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临床技术操作规范_病理学分册》医院用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
第1章 总 则
一、为提高病理学诊断质量,促进临床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精神,结合医院病理科工作的特点,制定本规范。
二、医院病理科和承担医院病理科任务的医学院校病理教研室的主要临床任务是通过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简称活检)、细胞病理学检查(简称细胞学检查)和尸体剖检(简称尸检)等作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或称病理诊断)。具有一定规模的病理科,应积极开展教学、培训病理医师和科学研究等项工作。
三、病理学诊断是病理医师应用病理学知识、有关技术和个人专业实践经验,对送检的患者标本(或称检材,包括活体组织、细胞和尸体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合有关临床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后,作出的关于该标本病理变化性质的判断和具体疾病的诊断。病理学诊断为临床医师确定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疾病预后和总结诊治疾病经验等提供重要的、有时是决定性的依据,并在疾病预防,特别是传染病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或称病理诊断报告)是关于疾病诊断的重要医学文书。当涉及医、患间医疗争议时,相关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具有法律意义。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应由具有执业资格的注册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的病理医师签发。各医院可酌情准予条件适宜的高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试行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低 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病理科进修医师和非病理学专业的医师不得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五、病理学检查是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为确立疾病诊断而进行的合作行为,是有关临床科室与病理科之间特殊形式的会诊。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双方皆应认真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发出的会诊邀请单。病理学检查申请单的作用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传递关于患者的主要临床信息(包括症状、体征、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和手术所见等)、诊断意向和就具体病例对病理学检查提出的某些特殊要求,为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依据。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有效医学文书,各项信息必须真实,应由主管患者的临床医师亲自(或指导有关医师)逐项认真填写并签名。
七、临床医师应保证送检标本与相应的病理学检查申请单内容的真实性和一致性,所送检材应具有病变代表性和可检查性,并应是标本的全部。
八、患者或患者的授权人应向医师提供有关患者的真实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史和可能涉及诊断需要的隐私信息)。病理医师应尊重和保护患者的隐私。患者或患者的授权人应保证其自送检材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检查性。
九、病理科应努力为临床、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遵照本规范的要求加强科室建设,制订完善的科室管理制度,并实施有效的质 量监控。
十、病理科工作人员应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病理医师应及时对标本进行检查和发出病理学诊断报告书,认真对待临床医师就病理学诊断提出的咨询,必要时应复查有关的标本和切片,并予以答复。病理科技术人员应严格执行本规范的技术操作规程,提供合格的病理学常规染色片、特殊染色片和可靠的其他相关检测结果,并确保经过技术流程处理的检材真实无误。
第2章 病理学检查常规
第一节 普通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常规
一、申请单和标本的验收
(一)病理科应有专人验收普通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常规活检)申请单和送检的标本。
(二)病理科验收人员必须:
1、同时接受同一患者的申请单和标本。
2、认真核对每例申请单与送检标本及其标志(联号条或其他写明患者姓名、送检单位和送检日期等的标记)是否一致;对于送检的微小标本,必须认真核对送检容器内或滤纸上是否确有组织及其数量。发现疑问时,应立即向送检方提出并在申请单上注明情况。
3、认真检查标本的标志是否牢附于放臵标本的容器上。
4、认真查阅申请单的各项目是否填写清楚,包括:①患者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送检单位(医院、科室)、床位、门 诊号/住院号、送检日期、取材部位、标本数量等],②患者临床情况[病史(症状和体征)、化验/影象学检查结果、手术(包括内镜检查)所见、既往病理学检查情况(包括原病理号和诊断)和临床诊断等]。
5、在申请单上详细记录患者或患方有关人员的明确地址、邮编及电话号码,以便必要时进行联络,并有助于随访患者。(三)验收标本人员不得对申请单中由临床医师填写的各项内容进行改动。
(四)下列情况的申请单和标本不予接收:
1、申请单与相关标本未同时送达病理科;
2、申请单中填写的内容与送检标本不符合;
3、标本上无有关患者姓名、科室等标志;
4、申请单内填写的字迹潦草不清;
5、申请单中漏填重要项目;
6、标本严重自溶、腐败、干涸等;
7、标本过小,不能或难以制做切片;
8、其他可能影响病理检查可行性和诊断准确性的情况。病理科不能接收的申请单和标本一律当即退回,不予存放。
(五)临床医师采取的标本应尽快臵放于盛有固定液(4%中性甲醛,即10%中性福尔马林)的容器内,固定液至少为标本体积的5倍。对于需作特殊项目检查(如微生物、电镜、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的标本,应按相关的技术要求进行固定或预处理。(六)病理医师只对病理科实际验收标本的病理诊断负责。(七)病理科应建立与送检方交接申请单和标本的手续制度。具体交接方法由各医院病理科自行制订。
二、申请单和标本的编号、登记
(一)病理科验收人员应在已验收的申请单上注明验收日期并及时、准确编号(病理号),并逐项录入活检标本登记簿或计算机内。严防病理号的错编、错登。
(二)标本的病理号可按年编序,或连续性(不分年度)编序。(三)同一病例同一次的申请单、活检标本登记簿(包括计算机录入)、放臵标本的容器、组织的石蜡包埋块(简称蜡块)及其切片等的病理号必须完全一致。
(四)病理科应建立验收人员与组织取材人员之间申请单和标本的交接制度。具体交接方法由各医院病理科自行制订。
(五)在病理科内移送标本时,必须确保安全,严防放臵标本的容器倾覆、破损和标本的散乱、缺失等。
三、标本的预处理
标本验收人员对已验收的标本酌情更换适宜的容器,补充足量的固定液;对于体积大的标本,值班取材的病理医师在不影响主要病灶定位的情况下,及时、规范地予以剖开,以便充分固定。
四、标本的巨检、组织学取材和记录
对于核验无误的标本,应按照下列程序进行操作:①肉眼检查标本(巨检);②切取组织块(简称取材);③将巨检和取材情况记录 于活检记录单上(活检记录单印于活检申请单的背面)。巨检和取材的技术操作 参见第3章第四节。
巨检和取材时的注意事项:
(一)巨检和取材必须由病理医师进行,应配备人员负责记录。(二)巨检和取材过程中,应严防污染工作人员和周围环境。(三)标本一般应经适当固定后再行取材。已知具有传染性(例如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的标本,应在不污染环境和/或不扩散传染的原则下,经必要的初步巨检或切开后,立即臵于盛有足量固定液的专用容器内,充分固定后再行常规巨检和取材。
(四)病理医师在对每例标本进行巨检和取材前,应与记录人员认真核对该例标本及其标志与申请单的相关内容是否一致。若对申请单填写的内容或/和标本有疑问(例如患者姓名有误,标本内容、数量、病变特征与申请单填写的情况不符等),应暂行搁臵,尽快与送检方联系,查明原因,确保无误后,再行巨检和取材。必要时,可邀请有关临床医师共同检查标本和取材。对于有疑问的标本,在消除疑问前不得进行巨检和取材,应将有关标本连同其申请单一并暂时妥存。
(五)病理医师进行巨检和取材时,记录人员应根据病理申请单内容,向巨检医师报告患者的基本临床情况、手术所见、标本情况(采取部位、数量等)和送检医师的特殊要求等,并如实、清楚地将病理医师的口头描述记录于活检记录单上。必要时,应在活检记 录单上(或另附纸)绘简图显示巨检所见和标示取材部位。取材者应核对记录内容。
(六)具有医学学术价值的标本可摄影存档,并酌情妥为保存。(七)病理科宜积极推行巨检和取材的录音记录。每次巨检和取材结束后,应由专人立即对录音内容进行文字整理,记录于活检记录单上(手录或用计算机录入、打印)。有关的录音资料应保存至病理诊断报告书发出后两周。
(八)细小标本取材时,可用伊红点染并用软薄纸妥善包裹。(九)每例标本取材前、后,应用流水彻底清洗取材台面和所有相关器物,严防检材被无关组织或其他异物污染,严防细小检材被流水冲失。
(十)巨检和取材必须按照本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参见第3章第四节)。对于由不同部位或不同病变区域切取的组织块,应在其病理号之后再加编次级号(例如:-1,-2,-3,……;A,,B,C,……等)。
(十一)巨检/取材者和记录人员应相互配合、核查,确保所取组织块及其编号标签准确地臵于用于脱水的容器(脱水盒等)内。(十二)标本巨检和取材后剩余的组织/器官应臵入适当容器内,添加适量4%中性甲醛并附有相关病理号和患者姓名等标志,然后按取材日期有序地妥为保存。取材剩余的标本一般保存至病理诊断报告书发出后两周。
(十三)病理医师在每批标本巨检和取材后,应与记录人员共同 核对取材内容,并在活检记录单/取材工作单上签名和签署日期。(十四)取材后剩余的病理标本属于污染源,应遵照有关规定处理。
(十五)巨检/取材医师或记录人员与制片的技术人员认真办理交接手续。具体交接方法由各医院病理科自行制订。
五、组织切片制备的基本要求
(一)组织制片过程中,应确保切片号与蜡块号一致。
(二)制片工作一般应在取材后2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含需要脱钙、脱脂等特殊处理的标本)。
(三)制片完成后,技术人员应检查制片质量,并加贴标有本病理科病理号的标签。常规石蜡-HE染色片的优良率应≥95%,优秀率不<35%。不合格切片应立即重做。切片质量的基本标准参见第3章第一节的附表。
(四)制片过程发生意外情况时,有关技术人员和技术室负责人应及时向科主任报告,并积极设法予以补救。
(五)制片完成后,技术人员应将所制切片与其相应的活检记录单/取材工作单等进行认真核对,确认无误后,将切片连同相关的活检申请单/活检记录单/取材工作单等一并移交给病理医师。双方经核对无误后,办理移交签字手续。具体交接方法由各医院病理科自行制订。
(六)常规活检组织切片制备技术的基本要求参见第3章第一节。
六、组织切片的光学显微镜检查和病理诊断(一)病理医师进行病理诊断时:
1、应认真阅读申请单提供的各项资料,必要时(尤其是疑难病例),应向有关临床医师了解更多的临床信息。
2、应认真阅读活检记录单中关于标本巨检的描述;负责复检的病理医师必要时亲自观察标本,补充或订正病变描述,指导或亲自补取组织块。
3、应了解患者既往病理学检查情况(包括切片的病理诊断和有关文字记录):①由本病理科既往受理者,必须及时调阅相关切片等病理学检查资料;②非本病理科既往受理者,应积极协助患者从有关病理科商借相关切片等病理学检查资料参阅。
4、应在活检记录单上签署“医嘱”,告知技术人员进行必要的深切片、连切片、特殊染色和其他相关技术检测。
5、应全面、细致地阅片,注意各种有意义的病变。
(二)进行初检的病理医师,应提出初诊意见,送交主检病理医师复查。
(三)主检病理医师对难以明确诊断的病例,可以:
1、提请科内上级医师会诊或进行科内读片讨论(会诊);
2、与有关临床医师进行临床-病理会诊;
3、必要时约见患者(尤其门诊患者)或患者亲属(或其他患方相关人员),了解病情,说明病理诊断的疑难情况和延期签发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原因等;
4、于签发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前进行科外病理会诊(“诊断报告前病理会诊”),应将各方面会诊意见的原件(或复印件)作为档案资料贴附于有关患者的活检记录单中备查;
5、必要时,建议临床医师重复活检,或密切随查。
(四)主检病理医师根据常规切片的镜下观察,结合标本巨检、相关技术检查结果、有关临床资料和参考病理会诊意见等,作出病理诊断或提出病理诊断意见(意向),清楚地书写于活检记录单的有关栏目中、并亲笔签名。各方会诊意见不
一、难以明确诊断时,主检医师可参考会诊意见酌情诊断,或在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中将各方会诊意见列出,供临床医师参考。
(五)对打印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主检病理医师应与活检记录单上的病理诊断文字进行核对,并亲笔签名。[参见本节下文:“
八、常规活检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及其签发”]
七、相关诊断技术的选用
病理医师可借助于组织化学染色(包括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电子显微镜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流式细胞技术等相关诊断技术检查提供的佐证,对某些病例(尤其是疑难病例)进行病理诊断。(参见第4章)
八、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及其签发(一)病理诊断表述的基本类型
Ⅰ类:检材部位/疾病名称/病变性质明确和基本明确的病理诊断。Ⅱ类:不能完全肯定疾病名称/病变性质,或是对于拟诊的疾病名称/病变性质有所保留的病理诊断意向,可在拟诊疾病/病变名称之前冠以诸如病变可“符合为”、“考虑为”、“倾向为”、“提示为”、“可能为”、“疑为”、“不能排除(除外)”之类的词语。
Ⅲ类:检材切片所显示的病变不足以诊断为某种疾病(即不能做出Ⅰ类或Ⅱ类病理诊断),只能进行病变的形态描述。
Ⅳ类:送检标本因过于细小、破碎、固定不当、自溶、严重受挤压(变形)、被烧灼、干涸等,无法做出病理诊断。
(二)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基本内容
1、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病理号,姓名,性别,年龄,送检医院/科室(住院/门诊),住院号/门诊号,送检/收验日期等。
2、巨检病变和镜下病变要点描述(一般性病变和细小标本可酌情简述或省略)。
3、与病理诊断相关技术的检查结果。
4、病理诊断的表述(参见上文“病理诊断表述的基本类型”)。
5、对于疑难病例或作出Ⅱ、Ⅲ类病理诊断的病例,可酌情就病理诊断及其相关问题附加:①建议(例如进行其他有关检查、再做活检、科外病理学会诊、密切随诊/随访等);②注释/讨论。
6、经过本病理科或/和科外病理会诊的病例,可将各方病理 会诊意见列于该例患者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中。(三)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书写要求
1、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文字表述力求严谨、恰当、精练、条理和层次清楚。
2、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应为一式二份,一份交予送检方,另一份随同患者的病理学检查申请单/病理学检查记录单一并存档。主检病理医师必须在每一份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上签名,不能以个人印章代替签名,不能由他人代为签名;主检病理医师签名的字迹应能辨认。
3、手书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必须二联复写,必须文字规范、字迹清楚,不得潦草、涂改。
4、手书和计算机打印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中的关键性文字,例如“癌”、“瘤”、“阳性”、“阴性”和数字等,要认真核对,不得有误。
5、计算机打印的图文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提供的病变图象要准确,具有典型(代表)性,放大倍数适当。
6、患者的基本情况项目必须严格按照送检临床医师填写的文字抄写或用计算机输录于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中,并认真核查无误,签发报告书的病理医师和病理科的其他人员都不得改动。
7、病理医师不得签发虚假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不得向临床医师和患方人员提供有病理医师签名的空白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四)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发送
1、病理科自接受送检标本至签发该例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时间,一般情况下为5个工作日以内;
2、由于某些原因(包括深切片、补取材制片、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脱钙、疑难病例会诊或传染性标本延长固定时间等)延迟取材、制片,或是进行其他相关技术检测,不能如期签发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时,应以口头或书面告知有关临床医师或患方,说明迟发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原因。
3、病理科应有专人发送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住院患者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应发送至有关临床科室。病理科所在医院门诊患者和外院患者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发送方法,由各医院病理科自行制订。
4、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经收人员(包括患方人员)必须履行签收手续。
5、病理科已发出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被遗失时,一般不予补发;必要时,经病理科主任同意可以抄件形式补发。
九、资料管理
普通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的资料必须妥善管理,有关规定参见本章第五节。
十、会
诊
病理学会诊是普通活体组织病理学诊断过程的重要环节,有关规定参见本章第六节。
第二节 手术中快速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常规
一、概
述
(一)手术中快速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快速活检)是临床医师在实施手术过程中,就与手术方案有关的疾病诊断问题请求病理医师快速进行的急会诊,尤其需要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间的密切合作。
(二)快速活检要求病理医师在很短时间内,根据对切除标本的巨检和组织块快速冷冻切片(或快速石蜡切片)的观察,向手术医师提供的参考性病理诊断意见。与常规石蜡切片的病理诊断相比,快速活检会诊具有更多的局限性和误诊的可能性。有的病例难以快速诊断,需要等待常规石蜡切片进一步明确诊断。因此,应向临床医师说明快速活检的:①局限性、②适用范围、③慎用范围和④不宜应用范围。
(三)有关临床医师应于手术前向患者和/或患者授权人说明快速活检的意义和局限性等,取得患者和/或患方的知情和理解。患者和/或患者授权人应在由医院制定的《手术中快速活检患方知情同意书》签署意见和签名。
(四)主持手术的临床医师应在手术前一天向病理科递交快速活检申请单,填写患者的病史,重要的影象学、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提请病理医师特别关注的问题等。尽可能不在手术进行过程中临时申请快速活检。
(五)手术中快速活检应由经过该项工作训练的主治医师以上的病理医师主持。尚不具备相应条件的病理科不应勉强开展手术中快 速活检。
(六)负责快速活检的主检病理医师应了解患者的①临床情况,②手术所见,③既往有关的病理学检查情况。
二、适用范围
(一)需要确定病变性质(如肿瘤或非肿瘤/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等),以决定手术方案的标本。
(二)了解恶性肿瘤的扩散情况,包括肿瘤是否浸润相邻组织、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等。
(三)确定肿瘤部位的手术切缘有无肿瘤组织残留。
(四)确认切除的组织,例如甲状旁腺、输卵管、输精管及异位组织等。
三、慎用范围涉及截肢和其他会严重致残的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标本。需要此类手术治疗的患者,其病变性质宜于手术前通过常规活检确定。
四、不宜应用范围
(一)疑为恶性淋巴瘤。
(二)过小的标本(检材长径≤0.2cm者)。(三)术前易于进行常规活检者。
(四)脂肪组织、骨组织和钙化组织。
(五)需要依据核分裂象计数判断良、恶性的软组织肿瘤。(六)主要根据肿瘤生物学行为特征而不能依据组织形态判断良、恶性的肿瘤。(七)已知具有传染性的标本(例如结核病、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
五、申请单和标本的验收、编号和登记
手术中快速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申请单和标本的验收、编号和登记参照本章第一节中“一”至“三”项的有关规定。
六、标本的巨检、取材和记录
(一)病理科验收快速活检申请单和标本后,应参照本章第一节中“四”项的有关规定,立即进行标本的巨检、取材和记录。(二)主持快速活检的病理医师应亲自参与标本的巨检和取材(或指导取材)。
(三)通常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变组织1~2块,需要时,增加取材块数。
七、组织切片的制备(一)冷冻切片
1、完成冷冻HE染色切片制备的时间通常应为20~25分钟。
2、恒冷箱切片机制片:至少应于切片前1小时开机预冷,冷室温度一般为-15~-20℃。常规开展冷冻切片快速病理学诊断的病理科,恒冷箱切片机宜处于24小时恒温待机状态。
3、其他方法的冷冻切片制备参见第3章第一节。(二)快速石蜡切片
1、完成快速石蜡-HE染色切片的时间通常为30分钟。
2、快速石蜡切片的制备方法参见第3章第一节。(三)制备好的冷冻/快速石蜡-HE染色切片,加贴标有本病理科病理号的标签后,立即交由主检病理医师进行诊断。
八、手术中快速活检会诊意见及其签发
(一)有条件时病理科宜由两位病理医师共同签署快速活检的病理诊断意见。对于病变疑难、手术切除范围广泛和会严重致残的手术中快速活检,应由两位高级称职的病理医师共同签署会诊意见。主检病理医师签名的字迹应能辨认。
(二)快速活检诊断意见一般在收到送检标本后40分钟内发出;同一时间段内相继收到的多例患者标本或是同一例患者的多次标本,其发出报告的时间依次类推。对于疑难病变,可酌情延时报告。
(三)对于难以即时快速诊断的病变(例如病变不典型、交界性肿瘤病变或送检组织不足以明确诊断等),主检病理医师应向手术医师说明情况,恰如其分地签发病理诊断意见或告知需要等待常规石蜡切片进一步明确病理诊断。
(四)主检病理医师签署的快速活检病理诊断意见,宜以文字形式报告(具体发出方式由各医院自行决定)。快速活检病理诊断意见报告书发出前应认真核对无误。
九、冷冻切片后剩余组织的处理
(一)冷冻切片后剩余的冷冻组织(简称 “冻对”)和冷冻切片取材后剩余、未曾冷冻的组织(简称“冻剩”),均应保存,用以制备常规石蜡切片,以便与冷冻切片进行对照观察。
(二)“冻对”/“冻剩”组织的蜡块和切片需与同一病例手术后送检的切除标本编为同一病理号,并作出综合性诊断。(三)当冷冻切片病理诊断意见与其“冻对”组织的常规石蜡-HE片的病理诊断不一致时,该例的病理诊断一般应以石蜡-HE片诊断为准。
十、资料管理
手术中快速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的资料必须妥善管理,有关规定参见本章第五节。
第三节 细胞病理学检查常规
一、申请单和标本的验收、编号和登记
(一)病理科应参照本章第一节(常规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常规)中“一”和“二”项的规定,进行细胞病理学检查(细胞学检查)申请单和标本的验收、编号和登记。
(二)用于细胞学检查的标本必须新鲜,取材后应尽快送至病理科(或细胞病理学室,下同);病理科核验检材无误后,应尽快进行涂片和染色。
(三)病理科验收标本人员不得对申请单中由临床医师填写的各项内容进行改动。
二、细胞涂片、组织印片和压片的基本要求
(一)细胞涂片、组织印片和压片(参见第3章第二节)。
(二)肿物细针穿刺物涂片
1、应由掌握细针穿刺技术的注册医师或注册助理医师,按照 细针穿刺技术操作常规,亲自对确有适应症且无禁忌症的患者采取穿刺物。
2、适应症:通常为:
(1)浅表肿物:乳腺、甲状腺、涎腺、淋巴结、前列腺、皮下软组织和骨等。
(2)胸腔肿物:肺、胸膜和纵隔等。
(3)腹腔肿物:肝、胰、肾、肾上腺、腹腔内、腹膜后和盆腔内等。
(4)颅内肿物。
3、禁忌症:患者有难以控制的咳嗽、肺动脉高压症、进行性肺气肿、出血性体质及“晕针史”等。
(三)对于核验无误的送检标本,应立即依序进行:①涂片、印片或压片,②固定和③染色。
三、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及其签发
(一)细胞病理学诊断可为临床医师诊断疾病(尤其是肿瘤)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二)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必须由具有主检资格的注册病理医师签署后发出。主检病理医师签名的字迹应能辨认。(三)细胞病理学诊断表述的基本类型
1、直接表述性诊断:适用于穿刺标本的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根据形态学观察的实际情况,对于某种疾病/病变做出肯定性(Ⅰ类)、不同程度意向性(Ⅱ类)细胞学诊断,或是提供形态描 述性(Ⅲ类)细胞学诊断,或是告知无法做出(Ⅳ类)细胞学诊断。[参考本章第一节的八(一)项:“病理学诊断表述的基本类型”]
2、间接分级性诊断:用于查找恶性肿瘤细胞的诊断。Ⅰ级:未见恶性细胞 Ⅱ级:查见核异质细胞 Ⅱa:轻度核异质细胞 Ⅱb:重度核异质细胞 Ⅲ级:查见可疑恶性细胞 Ⅳ级:查见高度可疑恶性细胞 Ⅴ级:查见恶性细胞
(四)细胞病理学诊断的局限性(假阴性或假阳性诊断)
1、假阴性:是指在恶性肿瘤患者的有关标本中未能查见恶性细胞。假阴性率一般为10%左右。因此,细胞病理学检查的阴性结果并不能否定临床医师的恶性肿瘤诊断。
2、假阳性:是指在非恶性肿瘤患者的有关标本中查见了“恶性细胞”。假阳性率通常≤1%。因此,细胞病理学诊断应密切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临床上未考虑为恶性肿瘤患者的阳性细胞学诊断应持慎重态度。
(五)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基本内容
1、患者的基本情况项目,包括病理号、姓名、性别、年龄、送检医院/科室(住院/门诊)、住院号/门诊号、送检/收验日 期等。
2、细胞病理学诊断的表述(参见上项“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表述的基本类型”)。
3、必要时或条件允许时,可酌情就细胞病理学诊断及其相关问题附加:①某些建议(例如进行其他有关检查、再做活检、病理科外病理学会诊、密切随查/随访等);②注释/讨论。
4、经过本病理科或/和科外病理会诊的病例,可将各方的细胞病理学诊断意见附于该例的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中。(六)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书写要求
1、参照本章第一节(“常规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常规”)中“八
(二)”项的有关规定。
2、计算机图文打印的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提供的细胞学图象应具有典型(代表)性,放大倍数适当。(七)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发送
1、病理科自接受送检标本至签发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时间,一般情况下为1~2个工作日。
2、因某些原因(包括特殊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疑难会诊等)不能如期签发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时,应以口头或书面告知有关临床医师或患方,说明迟发报告书的原因。
3、病理科应有专人发送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住院患者的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应发送至有关临床科室;本院门诊患者和外院患者的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发送方法由各医院病理科自行制 定。
4、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经收人员(包括患方人员)必须履行病理科规定的签收手续。
5、已由病理科发出的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书被遗失时,一般不予补发;必要时,经病理科主任同意可以抄件形式补发。
四、资料管理
细胞病理学检查的资料必须妥善管理,有关规定参见本章第四节。
第四节 病理学检查资料的管理
一、概
述
(一)常规活检、手术中快速活检、细胞病理学检查和尸检等的文字资料(含电子信息资料)、非文字资料(组织的石蜡包埋块、切片等)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均为有价值的医学资料,皆由受理病理学检查的病理科按照本规范规定的期限妥为保存。病理科必须设立病理档案资料室和制订病理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包括病理检查资料的归档、借用和归还手续等),并有专人管理。应积极实行病理学检查资料的计算机管理。
(二)各种病理学检查的文字资料应装订成册保存。
(三)据以做出常规活检、快速活检、尸检病理学诊断的原始组织学切片和查见肿瘤细胞或可疑肿瘤细胞的玻片必须妥善保存。未查见恶性肿瘤细胞的玻片,于诊断报告书发出后保存2周。
二、患者查询病理学检查资料的期限(一)门诊患者为送检后15年。(二)住院患者为送检后30年。
三、活检、尸检大体标本的保存期限
(一)活检:自签发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之日起保存2~4周,具体保存期限由各医院自行规定。
四、病理学检查资料的借用
(一)医院必须制订关于借用病理学检查资料的办法并严格实施。
(二)关于患方借用病理组织学切片,应注意:
1、患方人员申请借用有关患者的活检切片、尸检切片时,应按照医院制定的有关规定办理手续。
2、申请借用切片的患方人员必须:①出示本人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并保留其复印件;②填写借片申请单并签名;③支付规定的借片押金(待归还切片时退还)。
3、病理科据以作出诊断的原始切片一般不外借,通常借出(或售出)相关病例的复制切片。复制切片借出(或售出)前,应确认该切片的病变与原切片相同或基本相同。
4、患方借出的切片应妥善保存,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归还。患方借出的切片若有破损、丢失等,应按规定支付赔偿金,并承担相应责任。
5、病理科因故不能向患方出借或出售有关切片时,由双方协商解决病理学会诊问题。病理科可酌情允许患方邀请外院的病理医 师前来病理科阅片;有条件的单位可酌情进行远程病理会诊。
(三)关于患方借用细胞病理学玻片
1、一个病例的同一次检查有多张查见恶性肿瘤细胞的“阳性片”或“可疑阳性片”时,可允许患方借用其中的一张。借用手续参见上项(二)。
2、一个病例仅有一张为查见恶性肿瘤细胞的“阳性片”或“可疑阳性片”时,该阳性片或可疑阳性片原则上不予外借。其会诊问题由双方协商解决。病理科可酌情允许患方邀请外院的病理医师前来病理科阅片。
(四)关于借用检材组织的石蜡包埋块
1、活检和尸检检材组织的石蜡包埋块(简称蜡块)是无法复制的病理学检查资料,属于诊断病理学的重要基础档案,原则上不外借。必要时,可由病理科向患方提供未经染色的切片(通称白片)。
2、患方外借病理切片会诊时,受理会诊的病理科若确实需要有关病例病理检材的蜡块,可由有关病理科双方协商解决。
第五节 病理学会诊
一、具有一定规模的病理科应定期举行科内病理会诊或读片讨论会。
二、积极推动建立地域性病理会诊中心。
三、加强临床-病理会诊。
四、应由具有高级职称的病理医师接受病理科内、外的病理学 会诊。
五、接受外院的病理会诊时,由会诊的病理医师签发《病理学会诊咨询意见书》,并在该《意见书》上写明:“病理医师个人会诊咨询意见,仅供原病理诊断的病理医师参考”。由作出原病理诊断的病理医师自行决定是否采纳病理会诊咨询意见和采纳的程度。做出原诊断的病理科应将《病理会诊咨询意见书》的原件或其复印件贴附于有关患者的病理检查记录单上,一并归档。
六、加做相关技术检测方能作出诊断的会诊病例,会诊医师应在《意见书》中予以说明,并向患方进行适当解释。
七、对病理诊断时间较为长久病例的会诊,应考虑到做出原诊断时期的诊断病理学理论、技术水平、相应病变/疾病的定性诊断标准和原诊断病理科当时的客观条件。
八、有条件的病理科可开展远程病理会诊。
第六节 病理科的基本设施
一、病理科基本设施的指导原则(一)保证病理科完成基本工作任务。(二)保护病理工作人员免受污染。(三)保护环境免受污染。
二、病理科的基本工作空间
(一)病理科的常规工作需要在下列的各自独立的房间内进行:
1、收发室(检材的接收、登记,病理诊断报告书的发放,病理资料查询等)
2、巨检和取材室(检材的肉眼检查和切取组织块,贮存取材后的剩余检材)
3、常规切片前的预处理室(组织块的脱水、透明和浸蜡)
4、制片室(石蜡切片/冷冻切片/细胞学涂片的制做和染色)
5、病理组织学诊断室
6、细胞病理学诊断(酌情附设组织穿刺室)
7、病理会诊室
8、病理档案资料室
9、大体标本制作室和陈列室
10、储藏室
(二)病理标本巨检和取材室
1、便于清洗、消毒的屋顶、室壁和地面装修
2、室内紫外线消毒设备
3、室内高效通风设施
4、封闭式高效能通风柜厨(用于巨检和取材,应便于清洗、消毒,并安装足够照明和紫外线消毒设备)
5、合于个人和环境防污染要求的上、下水系统(包括独立的污水排泄系统和污水处理池)
6、流水冲洗装臵
7、冷水和热水供给系统
8、标本储存柜(安装排风设备)
9、隔离服装(消毒后使用)
10、其他相关设备。
(三)常规切片的预处理室和常规/快速制片室
1、排放有毒物质的室内高效通风设施(用于组织块和石蜡切片的人工脱水流程)
2、符合个人和环境防污染要求的上、下水系统(包括独立的污水排泄系统和污水处理池)
3、室内紫外线消毒设备
4、封闭式高效能通风柜厨(用于人工脱水流程)
5、实验台
6、脱水设备:①人工脱水器具或/和②半自动或全封闭自动脱水机
7、组织块石蜡包埋机
8、石蜡切片机 *9.恒温冷冻切片机
*10.石蜡快速切片机 [* 9和10:两项皆配备或配备一项] #11.一次性切片刀及其配套部件
#12.切片刀和磨刀机[# 11和12:两项皆配备或配备一项]
13、冰箱
14、恒温箱
15、烤箱
16、有关试剂和试剂柜
17、天平
18、染色用器具
19、普通光学显微镜(用于染色质量控制)20、其他相关设备
(四)特殊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室
1、用于染色的实验室环境设施和染色的常规设备[参见上文:(三)常规切片的预处理室和制片室]
2、微波炉或其他抗原修复设备
3、有关试剂和试剂柜
4、其他相关设备
(五)病理组织学诊断室和病理会诊室
1、双筒显微镜(每名病理医师配备一台)
*
2、双头和/或多头显微镜(用于共览会诊和培训示教)*
3、计算机和打印机(酌情连接局域网,用于病理学检查资料的储存和调阅)
*4.显微摄影设备,计算机图像分析、电子图像存储和放映设备
[* 2~4:具有一定规模的病理科配臵]
5、其他相关设备(六)病理档案资料室
1、用于储存切片、蜡块和文字资料的柜具
2、计算机和打印机(酌情连接局域网,用于病理学检查资料的储存和调阅)
3、其他相关设备
(七)必要的专业参考书和基本的专业期刊(具有一定规模的病理科应设立图书资料室)
(八)病理大体标本制作室和陈列室
1、制作病理大体标本的工具
2、其他相关设备
(九)办公室:必要的办公设备(十)储藏室:必要设施(十一)淋浴室:必备设施
四、细胞病理学检查工作的基本设施(一)肿物穿刺取材室:
1、便于清洗、消毒的屋顶、室壁和地面装修
2、室内紫外线消毒设备
3、用于实施穿刺术的检查床、椅
4、穿刺用器械和器械柜
5、穿刺用、急救用药物和药品柜
6、其他相关设备(二)细胞学涂片制片室:
1、用于染色的实验室环境设施和常规设备[参见本节的三(三)项:“常规切片的预处理室和常规/快速制片室”])
2、可调速离心机
3、自动细胞病理学检查系统(具有一定规模的病理科,酌 情)
4、其他相关设备
(三)细胞病理学诊断室:参见本节的三(五)项(病理组织学诊断室和病理会诊室)。
第三章 病理学基本技术规范 第一节 病理组织学诊断检材的制备技术
一、组织的固定
㈠凡需要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的标本(器官或组织),于离体(活体或尸体)后,应尽快臵放(浸泡)于装有足够量固定液的容器中固定。固定液量应为被固定标本体积的5~10倍。臵放标本的容器大小视标本和固定液的体积而定,应适当大一些。临床科室切取的标本臵放于容器中固定后,应尽快送交病理科继续固定。未能及时、充分固定的干涸或腐败标本不能再进行固定和用于制做切片。
㈡常规固定液为4%中性甲醛(10%中性福尔马林),应预先多量配制贮存,以备随时使用。小标本的固定时间为4——6小时,大标本为18——24小时或更久。
㈢根据病理学特殊检查(特殊染色和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核酸分子杂交染色、电镜观察等)的需要,应选用其他适宜的固定液进行固定[参见后述的“㈦固定液的常用种类和制备”]。
㈣器官、组织固定的基本方法 [另参见本章第四节(病理标本的肉眼检查和组织学切片取材技术)]
1、食管、胃、肠、胆囊、膀胱等空腔器官:依规范方法剪开后,按其自然状态平铺于硬纸板上(重点暴露黏膜面或内表面的病变处),并用大头针将标本边缘处固定于纸板上,然后放入4%中性甲醛中固定(黏膜面或内表面朝向容器的液面,并覆盖薄层脱脂棉)。
2、肝、脾:由器官背面,沿其长轴每间隔1.5~2.0cm纵向平行剖开,切成数片。将每片肝或脾轻轻地平放于装有4%中性甲醛的容器中,容器底面衬以脱脂棉。应避免标本弯曲和相互间的叠压。
3、肺叶:放入固定液中的肺叶漂浮于液面,需在肺表面覆盖薄层脱脂棉。必要时从支气管注入适量4%中性甲醛。
4、肾:沿肾外缘中线朝肾门方向作一水平切面(深达于肾盏),再行固定。
5、淋巴结:先用4%中性甲醛固定1小时后,再沿其长轴切成数片(厚2 ——3mm),继续固定。
6、骨组织:先锯成小片(若是长骨应作横向锯片),在4%中性甲醛中固定24小时后,再进行脱钙。
7、微小组织或液体沉淀物:先用拭纸或滤纸妥为包裹(需用大头针扎牢),然后放入专用小盒内进行中性4%甲醛固定,以防检材遗失。
8、凡进入固定程序的标本必须连带其正确无误的病理检验号(病理号)。
㈤多数固定液对人体有害,需要防护,必须在封闭的通风条件下进行操作。
㈥组织块的切取和固定:①由较大标本切取用于制作切片的组织块(取材)时,应与标本的断面平行,组织块厚度一般为0.3 cm(不应>0.5cm),面积一般在1——1.5×1——1.5以内。②切取组织块的形状,在充分包括肉眼病变的前提下尽量规则些(例如方形、矩形、三角形等);由一个标本切取的多块组织的形状有所不同,便于蜡块与其相应切片的核对。③固定组织块的固定液量,一般应为组织块总体积的5~10倍以上。④室内常温(25℃左右)下的固定时间为3~24小时;低温(4℃)下的固定时间应延长。⑤固定组织块的容器要大一些。⑥组织块固定期间需要间断地轻摇或搅动固定液以利于固定液的渗入。
㈦常用固定液 1、4%中性甲醛(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
甲醛(40%)
ml 无水磷酸氢二钠
6.5g 磷酸二氢钠
4.0g 蒸馏水
900ml
2、乙醇-甲醛(酒精-福尔马林,AF)固定液 甲醛(40%)100ml
95%乙醇 900ml [说明]一般组织块经乙醇-甲醛固定1~2小时后,即可移入95%乙醇内脱水。
3、Carnoy固定液 无水乙醇 60ml 氯仿 30ml 冰醋酸 10ml [说明]组织化学染色的常用固定液,组织经Carnoy液固定1~2小时后,即可移入无水乙醇中脱水。
4、Zenker固定液 升汞 5.0g 重铬酸钾 2.5g 硫酸钠 1.0g 蒸馏水(加至)
100ml [说明]配制本液时,先将升汞溶于蒸馏水中、加温至40~50℃溶解后,再加入重铬酸钾,最后加入硫酸钠,贮存待用。使用前加入5ml冰醋酸,混合。组织块需固定12~24小时。切片染色前,需进行脱汞沉淀处理。
5、Bouin固定液
饱和苦味酸水溶液(约1.22%)75ml 甲醛(40%)
25ml
冰醋酸
5ml
[说明]本液临用时配制。组织块臵于Bouin液固定12~24小时即可(小块组织只需固定数小时)。经Bouin液固定的组织被苦味酸染成黄色,可用水洗涤12小时后进入乙醇脱水(兼脱色)。不必将组织中的黄色除净(残存于组织中的苦味酸无碍染色)
6、过碘酸-赖氨酸-多聚甲醛固定液(PLP)A液: 赖氨酸
1.827g
蒸馏水
50ml 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4)
50ml
B液:8%多聚甲醛水溶液
100ml [说明]本液临用时配制:取A液3份、B液1份,混合后,加入过碘酸钠,使液体终浓度为2%。组织块在4℃下固定36~54小时。本液对细胞结构和抗原性保存较好。
7、B5(醋酸钠-升汞-甲醛)固定液 无水醋酸钠 1.25g 升汞 6.0g 蒸馏水 90ml [说明]将以上物质混合、溶解,使用前加入甲醛10ml。本液多用于固定淋巴组织。染色前应进行脱汞沉淀处理。如不加甲醛称为B4固定液(蒸馏水为100 ml)。
8、丙酮固定液
冷丙酮(4℃)固定液用于酶组织化学染色。细胞标本的免疫组化染色也常用冷丙酮固定10分钟。
二、常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常规切片)的制备
㈠组织块依序进行:①水洗,②脱水,③透明,④浸蜡,⑤包埋和⑥切片。
㈡组织切片制备及其HE染色过程中使用的乙醇、丙酮、二甲苯、石蜡等为易燃、有毒物,必须专人管理,2m以内不得有明火,局部环境应有良好的通风和消防设施。
㈢常规切片的手工操作(步骤次序和各步骤的持续时间)
1、水洗:用流水冲洗已经固定的组织块30min。
2、脱水(常温下)
(1)乙醇-甲醛(AF)液固定
60~120min(2)80%乙醇
60~120min(3)95%乙醇Ⅰ
60~120min(4)95%乙醇Ⅱ
60~120min(5)无水乙醇Ⅰ
60~120min(6)无水乙醇Ⅱ
60~120min(7)无水乙醇Ⅲ
60min [注意事项]①未经充分固定的组织不得进入脱水程序。②用于脱水的试剂容积应为组织块总体积的5~10倍以上。③自低浓度乙醇向高浓度乙醇逐级移进脱水。④脱水试剂应及时过滤、更换(500ml乙醇可用于500个组织块脱水;加入硫酸铜的无水乙醇变蓝时,提示需要更换)。⑤较大组织块的脱水时间长于较小者,应将两者分开进行脱水。⑥组织臵于无水乙醇内的时间不宜过长(以
免硬化)。⑦丙酮脱水性能强,会使组织块过缩、硬脆,不宜用以替代无水乙醇。
3、透明
(1)二甲苯Ⅰ
20min(2)二甲苯Ⅱ
20min(3)二甲苯Ⅲ
20min [注意事项]①二甲苯的容积应为组织块总体积的5~10倍以上。②组织块在二甲苯中透明的时间不宜过长(以防组织硬、脆),并依不同种类组织及其大小而异;组织呈现棕黄或暗红色透明即可。③二甲苯应及时过滤、更换。④组织经二甲苯适度处理后不显透明时,常提示该组织的固定或脱水不充分,应查找原因并妥善处理。
4、浸蜡
(1)石蜡Ⅰ(45-50℃)
60min(2)石蜡Ⅱ(56-58℃)
60min(3)石蜡Ⅲ(56-58℃)
60min [注意事项]①熔化石蜡必须有专人负责,必须在熔蜡箱内或水浴中(70℃)进行,不得用明火加温。②熔蜡的容积应为组织块总体积的5~10倍以上。③组织块经二甲苯适度透明后方可转入浸蜡过程,应尽可能减少将透明后组织块表面的二甲苯带入熔蜡中。④浸蜡时间适宜,过短时浸蜡不充分(组织过软),过长时组织硬脆。⑤熔蜡应及时过滤、更换。
5、包埋
36(1)先将熔化的石蜡倾入包埋模具中,再用加热的弯曲钝头镊子轻轻夹取已经过浸蜡的组织块,使组织块的最大面或被特别指定处的组织面向下埋入熔蜡中;应将组织块平正地臵放于包埋模具底面的中央处;包埋于同一蜡块内的多块细小组织应彼此靠近并位于同一平面上;腔壁、皮肤和黏膜组织必须垂直包埋(立埋)。
(2)将与组织块相关的病理号小条臵入包埋模具内熔蜡的一侧。
(3)待包埋模具内的熔蜡表面凝固后,即将模具移入冷水中加速凝固。
(4)从包埋模具中取出凝固的包埋蜡块(简称蜡快),用刀片去除组织块周围的过多石蜡(组织块周围保留1~2mm石蜡为宜)。将包埋蜡块修整成为规则的正方形或长方形。
(5)将病理号小条牢固地烙贴在蜡块一侧(编号应清晰可见)。
(6)把修整好的蜡块烙贴在支持器上,以备切片。
(7)使用包埋机的方法按有关厂商的说明书操作。
(8)注意事项
①应将组织块严格分件包埋。包埋时一定要首先认真核对组织块的病理号(包括亚号)、块数和取材医师对包埋面的要求,准确地包入相应的病理号小条。发生包埋差错时,必须立即与取材医师和病理科当班负责人取得联系,及时处臵。
②必须严防各种异物污染,勿将无关组织(包括缝线、纸屑或
其他异物(尤其是硬质异物)埋入蜡块内。
③包埋过程要操作迅速,以免组织块尚未埋妥前熔蜡凝固。
④包埋用的熔蜡应纯净,熔点适宜。浸蜡Ⅰ用软蜡(熔点为45~50℃),浸蜡Ⅱ、Ⅲ和包埋用蜡均用硬蜡(熔点为56~58℃)。
⑤包埋用熔蜡使用前应将先静臵沉淀、过滤。
⑥熔蜡时不得使用明火,以防燃烧。包埋用熔蜡的温度应<65℃;包埋用的镊子不可加温过高,以免烫伤组织。
6、切片
(1)切片刀或一次性切片刀片必须锋利。使用切片刀时,必须精心磨备(在低倍显微镜下确认刀刃无缺口);使用一次性切片刀片时,应及时更新。
(2)载玻片必须洁净、光亮。
(3)将切片刀或刀片安装在持刀座上(以15°为宜)。
(4)将蜡块固定于持支持器上,并调整蜡块和刀刃至适当位臵(刀刃与蜡块表面呈5°夹角)。
(5)细心移动刀座或蜡块支持器,使蜡块与刀刃接触,旋紧刀座和蜡块支持器。
(6)修块(粗切):用右手匀速旋转切片机轮,修切蜡块表面至包埋其中的组织块完整地全部切到。修块粗切片的厚度为15~20μm。[注意:对于医嘱再次深切片(特别是在原切片中发现了有意义病变而进行的深切片),应尽量少修块,以尽量好地获
得有关病变的连续性。]
(7)调节切片厚度调节器(一般为4-6μm),进行切片,切出的蜡片应连续成带,完整无缺,厚度适宜(3~5μm)、均匀,无刀痕、颤痕、皱折、开裂、缺损、松解等。
(8)以专用小镊子轻轻夹取完整、无刀痕、厚薄均匀的蜡片,放入伸展器的温水中(45℃左右),使切片全面展开。[注意:必须水温适宜、洁净(尤其是水面);每切完一个蜡块后,必须认真清理水面,不得遗留其它病例的组织碎片,以免污染。]
(9)将蜡片附贴于涂有蛋白甘油或经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aminopropyltriethoxy silane,APES)处理过的载玻片上(HE染色时酌情使用,可省略,必要时)。蜡片应臵放在载玻片右(或左)2/3处的中央,留出载玻片左(或右)1/3的位臵用于贴附标签。蜡片与载玻片之间无气泡。
(10)必须立即在臵放了蜡片的载玻片一端(待贴标签的一端),用优质记号笔或刻号笔准确、清楚标记其相应的病理号(包括亚号)。[注意:必须确保载玻片上的病理号与相关组织石蜡包埋块的病理号完全一致,不得错写或漏写病理号。]
(11)将臵放了蜡片的载玻片呈45℃角斜臵片刻;待载玻片上的水分流下后,将其臵于烤箱中烘烤(60~62℃,30-60min),然后即可进行染色。
(12)注意事项
①组织块固定、脱水、透明和浸蜡的质量直接影响切片制备。
切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首先应注意从切片前的上述各环节中寻找原因。
②切片机的质量是制备优质切片的重要前提。要使用质量好的切片机,规范地切片,精心维护切片机。
③经由内窥镜、穿刺等获取的细小组织,应间断性连续切片多面(一般至少制备6张蜡片,必要时制备更多张)。需作特殊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等的病例,可预制蜡片备用。
④切片人员应细心操作,防范被切片刀具割伤。
㈣常规切片的自动组织处理机操作(步骤次序和各步骤的持续时间,总计需要14小时)
1、乙醇-甲醛(AF)固定液
2×60min 2、95%乙醇Ⅰ
2×60min 3、95%乙醇Ⅱ
2×60min
4、无水乙醇Ⅰ
60min
5、无水乙醇Ⅱ
60min
6、二甲苯Ⅰ
30min
7、二甲苯Ⅱ
30min
8、石蜡Ⅰ
30min
9、石蜡Ⅱ
60min
10、石蜡Ⅲ
90min
11、包埋
(1)手工常规包埋:参见上述的“㈠手工操作”项。
40(2)用组织包埋机时,按有关厂商说明书的规定操作。
13、切片:参见上述的“㈠手工操作”项。
14、注意事项
(1)必须按有关说明书的规定,使用和维护自动组织处理机、包埋机、磨刀机、封盖玻片机等仪器等。
(2)要严防因停电、机械故障等造成的组织块损坏。一旦发生此类事故,必须及时向科主任报告,尽快采取应急措施妥善处臵。
(3)使用自动组织处理机时:①合理设定的运行时间(充分利用夜间)。②固定、脱水的环境温度不得>30℃。③乙醇、二甲苯和熔蜡的容积,要大于组织块总体积的5~10倍以上,并应经常过滤,保持清洁;应经常检查试剂的浓度,及时更新。④对于多量组织块,可按其大小分批进行处理;小块组织可适当缩短处理时间。
三、快速石蜡包埋组织切片的制备
㈠煮沸固定切片法
1、固定:切取大小适宜(厚度<2mm)的组织块,尽快臵入装有5-8ml 10%中性4%甲醛的试管中煮沸1min,然后已入冷水中。
2、脱水
(1)将已经煮沸固定的组织块取出,用刀片将其厚度修切至<1.5mm,随即臵入盛有5-8 ml丙酮的试管中,煮沸2 min,然后将丙酮倾弃。
(2)再向该试管中重新加入5-8 ml丙酮并煮沸2min。如此
重复3-4次。
3、浸蜡:将已经丙酮脱水的组织块由试管中取出,用吸水纸去除其表面液体,随即臵入75~80℃熔化的石蜡中,待组织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时(约需30s),即可包埋。
4、包埋、切片和染色。
(1)用热镊子将预制的蜡块表面熔化,埋入已经浸蜡的组织块。
(2)待埋入组织块的蜡块表面凝固后,即用载玻片轻压蜡块表面片刻,使蜡块表面平整。
(3)将蜡块臵入冰水中,使其变硬。
(4)迅速切片,裱片后用吸水纸去除载玻片上的水分。
(5)将载玻片用火焰烘干(勿距火焰太近)。
(6)迅速进行HE染色。
5、注意事项
(1)为了尽量缩短制片时间,必须预先作好有关准备工作,备齐取材用具、试管、固定液、丙酮、酒精灯、火柴(或其他引火器)、包埋用蜡块、载玻片和染色试剂等,放在固定部位待用。
(2)全部制片过程一般在20~25min内完成。
(3)制片后剩余组织块应作常规石蜡包埋切片染色,进一步诊断。
(4)含脂肪较多的组织,须经多次丙酮处理。
(5)用于组织固定、脱水、透明的试剂和浸蜡用的石蜡应及
时过滤、更换。
(6)丙酮、乙醇、二甲苯等为易燃物,进行上述各项流程时,2m距离内不得存在明火。加温脱水和浸蜡过程必须应用隔水温箱,不得使用干烤箱操作。
㈡超声波快速处理仪石蜡切片法(参照有关厂商的说明书操作)。
四、冷冻组织切片的制备
㈠应用恒冷箱切片机制备切片:是目前最适用方法。恒冷箱切片机种类较多,应严格按有关厂商的说明书操作。用于切片的标本必须未曾固定。
㈡应用开放式冷冻切片机制备切片
1、二氧化碳制冷切片
(1)将组织块放在冷冻台上,滴加OCT或羟甲基纤维素液于组织块周围(将组织块包埋),使固定在切片机上的切片刀接近组织块表面。
(2)间断开放液态二氧化碳桶的开关,喷冻组织块和切片刀,使组织块冻结和切片刀制冷。
(3)迅速移动切片刀进行切片:先将组织块修平,然后调节厚度至8-12μm处进行切片。
(4)用毛笔将切片展开,贴附于载玻片上,稍干后,臵于冷冻切片固定液中固定1min,随即进行HE染色。也可用毛笔将切片托入水中,再用玻璃弯针将切片移至染色皿中进行染色。
43(5)组织块也可先在4%中性甲醛中煮沸固定1min,水洗后再行冷冻切片。
㈢注意事项
1、制作冷冻切片所需的试剂和设备等应处于随时可供使用状态。
2、切取的组织块大小适宜(厚度<2mm),并尽快臵于冷冻组织切片机上制备切片。
3、调节冷冻程度,试切合适时便迅速切片。冷冻不足无法切片,冷冻过度切片易碎。
4、冷冻切片固定液(1)乙醚-乙醇液
无水乙醚
1份
95%乙醇
1份
(2)乙醇-冰醋酸液
95%乙醇
100ml
冰醋酸
3~5滴
第二节 细胞学诊断检材的制备技术
一、细胞涂片、组织印片和压片的制备
(一)涂片质量的基本要求
1、将检材涂布于载玻片的右(或左)2/3处,另1/3部位粘贴标签。
2、单向涂布检材,避免细胞变形。
3、均匀涂布检材,涂片厚薄适当。
4、红细胞过多的涂片,可酌情进行溶解红细胞处理。
(二)涂片方法
1、涂抹法:用棉签或针头将标本单向、均匀地涂抹于载玻片上。
2、拉片法:将一滴检材臵于一张载玻片上,再用另一张载玻片叠加其上并予轻压,再将该两张载玻片朝反向拉动,从而获得两张涂片。
3、推片法:将一滴检液臵于载玻片的右端,再用另一张窄边光滑的载玻片作为推片,并以与滴液载玻片成40°夹角、自右向左匀力推动检液,形成涂片。
(三)痰涂片的制作
1、送检的痰液应是由肺内咳出,最好是清晨空腹时自肺内深咳出的痰液。
2、核查无误的收验痰液,应立即制作涂片(通常为2~3张)。
3、用细签或无钩镊子挑取痰液臵于载玻片上,并左右往复薄涂,随即投入固定液中。
4、痰液中呈现下列性状的成分可能含有癌细胞,应注意挑取制作涂片:①血丝;②灰白色痰丝(形如白色细线,微细螺旋状,牵引时可伸长);③透明痰液(可拉成较长细丝)。[及时在细胞学检查申请单上记录痰液性状]
5、检查痰液中的肿瘤细胞,一般应连续送检3次。
(四)黏膜、皮肤表面刮取(刷取、拉取)物和分泌物的涂片的制作
1、阴道排出物、子宫颈刮取物涂片:通常由妇产科医师将已制作、固定后的涂片送交病理科检查。[注意由子宫颈外口上皮移行带刮取细胞涂片]
2、支气管镜、胃镜等内腔镜的黏膜刷取物涂片(黏膜刷片):刷片通常由内腔镜医师制作、固定后送交病理科检查。
3、食管、胃拉网涂片:由食管拉出的套网气囊适量放气后,将气囊套网在载玻片滚动涂片,尤应将套囊上血丝、灰白色物制作涂片;涂片通常由有关临床医师将已制作、固定后的刷片送交病理科检查。套网中的小块组织可用来制作石蜡包埋切片。
4、眼、耳、鼻、咽、口腔、皮肤等处病变(溃疡性病变等)的分泌物涂片。
(五)液体涂片的制作
液体标本(检材)包括乳头溢液、胸水、腹水、尿液、胃液、脑脊液、穿刺液、冲洗液、灌注液等。除乳头溢液外,其他液体检材一般均应先行离心(2000r/min,10~20min)后,取其沉淀物制作涂片;液体检材也可用细胞涂片离心机(cytospin)直接制作细胞涂片。制作好的涂片应立即固定和染色。[及时在细胞学检查申请单上记录液体标本的性状和数量]
液体标本的离心沉淀物较多时,将制作涂片后剩余的沉淀物固定于4%中性甲醛中1h,然后用檫镜纸或绸布将其包裹,制作石蜡
包埋切片。
1、胸水和腹水
(1)由患者体内抽取的胸水或腹水应尽快送交病理科验收,检液量以200~500ml为宜。因故(例如远途)延时送达时,需在标本中加入40%的甲醛(加入量为送检胸水、腹水量的1/5),或加入等量的50%乙醇-生理盐水。
(2)胸水、腹水的离心:采取容器底部的液体10ml(包括可能存在的沉淀物),移入离心管内进行离心。
(3)离心后,倾去全部上清液,将离心管底部含有沉淀物的液体摇匀并用吸管吸出适量,滴注于载玻片上,制作涂片。
2、尿液
(1)制作方法同胸、腹水。
(2)尿液含有胶状物时,应先将其除去。清除方法:用0.5ml/L氢氧化钠调节尿液Ph至6.0;离心后,倾去上清液,再向沉淀物中加入95%乙醇5~10ml/L(固定细胞),静臵5min后加入蒸馏水并轻摇(溶去胶状物);再次离心后,取沉淀物制作涂片。检查尿液中的肿瘤细胞,一般应连续送检3次。
3、胃液、胃冲洗液:制作方法同胸、腹水。
4、脑脊液
(1)制作方法同胸、腹水。
(2)脑脊液内细胞一般较少,可用微孔滤膜过滤法、沉淀法或纤维捕捉法收集细胞,制作涂片。
5、冲洗液、灌洗液、穿刺液涂片的制作:参见上述的胸水、腹水项。
二、肿物细针穿刺物涂片的制备
(一)实施细针穿刺术前的准备工作
1、实施细针穿刺术的病理医师应先了解患者临床情况,向患者和/或患者授权人说明实施穿刺术的意义、局限性和其他相关问题等,取得患者和/或患方的知情和理解,并签署由各医院制订的《申请实施细针穿刺术细胞病理学诊断患方知情同意书》。
2、合格的手术操作环境。
3、必备的适用手术器械和其他相关设施。
(二)肿物穿刺术的操作要点:
1、确认肿物部位并估计其大小、与皮表距离和质地(实/囊性、硬度等),以指导穿刺的方向、深度和用力程度。
2、必须严格实行无菌操作。
3、根据肿物大小及其血供情况选择适用型号的穿刺用针头。穿刺用针头的外径为0.6~0.9mm,安臵在2ml或10ml的一次性空注射器上。
4、针吸法穿刺术操作要点
(1)进行穿刺前,先将安装了穿刺用针头的空注射器管芯外拉2cm;然后,用手固定肿物,将安装在空注射器上的穿刺用针头刺入肿物(注射器内无空气)。
(2)迅速上下提插注射器管芯10~20次(其间变换针头方向
3~4次),遂使肿物不同部位的多较内容吸进入针头和注射器内。
(3)将注射器与针头分离(管内负压因而解除);随后,再将该注射器与仍插于肿物内的针头相接,拔出针头,穿刺结束。
(4)迅速推动注射器的管芯,尽快地将位于穿刺针头内的少量吸出物排射在2~3张清洁的载玻片上,进行涂片。
5、涂片方法:用针头将载玻片上的吸出物轻轻均匀拨开,或用推片法朝一个方向展开(不可双向往返推移)。
6、吸出物过少时,可用向离心管内冲洗穿刺针头;再将冲洗液离心,然后取其沉淀物涂片[参见上述一
(五)项“液体涂片的制作”]。
7、吸出物较多时,可适量50%乙醇-生理盐水液将涂片后注射器和针头内剩余的吸出物冲洗至离心管中,离心后,取其沉淀物制作常规石蜡包埋切片。
8、吸出物中含有细小组织块时,应将其制作常规石蜡包埋切片。
9、内脏肿物穿刺时,必须在影象学检查的引导下用较长细针进行穿刺。
10、穿刺操作完成后,即在细胞病理学检查单上书写穿刺记录。
三、组织印片、压片的制备
(一)组织印片:
1、用锋利刀片剖开刚切取的新鲜肿瘤组织或淋巴结等,然后用清洁载玻片轻压于组织剖面处,将组织表面的细胞成分印在玻片上。用稍微加温的载玻片制备印片时,可印得较多细胞。
2、制作淋巴结印片前,应先用滤纸吸去淋巴结切面上的血液、组织液。
(二)压片:
1、选取微小薄片组织平铺于一张载玻片上,再用另一张载玻片叠加其上并予轻压。
2、脑组织质软,易于制作压片;稍硬的组织需切成细碎薄片制作压片。
四、涂片的固定
(一)用于HE染色和巴氏染色的涂片必须湿固定,即涂片后立即进行固定。乳头溢液涂片和液体标本离心沉淀物涂片,应待涂膜潮干(即周膜稍干而其中央区域未干)时进行固定。用于瑞氏染色、May-Grünwald姬姆萨染色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的涂片,必须干固定,即待涂片稍干后再进行固定。
(二)固定液
1、乙醇-冰醋酸液:95%乙醇∶冰醋酸=99∶1。常用。
2、乙醇-乙醚液:95%乙醇49.5ml, 乙醚49.5ml, 冰醋酸1ml。较常用。
3、甲醇:滴加在干燥涂片上,用于瑞氏染色、May-Grünwald姬姆萨染色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第二篇:《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病理学分册》(范文)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
第1章 总 则
一、为提高病理学诊断质量,促进临床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 业医师法》精神,结合医院病理科工作的特点,制定本规范。
二、医院病理科和承担医院病理科任务的医学院校病理教研室的主要临 床任务是通过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简称活检)、细胞病理学检查(简 称细胞学检查)和尸体剖检(简称尸检)等作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或 称病理诊断)。具有一定规模的病理科,应积极开展教学、培训病理医 师和科学研究等项工作。
三、病理学诊断是病理医师应用病理学知识、有关技术和个人专业实践 经验,对送检的患者标本(或称检材,包括活体组织、细胞和尸体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合有关临床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后,作出的关于 该标本病理变化性质的判断和具体疾病的诊断。病理学诊断为临床医师 确定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疾病预后和总结诊治疾病经验等提 供重要的、有时是决定性的依据,并在疾病预防,特别是传染病预防中 发挥重要作用。
四、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或称病理诊断报告)是关于疾病诊断的重要医 学文书。当涉及医、患间医疗争议时,相关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具有法 律意义。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应由具有执业资格的注册主治医师以上(含 主治医师)的病理医师签发。各医院可酌情准予条件适宜的高年资病理 科住院医师试行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低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病理 科进修医师和非病理学专业的医师不得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五、病理学检查是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为确立疾病诊断而进行的合作行 为,是有关临床科室与病理科之间特殊形式的会诊。临床医师和病理医 师双方皆应认真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发出的会诊邀请单。病理 学检查申请单的作用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传递关于患者的主要临床 信息(包括症状、体征、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和手术所见等)、诊断意向 和就具体病例对病理学检查提出的某些特殊要求,为进行病理学检查和 病理学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依据。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疾病诊治 过程中的有效医学文书,各项信息必须真实,应由主管患者的临床医师 亲自(或指导有关医师)逐项认真填写并签名。
七、临床医师应保证送检标本与相应的病理学检查申请单内容的真实性 和一致性,所送检材应具有病变代表性和可检查性,并应是标本的全 部。
八、患者或患者的授权人应向医师提供有关患者的真实信息(包括姓 名、性别、年龄、病史和可能涉及诊断需要的隐私信息)。病理医师应 尊重和保护患者的隐私。患者或患者的授权人应保证其自送检材的真实 性、完整性和可检查性。
九、病理科应努力为临床、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遵照本规范的要求加 强科室建设,制订完善的科室管理制度,并实施有效的质量监控。
十、病理科工作人员应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病理医师应及时对标 本进行检查和发出病理学诊断报告书,认真对待临床医师就病理学诊断 提出的咨询,必要时应复查有关的标本和切片,并予以答复。病理科技 术人员应严格执行本规范的技术操作规程,提供合格的病理学常规染色 片、特殊染色片和可靠的其他相关检测结果,并确保经过技术流程处理 的检材真实无误。
第2章 病理学检查常规
第一节 普通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常规
一、申请单和标本的验收
(一)病理科应有专人验收普通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常规活检)申 请单和送检的标本。
(二)病理科验收人员必须:
1. 同时接受同一患者的申请单和标本。
2. 认真核对每例申请单与送检标本及其标志(联号条或其他写明患者 姓名、送检单位和送检日期等的标记)是否一致;对于送检的微小标 本,必须认真核对送检容器内或滤纸上是否确有组织及其数量。发现疑 问时,应立即向送检方提出并在申请单上注明情况。
3.认真检查标本的标志是否牢附于放置标本的容器上。
4.认真查阅申请单的各项目是否填写清楚,包括:①患者基本情况[姓 名、性别、年龄,送检单位(医院、科室)、床位、门诊号/住院号、送 检日期、取材部位、标本数量等],②患者临床情况[病史(症状和体 征)、化验/影象学检查结果、手术(包括内镜检查)所见、既往病理学 检查情况(包括原病理号和诊断)和临床诊断等]。5.在申请单上详细记录患者或患方有关人员的明确地址、邮编及电话号 码,以便必要时进行联络,并有助于随访患者。
(三)验收标本人员不得对申请单中由临床医师填写的各项内容进行改动。
(四)下列情况的申请单和标本不予接收:
1.申请单与相关标本未同时送达病理科;
2.申请单中填写的内容与送检标本不符合;
3.标本上无有关患者姓名、科室等标志;
4.申请单内填写的字迹潦草不清;
5.申请单中漏填重要项目;
6.标本严重自溶、腐败、干涸等;
7.标本过小,不能或难以制做切片;
8.其他可能影响病理检查可行性和诊断准确性的情况。
病理科不能接收的申请单和标本一律当即退回,不予存放。
(五)临床医师采取的标本应尽快置放于盛有固定液(4%中性甲醛,即1 0%中性福尔马林)的容器内,固定液至少为标本体积的5倍。对于需作 特殊项目检查(如微生物、电镜、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的标 本,应按相关的技术要求进行固定或预处理。
(六)病理医师只对病理科实际验收标本的病理诊断负责。
(七)病理科应建立与送检方交接申请单和标本的手续制度。具体交接方 法由各医院病理科自行制订。
二、申请单和标本的编号、登记
(一)病理科验收人员应在已验收的申请单上注明验收日期并及时、准确 编号(病理号),并逐项录入活检标本登记簿或计算机内。严防病理号 的错编、错登。
(二)标本的病理号可按年编序,或连续性(不分)编序。(三)同一病例同一次的申请单、活检标本登记簿(包括计算机录入)、放置标本的容器、组织的石蜡包埋块(简称蜡块)及其切片等的病理号 必须完全一致。
(四)病理科应建立验收人员与组织取材人员之间申请单和标本的交接制度。具体交接方法由各医院病理科自行制订。
(五)在病理科内移送标本时,必须确保安全,严防放置标本的容器倾 覆、破损和标本的散乱、缺失等。
三、标本的预处理
标本验收人员对已验收的标本酌情更换适宜的容器,补充足量的固定 液;对于体积大的标本,值班取材的病理医师在不影响主要病灶定位的 情况下,及时、规范地予以剖开,以便充分固定。
四、标本的巨检、组织学取材和记录
对于核验无误的标本,应按照下列程序进行操作:①肉眼检查标本(巨 检);②切取组织块(简称取材);③将巨检和取材情况记录于活检记 录单上(活检记录单印于活检申请单的背面)。巨检和取材的技术操作 参见第3章第四节。
巨检和取材时的注意事项:
(一)巨检和取材必须由病理医师进行,应配备人员负责记录。
(二)巨检和取材过程中,应严防污染工作人员和周围环境。
(三)标本一般应经适当固定后再行取材。已知具有传染性(例如结核 病、病毒性肝炎等)的标本,应在不污染环境和/或不扩散传染的原则 下,经必要的初步巨检或切开后,立即置于盛有足量固定液的专用容器 内,充分固定后再行常规巨检和取材。
(四)病理医师在对每例标本进行巨检和取材前,应与记录人员认真核对 该例标本及其标志与申请单的相关内容是否一致。若对申请单填写的内 容或/和标本有疑问(例如患者姓名有误,标本内容、数量、病变特征 与申请单填写的情况不符等),应暂行搁置,尽快与送检方联系,查明 原因,确保无误后,再行巨检和取材。必要时,可邀请有关临床医师共 同检查标本和取材。对于有疑问的标本,在消除疑问前不得进行巨检和 取材,应将有关标本连同其申请单一并暂时妥存。
(五)病理医师进行巨检和取材时,记录人员应根据病理申请单内容,向 巨检医师报告患者的基本临床情况、手术所见、标本情况(采取部位、数量等)和送检医师的特殊要求等,并如实、清楚地将病理医师的口头 描述记录于活检记录单上。必要时,应在活检记录单上(或另附纸)绘 简图显示巨检所见和标示取材部位。取材者应核对记录内容。
(六)具有医学学术价值的标本可摄影存档,并酌情妥为保存。
(七)病理科宜积极推行巨检和取材的录音记录。每次巨检和取材结束 后,应由专人立即对录音内容进行文字整理,记录于活检记录单上(手 录或用计算机录入、打印)。有关的录音资料应保存至病理诊断报告书 发出后两周。
(八)细小标本取材时,可用伊红点染并用软薄纸妥善包裹。
(九)每例标本取材前、后,应用流水彻底清洗取材台面和所有相关器 物,严防检材被无关组织或其他异物污染,严防细小检材被流水冲失。
(十)巨检和取材必须按照本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参见第3章第四 节)。对于由不同部位或不同病变区域切取的组织块,应在其病理号之 后再加编次级号(例如:-1,-2,-3,„„;A,,B,C,„„等)。
(十一)巨检/取材者和记录人员应相互配合、核查,确保所取组织块及 其编号标签准确地置于用于脱水的容器(脱水盒等)内。
(十二)标本巨检和取材后剩余的组织/器官应置入适当容器内,添加适 量4%中性甲醛并附有相关病理号和患者姓名等标志,然后按取材日期有 序地妥为保存。取材剩余的标本一般保存至病理诊断报告书发出后两 周。
(十三)病理医师在每批标本巨检和取材后,应与记录人员共同核对取材 内容,并在活检记录单/取材工作单上签名和签署日期。
(十四)取材后剩余的病理标本属于污染源,应遵照有关规定处理。
(十五)巨检/取材医师或记录人员与制片的技术人员认真办理交接手 续。具体交接方法由各医院病理科自行制订。
五、组织切片制备的基本要求
(一)组织制片过程中,应确保切片号与蜡块号一致。
(二)制片工作一般应在取材后2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含需要脱钙、脱脂 等特殊处理的标本)。
(三)制片完成后,技术人员应检查制片质量,并加贴标有本病理科病理 号的标签。常规石蜡-HE染色片的优良率应≥95%,优秀率不<35%。不合格切片应立即重做。切片质量的基本标准参见第3章第一节的附 表。
(四)制片过程发生意外情况时,有关技术人员和技术室负责人应及时向 科主任报告,并积极设法予以补救。
(五)制片完成后,技术人员应将所制切片与其相应的活检记录单/取材 工作单等进行认真核对,确认无误后,将切片连同相关的活检申请单/ 活检记录单/取材工作单等一并移交给病理医师。双方经核对无误后,办理移交签字手续。具体交接方法由各医院病理科自行制订。
(六)常规活检组织切片制备技术的基本要求参见第3章第一节。
六、组织切片的光学显微镜检查和病理诊断
(一)病理医师进行病理诊断时:
1.应认真阅读申请单提供的各项资料,必要时(尤其是疑难病例),应 向有关临床医师了解更多的临床信息。
2.应认真阅读活检记录单中关于标本巨检的描述;负责复检的病理医师 必要时亲自观察标本,补充或订正病变描述,指导或亲自补取组织块。
3.应了解患者既往病理学检查情况(包括切片的病理诊断和有关文字记 录):①由本病理科既往受理者,必须及时调阅相关切片等病理学检查 资料;②非本病理科既往受理者,应积极协助患者从有关病理科商借相 关切片等病理学检查资料参阅。
4.应在活检记录单上签署“医嘱”,告知技术人员进行必要的深切片、连切片、特殊染色和其他相关技术检测。
5.应全面、细致地阅片,注意各种有意义的病变。
(二)进行初检的病理医师,应提出初诊意见,送交主检病理医师复查。
(三)主检病理医师对难以明确诊断的病例,可以:
1.提请科内上级医师会诊或进行科内读片讨论(会诊);
2.与有关临床医师进行临床-病理会诊;
3.必要时约见患者(尤其门诊患者)或患者亲属(或其他患方相关人 员),了解病情,说明病理诊断的疑难情况和延期签发病理学诊断报告 书的原因等;
4.于签发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前进行科外病理会诊(“诊断报告前病理会 诊”),应将各方面会诊意见的原件(或复印件)作为档案资料贴附于有 关患者的活检记录单中备查;
5.必要时,建议临床医师重复活检,或密切随查。
(四)主检病理医师根据常规切片的镜下观察,结合标本巨检、相关技术 检查结果、有关临床资料和参考病理会诊意见等,作出病理诊断或提出 病理诊断意见(意向),清楚地书写于活检记录单的有关栏目中、并亲 笔签名。各方会诊意见不
一、难以明确诊断时,主检医师可参考会诊意 见酌情诊断,或在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中将各方会诊意见列出,供临床医 师参考。
(五)对打印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主检病理医师应与活检记录单上的病 理诊断文字进行核对,并亲笔签名。[参见本节下文:“
八、常规活检 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及其签发”]
七、相关诊断技术的选用
病理医师可借助于组织化学染色(包括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 色、电子显微镜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流式细胞技术等相关诊断技术 检查提供的佐证,对某些病例(尤其是疑难病例)进行病理诊断。(参 见第4章)
八、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及其签发
(一)病理诊断表述的基本类型
Ⅰ类:检材部位/疾病名称/病变性质明确和基本明确的病理诊断。
Ⅱ类:不能完全肯定疾病名称/病变性质,或是对于拟诊的疾病名称/病 变性质有所保留的病理诊断意向,可在拟诊疾病/病变名称之前冠以诸 如病变可“符合为”、“考虑为”、“倾向为”、“提示为”、“可能 为”、“疑为”、“不能排除(除外)”之类的词语。
Ⅲ类:检材切片所显示的病变不足以诊断为某种疾病(即不能做出Ⅰ类 或
Ⅱ类病理诊断),只能进行病变的形态描述。
Ⅳ类:送检标本因过于细小、破碎、固定不当、自溶、严重受挤压(变 形)、被烧灼、干涸等,无法做出病理诊断。
(二)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基本内容
1.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病理号,姓名,性别,年龄,送检医院/科室(住院/门诊),住院号/门诊号,送检/收验日期等。
2.巨检病变和镜下病变要点描述(一般性病变和细小标本可酌情简述或 省略)。
3.与病理诊断相关技术的检查结果。
4.病理诊断的表述(参见上文“病理诊断表述的基本类型”)。
5.对于疑难病例或作出Ⅱ、Ⅲ类病理诊断的病例,可酌情就病理诊断及 其相关问题附加:①建议(例如进行其他有关检查、再做活检、科外病 理学会诊、密切随诊/随访等);②注释/讨论。
6.经过本病理科或/和科外病理会诊的病例,可将各方病理会诊 意见列于该例患者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中。
(三)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书写要求
1.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文字表述力求严谨、恰当、精练、条理和层 次清楚。
2.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应为一式二份,一份交予送检方,另一份随同患者 的病理学检查申请单/病理学检查记录单一并存档。主检病理医师必须 在每一份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上签名,不能以个人印章代替签名,不能由 他人代为签名;主检病理医师签名的字迹应能辨认。
3.手书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必须二联复写,必须文字规范、字迹清楚,不得潦草、涂改。
4.手书和计算机打印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中的关键性文字,例如
“癌”、“瘤”、“阳性”、“阴性”和数字等,要认真核对,不得有 误。
5.计算机打印的图文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提供的病变图象要准确,具有典 型(代表)性,放大倍数适当。
6.患者的基本情况项目必须严格按照送检临床医师填写的文字抄写或用 计算机输录于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中,并认真核查无误,签发报告书的病 理医师和病理科的其他人员都不得改动。7.病理医师不得签发虚假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不得向临床医师和患方 人员提供有病理医师签名的空白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四)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发送
1.病理科自接受送检标本至签发该例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时间,一般情 况下为5个工作日以内;
2.由于某些原因(包括深切片、补取材制片、特殊染色、免疫组 织化学染色、脱钙、疑难病例会诊或传染性标本延长固定时间等)延迟 取材、制片,或是进行其他相关技术检测,不能如期签发病理学诊断报 告书时,应以口头或书面告知有关临床医师或患方,说明迟发病理学诊 断报告书的原因。
3.病理科应有专人发送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住院患者的病理学诊断报告 书应发送至有关临床科室。病理科所在医院门诊患者和外院患者病理学 诊断报告书的发送方法,由各医院病理科自行制订。
4.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经收人员(包括患方人员)必须履行签收手续。
5.病理科已发出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被遗失时,一般不予补发;必要 时,经病理科主任同意可以抄件形式补发。
九、资料管理
普通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的资料必须妥善管理,有关规定参见本章第五 节。
十、会 诊
病理学会诊是普通活体组织病理学诊断过程的重要环节,有关规定参见本章第 六节。
第二节 手术中快速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常规
一、概 述
(一)手术中快速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快速活检)是临床医师在实施手术 过程中,就与手术方案有关的疾病诊断问题请求病理医师快速进行的急会诊,尤其需要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间的密切合作。
(二)快速活检要求病理医师在很短时间内,根据对切除标本的巨检和组织块快 速冷冻切片(或快速石蜡切片)的观察,向手术医师提供的参考性病理诊断意 见。与常规石蜡切片的病理诊断相比,快速活检会诊具有更多的局限性和误诊 的可能性。有的病例难以快速诊断,需要等待常规石蜡切片进一步明确诊断。因此,应向临床医师说明快速活检的:①局限性、②适用范围、③慎用范围和 ④不宜应用范围。
(三)有关临床医师应于手术前向患者和/或患者授权人说明快速活检的意义和 局限性等,取得患者和/或患方的知情和理解。患者和/或患者授权人应在由 医院制定的《手术中快速活检患方知情同意书》签署意见和签名。
(四)主持手术的临床医师应在手术前一天向病理科递交快速活检申请单,填写 患者的病史,重要的影象学、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提请病理医师特别关注的问题 等。尽可能不在手术进行过程中临时申请快速活检。
(五)手术中快速活检应由经过该项工作训练的主治医师以上的病理医师主持。尚不具备相应条件的病理科不应勉强开展手术中快速活检。
(六)负责快速活检的主检病理医师应了解患者的①临床情况,②手术所见,③ 既往有关的病理学检查情况。
二、适用范围
(一)需要确定病变性质(如肿瘤或非肿瘤/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等),以
决定手术方案的标本。
(二)了解恶性肿瘤的扩散情况,包括肿瘤是否浸润相邻组织、有无区域淋 巴结转移等。
(三)确定肿瘤部位的手术切缘有无肿瘤组织残留。
(四)确认切除的组织,例如甲状旁腺、输卵管、输精管及异位组织等。
三、慎用范围
涉及截肢和其他会严重致残的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标本。需要此类手术治疗的患者,其病变性质宜于手术前通过常规活检确定。
四、不宜应用范围
(一)疑为恶性淋巴瘤。
(二)过小的标本(检材长径≤0.2cm者)。(三)术前易于进行常规活检者。
(四)脂肪组织、骨组织和钙化组织。
(五)需要依据核分裂象计数判断良、恶性的软组织肿瘤。(六)主要根据肿瘤生物学行为特征而不能依据组织形态判断良、恶性的肿瘤。(七)已知具有传染性的标本(例如结核病、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
五、申请单和标本的验收、编号和登记
手术中快速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申请单和标本的验收、编号和登记参照本章第一节中“一”至“三”项的有关规定。
六、标本的巨检、取材和记录
(一)病理科验收快速活检申请单和标本后,应参照本章第一节中“四”项的有关规定,立即进行标本的巨检、取材和记录。
(二)主持快速活检的病理医师应亲自参与标本的巨检和取材(或指导取 材)。
(三)通常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变组织1~2块,需要时,增加取材块数。
七、组织切片的制备(一)冷冻切片
1.完成冷冻HE染色切片制备的时间通常应为20~25分钟。
2.恒冷箱切片机制片:至少应于切片前1小时开机预冷,冷室温度一般为-15~-20℃。常规开展冷冻切片快速病理学诊断的病理科,恒冷箱切片机宜处于24小时恒温待机状态。
3.其他方法的冷冻切片制备参见第3章第一节。(二)快速石蜡切片
1.完成快速石蜡-HE染色切片的时间通常为30分钟。2.快速石蜡切片的制备方法参见第3章第一节。
(三)制备好的冷冻/快速石蜡-HE染色切片,加贴标有本病理科病理号的 标签后,立即交由主检病理医师进行诊断。
八、手术中快速活检会诊意见及其签发
(一)有条件的病理科宜由两位中/高级称职的病理医师共同签署快速活检的病理诊断意见。对于病变疑难、手术切除范围广泛和会严重致残的手术中快速活检,应由两位高级称职的病理医师共同签署会诊意见。主检病理医师签名的字迹应能辨认。
(二)快速活检诊断意见一般在收到送检标本后40分钟内发出;同一时间段内相继收到的多例患者标本或是同一例患者的多次标本,其发出报告的时间依次类推。对于疑难病变,可酌情延时报告。
(三)对于难以即时快速诊断的病变(例如病变不典型、交界性肿瘤病变或送检组织不足以明确诊断等),主检病理医师应向手术医师说明情况,恰如其分地签发病理诊断意见或告知需要等待常规石蜡切片进一步明确病理诊断。
(四)主检病理医师签署的快速活检病理诊断意见,宜以文字形式报告(具体发出方式由各医院自行决定)。快速活检病理诊断意见报告书发出前应认真核对无误。
九、冷冻切片后剩余组织的处理
(一)冷冻切片后剩余的冷冻组织(简称 “冻对”)和冷冻切片取材后剩余、未曾冷冻的组织(简称“冻剩”),均应保存,用以制备常规石蜡切片,以便与冷冻切片进行对照观察。
(二)“冻对”/“冻剩”组织的蜡块和切片需与同一病例手术后送检的切除标本编为同一病理号,并作出综合性诊断。
(三)当冷冻切片病理诊断意见与其“冻对”组织的常规石蜡-HE片的 病理诊断不一致时,该例的病理诊断一般应以石蜡-HE片诊断为准。
十、资料管理
手术中快速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的资料必须妥善管理,有关规定参见本章第五节。
第三节 细胞病理学检查常规
一、申请单和标本的验收、编号和登记
(一)病理科应参照本章第一节(常规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常规)中“一” 和“二”项的规定,进行细胞病理学检查(细胞学检查)申请单和标本的验收、编号和登记。
(二)用于细胞学检查的标本必须新鲜,取材后应尽快送至病理科(或细胞病理学室,下同);病理科核验检材无误后,应尽快进行涂片和染色。
(三)病理科验收标本人员不得对申请单中由临床医师填写的各项内容进行改动。
二、细胞涂片、组织印片和压片的基本要求
(一)细胞涂片、组织印片和压片(参见第3章第二节)。(二)肿物细针穿刺物涂片
1.应由掌握细针穿刺技术的注册医师或注册助理医师,按照细针穿刺技术操作常规,亲自对确有适应症且无禁忌症的患者采取穿刺物。2.适应症:通常为:
(1)浅表肿物:乳腺、甲状腺、涎腺、淋巴结、前列腺、皮下软组织和骨等。(2)胸腔肿物:肺、胸膜和纵隔等。
(3)腹腔肿物:肝、胰、肾、肾上腺、腹腔内、腹膜后和盆腔内等。(4)颅内肿物。
3.禁忌症:患者有难以控制的咳嗽、肺动脉高压症、进行性肺气肿、出血 性体质及“晕针史”等。
(三)对于核验无误的送检标本,应立即依序进行:①涂片、印片或 压片,②固定和③染色。
三、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及其签发
(一)细胞病理学诊断可为临床医师诊断疾病(尤其是肿瘤)提供重要参考 依据。
(二)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必须由具有主检资格的注册病理医师签署后发出。主检病理医师签名的字迹应能辨认。(三)细胞病理学诊断表述的基本类型
1.直接表述性诊断:适用于穿刺标本的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根据形态学观察的实际情况,对于某种疾病/病变做出肯定性(Ⅰ类)、不同程度意向性(Ⅱ类)细胞学诊断,或是提供形态描述性(Ⅲ类)细胞学诊断,或是告知无法做出(Ⅳ类)细胞学诊断。[参考本章第一节的八(一)项:“病理学诊断表述的基本类型”]
2.间接分级性诊断:用于查找恶性肿瘤细胞的诊断。Ⅰ级:未见恶性细胞 Ⅱ级:查见核异质细胞 Ⅱa:轻度核异质细胞 Ⅱb:重度核异质细胞 Ⅲ级:查见可疑恶性细胞 Ⅳ级:查见高度可疑恶性细胞 Ⅴ级:查见恶性细胞
(四)细胞病理学诊断的局限性(假阴性或假阳性诊断)
1.假阴性:是指在恶性肿瘤患者的有关标本中未能查见恶性细胞。假阴性
率一般为10%左右。因此,细胞病理学检查的阴性结果并不能否定临床医师的恶性肿瘤诊断。
2.假阳性:是指在非恶性肿瘤患者的有关标本中查见了“恶性细胞”。假阳 性率通常≤1%。因此,细胞病理学诊断应密切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临床上未考虑为恶性肿瘤患者的阳性细胞学诊断应持慎重态度。(五)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基本内容
1.患者的基本情况项目,包括病理号、姓名、性别、年龄、送检医院/科室(住院/门诊)、住院号/门诊号、送检/收验日期等。
2.细胞病理学诊断的表述(参见上项“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表述的基本类型”)。
3.必要时或条件允许时,可酌情就细胞病理学诊断及其相关问题附加:①
某些建议(例如进行其他有关检查、再做活检、病理科外病理学会诊、密切随查/随访等);②注释/讨论。
4.经过本病理科或/和科外病理会诊的病例,可将各方的细胞病理学诊断意见附于该例的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中。(六)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书写要求
1.参照本章第一节(“常规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常规”)中“八
(二)”项的有关规定。
2.计算机图文打印的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提供的细胞学图象应具有典型(代表)性,放大倍数适当。
(七)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发送
1.病理科自接受送检标本至签发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时间,一般情况 下为1~2个工作日。
2.因某些原因(包括特殊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疑难会诊等)不能如期签发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时,应以口头或书面告知有关临床医师或患方,说明迟发报告书的原因。
3.病理科应有专人发送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住院患者的细胞病理学诊 断报告书应发送至有关临床科室;本院门诊患者和外院患者的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发送方法由各医院病理科自行制定。
4.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经收人员(包括患方人员)必须履行病理科规 定的签收手续。
5.已由病理科发出的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书被遗失时,一般不予补发;必 要时,经病理科主任同意可以抄件形式补发。
四、资料管理
细胞病理学检查的资料必须妥善管理,有关规定参见本章第五节。
五、会 诊
细胞病理学会诊是细胞病理学诊断过程的重要环节,有关规定参见本章第六节。
第四节 尸体剖检(尸检)的诊断常规
一、尸检的受理
(一)必须遵照国家有关规定受理尸检。
(二)受理尸检范围:①普通病理尸检;②涉及医、患争议的尸检(由卫生 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尸检机构实施)。
(三)受理尸检部门:具备独立尸检能力的①医院病理科,②医学院校的病理学教研室,③经医政部门注册的病理诊断中心。
(四)主持尸检(主检)人员:应是接受过尸检训练、具有中级以上专业职称的病理学医师或病理学教师。必要时,邀请法医参与尸检。
(五)申请或委托尸检方:①有关医院,②卫生行政部门,③司法机关,④死者的亲属或代理人,或⑤被受理尸检方认可的其他申请或委托方。
(六)申请或委托尸检方必须向受理尸检方递交:①死者的死亡证明,②有申请或委托方当事人签名、负责人签名和加盖委托单位公章的尸检申请书或委托书,③逐项认真填写的尸检申请书(包括死者的临床资料要点和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七)死者亲属或代理人签署说明尸检有关事项的《死者亲属或代理人委托 尸检知情同意书》(由受理尸检方制定),确认以下事项: 1.同意有关受理尸检机构对于死者进行尸检。
2.授权主持尸检人员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尸检的术式、范围、脏器或组织的取留及其处理方式。
3.主持尸检人员负责遗体尸检后的体表切口缝合,不参与尸检后遗体的其 他安置事项。
4.明确新生儿和围生期胎儿尸检后的尸体处理方式。
5.同意对尸检过程进行必要的摄影、录像,并确认是否同意教学示教。6.尸检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可提供死者所患的主要疾病和死因;难以作出明 确结论时,可仅提交病变描述性尸检报告。7.尸检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发送给委托尸检方。(八)下列情况的尸检可不受理:
1.委托尸检手续不完备者(包括未按规定交纳尸检费用者);
2.拒签《死者亲属或代理人委托尸检知情同意书》者(包括对于尸检的术 式、范围、脏器或组织的取留及其处理方式等持有异义从而影响尸检实施和尸检结论形成者);
3.委托尸检方与受理尸检方就涉及尸检的某些重要问题未能达成协议者; 4.死者死亡超过48小时未经冷冻、或冷冻超过7日者;
5.疑因或确因烈性传染病死亡的病例,尸检方不具备相应尸检设施条件者; 6.因其他情况不能受理者。
二、尸检前的准备工作(一)尸检室环境的准备。
(二)尸检基本器材和工作服的准备。
(三)安排实施尸检的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四)将拟行剖验的尸体移送至尸检室。
(五)主持尸检人员确认尸检手续完备(死亡证明、尸检申请书或委托书、死者的临床资料要点等),并请死者亲属或委托代理人确认尸体。
(六)主持尸检人员认真阅读、熟悉有关死者的临床资料要点(必要时阅读死者的生前病历),了解申请或委托方对于尸检的要求和尸检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七)进行尸检编号并登录于尸检登记薄上。
(八)尸检过程现场文字(或语音)记录、摄影或录象工作的准备。
三、尸检的卫生管理
(一)制订尸检室卫生管理制度并认真实施。
(二)尸检人员和尸检室内其他人员必须认真做好个人和工作环境的卫生防护。(三)疑为或确诊为烈性传染病死者的尸检,必须遵照传染病尸检的有关规 定进行操作。
(四)尸检结束后卫生处置
1.认真清洗尸检台和尸检室,并进行环境消毒。2.认真清洗尸检工作服和器械等,并进行消毒。3.按照有关规定认真处理尸检污物。4.尸检人员在专用卫生间内淋浴。
5.进行上述各项卫生处置过程中必须严防污染有关人员和尸检室内、外环境。
四、尸检的技术操作
尸检的技术操作规范参见第3章的第三节。
五、尸检组织的切片制备
尸检组织切片制备的技术操作规范参见第3章第一节。
六、尸检组织的病理学相关技术检查
尸检组织病理学相关技术检查的规范参见第4章。
七、尸检组织切片的光学显微镜检查和病理学诊断
(一)光镜检查切片,客观地描述和记录各系统、器官的病变要点;
(二)在综合镜检和巨检(肉眼检查)所见的基础上,结合死者生前的临床资料等形成尸检的病理诊断。
(三)有关镜检诊断的其他事项参见本章第一节的一
(六)项(“组织切片的光学显微镜检查和病理学诊断”)。
八、尸检档案资料(一)基本内容
1.一般资料:包括死者的尸检号、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民族、出
生地、住址、死亡时间、尸检时间和地点、相关医院(临床科室、住院号/门诊号/急症号)、委托或申请尸检单位及主持尸检人员和助手等。2.尸检申请书或委托书。3.有关的临床资料。
4.由死者亲属或代理人签署的《死者亲属或代理人委托尸检知情同意书》。5.尸检所见(附有必要的图像资料)。包括:(1)对有关尸体及其死亡征象的确认。(2)体表检查所见。
(3)体腔(胸腔、心包腔、腹腔)检查所见。
(4)脏器检查所见:依序逐个描述各脏器的肉眼检查和光学显微镜检查所见。(5)特殊检查结果。例如毒物、病原生物学等检查(附有关检查报告)。
6.病理学诊断和尸检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副本(参见下项“尸检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及其签发”)。7.死亡原因。8.小结。
9.讨论。包括:
(1)主要疾病及其诊断依据、发生和发展特点。
(2)主要疾病/病变之间、主要疾病与继发/伴发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3)从临床与病理相结合的角度,参考有关文献,进行讨论。
10.其他资料。包括照片及其底片、幻灯片、图表、临床病理讨论记录、参考文献和电子信息资料等。
(二)受理尸检单位,应积极实施尸检档案资料的计算机管理。
九、尸检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及其签发
(一)尸检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简称尸检报告书或尸检报告)是关于尸检的正式病理学报告。
(二)尸检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基本内容:①主要疾病(与死亡直接相关的疾病);②继发疾病(与主要疾病密切相关的疾病);③伴发疾病(与主要疾病无密切关系的疾病)。可酌情进行死因分析、小结和讨论。疾病诊断力求使用国际医学规范术语,并按各疾病的致死重要性和因果关系排序。
(三)尸检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必须由主检人员签名后发出。主检人员签名的字迹应能辨认。
(四)尸检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应一式两份(正本和副本),两份报告书具有
同等效力。报告书的正本随同其他尸检资料一并归档,报告书的副本发给委托尸检方。手书的尸检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应二联复写,必须文字规范、字迹清楚,不得涂改。
(五)尸检病理学诊断报告书通常在尸检后45个工作日内发出。由于病变复 杂或其他原因不能按时发出尸检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时,可酌情延迟发出并应向委托尸检方说明迟发原因。
十、尸检资料的管理
尸检资料必须妥善管理,有关规定参见本章第五节。
第五节 病理学检查资料的管理
一、概 述
(一)常规活检、手术中快速活检、细胞病理学检查和尸检等的文字资料(含电子信息资料)、非文字资料(组织的石蜡包埋块、切片等)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均为有价值的医学资料,皆由受理病理学检查的病理科按照本规范规定的期限妥为保存。病理科必须设立病理档案资料室和制订病理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包括病理检查资料的归档、借用和归还手续等),并有专人管理。应积极实行病理学检查资料的计算机管理。
(二)各种病理学检查的文字资料应装订成册保存。
(三)据以做出常规活检、快速活检、尸检病理学诊断的原始组织学切片和
查见肿瘤细胞或可疑肿瘤细胞的玻片必须妥善保存。未查见恶性肿瘤细胞的玻片,于诊断报告书发出后保存2周。
二、患者查询病理学检查资料的期限(一)门诊患者为送检后15年。(二)住院患者为送检后30年。
三、活检、尸检大体标本的保存期限(一)活检:自签发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之日起保存2~4周,具体保存期限由 各医院自行规定。(二)尸检
1.普通病理尸检:自签发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之日起保存3个月。2.涉及医、患争议的尸检:按照尸检前有关各方签署的协议办理。
四、病理学检查资料的借用
(一)医院必须制订关于借用病理学检查资料的办法并严格实施。(二)关于患方借用病理组织学切片,应注意:
1.患方人员申请借用有关患者的活检切片、尸检切片时,应按照医院制定 的有关规定办理手续。
2.申请借用切片的患方人员必须:①出示本人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并保留其复印件;②填写借片申请单并签名;③支付规定的借片押金(待归还切片时退还)。
3. 病理科据以作出诊断的原始切片一般不外借,通常借出(或售出)相关 病例的复制切片。复制切片借出(或售出)前,应确认该切片的病变与原切片相同或基本相同。
4. 患方借出的切片应妥善保存,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归还。患方借出的切 片若有破损、丢失等,应按规定支付赔偿金,并承担相应责任。
5.病理科因故不能向患方出借或出售有关切片时,由双方协商解决病理学会诊问题。病理科可酌情允许患方邀请外院的病理医师前来病理科阅片;有条件的单位可酌情进行远程病理会诊。
(三)关于患方借用细胞病理学玻片
1.一个病例的同一次检查有多张查见恶性肿瘤细胞的“阳性片”或“可疑 阳性片”时,可允许患方借用其中的一张。借用手续参见上项(二)。
2.一个病例仅有一张为查见恶性肿瘤细胞的“阳性片”或“可疑阳性片”时,该阳性片或可疑阳性片原则上不予外借。其会诊问题由双方协商解决。病理科可酌情允许患方邀请外院的病理医师前来病理科阅片。(四)关于借用检材组织的石蜡包埋块
1.活检和尸检检材组织的石蜡包埋块(简称蜡块)是无法复制的病理学检 查资料,属于诊断病理学的重要基础档案,原则上不外借。必要时,可由病理科向患方提供未经染色的切片(通称白片)。
3. 患方外借病理切片会诊时,受理会诊的病理科若确实需要有关病例病理 检材的蜡块,可由有关病理科双方协商解决。
第六节 病理学会诊
一、具有一定规模的病理科应定期举行科内病理会诊或读片讨论会。
二、积极推动建立地域性病理会诊中心。
三、加强临床-病理会诊。
四、应由具有高级职称的病理医师接受病理科内、外的病理学会诊。
五、接受外院的病理会诊时,由会诊的病理医师签发《病理学会诊咨询意见书》,并在该《意见书》上写明:“病理医师个人会诊咨询意见,仅供原病理诊断的病理医师参考”。由作出原病理诊断的病理医师自行决定是否采纳病理会诊咨询意见和采纳的程度。做出原诊断的病理科应将《病理会诊咨询意见书》的原件或其复印件贴附于有关患者的病理检查记录单上,一并归档。
六、加做相关技术检测方能作出诊断的会诊病例,会诊医师应在《意见书》中予以说明,并向患方进行适当解释。
七、对病理诊断时间较为长久病例的会诊,应考虑到做出原诊断时期的诊断病理学理论、技术水平、相应病变/疾病的定性诊断标准和原诊断病理科当时的客观条件。
八、有条件的病理科可开展远程病理会诊。
第七节 病理科的基本设施
一、病理科基本设施的指导原则
(一)保证病理科完成基本工作任务。(二)保护病理工作人员免受污染。(三)保护环境免受污染。
二、病理科的基本工作空间
(一)病理科的常规工作需要在下列的各自独立的房间内进行:
1.收发室(检材的接收、登记,病理诊断报告书的发放,病理资料查询等)2.巨检和取材室(检材的肉眼检查和切取组织块,贮存取材后的剩余检材)3.常规切片前的预处理室(组织块的脱水、透明和浸蜡)4.制片室(石蜡切片/冷冻切片/细胞学涂片的制做和染色)5.病理组织学诊断室
6.细胞病理学诊断(酌情附设组织穿刺室)7.病理会诊室 8.病理档案资料室
9.大体标本制作室和陈列室
10.尸检室及其配套空间(三级医院建立,包括准备室、尸检室、肉眼检查和取材室、更衣/淋浴室、标本储藏室等)11.储藏室 12.淋浴室 13.办公室
(二)较高技术层次的病理科还应设置: 1.特殊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室 2.细胞遗传和分子病理学实验室
3.其他特殊检测实验室(例如超薄切片制备、电镜检测、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术和其他新技术实验室)
4.图书/电子信息/学术活动室 5.进修病理医师教室。
三、病理科常规活检和快速活检工作的基本设施(一)收发室 1. 办公设施
2. 紫外线消毒柜(用于活检申请单等消毒)3. 合于个人和环境防污染要求的上、下水系统 4. 其他相关设备
(二)病理标本巨检和取材室
1.便于清洗、消毒的屋顶、室壁和地面装修 2.室内紫外线消毒设备 3.室内高效通风设施
4.封闭式高效能通风柜厨(用于巨检和取材,应便于清洗、消毒,并安装足够照明和紫外线消毒设备)5.合于个人和环境防污染要求的上、下水系统(包括独立的污水排泄系统和污水处理池)
6.流水冲洗装置
7.冷水和热水供给系统
8.自动录音设备(酌情安装,用于记录医师巨检标本时的语言描述)9.标本储存柜(安装排风设备)10.隔离服装(消毒后使用)11.其他相关设备。
(三)常规切片的预处理室和常规/快速制片室
1.排放有毒物质的室内高效通风设施(用于组织块和石蜡切片的 人工脱水流程)
2.符合个人和环境防污染要求的上、下水系统(包括独立的污水排泄系统和污水处理池)
3.室内紫外线消毒设备
4.封闭式高效能通风柜厨(用于人工脱水流程)5.实验台
6.脱水设备:①人工脱水器具或/和②半自动或全封闭自动脱水机 7.组织块石蜡包埋机 8.石蜡切片机
*9.恒温冷冻切片机
*10.石蜡快速切片机 [* 9和10:两项皆配备或配备一项] #11.一次性切片刀及其配套部件
#12.切片刀和磨刀机 [# 11和12:两项皆配备或配备一项] 13.冰箱 14.恒温箱 15.烤箱
16.有关试剂和试剂柜 17.天平
18.染色用器具
19.普通光学显微镜(用于染色质量控制)20.其他相关设备
(四)特殊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室
1.用于染色的实验室环境设施和染色的常规设备[参见上文:(三)常规切片的预处理室和制片室]
2.微波炉或其他抗原修复设备 3.有关试剂和试剂柜
4.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具有一定规模的病理科,酌情)5.其他相关设备
(五)病理组织学诊断室和病理会诊室
1.双筒显微镜(每名病理医师配备一台)
*2.双头和/或多头显微镜(用于共览会诊和培训示教)
*3.计算机和打印机(酌情连接局域网,用于病理学检查资料的储存和调阅)*4.显微摄影设备,计算机图像分析、电子图像存储和放映设备 [* 2~4:具有一定规模的病理科配置] 5.远程会诊系统(酌情)6.其他相关设备(六)病理档案资料室
1.用于储存切片、蜡块和文字资料的柜具
2.计算机和打印机(酌情连接局域网,用于病理学检查资料的储存和调阅)3.秘书办公设施(具有一定规模的病理科)4.其他相关设备
(七)必要的专业参考书和基本的专业期刊(具有一定规模的病理科应设立 图书资料室)
(八)病理大体标本制作室和陈列室 1.制作病理大体标本的工具
2.用于陈列病理大体标本的展览柜(配备照明装置)3.其他相关设备
(九)办公室:必要的办公设备(十)储藏室:必要设施(十一)淋浴室:必备设施
四、细胞病理学检查工作的基本设施(一)肿物穿刺取材室:
1.便于清洗、消毒的屋顶、室壁和地面装修 2.室内紫外线消毒设备
3.用于实施穿刺术的检查床、椅 4.穿刺用器械和器械柜
5.穿刺用、急救用药物和药品柜 6.其他相关设备
(二)细胞学涂片制片室:
1.用于染色的实验室环境设施和常规设备[参见本节的三(三)项:“常规切片的预处理室和常规/快速制片室”])2.可调速离心机
3.自动细胞病理学检查系统(具有一定规模的病理科,酌情)4.其他相关设备
(三)细胞病理学诊断室:参见本节的三(五)项(病理组织学诊断室和病理会诊室)。
(四)独立设置(不隶属于病理科)的细胞病理学科室:需要其他必要空间的基本设备(参见本节的 “
三、病理科常规和快速活检工作的基本设备”)。
五、尸检工作的基本设施(一)尸检准备室
1. 尸检专用器械和柜具 2. 参与尸检人员用隔离用衣物和消毒器物 3. 办公设施 4. 消毒设施
5. 其他相关设备(二)普通尸检室
1.便于清洗、消毒的屋顶、室壁和地面装修 2.室内紫外线消毒设备 3.室内高效通风设施
4.设计合理、适用的尸检台[具有合于个人和环境防污染要求的上、下水系统(包括独立的污水排泄系统和污水处理池),便于清洗、消毒。] 5.适宜的照明装置 6.冷水和热水供给系统
7.阶梯式看台(示教用)8.其他相关设备
(三)传染病用尸检室:严格按照关于传染病管理法规的要求建设。(四)更衣/淋浴室:必备设施
(五)病理标本巨检和取材室[参见本节的三(二)项:“病理标本巨检和取材室”]
(六)常规切片室:隶属于病理科的尸检室可不另设(参见本节的三(三)项:“常规切片的预处理室和常规/快速制片室”)(七)标本储藏室:必要设施
六、病理学相关技术实验室的基本设施
应用特殊染色和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塑料包埋组织切片制备、电子显微镜超微病理诊断检材制备、图像分析、流式细胞分析(FCM)、聚合酶链反应(PCR)、细胞和分子细胞遗传学、病理学摄影技术和其他新开发、引进的病理学相关技术的病理科,应个根据有关技术要求,建立具有必备基本设施的实验室。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 第三章 病理学基本技术规范
第一节 病理组织学诊断检材的制备技术
一、组织的固定
㈠凡需要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的标本(器官或组织),于离体(活体或尸体)后,应尽快置放(浸泡)于装有足够量固定液的容器中固定。固定液量应为被固定标本体积的5~10倍。置放标本的容器大小视标本和固定液的体积而定,应适当大一些。临床科室切取的标本置放于容器中固定后,应尽快送交病理科继续固定。未能及时、充分固定的干涸或腐败标本不能再进行固定和用于制做切片。
㈡常规固定液为4%中性甲醛(10%中性福尔马林),应预先多量配制贮存,以备随时使用。小标本的固定时间为4~6小时,大标本为18~24小时或更久。㈢根据病理学特殊检查(特殊染色和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核酸分子杂交染色、电镜观察等)的需要,应选用其他适宜的固定液进行固定[参见后述的“㈦固定液的常用种类和制备”]。㈣器官、组织固定的基本方法 [另参见本章第四节(病理标本的肉眼检查和组织学切片取材技术)]
1.食管、胃、肠、胆囊、膀胱等空腔器官:依规范方法剪开后,按其自然状态平铺于硬纸板上(重点暴露黏膜面或内表面的病变处),并用大头针将标本边缘处固定于纸板上,然后放入4%中性甲醛中固定(黏膜面或内表面朝向容器的液面,并覆盖薄层脱脂棉)。
2.肝、脾:由器官背面,沿其长轴每间隔1.5~2.0cm纵向平行剖开,切成数片。将每片肝或脾轻轻地平放于装有4%中性甲醛的容器中,容器底面衬以脱脂棉。应避免标本弯曲和相互间的叠压。
3.肺叶:放入固定液中的肺叶漂浮于液面,需在肺表面覆盖薄层脱脂棉。必要时从支气管注入适量4%中性甲醛。
4.肾:沿肾外缘中线朝肾门方向作一水平切面(深达于肾盏),再行固定。5.淋巴结:先用4%中性甲醛固定1小时后,再沿其长轴切成数片(厚2 ~3mm),继续固定。
6.骨组织:先锯成小片(若是长骨应作横向锯片),在4%中性甲醛中固定24小时后,再进行脱钙。
7.微小组织或液体沉淀物:先用拭纸或滤纸妥为包裹(需用大头针扎牢),然后放入专用小盒内进行中性4%甲醛固定,以防检材遗失。
8.凡进入固定程序的标本必须连带其正确无误的病理检验号(病理号)。㈤多数固定液对人体有害,需要防护,必须在封闭的通风条件下进行操作。㈥组织块的切取和固定:①由较大标本切取用于制作切片的组织块(取材)时,应与标本的断面平行,组织块厚度一般为0.3 cm(不应>0.5cm),面积一般在1~1.5×1~1.5以内。②切取组织块的形状,在充分包括肉眼病变的前提下尽量规则些(例如方形、矩形、三角形等);由一个标本切取的多块组织的形状有所不同,便于蜡块与其相应切片的核对。③固定组织块的固定液量,一般应为组织块总体积的5~10倍以上。④室内常温(25℃左右)下的固定时间为3~24小时;低温(4℃)下的固定时间应延长。⑤固定组织块的容器要大一些。⑥组织块固定期间需要间断地轻摇或搅动固定液以利于固定液的渗入。㈦常用固定液
1.4%中性甲醛(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
甲醛(40%)100 ml 无水磷酸氢二钠 6.5g 磷酸二氢钠 4.0g 蒸馏水 900ml 2.乙醇-甲醛(酒精-福尔马林,AF)固定液 甲醛(40%)100ml 95%乙醇 900ml [说明]一般组织块经乙醇-甲醛固定1~2小时后,即可移入95%乙醇内脱水。
3.Carnoy固定液 无水乙醇 60ml 氯仿 30ml 冰醋酸 10ml [说明]组织化学染色的常用固定液,组织经Carnoy液固定1~2小时后,即可移入无水乙醇中脱水。4.Zenker固定液 升汞 5.0g 重铬酸钾 2.5g 硫酸钠 1.0g 蒸馏水(加至)100ml [说明]配制本液时,先将升汞溶于蒸馏水中、加温至40~50℃溶解后,再加入重铬酸钾,最后加入硫酸钠,贮存待用。使用前加入5ml冰醋酸,混合。组织块需固定12~24小时。切片染色前,需进行脱汞沉淀处理。5.Bouin固定液
饱和苦味酸水溶液(约1.22%)75ml 甲醛(40%)25ml 冰醋酸 5ml [说明]本液临用时配制。组织块置于Bouin液固定12~24小时即可(小块组织只需固定数小时)。经Bouin液固定的组织被苦味酸染成黄色,可用水洗涤12小时后进入乙醇脱水(兼脱色)。不必将组织中的黄色除净(残存于组织中的苦味酸无碍染色)
6.过碘酸-赖氨酸-多聚甲醛固定液(PLP)A液:赖氨酸 1.827g 蒸馏水 50ml 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4)50ml B液:8%多聚甲醛水溶液 100ml [说明]本液临用时配制:取A液3份、B液1份,混合后,加入过碘酸钠,使液体终浓度为2%。组织块在4℃下固定36~54小时。本液对细胞结构和抗原性保存较好。
7.B5(醋酸钠-升汞-甲醛)固定液 无水醋酸钠 1.25g 升汞 6.0g 蒸馏水 90ml [说明]将以上物质混合、溶解,使用前加入甲醛10ml。本液多用于固定淋巴组织。染色前应进行脱汞沉淀处理。如不加甲醛称为B4固定液(蒸馏水为100 ml)。
8.丙酮固定液
冷丙酮(4℃)固定液用于酶组织化学染色。细胞标本的免疫组化染色也常用冷丙酮固定10分钟。
二、常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常规切片)的制备
㈠组织块依序进行:①水洗,②脱水,③透明,④浸蜡,⑤包埋和⑥切片。㈡组织切片制备及其HE染色过程中使用的乙醇、丙酮、二甲苯、石蜡等为 易燃、有毒物,必须专人管理,2m以内不得有明火,局部环境应有良好的通风和消防设施。
㈢常规切片的手工操作(步骤次序和各步骤的持续时间)1.水洗:用流水冲洗已经固定的组织块30min。2.脱水(常温下)
(1)乙醇-甲醛(AF)液固定 60~120min(2)80%乙醇 60~120min(3)95%乙醇Ⅰ 60~120min(4)95%乙醇Ⅱ 60~120min(5)无水乙醇Ⅰ 60~120min(6)无水乙醇Ⅱ 60~120min(7)无水乙醇Ⅲ 60min [注意事项]①未经充分固定的组织不得进入脱水程序。②用于脱水的试剂容积应为组织块总体积的5~10倍以上。③自低浓度乙醇向高浓度乙醇逐级移进脱水。④脱水试剂应及时过滤、更换(500ml乙醇可用于500个组织块脱水;加入硫酸铜的无水乙醇变蓝时,提示需要更换)。⑤较大组织块的脱水时间长于较小者,应将两者分开进行脱水。⑥组织置于无水乙醇内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硬化)。⑦丙酮脱水性能强,会使组织块过缩、硬脆,不宜用以替代无水乙醇。3.透明
(1)二甲苯Ⅰ 20min(2)二甲苯Ⅱ 20min(3)二甲苯Ⅲ 20min [注意事项]①二甲苯的容积应为组织块总体积的5~10倍以上。②组织块在二甲苯中透明的时间不宜过长(以防组织硬、脆),并依不同种类组织及其大小而异;组织呈现棕黄或暗红色透明即可。③二甲苯应及时过滤、更换。④组织经二甲苯适度处理后不显透明时,常提示该组织的固定或脱水不充分,应查找原因并妥善处理。4.浸蜡
(1)石蜡Ⅰ(45~50℃)60min(2)石蜡Ⅱ(56~58℃)60min(3)石蜡Ⅲ(56~58℃)60min [注意事项]①熔化石蜡必须有专人负责,必须在熔蜡箱内或水浴中(70 ℃)进行,不得用明火加温。②熔蜡的容积应为组织块总体积的5~10倍以上。③组织块经二甲苯适度透明后方可转入浸蜡过程,应尽可能减少将透明后组织块表面的二甲苯带入熔蜡中。④浸蜡时间适宜,过短时浸蜡不充分(组织过软),过长时组织硬脆。⑤熔蜡应及时过滤、更换。5.包埋
(1)先将熔化的石蜡倾入包埋模具中,再用加热的弯曲钝头镊子轻轻夹取已经过浸蜡的组织块,使组织块的最大面或被特别指定处的组织面向下埋入熔蜡中;应将组织块平正地置放于包埋模具底面的中央处;包埋于同一蜡块内的多块细小组织应彼此靠近并位于同一平面上;腔壁、皮肤和黏膜组织必须垂直包埋(立埋)。
(2)将与组织块相关的病理号小条置入包埋模具内熔蜡的一侧。
(3)待包埋模具内的熔蜡表面凝固后,即将模具移入冷水中加速凝固。
(4)从包埋模具中取出凝固的包埋蜡块(简称蜡快),用刀片去除组织块周围的过多石蜡(组织块周围保留1~2mm石蜡为宜)。将包埋蜡块修整成为规则的正方形或长方形。
(5)将病理号小条牢固地烙贴在蜡块一侧(编号应清晰可见)。(6)把修整好的蜡块烙贴在支持器上,以备切片。(7)使用包埋机的方法按有关厂商的说明书操作。(8)注意事项
①应将组织块严格分件包埋。包埋时一定要首先认真核对组织块的病理号(包括亚号)、块数和取材医师对包埋面的要求,准确地包入相应的病理号小条。发生包埋差错时,必须立即与取材医师和病理科当班负责人取得联系,及时处置。
②必须严防各种异物污染,勿将无关组织(包括缝线、纸屑或其他异物(尤其是硬质异物)埋入蜡块内。
③包埋过程要操作迅速,以免组织块尚未埋妥前熔蜡凝固。
④包埋用的熔蜡应纯净,熔点适宜。浸蜡Ⅰ用软蜡(熔点为45~50℃),浸蜡Ⅱ、Ⅲ和包埋用蜡均用硬蜡(熔点为56~58℃)。⑤包埋用熔蜡使用前应将先静置沉淀、过滤。
⑥熔蜡时不得使用明火,以防燃烧。包埋用熔蜡的温度应<65℃;包埋用的镊子不可加温过高,以免烫伤组织。6.切片
(1)切片刀或一次性切片刀片必须锋利。使用切片刀时,必须精心磨备(在低倍显微镜下确认刀刃无缺口);使用一次性切片刀片时,应及时更新。(2)载玻片必须洁净、光亮。
(3)将切片刀或刀片安装在持刀座上(以15°为宜)。
(4)将蜡块固定于持支持器上,并调整蜡块和刀刃至适当位置(刀刃与蜡块表面呈5°夹角)。
(5)细心移动刀座或蜡块支持器,使蜡块与刀刃接触,旋紧刀座和蜡块支持器。
(6)修块(粗切):用右手匀速旋转切片机轮,修切蜡块表面至包埋其中的组织块完整地全部切到。修块粗切片的厚度为15~20μm。[注意:对于医嘱再次深切片(特别是在原切片中发现了有意义病变而进行的深切片),应尽量少修块,以尽量好地获得有关病变的连续性。]
(7)调节切片厚度调节器(一般为4~6μm),进行切片,切出的蜡片应连续成带,完整无缺,厚度适宜(3~5μm)、均匀,无刀痕、颤痕、皱折、开裂、缺损、松解等。
(8)以专用小镊子轻轻夹取完整、无刀痕、厚薄均匀的蜡片,放入伸展器的温水中(45℃左右),使切片全面展开。[注意:必须水温适宜、洁净(尤其是水面);每切完一个蜡块后,必须认真清理水面,不得遗留其它病例的组织碎片,以免污染。]
(9)将蜡片附贴于涂有蛋白甘油或经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aminopropyltriethoxy silane,APES)处理过的载玻片上(HE染色时酌情使用,可省略,必要时)。蜡片应置放在载玻片右(或左)2/3处的中央,留出载玻片左(或右)1/3的位置用于贴附标签。蜡片与载玻片之间无气泡。
(10)必须立即在置放了蜡片的载玻片一端(待贴标签的一端),用优质记号笔或刻号笔准确、清楚标记其相应的病理号(包括亚号)。[注意:必须确保载玻片上的病理号与相关组织石蜡包埋块的病理号完全一致,不得错写或漏写病理号。]
(11)将置放了蜡片的载玻片呈45℃角斜置片刻;待载玻片上的水分流下 后,将其置于烤箱中烘烤(60~62℃,30~60min),然后即可进行染色。(12)注意事项 ①组织块固定、脱水、透明和浸蜡的质量直接影响切片制备。切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首先应注意从切片前的上述各环节中寻找原因。
②切片机的质量是制备优质切片的重要前提。要使用质量好的切片机,规范地切片,精心维护切片机。
③经由内窥镜、穿刺等获取的细小组织,应间断性连续切片多面(一般至少制备6张蜡片,必要时制备更多张)。需作特殊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等的病例,可预制蜡片备用。
④切片人员应细心操作,防范被切片刀具割伤。
㈣常规切片的自动组织处理机操作(步骤次序和各步骤的持续时间,总计需要14小时)
1.乙醇-甲醛(AF)固定液 2×60min 2.95%乙醇Ⅰ 2×60min 3.95%乙醇Ⅱ 2×60min 4.无水乙醇Ⅰ 60min 5.无水乙醇Ⅱ 60min 6.二甲苯Ⅰ 30min 7.二甲苯Ⅱ 30min 8.石蜡Ⅰ 30min 9.石蜡Ⅱ 60min 10.石蜡Ⅲ 90min 11.包埋
(1)手工常规包埋:参见上述的“㈠手工操作”项。(2)用组织包埋机时,按有关厂商说明书的规定操作。13.切片:参见上述的“㈠手工操作”项。14.注意事项
(1)必须按有关说明书的规定,使用和维护自动组织处理机、包埋机、磨刀机、封盖玻片机等仪器等。
(2)要严防因停电、机械故障等造成的组织块损坏。一旦发生此类事故,必须及时向科主任报告,尽快采取应急措施妥善处置。
(3)使用自动组织处理机时:①合理设定的运行时间(充分利用夜间)。②固定、脱水的环境温度不得>30℃。③乙醇、二甲苯和熔蜡的容积,要大于组织块总体积的5~10倍以上,并应经常过滤,保持清洁;应经常检查试剂的浓度,及时更新。④对于多量组织块,可按其大小分批进行处理;小块组织可适当缩短处理时间。
三、快速石蜡包埋组织切片的制备 ㈠煮沸固定切片法
1.固定:切取大小适宜(厚度<2mm)的组织块,尽快置入装有5~8ml 10%中性4%甲醛的试管中煮沸1min,然后已入冷水中。2.脱水
(1)将已经煮沸固定的组织块取出,用刀片将其厚度修切至<1.5mm,随 即置入盛有5~8 ml丙酮的试管中,煮沸2 min,然后将丙酮倾弃。
(2)再向该试管中重新加入5~8 ml丙酮并煮沸2min。如此重复3~4次。3.浸蜡:将已经丙酮脱水的组织块由试管中取出,用吸水纸去除其表面液体,随即置入75~80℃熔化的石蜡中,待组织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时(约需30s),即可包埋。4.包埋、切片和染色。
(1)用热镊子将预制的蜡块表面熔化,埋入已经浸蜡的组织块。
(2)待埋入组织块的蜡块表面凝固后,即用载玻片轻压蜡块表面片刻,使 蜡块表面平整。
(3)将蜡块置入冰水中,使其变硬。
(4)迅速切片,裱片后用吸水纸去除载玻片上的水分。(5)将载玻片用火焰烘干(勿距火焰太近)。(6)迅速进行HE染色。5.注意事项
(1)为了尽量缩短制片时间,必须预先作好有关准备工作,备齐取材用具、试管、固定液、丙酮、酒精灯、火柴(或其他引火器)、包埋用蜡块、载玻片和染色试剂等,放在固定部位待用。
(2)全部制片过程一般在20~25min内完成。
(3)制片后剩余组织块应作常规石蜡包埋切片染色,进一步诊断。(4)含脂肪较多的组织,须经多次丙酮处理。
(5)用于组织固定、脱水、透明的试剂和浸蜡用的石蜡应及时过滤、更换。(6)丙酮、乙醇、二甲苯等为易燃物,进行上述各项流程时,2m距离内不得存在明火。加温脱水和浸蜡过程必须应用隔水温箱,不得使用干烤箱操作。㈡超声波快速处理仪石蜡切片法(参照有关厂商的说明书操作)。
四、冷冻组织切片的制备
㈠应用恒冷箱切片机制备切片:是目前最适用方法。恒冷箱切片机种类较多,应严格按有关厂商的说明书操作。用于切片的标本必须未曾固定。㈡应用开放式冷冻切片机制备切片 1.二氧化碳制冷切片
(1)将组织块放在冷冻台上,滴加OCT或羟甲基纤维素液于组织块周围(将组织块包埋),使固定在切片机上的切片刀接近组织块表面。
(2)间断开放液态二氧化碳桶的开关,喷冻组织块和切片刀,使组织块冻结和切片刀制冷。
(3)迅速移动切片刀进行切片:先将组织块修平,然后调节厚度至8~12μm处进行切片。
(4)用毛笔将切片展开,贴附于载玻片上,稍干后,置于冷冻切片固定液中固定1min,随即进行HE染色。也可用毛笔将切片托入水中,再用玻璃弯针将切片移至染色皿中进行染色。
(5)组织块也可先在4%中性甲醛中煮沸固定1min,水洗后再行冷冻切片。2.半导体致冷切片
(1)切片刀与持刀器之间要间隔一层云母片或硬纸片。将冷刀致冷器粘在刀面上。
(2)将组织冷冻台安装在半导体切片机上。
(3)将冷冻台和切片刀致冷器上的导线连接在控制台直流电源上(注意:正负电极不可接反)。
(4)连接致冷器的冷却水管并开始放水,然后开启电源;冷却水管中的水流量不宜过大,在使用过程不得断水。
(5)调整冷冻温度调节器,至切片刀和冷冻台呈现霜冻。(6)将新鲜组织块或已固定的组织放在冷冻台中央,滴加水或OCT,或用水调成糊状的甲基纤维素于组织块周围(将组织块包埋)。(7)待组织块冷冻适当后,进行切片。
(8)对于未经固定的新鲜组织,用毛笔将制作满意的切片展平,立即裱贴于盖玻片或载玻片上,待冷冻的切片刚要融化时,立即将其置于冷冻切片固定液中固定1min。对于已经固定的组织块,可用毛笔将制作满意的切片托入水中,再用玻璃弯针将切片移至染色皿中进行染色。
(9)切片完毕后,先关闭电源,再关闭冷却水,待冰霜融化后擦干机器,加罩。
3.甲醇致冷切片(按有关厂商的仪器说明书操作)。4.氯乙烷致冷切片
(1)将新鲜的或已经固定的组织块置于支持器中央,加少许水或OCT。
(2)连续喷射氯乙烷于组织块上,待组织块冻结后,改为间歇喷射,使冻结适度,立即切片。使用氯乙烷时应注意防火、防爆。
(3)进行组织切片的裱贴、固定和染色(与上述方法相同)。㈢注意事项
1.制作冷冻切片所需的试剂和设备等应处于随时可供使用状态。
2.切取的组织块大小适宜(厚度<2mm),并尽快置于冷冻组织切片机上制备切片。
3.调节冷冻程度,试切合适时便迅速切片。冷冻不足无法切片,冷冻过度 切片易碎。
4.冷冻切片固定液(1)乙醚-乙醇液
无水乙醚 1份 95%乙醇 1份
(2)乙醇-冰醋酸液
95%乙醇 100ml 冰醋酸 3~5滴
五、脱钙方法
骨和其他钙化组织,通常需要脱去钙盐后进行切片。骨组织脱钙前需先行固定。
㈠常规脱钙法:
1. 将骨组织锯成薄片(约1×1×0.3cm)。2. 在AF中或4%中性甲醛中固定6~12h。
3. 将骨片置于5%硝酸(急需时可置于37℃温箱)中脱钙,至用针轻刺可 入时为止,约需12~24h(小块骨组织脱钙仅需2~3h),其间可更新脱钙液2~3次。
4. 流水冲洗1~2h。
5. 移入5%甲明矾液,2~4h。6. 流水冲洗2~3h。7. 按常规脱水。8.石蜡包埋。㈡电解脱钙法:
将骨片置于装有8%硝酸和10%甲酸混合液的电泳槽(有盖的方形玻璃标本 缸或烧杯)内的阳极处,6V直流电源下持续电解30min~3h,至用针轻刺可入时为止。
㈢骨髓组织脱钙:可浸泡于苦味酸乙醇饱和液(占85%)、甲醛(占10%)和冰醋酸(占5%)的混合液中(同时进行固定和脱钙)。㈣注意事项
1.骨片等脱钙组织的厚度适宜。
2.脱钙组织与脱钙液的体积比>1:30。
3.脱钙过程中应不时摇动,多次更换脱钙液。4.脱钙时间不可过长。
5.微波处理可加速脱钙过程。
6.脱钙后的组织必须用流水充分冲洗。
7.用于包埋的石蜡硬度适中(不要过软或过硬)。
六、苏木素-伊红(HE)染色
HE染色是应用最广泛的组织病理学常规染色技术。㈠染色程序
1.石蜡切片HE染色(常规HE染色)
(1)二甲苯Ⅰ 5~10min(2)二甲苯Ⅱ 5~10min(3)无水乙醇Ⅰ 1~3min(4)无水乙醇Ⅱ 1~3min(5)95%乙醇Ⅰ 1~3min(6)95%乙醇Ⅱ 1~3min(7)80%乙醇 1min(8)蒸馏水 1min(9)苏木素液染色 5~10min(10)流水洗去苏木素液 1min(11)1%盐酸-乙醇 1~3s(12)稍水洗 1~2s(13)返蓝(用温水或1%氨水等)5~10s(14)流水冲洗 1~2min(15)蒸馏水洗 1~2min(16)0.5%伊红液染色 1~3min(17)蒸馏水稍洗 1~2s(18)80%乙醇 1~2s(19)95%乙醇Ⅰ 2~3min(20)95%乙醇Ⅱ 2~3min(21)无水乙醇Ⅰ 3~5min(22)无水乙醇Ⅱ 3~5min(23)石炭酸-二甲苯 3~5min(24)二甲苯Ⅰ 3~5min(25)二甲苯Ⅱ 3~5min(26)二甲苯Ⅲ 3~5min(27)中性树胶封固
注:①(12)和(13)项可省去,但(14)的冲水时间需延长至10~15min(细胞核显示更清晰)。
②(23)项可用无水乙醇代替;北方地区可省略。2.冰冻切片HE染色
(1)冰冻切片固定 10~30s(2)稍水洗 1~2s(3)苏木素液染色(60℃)30~60s(4)流水洗去苏木素液 5~10s(5)1%盐酸-乙醇 1~3s(6)稍水洗 1~2min(7)返蓝(用温水或1%氨水等)5~10s(8)流水冲洗 15~30s(9)0.5%伊红液染色 1~2min(10)蒸馏水稍洗 1~2min(11)80%乙醇 1~2min(12)95%乙醇 1~2min(13)无水乙醇Ⅰ 1~2min(14)无水乙醇Ⅱ 1~2min(15)石炭酸-二甲苯 2~3min(16)二甲苯Ⅰ 2~3min(17)二甲苯Ⅱ 2~3min(18)中性树胶封固
注:①(7)和(8)项可省去,但(9)的冲水时间需延长至10~15min(细胞核显示更清晰)。
②(15)项可用无水乙醇代替;北方地区可省略。
㈡染色结果:细胞核呈蓝色,细胞浆、肌纤维、胶原纤维和红细胞呈不同程度的红色。钙盐和细菌可呈蓝色或紫蓝色。㈢染色注意事项
1.切片染色前,应彻底脱蜡。
2.用含有升汞液体固定的组织,其切片染色前应先脱去汞盐:(1)石蜡切片脱蜡至水洗
(2)Lugol液 20min(3)流水冲洗 5min(4)95%乙醇 10min(5)水洗 1min(6)5%次亚硫酸钠水溶液 5min(7)流水冲洗 5min(8)显微镜观察除汞满意后,转入HE染色 3.脱除福尔马林色素(必要时):(1)石蜡切片脱蜡至水洗
(2)1%NaOH(1ml)与80%乙醇(99ml)混合液 10min(3)流水冲洗 5min(4)转入HE染色
4.严格执行HE染色流程,用显微镜控制细胞核的苏木素染色质量。HE染片应着色鲜艳,红、蓝分明,对比清晰。5.载玻片自二甲苯中取出后,应立即用洁净、光亮的盖玻片和稠度适宜的中性树胶湿封载玻片。封盖处内无气泡,外无溢胶。封片时必须进行操作人员和局部环境的二甲苯污染防护。不应将组织切片烤干或风干后再行封片。
6.必须在载玻片的一端牢贴标签。标签上应印有病理科所在的医院名称。标签上应清楚显示有关的病理号及其亚号;标签上的病理号应准确无误,无涂改。7.制片完成后,技术人员应对切片与其相应的病理学检查记录单或取材工作记录单认真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将制备好的切片连同相关的活检申请单/活检记录单以及取材工作单等一并移交给有关的病理医师;交接双方经核对无误后,办理移交签字手续。
8.石蜡切片-HE染色的优良率(甲、乙级切片所占的比率)应≥85%。石蜡切片-HE染色质量的基本标准列于附表。
9.制片工作一般应在取材后2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含进行脱钙、脱脂等需要特殊处理的标本)。
10.制片过程出现意外情况时,技术室人员应及时向病理医师和科主任报告,设法予以补救。
附表 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切片质量的基本标准
优 质 标 准
满 分 质 量 缺 陷 减 分
⒈组织切面完整,①组织稍不完整:减1~3分 ②不完整:减4~10分
内镜咬检、穿刺标本切面数 10 ③未达到规定面数:减5分
⒉切片薄(3~5μm),厚薄均匀 10 ①切片厚(细胞重叠),影响诊断:减6~10分
②厚薄不均匀:减3~5分
⒊切片无刀痕、裂隙、颤痕 10 ①有刀痕、裂隙、颤痕,尚不影响诊断:减2分
②有刀痕、裂隙、颤痕,影响诊断:减5分
⒋切片平坦,无皱褶、折叠 10 ①有皱褶或折叠,尚不影响诊断:各减2分
②有皱褶折或折叠,影响诊断:各减5分
⒌切片无污染 10 有污染:减10分
⒍无气泡(切片与载玻片间/ 10 ①有气泡:减3分 盖片与切片、载玻片间),②胶液外溢:减3分
盖片周围无胶液外溢
⒎透明度好 10 ①透明度差:减1~3分
②组织结构模糊:减5~7分
⒏细胞核与细胞浆染色对比清晰 10 ①细胞核着色灰淡或过蓝:减5分
②红(细胞浆)与蓝(细胞核)对比不清晰:减5分
⒐切片无松散,裱贴位置适当 10 ①切片松散:减5分
②切片裱贴位置不当:减5分
⒑切片整洁,①切片不整洁:减3分
标签端正粘牢,编号清晰 10 ②标签粘贴不牢:减3分
③编号不清晰:减4分
合 计 100
切片质量分级标准: ①甲级片: ≥90分(优)
②乙级片:75~89分(良)
③丙级片:60~74分(基本合格)
④丁级片: ≤59分(不合格)
㈣HE染色试剂的配制 1.苏木素染液
(1)Harri苏木素染液
苏木素 1g 无水乙醇 10ml 硫酸铝钾 20g 蒸馏水 200ml 氧化汞 0.5g 冰醋酸 8ml 先用无水乙醇溶解苏木素,用蒸馏水加热溶解硫酸铝钾;然后将该两液合并煮沸,加入氧化汞,继续加热和搅拌溶液至深紫色,随即用冰水冷却,恢复至室温后过滤备用。使用前加入冰醋酸并混匀、过滤。
(2)Gill改良苏木素液
苏木素 2g 无水乙醇 250ml 硫酸铝钾 17g 蒸馏水 750ml 碘酸钠 0.2g 冰醋酸 20ml 先用无水乙醇溶解苏木素,用蒸馏水溶解硫酸铝钾;然后将该两液混合,再依次加入碘酸钠和冰醋酸。使用前过滤。
(3)Mayer改良苏木素液
A液:苏木素 2g 无水乙醇 40ml B液:硫酸铝钾 100g 蒸馏水 600ml 将苏木素溶于无水乙醇中(A液);稍加热,使硫酸铝钾溶于蒸馏水中(B液)。将A液与B液混合后煮沸2min,再用蒸馏水补足至600 ml,加入400mg碘化钠充分混匀。染液呈紫红色。2.盐酸-乙醇分化液
浓盐酸 1 ml 70%乙醇 99 ml 3.伊红液
(1)0.25~0.5%伊红Y水溶液
伊红Y 0.25~0.5 g 蒸馏水 100 ml 冰醋酸 1滴
(2)0.5%伊红Y-氯化钙水溶液
伊红Y 0.5 g 蒸馏水 100 ml 无水氯化钙 0.5 g(3)0.25~0.5%伊红Y-乙醇溶液。
伊红Y 0.25~0.5 g 80%乙醇 100 ml 4.石炭酸-二甲苯混合液
石炭酸 1份 二甲苯 3份 第二节 细胞学诊断检材的制备技术
一、细胞涂片、组织印片和压片的制备
(一)涂片质量的基本要求
1.将检材涂布于载玻片的右(或左)2/3处,另1/3部位粘贴标签。2.单向涂布检材,避免细胞变形。3.均匀涂布检材,涂片厚薄适当。
4.红细胞过多的涂片,可酌情进行溶解红细胞处理。
(二)涂片方法
1.涂抹法:用棉签或针头将标本单向、均匀地涂抹于载玻片上。2.拉片法:将一滴检材置于一张载玻片上,再用另一张载玻片叠加其 上并予轻压,再将该两张载玻片朝反向拉动,从而获得两张涂片。3.推片法:将一滴检液置于载玻片的右端,再用另一张窄边光滑的载
玻片作为推片,并以与滴液载玻片成40°夹角、自右向左匀力推动检液,形成涂片。
(三)痰涂片的制作
1.送检的痰液应是由肺内咳出,最好是清晨空腹时自肺内深咳出的痰液。2.核查无误的收验痰液,应立即制作涂片(通常为2~3张)。3.用细签或无钩镊子挑取痰液置于载玻片上,并左右往复薄涂,随即投入固定液中。
4.痰液中呈现下列性状的成分可能含有癌细胞,应注意挑取制作涂片:①血丝;②灰白色痰丝(形如白色细线,微细螺旋状,牵引时可伸长);③透明痰液(可拉成较长细丝)。[及时在细胞学检查申请单上记录痰液性状] 5.检查痰液中的肿瘤细胞,一般应连续送检3次。
(四)黏膜、皮肤表面刮取(刷取、拉取)物和分泌物的涂片的制作
1.阴道排出物、子宫颈刮取物涂片:通常由妇产科医师将已制作、固定后的涂片送交病理科检查。[注意由子宫颈外口上皮移行带刮取细胞涂片]
2.支气管镜、胃镜等内腔镜的黏膜刷取物涂片(黏膜刷片):刷片通常由内腔镜医师制作、固定后送交病理科检查。
3.食管、胃拉网涂片:由食管拉出的套网气囊适量放气后,将气囊套网在载玻片滚动涂片,尤应将套囊上血丝、灰白色物制作涂片;涂片通常由有关临床医师将已制作、固定后的刷片送交病理科检查。套网中的小块组织可用来制作石蜡包埋切片。
4.眼、耳、鼻、咽、口腔、皮肤等处病变(溃疡性病变等)的分泌物涂片。
(五)液体涂片的制作
液体标本(检材)包括乳头溢液、胸水、腹水、尿液、胃液、脑脊液、穿
刺液、冲洗液、灌注液等。除乳头溢液外,其他液体检材一般均应先行离心(2000r/min,10~20min)后,取其沉淀物制作涂片;液体检材也可用细胞涂片离心机(cytospin)直接制作细胞涂片。制作好的涂片应立即固定和染色。[及时在细胞学检查申请单上记录液体标本的性状和数量]
液体标本的离心沉淀物较多时,将制作涂片后剩余的沉淀物固定于4%中性甲醛中1h,然后用檫镜纸或绸布将其包裹,制作石蜡包埋切片。1.乳头溢液:直接滴于载玻片上制作涂片。
(1)患者乳腺触及肿物时:用手指自肿物远方沿乳腺导管引流方向轻力按 模挤压,获取溢液,宜取中段溢液和血性溢液涂片。
(2)患者乳腺未触及肿物时:可自乳晕周围向乳腺外周轻力按模挤压,获取溢液。
2.胸水和腹水
(1)由患者体内抽取的胸水或腹水应尽快送交病理科验收,检液量以200~500ml为宜。因故(例如远途)延时送达时,需在标本中加入40%的甲醛(加入量为送检胸水、腹水量的1/5),或加入等量的50%乙醇-生理盐水。
(2)胸水、腹水的离心:采取容器底部的液体10ml(包括可能存在的沉淀物),移入离心管内进行离心。
(3)离心后,倾去全部上清液,将离心管底部含有沉淀物的液体摇匀并用吸管吸出适量,滴注于载玻片上,制作涂片。3.尿液
(1)制作方法同胸、腹水。
(2)尿液含有胶状物时,应先将其除去。清除方法:用0.5ml/L氢氧化钠调节尿液Ph至6.0;离心后,倾去上清液,再向沉淀物中加入95%乙醇5~10ml/L(固定细胞),静置5min后加入蒸馏水并轻摇(溶去胶状物);再次离心后,取沉淀物制作涂片。检查尿液中的肿瘤细胞,一般应连续送检3次。4.胃液、胃冲洗液:制作方法同胸、腹水。5.脑脊液
(1)制作方法同胸、腹水。
(2)脑脊液内细胞一般较少,可用微孔滤膜过滤法、沉淀法或纤维捕捉法收集细胞,制作涂片。
6.冲洗液、灌洗液、穿刺液涂片的制作:参见上述的胸水、腹水项。
二、肿物细针穿刺物涂片的制备
(一)实施细针穿刺术前的准备工作
1.实施细针穿刺术的病理医师应先了解患者临床情况,向患者和/或患者授权人说明实施穿刺术的意义、局限性和其他相关问题等,取得患者和/或患方的知情和理解,并签署由各医院制订的《申请实施细针穿刺术细胞病理学诊断患方知情同意书》。
2.合格的手术操作环境。
3.必备的适用手术器械和其他相关设施。
(二)肿物穿刺术的操作要点:
1.确认肿物部位并估计其大小、与皮表距离和质地(实/囊性、硬度等),以指导穿刺的方向、深度和用力程度。2.必须严格实行无菌操作。
3.根据肿物大小及其血供情况选择适用型号的穿刺用针头。穿刺用针头的外径为0.6~0.9mm,安置在2ml或10ml的一次性空注射器上。4.针吸法穿刺术操作要点
(1)进行穿刺前,先将安装了穿刺用针头的空注射器管芯外拉2cm;然后,用手固定肿物,将安装在空注射器上的穿刺用针头刺入肿物(注射器内无空气)。
(2)迅速上下提插注射器管芯10~20次(其间变换针头方向3~4次),遂使肿物不同部位的多较内容吸进入针头和注射器内。
(3)将注射器与针头分离(管内负压因而解除);随后,再将该注射器与仍插于肿物内的针头相接,拔出针头,穿刺结束。
(4)迅速推动注射器的管芯,尽快地将位于穿刺针头内的少量吸出物排射在2~3张清洁的载玻片上,进行涂片。
5.涂片方法:用针头将载玻片上的吸出物轻轻均匀拨开,或用推片法朝一个方向展开(不可双向往返推移)。
6.吸出物过少时,可用向离心管内冲洗穿刺针头;再将冲洗液离心,然后取其沉淀物涂片[参见上述一
(五)项“液体涂片的制作”]。
7.吸出物较多时,可适量50%乙醇-生理盐水液将涂片后注射器和针头内剩余的吸出物冲洗至离心管中,离心后,取其沉淀物制作常规石蜡包埋切片。8.吸出物中含有细小组织块时,应将其制作常规石蜡包埋切片。
9.内脏肿物穿刺时,必须在影象学检查的引导下用较长细针进行穿刺。10.穿刺操作完成后,即在细胞病理学检查单上书写穿刺记录。
三、组织印片、压片的制备
(一)组织印片:
1.用锋利刀片剖开刚切取的新鲜肿瘤组织或淋巴结等,然后用清洁载玻片轻压于组织剖面处,将组织表面的细胞成分印在玻片上。用稍微加温的载玻片制备印片时,可印得较多细胞。
2.制作淋巴结印片前,应先用滤纸吸去淋巴结切面上的血液、组织液。
(二)压片:
1.选取微小薄片组织平铺于一张载玻片上,再用另一张载玻片叠加其上并予轻压。
2.脑组织质软,易于制作压片;稍硬的组织需切成细碎薄片制作压片。
四、涂片的固定
(一)用于HE染色和巴氏染色的涂片必须湿固定,即涂片后立即进行固定。乳头溢液涂片和液体标本离心沉淀物涂片,应待涂膜潮干(即周膜稍干而其中央区域未干)时进行固定。用于瑞氏染色、May-Grünwald姬姆萨染色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的涂片,必须干固定,即待涂片稍干后再进行固定。
(二)固定液
1.乙醇-冰醋酸液:95%乙醇∶冰醋酸=99∶1。常用。
2.乙醇-乙醚液:95%乙醇49.5ml, 乙醚49.5ml, 冰醋酸1ml。较常用。3.甲醇:滴加在干燥涂片上,用于瑞氏染色、May-Grünwald姬姆萨染色 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4.丙酮:适用于酶类染色。
5.Carnoy液:由无水乙醇、氯仿、冰醋酸按6:3:1比例混成,适用于显
示核酸、糖原、黏液染色。涂片在Carnoy液固定3~5min后,应移入95%乙醇中继续固定。
6.对于液体标本的离心沉淀物、食管拉网获取的小块组织或吸出物中的细小组织块等,固定于4%中性甲醛液中1h,然后制作常规石蜡包埋切片。
(三)固定方法 1.浸入法:
(1)将稍为干燥(不能完全干燥)的涂片直接浸泡于固定液内至少15 ~ 30min。
(2)因细胞容易脱落,宜以一个盛有固定液的容器只固定一例标本的涂片;一个容器固定多例涂片时,有可能造成的肿瘤细胞交叉污染。(3)必要时可将标本涂在硅化载玻片上,以防脱落。(4)固定液重复使用时,应先用滤纸过滤。
(5)95%乙醇固定液多次重复使用时,需测定其浓度比重,乙醇浓度低于90%时应予弃用。
2.滴加法:将固定液滴加于平放的干燥涂片上,应避免因固定液挥发造成沉淀。
(四)固定后未染色涂片的保存或邮寄:涂片固定15min后取出,立即滴加数滴甘油于涂膜上。对该涂片进行染色前,应先将其置于95%乙醇中溶去甘油。
五、涂片的染色
最常用于细胞病理学涂片检查的是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巴氏染色。一些特殊染色、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也用于细胞病理学的涂片检查(参见第4章第一、二节)。
(一)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参见本章第一节的“六”项)。
(二)巴氏(Papanicolaou)染色
巴氏染色时,细胞透明度好,细胞结构清晰,色彩丰富而鲜艳,主要用于妇科细胞学涂片、痰涂片和富含鳞状上皮细胞的涂片检查。1.试剂配制
(1)Harri苏木素液(参见本章第一节的“六”项)(2)盐酸-乙醇液
浓盐酸 1ml 70%乙醇 99ml(3)橙黄G6液
橙黄G6 0.5g 蒸馏水 5ml 无水乙醇 95ml 磷钨酸 0.015g 先将橙黄G溶于蒸馏水中,再加入无水乙醇,然后加入磷钨酸。
(4)EA36染液
①EA36储备液
A液:亮绿0.5g,溶于5ml蒸馏水中,溶解后加入无水乙醇至100ml。B液:伊红0.5g,溶于5ml蒸馏水中,溶解后加入无水乙醇至100ml。C液:俾士麦棕0.5g,溶于5ml蒸馏水中,溶解后加入无水乙醇至100ml。
②EA36工作液
EA36储备液的A液 45 ml EA36储备液的B液 45 ml EA36储备液的C 液 10 ml 磷钨酸 0.2 g 碳酸锂饱和水溶液 1 滴 2.染色程序
(1)将已经固定的涂片置于80%乙醇中2 min。
(2)蒸馏水洗2 min。
(3)苏木素液染核10~12 min,自来水洗。
(4)盐酸-乙醇液分化约20~30s,至涂片呈淡橙红色。
(5)流水冲洗10~15min,蒸馏水洗。
(6)依次用80%、95%乙醇脱水,各2min。
(7)橙黄G6液染色3~5min。
(8)95%乙醇洗2~3次,洗去多余染液。
(9)EA36工作液染色3~5 min。
(10)95%乙醇洗2~3次,洗去多余染液。
(11)无水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
3.染色结果:细胞核呈深蓝色,核仁呈红色;不同分化类型的鳞状上皮细胞,其胞浆颜色各异:角化细胞呈粉红色,不全角化细胞呈橙黄色,角化前细胞呈淡蓝或淡绿色;红细胞呈橙红或鲜红色,白细胞的胞浆呈淡蓝绿色;粘液呈淡蓝或粉红色。
(三)瑞氏(Wright)染色
瑞氏染色一般用于血液涂片,也可用于检查肿瘤细胞。1.试剂配制
(1)瑞氏染液
瑞氏染料 1g 甲醇 600ml 将瑞氏染料放入研钵内,加入适量甲醇与之混合研磨,使染料逐渐溶解。将溶解的染液倾入另一玻璃瓶内,然后再加入适量甲醇继续研磨;未溶解的染料如此反复多次,直至染料完全溶解、甲醇用完为止。染液避光保存备用。
(2)磷酸盐缓冲液
无水磷酸氢二钠 6.5g 磷酸二氢钠 4g 蒸馏水 1 000ml pH:6.5~7.0 2.染色程序
(1)涂片自然干燥。
(2)滴加瑞氏液染色1min。
(2)滴加等量的磷酸缓冲液,轻轻摇荡玻片或用洗耳胶球在玻片上轻轻吹 气,使两液体混合均匀,持续10~15min。(4)流水洗去染液。
(5)涂片风干后,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
3.染色结果:胞核呈紫红色,胞浆呈紫蓝色,粘液呈粉红色或淡蓝色。
(四)May-Grünwald-姬姆萨(Giemsa)染色
May-Grünwald-姬姆萨染色适用于造血系统的细胞涂片和鉴别恶型淋巴瘤的类型。May-Grünwald原液和姬姆萨原液配制繁琐,可直接购买。1.试剂配制
(1)May-Grünwald工作液
May-Grünwald原液 1份
蒸馏水 6~10份
使用前配制。
(2)姬姆萨工作液
姬姆萨原液 1份 蒸馏水 6~10份
使用前配制。2.染色程序
(1)涂片自然干燥,蒸馏水洗1~2min。(2)May-Grünwald工作液染15~30min。
(3)自来水冲洗,洗去载玻片上的染液,蒸馏水稍洗。
(4)姬姆萨工作液染15~30min。
(5)自来水冲洗,洗去载玻片上的染液。
(6)涂片风干后,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3.染色结果:胞核呈紫红色,胞浆和核仁呈蓝紫色。
(五)Rakoff染色
Rakoff染色用于阴道细胞学涂片快速测定雌激素水平。1. 试剂配制
(1)5%淡绿水溶液 83ml(2)1%伊红水溶液 17ml 将两液混合后使用。2.染色程序
(1)用细胞刷沿阴道侧壁刷取黏膜鳞状上皮细胞,放入装有1~2ml生理盐水的试管内。(2)在试管内滴入3滴Rakoff染液,用细胞刷在染液中轻摇混合。
(3)将1~2滴混合液滴于载玻片上,制成涂片。(4)待涂片干燥后,用中性树胶封片。
染色结果:鳞状上皮细胞的嗜酸性和嗜碱性胞浆区分明显。角化前细胞的核呈网状,角化细胞的固缩核呈基本不着色的空泡状。
(六)猩红-固绿染色
猩红-固绿染色用于显示性染色体。1.试剂配制(1)猩红染液
水溶性比布里西猩红 1.0g 磷钨酸 0.3g 冰醋酸 5.0ml 50%酒精 100ml(2)固绿染液: 固绿 0.5g 磷钼酸 0.3g 磷钨酸 0.3g 冰醋酸 5.0ml 50%乙醇 100ml 2. 染色步骤
(1)涂片经95%乙醇固定后,置于70%乙醇中2min。
(2)猩红染液中5min。(3)50%乙醇中漂清多余染液。
(4)固绿染液中分化2~5h。每小时在显微镜下观察胞浆和网状核膜是否呈现绿色;如果绿色满意,立即取出涂片(一般约需4h)。固缩核呈鲜红色。
(5)50%乙醇中5min。
(6)依次置于70%、95%和无水乙醇中各2min。
(7)置于二甲苯溶液Ⅰ、Ⅱ、Ⅲ中透明,各2min。
(8)中性树胶封片。
染色结果:胞核呈淡绿色;性染色质呈粉红色、V字形或贴着于细胞膜呈三角形。在性染色质周围可见空泡。
(七)Fouchet染色
Fouchet染色用于显示胆色素。1.染液配制 Fouchet染液
A液:25%三氯醋酸水溶液 B液:10%三氯化铁水溶液
A、B液皆小量新鲜配制为宜。使用时,取A、B液各30ml混匀(当天使用)。
2.染色步骤
(1)涂片经95%酒精固定后,置于蒸镏水中漂洗。
(2)Fouchet液中染5min。
(3)蒸镏水Ⅰ、Ⅱ中各1min。
(4)苦味品红溶液中染5min。(5)95%乙醇Ⅰ、Ⅱ中漂洗。
(6)无水乙醇Ⅰ、Ⅱ中脱水。
(7)二甲苯Ⅰ、Ⅱ中透明,中性树胶封片。
3.染色结果:胆色素呈橄榄绿色,胶原纤维呈红色,涂片背景呈黄色。
(八)硫酸亚铁染色
硫酸亚铁染色用于显示黑色素。1.试剂配制
(1)2.5%硫酸亚铁水溶液(2)铁氰化钾醋酸液 铁氰化钾 1g 蒸馏水 99ml 冰醋酸 1ml(3)1%冰醋酸水溶液
(4)核固红液[参见第4章第一节的八
(三)项(爱先蓝法)] 2.染色程序
(1)涂片经95%酒精固定后,置于蒸镏水中漂洗1~2min。(2)2.5%硫酸亚铁溶液中1h。
(3)蒸镏水Ⅰ、Ⅱ、Ⅲ中漂洗,各1min。(4)铁氰化钾醋酸液中30min。(5)1%冰醋酸液中1min。(6)蒸镏水漂洗。
(7)核固红液中染1~2min。(8)蒸镏水漂洗。
(9)依次95%乙醇、无水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3.染色结果:黑色素呈深绿或深蓝色,涂片背景呈红色或粉红色。
(九)快速硝酸银染色
快速硝酸银染色用于显示卡氏肺囊虫和真菌。1.试剂配制
(1)硝酸银乌洛托品
常备液:3%乌洛托品溶液100ml与5%的硝酸银溶液5ml充分混合。
工作液:常备液25ml、蒸镏水25ml与5%硼酸钠2ml充分混合。(2)固绿
常备液:固绿0.2g充分溶解于0.2%冰醋酸液100ml中。
工作液:常备液10ml与蒸镏水40ml混合(3)5%铬酸溶液
1%亚硫酸氢钠溶液 0.2%氯化金溶液 2%硫代硫酸钠溶液 2.染色步骤
(1)涂片经95%乙醇固定后,置于蒸镏水中漂洗1min。(2)5%铬酸溶液(43℃水浴)中2min。(3)5%铬酸溶液(58℃水浴)中15min。(4)自来水漂洗。
(5)1%亚硫酸氢钠溶液中30s。(6)自来水冲洗15s。
(7)蒸镏水Ⅰ、Ⅱ、Ⅲ、Ⅳ漂洗各1min。(8)硝酸银工作液(43℃水浴)中2min。(9)硝酸银工作液(58℃水浴)中23min。(10)蒸镏水Ⅰ、Ⅱ、Ⅲ、Ⅳ漂洗。(11)0.2%氯化金溶液中30s。(12)蒸镏水Ⅰ、Ⅱ漂洗。
(13)2%硫代硫酸钠溶液中1min。(14)自来水冲洗15s。(15)固绿工作液中染30s。(16)自来水冲洗15s。(17)蒸镏水Ⅰ、Ⅱ漂洗。
(18)95%酒精、无水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
3.染色结果:卡氏肺囊虫和真菌皆呈黑色,形状清晰;糖原和黏蛋白呈玫瑰色或灰色;涂片背景呈淡绿色。
(十)高碘酸-无色品红(PAS)染色
PAS染色用于显示多糖(糖原及黏蛋白等)。[参见第4章第一节的八
(一)项(高碘酸-无色品红法)]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第四章 病理学相关技术规范] 第九节 病理学摄影技术
一、概 述
(一)病理医师根据病理学诊断、教学和研究的需要确定病理学摄影的内容,进行客观、准确的图像记录。
(二)病理学摄影的客体包括:①患者体表病征,②大体标本(手术切除和尸检标本的肉眼病变),③组织学切片(光学显微镜下病变),④超薄切片(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超微病变),⑤冷冻蚀刻标本(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超微病变),⑥细胞培养标本,⑦细胞和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⑧尸检过程,⑨动物实验标本和⑩文字、图像资料翻拍等。
二、普通摄影
(一)普通摄影是应用普通照相机拍摄客体的图像,包括患者体表病征,大体标本的肉眼病变,尸检过程,动物实验标本和文字、图像资料等。摄影时应注意病征或病变显示、光照、角度等,适度调节距离、光圈、速度。
(二)患者体表病征摄影
1.需征得患者或患方有关人员同意。2.应遮盖患者的面容和隐私部位。
(三)大体标本摄影
1.于标本下面铺垫色泽反差鲜明、协调的平整背景(纸或布),并需置放标尺和相关标本的病理号,必要时添加箭头等符号标志指示重点部位。2.因照相机固定于翻拍机上,宜选用较慢的快门速度,以增加景深。
(四)尸检过程摄影
1.宜用28~135mm变焦镜头的135相机进行摄影。
2.重要病变的原位摄影:应包括局部肉眼病变特征(“近拍”)及其与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全景”),突出重要病变,兼顾显示全貌。3.离体标本摄影[参见上文:“
(二)大体标本摄影”]
(五)文字、图像资料翻拍 1.应用翻拍机进行摄影。
2.在翻拍相机的两侧一般至少安装2~4盏100W灯光,与照明直线呈45º角,以使光线均匀。摄影条件可用测光表确定。
(六)底片的选择
1.黑白摄影:扩印照片者,可用ASA100速度底片;制作幻灯片者可用ASA25~50速度底片。2.彩色摄影:
(1)用日光型彩色底片摄影时,需用雷登80系列平衡滤色片把色温调到5600ºK状态;用灯光照射者,无需平衡滤色片。
(2)用灯光型彩色底片在日光下摄影时,需用平衡滤色片把色温调到3200ºK状态。
三、光学显微镜(光镜)摄影
(一)光镜显微摄影是应用显微照相机拍摄通过光学显微镜放大40~1000倍的客体图像。
(二)摄影用显微镜性能要求 1.具有摄影目镜筒。
2.能通过目镜筒对图像进行对焦。3.具有光镜选择移动杆。
4.物镜具有分辨率良好平视场象。
5.聚光镜具有孔径光阑和调节光轴中心的机构。6.具有视场光阑。
7.光源亮度足够,电压可以调节。8.具有插入滤色镜的槽口。
(三)显微摄影的基本装置
1.具有自动输片机构的35mm照相机背。
2.具有对不同光照条件进行光路调节的调节杆。3.具有能对不同标本面积进行自动测光的装置。
4.具有与显微镜相连接的接圈、平场消色差物镜(Splan,Dplan)和聚光镜。5.具有显微摄影控制台。目前较常用的有日产Olympus PM-10及PM-20等显微摄影装置。常用参数项目包括:①快门按钮(EXPOSE),②底片类型选择键(FORMAT),③感光度旋钮(ASA/ISO),④倒易律失效的补偿旋钮(RECIPROCITY),⑤曝光增减旋钮(EXPOSURE ADJ),⑥快门速度调节旋钮(MODE/EXPOSURE TIME),⑦卷片按钮(OFF/MINDING),⑧停片进片按钮(NO WINDING),⑨自动曝光锁按钮(AEOCK),⑩时间回忆按钮(TIME RECALL)。
(四)显微摄影要点
1.显微照相机必须安放稳定,具有一定防震性,室内光线应暗些以避免散射光进入目镜。
2.选择适当的彩色或黑白底片装入照相机身(暗盒)。拍摄常规HE染色、特殊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切片的病变,宜用感光度ASA为100的彩色或黑白底片;拍摄培养细胞和免疫荧光染色标本,宜用感光度ASA为400的彩色或黑白底片。
3.调节照明和光照
(1)打开电源,调节电压(约在9伏)。(2)视场光阑收缩到取景框边缘外。
(3)孔径光阑调到物镜孔径数值的60%~80%,例如孔径为0.25的10×物镜,聚光镜上光阑应调到:0.25×60%~80%=0.15~0.2。(4)光通路调节
①常规摄影:先将视野与照明合轴、再将聚光镜调中,使光线同时调到①观察目镜和②取景目镜的视野之中,以便于边观察边曝光摄影。如图像分布均匀,将曝光增减旋钮(EXPOSURE ADJ)调至“1”处。
②暗视野、荧光和偏振光摄影:将光线100%调到取景目镜的视野之中,用调焦镜观察视野中的标本图像,进行摄影。如图像分布不均匀,应将曝光增减旋钮调于0.25~4之间。
4.调节和校准取景目镜于标准状态:旋转调焦镜镜筒上的圆环,使取景框中央的双十字线达到最清晰。
5.将切片等标本放置在载物台上,先用观察目镜选定摄影图像,再用取景目镜调整摄影图像,并转动微调旋钮,同时使图像与取景框中的双十字线像达到最清晰。
6.用彩色底片摄影时,必须用色温计调节色温:①将光通路100%到达色温计上(由调焦镜中看不到光线);②观察色温指示表,用平衡滤色镜(使用日光型底片时用雷登80系列)和灯光亮度将色温调至最佳色温点(日光型底片的色温点为5600K左右,灯光型底片的色温点定为3200K左右)
7.用黑白底片摄影时,必须按下列对应关系选择滤色片以提高图像反差和清晰度:
标本颜色 红 橙 黄 绿 深蓝 滤 色 镜 蓝、绿 蓝、绿 蓝 红、蓝 深绿、橙
8.检查光线可达到底片的位置,确定正确的曝光时间和进行曝光;或用自动摄影控制台上的按键曝光。
9.记录图像的摄影日期、摄影编号、样品编号、放大倍数、内容、摄影条件和备注等。
10.将已全部摄影过的底片退回底片暗盒内,取出底片并进行暗室冲洗等后期处理。
四、电子显微镜(电镜)摄影
(一)透射电镜摄影
1.检查电镜工作状态,确认样本无漂移现象,选择好曝光条件。2.调节好灯丝像,消正像散。3.选择视野,确定放大倍数。
4.调整物镜光阑:样品反差较强时,使用较大的物镜光阑孔,直至反差适中为止;反差小时,宜用较小的光阑孔。
5.样本聚焦在低倍电镜(<1500倍)图像时,可采用摇摆聚焦法用肉眼定位;样品聚焦在高倍电镜(>1500倍)图像时,除用肉眼观察定位外,还需采用系列拍照法:于确定焦点后,用细调钮聚焦,增加物镜电流,每调动一级最小钮拍摄一张底片,总计拍摄4~5张,从中选择最佳底片。6.放平荧光屏,传送底片使之进入摄影位置。
7.调定曝光亮度和速度,然后启动快门进行曝光;曝光结束后,将底片送入储存盒内。将底片全部摄影的储存盒取出,进行暗室冲洗等后期处理。
8.用于透射电镜摄影的底片一般为色盲片(对红光不感光),曝光时间为2~4s,ASA[中文?]为8~25s。
(二)扫描电镜摄影 1.检查电镜工作状态
(1)加速电压强度的选择:取决于样品的性质、图像反差和放大倍率。高倍观察时一般需要较高的加速电压,低倍观察时需要较低的加速电压。
(2)聚光镜电流的选择:在保证图像亮度和反差要求前提下,尽可能加大聚光镜电流,以提高照片分辨力,加大景深。
(3)物镜光阑孔的选择:对于表面结构高低差异大的样本可用较小的光阑孔,以获较大景深;低倍镜下观察时,可选用较大光阑孔,以增加视野内的信号强度。
(4)选择摄影扫描速度。
(5)视野选择:与透射电镜相同。
2.确定曝光时间。在扫描电镜照相机处于光关?F8或F11情况下,照片的曝光时间在50~100s之间。
3.样品的聚焦程度主要依靠操作人员的肉眼观察。拍摄较低放大倍数(<1000倍)的图像,以调节粗聚焦钮为主;拍摄较高放大倍数(>1000倍)图像,应先调节粗聚焦钮,再调节细聚焦钮。
4.图像消像散:①先调节X方向旋钮,消除X方向的像散;②再调节Y方向旋钮,消除Y方向的像散;③最后再调节细聚焦钮,直到图像最清晰为止。
5.调节高度和反差:扫描电镜一般装有亮度和反差自动调节按钮,按动该钮即可得到反差适当的图像。
6.拍摄:将照相机中的底片调至摄影位置,按动面板上的摄影快门钮,荧光屏上便由上而下自动扫描图像;扫描结束后,即完成一幅照片拍摄。
7.底片选择:扫描电镜装有120或135照相机,故一般选择感光速度为ASA100的120或135胶卷,;装有Polaroid后背相机的扫描电镜,可进行一次成像。
8.记录图像的摄影日期、摄影编号、样本编号、放大倍数、内容、摄影条件和备注等。
五、暗室技术
(一)暗室技术用于:①普通摄影、显微镜摄影和电镜摄影底片的冲洗,及其照片的洗印和放大;②幻灯片的制作等。
(二)摄影底片的冲洗操作程序
①于完全黑暗中取出全色底片(色盲片或电镜底片可在红灯下取出)→ ②将底片卷入螺旋形的槽内或显影架上 → ③清水湿润2min → ④显影3~12min(20℃)→ ⑤定影10~20min(20℃)→ ⑥水洗30min → ⑦凉干底片 → ⑧分类装入底片袋内,并做好记录。
(三)试剂配制
1.显影液:有多种配方,组成成分大同小异。下列的D‐11配方兼用于冲洗底片和照片的洗印和放大显影: 水(50℃)500ml 米吐尔 1.0g 无水亚硫酸钠 75 g 对苯二酚 9.0g 无水碳酸钠 25 g 溴化钾 5 g 加水至1 000ml 冲洗电镜底片、色盲片和制做幻灯片、显影照片等,需要极强反差,可用以上配方的原液显影。普通摄影用的全色底片对反差要求不很高,可将原液用清水稀释成1:2~1:4的工作液。2.停影液
水 750ml 28%醋酸 48ml 加水至1000ml 3.定影液:较常用下列的F‐5酸性坚膜定影液 水(50℃)600ml 硫代硫酸钠 240g 无水亚硫酸钠 15g 28%醋酸 48ml 硼砂(结晶)7.5g 硫酸铝钾 15 g 加水至1000ml
(四)照片的洗印和放大
洗印和放大照片一般使用黑白放大相纸。这类相纸根据反差分为特软性、软性、中性、硬性和特硬性等5种,即0、1、2、3、4号相纸。较常用者为3号相纸。
1.洗印:在印相箱中操作(一般装有自动定时曝光控制器),主要用于制做透射电镜摄影的照片。已经曝光的像纸进入冲洗操作程序(同底片的冲洗程序)。
2.放大:在放大机上操作,主要用于制做显微镜摄影的照片。(1)操作程序
①放大镜头焦距的选择参见下表:
底片规格 135 120 120 120 120(16张)(12张)(10张)(8张)负 片 负 片 负 片 底片尺寸
(mm×mm)24×36 45×60 60×50 60×70 60×90 80×105 90×120 108×125 镜头焦距
(mm)50 75 75~80 80~90 90~105 135 150 175
②装入底片:将底片的乳剂面向下,目测聚焦,使放大的图像结构清晰。③选择相纸:常用3号放大纸。
④确定镜头光圈和曝光时间:对于正常反差的底片,将镜头光圈缩小到f/5.6至f/8之间,曝光时间控制在8~20s为宜。⑤将曝光后放大纸进入显影、定影程序中。
六、数码摄影技术
数码摄影通常包括:①拍摄、②下载(将所拍摄的照片由数码相机下载到电脑中)、③修饰(加工处理等后期制作)和④分享(将经过修饰的照片输出,例如打印等)4个步骤。
(一)选择适当的照片质量要求
数码相机的照片质量(解像度)分为①精细、②正常、③经济等档次。图像质量越好,每张照片占用的存储空间越大,在相同内存的情况下,解存储的照片数量越小。因此,在拍摄之前,应先根据需要,设定对于照片的质量要求,即设定压缩比。
设定压缩比的原则是:①对照片质量要求越低,压缩比可越高;②只在监视器或电视机上观察图像而不打印时,压缩比可高些,可选择“正常”甚至“经济”档拍摄储存量小的图像。③需要打印照片(尤其欲获大幅彩色照片)时,压缩比越低越好,应选择“精细”档,最好选择不压缩的拍摄存储方式。
(二)力求曝光准确
1.数码相机的感光度最低为ISO60,最高为ISO6400,多在ISO100左右。ISO额定值较低时,解像度高、色调范围宽和反差低;ISO额定值较高时,解像度低、色调范围宽和反差高。2.选择感光度的原则:(1)检查光线是否足够。
(2)尽量用较低的感光度拍摄。
(3)曝光时间不要过长。照度低时,应尽量利用闪光拍摄。避免进行高感光度的长时间曝光。
(4)曝光准确与否决定于对照片质量的要求。
(三)注意对焦条件。
(四)注意用光。
(五)准确使用快门和光圈:宜用自动模式(Auto)拍摄。使用手动相机或将自动相机设置于手动模式时,需要随时进行调整。
(六)正确设定白平衡:拍摄前设定自动白平衡,或是将白平衡调整设定在与拍摄光照条件一致的档上。
(七)正确使用存储媒介:向数码相机内插入移动式存储卡时,一定要到位;从相机中取出存储卡时,要防止滑落到坚硬的物面上,以免不能读取照片的某些数据,甚至损坏存储卡。
(八)勿距摄影客体过远:适当拍摄距离为5~15尺。拍摄小物体、文件等时,应启动数码相机的近摄功能。
第三篇:《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镜分册
消化内镜诊疗管理制度
一、内镜室的基本设置
一、人员配置
1,医师
(1)内镜室必须有专职医师(或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内镜室的各项工作,并参加常规诊疗工作。专职医师须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
(2)内镜医师必须有坚实的临床基础,应在工作,年么上的住院医师中择优选拔,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从事治疗性内镜工作的医师,培训时间应适当延长。
(3)内镜医师必须既有操作技能,又有丰富的临床及理论知识。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考核上岗制度。
2,护士
(1)内镜室应设有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其护龄至少在3年以上。每个检查台应设置1名护士(按同一时间内开展的台数计算)。3台以上的内镜室可设立护理组或配备护士长。
(2)内镜室护士应经过专门技术培,培训工作应在三级医院内进行,时间不短于2个月。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考核上岗制度。
3.技术员
对工作量较大的内镜室,尤其是有x线设备的内镜室应配备技术员,技术员应有(或相当于)中专以上学历,经培训后上岗。
二、检查室
1.每一检查室面积不小于20m2 ,室内主要放置内镜检查设备与清洗消毒设施。
2.检查台数与内镜台数应与实际检查人数相适应,检查台过少必然会导致镜消毒不严的后果。
3.不允许将不同类型的内镜(如胃镜与气管镜)安排在同一检查室内进行。
4.胃镜和肠镜检查原则上应分室进行。检查人数不多的单位可分不同时间段进行检查,但严格禁止在同一清洗槽内进行胃镜与肠镜的清洗与消毒。
5.检查室应配有空调、相应的水电设施、稳压电源装置、吸引装置、供氧装置、抢救药品及设备。
三、基本器械
1.内镜数量 内镜室的内镜数量应与本院内镜检查人数相一致。根据国家卫生部有关内镜消毒的规定,每例内镜检查后,内镜清洗及消毒时间不得少于20min。医院应根据检查人数配置相应的内镜与检查台数,以保证内镜消毒质量。
2.内镜的使用与报废制度 各内镜室应建立内镜档案卡,记录内镜购置时间、使用频度、检查人数及维修情况。对不能维修使用的内镜实行报废制度性能 不良的内镜不得用于临床检查。
3.器械购置 对各类辅助器械与治疗器械,购置时须严格检查“三证”,未经医疗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器械不得使用。
4.其他器械 活检钳等器械应每例患者一把,消毒后可重复使用,有条件者可采用一次性活检钳,但一次性器械不得反复使用。
四、其他辅助设施
各内镜室应配备足量的检查用品。包括:
1.内镜检查用品每一内镜检查台必须配有足够数量的弯盘、牙垫、治疗巾、敷料缸、纱布、各类镊子、过滤纸片、标本瓶、消毒手套、消毒用桶等。
五、内镜室的管理制度
1.内镜室应实施院长领导下的科主任负责制,医护人员必须在有关规章制度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
2.内镜室应设负责医师〔或主任)及护士长(或护理小组负责人),共同管理好内镜室的日常工作。
3.内镜室工作应严格按《规范》的要求及标准进行工作,制定出符合各医院实际情况的内镜室管理制度,使各项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4.内镜室负责医师的职责
(1)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完成内镜室日常诊断与治疗工作;
(2)与护士(或组长)共同组织实施有关内镜室的管理规定与制度;
(3)做好对下级医生和进修医生的带教工作;
(4)负责内镜检查与治疗的质量控制,严格执行预约、消毒制度;
(5)制定各类人员培训计划及业务学习制度,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5.内镜室护士的职责
(1)做好术前局部麻醉与器械准备工作;
(2)配合医师完成各种内镜检查与治疗工作,检查治疗过程中,应随时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并协助医师处理;
(3)负责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工作;
(4)收发内镜申请报告及检查报告;
(5)交待有关的医疗建议,解答患者的询问。
6.内镜室技术员的职责
(1)负责内镜室全部器械的管理与档案记录,保证器械安全使用;
(2)内镜及附件的报废与添置应上报科主任;
(3)负责内镜室计算机设备的维护与维修;
(4)负责内镜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7.内镜室工作应保持整齐、清洁,工作期间,严禁家属及无关人员人室观看;医护人员在工作时间,应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不做、不讲与工作无关的事和话。
8.内镜室应有例会,布里、总结工作。
9.内镜室应保管好各类资料,如内镜检查、治疗申请单,治疗内镜术前同意书,内镜报告,内镜图像,消毒检测报告,器械维护记录等。
10,内镜室应制定仪器维修制度,及时报废陈旧器械,不断补充新器械,以保证日常工作正常进行。
Fu zhou gang tai gang chang yi yuang
2013-10-1
一dianzhiweijing镜检查
上消化道内镜能清晰地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壶腹至降段的粘膜形态及病变,如有病变可作活体组织病理学和细胞学检查以确定诊断。
【适应证】
1.有上消化道症状,包括上腹不适、胀、痛、烧心及反酸、吞咽不适、梗噎、嗳气、呃逆及不明原因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贫血等。
2.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不能确定病变或症状与钡餐检查结果不符者。
3.原因不明的急(慢)性上消化道出血或须做内镜止血治疗者。
4.须随访的病变,如溃疡病、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等。
5.高危人群(食管癌、胃癌高发区)的普查。
6.须做内镜治疗者。
【禁忌证】
1.食管、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
2.严重心、肺、肾、脑功能不全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者。
3.精神病及意识明显障碍不能合作者。
【术前准备】
1.器材 内镜、光源主机、活检钳、细胞刷、必要的各种治疗器械、表面麻醉剂、各种急救药品(备用)以及内镜消毒设备。
2.技术准备
(1)了解病史、检查目的、特殊要求、其他检查情况、有无内镜检查禁忌证、有无药物过敏及急、慢性传染病等。
(2)向患者讲明检查目的及配合检查须注意的事项。
(3)术前禁食6~8h。已做钡餐检查者须待钡剂排空后再做胃镜检查。幽门梗阻患者应禁食2~3d,必要时术前洗胃。最好排空大小便。
(4)咽部麻醉:检查前15min用含2%~4%利多卡因的胶浆(内有祛泡剂)或普鲁卡因喷雾或口含,有麻醉药过敏史者可不用麻醉。
(5)不必常规应用镇静剂、解痉剂,对个别精神紧张或胃肠蠕动强者可在检查前15rnin肌内注射阿托品。患者条件许可时可行无痛胃镜检查。
(6)术前常规检查各项器材是否齐备。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患者体位
(1)患者取左侧卧位,头部略向前倾,双腿屈曲。
(2)如患者有活动假牙宜取出,松解领口和裤带,轻轻咬住牙垫。
2.插镜
目前均使用单手法:术者面向患者,左手持内镜操纵部,右手在距离镜端20cm处持镜,使镜面对准患者舌根部,将镜端自牙垫中插至咽后壁,左手调节旋钮方向,使之顺利到达咽喉部。.嘱患者做吞咽动作,顺势轻柔地插人食管。切忌用暴力硬插。
双手法(现已基本不用)
3.胃镜检查次序插镜后,内镜直视下从食管上端开始循腔进镜,依次观察食管、贲门、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和治疗大肠疾病的安全、有效、可靠、简便的方法之一,不但可明确钡剂灌肠X线检查未能明确的病变,而且能取活检做病理检查,并对某些大肠疾病进行治疗。广泛开展此项检查,可提高早期大肠癌的发现率,还能对癌前期病变和大肠息肉及时治疗。
【适应证】
1.原因不明的下消化道出血;
2.原因不明的慢性腹泻、便秘、腹痛、腹胀;
3.钡剂灌肠发现有异常;
4.不能排除大肠或末端回肠的肿物;
5.原因不明的低位肠梗阻;
6.某些炎症性肠病须做鉴别和确定累及范围及程度;
7.大肠某些良性病变为除外恶性变;
8.大肠息肉和癌诊断已明确,为了除外其他部位有无伴发性病变;
9.行结肠镜下治疗;
10.大肠某些疾病药物治疗的随访;
11.大肠癌手术后,大肠息肉摘除后随访;
12.大肠肿瘤的普查。
【禁忌证】
1.疑有大肠穿孔、腹膜炎;
2.严重心、肺、肾、肝及精神疾病;
3.多次开腹手术或有肠粘连者,应慎行结肠镜检查;4.妊娠期可能会导致流产或早产;
5.大肠炎症性疾病急性活动期为相对禁忌证;
6.高热、衰弱、严重腹痛、低血压者,最好待病情稳定后再行结肠镜检查; 7.不合作者及肠道准备不充分者为相对禁忌证。
【术前准备】
.1.收集病史,介绍“患者须知”,争取患者配合;
2.检查前3d少渣饮食,检查前1d流质饮食,检查日上午禁食。检查前晚泻药清肠或清洁灌肠。现在有更简便的清肠方法,可根据不同要求按说明书使用。
3.准备好结肠镜、冷光源、括检钳、注射针、圈套器、高频电发生器、细胞刷、吸 引器、润滑油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分双人操作或单人操作法。
一、双人操作法:
1.患者取左侧卧位,常规做肛门指检,除外肛门狭窄和直肠肿物。
2.循腔进镜是结肠镜操作的基本原则,即视野中见到肠腔才能插镜,否则要退拉一下再找腔。
3.进镜中常有几个急弯肠段,如乙状结肠、降结肠交界处,脾曲、肝曲;找肠腔如有困难,可根据见到的肠腔走行方向行滑行插人,一般滑行插人2}cm左右即现肠腔;如滑进很长距离仍不见肠腔,应该退镜另找方向再插镜。
可。在操作不顺利时,反倒应该多使用空气抽吸法和向后退镜法,或者用手按压腹部和变换患者体位的方法为好。但送气量过少,对整个肠管的弯曲程度和正确的走向是难以判断的。
【注意事项】
1.检查结束后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胀、腹部压痛,若无异常。10min后即可离去。:
2.若有腹痛、腹胀、肝浊音界消失,应立即做腹部X线透视,如肠下有游离气体即为消化道穿孔,应立即外科手术。
3.书写报告单,应详细描述阳性病变的部位、范围、大小、形状等,并解释检查结果。【并发症】
1.穿孔
发生率为0.11%~0.26%,最常见为乙状结肠穿孔,结肠穿孔一旦确诊应立即手术。腹腔外穿孔一般不须手术,予以禁食补液,抗感染治疗,1~2周后穿孔会自行愈合,腹膜后及皮下气肿可自行吸收。
2.出血
发生率为0.07%,大部分经镜下止血和保守治疗可获痊愈。
3.浆膜撕裂
也称不完全穿孔,较少见,一般不须特殊治疗,会自行愈合。4.肠绞痛
一般为检查刺激所致,无特殊意义,能自行缓解。
5.心血管意外
结肠镜检查对心血管影响极其轻微,原有严重冠心病或心律失常者应慎重施行。
6.呼吸抑制
大部分与术前应用镇静或麻醉剂有关,一旦发生应立即复苏治疗。
Fu zhou gang tai gang chang yi yuang 2013-10-1
起来备用。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患者通常取左侧卧位。根据息肉的具体位置、大小、外形等情况,可酌情改变体位,但应以息肉不倒卧于胃肠壁、不下垂至与对侧胃肠壁贴近和易于观察为原则。
2.用生理盐水浸湿的纱布覆盖于电极板,并紧密捆绑于患者左大腿外侧或与左臀部紧密接触。
3.常规插入内镜,发现息肉,充分确认其位置、大小、形态后,反复冲洗,吸尽息肉表面粘液及周围液体,使其暴露良好,便于息肉电凝电切操作。同时,必须吸净胃肠腔内的气体,尤其在大肠息肉切除时更须注意,必要时置换空气,以防易燃气体在通电时发生爆炸。
4.选择合适的电切圈套器,经内镜活检管道插入胃肠腔。在内镜直视下,在靠近息肉处张开圈套,将息肉套人圈套器内。于息肉根部逐渐拉紧套圈,但切勿用力过度,防止勒断蒂部导致出血。
5.拉紧圈套器后,息肉因血流阻断而顶端变为紫色,启动高频电源,脚踏开关通电,先凝后切。若使用新型高频电发生器,具有ENDO CUT功能,则可自动输出混合电流,自动通以凝、切电流,更易操作和控制,直至息肉被电切成功。
6.仔细观察确认电切部位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后,用三爪钳、圈套器或网篮捞取息肉,连同内镜一并退出。
【并发症及处理】
1.出血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或手术后均可发生出血,出血可为轻度、中度或大出血。轻度出血仅见创面轻度渗血或缓慢溢出,可自行停止。中度出血:上消化道息肉切除术后可表现为呕血或黑便;大肠息肉切除术后可表现为排出鲜血便,应积极行内镜下止血,多数经内科及内镜治疗可止血。大出血者可出现休克,内科及内镜治疗无效,应紧急外科手术控制出血。
2.穿孔
常由于电流强度过大,通电时间过长,视野不佳或内镜及圈套器位置不恰当,即强行切除息肉或因圈套器破损,机械损伤胃肠壁等所致。
小穿孔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液并给予抗生素治疗,内科治疗无效或大的穿孔,应立即转外科手术治疗。
3.灼伤
电切时,若电极或电切圈套器安放位置不当,或圈套器附近有导电的粘液,或息肉较长倒挂,均可引起电流分流烧灼附近正常钻膜组织。电灼伤一般仅表现为浅表溃疡,偶可造成贯穿性电灼伤甚至穿孔,应予以重视。
4.溃疡
息肉摘除术后,切断面为坏死凝固物,形成的溃疡多数在2~4周内俞合。胃息肉大肠息肉电切术后,包含以无渣流质或半流制裁为宜,不宜过多进食及过早活动。适当口服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口服液体石蜡以保持大便通畅。胃肠道息肉电切术后一般常规应用H2受体阻滞药或质子泵抑制药(PPI)及胃粘膜保护药。
5.其他
高频电切治疗贲门部息肉时,可发生左侧膈肌痉挛,并在心电图上出现心肌缺血性改变。此可能为高频电流影响膈神经以及局部高温传至心脏所致。所以贲门区息肉电切时须小时,时予心电监护。大肠息肉电切术偶尔可发生肠道气体爆炸。因此,大肠肉电凝电切术前禁忌口服甘露醇清洁肠道,操作过程中可进行肠道气体置换,即将肠腔内气体尽吸尽并充以隋性气体。
【注意事项】
1.分次电切法
广基隆起、直肠大于2cm的消化道息肉,应分次电凝电切。第一次电切息肉的一部分组织,再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直至完全切除。
2.长蒂息肉的切除
圈套器应套在蒂中部或在离根郎3一5mm处紧缩圈套器。宁可将残蒂保留稍长一些,以免引起胃肠穿孔。
011-
第四篇:临床常见技术操作规范
换药术
用于检查伤口,清除伤口分泌物,去除伤口内异物和坏死组织,通畅引流,控制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方法】
1.用手取下外层敷料(勿用镊子),再用镊子取下内层敷料。与伤口粘住的最里层敷料,应先用盐水浸湿后再揭去,以免损伤肉芽组织或引起创面出血。
2.用两把镊子操作,一把镊子接触伤口,另一把接触敷料。用酒精棉球清洁伤口周围皮肤,用盐水棉球清洁创面,轻沾吸去分泌物。清洗时由内向外,棉球的一面用过后,可翻过来用另一面,然后弃去。
3.分泌物较多且创面较深时,宜用生理盐水冲洗,如坏死组织较多,可用消毒溶液冲洗。
4.高出皮肤或不健康的肉芽组织,可用剪刀剪平,或先用硝酸银棒腐蚀,再用生理盐水中和;或先用纯石炭酸腐蚀,再用75%酒精中和。肉芽组织有较明显水肿时,可用高渗盐水湿敷。
5.一般创面可用消毒凡士林纱布覆盖,必要时用引流物,上面加盖纱布或棉垫,包扎固定。
【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无菌外科技术,换药者如已接触伤口的绷带和敷料,不应再接触换药车或无菌的换药碗。需要物件时可由护士供给或洗手后再取。各种无菌棉球、敷料从容器取出后,不得放回原容器内。污染的敷料须立即放污物盘或敷料桶内。
2.换药者应先换清洁的伤口,如拆线等;然后再换感染伤口,最后为严重感染的伤口换药。
3.换药时应注意取出伤口内的异物,如线头、死骨、弹片、腐肉等,并核对引流物的数目是否正确。
4.换药动作应轻柔,保护健康组织。
5.每次换药完毕,须将一切用具放回指定的位置,认真洗净双手后方可给另一患者换药。
深部静脉穿刺与注射
深部静脉穿刺常用者有股静脉、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等。多用于采血化验或急需加压大量输液、输血而周围浅静脉穿刺又非常困难者。锁骨下静脉穿刺还可用于中心静脉压测定、肺动脉插管及心血管造影等。
【方法】
1.股静脉穿刺
病人仰卧,膝关节屈曲并略外展,股三角区局部常规消毒,医生带无菌手套或用碘酊、酒精常规消毒左手手指,以左手示指在股三角区触到股动脉搏动最明显部位,并加以固定。右手持注射器,从股动脉内缘垂直或与股静脉走向成30°~45°角斜行刺人股静脉,回抽注射器内栓观察有无回血,如有回血,即可抽血或注入药液。
2.颈内静脉穿刺
病人仰卧偏向对侧后仰,将一小枕垫于肩下,使穿刺部位肌肉松弛。颈内静脉位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缘与乳突连线的外侧,多在其中段或下段穿刺。穿刺点局部常规消毒,医生戴无菌手套,右手持注射器。针尖向近心端稍偏向外方,与皮
肤成30°~40°角刺入皮下,穿过胸锁乳突肌,刺破颈深筋膜,刺入颈内静脉则可见回血。
3.锁骨下静脉穿刺
病人仰卧并抬高床尾约30cm,穿刺侧肩部略上提并外展,使肩锁关节前侧膨出部展平以利穿刺。锁骨下静脉穿刺一般多选用右侧(左侧靠近胸导管且胸膜顶位置较高易误伤),因其较直,易于插导管,亦较安全。穿刺部位多取锁骨中点内侧1~2cm,锁骨下0.5~1.0cm处。局部用碘酊、酒精严格消毒,医生戴无菌手套并行局部麻醉。将5ml注射器吸满生理盐水后接于穿刺针头,并排净空气。在选定的穿刺点进行穿刺,针尖向头与胸骨纵轴约成45°角,与胸壁平面约成15°角,以恰能穿过锁骨与第一肋骨的间隙为准。紧贴锁骨背面缓缓刺入,当刺入3~4cm后有穿透感,继续进针,当有第二次减压穿透感时抽动活塞,如有静脉血流入注射器,说明已刺入锁骨下静脉。从皮肤至锁骨下静脉,成人4~7cm,儿童l~3cm。若需输液应在病人呼气时取下注射器,并迅速接上输液管之玻璃管接头。
【注意事项】
1.局部应严格消毒,医生要戴无菌手套或消毒手指。术中必须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2.股静脉穿刺时不可过深或过浅,若过深则可穿透静脉,应在逐渐退针的同时抽吸注射器内栓,若见有回血应固定针头进行抽血;若仍无回血,则应改变方向再行试穿。需要向股静脉内注入药液时,穿刺针头不应垂直而应与皮肤成45°斜刺,以免穿破血管,回血后必须将针头固定好方可推药。若穿入股动脉则回血鲜红应另换注射器,加压止血后重新穿刺。
3.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穿刺并发症较多,如气胸、血胸、损伤神经、感染等,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必须准确选定穿刺点及进针方向。
4.锁骨下静脉压力较低,吸气时可为负压。为了防止吸入空气形成气栓,在更换接头、注射进行插管时,必须在病人呼气或处于呼气后屏气的状态下进行。另外胶管与玻璃管接头等连接处亦应紧密或用线扎紧,以免漏气。若用于输液时绝对不可等输液瓶内的液体输完后才换瓶或拔针。
5.穿刺或注射完毕,局部应用无菌纱布加压止血。
动脉穿刺
动脉穿刺是取血作动脉血气分析,采血作细菌培养,或进行动脉冲击性注射治疗及作有关介入检查等。常选用的动脉有桡动脉、锁骨下动脉、肱动脉、股动脉。
【方法】
1.充分暴露穿刺部位,确定动脉走向,扪及搏动最明显处。
2.常规作广泛性皮肤消毒及左手食指及中指消毒。
3.术者以左手示指及中指固定欲穿刺的动脉,右手持注射器,在两指间垂直穿人动脉,穿刺成功后,以右手固定针头,保持针头方向及深度,左
手以最大速度注射药液或采血。
4.操作完毕迅速拔针,局部用无菌纱布加压不少于5分钟。
【注意事项】
1.穿刺应选择动脉搏动最明显处,消毒面积较静脉穿刺广。
2.做血氧分析时,空针内绝对不能进入空气。
3.操作完毕,局部必须加压5分钟,甚至无出血为止。
环甲膜穿刺术
适用于急性喉阻塞,尤其是声门区阻塞,严重呼吸困难,来不及行气管切开的;需行气管切开,但缺乏必要器械的。
【禁忌症】
1.无绝对禁忌症。
2.已明确呼吸道阻塞发生在环甲膜水平以下时,不宜行环甲膜穿刺术。
【方法】
1.体位:如果病情充许,病人应尽量取仰卧位,垫肩,头后仰。不能耐受上述体位者,可取半卧位。
2.穿刺点:颈中线甲状软骨下缘与环状软骨弓上缘之间的环甲膜空刺点(或称环甲韧带)。
3.用碘酒、乙醇进行常规解决消毒。
4.戴无菌手套,检查穿刺针是否通畅。
5.穿刺部位局部用2%普鲁卡因麻醉危急情下可不用麻醉。
6.术者以消毒的左手示指及拇指触按穿刺部位,并将皮肤固定,右手持18号穿刺针垂直刺入,注意勿用力过猛,出现落空感即表示针尖已进入喉腔,患者可有反射性咳嗽。接10ml注射器,回抽应有空气;或用棉花纤维在穿刺针尾测试,应可见纤维随呼吸摆动,确定无疑后,适当固定穿刺针。
7.术后处理:①可以穿刺针接氧气答给病人输氧。②病人情况稳定后,尽早行普通气管切开。
【注意事项】
1.穿刺时,不要损伤喉部,必须肯定刺入喉腔时,才能注射麻醉药或治疗药物。
2.注入药液应以等渗盐水配制,PH适宜,以减少对气管粘膜的刺激。
3.如发生皮下气肿或少量咯血可予以对症处理。
气管插管术
用于全身麻醉,心跳骤停及呼吸衰竭,呼吸肌麻痹或呼吸抑制需机械导气者。
【方法】
1.明视经口气管内插管法:患者仰卧,用软枕使病人头位垫高10cm,使经口、经咽、经喉三轴线接近重叠。
2.术者立于患者头端(不宜在床头操作者,可立于患者头部旁侧),用右手推病人前额,使头部在寰枕关节处极度后伸。如未张口,应用右手推下颌并用示指拨开下唇,避免喉镜置人时下唇被卷入挤伤。
3.置人喉镜:左手持麻醉喉镜自病人右侧口角置人,将舌体挡向左侧,再把镜片移至正中,见到悬雍垂。沿舌背弧度将镜片再稍向前置入咽部,即可见到会厌。
4.如用直喉镜片,将其置于会厌的喉面挑起会厌,以显露声门;如用弯喉镜片,只需将其远端伸人舌根与会厌咽面间的会厌谷,再上提喉镜,使会厌向上翘起,紧贴镜片而显露声门。
5.以1%地卡因或2%利多卡因喷雾喉头表面。
6.右手以握笔状持导管从右侧弧形斜插口中,将导管前端对准声门后,轻柔地插入气管内,拔出导管管芯。
7.压迫胸壁,查得导管口有出气气流,即可置牙垫于磨牙间,退出喉镜,用胶布将气管导管和牙垫妥善固定。
8.导管接麻醉机或呼吸器,套囊内充气,同时听两侧呼吸音,再次确认导管插入气管内。
【注意事项】
1.根据解剖标志循序推进喉镜片以显露声门,并防止推进过深或过浅。
2.对咽喉反射存在的,适当喷雾作表面麻醉。
3.应将喉镜着力点始终放在喉镜片的顶端,并采用上提喉镜的手法,严禁将上门齿作为支点,否则极易碰落门齿。
4.导管插入声门必须轻柔,避免使用暴力。
5.根据年龄、男女、体格选择合适的气管导管。
6.完成插管后,要核对导管插入的深度,并要判断有否误插入食管的可能性和确认导管在气管内。
静脉压测定
用于右心衰竭、心包积液或缩窄性心包炎等疾病时,了解静脉压增加情况。
【方法】
1.患者平卧或取半卧位,脱下衣袖,肌肉放松,使上肢静脉不受任何压迫,保持血流通畅。
2.病员上肢外展伸直,使上肢与躯体成45°~60°角,置穿刺静脉于腋中线水平,半卧位时相当于第4肋软骨水平。
3.解开无菌包,向测压管内注人生理盐水或3%枸橼酸钠溶液,使测压管充满溶液,用止血钳夹紧备用。
4.取肘前静脉作为穿刺部位,常规消毒皮肤。
5.用附有18号针头之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l~2ml,行肘前静脉穿刺,确定针头在静脉内后,注入少量生理盐水,观察静脉是否通畅。取下注射器,将测压管连接于针头上,待测压管内液体稳定不再下降时,记下压力表上水柱的高度,即为肘静脉压。若有三通活栓接头,可将注射器接上三通接头,穿刺前将活栓转动,使注射器与针头相通。穿刺成功后,再转动活栓,使测压管与静脉相通,进行测压。
【注意事项】
1.病人应安静放松,静脉近心端回流必须通畅,不能有任何回流受压。
2.接测压管时,应避免血液回流到测压管内。
3.穿刺时选用18号针头,以保证血流通畅。
腹膜腔穿刺术
腹膜腔穿刺术常用于检查腹腔积液的性质,协助确定病因,或行腹腔内给药,当有大量腹水致呼吸困难或腹部胀痛时,可穿刺放液减轻症状。
【方法】
1.术前须排尿以防穿刺损伤膀胱。
2.体位:平卧位或斜坡卧位,如放腹水,背部先垫好腹带。
3.穿刺点选择:①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l/3交点,为穿刺点,放腹水时通常选用左侧穿刺点此处不易损伤腹壁动脉;②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上方1.0cm、偏左或偏右1.5cm处;③若行诊断性腹腔灌洗术,在腹中线上取穿刺点;④少量积液,尤其有包裹性分隔时,须有B超指导下定位穿刺。
4.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盖消毒洞巾,自皮肤至壁层腹膜以2%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
5.术者左手固定穿刺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垂直刺入腹壁,待针尖已穿过壁层腹膜,即可抽取腹水,并留样送检。作诊断性抽液时,可用17-18号长针头连接注射器,直接由穿刺点自上向下斜行刺入。
6.放液后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以手指压迫数分钟,再用胶布固定。大量放液后,需束以多头腹带,以防腹压骤降、内脏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或休克。
【注意事项】
1.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如有头晕、心悸、恶心、气短、脉搏增快及面色苍白等,应立即停止操作,并作适当处理。
2.放液不宜过快、过多,肝硬化患者一次放液一般不超过3000mL,过多放液可诱发肝性脑病和电解质紊乱;但在维持大量输入白蛋白基础上,也可大量放液。
3.放腹水时若流出不畅,可将穿刺针稍作移动或稍变换体位。
4.术后嘱患者平卧,并使穿刺针孔位于上方,以免腹水继续漏出;对腹水量较多者,为防止漏出,在穿刺时即应注意勿使自皮肤到壁层腹膜的针眼位于一条直线上;方法是当针尖通过皮肤到达皮下后,即在另一手协助下,稍向周围移动一下穿刺针头,尔后再向腹腔刺人。如仍有漏出,可用蝶形胶布粘贴。
5.放液前、后均应测量腹围、脉搏、血压,检查腹部体征,以观察病情变化。
6.有肝性脑病先兆、结核性腹膜炎粘连包块、包虫病及卵巢囊肿者禁忌穿刺。
胸膜腔穿刺术
胸膜腔穿刺术常用于查胸腔积液的性质,抽液减压或通过穿刺给药等。
【方法】
1.病人体位:属患者取坐位面向椅背,两前臂置于椅背上,前额伏于前臂上。不能起床者可取半坐卧位,患侧前臂上置于枕部。
2.穿刺点定位:穿刺点选在胸部叩诊实音最明显部位进行,一般常选择①肩胛下角线7~9肋间;②腋后线第7~8肋间;③腋中线第6~7肋间;④腋前线第5肋间穿刺点。
气胸抽气减压:穿刺部位一般选取患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或腋中线第4~5肋间;包裹性积液,可结合X线或超声定位进行穿刺。
3.消毒:分别用碘酒,酒精在穿刺点部位,自内向外进行皮肤消毒,消毒范围直径为15cm。解开穿刺包,戴无菌手套,检查穿刺器械,注意穿刺针是否通畅,铺盖消毒孔巾。
4.局部麻醉:用2%普鲁卡因在穿刺点肋骨上缘作自皮肤到胸膜壁层的局部麻醉,注药前应回抽,观察无气体、血液、胸水后方可推注麻醉药。
5.穿刺:术者以左手示指与中指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右手将穿刺针的三通活栓转
到与胸腔关闭处,再将穿刺针在麻醉处经肋骨上缘缓缓刺人,当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转动三通活栓使其与胸腔相通,进行抽液。助手用止血钳协助固定穿刺针,以防刺人过深损伤肺组织。注射器抽满后,转动三通活栓使其与外界相通,排出液体。如用较粗的长穿刺针代替胸腔穿刺针时,应先将针座后连续的胶皮管用血管钳夹住然后进行穿刺,进入胸腔后再接上注射器,松开止血钳,抽吸胸腔内积液,抽满后再次用血管钳夹闭胶管,尔后取下注射器,将液体注人弯盘,记量或送检。
6.抽液结束拔出穿刺针,覆盖无菌纱布,稍用力压迫片刻,用胶布固定后嘱患者静卧。
【注意事项】
1.操作前应向患者说明穿刺目的,消除顾虑;对精神紧张者,可于术前半小时给地西泮10mg或可待因0.03g,以镇静止痛。
2.操作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头晕、面色苍白、出汗、心悸、胸部压迫感或剧痛、昏厥等胸膜过敏反应;或出现连续性咳嗽、气短、咳泡沫痰等现象时,立即停止抽液,并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3~
0.5ml,或进行其他对症处理。
3.一次抽液不应过多、过快,诊断性抽液50~100ml即可;减压抽液,首次不超过6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1000ml;如为脓胸,每次尽量抽净。疑为化脓性感染时,助手用无菌试管留取标本,行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检查瘤细胞,至少需l00ml。并应立即送检,以免细胞自溶。
4.严格无菌操作,操作中要防止空气进入胸腔,始终保持胸腔负压。
5.应避免在第9肋间以下穿刺,以免穿透膈肌损伤腹腔脏器。
6.恶性胸腔积液:可注射抗肿瘤药或硬化剂诱发化学性胸膜炎,使脏层与壁层胸膜粘连,闭合胸腔,防止胸液重新积聚。注入药物刺激性强可致胸痛,在注药前给强痛定等镇痛剂。
心包腔穿刺术
心包腔穿刺术常用于判定积液的性质与病原;有心包填塞时,穿刺抽液可减轻症状;化脓性心包炎时,穿刺排脓、注药。
【方法】
1.患者取半卧位,可任选下述三个部位之一穿刺:(1)在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外心浊音界内1~2cm处,沿第6肋骨上缘向背部并稍向正中线刺入,如膈肌较低,可以从第6肋间刺入,此法最常用。(2)在剑突与肋弓缘所形成夹角内,穿刺针与胸臂成30°角,向上穿刺可进入心腔下部与后部夹角处。(3)如心浊音或心影向右扩大较显著,可于胸骨右缘第4肋间刺入,此法有伤及乳房内动脉之危险,故需特别谨慎。
2.用碘酒、乙醇常规消毒局部皮肤,术者及助手均戴无菌手套,并检查穿刺包内器械(注意穿刺针是否通畅),铺孔巾。
3.在心尖部进针时,应使针自
下而上,向脊柱方向缓慢刺入;剑突下进针时,应使针体与腹壁成30°~40°角,向上、向后并稍向左刺人心包腔后下部。待针尖抵抗感突然消失时,示针已穿过心包壁层,同时感到心脏搏动,此时应稍退针少许,以免划伤心脏。助手立即用血管钳夹住针体固定其深度,术者将注射器接于橡皮管上,尔后放松橡皮管上止血钳。缓慢抽吸,记取液量,留标本送检。
4.术毕拔出针后,盖消毒纱布、压迫数分钟,用胶布固定。
【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适应证。因此术会有一定危险性,应由有经验医师操作或指导。并应在心电图监护下进行穿刺较为安全。
2.术前须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确定液平段大小与穿刺部位。选液平段最大、距体表最近点作为穿刺部位,或在超声指导下进行穿刺抽液更为准确、安全。
3.术前应向患者作好解释,消除顾虑,并嘱其在穿刺过程中切勿咳嗽或深呼吸。术前半小时可服地西泮10mg或可待因0.03g。
4.麻醉要完善,以免因疼痛引起神经源性休克。
5.抽液量第一次不宜超过100~200ml,以后再渐增到300~500ml。抽液速度要慢,过快、过多,使大量血液回心可导致肺水肿。
6.如抽出鲜血,应立即停止抽吸,并严密观察有无心包压塞症状出现。
7.取下空针前夹闭橡皮管,以防空气进入。
8.术中、术后均需要密切观察呼吸、血压、脉搏等的变化。
腰椎穿刺术
腰椎穿刺术常用于检查脑脊液的性质,对诊断脑膜炎、脑炎、脑血管病变、脑瘤等神经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有时也用于鞘内注射药物,以及测定颅内压力和了解蛛网膜下腔是否阻塞等。
【方法】
1.嘱患者侧卧于硬板床上,背部与床面垂直,头向前胸屈曲,两手抱膝紧贴腹部,使躯干呈弓形;或由助手在术者对面用一手挽患者头部,另手挽双下肢胭窝处并用力抱紧,使脊柱尽量后凸以增宽椎间隙,便于进针。
2.确定穿刺点,以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会处为穿刺点并做好标记,此处相当于第3~4腰椎棘突间隙,有时也可在上一或下一腰椎间隙进行。
3.自中线向两侧进行常规消毒,打开穿刺包,戴无菌手套,并检查穿刺包内器械,铺无菌孔巾,用2%普鲁卡因自皮肤到椎间韧带作做局部麻醉。
4.术者用左手拇指紧紧按住两个棘突间隙,皮肤凹陷,右手持穿刺针以垂直背部的方向缓慢刺入,针尖稍斜向头部,成人进针深度为4~6cm,儿童为2~4cm。当针头穿过韧带与硬脑膜时,有阻力突然消失落空感。此时可将针芯慢慢拔出(以防脑脊液迅速流出造成脑疝),即可见脑脊液流出。
5.放液前先接上测压管测量压力,让病人双腿慢慢伸直,可见脑脊液在测压表内随呼吸波动,记录脑脊液压力。正常侧卧位脑脊液压力为70~180mmH20或40~50滴/分钟。可继续作Queckenstedt试验,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阻塞。
6.取下测压管,收集脑脊液2~5mL送检;如需作培养时,用无菌操作法留标本。
7.术毕,将针芯插入后一起拔出穿刺针,碘酒消毒之后,覆盖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
8.去枕平卧4~6小时,以免引起术后低颅压头痛。
【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禁忌证,凡疑有颅内压升高者必须先做眼底检查,如有明显视乳头水肿或有脑疝先兆者,禁忌穿刺。凡患者处于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以及局部皮肤有炎症、颅后窝有占位性病变者均列为禁忌。
2.穿刺时患者如出现呼吸、脉搏、面色异常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作相应处理。
3.鞘内给药时,应先放出等量脑脊液,然后再予等量置换性药液注入。
骨髓穿刺术
骨髓穿刺术是采取骨髓液的一种常用诊断技术,其检查内容包括细胞学、原虫和细菌学等几个方面。
【方法】
1.选择穿刺部位:①髂前上棘穿刺点,位于骼前上棘后l~2cm,该部骨面较平,易于固定,操作方便,无危险性;②髂后上棘穿刺点,位于骶椎两侧,臀部上方突出的部位;③胸骨穿刺点,胸骨柄或胸骨体相当于第1、2肋间隙的位置,胸骨较薄(约1.0cm左右),其后方为心房和大血管,严防穿通胸骨发生意外;但由于胸骨骨髓液含量丰富,当其他部位穿刺失败时,仍需作胸骨穿刺;④腰椎棘突穿刺点,位于腰椎棘突突出处。
2.体位:胸骨或髂前上棘穿刺时,病人取仰卧位,棘突穿刺时取坐位或侧卧位。
3.常规消毒局部皮肤,术者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孔巾。用1%普鲁卡因作局部皮肤、皮下及骨膜麻醉。
4.将骨髓穿刺针固定器固定在适当的长度上(胸骨穿刺约1.0cm、髂骨穿刺约1.5cm),用左手的拇指和示指固定穿刺部位,以右手持针向骨面垂直刺入(若为胸骨穿刺,则应保持针体与骨面成30°~40°角),当针尖接触骨质后则将穿刺针围绕针体长轴左右旋转,缓缓钻刺骨质,当感到阻力消失,且穿刺针已固定在骨内时,表示已进入骨髓腔;若穿刺针未固定,则应再钻人少许达到能固定为止。
5.拔出针芯,放于无菌盘内,接上干燥的10ml或20ml注射器,用适当力量抽吸,若针头确在骨髓腔内,抽吸时病人感到一种轻微锐痛,随即有少量红色骨髓液进入注射器中。骨髓吸取量以0.1~0.2ml为宜。
6.将抽取的骨髓液滴于载玻上,急速作有核细胞计数及涂片数张备作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检查。
7.如未能抽出骨髓液,则可能是针腔被皮肤或皮下组织块堵塞或干抽,此时应重新插上针
芯,稍加旋转或再钻入少许或退出少许,拔出针芯,如见针芯带有血迹时,再行抽吸即可取得骨髓液。
8.抽吸完毕,将针芯重新插入;左手取无菌纱布置于针孔处,右手将穿刺针连同针芯一起拔出,随即将纱布盖于针孔上,并按压l~2分钟,再用胶布将纱布加压固定。
【注意事项】
1.术前应作出、凝血时间检查,有出血倾向患者操作时应特别注意,对血友病患者禁止作骨髓穿刺。
2.注射器与穿刺针必须干燥,以免发生溶血。
3.穿刺针头进入骨质后避免摆动过大,以免折断;胸骨穿刺不可用力过猛,以防穿透内侧骨板。
4.抽吸液量如为作细胞形态学检查不宜过多,以免影响有核细胞增生度判断、细胞计数及分类结果。如临床疑有败血症,则于骨髓涂片后,再接上注射器抽取骨髓液1.0ml,送骨髓培养。
5.骨髓液取出后应立即涂片,否则会很快发生凝固,使涂片失败。
膝关节腔穿刺术
膝关节腔穿刺术常用于检查关节腔内积液的性质,或抽液后向关节腔内注药。
【方法】
1.患者仰卧于床或操作台上,两下肢伸直。
2.穿刺部位按常规进行皮肤消毒,医师戴无菌手套,铺消毒孔巾,用2%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
3.自髌骨上缘外侧,向内下方穿刺,即可从髌骨后面进入膝关节腔。
4.抽液完毕后,如需注人药物,则应另换无菌注射器。
5.术后用消毒纱布覆盖穿刺部位,再用胶布固定。
【注意事项】
1.穿刺器械及手术操作均需严格消毒,以防无菌的关节腔渗液继发感染。
2.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关节软骨。
3.如关节腔积液过多,于抽吸后应适当加压固定。
耻骨上膀胱穿刺术
用于急性尿潴留、导尿未成功或无导尿条件者,需穿刺法置管建立膀胱造瘘者。
.
【方法】
1.仰卧位,可不剃毛,常规皮肤消毒,术者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孔巾,检查器械用物。
2.在耻骨联合上2横指中线处作局部麻醉达膀胱壁。
3.用普通腰椎穿刺针于麻醉点刺入皮肤,使与腹壁成45°倾斜向下、向后刺向膀胱。在刺入3~4cm时,拔出针芯,用50mL注射器试行吸尿。如无尿,在维持空针抽吸的情况下,继续向深处推进,至有尿抽出时,将穿刺针再缓缓送入1~2cm.抽出首次尿液送常规检查及培养。固定穿刺针,防止摆动,并保持深度。反复抽吸,将尿抽尽后把针拔出。穿刺部位用碘酒消毒后,覆盖无菌辅料,用胶布固定。
4.需穿刺置管引流者,应在穿刺点用尖刀作皮肤小切口,用套管针刺入膀胱,拔出针芯,将相应粗细之导管放入膀胱,然后拔出套管针,缝合切口,固定导管,将引流管接无菌瓶及一次性引流袋。
【注意事项】
1.严
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穿刺前必须确定膀胱已极度充盈。
2.穿刺点切忌过高,以免误刺入腹腔。
3.穿刺针方向必须斜向下、向后,且不宜过深,以免伤及肠管。
4.抽吸尿液时,应固定好穿刺针,防止摆动并保持深度,以减少膀胱损伤,并保证抽吸效果。
5.膀胱穿刺后,应及时安排下尿路梗阻的进一步处理,防止膀胱充盈时针眼处尿外渗。
6.尽量避免反复膀胱穿刺。过多穿刺可致膀胱出血及膀胱内感染。
7.膀胱穿刺术后,应适当使用尿路抗炎药物。
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法
用于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大出血者。
.
【方法】
1.检查气囊有无漏气。抽尽双囊内气体,将三腔管之前端及气囊表面涂以液体石蜡。将三腔管从病人鼻腔送入,达咽部时嘱病人吞咽,使三腔管顺利送入至65%标记处,如能由胃管腔抽出胃内容物,表示管端已至幽门。
2.用注射器先向胃气囊注入空气250~300ml(囊内压40~50mmHg),使胃气囊充气,用血管钳将此管腔钳住,然后将三腔管向外牵拉,感觉有中等度弹性阻力时,表示胃气囊已压于胃底部。再以0.5kg重砂袋通过滑车持续牵引三腔管,以达到充分压迫之目的。
3.经观察仍未能压迫止血者,再向食管囊内注入空气100~200ml(囊内压30~40mmHg),然后钳住此管腔,以直接压迫食管下段的曲张静脉。
4.定时自胃管内抽吸内容物,以观察有否继续出血,并可自胃管进行鼻饲和有关治疗。
5.每2~3小时检查气囊内压力一次,如压力不足应及时注气增压。每8~12小时食管囊放气并放松牵引一次,同时将三腔管再稍深人,使胃囊与胃底粘膜分离,同时口服液体石蜡15~20ml,以防胃底粘膜与气囊粘连或坏死。30分钟后再使气囊充气加压。
6.出血停止24小时后,取下牵引砂袋并将食管气囊和胃气囊放气,继续留置于胃内观察24小时,如未再出血,可嘱病人口服液体石蜡15~20ml,然后抽尽双囊气体,缓慢将三腔管拔出。
【注意事项】
1.冠心病、高血压及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2.术前检查三腔二囊管是否好用。
3.注意三腔二囊管插人位置及气囊的压力。
4.气囊放气、放松牵引要及时,以免不良损伤。
现场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技术,是用于呼吸和心跳突然停止,意识丧失病人的一种现场急救方法。适用于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循环骤停(包括心搏骤停、心室纤颤及心搏极弱)。
【禁忌症】
1.胸壁开放性损伤。
2.肋骨骨折。
3.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
4.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复苏术。如晚期癌症等。
【方法】
心肺复苏(CPR)是一个连贯、系统的急救技术,各个环节应紧
密配合不间断地进行。
1.证实:迅速用各种方法刺激病人,确定是否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主要采取:一看:“看形态、面色、瞳孔;”二摸:“摸股动脉、颈动脉搏动;”三听:听心音、证实病人心跳停止后应立即进行抢救。
2.体位:去枕平卧,将病人置于地上或硬板床上。
3.畅通呼吸道:采用仰额举颌法,一手置于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的示指与中指置于下颏处抬起下颏。有假牙托者应取出。清理口腔异物,用手钩出固体异物。
4.人工呼吸一般可采用口对口呼吸、口对鼻呼吸、口对口鼻呼吸(婴幼儿)。
人工呼吸方法是:
(1)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位置下进行。
(2)用按于前额之手的拇指和示指,捏在病人的鼻翼下端。
(3)术者深吸一口气后,张开口贴紧病人的嘴,把病人的口部完全包住,均匀吹气一次,看到病人胸廓抬起,持续1~2秒。
(4)一次吹气完毕后,立即与病人口部脱离,同时松开捏鼻的的手,轻轻抬起头部,面向病人胸部,吸入新鲜空气,以便作下一次人工呼吸。
(5)吹气频率:10~12次/分,或心脏按压
次,吹气2次(30:2)进行。吹气时应停止胸外按压。
(6)吹气量:按7~10
ml/kg计算,一般不超过1200ml/次,以免引起肺泡破裂。
4.拳击心前区为心脏骤停者第一步采取的抢救措施,要先于胸外心脏按压。方法是从20~30cm高度向胸骨中下1/3段交界处用于捶击1~2次。部分患者可瞬即复律。
5.胸外心脏按压在人工呼吸的同时,进行人工心脏按压。
(1)按压部位:胸骨中、下l/3交界处的正中线上或剑突上2.5~5cm处(简单确定方法是两乳头间)。
(2)按压方法:①抢救者一手的掌根部紧放在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放在此手背上,两手平行重叠且手指交叉互握抬起,使手指脱离胸壁。②抢救者双臂应绷直,双肩中点垂直于按压部位,利用上半身体重和肩、臂部肌肉力量垂直向下按压,使胸骨下陷4~5cm(5~13岁3cm,婴幼儿2cm)。③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下压与向上放松时间相等;按压至最低点处,应有一明显的停顿,不能冲击式的猛压或跳跃式按压;放松时定位的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骨定位点,但应尽量放松,务使胸骨不受任何压力。④按压频率:80~l00次/分。
(3)按压有效的主要指标:①按压时能扪及大动脉搏动,收缩压>8.0kPa;②患者面色、口唇、指甲及皮肤等色泽再度转红;③扩大的瞳孔再度缩小;④出现自主呼吸;⑤神志逐渐恢复,可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抽动,肌张力增加。
(4)在胸外按压的同时要进行人工呼吸,更不要为了观察脉搏和心率而频频中断心
肺复苏,按压停歇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秒,以免干扰复苏成功。
【注意事项】
1.发现病人,立即抢救,人工呼吸和人工循环要同时进行。
2.人工呼吸注意气道通畅,口对口应堵鼻,口对鼻应堵口,防止漏气。
3.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不能中断,按比例进行。
4.胸外心脏按压选好部位,避免损伤肋骨和肝脏。
5.一般情况下,不要搬动病人。
6.检查生命体征必须在5个30:2循环之后,检查时间不超过10秒。
急救止血法
适用于周围血管创伤性出血;某些特殊部位创伤或病理血管破裂出血;减少手术区域内的出血。
【方法】
1.手压止血法:用手指、手掌或拳头压迫出血区域近侧动脉干,暂时性控制出血。压迫点应放在易于找到的动脉径路上,压向骨骼方能有效,例如,头、颈部出血,可指压颞动脉、颌动脉、椎动脉;上肢出血,可指压锁骨下动脉、肱动脉、肘动脉、尺、桡动脉;下肢出血,可指压股动脉、腘动脉、胫动脉。
2.加压包扎止血法:用厚敷料覆盖伤口后,外加绷带缠绕,略施加压力,以能适度控制出血而不影响伤部血运为度。四肢的小动脉或静脉出血、头皮下出血多数患者均可获得止血目的。
3.强屈关节止血法:前臂和小腿动脉出血不能制止,如无合并骨折或脱位时,立即强屈肘关节或膝关节,并用绷带固定,即可控制出血,以利迅速转送医院。
4.填塞止血法:广泛而深层软组织创伤,腹股沟或腋窝等部位活动性出血以及内脏实质性脏器破裂,如肝粉碎性破裂出血。可用灭菌纱布或子宫垫填塞伤口,外加包扎固定。在做好彻底止血的准备之前,不得将填入的纱布抽出,以免发生大出血措手不及。
5.止血带法:止血带的使用,一般适用于四肢大动脉的出血,并常常在采用加压包扎不能有效止血的情况下,才选用止血带。常用的止血带有以下类型:
(1)橡皮管止血带:常用弹性较大的橡皮管,便于急救时使用。
(2)弹性橡皮带:用宽约5cm的弹性橡皮带,抬高患肢,在肢体上重叠加压,包绕几圈,以达到止血目的。
(3)充气止血带:压迫面宽而软,压力均匀,还有压力表测定压力,比较安全,常用于四肢活动性大出血或四肢手术时采用。
【注意事项】
1.止血带绕扎部位:扎止血带的标准位置在上肢为上臂上1/3,下肢为股中、下1/3交界处。上臂中、下1/3部扎止血带容易损伤桡神经,应视为禁区。
2.上止血带的松紧度要合适:压力是使用止血带的关键问题之一。止血带的松紧,应该以出血停止,远端以不能摸到脉搏为度。过松时常只压住静脉,使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反而加重出血。
3.持续时间:原则上应
尽量缩短使用上止血带的时间,通常可允许1小时左右,最长不超过3小时。
4.止血带的解除:要在输液、输血和准备好有效的止血手段后,在密切观察下放松止血带。若止血带缠扎过久,组织已发生明显广泛坏死时,在截肢前不宜放松止血带。
5.止血带不可直接缠在皮肤上,上止血带的相应部位要有衬垫,如三角巾、毛巾、衣服等均可。
6.要求有明显标志,说明上止血带的时间和部位。
常用切开技术
一、气管切开术
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喉梗阻,造成呼吸困难;各种原因引起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或呼吸停止,需进行人工呼吸;某些头颈部手术,因口腔插管影响手术操作。
【方法】
1.体位:①患者取仰卧位,肩下垫高,头向后仰,颈部伸直并保持正中位,使气管向前突出。②不能仰卧位者,取半坐或坐位,但肩下仍需垫高,头向后仰伸。若头后仰伸使呼吸困难加重,可将头稍前屈,作切口后再后仰。
2.用碘酒、酒精进行常规皮肤消毒,消毒范围直径约20cm。打开气管切开包,戴无菌手套,检查切开包内器械,选择适当大小的气管套管,并将内管取出,套入通管芯,检查套管系带是否结实。铺无菌巾。
3.用2%普鲁卡因自甲状软骨下缘至胸骨上切迹作颈前正中皮下浸润麻醉,气管两侧也可注射少量麻醉剂。若病人已昏迷或紧急情况下,可不予麻醉。
4.切口:术者用左手拇指、中指固定喉部,示指按喉结以定中线。自环状软骨下缘至胸骨上切迹稍上作颈前正中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及颈浅筋膜。
5.分离气管前软组织:用止血钳自白线处分离两侧胸骨舌骨肌及胸骨甲状肌,并将肌肉均匀地拉向两侧,暴露气管。
甲状腺峡部通常位于第2、3气管环前壁,若甲状腺峡部较大,影响手术操作,则沿甲状腺峡部下缘与气管前筋膜之间分离,然后用甲状腺拉钩,将甲状腺峡部向上牵引,即暴露气管。将气管前筋膜稍加分离,气管环即清晰可见(注意分离过程中始终保持气管居中,且经常用手指触及气管位置,以免损伤邻近重要组织)。
6.确认气管:①视诊:分离气管前筋膜后可见到白色的气管环。②触诊:手指可触及有弹性的气管环。③穿刺:用空针穿刺可抽到气体。
7.切开气管:切开气管前,气管内可注入1%地卡因O.5ml,以防切开气管后出现剧烈咳嗽。用尖刀于第2~3环正中自下向上挑开前壁。注意刀刃不宜插入太深,以免损伤气管后壁及食道壁。
8.插人套管:气管切开后,立即用气管撑开器或中弯血管钳撑开,插入气管套管,迅速取出通管芯,套入内管。暂用手指固定套管。若分泌物较多,立即
用接有抽吸器的导尿管自套管内抽吸。
9.切口处理:①分别检查气管前壁两侧切口缘是否内翻,尤其是小孩。若内翻应用蚊齿钳向外挑起。②仔细检查伤口有无活动性出血,并予以妥善处理。③固定气管套管,系带打死结。④皮肤切口上端缝合1~2针。⑤正中剪开一块纱布,垫衬于气管套管底板下,以保护切口。
10.术后注意病人呼吸情况及有无皮下气肿、气胸、纵隔气肿等,若发生并发症应作相应处理。
【注意事项】
1.手术过程中要经常以手指判定气管位置,以免手术入路偏离中线。
2.手术中注意不要过分向下分离颈前肌群,以免伤及胸膜顶。
3.儿童的胸膜顶一般较高,气管切开时宜特别注意。
4.以尖刀挑开气管软骨环不宜过大(不超过周径的2/5),以免术后气管塌陷。
二、静脉切开术
适用于急需输液、输血,而静脉穿刺有困难;需要长时间输液,估计静脉穿刺不能维持过久;作某些特殊检查,如心导管、中心静脉压测定以及静脉高营养治疗等。
【方法】
1.病人仰卧,选好切开部位。临床上,多采用内踝上方的大隐静脉。
2.用碘酒、酒精消毒局部皮肤;打开静脉切开包,戴无菌手套;检查包内器械;铺无菌巾。
3.以2%普鲁卡因2ml作局部浸润麻醉,在所选择的静脉切开处作横形皮肤切口约1.5~2cm。用小弯钳沿血管方向分离皮下组织,将静脉分离显露l~2cm。用小弯钳在静脉下面引两根丝线,并将静脉远端丝线结扎静脉,而近端丝线暂不结扎。牵引提起远端结扎线,用小剪刀在结扎线上方将静脉剪一小斜口,将已接好注射器(内有注射盐水)、排净空气的塑料管或平针头插入静脉切口,回抽见血后,再缓慢注入盐水;后结扎静脉近端丝线,并固定在插入的塑料管或针头上;观察输液是否通畅,局部有无肿胀及血管有无穿破等现象,如有漏液,应加线结扎。切口用丝线缝合,并将缝合线固定在插入的塑料管上,防止拉脱。覆盖无菌纱布,胶布固定,必要时用绷带及夹板固定肢体。
【注意事项】
1.切口不宜过深,以免切断血管。
2.剪开静脉时斜面应向近心端,小于45°角,剪开1/2管壁。
3.插入的塑料管口应剪成斜面,但不能过于锐利,以免刺破静脉。
4.静脉切开一般保留3~5天,硅胶管可保留10天,时问太长易发生静脉炎或形成血栓。
三、动脉切开与动脉输血术
用于严重的急性失血性休克;心脏骤停患者,动脉切开输血,配合复苏术,以恢复正常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血液透析治疗;动脉造影术;休克经各种药物治疗无效,或伴有中心静脉压升高,左心衰竭而需要输血者;经动脉注入凝血药物或栓塞剂
以达到区域性止血或治疗癌症。
【方法】
视需要可选用桡动脉、股动脉或颈动脉等。临床最常选用左侧桡动脉。
1.患者仰卧,术侧上肢外展90°,掌面向上,桡动脉处常规碘酒、酒精消毒.2.术者戴无菌手套,铺巾,局麻。
3.在桡骨茎突以上2cm处,沿桡动脉方向作一长2~3cm的直切口,亦可采用与桡动脉垂直的横切口。
4.用蚊式钳沿动脉鞘膜钝性分离出桡动脉约1~2cm,切勿损伤伴行之静脉。若单纯行动脉输血,则用穿插针直接向桡动脉穿刺,成功后,接上动脉输血装置(若无此设备,可将血液装于多个50ml注射器内),行加压输血或输注药液,一般输入速度为80~l00ml/分,通常1次输入量为300~800ml。若施行插管术者,应在桡动脉下穿两根“4”号线和胶布条一根。切开桡动脉后,立即将导管迅速插入,并用胶布条止血。
5.输血与检查操作完毕后,拔桡动脉内针头或导管。切开桡动脉者,应间断缝合动脉切口。
6.术毕观察桡动脉搏动情况及远端组织血运情况。
7.缝合伤口,盖无菌纱布,胶布固定。
【注意事项】
1.动脉输血适用于严重休克或急救复苏,但使用动脉输血的时机不宜过迟,当收缩压低于60mmHg时,即应考虑动脉输血。
2.动脉输血或液体,主要是通过神经反射作用使血压增高。一般在2
~3分钟内可以注人100~200ml血液,总量通常约400ml。如超过1000ml而血压仍无改善者,应改用其他方法。
四、脓肿切开引流术
用于浅表脓肿已有明显波动;深部脓肿经穿刺证实有脓液;口底蜂窝织炎、手部感染及其他特殊部位的脓肿,应于脓液尚未聚集成明显脓肿前施行手术。
【方法】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戴手套、铺无菌巾。
浅表脓肿切开引流
1.用1%普鲁卡因沿切口作局部麻醉。
2.用尖刀刺入脓腔中央,向两端延长切口,如脓肿不大,切口最好达脓腔边缘。
3.切开脓腔后,以手指伸入其中,如有间隔组织,可轻轻地将其分开,使成单一的空腔,以利排脓。如脓腔不大,可在脓肿两侧处切开作对口引流。
4.松松填入湿盐水纱布或碘仿纱布,或凡士林纱布,并用干纱布或棉垫包扎。
深部脓肿切开引流
1.选用适当的有效麻醉。
2.切开之前先用针穿刺抽吸,找到脓腔后,将针头留在原处,作为切开的标志。
3.先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然后顺针头的方向,用止血钳钝性分开肌层,到达脓腔后,将其充分打开,并以手指伸入脓腔内检查。
4.手术后置入干纱布条,一端留在外面,或置入有侧孔的橡皮引流管。
5.若脓肿切开后,腔内有多量出血时,可用干纱布按顺序紧紧地填塞整个脓腔,以压迫止血,术后2天,用无菌盐水浸湿全部填塞
之辅料后,轻轻取出,改换烟卷或凡士林纱布引流。
6.术后做好手术记录,特别应注明引流物的数量。
【注意事项】
1.结核性冷脓肿无混合性感染时,一般不作切开引流。
2.为保证脓腔引流通畅,切口须作在脓腔的最低部位,且切口必须够大,也可作1~2个对口引流。
3.切开时不能损坏重要血管、神经,颜面部的切开引流应注意尽可能不损坏面容。
4.切口部位的选择,应注意愈合的瘢痕不影响该处的功能,尤其是手指的触觉,手的握力,足的负重及关节的运动功能。
5.引流物的选择必须恰当,一般浅表的脓肿可用凡士林纱布或橡皮条引流,而深部脓肿或脓腔较大、脓液较多者,可用橡皮管引流。
清创术
各种创伤伤口均由不同成度的污染,经过处理,使之成为较清洁或清洁伤口,可能达到一器期愈合的方法称为清创术。
(一)操作步骤
1.先以无菌纱布覆盖伤口,用汽油擦净油污,再以肥皂水清洗伤口周围皮肤,必要时可用软刷。剃去毛发。拿开伤口覆盖纱布,以无菌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内污物、血块和异物。
2.洗手、戴无菌手套。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检查伤口,清除血块及异物,有活动出血予以止血。
3.将污染、切缘参差不齐和失去活力的组织予以切除,一般切除1~2mm创缘。如伤口较深、口小,克适当扩大创口使清创完全。清创时随时以生理盐水冲洗。检查创面组织色泽是否正常,止血是否彻底。
4.更换手套、器械等。再次消毒、铺无菌巾,缝合伤口。注意要按层次缝合,不存留死腔。
(二)注意事项
1.伤后8小时以内伤口清创后可一期缝合。伤后8~12小时,污染不严重、清创彻底、已给予抗生素者可以考虑一期缝合,术后勤差伤口。
2.头面、颈部伤口及有血管、神经外露或与关节相通者也可一期缝合,术后应用抗生素。
3.超过12小时在清创,或者伤口严重污染者,不宜一期缝合,或仅缝合深层,皮下、皮肤放引流,观察2~3天,如无感染现象则延期缝合。
4.经过10~14天,伤口又新鲜肉芽组织填满者也可考虑二期缝合。
5.面部创缘要少切或不切,一面瘢痕过大影响面容,要尽量保留和修复重要血管、神经、肌和关节囊,与软组织相连的骨片应予以保留。已游离的的大骨片清洁后放回原处,以免骨质缺损。
6.所有清创均应肌注破伤风抗毒素1500U,注射前先做过敏试验,阳性者采用脱敏注射法。
皮肤肿物切除术
适应症:
皮肤良性或恶性小肿物、皮肤活组织取材等。
操作步骤
1.主要器械。消毒切开包。
2.常规消毒皮肤、铺巾、局部浸润或区域阻滞麻醉。
3.皮肤切口设计、切开方法、止血、缝合等同美容外科学部分。
注意事项
1.皮肤良性肿物,可仅切除肿物。皮肤恶性肿物,则须多切5~10mm肿物周边正常皮肤,或在冷冻切片指导下切除。必要时术前还需X线或超声等检查以判断肿瘤侵犯深度。
2.耳前、颊部皮肤肿物切除,由于接近面神经,尽量不要深入到面颊浅筋膜以下,以免损伤面神经。
3.皮肤囊肿的切除应完全切除,保持囊壁完整,以免复发。
4.治疗过程中力求保护自然解剖位置,减少瘢痕及色素沉着形成。
术后处理
缝合切口,选择美容切口。予以抗生素口服。肿物送病检
第五篇:动脉穿刺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一、动脉穿刺置管术
(一)操作目的:
1、直接监测患者血压
2、需采集动脉血液标本或某些特殊检查
3、急救时需加压输血输液
4、用于区域性化疗
(二)适应症
1、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主动脉手术、主动脉反搏者。
2、术中可能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和需大量输血、输液者。
3、合并有近期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严重冠心病及瓣膜疾病、心力衰竭史、COPD、肺动脉高压、代谢紊乱等急需手术治疗者。
4、心肺复苏后期治疗、严重创伤、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者。
5、控制性降压或需持续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者。
6、不能行无创测压者。
(三)禁忌症
局部感染、凝血功能障碍、动脉近端梗阻、雷诺现象(Raynaud’s syndrom)和脉管炎(Buerger’s disease)
(四)操作准备
1、、动脉置管部位:桡动脉(最常用)、股动脉、腋动脉、足背动脉和尺动脉
2、在作桡动脉插管前应测试尺动脉供血是否畅通。清醒病人可用Allen试验法测试。对于不能配合的病人如幼儿、意识不清和全麻后病人,可采用多普勒血流检测仪或手指体积描记图以判断手掌部的血流供应及平行循环供血情况。遇有尺动脉血供不足,应避免作桡动脉插管。
3、治疗盘内放置:无菌持物钳浸于消毒溶液罐内,2-2.5%碘酊,70-75%酒精或安尔碘等消毒液,无菌纱布及罐、消毒棉签,0.1%肾上腺素、笔、砂轮,注射器、针头、抗凝剂、试管、弯盘、注射器针头回收器,需要时备输液或输血用物
(五)操作过程
A、以最为常用的桡动脉穿刺置管术为例:
1、准备洗手、戴口罩。
2、核对床号、姓名、治疗项目等,向患者或者家属解释动脉穿刺置管的相关内容。
3、常选用左侧桡动脉,成人用20G的Teflon或Vialon外套管穿刺针,长约3.2~4.5cm。
4、穿刺时病人仰卧,左上肢外展于托手架上,腕部垫高使腕背伸,拇指保持外展,消毒铺巾,保持无菌技术。
5、穿刺者右手示、中指与拇指持针,于腕横线桡骨茎突旁桡动脉搏动最清楚处进皮。在左手示、中指摸清桡动脉搏动行踪的引导下向着动脉进针。
6、一般针干与皮肤呈30°~45°角,针尖抵达动脉表面略带冲击的力量将针尖刺入动脉,此时有鲜红的血液喷射至针蒂,表明内针已进入动脉。再进针约2mm,使外套管也进入动脉内,此时一手固定内针,另一手捻转并推进外套管,在无阻力的情况下将外套管送入动脉腔内。
7、拔除内针,有搏动性血流自导管喷出,证实导管位置良好,即可连接测压装置,固定。
8、若外套管推进遇有阻力,常表示导管未进入动脉管腔。穿刺时有突破感,且有少量血液入针蒂,但血流不畅,此时穿刺针可能偏向一侧或已穿透动脉血管后壁。遇此可拔除内针,接上注射器并缓慢拔退外套管,当见有血液喷出时,保持导管与血管行向一致,捻转推进导管,不成功则可再次拔退外套管,见有良好的血液喷、滴出时可经套管内插入细导引钢丝,在导引钢丝引导下推进套管,若均未成功则重新穿刺。B、股动脉穿刺:
1、基本准备同上,协助病人取仰卧位,下肢伸直略外展外旋。
2、术者消毒铺单,左手中指和食指,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内侧,左手食
。指和中指触及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右手持穿刺针与皮肤呈30-45角刺入。
3、中空穿刺针斜面向上进针,当持针手感觉到明显的动脉搏动时,即可刺破血管,待搏动性血流从穿刺针喷出,缓慢送入导引钢丝,退出穿刺针,盐水纱布擦拭导引钢丝,沿导引钢丝送入动脉鞘。
4、肝素盐水冲洗鞘管,连接测压装置,固定。
(六)注意事项
1、桡动脉穿刺必须做Allen实验。
2、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反复穿刺。
3、采用持续肝素液冲洗,肝素为2-4U/ml.冲洗速度为2-3ml/h。
4、发现血凝块应吸出,不可注入。
5、置管时间一般为5-7d,如发现远端血液循环不好时应及时更换穿刺置管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