盖着的是历史和文化因素。记得“主食的故事”里,讲了这样一件事,在浙江慈城有一对空巢老人,他们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儿孙从宁波回来,为儿孙制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吃着年糕唠家常,然而,短暂的相聚后,儿孙们各自离开,家里又剩下这对老人。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没有了人情味的美食是不可口的。确实,人们被《舌尖上的中国》勾起的,不光是美食,更有流泪的冲动。
在《舌尖上的中国》里,每一个鲜活个体背后都洋溢着朴实的气息,书里那些辛勤劳动,有着质朴笑容的人们,才是组成这个国家最重要最真实的存在。看着笋被挖出来,火腿被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冒着白花花的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驮着黄馍馍的大伯朴素的笑,都让人激动的落泪,是啊,劳动人们最光荣,多可爱的中国!
它用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祖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艰辛的劳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深入美食背后,讲文化传承,探讨当今社会中人类该如何善待食物,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有着纪录片里所未曾涉及的名家谈美食,一篇篇诙谐幽默又折射社会人文的小散文十分有意思,汪曾祺的《豆腐》,梁实秋的《笋》,让我们看到平凡的事物背后的艺术气息。
这就是我和大家分享的这本温暖,可口,感动的——《舌尖上的中国》。
第三篇:读书交流会教师发言稿
读书交流会发言稿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个自信的人。只要是我认定的事,我都有足够的信心去做好它。追究我自信的原因,我想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从小生活在鼓励之中,让我学会了自信。但熟不知,为了这可贵的自信,其实我付出了十分“沉重的代价”。(开个玩笑)
小时候,妈妈不允许我们看课外书,两个姐姐总是偷偷摸摸地看一些,总会被发现,他们会因此挨吵,甚至挨打。我并不是个十分听话的孩子,可是妈妈制定下的规矩,我还不敢不服从,于是我总拿着语文课本坐在平房上读,因此赢得了不少的“夸奖”,长此下去,我那看课外书的念头便在妈妈片面的导向中渐渐消失了。
没在小时侯养成读书的习惯,让我长大以后的再学习变得很被动。别人是为兴趣而读书,而我却是为提高自己而读书。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和我“同病相怜”的,但我知道,这样读书会比别人少了很多乐趣。每天下班,大家都会看着我掂着鼓囊囊的书兜往家赶。我那提兜里装的有教案,备课资料,还有些其他的教育类的书籍。我每天不辞辛苦地把他们掂到家里,其实也并没看多少。吃过饭后,我宁愿在洗碗,拖地板上耗费体力,也不怎么喜欢拿着书躺在沙发上翻上几页。况且那样的坐姿会影响我的看书效果。我总要坐在书桌前,开着台灯,正儿八经地坐着跟办公室里一样的椅子,才能集中精力去学习。你光听听就知道,这是多么“艰难”的读书。可因为我的好学,我的认真,使我这样一个读书习惯不好的人也从那众多的教育书籍中获得了不少的灵感与顿悟,使我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能够得心应手。我想,如果我的读书兴趣再浓一些,习惯再好一些,能力再强一些,我肯定会从书中获得更多的东西,我也会比现在更优秀得多。
不怕大家笑话,前一阵子,我又从阅览室借走了大家可能都看烦了,翻烂了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放在我的床头,每天临睡前翻上几页。我想的是,自己文学功底不深,作为语文教师,它需求的不仅仅是掌握好的教法,更多的是自己用自己高深的文学素养打动学生。
今天在“好书大家读”推荐会上,我跟大家交流了我的读书历程。虽然这是一段并不让我引以自豪的过去,但我还是抱着一颗真诚的心给大家交流了出来。愿大家能从我的例子上得到启示。希望有孩子的同事能够鼓励孩子多看书,千万不可浇灭他们那高涨的读书热情,不要在书的内容做过多的限制,只要思想健康,只要他们喜欢,就放心让他们读吧!同时,也希望和我有类似经历老师们能够早早醒悟,趁着学校创建书香校园,学习型校园的大好时机,能够管住自己,行动起来,多读书,读好书吧!
发言人:张胜男2013年11月12日
第四篇:读书活动教师发言稿
读书活动教师发言稿1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在这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里,我们迎来了我们学校第一届读书节。这届读书节的主题是:营造书香校园,奠基书香人生。也就是说,通过本次读书节活动,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与书交友。在陶冶情操,滋润心灵的读书中,使我们更加关爱自然,关爱他人,关爱自己,把我校建设成一个充溢着浓浓书香的校园,让书香伴随我们成长的每一天。
书籍是文明的使者,是人类的朋友,是精神与智慧的结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的,书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好朋友。书,打开了我们心灵的窗户,让我们拥有一双通天的慧眼,看到广阔的世界,看到银河外的星体,看到昨天和明天。它使我们庄严地思考,它使我们的每一天都变得丰富而充实。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读书可以净化心灵。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一本好书,一篇好的文章,一段精辟的语言,都可以陶冶我们的心灵,读书其实是一种心灵的旅行。在书我们明白了真、善、美,假、恶、丑,知道了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读书可以提高修养。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而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唯一的途径就是阅读。任何别的办法都不能取代阅读,无论是口授的课程,还是电影、电视。都没有阅读给我们带来的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大。因为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读书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以使自己人格高尚。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每一个小学生到小学毕业都要完成100万字的阅读量。如果我们不重视扩大课外阅读,我们就达不到最低的读书标准。我希望通过读书活动,同学们阅读更多的图书,更加热爱书并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为此,我代表全体老师给同学们提三点要求:
一、读好一本书。每名同学最少选择选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认认真真把书读完,读懂读透,不能走马观花,囫囵吞枣。
二、做好一件事。在阅读的同时,手中要有一只笔,边读边记。做好读书笔记,对于那些精彩的词、句段要标出,要随时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赞美的、批评的、联想到的以及产生的写作冲动和灵感、坚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三、认识一个人。去认识书中人,认识作者。看看作者是谁,写作背景如何,再读读序文,了解一下名家对该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评价,然后读作品,用心感知作品的故事及人物的命运。要像绣花一样去细读文字,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写人壮物的各种技巧,去领会作者的心声。
老师们、同学们,书是一条船,它带着我们在智慧之河里航行!书是一只鸟,它让我们在天空中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书是一座桥,它引领我们通向成功之岛!书是一盏灯,它带着我们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捧起书本,潜心研读。在至圣先师的光芒下茁壮成长,让我 们的校园溢满书香,让读书成为我们终生的习惯!
读书活动教师发言稿2朱永新曾在《新教育之梦》中提出:“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着学生的读书方面,活动也层出不穷,精彩纷呈。比如有各种读书节、读书活动、“书香班级”评比等。今天我很荣幸地能坐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和我的同事们在读书活动中所做的事情。
这两年来,我做了“构建小学语文课本作家‘纵式接触链’ 研究——小学生欣赏文学大家作品的实践研究”。什么是纵式接触链呢?就是把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共十二册的语文课本上出现的作家做一个统计,在学生课文的基础上,选择该作家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本或者文章进行补充,让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了阅读,或者对于一篇文章采用多种形式地阅读与理解,增加阅读的厚度,增大阅读的范畴,拓宽阅读的方式,提高阅读的兴趣,培养文学的素质。
(一)开展“文学时间”
每个星期五中午是我班的“文学时间”,有时候是对本周作文的讲评,有时候是让学生介绍一些好书好作品。让学生把这段时间里看的好书推荐给班里的学生。形式种多样,有:细品、复述(或背诵)、介绍、评析等。还会让学生写读后感,并且进行交流。当然,老师也要读,也要写,做到师生同步。
(二)开展“经典诵读”
学校开展了“经典诵读”的活动,有一段时间我们主要诵读的《弟子规》,一到六年级的学生都能诵读。五年级时,我在体艺2+1时,曾组织过《论语》的诵读与讲解,学生很是喜欢。我也很好的利用起了《唐诗三百首》,每天放学时,学习委员会在黑板上抄写一首古诗词,学生会自觉抄写在家校联系本上,回家进行背诵,第二天背给组长听,组长做好统计。期末结束时,进行这些诗歌的检测。在平时,我们还注重诗人的规划,比如李白周、杜甫周、王维周等,一周一个诗人,当然有时候有可能是半个月一组,这对于学生了解诗人的诗歌特点是有帮助的。小学课本中,李白的诗出现过很多,据我统计,一上有《静夜思》,二上有《赠汪伦》,二下有《望庐山瀑布》,三上有《望天门山》,四上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下有《独坐敬亭山》。一首比一首更深沉,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感发展。
(三)“阅读天地”上墙
教室布置很重要,潜移默化中也会影响学生的。在班级里有专门的版块是“阅读天地”,上面有一些栏目,设有“新书介绍”、“请您欣赏”、“作家轶事”、“人物介绍”等。这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接触作家,接触他们的作品。
(四)评选优秀读书笔记
当然首先教给了学生记读书笔记的方法,每周检查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情况,既查数量,也查质量,还可以分大组进行“评优”或“每周一星”等。把阅读与欣赏的机会“还”给了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但并不是说这是放纵的,教师的检查也是监督的方式。
(五)课本剧表演 利用语文课或者班队课,搞各种活动。
在上完《将相和》和《猴王出世》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课本剧的创作与表演。学生们自已制作道剧,自己排练节目,自己设计台词,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表演,既锻炼了他们,又培养了他们的兴趣,更是让他们在创作、排练、表演等过程中,走进了文本,走近了作家,走进文学。效果是非常好的。
读书活动教师发言稿3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广大同仁们:
大家好!为期将近一个学期的“教师专业成长”读书活动已拉下帷幕。今天我要谈的主题是《做与时俱进的教育者――多读书,做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
有人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种看法在社会发展速度很慢的年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在当代这样一个发展极为迅速的社会,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一桶长期不更新、不流动的水,会变成死水。一个教师的知识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更新,他的知识就会变得陈旧,变得无用。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当今社会,一根粉笔,一块黑板的原始教学设备越来越显得格格不入;教师传,学生受的传统教学理念早已落后陈旧,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常教常新。这就需要我们多读书,做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做与时俱进的教育者。
然而教师的工作负担日益加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繁重的工作负担限制了读书的自主性,因此,现在一提到学习,很多教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太忙了,一天到晚备课、改作业、找学生谈话、还要应付这检查、那检查,根本就没有时间看书。!”在这种有读书念头,无读书主动性的情况下,县教研室开展的读书活动犹如一场及时雨,唤起了读书的热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读书习惯在全县教育界蔚然成风。
为了响应县教研室的号召,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我镇中心校扎实有序的展开了读书活动。回首这学期的读书学习过程,我感受着读书带给我的希望;领略着读书带给我的激情;品味着读书带给我的喜悦。
前不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它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在此谈谈我的体会。
我所教的班级有个男生小韩,说起他的成绩那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提起数理化他眉飞色舞,侃侃而谈;提起文科却垂头丧气,寡言少语。在初三面临考学这个特殊时期,像他这种严重偏科的学生将没有悬念的与平价生无缘,可怜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长期以来的学习习惯使他谈"文"色变,更别说兴趣了,这曾经使我一筹莫展,几次想放弃他,然而读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却让我改变了这种观点。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书中提到这个问题就是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作为一位老师,我非常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们能对语文更感兴趣一些,学习更积极主动一些,学习热情更高涨一些,我想这是我追求的目标,但如何才能把课上得更生动、更有趣、更吸引人呢?兴趣的源泉在哪儿呢?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兴趣的秘密何在”,我们“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的任务就是要不断的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帮助他们实现这种愿望。于是在教授《威尼斯商人》这篇戏剧前,我组织学生观看了这个戏剧片段,同学们被戏剧的丰富的舞台效果所吸引,看着他们兴致勃勃的样子,我知道点燃他学文火花的时机来了,于是我鼓励学生编排课本剧,特意让小韩扮演暴躁易怒,幽默风趣的葛来西安喏,在语文课上一贯冷漠如冰,无动于衷的他终于迈出了宝贵的第一步,在同学们的掌声他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我鼓励的目光里他产生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让我领悟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让自己的思想与灵性飞舞,使自己的教育品质得以有效地提升,从而让我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传递,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如果说《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使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怎样让自己的课堂更有魅力,那么《新课改的探索实践》和《教育心理学》则让我懂得作为一个班主任怎样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班级管理。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程度。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班集体建设的实践中去。在新课程改新理念指导下,我转变了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主持和管理班级,使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人人有机会得到锻炼,成为主动发展的“主人”。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我让每位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和时间,把主人的地位还给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根据学生们的建议,设立多种岗位:小老师、小管家、纠察员、图书管理员、卫生管理员、文明委员、花草管理员等。于是同学骂人了有人管,花草渴了有人浇,图书破了有人补,桌椅坏了有人修,同学有困难了,大家互相帮助……这样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把班级当乐园,把学习当趣事,使班级形成了“严谨勤奋、团结互助、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良好班风。学生在自主管理过程,思想觉悟提高了,主人翁精神意识加强了。同学们在团结互助、积极奋进的班集体中,得到了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班级建设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只有充分给学生发展的舞台,才能让学生尽情地发挥,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常言道:花有花的光彩,叶有叶的荣耀,根有根的富足。我想说,面对读书,我是快乐的,充实的。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我们要做“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创新型教师,不但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而且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拼搏的英气,甘愿奉献的“傻”气,自强不息的骨气。以培养新世纪之英才,振兴中华为己任,虽生活清贫,但仍以春蚕的精神、红烛的风格、蜜蜂的作风、绿叶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奋力拼搏,无私奉献。
“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相信我们会把这次读书活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把读书和学习作为我们终生的必修课,因为教师只有多读书,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最后,我想说:让我们多读书吧,力争做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
读书活动教师发言稿4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哪?性别、性格和阅历都有,但我认为最本质的差别在于思想差别,如态度、价值观。这种差别虽然造就了百花齐放的精彩,但若差别过大就会造成个体行为上的分散和敌对,造成群体凝聚力的虚弱,执行力也大打折扣。只有思想一直,才能让我们更团结、亲密无间。
我经常看《新闻联播》,这个节目很正统,经常听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这句话被政治家们挂在嘴边,这段时间我才焕然大悟,思想问题永远是第一位的,对国家如此,对各种层次的集体和个人更如此。
新教育的口号就是这本书的名字“过一种幸福完整地教育生活”,第一次出现在管城区是在上年教师节的庆典上,就赫然印在舞台下方的台壁上。其实这句抽象的广告或者说口号的背后站着的是共读共写共同生活这种具体可行的行动,也就是我们学校正在推进的晨诵午读暮省、师生共读、亲子共读以及现在我们进行的教师共读和一会即将开始的博客沙龙,共读共写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形成相互之间的共同语言,进而带来亲密无间的'团结一致,那么我们就可以凝心聚力做大事。
什么是共同语言?我们一般的理解就是共同的兴趣爱好,其实,共同语言的意义在于思想价值观的近似。而现在谈恋爱都讲究有没有共同语言,更何况一个个群体内部的成员之间呢?我每天下午第一节会和学生共读《没头脑和不高兴》,当我和学生一起穿透文字想故事更深处挺近时,我们能看到许多让我都吃惊的风景,我们沉浸在这美好之中,在共同挖掘中,我们比照着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富含营养的故事情节,我和学生把各自的生活也扒拉了一遍,这两个文学形象是那么的生动、丰满,我们在他们身上更深入地反思、认识了自己。只是我和学生共同的思想成长经历,这也成就了我们之间拥有了一些共同语言和相似的价值观。
共读,不是教师给、学生接。教师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发现自我、实现自我。
关于这次读书交流会,我真没想到会开得这么隆重而务实,形式化的东西没能成为主流。以下是精彩瞬间:
写博客的终极目标不是成为作家,而是“以写代做”,做的精彩,活动精彩,才能写得精彩。
当把自己心中的感发凝结成文字固定下来的时候,你会敝帚自珍,因为那些汉字是从你的心里流淌出来的东西,是你自己的一部分。
运动让人的身体舒展,写博让人的心灵舒畅。
读书活动教师发言稿5前几天,我读了特级教师贾志敏的访谈录《擦亮语文的本色》,使我从各种“流行”中静下心来,更加深入思考语文课究竟应该干些什么。
一篇简单的课文,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加上简单的课件,贾老师的两节课80分钟,包容了字词句篇的理解,听说读写的训练,思维的引导,直至生命成长的引领。教师能够举重若轻,浑然天成,而这就是梦想中的语文课堂。贾老师说,语文,落实八个字:字词句篇(语文基础知识);听说读写(语文基本能力);这个过程是复杂的,所体现的是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即他对语言的敏感,对阅读的积累,对文本的钻研,等等。
贾志敏老师说,我们追求语文课堂的返璞归真,语文的“璞”表现为真实,朴实,扎实。真实是教学本色,朴实教师的教风,扎实能让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最主要的是让学生静下心来好好读书,读书时语文课堂教学是主要手段。
高明的教师能变着法儿让学生反复读书,还能让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好的语文课体现在16个字: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也就是流畅,无痕。读到这里,我想到五月十四xx日我去淮安学习,能听到的王文丽老师的课,就是这种感觉,朴实无华,扎实有效。当时刚看到听课日程安排表,上面写着:观摩课《桂林山水》,2课时。那时心里就想:这么短小精致的课文,语言优美,只要让学生读好背会就行了,老师竟然能讲两课时,有什么内容可讲啊!而事实上,上课效果却令人称道,令人感叹。课堂正是落实了语文的八个字: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这个复杂过程同时折射出教师扎实的基本功。而我们自己,平时就没有这么扎实的语文课。尤其在我们学校,平时杂事比较多,课程开得全面,语文课时间都比较紧,最缺少的就是巩固知识的时间。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多数情况下我都是让学生提前预习,把读熟课文、学习字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三项都放在课前预习中完成,所以一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基本让学生自学了,老师课堂上大多用一课时的时间指导学生品读课文,领悟课文中心。
这是在学习潍坊日向小学的教学模式后调整的教学思路。把第一课时的内容尽量放给学生自学,我们觉得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节约了课堂时间,剩余的时间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巩固或读课外书。所以我们也有一些困惑:古人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们呼唤高效课堂,呼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甚至一个单元的文章一两课时完成,一册书一个月学完,留下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博览群书。但是,像贾志敏老师《擦亮语文的本色》提到的语文教学应该落实的“八个字”,我们觉得也更为重要。可是我们如果把课都上成王文丽老师这样的课,我们的时间和精力不允许。这两方面如何把握好这个“度”的问题,为“自主、高效、扎实”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就是我们学校当前应该讨论解决的重点。
在此我想请老师们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看法,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找到最佳的方案。谢谢。
【读书活动教师发言稿】相关文章:
1.教师读书活动发言稿
2.教师读书活动总结
3.教师读书活动方案
4.教师读书活动总结
5.教师读书活动发言稿范文
6.小学教师读书活动发言稿范文
7.教师个人读书活动计划
8.教师读书活动工作总结
9.教师读书活动的计划
第五篇:教师读书交流发言稿
教师读书交流发言稿
尊重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
在我发言前,王瑛老师的发言震动全常我只能自我解嘲,几句话过渡到我的发言!呵呵!引言以下:刚刚王瑛老师为我们创设了 1个诗情画意的情境,让我们沉醉其中,非常膜拜哈!但是,我深信朴素的语言其实不影响对真谛的表述,下面让我和大家 1 起回归淡定的理想思考。
“应用情境课堂,培养学生爱听课的习惯”读书体会。情境课堂,以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吸引学生的注意,有效地培养学生爱听课的习惯;情境课堂,以情感染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爱听课;情境课堂,以思启发学生的智慧,让学生通过思考到达爱听课的效果。情境课堂具有独特的魅力,所以每节课我们都在努力地创设这类很容易走进学生心灵,1 下子就可以激起学生兴趣的情境。特别对1 年级的学生,这类情境课堂的创设更有着不容忽视的份量。只有孩子的思惟被唤醒,被激活的情境下,才能让学生全身心肠去听老师的讲课,去思考,去收获!但我们不能满足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 1种积极的认真地学习状态,我们更应当关注这类爱听课、会听课、会学习的习惯培养!
其实情境课堂的最直接效果就是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主流教育理念要我们尊重学生的兴趣,1直以来我坚信并遵守着这个原则。但是在今年,党我再次走进 1 年级的孩子,再次用情境课堂带领着他们快乐地学习时,我堕入了 1 个更深的思考——“兴趣究竟从何而来?”兴趣仅仅是天赋或潜能的自然表现吗?即便 1 个具有天赋或潜能的孩子能否自我开发?或是通过后天体验、见识启发、调动出来?
?
从启蒙到体验学习、延续发展、直到构成成熟的兴趣取向,这个进程不会只是 1 个人在参与,在这里有孩子们本身的寻觅和探索,有外界环境的引导和影响,有孩子们的执着和坚持,有外界环境的陪伴和一样锲而不舍的协助。所以说“兴趣”的构成,有它的“前世今生”。而我们则是增进这个进程的最有力的外界协助气力,我们任重道远,我们所要做的不单单是在每节课上,创设情境,实现学生与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更应当从每个细小的环节入手,决不能有环节,没细节,真正关注学生内心的体验,让他们产生“爱听课、爱学习”的源动力——对学习的兴趣。相信这 1 定是 1 个漫长而艰苦的进程,但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对我们的学生有信心,1 定会不断地向着这个目标靠近。有句话说“梦想是用来接近的,而不是用来实现的”,我想让这句话更完满些,我们可以向着梦想无穷接近!
多少年来,我们 1 直固守着给学生最优良的成绩这个信心,也 1直为此而努力。但终究能够成绩学生的,却是 1 些最本质的东西,比如良好的习惯。相信在培养学生构成良好习惯的同时,我们也正在构成某种良好的习惯,证应了那句话——“在付出与收获的同时,成绩他人,页成绩自己。”这是 1 件共赢的事!
熟习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个自信的人。只要是我认定的事,我都有足够的信心去做好它。追究我自信的缘由,我想可以用这样 1 句话来总结:从小生活在鼓励当中,让我学会了自信。但熟不知,为了这宝贵的自信,其实我付出了 10 分“沉重的代价”。
小时候,妈妈不允许我们看课外书,两个姐姐总是偷偷摸摸地看 1 些,总会被发现,他们会因此挨吵,乃至挨打。我其实不是个10 分听话的孩子,可是妈妈制定下的规矩,我还不敢不服从,因而我总拿着语文课本坐在平房上读,因此赢得了很多的“夸奖”,长此
下去,我那看课外书的动机便在妈妈片面的导向中渐渐消失了。
没在小时侯养成读书的习惯,让我长大以后的再学习变得很被动。他人是为兴趣而读书,而我却是为提高自己而读书。我不知道在坐的各位有无和我”惺惺相惜”的,但我知道,这样读书会比他人少了很多乐趣。每天下班,大家都会看着我掂着鼓囊囊的书兜往家赶。我那提兜里装的有教案,备课资料,还有些其他的教育类的书籍。我每天不辞辛苦地把他们掂到家里,其实也并没看多少。吃过饭后,我宁愿在洗碗,拖地板上耗费体力,也不怎样喜欢拿着书躺在沙发上翻上几页。况且那样的坐姿会影响我的看书效果。我总要坐在书桌前,开着台灯,正儿 8 经地坐着跟办公室里 1 样的椅子,才能集中精力去学习。你光听听就知道,这是多么“艰巨”的读书。可由于我的好学,我的认真,使我这样 1 个读书习惯不好的人也从那众多的教育书籍中取得了很多的灵感与顿悟,使我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能够得心应手。我想,如果我的读书兴趣再浓 1 些,习惯再好 1 些,?
能力再强 1 些,我肯定会从书中取得更多的东西,我也会比现在更优秀很多。
不怕大家笑话,前 1 阵子,我又从阅览室借走了大家可能都看烦了,翻烂了的 4 大名著之 1“红楼梦”,放在我的床头,每天临睡前翻上几页。我想的是,自己文学功底不深,作为语文教师,它需求的不单单是掌握好的教法,更多的是自己用自己精深的文学素养感动学生。
今天在“好书大家读”推荐会上,我跟大家交换了我的读书历程。虽然这是 1 段其实不让我引以自豪的过去,但我还是抱着 1 颗真诚的心给大家交换了出来。愿大家能从我的例子上得到启示。希望有孩子的同事能够鼓励孩子多看书,千万不可浇灭他们那高涨的读书热
忱,不要在书的内容做过量的限制,只要思想健康,只要他们喜欢,就放心让他们读吧!同时,也希望和我有类似经历老师们能够早早觉悟,趁着学校创建书香校园,学习型校园的大好时机,能够管住自己,行动起来,多读书,读好书吧!
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担,离不开书的滋养,就像花朵离不开阳光的庇护,草儿离不开雨露的滋润。酷爱读书的教师,才能有效地教书,酷爱读书的教师,才能更好的育人,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久远”。
都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在告诫我们平时只有多读书,用时才会得心应手。可我却在读书的进程中有这样的体会:
(1)越是读的书多了,越是发现自己晓得太少了。
(2)读书时和作者有共鸣的地方(谢老师说的那样),觉着这点说的有道理,那点写的也很好,为何我自己就表达不出来呢?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想法,那就赶快记录下来,如果不及时记录,过后很快就会忘得 1 干 2 净,等到哪天想用道时却不知他在何处,所以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3)作为 1 名老师,每天要面对几 10 个学生,每天的工作排得满满的,要上课,备课,改作业,辅导,谈话,写各种资料,整天有忙不完的事追着自己,哪有时间去读书?这个问题我也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在《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1 条中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 1 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毕生的友谊,把读书当做1种享受,就像我们得到1件心满意足的衣服后那种兴奋。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我们从事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我们具有的知识海洋中的沧海 1 粟,这样在教学工作中就能够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也就不会把工作当做 1 种负担。
?
(4)教师浏览的意义 ?
我们的学生,在 1 本书上痛苦奋斗多年,除错过书本外的很多知识,而且 1 直很难与书本建立联系,这类与书疏离的状态将伴随其1 生。培养学生浏览习惯很重要。每天朗诵 15 分钟是美国教育的秘诀。我们教孩子去酷爱与渴望读书,远比我们光告知孩子去读书重要很多。事实也证明,学生对浏览的喜好程度,关键取决于他的父母和老师对书的爱好程度,试想一想如果 1 个老师除课本,在课堂上历来不讨论其他书里的内容,那他的学生对其他书又会爱好到甚么程度呢?自然也有例外,对这样的孩子,老师是“最后的希望”,是孩子“在步入成年之前的最后 1 个加油站”。如果老师能找到方法让孩子享受浏览的乐趣,养成毕生浏览的习惯,那末孩子就有较大的机会健康成长,并能用正确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子女,这样也就为未来的老师减轻了负担。
我们实验小学正努力以“书香”营建校园特点,打造“书香校园”文化。学校为我们创设了这么好的条件,我们没理由不去读书活动。我们都知道,站在伟人的肩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以书作垫脚石,我们可以攀得更高。“读不在 3 更 5 鼓,功只怕 1 暴 10 寒。”让我们以审视的眼光浏览书籍,与书为友,以书为鉴,让 1 缕书香伴你我同行!
最后,我要把朱永新教授的 1 句话送给大家,以此共勉。“浏览,让贫乏和平庸阔别我们!浏览,让博学和睿智解救我们!浏览,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浏览,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们聚在 1 起,进行这次读书交换活动,其目的是要大
家各抒己见,谈谈自己读书的经验和感悟,同时也包括自己在读书进程中遇到的困惑或问题。下面,我把自己在读书学习中的做法和体会拿出来,跟各位老师做真诚的交换。
我们学校有许多喜欢读书的老师,特别是卞金涛老师、高英猛老师、韩开平老师等,他们博学多才的品质,深深地影响着我。他们读书是为了兴趣,主动读自己喜欢的书。在上学的时候,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也曾是 1 个喜欢读书的人,优美的诗歌、散文,各类小说,也深深地吸引着我。但随着年龄和教龄的增长,在繁琐的工作眼前,读书的兴趣渐渐地淡去了,今天的自己总是感觉是在压力下读书。
之前,我们常常说要想给学生 1 滴水,教师必须要有 1 杯水,要想给学生 1 杯水,教师必须要有 1 桶水。但新时期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 1 来源,学生在某些知识方面超出了老师是常有的事儿,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仅满足于 1 杯水、1桶水,不求知识的拓展和加深是完全不够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要做“活水”,要做源源不断的“长流水”。所以,我认为即便读书的兴趣散去,我们也应当在压力下读书,由于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
我的学习是从反复浏览初中历史教学用书和高中历史教材开始的。我购买的书籍,我自己把它们分为教育理论、专业知识、课堂教学 3 类。近期我购买的书籍主要有:《教师语言的艺术》、《给历史教师的 101 条建议》、《优秀教师的经典说课案例》、《史记故事》、《成功教师的 22 条军规》、《人 1 生要读的经典》等。分别放在家里、办公室里、学校宿舍里,利用休闲时间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自己在学习进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困惑,特别是繁忙的工作,总是不能够依照事前的计划读书。
?
在此,我给各位年轻的教师提出几个建议:
1、明确目的:首先根据个人情况思考自己为何而读书。
2、选择书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工作的需要进行选择(你喜欢看甚么样的书,你需要看甚么样的书)。
3、制定读书计划:既包括短时间计划,也包括长时间计划。计划每一年每个月,乃至每周每天读甚么内容。
4、写读书笔记、教育随笔:这也是 1 个积累的进程,重点写出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体会,把读到的东西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5、积极参加各种教科研活动:编写教学设计、优良课评选、论文评选等,各种活动会成为你读书的动力,活动促使你去读书,查阅各种资料。1 个教师不管是本身素质的提高还是专业理论的提升,都是在参与各种活动的进程中才会有质的奔腾。
从年龄上讲,你们是初升的太阳,我们已经是夕阳西下的时候。不要等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不要等到我们这类年龄,没有精力读书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学到的东西太少。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就应当尽自己的所能,使自己做到最好。从现在开始,就努力读书吧!或许我们不是最优秀的,但是我们可以成为最努力的!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说实话,作为今天读书活动的第 1 个发言人,我很紧张;作为 1名数学教师,我更紧张,好像“读书交换“是语文老师的专利似的;作为 1 名中年人,我倍感紧张,由于近段时间我总感到自己的白发在不断的增长,而自己各方面的提升却进展缓慢,虽然我 1 直提示自己要努力、努力、再努力!虽然感觉自己写起文章来更得心应手了,但却有些力不从心了,没有那末大的精力了!
?
正如读《第 56 号教室的奇迹》1 样,早在去年雷夫老师到北京演讲的时候,我就听王庆华老师介绍了他与雷夫老师面对面的交换的感受,知道了雷夫老师的睿智,《第 56 号教室的奇迹》的精彩,却 1直没有机会 1 读为快;后来,孙校长向我们推荐了这本书,我又由于自己眼睛的问题,没能及时的上网浏览。所以开学后,我就迫不及待的到图书室去借来了两种不同版本的《第 56 号教室的奇迹》,从而满足了我好久以来的反复研读、感受奇迹的心愿,知道了原来雷夫老师的成功也经过了长时间的坚持和不断付出,也经过了艰辛的淬炼。
如今,手捧《第 56 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静静的感受第 56号教室内产生的奇迹,认真学习雷夫老师对孩子们在浏览和艺术方面的引领,分享着雷夫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演变历程时,我就恍如找到了自己努力地方向、付出的决心!
说句实在话,我和雷夫老师 1 样,1 直都相信“酷爱浏览的孩子们将具有更美好的人生。”却不知道该怎样点燃孩子们浏览的豪情。虽然我也曾带领孩子们上“读报课”,和孩子们在早读时间同享“浏览经典”的美好,并要求孩子们写多少篇很多于多少字的数学日记······却始终不知道如何衡量孩子们的浏览能力,并引领他们为自己的人生而读,还经常以自己是数学老师作为搪塞的理由。
如今,仔细浏览、分析雷夫老师的做法,我将努力如他所做:和孩子们 1 起浏览,并展现给孩子们自己浏览的乐趣和收获,并为此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让孩子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即使我非语文老师,但又有甚么能阻挡我酷爱浏览、喜欢写作,对孩子们的未来负责的信心呢? ?
关于雷夫老师与孩子们艺术的交换,原来我只知道可让孩子们未来的人生丰富多彩,并阔别无聊的纸牌、麻将的诱惑。却不知,掌
握艺术知识的进程亦可让孩子们学到纪律、责任、牺牲、练习、纠错、聆听,和时间管理,还可让孩子们在度过愉快时光的同时,保有独特的自我。
最关键的是雷夫老师对孩子们信心的渗透,我们都知道“撼山易,撼心灵,难!”“教给孩子们知识容易,渗透孩子们心灵的信心,难!”“简单的说教容易,心灵的接受,难······”但第 56号教室的孩子们却 1 致建立了“成功无捷径”的信心,并努力地做到最好。从而教会我们:教育就是要以身作则,而非靠言辞说教。想让孩子们努力学习,自己就得先成为 1 个他们眼中从未见过的勤奋之人;想引导孩子们善待他人,就 1 定要让自己时时处处友善待人;想要孩子具有幸福感,自己就要先做具有幸福感的老师······ ?
总之,好的老师就是教室里的奇迹!让我们在反复研读、感受第 56 号教室的奇迹,期待着自己也能努力的把每个孩子都变成酷爱学习的天使,期待不 1 样的精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