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楚雄州县级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汇总报告
楚雄州县级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汇总报告
“县校评估”,是对农广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综合评估,也是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联合办学单位重视,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的极好机会。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农办科[2008]35号及云南省农业厅云农(科)字„2008‟30号文件要求,州县农业局高度重视,成立了领导小组,在各县(市)自评的基础上,结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验收工作,逐一对全州10所县(市)分校进行了复评,评估工作达到了预期效果,现汇报如下。
一、自评情况
1、熟悉指标体系,开展摸底调查。一是6月19日,中央校网站发布农业部办公厅农办科[2008]35号《关于开展全国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工作的通知》后,州农广校即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认真学习《全国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方案》,要求州县农广校教职工都要熟悉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设臵、评分标准和权重分配。并组织各县分校在7月底组织了一次摸底调查,统一了思想认识。
2、加强领导,开展评估督促指导。为了搞好评估,州、县农业局成立了农业局局长任组长的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州、县农广 校,办公室主任分别由州、县农广校校长担任。州评估办先后深入9县(市)进行督促指导,对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协调落实。
3、认真自评,确保按期完成任务。州评估办制定了《楚雄州“县校评估”时间进度表》,对时间进度、目标任务和材料说明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县(市)严格按照《指标体系》的要求,于8月31日前按期完成了自评工作。
4、全州10所县级校,自评为A级(优秀)的8所占80%,B级(良好)的2占20%(见楚雄州全国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水平评估自评情况汇总表)。综合得分:85—90分的2所、90—100分的6所、100分以上2所,最高分107.35分,是禄丰县农广校。
二、复评情况
1、召开“视频会”,进一步统一思想。9月17日,楚雄州农业局县级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10县(市)农业局分管农广校工作的副局长及评估办主任等30多人,集中收看了全国县级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工作视频会议,州评估领导工作小组副组长黄荣昌、州评估办主任赵融冰同志等同志就评估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及近期工作作了具体安排。通过视频会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对自评材料的完善及复评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结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验收,认真开展复评。10月7日开始,州评估领导小组组成两个复评验收小组,兵分两路深入10县(市),认真组织开展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验收和县级农广校办学水平复评工作。复评小组采取听、看、谈、议、评等程序和方法,认真审议自评结果和自评材料,对照各项指标逐条进行打分,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整改措施。
3、全州10所县级校,复评为A级(优秀)8所占80%,B级(良好)2所占20%(见楚雄州全国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复评情况汇总表)。综合得分:85—90分的2所、90—100分7所、100分以上1所,最高分107.35分,是禄丰县农广校。
三、取得的成效
(一)体系建设日益完善,职能得以充分发挥
1981年,楚雄州随中央校的成立,开始农广校的招生办学,1984年8月成立了楚雄州分校,至1994年10月止全州10县(市)成立分校,1991年7月有楚雄市等9所县级校被省农业厅和教育厅评估为“合格分校”,1997年11月武定县分校评估入位。1998年7月,楚雄州人民政府将“楚雄州绿色证书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州农广校,全州10县(市)也相应地将“绿色证书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市)3 农广校。2000年12月,州分校建立了农广校远端卫星小站。2001年3月,省农业厅批准在州分校及禄丰、楚雄、元谋、牟定等4所县分校设立“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点”。2002年,报经州、县人事部门批准,州分校及10所县(市)分校相继加挂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牌子。2003年,报经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州分校及各县(市)分校相继设立了“成人高等教育函授站(点)”。现在,全州农广校已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绿色证书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点、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函授站(点)等多块牌子于一身,实现了天网(卫星网)、地网(互联网)、人网(办学队伍)“三网合一”,具有健全的“学校”、“中心”、“绿证”三大体系,具备了开展中专学历教育、大专助学、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及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等多项职能,是我州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主渠道,在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基础设施及办学条件逐步改善
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长期的艰苦创业,我州农广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壮大,基础设施及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1、全州有专职教师53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43人,占81.1%,中级以上技术职称31人,占58.5%;全州有兼职教师 310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75人,占88.7%,中级以上技术职称236人,占76.1%,是一支精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2、楚雄市通过招生办学购买了教学用车,禄丰县农广校有农业部配发的“科技直通车”,永仁县还有驾驶培训的教练车5辆,各县都不同程度地拥有能满足所开专业的实验实习基地,办学条件能满足教学要求。
3、除永仁县农广校的校舍具有独立产权外,9县(市)校均有县农业局划拔使用的多功能教室、办公室、档案资料室,办公场地符合评估标准。4、10所县级校,财政都100%拨付人头经费,永仁县分校因与农机化学校合并,现仍属差额拨款单位。
(二)教育培训成绩喜人
我州自开办农广校以来,始终坚持“三面向、四服务”的办学宗旨,紧密结合彝州实际,全面地开展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
1、下沉工作重心,中专学历教育稳步发展。开办至今,全州共招收农广校中专生11933人、毕业6988人,为彝州培养了一大批学科技、用科技的致富带头人和新型农民。其中,姚安县农广校2005年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毕业学员周开文,2003 5 年评为“全国优秀村官”,2007年被破格提拔为栋川镇副镇长。禄丰县农广校从开办至今,中专招生连年不间断,招生数和毕业生人数都居全州第一。最为突出的是,禄丰县农广校近年来,结合农村党员“素质教育工程”及“素质提升计划”的实施,积极争取组织部门支持,在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中开展中专学历教育,创下了全州招生数第一的好成绩。2007年有7位毕业学员被楚雄州委表彰为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主任),6位被禄丰县委表彰为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主任),3人被评为全县致富带头人,大部分学员也都成为农民技术员、基层农技推广员。
2、点面结合,全面推进“绿色证书工程”。1998年开展绿证培训以来,在“建机构、定方案、抓试点”基础上,不断加大“培训、考核、发证”工作力度,逐步形成了州、县、乡、村四级联动、层层抓落实的格局。并先后在楚雄市子午镇、禄丰县罗川镇、土官镇、牟定县青龙乡、姚安县仁和乡、元谋县平田乡、武定县近城镇、南华县雨露乡、大姚县金碧镇等8个乡镇建立“绿证示范乡”,探索出了一套绿色证书制度“三个一”管理运行模式,使“绿证”工作点面结合、得到整体推进。至今,全州有212941名农民参加了“绿色证书”培训,结业170738人,获证人数达56410人。
3、全面启动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以项目为抓手,6 通过“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全面开展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2001年,南华县率先实施了部级“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2004年,大姚县实施了部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2005年,禄丰及楚雄、牟定县实施了省、部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2006年,姚安、武定及双柏县实施了省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2007年,元谋及永仁县列项实施了省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2008年,禄丰、永仁、姚安3县进入第二轮实施行列。全州通过“以一带十”(1户核心农户带动周边10户农户)的辐射效应,使参训农户成为了带领当地群众致富的“排头兵”、“领路人”,使广大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意识普遍增强、农村科技致富能手不断涌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
4、提升办学层次,主动与高校合作联合办学。从1993年开始,州、县农广校纷纷与电大、农大等高校联合开展专(本)科函授教育及大专自考助学,为全州培养了1101名专(本)科毕业生,加强了基层农科人员的后继教育,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
5、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促进“双证制”的实施。2002年以来,在禄丰、楚雄、牟定、元谋等地的农广校中专毕业生及绿证学员中开展农艺、蔬菜、果树、动物疫病防治员 7 等工种的初、中级工技能鉴定,已鉴定初、中级工1288人,推进了“双证制”工作的实施,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生产水平,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显现了“多一本证书、多一项技能,多一条出路、多一份收入”的作用。如元谋县参加鉴定的绿证学员中有15人获得了“土专家”称号,并每月享受50元的县政府特殊津贴,有7人还被县人民政府命名为“金土地种植能手”,每年家庭收入达10万元以上。
6、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拓宽了增收致富路子。2004年以来,除武定、姚安2县外,有8县(市)先后向中央和省级争取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项目资金,开展培训 46657人,转移输出39644人,带动了我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全面开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有序转移。
(三)教学管理日趋规范。
1、学校主动切入党委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中心工作,措施有力。如禄丰县积极把百万中专生项目计划纳入《禄丰县2002年-2006年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素质教育工程”建设工作实施规划》、《禄丰县2008-2012年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素质提升计划工作规划》,农广校得到有力的政策支持。
2、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日益完善。中专教育、联合办学、绿证培训等工作有计划、有方案、落实有制度、有措施,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3、建立了农广校专兼职教师资源信息库。各县校十分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精挑细选了一批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如楚雄市聘请的40位兼职教师中:6 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是高级职称、34人是中级职称人。
4、教学活动各具特色。元谋县采用“田间学校”的学习模式,学员在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中,使农业科技素质和实践操作技能得到双提高;南华县把龙川镇平山村委会彭家村民小组的120亩高产蚕桑示范样板作为农广校的实训基地,结合绿证培训,遴选出数名绿证示范户,示范和带动效应十分明显;永仁县分校借助兼备农机校的职能,积极开展小汽车、拖拉机驾驶员培训,成为了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的困难。
5、积极用好、用活媒体资源。利用媒体资源开展科技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楚雄州农广校从1991年开始,连年不断地在州广播电台播讲农广校教学节目,通过绿色电波把科技知识送到千家万户,为广大农民搭起了一座科技致富的桥梁。各县也充分利用村级大喇叭、农民 9 科技书屋等资源,就近就地为农民送去科技知识。被中央校列为“音像资料库”的姚安县分校,积极配合县委组织部,在县电视台开办了《党员电教之窗》栏目;被中央校列为“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科普培训的姚安、大姚、永仁、元谋县,以及“致富早班车”下乡进村试点的楚雄、禄丰、大姚、永仁、元谋、南华县,在部分村委会积极开展广播宣传。禄丰县还充分利用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进村入户开展现场科技指导与咨询。
四、存在的问题
1、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及工作经费难以保证。农民培训多半是“搭车上路”,没有专门的培训经费和工作经费,影响了正常工作的顺利开展。
2、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专项投入太少,教学设施不够完善。最为突出的是教学用计算机台数达不到指标要求。
3、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缺乏“项目支撑”。尽管全面开展了“绿色证书”培训,10县(市)普遍实施了一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8县(市)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项目,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项目的实施缺乏连续性和长效机制。
五、意见和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是农广校在新时期的根本任务,不能死守中等学历教育的老观念,10 要以农为根,以教为本,充分发挥农广校的联合办学优势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作用,做强做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事业。
2、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使之制度化、法律化。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其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投入体制,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有经费作保障。
3、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事业兴衰,关键在人。要积极秉承“农广精神”,努力打造一支大局意识强、业务水平高、办事作风实、工作办法多、综合素质好,既有教育教学能力、又有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做优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事业。
4、积极创新培训机制,增加项目支持。在难于增加人员编制的情况下,积极调配农广校工作人员,解决有人办事、有能人办事的问题。提高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努力办好农民满意的教育和培训。
二OO八年十月十三日
第二篇:门头沟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
门头沟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
根据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农广校门头沟区分校,按照中央农广校关于“全国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水平评估试点工作方案”中确定的评估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经过全员参与的逐项学习讨论、逐条检查分析和分类整理建档,对本校近三年来的办学情况初步达成了共识。对照方案中确定的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进行自评,得到的结果是98分。现将学校自查自评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门头沟区分校成立于1983年,是行政上直接接受门头沟区教委领导、业务上受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主管的以广播电视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二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村学历教育和各项培训的办学体系。目前,区、镇、村三级,有较为完备的教育培训场所和教学设施,有相应的办学管理人员,有不断适应学校发展需求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是一所教育培训覆盖本区农村的、在全区普遍得到认可的办学机构。
(一)基础条件
学校位于区成教中心内,中心占地近2万平方米(含南院),建筑面积13340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总值930余万元,其中房屋资产800万元,教学设施330万元。学校现有标准教室6个,总面积达300平方米,几年来建设了可上网的计算机房和多媒体教室2个、语音室1个,阶梯教室、图书室、档案室、资料室、大小会议室和多个多媒体教室等,为中心统一调配使用。目前,学校软硬件条件能基本满足各类在校生的学习需求和现代远程教育办公、教学和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学校设有校长室、党校教育办公室、网络教育办公室、中专教育办公室、农村培训办公室等机构。学校与区成教中心农村教育部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共有10名教职工,均为本科学历,并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教职工全部实行“双肩挑”使用与管理,每名人员既是教师,平1 时须兼任一定量的课程,又是管理人员,各自负责分校相应岗位的管理工作。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机构人员设置还会发生相应变化,总的趋势是使分校办学进一步适应新型农民培养的现实需求与发展需要。
目前,学校的师资以本校人员和成教中心的专职教师为主,同时向校外相关单位和业务部门聘请。教师选聘严格执行学校规定的资格条件,坚持实践教学和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相结合的考察方式。到目前为止,在农广校担任过学历班课程和各类培训内容的教师总数已达50名以上,多数教师经过一次次山区教学实践过程的锻炼和考验,适应农村教学特点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责任心不断增强,得到了镇村领导和学员的认可。学校现已形成了一支有30多名教师在内的、在农广校长期受聘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几年来,我校比较重视农村各类教育培训的实训基地建设和各科教学实践环节的落实。除了依托区农校(原成人中专校)为本校实训基地外,还先后在军庄镇和斋堂镇以协议形式建立了学校的生产实习基地,在就地灵活开展实践教学基础上,可以统一组织学员到农场、下果园、进餐厅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丰富了学习内容,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为改变农广校传统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
在中央校和市校的关怀支持下,2005年年底,我校在全区9个镇的24个村实施了“致富早班车”大喇叭进村入户工程试点。该项工作体现出了领导重视、部门支持、干部热心、群众欢迎、百姓受益的良好氛围。通过全区上下相关人员的精心组织和认真实施,此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本校还不能做到以“农广校科技直通车”方式宣传普及农村实用技术,区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还没有农广校的固定栏目,这将作为我校今后继续努力和加强之处。
2005年以来,我校连续三年免费为农民提供部分农村实用技术光盘、科技图书和《农民科技培训杂志》,免费为有教学班的镇村领导、班主任、各镇农民教育专干和相关部门领导订赠中央农广校校报和《农民科技培训杂志》。分别为两个举办学历班的村解决了多媒体设备和便携式计算机;为清水、斋堂、雁翅、妙峰山、军庄、潭柘寺等镇的10个村送去了办公桌椅39套、文件柜23个、电风扇24台;为教育培训 2 急需的村解决了300套可用课桌椅。配合新农村建设村主导产业的发展,力所能及地给与了相关项目的资金支持。
(二)办学定位
门头沟区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98.5%的面积为山区,有山多、地少、资源缺的特点,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这种特定的区域位置和人文、地理与经济环境,决定了区农广校分校特有的办学方向、功能和目标。因此,我们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农业生产”和“为农业服务、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民科技致富服务、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办学方针,全面落实“门头沟区新型农民培养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利用本区“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资源整合有利条件,有效发挥分校多年形成的教育培训网络优势,采取各种远程教育手段与面授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直接对镇村干部和广大农民开展正规学历教育和各项培训。
门头沟区对农村教育培训工作历年来一直比较重视。早在1999年,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就出台了“关于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推进农科教三结合的实施意见”,并成立了以副区长为组长、相关委办局主管领导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区教委的“门头沟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2002年9月,区教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实行三教统筹,加强成人教育工作的意见》,开始全面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2003年,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门头沟区农村职业教育工作的意见”,并成立了以副区长为组长、农科教三家主管领导为副组长、各委办局主管领导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区农委的“门头沟区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2007年年初,区政府出台了“门头沟区新型农民培养三年行动计划”,同时制定了“门头沟区新型农民培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并进一步规定和强调了农科教三结合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区农广校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和目标,正是紧紧围绕市校和本区各级政府农村教育的总目标逐步确立起来的。
近几年来,我校在岗位设置与职责确定、建章立制、人员使用与培训考核、深入农村调研、计划制定与落实、总结与表彰等方面,逐渐步入了科学化和规范化。首先,3 主动适应成教中心不断深化改革的特点。经过统一调整,校内岗位编制人数由多变少又变多,以适应农广校自身曲折发展的过程,我们努力做到了职工工作岗位的相对稳定,同时,不因工作岗位的调整而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开展。第二,认真制定和落实农广校(成教中心农村教育部)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在平时加强学习培训和积极营造团结和谐工作氛围基础上,努力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力,财尽其用,事达其效,不断加大履职考核力度,认真兑现期末和年终奖惩措施。第三,不断制定和完善校内各项管理制度。在下乡调研、协作办学、招生奖励、学费收缴、班级设立、教学班管理、学员考勤登记、班主任管理、师资选聘、教师授课、审阅作业、组织考试、试卷审阅、论文评审和其他活动开展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力求做到程序科学、管理规范。第四,实现计划、实施环节、总结的规范要求。在保持农广校多年以来不同时期和阶段的计划总结比较完善的优良传统基础上,努力在其质量与效率上下功夫。第五,注意加强时事政治与本职业务的学习与培训,不断增强适应与创新能力,提高政策与服务水平。主要通过平时坚持浓厚的自觉学习氛围,采取多种途径获得最新学习资料,定期集中开展办公技能和业务知识的培训与考核,树立和谐、创新、奉献的先进典型,培养大局与协作意识、吃苦与奉献意识、服务与创新意识和质量与效率意识,努力形成积极奋进的良好办学风尚。
2005年以来,本校受到区级及以上集体表彰8项、个人表彰24项。分校先后获得“科教兴区先进集体”、“农村经济先进服务单位”、“京郊农村劳动力培训与就业先进基地”、“农村劳动力培训与就业先进单位”、“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二等奖”、“教育创新优秀班组”和“教育创新优秀成果”等奖项。
(三)学历教育
20多年来,分校中专层次共开设农学、果树、牧医、企业管理、财会、市场营销、贸易经济、经济管理、旅游管理等十多个专业,中专教学班遍布全区各镇,目前,有1279人取得了中专毕业证书。2003年以来,坚持连年招生,将教学班由镇办到了村和农场,开设了农村经济管理、旅游服务、果树、行政管理等专业,利用多种教学 4 和授课方式,将专业知识送到了农民手中。2003-2007年,有79名村级中专班学员毕业,现有洪水口、燕家台、付家台、爨底下、淤白、东马各庄、灵角、东山、孟悟和平原等村级中专班13个,共349名在校生。
九十年代中(特别是1999年)以来,分校认真贯彻“办学向两头延伸”和“重心下沉”的办学思路,在坚持开展中专学历教育的同时,通过联办协作等办学方式,将学历教育由中专向专科和本科延伸,将专科班和本科班办到了农村。军庄镇军庄村专科班的24名学员刚刚毕业,他们在本村各项事业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正日益显现出来。潭柘寺镇平原村专科班的34名在校生,坚持边学边干,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发挥了重要作用。门头沟区第一届中国农大网络教育专、本科班的40名村干部及其后备干部,在区委组织部和区教委领导的关心下,已于2007年11月正式入学。2003-2007年,本校有727名学员取得了专、本科毕业证书,他们主要分布在本区镇村,成为振兴门头沟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目前,有以村办班为主的专、本科班18个,686名在校生(专科
528、本科158)。
本校农村教学班的设立,完全依据于镇村的实际情况和学员的求学需求。2005年我们制定了“镇村两级开设学历教育班的补充规定”,对开设学历教育班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规定了三个方面,对开办的学历教育班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标准和要求,从四个方面提出了专业设置和教学管理的规定。实践证明,此规定,对推进村级办学,规范办学管理行为,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2007年年初,我们制定了“镇、村兼职班主任管理办法及要求”、“教师资格条件和管理要求”和“农广校任课教师基本要求”,作出了“调整农村地区学历班学费标准的决定”,做了“农村学历班招生有关问题的说明”和“教师作业要求”等。这些规定和要求,对扩大招生规模、合理选聘师资、贯彻教学计划、落实教学环节、规范教师教学过程和班主任管理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现在,镇村班班主任能够按照分校的组织管理要求认真运作,顺利完成组织学员到课、安排教师交通食宿、收交作业、落实组考要求、填报形成性考核成绩和其他相关信息等项工作。他们为了组织好教学,经常放弃休息日时间,每次课和每次作业的 5 完成,都是在他们一次次反复协调沟通的情况下实现的,他们把诚心、耐心和细心献给了学员,献给了农广校事业。我们选派的教师,无论是到最远的洪水口村教学班,还是去晚上授课的灵角村和平原村教学班,都能够按照教学计划安排,主动克服各种困难,坚持提前到课堂,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应学员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努力在课堂的现代手段教学、实物演示教学等方面下功夫;在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启发引导学员分析现状和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在善于把握学习重点、理解学习难点、总结归纳主要知识点方面下功夫。收到的效果是:学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能力显著增强;技能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对推动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组考环节的落实上,我们坚持的主要做法是:严格落实上级主管部门关于考试的有关规定,努力实现各教学班都能够在当地组考。一是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考试日期和时间规定,坚持提前进行组考人员的考前培训,组织安排好考场和监考及巡考人员;二是坚持进行取送试卷和试卷保管、分发、拆封等保密环节的严格把关,按规定安排好人员、场所、设施等相应事宜;三是考场力求规范,坚决禁止任何作弊行为,每场要求做到“十必”,即必有本校或成教中心的监考人员,必读考场规则,必讲考场要求,必清与考试无关的物品,必查考生身份,必请非监考、非巡视及非相关工作人员退出,必核考生的卷头填写信息,必禁作弊行为,必监整场考试全程,必整全场所有试卷。
(四)农村培训
结合门头沟区98.5%的面积为山区的办学特点,应农村需求,分校多年坚持主动克服各种困难,实现各类培训的送教上门。由知识与技术需求性培训到项目与工程培训,由一产为主的培训到各产业的全方位培训,由引导性培训到技能性培训,由镇办班到村办班甚至到承包户的具体指导,由每年的几百人到每年的一、两千人,培训项目和内容不断扩大,培训的方式方法不断改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培训的信誉度和认可度不断巩固和提高。到目前为止,分校通过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和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训果树、农学和养殖类人员1万余人;通过农村富余 6 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培训旅游餐饮服务人员5000人;通过各种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开展农村企业相应岗位技术、农产品加工、蜗牛养殖、蘑菇栽培等项培训6000人;通过适应性岗位培训,开展农村政策法规、农村应用文写作、英语、计算机等项培训4000人。目前,共有1.1万人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和农民技术资格证书。
在2003年以来的农村培训过程中,我们本着从本区农村实际出发和有效服务“三农”的原则进行运作,每年开展绿证培训300人,劳动力转移培训近千人次,各种实用技术咨询、示范、指导近2000人次,从培训角度有效解决了农民普遍关心的难题。尤其在2006年,主动与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合作,在潭柘寺、雁翅、斋堂、清水和军庄等镇先后开办了厨师和电工等取证培训班,每个班通过近200学时的理论课和实操课的培训及考试后,在参培的240名学员中,有近200人参加了统一考试,合格196人,取证率达98%以上。
2007年年初,我们对军庄镇香峪村的近33名从业人员开展了枣树冬季嫁接培训,从课堂讲解演练到现场实际操作,教师精心指导,学员亲自动手,实现了基本掌握嫁接技术的培训目的。根据斋堂镇的旅游培训需求,主动与区劳动局联系协作,组织起有138名人员参加学习的餐厅服务员和客房服务员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班,经严格的培训过程,他们分别考取了由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将到中坤集团就业。9月份,我们到王平镇韭园村组织开展了有32名农家乐经营者参加学习的餐饮旅游服务培训班。11月份,与区旅游局协作,分别在潭柘寺镇、雁翅镇和晨光饭店开办了有近450名从业人员参加的服务礼仪、服务英语和奥运知识培训班,各点受训学员挤满了会场,本校三名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赢得了领导的认可和全体学员的好评。此项培训,正在全区各镇推进。
分校每年按计划扶持本区1-2个村。在平原村和军庄村都有我们的资金和设备的投入,不少镇村都有我们赠送的课桌椅和办公设备。尤其在落实北京市《“专家带动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项目实施方案》上,充分发挥校内专业教师优势,按照区委组织部门的要求,为发展果树主导产业,培养本区的种植业能手,与香玉村和孟悟村的9位村民签订了“一对一”培养协议。我们平时在坚持“一对一”经常性联系沟通基 7 础上,以进村入户、下田间、到果园精心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等方式,认真落实培养内容,收到了显著成效。
二、主要经验体会
(一)牢固树立适应和服务“三农”的办学理念
适应农民特点开展学历教育,需要改变传统办学模式。必须在专业选择设置、教学班确立、班主任管理、教学计划落实、教学环节把握、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和教学活动开展等方面,本着不给农民增加负担的原则运作,充分照顾到农民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因此,本校的上课时间安排完全服从于多数学员的要求,不少村级班便安排在了晚上;教师授课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也坚持自行乘公交车前往,不给村里增加任何负担;教学环境再艰苦,有时就餐都难解决,也要保证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的圆满完成;针对学员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状况,即使不辞辛苦进行个别辅导,也要千方百计避免学习掉队。
农广校办学的服务性主要体现在为办学点服务和为学员服务两个方面。为办学点服务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负责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活动的安排,选聘相应师资和班主任,及时供应教材及有关资料,提供必要的办学设施和教学设备,建立较为完善的各项管理制度,督促检查教学与管理各环节的落实等。运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法是:把随时提供满意服务放在第一位,将对办学点不强求、不为难、不形成负担的思想贯穿办学过程的始终。做到前期的预测、计划和各项服务到位;办学过程中主动承担责任,自觉克服困难,妥善解决难题;重视学后信息反馈,适当采取帮扶措施。
为学员服务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做法:一是了解学员;二是关心学员;三是方便学员。针对学员自身特点,在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体现出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和人性化管理。在教学上,为了便于学员理解记忆,我们将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地融于教学之中,利用生动的案例和总结归纳及不同题型等形式,将教学重点展现在学员面前。面对学员习惯忙于日常农活儿容易缺课或迟到等情况,我们抓住各种场合,耐心地进行引导,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帮扶,使多数班级的学员逐步养成了主动坚持到课、8 认真听课、自觉遵守班级管理规定的良好学风。农广校在深入农村办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涉及管理方面的难题,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的办学理念,首先站在对方角度进行思考,最大限度地采取有利于对方的举措,不仅任何问题会迎刃而解,而且会不断增进相互间感情,促进农广校的良性发展。
(二)坚持做好信息沟通和协调服务工作
与农广校办学的相关部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其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二是与办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等项活动紧密相关的乡镇、办事处及村等办学点;三是与办学业务有关联的一些委、办、局及单位;四是带有一定协作或竞争关系的相关校。
农广校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沟通的重要之点在于增强主动性,克服盲目性。首先,应主动向其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请示汇报工作,多争取理解、支持和帮助。第二,要不断加强与镇、村两级的联系,主动保持和维护彼此信任和依靠的关系。第三,应积极争取有关委、办、局等相关部门的办学支持,随时了解其发展动态及向农村的投入流向。第四,应注意正确处理好校际间关系。农村学历教育能够保持一定规模并呈发展态势,一靠规范管理和优质服务的良好信誉而保持较高的在校生巩固率,二靠内外关系和谐和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之理想效应而不断赢得新的生源。面对农村学历教育招生举步艰难的严峻挑战和农民素质提高的迫切需要,如何找准切入点,我们始终都在思考。农民需要提高学历层次,但因认识和承受能力不足而不愿或不能就学。转变认识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先从村领导做起。为此,我们坚持一次次下镇到村,不厌其烦地与镇村领导进行沟通,反复强调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性,终于与不少镇村的主要领导达成了共识。为减轻农民学历教育承受压力,我们经主管部门同意,采取了减免学费的重要举措。
围绕质量与信誉问题,我们坚持通过利用多种机会下乡和到村级教学班兼课等形式,深入基层班级,与镇、村领导、兼职班主任和学员进行信息沟通交流,全面了解掌握基层教学班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协调沟通工作,及时解决了教学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目前,本部门全体人员个个身兼多职,以身作则,在做好各自管理岗位工作情 9 况下,坚持兼课带班,兼任2-3门课程和带3个以上的班已成习惯,经常性下乡已成为全员的自觉行动。
(三)开展经常性的调研活动,不断增强农村教育培训工作的适应性 落实本区的区域功能定位和新型农民培养三年行动计划,需要每位成教工作者站在更新观念、开阔思路、提升能力的适应性高度,重新审视过去的工作。为此,我们以深入调研为切入点,结合日常工作的开展,对农村教育培训的适应性问题进行了实践探索。
首先,在提升适应能力的范围和重点内容上实现了全员的共识。做农村教育工作,就是要具有为推进本区新农村建设加快培养新型农民的适应能力,具有依农村教育培训对象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活动的能力。因此,进一步深入农村进行广泛调研,并对大量的调查资料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便成了全体人员的自觉行为。第二,通过分析研究,掌握了具体的适应内容。我们完成的近8000字的调研报告,真实反映出本区农民自身现状,对我们重新认识农村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不断提升自身的适应能力很有启发和帮助。例如,我区农村劳动力中83%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接受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足2%,我们搞农村教育培训,首先应该具备适应农民这种低素质状况的能力;又如,全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率仅占75%,从业人员在三产中所占比重远远大于二产和一产,各镇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业中分布情况有很大悬殊,我们的农村教育培训计划和内容必须与此相适应,我们自身各方面适应能力的提升必须充分注意到这一点。第三,在调研分析基础上,围绕适应能力的不断提升问题,我们提出了“学习、沟通、服务、创新、务实、和谐、规范、发展”八个方面的适应性要求,并在每个方面提出了相应标准和具体规定,明确纳入职工期末考核之中。全体职工结合岗位工作认真领悟,努力践行。在人员少、任务重情况下,大家身兼多职,各负其责,主动协调,团结奋进,工作抢着干,困难不退缩,责任主动承担。应该说,每年农村学历教育和各项培训工作能够取得突出成效,完全是全员适应能力不断增强的结果。
(四)注重办学实效,不断巩固提高农广校办学声誉
农广校强调办学适应性、协调性和服务性的最终目的,是为农村培养大批高质量的人才。因此,不断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是学校的永恒课题。围绕进一步提高学校在农村办学的信誉度与知名度,我们在认真总结农村学历教育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自2004年开始,广泛开展了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分别利用期初与期末工作会、班主任例会、教师聘任会、职工学习例会、开学与毕业典礼等会议,专门进行宣传,充分利用下镇村调研、招生、教学、组考、教学检查及落实平时考核等机会进行强调,并认真把握各实施环节。形成了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师生到组班单位领导,人人重视办学质量的良好氛围。
办学实践证明,在农村组班教学应普遍把好三关,即入学关、到课关和考核关。入学关是确保质量的基础。此关把不严,是造成学员流失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中、高等学历教育的学前学历和各类培训学员的求知欲,都应成为此关的把关重点。有求知渴望又符合条件标准应为把关的起码要求。到课关是确保质量的关键。当前,困扰农村办学的普遍问题是难以保证较高的到课率,这主要因求知观念、学习性质、学习环境、管理特点和教学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所致。在管理上应既要认真落实制度规定,重点以“三率”进行约束,又要注意进行感情沟通,积极倡导“三心”服务与管理;在师资选聘和教学环节上,应既要坚持规范标准,又要考虑个别情况,在要求教师确保教学时数的基础上,积极配合班主任落实管理制度,授课努力联系实际,切实解决学员普遍关心的问题,切实把好教书育人和提高专业技能的这一关。考核关是确保质量的衡量尺度。此关把关难,难就难在认识上的难统一。学员期望好成绩,取到证,教学点碍于情面,也望成功。观(关)望、说情者有之,欲暗箱操作或脱考者有之。校方应采取的对策: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二是坚持考前培训制度不放松;三是落实既要规范运作又要避免矛盾冲突的基本要求。
农广校办学质量还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技能性培训班的实操及其考核;二是转移就业培训后就业的能力及程度;三是学历教育后毕业生的利用与发展;四是各种类型的现场指导和技术咨询效果。随时关注上述几个主要方面,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办法和应对措施,可使农村各类办学在深化改革中逐渐步入质量化管理轨道。
确保质量的规范管理与服务,不仅得到了在校生的赞许,而且给毕业生留下了良好印象。军庄村原党支部书记刘庆江,2004年毕业于本校经管专业大专班。三年师生相处,使他对学校有了深厚感情。学校的规范管理和到位服务,激励他主动到课,按时完成各科作业,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市级优秀毕业生。他作为一名村级干部,在繁忙的村务工作中,自觉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坚持边学习边实践,善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本职工作之中,在他的带领下,全村的各项工作成效显著,2004年,他被授予门头沟区百颗星荣誉称号。他真正体会到了农村从业人员参加学习的重要。在他的宣传、动员和组织下,军庄村举办了全区第一个有32名管理干部和业务骨干参加学习的大专班。该村大专班的成功举办,是对我校办学质量的认可,体现了农广校在农村地区的信誉度,开创了全区开办村级大专班的先盍,证明了办学部门只要认真开展办学活动,确保办学实效,农村专、本科学历教育就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门头沟区唯一的党的“十七大”代表、现任斋堂镇爨底下村党支部书记的王秀莲同志,是农广校九十年代末毕业生。入农广校学习,使她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原土生土长的黄岭西村人,2003年年底到爨底下村任职后,几年光景,使“爨底下”成为著名的商标,让爨底下村变成了集历史底蕴和现代文化于一身的著名旅游景点。多年来,她始终与农广校保持经常性联系,对农广校有深厚的感情,在她的宣传带动和影响下,2007年春,仅有百十号人口的爨底下村,办起了该村有史以来第一个农广校旅游专业中专班。此班的成功举办,不仅是王秀莲本人对农广校多年办学声誉的认可,而且有力证明,农广校只要确保办学实效,农村办学的路就会越走越宽。
三、发展建议
1.加强新型农民培养模式的研究。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型农民是关键。目前,北京郊区农民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素质要求。而现在的新型农民培养途径、内容和方式方法,又普遍缺乏较强的吸引力,推进动力严重不足。12 面对首都国际化大都市和郊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各办学部门,需要不断深入农村,持续开展教育培训需求调研,依据调研结果,千方百计开展符合农村实际、适应农民特点和满足农业需求的教育与培训。因此,建议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将项目投入经费向农村投入的重点之一,转向新型农民培养模式的研究与试点上来。
2.进一步明确农广校的功能定位。农广校上有市校、下有农村办学网络,其多年农村办学的成果和优势已得到全区各镇村的普遍认可。目前,其“稳定中专,向两头延伸,工作重心下沉”的发展思路,在郊区各分校办学实践中证实是成熟的。本区成教改革带来的机构重组和人员变化,并未改变农广校的农村办学实体地位,其农村办学的职能只能不断加强。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冠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农村远程教育站点”以及“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牌子,要名副其实地运作下去,应共同付出更大努力。
3.清晰界定农村办学体系中各级部门及相关单位的职能。目前本区的农村办学体系基本涉及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区有关委办局、区成教中心(学校)、区职教中心校、各镇校、各村校。我区虽然在教育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方面付出了较大努力,也取得了可喜成果,但由于缺乏各自职能的清晰界定,农广校的地位和作用并未得到充分体现。今后,我们有必要也有责任配合相关部门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其职责。
4.大力推进农广校实训基地建设。“三农”的发展离不开农村成人教育,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要有像样的实训基地。各级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应继续将农广校实训基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我们一直从事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在基地建设上应该有成熟的意见,要认真思考从自身建设到全区农村网络教育建设的整体布局,为基地建设提供一切可能的付出。
5.切实加快农村远程教育的发展步伐。我校由于多年沿用以教师面授为主的教学手段,再加上教师平时还要负责大量的教学管理工作,多数人员感觉工作很紧张,进山讲课很累。目前,我区的村级远程站点在逐步增多,经过进一步完善,完全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手段完成教学过程,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耗费。上海等外省市农广校已经 13 提供了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今后农广校的教学模式改革应以此为突破口。
6.逐步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激励制度。要保持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应科学预测教育需求和教育生源的走势,把影响因素和各种困难分析透,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内外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今后农广校应注意制定和完善各项办学激励制度,目前应把招生激励作为重点。
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门头沟区分校
2007.11.22 14
第三篇:(校)滨河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整改报告ok
让办学水平评估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
——深圳市滨河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整改报告
滨河小学在2013年5月14日至17日,迎来了深圳市督导评估组进驻评估。在为期3天的督导评估期间,专家组经过查阅资料、访谈、观课、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电访、现场观察等多种形式对学校各方面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评估考察,评估结束的总结会上,专家们对学校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学校在校长孔文东同志的带领下,办学理念先进,拥有团结和谐的教师团队,“和美教育”办学模式逐步形成学校特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在利用家长和社区教育资源这点上有非常突出的成效,办学效益好,是罗湖区一所深受群众欢迎,家长向往的优质学校。同时,为促进学校向更高的目标发展,督导评估组也给学校的发展提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建议。完全契合了办学水平评估“督促学校自评,促进学校发展”的意义。办学水平评估是发展性评估,它的最大意义在于评估专家在评估后能给学校工作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指明学校办学成绩和优势、存在问题与不足,提出学校整改意见或后续发展建议。因而,当我校以很高的评价通过了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水平评估后,并没有松一口气,而是趁热打铁,把评估整改与学校创新发展的相连接。现将评估后整改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进行评估总结
学校及时召开了全校教职工参加的办学水平评估总结大会,孔文东校长在会上做了“优质学校的办学思考”的主题发言,发言中,孔校长总结了全体师生为迎接办学水平评估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以及评估组专家对我校办学的充分肯定,以“我们的反思、我们的着力点、我们的愿景”重点分析了专家提出整改的诊断意见,以及专家们对学校发展高要求、高标准的期望。2013年10月22日下午,我们邀请了罗湖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曾寿宏主任、夏刚副主任、杜科夫督学以及第九小组的片区督学莅临我校,对办学水平评估后的后续发展和整改工作进行指导。曾主任对学校的整改规划评价很高,认为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前瞻性强、改进力度大,整个规划展现学校美丽蓝图;其他督学就学校的后续发 1 展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为学校下一步的整改完善和后续发展吹响了前进的号角。
二、精心设计《新优质学校建设方案》
结合评估组专家的评估意见,通过反复研究和向专家请教,学校修订出台了引领学校下一阶段更高、更快发展的《滨河小学新优质学校建设方案》,对推进多年的“和美教育”的办学灵魂,提出了一些新思考、新目标、新举措,使“和美教育”内涵更丰富,策略更实际,该建设方案在教职工大会上得到了全体教职工的一致认同,成为了滨河小学70多位教职工的共同愿景,滨河小学的发展自此绘就了新的“路线图”,目标更高远,方向更清晰。
三、自评自诊成常态
接受办学水平评估后,按照办学水平评估的督导要求,学校每年开展一次自评自诊式的工作总结,每学年坚持通过对各种人群的问卷调查对学校一年的工作情况作满意度测评,并以此为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
四、在整改中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一)“和美教育”办学特色更突显
根据专家的建议,学校对“和美教育”体系进一步梳理,修订编印了第二版和美教育制度文集《和美文化》,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和美教育”行动方案,添设 “和美文化长廊”新元素,加入了“和美教育”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成果,添置了学生版画作品,设立教育教学工作“和美”点赞榜。激励全校师生时时都“和美”,处处显“和美”。作为全国“和美教育”联盟发起单位之一,我校已连续两年参加全国“全国和美教育论坛”的交流活动,近2年更是在全国各地一百五十多所致力于“和美教育”的学校中发挥积极的影响,2014年3月11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我校“和美教育”办学特色及经验介绍,我校相继接待了来自四川成都高新区中和小学、海南省农垦二小、广州荔湾区海中小学、安徽马鞍山市实验小学校长带领的考察团前来我校参观交流,其中多所学校跟我校就“和美教育”探索议定合作意向,希望成为和美教育之路的同行人。河南、吉林、贵州、江苏、重庆等地校长通过电邮向我校“索要”“和美教育”的相关材料,商讨结盟共建之路。2014年6月19日,孔文东校长应邀在广州番禺区向全区校长作《“和美教育”---一个校长的思考和实践》专题报告,引起参会者的强烈共鸣。由于 2 我校对“和美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卓越成效,全国“和美教育”联盟专家组经过演讲PK和实地考察,最终一致决定2014年全国“和美教育论坛”由我校承办。
2014年10月23日,由“人民教育编辑部”发起的第三届“和美教育论坛”在我校成功举办,《人民教育》出版社副主编梁伟国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和美联盟学校及省内外学校参会人员200余人到我校参加盛会,孔文东校长撰写的和美教育专著《让每一个孩子都梦想花开》正式出版,此次会议上,我校有7位老师的论文获奖,孔校长在校长论坛作“和美课堂建设”的重要发言,田景艳老师执教的和美课堂在会议上展示交流,所有参会人员对我校“和美教育”赞扬不已,《中国教育报》、《南方都市报》、《深圳南方教育时报》《罗湖教育》开辟专栏报道了此次“和美”盛会的成果和经验。此次盛会,是我校“和美教育”办学特色的整体展现,“和美教育”内涵更丰富。
(二)“三化”建设初见成效
“三化”(信息化、国际化、多元化)建设是我校结合专家评估意义,疏理“和美教育”体系所确定的学校后续发展的着力点。在新优质学校方展方案中,我们确立了“三化”建设目标,在逐步实现中初显成效。
1、国际化:我们利用外教资源开展了初步的国际理解教育。用小班化(一班一分为二,教学处统筹安排)保证课堂活动秩序与效率,用合作化(本校英语老师与外教合作教学)保证多元文化碰撞与课堂质量,用主题化(分国际礼仪、节日文化等)保证内容落实,用活动化(节日活动、主题活动)保证学生热诚参与。
我们还把外教资源与帮扶学校共享,组织过外教Andy和Nick到“百校扶百校”对象公明二小、罗湖区民办学校根洪学校开展活动。我们的《外教管理制度》非常精细实用,被市英语教研员郑民军老师作为范本推荐。
2、信息化:作为广东省现代教育实验校,我们发挥自身优势,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是管理信息化:更新、升级我校信息化教育设施设备,重建了学校网络管理系统,改版了校园网站,以五个博客为龙头,初步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
二是教学信息化:
①积极构建“云学习”环境,学校建设了2个无线网络多媒体教室,支持学生持有移动终端开展“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利用网络平台,微信开展各种教与学的实验取得一定的成效。
②尝试开展“微课程资源建设”,为实现云课堂学习、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建立资源平台。2014年,教师设计了30多节微课程在市、区微课资源评比中获奖。
③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拓展性课程的教学创新实践活动,每年的深圳市网络夏令营、罗湖区信息节,学生参与人数多,电子作品质量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充分展现。
在区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习本课堂研究、英特尔未来教育等活动中表现积极,成绩突出,数学科谢淑红老师在“广东省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培训研讨会”上了令人叫好的展示课,语文科唐海珍老师在“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中获一等奖。2014年,学校被评为罗湖区教育信息化应用推广先进单位。
3、多元化:我们课程多元化,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整合交融,丰富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全面发展有了保障。我们评价多元化,本学期我们又多了2项评价改革,一是《一韵二美三学会评价手册》制定并推出,使学生“一韵”(书香神韵)、“二美”(字美、画美)、“三学会”(学会一种棋、一门乐器、一项体育技能)有了切实的抓手;二是我们1-3年级取消期末笔试,用口头表达、动手制作等来检测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程多元化背景下我们社团活动活跃,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势头喜人:
我们承办了市“三棋”比赛,并被评定为“广东省棋类特色学校”。我们坚持参加读书月征文征画活动,一直是童话创作一等奖超级获奖大户及市“优秀组织奖”获得者。
我们积极参加经典诗文朗诵比赛,是区一等奖的“常胜将军”。
(三)课堂改革抓“四化”转变
督导评估意见中提出:学校要抓住课堂主阵地,认真研究“和美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问题。针对专家的意见,我校着力研究改进措施,以“四化”转变推进课堂的实质变化,建设高效“和美课堂”。
1、课堂研究课题化。学校完善小课题研究机制,引导老师把课堂发现的问 4 题、课改热点问题转换为研究问题,通过小课题研究的流程解决,以团队合作教研的力量解决。指导教师逐渐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在2013年在罗湖区高效课堂小课题研究课题申报中,我校八个学科共申报了12个小课题,均在2014年顺利结题。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我校也一直在进行探索实验,课题实验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是罗湖区“习本课堂”和“一对一数字化教学”7所实验校之一。
2、学科团队教研痕迹化。深化集体备课改革制度,实行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整合,科研活动、团队教研“痕迹化”(网络、录像、课前习、课后数据处理、课题资料收集等材料整理归档)。学科团队教研痕迹化制度使集体备课真正产生实效,教师间在思维碰撞中、启发完善中落实了课改理念,快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与团队教研能力,也有效解决了评估中专家提出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如何更好融合的问题”。
3、名师引领示范化。提拔任用学科名师、骨干为科组长和学科主管,上示范课,领导集体备课,指导年轻老师尽快适应课程要求,上出优质课,在学科教研中能起更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4、科组建设特色化。学校制定了9大科目的《教学管理细则》,对各科所有教学流程提出了规范要求,使各科教学工作每个环节都有规可依,在“全程、全面”上保证了整体教学工作的秩序和质量。同时,我们重视科组特色建设,各科都有个性化、品牌化的建设成就。2013年,我校9个科组都参加市示范科组的评选活动,3个科组进入复评,英语、信息科组被评为深圳市示范科组。
我校以“四化”转变为抓手,建设高效课堂卓有成效,2014年,我校以第二名的优势获罗湖区小学教育综合质量奖。
(四)家校合作开启新篇章
秉承“现代教育家长不得缺席”的理念,我校“家长教师联合会”已走过7个春秋,在办学水平评估过程中,我校家校联合会的工作成效获得好评,家长义工在评估过程中的服务素质更是让评估专家点赞。评估后,我校在加强引导家教会工作中更上一层楼。
1、在硬件上进一步完善家教会办公场所,新建了家教会办公场所,为家教会开展工作提供更好条件。
2、进一步发挥家教会领导成员的积极性,调动家长资源,以“一韵二美三学会”学生综合素养为评价标准,为学生体质健康、视力健康出招,为学校的大型活动出力:共建艺术节、体育节、读书月、信息节等大型学生才艺展示平台,有效达成“和美教育”中“和谐发展,各美其美”的培养目标。
3、加强对我们学校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提炼和宣传,提高我校家校合作的影响力;2014年至今,我校接待了来自花都、河源、南海等地学校家委会委员来学习家校合作育人经验的代表270余人。
在办学水平评估后续发展和新优质学校建设中,滨河小学始终坚持推行“和美教育”办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成果丰硕,亮点纷呈,以“书法、绳操、广播操”为特色的健康教育、以“坐拥书城亲子阅读”为特色的书香校园建设、以“学科整合”为特色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逐渐成为学校的“新名片”。在办学水平评估后续发展这两年时间,学校先后获评 “广东省棋类特色学校”、“深圳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深圳市办学效益优秀学校”、“深圳市少先队红旗大队”等荣誉称号; 2014年“两会”期间,《中国教育报》以《构建“和美教育”,奠基和美人生------解读深圳市滨河小学“和美教育”模式》为题对滨河小学“和美教育”作了专题报道。2014年10月,学校成功承办了“第三届全国和美教育论坛”,全国十五个省市、九十三所学校的二百多位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进一步扩大了滨河小学“和美教育”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近两年,通过全面提升活动,一批年轻老师迅速成长,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发展更加和美:谢淑红老师被评为深圳市骨干教师,唐海珍、田景艳老师在全国教学大赛上获奖,师生获市级以上奖励六百多人次,学生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孔文东校长也由于办学成果突出,声名远播,近年相继成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广东省校长培训实践基地负责人,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客座教授,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校长培养对象;并于2015年年初评为深圳市名校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工作室主持人。
今后,我校将继续以办学水平评估组的意见为指导,让办学水平评估成为我校规范办学、健康发展的标尺,更成为我校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我们继续以创建深圳市课改特色学校和罗湖区新优质学校建设为契机,高举“和美教育”的大旗,把“云课堂”建设、书院式校园建设、“研究性学习”探讨、“开放性”办学等作为丰富“和美教育”内涵的教育创新点,使学校办学努力朝“三化”(信息化、现代化、多元化)的目标迈进,成为省市有影响力的优质精品学校,成为全国“和美教育”联盟的一面旗帜!
深圳市滨河小学
2015.3
第四篇:办学水平评估自查报告(精选)
初中学校办学水平评估自查报告
为了更好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全面推进学校发展,我校组织有关人员,依据《忻州市初中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对我校办学水平进行了认真自查,自评结果如下:A1学校管理284分,A2教职员工队伍建设106分,A3教学教研256分,A4办学条件93分,A5办学质量174分,综合评价得913分,等级:优。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管理〔自评284分〕
(一)、办学思想端正,工作目标明确,办学理念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业绩明显。〔B1自评33分〕
1、办学理念〔自评14分〕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办学思想: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教育就是培养兴趣,教育就是教人求真
办学目标:励精图治创一流名校,辛勤耕耘育世纪英才 育人理念:每个孩子都有尊严,每个孩子都可教导,每个孩子都能成功
校 训: 明道、工事、共处、自立 教 风: 敬业、爱生、务实、奉献 学 风: 文明、诚信、乐学、善思
2、教育目标和规划〔自评9分〕
近年来,我校在乡镇中学走下坡路,学生日益减少的现状下,站稳了脚,在原平拥有了自己的良好声誉和形象,但与城区名校相比,我们在师资、生源上还有很大差距,为此我们根据实际制定了《大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方案》、《大运学校2010--2015年五年规划》,《大运学校教师常规要求》等具体规化措施,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培养目标,通过值日领导和值周教师的工作,对各班学习、纪律、卫生、出勤等工作进行细致、全面的检查,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纪律、卫生等行为习惯。利用醒目的校训、校风、名言警句对师生进行引导教育。另外,以课堂为阵地,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促进了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科学文化健康等方面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任职以来业绩〔B2自评10分〕
大运学校成立于2004年,八年来, 我校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局的领导下,全体教职员工团结奋进,努力拼搏,使大运学校以管理严格而享誉社会,中考升学率、巩固率、毕业率一直名列全原平市农村中学前列,中考成绩稳居全市乡镇中学前三名,学校先后获得“中考先进单位”、“远程教育示范学校”、“继续教育培训先进单位”、“教育工作责任目标考核先进单位”、“市田径运动会团体奖”、“篮球比赛第五名”等荣誉称号,为大牛店人民及原平市教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管理机制〔B3自评34分〕
1、领导体制
校长是学校行政的最高负责人,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处于学校的中心地位,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领导和负责教育、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做到了决策民主化、工作透明化、管理制度化、校务公开化。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学校行政领导和机构设置充分体现了精干高效的特点。
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齐全。学校根据《山西省中小学管理规范》,修订、完善了规章制度,整理成书,提高全员知晓率,明确职责、执行规范。所有规章制度均上墙,起到了提醒、督促作用。
(四)班子建设〔B4自评22分〕
学校班子成员从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特点等都达到了最优组合,领导思路新,目光远,能精诚团结,以务实的敬业精神,民主的领导作风,大胆的改革措施,积极主动地工作,进行大量创造性劳动,赢得全校师生的信赖和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目前,学校机构设置:校长室、办公室、副校长室、政教处、教导处、总务处等三处三室,由分管校级干部牵头,部门负责人具体负责。同时,又以年级为单位,设年级组,每个年级设置年级主任各一名,实行年级主任负责制,对师生管理实施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使管理不留死角,不留空档。另外,学校设立门卫室,宿管科,确保师生有安全、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班子成员时刻注重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坚持理论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坚持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做到了大权集体共搅,小事个人分管,工作中有困难大家通力合作,该负的责任主动承担,坚决反对当挂牌领导,当“甩手掌柜”,学校班子拧成一股绳,全体师生走活一盘棋。
(五)德育管理〔B5自评47分〕
1、德育队伍建设。学校德育组织系统体系化,德育领导小组、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学生干部,各司其职,各尽所能。班主任队伍不断优化,全员班主任制度得以落实,培养了一大批业务素质高、有魄力、工作能力强的优秀班主任,形成了一支敬业、爱岗、实干、奉献的德育工作队伍。———这为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保障。
拓展德育工作途径。利用课间操、早操、班会、校会、团会,以革命传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为主题多方面开展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创新了德育教育形式。通过升降国旗仪式、国旗下演讲、为贫困同学捐款、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等形式,着重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凸现了德育教育特色。突出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基础地位,进一步确立了“告别陋习,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酷爱学习,养成严谨的学习习惯”。落实常规检查制度,并通过开展“文明宿舍”、“日通报制度”、“纪律、卫生流动红旗”等活动,强化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继续实行学生干部轮流制、值周班长制和值周校长制,使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能力得到加强。早晚自习、晚就寝设立班级纪律监督员,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增长才干,学会自律、自强。
2、班团队活动。学校以共青团为阵地,利用活动类课程时间及其它课余时间,持之以恒的开展了重大节日纪念活动和养成教育系列活动。近年来,组织学生开展了庆“元旦”、“新年”等重大节日庆祝的文艺汇演、歌咏比赛等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了体育、舞蹈、美术、写作等兴趣小组,持之以恒的开展了兴趣活动。
3、为了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学校每学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分两次进行评价,并写在家长通知书上,让家长了解学生思想。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通过家校联合,进一步巩固德育成果。
(六)安全管理〔B6自评47分〕
安全工作上,一是认真落实安全检查日报告制度,定期组织中层干部对校园进行安全检查,遇有安全隐患,立即进行处理。二是坚持门卫制度,督促门卫做好来访人员和出校门人员的登记,防止闲杂人员随意进出校门。课间十分钟,活动时间,楼道内、校园内,均安排教师巡视。三是切实做到安全工作时时讲、天天讲、处处讲,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每天课间操时间,每周的班会,值日教师和班主任都会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每位学生都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四是实行科任教师包课堂,班主任包班,校长包学校的安全责任制;谁的课谁负责安全,要求教师不得中途离开课堂,每节课认真记载学生的考勤,对未到课堂的学生及时通知班主任,找到学生的去向;实验员教师加强实验室管理,设立危险药品专柜,提高安全意识,避免因实验导致安全事故;五是加强对留守学生、问题学生等特殊群体学生的管理,学校高度重视特殊群体家庭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辅导,引导学生自教自律,培养健全的人格,问题学生有显著转变。六是学生放假回家,每次都提前以短信形式通知家长,接送学生的车辆手续都齐全,并安排每位教师负责一辆车。八是学校在交通、饮食、卫生、传染病等方面密切关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防治。建校以来,学校没有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
(七)规范招生〔B7自评31分〕
1、执行教育法规。严格执行《大运学校管理规程》,办学行为和教育行为规范,适龄少年按时全部入学,对辍学有严格控制的措施,学生全部按期受完九年义务教育,教育教学活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2、分班均衡,班额不超过55人。
(八)学籍管理〔B8自评23分〕
学籍管理制度健全,学校严格执行《学籍管理办法》,无留级学生,全体学生学籍档案齐全。
(九)后勤管理〔B9自评34分〕
做好财物财产管理工作。制订《大运学校财物管理制度》,对所有财物财产指定专人负责,总务处每学期期初、期末进行核查。财物购买手续齐全,渠道正规,财物损耗、损坏有报损申请证明。同时,做好设备维护保养工作,落实防火、防潮、防腐、防尘、防盗、维修措施,确保实验仪器完好率在95%以上、计算机设备完好率达到100%。
(十)接受监督〔B10自评13分〕
在门卫室顶上永久性公布上级行政举报电话,接受监督。
二、教职员工队伍建设〔自评106分〕
(一)教师队伍〔B11自评98分
1、编制和结构。大运学校现有教职工78人,其中教师64人(含顶岗支教生7名,外聘教师3人),后勤雇用工作人员14人。教师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7人。学历达标率100%,已基本形成一支师德高尚、学科配套、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所有教师具有任职资格,都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岗位胜任率达100%。
2、职业道德。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我校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同志对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教师中比贡献、讲奉献、敬业爱岗,关心学校工作,遵纪守法的氛围浓厚。全体教师为人师表,尊重家长,关心和爱护学生,对后进生的教育尤为重视。教师都能做到“三勤”(手勤、嘴勤、腿勤),“四到”(心到、眼到、耳到、手到)。教职工无涉毒、涉赌、涉黄、参与邪教、暴力等违法违纪现象。
3、考核奖惩评聘。学校建立并实行教师考核聘任和岗位责任制度。制订了《大运学校管理考核实施方案》,按照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定期对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教师业务考核档案完善。
4、培训提高与继续教育。在教师培训方面,除每周一次的集体学习外,更多的要求教师自学。近几年,我们更加注重教师的岗位胜任能力的培训,所有课改教师都参加了市级的培训,每年都举行一次优质课教学大比武。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网络资源等信息化资源进行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全员培训,教师能自制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狠抓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培养,切实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岗位胜任能力。
(二)教辅后勤人员〔B12自评8分
总务室将服务育人意识贯穿于后勤工作,加强后勤人员培训学习,要求后勤工作人员爱岗敬业,关心爱护学生,将服务工作当作一种荣耀。努力改善学生食堂的开办条件,近年来增加了各种设备,完善了食品贮藏,防蝇、防鼠等设施,饭菜卫生得到保障。针对学生生长发育状况,认真科学编排菜谱。工作人员进一步提高烹饪技术,饭菜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未出现任何卫生安全事故。
三、教学教研〔自评256分〕
(一)教学管理〔B13自评39分〕
1、学校制度健全,运行良好,参与管理的人员目标明确,职责分明,团结协作,计划、制度、总结齐全,奖惩措施具体细致,各部门均有专人负责,督促检查、评比记载,资料积累完整,管理规范。
2、常规要求。结合我校《教学常规实施方案》,依据《教学常规考核检查制度》,教务处不定期进行作业、教案检查,将检查结果及时通报并与绩效考核补贴发放和考核挂钩。开展学校行政领导班子集体推门听课评课活动,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
(二)课程开设〔B14自评36分〕
1、课程开设。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不随意增减和提前结束课程,重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依据教学管理制度,认真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按照课程方案认真考核学生成绩,提高课堂质量。
2、实验课。在现有实验条件下,要求教师上好演示课,分组实验课达到50%。
3、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要求上好劳技课,并结合季节,组织全校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校园美化、绿化等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通过劳动,受到了劳动锻炼,养成了劳动习惯;培养了劳动技能,懂得了尊重劳动人民和珍惜劳动成果的意义。
(三)体艺活动〔B15自评43分〕
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素质教育有关文件精神,使大家认识到:艺术、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在经费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购置了音响设备、篮球、排球等艺体器材,为发展艺体教育提供了物资保障。大力培养艺体特长生,在全校发掘有艺体特长的学生,带动全体学生。校内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市教育局组办的各项体育比赛,取得了一系列好成绩,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四)减负〔B16自评36分〕
严格执行作息时间,制定控制学生课业负担的方案。七年级做到课后作业控制在30分钟以内,八年级课后作业控制在60分钟以内,九年级不超过90分钟,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和在校时间,按照学校教学制度,任何人不得随意补课和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不能随便乱订各种教辅读物,(五)课堂教学〔B17自评37分〕
1、大运学校课堂改革的基本模式:明确目标,预习练习(10分钟)――合作探究,教师精讲(20分钟)――课堂练习,突出主体(10分钟)――解决疑难,强化重点(5分钟)。
2、创造表现。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学校成立了篮球队、鼓乐队等兴趣小组,使每个学生参加1―2项特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断提高。
(六)教研科研〔B18自评66分〕 1主题教研:
深入推进“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建立研究、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新机制,全面实施开放课堂活动,进一步把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引向深入。本学期,我校要继续大力推进“导学法”教学模式,主动开展以“导学法”为主要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我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指导教师详细掌握“导学法”基本模式中“预习——研讨——检测”三个阶段中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方法。并要求骨干教师引导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导学法“三主”原则,把“导学法”积极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教学质量。
2、听评课制度: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每学期至少听课评课20、20、25节以上,教师不少于20节。
3课题研究:近几年我校有15人参与了山西省十五期间的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四、办学条件〔自评93分〕
1、校舍建设:
建校以来,我们一直把把资金重点放在标准化建设、维修和整改安全隐患上,致力改善办学条件,为全体学生创造一个更有利于学习成长的环境。2004年,成立大运学校,当时盖教学楼一幢(有24个教室)宿舍楼两幢(含56个学生宿舍),2005年,完成了学校大门新建和校内道路硬化工程;2006年,新建学生宿舍楼两幢,满足学校生源增加的需要,并对校园进行了绿化;2007年,完成了运动场新建工程;2008年,新建能容纳千人的学生餐厅;自打水井一眼,配备无塔供水器;2009年,装备了九个班的多媒体教学设备;2010年,完善了理化实验室、图书室。2011年,维修学生宿舍的床铺,及时疏通下水管道,方便学生生活。学校总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生均8.2平方米,符合国家标准。
2、教学设施设备:在硬件设施上基本达标。
学校现有理、化、生实验室各1个,仪器准备室1个,图书储藏室1个、体育器材室1个,学生机房1个、公用多媒体教室1个,另配备8个多媒体教室。建有校园广播音响系统,为日常教育教学需要提供了便利。
体育方面,生均活动场地面积16平方米,300米标准跑道,篮球场2个,室外水泥乒乓桌5张,室内乒乓桌1张,单双杠区域自成一体,体育场地达标。
五、办学质量〔自评174分〕
(一)普及程度
1、入学率、巩固率、辍学率。近年来,由于城区学校招生,大牛店服务区学生入学率达86%。年巩固率在96%以上。
2、思想表现,学生热爱祖国、关心集体、维护公德、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爱护公物、尊重和理解他人;具有诚实、正直、谦让的品质和初步分辨是非能力;学生无违法行为。
3、体质健康水平:认真上好体育课,开展好体育活动。坚持上好早操、课间操,每天坚持半小时课外活动,使学生身体发育良好,身体素质基本得到全面发展,体育成绩及格率在95%以上,优良率在60%以上。
4、学业成绩。从2006年开始,大运学校考上重点高中人数一直名列全市乡镇初中前三名。下面是近三年考入重点高中人数: 2009 36人 2010 42人 2011 39人
5、认真进行资料管理,规章制度齐全。学校根据《山西省中小学管理规范》,修订、完善了规章制度,整理成册,提高全员知晓率,明确职责、执行规范。
六、存在问题
对照《忻州市初中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我校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
1、由于安全、地理位置等因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限;
2、由于师资力量缺乏,在学生兴趣、特长培养上有所欠缺;
3、由于管理人员、场地因素,图书阅览、借阅不便;
4、由于城乡人口流动,学生巩固率下降;
5、由于资金问题,一些硬件设施、教学设备不能很好满足现有教学要求。
大运学校 2012年3月28日
办 学 水平评 估 自 查 报 告
大 运 学 校
第五篇:办学水平评估汇报材料
大运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汇报材料
大运学校成立于2004年,当时,在上级“规模化办学”,“撤点并校”政策引导下,原平市教育局、大牛店镇政府、大牛店联校共同努力,撤并了原来分散于各村的六所初中,并租用大牛店神山二村土地,引进社会资金,新建了大运学校。八年来, 我校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局的领导下,全体教职员工团结奋进,努力拼搏,使大运学校以管理严格而享誉社会,中考升学率、巩固率、毕业率一直名列原平市农村中学前列,中考成绩稳居原平市乡镇中学前三名,学校先后获得“中考先进单位”、“远程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为大牛店人民及原平市教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现将我校具体办学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概况——学生数量每年增加,硬件设施不断完善
教职员工数:大运学校现有教职工78人,其中教师64人(含顶岗支教生7名,外聘教师3人),后勤雇用工作人员14人。教师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7人。市优秀教师、标兵 8人,近年来获得市奖励的 10余人次;大学本科学历 21人,学历达标率100%,已基本形成一支师德高尚、学科配套、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所有教师具有任职资格,都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岗位胜任率达100%。
学生数:由建校初的480人,增加到目前的810人,服务区内402人,服务区外408人。初中13个班,小学3个班。
硬件设施:学校占地面积35亩,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有教学楼一幢(配有理化实验室各一个、图书室1个、计算机教室1个、多媒体教室8个),住宿楼四幢(每个宿舍住12名学生),餐厅一个。操场有300米标准跑道,篮球场两个,跑道周边均已绿化。
二、办学理念和思想——注重素质教育,狠抓队伍建设
大运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校训、教风、学风,是学校领导集体在把握最新教育动态,依据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提出的,形成了大运学校独特的人文特色。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办学思想: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教育就是培养兴趣,教育就是教人求真
办学目标:励精图治创一流名校,辛勤耕耘育世纪英才 育人理念:每个孩子都有尊严,每个孩子都可教导,每个孩子都能成功
校 训: 明道、工事、共处、自立 教 风: 敬业、爱生、务实、奉献 学 风: 文明、诚信、乐学、善思
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为中心、质量为核心,建立建全了各项管理制度,目标是把我校建设成全县乡镇初中标准化寄宿制窗口学校,服务大牛店,辐射周边。为此我们根据实际制定了《大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方案》、《大运学校2010--2015年五年规划》,《大运学校教师常规要求》等具体规化措施,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培养目标,通过值日领导和值周教师的工作,对各班学习、纪律、卫生、出勤等工作进行细致、全面的检查,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职工队伍建设方面,我们以师德建设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突破口,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全面提高教师驾驭素质教育的能力。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认真开展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活动,集中组织教师对其内容进行集中学习,做到对内容的深入领会。严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建立师德考核细则,对教师的师德情况进行严格的日常量化考核,对考核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在理论与实践历炼中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品位的教师队伍。
2、营造校本研修的良好氛围,培养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以学习为途径,采取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结合新课程学习、结合实际案例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本学期我们计划到课改相对成功的实达中学听课,让教师更深入地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积极贯彻教育局关于《构建高效课堂的实施意见》,同时引领教师读书,丰厚底蕴。倡导教师建立个性化的资料库,每学期给教师订阅《教育周刊》、《中国教师报》等报纸阅读,学校从网上下载有价值的材料印发给教师阅读,要求教师进行自主学习,每周写一篇学习笔记。
3、、建立健全选拔培养机制,努力造就一支骨干教师队伍
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依据《教师考核方案》,通过选拔评比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造就一批为教育教学和教研教改工作中起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
通过以上活动,塑造了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学校、乐于奉献的高尚师德;使全体教职工思想统一,保证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得到正确贯彻执行,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和学校自我发展的需要。
八年来,我校中考成绩稳居全市乡镇中学前三名,学校先后获得“中考先进单位”、“远程教育示范学校”、“继续教育培训先进单位”、“教育工作责任目标考核先进单位”、“市田径运动会团体奖”、“篮球比赛第五名”等荣誉称号,为大牛店人民及原平市教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日常管理---从细节入手,坚持从严治校、落实到位
大运学校实行全封闭管理,上至校领导,下至后勤工作人员,吃住全在学校。校委成员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教师每日两签到,签到后集体办公。每天,由两位校委成员和四位教师组成值日组,做到“十”查:一查学生起床、就寝,二查班主任到位,三查教师办公和考勤,四查课间操质量,五查课间学生安全、纪律,六查学生三餐及打水秩序,七查午休人数和纪律,八查教室、寝室、环境卫生,九查食堂食品卫生,十查校园设施安全,并利用课间操时间将检查结果进行讲评,在黑板上予以通报,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另外,建立学生会,规范学生会成员的管理,利用学生协助政教处、值周教师进行管理,充分发挥学生会的能动作用,让学生管理学生,取得了较好效果,得到了家长、社会的好评。
学生方面,要求学生备齐学习用具,做到用什么有什么,不影响学习。爱护学习用具,做到放置有序,不随意乱画乱写,宿舍做到整齐、干净、规范。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作业,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做到会学、会使用工具书,学会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使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从指导学生包书皮,课本作业写封面,保护课本、作业这些小事抓起,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中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工作——重视教学教研,狠抓常规管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课程计划,坚持按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确实将“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宗旨。具体办法:一是依据《大运学校成绩考核方案》,每年拨出一定的资金,专门用于奖励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二是进一步加强常规教学检查,结合我校《教学常规实施方案》,依据《教学常规考核检查制度》,教务处不定期进行作业、教案检查,将检查结果及时通报并与绩效考核补贴发放和考核挂钩。三是继续开展学校行政领导班子集体推门听课评课活动,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四是每学期组织三次大型考试,每周每年级至少安排一名教师进行公开课,每周一次教研会,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五是注重培养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远程教育教室对教师全天候开放,使学校教学资源充分为教学服务,学校45岁以下的教师要求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或自制课件上课。六是重视毕业班工作。校长亲自参与毕业班教研会议,召开中考动员大会,强调教师要进一步强化整体意识,加强协同作战,对偏科生做到重点辅导,确保中考优秀率和合格率。这些措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令我校几年来中考成绩均名列乡镇前三名,既受到了教育局的表彰,也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五、德育工作——注重引导,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我校以“明道、工事、共处、自立”为校训,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建立健全德育网络,明确职责,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德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效果显著的德育活动,实现育人目的;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持之以恒抓好学生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沟通,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加强家长学校的教育功能,发挥家长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全面落实《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人格化。具体做法:一是加强德育骨干队伍建设,重视班主任培训。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开好三种会,即每周一次主题班会;每周一次班主任会议;每学期一次家长会。同时,实行班主任包班,科任教师包课堂的德育工作责任制,形成了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局面,促进了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二是每周二组织升旗仪式,由校委成员及学生代表在国旗下演讲,从文明礼仪、安全卫生、学习纪律等方面对学生不断教育。三是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德育工作制度,抓好以班主任为主的德育队伍,每月对班主任工作进行全面量化考核,具体落实到每天的三扫、查寝。四是突出后进生教育与转化工作,对每班突出生建档并跟踪帮教。五是实施“活动育人”举措,学校每年都举办运动会、新年晚会、拔河比赛、诗歌朗诵赛、卡拉ok赛等各种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促进全体学生思想、文化、身体素质全面平衡协调发展,促进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六、安全工作----提高意识,防患于未然。
安全工作上,一是每日填写安全日志,定期组织中层干部对校园进行安全检查,遇有安全隐患,立即进行处理。二是坚持门卫制度,督促门卫做好来访人员和出校门人员的登记,防止闲杂人员随意进出校门。课间十分钟,活动时间,楼道内、校园内,均安排教师巡视。三是切实做到安全工作时时讲、天天讲、处处讲,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每天课间操时间,每周的班会,值日教师和班主任都会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每位学生都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四是实行科任教师包课堂,班主任包班,校长包学校的安全责任制;谁的课谁负责安全,要求教师不得中途离开课堂,每节课认真记载学生的考勤,对未到课堂的学生及时通知班主任,找到学生的去向;实验员教师加强实验室管理,设立危险药品专柜,提高安全意识,避免因实验导致安全事故;五是加强对留守学生、问题学生等特殊群体学生的管理,学校高度重视特殊群体家庭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辅导,引导学生自教自律,培养健全的人格,问题学生有显著转变。六是学生放假回家,每次都提前以短信形式通知家长,接送学生的车辆手续都齐全,并安排每位教师负责一辆车。八是学校在交通、饮食、卫生、传染病等方面密切关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防治。建校以来,学校没有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
七、校园建设及后勤管理——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强化服务意识 学校开支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坚持财务公开,做到严格财经手续,日清月结;合理使用资金,励行节约。把资金重点放在标准化建设、维修和整改安全隐患上,致力改善办学条件,为全体学生创造一个更有利于学习成长的环境。2005年,完成了学校大门新建和校内道路硬化工程;2006年,新建学生宿舍楼两幢,满足学校生源增加的需要,并对校园进行了绿化;2007年,完成了运动场新建工程;2008年,新建能容纳千人的学生餐厅;自打水井一眼,配备无塔供水器;2009年,装备了九个班的多媒体教学设备;2010年,完善了理化实验室、图书室。2011年,维修学生宿舍的床铺,及时疏通下水管道,方便学生生活。
总务室将服务育人意识贯穿于后勤工作,加强后勤人员培训学习,要求后勤工作人员爱岗敬业,关心爱护学生,将服务工作当作一种荣耀。努力改善学生食堂的开办条件,近年来增加了各种设备,完善了食品贮藏,防蝇、防鼠等设施,饭菜卫生得到保障。针对学生生长发育状况,认真科学编排菜谱。工作人员进一步提高烹饪技术,饭菜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未出现任何卫生安全事故。
八、目前存在问题
1、教学方面
生源质量、教研工作、教学理念与城区学校存在差距。因城区学校教学质量明显高于乡镇学校,许多优生选择名校就读,在中考的起跑线上,我们的学生处于落后位置。另外,由于资金、信息等多方面因素,我们在教学上仍以传统教育为主流,教学理念相对落后,缺乏名师、专家的指导,这是我校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
2、硬件设施还有待完善
多媒体教室只配备了八个,还有半数班级需要;理化实验室实验药品、器材不足,影响了实验的正常开展;厕所仍为建校初30坑位一座,且存在安全隐患,已不能满足师生员工的正常生活需要。操场跑道雨雪天气泥泞不堪,也需重新修缮。体育设施不全,许多体育项目无法开展。锅炉陈旧,近两年冬天都有漏水现象。
3、人员配备不足。
在一些岗位上,我们缺乏专业人员,如音、体、美教师、心理教师、保安、图书管理员、宿舍管理员等。另外,学校工作要涉及到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上几节课,还有其他常规性、突发性、临时性的事务,这些工作必不可少,只能由代课教师完成,特别是对寄宿生的管理,严重分散了教师的教学精力。
回顾过去,我校各方面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在管理教学上,也有不少困惑,但我们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有社会各界的支持,有正确的发展思路,有学校领导班子的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有全体教职工的努力拼博,我们的学校会越办越好,我们的目标是把大运学校办成乡镇寄宿制标准化学校、市级名校,更是办成人民群众心中的名牌学校。
大运学校
2012年3月28日
办 学 水平评 估 汇 报 材 料
大
运
学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