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时间:2019-05-13 20:09: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篇: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章

感染性休克 第二章

出血性休克 第三章

过敏性休克 第四章

急性呼吸衰竭 第五章

急性左心衰竭 第六章

急性肾功能衰竭 第七章

急性心梗及并发症 第八章

AMI溶栓治疗常规 第九章

心律失常

第十章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第十一章

脑出血 第十二章 上消化道出血 第十三章

癫痫持续状态 第十四章 小儿高热惊厥 第十五章

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 第十六章 急性酒精中毒 第十七章 急性巴比妥类中毒 第十八章 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 第十九章 灭鼠药中毒

第一部分

临床诊疗指南 第二十章 有机磷农药中毒 第二十一章 急 腹 症 第二十二章 创伤诊疗常规 第二十三章 多发伤的诊疗常规 第二十四章 心肺复苏术CPR 第二十五章 脑 复 苏

第二部分

一、气管插管

二、机械通气

三、电除颤

四、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

五、清创缝合术

六、晚期(感染)伤口处理

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部分

临床诊疗指南 第一章 感染性休克

【诊断】

1、病史 :患者有局部化脓性感染灶或胆管、泌尿道、肠道等感染史。

2、临床表现特点:

①、症状:急性起病,以恶寒或寒战、高热起病、伴急性病容、消化障碍、神经精神症状等,年老体弱者体温可不高。

②、体征:呼吸急促、脉搏细弱、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

3、实验室检查特点:

外周血白细胞增多,伴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且核左移,中毒颗粒出现。血、痰、尿、粪、脑脊液、化脓性病灶等检出病原菌。

4、诊断要点:

①、临床上有明确的感染灶。

②、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存在。

③、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原基础血压下降的幅度超过40mmHg至少1小时,或血压需依赖输液或药物维持。

④、有组织灌注不足的表现,如少尿(<30ml/h)超过1小时,或有急性神志障碍。

⑤、血培养常发现有致病性微生物生长。

【治疗】

1、一般治疗:

①、体位:头胸部与下肢均抬高30°,或半坐卧位于平卧位相交替,而将下肢抬高至30°。

②、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③、不应作远距离搬运。

2、补充血容量:

如患者无心功能不全,首批输入1000ml,于1小时内输完最理想,可两路静注,一路快速输入右旋糖酐500ml,另一路输入平衡盐液500ml,继后输注5%碳酸氢钠250~300ml,测试尿液PH,如PH<6示有代谢性酸中毒存在。休克恢复与稳定后,1∶1的平衡盐与10%葡萄糖液输注。有心功能不全或亚临床心功能不全者应在严密观察下输液。

补液过程中注意观察和记录每日(甚至每小时)尿量,定时复测血浆CO2结合力,血清电解质等以指导用药。

3、血管扩张药的应用:

血管扩张药必须在扩容、纠酸的基础上应用。

应用于感染性休克的血管扩张药有肾上腺素能阻滞剂与莨菪类药物2类。

①酚妥拉明:用法:10mg稀释于5%葡萄糖液100ml中,以0.1mg/min的速度静滴,逐渐增加剂量,最高可达2mg/min,同时严密监测血压、心率,调整静滴速度。

②山莨菪碱:用法:用量因休克程度不同、并发症不同、病程早晚、个体情况而有差异,早期休克用量小,中、晚期休克用量大,一般由10~20mg静注开始,每隔5~30分钟逐渐加大,可达每次40mg左右,直至血压回升,面色潮红、四肢转暖可减量维持,如应用山莨菪碱治疗6小时仍未显效,宜联用其他血管活性药物。

山莨菪碱的治疗禁忌症:①过高热(39℃以上),但在降温后仍可应用;

②烦躁不安或抽搐,用镇静剂控制后仍可应用; ③血容量不足,需在补足有效血容量的基础上使用; ④青光眼、前列腺肥大。

4、抗生素的应用:

抗生素的选择,原则上以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为依据,但在未取得这些检查的阳性结果之前,可根据患者原发感染灶与临床表现来估计。

抗生素的应用必须尽早、足量、足够的疗程,最少用至7天,或用至退热后3~5天方考虑停药,有时需请外科协助清除感染灶。

5、并发症的防治:

预防和处理代谢性酸中毒、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ARDS、DIC等。

[附休克观察指标]

1、临床表现:以下表现可认为休克已基本控制:

①血压SP稳定在90mmHg以上(高血压病患者其SP已稳定在比其原来平均收缩压约低30mmHg水平,脉压差不小于30mmHg)。②脉率在正常范围、有力。③尿量在40ml/h以上。④口渴感已解除。

2、尿量:对重症休克或昏迷患者,有指征时留置导尿,以观察尿量,如尿量超过30ml/h,可认为血容量已基本补足。如<20ml/h,则需注意以下情况的可能:

①血容量尚未补足; ②心功能不全;

③肾血管痉挛(应用血管收缩药所致?); ④肾功能不全(原先存在或继发于休克)。

3、动脉血气分析与血清电解质测定。

4、CVP测定:CVP能反映右心功能,并反映血容量、回心血量和右心排血功能之间的关系。正常参考值:4~12cmH2O。

(须注意已接受血管活性药物治疗者,其数值参考价值不大)。

第二章 出血性休克

【诊断】

一、临床表现特点:

1、有原发病的相应病史和体征。

2、出血征象:根据不同病因表现为咯血、呕血、便血或内出血(外伤)。

3、有休克征象和急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且与出血量成正比。

二、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特点:

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在短期内急剧降低。【治疗】

1、一般治疗:体位、吸氧、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2、止血:按照不同病因,采取不同止血方法,必要时紧急手术治疗,以期达到有效止血目的。肺源性大咯血可用垂体后叶素10~20u,置于5%葡萄糖液500ml中静滴,消化性溃疡及急性胃粘膜病变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可用奥美拉唑40mg稀释后静滴。对肝硬化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可用善得宁0.1mg,加于5%葡萄糖液20~40ml中静注,每日2次。

3、补充血容量:快速补充等张液体,验血型配同型血备用,失血量大者应补液与输 血双管齐下。

第三章 过敏性休克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由喉头或支气管水肿痉挛引起的呼吸道症状: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窒息感、发绀等。

2、循环衰竭症状:心悸、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脉弱、血压下降与休克等。

3、神经系统症状:头晕、乏力、眼花、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大小便失禁、晕厥、昏迷、甚至抽搐等。

二、诊断要点:

1、明确的用药史,或毒虫刺咬史等。

2、具有上述的临床表现。

3、过敏实验:在过敏性休克康复后,可作皮肤试验以明确致敏原。【治疗】 一、一般治疗

1、立即停用或清除引起过敏性反应的物质,由皮肤试验引起的,用止血带结扎注射部位的上臂。

2、肾上腺素:立即肌注肾上腺素,最好在原来注射药物的部位注射,以减缓致敏药物的扩散。

用量:0.1%溶液,成人每次0.5~1ml,小儿每次0.02~0.025ml/kg,肌注。严重病例可用肌注量的1/2~2/3,稀释于50%葡萄糖液40~50ml中静注。如心跳停止,可用0.1%肾上腺素1ml,直接作心内注射,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肾上腺素作用短暂,如注射首次剂量后不见效,可于10~15min后复注射。也可以1~2mg,加入5%葡萄糖液100~200ml中静滴。

3、吸氧和维持呼吸道通畅,常规吸氧,必要时可作气管内插管可进行人工通气。

4、补充血容量:恢复和维持足够的血容量,是抢救过敏性休克重要的一个环节。必要时可作静脉切开,但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过多,以免诱发肺水肿。

5、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增强肾上腺素的作用,克服β受体阻断,在高浓度时可阻止CAMP分解。成人可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mg,或相当剂量的地塞米松,以50%葡萄糖 液40~50ml稀释后静注,必要时重复注射。

6、血管活性药物:间羟胺50~100mg,加入500ml液体中静滴。

7、针刺疗法:双侧内关,合谷及人中穴。

二、特殊方法:

1、治疗青霉素过敏性反应,可用青霉素酶80万u肌注1次。

2、链霉素过敏反应,10%葡萄糖酸钙溶液,成人一次用量10~20ml,缓慢静注。

三、休克恢复期的治疗:

应用血管收缩药静滴的病例,在休克控制后,可逐渐减慢其滴速,在严密观察下逐渐停药,停药后24小时血仍无波动者,可认为休克治愈,对注射青霉素或含普鲁卡因的制剂及长效青霉素制剂所引起的休克,尤须注意观察。

第四章 急性呼吸衰竭

【临床表现】

1.呼吸困难 呼吸频率、节律、幅度的改变。2.发绀 中央性发绀。

3.精神神经症状 精神错乱、躁狂、昏迷及抽搐。

4.循环系统改变 心动过速、周围循环衰竭、心律失常、心搏停止。5.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表现 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黏膜水肿、应激性溃疡。【诊断要点】

1.有引起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肺实质性病变、肺水肿、肺血管疾病、胸壁和胸膜疾病、气道阻塞、神经肌肉疾病。

2.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

3.主要依据血气分析:在海平面、标准大气压、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PaO2<60mmHg,伴或不伴PaO2>50mmHg。单纯PaO2<60mmHg为Ⅰ型呼吸衰竭,伴PaO2>50mmHg为Ⅱ型呼吸衰竭。【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 开放气道,使用支气管扩张剂。

2.氧疗 原则保证PaO2>60mmHg,或SpO2>90%的前提下,尽量减低吸入氧浓度。Ⅰ型呼吸衰竭高浓度,Ⅱ型呼吸衰竭低浓度。鼻导管、面罩氧疗。

3.增加通气量,改善潴留呼吸兴奋剂、机械通气。4.病因治疗。

5.一般支持疗法 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各种对症治疗、预防和治疗各种肺动脉高压、肺心病、肺性脑病、肾功能不全、消化道功能障碍,特别注意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第五章 急性左心衰竭

【诊断要点】

1、多有高血压、冠心病、心瓣膜病、心肌病等病史。

2、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呈端坐呼吸,常于夜间阵发性发作,大汗淋漓、口唇青紫、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窒息感、频繁咳嗽、喘鸣、咳出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者可出现肺水肿及休克。

3、心界可扩大,心率快,奔马律,两肺布满湿罗音及哮鸣音。

4、X线检查可见肺门蝴蝶状阴影向周围扩展。【鉴别诊断】

支气管哮喘:多见于青少年,有过敏史,症状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典型哮鸣音,咳出白色粘痰后呼吸困难常可缓解。【急救处理】

1、半卧位或坐位,下垂双腿。

2、鼻导管或面罩高流量给氧。

3、吗啡5~10mg静滴缓注,可使患者镇静,同时可减轻心脏负荷。

4、快速利尿:呋塞米20~40mg静注,于2分钟内推完,10分钟起效,可持续3~4小时,4小时后可重复。除利尿外,还可扩张静脉,减轻肺水肿。

5、血管扩张剂:

①硝普纳:为动、静脉血管扩张剂,剂量12.5~25ug/min滴入,维持收缩压100mmHg左右。

②硝酸甘油:对本药的耐受量个体差异大,先以10ug/min开始,根据病情调整剂量。

③酚妥拉明:α-受体阻滞剂,静脉滴注以0.1mg/min,最大可增至1.5~2.0 mg/min,8 并监测血压。

6、洋地黄制剂:最适合于有房颤伴有快速心室率并已知有心室扩大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者,首剂:0.4~0.8mg+25%葡萄糖20ml缓慢静推,必要时2~4小时后可再给0.2~0.4mg。

7、氨茶碱:对一时尚难肯定为心性或支气管性哮喘者,可用氨茶碱0.25g+5%葡萄糖20ml,缓慢静注(10~15分钟)或静滴。

第六章 急性肾功能衰竭

急性肾衰竭(ARF)是一个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肾功能急剧坏转,体内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临床表现】

一、少尿期:

1.大多数在先驱症状12-24小时后开始出现少尿(每日尿量50-400ml)或无尿。一般持续2-4周。

2.可有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呃逆、头昏、头痛、烦躁不安、贫血、出血倾向、呼吸深而快、甚至昏迷、抽搐。

3.代谢产物的蓄积:血尿素氮、肌酐等升高。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4.电解质紊乱:可有高血钾、低血钠、高血镁、高血磷、低血钙等。尤其是高钾血症。严重者可导致心跳骤停。

5.水平衡失调,易产生过多的水潴溜;严重者导致心力衰竭,肺水肿或脑水肿。6.易继发呼吸系统及尿路感染。

二、多尿期:

少尿期后尿量逐渐增加,当每日尿量超过500ml时,即进入多尿期。此后,尿量逐日成倍增加,最高尿量每日3000-6000ml,甚至可达到10000ml以上。在多尿期初始,尿量虽增多,但肾脏清除率仍低,体内代谢产物的蓄积仍存在。约4-5天后,血尿素氮、肌酐等随尿量增多而逐渐下降,尿毒症症状也随之好转。钾、钠、氯等电解质从尿中大量排出可导致电解质紊乱或脱水,应注意少尿期的高峰阶段可能转变为低钾血症。此期持续1-3周。

三、恢复期:

尿量逐渐恢复正常,3-12个月肾功能逐渐复原,大部分患者肾功能可恢复到正常水平,只有少数患者转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诊断】

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肾前性、肾性、肾后性)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

二、急性肾衰竭可根据数日至数周内肾小球滤过功能呈进行性急剧下降,血肌酐每日升高44.2~88.4umol/L(0.5~1.0mg/dl)或24~72h内血肌酐相对升高25%~100%诊断。急性肾小管坏死可以根据原发病史,少尿和尿改变的特点作出诊断。【治疗】 早期

一、治疗原发病

二、尽早适用利尿剂维持尿量:

1.甘露醇12.5~25g静滴,观察2小时,无效重复使用一次。2.速尿240mg静脉注射,观察2小时。无效加倍使用一次。

三、血管扩张剂:多巴胺10~20mg,酚妥拉明5~10mg,加入10%葡萄糖300ml静滴,15滴/分。

四、上述治疗无效,急性肾衰确立,按少尿期处理。少尿期

一、限制入水量

二、高热量高必需氨基酸低蛋白饮食

三、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四、保守疗法不理想时尽早透析,透析指征: 1.血钾>6.5mmol/L;

2.血尿素氮>28.6mmol/L,或血肌酐>530.4umol/L;3.二氧化碳结合力<15mmol/L; 4.少尿期>72小时; 5.明显水钠潴留表现; 6.明显尿毒症表现。

多尿期

一、根据血尿素氮调整饮食,递增蛋白质摄入量。

二、调整补充水、电解质。

第七章 急性心梗及并发症

【诊断要点】

1、了解发病诱因和先兆症状,不稳定性心绞痛是常见的梗死前症状。

2、突发性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上肢或下颌,持续半小时以上,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五缓解。

3、老年人症状不典型,以呼吸困难、心衰最多见,还可出现上肢疼痛、恶心呕吐、心律失常、晕厥等。

4、心电图改变(导联描记)(1)S-T段抬高型;

①典型改变:ST段抬高弓背向上,病理性Q波,T波早期高耸,后渐降至倒置。②动态变化:a:数小时内可尚无异常,或出现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T波;b:数小时后ST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与直立T波连接,数小时至2日出向病理性Q波,同时R波减低。

(2)非S-T段抬高型;

①典型改变:

a:无病理性Q波,S-T段压低≥0.1mm但aVR导联(可有V1)ST段抬高,或有对称性T波倒置,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b:无病理性Q波,也可无S-T改变,仅有T波倒置。

②动态变化:

a:先是ST段普遍压低,继而T波倒置加深呈对称型,不出现Q波,ST段和T波数日或数周恢复;

b:T波改变1~6月内恢复。

(3)定位:前间壁:V1V2V3;前侧壁:V4V5V6;广泛前壁:V1~V5;下壁:Ⅱ、Ⅲ、avF;高侧壁:Ⅰ、avL;右心室:右胸导联V4R等ST段抬高可供参考。

5、心肌酶谱改变:

11(1)肌红蛋白起病后2h升高,12h达高峰,24~48h内恢复正常,敏感度高,特异性不强。

(2)肌钙蛋白I或T起病后3~4h升高,CTnI于11~24h达高峰,7~10天降至正常;CTnT24~48h达高峰(敏感指标),10~14天降至正常。

(3)CK-MB升高,4h内升高,16~24h达高峰,对早期(<4h)AMI诊断有较重要的价值,CK-MB增高的程度可反映梗死的程度。【鉴别诊断】

1、心绞痛:胸痛持续1~5分钟或15分钟内,疼痛发作频繁,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血压或高或无显著改变,无心肌坏死标记物,心电图无改变或暂时性ST-T段和T波变化。

2、急性心包炎:胸痛与发热同时出现,呼吸和咳嗽是加重,可闻及心包磨擦音,心电图除avR外。其余有ST段弓背向下型抬高,T波倒置,无异常Q波。

3、急性肺动脉栓塞:有胸痛咯血、呼吸困难和休克,有右心负荷急剧增加的表现,如发绀、颈静脉充盈、肝大、下肢水肿。心电图:Ⅰ导S波加深,Ⅲ导Q波显著,T波倒置。

4、急腹症:均有腹痛,需仔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排除之。

5、主A夹层:胸痛明显,放射至背、肋、腹、腰及下肢,两上肢血压搏动有明显差别,无心肌坏死标记物升高,可行超声、X线或核磁共振检查。【并发症】

1、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多见于下壁心梗,心脏听诊可出现收缩中期喀喇音和吹风样收缩期杂音,严重者可发生心衰及肺水肿在数日内死亡。

2、心脏破裂:比较少见,多起病后1周内出现,多为心室游离壁破裂,造成心包积血引起急性心脏压塞而猝死。

3、栓塞:多见于起病后1~2周,为心室壁或静脉血栓脱落所致。

4、心室壁瘤:见于左心室,体检见心界扩大,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心电图ST段持续抬高。X线、B超及左心室造影可见局部心缘突出。

5、心肌梗死后综合症:可反复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肺炎、有发热胸痛等症状。

【治疗】(急救处理)

1、绝对平卧休息:可给安定5~10mg,肌注;吸氧3~6L/min,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2、止痛:首选吗啡5~10mg,肌注,胸痛缓解即刻停药,心动过缓者给阿托品0.5mg,静注。

3、监测:心电、血压、呼吸监测;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心功能和血压变化。备除颤仪。

4、硝酸甘油早期应用:适用于收缩压≥90mmHg,用量5mg入5%葡萄糖500ml,8~10滴/分,静滴,下壁心梗可致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5、在起病早期使用美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25mg,口服,2次/日,Ⅱ°Ⅲ°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0.24秒,听诊有哮鸣音或罗音超过1/3肺野,心率<50次/分,收缩压<12.7kpa者不用。

6、纠正心律失常:

①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首选利多卡因50~100mg,静注,每5~10分钟可重复50mg,直至发作终止或总量达300mg,继以1~4mg/分的速度维持静滴,无效者可用心律平35~75mg于5%葡萄糖20ml中静注,5~10分中推完,20分钟可重复一次,总量<300mg。

②缓慢性心律失常:窦缓心率<50次/分,给阿托品0.5mg,静注。

③房性心律失常:

阵发性室上速:(1)异搏定5mg+5%葡萄糖20ml,缓慢静注;(2)心律平70mg+5%葡萄糖20ml,缓慢静注,无效时20分钟后重复一次;(3)阵发性房颤和房扑:西地兰0.4mg+25%葡萄糖20ml,缓慢静注,2~4h后可再给,总量<1.2mg,洋地黄不能转复者可用异搏定5~10mg+5%葡萄糖20ml,缓慢静注。

7、控制休克:根据休克纯属心源性,抑尚有周围血管舒缩障碍或血容量不足等因素,而分别处理。

(1)补充血容量:低右5%~10%葡萄糖静滴。

(2)升压药:多巴胺3~5ug/kg/min,静滴,或去甲肾上腺素2~8ug/min,亦可用多巴酚丁胺,起始剂量3~10 ug/kg/min。

(3)血管扩张剂:经上述处理血压仍不升,而PCWP增高,心排血量低或周围血管显著收缩以致四肢厥冷并有发绀时,硝普纳15ug/min开始,每5分钟逐渐增量至PCWP降至15~18mmHg;硝酸甘油10~20ug/min开始,每5~10分钟增加5~10ug/min,直至左室充盈压下降。

(4)其他:纠酸、避免脑缺血、保护肾功能等。

8、再灌注治疗:

(1)介入治疗:

1、PTCA;

2、支架置入术。(2)溶栓疗法:(祥见‘AMI溶栓治疗常规’)。(3)紧急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第八章 AMI溶栓治疗常规

【适应症】

1、持续性胸痛超过半小时以上,经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症状不能缓解;

2、相邻两个导联或更多导联ST段抬高>0.2mv,同时伴有对应性ST段压低而无宽大Q波出现者;

3、持续心绞痛发作6小时以内者,或者发作超过6小时以上,但患者仍有剧烈胸痛,同时伴有明显的ECG上ST段抬高,无明显Q波出现者。

4、年龄<70岁;

5、无溶栓及抗凝治疗禁忌症者。【溶栓治疗的禁忌症】

一、绝对禁忌症:

1、近期内(2周内)有活动性出血(胃肠等消化道溃疡出血、胆道出血、咳血、痔疮出血等患者)。

2、近期内(2周内)做过手术、活检、流产、有外伤史者及不能实施压迫的血管穿刺手术者。

3、近期内(2周内)有心肺复苏(体外心脏按压、心内注射、气管插管)。

4、经药物仍不能控制的高血压,血压仍>24.4/13.3kpa(180/110mmHg)。

5、证实患者有夹层动脉瘤者。

6、有脑血管病(脑膜瘤、有出血性脑卒中或半年内有缺血性脑卒中包括TIA)病史者。

7、对扩容及升压药物无反应的休克。

8、妊娠、细菌性心内膜炎、二尖瓣病变伴房颤且高度怀疑左心腔内有血栓者。

9、糖尿病合并有视网膜出血性病变者。

10、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者。

11、有明显的肝肾功能障碍及进展性疾病(如恶性肿瘤)。

二、相对禁忌症:

1、血小板<100×109/L(10万/mm3)。

2、患者已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令等),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不超过正常值3s者。

3、体质过度衰弱者。【治疗方法及步骤】

一、溶栓术前处理常规:

1、描记18导联心电图。

2、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型、配血。

3、抽取酶学血样,检查GOT、CPK、LDH、CK-MB、肌红蛋白、肌钙蛋白。

4、抽血测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5、建立静脉通道,输入极化液加2~4mg硝酸甘油静滴。

6、口服阿司匹林0.3g、硝苯吡啶10mg、肝素钙7500u静注。

7、有明显心动过缓、AVB的患者,应准备好临时起搏器。

8、备好起搏器、除颤仪以备应急使用。

9、对冠状动脉腔内溶栓者,术前做碘过敏试验,麻醉药过敏试验及抗生素过敏试验。

二、给药法: 1静脉法:

(1)尿激酶(UK):生理盐水100~150ml+UK100万u在10~15min内快速注入。注入溶栓剂后密切观察和监测患者心率、节律、ECG变化,随时询问和记录患者胸痛改善程度及变化。半小时后追加首次剂量的1/2,即50万u+生理盐水100~150ml,10min内注入。

(2)链激酶:与尿激酶用量大致相同。

(3)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以0.75mg/kg,静滴90min或80~120mg加入液体中静滴3h。

2、冠状动脉腔内给药法:在充分术前准备的条件下,生理盐水50ml+UK24万u(或SK25万u)于10min内缓慢注入冠脉内,如果再通应追加一次。【溶栓治疗后的常规处理】

1、术后立即送入CCU病房,持续心电监护72h。

2、每30min记录全导心电图一次,连续4次后改为每日一次,3天后改为每周一次。

3、心肌酶谱:按患者的患病的第8、10、12、14、16、18、20、22、24h测定CK-MB及CPK共9次。

4、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穿刺部位的出血、皮肤有无淤血点、有无血尿等。

5、药物治疗:

①术后肝素抗凝5天,一般用肝素800~1000u/h静滴,或用肝素钙7500u,皮下注射,每12h一次。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为正常对照值的2倍。5天后改为新抗凝治疗或口服华法令治疗3个月,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半年以上。

②术后起每日口服心痛定10mg,4次/日,消心痛10mg,4次/日。维持半年以上。【冠脉再通的指标】

采用血液灌注分级评判和无创评定。

1、血液灌注的分级(TIMI分级): 0级:无灌注或梗死远端无血流。

Ⅰ级:造影剂部分穿过梗死区,梗死相关血管中充盈不完全。

Ⅱ级:部分灌注,造影剂能充盈整段远端的冠状动脉,但造影剂进入或清除的速度均较完全正常的动脉缓慢。

Ⅲ级:完全灌注,造影剂充盈/清除速度均正常。凡达到TIMIⅡ级或Ⅲ级者,可评定为冠脉再通。

2、无创评定指标:

(1)胸痛在溶栓过程中迅速缓解或完全消失。

(2)ECG抬高的ST段迅速回降,下降幅度≥50%。

(3)出现在灌注心律紊乱,在输注溶栓剂的2h之内短暂的加速性自主心律、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突然消失,甚至室颤,在右冠状动脉闭塞后的再灌注过程中可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或低血压状态。

(4)血清CK-MB酶峰值提前在发病的14h内。

第九章 心律失常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诊断要点】

(1)有突发、突止的心动过速的反复发作史,约2/3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2)感心悸、胸闷,发作较久者可有晕厥,血压下降。

(3)心率在160~220次/分,匀齐,刺激迷走神经多可立即终止。

(4)心电图:①出现160~220次/分的P-QRS-T波群,节律规则,P波多数难以辨认。

②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

【急救处理】

(1)吸氧、镇静、心电监护。

(2)刺激迷走神经法:①乏氏动作(深呼吸后屏住气,用力作呼气动作);

②刺激咽喉引吐;

③按摩颈动脉窦(先右后左,各按10~30s,不可同时按摩两侧)。

(3)异搏定5mg+5%葡萄糖20ml缓慢静注,心动过速终止即停注(在心电监护下注射)。

(4)心律平70mg+5%葡萄糖20ml缓慢静注,无效时20分钟后可重复一次。(5)升压药阿拉明10~20mg+5%葡萄糖100ml快速静滴,使收缩压升至160mmHg。(6)伴心衰者,首选西地兰0.4mg+25%葡萄糖20ml缓慢静注,无效时2小时后重复0.2mg。

(7)预激综合症西地兰禁用。(8)上述方法无效时用同步电复律。

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

【诊断要点】

(1)有心悸、气急、胸闷感、心室率快时可伴有心衰。

(2)多数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

(3)房颤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房扑心律规则或不规则,颈静脉可见扑动波。

(4)心电图特征:

①房颤:a:P波消失,代以不规则的f波频率350~600次/分; b:QRS波群形态正常,R-R绝对不齐; c:心室率120~160次/分。

②房扑:a:P波消失,代以形态、间距、振幅相似的锯齿形F波;

b:QRS波群形态正常,R-R匀齐或不齐。

【急救处理】

(1)吸氧、镇静、治疗原发病。

(2)伴心功能不全而未用洋地黄、新近发生的房颤、房颤发作频繁、每次历时半小时以上,一般用西地兰0.4mg+25%葡萄糖20ml缓慢静注,必要时2~4小时再给0.2~0.4mg,总量<1.2mg。洋地黄不能转复者,可用维拉帕米5~10mg+5%葡萄糖20ml静注或胺碘酮150mg+5%葡萄糖100ml静滴,或心律平70mg+5%葡萄糖20ml缓慢静注,在心电监护下使用。

(3)药物治疗无效是用同步直流电复律。

(4)慢性房颤、不宜复律而心室律快者,用西地兰0.4mg+25%葡萄糖20ml缓慢静注,心室率在100次/分左右改用地高辛口服,心室率<50次/分可用阿托品提高心率。(5)服抗凝药。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诊断要点】

(1)多发生于严重的心脏病或洋地黄、奎尼丁、锑剂中毒等。

(2)有突发突止的特点,发作时有胸闷,心前区疼痛,持续时间长者可出现晕厥、休克、心衰。

(3)心率150~200次/分,心音可以强弱不等,刺激迷走神经无影响。

(4)心电图:a:连续3个以上快而宽大畸形的QRS波群,频率150~200次/分,节律规则或稍有不齐;

b:P波与QRS波群无关,可见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 c:扭转型室速。

【急救处理】

(1)吸氧、心电血压监护,建立静脉通道,做好除颤及心肺复苏准备。

(2)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速须立即行同步直流电转复(50~150J),恢复窦性心律后用药物维持。(3)药物治疗:

①首选利多卡因50~100mg+5%葡萄糖20ml静注,无效时隔5分钟再用50mg,总量<300mg,恢复后1~3mg/分静滴维持。

②心律平70mg+5%葡萄糖20ml缓慢静注,无效时20分钟后重复一次。

(4)扭转型室速用异丙肾上腺素0.5mg+5%葡萄糖250ml静滴,转复后心率控制在90~110次/分,必要是考虑临时心脏起搏。电转复疗效不佳可用10%硫酸镁20~40ml+5%葡萄糖100ml静滴,6~8小时重复1次。

(5)特发性室速:少见,多为青年患者,异搏定5mg+5%葡萄糖20ml缓慢静注。(6)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速:首选苯妥英钠100mg+注射用水20ml静注,必要时5~10分钟重复,总量<500mg,并补钾。

(7)病因治疗。

Ⅱ度Ⅱ型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诊断要点】

(1)心悸、气短、头晕及晕厥、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出现阿-斯综合症。(2)Ⅱ度AVB有脉搏和心音脱漏,心律不齐。

(3)Ⅲ度AVB心率慢而规则,30~40次/分,可听到大炮音。

(4)心电图特征,Ⅱ度Ⅱ型AVB,P-R间期固定(正常或延长),但有间断QRS波群脱漏,如房室传导比例为3:1或以上,称高度AVB,QRS波群正常或增宽。

【急诊处理】

心室率小于40次/分或症状较重者选用:

(1)阿托品0.5mg静注,6~8小时1次,或654-2注射液5~10mg+5%葡萄糖100ml静滴,用于急性心梗、低血压、心衰或伴室性早搏的心动过缓。

(2)异丙肾上腺素10mg舌下含服,或0.5~1mg+5%葡萄糖250~500mg静滴,8~15滴/分,逐渐调整剂量维持心率60~70次/分。

(3)氢化可的松100mg或地米5mg+5%葡萄糖100ml静滴,用于急性心肌炎症或急性心肌缺血引致者。

(4)病因治疗。

(5)病情危重者采用人工心脏起搏治疗。

第十章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诊断要点】

以高血压和酮症为特征。即血糖升高,尿糖阳性,尿酮体强阳性。

血糖一般>17mmol/L,尿糖阳性,尿酮体强阳性。血气分析、电解质、血渗透压都有相应改变。

对于昏迷、酸中毒、失水、休克的患者均应想到本病的可能。【鉴别诊断】

无糖尿病史者需与急性胃肠炎鉴别。有糖尿病史者需与糖尿病其它并发症鉴别:

1、高渗性昏迷:尿糖阳性、血糖↑、血浆渗透压↑、PH正常、CO2CP正常。

2、乳酸性酸中毒:尿酮体阳性、PH↓、CO2CP↓、血浆渗透压正常、血乳酸↑。

3、低血糖昏迷:尿糖阴性、血糖↓。【急诊处理】

一、记出入量 每1~2h检测血糖、尿酮体、尿糖、电解质及CO2CP。

二、补液

为首要措施,用生理盐水,要求在使用胰岛素及其发挥作用之前,恢复血容量。一般失水约为体重的10%,补液量按100ml/Kg计算,最初2~3h给予总液量的1/3,余下液分2等分,1等分于12h补充,其余在另12h内补完。

三、胰岛素的应用

胰岛素主要是使血糖、脂肪代谢、酸碱平衡紊乱恢复正常,尽可能使其作用平稳,减少对患者的危险性。

用法:5u/h静滴,是血糖下降到13.9mmol/L时改为5%葡萄糖+胰岛素,比例可按3~4g葡萄糖+1u胰岛素计算。

血糖以每小时下降6.1mmol/L为宜。

四、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1、补钾:

随着补液、胰岛素的应用,酸中毒的纠正,血钾迅速下降,酮症总体钾的丢失为300~1000mmol/L。

①于开始治疗后4小时,每小时尿量不少于40ml时开始补钾 ②如血糖低于3.0mmol/L,立即补钾,血钾达5.5mmol/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30ml时,停止补钾。速度为每小时0.75~1.5g,浓度不超过0.3%,给予剂量以能使血钾浓度维持在4mmol/L左右为度。能口服者,每日3~6g,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血钾、心电图,以防高、低血钾的发生。

2、补碱

轻症患者经输液,注射胰岛素后,酸中毒逐渐纠正,不必补碱。

当PH≤7.1,CO2CP≤6.7时,给碳酸氢钠50mmol/L(相当于5%碳酸氢钠84ml)以蒸馏水稀释成1.25%等渗浓度后静滴。补碳酸氢钠时,每给予50mmol/L,同时补充氯化钾1.5g。

3、补磷、补镁

出现以下情况考虑补镁: ①经充分补钾而血钾仍不上升; ②血钾已正常,而心电图异常。

低镁时给予30%硫酸镁2.5~3ml肌注,或5%硫酸镁25ml静滴,但需要在心电监测下进行。

磷酸钾6~12g静滴,既补磷又补钾,但需注意速度过快可引起低血钙、低血镁及高血钾的发生。

第十一章 脑出血

【诊断要点】

中年以上高血压患者,突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锥体束征阳性,应考虑本病,辅以头颅CT检查以确诊。【鉴别诊断】

如昏迷严重而神经系统局部症状不明显者,应与肝昏迷、尿毒症昏迷、低血糖昏迷、糖尿病昏迷、药物或毒物中毒所致的昏迷相鉴别,需根据病史及相应体征及辅助检查加以鉴别。【治疗】

防止出血加重,减轻脑水肿和控制过度高血压是急救治疗的主要环节,应同时注意改善脑缺氧,积极预防并发症。

一、防止出血加重

①保持安静,避免长途转送及过多搬动,保持呼吸道通畅,吸除口腔分泌物及呕吐物,监测血压。

②降压:血压过高或波动过大,易致继续出血,应使血压降至出血前的水平或150/90mmHg左右。

卡托普利:25~50mg 3次/日 口服

心痛定片:5~10mg 3次/日 口服 急时可舌下含服 速尿:20~40mg 肌注或静注 利血平:1mg 3次/日 肌注

二、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20%甘露醇125~250ml,每日2~4次,静滴(肾功不全者慎用)也可与速尿交替使用。

地塞米松5~10mg/日,病情危重者慎用。

脱水时注意补钾,液体量在1500~2500为宜,保证营养,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三、改善脑缺氧

保护脑组织,可辅用能量合剂。

四、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并发症。

第十二章 上消化道出血

【诊断要点】

1、病因诊断:

(1)消化性溃疡:有溃疡病史,与HP感染有关,上腹周期性、发作性疼痛,出血后常可缓解。

(2)炎症:胃、十二指肠的急性、慢性糜烂性炎症,可由复激素、水杨酸制剂、饮酒等引起。

(3)肿瘤:主要为渗血和间断性小量出血。

(4)血管性因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多由肝病引起。(5)全身性疾病:胆道出血、胰腺疾病、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症。

2、呕血与黑便:幽门以上出血常先有呕血,后有黑便;幽门以下出血多表现为黑便。

3、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400ml一般不引起全身症状,出血量>1000ml以上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有头晕、出汗、心悸、晕厥甚至休克。

4、贫血及血常规变化:失血性贫血,出血早期表现不明显,出血3~4小时以上出现贫血。

5、发热:主要与周围循环衰竭有关,表现为低热。

6、氮质血症:大量血液蛋白质的分解产物在肠道吸收,表现为肠源性氮质血症。【鉴别诊断】

1、咯血:多为鲜红色,泡沫样,混有痰液,伴有咽痒、咳嗽,大便正常,多有肺或心脏病史,咯血量一般较少。

2、鼻咽、口腔出血:行鼻镜及口腔检查。【急救处理】

1、观察生命体征,平卧位,活动性出血期间禁食。

2、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补液、输血。

3、止血: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止血措施:

①垂体后叶素0.2~0.4u/次,持续静滴12~14小时,可加硝酸甘油0.2ug/Kg/min,15~20滴/min,冠心病者忌用。

②生长抑素:施他宁250ug静注,继以250ug/h持续静注,连续36~48h。③气囊压迫止血:药物不能控制时暂时止血用。

④内镜治疗:对胃内出血灶进行电凝,激光及喷洒止血药,局部出血灶用1:10000肾上腺素注射。

⑤外科手术治疗。

(2)非静脉曲张所致消化道出血,大多为溃疡病:

①抑酸药:西咪替丁每次200~400mg静滴,每6小时一次,或法莫替丁每次20mg,12小时一次静注。奥美拉唑40mg,每12小时一次,可静脉推注或滴注。

②内镜治疗:同静脉曲张所致消化道出血。③手术治疗指征:

A、大量出血经内科治疗无效; B、急性穿孔;

C、瘢痕性幽门梗阻; D、胃溃疡疑有癌变;

E、正规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溃疡。

第十三章

癫痫持续状态

癫痫持续状态是指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不自行停止。【临床表现】

癫痫的临床发作形式繁多,以全身强直-阵孪性发作为主。按其发展过程可分: 1.先兆期 约半数患者有先兆,常见的先兆为特殊感觉性的幻视、幻嗅、眩晕,一般感觉性的肢体麻木、触电感,内脏感受性的如腹内气体上升或热血上涌感,运动性的如头眼向一侧斜视,精神性的如恐怖感、奇异感等。

2.痉挛期 继先兆期后,随即意识丧失,进入痉挛发作期。表现为突然尖叫一声,跌倒在地,全身肌肉强直,上肢伸直或屈曲,手握拳,下肢伸直,头转向一侧或后仰,眼球向上凝视。呼吸肌强直或呼吸暂停,面唇紫绀。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唇、舌或口腔黏膜有咬伤。持续约20分钟,进入阵挛期,全身肌肉呈节律性抽搐,频率开始较快,随之逐渐减慢,随最后一次痉挛后抽搐停止。持续约一分钟。

3.昏睡期 抽搐停止后患者进入昏睡、昏迷状态,然后逐渐清醒,部分患者在清醒过程中有精神行为异常,表现为挣扎、抗拒、躁动不安,醒后除先兆外,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并可感到头痛、全身乏力、疼痛、呕吐等。

有些患者在一次发作之后意识尚未恢复又连续多次发作,称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大发作)持续状态。

另外还有失神发作、简单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及功能性部分性发作等类型。【诊断要点】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

1. 脑电图检查,主要的癫痫波为棘波、尖波、棘(尖)慢波、高度失律和其他发作性节律波等。

2.排除其他发作性疾病。【鉴别诊断】 1. 晕厥:是短暂性的全脑灌注不足导致短时间意识丧失和跌倒,偶可引起肢体强直阵挛性抽动或尿失禁,特别是阻止患者跌倒而加重灌注不足时。有些患者可有久站、剧痛、见血和情绪激动等诱因,或因排尿、咳嗽、憋气等诱发。常有头晕、恶心、眼前发黑和无力等先兆,跌倒较缓慢,面色苍白、出汗,有时脉搏不规则。单纯性晕厥发生于直立位和坐位,卧位出现发作提示癫痫发作。晕厥引起的意识丧失及少超过15秒,以意识迅速恢复并完全清醒为特点,不伴有发作后意识模糊,除非脑缺血时间长。这种循环系统事件具有自限性,无须抗癫痫药治疗。

2. 假性癫痫发作:如癔病性发作,可有运动、感觉和意识模糊等类似癫痫发作症状,常有精神诱因,具有表演性,视频脑电有助于鉴别。

3. 发作性睡病:可引起猝倒,易误认为癫痫。根据突然发作的不可抑制的睡眠、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及可唤醒等可以鉴别。

4. 低血糖症:血糖水平低于2mmol/L时可产生局部癫痫样抽动或四肢强直性发作,伴意识丧失,常见于β细胞瘤或长期降糖治疗的2型糖尿病者,病史有助于诊断。【急诊治疗】

一般治疗:平卧位,松解衣领,裤带,取下假牙,头偏向一侧,清除口和鼻腔的分泌物,吸氧。抽搐时用纱布裹压舌板放入上下臼齿之间,以防舌咬伤,闭口时,切勿强力撬开,轻按四肢。

1.迅速控制抽搐:

1)地西泮:10~20mg静注,速度3~5mg/min,15min后可重复给药。也可用20~50mg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滴。

2)苯巴比妥钠:0.1~0.2g肌注。

3)丙戊酸钠:5~15mg/kg稀释后静注,3~5min,每日可重复2次。

4)异戊巴比妥钠:0.5mg加入5%葡萄糖20ml中静注,速度不超过0.1mg/min。5)氯硝西泮:1~4mg缓慢静注。

6)水合氯醛:1%溶液20~30ml加入等量生理盐水保留灌肠。7)劳拉西泮:次小于5mg,静注,于2min内注入。

8)利多卡因:首次100mg,静注,以后2~4mg/kg.d静脉滴注,用于地西泮无效者,能迅速控制发作。

2.对症治疗:防治脑水肿及控制感染等。

3.病因治疗

【诊断要点】

第十四章 小儿高热惊厥

1.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4-5岁以上少见。2.突然高热,24h内体温达39摄氏度以上。

3.惊厥常呈全身性(也有伴身性)抽搐,并伴有意识丧失,发作时间短,数秒至数分钟。其前后意识清楚,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4.各种非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感染发热均可引起,尤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见。【急救处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头侧位。用牙垫防止舌咬伤。必要时吸氧。2.止惊:以下药物科交替使用。

(1)地西泮(安定)为首选。剂量为每次0.25-0.5mg/kg,缓慢静脉注射,不超过1mg/min,最大剂量10mg/次,5min内生效。

(2)每次10%水合氯醛50mg/kg,加1-2倍生理盐水保留灌肠。

(3)每次苯巴比妥钠5-10mg/kg肌肉注射。新生儿用量要减少,以免引起呼吸抑制。(4)针刺:人中,百会,合谷穴。3.降温

(1)物理降温: 冰袋或冷湿毛巾置额部或枕部;30%-50%乙醇擦浴(颈部,腋下,腹股沟和四肢);冷生理盐水灌肠,婴儿每次100-300ml,儿童300-500ml。

(2)药物降温:3个月以内婴儿一般不用药物降温。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不良反应少,对胃无刺激。剂量每次10-15mg/kg,每次4-6h1次,每日可用2-3次。泰诺,百服宁主要成分为对乙酰氨基酚。年长儿可选用柴胡或安痛定注射退热。

4.病因治疗

如有2次以上发作或有家族史应做脑电图进一步检查。

第十五章

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

【初步诊断】

在采取急救措施的同时应尽早掌握中毒的时间、毒物的种类、中毒的途径,初步估 26 计毒物的剂量以及病人中毒前后的情况。治疗中密切观察病人的体温、血压、脉搏、呼吸及意识的变化,注意瞳孔的大小及对光反应,查看皮肤的温度、湿度及色泽,观察有无腹部阳性体征,大小例是否失禁,有无肌肉颤动或痉挛,以协助判断病情。必要时需通过血、尿、粪、呕吐物等鉴定毒物,以例进一步确诊。【急救原则】

(一)清除毒物、减少毒物吸收 将病人移离毒物污染场地,尤其是气体毒物经呼吸道进入人体时更为重要。毒物污染的衣物要立即脱掉,并用清水洗拭接触毒物的皮肤。经消化道中毒者,如果毒物属强酸、强碱类,则不宜洗胃。强酸中毒者以服用氢氧化铝胶或镁乳60ml等弱碱性药物中和毒物。但忌用碳酸氢钠,因为这类溶液遇酸可形成碳酸,产生二氧化碳,可使病人胃内胀气。强碱中毒者以服用食醋或5%醋酸等弱酸性药物中和毒物,但碳酸盐类中毒时忌用醋酸类。无论是强酸或强碱类中毒均可服用加水鸡蛋清、牛奶或植物油200ml左右,此三种液体既可稀释毒物又可保护胃肠道粘膜。

非腐蚀性毒物经消化道进入人体者应立即引吐或洗胃。根据毒物的种类,洗胃液中可酌加解毒剂,如安眠药、磷化锌、安妥中毒可配成1:5000高锰酸钾溶液,有机磷类杀虫剂中毒(敌百虫除外),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中毒可配成2%碳酸氢钠溶液洗胃。无特殊解毒药者,清水洗胃后可从胃管注入万能解毒剂20g,内含鞣酸、氧化镁、活性炭,能起到中和、氧化、吸附或沉淀毒物的作用。

为促使毒物由消化道排泄,于洗胃和灌入万能解毒剂之后再从胃管注入50%硫酸镁50ml导泻,但磷化锌杀鼠药中毒不用镁类泻剂,因其与磷化锌可生成卤碱类有毒物质,可以服用液体石蜡30ml,但忌用植物油。为提高洗胃的效果,需掌握以下要领: 1.胃管选择 成人最好用22号漏斗式洗胃器皮球以下的长管,为防止洗胃管口被食物残渣阻塞,可于进胃的管口附近交错制孔2~3个。胃管与吸引器胶管相连的金属接管直径应大于0.5cm,以保持洗胃过程中管道通畅。

2.胃管置入经口或鼻腔均可插入胃管,经鼻腔置入胃管者与气管插管等其他急救措施不相干扰。成人胃管经鼻腔入胃的长度应掌握在60cm左右。当贲门高度痉挛,插入胃管困难时应立即请外科协助胃造瘘,建立洗胃通道。

3.病人头位患者头稍低,以偏向一侧为宜,可避免呕吐物反流或洗胃液被吸入气道。4.洗胃液的温度以微温为宜,若太凉易刺激胃肠蠕动,促使毒物向肠腔移动,不利 27 于洗出毒物。若太热,则使胃肠粘膜血管扩张,促使毒物被吸收。

5.洗胃液量 每次灌注洗胃液量以500ml左右为宜,若注入胃内洗液量过多,不仅易促使毒物下流,还可导致急性胃扩张或洗液反流进入呼吸道。若液量过少,不易清洗彻底,还延长了完成洗胃的时间。抽吸洗胃液时要控制负压不要过大,否则会损伤胃粘膜,造成胃出血。灌入及抽吸时应掌握先吸出后灌入、快入快出、出入量基本相等原则,一直洗到使胃液干净无味为止,一般药物中毒总液胃液量约10000~20000ml即可,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则需要洗得更彻底,中等量以上中毒者应洗30000~50000ml,洗得不满意时还需酌情加量。

(二)应用特殊解毒剂某些毒物有特效的解毒剂,比如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可用阿托品对抗蓄积的乙酰胆碱,用解磷定类药物恢复胆碱酯酶的活力。亚硝酸钠盐中毒时可用1%美蓝纠正其化学性紫绀。砷或汞中毒可用二巯基丙醇解毒。但不少毒物并无特殊解毒剂,主要依靠一般急救措施。

(三)全身支持治疗对于重症急性中毒者要注意心、肺、肾功能的变化。若出现循环衰竭应酌情应用升压药,有心衰时应用洋地黄制剂。若有呼吸衰竭时也应及时予以纠正。还要注意防治肺水肿或脑水肿,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由安眠药中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可用美解眠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适当予以抗生素预防肺部、尿路等脏器感染。增加危重病人的护理,注意保温,防止发生褥疮。

第十六章 急性酒精中毒

【诊断】

1、有饮酒史;

2、呼出气及呕吐物有浓烈的酒精味;

3、面红、脉缓、恶心呕吐、语无伦次,或激动不安,或昏睡。

4、血清乙醇浓度>200mg/L。【鉴别诊断】

昏睡者须排除:镇静安眠药中毒、阿片中毒、CO中毒、低血糖、肝性脑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治疗】

1、保暖吸氧,必要是催吐或洗胃;

2、监测呼吸、脉搏、血压、肝肾功、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等;

3、补足血容量:糖盐水1000ml;

4、催醒:

①纳洛酮0.4~0.8mg,静注;

②5%葡萄糖500ml+纳洛酮2.0mg,静滴重复至清醒;

5、加速乙醇氧化:

①10%葡萄糖500ml+维生素C3.0+胰岛素10u+10%氯化钾10ml,静滴; ②5%葡萄糖500ml+维生素C2.0+维生素B60.2,静滴; ③维生素B1100mg,肌注; ④烟酸100mg,肌注;

6、狂躁者:氯丙嗪25mg,肌注;

7、必要时血液透析;

8、预防肺炎静滴抗生素;

9、密切观察可能诱发的疾病并予处理,如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酮症酸中毒、急性肾衰竭等。

第十七章 急性巴比妥类中毒

【诊断】

1、有自服、误服巴比妥类药物史;

2、呼吸浅慢、脉细弱、血压下降、瞳孔缩小、肌张力减弱、意识障碍;

3、毒物分析可确诊。【鉴别诊断】

须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昏迷。【治疗】

1、清除毒物:10000~20000ml清水反复洗胃;

2、监测心电、血压、呼吸、脉搏、肝肾功、血气分析等;

3、持续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衰竭者立即气管插管,应用简易呼吸器或呼吸机;

4、促进毒物排出: ①等渗盐水3000~4000ml,静滴; ②20%甘露醇250ml,静滴,2次/日; ③5%葡萄糖500ml+速尿20~60mg,静滴; ④5%碳酸氢钠200ml,静滴。

5、促醒药及中枢兴奋剂:

①纳洛酮0.4~0.8mg,静注,每30~45min一次,至神志清楚。②美解眠50mg,肌注或静注; ③尼可刹米3~5支,静注。

6、血压下降及循环衰竭者及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7、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8、预防心力衰竭、脑水肿等;

9、必要时行血液灌流或血液透析。

第十八章 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

【诊断】

1、有自服、误服该类药物史;

2、舌强、构音困难、眼球震颤、瞳孔缩小、呼吸浅慢、心跳缓弱、血压下降、意识障碍;

3、毒物分析可确诊。【鉴别诊断】

昏迷者须排除酒精中毒、阿片中毒、抗抑郁药中毒等。【抢救治疗】

1、洗胃:10000~20000ml清水反复洗胃;

2、加速毒物排出:

①20%甘露醇250ml,静滴,2次/日;

②速尿20~60mg,静滴。

3、低血压是扩容及血管活性药物:

①0.9%生理盐水及5%葡萄糖1000~2000ml,2小时内静滴完;

②多巴胺、正肾素维持收缩压在90mmHg以上。

4、解毒药:氟马西尼0.2mg入壶,病情无好转时可重复使用0.1~0.2mg,总量不超过2mg;

5、预防肺炎静滴抗生素;

6、心律失常时给予抗心律失常药;

7、监测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以及肝肾功;

8、必要时行血液灌流或血液透析。

第十九章 灭鼠药中毒

【诊断】

1、有灭鼠药接触史或有误服、自服史。

2、根据临床表现:

①氟乙酰胺:服药后半小时以上出现四肢抽搐,意识障碍;

②敌鼠钠:服药后3~7天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重者昏迷; ③毒鼠强:服药后半小时以内发生强烈惊厥,意识障碍。【鉴别诊断】

须排除有机磷中毒、急性胃肠炎、过敏性紫癜、癫痫、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抢救治疗】

1、止痉:①安定10~20mg,静注。

②5%葡萄糖500ml+安定50mg,静滴。

2、洗胃:20000~30000ml清水反复洗胃。

3、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监测心电、血压、呼吸、观察记录尿量。

4、解毒药: ①氟乙酰胺中毒→乙酰胺(解氟灵)

轻度:2.5~5g/日,肌注,分2次给予;

中度:5~10g/日,肌注,分3次给予;

重度:10~15g/日,肌注,分3次给予;疗程5~7天。

②敌鼠钠中毒→维生素K1

轻度:10~20mg,肌注或静注,2~3次/日;

重度:60~120mg,静滴至出血停止、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

③毒鼠强中毒可试用二巯基丙磺酸钠250mg,肌注,每6~8小时一次。

5、加速毒物排出: ①大量输液;

②速尿:20~80mg,静注;

③导泻:20%甘露醇250ml入胃;

④必要时血液透析。

6、对症支持治疗、预防并发症。

第二十章 有机磷农药中毒

【诊断】

1、有机磷农药接触史;

2、体征:①瞳孔缩小;

②流涎、大汗口鼻啧白沫; ③可嗅到特殊大蒜味; ④肌肉震颤或痉挛; ⑤急性肺水肿; ⑥暂时性血压高; ⑦心音速弱或心动过缓; ⑧严重者昏迷、呼吸循环衰竭;

3、血胆碱酯酶活性<70%。

【鉴别诊断】须排除其他药物中毒及中枢性病变。【病情分级】

轻度中毒:瞳孔轻度缩小、视力模糊、头晕头痛、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多汗乏力。ChE :50~70%;

中度中毒:除轻度中毒症状外、瞳孔中度缩小、肌肉颤动、呼吸轻度困难、精神恍惚、血压可升高。ChE:30~50%;

重度中毒:除轻、中度中毒症状外,瞳孔重度缩小、昏迷、惊厥、肺水肿、严重紫绀、血压下降、心律失常。ChE<30%。【抢救措施】

1、切断毒源、清除毒物:

①用肥皂水彻底清洗被污染的皮肤和头发,并换上干净衣裤。

②20000~30000清水反复洗胃。

2、抗胆碱药:

①阿托品:

轻度中毒:1~2mg/次,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阿托品化后0.5mg/4~6小时,皮下注射。

中度中毒:2~4mg/0.5小时,静注。阿托品化后0.5~1mg/4~6小时。重度中毒:3~10mg/10~30分钟,静注。阿托品化后0.5~1mg/2~6小时。

②盐酸戊乙喹醚(长效托宁):

首次:轻度中毒:1~2mg;中度中毒:2~4mg;重度中毒:4~6mg,重度用药可在首次用药后1~2小时应用首剂之半量。

3、胆碱酯酶复能剂:

①解磷注射液:轻度中毒:1支肌注;中度中毒:2支肌注;重度中毒3支肌注。

②氯磷定:

轻度中毒:首剂0.5~0.75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以后需要时2小时重复一次。

中度中毒:首剂0.75~1.5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以后0.5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每2小时一次,共3次。

重度中毒:首剂1.5~2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30~60分钟后根据病情重复首剂的一半,以后0.5g每半小时静脉注射,6小时后如病情好转,可停药观察。

③亦可用解磷定。

④对症治疗:

⑴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人工呼吸。

⑵惊厥时:安定10~20mg静注或鲁米那0.2肌注。⑶有呼吸衰竭是给尼可刹米、洛贝林,休克是给升压药。

⑷严重中毒可用氢化考的松100~300mg或地塞米松10~30mg静滴,必要时输血200~400mg。

⑸防治肺水肿、脑水肿和保肝治疗,给抗生素类预防感染。

⑹监测心电、血压、呼吸及肝肾功、血气分析、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第二十一章 急 腹 症

【临床表现】

一、病史采集

1.腹痛

发病时与现在腹痛部位、放射、加重因素(运动、咳嗽、呼吸、食物)、减轻因素(体位、平卧、呕吐、抗酸剂、食物)、进展(缓解、不变、恶化)、突然发病、间期、特点(间隙、稳定、绞痛)、严重性、既往类似疼痛。

2.伴随症状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胆汁、血性、粪味频繁、干呕)、黄疸、既往消化不良、大便习惯(便秘、腹泻、血便、黏液)、直肠痛、泌尿(尿频、排尿困难、酱油色尿、血尿)、肺部症状(呼吸困难、咳嗽)、体位性症状(晕厥、头晕)、眼痛、视力模糊。

3.妇科情况

末次月经、正常末次月经、避孕药、阴道异常出血或分泌物、产科病史、异位妊娠(PID、IUD、既往宫外孕病史、输卵管手术史)、不孕症治疗;泌尿外科;性生活史。

4.既往史

既往外科手术史、心血管病、止痛剂使用(急性、慢性)、饮酒史、毒品、体重变化、过去病史、危险因素(最近旅游、环境接触、免疫抑制)、药物、变态反应、家族史、社会病史包括家庭暴力。

二、体格检查

1.生命体征

血压、脉搏、呼吸、体温。

2.一般状态

窘迫程度、面色、脱水、习惯、呼吸气味、皮疹、病变、体位。3.五官检查

黄疸、青光眼、咽炎、淋巴结肿大。4.心血管

颈静脉怒张、脉搏、心律、异常杂音。5.肺部

呼吸、呼吸音。

6.腹部触诊

外观、膨胀、瘢痕、压痛、肌紧张、腹膜刺激征、板状腹、包块、搏动性包块、肠鸣音、Murphy,s征、创伤。

7.直肠

肿物、张力、潜血、出血、粪便嵌顿、压痛、异物、前列腺。

8.泌尿生殖

1)女性

阴道分泌物或出血、宫颈分泌物、举痛、压痛、子宫压痛、子宫大小、附件压痛或肿物、淋巴结肿大、变色、水肿、捻发音。

2)男性

腹股沟疝、淋巴结肿大、睾丸或附睾肿物、压痛、阴茎(水肿、变色、捻发音)。

9.背部

肾区压痛、腰背部扣痛。

10.四肢

外观、脉搏、腰大肌征、闭孔肌征、神经系统检查。【辅助检查】

一、必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血淀粉酶、尿淀粉酶、电解质、肾功能、血糖、腹部平片、腹部B超。二、一般检查项目

腹腔穿刺、腹部CT扫描。【诊断与鉴别诊断】

结合病史、体检及辅助检查,大多数可以获得准确诊断,如短时间不能明确诊断者,应予以密切观察,并注意手术时机的选择。【治疗与预防】

根据不同的病因作相应的治疗。病因不明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同时支持对症处理,注意准确把握手术时机。

对于全面处理病因繁多的腹痛,应有几个总的原则。

一、腹痛病人常以症状来诊,且不典型。据报告,以腹痛来急诊科的病人中有41.3%最后以“原因不明腹痛”离开急诊科。在急诊科诊断某个疾病并收住院的病人中,有若56%与最后出院诊断不符。在出院时以原因不明腹痛的诊断更为合适,不要随便给个诊断。对原因不明腹痛的出院病人应给详细嘱咐,告诉他如何回来复查及随诊。

二、用标准病史与体检表格有助于客观地作出决策,可提高急诊科诊断阑尾炎的正确率。

三、某些病情严重的高危病人,其表现可能很隐蔽。如老年人、免疫缺陷者及长期饮酒者,应更仔细检查。对此类病人应特别仔细的收集临床资料及严密连续观察,这是很重要的。

四、辅助检查对诊断与处理的实用性随病种、检查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而不同,必须根据病情选用。鼓励早期、适当的使用止痛剂。

第二十二章 创伤诊疗常规

【诊断要点】

一、根据外伤史,确定致伤部位、性质、程度。

二、注意全身情况,确定有无复合伤、多发伤。

1.了解神志、脉搏、血压、呼吸、瞳孔的变化。2.有无活动性内出血或休克。

3.颅脑伤重点检查神志、瞳孔、肢体运动和神经反射。

4.胸部伤注意有无呼吸困难及反常呼吸,叩诊有无过度回响或浊音。5.腹部伤注意有无腹膜刺激征和移动性浊音。

6.脊柱、四肢伤注意有无假关节活动、畸形及感觉运动障碍。

7.疑有骨折、腹部脏器上和血气胸时应行X线检查。疑有胸腹腔内出血,可行B超检查及诊断性穿刺。【急救处理】 一、一般处理

1.安静、保暖、平卧,必要时给氧。2.抗休克。静脉快速输液、输血。

3.止痛、镇静。给予吗啡、哌替啶或巴比妥类药物(颅脑伤禁用吗啡)。

4.抗感染。有开放性伤口选用抗生素,常规用破伤风抗毒素。TAT1500U肌内注射,儿童剂量和成人相同。凡伤口大、污染重或受伤超过24h或有糖尿病者,剂量须加倍。注射前需做过敏试验。方法是抽0.1ml血清加0.9ml生理盐水稀释,取0.05~0.1ml做皮内注射,观察15~30min.如皮内试验阳性,可脱敏注射。方法是先用等渗盐水稀释10倍,首次注射剂量为1ml,以后依次为2ml、3ml、4ml,每次间隔30min。亦可用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250U深部肌内注射,儿童与成人剂量相同,可不做过敏试验。

5.有呼吸停止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或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

6.严重胸部伤及喉痉挛导致上呼吸道阻塞时除及时解除胸部原因外,应尽早行气管切开。

二、局部处理

1.包扎伤口:变开放性气胸为闭合性气胸,腹部脏器脱出不得送回腹腔,外用保护圈后包扎。脱出的脑组织应用纱布圈套住后包扎。

2.止血:外出血用指压或填塞加压包扎、止血带及结扎血管等方法止血。内出血应尽快手术探查。

第二十三章 多发伤的诊疗常规

【诊断】

同一致伤因素造成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或部位损伤,其中一种损伤可危及生命称多发伤。两个或以上脏器或部位损伤均不致命称多部位伤。

严重休克时,不允许过多辅助检查,只能依靠体检胸腹穿刺导尿等简便可行的诊断方法,迅速做出是否紧急剖胸剖腹或开颅的决定,不苛求准确定位诊断。一旦病情稳定,仍应及时作全面辅助检查,以免多发伤漏诊。

伤后48小时应分阶段观察,伤后数分钟至1小时内,首先了解有无比失血性休克更快致命的通气障碍。常见原因为双肺严重挫伤,连枷胸或主支气管断裂等。伤后12小时,尤其前6小时内重点观察有无内出血,心包填塞或颅脑伤等。应注意伤后6小时内的胸腹穿刺或胸片,头颅CT阴性不能排出内出血,应及时复查。12小时后未急诊手术者,需注意对隐匿性损伤的追查,如胰十二指肠,心肌挫伤或心脏大血管不全性破裂引起的室壁瘤,假性主动脉瘤和实质脏器血肿等。

警惕多发伤症状互相掩盖,例如四肢表面伤常掩盖致命的内脏损伤。脑损伤意识障碍或脊柱骨折使胸腹体征不能发现,颅内压增高时对血压脉搏的影响使胸腹腔内出血成假象,一旦血压骤降往往来不及救治。因此,诊断检查中全面仔细,切勿顾此失彼。

创伤评分对多发伤的评估做出诊断后,用AIS及ISS评分法对多发伤记分,以便做出对伤情严重度预后等的评价。有时须待手术发现才能完成准确评分。治疗

重视创伤急救的“黄金时刻”。依据初步诊断,首先针对最致命的损伤,指定抢救程序和方案。需紧急手术者,争取伤后1小时内将伤员送上手术台,或在急诊手术室内九近紧急手术。

呼吸循环已停或严重休克通气障碍等危机情况者,先行复苏扩容和改善通气等应急治疗,包括胸外和胸内心脏按压,气管切开或插管使用呼吸机;快速输血补液等。按“边治疗边诊断”的原则,应立即急诊手术。

体表四肢显性出血暂作止血,如加压包扎止血带或钳夹结扎。后者切忌盲目,以免加重损伤。胸内大出血可在胸内心脏按压同时先作暂时性控制;腹腔大出血时,亦可在隔上阻断主动脉。不可指望纠正休克后再手术。大出血时,输血补液不敷出,扩容只能在迅速手术的前提下同时进行。

术前准备从简。多发伤手术宜用全身麻醉。有可疑胸伤时,无论何部位手术,全身 37 麻醉前应作伤侧胸腔引流,以防全身麻醉正压呼吸致张力性气胸。

胸腹或颅脑等两处以上均需手术时,可两组同时进行,需及时重建血供的肢体手术也应同时进行。脊髓减压等手术则在胸腹出血制止,血流动力学状况基本纠正后尽早进行。

骨盆严重骨折尤其开放性大出血时无自限可能,应先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或栓塞,再行其他手术。因病情危重尚未作脊柱摄片等检查的伤员,术前后搬动应估计到脊柱骨盆等损伤的可能,避免增加医源性损伤。

手术治疗遵循“抢救生命第一,保全器官第二”的原则。

术后均应入重症监护病房全面监测和综合治疗,并应有完善的整体治疗方案。

第二十四章 心肺复苏术CPR

一、心脏呼吸骤停的判断 1.意识突然丧失呈深昏迷状态; 2.大动脉搏动消失;

3.呼吸停止或短暂抽搐样呼吸;

4.心电图表现为心室颤动、无脉性电活动或心室停搏; 5.瞳孔固定及皮肤发绀。

二、基础生命支持(ABLS)

患者取仰卧位,按照ABCD的抢救顺序进行抢救。A:畅通呼吸道:

1.方法:(1)仰头抬颈法(2)托颌法

2.在确信呼吸道已经通畅后,应立即判断病人是否有呼吸。方法:眼看、耳听、感觉。(判断评价时间不超过10秒)

B:呼吸支持:如呼吸道畅通,判断病人呼吸已停止,应立即口对口或口对鼻人工呼吸。

1.通气频率:按照按压:通气30:2进行 2.每次吹气量:以胸廓抬起为度 C:循环支持:闭胸心脏按压。

体位:患者仰卧与硬板床上或地上。

按压部位:胸骨下二分之一处。

按压深度:成人4—5cm,儿童3cm,婴儿2cm 按压通气周期:为30:2,行5个按压/通气周期后,再检查循环体征,如无循环体征,继续行CPR。

D:电除颤:

单相波形电除颤:首次和系列电击的能量为360J。双相波形电除颤:推荐能量为150J。除颤后立即CPR。

[附:现场心肺复苏的步骤和方法]

迅速判断神志:转谣肩部、高声喊叫或呼喊姓名。

呼救:一旦初步确定患者无意识,应立即呼叫周围的人前来协助抢救。若有来人即告知他们拨打急救电话。

放置体位:迅速将患者放置于仰卧位。

畅通呼吸道:(开放气道)常用仰头抬颌法、托颌法。

确立呼吸是否存在(判断呼吸):眼看胸廓起伏、面部感觉气道有无气体排出,耳听气道有无气流通过的声音。

人工呼吸:判断却无自主呼吸,即应迅速作人工呼吸。方法:(1)口对口人工呼吸:吹气量 以胸廓抬起为度。

吹气时间 1.5秒 频率 按30:2进行

(2)口对鼻及口对面罩呼吸

判断心跳是否存在:触摸颈动脉

触摸时间不要超过10秒。

建立循环:胸外心脏按压。

[附:有效按压的判断指征](1)可触及颈动脉及股动脉搏动;(2)收缩期血压达80—100mmHg;(3)唇、皮肤颜色转红润;

(4)以散大的瞳孔缩小,睫毛反射恢复;

39(5)恢复自主呼吸;

(6)肌张力增加,患者出现挣扎。

三、高级生命支持(加强生命支持)(ACLS)1.监护:心电、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等。2.通气与氧供:

(1)吸氧:推荐短时间内吸入100%纯氧。(2)通气:面罩或气管插管,呼吸机正压通气。3.建立静脉输液通道,通常选肘静脉。

4.血气分析、肾功、二氧化碳结合力、电解质测定;留置导尿并准确记录出入量 5.复苏药物的应用

给药途径:首选静脉给药,其次是气管内给药。气管内给药:气管内给药剂量为静脉给要的1-2倍,并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稀释后,迅速从气管插管喷入气管内,必要时可每隔5~10min重复给药。

(1)肾上腺素:适用与任何类型的心脏骤停。常用量1mg,静注,每隔3~5min可重复1次,也可用倍增剂量。极限总量16mg。

(2)阿托品:用于心脏停搏和电机械分离。剂量:1mg/次,静注或气管内给药,5分钟可重复,复跳后慎用。

(3)血管加压素:直接刺激平滑肌受体,周围血管收缩,主动脉舒张压升高,血流再分配。用法:40IU单次缓慢静注。

(4)多巴胺:用药剂量2~4ug/kg/min时,有轻度的正性肌力作用和肾血管扩张作用;剂量为5~10 ug/kg/min时,主要起β1和β2受体激动作用;剂量为10~20 ug/kg/min时,α受体激动效应占主要地位,体循环和内脏血管收缩。(5)多巴酚丁胺:激动β受体,剂量:5~20ug/kg/min。

(6)碳酸氢钠:复苏>10min、血PH<7.2时可应用1mmol/kg,以后根据血气、CO2CP等调整用量。

6、抗心律失常药

(1)利多卡因:用于VF、无脉性VT。用法:1.0~1.5mg/kg,静注,1~4mg/kg维持,总量不大于300mg。

(2)胺碘酮:对电转复和加压素治疗无效的VF、VT使用此药。用法:150mg/10min,40 静注,然后1mg/min持续静滴6小时,每日不超过2g。

[二期复苏有效的指征]

1、自主心跳恢复,可听到心音,触及大动脉搏动,心电图示窦性、房性或交界性心律。

2、瞳孔变化:散大的瞳孔回缩变小,对光反应恢复。

3、脑功能开始好转的迹象:

(1)意识好转;(2)肌张力增加;(3)自主呼吸恢复;(4)吞咽动作出现。

第二十五章 脑 复 苏

【一般治疗】

1、入ICU、吸氧、侧卧位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去枕,保存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必要时气管切开,留置导尿等。

2、观察、监测各种内脏功能。防治低血压、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重视胃肠道和肾功能的保护,防治消化道出血和急性肾衰竭;密切观察水电解质和酸碱度的变化,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此外,尚有抗感染、退热、抗惊厥等。【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1、高渗脱水剂:

(1)甘露醇:0.5~1g/kg/次,静注或快速静滴。4~8小时后可重复一次,24小时内不超过150g(750ml)。

(2)尿素:0.5~1g/kg/次,以葡萄糖液配成30%溶液静滴,60~100滴/分,每日1~2次。

(3)甘油:口服:首次1~1.5g/kg,以后0.5g/kg,每4小时一次(10~50%溶液)。静滴:10%复方甘油250~500ml,1~2次/日。

(4)血清白蛋白或浓缩血浆:20~25%白蛋白50ml或浓缩血浆100~200ml,每日1~2次,静滴。

2、利尿剂:

41(1)速尿:20~40mg/次,肌注或静注,2~3/日。

(2)乙酰唑胺:0.25~0.5g/次,2~3次/日,口服7~10天。

3、其它抗脑水肿药物:

(1)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0.1~0.3mg/kg,静注1次/日。甲泼尼龙冲击疗法:成人1g静滴,1次/日或隔日1次,用3~5天。应用期间加用H2-阻滞剂预防应激性溃疡。

(2)醛固酮:螺内酯(安体舒通)20~40mg/次,3~4次/日。【低温疗法】

1、方法:

(1)头部降温,水槽或冰帽。

(2)体表降温:颈、腋下、腹股沟等处冰敷或放置冰袋、也可用30%乙醇全身擦浴。

(3)体内降温:冰水灌肠或冰水洗胃。

2、降温要求:

(1)及早降温:力争在半小时内将体温降至37℃以下,于数小时内逐渐降至要求的体温。

(2)适度的低温:通常脑温度降至28℃才起作用。(肛温与脑温相差4℃)。

(3)足够的低温时间:应维持到病情稳定、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出现听觉反应时为止。一般为3~7小时,最短不少于48小时。

(4)降温过程要平稳,及时处理副作用。为防止寒颤和抽搐,可用小剂量的肌肉松弛剂或镇静剂。

(5)逐渐复温:先自下而上的撤离冰袋,应保持没24小时上升1~2℃为宜。【人工冬眠】

冬眠Ⅰ号:氯丙嗪、异丙嗪各0.5~1mg/kg,哌替啶1~2mg/kg(全量)一般从小剂量开始用全量的1/4~1/2,采取肌注或加入5%葡萄糖250ml,静滴。注意:心率快、血压低者不宜,呼吸障碍者哌替啶不用或少用。

冬眠Ⅱ号:氯丙嗪0.5 mg/kg,异丙嗪0.5mg/kg,海得琴0.6mg肌注或溶于5%葡萄糖250ml中静滴,适用与血压过高者。

亚冬眠:选一至两种以上药。

注意监护生命体征。休克及重要脏器衰竭者禁用。禁用洋地黄以免AVB。

【高压氧疗法】

【脑保护剂】

1、巴比妥类:戊巴比妥钠1mg/kg,以1/3量静注或快速静滴,余2/3则根据血压及脑电变化调整滴速。一般用3~5天。

2、苯妥英钠:500~700mg,加入5%葡萄糖500ml中缓慢静滴。

3、其他:皮质激素、甘露醇、二甲亚砜等。【改善脑血循环】

1、解除脑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

(1)右旋糖酐40:成人500~1000ml/日,小儿10~15ml/kg/次,静滴。

(2)莨菪类:山莨菪碱20~40mg或东莨菪碱0.3~0.9mg/次,每间隔15~30min1次,一般连用4~6次。

(3)血栓通注射液:8~0ml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00ml中静滴,10~14天为一疗程。

(4)丹参注射液:8~16ml加入5%葡萄糖静滴,10~14天为一疗程。【改善脑营养代谢和苏醒剂】

1、多肽类:脑活素10~3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日。

2、胞二磷胆碱:250~500mg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滴,1~2次/日,10~16天为一疗程。

3、纳洛酮:2mg静注,30~45min一次。

4、辅酶A、细胞色素C、三磷酸腺苷。5、1.6二磷酸果糖(FDP)500~1000mg加入5%葡萄糖静滴。

6、克脑迷和甲氯酚酯:克利痛(克脑迷)1g加入5%~10%葡萄糖500ml缓慢静滴,7~10天为一疗程。甲氯酚酯:250mg肌注或加入5%~10%葡萄糖250ml中静滴,1~2次/日。

7、中成药:醒脑静注射液2~4ml肌注或20ml入液体静滴。牛黄清心丸、至室丹、紫雪丹等。

[附:脑死亡的判断] CRP后,如呼吸未恢复并有瞳孔散大、四肢无肌张力、无任何反射活动、脑电图无电活动征象,考虑判断为脑死亡。

[附:终止心肺复苏的指征] 凡来诊患者心脏骤停、呼吸停止行心肺复苏以历时30分钟者,而出现下列情形是终止心肺复苏的指征:(1)瞳孔散大固定;

(2)对光反射消失;(3)呼吸仍未恢复;(4)深反射活动消失;(5)心电图成直线。

第二部分

技术操作规范

一、气管插管术

【适应症】

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衰竭,需心肺复苏以及气管内麻醉者;加压给氧防止呕吐物、分泌物流入气管及随时吸出分泌的;气道堵塞的抢救;复苏术中及抢救新生儿窒息等。【禁忌症】

明显喉头水肿或声门及声门下狭窄者,急性呼吸道感染者。【用品】

麻醉喉镜、气管导管、气管导管衔接管、牙垫、气管管芯、吸痰管、注射器以及供给正压通气的呼吸器及氧气等。【方法】

1、患者仰卧,头后仰。术者右手拇、食、中指拨开上下唇,提起下颌并启开口腔。左手持喉镜沿右口角置入口腔,将舌体稍向左推开,使喉镜片移至正中位,此时可见腭垂(悬雍垂)。

2、沿舌背慢慢推进喉镜片使其顶端抵达舌根,稍上提喉镜,可见会厌的边缘。继续推进喉镜片,使其顶端达舌根与会厌交界处,然后上提喉镜,以提起会厌而显露声门。

3、右手以握笔式手势持气管导管,斜口端对准声门裂,轻柔的插过声门而进入气管内。放入牙垫于上下齿之间,退出喉镜。听诊两肺有呼吸音,确定气管导管在气管内,且位置适当后,妥善固定导管与牙垫。

4、气管导管套囊注入适量空气(3—5ml),使导管与气管壁密闭,便于辅助呼吸或

控制呼吸,并可防止呕吐物、口腔分泌物或血液流入气管。【注意点】

1、插管前,检查插管用具是否齐全合用,特别是喉镜头源是否明亮。

2、气管插管时患者应呈中度或深昏迷,咽喉反射消失或迟钝,如嗜睡或浅昏迷,咽喉反应灵敏,应行咽喉部表面麻醉,然后插管。

3、喉镜的着力点应始终放在喉镜片的顶端,并采用上提喉镜的方法。声门显露困难时,可请助手按压喉结部位,可能有助于声门显露,或利用导管管芯将导管弯成“L”形,用导管前端朱起会厌施行盲探插管。必要时可施行经鼻腔插管,逆行导管引导插管或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插管。

4、插管动作要轻柔,操作迅速准确,勿使缺氧时间过长,以免引起反射性心搏,呼吸骤停。

5、插管后吸痰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吸痰持续时间一次不应超过30秒,必要时于吸氧后再吸引。经导管吸入气体必须注意湿化,防止气管内分泌物稠密结痂,影响呼吸道通畅。

6、目前所用套囊多为高容低压,导管留置时间一般不易超过72小时,72小时后病情不见改善,可考虑气管切开术。导管留置期间每2—3小时放气一次。

二、机械通气

【适应症】

脑外伤、感染、脑血管意外及中毒等所致中枢性呼吸衰竭;支气管、肺部疾患所致周围性呼吸衰竭,呼吸肌无力或麻痹状态,胸部外伤或肺部、心脏手术、心肺复苏等。【用品】

机械通气装置有如下类型:

1、定容型(容量转换型):能提供预定的潮气量,通气量稳定,气道阻力及肺顺应性影响小,适用于气道阻力大,经常变动或无自主呼吸的危重患者。

2、定压型(压力转换型):输送气体到肺内,当压力达到预定数值后,气流即中止。其潮气量受气道阻力及肺顺应性影响较大,但结构简单,同步性能好,使用于有一定自主呼吸、病情较轻的患者。

3、定时型(时间转换型):能按预定吸气时间送气入肺,通气量一般较稳定,具有定容和定压两型的一些特点。

4、高频通气机:能提供大于正常呼吸频率2倍以上而潮气量小于解剖无效腔的机械通气方式,用于不适于建立人工气道的外科手术及呼吸窘迫综合症等的治疗。

5、简易球囊式呼吸机:结构简单、携带方便、价格低廉,由于全系手工操作,其工作参数不易掌握,常用于急诊、野战条件下的急救。

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可选择控制通气、辅助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敢、间歇强制指令通气及压力支持通气等。【方法】

1、对呼吸机有关部件认真进行清洁消毒,检查有无漏气等情况,按要求正规安装,开机观察运转及性能是否良好。

2、按病情需要选择与患者气道连接的方式:

(1)密封口罩:适用于神志清楚,能合作,短时间使用机械通气或做雾化治疗的患者。

(2)气管插管:适用于短期作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近年来,厂家提供的低压硅胶气管导管,对声带、气管粘膜损伤小,插管留管时间可相应延长。

(3)气管套管:适用于需长时间作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

3、按病情需要选择,调节各通气参数。(1)潮气量的调节:成人为500—800ml。

(2)呼吸频率的调节:成人一般为14—18次/分。潮气量及呼吸频率决定了通气量。应定时测定动脉血PACO2以调节适合的通气量,避免通气过度。

(3)进气压力:成人为2-2.6kPa(15—20MMH2O),以保证足够潮气量,而对循环功能无明显影响为宜。

(4)呼吸时间比:根据病情为1:1.5—3范围内选择、调节,心功能不全,血压不稳定的患者,1:3为宜。

(5)供氧浓度:以吸入氧气浓度40%为宜,病情需要高浓度给氧者,可酌情增加,但不易长时间超过60%,以免发生氧中毒。

4、机械通气中的监护。

(1)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护,如心率、脉捕、呼吸、血压、神志变化情况。(2)呼吸机工作是否正常,观察各通气参数是否符合患者情况,按需要调节。(3)使用前及使用中定期测定动脉血气分析,电解质及肾功能等,如有异常,应立即分析原因,及时处理。

5、机械通气中的护理。注意呼吸道湿化、吸痰,每30-60分钟,注入生理盐水3-5ml并吸引痰液。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患者营养等。

6、撤机。待自主呼吸恢复,神志清楚,咳嗽天咽反射存在,肺部感染基本控制,痰量明显减少,血气分析正常或接近正常(某些慢性吸呼衰竭患者),肺活量恢复到10—15ml/kg,吸气压达到-2kpa(-15mmH2O)时可考虑停用呼吸机,停用前于白天作间歇辅助呼吸,停机期间密切观察心率、脉搏、呼吸、血压和血气变化,有无缺氧及二氧化碳滞留情况,然后逐渐延长间歇时间,以至最后完全停用呼吸机。现代呼吸均有SIMV及PSV功能,可利用该功能帮助撤机。【注意点】

1、尚未补足血容量的失血性休克及未经胸腔闭式引流的气胸等,应暂缓使用呼吸机。

2、呼吸机的操作者,应熟练掌握机械性能,使用方法,故障排除等,以影响治疗效果。

3、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应有专人监视、护理,按时填写机械通气治疗记录单。

4、病室每天以1—2%过氧乙酸喷雾消毒,或紫外线照射1—2次。

5、呼吸机应有专人管理,定期维修、保养,使用前后,呼吸机的外部管道,呼吸活瓣,雾化装置等一人一用一消毒。

三、电除颤术

【定义】

电除颤是将一定强度的电流通过心脏,是全部心脏在瞬间除级,然后心脏自律性的最高起搏点(通常是窦房结)重新主导心脏节律。心室颤动时心脏电活动已无心动周期,除颤可在任何时间放电。【适应症】

1.心室颤动或心室扑动。

2.无脉性室速,即室速的频率极快,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或心室完全丧失设血功能。3.无法进行心电图或心电示波明确诊断,但不能排出室颤或室速的心脏骤停,可盲目电除颤。【能量选择】

对心室颤动患者,选用360J(单相波除颤器)150J或200J(双相波除颤器),对无脉室速可选用200J(单相波除颤器)或150J(双相波除颤器)。

四、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

【适应症】

门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用品】

双气囊三腔管、液状石蜡、50ml注射器、血压计、止血钳、沙袋、宽胶布、无菌碗、胃肠减压器、滑车牵引固定架等。【方法】

1、检查气囊是否漏气,管腔是否通常,于用管的末端分别标记三个腔的通道。

先试测气囊注气量(一般胃气囊、食管气囊注气量均为100—200ml)要求在注气后气囊有足够大小。

2、用时先将三腔管前段、气囊部及患者鼻腔处涂以液体石蜡润滑,并用注射器抽尽气囊内残留气体后病例闭导管。

3、斜坡卧位,自鼻腔内插入三腔管,至咽喉管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以通过三腔管。当达到65cm处,并在胃管内抽出胃液时,提示头端已达胃部。

4、向胃囊内注气,使胃囊膨胀(注气量,可根据事先测定的最大注气量来决定),将管末端开口部反折弯曲后,用夹子夹紧,向外牵引三腔管,遇阻力时表示胃囊已达胃底部,在有中等阻力情况下,用宽胶布将三腔管固定于患者面部。用250g重的沙袋(或相等重的物品)通过滑车装置牵引三腔管,并固定于床架上,以免三腔管滑入胃内。

5、用注射器向食管囊注气100ml左右,压迫食管下1/3,然后将开口反折,用夹子加紧。最后用注射器吸出全部胃内容物。

6、用血压计测定气囊气压力,一般胃囊6.6Kpa(50mmHg)食管囊为4-5.6Kpa(30-40mmHg)为补充测压后外逸之气体,测压后可补注空气5ml。

7、将胃管连接于胃肠减压器上,可自吸引瓶中了解止血是否有效。

8、出血停止24小时,可放去食管内的气体,放松牵引,继续观察有无出血。9、24小时仍无出血者,即可拔出三腔管。先口服液体石蜡20—30m,抽尽食管囊及胃囊内的气体,缓缓拔管。

10、观察囊壁上的血迹,借以了解出血的大概部位。【注意点】

1、用前应检查三腔管上各段长度标记是否清晰,三个腔通道的标记是否正确和易于辨认,各腔管是否通畅,气囊是否漏气,气囊膨胀是否均匀。精确测量各囊最大注气量。

2、胃囊充气量必须足够,以使胃囊充分膨胀,防止在向外牵引三腔管时因胃囊太小而滑过贲门进入食管。

3、食管囊注气不可太多,以免过分压迫食管黏膜引起霈死。

4、每隔12—24小时应将食管气囊放气及缓解牵引一次,以防发生压迫性溃疡。放气前应先口服液体石蜡20ml。每次放气时间为30分钟。

5、三腔管压迫期限一般为72小时,若出血不止,可适当延长。

6、压迫无效者,应及时检查气囊内压力,偏低者须再注气,注气后压力不升者,提示囊壁已破裂。

五、清创缝合术

【适应症】

1、伤后6—8小时以内的伤口。

2、伤后8—12小时头面部伤口和切割无污染的伤口。

3、伤后一直使用大量抗生素,污染较轻的24小时以内的伤口。【操作方法】

1、先处理气管阻塞、休克等危及病人生命的病情。

2、麻醉:依据病人伤口的部位、大小、病人状况选择不同麻醉,一般软组织损伤多选用局麻或神经阻止麻醉。

3、伤口清洗:先用消毒纱布盖住伤口,剃去周围毛发,肥皂水刷洗伤口周围皮脍2—3次至清洁为止。揭去伤口上纱布,以大量盐水冲洗伤口,冲洗应有一定力度,务使创内 49 泥沙、炭沫能被冲去,边冲洗边取除伤口内异物、血块。有活动性出血用血管钳夹住。盐水冲洗后还可用双氧水冲洗创面,这对消除厌氧菌和制止渗血有一定帮助。通过冲洗使受污染伤口转为清洁伤口。

4、清创:清创的要求是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修补重要血管,创造合适的皮肤覆盖。

伤口经冲洗后,纱布拭干,皮肤消毒铺巾,按上述要求顺序清除伤口内异物、血块。盲管伤及穿通伤,应敞开伤道清理。伤口较深和软组织损伤严重病例,应适当扩大皮肤筋膜切口,不留死角。创缘皮肤及皮下组织锐性切除1—2mm,剪除无生机组织。有骨折者应予整复,有得要血管损伤应予修补或移植。神经、肌腱断裂针对不同情况作一期或二期吻合。通过上述方式,将受污染伤口变为新鲜伤口。

5、缝合:更换手套,重新消毒铺巾,按层缝合伤口。深部组织损伤明显,应切开筋膜减压。预计渗出液较多者,应安置引流。凡体腔开放者,均应安置引流。伤口张力过大,应行减张缝合,皮肤缺损过多,可游离植皮覆盖伤口。【注意事项】

1、疑有骨折、金属石块异病例,清创前拍X线片以定位,但应在病情稳定后进行。

2、战场开放伤,一律不缝合,无菌包扎送后方处理。

3、清创自某一点开始,顺序清理,无序操作一方面费时,另一方面增加污染机会,还可以隐藏死角,留下感染根源。

4、缝合中注意组织对层、对位,不留死腔。体腔引流一般不从伤口拉出引流管,应另戳小口引出体外。

六、晚期(感染)伤口处理

【适应症】

1、开放伤口丧失一期缝合时机,如伤后超过12小时以上的伤口,且气候炎热。

2、污染过重的伤口,初期未能处理的战伤伤口。【操作方法】

1、明显感染的伤口,在清除伤口内异物后换药,培养肉芽组织。

2、仅超过一期缝合时限,无明显感染的伤口,应做清创术,通过冲洗,彻底清除异 50

第二篇: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__技术操作规范更新版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章

急性颅脑损伤 第二章

出血性休克 第三章

过敏性休克 第四章

急性呼吸衰竭 第五章

急性左心衰竭 第六章

急性肾功能衰竭 第七章

急性心梗及并发症 第八章

AMI溶栓治疗常规 第九章

心律失常

第十章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第十一章

脑出血 第十二章 上消化道出血 第十三章

癫痫持续状态 第十四章 小儿高热惊厥 第十五章

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 第十六章 急性酒精中毒 第十七章 急性巴比妥类中毒 第十八章 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 第十九章 灭鼠药中毒

第一部分

临床诊疗指南 第二十章 有机磷农药中毒 第二十一章 急 腹 症 第二十二章 创伤诊疗常规 第二十三章 多发伤的诊疗常规 第二十四章 心肺复苏术CPR 第二十五章 脑 复 苏

第二部分

一、气管插管

二、机械通气

三、电除颤

四、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

五、清创缝合术

六、晚期(感染)伤口处理

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部分

临床诊疗指南

第一章 急性颅脑损伤

急性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处理

(一)初步检查

1.头部伤情 :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2.生命体征:

(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在颅脑损伤现场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三)现场抢救: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现场急救。现场急救的重点是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支持,及时纠正伤后发生的呼吸暂停与维持血压的稳定。现场急救顺序为:

1. 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由于多因出现意识障碍而失 去主动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可因呕吐物或血液、脑脊液吸入气管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故应立即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调整头位为侧卧位或后仰,必要时就地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若呼吸停止或通气不足,应连接简易呼吸器作辅助呼吸。

2. 制止活动性外出血:头皮血运极丰富,单纯头皮裂伤有时即可引起致死性外出血,开放性颅脑损伤可累计头皮的大小动脉,颅骨骨折可伤及颅内静脉窦,同时颅脑损伤往往合并有其他部位的复合伤均可造成大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而导致循环功能衰竭。因此制止活动性外出血,维持循环功能极为重要。现场急救处理包括:

(1)对可见的较粗动脉的搏动性喷血可用止血钳将血管夹闭。

(2)对头皮裂伤的广泛出血可用绷带加压包扎暂时减少出血。在条件不允许时,可用粗丝线将头皮全层紧密缝合,到达医院后需进一步处理时再拆开。

(3)静脉窦出血现场处理比较困难,在情况许可时最好使伤员头高位或半坐位转送到医院再做进一步处理。

(4)对已暴露脑组织的开放性创面出血可用明胶海绵贴附再以干纱布覆盖,包扎不宜过紧,以免加重脑组织损伤。

3. 维持有效的循环功能:单纯颅脑损伤的病人很少出现休克,往往是因为合并其他脏器的损伤、骨折、头皮裂伤等造成内出血或外出血而致失血性休克引起循环功能衰竭。但在急性颅脑损伤时为防止加重脑水肿而不宜补充大量液体或生理盐水,因此及时有效的制血,快速地输血或血浆是防止休克,避免循环功能衰竭的最有效的方法。4. 局部创面的处理:以防止伤口再污染、预防感染、减少或制止出血为原则,可在简单清除创面的异物后用生理盐水或凉开水冲洗后用无菌敷料覆盖包扎,并及早应用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素。

5. 防止和处理脑疝:当患者出现昏迷及瞳孔不等大,则是颅脑损伤严重的表现,瞳孔扩大侧通常是颅内血肿侧,应静推或快速静脉点滴(15--30分钟内)20%甘露醇250毫升,同时用速尿40毫克静推后立即转送,并注意在用药后患者意识和瞳孔的变化。转 送

(一)转送前的准备:

1. 强调“急”“快”“救”的原则,特别是对成批伤员的情况。2. 确保转运途中抢救器材的齐全和功能完好性,及抢救药品的足够。3. 转送前对病情做正确的评估,对途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应有足够的认识,和变化时的应急措施。

4. 确保良好的通讯设施,途中与目的地医院保持联系,将病情和抢救信息提前告知,以便目的地医院提前做好抢救准备。

(二)在转送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对有严重休克或呼吸困难疑有梗阻者应就地就近抢救,待病情有所稳定后再转送,切忌仓促搬动及远道转送。

2. 转送过程中,为防止昏迷病人因误吸入呕吐物、血液、脑脊液引起窒息,应将头转向一侧,对确认无颈椎骨折者可托起颈部,另一只手压前额使之尽量后仰。必要时先行气管插管后再转送。并注意途中随时清 除口腔和呼吸道的分泌物。

3. 对于烦躁不安者,可予以适当的四肢约束,在引起烦躁的原因未解除前,慎用镇静剂。

4. 四肢和脊柱有骨折的病人应用硬板担架运送,在转送前应做适当固定,以免在搬运过程中加重损伤。

5. 陪送的医护人员在转送过程中应密切注意病人的呼吸、脉搏及意识的变化,情况紧急时随时停车抢救处理。

6. 到达目的医院后,陪送的医护人员应向接受单位的医护人员分别详细地将所了解的受伤时间、原因、初步的体检及诊断、现场和途中的病情变化以及处理情况。急诊室处理

(一)处理原则:应本着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则,特别是在伤员集中送达时,应分轻重缓急。

(二)开通颅脑损伤绿色通道:在患者到达急诊科后20分钟以内需完成以下任务:

1. 接诊护士:当病人到达急诊科时,急诊接诊护士通过分诊并初步对病情做出判断,疑有脑疝形成时立即通知神经外科医生,同时通知检验科、输血科等有关科室。

2. 神经外科急诊值班医生:迅速完成采集病史、体征、书写病历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迅速下达医嘱。

3. 护士在通知医生及有关科室后,完成测血压、脉搏、呼吸及建立静 脉通道,在建立静脉通道时同时留取足够的血液标本分别送检验科、血库查血常规、血型及血交叉、电解质、肾功能、血糖等。当有休克体征时,应尽快建立深静脉通道并进行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及中心静脉压监测,深静脉通道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因其粗大(15--20毫米)且不会因血容量不足而塌陷,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剃毛备皮可节约时间。4. 检验科:当接到标本后立即做出结果并报告医生。5. 输血科:查出血型并交叉配血准备血源备用。6. 理发员:5分钟内完成理发任务。

7. 护士遵医嘱对有颅内高压患者快速输入20%甘露醇250--500毫升以降颅内压;通知放射科或CT室作好检查准备;通知麻醉科和手术室作好手术准备。若系三无患者(无家属及亲友、无姓名、无单位),则应通知医院有关部门领导。

(三)神经外科急诊值班医生任务:

1. 采集病史:简明扼要地将受伤时间、原因、外力作用的部位、伤后的意识改变、瞳孔的变化、有无呕吐、误吸,曾做何种急救处理,既往的重要病史等。

2. 重点体格检查和损伤分级:

(1)头部外伤情况:有无活动性出血、颅骨骨折、脑脊液漏;(2)胸腹部有无压痛、出血、呼吸困难;(3)脊柱、四肢有无骨折;

(4)神经系统症状:包括神志、瞳孔、眼球位置、肢体活动、锥体束 7 征等;

(5)综合以上检查做出损伤分级。

3. 在10--20分钟内完成采集病史、体征、书写病历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迅速下达医嘱,决定患者的去向。

(四)急诊处理要求: 1. 轻型(I级)

(1)留急诊室观察24小时;

(2)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系体征变化;(3)颅骨X线摄片,必要时CT检查;(4)对症处理;

(5)向家属交待有迟发性颅内血肿可能。2. 中型(II级)

(1)意识清楚者留急诊室或住院观察48~72小时,有意识障碍者必须住院;

(2)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系体征变化;(3)颅骨X线摄片,头部CT检查;(4)对症处理;

(5)有病情变化时头部CT复查,作好随时手术的准备工作。3. 重型(III级)

(1)须住院或重症监护病房;

(2)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系体征变化;(3)颅脑CT;(4)积极处理高热、躁动、癫痫等,有颅内压增高表现者,给予脱水等治疗,维持良好的周围循环和脑灌注压;

(5)注重昏迷的护理与治疗,首先保证呼吸道通畅;

(6)有手术指征者尽早手术,已有脑疝时,先予以20%甘露醇250毫升及速尿40毫克静脉推注,立即手术。

第二章 出血性休克

【诊断】

一、临床表现特点:

1、有原发病的相应病史和体征。

2、出血征象:根据不同病因表现为咯血、呕血、便血或内出血(外伤)。

3、有休克征象和急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且与出血量成正比。

二、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特点:

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在短期内急剧降低。【治疗】

1、一般治疗:体位、吸氧、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2、止血:按照不同病因,采取不同止血方法,必要时紧急手术治疗,以期达到有效止血目的。肺源性大咯血可用垂体后叶素10~20u,置于5%葡萄糖液500ml中静滴,消化性溃疡及急性胃粘膜病变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可用奥美拉唑40mg稀释后静滴。对肝硬化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可用善得宁0.1mg,加于5%葡萄糖液20~40ml中静注,每日2次。

3、补充血容量:快速补充等张液体,验血型配同型血备用,失血量大者应补液与输血双管齐下。

第三章 过敏性休克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由喉头或支气管水肿痉挛引起的呼吸道症状: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窒息感、发绀等。

2、循环衰竭症状:心悸、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脉弱、血压下降与休克等。

3、神经系统症状:头晕、乏力、眼花、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大小便失禁、晕厥、昏迷、甚至抽搐等。

二、诊断要点:

1、明确的用药史,或毒虫刺咬史等。

2、具有上述的临床表现。

3、过敏实验:在过敏性休克康复后,可作皮肤试验以明确致敏原。【治疗】 一、一般治疗

1、立即停用或清除引起过敏性反应的物质,由皮肤试验引起的,用止血带结扎注射部位的上臂。

2、肾上腺素:立即肌注肾上腺素,最好在原来注射药物的部位注射,以减缓致敏药物的扩散。

用量:0.1%溶液,成人每次0.5~1ml,小儿每次0.02~0.025ml/kg,肌注。严重病例可用肌注量的1/2~2/3,稀释于50%葡萄糖液40~50ml中静注。如心跳停止,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肾上腺素作用短暂,如注射首次剂量后不见效,可于3min后复注射。也可以1~2mg,加入5%葡萄糖液100~200ml中静滴。

3、吸氧和维持呼吸道通畅,常规吸氧,必要时可作气管内插管可进行人工通气。

4、补充血容量:恢复和维持足够的血容量,是抢救过敏性休克重要的一个环节。必要时可作静脉切开,但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过多,以免诱发肺水肿。

5、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增强肾上腺素的作用,克服β受体阻断,在高浓度时可阻止CAMP分解。成人可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mg,或相当剂量的地塞米松,以50%葡萄糖液40~50ml稀释后静注,必要时重复注射。

6、血管活性药物:间羟胺50~100mg,加入500ml液体中静滴。

7、针刺疗法:双侧内关,合谷及人中穴。

二、特殊方法:

1、治疗青霉素过敏性反应,可用青霉素酶80万u肌注1次。

2、链霉素过敏反应,10%葡萄糖酸钙溶液,成人一次用量10~20ml,缓慢静注。

三、休克恢复期的治疗:

应用血管收缩药静滴的病例,在休克控制后,可逐渐减慢其滴速,在严密观察下逐渐停药,停药后24小时血仍无波动者,可认为休克治愈,对注射青霉素或含普鲁卡因的制剂及长效青霉素制剂所引起的休克,尤须注意观察。

第四章 急性呼吸衰竭

【临床表现】

1.呼吸困难 呼吸频率、节律、幅度的改变。2.发绀 中央性发绀。

3.精神神经症状 精神错乱、躁狂、昏迷及抽搐。

4.循环系统改变 心动过速、周围循环衰竭、心律失常、心搏停止。5.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表现 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黏膜水肿、应激性溃疡。【诊断要点】

1.有引起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肺实质性病变、肺水肿、肺血管疾病、胸壁和胸膜疾病、气道阻塞、神经肌肉疾病。

2.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

3.主要依据血气分析:在海平面、标准大气压、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PaO2<60mmHg,伴或不伴PaO2>50mmHg。单纯PaO2<60mmHg为Ⅰ型呼吸衰竭,伴PaO2>50mmHg为Ⅱ型呼吸衰竭。【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 开放气道,使用支气管扩张剂。

2.氧疗 原则保证PaO2>60mmHg,或SpO2>90%的前提下,尽量减低吸入氧浓度。Ⅰ型呼吸衰竭高浓度,Ⅱ型呼吸衰竭低浓度。鼻导管、面罩氧疗。

3.增加通气量,改善潴留呼吸兴奋剂、机械通气。4.病因治疗。

5.一般支持疗法 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各种对症治疗、预防和治疗各种肺动脉高压、肺心病、肺性脑病、肾功能不全、消化道功能障碍,特别注意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第五章 急性左心衰竭 【诊断要点】

1、多有高血压、冠心病、心瓣膜病、心肌病等病史。

2、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呈端坐呼吸,常于夜间阵发性发作,大汗淋漓、口唇青紫、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窒息感、频繁咳嗽、喘鸣、咳出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者可出现肺水肿及休克。

3、心界可扩大,心率快,奔马律,两肺布满湿罗音及哮鸣音。

4、X线检查可见肺门蝴蝶状阴影向周围扩展。【鉴别诊断】

支气管哮喘:多见于青少年,有过敏史,症状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典型哮鸣音,咳出白色粘痰后呼吸困难常可缓解。【急救处理】

1、半卧位或坐位,下垂双腿。

2、鼻导管或面罩高流量给氧。

3、吗啡5~10mg静滴缓注,可使患者镇静,同时可减轻心脏负荷。

4、快速利尿:呋塞米20~40mg静注,于2分钟内推完,10分钟起效,可持续3~4小时,4小时后可重复。除利尿外,还可扩张静脉,减轻肺水肿。

5、血管扩张剂:

①硝普纳:为动、静脉血管扩张剂,剂量12.5~25ug/min滴入,维持收缩压100mmHg左右。

②硝酸甘油:对本药的耐受量个体差异大,先以10ug/min开始,根据病情调整剂量。

③酚妥拉明:α-受体阻滞剂,静脉滴注以0.1mg/min,最大可增至1.5~2.0 mg/min,并监测血压。

6、洋地黄制剂:最适合于有房颤伴有快速心室率并已知有心室扩大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者,首剂:0.4~0.8mg+25%葡萄糖20ml缓慢静推,必要时2~4小时后可再给0.2~0.4mg。

7、氨茶碱:对一时尚难肯定为心性或支气管性哮喘者,可用氨茶碱0.25g+5%葡萄糖20ml,缓慢静注(10~15分钟)或静滴。

第六章 急性肾功能衰竭

急性肾衰竭(ARF)是一个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肾功能急剧坏转,体内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临床表现】

一、少尿期:

1.大多数在先驱症状12-24小时后开始出现少尿(每日尿量50-400ml)或无尿。一般持续2-4周。

2.可有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呃逆、头昏、头痛、烦躁不安、贫血、出血倾向、呼吸深而快、甚至昏迷、抽搐。

3.代谢产物的蓄积:血尿素氮、肌酐等升高。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4.电解质紊乱:可有高血钾、低血钠、高血镁、高血磷、低血钙等。尤其是高钾血症。严重者可导致心跳骤停。

5.水平衡失调,易产生过多的水潴溜;严重者导致心力衰竭,肺水肿或脑水肿。6.易继发呼吸系统及尿路感染。

二、多尿期:

少尿期后尿量逐渐增加,当每日尿量超过500ml时,即进入多尿期。此后,尿量逐日成倍增加,最高尿量每日3000-6000ml,甚至可达到10000ml以上。在多尿期初始,尿量虽增多,但肾脏清除率仍低,体内代谢产物的蓄积仍存在。约4-5天后,血尿素氮、肌酐等随尿量增多而逐渐下降,尿毒症症状也随之好转。钾、钠、氯等电解质从尿中大量排出可导致电解质紊乱或脱水,应注意少尿期的高峰阶段可能转变为低钾血症。此期持续1-3周。

三、恢复期:

尿量逐渐恢复正常,3-12个月肾功能逐渐复原,大部分患者肾功能可恢复到正常水平,只有少数患者转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诊断】

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肾前性、肾性、肾后性)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

二、急性肾衰竭可根据数日至数周内肾小球滤过功能呈进行性急剧下降,血肌酐每 13 日升高44.2~88.4umol/L(0.5~1.0mg/dl)或24~72h内血肌酐相对升高25%~100%诊断。急性肾小管坏死可以根据原发病史,少尿和尿改变的特点作出诊断。【治疗】 早期

一、治疗原发病

二、尽早适用利尿剂维持尿量:

1.甘露醇12.5~25g静滴,观察2小时,无效重复使用一次。2.速尿240mg静脉注射,观察2小时。无效加倍使用一次。

三、血管扩张剂:多巴胺10~20mg,酚妥拉明5~10mg,加入10%葡萄糖300ml静滴,15滴/分。

四、上述治疗无效,急性肾衰确立,按少尿期处理。少尿期

一、限制入水量

二、高热量高必需氨基酸低蛋白饮食

三、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四、保守疗法不理想时尽早透析,透析指征: 1.血钾>6.5mmol/L;

2.血尿素氮>28.6mmol/L,或血肌酐>530.4umol/L;3.二氧化碳结合力<15mmol/L; 4.少尿期>72小时; 5.明显水钠潴留表现; 6.明显尿毒症表现。多尿期

一、根据血尿素氮调整饮食,递增蛋白质摄入量。

二、调整补充水、电解质。

第七章 急性心梗及并发症

【诊断要点】

1、了解发病诱因和先兆症状,不稳定性心绞痛是常见的梗死前症状。

2、突发性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上肢或下颌,持续半小时以上,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五缓解。

3、老年人症状不典型,以呼吸困难、心衰最多见,还可出现上肢疼痛、恶心呕吐、心律失常、晕厥等。

4、心电图改变(导联描记)(1)S-T段抬高型;

①典型改变:ST段抬高弓背向上,病理性Q波,T波早期高耸,后渐降至倒置。②动态变化:a:数小时内可尚无异常,或出现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T波;b:数小时后ST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与直立T波连接,数小时至2日出向病理性Q波,同时R波减低。

(2)非S-T段抬高型;

①典型改变:

a:无病理性Q波,S-T段压低≥0.1mm但aVR导联(可有V1)ST段抬高,或有对称性T波倒置,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b:无病理性Q波,也可无S-T改变,仅有T波倒置。

②动态变化:

a:先是ST段普遍压低,继而T波倒置加深呈对称型,不出现Q波,ST段和T波数日或数周恢复;

b:T波改变1~6月内恢复。

(3)定位:前间壁:V1V2V3;前侧壁:V4V5V6;广泛前壁:V1~V5;下壁:Ⅱ、Ⅲ、avF;高侧壁:Ⅰ、avL;右心室:右胸导联V4R等ST段抬高可供参考。

5、心肌酶谱改变:

(1)肌红蛋白起病后2h升高,12h达高峰,24~48h内恢复正常,敏感度高,特异性不强。

(2)肌钙蛋白I或T起病后3~4h升高,CTnI于11~24h达高峰,7~10天降至正常;CTnT24~48h达高峰(敏感指标),10~14天降至正常。

(3)CK-MB升高,4h内升高,16~24h达高峰,对早期(<4h)AMI诊断有较重要的价值,CK-MB增高的程度可反映梗死的程度。【鉴别诊断】

1、心绞痛:胸痛持续1~5分钟或15分钟内,疼痛发作频繁,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血压或高或无显著改变,无心肌坏死标记物,心电图无改变或暂时性ST-T段和T波变化。

2、急性心包炎:胸痛与发热同时出现,呼吸和咳嗽是加重,可闻及心包磨擦音,心电图除avR外。其余有ST段弓背向下型抬高,T波倒置,无异常Q波。

3、急性肺动脉栓塞:有胸痛咯血、呼吸困难和休克,有右心负荷急剧增加的表现,如发绀、颈静脉充盈、肝大、下肢水肿。心电图:Ⅰ导S波加深,Ⅲ导Q波显著,T波倒置。

4、急腹症:均有腹痛,需仔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排除之。

5、主A夹层:胸痛明显,放射至背、肋、腹、腰及下肢,两上肢血压搏动有明显差别,无心肌坏死标记物升高,可行超声、X线或核磁共振检查。【并发症】

1、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多见于下壁心梗,心脏听诊可出现收缩中期喀喇音和吹风样收缩期杂音,严重者可发生心衰及肺水肿在数日内死亡。

2、心脏破裂:比较少见,多起病后1周内出现,多为心室游离壁破裂,造成心包积血引起急性心脏压塞而猝死。

3、栓塞:多见于起病后1~2周,为心室壁或静脉血栓脱落所致。

4、心室壁瘤:见于左心室,体检见心界扩大,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心电图ST段持续抬高。X线、B超及左心室造影可见局部心缘突出。

5、心肌梗死后综合症:可反复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肺炎、有发热胸痛等症状。

【治疗】(急救处理)

1、绝对平卧休息:可给安定5~10mg,肌注;吸氧3~6L/min,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2、止痛:首选吗啡5~10mg,肌注,胸痛缓解即刻停药,心动过缓者给阿托品0.5mg,静注。

3、监测:心电、血压、呼吸监测;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心功能和血压变化。备除颤仪。

4、硝酸甘油早期应用:适用于收缩压≥90mmHg,用量5mg入5%葡萄糖500ml,8~10滴/分,静滴,下壁心梗可致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5、在起病早期使用美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25mg,口服,2次/日,Ⅱ° 16 Ⅲ°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0.24秒,听诊有哮鸣音或罗音超过1/3肺野,心率<50次/分,收缩压<12.7kpa者不用。

6、纠正心律失常:

①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首选利多卡因50~100mg,静注,每5~10分钟可重复50mg,直至发作终止或总量达300mg,继以1~4mg/分的速度维持静滴,无效者可用心律平35~75mg于5%葡萄糖20ml中静注,5~10分中推完,20分钟可重复一次,总量<300mg。

②缓慢性心律失常:窦缓心率<50次/分,给阿托品0.5mg,静注。

③房性心律失常:

阵发性室上速:(1)异搏定5mg+5%葡萄糖20ml,缓慢静注;(2)心律平70mg+5%葡萄糖20ml,缓慢静注,无效时20分钟后重复一次;(3)阵发性房颤和房扑:西地兰0.4mg+25%葡萄糖20ml,缓慢静注,2~4h后可再给,总量<1.2mg,洋地黄不能转复者可用异搏定5~10mg+5%葡萄糖20ml,缓慢静注。

7、控制休克:根据休克纯属心源性,抑尚有周围血管舒缩障碍或血容量不足等因素,而分别处理。

(1)补充血容量:低右5%~10%葡萄糖静滴。

(2)升压药:多巴胺3~5ug/kg/min,静滴,或去甲肾上腺素2~8ug/min,亦可用多巴酚丁胺,起始剂量3~10 ug/kg/min。

(3)血管扩张剂:经上述处理血压仍不升,而PCWP增高,心排血量低或周围血管显著收缩以致四肢厥冷并有发绀时,硝普纳15ug/min开始,每5分钟逐渐增量至PCWP降至15~18mmHg;硝酸甘油10~20ug/min开始,每5~10分钟增加5~10ug/min,直至左室充盈压下降。

(4)其他:纠酸、避免脑缺血、保护肾功能等。

8、再灌注治疗:

(1)介入治疗:

1、PTCA;

2、支架置入术。(2)溶栓疗法:(祥见‘AMI溶栓治疗常规’)。(3)紧急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第八章 AMI溶栓治疗常规

【适应症】

1、持续性胸痛超过半小时以上,经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症状不能缓解;

2、相邻两个导联或更多导联ST段抬高>0.2mv,同时伴有对应性ST段压低而无宽大Q波出现者;

3、持续心绞痛发作6小时以内者,或者发作超过6小时以上,但患者仍有剧烈胸痛,同时伴有明显的ECG上ST段抬高,无明显Q波出现者。

4、年龄<70岁;

5、无溶栓及抗凝治疗禁忌症者。【溶栓治疗的禁忌症】

一、绝对禁忌症:

1、近期内(2周内)有活动性出血(胃肠等消化道溃疡出血、胆道出血、咳血、痔疮出血等患者)。

2、近期内(2周内)做过手术、活检、流产、有外伤史者及不能实施压迫的血管穿刺手术者。

3、近期内(2周内)有心肺复苏(体外心脏按压、心内注射、气管插管)。

4、经药物仍不能控制的高血压,血压仍>24.4/13.3kpa(180/110mmHg)。

5、证实患者有夹层动脉瘤者。

6、有脑血管病(脑膜瘤、有出血性脑卒中或半年内有缺血性脑卒中包括TIA)病史者。

7、对扩容及升压药物无反应的休克。

8、妊娠、细菌性心内膜炎、二尖瓣病变伴房颤且高度怀疑左心腔内有血栓者。

9、糖尿病合并有视网膜出血性病变者。

10、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者。

11、有明显的肝肾功能障碍及进展性疾病(如恶性肿瘤)。

二、相对禁忌症:

1、血小板<100×109/L(10万/mm3)。

2、患者已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令等),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不超过正常值3s者。

3、体质过度衰弱者。【治疗方法及步骤】

一、溶栓术前处理常规:

1、描记18导联心电图。

2、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型、配血。

3、抽取酶学血样,检查GOT、CPK、LDH、CK-MB、肌红蛋白、肌钙蛋白。

4、抽血测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5、建立静脉通道,输入极化液加2~4mg硝酸甘油静滴。

6、口服阿司匹林0.3g、硝苯吡啶10mg、肝素钙7500u静注。

7、有明显心动过缓、AVB的患者,应准备好临时起搏器。

8、备好起搏器、除颤仪以备应急使用。

9、对冠状动脉腔内溶栓者,术前做碘过敏试验,麻醉药过敏试验及抗生素过敏试验。

二、给药法: 1静脉法:

(1)尿激酶(UK):生理盐水100~150ml+UK100万u在10~15min内快速注入。注入溶栓剂后密切观察和监测患者心率、节律、ECG变化,随时询问和记录患者胸痛改善程度及变化。半小时后追加首次剂量的1/2,即50万u+生理盐水100~150ml,10min内注入。

(2)链激酶:与尿激酶用量大致相同。

(3)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以0.75mg/kg,静滴90min或80~120mg加入液体中静滴3h。

2、冠状动脉腔内给药法:在充分术前准备的条件下,生理盐水50ml+UK24万u(或SK25万u)于10min内缓慢注入冠脉内,如果再通应追加一次。【溶栓治疗后的常规处理】

1、术后立即送入CCU病房,持续心电监护72h。

2、每30min记录全导心电图一次,连续4次后改为每日一次,3天后改为每周一次。

3、心肌酶谱:按患者的患病的第8、10、12、14、16、18、20、22、24h测定CK-MB及CPK共9次。

4、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穿刺部位的出血、皮肤有无淤血点、有无血尿等。

5、药物治疗:

①术后肝素抗凝5天,一般用肝素800~1000u/h静滴,或用肝素钙7500u,皮下注 19 射,每12h一次。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为正常对照值的2倍。5天后改为新抗凝治疗或口服华法令治疗3个月,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半年以上。

②术后起每日口服心痛定10mg,4次/日,消心痛10mg,4次/日。维持半年以上。【冠脉再通的指标】

采用血液灌注分级评判和无创评定。

1、血液灌注的分级(TIMI分级): 0级:无灌注或梗死远端无血流。

Ⅰ级:造影剂部分穿过梗死区,梗死相关血管中充盈不完全。

Ⅱ级:部分灌注,造影剂能充盈整段远端的冠状动脉,但造影剂进入或清除的速度均较完全正常的动脉缓慢。

Ⅲ级:完全灌注,造影剂充盈/清除速度均正常。凡达到TIMIⅡ级或Ⅲ级者,可评定为冠脉再通。

2、无创评定指标:

(1)胸痛在溶栓过程中迅速缓解或完全消失。

(2)ECG抬高的ST段迅速回降,下降幅度≥50%。

(3)出现在灌注心律紊乱,在输注溶栓剂的2h之内短暂的加速性自主心律、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突然消失,甚至室颤,在右冠状动脉闭塞后的再灌注过程中可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或低血压状态。

(4)血清CK-MB酶峰值提前在发病的14h内。

第九章 心律失常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诊断要点】

(1)有突发、突止的心动过速的反复发作史,约2/3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2)感心悸、胸闷,发作较久者可有晕厥,血压下降。

(3)心率在160~220次/分,匀齐,刺激迷走神经多可立即终止。

(4)心电图:①出现160~220次/分的P-QRS-T波群,节律规则,P波多数难以辨认。

②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急救处理】

(1)吸氧、镇静、心电监护。

(2)刺激迷走神经法:①乏氏动作(深呼吸后屏住气,用力作呼气动作);

②刺激咽喉引吐;

③按摩颈动脉窦(先右后左,各按10~30s,不可同时按摩两侧)。

(3)异搏定5mg+5%葡萄糖20ml缓慢静注,心动过速终止即停注(在心电监护下注射)。

(4)心律平70mg+5%葡萄糖20ml缓慢静注,无效时20分钟后可重复一次。(5)升压药阿拉明10~20mg+5%葡萄糖100ml快速静滴,使收缩压升至160mmHg。(6)伴心衰者,首选西地兰0.4mg+25%葡萄糖20ml缓慢静注,无效时2小时后重复0.2mg。

(7)预激综合症西地兰禁用。(8)上述方法无效时用同步电复律。

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

【诊断要点】

(1)有心悸、气急、胸闷感、心室率快时可伴有心衰。

(2)多数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

(3)房颤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房扑心律规则或不规则,颈静脉可见扑动波。

(4)心电图特征:

①房颤:a:P波消失,代以不规则的f波频率350~600次/分;

b:QRS波群形态正常,R-R绝对不齐; c:心室率120~160次/分。

②房扑:a:P波消失,代以形态、间距、振幅相似的锯齿形F波;

b:QRS波群形态正常,R-R匀齐或不齐。

【急救处理】

(1)吸氧、镇静、治疗原发病。

(2)伴心功能不全而未用洋地黄、新近发生的房颤、房颤发作频繁、每次历时半小 时以上,一般用西地兰0.4mg+25%葡萄糖20ml缓慢静注,必要时2~4小时再给0.2~0.4mg,总量<1.2mg。洋地黄不能转复者,可用维拉帕米5~10mg+5%葡萄糖20ml静注或胺碘酮150mg+5%葡萄糖100ml静滴,或心律平70mg+5%葡萄糖20ml缓慢静注,在心电监护下使用。

(3)药物治疗无效是用同步直流电复律。

(4)慢性房颤、不宜复律而心室律快者,用西地兰0.4mg+25%葡萄糖20ml缓慢静注,心室率在100次/分左右改用地高辛口服,心室率<50次/分可用阿托品提高心率。(5)服抗凝药。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诊断要点】

(1)多发生于严重的心脏病或洋地黄、奎尼丁、锑剂中毒等。

(2)有突发突止的特点,发作时有胸闷,心前区疼痛,持续时间长者可出现晕厥、休克、心衰。

(3)心率150~200次/分,心音可以强弱不等,刺激迷走神经无影响。

(4)心电图:a:连续3个以上快而宽大畸形的QRS波群,频率150~200次/分,节律规则或稍有不齐;

b:P波与QRS波群无关,可见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 c:扭转型室速。

【急救处理】

(1)吸氧、心电血压监护,建立静脉通道,做好除颤及心肺复苏准备。

(2)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速须立即行同步直流电转复(50~150J),恢复窦性心律后用药物维持。

(3)药物治疗:

①首选利多卡因50~100mg+5%葡萄糖20ml静注,无效时隔5分钟再用50mg,总量<300mg,恢复后1~3mg/分静滴维持。

②心律平70mg+5%葡萄糖20ml缓慢静注,无效时20分钟后重复一次。

(4)扭转型室速用异丙肾上腺素0.5mg+5%葡萄糖250ml静滴,转复后心率控制在90~110次/分,必要是考虑临时心脏起搏。电转复疗效不佳可用10%硫酸镁20~40ml+5%葡萄糖100ml静滴,6~8小时重复1次。(5)特发性室速:少见,多为青年患者,异搏定5mg+5%葡萄糖20ml缓慢静注。(6)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速:首选苯妥英钠100mg+注射用水20ml静注,必要时5~10分钟重复,总量<500mg,并补钾。

(7)病因治疗。

Ⅱ度Ⅱ型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诊断要点】

(1)心悸、气短、头晕及晕厥、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出现阿-斯综合症。(2)Ⅱ度AVB有脉搏和心音脱漏,心律不齐。

(3)Ⅲ度AVB心率慢而规则,30~40次/分,可听到大炮音。

(4)心电图特征,Ⅱ度Ⅱ型AVB,P-R间期固定(正常或延长),但有间断QRS波群脱漏,如房室传导比例为3:1或以上,称高度AVB,QRS波群正常或增宽。

【急诊处理】

心室率小于40次/分或症状较重者选用:

(1)阿托品0.5mg静注,6~8小时1次,或654-2注射液5~10mg+5%葡萄糖100ml静滴,用于急性心梗、低血压、心衰或伴室性早搏的心动过缓。

(2)异丙肾上腺素10mg舌下含服,或0.5~1mg+5%葡萄糖250~500mg静滴,8~15滴/分,逐渐调整剂量维持心率60~70次/分。

(3)氢化可的松100mg或地米5mg+5%葡萄糖100ml静滴,用于急性心肌炎症或急性心肌缺血引致者。

(4)病因治疗。

(5)病情危重者采用人工心脏起搏治疗。

第十章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诊断要点】

以高血压和酮症为特征。即血糖升高,尿糖阳性,尿酮体强阳性。

血糖一般>17mmol/L,尿糖阳性,尿酮体强阳性。血气分析、电解质、血渗透压都有相应改变。

对于昏迷、酸中毒、失水、休克的患者均应想到本病的可能。【鉴别诊断】 无糖尿病史者需与急性胃肠炎鉴别。有糖尿病史者需与糖尿病其它并发症鉴别:

1、高渗性昏迷:尿糖阳性、血糖↑、血浆渗透压↑、PH正常、CO2CP正常。

2、乳酸性酸中毒:尿酮体阳性、PH↓、CO2CP↓、血浆渗透压正常、血乳酸↑。

3、低血糖昏迷:尿糖阴性、血糖↓。【急诊处理】

一、记出入量 每1~2h检测血糖、尿酮体、尿糖、电解质及CO2CP。

二、补液

为首要措施,用生理盐水,要求在使用胰岛素及其发挥作用之前,恢复血容量。一般失水约为体重的10%,补液量按100ml/Kg计算,最初2~3h给予总液量的1/3,余下液分2等分,1等分于12h补充,其余在另12h内补完。

三、胰岛素的应用

胰岛素主要是使血糖、脂肪代谢、酸碱平衡紊乱恢复正常,尽可能使其作用平稳,减少对患者的危险性。

用法:5u/h静滴,是血糖下降到13.9mmol/L时改为5%葡萄糖+胰岛素,比例可按3~4g葡萄糖+1u胰岛素计算。

血糖以每小时下降6.1mmol/L为宜。

四、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1、补钾:

随着补液、胰岛素的应用,酸中毒的纠正,血钾迅速下降,酮症总体钾的丢失为300~1000mmol/L。

①于开始治疗后4小时,每小时尿量不少于40ml时开始补钾

②如血糖低于3.0mmol/L,立即补钾,血钾达5.5mmol/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30ml时,停止补钾。速度为每小时0.75~1.5g,浓度不超过0.3%,给予剂量以能使血钾浓度维持在4mmol/L左右为度。能口服者,每日3~6g,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血钾、心电图,以防高、低血钾的发生。

2、补碱

轻症患者经输液,注射胰岛素后,酸中毒逐渐纠正,不必补碱。

当PH≤7.1,CO2CP≤6.7时,给碳酸氢钠50mmol/L(相当于5%碳酸氢钠84ml)以蒸 24 馏水稀释成1.25%等渗浓度后静滴。补碳酸氢钠时,每给予50mmol/L,同时补充氯化钾1.5g。

3、补磷、补镁

出现以下情况考虑补镁: ①经充分补钾而血钾仍不上升; ②血钾已正常,而心电图异常。

低镁时给予30%硫酸镁2.5~3ml肌注,或5%硫酸镁25ml静滴,但需要在心电监测下进行。

磷酸钾6~12g静滴,既补磷又补钾,但需注意速度过快可引起低血钙、低血镁及高血钾的发生。

第十一章 脑出血

【诊断要点】

中年以上高血压患者,突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锥体束征阳性,应考虑本病,辅以头颅CT检查以确诊。【鉴别诊断】

如昏迷严重而神经系统局部症状不明显者,应与肝昏迷、尿毒症昏迷、低血糖昏迷、糖尿病昏迷、药物或毒物中毒所致的昏迷相鉴别,需根据病史及相应体征及辅助检查加以鉴别。【治疗】

防止出血加重,减轻脑水肿和控制过度高血压是急救治疗的主要环节,应同时注意改善脑缺氧,积极预防并发症。

一、防止出血加重

①保持安静,避免长途转送及过多搬动,保持呼吸道通畅,吸除口腔分泌物及呕吐物,监测血压。

②降压:血压过高或波动过大,易致继续出血,应使血压降至出血前的水平或150/90mmHg左右。

卡托普利:25~50mg 3次/日 口服

心痛定片:5~10mg 3次/日 口服 急时可舌下含服 速尿:20~40mg 肌注或静注 利血平:1mg 3次/日 肌注

二、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20%甘露醇125~250ml,每日2~4次,静滴(肾功不全者慎用)也可与速尿交替使用。

地塞米松5~10mg/日,病情危重者慎用。

脱水时注意补钾,液体量在1500~2500为宜,保证营养,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三、改善脑缺氧

保护脑组织,可辅用能量合剂。

四、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并发症。

第十二章 上消化道出血

【诊断要点】

1、病因诊断:

(1)消化性溃疡:有溃疡病史,与HP感染有关,上腹周期性、发作性疼痛,出血后常可缓解。

(2)炎症:胃、十二指肠的急性、慢性糜烂性炎症,可由复激素、水杨酸制剂、饮酒等引起。

(3)肿瘤:主要为渗血和间断性小量出血。

(4)血管性因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多由肝病引起。(5)全身性疾病:胆道出血、胰腺疾病、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症。

2、呕血与黑便:幽门以上出血常先有呕血,后有黑便;幽门以下出血多表现为黑便。

3、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400ml一般不引起全身症状,出血量>1000ml以上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有头晕、出汗、心悸、晕厥甚至休克。

4、贫血及血常规变化:失血性贫血,出血早期表现不明显,出血3~4小时以上出现贫血。

5、发热:主要与周围循环衰竭有关,表现为低热。

6、氮质血症:大量血液蛋白质的分解产物在肠道吸收,表现为肠源性氮质血症。【鉴别诊断】

1、咯血:多为鲜红色,泡沫样,混有痰液,伴有咽痒、咳嗽,大便正常,多有肺或心脏病史,咯血量一般较少。

2、鼻咽、口腔出血:行鼻镜及口腔检查。【急救处理】

1、观察生命体征,平卧位,活动性出血期间禁食。

2、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补液、输血。

3、止血: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止血措施:

①垂体后叶素0.2~0.4u/次,持续静滴12~14小时,可加硝酸甘油0.2ug/Kg/min,15~20滴/min,冠心病者忌用。

②生长抑素:施他宁250ug静注,继以250ug/h持续静注,连续36~48h。③气囊压迫止血:药物不能控制时暂时止血用。

④内镜治疗:对胃内出血灶进行电凝,激光及喷洒止血药,局部出血灶用1:10000肾上腺素注射。

⑤外科手术治疗。

(2)非静脉曲张所致消化道出血,大多为溃疡病:

①抑酸药:西咪替丁每次200~400mg静滴,每6小时一次,或法莫替丁每次20mg,12小时一次静注。奥美拉唑40mg,每12小时一次,可静脉推注或滴注。

②内镜治疗:同静脉曲张所致消化道出血。③手术治疗指征:

A、大量出血经内科治疗无效; B、急性穿孔; C、瘢痕性幽门梗阻; D、胃溃疡疑有癌变;

E、正规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溃疡。

第十三章

癫痫持续状态

癫痫持续状态是指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不自行停止。【临床表现】

癫痫的临床发作形式繁多,以全身强直-阵孪性发作为主。按其发展过程可分: 1.先兆期 约半数患者有先兆,常见的先兆为特殊感觉性的幻视、幻嗅、眩晕,一般感觉性的肢体麻木、触电感,内脏感受性的如腹内气体上升或热血上涌感,运动性的如头眼向一侧斜视,精神性的如恐怖感、奇异感等。

2.痉挛期 继先兆期后,随即意识丧失,进入痉挛发作期。表现为突然尖叫一声,跌倒在地,全身肌肉强直,上肢伸直或屈曲,手握拳,下肢伸直,头转向一侧或后仰,眼球向上凝视。呼吸肌强直或呼吸暂停,面唇紫绀。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唇、舌或口腔黏膜有咬伤。持续约20分钟,进入阵挛期,全身肌肉呈节律性抽搐,频率开始较快,随之逐渐减慢,随最后一次痉挛后抽搐停止。持续约一分钟。

3.昏睡期 抽搐停止后患者进入昏睡、昏迷状态,然后逐渐清醒,部分患者在清醒过程中有精神行为异常,表现为挣扎、抗拒、躁动不安,醒后除先兆外,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并可感到头痛、全身乏力、疼痛、呕吐等。

有些患者在一次发作之后意识尚未恢复又连续多次发作,称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大发作)持续状态。

另外还有失神发作、简单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及功能性部分性发作等类型。【诊断要点】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

1. 脑电图检查,主要的癫痫波为棘波、尖波、棘(尖)慢波、高度失律和其他发作性节律波等。

2.排除其他发作性疾病。【鉴别诊断】

1. 晕厥:是短暂性的全脑灌注不足导致短时间意识丧失和跌倒,偶可引起肢体强直阵挛性抽动或尿失禁,特别是阻止患者跌倒而加重灌注不足时。有些患者可有久站、剧痛、见血和情绪激动等诱因,或因排尿、咳嗽、憋气等诱发。常有头晕、恶心、眼前发黑和无力等先兆,跌倒较缓慢,面色苍白、出汗,有时脉搏不规则。单纯性晕厥发生于直立位和坐位,卧位出现发作提示癫痫发作。晕厥引起的意识丧失及少超过15秒,以意识迅速恢复并完全清醒为特点,不伴有发作后意识模糊,除非脑缺血时间长。这种循环系统事件具有自限性,无须抗癫痫药治疗。

2. 假性癫痫发作:如癔病性发作,可有运动、感觉和意识模糊等类似癫痫发作症状,常有精神诱因,具有表演性,视频脑电有助于鉴别。

3. 发作性睡病:可引起猝倒,易误认为癫痫。根据突然发作的不可抑制的睡眠、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及可唤醒等可以鉴别。

4. 低血糖症:血糖水平低于2mmol/L时可产生局部癫痫样抽动或四肢强直性发作,伴意识丧失,常见于β细胞瘤或长期降糖治疗的2型糖尿病者,病史有助于诊断。【急诊治疗】

一般治疗:平卧位,松解衣领,裤带,取下假牙,头偏向一侧,清除口和鼻腔的分泌物,吸氧。抽搐时用纱布裹压舌板放入上下臼齿之间,以防舌咬伤,闭口时,切勿强力撬开,轻按四肢。

1.迅速控制抽搐:

1)地西泮:10~20mg静注,速度3~5mg/min,15min后可重复给药。也可用20~50mg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滴。

2)苯巴比妥钠:0.1~0.2g肌注。

3)丙戊酸钠:5~15mg/kg稀释后静注,3~5min,每日可重复2次。

4)异戊巴比妥钠:0.5mg加入5%葡萄糖20ml中静注,速度不超过0.1mg/min。5)氯硝西泮:1~4mg缓慢静注。

6)水合氯醛:1%溶液20~30ml加入等量生理盐水保留灌肠。7)劳拉西泮:次小于5mg,静注,于2min内注入。

8)利多卡因:首次100mg,静注,以后2~4mg/kg.d静脉滴注,用于地西泮无效者,能迅速控制发作。

2.对症治疗:防治脑水肿及控制感染等。3.病因治疗

【诊断要点】

第十四章 小儿高热惊厥

1.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4-5岁以上少见。2.突然高热,24h内体温达39摄氏度以上。

3.惊厥常呈全身性(也有伴身性)抽搐,并伴有意识丧失,发作时间短,数秒至数分钟。其前后意识清楚,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4.各种非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感染发热均可引起,尤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见。【急救处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头侧位。用牙垫防止舌咬伤。必要时吸氧。2.止惊:以下药物科交替使用。

(1)地西泮(安定)为首选。剂量为每次0.25-0.5mg/kg,缓慢静脉注射,不超过1mg/min,最大剂量10mg/次,5min内生效。

(2)每次10%水合氯醛50mg/kg,加1-2倍生理盐水保留灌肠。

(3)每次苯巴比妥钠5-10mg/kg肌肉注射。新生儿用量要减少,以免引起呼吸抑制。(4)针刺:人中,百会,合谷穴。3.降温

(1)物理降温: 冰袋或冷湿毛巾置额部或枕部;30%-50%乙醇擦浴(颈部,腋下,腹股沟和四肢);冷生理盐水灌肠,婴儿每次100-300ml,儿童300-500ml。

(2)药物降温:3个月以内婴儿一般不用药物降温。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不良反应少,对胃无刺激。剂量每次10-15mg/kg,每次4-6h1次,每日可用2-3次。泰诺,百服宁主要成分为对乙酰氨基酚。年长儿可选用柴胡或安痛定注射退热。

4.病因治疗

如有2次以上发作或有家族史应做脑电图进一步检查。

第十五章

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

【初步诊断】

在采取急救措施的同时应尽早掌握中毒的时间、毒物的种类、中毒的途径,初步估计毒物的剂量以及病人中毒前后的情况。治疗中密切观察病人的体温、血压、脉搏、呼吸及意识的变化,注意瞳孔的大小及对光反应,查看皮肤的温度、湿度及色泽,观察有无腹部阳性体征,大小例是否失禁,有无肌肉颤动或痉挛,以协助判断病情。必要时需通过血、尿、粪、呕吐物等鉴定毒物,以例进一步确诊。【急救原则】

(一)清除毒物、减少毒物吸收 将病人移离毒物污染场地,尤其是气体毒物经呼吸道进入人体时更为重要。毒物污染的衣物要立即脱掉,并用清水洗拭接触毒物的皮肤。经消化道中毒者,如果毒物属强酸、强碱类,则不宜洗胃。强酸中毒者以服用氢氧化铝 胶或镁乳60ml等弱碱性药物中和毒物。但忌用碳酸氢钠,因为这类溶液遇酸可形成碳酸,产生二氧化碳,可使病人胃内胀气。强碱中毒者以服用食醋或5%醋酸等弱酸性药物中和毒物,但碳酸盐类中毒时忌用醋酸类。无论是强酸或强碱类中毒均可服用加水鸡蛋清、牛奶或植物油200ml左右,此三种液体既可稀释毒物又可保护胃肠道粘膜。

非腐蚀性毒物经消化道进入人体者应立即引吐或洗胃。根据毒物的种类,洗胃液中可酌加解毒剂,如安眠药、磷化锌、安妥中毒可配成1:5000高锰酸钾溶液,有机磷类杀虫剂中毒(敌百虫除外),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中毒可配成2%碳酸氢钠溶液洗胃。无特殊解毒药者,清水洗胃后可从胃管注入万能解毒剂20g,内含鞣酸、氧化镁、活性炭,能起到中和、氧化、吸附或沉淀毒物的作用。

为促使毒物由消化道排泄,于洗胃和灌入万能解毒剂之后再从胃管注入50%硫酸镁50ml导泻,但磷化锌杀鼠药中毒不用镁类泻剂,因其与磷化锌可生成卤碱类有毒物质,可以服用液体石蜡30ml,但忌用植物油。为提高洗胃的效果,需掌握以下要领: 1.胃管选择 成人最好用22号漏斗式洗胃器皮球以下的长管,为防止洗胃管口被食物残渣阻塞,可于进胃的管口附近交错制孔2~3个。胃管与吸引器胶管相连的金属接管直径应大于0.5cm,以保持洗胃过程中管道通畅。

2.胃管置入经口或鼻腔均可插入胃管,经鼻腔置入胃管者与气管插管等其他急救措施不相干扰。成人胃管经鼻腔入胃的长度应掌握在60cm左右。当贲门高度痉挛,插入胃管困难时应立即请外科协助胃造瘘,建立洗胃通道。

3.病人头位患者头稍低,以偏向一侧为宜,可避免呕吐物反流或洗胃液被吸入气道。4.洗胃液的温度以微温为宜,若太凉易刺激胃肠蠕动,促使毒物向肠腔移动,不利于洗出毒物。若太热,则使胃肠粘膜血管扩张,促使毒物被吸收。

5.洗胃液量 每次灌注洗胃液量以500ml左右为宜,若注入胃内洗液量过多,不仅易促使毒物下流,还可导致急性胃扩张或洗液反流进入呼吸道。若液量过少,不易清洗彻底,还延长了完成洗胃的时间。抽吸洗胃液时要控制负压不要过大,否则会损伤胃粘膜,造成胃出血。灌入及抽吸时应掌握先吸出后灌入、快入快出、出入量基本相等原则,一直洗到使胃液干净无味为止,一般药物中毒总液胃液量约10000~20000ml即可,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则需要洗得更彻底,中等量以上中毒者应洗30000~50000ml,洗得不满意时还需酌情加量。

(二)应用特殊解毒剂某些毒物有特效的解毒剂,比如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可用阿托品对抗蓄积的乙酰胆碱,用解磷定类药物恢复胆碱酯酶的活力。亚硝酸钠盐中毒时可用1%美蓝纠正其化学性紫绀。砷或汞中毒可用二巯基丙醇解毒。但不少毒物并无特殊解毒剂,主要依靠一般急救措施。

(三)全身支持治疗对于重症急性中毒者要注意心、肺、肾功能的变化。若出现循环衰竭应酌情应用升压药,有心衰时应用洋地黄制剂。若有呼吸衰竭时也应及时予以纠正。还要注意防治肺水肿或脑水肿,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由安眠药中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可用美解眠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适当予以抗生素预防肺部、尿路等脏器感染。增加危重病人的护理,注意保温,防止发生褥疮。

第十六章 急性酒精中毒

【诊断】

1、有饮酒史;

2、呼出气及呕吐物有浓烈的酒精味;

3、面红、脉缓、恶心呕吐、语无伦次,或激动不安,或昏睡。

4、血清乙醇浓度>200mg/L。【鉴别诊断】

昏睡者须排除:镇静安眠药中毒、阿片中毒、CO中毒、低血糖、肝性脑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治疗】

1、保暖吸氧,必要是催吐或洗胃;

2、监测呼吸、脉搏、血压、肝肾功、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等;

3、补足血容量:糖盐水1000ml;

4、催醒:

①纳洛酮0.4~0.8mg,静注;

②5%葡萄糖500ml+纳洛酮2.0mg,静滴重复至清醒;

5、加速乙醇氧化:

①10%葡萄糖500ml+维生素C3.0+胰岛素10u+10%氯化钾10ml,静滴; ②5%葡萄糖500ml+维生素C2.0+维生素B60.2,静滴;

③维生素B1100mg,肌注; ④烟酸100mg,肌注;

6、狂躁者:氯丙嗪25mg,肌注;

7、必要时血液透析;

8、预防肺炎静滴抗生素;

9、密切观察可能诱发的疾病并予处理,如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酮症酸中毒、急性肾衰竭等。

第十七章 急性巴比妥类中毒

【诊断】

1、有自服、误服巴比妥类药物史;

2、呼吸浅慢、脉细弱、血压下降、瞳孔缩小、肌张力减弱、意识障碍;

3、毒物分析可确诊。【鉴别诊断】

须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昏迷。【治疗】

1、清除毒物:10000~20000ml清水反复洗胃;

2、监测心电、血压、呼吸、脉搏、肝肾功、血气分析等;

3、持续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衰竭者立即气管插管,应用简易呼吸器或呼吸机;

4、促进毒物排出:

①等渗盐水3000~4000ml,静滴; ②20%甘露醇250ml,静滴,2次/日; ③5%葡萄糖500ml+速尿20~60mg,静滴; ④5%碳酸氢钠200ml,静滴。

5、促醒药及中枢兴奋剂:

①纳洛酮0.4~0.8mg,静注,每30~45min一次,至神志清楚。②美解眠50mg,肌注或静注; ③尼可刹米3~5支,静注。

6、血压下降及循环衰竭者及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7、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8、预防心力衰竭、脑水肿等;

9、必要时行血液灌流或血液透析。

第十八章 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

【诊断】

1、有自服、误服该类药物史;

2、舌强、构音困难、眼球震颤、瞳孔缩小、呼吸浅慢、心跳缓弱、血压下降、意识障碍;

3、毒物分析可确诊。【鉴别诊断】

昏迷者须排除酒精中毒、阿片中毒、抗抑郁药中毒等。【抢救治疗】

1、洗胃:10000~20000ml清水反复洗胃;

2、加速毒物排出:

①20%甘露醇250ml,静滴,2次/日;

②速尿20~60mg,静滴。

3、低血压是扩容及血管活性药物:

①0.9%生理盐水及5%葡萄糖1000~2000ml,2小时内静滴完;

②多巴胺、正肾素维持收缩压在90mmHg以上。

4、解毒药:氟马西尼0.2mg入壶,病情无好转时可重复使用0.1~0.2mg,总量不超过2mg;

5、预防肺炎静滴抗生素;

6、心律失常时给予抗心律失常药;

7、监测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以及肝肾功;

8、必要时行血液灌流或血液透析。

第十九章 灭鼠药中毒

【诊断】

1、有灭鼠药接触史或有误服、自服史。

2、根据临床表现:

①氟乙酰胺:服药后半小时以上出现四肢抽搐,意识障碍;

②敌鼠钠:服药后3~7天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重者昏迷; ③毒鼠强:服药后半小时以内发生强烈惊厥,意识障碍。【鉴别诊断】

须排除有机磷中毒、急性胃肠炎、过敏性紫癜、癫痫、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抢救治疗】

1、止痉:①安定10~20mg,静注。

②5%葡萄糖500ml+安定50mg,静滴。

2、洗胃:20000~30000ml清水反复洗胃。

3、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监测心电、血压、呼吸、观察记录尿量。

4、解毒药: ①氟乙酰胺中毒→乙酰胺(解氟灵)

轻度:2.5~5g/日,肌注,分2次给予;

中度:5~10g/日,肌注,分3次给予;

重度:10~15g/日,肌注,分3次给予;疗程5~7天。

②敌鼠钠中毒→维生素K1

轻度:10~20mg,肌注或静注,2~3次/日;

重度:60~120mg,静滴至出血停止、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

③毒鼠强中毒可试用二巯基丙磺酸钠250mg,肌注,每6~8小时一次。

5、加速毒物排出: ①大量输液;

②速尿:20~80mg,静注;

③导泻:20%甘露醇250ml入胃;

④必要时血液透析。

6、对症支持治疗、预防并发症。

第二十章 有机磷农药中毒

【诊断】

1、有机磷农药接触史;

2、体征:①瞳孔缩小;

②流涎、大汗口鼻啧白沫; ③可嗅到特殊大蒜味; ④肌肉震颤或痉挛; ⑤急性肺水肿; ⑥暂时性血压高; ⑦心音速弱或心动过缓; ⑧严重者昏迷、呼吸循环衰竭;

3、血胆碱酯酶活性<70%。

【鉴别诊断】须排除其他药物中毒及中枢性病变。【病情分级】

轻度中毒:瞳孔轻度缩小、视力模糊、头晕头痛、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多汗乏力。ChE :50~70%;

中度中毒:除轻度中毒症状外、瞳孔中度缩小、肌肉颤动、呼吸轻度困难、精神恍惚、血压可升高。ChE:30~50%;

重度中毒:除轻、中度中毒症状外,瞳孔重度缩小、昏迷、惊厥、肺水肿、严重紫绀、血压下降、心律失常。ChE<30%。【抢救措施】

1、切断毒源、清除毒物:

①用肥皂水彻底清洗被污染的皮肤和头发,并换上干净衣裤。

②20000~30000清水反复洗胃。

2、抗胆碱药:

①阿托品:

轻度中毒:1~2mg/次,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阿托品化后0.5mg/4~6小时,皮下注射。

中度中毒:2~4mg/0.5小时,静注。阿托品化后0.5~1mg/4~6小时。重度中毒:3~10mg/10~30分钟,静注。阿托品化后0.5~1mg/2~6小时。

②盐酸戊乙喹醚(长效托宁):

首次:轻度中毒:1~2mg;中度中毒:2~4mg;重度中毒:4~6mg,重度用药可在首次用药后1~2小时应用首剂之半量。

3、胆碱酯酶复能剂:

①解磷注射液:轻度中毒:1支肌注;中度中毒:2支肌注;重度中毒3支肌注。

②氯磷定:

轻度中毒:首剂0.5~0.75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以后需要时2小时重复一次。

中度中毒:首剂0.75~1.5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以后0.5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每2小时一次,共3次。

重度中毒:首剂1.5~2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30~60分钟后根据病情重复首剂的一半,以后0.5g每半小时静脉注射,6小时后如病情好转,可停药观察。

③亦可用解磷定。

④对症治疗:

⑴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人工呼吸。

⑵惊厥时:安定10~20mg静注或鲁米那0.2肌注。⑶有呼吸衰竭是给尼可刹米、洛贝林,休克是给升压药。

⑷严重中毒可用氢化考的松100~300mg或地塞米松10~30mg静滴,必要时输血200~400mg。

⑸防治肺水肿、脑水肿和保肝治疗,给抗生素类预防感染。

⑹监测心电、血压、呼吸及肝肾功、血气分析、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第二十一章 急 腹 症

【临床表现】

一、病史采集

1.腹痛

发病时与现在腹痛部位、放射、加重因素(运动、咳嗽、呼吸、食物)、减轻因素(体位、平卧、呕吐、抗酸剂、食物)、进展(缓解、不变、恶化)、突然发病、间期、特点(间隙、稳定、绞痛)、严重性、既往类似疼痛。

2.伴随症状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胆汁、血性、粪味频繁、干呕)、黄疸、既往消化不良、大便习惯(便秘、腹泻、血便、黏液)、直肠痛、泌尿(尿频、排尿困难、酱油色尿、血尿)、肺部症状(呼吸困难、咳嗽)、体位性症状(晕厥、头晕)、眼痛、视

力模糊。

3.妇科情况

末次月经、正常末次月经、避孕药、阴道异常出血或分泌物、产科病史、异位妊娠(PID、IUD、既往宫外孕病史、输卵管手术史)、不孕症治疗;泌尿外科;性生活史。

4.既往史

既往外科手术史、心血管病、止痛剂使用(急性、慢性)、饮酒史、毒品、体重变化、过去病史、危险因素(最近旅游、环境接触、免疫抑制)、药物、变态反应、家族史、社会病史包括家庭暴力。

二、体格检查

1.生命体征

血压、脉搏、呼吸、体温。

2.一般状态

窘迫程度、面色、脱水、习惯、呼吸气味、皮疹、病变、体位。3.五官检查

黄疸、青光眼、咽炎、淋巴结肿大。4.心血管

颈静脉怒张、脉搏、心律、异常杂音。5.肺部

呼吸、呼吸音。

6.腹部触诊

外观、膨胀、瘢痕、压痛、肌紧张、腹膜刺激征、板状腹、包块、搏动性包块、肠鸣音、Murphy,s征、创伤。

7.直肠

肿物、张力、潜血、出血、粪便嵌顿、压痛、异物、前列腺。

8.泌尿生殖

1)女性

阴道分泌物或出血、宫颈分泌物、举痛、压痛、子宫压痛、子宫大小、附件压痛或肿物、淋巴结肿大、变色、水肿、捻发音。

2)男性

腹股沟疝、淋巴结肿大、睾丸或附睾肿物、压痛、阴茎(水肿、变色、捻发音)。

9.背部

肾区压痛、腰背部扣痛。

10.四肢

外观、脉搏、腰大肌征、闭孔肌征、神经系统检查。【辅助检查】

一、必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血淀粉酶、尿淀粉酶、电解质、肾功能、血糖、腹部平片、腹部B超。二、一般检查项目

腹腔穿刺、腹部CT扫描。【诊断与鉴别诊断】

结合病史、体检及辅助检查,大多数可以获得准确诊断,如短时间不能明确诊断者,38 应予以密切观察,并注意手术时机的选择。【治疗与预防】

根据不同的病因作相应的治疗。病因不明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同时支持对症处理,注意准确把握手术时机。

对于全面处理病因繁多的腹痛,应有几个总的原则。

一、腹痛病人常以症状来诊,且不典型。据报告,以腹痛来急诊科的病人中有41.3%最后以“原因不明腹痛”离开急诊科。在急诊科诊断某个疾病并收住院的病人中,有若56%与最后出院诊断不符。在出院时以原因不明腹痛的诊断更为合适,不要随便给个诊断。对原因不明腹痛的出院病人应给详细嘱咐,告诉他如何回来复查及随诊。

二、用标准病史与体检表格有助于客观地作出决策,可提高急诊科诊断阑尾炎的正确率。

三、某些病情严重的高危病人,其表现可能很隐蔽。如老年人、免疫缺陷者及长期饮酒者,应更仔细检查。对此类病人应特别仔细的收集临床资料及严密连续观察,这是很重要的。

四、辅助检查对诊断与处理的实用性随病种、检查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而不同,必须根据病情选用。鼓励早期、适当的使用止痛剂。

第二十二章 创伤诊疗常规

【诊断要点】

一、根据外伤史,确定致伤部位、性质、程度。

二、注意全身情况,确定有无复合伤、多发伤。1.了解神志、脉搏、血压、呼吸、瞳孔的变化。2.有无活动性内出血或休克。

3.颅脑伤重点检查神志、瞳孔、肢体运动和神经反射。

4.胸部伤注意有无呼吸困难及反常呼吸,叩诊有无过度回响或浊音。5.腹部伤注意有无腹膜刺激征和移动性浊音。

6.脊柱、四肢伤注意有无假关节活动、畸形及感觉运动障碍。

7.疑有骨折、腹部脏器上和血气胸时应行X线检查。疑有胸腹腔内出血,可行B超检查及诊断性穿刺。

【急救处理】 一、一般处理

1.安静、保暖、平卧,必要时给氧。2.抗休克。静脉快速输液、输血。

3.止痛、镇静。给予吗啡、哌替啶或巴比妥类药物(颅脑伤禁用吗啡)。

4.抗感染。有开放性伤口选用抗生素,常规用破伤风抗毒素。TAT1500U肌内注射,儿童剂量和成人相同。凡伤口大、污染重或受伤超过24h或有糖尿病者,剂量须加倍。注射前需做过敏试验。方法是抽0.1ml血清加0.9ml生理盐水稀释,取0.05~0.1ml做皮内注射,观察15~30min.如皮内试验阳性,可脱敏注射。方法是先用等渗盐水稀释10倍,首次注射剂量为1ml,以后依次为2ml、3ml、4ml,每次间隔30min。亦可用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250U深部肌内注射,儿童与成人剂量相同,可不做过敏试验。

5.有呼吸停止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或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

6.严重胸部伤及喉痉挛导致上呼吸道阻塞时除及时解除胸部原因外,应尽早行气管切开。

二、局部处理

1.包扎伤口:变开放性气胸为闭合性气胸,腹部脏器脱出不得送回腹腔,外用保护圈后包扎。脱出的脑组织应用纱布圈套住后包扎。

2.止血:外出血用指压或填塞加压包扎、止血带及结扎血管等方法止血。内出血应尽快手术探查。

第二十三章 多发伤的诊疗常规

【诊断】

同一致伤因素造成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或部位损伤,其中一种损伤可危及生命称多发伤。两个或以上脏器或部位损伤均不致命称多部位伤。

严重休克时,不允许过多辅助检查,只能依靠体检胸腹穿刺导尿等简便可行的诊断方法,迅速做出是否紧急剖胸剖腹或开颅的决定,不苛求准确定位诊断。一旦病情稳定,仍应及时作全面辅助检查,以免多发伤漏诊。

伤后48小时应分阶段观察,伤后数分钟至1小时内,首先了解有无比失血性休克更快致命的通气障碍。常见原因为双肺严重挫伤,连枷胸或主支气管断裂等。伤后12小时,40 尤其前6小时内重点观察有无内出血,心包填塞或颅脑伤等。应注意伤后6小时内的胸腹穿刺或胸片,头颅CT阴性不能排出内出血,应及时复查。12小时后未急诊手术者,需注意对隐匿性损伤的追查,如胰十二指肠,心肌挫伤或心脏大血管不全性破裂引起的室壁瘤,假性主动脉瘤和实质脏器血肿等。

警惕多发伤症状互相掩盖,例如四肢表面伤常掩盖致命的内脏损伤。脑损伤意识障碍或脊柱骨折使胸腹体征不能发现,颅内压增高时对血压脉搏的影响使胸腹腔内出血成假象,一旦血压骤降往往来不及救治。因此,诊断检查中全面仔细,切勿顾此失彼。

创伤评分对多发伤的评估做出诊断后,用AIS及ISS评分法对多发伤记分,以便做出对伤情严重度预后等的评价。有时须待手术发现才能完成准确评分。治疗

重视创伤急救的“黄金时刻”。依据初步诊断,首先针对最致命的损伤,指定抢救程序和方案。需紧急手术者,争取伤后1小时内将伤员送上手术台,或在急诊手术室内九近紧急手术。

呼吸循环已停或严重休克通气障碍等危机情况者,先行复苏扩容和改善通气等应急治疗,包括胸外和胸内心脏按压,气管切开或插管使用呼吸机;快速输血补液等。按“边治疗边诊断”的原则,应立即急诊手术。

体表四肢显性出血暂作止血,如加压包扎止血带或钳夹结扎。后者切忌盲目,以免加重损伤。胸内大出血可在胸内心脏按压同时先作暂时性控制;腹腔大出血时,亦可在隔上阻断主动脉。不可指望纠正休克后再手术。大出血时,输血补液不敷出,扩容只能在迅速手术的前提下同时进行。

术前准备从简。多发伤手术宜用全身麻醉。有可疑胸伤时,无论何部位手术,全身麻醉前应作伤侧胸腔引流,以防全身麻醉正压呼吸致张力性气胸。

胸腹或颅脑等两处以上均需手术时,可两组同时进行,需及时重建血供的肢体手术也应同时进行。脊髓减压等手术则在胸腹出血制止,血流动力学状况基本纠正后尽早进行。

骨盆严重骨折尤其开放性大出血时无自限可能,应先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或栓塞,再行其他手术。因病情危重尚未作脊柱摄片等检查的伤员,术前后搬动应估计到脊柱骨盆等损伤的可能,避免增加医源性损伤。

手术治疗遵循“抢救生命第一,保全器官第二”的原则。

术后均应入重症监护病房全面监测和综合治疗,并应有完善的整体治疗方案。

第二十四章 心肺复苏术CPR

一、心脏呼吸骤停的判断 1.意识突然丧失呈深昏迷状态; 2.大动脉搏动消失;

3.呼吸停止或短暂抽搐样呼吸;

4.心电图表现为心室颤动、无脉性电活动或心室停搏; 5.瞳孔固定及皮肤发绀。

二、基础生命支持(ABLS)

患者取仰卧位,按照ABCD的抢救顺序进行抢救。A:畅通呼吸道:

1.方法:(1)仰头抬颈法(2)托颌法

2.在确信呼吸道已经通畅后,应立即判断病人是否有呼吸。方法:眼看、耳听、感觉。(判断评价时间不超过10秒)

B:呼吸支持:如呼吸道畅通,判断病人呼吸已停止,应立即口对口或口对鼻人工呼吸。

1.通气频率:按照按压:通气30:2进行 2.每次吹气量:以胸廓抬起为度 C:循环支持:闭胸心脏按压。

体位:患者仰卧与硬板床上或地上。按压部位:胸骨下二分之一处。

按压深度:成人4—5cm,儿童3cm,婴儿2cm 按压通气周期:为30:2,行5个按压/通气周期后,再检查循环体征,如无循环体征,继续行CPR。

D:电除颤:

单相波形电除颤:首次和系列电击的能量为360J。双相波形电除颤:推荐能量为150J。除颤后立即CPR。

[附:现场心肺复苏的步骤和方法]

迅速判断神志:转谣肩部、高声喊叫或呼喊姓名。

呼救:一旦初步确定患者无意识,应立即呼叫周围的人前来协助抢救。若有来人即告知他们拨打急救电话。

放置体位:迅速将患者放置于仰卧位。

畅通呼吸道:(开放气道)常用仰头抬颌法、托颌法。

确立呼吸是否存在(判断呼吸):眼看胸廓起伏、面部感觉气道有无气体排出,耳听气道有无气流通过的声音。

人工呼吸:判断却无自主呼吸,即应迅速作人工呼吸。方法:(1)口对口人工呼吸:吹气量 以胸廓抬起为度。

吹气时间 1.5秒 频率 按30:2进行

(2)口对鼻及口对面罩呼吸

判断心跳是否存在:触摸颈动脉

触摸时间不要超过10秒。

建立循环:胸外心脏按压。

[附:有效按压的判断指征](1)可触及颈动脉及股动脉搏动;(2)收缩期血压达80—100mmHg;(3)唇、皮肤颜色转红润;

(4)以散大的瞳孔缩小,睫毛反射恢复;(5)恢复自主呼吸;

(6)肌张力增加,患者出现挣扎。

三、高级生命支持(加强生命支持)(ACLS)1.监护:心电、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等。2.通气与氧供:

(1)吸氧:推荐短时间内吸入100%纯氧。(2)通气:面罩或气管插管,呼吸机正压通气。3.建立静脉输液通道,通常选肘静脉。

4.血气分析、肾功、二氧化碳结合力、电解质测定;留置导尿并准确记录出入量 5.复苏药物的应用

给药途径:首选静脉给药,其次是气管内给药。气管内给药:气管内给药剂量为静脉给要的1-2倍,并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稀释后,迅速从气管插管喷入气管内,必要时可每隔5~10min重复给药。

(1)肾上腺素:适用与任何类型的心脏骤停。常用量1mg,静注,每隔3~5min可重复1次,也可用倍增剂量。极限总量16mg。

(2)阿托品:用于心脏停搏和电机械分离。剂量:1mg/次,静注或气管内给药,5分钟可重复,复跳后慎用。

(3)血管加压素:直接刺激平滑肌受体,周围血管收缩,主动脉舒张压升高,血流再分配。用法:40IU单次缓慢静注。

(4)多巴胺:用药剂量2~4ug/kg/min时,有轻度的正性肌力作用和肾血管扩张作用;剂量为5~10 ug/kg/min时,主要起β1和β2受体激动作用;剂量为10~20 ug/kg/min时,α受体激动效应占主要地位,体循环和内脏血管收缩。(5)多巴酚丁胺:激动β受体,剂量:5~20ug/kg/min。

(6)碳酸氢钠:复苏>10min、血PH<7.2时可应用1mmol/kg,以后根据血气、CO2CP等调整用量。

6、抗心律失常药

(1)利多卡因:用于VF、无脉性VT。用法:1.0~1.5mg/kg,静注,1~4mg/kg维持,总量不大于300mg。

(2)胺碘酮:对电转复和加压素治疗无效的VF、VT使用此药。用法:150mg/10min,静注,然后1mg/min持续静滴6小时,每日不超过2g。

[二期复苏有效的指征]

1、自主心跳恢复,可听到心音,触及大动脉搏动,心电图示窦性、房性或交界性心律。

2、瞳孔变化:散大的瞳孔回缩变小,对光反应恢复。

3、脑功能开始好转的迹象:

(1)意识好转;(2)肌张力增加;

44(3)自主呼吸恢复;(4)吞咽动作出现。

第二十五章 脑 复 苏

【一般治疗】

1、入ICU、吸氧、侧卧位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去枕,保存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必要时气管切开,留置导尿等。

2、观察、监测各种内脏功能。防治低血压、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重视胃肠道和肾功能的保护,防治消化道出血和急性肾衰竭;密切观察水电解质和酸碱度的变化,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此外,尚有抗感染、退热、抗惊厥等。【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1、高渗脱水剂:

(1)甘露醇:0.5~1g/kg/次,静注或快速静滴。4~8小时后可重复一次,24小时内不超过150g(750ml)。

(2)尿素:0.5~1g/kg/次,以葡萄糖液配成30%溶液静滴,60~100滴/分,每日1~2次。

(3)甘油:口服:首次1~1.5g/kg,以后0.5g/kg,每4小时一次(10~50%溶液)。静滴:10%复方甘油250~500ml,1~2次/日。

(4)血清白蛋白或浓缩血浆:20~25%白蛋白50ml或浓缩血浆100~200ml,每日1~2次,静滴。

2、利尿剂:

(1)速尿:20~40mg/次,肌注或静注,2~3/日。

(2)乙酰唑胺:0.25~0.5g/次,2~3次/日,口服7~10天。

3、其它抗脑水肿药物:

(1)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0.1~0.3mg/kg,静注1次/日。甲泼尼龙冲击疗法:成人1g静滴,1次/日或隔日1次,用3~5天。应用期间加用H2-阻滞剂预防应激性溃疡。

(2)醛固酮:螺内酯(安体舒通)20~40mg/次,3~4次/日。【低温疗法】

1、方法:

(1)头部降温,水槽或冰帽。

(2)体表降温:颈、腋下、腹股沟等处冰敷或放置冰袋、也可用30%乙醇全身擦浴。

(3)体内降温:冰水灌肠或冰水洗胃。

2、降温要求:

(1)及早降温:力争在半小时内将体温降至37℃以下,于数小时内逐渐降至要求的体温。

(2)适度的低温:通常脑温度降至28℃才起作用。(肛温与脑温相差4℃)。

(3)足够的低温时间:应维持到病情稳定、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出现听觉反应时为止。一般为3~7小时,最短不少于48小时。

(4)降温过程要平稳,及时处理副作用。为防止寒颤和抽搐,可用小剂量的肌肉松弛剂或镇静剂。

(5)逐渐复温:先自下而上的撤离冰袋,应保持没24小时上升1~2℃为宜。【人工冬眠】

冬眠Ⅰ号:氯丙嗪、异丙嗪各0.5~1mg/kg,哌替啶1~2mg/kg(全量)一般从小剂量开始用全量的1/4~1/2,采取肌注或加入5%葡萄糖250ml,静滴。注意:心率快、血压低者不宜,呼吸障碍者哌替啶不用或少用。

冬眠Ⅱ号:氯丙嗪0.5 mg/kg,异丙嗪0.5mg/kg,海得琴0.6mg肌注或溶于5%葡萄糖250ml中静滴,适用与血压过高者。

亚冬眠:选一至两种以上药。

注意监护生命体征。休克及重要脏器衰竭者禁用。禁用洋地黄以免AVB。

【高压氧疗法】

【脑保护剂】

1、巴比妥类:戊巴比妥钠1mg/kg,以1/3量静注或快速静滴,余2/3则根据血压及脑电变化调整滴速。一般用3~5天。

2、苯妥英钠:500~700mg,加入5%葡萄糖500ml中缓慢静滴。

3、其他:皮质激素、甘露醇、二甲亚砜等。【改善脑血循环】

1、解除脑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

46(1)右旋糖酐40:成人500~1000ml/日,小儿10~15ml/kg/次,静滴。

(2)莨菪类:山莨菪碱20~40mg或东莨菪碱0.3~0.9mg/次,每间隔15~30min1次,一般连用4~6次。

(3)血栓通注射液:8~0ml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00ml中静滴,10~14天为一疗程。

(4)丹参注射液:8~16ml加入5%葡萄糖静滴,10~14天为一疗程。【改善脑营养代谢和苏醒剂】

1、多肽类:脑活素10~3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日。

2、胞二磷胆碱:250~500mg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滴,1~2次/日,10~16天为一疗程。

3、纳洛酮:2mg静注,30~45min一次。

4、辅酶A、细胞色素C、三磷酸腺苷。5、1.6二磷酸果糖(FDP)500~1000mg加入5%葡萄糖静滴。

6、克脑迷和甲氯酚酯:克利痛(克脑迷)1g加入5%~10%葡萄糖500ml缓慢静滴,7~10天为一疗程。甲氯酚酯:250mg肌注或加入5%~10%葡萄糖250ml中静滴,1~2次/日。

7、中成药:醒脑静注射液2~4ml肌注或20ml入液体静滴。牛黄清心丸、至室丹、紫雪丹等。

[附:脑死亡的判断] CRP后,如呼吸未恢复并有瞳孔散大、四肢无肌张力、无任何反射活动、脑电图无电活动征象,考虑判断为脑死亡。

[附:终止心肺复苏的指征] 凡来诊患者心脏骤停、呼吸停止行心肺复苏以历时30分钟者,而出现下列情形是终止心肺复苏的指征:(1)瞳孔散大固定;

(2)对光反射消失;(3)呼吸仍未恢复;(4)深反射活动消失;(5)心电图成直线。

第二部分

技术操作规范

一、气管插管术

【适应症】

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衰竭,需心肺复苏以及气管内麻醉者;加压给氧防止呕吐物、分泌物流入气管及随时吸出分泌的;气道堵塞的抢救;复苏术中及抢救新生儿窒息等。【禁忌症】

明显喉头水肿或声门及声门下狭窄者,急性呼吸道感染者。【用品】

麻醉喉镜、气管导管、气管导管衔接管、牙垫、气管管芯、吸痰管、注射器以及供给正压通气的呼吸器及氧气等。【方法】

1、患者仰卧,头后仰。术者右手拇、食、中指拨开上下唇,提起下颌并启开口腔。左手持喉镜沿右口角置入口腔,将舌体稍向左推开,使喉镜片移至正中位,此时可见腭垂(悬雍垂)。

2、沿舌背慢慢推进喉镜片使其顶端抵达舌根,稍上提喉镜,可见会厌的边缘。继续推进喉镜片,使其顶端达舌根与会厌交界处,然后上提喉镜,以提起会厌而显露声门。

3、右手以握笔式手势持气管导管,斜口端对准声门裂,轻柔的插过声门而进入气管内。放入牙垫于上下齿之间,退出喉镜。听诊两肺有呼吸音,确定气管导管在气管内,且位置适当后,妥善固定导管与牙垫。

4、气管导管套囊注入适量空气(3—5ml),使导管与气管壁密闭,便于辅助呼吸或控制呼吸,并可防止呕吐物、口腔分泌物或血液流入气管。【注意点】

1、插管前,检查插管用具是否齐全合用,特别是喉镜头源是否明亮。

2、气管插管时患者应呈中度或深昏迷,咽喉反射消失或迟钝,如嗜睡或浅昏迷,咽喉反应灵敏,应行咽喉部表面麻醉,然后插管。

3、喉镜的着力点应始终放在喉镜片的顶端,并采用上提喉镜的方法。声门显露困难时,可请助手按压喉结部位,可能有助于声门显露,或利用导管管芯将导管弯成“L”形,48 用导管前端朱起会厌施行盲探插管。必要时可施行经鼻腔插管,逆行导管引导插管或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插管。

4、插管动作要轻柔,操作迅速准确,勿使缺氧时间过长,以免引起反射性心搏,呼吸骤停。

5、插管后吸痰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吸痰持续时间一次不应超过30秒,必要时于吸氧后再吸引。经导管吸入气体必须注意湿化,防止气管内分泌物稠密结痂,影响呼吸道通畅。

6、目前所用套囊多为高容低压,导管留置时间一般不易超过72小时,72小时后病情不见改善,可考虑气管切开术。导管留置期间每2—3小时放气一次。

二、机械通气

【适应症】

脑外伤、感染、脑血管意外及中毒等所致中枢性呼吸衰竭;支气管、肺部疾患所致周围性呼吸衰竭,呼吸肌无力或麻痹状态,胸部外伤或肺部、心脏手术、心肺复苏等。【用品】

机械通气装置有如下类型:

1、定容型(容量转换型):能提供预定的潮气量,通气量稳定,气道阻力及肺顺应性影响小,适用于气道阻力大,经常变动或无自主呼吸的危重患者。

2、定压型(压力转换型):输送气体到肺内,当压力达到预定数值后,气流即中止。其潮气量受气道阻力及肺顺应性影响较大,但结构简单,同步性能好,使用于有一定自主呼吸、病情较轻的患者。

3、定时型(时间转换型):能按预定吸气时间送气入肺,通气量一般较稳定,具有定容和定压两型的一些特点。

4、高频通气机:能提供大于正常呼吸频率2倍以上而潮气量小于解剖无效腔的机械通气方式,用于不适于建立人工气道的外科手术及呼吸窘迫综合症等的治疗。

5、简易球囊式呼吸机:结构简单、携带方便、价格低廉,由于全系手工操作,其工作参数不易掌握,常用于急诊、野战条件下的急救。

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可选择控制通气、辅助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敢、间歇强制指 49 令通气及压力支持通气等。【方法】

1、对呼吸机有关部件认真进行清洁消毒,检查有无漏气等情况,按要求正规安装,开机观察运转及性能是否良好。

2、按病情需要选择与患者气道连接的方式:

(1)密封口罩:适用于神志清楚,能合作,短时间使用机械通气或做雾化治疗的患者。

(2)气管插管:适用于短期作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近年来,厂家提供的低压硅胶气管导管,对声带、气管粘膜损伤小,插管留管时间可相应延长。

(3)气管套管:适用于需长时间作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

3、按病情需要选择,调节各通气参数。(1)潮气量的调节:成人为500—800ml。

(2)呼吸频率的调节:成人一般为14—18次/分。潮气量及呼吸频率决定了通气量。应定时测定动脉血PACO2以调节适合的通气量,避免通气过度。

(3)进气压力:成人为2-2.6kPa(15—20MMH2O),以保证足够潮气量,而对循环功能无明显影响为宜。

(4)呼吸时间比:根据病情为1:1.5—3范围内选择、调节,心功能不全,血压不稳定的患者,1:3为宜。

(5)供氧浓度:以吸入氧气浓度40%为宜,病情需要高浓度给氧者,可酌情增加,但不易长时间超过60%,以免发生氧中毒。

4、机械通气中的监护。

(1)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护,如心率、脉捕、呼吸、血压、神志变化情况。(2)呼吸机工作是否正常,观察各通气参数是否符合患者情况,按需要调节。(3)使用前及使用中定期测定动脉血气分析,电解质及肾功能等,如有异常,应立即分析原因,及时处理。

5、机械通气中的护理。注意呼吸道湿化、吸痰,每30-60分钟,注入生理盐水3-5ml并吸引痰液。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患者营养等。

第三篇:胸外科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胸外科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章

贲门失驰缓症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食管癌 肋骨骨折 肺大疱 肺 癌 气

胸 血

技术操作规范—胸腔闭式引流术

第一章

贲门失驰缓症

贲门失驰缓症指食管约肌肉松弛障碍,导致食管功能性梗阻,临床上出现吞咽困难、反食、胸部不适或胸痛,严重时可有体重减轻。其病因尚不清楚,已提出的可能病因有病毒感染,副交感神经系统发育不全,基因遗传因素。精神刺激引起皮质精神障碍等。【诊断】

1、主要症状是间段性吞咽不畅、反食、胸痛。吞咽困难时轻时重,轻时可以连续进餐,但可有胸骨后食物停滞或受阻感以及进食餐时间延长。病程中吞咽困难不呈进行性发展。随病程食管逐渐扩大,极度扩大的食管如胃一样,常存留大量食物及黏液。严重食物潴留常合并食管炎。少数患者长期贲门失迟缓症可继发食管癌。

2、多数患者合并反食,为未消化的食物,可发生在进食过程中或进食后不久。同时夜间反流。常含有不少黏液。严重反食体重可明显下降,甚至出现明显不良。

3、约1/2的患者有胸痛,发生的原因由于食物通过障碍,引起食管扩张,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明显增高,以及食管体部出现高幅度的同步收缩。

4、患者还可以出现呼吸道症状,尤其是有夜间反流的患者,长伴有咳嗽、咳痰、气促及睡时有鼾声。久病有经验的患者,往往在睡觉前利用改变体位,引流食管内容物,或大量饮水以利用食管内容物进入胃内。

5、贲门失驰症患者可并发食管炎、食管癌。

6、严重扩张时胸部X线像长显示纵隔增宽,并有气液平面。食管钡餐造影检查,吞咽时钡剂顺利进入食管,上段有蠕动收缩,卧位时钡剂不再被推进。立位时钡剂充盈食管,食管体部和远端明显扩张,呈鸟嘴样,严重者呈乙状样弯曲,但食管内光滑。仔细检查,LES区不随吞咽出现松弛,呈间端开放,少量钡剂可流入胃腔,有时钡剂完全停留在LES之上,长时间不能进入胃内。

7、纤维内镜下食管体部扩张,或弯曲变形,其内可见存留未消化的食物和液体,无张力。LES区持续关闭,推送镜子时虽有阻力,但不难进入胃里。

8、食管测验最重要的发现是吞咽后LES松弛障碍,常伴有LESP升高,高于胃压。食管排空检查发现核素通过食管时间立位时平均为7秒,小于15秒。另外还可进行食管钡伎排空指数测定。【治疗】

1、一般治疗包括注意饮食成分,进食速度,调整情绪。

2、药物治疗有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脂(消心痛),钙通道阻泄剂如硝苯地平(心痛定)等。

3、食管扩张:常用的扩张方法有气囊、水囊和各种探条扩张器,也可在内镜下对LES区黏膜层进行纵行电烧。

4、药物治疗或扩张治疗效果不满意,症状仍明显,无手术禁忌,可考虑手术治疗施行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术。

5、手术注意事项:食管下端或贲门肌层切开至少8~10cm长度,保证黏膜完整和膨出,如有黏膜损伤应立即缝合。勿损伤膈裂孔,以免术后发生食管反流。

第二章

食管癌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多不明显,咽下食物时偶尔有停滞、梗噎或异物感,胸骨后闷胀或疼痛。

2、中晚期可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呛咳、声音嘶哑及恶液质。

二、辅助检查

1、食管吞钡造影

①早期表现:局限性食管黏膜皱襞增粗、中断、小的充盈缺损及浅在龛影。②中晚期表现:不规则的充盈缺损或龛影,病变段食管僵硬、成角及食管轴移位。

2、细胞学检查:食管拉网采集细胞检查,常用于本病普查,对早期诊断有意义,阳性率可达90%以上。

3、内镜检查:食管纤维内镜可直接观察病变形态和病变部位;采取组织行病理检查;通过黏膜染色发现早期病变。

4、超声内镜尚可判断肿瘤侵犯深度,周围组织及结构有无受累,以及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

5、放射性核素检查:利用某些亲肿瘤的核素,多早期食管癌病变有帮助。

6、CT检查:显示食管癌向腔外扩展的范围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三、鉴别诊断

1、反流性食管癌。

2、贲门失驰症。

3、食管静脉曲张。

4、食管瘢痕现在。

5、食管良性肿瘤。

6、食管憩室。【治疗】

一、治疗原则

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性治疗。

二、非手术治疗

1、放射治疗。

2、化学治疗。

3、免役治疗。

4、中医中药治疗。

三、手术治疗

(一)手术指征

1、全身情况好,各脏器功能能耐受手术。

2、无远处转移。

3、局部病变估计有可能切除。

4、无顽固胸背疼痛。

5、无声嘶

(二)术式选择

1、内镜切除:适用于食管原位癌黏膜切除。

2、非开胸食管癌切除术:

(1)食管内翻拔脱术:主要适用于下咽及颈段食管癌。(2)食管钝性分离切除术:用于胸内各段食管癌。

(3)颈胸骨部分劈开切口:用于主动脉弓以上的上胸段食管癌。

3、开胸手术主要有:

(1)左胸后外侧切口:适用于中、下段食管癌。(2)右胸前外侧切口:适用于中、上段食管癌。

(3)左胸、颈部二切口:适用于中、上段史管癌,病变左侵。(4)右胸、上腹、颈三切口:适用于中段以上食管癌,病变右侵。

4、姑息性手术(1)胃或空肠造口术。(2)食管腔内置管术。(3)食管分流术。

(三)术前准备

1、血、尿、粪常规。

2、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输血前检查、凝血四项。

3、心电图。

4、血气、肺功能(必要时)。

5、术前留置胃管,食管冲洗。

6、头、胸、上腹部CT.7、全身骨扫描。

第三章

肋骨骨折

暴力作用于肋骨,可使肋骨向内弯曲,前后挤压暴力使肋骨腋段向外弯曲折断。【诊断】 一.临床表现

1.有胸部外伤史。

2.胸痛,在深呼吸、咳嗽或转动体位时加剧,呼吸困难,合并皮下气肿、咯血、气胸、或血气胸者呼吸困难加重。

3.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连枷胸影响肺通气和循环,导致体内缺氧和二氧化碳滞留,严重时可发生呼吸和循环衰竭。

4.胸廓畸形,胸壁塌陷,胸部挤压疼痛加重。皮下捻发音,骨摩擦音。

5.胸壁反常呼吸运动,连枷胸,气管移位(合并血、气胸)。二.辅助检查

1.胸部X线片可显示肋骨骨折断裂线和断端错位,但前胸肋软骨骨折并不显示X线征象。

2.胸部CT三位重建可显示任何部位的骨折,明确诊断。

【治疗】

一.治疗原则

镇痛、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固定胸廓和防止并发症。

二.非手术治疗

1.闭合性单处肋骨骨折:镇痛,固定胸廓和防止肺部并发症。

2.闭合性多根多处肋骨骨折:保持呼吸道通畅、止痛、包扎固定(适用于浮动胸壁范围较小、反常呼吸较轻者)。鼓励病人咳嗽排痰,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呼吸系统的并发症。三.手术治疗

(一)手术指征

1.闭合性多根多处肋骨骨折。

2.开放性肋骨骨折。

(二)术式选择 1.闭合性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外固定牵引、机械通气,手术复位内固定。

2.开放性肋骨骨折:伤口彻底清创,手术复位固定。

(三)术前准备

1.血、尿、粪常规。

2.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输血前检查、凝血四项。

3.心电图。

4.血气、肺功能(必要时)。

第四章 肺大疱

肺大疱亦称大疱性肺气肿。肺大疱是指位于脏层胸膜下或肺实质内的直径>1cm的充气空腔,常单个或多个。根据病理分三型:Ⅰ型:狭颈肺大疱;Ⅱ型:宽基底部表浅肺大疱;Ⅲ型:宽基底部深部肺大疱。【诊断】

一、临床表现、1、单发较小的肺大疱,可无任何症状。

2、如体积较大或多发的肺大疱,压迫肺组织较明显,可引起气促、胸闷、甚至呼吸困难。、3.当突然出现胸痛、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加重甚至发绀和休克等,伴有患侧叩诊呈鼓音,呼吸音减弱,气管可向对侧移位,多半为肺大疱破裂成为自发性气胸。

二、辅助检查

X线/CT可见肺部有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薄壁透明空腔,内无肺纹理,或有细条索状影,巨大的肺大疱可占据一个肺叶或整个胸腔,甚至将纵隔推向对侧。

三、鉴别诊断

1、肺囊肿。

2、肺小疱:肺小疱是正常肺表面的含气腔隙,其外壁由脏层胸膜构成。

3、气胸。【治疗】

一、治疗原则

(一)手术指征

肺大疱压迫周围健康肺组织,引起气促、胸闷、甚至呼吸困难者,或屡发气胸者,应积极行肺大疱切除术。

(二)术式选择

1、较小的局限性肺大疱可行单纯切除。

2、如在一叶肺内由多个大疱,单纯切除肺大疱有困难,或切除大疱后余肺已很少,则可行肺叶切除术。

3、对于双侧弥漫性多个肺大疱,肺功能受损严重者,可考虑肺移植术。手术方法:首选电视胸腔镜,其次为小切口和常规开胸手术。

(三)术前准备

1、血、尿、粪常规。

2、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输血前检查、凝血四项。

3、心电图。

4、血气、肺功能(必要时)。

第五章 肺 癌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支气管肺部表现

(1)咳嗽:约70%的病例有咳嗽。

(2)咯血或血痰:约50%的病例有咯血,也是肺癌的早期症状。

(3)胸痛:约30%—50%的病例有肺性胸痛,多为间歇性钝痛,常伴有胸闷。(4)发热:多因继发肺部炎症和肺不张所致,可出现“癌性热”。

2、肺外表现(1)胸内表现

①声音嘶哑:肿瘤浸润或淋巴结转移压迫喉返神经所致。②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压迫上腔静脉而产生 ③Horner-Bernard综合征:肿瘤侵犯颈交感神经节。④吞咽困难、膈神经麻痹、胸腔或心包积液等。

(2)胸外表现约2%的肺癌病人表现出与肿瘤转移无关而与内分泌综合征相关的症状和体征,表现为增生性股关节病、杵状指(趾)、Cushing综合征、神经肌病、皮肌炎、黑棘皮病和高钙血症等。这些症状和体征在肿瘤切除术后可减轻或消失。

(3)胸外转移表现:可向淋巴结、肝、肾上腺、肾、骨和脑转移。(4)非特异症状:体重下降、厌食、乏力、虚弱、恶液质等。

二、辅助检查

1、胸片和CT:大多数肺癌可以经胸部X线摄片和CT检查获得临床诊断。可以确定肿瘤部位、大小、肺门、纵隔淋巴结是否肿大,肿瘤与邻近组织的关系。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2、痰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应反复多次检查,准确率在80%以上。

3、支气管镜检查:可以观察到亚段以上的气管、支气管病变,不仅能取得病理上的诊断,还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

4、经皮肺穿刺活组织检查:对周围性肺癌阳性率较高,但可能产生气胸、血胸、穿刺针道肿瘤播散等并发症,且有一定的假阴性。

5、纵隔镜检查:观察并活检气管前、隆突下及两侧支气管淋巴结,确定肺癌是否已转移到肺门和纵隔淋巴结,明确肺癌分期。

6、MRI:观察中心型肺癌与大血管的关系,为是否手术治疗或选择手术方式提供重要的信息。

7、放射性核素肺扫描:阳性率在90%左右。

8、其他检查:胸腔穿刺胸水脱落细胞检查、转移病灶活组织检查、正电子辐射断层成像(PET)扫描,对多种方法检查仍不能明确病变性质,可行胸腔镜检查或剖胸探查。

三、鉴别诊断

1、肺结核。

2、肺部其他肿瘤。

3、肺部炎症。

4、纵隔淋巴肉瘤。【治疗】

一、治疗原则

肺癌主要采取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首选疗法是外科手术。它是肺癌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然而肺癌是一种全身行疾病,单纯手术治疗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必须与化疗、放疗、生物治疗等联合应用。

二、非手术治疗

1、化学治疗。

2、放射治疗。

3、免疫治疗。

4、中医中药治疗。

三、手术治疗

(一)手术原则

1、非小细胞肺癌T1或T2N0M0以根治性手术治疗为主。

2、Ⅱ期和Ⅲ期则应加作手术前后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3、小细胞肺癌采用化疗→手术→化疗,化疗→放疗→手术→化疗,或化疗→放疗→化疗,以及附加预防性全脑照射等综合治疗。

(二)术式选择

1、肺叶切除术:适用于病变局限于一个肺叶内的肺癌,是目前肺癌外科治疗的首选手术方式,多用于周围型肺癌。包括双叶肺切除及袖式肺叶切除术。

2、全肺切除术:当肺叶切除术达不到对肿瘤的根治切除,病人又能耐受全肺切除时采用,多用于中心型肺癌。

3、扩大肺切除术,对侵犯胸膜,胸壁,心包,大血管及其它邻近器官组织者可行扩大肺切除术。

4、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肺切除术。

(三)术前准备

1、血、尿、粪常规。

2、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输血前检查,凝血四项。

3、心电图、血气、肺功能。

4、头颅和上腹部CT.5、全身骨扫描。

第六章

气 胸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钝性或穿透性胸部外伤史。

2.闭合性气胸:根据胸膜腔内积气的量与速度,轻者病人可无症状,重者有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发现伤侧胸廓饱满,呼吸动度降低,气管向健侧移位,伤侧胸部叩诊呈鼓音,呼吸音降低或消失。

3.开放性气胸:明显的呼吸困难、鼻翼扇动、口唇发绀、颈静脉怒张。伤侧胸壁可见伴有气体进出胸腔发出吸吮样声音的伤口,称为胸部吸吮伤口。气管向健侧移位,伤侧胸部叩诊鼓音,呼吸音消失,严重者伴有休克。

4.张力性气胸:严重或极度呼吸困难、烦躁、意识障碍、大汗淋漓、发绀;不少病人尚有脉细快,血压降低等循环障碍表现。气管明显移向健侧,颈静脉怒张,皮下气肿。伤侧胸部饱满,叩诊呈鼓音,呼吸音消失。

二、辅助检查

1.闭合性气胸:胸部X线检查可显示不同程度的肺萎陷和胸膜腔积气,伴有胸腔积液时可见气液平面。

2.开放性气胸:胸部X线检查可见伤侧胸腔大量积气,肺萎陷,纵隔移向健侧。

3.张力性气胸:胸腔穿刺有高压气体外推针筒芯。胸部X线检查显示胸腔大量积气,肺完全萎陷、纵隔移位,并有纵隔气肿和皮下气肿征象。【治疗】、一、治疗原则

吸氧,抗感染,开放性气胸立即变为闭合性气胸,胸膜腔穿刺术或闭式胸腔引流术。

二、非手术治疗

1.少量气胸可在1—2周内自行吸收。

2.吸氧,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给予抗生素,鼓励病人咳嗽排痰,预防感染。

三、手术治疗

(一)手术指征

闭合性中、大量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

(二)术式选择

1.闭合性气胸:中、大量气胸行胸膜腔穿刺术或闭式胸腔引流术,促使肺尽早膨胀。

2.开放性气胸:急救处理要点为将开放性气胸立即变为闭合性气胸。清创、缝合胸壁伤口,并做闭式胸腔引流。如疑有胸腔内脏器损伤或进行性出血,则需行开胸探查术。

3.张力性气胸:入院前或院内急救为迅速使用粗针头穿刺胸膜腔减压,并外接单向活瓣装置;安置闭式胸腔引流,持续漏气而肺难以膨胀时需考虑开胸探查术。

(三)术前准备 1.血、尿、粪常规。

2.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输血前检查、凝血四项。3.心电图。

4.血气、肺功能(必要时).第七章

血 胸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胸部外伤史。

2.少量血胸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3.中、大量血胸: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或末梢血管充盈不良等低容量休克表现;有呼吸急促、肋间隙饱满、气管向健侧移位、伤侧叩诊浊音和呼吸音减低等胸腔积液的临床表现。

二、辅助检查

1.胸部X线:胸腔积液或液气胸。2.诊断性胸膜腔穿刺抽出不凝血可确诊。

三、鉴别诊断 1.血性胸水。2.自发性血胸。【治疗】

一、治疗原则

及时排出积血,促使肺复张,改善呼吸功能;抗休克;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二、非手术治疗

抗感染,休克者抗休克治疗。

三、手术治疗

(一)手术指证

非进行性血胸,进行性血胸,凝固性血胸,感染性血胸。

(二)术式选择

1.非进行性血胸:胸腔穿刺或闭式胸腔引流术,及时排出积血。2.进行性血胸:一旦确诊应及时开胸探查手术止血。

3.凝固性血胸:应待伤员情况稳定后尽早手术,清除血块,并剥除胸膜表面血凝块机化而形成的包膜。

4.感染性血胸:改善胸腔引流,排尽感染性积血积脓。若效果不佳或非复张不良,应尽早手术清除感染性积血,剥离脓性纤维膜。

(三)术前准备 1.血、尿、粪常规。

2.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输血前检查、凝血四项。3.心电图。

4.血气、肺功能(必要时)。

第八章 胸腔闭式引流术

【适应症】

1.气胸、血胸、或脓胸需要持续排气、排血或排脓者。2.适应症切开胸膜腔者。【注意事项】

1.排液应置于腋中线第七或第八肋间,排气位置于第二肋间锁骨中线外侧1—2厘米。

2.引流瓶水平面应低于胸腔引流管出口平面60厘米,以防引流瓶中液体吸入胸腔。

3.病员清醒,血压平稳后应半卧位,利于引流。

4.应保持引流管通畅,常见的阻塞原因有:(1)纤维素团,凝血块。(2)引流管扭曲。(3)肺扩张堵塞管孔。

5.应经常挤管:一般应两小时挤压胸管一次,保持引流通畅。6.置管后24—72小时,若无液体或空气逸出,肺扩张满意者可拔管。7.准确记录引流量及性质,需长时间置引流管者,注意防止感染。【操作要点】

1.安放引流管位置正确后,局部麻醉;局麻后随及将针头刺入胸腔,可进一步肯定液或气体部位。

2.于选定部位之肋上缘刺口,用中号血管钳穿透肌层,经肋间如胸腔,撑开血管钳,扩大创口。

3.选择好引流管,用血管钳纵行夹持管的前端,经胸壁切口送入胸腔内。4.切口缝合1—2针,并将引流管固定于胸壁上,连接水封瓶,即有液体或气体引入瓶内。

第四篇:急诊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完成稿)

急诊科诊疗常规

2011年4月

第一章

急诊症状鉴别常规

第一节

心脏骤停

【临床表现】(一)基本表现

1.发病或受伤后24小时内心脏停搏。2.意识突然丧失。

3.大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摸不到搏动。4.呼吸停止或抽搐样呼吸。

(1)将面部贴近患者的鼻部,感觉呼吸时气流。(2)听病人是否有呼吸声。(3)看胸廓有无起伏。5.瞳孔散大固定。

(1)常于停搏后45秒才出现瞳孔散大。(2)1~2分钟后才出现瞳孔固定。(3)部分在心脏骤停后无瞳孔散大。(4)不能作为早期诊断依据。6.全身发绀

7.心电图表现为心室颤动、无脉有电活动或心室停搏(二)问诊要点

1.不适宜花时间详细询问病史。2.扼要询问目击者:

(1)发作到就诊时间。

(2)患者发作前症状,当时所处环境。

(3)有无外伤史。

(4)心脏病史。

(5)药物、化学品中毒史。

【院前处理】

1.就地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2.A(airway):保持气道通畅。3.B(breath):建立人工呼吸。4.c(circulation):建立人工循环。5.有条件场地使用体外自动除颤器。

急诊科诊疗常规

6.及时呼救,转运至最近医院。7.建立静脉通路。8.心电图,心电监护。

【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

1.意识突然丧失。

2.大动脉(颈脉和股动脉)摸不到搏动。3.心电图。

(1)心室颤动或扑动、持续性心动过速。(2)电机械分离。(3)心室停搏。

4.根据前两项即可作出临床诊断(二)鉴别诊断

急性意识障碍(有脉搏):(1)晕厥。(2)虚脱。

(3)急性脑血管病。(4)低血糖。

(5)急性气道阻塞。(6)头部创伤。

【急诊治疗】(一)基本处理

1.基础生命支持直至恢复自主呼吸循环

(1)基础生命支持包括识别心脏骤停、心脏事件、卒中、气道异物梗阻,心肺复苏和体外自动除颤器使用。

(2)A:保持气道通畅:

①人工或吸引器清除呼吸道异物(如义齿、呕吐物); ②怀疑为气道异物可采用l~emilich手法排除;

③患者取仰卧位,前额用力加压,头后仰,提高颏部,使下颌尖、耳垂与平地成垂直;④气管内插管,或食管气管联合式导气管、喉罩; ⑤必要时环甲膜穿刺、气管切开。(3)B:人工呼吸:

①最简单是口对口人工呼吸,尤其在院外;

②在抢救室气管插管前简易呼吸器(球囊一面罩)人工呼吸;

③无论何种人工呼吸(口对f1、口对面罩、球囊一面罩、球囊对高级气道)均应吹气1秒以上,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人并使胸廓有明显的提高;

④迅速气管插管后用呼吸机机械通气。(4)C:建立人工循环(胸外按压):

①胸前区拳击:20~25 cm高度向胸骨中下l/3交界处捶击,拳击仅限l~2次。3组病例研究表明室颤或无脉性室速时胸前区拳击可转复,但如室速转为室颤、完全性传房室导阻滞、心室停搏等情况下不能胸前区拳击。鉴于较少益处和潜在危险,目前不推推荐也不反对。

②胸外按压方按压部位应在胸部正中.胸骨的下半部,两乳头之间,即掌放在胸部正 2

急诊科诊疗常规

中,双乳头之间的胸骨上,另一只手重叠压背上。肘关节伸直,借助身体之力向下按压。

③要求按压而有力,使胸骨下陷4~5cm左右,胸骨下压时间及松开基本相等,放松时手掌不能离开胸壁。保证胸廓充分回胸外按压间歇最短化。

④用力按压、快速按压原则(每分压频率100次)。⑤要耐心持续按压,直到脉搏和血压均正常。

⑥因抢救需要停止按压时,不要超过15~60秒。建议所有年龄段的病人(新生儿除外)CPR时按压/通气为30:2,目的在于提供更长时间不问断胸外按压。

2.建立静脉通路。

1)心室颤动

(1).室颤持续则连续三次电击:能量递增为200、200~300、360J,其间电极板不离开皮肤。若电击后心电图出现有组织电活动或呈直线则不必再电击。

(2).开放气道或气管插管。

(3).便携式呼吸器人工呼吸。

(4).标准胸外按压。

(5).开放静脉通道,静脉注射肾上腺素lmg/次,每3~5分钟 l次。

(6).持续心电监护

(7).可酌情应用胺碘酮150~300mg、利多卡因1.0~1.5mg/kg、硫酸镁1~2g。电击、给药、按压循环进行。

2)无脉搏电活动(PEA)和心脏停搏

1.开放气道或气管插管。

2.便携式呼吸器人工呼吸。

3.标准胸外按压。

4.开放静脉通道,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次或静脉注射阿托品lmg。

5.持续心电监测。

注意点

每次给药后静脉注射0.9%盐水20m1,抬高注射肢体20°~30°数秒钟,以加快药物到达中心循环,并不间断胸外心脏按压。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可以气管内给药,剂量加倍,用10ml生理盐水稀释后注人气管,然后立即用力挤压气囊3至5次。

3.心电监护

【住院指征】

1.自主循环恢复。

2.收入冠心病监护病房或加强医疗科。【出院指征】

不考虑从急诊室出院

第二节

【临床表现】(一)基本表现 1.低血压

(1)成人舷动脉收缩压低于90mmHg。(2)或较基础血压降低30mmHg以上。

急诊科诊疗常规

(3)脉压减小。

2.生命体征性改变

(1)仰卧位无低血压,但怀疑存在休克时。(2)改变体位后3~5min测量脉搏、血压。(3)收缩压下降超过10~20mmHg。(4)伴脉搏增加超过15次/分。(5)患者感头昏不适。3.组织灌注不足表现(1)肢端湿冷。

(2)皮肤苍白或发绀。

(3)外周脉搏搏动未扪及或细弱。(4)烦躁不安,易激惹。(5)神志淡漠,嗜睡,昏迷。(6)尿量减少或无尿。4交感神经兴奋

(1)精神紧张,焦虑。(2)过度换气。

(3)大汗。

(二)各类休克临床表现

1.心源性休克

(1)心前区疼痛。

(2)牙痛,肩关节痛,上腹痛。

(3)呼吸困难及急促。

(4)颈静脉怒张。

(5)肺部咿音。

(6)心动过速,奔马律,心脏杂音,收缩期喀喇音。

(7)恶心、呕吐。

2.感染性休克

(1)发热或低体温。

(2)呼吸浅速。

(3)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

(4)感染病灶表现。3.出血性休克(1)血容量丢失

1)轻度失血(丢失血容量15%):焦虑,心动过速,脉压增大。

2)中度失血(丢失血容量15%~30%):心跳呼吸增快,脉压减小,尿量轻度减少。3)重度失血(丢失血容量30%以上):意识精神状态改变,少尿或无尿。

(2)出血表现 1)呕血,便血。2)咯血。

3)诊断性腹穿见不凝血。4)后穹窿穿剌见不凝血。5)产后出血。

6)大血管穿透性损伤。

急诊科诊疗常规

4.过敏性休克

(1)有接触过敏原病史。(2)突然发病。

(3)皮肤红斑和瘙痒。(4)胸闷,气短。

(5)腹部不定位的隐痛或绞痛。(6)恶心、呕吐,腹泻。(7)二便失禁。

(8)喉头水肿和支气管水肿:呼吸窘迫,发绀。(9)面色苍白,四肢厥冷。(10)脉搏细弱,血压下降。(11)烦躁不安。

(三)休克合并症

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急性肾功能衰竭。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4.急性肝功能衰竭。5.应激性溃疡。6.急性心力衰竭。

(四)问诊要点

1.起病情况,可能诱因。2.现病史。(1)平时血压。(2)心脏病症状。

(3)近期感染性疾病史。(4)昆虫叮咬史。(5)目前用药情况。3.既往史(1)心脏病。(2)高血压病。(3)糖尿病。(4)手术外伤史。(5)吸毒史。(6)既往过敏史。4.女性月经史。【院前处理】

1.心电、血压及血氧监测。2.给高浓度氧。

3.建立大口径静脉通路。

4.意识障碍、呼吸困难者行气管插管。5.如患者无急性心衰表现,给晶体液。

6.对出血性休克患者在出血止住前,院外快速、大量补液有争议。

急诊科诊疗常规

7.过敏性休克患者应立即给予肾上腺素。

8.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建议转运至能开展急诊冠脉介入的医院。【急诊检查】

(一)基本检查

1.血、尿常规。

2.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

3.心肌损伤标志物。

4.动脉血气(有条件者查乳酸水平)。

5.凝血功能(PT,APTT)。

6..ABO血型,Rh因子。

7.心电图。

8.胸部x线检查(床旁)。

9.导尿,记录每小时尿量。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休克诊断要点

1.有典型的临床表现。

2.成人肱动脉收缩压低于90rnmHg,多数为70~80mmHg甚至更低。3.或较基础血压下降30mmHg以上。

4.微循环和组织灌注不足表现。

(二)各型休克的诊断要点(表1—1)

各型休克的诊断要点

休克类型

常见基础疾病

诊断要点

心源性

心肌梗死、心肌

低血压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临床征象(如 休克

病及心律失常等

脉搏细弱、皮肤湿冷),器官镬注不足

(尿量,意识改变)

低血容

大量出血;严重

血容量大量丢失临床病因,休克表现,中 量性

脱水(烧伤、腹

心静脉压下降,血管内补液后动静脉压很 休克

膜炎或肠梗阻

快改善即可诊断

等)

阻塞性

心包填塞

心动过速、血压下降、反常脉、休克

Kussmauls征,查胸部x线、超声心动

图确诊

大面积肺梗塞

诊断较困难.可表现为猝死,核索扫描、肺血管造影有重要诊断价值

分布性

感染性休克

休克的同时具有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休克

局部感染灶及相应体征,分泌物培养确定感染

过敏性休克

除休克外,有接触过敏原史,全身性荨麻

疹,气道梗阻感,咳嗽,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严重者可意识障碍,甚至猝死

急诊科诊疗常规

神经原性休克

类似于低血容量性休克,伴神经系统疾病体

(三)鉴别诊断 1.低血压

(1)慢性低血压。(2)急性低血压 1)休克; 2)晕厥;

3)急性运动性血管麻痹。(3)体位性低血压

1)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 2)继发性直立性低血压; 3)平卧位低血压综合征。(4)晕厥,晕针。(5)昏迷。

(6)虚脱(短暂的循环衰竭)1)使用解热镇痛药物。2)崩漏。3)晕堂。

4)身体虚弱患者受某些因素强烈刺激。(7)用药过量(如快速输入氯化钾)。

【急诊治疗】(一)基本治疗

1.仰卧位,腿部抬高,安静,保暖。2.心电、血压、血氧监测。3.建立大口径静脉通路。

4.考虑深静脉插管,中心静脉压监测。5,保持气道通畅,吸高浓度氧。6.气管插管指征(1)意识障碍。(2)呼吸停止。(3)呼吸道不通畅。

(4)高流量法不能充分氧合。

(5)通气衰竭(急性呼吸性酸中毒)。(6)装有机械夹板的连枷型胸壁。

7.对非心力衰竭患者快速静脉补液。8.出血性休克应紧急止血(压迫、手术)。9.置人尿管,计每小时尿量。

10.根据休克基础病因各专科会诊。

(二)各类休克急诊处理 1.心源性休克

征如四肢瘫痪或截瘫等

急诊科诊疗常规

(1)急性心肌梗死 1)有效镇痛;

2)急诊血运重建(经皮穿刺冠脉成形术,冠脉搭桥术); 3)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导血管活性药物使用);

4)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二尖瓣返流、室间隔穿孔、心脏破裂); 5)心脏外科手术。(2)急性心力衰竭 1)吗啡; 2)速尿;

3)如血压还可以,给予扩血管药物(硝普钠、硝酸甘油)4)显著低血压给予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5)正性肌力药物不作为一线用药。

2.感染性休克

(1)补充晶体液和胶体液。(2)抗感染治疗。(3)脓肿切开引流。(4)必要时手术治疗

1)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 2)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3)脓胸;

4)坏死性肠炎。

(5)去甲肾上腺素和(或)多巴胺。(6)明确并控制感染源。

3.出血性休克

(1)建立两条大口径静脉通路。

(2)交叉配血,尽早输血。

(3)生命垂危患者输入。型血。

(4)凝血功能障碍者,输入凝血因子或新鲜血浆。

(5)血小板低或功能障碍者输血小板。

(6)在不影响其他治疗措施前提下,中心静脉压监测。

(7)临床监测血压、心率、尿量、神志及红细胞比积。

(8)出血病因处理:对补液反应差者,尽早手术治疗或血管造影。

4.过敏性休克

(1)停用和清除过敏原。

(2)保持呼吸道通畅防窒息。

(3)静脉补充等渗液。

(4)肾上腺素(1:1000)0.3~0.5mg,肌肉/皮下注射。

(5)抗过敏药物: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

(6)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或甲基强的松龙。

(7)10%葡萄糖酸钙:10~20ml,静脉注射。

(8)顽固性低血压: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急诊科诊疗常规

5.药物或化学品中毒

(1)如有指征给予洗胃、括性炭。

(2)必要时给予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

(3)阿片类物质:纳洛酮拮抗。

(4)钙离子拮抗剂:补钙。

【留观察指征】

所有患者均直接送人急诊抢救室。

【住院指征】

1.过敏性休克患者

(1)多次注射肾上腺素病情不见好转。(2)高龄身体虚弱患者。(3)心脏病患者。

2.其他各型休克患者。

3.有条件者收人加强医疗科或CCU

【出院指征】

1.一般休克患者不应离院。

2.过敏性休克者满足下列条件者可出院(1)年轻无心脏病患者。(2)观察24h以上。(3)初步治疗很快见效。(4)生命体征平稳。

3.出院后变态反应专科门诊就诊。

4.有条件者继续使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物。

第三节

【临床表现】(一)基本表现

1.患者胸部(从颌部到上腹部)的一种疼痛或不适感。

2.胸痛部位、性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诱因,因疾病不同和患者个体差异而临床表现不同,如:

(1)疼痛部位以胸部为主,但部分患者表现为(左)肩、膊、手、下颌及牙齿疼痛。

(2)性质和严重程度,从胸闷、隐痛到剧烈绞窄样疼痛不等。

(二)可能伴随症状 1.心慌、心悸。

2.呼吸困难和紫绀。3.晕厥。

4.大汗。

5.恶心、呕吐。

急诊科诊疗常规

(三)急诊医师应当识别的危及生命的胸痛及其特点(表1 2)

危及生命的胸痛临床特点

危及生命胸痛的病因学诊断是急诊的重点:

(1)不稳定心绞痛。

(2)急性心肌梗死。

(3)主动脉夹层。

(4)肺栓塞。

(5)张力性气胸。(四)体格检查要点

1.生命体征

比较左右、上下肢血压和脉搏是否对称,呼吸是否窘迫。

2.一般情况

确定患者一般情况是否良好、痛苦或危重,多数患者有焦虑。

3.皮肤黏膜

是否有发绀。胸壁皮肤有无束带状皮疹。

4.颈部气管

是否居中,评价颈静脉压和Kussmul征。

5.胸部

有无触痛及皮下气体。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无干湿啰音。

6.心脏

听诊心率、心脏节律、杂音或病理性心音。

急诊科诊疗常规

7.腹部检查

有无肌卫、触痛,有无肿块,肠鸣音如何。

8.神经系统

注意寻找局灶神经系统体征。(五)问诊要点

1.病史询问对胸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明确诊断和缩小考虑范围)。2.胸痛的特点:(1)发病缓急;

(2)疼痛性质和部位;(3)放射痛特点;(4)持续时间和病程;(5)诱发因素和缓解因素;(6)与体位和呼吸关系;(7)危险因素;

(8)既往史和伴随症状。

3.患者年龄、性别、职业和个人生活习惯。4.心脏和肺部疾病史。5.高血压病史。

6。用药史和药物过敏史。

7.近期外伤,消化性溃疡,脑血管意外病史。8.类似本病史和家族史。

病因

1.潜在致命性疾病(1)不稳定心绞痛。(2)急性心肌梗死。(3)主动脉夹层。(4)肺栓塞。(5)张力性气胸。(6)食管破裂。2.心源性

(1)心绞痛(包括稳定、不稳定及变异型心绞痛)。(2)急性心肌梗死。(3)心包炎。(4)二尖瓣脱垂。(5)主动脉瓣膜狭窄。(6)主动脉夹层。3.非心源性

(1)肺部疾病:白发性和张力性气胸、肺栓塞及胸膜炎等。

(2)消化道疾病:食管破裂、食管炎、食管痉挛、消化性溃疡及胰腺炎等。

(3)其他:剑突、颈部、胸廓和脊柱疾病,胸部创伤、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及带状疱疹等。

(4)心脏神经官能症:除外器质性疾病。

【院前处理】

1.给氧,建立静脉通路,给予硝酸甘油控制疼痛。

急诊科诊疗常规

2. 12导联心电图和心电监护。

3.所有胸痛患者按潜在致命性疾病对待。

5.食管水溶性造影剂X线检查怀疑食管破裂。

【诊断和鉴别诊断】

胸痛患者病因分析和处理思路见图l一3。

【急诊处理】

(一)基本治疗

急诊科诊疗常规

1.主述胸痛患者在明确诊断前分诊至急诊抢救室或胸痛单元。

2.建立静脉通路。

3.充分给氧。

4.心电图血氧及血氧监测。

5.会诊。

(二)支持治疗

1.控制疼痛

(1)如无禁忌证给予硝酸甘油和(或)吗啡。

(2)怀疑消化道疾病考虑尝试给予雷尼替丁或法莫替丁、氢氧化铝凝胶。

2.控制血压和减轻心脏负荷

(1)心得安、美托洛尔。

(2)硝普钠。

(三)病因治疗

1.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或介入治疗。

2.肺栓塞

溶栓治疗

3.张力性气胸

胸腔闭式引流。

4.主动脉夹层或食管破裂

外科手术。【出院指征】

1.急诊处理后尚无统一明确的诊断意见。2.进一步诊断性检查手段急诊尚不具备。3.患心肺疾病危险性高的患者。4.拟诊为心包炎、气胸患者。

5.具有心肌梗死危险因素但症状不典型,ECG正常患者。6.怀疑下列之一者,收入冠心病或重症监护病房。

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食管破裂。【出院指征】

1.心绞痛病情稳定、辅助检查正常且低风险者。2.明确为非致命性胸痛(1)少量气胸。(2)胸膜炎。

(3)骨骼肌肉疾病。(4)带状疱疹。(5)消化性溃疡。

3.对所有急诊科出院胸痛患者,应安排24h内随诊。

第四节

意识障碍及昏迷

【临床表现】

(一)基本表现

1.意识是机体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感知,并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作出有意义的应答,急诊科诊疗常规

应答能力的减退或消失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2.昏迷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

(1)意识障碍,随意运动丧失。

(2)对外界刺激失去正常反应。

(3)但生命征如呼吸、脉搏、血压和体温尚存。

(二)伴随症状

1.剧烈头痛

要考虑脑出血、颅内感染、颅内压升高,尤其是蛛网膜下腔出血。2.低热

要考虑颅内感染、低血糖、黏液性水肿昏迷及酒精中毒等。3.高热

要考虑颅内或全身感染、甲亢危象、药物中毒、下丘脑出血。4.精神症状

脑炎和颞叶癫痫可能。

(三)体格检查要点

1.重点观察

(1)生命体征和气道通畅情况。

(2)有无头部外伤。

(3)有无皮肤、黏膜异常。

1)皮肤淤点、淤斑见于流行性脑膜炎、败血症及血液病等。

2)一氧化碳中毒皮肤呈樱桃色。

3)皮肤潮红

见于感染性疾病及酒精中毒。

(4)呼出气体的气味如何

1)烂苹果味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氨味可能为肝昏迷。

3)尿臭者要考虑尿毒症。

4)大蒜味提示有机磷农药中毒。

2.一般情况良好、痛苦或危重。

3.皮肤有无出血点、黄疸、紫绀,肢体有无针眼(怀疑药物滥用时)。

4.头颅及五官

有无头颅、领面部外伤,瞳孔大小及反应。

5.颈部僵硬程度、克/布氏征、甲状腺大小、颈静脉充盈情况。

6.肺部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有无咿音。

7.心脏心率、心脏节律、杂音或病理性心音。

急诊科诊疗常规

8.腹部是否膨隆、硬度如何、肝脾有无增大、腹水征是否阳性、听诊肠呜音是否亢进、直肠指检,检测大便潜血。

9.神经系统

(1)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如偏瘫、深部腱反射不对称)。

(2)巴宾斯基征。

(3)注意自主运动的出现或消失。

(4)注意对疼痛的反射

1)有无去皮质强直(手臂和肘屈曲,腿伸展)。

2)有无去大脑强直(四肢强直伸展,颈后仰,甚至角弓 反张)。

(四)问诊要点 1.起病形式

(1)急性起病:见于急性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急性药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触电及呼吸循环衰竭等。

(2)亚急性起病:见于代谢性脑病(如尿毒症、肝性脑病、肺性脑病、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等。

(3)逐渐发生:需考虑颅内占位性病变或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等。

(4)反复发作:需考虑肝昏迷、低血糖等。

(5)一过性发作:见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阿-斯综合征等。

2.注意询问创作史。

3.系统疾病史(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肝病、癫痫)

4.药物滥用史,近期药物和食物应用情况。

5.患者被发现时环境状况(如附近有无高压线、室内有无煤气味)。

【病因和主要病理生理改变】

(一)病因

1.器质病变产生局灶性神经病学缺陷和意识障碍

(1)小脑幕上局灶性损害

(2)小脑幕下局灶性损害

1)脑干挤压性损伤。2)大脑出血或梗死。3)大脑脓肿或肿瘤。4)基底动脉瘤。5)脑桥出血。

6)脑干梗死或脱髓鞘。

7)颅后窝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2.弥漫性损伤和代谢障碍(1)内源性损伤

1)脑炎。

2)蛛网膜下腔出血。3)脑震荡、脑挫裂伤。4)癫痫发作后状态。(2)外源性损伤或代谢障碍

1)高温中暑、触电、淹溺。2)严重感染。

急诊科诊疗常规

3)贫血。4)低血糖。5)营养不良。6)肝性脑病。7)肺性脑病。

8)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9)尿毒症。10)急性中毒。

11)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12)体温调节障碍。13)内分泌失调。

在急诊科中毒(如酒精中毒、阿片类物质中毒)和代谢紊乱导致昏迷的病例绝不在少数,典型的病例表现为意识障碍缓慢发作,瞳孔反射正常。

【院前处理】

1.保持气道通畅,给氧。

2.无呕吐和呛咳反射者气管插管。3.测血压、血糖。

4.神经系统查体,记录瞳孔和四肢运动情况。5.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

6.建立静脉通路,如无法快速测得血糖,经验性给葡萄糖。

【急诊检查】

1.指测血糖

快速了解血糖水平,排除低血糖昏迷。

2.全血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血小板计数。

3.血生化

血清电解质(包括血钙)、血尿素氮和肌酐、肝功能。

4.脉搏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气:评估氧合和通气,有无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或酸碱平衡紊乱。

5.检查尿常规、尿糖、尿酮体和细胞。

6.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或缺血时、严重代谢异常时,可有非特异性表现。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病因分析和处理思路

1.意识障碍患者病因分析和处理思路(图1—4)。

急诊科诊疗常规

(二)鉴别诊断

1.心因性无反应

常见于癔病或强烈心因性反应后。患者卧床、对刺激无反应,翻开眼睑可见眼球回避现象,生命体征平稳,暗示疗法有效。

2.紧张性木僵

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吃、不动、不语、不进食、不排尿便,对强

急诊科诊疗常规

烈刺激也无反应。

3.闭锁综合征

患者意识清晰,能理解睁、闭眼活动的示意,感觉和认知完全正常,但面、舌、咽、喉、四肢肌肉均不能活动。多半因桥脑或中脑的皮质脑干束和皮质脊髓柬双侧受

损所致。

4.持续植物状态

临床上最容易与昏迷相混淆。处于植物状态的患者虽然意识丧失,无任何认知功能和运动行为,但能自发睁眼或在刺激下睁眼,可有无目的的眼球跟踪运动,有睡眠一觉醒周期,下丘脑和脑千功能基本完整。病理生理基础为双侧皮层严重受损,但脑于基本完整。

5.脑死亡指全部脑功能不可逆的丧失,包括脑干功能在内。临床上患者无自主呼吸,需人工呼吸器维持通气,一切干反射均消失。其病理基础为全部脑的重要结构和功能受,且不可逆。

【急诊治疗】

(一)基本治疗

1.开放气道、维持呼吸循环功能。

2.患者作呕反射和呛咳反射消失,立即气管插管。

3.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4.对外伤患者要注意保护颈椎。

5.快速检测血糖

如为低血糖予50%葡萄糖40~100ml静脉注射。

6.经验性给予纳洛酮

0.4mg~2mg肌肉或静脉注射。

7.经验性给予维生素Bl

100mg肌肉注射,或溶于100ml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8.会诊

(1)神经外科会诊:怀疑为颅脑外伤或急性脑出血。

(2)神经内科会诊:昏迷病因不明。

(二)支持治疗

1.如临床或影像学提示颅内压升高,有发生脑疝危险者,20%甘露醇0.5~2g/kg静脉滴注,q6~8h。

2.高热患者给予降温,必要时冬眠+物理降温。3.抽搐患者给予安定。

【留观指征】所有急性意识障碍者均应留观。【住院指征】

1.昏迷患者一般需住院治疗。2.下列患者可能例外(1)癔病发作患者。(2)低血糖昏迷患者。(3)癫痫发作后患者。(4)类阿片物质中毒患者。

【出院指征】

1.低血糖昏迷患者

(1)治疗后意识障碍迅速恢复。(2)内分泌科门诊随诊。

2.癔病发作患者

精神卫生专科医师评估后可离开急诊。

急诊科诊疗常规

3.类阿片物质中毒患者(1)经治疗后毒性反应消失。

(2)最后一次给予纳洛酮后观察4~6h以上。(3)出院前应告知患者有关滥用药物的害处。(4)给予一定的建议和劝告。

第五节

【临床表现】(一)抽搐表现形式

1.惊厥

全身或局部骨骼肌强直性和阵孪性抽搐(1)俗称“抽风”,中医谓“惊风”。(2)常伴意识障碍。(3)局限性癫痫发作。(4)癫痫大发作。(5)癫痫持续状态。

2.强直性抽搐

肌肉强直性收缩(1)癫痫大发作强直期。(2)手足抽搦症。(3)破伤风角弓反张。

3.肌阵挛

短暂快速触电样肌肉重复收缩(1)肌阵挛性癫痫。(2)延髓、小脑病变。(3)面肌阵挛。(4)多发性肌阵挛。4.习惯性抽搐

(1)快速、重复、刻板的不随意运动。(2)眨眼、蹙额、耸肩等动作。5.癔症性抽搐。

6.其他还包括震颤、舞蹈动作及共济失调等不随意运动。

(二)伴隧症状 1.先兆症状。2.头痛。3.意识丧失。4.精神症状。

5.发绀,呼吸暂停。6.大小便失禁。7.舌咬伤。

(三)体格检查要点

1.生命体征

体温、呼吸、脉搏、血压。

2.一般情况

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

3.皮肤

黄疸,发绀,瘀斑。

4.头颅/五官 外伤,瞳孔大小反应,视乳头水肿,口腔舌咬伤,牙龈肿大。

急诊科诊疗常规

5.颈部

颈部损伤,脑膜刺激征。

6.肺部

呼吸音,干鸣音,湿啰音。

7.心脏

心率,节律,奔马律,杂音。

8.四肢

瘀斑,变形,压痛,捻发音,肩关节脱位。

9.神经系统

意识状态,视觉,听觉,步态,局灶神经系统体征。

(四)问诊要点

1.目击者描述在抽搐发作前患者的行为。

2.抽搐发作现场环境(应激、高热)。

3.抽搐时局部特征,持续时间。4.既往癫痫病史。

5.神经病学损害(外伤史,脑血管意外史)。6.服药史,饮酒史.药物滥用史。7.药物过敏史。8.感染性疾病史。【病因】

(一)急性抽搐常见原因 1中枢神经系统异常(1)原发性癫痫。(2)颅脑外伤。(3)脑血管意外。(4)颅内占位病变。(5)脑水肿。

(6)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代谢和系统性疾病(1)低氧血症。(2)脑灌注下降 1)出血性休克。2)严重心律失常。3)急性心肌梗死。4)夹层动脉瘤。(3)维生素D缺乏。(4)甲状旁腺功能减退。(5)低钠血症和高钠血症。(6)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7)低血糖。(8)血高渗透压。(9)尿毒症脑病。(10)肝性脑病。

(11)急性药物和化学品中毒。(12)酒精等戒断症状。(13)高热(感染,中暑)。(14)破伤风。

【院前处理】

急诊科诊疗常规

1.注意患者生命体征。

2.解开患者衣扣,以免影响呼吸。

3.纱布或压舌板外裹纱布放置在上下磨牙间。

4.清理口腔呕吐物、内分秘物、假牙。

5.必要时气管插管,人工呼吸。

6.吸氧,有条件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监测。

7.给予建立静脉通路,心电图。

8.高热患者物理降温。

【急诊检查】

1.既往无癫痫病史

(1)电解质(包括钙、镁离子水平)。

(2)指血血糖测试。

(3)心电图。

(4)根据临床作相应病因学检查。

2.有癫痫病史

(1)指血血糖测试。

(2)抗癫痫药物血药水平。【病因分析思路和鉴别诊断】(一)病因分析和处理思路(图l一5)(二)鉴别诊断 1.昏厥。

2.癔病,过度通气综合征。3.阿一斯综合征。【急诊治疗】(一)基本治疗

1.触摸大动脉搏动,心电监测(1)除外心脏骤停等致命性病变。(2)如大动脉搏动消失,行心肺复苏。2.监测血压

(1)建立静脉通路。

(2)除外休克和体位性低血压。(3)生理盐水纠正低血容量。3.保护气道,监测血氧(1)除外呼吸衰竭、窒息。

(2)患者头偏向一侧,有条件医院置人鼻导气管。(3)必要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4.测量体温

(1)除外高热惊厥。(2)除外低体温。5.指测血糖

急诊科诊疗常规

(1)低血糖者给予50%葡萄糖50ml缓慢静推。

(2)如患者存在营养不良同时给予维生素Bl 100mg,静脉注射。6.防止进一步损伤。7.神经内科会诊。(二)抗惊厥治疗

1.急诊紧急处理对象(1)癫痫持续状态。

(2)反复无显著特点的惊厥性癫痫。2.首选药物:安定(1)5~l0mg,静推;

(2)仅在患者抽搐发作时给予;(3)优点:起效快,半衰期短;

(4)缺点:呼吸抑制,心动过缓,低血压危险。3.苯巴比妥(鲁米那)(1)100~200mg,肌注;(2)必要时4~6 h重复一次。4.其他备选药物

急诊科诊疗常规

(1)丙戊酸钠。(2)苯妥因钠。(3)氯硝安定。(三)病因治疗 见相关诊疗常规

【留观指征】

1.不明原因抽搐需留观。

2.原发癫痫患者留观时间尚无定论。【住院指征】

1.首发癫痫患者。2.癫痫持续状态。

3.正在服用癫痫药或停药时发生癫痫。4.抽搐伴发热和意识障碍。

5.基础疾病需要住院(如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先兆子痫、严重低氧血症、低血糖、低钠血症、阡斯综合征和酒精戒断症)。【出院指征】

1.原发性癫痫症状得到控制,有门诊随诊条件。2.症状性癫痫症状得到控制,基础疾病无需住院。3.出院时有亲友陪同。4.密切随访1周。

5.告戒患者避免游泳、驾驶、需操作机器或工具的危险工作及高李作业等,直到患者病情稳定,得到随诊的转科医师同意。

第六节 呼吸困难

【临床表现】(一)基本表现

1.气短,呼吸气不够的感觉。2.呼吸急促。3.呼吸费力。4.喘鸣。5.呼吸窘迫。6.窒息感。

(二)可能伴随症状 1.发热。2.出汗。3.发绀。4.声音嘶哑。5.吞咽困难。6.咳嗽,咳痰。7.水肿。

8.焦虑不安,头痛。

9.定向力障碍,烦躁,易怒。

急诊科诊疗常规

10.嗜睡,昏迷。(三)体格检查要点

1.生命体征

体温、呼吸、脉搏、血压。2.一般情况

意识,语言交流能力。3.皮肤

皮疹,瘀点瘀斑,发绀。4.头颅/五官 创伤、烧伤特征。

5.颈部

喘鸣,颈静脉怒张,气管位置不正常。6.肺部

(1)呼吸运动特点。(2)三凹征。(3)喘鸣音。(4)呼吸音。

(5)肺部干湿咿音。(6)胸膜摩擦音。

7.心脏

心率,奔马律,杂音。

8.腹部

腹水、腹部脂肪对呼吸影响。9.四肢

水肿,杵状指。

10.神经系统

意识状态,局灶体征。(四)问诊要点 1.感染病史。

2.肺部疾病史(COPD,哮喘)。

3.心脏病史(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衰)。4.外伤史(骨折,胸部创伤)。5.吸人烟雾、毒气史。6.下肢静脉血栓塞。7.用药史,药物过敏史。【常见病因】 1.生理性

剧烈运动。吸人高浓度二氧化碳。进人低氧浓度空间。高原反应。水下长时间潜水。2.肺源性

肺炎,支气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部肿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肺损伤,肺水肿。肺间质病变。肺血管病变(如肺栓塞,肺动脉高压)。胸廓变形。胸腔积液,气胸。吸人毒性物质致急性肺损伤。3.心脏源性

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包填塞。心内分流。4.上呼吸道梗阻

气管异物。会厌炎。喉气管支气管炎。咽后脓肿。过敏。遗传性血管性水肿。5.血液循环源性

大出血。严重贫血。6.化学性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也有心衰、肺水肿成分)。代谢性酸中毒。7.神经肌肉病变

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脊髓炎。重症肌无力。大脑损伤。8.精神源性

急诊科诊疗常规

过度通气综合征。叹息样呼吸。

【院前处理】

1.注意患者生命体征。

2.吸氧,有条件者作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3.给予建立静脉通路,心电图。4.必要时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急诊检查】(一)基本检查

动脉血气分析。电解质,肾功能,血糖。胸部x线片。(二)备选检查

血常规(全血细胞计数),尿常规,痰涂片,血、痰、血培养,毒理学分析,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部x线片,纤维喉镜,间接喉镜,支气管镜,肺功能测定,胸部高分辨CT。

【病因分析思路】急诊处理思路和病因分析见图1-5。

【急诊治疗】(一)基本治疗

1.保证气道通畅。

2.给高浓度氧(COPD除外)。3.气管插管,机械通气(1)严重呼吸困难。(2)呼吸衰竭。(3)窒息。(4)呼吸停止。

4.心电、血压、血氧监测。

5.大动脉搏动消失、意识丧失者行心肺复苏。6.建立静脉通路,生理盐水纠正低血压状态。(二)病因治疗 1.急性心力衰竭

(1)急性左心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失代偿。(2)速尿。

(3)硝酸甘油,硝普钠。(4)吗啡。

2.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1)扩张支气管:氨茶碱,β受体兴奋剂。(2)糖皮质激素:甲强龙,琥珀酸氢考等。(3)抗感染。

1)有感染病学证据。2)高龄。

3)危重病患者。

3.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给氧,必要时机械通气。(2)去除诱因。

急诊科诊疗常规

4.社区获得性肺炎,吸人性肺炎

急诊科诊疗常规

(1)给氧,必要时机械通气。(2)抗感染治疗。5.胸腔积液 胸腔穿刺: 1)缓解症状。2)明确病因。6.张力性气胸(1)胸腔穿刺抽气。(2)胸腔闭式引流。(3)胸外科会诊。7.气道异物

(1)手法解除气道梗阻。

(2)必要时环甲膜穿刺,气管切开。(3)耳鼻喉科会诊。

8.过敏反应,遗传性血管性水肿(1)肾上腺素。(2)糖皮质激素。(3)组胺受体阻滞剂。9.神经肌肉疾病

(1)给氧,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2)注意呼吸道管理。(3)病因治疗。【留观察指征】

1.需静脉补液,抗感染治疗患者。2.不明原因呼吸困难患者。3.症状持续不缓解者。【住院指征】

1.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患者。2.心脏,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3.基础疾病需要住院。【出院指征】

1.生命体征稳定。2.不需要吸氧。

3.气道异物梗阻解除,无并发症。4.呼吸困难原因明确,无需住院。

第七节

急性腹痛

【临床表现】

(一)基本症状

腹痛起始时问;疼痛过程,进展情况;疼痛程度;放射痛;疼痛起始部位.转移;疼痛性质为持续性、间断性、逐渐减轻/加重,锐痛钝痛及绞痛;疼痛影响因素;疼痛与呕吐关系如疼痛先于呕吐.提示有外科指征。(二)伴随症状

急诊科诊疗常规

1.发热,寒战。2.恶心,呕吐。

3.食欲不振,厌食,厌油,体重下降。4.腹泻,便秘。

5.便闭,腹胀(肛门8h以上不排气、排便提示有梗阻)。6.呕血,便血,黑便。7.腰痛,血尿,排尿困难。

8.阴道出血,停经,月经不规则。9.黄疸,皮疹。

10.肩部疼痛,胸痛,睾丸痛。(三)体格检查要点

1.诊断未明时应反复查体。

2.生命体征

体温、血压(低血压提示病情非常严重)、脉搏,改变体位后生命体征变化。3.一般情况

病容,面色,意识,营养状况,体位。4.皮肤巩膜

黄染,脱水情况。5.颈部

淋巴结,颈静脉。6.肺部

呼吸音,胸膜摩擦音。

7.心脏

心率,节律,杂音,心包摩擦音。8.腹部

(1)望诊:疤痕,外伤,静脉曲张,皮纹瘀斑,腹型。

(2)听诊:四个象限听肠鸣音(是否高调气过水声,是否消失),振水音,血管杂音。

(3)叩诊:腹水征,叩诊音,肾区叩痛。

(4)触诊:腹壁压痛,肌卫,反跳痛,肿块,肝脾大小。

(5)特殊体征:麦氏点压痛,Murphy’s征,腰大肌征,闭孔肌征。9.肛诊

有无包块,压痛,退出指套有无带血。

10.盆腔(下腹痛女性常规检查)

宫颈分泌物、触痛,子宫附件压痛。11.四肢

水肿,紫绀,活动度。

(四)问诊要点

1.疼痛特点,伴随症状。2.意识状况,叙述症状能力。3.最近排便,排尿情况。

4.最近进食情况,胃肠功能状态。5.女性月经史。

6.用药史(如激素、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7.既往手术史,外伤史,类似发作史,家族史。8.询问系统病史

(1)心血管病史: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

(2)肺部疾病史: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

(3)胃肠道疾病史:消化性溃疡,肝硬化,胆石症,炎性肠病,既往内窥镜、放射线检查结果。

(4)泌尿系疾病史:肾衰,肾结石。

(5)其他:糖尿病酮症,脑血管意外,肿瘤病史。

【常见病因】

急诊科诊疗常规

(一)病因

1右上腹

胆囊炎,胆管炎;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炎症);胃炎;胰腺炎;肝炎,肝脓肿,肝淤血,肝肿大;膈下脓肿;肺炎,胸膜炎;肾绞痛,肾结石,肾盂肾炎;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包炎。

2.左上腹

消化性溃疡;胃炎;胰腺炎;脾脏肿大,破裂,梗塞;膈下脓肿;肺炎,胸膜炎;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包炎;肾绞痛。肾结石,肾盂肾炎;缺血性结肠炎;肠梗阻。

3.右下腹

阑尾炎;盆腔炎性病变;宫外孕,黄体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流产,子宫内膜异位;尿路感染,结石;结肠肿瘤,炎性肠病;憩室炎。

4.左下腹

憩室炎;盆腔炎性疾病;宫外孕,黄体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流产,子宫内 膜异位;尿路感染,结石;肠梗阻;腹主动脉瘤;炎性肠病,结肠肿瘤;粪便嵌塞。

5.弥漫性

腹膜炎;胰腺炎;肠梗阻;阑尾炎;肠系膜缺血/栓塞;十二指肠穿孔;急性胃肠炎;炎性肠病;腹主动脉瘤;急性尿潴留;中毒性盆腔炎疾病;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院前处理】

1.注意患者生命体征。2.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1)心电图,必要时心电监护。(2)血流动力学监测。【急诊检查】(一)基本检查

1.血常规(尤其是白细胞计数和分类)。2.尿常规。

3.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4心电图

(1)>40岁。

(2)冠心病高危人群。

(二)备选检查

1.可能需要手术或输血者(1)凝血功能。(2)乙肝表面抗原。(3)HlV抗体。

(4)ABO血型和Rh因子。(5)交叉配血。

2.淀粉酶和脂肪酶

怀疑胰腺病变。3.心肌损伤标志物

怀疑急性心肌梗死。4.妊娠免疫试验

育龄妇女下腹痛。

5.动脉血气

呼吸困难和怀疑酸碱平衡紊乱者。6.鼻胃管

有上消化道出血、肠梗阻表现者。7.胸部x线

除外肺炎、膈下游离气体。

8.立位和仰卧位腹平片:急腹症,肠梗阻患者。

急诊科诊疗常规

9.腹部超声和盆腔超声(1)胆道疾病诊断。

(2)胰腺、肝脏、肾脏疾病诊断。

(3)腔内积液(腹水,宫外孕、动脉瘤破裂)诊断。(4)异位妊娠。

(5)卵巢囊肿,肿瘤,蒂扭转。10.腹部CT和增强CT(1)怀疑血管损伤,腹主动脉病变。(2)怀疑肠道和腹腔内出血。(3)怀疑肝脾破裂。

11.其他

静脉肾盂造影,血管造影,消化道内窥镜,钡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病因分析和处理思路(图1—7)

(二)鉴别诊断

急诊科诊疗常规

1.胸部疾病

(1)急性心肌梗死。(2)急性心包炎。(3)肋问神经痛。(4)胸膜炎。

2.中毒和代谢障碍性疾病

铅中毒,铊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低钠血症,低钙血症;尿毒症;血卟啉病。3.变态反应和结缔组织疾病

(1)过敏性紫癜。

(2)系统性红斑狼疮。

(3)结节性多动脉炎。4.神经和精神疾病

(1)腹型癫痫。

(2)胃肠神经官能症。

【急诊治疗】

(一)基本治疗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2.建立静脉通路。3.做好术前准备。

4.考虑肠梗阻,或拟行剖腹探查:置人鼻胃管,胃肠减压。5.怀疑急腹症时请外科医师会诊

(1)腹膜刺激征(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板状腹)。(2)麦氏点压痛、反跳痛。

(3)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4)肠梗阻。

(5)怀疑肠缺血。

(6)胆石症,胆囊炎。(7)肾结石

(8)血性腹水。

(9)外伤后腹痛。

(10)怀疑宫外孕。

6.除外外科疾病前需禁食。

(二)支持治疗 1.麻醉镇痛剂

(1)应用前请外科医师会诊。

(2)传统认为避免掩盖病情,诊断明确前不主张应用。

(3)现在有医师认为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可考虑使用

1)一旦严重疼痛缓解,患者配合可能更好,可加快腹痛诊断。

2)麻醉剂的副作用可被纳洛酮迅速逆转。2.止吐剂

(1)胃复安。

(2)异丙嗪。3.抗生素

腹膜炎;腹腔空腔脏器穿孔;胆囊炎;胃肠炎;阑尾炎;膈下脓肿。

急诊科诊疗常规

4.备选药物

(1)甲硝唑。

(2)β内酰胺类药物。

(3)喹诺酮类药物。(三)各类病因治疗 1.腹主动脉瘤

(1)特点

1)腹部背部疼痛。2)搏动性腹部肿块。

3)腹部B超和cT明确诊断。

(2)措施

低血压者,立即送手术室。2.主动脉夹层(1)特点

1)主动脉增宽。2)新出现血管杂音。

3)B超,CT,血管造影明确诊断。

(2)措施

如患者出现低血压,新发杂音者手术治疗。3.脾破裂

脾切除或脾缝合术。4.宫外孕

破裂立即外科手术。5.阑尾炎

手术切除阑尾。6.胆囊炎(1)抗生素。

(2)必要时急诊切除胆囊。

(3)如患者病情不稳定放置引流管。7.肠系膜缺血(1)特点

1)老年,冠心病史。

2)恶心、呕吐,腹泻(或便血)。3)腹痛可进展为腹膜炎。4)腹痛程度与查体不符合。

5)x线示门脉循环区域肠管胀气、积气。6)血管造影可确诊。(2)措施

外科手术。8.肾绞痛(1)特点

1)向背部、腹股沟、睾丸放射痛。2)尿常规:红细胞。

3)x线、B超、cT、静脉肾盂造影可明确诊断。(2)措施

1)静脉补液。2)控制疼痛。

3)如结石不能去除,用碎石术或外科取石术。9.其他疾病见相应章节。【留观指征】

急诊科诊疗常规

1.患者一般情况看起来差。2.不明原因急性腹痛。3.疼痛不易控制。

4.剧烈呕吐,患者不能进食。5.需静脉滴注抗生素。

6.急慢性精神和意识状态改变。

7.出院后因独住、住所偏远等原因无条件密切随诊者。【住院指征】

1.急性腹痛原因不能确诊(1)老年患者。(2)免疫缺陷患者。

(3)年轻患者无法排除潜在严重疾病。

2.生命体征不稳定患者(包括精神和意识状态改变者)。3.有外科手术指征。

4.有低血压,败血症,腹膜炎体征。5.患者不能订服补液。

6.有严重并发症(如糖尿病,高龄患者)。7.基础疾病需要住院。【出院指征】

1.生命体征稳定。2.腹痛原因诊断明确。3.无外科手术指征。4.患者可进食。

5.疼痛缓解,一般情况良好。

6.急性腹痛漏诊率较高,安排患者从急诊出院的决定应慎重。(1)出院前作全面评价(如详细的腹部查体)。(2)患者有密切随诊的条件。

第八节

【临床表现】(一)基本症状

1.头痛发作情况

突发,渐发,慢性反复。2.进展情况

进展,稳定,减轻。

3.严重程度

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剧烈头痛。4.性质

锐痛,钝痛,搏动性头痛。

5.位置

单侧,枕部,面部,额颞部,颈部。6.间期

几分钟,几小时,几天。

7.缓解因素或诱因

劳累,酒精,药物。(二)可能伴随症状

先兆症状(如视觉或其他感觉障碍);发热;恶心,呕吐;眩晕;意识障碍。(三)体格检查要点

1.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

2.心血管:心率,节律,杂音;颞动脉、颞下颌关节触痛。

急诊科诊疗常规

3,头颅:有无外伤。

4.五官:眼(角膜透明度,瞳孔大小和反应,眼外运动,眼底),牙龈,扁桃体,鼻窦。

5.颈部:有无颈部强直。

6.神经系统:意识状态,神经学检查,小脑运动,外周运动,感觉功能。

(四)问诊要点

1.起病情况,头痛部位及性质等。

2.职业,家庭关系,睡眠习惯。

3.既往发作史。

4.外伤,中毒,感染,用药史。【病因和主要病理生理改变】 1.急症病因

(1)感染性病变

脑膜炎、急性化脓性鼻窦炎、急性乳突炎或牙龈炎、颅内脓肿。

(2)牵引性头痛

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脑实质内出血、缺血性脑病、脑肿瘤、高血压急症或紧迫状态、其他引起颅内压升高或严重降低病变。(3)颅外病变

青光眼、颅神经痛、视神经炎、颈部脊髓病变。(4)炎症性病变

颞动脉炎、多发性结节性动脉炎。2.潜在致命性头痛线索(1)新出现剧烈头痛。

(2)有生以来最剧烈的头痛。(3)中老年新发头痛。

(4)突发的“雷鸣样”发作。

(5)劳累、咳嗽、用力大便后加剧。(6)意识或精神状态改变。(7)伴发热或脑膜刺激征。(8)局灶神经系统体征。【院前处理】

1.注意患者生命体征。

2.建立静脉通路。【急诊检查】

(一)基本检查

1.完备病史和神经系统查体。

2.结合病史作相应检查。

(二)备选检查

1.血常规。

2.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动脉血气。

4.血沉(怀疑颞动脉炎)。

5.碳氧血红蛋白(怀疑一氧化碳中毒)。

6.心电图。

7.头颅CT适应证

急诊科诊疗常规

(1)根据病史和查体诊断仍未明确。(2)急性,剧烈头痛或首次发作头痛。(3)晨起反复发作头痛。

(4)咳嗽或用力大便时头痛加重。(5)有局灶神经系统阳性体征。(6)颅内压增高征象。(7)头痛伴顽固性呕吐。(8)头痛伴发热,皮疹。(9)头痛伴脑膜刺激征。(10)意识或精神状态改变。(11)创伤有关的头痛。8.头颅MRI(1)怀疑脑干病变。(2)怀疑后颅凹病变。9.腰椎穿刺

(1)怀疑颅内感染。

(2)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头颅CT阴性。10血管造影(怀疑非偏头痛性血管性头痛)。11.静脉窦造影(怀疑静脉窦炎)。【头痛病因分析】(一)偏头痛

1.有先兆症状(如视觉症状,幻觉)。2.反复发作。

3.单侧,严重,搏动性头痛。4.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5.可有家族史.女性多于男性。(二)紧张性头痛 1.反复发作。

2.双侧,中度.非搏动性头痛。3.有带状紧压或僵硬感。4.压迫头皮可增加疼痛感。(三)丛集性头痛

1.使患者惊醒,无任何先兆。2.反复发作。

3.单侧,剧烈,穿透样疼痛。

4.疼痛部位涉及眼,太阳穴,面,颈部。5.疼痛同侧面部血管扩张。6.眼睑下垂,瞳孔缩小。7.伴流泪,流涕,结膜充血。8.20~45岁,男性多见。(四)其他

1.蛛网膜下腔出血

突发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2.急性硬膜下血肿

精神状态改变,局灶神经系统体征。3.慢性硬膜下血肿

偏瘫,局限癫痫发作。

急诊科诊疗常规

4.硬膜外血肿

外伤史,意识有波动性变化,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进展。5.脑膜炎

发热,脑膜刺激征。

6.颅内占位性病变

醒后头痛,进行性加重,用力大便后加重,失语、偏瘫、视野及意识精神状态等改变。

7.脑脓肿

发热,恶心,呕吐,癫痫发作。8.三叉神经痛

短暂,电击样面部疼痛。

9.眼科疾病(如青光眼)额部或眶上部中至剧烈疼痛,眼内痛,多用视力后加重,结膜充血,眼内压增高。

10.鼻窦炎

额部钝痛或剧痛,晨重晚轻,弯腰或咳嗽时加重,鼻窦压痛。11.颞动脉炎

中老年,剧烈疼痛。头皮动脉变硬和肿胀。

【急诊治疗】

(一)基本治疗

1.密切监测生命体征。2.建立静脉通路。

3.保持气道通畅,吸氧。4.必要时心电监护。

5.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医师会诊。

6.虽然急诊头痛就诊的患者以紧张性和血管性头痛为主,急诊医师首要任务是排除引起头痛的严重病因。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出血,硬膜外血肿,脑肿瘤,脑脓肿,脑膜炎,颞动脉炎,高血压急症,青光眼。(二)头痛急诊处理(1)房间安静,避光。(2)麦角胺类

1)酒石酸麦角胺:0.25~0.5mg,肌注。2)二氢麦角胺:0.5~1mg,肌注。(3)麻醉药

1)杜冷丁:25mg,静推;50~100mg,肌注。2)吗啡:2.5~20mg,静脉、肌肉或皮下注射。(4)吩噻嗪类

1)氯丙嗪:25mg,静脉注射。

2)异丙嗪:25~50mg,静脉注射或肌注。

(5)皮质类固醇激素:地塞米松:4~lOmg,静推。(6)5-羟色胺受体阻滞剂:舒马坦:6~8mg,SQ。(7)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8)止吐药物:胃复安10mg,静推。

【留观指征】

1.症状未获缓解。2.诊断不明剧烈头痛。3.颅脑外伤后头痛。【住院指征】

1.所有急症病因患者。2.器质性病变相关头痛。

急诊科诊疗常规

3.院外难以控制头痛。

4.长期偏头痛,剧烈呕吐,不能进食。5.顽固性呕吐病例。

6.有明确内外科疾病的复杂性头痛。7.颅内感染,占位,出血,血栓。8.下列情况收人监护病房

(1)急性脑血管意外。

(2)颅内压升高。

(3)外伤后剧烈头痛。

(4)颅内感染。

(5)怀疑动脉瘤。

(6)高血压急症。

【出院指征】

1.头痛为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症状缓解后。

2.明确告诫患者及其家属,如头痛加重、精神意识状态改变及神经功能缺陷时回医院。3.神经内科随诊。

第九节 眩 晕

【临床表现】

(一)基本症状

1.眩晕是对实际上不存在的自身或外界运动的幻觉。(1)眩晕常为目眩感觉。

2.周围性眩晕

突发,症状重,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偶数小时,头位变化时症状加重,常伴恶心、呕吐、出汗或听力障碍。

3.中枢性眩晕

渐发,症状轻,持续,不受头位变化影响。

(二)可能伴随症状 1.乏力。

2.空间失定向。3.耳鸣,听力下降。4.恶心,呕吐。

(三)体格检查要点

1.生命体征

直立位和坐位双上肢脉搏,血压。

2.心血管系统

心率,节律,心脏和血管杂音。

3.腹部

肠鸣音,肛门指检(除外出血)。

4.眼

眼震(周围性眩晕:水平或水平旋转性眼震,直视可止住眼震;中枢性眼震:眼震可水平、垂直、旋转,如垂直单侧眼震提示脑干病变,连续,直视止不住眼震),瞳孔.眼底。

5.耳

外耳道,鼓膜,听力。

6.神经系统

颅神经,小脑功能。

(四)问诊要点

1.眩晕发作的特征、时间和身体位置变动关系。

2.伴随症状,如有无意识障碍、头痛及肢体运动障碍。

急诊科诊疗常规

3.药物和化学品中毒史。

4.外伤史。

5.高血压病、颈椎病和长期耳病史。

【病因】

1.外周性眩晕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原因不明,发作与头位有关);急性或慢性中耳炎;美尼尔病(眩晕,耳鸣,听力下降);急性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内耳药物中毒(氨基糖甙类,红霉素,奎宁,水杨酸制剂,速尿);晕动病(乘车船或飞机时发生,罕有眼震);外伤如鼓膜穿孔。

2.中枢性眩晕

听神经瘤(单侧听力下降,耳鸣,颅神经或小脑功能不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粥样硬化;小脑肿瘤,出血,梗塞,脓肿;颅后凹蛛网膜炎;多发性硬化;延髓空洞症;高血压脑病;颞叶癫痫;锁骨下动脉偷漏综合征;外伤:脑震荡,颅底骨折等。3.其他

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中重度贫血;中毒感染性疾病;眼源性眩晕(遮蔽病侧眼球眩晕消失)。

【院前处理】

1.注意患者生命体征。

2.建立静脉通路。

【急诊检查】

(一)基本检查

1.眼震试验:患者从坐位变为仰卧位,快速使头转向一侧,重复使患者头转向另一侧,观察眼球震颤特点及伴随症状。

2.听力评估。

3.血糖,心电图(糖尿病,>45岁患者)。

(二)备选检查

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妊免试验(育龄期妇女);心电图;头颅cT或MRI(怀疑中枢性眩晕、颅内肿瘤及脑外伤时);血管造影(怀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正侧位片(怀疑颈椎病)。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1.明确患者表现为眩晕。

2.区分中枢性眩晕还是周围性眩晕(见症状部分)。

3.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寻找病因线索。

(二)鉴别诊断

1.头昏(患者常把虚弱、眼花、头重脚轻及站立不稳等不适描述为头昏)。

2.晕厥(突然短暂意识丧失。不能自控体位)。

3.糖尿病。

4.甲状腺功能减退。

5.化学品中毒(如酒精)。

6.神经官能症。

【急诊治疗】

(一)基本治疗

1.建立静脉通路。

2.反复剧烈呕吐者,静脉补液。

急诊科诊疗常规

3.保持气道通畅,吸氧。

4.防止意外损伤。

5.有条件者心电监护。

6.各专科医师会诊。

(1)眩晕合并晕厥、昏倒、心慌、胸痛时,心脏内科。

(2)眩晕合并耳鸣、听力丧失时,耳鼻喉科。

(3)眩晕与颈部转动有关时,神经内科与耳鼻喉科。

(4)眩晕与起立、站立姿势有关时,神经内科。

(5)眩晕合并步态不稳、复视、视力模糊时,神经内科。

(二)缓解眩晕症状

1.苯海拉明

25~50mg,肌注或口服,q6h。

2.异丙嗪

12.5mg.肌注或静脉注射,q6h。

3.安定

2.5~10mg,静脉注射或口服,q8h。

4.氟哌利多

止吐、镇静、精神抑制,前庭抑制药;2.5~5mg,肌注或稀释后静脉注射,bid或tid。

(三)明确诊断。对因治疗 【留观指征】

1.症状未缓解或需药物控制症状者。2.颅脑外伤。3.眩晕合并发热。4.中枢性眩晕。

5.各专科医师认为需要。【住院指征】

1.难治性眩晕,伴恶心、呕吐。2.患者因眩晕不能行走。

3.各专科医师认为需要的疾病,如脑血管意外。【出院指征】 1.症状消失。

2.周围性眩晕且病情稳定。

3.首次眩晕发作患者,应专科门诊随诊。

第十节

【临床表现】(一)基本症状 1.急性腹泻(1)起病急骤。

(2)每天排便可达10次以上。(3)粪便量多而稀薄,伴肠鸣音。(4)黏液脓血便。

(5)肠绞痛.里急后重。2.慢性腹泻

(1)起病缓慢,或急性转为慢性,病程两个月以上。

急诊科诊疗常规

(2)每天排便数次。

(3)伴有或不伴有肠绞痛。(4)腹泻与便秘交替。(二)伴随症状 1.脱水。

2.发热和里急后重。3.体重明显减轻。4.皮疹和关节痛。(三)体格检查要点

1生命体征

体温,脉搏,血压。

2.一般体征

脱水,营养状况,淋巴结。

3.皮肤

皮疹,黄疸,结节性红斑,出血倾向。

4,腹部

胀气,包块,压痛。肠鸣音,肛门指检。

5.骨关节

关节肿胀。(四)问诊要点

1.起病情况急性,慢性;伴随症状。

2.腹泻特点次数,量,性状等。

3.流行病学史发病季节,食物污染。

4.既往史

传染病接触史,用药史,过敏反应史,消化 系疾病和糖尿病史。

【病因和主要病理生理改变】

(一)高渗性腹泻

1.高渗性药物:如硫酸镁,甘露醇.山梨醇,乳果糖

2.高渗性食物:乳糖不耐受症

(二)吸收不良性腹泻 1.肠黏膜吸收功能减损。

2.肠黏膜面积减少:如短肠综合征。3.肠黏膜充血:如门脉高压和右心衰竭。4.先天性选择吸收障碍。

(三)分泌性腹泻

1.细菌性肠毒素

如霍乱。

2.内源性促分泌物

如血管活性肠肽、胃泌素、降钙素。3.去污剂和药物

蓖麻油、酚酞、双醋酚汀、芦荟、番泻叶。

(四)渗出性腹泻

1.感染性炎症。

2.缺血性炎症。

3.放射性炎症。

4.炎性肠病

如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

5.肠道肿瘤。

6.食物过敏。

(五)运动性腹泻

L.肠易激综合征。

2.药物性腹泻。

3.类癌综合征。

急诊科诊疗常规

4.甲状腺功能亢进。【院前处理】

1.建立静脉通路。

2.评估脱水程度。

3.老年,心脏病患者ECG。【急诊检查】(一)基本检查 1.血常规。2.便常规。

3.肝、肾功能,电解质。(二)备选检查 1.便培养。

2.便悬滴找霍乱弧菌。3.血、尿淀粉酶。4.心电图。

5.X线钡灌肠和钡餐检查。6.乙状结肠镜。

【腹泻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腹泻诊断

1.大便次数超过3次/d。

2.便量多于200克/d,水分超过粪便总量85%。

(二)急性和慢性腹泻 1.急性腹泻

病程<3周。2.慢性腹泻

病程>3周。

(三)病因分析思路

1.区分急性和慢性腹泻

(1)急性腹泻常见病因;肠道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因素。

(2)慢性腹泻常见原因:肠道感染,非感染性炎症,肿瘤。小肠吸收不良,肠蠕动紊乱。

2.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

(1)感染因素;病毒,细菌,寄生虫,旅行者腹泻。

(2)非感染性因素:炎性肠病.肿瘤,食物中毒等。

3.消化系统疾病还是其他疾病所致。【急诊治疗】

(一)基本治疗

1.建立静脉通路,补液。

2.顽固性,难治性腹泻请消化专科医师会诊。

(二)病因治疗

1.感染性腹泻

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阿莫西林,甲硝唑。

2.乳糖不耐受症和麦胶性乳糜泻

剔除乳糖或麦胶类成分。

3.高渗性腹泻

停食或停用造成高渗的食物或药物。

4.分泌性腹泻

积极口服和静脉补充盐类和葡萄糖溶液。

(三)对症治疗

1止泻药

鞣酸蛋白,次碳酸铋,氢氧化铝凝胶,复方樟脑酊,可待因,复方苯乙哌

急诊科诊疗常规

酊(每片含苯乙哌啶2.5mg和阿托品0.025mg),氯苯哌酰胺(咯派丁胺)。

2.调节肠道菌群

整肠生.培菲康。

3.解痉止痛剂

阿托品、654—2。

4.镇静药

安定、苯巴比妥类。

【留观指征】

1.老年患者。

2.脱水,不能耐受口服补盐液。

【住院指征】

1.非感染性腹泻。

2.严重脱水,不能耐受口服补盐液。

【出院指征】

1.无严重脱水表现的感染性腹泻患者。

2.告诫患者暂不适宜下列工种:食品加工,医护工作,保姆等。

第十一节

恶心与呕吐

【临床表现】

(一)基本症状

1.恶心

引起呕吐冲动的胃内不适感。

2.呕吐

胃反射性强烈收缩,迫使胃内容物急速呕出体外。

(二)伴随症状

1.发热。2.食欲减退。

3.多汗,唾液分泌过多。4.脸色苍白。5.胸痛,心绞痛。6.胸闷,心慌,憋气。7.腹痛,腹胀,腹泻。8.呕血(鲜红,咖啡色)。9.头痛,头昏,眩晕。

(三)体格检查要点

1.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

2.一般情况脱水,体重下降,消瘦,贫血。

3.眼瞳孔.眼震,必要时查眼底。

4.颈颈项强直,克布氏征。

5.心肺呼吸音,心率,节律,杂音。

6.腹部胃型,腹肌紧张,压痛,腹部肿块,肠鸣音。

7.神经系统意识,神经反射,病理征。

(四)问诊要点

1.年龄,性别,女性月经史。2.大小便情况。

3.呕吐特点,呕吐方式(与进食关系,是否为喷射性等),呕吐物特点,伴随症状。4.服药史,化学品接触史。5.询问系统性疾病。

急诊科诊疗常规

6.精神因素,精神状态。【病因】

1.胃肠道及腹腔脏器病变

胃炎,食管炎;消化性溃疡,出血,穿孔;消化系统肿瘤;肠梗阻,肠缺血;细菌性食物中毒;胃肠动力性疾病(如胃轻瘫);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肝炎;阑尾炎;腹膜炎;肾结石;宫外孕;卵巢囊肿蒂扭转。2.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酒精性酮症酸中毒;甲状腺机能亢进、减低,甲亢危象;垂体机能减低,垂体危象;肾上腙皮质机能减低;慢性肾功能衰竭。3.神经系统疾病

脑出血.脑梗塞,脑瘤;脑水肿.脑积水;脑膜炎,脑炎;脑震荡;颅内压增高;严重头痛。4.其他

药物和化学品中毒;急性心肌梗死;眩晕(如美尼尔病、晕动症、内耳炎);眼内压增加(如青光眼);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多食;妊娠;不明原因呕吐。【院前处理】

1.建立静脉通路。

2.老年,伴胸痛,心脏病患者EC=G。【急诊检查】

(一)基本检查 1.血常规。2.便常规。

3.呕吐物性状,潜血试验。

(二)备选检查

1.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2.肝功能与肝炎病毒学指标。3.血尿淀粉酶。4.心肌损伤标志物。5.尿常规。6.大便培养。7.妊娠试验。8.心电图(1)老年。

(2)胸痛,胸闷,气短症状。(3)冠心病高危人群。9.立位腹平片

(1)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2)肠呜音减弱。

(3)外科术后恶心,呕吐,腹痛。10.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11.上消化道内窥镜。12.头颅CT(1)喷射性呕吐。

(2)伴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急诊科诊疗常规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1.病史,临床表现即可诊断。

2.急诊重点是排除潜在危险生命的病因(1)急性心肌梗死。(2)脑血管意外。

(3)宫外孕,卵巢囊肿蒂扭转。(4)胰腺炎,阑尾炎。

(5)胆囊炎,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6)急性重症肝炎。

(7)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8)肠梗阻,肠坏死。(9)消化道出血,穿孔。(10)各种内分泌危象。(11)药物和化学品中毒。(12)急性闭角性青光眼。3.不漏诊呕吐并发症

(1)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2)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

(二)鉴别诊断

1.反胃。

2.咯血。

3.癔病。【急诊治疗】

(一)基本治疗

1.坐位或侧卧位,防止误吸。

2.给氧。

3.建立静脉通路。

4.低血容量患者补充等渗晶体液。

5.难治性呕吐和肠梗阻置人鼻胃管减压。

6.顽固性呕吐消化专科医师会诊。

(二)止吐

1.胃复安

10~20mg,静脉或肌肉注射。

2.异丙嗪

25~50mg,静推或肌注,尤其眩晕,晕动症引起的恶心、呕吐。

3.恩丹西酮,枢复宁,维生素B6。化疗和术后引起的恶心、呕吐。【留观指征】

1.呕吐不能进食。

2.患者有脱水,不耐受口服补盐液。【住院指征】 1.难治性呕吐。

2.顽固性呕吐不能耐受口服补盐液。3.基础疾病需要住院。

4.呕吐并发症,如严重脱水。【出院指征】

急诊科诊疗常规

1.考虑为(非危及生命)溃疡、胃炎所致。2.治疗后恶心,呕吐缓解。3.能口服补液。4.有条件密切随访。

第十二节

【临床表现】

(一)基本表现 1.体温升高

(1)口腔内舌下温度>37.3℃。

(2)直肠内温度(肛温)>37.6℃。

(3)腋温>37℃。

2.发热临床分度(口腔内舌下温度)(1)低热:37.4℃~38℃。

(2)中等度热:38.1℃~39℃。

(3)高热:39.1℃~41℃。

(4)超高热:>4l℃。3.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达数天或数周,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等急性感染性疾病。

(2)弛张热:体温24h内波动达2℃.甚至更多,见于败血症、肺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及恶性组织细胞疾病。

(3)间歇热:隔日或隔三日发热,见于疟疾、局灶性化脓性感染。(4)波状热:见于布鲁氏菌病、恶性淋巴瘤及脂膜炎等。

(5)再发热: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数天,见于回归热、鼠咬热。

(6)不规则热:见于流感、支气管肺炎、败血症及恶性疟等。(二)伴随症状

1.畏寒,寒战,出汗,盗汗。2.食欲减退。

3.全身不适,疲乏。

4.头痛,肌肉酸痛,肌肉痉挛。5.易怒,意识状态改变。

(三)体格检查要点

1.生命体征

体温(最好测直肠温度)、呼吸、脉搏、血压。2.头颅五官

颅脑外伤证据,瞳孔。3.颈部

甲状腺,脑膜刺激征。

4.肺部

呼吸音,Ⅱ罗音,胸膜摩擦音。5.心脏

心率,奔马律,心脏杂音。

6.腹部

腹肌,腹胀,压痛.肠鸣音,肛门指检。

7.皮肤

四肢

淋巴结,皮温,出汗。瘀点瘀斑,肌肉震颤。8.神经系统

意识状态,局灶体征。

(四)问诊要点

1.发热的热型,伴随症状。

急诊科诊疗常规

2.发作前周围环境温度和湿度。

3.服药史:尤其是损害排汗机制、导致肌肉过度活动和响体温调节的药物。4.询问系统疾病史。

【病因】

1.感染性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统感染;肠道感染如菌痢、伤寒等;急性病毒性肝炎;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结核病;疟疾;局部脓肿,蜂窝组织炎;所有感染性疾病均可引起发热。

2.结缔组织和过敏反应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急性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血清病;药物热。3.血液病,恶性肿瘤

急性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疾病;其他肿瘤(如转移癌)。4.组织坏死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胰腺炎;脏器出血,栓塞或血栓形成;大面积烧伤;急性溶血。5.其他

重度脱水;甲亢危象;痛风发作;恶性高热;中枢性高热;中暑。

【院前处理】

].注意患者生命体征。

2.酌情给予建立静脉通路,心电图。

3.为避免掩盖病情,一般发热无需特殊处理。4.高热和超高热患者(1)离开过热环境。

(2)物理降温(酒精、冰袋)。

【急诊检查】(一)基本检查

1.准确,多次测量体温。2.血常规(全血细胞计数)。3.尿常规。

4.胸片(如发热原因不能通过查体明确时)。(二)备选检查

1.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2.血培养。

3.血沉。C-反应蛋白。4.腹部B超。

5.头颅CT和(或)腰椎穿刺

(1)发热合并意识、精神状态改变。(2)发热合并头痛。

【诊断和鉴别诊断】(一)病因分析

急诊科诊疗常规

1.急诊重点

(1)在急性感染性疾病最多见。(2)仍有许多患者发热诊断未明。

(3)急诊重点是尽可能明确诊断和排除下列潜在严重后果疾患

1)败血症。

2)脑膜炎,脑炎。3)急性脑血管意外。4)头部创伤。5)急性心肌梗死。6)恶性高热。7)药物戒断。8)甲亢危象。

9)环境相关发热性疾病。2急性感染件疾病

(1)急性起病,伴或不伴寒战。(2)全身不适,伴肌痛、关节痛。

(3)感染器官系统表现

如咳嗽、咳痰,腹泻,尿频。(4)急性淋巴结或脾脏肿大。

(5)血象

WBC:>10000/mm3或< 4000/mm3。3.药物热

(1)任何药物均可产生药物热。

(2)发热开始于药物治疗后7~l0天。(3)停药后24~72h缓解。

(4)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和嗜酸细胞增多。(5)常见药物

1)青霉素和其他B内酰胺类药物,磺胺类药物,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卡马西平,苯妥英钠,降压药,如硝苯地平,甲基多巴,肼届嚷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卡因,安非他明。4.不明原因发热(FUO)(1)发热3周以上,体温超过38.3℃。(2)在院外检查1周后仍未明确诊断。(3)通常不能在急诊室诊断FUO。

(4)最常见原因为感染和恶性肿瘤,其次为结缔组织疾病。5.环境相关发热性疾病(1)热痉挛。

1)高温下强体力劳动时或稍后发生。2)大肌肉群痛性收缩。

3)体内缺盐,肌肉低钠血症所致。(2)热衰竭

1)高热导致血容量耗竭,脱水。

2)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如头痛,头昏,兴奋。3)胃肠道功能紊乱.如恶心,呕吐,腹泻。4)体温<39℃。(3)热休克

1)过度暴露于湿热环境中。

急诊科诊疗常规

2)高热,体温>40℃,多半无汗。3)中枢神经系统:意识障碍,抽搐。

4)心血管系统:肺水肿,休克,心律失常。5)肝脏系统:肝坏死。

(二)鉴别诊断 1.体温假性升高(1)医源性。

(2)人为造成发热假象。2.生理性体温波动

(1)妇女排卵期,妊娠期。

(2)剧烈运动,饮食,情绪激动因素。(3)突然进入高温环境。

【急诊治疗】(一)基本治疗

1.发热患者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1)高龄患者。

(2)心肌缺血,癫痫发作史患者。(3)孕妇。

(4)体温>40℃。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3.气道呼吸循环支持。

4.建立静脉通路,生理盐水纠正低血压状态。5.心电监护

(1)生命征不稳定。

(2)严重脱水。

(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二)发热处理 1.物理降温

(1)散热:低温环境,解开衣服。

(2)对流:患者置于通风环境。

(3)传导:冰袋。

(4)蒸发:喷射冷雾。

(5)特殊方法:冰水浴,冰水洗胃,冰水腹膜灌洗,体外循环。2.药物降温指征(1)高热惊厥患者。(2)超高热患者。

(3)基础心肺疾病患者。3.备选药物

(1)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2)糖皮质激素。(三)支持治疗 1.抗感染治疗

急诊科诊疗常规

(1)有感染病学证据。

(2)生命体征不稳定,意识障碍。(3)免疫功能抑制者。2.环境相关发热(1)脱离高热环境。(2)口服或静脉补液。

(3)物理降温,如降温过程中出现寒战。可应用安定。【留观指征】

1.高热或超高热患者。2.热抽搐,热衰竭患者。3.下列情况之一者(1)高龄患者。

(2)心肌缺血,癫痫发作史患者。(3)孕妇。【住院指征】

I.生命体征不稳定患者。2.不明原因发热患者。3.热休克患者。4.怀疑药物热患者。

5.发热基础疾病需要住院。【出院指征】

1.生命体征稳定。2.发热原因诊断明确。3.发热病因允许门诊随诊。

第二章

心及血管系统急诊

第一节

急性冠脉综合征

【症状】

1.近期心绞痛发作频繁、剧烈。

2.突发持续剧烈胸痛(心前区为主,常向左或右上肢、下颌、上腹部、后背等放散)。

3.气短。

4.烦躁不安。

5.大汗,皮肤湿冷。

6.面色苍白。

7.恶心呕吐。

8.咳嗽。

9.心悸乏力。

【主要病因及病理生理改变】

急诊科诊疗常规

冠状动脉痉挛或冠状动脉内上斑块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的分支部分或完全梗塞,致使冠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致相应的心肌严重缺血甚至坏死。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心肌缺血性疼痛及神经功能紊乱,冠血管痉挛,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均降低,心功能减退。【主要危险因素】 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② 高血压; ③ 肥胖; ④ 糖尿病; ⑤ 吸烟; ⑥ 高脂血症; ⑦ 其他。【院前处理】 1.吸氧。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3.舒适体位,保持安静。4.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5.止痛

肌注吗啡也可同时肌注阿托品。

6.如为ST段抬高型,且仍处于时间窗内,应给予溶栓治疗。【急诊检查】 1.体格检查

(1)口唇青紫,末梢发绀。

(2)心界增大。

(3)心率多增快,少数可减慢。

(4)心尖区可出现第一心音减弱,第三、四心音奔马律粗糙的收缩期杂音等。

(5)心力衰竭者两肺可闻及湿哕音。

(6)心源性休克者可出现休克相关体征。2.辅助检查

(1)监测:EKG、HR、RR、Sp(X、BP、心肌酶谱、血清心肌特异蛋白、血常规、血沉、尿量及出、凝血时间等。必要时进一步监测CO、CVP、铁合蛋白(IBP)、血糖、电解质等。

(2)12导联EKG。

(3)超声心动图。

(4)床旁胸部正位X片。

(5)有条件时可行冠脉造影。

【诊断】

1.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

(1)冠心病史。

(2)缺血性胸痛≥30分钟。

(3)服硝酸甘油不缓解。

(4)心电图至少2个肢体导联或相邻2个以上的胸前导联,ST段抬高≥0.1mV。

2.ST段不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

(1)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初发劳力性心绞痛或者恶化劳力性心绞痛,可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①胸痛伴sT段压低≥0,05mY,或出现与胸痛相关的T波变化,或倒置T波伪改善;②既往患急性心肌梗死、行pTcA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③既往冠状动脉造影明确了冠心病的诊断;④cTnT或者cTnI增高。

第五篇:普外科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普外科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章

单纯性甲状腺肿 第二章

乳腺癌 第三章

腹外疝 第四章

急性阑尾炎 第五章

肠梗阻

第六章

胃十二直肠疾病

第一节 胃十二指肠溃疡

第二节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第三节

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

第七章

胆囊结石 第八章

肝外胆管结石 第九章

肝脏损伤 第十章

脾破裂 第十一章 结肠癌 第十二章 直肠癌 第十三章 海绵状血管瘤 第十四章 痔

第十五章 下肢静脉曲张

第十六章 技术操作规范—腹膜腔穿刺术

第一章

单纯性甲状腺肿

【病因】 1.碘的缺乏。

2.甲状腺素需要量增高,青春发育期、妊娠期、绝经期。3.甲状腺素合成和分泌障碍。【诊断】

一、临床表现 1.一般无全身症状

2.甲状腺可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在腺体的一侧或两侧可触及单个或多个结节,增长速度慢,并发囊内出血时短期增大较快,伴有疼痛。

3.较大肿块可压迫邻近器官产生症状,如压迫气管可影响呼吸,压迫喉返神经引起声音嘶哑,压迫食管产生吞咽困难等,胸骨后甲状腺可引起纵隔内压迫症状。

二、辅助检查 1.甲功全套 2.甲状腺扫描 3.B超

有压迫症状者拍颈部正侧位片,术前请耳鼻喉科会诊检查声带。

三、诊断依据

1.是否甲状腺肿流行地区。

2.甲状腺不同程度肿大,可触及单个或多个结节,随吞咽上下移动。3.甲功正常。

4.B超检查发现甲状腺结节。

5.甲状腺穿刺或术中冰冻证实为结节性甲状腺肿。【治疗】

一、手术治疗

行甲状腺结节或腺叶切除术,术中冰冻病理确诊。

二、术前准备:

1.除术前常规准备外,对有压迫症状者拍吞钡部正侧位片,了解气管、食道受累及有无胸骨后甲状腺肿。2.术前请耳鼻喉科会诊检查声带。

三、术后处理:

1.注意观察呼吸、声音、伤口渗血等情况。2.伤口压砂袋24小时。

3.引流条或引流管根据引流量多少在24—72小时拔除。4.必要时床头备气管切开包。5.抗炎止血对症治疗。

第二章

乳腺癌

【诊断】

一、症状 早期乳腺癌常无症状,或表现为乳腺无痛性肿块。

二、体征 早期表现为单个小肿物,质地硬,不规则,界限不清,“酒窝征”是一个很有诊断价值的体征。中期可出现腋下淋巴结大,局部可出现乳头下陷,肿块增大。晚期局部出现“橘皮外观”进一步发展可出现皮肤破溃,肿块与胸壁粘连。

三、辅助检查

1、乳腺钼靶摄片:(1)、摄片上的肿块大小比体检时肿块小,可见透亮环

(2)、肿块有分叶状,毛刺样改变,无包膜、不光滑、密度大;(3)、局部皮肤下限或增厚;4砂粒样钙化灶等。

2、乳腺彩超:血运丰富、边界不清之低回声影,呈蟹足样改变,伴或不伴钙化。

3、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等。【鉴别诊断】

1、外伤性脂肪坏死 局部表现与乳腺癌很相似,肿块硬且与皮肤粘连,但多有明确外伤史,病变部位浅在。

2、乳腺结核 应了解有无全身结核病史,有无慢性窦道存在,必要时行活检或细胞学检查。

3、浆细胞乳腺炎 亦有硬的不规则包快,也与皮肤粘连,但它常有多发小脓肿存在,抗炎会有所好转,其肿块范围较大,往往在一个象限以上。

4、慢性囊性乳腺增生 此病常双侧对称,但常不易鉴别,尤其是一些有早期癌变者,必要时借助细胞学或活检来鉴别。【治疗】

1、手术治疗 为首选的治疗方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年轻患者可行保乳手术。指征:(1)、肿瘤大小:原则上一切除肿瘤后切缘干净,使残留乳房外形仍能满意,一般认为是4cm肿瘤才考虑行保乳手术;(2)、乳房本身大小:乳房过小成型不满意,乳房过大放疗后易发生纤维化和萎缩;(3)、多中心灶不易行保乳手术;(4)、肿瘤距乳头的距离应大于2cm以上;(5)、有放疗禁忌者,不宜保乳;(6)、患者的意愿。

2、放射治疗 适应症:(1)、液窝淋巴结有转移超过3个,一定需行放射治疗;(2)、肿瘤直径大于5cm或术前皮肤有溃破,术后应行胸壁及锁骨上窝的放射治疗,对于减少局部是有利的。

3、化疗 常用有CMF、CA(E)F、A(E)F、PA等方案,早期可用口服化疗药治疗。

4、内分泌治疗

(1)抗雌激素药物的应用:适合用于雌、孕激素受体阳性者三苯氧胺是激素依赖性转移乳腺癌的一线治疗药物,也是激素依赖性原发乳腺癌辅助治疗的首选药物。或用法乐通等代替。

(2)芳香化酶阻断剂 :来曲唑、弗隆等。

(3)LH-RH拮抗剂:如抑那通等,常用于绝经前乳腺癌。(4)其他:孕激素、雌激素、雄激素等。

5、生物治疗 对于Her2高表达的乳腺癌,可用Herceptin等。

第三章

腹外疝

【病因】

1.腹壁强度降低,或后天性原因。2.腹内压力增强。3.吸烟。4.遗传因素。

一、临床类型

1.易复性疝:指疝内容物容易还纳入腹腔。

2.难复性疝:指疝内容物不能回纳或不能完全回纳入腹腔,但并引不起严重症状者。3.滑动性疝:疝内容物(如盲肠或膀胱)构成疝囊壁的一部分,属难复性疝。4.嵌顿性疝:疝内容物强行通过疝囊,疝囊颈弹性收缩将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纳。5.绞窄性疝:疝持续性嵌顿,内容物发生血液循环障碍甚至完全阻断。

6.肠管壁疝(Richter疝):属嵌顿性疝,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一般不发生完全性肠梗阻;如嵌顿的是小肠憩室(常是Meckel憩室),则称Littre疝。

腹股沟疝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者,为腹股沟斜疝;经直疝三角突出者为腹股沟直疝;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为股疝。

2.体征:斜疝外形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带蒂柄状,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疝块不再突出;直疝呈半球形、基底较宽,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仍可突出;股疝表现为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半球形突起,平卧回纳疝内容物后,疝块通常并不完全消失。

二、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困难时,可采用,疝囊造影,阳性率约95%。

三、鉴别诊断要点:嵌顿疝可伴发急性肠梗阻,因此在肠梗阻的病因学诊断上应考虑到腹外疝的可能。此外还应与鞘膜积液、隐睾、睾丸扭转、腹股沟区肿大的淋巴结、脂肪瘤、脓肿等鉴别。【治疗】

1.6个月内的小儿疝不能自愈,需临床观察。其余的腹股沟疝均需要手术治疗。不主张用疝带治疗,但无手术条件时可短期应用。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糖尿病等存在时,手术前应先予治疗。嵌顿性疝嵌顿时间在3~4小时以内;婴幼儿或老年体弱或伴有较严重疾病估计肠袢尚未绞窄坏死者,可先试行手法复位。病人取头低脚高位,注射哌替啶,托起阴囊,左手轻轻按摩浅环和深环,右手持续缓慢地将疝块推向腹腔复位。

2.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术前准备同一般腹部外科手术,绞窄性疝手术前准备同机械性肠梗阻。手术前30分钟备皮,静脉注射预防性抗生素一次,术后不再适用抗生素。术后平卧6小时,托起阴囊,必要时用约1斤重沙袋压伤口。传统的疝修补术后,应卧床1周,术后7天拆线,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无张力疝术后即可下床活动,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3.治疗方案

(1)疝囊高位结扎术:适用于小儿疝;腹壁无明显缺损的青年人疝。(2)传统的疝修补术,包括;①Bassini法,切开腹横筋膜,疝囊高位结扎后,在精索后方把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和联合腱以及腹横筋膜缝合至腹股沟韧带上,置精索于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间。适用于腹股沟管后壁薄弱或有缺损者。

②Mcvay法,在精索后方把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耻骨梳韧带上,适用于股疝。

③Shouldice法,将腹横筋膜自耻骨结节处切开直至内环,然后将切开后的外下叶连续缝与内上叶的深面,将内上叶的边缘和弓状缘肌肉连续缝与髂耻束及腹股沟韧带上,再将弓状缘肌肉和腹股沟韧带连续缝合两次,再造合适的内环。适用于腹股沟直疝或腹股沟管后壁薄弱或有缺损者。

(3)无张力疝修补术,常用术式为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

材料:使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Marlex Mesh Plug锥形网。商品名PerFix Plug 方法:采用局麻或硬膜外麻醉 1.切皮

在髂前上棘和耻骨联合连线上作5~7cm的斜切口,基本上与腹股沟韧带平行,距腹股沟韧带约2横指。其内下端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这样可以在手术时清楚的显露出外环。显露耻骨结节也非常方便。2.切开皮下脂肪和腹外斜肌腱膜

沿皮肤切口向深面切开卡巴筋膜(Camper)和斯卡巴(Scarpa)筋膜至腹外斜肌腱膜。在这两层之间有腹壁浅静脉通过,切开时注意。沿腹外斜肌腱膜的纤维方向切开腹外斜肌腱膜进入腹股沟管。在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时用解剖剪沿切开方向潜行游离一下,以免切断髂腹股沟及髂腹下神经。腹外斜肌腱膜切开后,内侧游离至腹外斜肌腱膜和腹直肌鞘的融合处,外侧游离至腹股沟韧带,两侧分离范围相当于成型补片大小,不做广泛剥离,能使补片平展地放置在精索后面即可。

3.游离精索结构

将腹外斜肌腱膜的上叶钝性与腹内斜肌游离约2~3cm,确认髂腹股沟及髂腹下神经,可用镊子轻轻提起该神经旁边的筋膜,可以较容易的将其与腹内斜肌游离。用止血钳从该神经下方夹住腹外斜肌腱膜外翻后,可使神经离开术野。用另一只手的示指从耻骨结节处钝性游离精索结构,使其与周围组织完全松解,特别是与基底的腹横筋膜的游离。将提睾肌内侧部分自髂弓状下缘及耻骨联合上方分别横行切断。提睾肌外侧部分与精索一起自腹横筋膜前整体游离达腹股沟韧带,下达耻骨结节下2cm。

4.分离疝囊

斜疝的疝囊位于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的前内侧。有时从腹膜后伴随突出一团脂肪遮住疝囊,容易被误认为是精索脂肪瘤。疝囊通常是灰白色的,可以分辨出与精索和提睾肌的分界。如不能确信是疝囊,可用止血钳提住中部,试着切开疝囊,其内是光滑的腹膜囊。疝囊确认后应将其高位游离,使疝环四周均可见到腹膜外脂肪组织。在距疝环约3cm处将疝囊横断,远端旷置,应注意用电刀将远端疝囊边缘小的出血凝住。近端疝囊用丝线连续缝合关闭,使大疝囊成为一个和网塞大小基本一致的小疝囊。小疝囊可以不切开。

5.置入网塞

在疝环平面用四把血管钳在四个方向钳夹疝囊起始部,将疝囊底向深面翻入,使之进入腹横筋膜深面。然后将网塞置入内翻的疝囊。周边用不可吸收或可吸收的合成缝线与腹横筋膜以及坚实的组织缝合固定4~8针。对疝环缺损较大着,下边可以与髂耻束或腹股沟韧带缝合。直疝:于疝颈部横断松弛的腹横筋膜后内翻疝囊,填入适合的网塞并与腹横筋膜边缘缝合固定,分离精索根部时注意有无并发小斜疝疝囊。

6.放置预裁式平片

绕精索根部放置预裁式补片,于精索及提睾肌外侧部分后方,腹横筋膜及提睾肌内侧部分前,上达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前方,下达耻骨结节下2cm。用不可吸收或可吸收合成线先将燕尾端的开口缝合关闭。平片下边缘与腹股沟韧带缝合固定4~6针。上边与腹内斜肌、腹横肌腱弓缝合固定;内下边与耻骨结节前筋膜缝合固定2~3针。

7.关闭切口

逐层缝合腹外斜肌腱膜,重建皮下环,切口行皮内缝合。术后伤口均按压10~15min。8.注意事项

疝囊游离过程中应注意勿遗漏其他疝囊。这种遗漏是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精索游离应达弓状下缘后方的腹横筋膜。斜疝修补术中网塞上缘应与腹横筋膜间断缝合固定,而尽可能不与弓状下缘固定。

提睾肌外侧部分保留可最大限度保护髂腹股沟神经及其分支,同时保留提睾功能不应将其完全切断。

耻骨结节前筋膜的缝合要严密,这是术后复发最常见的部位。同时不要缝在耻骨结节的骨膜上。

嵌顿性腹股沟疝手术系可能污染切口,人工合成补片在有菌环境中可能形成异物,引起感染,致手术失败。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应用可吸收性缝线以免日后形成切口感染或慢性窦道。

第四章

急性阑尾炎

【病因】

一、阑尾管腔阻塞

1.淋巴滤泡的明显增生,多见于年轻人。2.粪石的阻塞,多见于成年人。

3.异物、炎性狭窄、食物残渣、蛔虫、肿瘤等,少见。4.阑尾粘连,扭曲。

二、细菌入侵

三、胃肠道疾病的影响 【诊断】

一、症状

1.腹痛:典型的腹痛多始发于上腹、脐周部,经数小时(6~8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转移性右下腹痛)

2.胃肠道症状: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出现。

3.全身症状:乏力、发热。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轻度黄疸。

二、体征

1.右下腹痛:压痛点通常位于麦氏点(MCBurey)、Lanz点或Morris点。压痛部位随阑尾位置的变异而改变,但压痛点始终固定在一个位置上。

2.腹膜刺激征象:小儿、老人、孕妇、虚弱者腹膜刺激征象不明显。3.右下腹肿块:应考虑阑尾周围脓肿。4.阑尾炎时可用诱发疼痛的试验:(1)结肠充气实验(Rovsing征)(2)腰大肌试验(Psoas征)(3)闭孔内肌试验(Obturator征)

5.直肠指诊:直肠右前上方有触痛,提示盆位阑尾。

三、辅助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多数病人,WBC升高到(10~20)×109/L,可发生核左移,尿化验一般无阳性发现。

(二)腹腔诊断性穿刺。

(三)影像学检查:腹平片可见肠管扩张和气液平面,B超有时可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诊断困难时可考虑螺旋CT检查。

四、鉴别诊断

(一)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腹痛为范围扩大而非转移,腹壁强直,肠鸣音消失,腹部立位平片膈下有游离气体。

(二)妇产科疾病:宫外孕,卵巢滤泡或黄体囊肿破裂,卵巢囊肿扭转,急性输卵管炎等。

(三)右侧输尿管结石:腹痛呈绞痛并向会阴部放射。尿中有红、白细胞,X线片可见结石阴影,B超可见肾盂积水,输尿管扩张和结石影。

(四)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病儿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腹部脐周有压痛,且随体位改变。

(五)其他,右侧肺炎、胸膜炎、急性胃肠炎、急性胆囊炎、回盲部肿瘤、结核、慢性结肠炎、Meckel憩室炎、肠伤寒穿孔等也须进行临床鉴别。【治疗】

一、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单纯性阑尾炎,或急性阑尾炎诊断尚未确定。急性阑尾炎一经确诊,可早期行手术治疗,安全、简单、并发症少。

二、治疗方案

1.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法

(1)中药内服:原则是通里攻下,清热解毒,行气活血,调理脾胃。阑尾消炎汤,阑尾化瘀汤,阑尾清化汤,阑尾清解汤,大黄牡丹皮汤等选用。

(2)中药外敷:可选用金黄散、五露散、土大黄等外敷。(3)中药灌肠: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药煎剂保留灌肠。(4)针灸:双侧足三里或双阑尾穴,右下腹“阿是穴”。

(5)穴位封闭:10%葡萄糖20ml,用7号针头每侧足三里穴深刺有针感后注入10ml。(6)应用有效抗生素:甲硝唑类+广谱抗生素。(7)补液。

2.手术治疗:依具体病情决定,行阑尾切除术,脓肿切开引流术等。3.急性阑尾炎的并发症及其处理。(1)腹腔脓肿:B超和CT可以协助诊断,一经诊断即可在B超引导下穿刺或手术,中药治疗有较好的效果,阑尾周围脓肿非手术治愈后3个月左右择期手术。

(2)内、外瘘形成:X线钡剂检查或者经外瘘置管,有助于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3)门静脉炎:大剂量抗生素治疗有效。

第五章

肠梗阻

【病因】

1.肠管阻塞:如蛔虫团、粪块、异物等。2.肠壁病变:如炎症、肿瘤、先天畸形等。

3.肠外病变:粘连束带压迫,腹外疝嵌顿,肿瘤压迫等。4.肠管变形:如肠扭转,肠套叠等。

5.神经肌肉功能紊乱:如麻痹性肠梗阻(腹腔手术后,腹部创伤,弥漫性腹膜炎等病人发生),痉挛性肠梗阻(慢性铅中毒或肠道功能紊乱等病人)。血管闭塞:如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

6.原因不明的假性肠梗阻等。【诊断】

一、症状:痛、吐、胀、闭是各类急性肠梗阻共同四大症状。

1.腹痛:机械性肠梗阻多为阵发性绞痛,腹痛的同时,伴有高亢的肠鸣音。腹痛的间歇间期缩短,或剧烈的持续性腹痛,可能为绞窄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多持续性胀痛。

2.呕吐:高位梗阻,呕吐出现早且频,吐出物为食物,胃液,胆汁,胰液等。低位梗阻吐粪水。若为血性,常表示肠管有血循环障碍。

3.腹胀:高位梗阻不明显或仅见到胃型,低位梗阻全腹膨胀,腹部隆起不均匀不对称,是肠扭转等闭袢性肠梗阻的特点。

4.排气排便停止:梗阻发生后多数病人不再排气排便。绞窄性肠梗阻,可排出血性粘液样粪便。

二、体征 1.一般情况:

(1)神志:一般神志是清醒的,病情危重时则出现精神萎靡,昏迷,甚至休克。(2)脱水,眼球凹陷,皮肤弹性减退,尿少甚至无尿。2.腹部检查

(1)视诊腹胀,需多次定期测量腹围,机械性肠梗阻可见肠型和蠕动波。(2)触诊:单纯性肠梗阻,腹部可有压痛,但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绞窄性肠梗阻腹部可出现腹膜刺激征和固定的压痛。(3)叩诊:绞窄性肠梗阻腹腔有渗液,移动性浊音阳性。

(4)听诊:机械性肠梗阻可闻及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若肠鸣音,突然减弱或消失说明肠坏死可能等。麻痹性肠梗阻,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仔细检查双侧腹股沟部有无肿物,注意是否腹外疝引起肠梗阻。4.直肠指诊应列为常规检查。

三、辅助检查 1.化验室检查:

(1)血液浓缩时,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升高,有腹膜炎时,白细胞及中性分类均升高。

(2)脱水时,尿量减少,比重升高,后期肾功能不全时,尿常规异常。

(3)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时,红细胞压积,二氧化碳结合力或血气分析,K、Na、Cl、Ca等的测定及尿素氮,肌酐的变化都会异常。

2.X线检查:肠梗阻发生4~6小时后,X线检查即可见肠腔内有积气影,高位梗阻,可见“鱼骨刺”或“弹簧状”阴影,低位梗阻可见阶梯状的液平面,结肠胀气位于腹部周边。

四、诊断依据

1.是否为肠梗阻:根据痛、吐、胀、闭四大症状和腹部可见肠型及蠕动波,肠鸣音亢进,以及物理检查即可作出诊断。

2.是机械性还是动力性肠梗阻。

3.是单纯性还是绞窄性,极为重要,关系的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病人的预后,有下列表现的应该考虑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

(1)腹痛发作急剧,初始即为持续性剧烈腹痛,或者在阵发性加重之间仍有持续性腹痛,有时出现腰背部疼痛。

(2)病情发展迅速,早期出现休克,抗休克治疗后改善不明显。(3)有腹膜炎的体征,体温上升,脉率增快、白细胞计数增高。(4)腹胀不均匀,腹部有局部隆起或有压痛的肿块(孤立胀大的肠袢)。(5)呕吐出现早而频繁,呕吐物,胃肠减压抽出液,肛门排出物为血性。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

(6)腹部X线检查见孤立扩大的肠袢。(7)经积极的非手术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4.是高位还是低位梗阻。

5.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是急性还是慢性。6.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梗阻。【治疗】

一、基础治疗

1.禁饮食胃肠减压,可用鼻胃管(Ievin管)或Miller~Abbott管减压。2.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必要时输血。3.抗感染,选用有效抗生素。

二、非手术治疗

1.适应症:(1)粘连性肠梗阻(无血运障碍)(2)粪石性肠梗阻(3)蛔虫性肠梗阻(4)动力性肠梗阻(5)腹腔结核引起的肠梗阻(6)早期肠扭转。

2.方法:

(1)中药主攻:复方大承气汤或肠功能恢复汤,抽空胃液后经胃管注入,夹管2~3小时,密切观察,给药后4小时未缓解者可再次给药。

(2)中药灌肠:复方大承气汤,肠功能恢复汤200~300ml从肛管缓慢注入或滴入作保留灌肠,肠梗阻腹胀明显者,尤其适用该疗法。4~6h可重复使用。

(3)针刺治疗、穴位封闭、肾囊封闭:10%葡萄糖溶液20ml,每侧封闭10ml,也可用0.25%普鲁卡因或0.25%利多卡因30~60ml,有调整胃肠功能,起保护抑制作用。

(4)颠簸疗法:适用粘连梗阻及早期肠扭转;方法是:膝肘为颠簸30次,左右侧卧位各颠簸30次,由上而下反复颠簸震荡,对于一般情况较差,脱水严重,明显血循环障碍者则忌用,颠簸治疗前一定要做好手术准备,一旦治疗失败需及时手术治疗。

(5)推拿按摩:适用于早期腹胀不重,无腹膜刺激征的肠扭转,肠粘连,蛔虫性肠梗阻等。

三、手术治疗:

1.手术目的:解除梗阻,消除病因,恢复肠道的生理功能。

2.手术治疗适应证:绞窄性肠梗阻、有腹膜炎的各型肠梗阻、非手术治疗无效的各型肠梗阻。

3.手术方式: ①解除梗阻的病因,如粘连松解术。②肠切除肠吻合术,如肿瘤,炎性狭窄等。③短路手术。

④肠造口或肠外置术。

第六章

胃十二指肠疾病

第一节

胃十二指肠溃疡

【病因】

1、病理性高胃酸分泌,高胃酸的原因包括: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壁细胞数量增多、敏感性增加等。“无酸则无溃疡”一直被认为是十二脂肠溃疡的病理生理基础。

2、幽门螺旋杆菌的致病作用。

3、胃黏膜屏障损害。

4、非甾体类抗炎药及其他药物相关性溃疡。【诊断】 一、十二指肠溃疡

症状:

1、多见与30岁左右的男性。

2、上腹或剑突下疼痛,进食可缓解疼痛,呈周期性发作,有明显的节律性,饥饿痛和夜间通。

3、疼痛性质为轻或重的烧灼或钝痛。

4、抗酸药物止痛效果良好。体征:体检时剑突偏右有压痛。

二、胃溃疡

症状:

1、发病年龄为40—60岁。

2、疼痛的节律性没有十二脂肠溃疡明显,不能缓解疼痛,有时反而加重。

3、抗酸药物疗效不明显。

体征:压痛点常位于剑突与间的正中线或略偏左。

三、辅助检查

1、胃镜确定溃疡大小、深浅、位置、去组织病检与早期胃癌鉴别,并可做HP测定。

2、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光滑整齐的影,有与饿恶性溃疡鉴别。【鉴别诊断】

1、胃癌

2、胆囊炎胆结石

3、慢性胰腺炎 【外科手术治疗】

一、原理

1、胃大部切除:(1)、切除胃窦,消除了由于胃泌素引起的胃酸分泌。

(2)、切除了大部分胃体,减少了胃酸、胃蛋白酶的壁细胞、主细胞数。(3)、切除了溃疡的好发部位(4)、切除溃疡病变本身

2、迷走神经切断术:

切除了迷走神经引起的胃泌素分泌,从而切断了胃酸分泌。

二、术前准备:

1、择期手术、急诊手术

2、术前常规禁食禁饮

3、备皮

4、配血

5、术前下胃管,尿管

6、抗生素皮试

三、手术指征及术式选择;

1、十二直肠溃疡:

指征:(1)、十二指肠溃疡出现严重并发症:溃疡急性穿孔,大出血或瘢痕性幽门梗阻。

(2)、内科治疗无效(经三个正规疗程内科治疗溃疡仍不愈合者)。术式选择:(1)、胃大部切除,BI式BII式或ROU—Y式吻合

(2)、十二指肠溃疡旷置术。

(3)、迷走神经切断术(迷走神经干切断术,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

2、胃溃疡

指征:(1)、严格内科治疗8—12周,溃疡不愈合。

(2)、内科治疗溃疡愈合且继续用药,溃疡复发者。(3)、发生溃疡出血、幽门梗阻及溃疡穿孔。(4)、直径2.5cm以上的巨大溃疡或疑为恶性变者(5)、胃十二指肠复合性溃疡。

术式选择:胃大部切除,BI式、BII式或Roux_Y式吻合。

第二节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急性穿孔是胃十二指肠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穿孔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进入腹腔膜,数小时后因细菌繁殖则转变为细菌性腹膜炎,细菌毒素被吸收后,病人可在原有低血容量基础上出现中毒性休克。【诊断】

一、临床表现

症状:

1、既往有溃疡病史。

2、在夜间空腹或饱食后突然发生,起自剑突下、上腹部剧烈疼痛,成撕裂样或刀割样疼痛。疼痛很快波及全腹。

体征:

1、病人表情痛苦,强制体位。

2、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腹肌紧张呈“木板样”强直,全腹压痛,反跳痛。右上腹明显,叩诊有移动性浊音,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二、辅助检查

腹部立位平片检查,80%的病人膈下可见到游离气体影。

三、诊断依据

1、典型的症状与体征。

2、腹部立位平片。

3、对不典型难诊断病例例行泛影葡胺造影。

四、鉴别诊断:

1、急性胰腺炎

2、急性胆囊炎

3、急性阑尾炎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适用于一般情况较好,症状及体征较轻的空腹穿孔病人。半卧位,禁饮食,胃肠减压。

(2)、输液及抗生素治疗。

(3)、经非手术治疗观察6—8小时后病情加重,则立即改行手术治疗。(4)、对年龄较大的病人,病情好转后需行胃镜检查。

2、手术治疗

(1)、单纯穿孔缝合术。(2)、胃大部切除术。

如果病人一般情况较好,有幽门梗阻或出血史,穿孔时间在12小时以内,腹腔内炎症和胃十二指肠壁水肿较轻,可进行胃大部切除术。

(3)、穿孔缝合+迷走神经切断术(迷走神经干切断术,选择迷走神经切断术,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

3、术前准备(1)、急诊手术(2)、术前胃肠减压

(3)、急查ECG、胸腹透视,肾功电解质,血、尿常规(4)、抗生素皮试(5)、备皮

第三节

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

胃溃疡可因基底的胃左、右动脉分支的侧壁被溃疡侵蚀而破裂大出血,十二指肠溃疡可侵蚀胰十二指肠上动脉或胃十二指肠动脉及其分支引起的动脉破裂大出血。【诊断】

一、临床表现

症状:

1、有典型的溃疡病史或过去检查已证明有溃疡病史。

2、突然大量呕血或解柏油样大便。

3、病人感到周身软弱无力、心慌、口渴、脉搏增快、血压下降、甚至发生晕厥、出现休克

体征:

1、活动性出血病人有轻度腹胀、上腹压痛及肠鸣音增多。

2、有腹痛的病人应鉴别有无伴发穿孔。

二、辅助检查

出血24小时内胃镜检查阳性率达70—80%。

三、诊断依据

1、有溃疡病史。

2、发生呕血与黑便。

3、胃镜检查明确诊断。【鉴别诊断】

1、应激性溃疡出血。

2、胃癌出血。

3、食道下段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4、胆道出血。【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主要时对失血性休克的预防和急救

1、补充血容量

2、吸氧、镇静、H2受体拮抗剂及生长抑素的应用

3、纤维胃镜检查诊断及止血

二、手术治疗

1、胃大部切除术

2、溃疡基底出血动脉缝扎及溃疡旷置术

3、迷走神经切断术

三、术前准备 急诊手术:

1、胃肠减压

2、输液、输血,抗休克

3、抗生素皮试,抗感染

4、备皮

第七章

胆囊结石

【诊断】

1、症状

反复发作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绞痛。常发生于进食油腻食物后。也可无临床症状。

2、体检

急性胆囊炎发作时,可有右上腹疼痛,肌紧张,Murphy征阳性,有时可扪及肿大胆囊。但绞痛时可无阳性体征。

3、实验室检查

急性胆囊炎发作时,血常规表现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

4、辅助检查

B超检查可发现胆石光团及声影,胆囊壁厚、毛糙、胆囊肿大或萎缩。

【治疗原则】

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应行胆囊切除术。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在以下的情况也应手术治疗:

1、胆囊无功能;

2、合并糖尿病;

3、瓷性胆囊;

4、大的胆囊结石。

第八章

肝外胆管结石

原发于肝外胆管的结石称原发性肝外胆管结石,胆囊结石进入肝外胆管称为继发性肝外胆管结石。【诊断】

1、症状

反复发作急性胆管炎,表现为梗阻想黄疸,右上腹或中上腹激烈绞痛,寒战高热三联。

2、体检

胆管炎发作时,可有右上腹压痛,有时可扪及肿大的胆囊。

3、实验室检查

胆管炎发作时,可有白细胞和中粒性细胞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转氨酶升高。

4、辅助检查

B超可见肝内外胆管扩张,内有结石;ERCP和PTC有助诊断。

【鉴别诊断】

1、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

单纯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可表现为发作性右上腹痛,可有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9摄示度,无黄疸、寒战、血清胆红素、硷性磷酸酶和转氨酶正常。B超提示肝外胆管不扩张,无结石。但胆囊结石病人可继发肝外胆管结石。

2、肝内胆管结石

也可反复发作肝内胆管炎,表现为右上腹痛及寒战,但一侧成一叶的肝内胆管结石常无黄疸,疼痛较轻,表现为腹胀而非绞痛。早期患者可有肝脏肿大,晚期可肝硬化B超和PTC有助鉴别诊断。

3、肝外胆管癌

肝外胆管癌患者发生胆道梗阻时也可发作胆管炎,表现为黄疸,寒热,但腹痛常较轻。B超和PTC有助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

应手术治疗。原发性肝脏外胆管结石直径小于1cm,胆总管下段无狭窄者,可行境内经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结石直径大于1cm,胆总管下端无狭窄者,可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胆总管下端有狭窄者,可行胆总管切开取石,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或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可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

第九章

肝脏损伤

【诊断】

1、病因 有旰损伤的原因:旰区直接暴力伤,战时火器伤平时的刺伤,胸部穿透伤贯通横膈引起的肝损伤,交通事故等。

2、临床表现

(1)肝包膜下出血和/或肝实质挫裂伤:肝区疼痛、肝肿大,腹膜刺激征不明显疼痛程度渐减轻,生命体征渐平稳,有时张力很大的肝包膜下血肿,会出现迟发性急性腹痛和内出血(伤后数小时,数天甚至更长时间)。

(2)真性破裂:以内出血为主,可有胆汁性腹膜炎表现,右上腹疼痛,可向右胸及右肩放射,腹膜炎由右上腹开始渐累及全腹。表浅裂伤出血易自行停止,病情趋于平稳;深在肝破裂,病情加重,逐渐发展为失血性休克;伴有大血管撕裂者致严重出血和胆汁性腹膜炎,早期就出现休克。

(3)腹部平坦或高度彭隆,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右上腹有局限性压痛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阳性或阴性,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血液经胆管进入十二指肠时,可出现呕血或黑便。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增多,动态测定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逐渐下降。早期或表浅裂伤无明显变化。

4、辅助检查

(1)、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腹腔灌洗肉眼血性液(25ml血可染红1000ml灌洗液),红细胞记数超过10×109/L(2)、腹部B超:肝包膜下血肿形成,或腹腔游离液体。

(3)、X线摄影:右膈升高,肝正常外形消失及右胸肋骨骨折。局限于肝裸区的实质破裂引起腹膜后血肿形成,腰大肌影消失。肝损伤诊断明确,伴有休克者,应抓紧时间处理,不必再行X线检查。

(4)、CT检查:能更准确揭示肝脏形态、大小、肝实质内出血。【鉴别诊断】

1、肝损伤应鉴别肝内多发损伤

2、有严重内出血,休克病人应除外脾损伤和胃和十二指肠损伤可有严重腹膜炎。

3、合并肝外胆道损伤、胃和十二指肠损伤可有严重腹膜炎。【治疗原则】

1、钝性肝脏损伤或表浅裂伤可试行保守治疗 其指征如下:(1)、血流动力学稳定;(2)、腹部体征轻;(3)、神志清楚;(4)、CT示创伤小;(5)、不伴有其他脏器损伤;(6)、输血少于两个单位;(7)、CT示创伤随时间延长而改善或不加重。

2、保守治疗 包括卧床休息、控制饮食、止痛、应用抗生素等,借助B超、CT对局部伤情进行动态观察。

3、肝脏火气伤和累及空脏脏器的非火器伤都应手术治疗,清创,去处坏死组织。常用方法如下:

(1)、缝合:同时用明胶海绵和止血药物填塞或喷涂,适于单纯损伤无肝坏死者。(2)、肝动脉结扎:适于深在而复杂的肝裂伤经缝扎创面血管仍不能控制出血时。(3)、肝切除术:适合、用于肝脏组织严重破裂;伤及肝内主要血管和/或胆管;创造成大片失活组织;无法控制的出血。

(4)、碘仿纱布压迫填塞。

(5)、术后引流,应用广谱强效抗生素,支持治疗,保肝治疗。

第十章

脾破裂

【诊断】

一、症状

1、季肋部或左上腹暴力和挤压伤病史。

2、腹膜刺激征。

3、内出血表现。

4、左肩放射痛(Kehr征)。

二、体征

1、腹内移动性浊音阳性。

2、腹腔穿刺抽得不凝固血液时即可确诊。

三、辅助检查

1、动态观察红细胞计数和血球压积。

2、改变体位,作不同部位的腹穿。

3、诊断性腹腔灌洗。

4、X线检查:可见左膈抬高,活动受限;腹部平片有时可显示肿大、变形、轮廓模糊的脾脏,或脾脏影消失;胃泡向右向前推移,胃大弯呈锯齿样受压。

5、超声和CT检查。

6、腹腔镜检查,尤其在复合伤或病人处于昏迷状态时更适用。

7、选择性脾动脉造影,可见脾脏与侧腹壁间距增大,脾动脉分支受血凝块挤压而移位,以及造影剂经血管外溢等。

【治疗】

一、治疗原则:脾的多种免疫功能导致近年来保脾观点的兴起,一反以往外伤性脾破裂一律切除的传统观点。

二、非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的指征是:

1、局限左上腹的钝性伤。

2、血液动力学稳定。

3、无或仅有轻度腹膜刺激症。

4、B超或CT血肿位于脾内。

5、实验室指标显示出血已趋于停止。

6、不需输血或输血量限于1—2个单位以内者。

三、手术治疗:

1、修补术:适于轻度的规则性裂伤。

2、脾部分切除术:

(1)、脾的局限性不规则破裂。(2)、破裂修补后仍有渗血。、(3)、破裂部血供中断而使该段脾组织失活者。

3、全脾切除的指征是:

(1)、粉碎性脾破裂、脾蒂断裂。

(2)、伴有威胁生命的复合或开放性损伤而需尽快结束手术行。(3)、合并消化道损伤而有明显腹腔污染者。(4)、病理性脾破裂。

(5)、试行各种保脾手术而未能达到有效止血者。(6)、年老患者。

第十一章

结肠癌

【病因】

病因未完全明确。好发因素:

1、结肠息肉。

2、过多的动物脂肪及动物蛋白饮食,纤维素饮食的缺乏。

3、缺乏适度的体力活动。

4、遗传的易感性。

5、结肠的癌前期病变的存在:家族性息肉病、结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肉芽肿。【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1)、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的改变:大便次数增多、血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2)、腹痛。

2、体征:(1)、腹部肿块;

(2)、肠梗阻的症状及体征;

(3)、全身症状: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

二、辅助检查:

1、纤维结肠镜检查:肠腔内肿块、溃疡、糜烂或狭窄,可取组织活检。

2、X-ray气钡灌肠检查:肿瘤所在部位存在充盈缺损、肠壁僵硬、肠腔狭窄或龛影

3、实验室检查:大便潜血持续阳性

4、化验室检查:癌胚抗原(CEA)增高

5、病理学检查;

三、诊断要点:

1、一级亲属有大肠癌病史者

2、本人有癌症史或肠道腺瘤或息肉史

3、大便潜者试验持续阳性者

4、症状、体征、X线检查、纤维结肠镜检并作病理检查

四、鉴别诊断:

1、回盲部肿瘤

2、回盲部增生型结核

3、血吸虫病肉芽肿

4、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治疗】

一、治疗原则: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二、术前准备:

1、限期手术病人应纠正营养不良、贫血及水、电解质紊乱。

2、常规肠道准备。

3、估计切除困难,或有可能做造瘘者须向家属谈明,以便取得本人及家属的理解。

三、、术后处理:

1、结肠癌术后,常规禁食3—4天,且不能灌肠。肠造瘘者需在术后0—3天开放,并注意扩肛以防狭窄。

2、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术后抗癌综合治疗:在切口愈合,病人一般情况恢复后(约术后2—4周)即可开始化疗、免疫治疗等。

4、注意吻合口瘘、肠梗阻及肠造瘘口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

四、手术治疗方案;

1、结肠癌根治性切除:切除包括肿瘤在内的肠袢及系膜和区域淋巴结(1)、右半结肠切除术:肿瘤位于横结肠中段(2)、横结肠切除术:肿瘤位于横结肠中段(3)、左半结肠切除术:肿瘤位于结肠脾曲、降结肠(4)、乙状结肠切除术:肿瘤位于乙状结肠

2、结肠癌并发梗阻(1)一期切除吻合

(2)一期切除肠外置,二期肠还纳术

(3)化疗用药原则:个体化、规范化、中西医结合(4)放疗

第十二章

直肠癌

【诊断标准】

1、症状 排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或便秘。大便带血或者粘液血便,浓血便,便不尽感,便形变细。肿物局部侵犯可致直肠或骶尾部疼痛,尿频、尿痛等症状。癌肿转移致肝或腹膜,可出现肝大、黄疸、腹水等。

2、体检 直肠指诊是诊断中下段直肠癌的重要方法。指诊时可触及突出、表面高低不平、质地硬的肿块,指套带血或粘液。

3、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血CA,CEA升高有辅助诊断价值。血常规检查有时表现为血红素降低。便潜血试验可阳性,多次检查可提高查出率。

4、辅助检查 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可直视肿物,并取组织活检,明确肿物性质。术前尽可能行纤维结肠镜、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或CT结肠以了解全结肠情况,排除结肠多发性病变或息肉病变。【鉴别诊断】

1、直肠息肉 多无症状,直肠指检为触及质软、带蒂之大小不一肿物。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下呈息肉状、质软,取组织活检可明确诊断。

2、直肠类癌 早期无症状,直肠指检为黏膜下肿物,表面光滑,质硬可以活动。

3、直肠炎性肉芽肿或狭窄 需活组织检查诊断。【治疗原则】

直肠癌治疗仍以手术为主,放射治疗及化疗为辅的综合治疗法。常见的手术治疗包括:

1、腹会阴联合切除术;

2、前切除术(Dixon);

3、Parks手术;

4、经肛门或经骶尾部局部切除等。-

第十三章

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

1.症状 多见于女性,病程较长,肿瘤增长缓慢。肿瘤小时可毫无症状,当肿瘤逐渐增大后,出现邻近器官压迫症状。如上腹部不适、腹胀、腹痛、食欲减退、恶心、嗳气等,最危险的并发症是肿瘤的破裂引起大出血,常可导致死亡。

2.体检 可发现肝脏肿大或上腹包块。包块与肝相连,表面光滑,质地中等或柔软,可显分叶状,有囊性感或不同程度的压缩感。多无压痛或仅有轻度压痛,有时可闻及肝区血管杂音。

3.实验检查 HBV或HCV常阴性,肝功能多正常,部分病人可有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AFP阴性。

4.辅助检查 B超检查在肿瘤处可有小而散在的液性暗区,肿瘤边界清晰,无声晕,增强CT扫描病灶由周边开始逐渐被造影剂填充,且伴有造影剂延迟排空。肝动脉造影可见造影剂聚集于肿瘤内,清除缓慢。放射性核素肝血池扫描明确填充。【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癌 男性多见,病程较短,对全身影响大,多有肝炎病史,多合并肝硬化。肿块质硬,压痛,无压缩感。AFP多增高,血清酶可升高,肝血池扫描病变区放射性减低,CT增强后病变区更明显。【治疗原则】

1.有症状的血管瘤:血管瘤较大并处于易受外伤的部位或不能除外肝癌者应行血管瘤摘除术或肝部分切除术。

2.直径<15cm者,也可采用血管瘤捆扎术。

3.对于多发性血管瘤或病变广泛者,可做肝动脉结扎或加肝动脉栓塞术。4.不宜手术的肿瘤,也可试行放射、冷冻治疗或注射硬化剂治疗。

第十四章

是齿状线上下静脉丛迂曲,扩张而致的静脉团,从而产生出血,栓塞或团块脱出,是常见病,发病于任何年龄。原因并不完全了解,有以下几种学说:1.肛垫下移学说 2.静脉曲张学说 【分类】

1.内痔:是直肠上静脉丛的曲张静脉团块,位于齿状线以上,表面为直肠粘膜覆盖。常见于左侧、右前、右后三处。

2.外痔:是直肠下静脉丛的曲张静脉团块,位于齿状线以后,表面为肛门皮肤所覆盖。单纯外痔,见于肛门周围,常因静脉内出血形成血栓性外痔。

3.混合痔:内外痔静脉相通而形成。进一步发展可形成“环形痔”(易嵌顿)。内痔分期:

第一期:排便时出血,痔块不脱出肛门外,仅肛镜检查可见。第二期:排便时痔块脱出肛门外,便后自行回复。

第三期:排便时痔块脱出肛门外,不能自行回复,需手托回。内痔到第三期往往已经混合痔,累及直肠上下静脉丛。

第四期:痔块脱出肛门外,不能或难以还纳。【诊断】

一、临床表现

1.便血(便时出血):最常见,以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为其特点,血于粪块表面,亦可是便后射血、滴血或手纸见血,便后自止。

2.痔块脱出:内痔或混合痔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致(二、三期)严重时每遇咳嗽行走时脱出,此时需与直肠脱垂鉴别。

3.疼痛:单纯性的痔无疼痛症状,当皮肤粘膜受损后感染和血栓形成时即疼痛或大便不尽感。当外痔血栓形成或内痔脱出嵌顿时,疼痛剧烈。

4.肛门周围搔痒:内痔晚期。由于痔块脱出及括约肌松弛使粘液流出肛外,刺激皮肤致搔痒、湿疹等。

二、查体:血栓性外痔:为一突出暗紫色圆形肿块,表面水肿,四周正常,质硬,触痛明显,不活动。

脱出痔块:暗紫色,有时可见出血点,大小数目不等。不脱出痔块:借助肛镜检查(查前行直肠指诊)

三、鉴别诊断

1.直肠癌:严格的说,不难鉴别,但至今仍有不少直肠癌误诊为痔,延误治疗时机。主要原因是凭症状诊断,不行直肠指诊与肛镜检查。

2.肛裂:疼痛、便秘、出血三联症。3.直肠息肉:圆形有蒂,指检可触及活动。4.直肠脱垂粘膜呈“同心环”皱裂,括约肌松弛。【治疗】

一、对无症状静止期的痔,只需注意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预防并发症的出现,不需特殊治疗。当痔合并出血,血栓形成,痔块脱出引起症状或嵌顿时才需治疗。一、二期: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改善饮食,通便坐浴,理疗,太宁栓,爱脉朗、迈之灵等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的药物。

1.注射疗法(常用):适用于出血性内痔。

目的:产生无菌性炎症,使小血管闭塞和痔块内纤维增生硬化萎缩,固定松弛的肛垫。

方法:消痔灵10ml、利多卡因5ml、生理盐水10ml按四步注射法进行,每次可注射不相邻的三个部位

2.冷冻疗法:适用于较小的出血性痔。

用-196℃液态氮通过特制探头接触痔块,达到组织冻结坏死脱落,但有继发出血可能。

3.手术治疗:

单个孤立性痔可行:a.结扎法。b.胶圈套扎法。c.痔切除术。d.环痔切除术。e.血栓性外痔剥脱术。

原则是:尽量不要损失“肛垫” 三、四期:痔上黏膜环状切除肛垫悬吊术(PPH手术),特别是女性伴有直肠前膨出及直肠黏膜内套叠者。

二、术前准备:

1.必要的常规检查,特别注意凝血功能及血糖。2.常规肠道准备。3.肛门部备皮、清洁。

三、术后处理:

1.注意出血,必要时用纱布填塞或结扎止血。

2.术后24小时内最好不要排便,便后立即坐浴(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3.应用太宁拴,肛入,Bid。必要时应用抗生素。4.肠功能恢复后,无渣全流食。

四、预防

增加纤维性食物,改变不良的大便习惯,用缓泻剂;早治疗引起腹压增高的疾病,戒酒,不食或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第十五章

下肢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是慢性静脉高压引起的永久性扩张,筋膜外浅静脉或交通静脉均可呈圆柱状或囊状的扩张。可分为原发性(先天性)曲张和继发性曲张。“varicos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varicose”的意思是“多节的”静脉曲张可以是局部或长短的,常合并有卷曲,延长或迂曲。【病因】

以下因素和原发行性静脉曲张有关:

1、家族易感性。

2、年龄增加。

3、先天性静脉瓣缺如。

4、机械或激素因素引起的静脉壁薄弱;

5、肥胖

6、妊娠(静脉曲张未生育女性为21%,有一个孩子的女性为34%,有两个孩子的为42%)

7、继发性静脉曲张常于静脉血栓形成后发生,但也可能继发与动静脉瘘。【诊断】

一、临床表现:

1、下肢沉重感,行走或跑步后改善。

2、下肢疲劳。

3、曲张区域疼痛,特别是站立时

4、月经前曲张静脉周围以及网状和串珠状静脉疼痛

5、踝部肿胀,特别在傍晚

6、受热时症状加重

7、下肢抬高时症状改善

8、晚期出现足靴区色素沉着和溃疡形成

二、辅助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静脉压测定,静脉顺、逆行造影。

三、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表现下肢浅静脉扩张迁曲,甚至足靴区出现色素沉着和溃疡。大隐静脉瓣膜功能实验、深静脉通畅试验、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彩色多普勒或静脉顺、逆行造影可准确的判断病变性质、部位、范围和瓣膜形态及功能。【鉴别诊断】

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综合症:是由于血栓机化后再通,深静脉回流障碍或倒流引起。浅静脉曲张是代偿性症状。

2、Klippel-Ternaunay综合症:属于先天性血管畸形,肢体静脉曲张较广泛,常累及大腿外侧和一侧,患肢较健侧增粗增长,皮肤有大片“葡萄酒色”血管痣。称三联症。

3、动静脉瘘:瘘多的部位可扪及震颤和连续性血管杂音、皮温增高,远端肢体可有发凉缺血表现。【治疗】

静脉曲张不可忽视,如果对患者产生影响或有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征象时就应手术,其他指征包括反复发作的血栓性浅静脉炎或曲张静脉破裂。在年轻患者,治疗静脉曲张在某种程度上可看做一种预防疾病的方法。

1、治疗原则;减轻下肢淤血。促进静脉回流。

2、治疗方案:

(1)、非手术治疗:多卧床休息,避免长期站立,加压治疗,穿弹力袜,一般按病情选择压力,一般30~40mmHg,自下而上压力递减,口服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药物。

(2)、手术治疗:高位结扎加曲张静脉剥脱;高位结扎加曲张静脉硬化剂注射。(3)、激光腔内闭合手术:术前准备,备皮,硬外麻下常规准备。术后处理:弹力袜或使用弹性绷带,约3—6个月。

【预防】

1、避免长期持久站立。

2、避免激烈运动后用冷水浸下肢。

3、妊娠及经常用腹压者穿弹力袜。

第十六章

技术操作规范

腹膜腔穿刺术

【适应症】

1.抽液做化验和病理检查,以协助诊断。

2.大量腹水引起严重胸闷,气短者,适量放液以缓解症状。3.行人工气腹作为诊断和治疗手段。4.腹腔内注射药物。

5.进行诊断性穿刺,已明确腹腔内有无积脓,积血。【禁忌症】 1.严重肠胀气。2.妊娠。

3.因既往手术或炎症腹腔内有广泛粘连者。4.躁动,不能合作或肝昏迷先兆。【准备工作】

机械准备:腹腔穿刺包,手套,治疗盘(碘酒,酒精,棉签,胶布,局部麻醉药)。【操作方法】

1.嘱患者排尿,以免刺穿膀胱。

2.取平卧位或斜坡卧位。如放腹水,背部先垫好腹带。3.穿刺点选择:

(1)脐和髂前上棘连线外1/3和中1/3的交点为穿刺点。放腹水是通常选用左侧穿刺点。

(2)脐和耻骨联合连线的中点上方1 cm,偏左或右1~1.5cm处。(3)若行诊断性腹腔灌洗术,在腹中线上取穿刺点。

4.常规消毒皮肤,术者带无菌手套,铺无菌孔巾,并用1-2%普鲁卡因2 ml做局麻,需深达腹膜。

5.做诊断性抽液时,可用17~18号长针头连接注射器,直接由穿刺点自上向下斜行刺入,抵抗感突然消失时,表示已进入腹腔。抽液后拔出穿刺针,揉压针孔,局部涂以碘酒,盖上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

6.腹腔内积液不多,腹腔穿刺不成功,为明确诊断,可行诊断性腹腔灌洗,采用与诊断性腹腔穿刺相同的穿刺方法,把有侧孔的塑料管置入腹腔,塑料管尾端接一盛有500~1000ml无菌生理盐水的输液瓶,倒挂输液瓶,使生理盐水缓缓流入腹腔,当液体流完或病人感觉腹胀时,把瓶放正,转制床下,使腹内灌洗液借虹吸作用流回输液瓶中。灌洗后取出瓶中液体做检查。拔出穿刺针,局部碘酒消毒后,盖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7.腹腔放液减压时,用胸腔穿刺的长针外连接一长的消毒橡皮管,用血管钳夹住橡皮管,从穿刺点自下向上斜行徐徐刺入,进入腹腔后腹水自然流出,在接入胶管放液于容器内。放液不宜过多、过快,一般每次不超过3000ml.放液完毕拔出穿刺针,用力按压局部,碘酒消毒后盖上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缚紧腹带。

下载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制定与更新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度

    制定与更新临床诊疗工作的指南、规范的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使临床诊疗工作更符合规范、有效,结合医院现有医疗资源,特制定此制度: 一、各临床科室的诊疗行为......

    口腔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口腔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1、 口腔科诊疗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及护目镜。每次操作前及操作后应当严格洗手或手消毒。 2、 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

    临床常见技术操作规范

    换药术用于检查伤口,清除伤口分泌物,去除伤口内异物和坏死组织,通畅引流,控制感染,促进伤口愈合。【方法】1.用手取下外层敷料(勿用镊子),再用镊子取下内层敷料。与伤口粘住的最里层......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2.3.1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

    临床诊疗操作常规

    目 录 第一篇门诊、急诊及入院出院常规 ....................................................................................................................9 第......

    生机中心卫生院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的培训总结

    生机中心卫生院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的 培训总结 根据医院工作需要,结合我院2011年为我院加强医院管理过的工作的需要,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临床诊疗技术操作管理工作,同时加强各......

    动脉穿刺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一、动脉穿刺置管术 (一)操作目的:1、直接监测患者血压 2、需采集动脉血液标本或某些特殊检查 3、急救时需加压输血输液 4、用于区域性化疗 (二)适应症 1、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

    口腔牙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大全(模版)

    美 容 牙 科 临 床 技 术操 作 规 范 目录 第1章美容牙科的一般性操作规范 第2章 牙齿修复美容技术 第一节 洁治术 第二节 牙齿修形术第三节 牙齿漂白术 第四节 复合树脂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