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时间:2019-05-13 08:31: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口腔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口腔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篇:口腔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口腔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1、口腔科诊疗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及护目镜。每次操作前及操作后应当严格洗手或手消毒。

2、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的要求。

3、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

4、5、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均为一次性用品。牙科综合治疗台机器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

第二篇:口腔科操作规范

口腔科操作规范

基本要求

(一)从事口腔诊疗服务和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掌握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及个人防护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严格遵守有关的规章制度。

(二)根据口腔诊疗器械的危险程度及材质特点,选择适宜的消毒或者灭菌方法,并遵循以下原则:

1、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的要求。

2、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包括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

3、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空腔诊疗器械,包括口径、探针、牙科镊子等空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漱口杯等,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

4、凡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

5、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清洁、消毒。

6、对口腔诊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或者灭菌的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三)医务人员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应当戴口罩、帽子,可能出现病人血液、体液喷溅时,应当戴护目镜。每次操作前及操作后应当严格洗手或者手消毒。

医务人员戴手套操作时,每治疗一个病人应当更换一付手套并洗手或者手消毒。

(四)口腔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

(五)口腔诊疗区域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应当分开,布局合理,能够满足医疗工作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工作的基本需要。

二、消毒工作程序及要点

(一)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包括清洗、器械维护与保养、消毒或者灭菌、贮存等工作程序。

(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工作要点是:

1、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后,应及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其方式应当采用手工刷洗或者用机械清洗设备进行清洗。

2、有条件的医院应当使用加酶洗液清洗,再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对结构复杂、缝隙多的器械,应当采用超声清洗。

3、清洗后的器械应当擦干或者采用机械设备烘干。

(三)口腔诊疗器械清洗后应当对口腔器械维护和保养,对特殊的口腔机械注入适量专用润滑剂,并检查器械的使用性能。

(四)根据采用消毒与灭菌的不同方式对口腔诊疗器械进行包装,并在包装外注明消毒日期、有效日期。采用快速卡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器械,科不封袋包装,裸露灭菌后存放与无菌容器中备用;一经打开使用,有效期不得超过4小时。

(五)牙科手机和耐湿热、需要灭菌的口腔诊疗器械,首选压力蒸汽灭菌的方法进行灭菌,或者采用环氧乙烷、等离子体等其他灭菌方法进行灭菌。对不耐湿热、能充分暴露在消毒液中的器械可以选用化学方法进行浸泡消毒或者灭菌。在器械使用前,应当用无菌水将残留的消毒液冲洗干净。

(六)每次治疗开始前和结束后应及时踩脚闸冲洗管腔30秒,减少回吸污染;有条件可配备官腔防回吸装置或使用防回吸牙科手机。

(七)口腔诊疗区域应当保证环境整洁,每日对口腔诊疗、清洗、消毒区域进行清洁、消毒;每日定时通风或者进行空气净化;对可能造成污染的诊疗环境表面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每周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

第三篇: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2.3.1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操作方法】 1.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臵,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2.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3.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4.补泻手法 4.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

4.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

4.3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7.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臵舒适卧位,整理床铺。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

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二、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三棱针古称锋针,三棱针刺法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瘀,疏经通络,治疗顽固性痹证的作用,既适用于实证和热证,也可用于寒实证。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急性咽喉肿痛,目赤红肿,顽癣、疖痈初起、扭挫伤、疳疾、痔疮、久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用物准备】

治疗盘、三棱针、0.5%碘伏、棉签、弯盘等。【操作方法】

常用刺法有以下几种: 1.腧穴点刺

先在腧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穴部,常规消毒皮肤、针尖后,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0.3 cm,立即出针,轻轻按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2.刺络

用三棱针缓慢地刺入已消毒的较细的浅静脉,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3.散刺

又叫豹纹刺,按不同疾病有两种不同刺法:

3.1 顽癣、疖肿初起(未化脓),严密消毒后可在四周刺出血。3.2 扭伤、挫伤后局部瘀肿,在瘀肿局部消毒后如豹纹般散刺出血。4.挑刺 左手按压施术部位的两侧,或夹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将经过严密消毒过的腧穴或反应点的表皮调破,使出血或流出粘液;也可再刺入0.5 cm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高,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局部消毒,覆盖敷料。【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患者取合理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施针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3.右手拇、食两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针尖部,露出针尖1~2分许,以控制针刺深浅度,针刺时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夹持、舒张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刺,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刺法。

4.在施针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反应,预防晕针。

5.操作完毕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三棱针刺激颇强,治疗时须注意患者体位舒适,并须与医生配合,还须注意预防晕针。

2.由于三棱针针刺后针孔较大,必须严密消毒,防止感染。3.点刺、散刺必须做到浅而快,切勿刺伤动脉、出血不宜过多,一般以数滴为宜。

4.身体虚弱,气血两亏,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易止住的患者,不宜使用。5.每日或隔日针治1次,3~5次为一疗程。急症也可每日治两次。如治疗需出血较多者,每周治疗1~2次为宜。

三、电针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电针是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适用于治疗各种痛证、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外伤性瘫痪、脏器功能失调以及针刺麻醉等。【用物准备】

治疗盘、电针仪、无菌毫针、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根据所选穴位取合适体位,嘱病人排尽小便。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是否有酸、痛感觉,以校准穴位。

4.局部皮肤用0.5%碘伏消毒。5.按毫针刺法进针。

6.病人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后,调节电针仪的输出电位器至“零”,再将电针仪的两根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毫针针柄上。

7.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密波:其脉冲频率一般在50~100次/秒,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2~5次/秒,刺激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能提高肌肉、韧带张力;其它还有疏密波、断续波、锯齿波等)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渐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的 强度)。

8.通电过程中应观察病人的忍受程度,以及导线有否脱落,有无晕针、弯针、折针等情况。

9.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5~20分钟。10.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回至“零”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11.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臵适当体位,整理床单位。12.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良好。如电流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触是否良好,应检修后再用。干电池使用过一段时间,如电流输出微弱,就须换新电池。

2.电针仪最大输出电压在40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1毫安以内,避免发生触电事故。直流电或脉冲直流电有电解作用,容易引起断针和灼伤组织,不能作电针仪的输出电流。

3.调节电流量时,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患者不能忍受,或造成弯针、断针、晕针等意外。4.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近延髓和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宜小,切勿通电过大,以免发生意外。孕妇慎用。5.经温灸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而不导电;有的毫针柄是用铝丝绕制而成,并经氧化处理镀成金黄色,氧化铝绝缘不导电。以上两种毫针应将电针仪输出线夹持在针体上。

四、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古时又称贴敷。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适用于外科的疖、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用物准备】

治疗盘、盐水棉球、药物、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如麻油或饴糖、水、蜜、凡士林)等。

常用药物:青敷膏、金黄膏、伤科消炎膏等。【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3.需临时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碗内,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4.取下原敷料,以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5.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

6.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

7.若为肿疡,敷药面积应超过肿势范围,一是防止毒邪扩散,起 箍毒作用;二是通过药物作用以束毒邪,提脓拔毒。

8.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9.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皮肤过敏者禁用。

2.敷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太薄药力不够,效果差;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出,污染衣被。

3.对初起有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以中间留空隙,围敷四周为宜,不宜完全涂布,以免阻止脓毒外泄。特殊部位如乳痈敷药时,可在敷料上剪孔或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以免乳汁溢出污染敷料。4.夏天以蜂蜜、饴糖作赋型剂时,宜现配现用或冷藏保存。

五、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熏洗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或浸浴,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作用等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疮疡、筋骨疼痛、目赤肿、阴痒带下、肛门疾病等。【用物准备】

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根据熏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备坐浴椅、有孔木盖浴盆及治疗碗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等。【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根据熏洗部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冬季注意保暖。

3.眼部熏洗时,将煎好的药液趁热倒入治疗碗,眼部对准碗口进行熏蒸,并用纱布熏洗眼部,稍凉即换,每次15~30分钟。

4.四肢熏洗时,将药物趁热倒入盆内,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或布单围盖后熏蒸。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肢浸泡于药液中泡洗。5.坐浴时,将药液趁热倒入盆内,上臵带孔木盖,协助患者脱去内裤,坐在木盖上熏蒸。待药液不烫时,拿掉木盖,坐入盆中泡洗。药液偏凉时,应更换药液,每次熏洗15~20分钟。

6.熏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7.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臵舒适卧位。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

2.熏洗药温不宜过热,一般为50℃~70℃,以防烫伤。3.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进行。

4.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5.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六、点刺放血配合围针治疗带状疱疹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点刺放血配合围针治疗带状疱疹患者,以清热解毒、疏通经络,从而达到祛邪止痛的目的。【用物准备】

治疗盘,一次性使用的毫针(1寸或1.5寸两种规格),三棱针,各种规格的抽气罐,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操作方法】

1.选穴:龙头(疱疹的起始部)、龙尾(疱疹的终止部)、疱疹周围。2.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按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3.进针角度和深度

3.1 角度:采用平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3.2 深度:皮下。4.行针基本手法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5.补泻手法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再次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令患者仰卧或侧卧,完全暴露带状疱疹的部位。

3.消毒连成片的疱疹四周后,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4.用1~1.5寸毫针沿连成片的疱疹四周皮向心性围刺,针数多少随患处面积大小而定,进针1寸为宜,进针后行中等刺激的提插捻转法,留针30 分钟。

5.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6.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7.龙头(在疱疹的起始部),龙尾(在疱疹的终止部),分别呈“品”字型取穴,常规消毒。

8.在消毒部位用三棱针点刺并用火罐拔出污血。

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好衣裤,安臵舒适卧位,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记录并签名。【注意事项】

1.头面和会阴部带状疱疹不宜进针。2.合并严重的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或全身衰竭者,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结缔组织病、血友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不宜进针。

3.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七、艾炷灸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 cm,炷底直径约0.8 cm,直接或间接臵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间接灸时,备姜片、蒜片或附子饼等。【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3.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3.1 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

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臵艾炷后点燃,艾炷燃剩至2/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

3.2 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姜或独头蒜切成约0.6 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0.6~0.9 cm,中心处用粗针穿 刺数孔),上臵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4.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5.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臵舒适体位,酌情通风。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八、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3.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3.1 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 cm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3.2 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 cm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3.3 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 cm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

4.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体位不适。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臵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7.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2.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九、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脘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用物准备】

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操作方法】 1.点火

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1.1 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1.2 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

1.3 投火法: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2.拔罐 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

2.1 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臵10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2.2 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

2.3 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2.4 刺血拔罐法: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臵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3.起罐

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操作程序】

1.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4.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5.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6.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7.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2.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3.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4.防止烫伤和灼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5.凡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

十、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推拿疗法又称按摩疗法。术者运用各种手法于病人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具有扶正祛邪、散寒止痛、健脾和胃、导滯消积、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等作用;更具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适用于发热畏寒、头痛身痛、咳喘并作、脘痛纳呆、腹胀泄泻、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月经不调、跌打损伤、腰伤腿痛、关节不利、痈肿疮疖,以及骨折后遗症等。【用物准备】 治疗巾或大浴巾。【操作程序】

1.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3.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4.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常用操作方法有:

4.1 推法: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接摩擦。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以能使肌肤深层透热而不擦伤皮肤为度。此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能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促使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

4.2 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 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有透热感。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

4.3 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4.4 摩法: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此法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弯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此法刺激轻柔,常用于胸腹、胁肋部位。具有理气和中、消食导滯、调节肠胃蠕动等作用。

4.5 擦法(平推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操作时手指自然伸开,整个指掌要贴在患者体表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动作要均匀连续,推动幅度要大,呼吸自然,不可屏气,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此法用于胸腹、肩背、腰臀及四肢。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

4.6 搓法: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手法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位,一般作为推拿结束时手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作用。4.7 抹法:用单手或双手指指腹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滯。本法适用于头面及颈项部。具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等作用。

4.8 振法: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体表,前臂和手部肌肉静止性强力地用力,产生振颤动作,操作时力量要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振动的频率较高,着力较重。此法多用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进行。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具有祛瘀消积、和气理气作用。

4.9 按法:用拇指端、指腹、单掌或双掌(双掌重叠)按压体表,并稍留片刻。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适用于腰背及腹部。具有放松肌肉、活血止痛的作用。

4.10 捏法: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患处皮肤、肌肉、肌腱捏起,相对用力挤压。操作时要连续向前提捏推行,均匀而有节律。此法适用于头部、颈项部、肩背及四肢。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作用。

4.11 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即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操作时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和缓而有连贯性。临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肩部及四肢等部位。具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等作用。

4.12 弹法:用一手指指腹紧压住另一手指指甲,受压手指端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操作时弹击力要均匀,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此法可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为常用。具有舒筋 活络、祛风散寒的作用。

4.13 掐法:用拇指指甲重刺穴位。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操作时要逐渐用力,达渗透为止,不要掐破皮肤。掐后轻揉皮肤,以缓解不适。此法多用于急救和止痛,常掐合谷、人中、足三里等穴。具有疏通血脉、宣通经络的作用。

5.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

6.操作手法轻重快慢适宜,用力需均匀,禁用暴力。每次推拿时间,一般15~30分钟。

7.操作完毕后,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操作者在治疗前须修剪指甲,以免伤及病人皮肤。2.孕妇的腰骶部与腹部、妇女经期均忌用。

3.年老体衰、久病体虚、或极度疲劳、剧烈运动后、过饥过饱、醉酒均不宜或慎用推拿。

4.严重心脏病、各种出血性疾病、结核病、肿瘤、脓毒血症、骨折早期(包括颈椎骨折损伤)、截瘫初期、烫伤、皮肤破损部位及溃疡性皮炎的局部禁推拿。

十一、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耳穴埋籽是采用王不留行籽(或菜籽)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痛证、失眠等。【用物准备】

治疗盘、探针、棉签、0.5%碘伏、镊子、王不留行籽、胶布、剪刀、弯盘等。【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

3.术者一手持耳轮后上方,另一手持探针由上而下在选区内找敏感点,常规消毒。

4.埋籽:将王不留行籽粘于7 mm × 7 mm胶布中间,贴于所选穴位上,并用食指指腹按压。

5.一边按压一边询问病人有无酸、胀、痛等“得气”感。6.教会病人或家属按压的方法,根据需要留籽2~3天。

7.撤籽:撤除胶布和王不留行籽,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损,并及时给予处理。

8.操作完毕,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耳廓有炎症、冻伤或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2.动作轻巧,按压力度适中,使病人有“得气”的感觉即可。3.胶布潮湿,脱落应及时更换。

十二、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用物准备】

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3.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5.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十三、换药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换药法是对疮疡、跌打损伤、虫咬伤、烫伤、烧伤、痔瘘等病症的伤面进行清洗、用药处理、包扎等操作的方法。其目的是观察伤口变化,保持引流通畅,控制局部感染,保护并促进新生上皮和肉芽组织生长,使伤口顺利愈合。通过换药,药物直达病位,可起到清热解毒、提脓祛腐、生肌收口、镇痛止痒等作用。【用物准备】

治疗盘、0.5%碘伏、生理盐水、双氧水、换药碗、弯盘、镊子、剪刀、探针、纱布、无菌干棉球、油纱条、胶布;相应药液或各种散、膏、丹等外用药,必要时备药捻;酌情备绷带、橡皮单、治疗巾等。【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伤口,垫橡皮单、治疗巾,必要时屏风遮挡。

3.臵弯盘于治疗巾上,揭去外层敷料、用镊子取下内层敷料及引流条。如分泌物干结粘着敷料,可用盐水浸润后再揭下,以免损伤肉芽组织和新上皮。脓液多时用弯盘接取,然后擦净脓液。4.观察疮面,用镊子夹0.5%碘伏棉球消毒疮口周围皮肤。5.更换生理盐水棉球清洗疮面,去除脓腐。窦道深的瘘管可用药液或盐水冲洗;疮面较深者还需用探针试探。疮面要清洁干净,勿损伤新肉芽组织。

6.根据疮面的性质选择用药,覆盖伤口,胶布固定,酌情包扎。

7.一般伤口每日换药1次,脓腐较多的伤口每日换药1~2次。8.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9.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保持换药室的清洁,室内每日消毒。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先处理无菌伤口、再处理感染伤口,防止交叉感染。

3.药粉需均匀撒在疮面或膏药上,散剂调敷干湿适宜。敷布范围要大于病变部位1~2 cm。

4.对汞剂过敏者禁用丹药;眼部、唇部、大血管附近的溃疡以及通向内脏的瘘管均不用腐蚀性强的丹药,上丹药时需保护周围血管,不使丹药撒于疮面外。

5.颜面部的疔疖勿挤压,以防脓毒扩散。6.痔瘘患者每次便后均需清洗肛门并换药。

7.外敷药必须贴紧疮面,包扎固定要注意松紧适度,固定关节时要注意保持功能位臵。

第四篇:胸外科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胸外科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章

贲门失驰缓症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食管癌 肋骨骨折 肺大疱 肺 癌 气

胸 血

技术操作规范—胸腔闭式引流术

第一章

贲门失驰缓症

贲门失驰缓症指食管约肌肉松弛障碍,导致食管功能性梗阻,临床上出现吞咽困难、反食、胸部不适或胸痛,严重时可有体重减轻。其病因尚不清楚,已提出的可能病因有病毒感染,副交感神经系统发育不全,基因遗传因素。精神刺激引起皮质精神障碍等。【诊断】

1、主要症状是间段性吞咽不畅、反食、胸痛。吞咽困难时轻时重,轻时可以连续进餐,但可有胸骨后食物停滞或受阻感以及进食餐时间延长。病程中吞咽困难不呈进行性发展。随病程食管逐渐扩大,极度扩大的食管如胃一样,常存留大量食物及黏液。严重食物潴留常合并食管炎。少数患者长期贲门失迟缓症可继发食管癌。

2、多数患者合并反食,为未消化的食物,可发生在进食过程中或进食后不久。同时夜间反流。常含有不少黏液。严重反食体重可明显下降,甚至出现明显不良。

3、约1/2的患者有胸痛,发生的原因由于食物通过障碍,引起食管扩张,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明显增高,以及食管体部出现高幅度的同步收缩。

4、患者还可以出现呼吸道症状,尤其是有夜间反流的患者,长伴有咳嗽、咳痰、气促及睡时有鼾声。久病有经验的患者,往往在睡觉前利用改变体位,引流食管内容物,或大量饮水以利用食管内容物进入胃内。

5、贲门失驰症患者可并发食管炎、食管癌。

6、严重扩张时胸部X线像长显示纵隔增宽,并有气液平面。食管钡餐造影检查,吞咽时钡剂顺利进入食管,上段有蠕动收缩,卧位时钡剂不再被推进。立位时钡剂充盈食管,食管体部和远端明显扩张,呈鸟嘴样,严重者呈乙状样弯曲,但食管内光滑。仔细检查,LES区不随吞咽出现松弛,呈间端开放,少量钡剂可流入胃腔,有时钡剂完全停留在LES之上,长时间不能进入胃内。

7、纤维内镜下食管体部扩张,或弯曲变形,其内可见存留未消化的食物和液体,无张力。LES区持续关闭,推送镜子时虽有阻力,但不难进入胃里。

8、食管测验最重要的发现是吞咽后LES松弛障碍,常伴有LESP升高,高于胃压。食管排空检查发现核素通过食管时间立位时平均为7秒,小于15秒。另外还可进行食管钡伎排空指数测定。【治疗】

1、一般治疗包括注意饮食成分,进食速度,调整情绪。

2、药物治疗有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脂(消心痛),钙通道阻泄剂如硝苯地平(心痛定)等。

3、食管扩张:常用的扩张方法有气囊、水囊和各种探条扩张器,也可在内镜下对LES区黏膜层进行纵行电烧。

4、药物治疗或扩张治疗效果不满意,症状仍明显,无手术禁忌,可考虑手术治疗施行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术。

5、手术注意事项:食管下端或贲门肌层切开至少8~10cm长度,保证黏膜完整和膨出,如有黏膜损伤应立即缝合。勿损伤膈裂孔,以免术后发生食管反流。

第二章

食管癌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多不明显,咽下食物时偶尔有停滞、梗噎或异物感,胸骨后闷胀或疼痛。

2、中晚期可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呛咳、声音嘶哑及恶液质。

二、辅助检查

1、食管吞钡造影

①早期表现:局限性食管黏膜皱襞增粗、中断、小的充盈缺损及浅在龛影。②中晚期表现:不规则的充盈缺损或龛影,病变段食管僵硬、成角及食管轴移位。

2、细胞学检查:食管拉网采集细胞检查,常用于本病普查,对早期诊断有意义,阳性率可达90%以上。

3、内镜检查:食管纤维内镜可直接观察病变形态和病变部位;采取组织行病理检查;通过黏膜染色发现早期病变。

4、超声内镜尚可判断肿瘤侵犯深度,周围组织及结构有无受累,以及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

5、放射性核素检查:利用某些亲肿瘤的核素,多早期食管癌病变有帮助。

6、CT检查:显示食管癌向腔外扩展的范围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三、鉴别诊断

1、反流性食管癌。

2、贲门失驰症。

3、食管静脉曲张。

4、食管瘢痕现在。

5、食管良性肿瘤。

6、食管憩室。【治疗】

一、治疗原则

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性治疗。

二、非手术治疗

1、放射治疗。

2、化学治疗。

3、免役治疗。

4、中医中药治疗。

三、手术治疗

(一)手术指征

1、全身情况好,各脏器功能能耐受手术。

2、无远处转移。

3、局部病变估计有可能切除。

4、无顽固胸背疼痛。

5、无声嘶

(二)术式选择

1、内镜切除:适用于食管原位癌黏膜切除。

2、非开胸食管癌切除术:

(1)食管内翻拔脱术:主要适用于下咽及颈段食管癌。(2)食管钝性分离切除术:用于胸内各段食管癌。

(3)颈胸骨部分劈开切口:用于主动脉弓以上的上胸段食管癌。

3、开胸手术主要有:

(1)左胸后外侧切口:适用于中、下段食管癌。(2)右胸前外侧切口:适用于中、上段食管癌。

(3)左胸、颈部二切口:适用于中、上段史管癌,病变左侵。(4)右胸、上腹、颈三切口:适用于中段以上食管癌,病变右侵。

4、姑息性手术(1)胃或空肠造口术。(2)食管腔内置管术。(3)食管分流术。

(三)术前准备

1、血、尿、粪常规。

2、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输血前检查、凝血四项。

3、心电图。

4、血气、肺功能(必要时)。

5、术前留置胃管,食管冲洗。

6、头、胸、上腹部CT.7、全身骨扫描。

第三章

肋骨骨折

暴力作用于肋骨,可使肋骨向内弯曲,前后挤压暴力使肋骨腋段向外弯曲折断。【诊断】 一.临床表现

1.有胸部外伤史。

2.胸痛,在深呼吸、咳嗽或转动体位时加剧,呼吸困难,合并皮下气肿、咯血、气胸、或血气胸者呼吸困难加重。

3.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连枷胸影响肺通气和循环,导致体内缺氧和二氧化碳滞留,严重时可发生呼吸和循环衰竭。

4.胸廓畸形,胸壁塌陷,胸部挤压疼痛加重。皮下捻发音,骨摩擦音。

5.胸壁反常呼吸运动,连枷胸,气管移位(合并血、气胸)。二.辅助检查

1.胸部X线片可显示肋骨骨折断裂线和断端错位,但前胸肋软骨骨折并不显示X线征象。

2.胸部CT三位重建可显示任何部位的骨折,明确诊断。

【治疗】

一.治疗原则

镇痛、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固定胸廓和防止并发症。

二.非手术治疗

1.闭合性单处肋骨骨折:镇痛,固定胸廓和防止肺部并发症。

2.闭合性多根多处肋骨骨折:保持呼吸道通畅、止痛、包扎固定(适用于浮动胸壁范围较小、反常呼吸较轻者)。鼓励病人咳嗽排痰,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呼吸系统的并发症。三.手术治疗

(一)手术指征

1.闭合性多根多处肋骨骨折。

2.开放性肋骨骨折。

(二)术式选择 1.闭合性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外固定牵引、机械通气,手术复位内固定。

2.开放性肋骨骨折:伤口彻底清创,手术复位固定。

(三)术前准备

1.血、尿、粪常规。

2.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输血前检查、凝血四项。

3.心电图。

4.血气、肺功能(必要时)。

第四章 肺大疱

肺大疱亦称大疱性肺气肿。肺大疱是指位于脏层胸膜下或肺实质内的直径>1cm的充气空腔,常单个或多个。根据病理分三型:Ⅰ型:狭颈肺大疱;Ⅱ型:宽基底部表浅肺大疱;Ⅲ型:宽基底部深部肺大疱。【诊断】

一、临床表现、1、单发较小的肺大疱,可无任何症状。

2、如体积较大或多发的肺大疱,压迫肺组织较明显,可引起气促、胸闷、甚至呼吸困难。、3.当突然出现胸痛、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加重甚至发绀和休克等,伴有患侧叩诊呈鼓音,呼吸音减弱,气管可向对侧移位,多半为肺大疱破裂成为自发性气胸。

二、辅助检查

X线/CT可见肺部有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薄壁透明空腔,内无肺纹理,或有细条索状影,巨大的肺大疱可占据一个肺叶或整个胸腔,甚至将纵隔推向对侧。

三、鉴别诊断

1、肺囊肿。

2、肺小疱:肺小疱是正常肺表面的含气腔隙,其外壁由脏层胸膜构成。

3、气胸。【治疗】

一、治疗原则

(一)手术指征

肺大疱压迫周围健康肺组织,引起气促、胸闷、甚至呼吸困难者,或屡发气胸者,应积极行肺大疱切除术。

(二)术式选择

1、较小的局限性肺大疱可行单纯切除。

2、如在一叶肺内由多个大疱,单纯切除肺大疱有困难,或切除大疱后余肺已很少,则可行肺叶切除术。

3、对于双侧弥漫性多个肺大疱,肺功能受损严重者,可考虑肺移植术。手术方法:首选电视胸腔镜,其次为小切口和常规开胸手术。

(三)术前准备

1、血、尿、粪常规。

2、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输血前检查、凝血四项。

3、心电图。

4、血气、肺功能(必要时)。

第五章 肺 癌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支气管肺部表现

(1)咳嗽:约70%的病例有咳嗽。

(2)咯血或血痰:约50%的病例有咯血,也是肺癌的早期症状。

(3)胸痛:约30%—50%的病例有肺性胸痛,多为间歇性钝痛,常伴有胸闷。(4)发热:多因继发肺部炎症和肺不张所致,可出现“癌性热”。

2、肺外表现(1)胸内表现

①声音嘶哑:肿瘤浸润或淋巴结转移压迫喉返神经所致。②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压迫上腔静脉而产生 ③Horner-Bernard综合征:肿瘤侵犯颈交感神经节。④吞咽困难、膈神经麻痹、胸腔或心包积液等。

(2)胸外表现约2%的肺癌病人表现出与肿瘤转移无关而与内分泌综合征相关的症状和体征,表现为增生性股关节病、杵状指(趾)、Cushing综合征、神经肌病、皮肌炎、黑棘皮病和高钙血症等。这些症状和体征在肿瘤切除术后可减轻或消失。

(3)胸外转移表现:可向淋巴结、肝、肾上腺、肾、骨和脑转移。(4)非特异症状:体重下降、厌食、乏力、虚弱、恶液质等。

二、辅助检查

1、胸片和CT:大多数肺癌可以经胸部X线摄片和CT检查获得临床诊断。可以确定肿瘤部位、大小、肺门、纵隔淋巴结是否肿大,肿瘤与邻近组织的关系。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2、痰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应反复多次检查,准确率在80%以上。

3、支气管镜检查:可以观察到亚段以上的气管、支气管病变,不仅能取得病理上的诊断,还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

4、经皮肺穿刺活组织检查:对周围性肺癌阳性率较高,但可能产生气胸、血胸、穿刺针道肿瘤播散等并发症,且有一定的假阴性。

5、纵隔镜检查:观察并活检气管前、隆突下及两侧支气管淋巴结,确定肺癌是否已转移到肺门和纵隔淋巴结,明确肺癌分期。

6、MRI:观察中心型肺癌与大血管的关系,为是否手术治疗或选择手术方式提供重要的信息。

7、放射性核素肺扫描:阳性率在90%左右。

8、其他检查:胸腔穿刺胸水脱落细胞检查、转移病灶活组织检查、正电子辐射断层成像(PET)扫描,对多种方法检查仍不能明确病变性质,可行胸腔镜检查或剖胸探查。

三、鉴别诊断

1、肺结核。

2、肺部其他肿瘤。

3、肺部炎症。

4、纵隔淋巴肉瘤。【治疗】

一、治疗原则

肺癌主要采取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首选疗法是外科手术。它是肺癌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然而肺癌是一种全身行疾病,单纯手术治疗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必须与化疗、放疗、生物治疗等联合应用。

二、非手术治疗

1、化学治疗。

2、放射治疗。

3、免疫治疗。

4、中医中药治疗。

三、手术治疗

(一)手术原则

1、非小细胞肺癌T1或T2N0M0以根治性手术治疗为主。

2、Ⅱ期和Ⅲ期则应加作手术前后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3、小细胞肺癌采用化疗→手术→化疗,化疗→放疗→手术→化疗,或化疗→放疗→化疗,以及附加预防性全脑照射等综合治疗。

(二)术式选择

1、肺叶切除术:适用于病变局限于一个肺叶内的肺癌,是目前肺癌外科治疗的首选手术方式,多用于周围型肺癌。包括双叶肺切除及袖式肺叶切除术。

2、全肺切除术:当肺叶切除术达不到对肿瘤的根治切除,病人又能耐受全肺切除时采用,多用于中心型肺癌。

3、扩大肺切除术,对侵犯胸膜,胸壁,心包,大血管及其它邻近器官组织者可行扩大肺切除术。

4、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肺切除术。

(三)术前准备

1、血、尿、粪常规。

2、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输血前检查,凝血四项。

3、心电图、血气、肺功能。

4、头颅和上腹部CT.5、全身骨扫描。

第六章

气 胸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钝性或穿透性胸部外伤史。

2.闭合性气胸:根据胸膜腔内积气的量与速度,轻者病人可无症状,重者有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发现伤侧胸廓饱满,呼吸动度降低,气管向健侧移位,伤侧胸部叩诊呈鼓音,呼吸音降低或消失。

3.开放性气胸:明显的呼吸困难、鼻翼扇动、口唇发绀、颈静脉怒张。伤侧胸壁可见伴有气体进出胸腔发出吸吮样声音的伤口,称为胸部吸吮伤口。气管向健侧移位,伤侧胸部叩诊鼓音,呼吸音消失,严重者伴有休克。

4.张力性气胸:严重或极度呼吸困难、烦躁、意识障碍、大汗淋漓、发绀;不少病人尚有脉细快,血压降低等循环障碍表现。气管明显移向健侧,颈静脉怒张,皮下气肿。伤侧胸部饱满,叩诊呈鼓音,呼吸音消失。

二、辅助检查

1.闭合性气胸:胸部X线检查可显示不同程度的肺萎陷和胸膜腔积气,伴有胸腔积液时可见气液平面。

2.开放性气胸:胸部X线检查可见伤侧胸腔大量积气,肺萎陷,纵隔移向健侧。

3.张力性气胸:胸腔穿刺有高压气体外推针筒芯。胸部X线检查显示胸腔大量积气,肺完全萎陷、纵隔移位,并有纵隔气肿和皮下气肿征象。【治疗】、一、治疗原则

吸氧,抗感染,开放性气胸立即变为闭合性气胸,胸膜腔穿刺术或闭式胸腔引流术。

二、非手术治疗

1.少量气胸可在1—2周内自行吸收。

2.吸氧,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给予抗生素,鼓励病人咳嗽排痰,预防感染。

三、手术治疗

(一)手术指征

闭合性中、大量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

(二)术式选择

1.闭合性气胸:中、大量气胸行胸膜腔穿刺术或闭式胸腔引流术,促使肺尽早膨胀。

2.开放性气胸:急救处理要点为将开放性气胸立即变为闭合性气胸。清创、缝合胸壁伤口,并做闭式胸腔引流。如疑有胸腔内脏器损伤或进行性出血,则需行开胸探查术。

3.张力性气胸:入院前或院内急救为迅速使用粗针头穿刺胸膜腔减压,并外接单向活瓣装置;安置闭式胸腔引流,持续漏气而肺难以膨胀时需考虑开胸探查术。

(三)术前准备 1.血、尿、粪常规。

2.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输血前检查、凝血四项。3.心电图。

4.血气、肺功能(必要时).第七章

血 胸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胸部外伤史。

2.少量血胸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3.中、大量血胸: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或末梢血管充盈不良等低容量休克表现;有呼吸急促、肋间隙饱满、气管向健侧移位、伤侧叩诊浊音和呼吸音减低等胸腔积液的临床表现。

二、辅助检查

1.胸部X线:胸腔积液或液气胸。2.诊断性胸膜腔穿刺抽出不凝血可确诊。

三、鉴别诊断 1.血性胸水。2.自发性血胸。【治疗】

一、治疗原则

及时排出积血,促使肺复张,改善呼吸功能;抗休克;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二、非手术治疗

抗感染,休克者抗休克治疗。

三、手术治疗

(一)手术指证

非进行性血胸,进行性血胸,凝固性血胸,感染性血胸。

(二)术式选择

1.非进行性血胸:胸腔穿刺或闭式胸腔引流术,及时排出积血。2.进行性血胸:一旦确诊应及时开胸探查手术止血。

3.凝固性血胸:应待伤员情况稳定后尽早手术,清除血块,并剥除胸膜表面血凝块机化而形成的包膜。

4.感染性血胸:改善胸腔引流,排尽感染性积血积脓。若效果不佳或非复张不良,应尽早手术清除感染性积血,剥离脓性纤维膜。

(三)术前准备 1.血、尿、粪常规。

2.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输血前检查、凝血四项。3.心电图。

4.血气、肺功能(必要时)。

第八章 胸腔闭式引流术

【适应症】

1.气胸、血胸、或脓胸需要持续排气、排血或排脓者。2.适应症切开胸膜腔者。【注意事项】

1.排液应置于腋中线第七或第八肋间,排气位置于第二肋间锁骨中线外侧1—2厘米。

2.引流瓶水平面应低于胸腔引流管出口平面60厘米,以防引流瓶中液体吸入胸腔。

3.病员清醒,血压平稳后应半卧位,利于引流。

4.应保持引流管通畅,常见的阻塞原因有:(1)纤维素团,凝血块。(2)引流管扭曲。(3)肺扩张堵塞管孔。

5.应经常挤管:一般应两小时挤压胸管一次,保持引流通畅。6.置管后24—72小时,若无液体或空气逸出,肺扩张满意者可拔管。7.准确记录引流量及性质,需长时间置引流管者,注意防止感染。【操作要点】

1.安放引流管位置正确后,局部麻醉;局麻后随及将针头刺入胸腔,可进一步肯定液或气体部位。

2.于选定部位之肋上缘刺口,用中号血管钳穿透肌层,经肋间如胸腔,撑开血管钳,扩大创口。

3.选择好引流管,用血管钳纵行夹持管的前端,经胸壁切口送入胸腔内。4.切口缝合1—2针,并将引流管固定于胸壁上,连接水封瓶,即有液体或气体引入瓶内。

第五篇:急诊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完成稿)

急诊科诊疗常规

2011年4月

第一章

急诊症状鉴别常规

第一节

心脏骤停

【临床表现】(一)基本表现

1.发病或受伤后24小时内心脏停搏。2.意识突然丧失。

3.大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摸不到搏动。4.呼吸停止或抽搐样呼吸。

(1)将面部贴近患者的鼻部,感觉呼吸时气流。(2)听病人是否有呼吸声。(3)看胸廓有无起伏。5.瞳孔散大固定。

(1)常于停搏后45秒才出现瞳孔散大。(2)1~2分钟后才出现瞳孔固定。(3)部分在心脏骤停后无瞳孔散大。(4)不能作为早期诊断依据。6.全身发绀

7.心电图表现为心室颤动、无脉有电活动或心室停搏(二)问诊要点

1.不适宜花时间详细询问病史。2.扼要询问目击者:

(1)发作到就诊时间。

(2)患者发作前症状,当时所处环境。

(3)有无外伤史。

(4)心脏病史。

(5)药物、化学品中毒史。

【院前处理】

1.就地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2.A(airway):保持气道通畅。3.B(breath):建立人工呼吸。4.c(circulation):建立人工循环。5.有条件场地使用体外自动除颤器。

急诊科诊疗常规

6.及时呼救,转运至最近医院。7.建立静脉通路。8.心电图,心电监护。

【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

1.意识突然丧失。

2.大动脉(颈脉和股动脉)摸不到搏动。3.心电图。

(1)心室颤动或扑动、持续性心动过速。(2)电机械分离。(3)心室停搏。

4.根据前两项即可作出临床诊断(二)鉴别诊断

急性意识障碍(有脉搏):(1)晕厥。(2)虚脱。

(3)急性脑血管病。(4)低血糖。

(5)急性气道阻塞。(6)头部创伤。

【急诊治疗】(一)基本处理

1.基础生命支持直至恢复自主呼吸循环

(1)基础生命支持包括识别心脏骤停、心脏事件、卒中、气道异物梗阻,心肺复苏和体外自动除颤器使用。

(2)A:保持气道通畅:

①人工或吸引器清除呼吸道异物(如义齿、呕吐物); ②怀疑为气道异物可采用l~emilich手法排除;

③患者取仰卧位,前额用力加压,头后仰,提高颏部,使下颌尖、耳垂与平地成垂直;④气管内插管,或食管气管联合式导气管、喉罩; ⑤必要时环甲膜穿刺、气管切开。(3)B:人工呼吸:

①最简单是口对口人工呼吸,尤其在院外;

②在抢救室气管插管前简易呼吸器(球囊一面罩)人工呼吸;

③无论何种人工呼吸(口对f1、口对面罩、球囊一面罩、球囊对高级气道)均应吹气1秒以上,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人并使胸廓有明显的提高;

④迅速气管插管后用呼吸机机械通气。(4)C:建立人工循环(胸外按压):

①胸前区拳击:20~25 cm高度向胸骨中下l/3交界处捶击,拳击仅限l~2次。3组病例研究表明室颤或无脉性室速时胸前区拳击可转复,但如室速转为室颤、完全性传房室导阻滞、心室停搏等情况下不能胸前区拳击。鉴于较少益处和潜在危险,目前不推推荐也不反对。

②胸外按压方按压部位应在胸部正中.胸骨的下半部,两乳头之间,即掌放在胸部正 2

急诊科诊疗常规

中,双乳头之间的胸骨上,另一只手重叠压背上。肘关节伸直,借助身体之力向下按压。

③要求按压而有力,使胸骨下陷4~5cm左右,胸骨下压时间及松开基本相等,放松时手掌不能离开胸壁。保证胸廓充分回胸外按压间歇最短化。

④用力按压、快速按压原则(每分压频率100次)。⑤要耐心持续按压,直到脉搏和血压均正常。

⑥因抢救需要停止按压时,不要超过15~60秒。建议所有年龄段的病人(新生儿除外)CPR时按压/通气为30:2,目的在于提供更长时间不问断胸外按压。

2.建立静脉通路。

1)心室颤动

(1).室颤持续则连续三次电击:能量递增为200、200~300、360J,其间电极板不离开皮肤。若电击后心电图出现有组织电活动或呈直线则不必再电击。

(2).开放气道或气管插管。

(3).便携式呼吸器人工呼吸。

(4).标准胸外按压。

(5).开放静脉通道,静脉注射肾上腺素lmg/次,每3~5分钟 l次。

(6).持续心电监护

(7).可酌情应用胺碘酮150~300mg、利多卡因1.0~1.5mg/kg、硫酸镁1~2g。电击、给药、按压循环进行。

2)无脉搏电活动(PEA)和心脏停搏

1.开放气道或气管插管。

2.便携式呼吸器人工呼吸。

3.标准胸外按压。

4.开放静脉通道,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次或静脉注射阿托品lmg。

5.持续心电监测。

注意点

每次给药后静脉注射0.9%盐水20m1,抬高注射肢体20°~30°数秒钟,以加快药物到达中心循环,并不间断胸外心脏按压。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可以气管内给药,剂量加倍,用10ml生理盐水稀释后注人气管,然后立即用力挤压气囊3至5次。

3.心电监护

【住院指征】

1.自主循环恢复。

2.收入冠心病监护病房或加强医疗科。【出院指征】

不考虑从急诊室出院

第二节

【临床表现】(一)基本表现 1.低血压

(1)成人舷动脉收缩压低于90mmHg。(2)或较基础血压降低30mmHg以上。

急诊科诊疗常规

(3)脉压减小。

2.生命体征性改变

(1)仰卧位无低血压,但怀疑存在休克时。(2)改变体位后3~5min测量脉搏、血压。(3)收缩压下降超过10~20mmHg。(4)伴脉搏增加超过15次/分。(5)患者感头昏不适。3.组织灌注不足表现(1)肢端湿冷。

(2)皮肤苍白或发绀。

(3)外周脉搏搏动未扪及或细弱。(4)烦躁不安,易激惹。(5)神志淡漠,嗜睡,昏迷。(6)尿量减少或无尿。4交感神经兴奋

(1)精神紧张,焦虑。(2)过度换气。

(3)大汗。

(二)各类休克临床表现

1.心源性休克

(1)心前区疼痛。

(2)牙痛,肩关节痛,上腹痛。

(3)呼吸困难及急促。

(4)颈静脉怒张。

(5)肺部咿音。

(6)心动过速,奔马律,心脏杂音,收缩期喀喇音。

(7)恶心、呕吐。

2.感染性休克

(1)发热或低体温。

(2)呼吸浅速。

(3)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

(4)感染病灶表现。3.出血性休克(1)血容量丢失

1)轻度失血(丢失血容量15%):焦虑,心动过速,脉压增大。

2)中度失血(丢失血容量15%~30%):心跳呼吸增快,脉压减小,尿量轻度减少。3)重度失血(丢失血容量30%以上):意识精神状态改变,少尿或无尿。

(2)出血表现 1)呕血,便血。2)咯血。

3)诊断性腹穿见不凝血。4)后穹窿穿剌见不凝血。5)产后出血。

6)大血管穿透性损伤。

急诊科诊疗常规

4.过敏性休克

(1)有接触过敏原病史。(2)突然发病。

(3)皮肤红斑和瘙痒。(4)胸闷,气短。

(5)腹部不定位的隐痛或绞痛。(6)恶心、呕吐,腹泻。(7)二便失禁。

(8)喉头水肿和支气管水肿:呼吸窘迫,发绀。(9)面色苍白,四肢厥冷。(10)脉搏细弱,血压下降。(11)烦躁不安。

(三)休克合并症

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急性肾功能衰竭。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4.急性肝功能衰竭。5.应激性溃疡。6.急性心力衰竭。

(四)问诊要点

1.起病情况,可能诱因。2.现病史。(1)平时血压。(2)心脏病症状。

(3)近期感染性疾病史。(4)昆虫叮咬史。(5)目前用药情况。3.既往史(1)心脏病。(2)高血压病。(3)糖尿病。(4)手术外伤史。(5)吸毒史。(6)既往过敏史。4.女性月经史。【院前处理】

1.心电、血压及血氧监测。2.给高浓度氧。

3.建立大口径静脉通路。

4.意识障碍、呼吸困难者行气管插管。5.如患者无急性心衰表现,给晶体液。

6.对出血性休克患者在出血止住前,院外快速、大量补液有争议。

急诊科诊疗常规

7.过敏性休克患者应立即给予肾上腺素。

8.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建议转运至能开展急诊冠脉介入的医院。【急诊检查】

(一)基本检查

1.血、尿常规。

2.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

3.心肌损伤标志物。

4.动脉血气(有条件者查乳酸水平)。

5.凝血功能(PT,APTT)。

6..ABO血型,Rh因子。

7.心电图。

8.胸部x线检查(床旁)。

9.导尿,记录每小时尿量。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休克诊断要点

1.有典型的临床表现。

2.成人肱动脉收缩压低于90rnmHg,多数为70~80mmHg甚至更低。3.或较基础血压下降30mmHg以上。

4.微循环和组织灌注不足表现。

(二)各型休克的诊断要点(表1—1)

各型休克的诊断要点

休克类型

常见基础疾病

诊断要点

心源性

心肌梗死、心肌

低血压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临床征象(如 休克

病及心律失常等

脉搏细弱、皮肤湿冷),器官镬注不足

(尿量,意识改变)

低血容

大量出血;严重

血容量大量丢失临床病因,休克表现,中 量性

脱水(烧伤、腹

心静脉压下降,血管内补液后动静脉压很 休克

膜炎或肠梗阻

快改善即可诊断

等)

阻塞性

心包填塞

心动过速、血压下降、反常脉、休克

Kussmauls征,查胸部x线、超声心动

图确诊

大面积肺梗塞

诊断较困难.可表现为猝死,核索扫描、肺血管造影有重要诊断价值

分布性

感染性休克

休克的同时具有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休克

局部感染灶及相应体征,分泌物培养确定感染

过敏性休克

除休克外,有接触过敏原史,全身性荨麻

疹,气道梗阻感,咳嗽,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严重者可意识障碍,甚至猝死

急诊科诊疗常规

神经原性休克

类似于低血容量性休克,伴神经系统疾病体

(三)鉴别诊断 1.低血压

(1)慢性低血压。(2)急性低血压 1)休克; 2)晕厥;

3)急性运动性血管麻痹。(3)体位性低血压

1)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 2)继发性直立性低血压; 3)平卧位低血压综合征。(4)晕厥,晕针。(5)昏迷。

(6)虚脱(短暂的循环衰竭)1)使用解热镇痛药物。2)崩漏。3)晕堂。

4)身体虚弱患者受某些因素强烈刺激。(7)用药过量(如快速输入氯化钾)。

【急诊治疗】(一)基本治疗

1.仰卧位,腿部抬高,安静,保暖。2.心电、血压、血氧监测。3.建立大口径静脉通路。

4.考虑深静脉插管,中心静脉压监测。5,保持气道通畅,吸高浓度氧。6.气管插管指征(1)意识障碍。(2)呼吸停止。(3)呼吸道不通畅。

(4)高流量法不能充分氧合。

(5)通气衰竭(急性呼吸性酸中毒)。(6)装有机械夹板的连枷型胸壁。

7.对非心力衰竭患者快速静脉补液。8.出血性休克应紧急止血(压迫、手术)。9.置人尿管,计每小时尿量。

10.根据休克基础病因各专科会诊。

(二)各类休克急诊处理 1.心源性休克

征如四肢瘫痪或截瘫等

急诊科诊疗常规

(1)急性心肌梗死 1)有效镇痛;

2)急诊血运重建(经皮穿刺冠脉成形术,冠脉搭桥术); 3)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导血管活性药物使用);

4)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二尖瓣返流、室间隔穿孔、心脏破裂); 5)心脏外科手术。(2)急性心力衰竭 1)吗啡; 2)速尿;

3)如血压还可以,给予扩血管药物(硝普钠、硝酸甘油)4)显著低血压给予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5)正性肌力药物不作为一线用药。

2.感染性休克

(1)补充晶体液和胶体液。(2)抗感染治疗。(3)脓肿切开引流。(4)必要时手术治疗

1)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 2)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3)脓胸;

4)坏死性肠炎。

(5)去甲肾上腺素和(或)多巴胺。(6)明确并控制感染源。

3.出血性休克

(1)建立两条大口径静脉通路。

(2)交叉配血,尽早输血。

(3)生命垂危患者输入。型血。

(4)凝血功能障碍者,输入凝血因子或新鲜血浆。

(5)血小板低或功能障碍者输血小板。

(6)在不影响其他治疗措施前提下,中心静脉压监测。

(7)临床监测血压、心率、尿量、神志及红细胞比积。

(8)出血病因处理:对补液反应差者,尽早手术治疗或血管造影。

4.过敏性休克

(1)停用和清除过敏原。

(2)保持呼吸道通畅防窒息。

(3)静脉补充等渗液。

(4)肾上腺素(1:1000)0.3~0.5mg,肌肉/皮下注射。

(5)抗过敏药物: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

(6)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或甲基强的松龙。

(7)10%葡萄糖酸钙:10~20ml,静脉注射。

(8)顽固性低血压: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急诊科诊疗常规

5.药物或化学品中毒

(1)如有指征给予洗胃、括性炭。

(2)必要时给予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

(3)阿片类物质:纳洛酮拮抗。

(4)钙离子拮抗剂:补钙。

【留观察指征】

所有患者均直接送人急诊抢救室。

【住院指征】

1.过敏性休克患者

(1)多次注射肾上腺素病情不见好转。(2)高龄身体虚弱患者。(3)心脏病患者。

2.其他各型休克患者。

3.有条件者收人加强医疗科或CCU

【出院指征】

1.一般休克患者不应离院。

2.过敏性休克者满足下列条件者可出院(1)年轻无心脏病患者。(2)观察24h以上。(3)初步治疗很快见效。(4)生命体征平稳。

3.出院后变态反应专科门诊就诊。

4.有条件者继续使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物。

第三节

【临床表现】(一)基本表现

1.患者胸部(从颌部到上腹部)的一种疼痛或不适感。

2.胸痛部位、性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诱因,因疾病不同和患者个体差异而临床表现不同,如:

(1)疼痛部位以胸部为主,但部分患者表现为(左)肩、膊、手、下颌及牙齿疼痛。

(2)性质和严重程度,从胸闷、隐痛到剧烈绞窄样疼痛不等。

(二)可能伴随症状 1.心慌、心悸。

2.呼吸困难和紫绀。3.晕厥。

4.大汗。

5.恶心、呕吐。

急诊科诊疗常规

(三)急诊医师应当识别的危及生命的胸痛及其特点(表1 2)

危及生命的胸痛临床特点

危及生命胸痛的病因学诊断是急诊的重点:

(1)不稳定心绞痛。

(2)急性心肌梗死。

(3)主动脉夹层。

(4)肺栓塞。

(5)张力性气胸。(四)体格检查要点

1.生命体征

比较左右、上下肢血压和脉搏是否对称,呼吸是否窘迫。

2.一般情况

确定患者一般情况是否良好、痛苦或危重,多数患者有焦虑。

3.皮肤黏膜

是否有发绀。胸壁皮肤有无束带状皮疹。

4.颈部气管

是否居中,评价颈静脉压和Kussmul征。

5.胸部

有无触痛及皮下气体。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无干湿啰音。

6.心脏

听诊心率、心脏节律、杂音或病理性心音。

急诊科诊疗常规

7.腹部检查

有无肌卫、触痛,有无肿块,肠鸣音如何。

8.神经系统

注意寻找局灶神经系统体征。(五)问诊要点

1.病史询问对胸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明确诊断和缩小考虑范围)。2.胸痛的特点:(1)发病缓急;

(2)疼痛性质和部位;(3)放射痛特点;(4)持续时间和病程;(5)诱发因素和缓解因素;(6)与体位和呼吸关系;(7)危险因素;

(8)既往史和伴随症状。

3.患者年龄、性别、职业和个人生活习惯。4.心脏和肺部疾病史。5.高血压病史。

6。用药史和药物过敏史。

7.近期外伤,消化性溃疡,脑血管意外病史。8.类似本病史和家族史。

病因

1.潜在致命性疾病(1)不稳定心绞痛。(2)急性心肌梗死。(3)主动脉夹层。(4)肺栓塞。(5)张力性气胸。(6)食管破裂。2.心源性

(1)心绞痛(包括稳定、不稳定及变异型心绞痛)。(2)急性心肌梗死。(3)心包炎。(4)二尖瓣脱垂。(5)主动脉瓣膜狭窄。(6)主动脉夹层。3.非心源性

(1)肺部疾病:白发性和张力性气胸、肺栓塞及胸膜炎等。

(2)消化道疾病:食管破裂、食管炎、食管痉挛、消化性溃疡及胰腺炎等。

(3)其他:剑突、颈部、胸廓和脊柱疾病,胸部创伤、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及带状疱疹等。

(4)心脏神经官能症:除外器质性疾病。

【院前处理】

1.给氧,建立静脉通路,给予硝酸甘油控制疼痛。

急诊科诊疗常规

2. 12导联心电图和心电监护。

3.所有胸痛患者按潜在致命性疾病对待。

5.食管水溶性造影剂X线检查怀疑食管破裂。

【诊断和鉴别诊断】

胸痛患者病因分析和处理思路见图l一3。

【急诊处理】

(一)基本治疗

急诊科诊疗常规

1.主述胸痛患者在明确诊断前分诊至急诊抢救室或胸痛单元。

2.建立静脉通路。

3.充分给氧。

4.心电图血氧及血氧监测。

5.会诊。

(二)支持治疗

1.控制疼痛

(1)如无禁忌证给予硝酸甘油和(或)吗啡。

(2)怀疑消化道疾病考虑尝试给予雷尼替丁或法莫替丁、氢氧化铝凝胶。

2.控制血压和减轻心脏负荷

(1)心得安、美托洛尔。

(2)硝普钠。

(三)病因治疗

1.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或介入治疗。

2.肺栓塞

溶栓治疗

3.张力性气胸

胸腔闭式引流。

4.主动脉夹层或食管破裂

外科手术。【出院指征】

1.急诊处理后尚无统一明确的诊断意见。2.进一步诊断性检查手段急诊尚不具备。3.患心肺疾病危险性高的患者。4.拟诊为心包炎、气胸患者。

5.具有心肌梗死危险因素但症状不典型,ECG正常患者。6.怀疑下列之一者,收入冠心病或重症监护病房。

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食管破裂。【出院指征】

1.心绞痛病情稳定、辅助检查正常且低风险者。2.明确为非致命性胸痛(1)少量气胸。(2)胸膜炎。

(3)骨骼肌肉疾病。(4)带状疱疹。(5)消化性溃疡。

3.对所有急诊科出院胸痛患者,应安排24h内随诊。

第四节

意识障碍及昏迷

【临床表现】

(一)基本表现

1.意识是机体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感知,并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作出有意义的应答,急诊科诊疗常规

应答能力的减退或消失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2.昏迷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

(1)意识障碍,随意运动丧失。

(2)对外界刺激失去正常反应。

(3)但生命征如呼吸、脉搏、血压和体温尚存。

(二)伴随症状

1.剧烈头痛

要考虑脑出血、颅内感染、颅内压升高,尤其是蛛网膜下腔出血。2.低热

要考虑颅内感染、低血糖、黏液性水肿昏迷及酒精中毒等。3.高热

要考虑颅内或全身感染、甲亢危象、药物中毒、下丘脑出血。4.精神症状

脑炎和颞叶癫痫可能。

(三)体格检查要点

1.重点观察

(1)生命体征和气道通畅情况。

(2)有无头部外伤。

(3)有无皮肤、黏膜异常。

1)皮肤淤点、淤斑见于流行性脑膜炎、败血症及血液病等。

2)一氧化碳中毒皮肤呈樱桃色。

3)皮肤潮红

见于感染性疾病及酒精中毒。

(4)呼出气体的气味如何

1)烂苹果味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氨味可能为肝昏迷。

3)尿臭者要考虑尿毒症。

4)大蒜味提示有机磷农药中毒。

2.一般情况良好、痛苦或危重。

3.皮肤有无出血点、黄疸、紫绀,肢体有无针眼(怀疑药物滥用时)。

4.头颅及五官

有无头颅、领面部外伤,瞳孔大小及反应。

5.颈部僵硬程度、克/布氏征、甲状腺大小、颈静脉充盈情况。

6.肺部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有无咿音。

7.心脏心率、心脏节律、杂音或病理性心音。

急诊科诊疗常规

8.腹部是否膨隆、硬度如何、肝脾有无增大、腹水征是否阳性、听诊肠呜音是否亢进、直肠指检,检测大便潜血。

9.神经系统

(1)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如偏瘫、深部腱反射不对称)。

(2)巴宾斯基征。

(3)注意自主运动的出现或消失。

(4)注意对疼痛的反射

1)有无去皮质强直(手臂和肘屈曲,腿伸展)。

2)有无去大脑强直(四肢强直伸展,颈后仰,甚至角弓 反张)。

(四)问诊要点 1.起病形式

(1)急性起病:见于急性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急性药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触电及呼吸循环衰竭等。

(2)亚急性起病:见于代谢性脑病(如尿毒症、肝性脑病、肺性脑病、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等。

(3)逐渐发生:需考虑颅内占位性病变或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等。

(4)反复发作:需考虑肝昏迷、低血糖等。

(5)一过性发作:见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阿-斯综合征等。

2.注意询问创作史。

3.系统疾病史(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肝病、癫痫)

4.药物滥用史,近期药物和食物应用情况。

5.患者被发现时环境状况(如附近有无高压线、室内有无煤气味)。

【病因和主要病理生理改变】

(一)病因

1.器质病变产生局灶性神经病学缺陷和意识障碍

(1)小脑幕上局灶性损害

(2)小脑幕下局灶性损害

1)脑干挤压性损伤。2)大脑出血或梗死。3)大脑脓肿或肿瘤。4)基底动脉瘤。5)脑桥出血。

6)脑干梗死或脱髓鞘。

7)颅后窝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2.弥漫性损伤和代谢障碍(1)内源性损伤

1)脑炎。

2)蛛网膜下腔出血。3)脑震荡、脑挫裂伤。4)癫痫发作后状态。(2)外源性损伤或代谢障碍

1)高温中暑、触电、淹溺。2)严重感染。

急诊科诊疗常规

3)贫血。4)低血糖。5)营养不良。6)肝性脑病。7)肺性脑病。

8)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9)尿毒症。10)急性中毒。

11)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12)体温调节障碍。13)内分泌失调。

在急诊科中毒(如酒精中毒、阿片类物质中毒)和代谢紊乱导致昏迷的病例绝不在少数,典型的病例表现为意识障碍缓慢发作,瞳孔反射正常。

【院前处理】

1.保持气道通畅,给氧。

2.无呕吐和呛咳反射者气管插管。3.测血压、血糖。

4.神经系统查体,记录瞳孔和四肢运动情况。5.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

6.建立静脉通路,如无法快速测得血糖,经验性给葡萄糖。

【急诊检查】

1.指测血糖

快速了解血糖水平,排除低血糖昏迷。

2.全血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血小板计数。

3.血生化

血清电解质(包括血钙)、血尿素氮和肌酐、肝功能。

4.脉搏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气:评估氧合和通气,有无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或酸碱平衡紊乱。

5.检查尿常规、尿糖、尿酮体和细胞。

6.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或缺血时、严重代谢异常时,可有非特异性表现。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病因分析和处理思路

1.意识障碍患者病因分析和处理思路(图1—4)。

急诊科诊疗常规

(二)鉴别诊断

1.心因性无反应

常见于癔病或强烈心因性反应后。患者卧床、对刺激无反应,翻开眼睑可见眼球回避现象,生命体征平稳,暗示疗法有效。

2.紧张性木僵

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吃、不动、不语、不进食、不排尿便,对强

急诊科诊疗常规

烈刺激也无反应。

3.闭锁综合征

患者意识清晰,能理解睁、闭眼活动的示意,感觉和认知完全正常,但面、舌、咽、喉、四肢肌肉均不能活动。多半因桥脑或中脑的皮质脑干束和皮质脊髓柬双侧受

损所致。

4.持续植物状态

临床上最容易与昏迷相混淆。处于植物状态的患者虽然意识丧失,无任何认知功能和运动行为,但能自发睁眼或在刺激下睁眼,可有无目的的眼球跟踪运动,有睡眠一觉醒周期,下丘脑和脑千功能基本完整。病理生理基础为双侧皮层严重受损,但脑于基本完整。

5.脑死亡指全部脑功能不可逆的丧失,包括脑干功能在内。临床上患者无自主呼吸,需人工呼吸器维持通气,一切干反射均消失。其病理基础为全部脑的重要结构和功能受,且不可逆。

【急诊治疗】

(一)基本治疗

1.开放气道、维持呼吸循环功能。

2.患者作呕反射和呛咳反射消失,立即气管插管。

3.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4.对外伤患者要注意保护颈椎。

5.快速检测血糖

如为低血糖予50%葡萄糖40~100ml静脉注射。

6.经验性给予纳洛酮

0.4mg~2mg肌肉或静脉注射。

7.经验性给予维生素Bl

100mg肌肉注射,或溶于100ml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8.会诊

(1)神经外科会诊:怀疑为颅脑外伤或急性脑出血。

(2)神经内科会诊:昏迷病因不明。

(二)支持治疗

1.如临床或影像学提示颅内压升高,有发生脑疝危险者,20%甘露醇0.5~2g/kg静脉滴注,q6~8h。

2.高热患者给予降温,必要时冬眠+物理降温。3.抽搐患者给予安定。

【留观指征】所有急性意识障碍者均应留观。【住院指征】

1.昏迷患者一般需住院治疗。2.下列患者可能例外(1)癔病发作患者。(2)低血糖昏迷患者。(3)癫痫发作后患者。(4)类阿片物质中毒患者。

【出院指征】

1.低血糖昏迷患者

(1)治疗后意识障碍迅速恢复。(2)内分泌科门诊随诊。

2.癔病发作患者

精神卫生专科医师评估后可离开急诊。

急诊科诊疗常规

3.类阿片物质中毒患者(1)经治疗后毒性反应消失。

(2)最后一次给予纳洛酮后观察4~6h以上。(3)出院前应告知患者有关滥用药物的害处。(4)给予一定的建议和劝告。

第五节

【临床表现】(一)抽搐表现形式

1.惊厥

全身或局部骨骼肌强直性和阵孪性抽搐(1)俗称“抽风”,中医谓“惊风”。(2)常伴意识障碍。(3)局限性癫痫发作。(4)癫痫大发作。(5)癫痫持续状态。

2.强直性抽搐

肌肉强直性收缩(1)癫痫大发作强直期。(2)手足抽搦症。(3)破伤风角弓反张。

3.肌阵挛

短暂快速触电样肌肉重复收缩(1)肌阵挛性癫痫。(2)延髓、小脑病变。(3)面肌阵挛。(4)多发性肌阵挛。4.习惯性抽搐

(1)快速、重复、刻板的不随意运动。(2)眨眼、蹙额、耸肩等动作。5.癔症性抽搐。

6.其他还包括震颤、舞蹈动作及共济失调等不随意运动。

(二)伴隧症状 1.先兆症状。2.头痛。3.意识丧失。4.精神症状。

5.发绀,呼吸暂停。6.大小便失禁。7.舌咬伤。

(三)体格检查要点

1.生命体征

体温、呼吸、脉搏、血压。

2.一般情况

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

3.皮肤

黄疸,发绀,瘀斑。

4.头颅/五官 外伤,瞳孔大小反应,视乳头水肿,口腔舌咬伤,牙龈肿大。

急诊科诊疗常规

5.颈部

颈部损伤,脑膜刺激征。

6.肺部

呼吸音,干鸣音,湿啰音。

7.心脏

心率,节律,奔马律,杂音。

8.四肢

瘀斑,变形,压痛,捻发音,肩关节脱位。

9.神经系统

意识状态,视觉,听觉,步态,局灶神经系统体征。

(四)问诊要点

1.目击者描述在抽搐发作前患者的行为。

2.抽搐发作现场环境(应激、高热)。

3.抽搐时局部特征,持续时间。4.既往癫痫病史。

5.神经病学损害(外伤史,脑血管意外史)。6.服药史,饮酒史.药物滥用史。7.药物过敏史。8.感染性疾病史。【病因】

(一)急性抽搐常见原因 1中枢神经系统异常(1)原发性癫痫。(2)颅脑外伤。(3)脑血管意外。(4)颅内占位病变。(5)脑水肿。

(6)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代谢和系统性疾病(1)低氧血症。(2)脑灌注下降 1)出血性休克。2)严重心律失常。3)急性心肌梗死。4)夹层动脉瘤。(3)维生素D缺乏。(4)甲状旁腺功能减退。(5)低钠血症和高钠血症。(6)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7)低血糖。(8)血高渗透压。(9)尿毒症脑病。(10)肝性脑病。

(11)急性药物和化学品中毒。(12)酒精等戒断症状。(13)高热(感染,中暑)。(14)破伤风。

【院前处理】

急诊科诊疗常规

1.注意患者生命体征。

2.解开患者衣扣,以免影响呼吸。

3.纱布或压舌板外裹纱布放置在上下磨牙间。

4.清理口腔呕吐物、内分秘物、假牙。

5.必要时气管插管,人工呼吸。

6.吸氧,有条件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监测。

7.给予建立静脉通路,心电图。

8.高热患者物理降温。

【急诊检查】

1.既往无癫痫病史

(1)电解质(包括钙、镁离子水平)。

(2)指血血糖测试。

(3)心电图。

(4)根据临床作相应病因学检查。

2.有癫痫病史

(1)指血血糖测试。

(2)抗癫痫药物血药水平。【病因分析思路和鉴别诊断】(一)病因分析和处理思路(图l一5)(二)鉴别诊断 1.昏厥。

2.癔病,过度通气综合征。3.阿一斯综合征。【急诊治疗】(一)基本治疗

1.触摸大动脉搏动,心电监测(1)除外心脏骤停等致命性病变。(2)如大动脉搏动消失,行心肺复苏。2.监测血压

(1)建立静脉通路。

(2)除外休克和体位性低血压。(3)生理盐水纠正低血容量。3.保护气道,监测血氧(1)除外呼吸衰竭、窒息。

(2)患者头偏向一侧,有条件医院置人鼻导气管。(3)必要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4.测量体温

(1)除外高热惊厥。(2)除外低体温。5.指测血糖

急诊科诊疗常规

(1)低血糖者给予50%葡萄糖50ml缓慢静推。

(2)如患者存在营养不良同时给予维生素Bl 100mg,静脉注射。6.防止进一步损伤。7.神经内科会诊。(二)抗惊厥治疗

1.急诊紧急处理对象(1)癫痫持续状态。

(2)反复无显著特点的惊厥性癫痫。2.首选药物:安定(1)5~l0mg,静推;

(2)仅在患者抽搐发作时给予;(3)优点:起效快,半衰期短;

(4)缺点:呼吸抑制,心动过缓,低血压危险。3.苯巴比妥(鲁米那)(1)100~200mg,肌注;(2)必要时4~6 h重复一次。4.其他备选药物

急诊科诊疗常规

(1)丙戊酸钠。(2)苯妥因钠。(3)氯硝安定。(三)病因治疗 见相关诊疗常规

【留观指征】

1.不明原因抽搐需留观。

2.原发癫痫患者留观时间尚无定论。【住院指征】

1.首发癫痫患者。2.癫痫持续状态。

3.正在服用癫痫药或停药时发生癫痫。4.抽搐伴发热和意识障碍。

5.基础疾病需要住院(如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先兆子痫、严重低氧血症、低血糖、低钠血症、阡斯综合征和酒精戒断症)。【出院指征】

1.原发性癫痫症状得到控制,有门诊随诊条件。2.症状性癫痫症状得到控制,基础疾病无需住院。3.出院时有亲友陪同。4.密切随访1周。

5.告戒患者避免游泳、驾驶、需操作机器或工具的危险工作及高李作业等,直到患者病情稳定,得到随诊的转科医师同意。

第六节 呼吸困难

【临床表现】(一)基本表现

1.气短,呼吸气不够的感觉。2.呼吸急促。3.呼吸费力。4.喘鸣。5.呼吸窘迫。6.窒息感。

(二)可能伴随症状 1.发热。2.出汗。3.发绀。4.声音嘶哑。5.吞咽困难。6.咳嗽,咳痰。7.水肿。

8.焦虑不安,头痛。

9.定向力障碍,烦躁,易怒。

急诊科诊疗常规

10.嗜睡,昏迷。(三)体格检查要点

1.生命体征

体温、呼吸、脉搏、血压。2.一般情况

意识,语言交流能力。3.皮肤

皮疹,瘀点瘀斑,发绀。4.头颅/五官 创伤、烧伤特征。

5.颈部

喘鸣,颈静脉怒张,气管位置不正常。6.肺部

(1)呼吸运动特点。(2)三凹征。(3)喘鸣音。(4)呼吸音。

(5)肺部干湿咿音。(6)胸膜摩擦音。

7.心脏

心率,奔马律,杂音。

8.腹部

腹水、腹部脂肪对呼吸影响。9.四肢

水肿,杵状指。

10.神经系统

意识状态,局灶体征。(四)问诊要点 1.感染病史。

2.肺部疾病史(COPD,哮喘)。

3.心脏病史(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衰)。4.外伤史(骨折,胸部创伤)。5.吸人烟雾、毒气史。6.下肢静脉血栓塞。7.用药史,药物过敏史。【常见病因】 1.生理性

剧烈运动。吸人高浓度二氧化碳。进人低氧浓度空间。高原反应。水下长时间潜水。2.肺源性

肺炎,支气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部肿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肺损伤,肺水肿。肺间质病变。肺血管病变(如肺栓塞,肺动脉高压)。胸廓变形。胸腔积液,气胸。吸人毒性物质致急性肺损伤。3.心脏源性

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包填塞。心内分流。4.上呼吸道梗阻

气管异物。会厌炎。喉气管支气管炎。咽后脓肿。过敏。遗传性血管性水肿。5.血液循环源性

大出血。严重贫血。6.化学性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也有心衰、肺水肿成分)。代谢性酸中毒。7.神经肌肉病变

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脊髓炎。重症肌无力。大脑损伤。8.精神源性

急诊科诊疗常规

过度通气综合征。叹息样呼吸。

【院前处理】

1.注意患者生命体征。

2.吸氧,有条件者作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3.给予建立静脉通路,心电图。4.必要时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急诊检查】(一)基本检查

动脉血气分析。电解质,肾功能,血糖。胸部x线片。(二)备选检查

血常规(全血细胞计数),尿常规,痰涂片,血、痰、血培养,毒理学分析,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部x线片,纤维喉镜,间接喉镜,支气管镜,肺功能测定,胸部高分辨CT。

【病因分析思路】急诊处理思路和病因分析见图1-5。

【急诊治疗】(一)基本治疗

1.保证气道通畅。

2.给高浓度氧(COPD除外)。3.气管插管,机械通气(1)严重呼吸困难。(2)呼吸衰竭。(3)窒息。(4)呼吸停止。

4.心电、血压、血氧监测。

5.大动脉搏动消失、意识丧失者行心肺复苏。6.建立静脉通路,生理盐水纠正低血压状态。(二)病因治疗 1.急性心力衰竭

(1)急性左心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失代偿。(2)速尿。

(3)硝酸甘油,硝普钠。(4)吗啡。

2.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1)扩张支气管:氨茶碱,β受体兴奋剂。(2)糖皮质激素:甲强龙,琥珀酸氢考等。(3)抗感染。

1)有感染病学证据。2)高龄。

3)危重病患者。

3.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给氧,必要时机械通气。(2)去除诱因。

急诊科诊疗常规

4.社区获得性肺炎,吸人性肺炎

急诊科诊疗常规

(1)给氧,必要时机械通气。(2)抗感染治疗。5.胸腔积液 胸腔穿刺: 1)缓解症状。2)明确病因。6.张力性气胸(1)胸腔穿刺抽气。(2)胸腔闭式引流。(3)胸外科会诊。7.气道异物

(1)手法解除气道梗阻。

(2)必要时环甲膜穿刺,气管切开。(3)耳鼻喉科会诊。

8.过敏反应,遗传性血管性水肿(1)肾上腺素。(2)糖皮质激素。(3)组胺受体阻滞剂。9.神经肌肉疾病

(1)给氧,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2)注意呼吸道管理。(3)病因治疗。【留观察指征】

1.需静脉补液,抗感染治疗患者。2.不明原因呼吸困难患者。3.症状持续不缓解者。【住院指征】

1.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患者。2.心脏,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3.基础疾病需要住院。【出院指征】

1.生命体征稳定。2.不需要吸氧。

3.气道异物梗阻解除,无并发症。4.呼吸困难原因明确,无需住院。

第七节

急性腹痛

【临床表现】

(一)基本症状

腹痛起始时问;疼痛过程,进展情况;疼痛程度;放射痛;疼痛起始部位.转移;疼痛性质为持续性、间断性、逐渐减轻/加重,锐痛钝痛及绞痛;疼痛影响因素;疼痛与呕吐关系如疼痛先于呕吐.提示有外科指征。(二)伴随症状

急诊科诊疗常规

1.发热,寒战。2.恶心,呕吐。

3.食欲不振,厌食,厌油,体重下降。4.腹泻,便秘。

5.便闭,腹胀(肛门8h以上不排气、排便提示有梗阻)。6.呕血,便血,黑便。7.腰痛,血尿,排尿困难。

8.阴道出血,停经,月经不规则。9.黄疸,皮疹。

10.肩部疼痛,胸痛,睾丸痛。(三)体格检查要点

1.诊断未明时应反复查体。

2.生命体征

体温、血压(低血压提示病情非常严重)、脉搏,改变体位后生命体征变化。3.一般情况

病容,面色,意识,营养状况,体位。4.皮肤巩膜

黄染,脱水情况。5.颈部

淋巴结,颈静脉。6.肺部

呼吸音,胸膜摩擦音。

7.心脏

心率,节律,杂音,心包摩擦音。8.腹部

(1)望诊:疤痕,外伤,静脉曲张,皮纹瘀斑,腹型。

(2)听诊:四个象限听肠鸣音(是否高调气过水声,是否消失),振水音,血管杂音。

(3)叩诊:腹水征,叩诊音,肾区叩痛。

(4)触诊:腹壁压痛,肌卫,反跳痛,肿块,肝脾大小。

(5)特殊体征:麦氏点压痛,Murphy’s征,腰大肌征,闭孔肌征。9.肛诊

有无包块,压痛,退出指套有无带血。

10.盆腔(下腹痛女性常规检查)

宫颈分泌物、触痛,子宫附件压痛。11.四肢

水肿,紫绀,活动度。

(四)问诊要点

1.疼痛特点,伴随症状。2.意识状况,叙述症状能力。3.最近排便,排尿情况。

4.最近进食情况,胃肠功能状态。5.女性月经史。

6.用药史(如激素、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7.既往手术史,外伤史,类似发作史,家族史。8.询问系统病史

(1)心血管病史: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

(2)肺部疾病史: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

(3)胃肠道疾病史:消化性溃疡,肝硬化,胆石症,炎性肠病,既往内窥镜、放射线检查结果。

(4)泌尿系疾病史:肾衰,肾结石。

(5)其他:糖尿病酮症,脑血管意外,肿瘤病史。

【常见病因】

急诊科诊疗常规

(一)病因

1右上腹

胆囊炎,胆管炎;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炎症);胃炎;胰腺炎;肝炎,肝脓肿,肝淤血,肝肿大;膈下脓肿;肺炎,胸膜炎;肾绞痛,肾结石,肾盂肾炎;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包炎。

2.左上腹

消化性溃疡;胃炎;胰腺炎;脾脏肿大,破裂,梗塞;膈下脓肿;肺炎,胸膜炎;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包炎;肾绞痛。肾结石,肾盂肾炎;缺血性结肠炎;肠梗阻。

3.右下腹

阑尾炎;盆腔炎性病变;宫外孕,黄体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流产,子宫内膜异位;尿路感染,结石;结肠肿瘤,炎性肠病;憩室炎。

4.左下腹

憩室炎;盆腔炎性疾病;宫外孕,黄体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流产,子宫内 膜异位;尿路感染,结石;肠梗阻;腹主动脉瘤;炎性肠病,结肠肿瘤;粪便嵌塞。

5.弥漫性

腹膜炎;胰腺炎;肠梗阻;阑尾炎;肠系膜缺血/栓塞;十二指肠穿孔;急性胃肠炎;炎性肠病;腹主动脉瘤;急性尿潴留;中毒性盆腔炎疾病;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院前处理】

1.注意患者生命体征。2.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1)心电图,必要时心电监护。(2)血流动力学监测。【急诊检查】(一)基本检查

1.血常规(尤其是白细胞计数和分类)。2.尿常规。

3.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4心电图

(1)>40岁。

(2)冠心病高危人群。

(二)备选检查

1.可能需要手术或输血者(1)凝血功能。(2)乙肝表面抗原。(3)HlV抗体。

(4)ABO血型和Rh因子。(5)交叉配血。

2.淀粉酶和脂肪酶

怀疑胰腺病变。3.心肌损伤标志物

怀疑急性心肌梗死。4.妊娠免疫试验

育龄妇女下腹痛。

5.动脉血气

呼吸困难和怀疑酸碱平衡紊乱者。6.鼻胃管

有上消化道出血、肠梗阻表现者。7.胸部x线

除外肺炎、膈下游离气体。

8.立位和仰卧位腹平片:急腹症,肠梗阻患者。

急诊科诊疗常规

9.腹部超声和盆腔超声(1)胆道疾病诊断。

(2)胰腺、肝脏、肾脏疾病诊断。

(3)腔内积液(腹水,宫外孕、动脉瘤破裂)诊断。(4)异位妊娠。

(5)卵巢囊肿,肿瘤,蒂扭转。10.腹部CT和增强CT(1)怀疑血管损伤,腹主动脉病变。(2)怀疑肠道和腹腔内出血。(3)怀疑肝脾破裂。

11.其他

静脉肾盂造影,血管造影,消化道内窥镜,钡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病因分析和处理思路(图1—7)

(二)鉴别诊断

急诊科诊疗常规

1.胸部疾病

(1)急性心肌梗死。(2)急性心包炎。(3)肋问神经痛。(4)胸膜炎。

2.中毒和代谢障碍性疾病

铅中毒,铊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低钠血症,低钙血症;尿毒症;血卟啉病。3.变态反应和结缔组织疾病

(1)过敏性紫癜。

(2)系统性红斑狼疮。

(3)结节性多动脉炎。4.神经和精神疾病

(1)腹型癫痫。

(2)胃肠神经官能症。

【急诊治疗】

(一)基本治疗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2.建立静脉通路。3.做好术前准备。

4.考虑肠梗阻,或拟行剖腹探查:置人鼻胃管,胃肠减压。5.怀疑急腹症时请外科医师会诊

(1)腹膜刺激征(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板状腹)。(2)麦氏点压痛、反跳痛。

(3)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4)肠梗阻。

(5)怀疑肠缺血。

(6)胆石症,胆囊炎。(7)肾结石

(8)血性腹水。

(9)外伤后腹痛。

(10)怀疑宫外孕。

6.除外外科疾病前需禁食。

(二)支持治疗 1.麻醉镇痛剂

(1)应用前请外科医师会诊。

(2)传统认为避免掩盖病情,诊断明确前不主张应用。

(3)现在有医师认为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可考虑使用

1)一旦严重疼痛缓解,患者配合可能更好,可加快腹痛诊断。

2)麻醉剂的副作用可被纳洛酮迅速逆转。2.止吐剂

(1)胃复安。

(2)异丙嗪。3.抗生素

腹膜炎;腹腔空腔脏器穿孔;胆囊炎;胃肠炎;阑尾炎;膈下脓肿。

急诊科诊疗常规

4.备选药物

(1)甲硝唑。

(2)β内酰胺类药物。

(3)喹诺酮类药物。(三)各类病因治疗 1.腹主动脉瘤

(1)特点

1)腹部背部疼痛。2)搏动性腹部肿块。

3)腹部B超和cT明确诊断。

(2)措施

低血压者,立即送手术室。2.主动脉夹层(1)特点

1)主动脉增宽。2)新出现血管杂音。

3)B超,CT,血管造影明确诊断。

(2)措施

如患者出现低血压,新发杂音者手术治疗。3.脾破裂

脾切除或脾缝合术。4.宫外孕

破裂立即外科手术。5.阑尾炎

手术切除阑尾。6.胆囊炎(1)抗生素。

(2)必要时急诊切除胆囊。

(3)如患者病情不稳定放置引流管。7.肠系膜缺血(1)特点

1)老年,冠心病史。

2)恶心、呕吐,腹泻(或便血)。3)腹痛可进展为腹膜炎。4)腹痛程度与查体不符合。

5)x线示门脉循环区域肠管胀气、积气。6)血管造影可确诊。(2)措施

外科手术。8.肾绞痛(1)特点

1)向背部、腹股沟、睾丸放射痛。2)尿常规:红细胞。

3)x线、B超、cT、静脉肾盂造影可明确诊断。(2)措施

1)静脉补液。2)控制疼痛。

3)如结石不能去除,用碎石术或外科取石术。9.其他疾病见相应章节。【留观指征】

急诊科诊疗常规

1.患者一般情况看起来差。2.不明原因急性腹痛。3.疼痛不易控制。

4.剧烈呕吐,患者不能进食。5.需静脉滴注抗生素。

6.急慢性精神和意识状态改变。

7.出院后因独住、住所偏远等原因无条件密切随诊者。【住院指征】

1.急性腹痛原因不能确诊(1)老年患者。(2)免疫缺陷患者。

(3)年轻患者无法排除潜在严重疾病。

2.生命体征不稳定患者(包括精神和意识状态改变者)。3.有外科手术指征。

4.有低血压,败血症,腹膜炎体征。5.患者不能订服补液。

6.有严重并发症(如糖尿病,高龄患者)。7.基础疾病需要住院。【出院指征】

1.生命体征稳定。2.腹痛原因诊断明确。3.无外科手术指征。4.患者可进食。

5.疼痛缓解,一般情况良好。

6.急性腹痛漏诊率较高,安排患者从急诊出院的决定应慎重。(1)出院前作全面评价(如详细的腹部查体)。(2)患者有密切随诊的条件。

第八节

【临床表现】(一)基本症状

1.头痛发作情况

突发,渐发,慢性反复。2.进展情况

进展,稳定,减轻。

3.严重程度

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剧烈头痛。4.性质

锐痛,钝痛,搏动性头痛。

5.位置

单侧,枕部,面部,额颞部,颈部。6.间期

几分钟,几小时,几天。

7.缓解因素或诱因

劳累,酒精,药物。(二)可能伴随症状

先兆症状(如视觉或其他感觉障碍);发热;恶心,呕吐;眩晕;意识障碍。(三)体格检查要点

1.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

2.心血管:心率,节律,杂音;颞动脉、颞下颌关节触痛。

急诊科诊疗常规

3,头颅:有无外伤。

4.五官:眼(角膜透明度,瞳孔大小和反应,眼外运动,眼底),牙龈,扁桃体,鼻窦。

5.颈部:有无颈部强直。

6.神经系统:意识状态,神经学检查,小脑运动,外周运动,感觉功能。

(四)问诊要点

1.起病情况,头痛部位及性质等。

2.职业,家庭关系,睡眠习惯。

3.既往发作史。

4.外伤,中毒,感染,用药史。【病因和主要病理生理改变】 1.急症病因

(1)感染性病变

脑膜炎、急性化脓性鼻窦炎、急性乳突炎或牙龈炎、颅内脓肿。

(2)牵引性头痛

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脑实质内出血、缺血性脑病、脑肿瘤、高血压急症或紧迫状态、其他引起颅内压升高或严重降低病变。(3)颅外病变

青光眼、颅神经痛、视神经炎、颈部脊髓病变。(4)炎症性病变

颞动脉炎、多发性结节性动脉炎。2.潜在致命性头痛线索(1)新出现剧烈头痛。

(2)有生以来最剧烈的头痛。(3)中老年新发头痛。

(4)突发的“雷鸣样”发作。

(5)劳累、咳嗽、用力大便后加剧。(6)意识或精神状态改变。(7)伴发热或脑膜刺激征。(8)局灶神经系统体征。【院前处理】

1.注意患者生命体征。

2.建立静脉通路。【急诊检查】

(一)基本检查

1.完备病史和神经系统查体。

2.结合病史作相应检查。

(二)备选检查

1.血常规。

2.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动脉血气。

4.血沉(怀疑颞动脉炎)。

5.碳氧血红蛋白(怀疑一氧化碳中毒)。

6.心电图。

7.头颅CT适应证

急诊科诊疗常规

(1)根据病史和查体诊断仍未明确。(2)急性,剧烈头痛或首次发作头痛。(3)晨起反复发作头痛。

(4)咳嗽或用力大便时头痛加重。(5)有局灶神经系统阳性体征。(6)颅内压增高征象。(7)头痛伴顽固性呕吐。(8)头痛伴发热,皮疹。(9)头痛伴脑膜刺激征。(10)意识或精神状态改变。(11)创伤有关的头痛。8.头颅MRI(1)怀疑脑干病变。(2)怀疑后颅凹病变。9.腰椎穿刺

(1)怀疑颅内感染。

(2)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头颅CT阴性。10血管造影(怀疑非偏头痛性血管性头痛)。11.静脉窦造影(怀疑静脉窦炎)。【头痛病因分析】(一)偏头痛

1.有先兆症状(如视觉症状,幻觉)。2.反复发作。

3.单侧,严重,搏动性头痛。4.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5.可有家族史.女性多于男性。(二)紧张性头痛 1.反复发作。

2.双侧,中度.非搏动性头痛。3.有带状紧压或僵硬感。4.压迫头皮可增加疼痛感。(三)丛集性头痛

1.使患者惊醒,无任何先兆。2.反复发作。

3.单侧,剧烈,穿透样疼痛。

4.疼痛部位涉及眼,太阳穴,面,颈部。5.疼痛同侧面部血管扩张。6.眼睑下垂,瞳孔缩小。7.伴流泪,流涕,结膜充血。8.20~45岁,男性多见。(四)其他

1.蛛网膜下腔出血

突发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2.急性硬膜下血肿

精神状态改变,局灶神经系统体征。3.慢性硬膜下血肿

偏瘫,局限癫痫发作。

急诊科诊疗常规

4.硬膜外血肿

外伤史,意识有波动性变化,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进展。5.脑膜炎

发热,脑膜刺激征。

6.颅内占位性病变

醒后头痛,进行性加重,用力大便后加重,失语、偏瘫、视野及意识精神状态等改变。

7.脑脓肿

发热,恶心,呕吐,癫痫发作。8.三叉神经痛

短暂,电击样面部疼痛。

9.眼科疾病(如青光眼)额部或眶上部中至剧烈疼痛,眼内痛,多用视力后加重,结膜充血,眼内压增高。

10.鼻窦炎

额部钝痛或剧痛,晨重晚轻,弯腰或咳嗽时加重,鼻窦压痛。11.颞动脉炎

中老年,剧烈疼痛。头皮动脉变硬和肿胀。

【急诊治疗】

(一)基本治疗

1.密切监测生命体征。2.建立静脉通路。

3.保持气道通畅,吸氧。4.必要时心电监护。

5.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医师会诊。

6.虽然急诊头痛就诊的患者以紧张性和血管性头痛为主,急诊医师首要任务是排除引起头痛的严重病因。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出血,硬膜外血肿,脑肿瘤,脑脓肿,脑膜炎,颞动脉炎,高血压急症,青光眼。(二)头痛急诊处理(1)房间安静,避光。(2)麦角胺类

1)酒石酸麦角胺:0.25~0.5mg,肌注。2)二氢麦角胺:0.5~1mg,肌注。(3)麻醉药

1)杜冷丁:25mg,静推;50~100mg,肌注。2)吗啡:2.5~20mg,静脉、肌肉或皮下注射。(4)吩噻嗪类

1)氯丙嗪:25mg,静脉注射。

2)异丙嗪:25~50mg,静脉注射或肌注。

(5)皮质类固醇激素:地塞米松:4~lOmg,静推。(6)5-羟色胺受体阻滞剂:舒马坦:6~8mg,SQ。(7)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8)止吐药物:胃复安10mg,静推。

【留观指征】

1.症状未获缓解。2.诊断不明剧烈头痛。3.颅脑外伤后头痛。【住院指征】

1.所有急症病因患者。2.器质性病变相关头痛。

急诊科诊疗常规

3.院外难以控制头痛。

4.长期偏头痛,剧烈呕吐,不能进食。5.顽固性呕吐病例。

6.有明确内外科疾病的复杂性头痛。7.颅内感染,占位,出血,血栓。8.下列情况收人监护病房

(1)急性脑血管意外。

(2)颅内压升高。

(3)外伤后剧烈头痛。

(4)颅内感染。

(5)怀疑动脉瘤。

(6)高血压急症。

【出院指征】

1.头痛为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症状缓解后。

2.明确告诫患者及其家属,如头痛加重、精神意识状态改变及神经功能缺陷时回医院。3.神经内科随诊。

第九节 眩 晕

【临床表现】

(一)基本症状

1.眩晕是对实际上不存在的自身或外界运动的幻觉。(1)眩晕常为目眩感觉。

2.周围性眩晕

突发,症状重,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偶数小时,头位变化时症状加重,常伴恶心、呕吐、出汗或听力障碍。

3.中枢性眩晕

渐发,症状轻,持续,不受头位变化影响。

(二)可能伴随症状 1.乏力。

2.空间失定向。3.耳鸣,听力下降。4.恶心,呕吐。

(三)体格检查要点

1.生命体征

直立位和坐位双上肢脉搏,血压。

2.心血管系统

心率,节律,心脏和血管杂音。

3.腹部

肠鸣音,肛门指检(除外出血)。

4.眼

眼震(周围性眩晕:水平或水平旋转性眼震,直视可止住眼震;中枢性眼震:眼震可水平、垂直、旋转,如垂直单侧眼震提示脑干病变,连续,直视止不住眼震),瞳孔.眼底。

5.耳

外耳道,鼓膜,听力。

6.神经系统

颅神经,小脑功能。

(四)问诊要点

1.眩晕发作的特征、时间和身体位置变动关系。

2.伴随症状,如有无意识障碍、头痛及肢体运动障碍。

急诊科诊疗常规

3.药物和化学品中毒史。

4.外伤史。

5.高血压病、颈椎病和长期耳病史。

【病因】

1.外周性眩晕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原因不明,发作与头位有关);急性或慢性中耳炎;美尼尔病(眩晕,耳鸣,听力下降);急性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内耳药物中毒(氨基糖甙类,红霉素,奎宁,水杨酸制剂,速尿);晕动病(乘车船或飞机时发生,罕有眼震);外伤如鼓膜穿孔。

2.中枢性眩晕

听神经瘤(单侧听力下降,耳鸣,颅神经或小脑功能不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粥样硬化;小脑肿瘤,出血,梗塞,脓肿;颅后凹蛛网膜炎;多发性硬化;延髓空洞症;高血压脑病;颞叶癫痫;锁骨下动脉偷漏综合征;外伤:脑震荡,颅底骨折等。3.其他

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中重度贫血;中毒感染性疾病;眼源性眩晕(遮蔽病侧眼球眩晕消失)。

【院前处理】

1.注意患者生命体征。

2.建立静脉通路。

【急诊检查】

(一)基本检查

1.眼震试验:患者从坐位变为仰卧位,快速使头转向一侧,重复使患者头转向另一侧,观察眼球震颤特点及伴随症状。

2.听力评估。

3.血糖,心电图(糖尿病,>45岁患者)。

(二)备选检查

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妊免试验(育龄期妇女);心电图;头颅cT或MRI(怀疑中枢性眩晕、颅内肿瘤及脑外伤时);血管造影(怀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正侧位片(怀疑颈椎病)。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1.明确患者表现为眩晕。

2.区分中枢性眩晕还是周围性眩晕(见症状部分)。

3.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寻找病因线索。

(二)鉴别诊断

1.头昏(患者常把虚弱、眼花、头重脚轻及站立不稳等不适描述为头昏)。

2.晕厥(突然短暂意识丧失。不能自控体位)。

3.糖尿病。

4.甲状腺功能减退。

5.化学品中毒(如酒精)。

6.神经官能症。

【急诊治疗】

(一)基本治疗

1.建立静脉通路。

2.反复剧烈呕吐者,静脉补液。

急诊科诊疗常规

3.保持气道通畅,吸氧。

4.防止意外损伤。

5.有条件者心电监护。

6.各专科医师会诊。

(1)眩晕合并晕厥、昏倒、心慌、胸痛时,心脏内科。

(2)眩晕合并耳鸣、听力丧失时,耳鼻喉科。

(3)眩晕与颈部转动有关时,神经内科与耳鼻喉科。

(4)眩晕与起立、站立姿势有关时,神经内科。

(5)眩晕合并步态不稳、复视、视力模糊时,神经内科。

(二)缓解眩晕症状

1.苯海拉明

25~50mg,肌注或口服,q6h。

2.异丙嗪

12.5mg.肌注或静脉注射,q6h。

3.安定

2.5~10mg,静脉注射或口服,q8h。

4.氟哌利多

止吐、镇静、精神抑制,前庭抑制药;2.5~5mg,肌注或稀释后静脉注射,bid或tid。

(三)明确诊断。对因治疗 【留观指征】

1.症状未缓解或需药物控制症状者。2.颅脑外伤。3.眩晕合并发热。4.中枢性眩晕。

5.各专科医师认为需要。【住院指征】

1.难治性眩晕,伴恶心、呕吐。2.患者因眩晕不能行走。

3.各专科医师认为需要的疾病,如脑血管意外。【出院指征】 1.症状消失。

2.周围性眩晕且病情稳定。

3.首次眩晕发作患者,应专科门诊随诊。

第十节

【临床表现】(一)基本症状 1.急性腹泻(1)起病急骤。

(2)每天排便可达10次以上。(3)粪便量多而稀薄,伴肠鸣音。(4)黏液脓血便。

(5)肠绞痛.里急后重。2.慢性腹泻

(1)起病缓慢,或急性转为慢性,病程两个月以上。

急诊科诊疗常规

(2)每天排便数次。

(3)伴有或不伴有肠绞痛。(4)腹泻与便秘交替。(二)伴随症状 1.脱水。

2.发热和里急后重。3.体重明显减轻。4.皮疹和关节痛。(三)体格检查要点

1生命体征

体温,脉搏,血压。

2.一般体征

脱水,营养状况,淋巴结。

3.皮肤

皮疹,黄疸,结节性红斑,出血倾向。

4,腹部

胀气,包块,压痛。肠鸣音,肛门指检。

5.骨关节

关节肿胀。(四)问诊要点

1.起病情况急性,慢性;伴随症状。

2.腹泻特点次数,量,性状等。

3.流行病学史发病季节,食物污染。

4.既往史

传染病接触史,用药史,过敏反应史,消化 系疾病和糖尿病史。

【病因和主要病理生理改变】

(一)高渗性腹泻

1.高渗性药物:如硫酸镁,甘露醇.山梨醇,乳果糖

2.高渗性食物:乳糖不耐受症

(二)吸收不良性腹泻 1.肠黏膜吸收功能减损。

2.肠黏膜面积减少:如短肠综合征。3.肠黏膜充血:如门脉高压和右心衰竭。4.先天性选择吸收障碍。

(三)分泌性腹泻

1.细菌性肠毒素

如霍乱。

2.内源性促分泌物

如血管活性肠肽、胃泌素、降钙素。3.去污剂和药物

蓖麻油、酚酞、双醋酚汀、芦荟、番泻叶。

(四)渗出性腹泻

1.感染性炎症。

2.缺血性炎症。

3.放射性炎症。

4.炎性肠病

如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

5.肠道肿瘤。

6.食物过敏。

(五)运动性腹泻

L.肠易激综合征。

2.药物性腹泻。

3.类癌综合征。

急诊科诊疗常规

4.甲状腺功能亢进。【院前处理】

1.建立静脉通路。

2.评估脱水程度。

3.老年,心脏病患者ECG。【急诊检查】(一)基本检查 1.血常规。2.便常规。

3.肝、肾功能,电解质。(二)备选检查 1.便培养。

2.便悬滴找霍乱弧菌。3.血、尿淀粉酶。4.心电图。

5.X线钡灌肠和钡餐检查。6.乙状结肠镜。

【腹泻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腹泻诊断

1.大便次数超过3次/d。

2.便量多于200克/d,水分超过粪便总量85%。

(二)急性和慢性腹泻 1.急性腹泻

病程<3周。2.慢性腹泻

病程>3周。

(三)病因分析思路

1.区分急性和慢性腹泻

(1)急性腹泻常见病因;肠道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因素。

(2)慢性腹泻常见原因:肠道感染,非感染性炎症,肿瘤。小肠吸收不良,肠蠕动紊乱。

2.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

(1)感染因素;病毒,细菌,寄生虫,旅行者腹泻。

(2)非感染性因素:炎性肠病.肿瘤,食物中毒等。

3.消化系统疾病还是其他疾病所致。【急诊治疗】

(一)基本治疗

1.建立静脉通路,补液。

2.顽固性,难治性腹泻请消化专科医师会诊。

(二)病因治疗

1.感染性腹泻

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阿莫西林,甲硝唑。

2.乳糖不耐受症和麦胶性乳糜泻

剔除乳糖或麦胶类成分。

3.高渗性腹泻

停食或停用造成高渗的食物或药物。

4.分泌性腹泻

积极口服和静脉补充盐类和葡萄糖溶液。

(三)对症治疗

1止泻药

鞣酸蛋白,次碳酸铋,氢氧化铝凝胶,复方樟脑酊,可待因,复方苯乙哌

急诊科诊疗常规

酊(每片含苯乙哌啶2.5mg和阿托品0.025mg),氯苯哌酰胺(咯派丁胺)。

2.调节肠道菌群

整肠生.培菲康。

3.解痉止痛剂

阿托品、654—2。

4.镇静药

安定、苯巴比妥类。

【留观指征】

1.老年患者。

2.脱水,不能耐受口服补盐液。

【住院指征】

1.非感染性腹泻。

2.严重脱水,不能耐受口服补盐液。

【出院指征】

1.无严重脱水表现的感染性腹泻患者。

2.告诫患者暂不适宜下列工种:食品加工,医护工作,保姆等。

第十一节

恶心与呕吐

【临床表现】

(一)基本症状

1.恶心

引起呕吐冲动的胃内不适感。

2.呕吐

胃反射性强烈收缩,迫使胃内容物急速呕出体外。

(二)伴随症状

1.发热。2.食欲减退。

3.多汗,唾液分泌过多。4.脸色苍白。5.胸痛,心绞痛。6.胸闷,心慌,憋气。7.腹痛,腹胀,腹泻。8.呕血(鲜红,咖啡色)。9.头痛,头昏,眩晕。

(三)体格检查要点

1.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

2.一般情况脱水,体重下降,消瘦,贫血。

3.眼瞳孔.眼震,必要时查眼底。

4.颈颈项强直,克布氏征。

5.心肺呼吸音,心率,节律,杂音。

6.腹部胃型,腹肌紧张,压痛,腹部肿块,肠鸣音。

7.神经系统意识,神经反射,病理征。

(四)问诊要点

1.年龄,性别,女性月经史。2.大小便情况。

3.呕吐特点,呕吐方式(与进食关系,是否为喷射性等),呕吐物特点,伴随症状。4.服药史,化学品接触史。5.询问系统性疾病。

急诊科诊疗常规

6.精神因素,精神状态。【病因】

1.胃肠道及腹腔脏器病变

胃炎,食管炎;消化性溃疡,出血,穿孔;消化系统肿瘤;肠梗阻,肠缺血;细菌性食物中毒;胃肠动力性疾病(如胃轻瘫);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肝炎;阑尾炎;腹膜炎;肾结石;宫外孕;卵巢囊肿蒂扭转。2.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酒精性酮症酸中毒;甲状腺机能亢进、减低,甲亢危象;垂体机能减低,垂体危象;肾上腙皮质机能减低;慢性肾功能衰竭。3.神经系统疾病

脑出血.脑梗塞,脑瘤;脑水肿.脑积水;脑膜炎,脑炎;脑震荡;颅内压增高;严重头痛。4.其他

药物和化学品中毒;急性心肌梗死;眩晕(如美尼尔病、晕动症、内耳炎);眼内压增加(如青光眼);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多食;妊娠;不明原因呕吐。【院前处理】

1.建立静脉通路。

2.老年,伴胸痛,心脏病患者EC=G。【急诊检查】

(一)基本检查 1.血常规。2.便常规。

3.呕吐物性状,潜血试验。

(二)备选检查

1.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2.肝功能与肝炎病毒学指标。3.血尿淀粉酶。4.心肌损伤标志物。5.尿常规。6.大便培养。7.妊娠试验。8.心电图(1)老年。

(2)胸痛,胸闷,气短症状。(3)冠心病高危人群。9.立位腹平片

(1)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2)肠呜音减弱。

(3)外科术后恶心,呕吐,腹痛。10.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11.上消化道内窥镜。12.头颅CT(1)喷射性呕吐。

(2)伴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急诊科诊疗常规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1.病史,临床表现即可诊断。

2.急诊重点是排除潜在危险生命的病因(1)急性心肌梗死。(2)脑血管意外。

(3)宫外孕,卵巢囊肿蒂扭转。(4)胰腺炎,阑尾炎。

(5)胆囊炎,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6)急性重症肝炎。

(7)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8)肠梗阻,肠坏死。(9)消化道出血,穿孔。(10)各种内分泌危象。(11)药物和化学品中毒。(12)急性闭角性青光眼。3.不漏诊呕吐并发症

(1)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2)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

(二)鉴别诊断

1.反胃。

2.咯血。

3.癔病。【急诊治疗】

(一)基本治疗

1.坐位或侧卧位,防止误吸。

2.给氧。

3.建立静脉通路。

4.低血容量患者补充等渗晶体液。

5.难治性呕吐和肠梗阻置人鼻胃管减压。

6.顽固性呕吐消化专科医师会诊。

(二)止吐

1.胃复安

10~20mg,静脉或肌肉注射。

2.异丙嗪

25~50mg,静推或肌注,尤其眩晕,晕动症引起的恶心、呕吐。

3.恩丹西酮,枢复宁,维生素B6。化疗和术后引起的恶心、呕吐。【留观指征】

1.呕吐不能进食。

2.患者有脱水,不耐受口服补盐液。【住院指征】 1.难治性呕吐。

2.顽固性呕吐不能耐受口服补盐液。3.基础疾病需要住院。

4.呕吐并发症,如严重脱水。【出院指征】

急诊科诊疗常规

1.考虑为(非危及生命)溃疡、胃炎所致。2.治疗后恶心,呕吐缓解。3.能口服补液。4.有条件密切随访。

第十二节

【临床表现】

(一)基本表现 1.体温升高

(1)口腔内舌下温度>37.3℃。

(2)直肠内温度(肛温)>37.6℃。

(3)腋温>37℃。

2.发热临床分度(口腔内舌下温度)(1)低热:37.4℃~38℃。

(2)中等度热:38.1℃~39℃。

(3)高热:39.1℃~41℃。

(4)超高热:>4l℃。3.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达数天或数周,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等急性感染性疾病。

(2)弛张热:体温24h内波动达2℃.甚至更多,见于败血症、肺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及恶性组织细胞疾病。

(3)间歇热:隔日或隔三日发热,见于疟疾、局灶性化脓性感染。(4)波状热:见于布鲁氏菌病、恶性淋巴瘤及脂膜炎等。

(5)再发热: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数天,见于回归热、鼠咬热。

(6)不规则热:见于流感、支气管肺炎、败血症及恶性疟等。(二)伴随症状

1.畏寒,寒战,出汗,盗汗。2.食欲减退。

3.全身不适,疲乏。

4.头痛,肌肉酸痛,肌肉痉挛。5.易怒,意识状态改变。

(三)体格检查要点

1.生命体征

体温(最好测直肠温度)、呼吸、脉搏、血压。2.头颅五官

颅脑外伤证据,瞳孔。3.颈部

甲状腺,脑膜刺激征。

4.肺部

呼吸音,Ⅱ罗音,胸膜摩擦音。5.心脏

心率,奔马律,心脏杂音。

6.腹部

腹肌,腹胀,压痛.肠鸣音,肛门指检。

7.皮肤

四肢

淋巴结,皮温,出汗。瘀点瘀斑,肌肉震颤。8.神经系统

意识状态,局灶体征。

(四)问诊要点

1.发热的热型,伴随症状。

急诊科诊疗常规

2.发作前周围环境温度和湿度。

3.服药史:尤其是损害排汗机制、导致肌肉过度活动和响体温调节的药物。4.询问系统疾病史。

【病因】

1.感染性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统感染;肠道感染如菌痢、伤寒等;急性病毒性肝炎;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结核病;疟疾;局部脓肿,蜂窝组织炎;所有感染性疾病均可引起发热。

2.结缔组织和过敏反应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急性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血清病;药物热。3.血液病,恶性肿瘤

急性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疾病;其他肿瘤(如转移癌)。4.组织坏死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胰腺炎;脏器出血,栓塞或血栓形成;大面积烧伤;急性溶血。5.其他

重度脱水;甲亢危象;痛风发作;恶性高热;中枢性高热;中暑。

【院前处理】

].注意患者生命体征。

2.酌情给予建立静脉通路,心电图。

3.为避免掩盖病情,一般发热无需特殊处理。4.高热和超高热患者(1)离开过热环境。

(2)物理降温(酒精、冰袋)。

【急诊检查】(一)基本检查

1.准确,多次测量体温。2.血常规(全血细胞计数)。3.尿常规。

4.胸片(如发热原因不能通过查体明确时)。(二)备选检查

1.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2.血培养。

3.血沉。C-反应蛋白。4.腹部B超。

5.头颅CT和(或)腰椎穿刺

(1)发热合并意识、精神状态改变。(2)发热合并头痛。

【诊断和鉴别诊断】(一)病因分析

急诊科诊疗常规

1.急诊重点

(1)在急性感染性疾病最多见。(2)仍有许多患者发热诊断未明。

(3)急诊重点是尽可能明确诊断和排除下列潜在严重后果疾患

1)败血症。

2)脑膜炎,脑炎。3)急性脑血管意外。4)头部创伤。5)急性心肌梗死。6)恶性高热。7)药物戒断。8)甲亢危象。

9)环境相关发热性疾病。2急性感染件疾病

(1)急性起病,伴或不伴寒战。(2)全身不适,伴肌痛、关节痛。

(3)感染器官系统表现

如咳嗽、咳痰,腹泻,尿频。(4)急性淋巴结或脾脏肿大。

(5)血象

WBC:>10000/mm3或< 4000/mm3。3.药物热

(1)任何药物均可产生药物热。

(2)发热开始于药物治疗后7~l0天。(3)停药后24~72h缓解。

(4)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和嗜酸细胞增多。(5)常见药物

1)青霉素和其他B内酰胺类药物,磺胺类药物,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卡马西平,苯妥英钠,降压药,如硝苯地平,甲基多巴,肼届嚷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卡因,安非他明。4.不明原因发热(FUO)(1)发热3周以上,体温超过38.3℃。(2)在院外检查1周后仍未明确诊断。(3)通常不能在急诊室诊断FUO。

(4)最常见原因为感染和恶性肿瘤,其次为结缔组织疾病。5.环境相关发热性疾病(1)热痉挛。

1)高温下强体力劳动时或稍后发生。2)大肌肉群痛性收缩。

3)体内缺盐,肌肉低钠血症所致。(2)热衰竭

1)高热导致血容量耗竭,脱水。

2)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如头痛,头昏,兴奋。3)胃肠道功能紊乱.如恶心,呕吐,腹泻。4)体温<39℃。(3)热休克

1)过度暴露于湿热环境中。

急诊科诊疗常规

2)高热,体温>40℃,多半无汗。3)中枢神经系统:意识障碍,抽搐。

4)心血管系统:肺水肿,休克,心律失常。5)肝脏系统:肝坏死。

(二)鉴别诊断 1.体温假性升高(1)医源性。

(2)人为造成发热假象。2.生理性体温波动

(1)妇女排卵期,妊娠期。

(2)剧烈运动,饮食,情绪激动因素。(3)突然进入高温环境。

【急诊治疗】(一)基本治疗

1.发热患者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1)高龄患者。

(2)心肌缺血,癫痫发作史患者。(3)孕妇。

(4)体温>40℃。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3.气道呼吸循环支持。

4.建立静脉通路,生理盐水纠正低血压状态。5.心电监护

(1)生命征不稳定。

(2)严重脱水。

(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二)发热处理 1.物理降温

(1)散热:低温环境,解开衣服。

(2)对流:患者置于通风环境。

(3)传导:冰袋。

(4)蒸发:喷射冷雾。

(5)特殊方法:冰水浴,冰水洗胃,冰水腹膜灌洗,体外循环。2.药物降温指征(1)高热惊厥患者。(2)超高热患者。

(3)基础心肺疾病患者。3.备选药物

(1)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2)糖皮质激素。(三)支持治疗 1.抗感染治疗

急诊科诊疗常规

(1)有感染病学证据。

(2)生命体征不稳定,意识障碍。(3)免疫功能抑制者。2.环境相关发热(1)脱离高热环境。(2)口服或静脉补液。

(3)物理降温,如降温过程中出现寒战。可应用安定。【留观指征】

1.高热或超高热患者。2.热抽搐,热衰竭患者。3.下列情况之一者(1)高龄患者。

(2)心肌缺血,癫痫发作史患者。(3)孕妇。【住院指征】

I.生命体征不稳定患者。2.不明原因发热患者。3.热休克患者。4.怀疑药物热患者。

5.发热基础疾病需要住院。【出院指征】

1.生命体征稳定。2.发热原因诊断明确。3.发热病因允许门诊随诊。

第二章

心及血管系统急诊

第一节

急性冠脉综合征

【症状】

1.近期心绞痛发作频繁、剧烈。

2.突发持续剧烈胸痛(心前区为主,常向左或右上肢、下颌、上腹部、后背等放散)。

3.气短。

4.烦躁不安。

5.大汗,皮肤湿冷。

6.面色苍白。

7.恶心呕吐。

8.咳嗽。

9.心悸乏力。

【主要病因及病理生理改变】

急诊科诊疗常规

冠状动脉痉挛或冠状动脉内上斑块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的分支部分或完全梗塞,致使冠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致相应的心肌严重缺血甚至坏死。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心肌缺血性疼痛及神经功能紊乱,冠血管痉挛,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均降低,心功能减退。【主要危险因素】 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② 高血压; ③ 肥胖; ④ 糖尿病; ⑤ 吸烟; ⑥ 高脂血症; ⑦ 其他。【院前处理】 1.吸氧。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3.舒适体位,保持安静。4.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5.止痛

肌注吗啡也可同时肌注阿托品。

6.如为ST段抬高型,且仍处于时间窗内,应给予溶栓治疗。【急诊检查】 1.体格检查

(1)口唇青紫,末梢发绀。

(2)心界增大。

(3)心率多增快,少数可减慢。

(4)心尖区可出现第一心音减弱,第三、四心音奔马律粗糙的收缩期杂音等。

(5)心力衰竭者两肺可闻及湿哕音。

(6)心源性休克者可出现休克相关体征。2.辅助检查

(1)监测:EKG、HR、RR、Sp(X、BP、心肌酶谱、血清心肌特异蛋白、血常规、血沉、尿量及出、凝血时间等。必要时进一步监测CO、CVP、铁合蛋白(IBP)、血糖、电解质等。

(2)12导联EKG。

(3)超声心动图。

(4)床旁胸部正位X片。

(5)有条件时可行冠脉造影。

【诊断】

1.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

(1)冠心病史。

(2)缺血性胸痛≥30分钟。

(3)服硝酸甘油不缓解。

(4)心电图至少2个肢体导联或相邻2个以上的胸前导联,ST段抬高≥0.1mV。

2.ST段不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

(1)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初发劳力性心绞痛或者恶化劳力性心绞痛,可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①胸痛伴sT段压低≥0,05mY,或出现与胸痛相关的T波变化,或倒置T波伪改善;②既往患急性心肌梗死、行pTcA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③既往冠状动脉造影明确了冠心病的诊断;④cTnT或者cTnI增高。

下载口腔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口腔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章感染性休克 第二章出血性休克 第三章过敏性休克 第四章急性呼吸衰竭 第五章急性左心衰竭 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 第七章急性心梗及并......

    普外科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5篇

    普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目 录 第一章单纯性甲状腺肿 第二章 乳腺癌 第三章腹外疝 第四章急性阑尾炎 第五章肠梗阻 第六章胃十二直肠疾病 第一节 胃十二指肠溃疡 第二节......

    放射诊疗设备操作规范

    放射诊疗设备操作规范一、开机前巡查机房、控制室、电源等,做好准备工作;开启通风设备,保持机房内良好的通风。二、正确佩带个人剂量计。三、认真核对患者姓名,明确检查目的和要......

    诊疗技术操作常规(大全5篇)

    一、【适应证】 (一)甲状腺一侧叶次全切除 (1)甲状腺一侧叶腺瘤; (2)多发性甲状腺腺瘤局限于甲状腺一侧叶内; (3)局限于甲状腺一侧叶的结节性甲状腺肿; (4)微小癌局限于一侧腺叶内。 (二)甲......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__技术操作规范更新版(含5篇)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 第二章出血性休克 第三章过敏性休克 第四章急性呼吸衰竭 第五章急性左心衰竭 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 第七章急性心梗及......

    麻醉科诊疗规范及操作常规5篇

    第十三章 麻醉科诊疗规范及操作常规 第一节 临床麻醉 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程序是提高麻醉医疗质量,确保病人安全的重要保证。麻醉医生必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执......

    胸外科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

    目 录 第一章 胸外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 1 第一节 胸部外伤 .................................................... 1 第二节 食管......

    传染诊疗护理常规及操作规范范文合集

    传染病诊疗护理常规及操作规范 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 一、执行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二、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防止院内感染。 三、病室环境要求简单,便于消毒。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