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2.3.1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操作方法】 1.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臵,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2.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3.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4.补泻手法 4.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
4.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
4.3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7.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臵舒适卧位,整理床铺。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
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二、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三棱针古称锋针,三棱针刺法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瘀,疏经通络,治疗顽固性痹证的作用,既适用于实证和热证,也可用于寒实证。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急性咽喉肿痛,目赤红肿,顽癣、疖痈初起、扭挫伤、疳疾、痔疮、久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用物准备】
治疗盘、三棱针、0.5%碘伏、棉签、弯盘等。【操作方法】
常用刺法有以下几种: 1.腧穴点刺
先在腧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穴部,常规消毒皮肤、针尖后,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0.3 cm,立即出针,轻轻按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2.刺络
用三棱针缓慢地刺入已消毒的较细的浅静脉,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3.散刺
又叫豹纹刺,按不同疾病有两种不同刺法:
3.1 顽癣、疖肿初起(未化脓),严密消毒后可在四周刺出血。3.2 扭伤、挫伤后局部瘀肿,在瘀肿局部消毒后如豹纹般散刺出血。4.挑刺 左手按压施术部位的两侧,或夹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将经过严密消毒过的腧穴或反应点的表皮调破,使出血或流出粘液;也可再刺入0.5 cm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高,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局部消毒,覆盖敷料。【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患者取合理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施针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3.右手拇、食两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针尖部,露出针尖1~2分许,以控制针刺深浅度,针刺时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夹持、舒张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刺,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刺法。
4.在施针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反应,预防晕针。
5.操作完毕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三棱针刺激颇强,治疗时须注意患者体位舒适,并须与医生配合,还须注意预防晕针。
2.由于三棱针针刺后针孔较大,必须严密消毒,防止感染。3.点刺、散刺必须做到浅而快,切勿刺伤动脉、出血不宜过多,一般以数滴为宜。
4.身体虚弱,气血两亏,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易止住的患者,不宜使用。5.每日或隔日针治1次,3~5次为一疗程。急症也可每日治两次。如治疗需出血较多者,每周治疗1~2次为宜。
三、电针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电针是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适用于治疗各种痛证、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外伤性瘫痪、脏器功能失调以及针刺麻醉等。【用物准备】
治疗盘、电针仪、无菌毫针、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根据所选穴位取合适体位,嘱病人排尽小便。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是否有酸、痛感觉,以校准穴位。
4.局部皮肤用0.5%碘伏消毒。5.按毫针刺法进针。
6.病人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后,调节电针仪的输出电位器至“零”,再将电针仪的两根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毫针针柄上。
7.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密波:其脉冲频率一般在50~100次/秒,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2~5次/秒,刺激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能提高肌肉、韧带张力;其它还有疏密波、断续波、锯齿波等)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渐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的 强度)。
8.通电过程中应观察病人的忍受程度,以及导线有否脱落,有无晕针、弯针、折针等情况。
9.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5~20分钟。10.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回至“零”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11.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臵适当体位,整理床单位。12.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良好。如电流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触是否良好,应检修后再用。干电池使用过一段时间,如电流输出微弱,就须换新电池。
2.电针仪最大输出电压在40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1毫安以内,避免发生触电事故。直流电或脉冲直流电有电解作用,容易引起断针和灼伤组织,不能作电针仪的输出电流。
3.调节电流量时,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患者不能忍受,或造成弯针、断针、晕针等意外。4.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近延髓和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宜小,切勿通电过大,以免发生意外。孕妇慎用。5.经温灸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而不导电;有的毫针柄是用铝丝绕制而成,并经氧化处理镀成金黄色,氧化铝绝缘不导电。以上两种毫针应将电针仪输出线夹持在针体上。
四、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古时又称贴敷。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适用于外科的疖、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用物准备】
治疗盘、盐水棉球、药物、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如麻油或饴糖、水、蜜、凡士林)等。
常用药物:青敷膏、金黄膏、伤科消炎膏等。【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3.需临时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碗内,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4.取下原敷料,以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5.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
6.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
7.若为肿疡,敷药面积应超过肿势范围,一是防止毒邪扩散,起 箍毒作用;二是通过药物作用以束毒邪,提脓拔毒。
8.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9.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皮肤过敏者禁用。
2.敷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太薄药力不够,效果差;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出,污染衣被。
3.对初起有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以中间留空隙,围敷四周为宜,不宜完全涂布,以免阻止脓毒外泄。特殊部位如乳痈敷药时,可在敷料上剪孔或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以免乳汁溢出污染敷料。4.夏天以蜂蜜、饴糖作赋型剂时,宜现配现用或冷藏保存。
五、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熏洗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或浸浴,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作用等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疮疡、筋骨疼痛、目赤肿、阴痒带下、肛门疾病等。【用物准备】
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根据熏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备坐浴椅、有孔木盖浴盆及治疗碗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等。【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根据熏洗部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冬季注意保暖。
3.眼部熏洗时,将煎好的药液趁热倒入治疗碗,眼部对准碗口进行熏蒸,并用纱布熏洗眼部,稍凉即换,每次15~30分钟。
4.四肢熏洗时,将药物趁热倒入盆内,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或布单围盖后熏蒸。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肢浸泡于药液中泡洗。5.坐浴时,将药液趁热倒入盆内,上臵带孔木盖,协助患者脱去内裤,坐在木盖上熏蒸。待药液不烫时,拿掉木盖,坐入盆中泡洗。药液偏凉时,应更换药液,每次熏洗15~20分钟。
6.熏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7.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臵舒适卧位。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
2.熏洗药温不宜过热,一般为50℃~70℃,以防烫伤。3.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进行。
4.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5.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六、点刺放血配合围针治疗带状疱疹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点刺放血配合围针治疗带状疱疹患者,以清热解毒、疏通经络,从而达到祛邪止痛的目的。【用物准备】
治疗盘,一次性使用的毫针(1寸或1.5寸两种规格),三棱针,各种规格的抽气罐,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操作方法】
1.选穴:龙头(疱疹的起始部)、龙尾(疱疹的终止部)、疱疹周围。2.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按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3.进针角度和深度
3.1 角度:采用平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3.2 深度:皮下。4.行针基本手法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5.补泻手法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再次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令患者仰卧或侧卧,完全暴露带状疱疹的部位。
3.消毒连成片的疱疹四周后,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4.用1~1.5寸毫针沿连成片的疱疹四周皮向心性围刺,针数多少随患处面积大小而定,进针1寸为宜,进针后行中等刺激的提插捻转法,留针30 分钟。
5.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6.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7.龙头(在疱疹的起始部),龙尾(在疱疹的终止部),分别呈“品”字型取穴,常规消毒。
8.在消毒部位用三棱针点刺并用火罐拔出污血。
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好衣裤,安臵舒适卧位,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记录并签名。【注意事项】
1.头面和会阴部带状疱疹不宜进针。2.合并严重的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或全身衰竭者,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结缔组织病、血友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不宜进针。
3.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七、艾炷灸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 cm,炷底直径约0.8 cm,直接或间接臵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间接灸时,备姜片、蒜片或附子饼等。【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3.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3.1 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
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臵艾炷后点燃,艾炷燃剩至2/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
3.2 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姜或独头蒜切成约0.6 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0.6~0.9 cm,中心处用粗针穿 刺数孔),上臵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4.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5.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臵舒适体位,酌情通风。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八、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3.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3.1 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 cm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3.2 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 cm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3.3 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 cm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
4.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体位不适。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臵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7.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2.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九、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脘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用物准备】
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操作方法】 1.点火
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1.1 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1.2 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
1.3 投火法: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2.拔罐 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
2.1 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臵10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2.2 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
2.3 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2.4 刺血拔罐法: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臵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3.起罐
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操作程序】
1.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4.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5.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6.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7.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2.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3.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4.防止烫伤和灼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5.凡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
十、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推拿疗法又称按摩疗法。术者运用各种手法于病人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具有扶正祛邪、散寒止痛、健脾和胃、导滯消积、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等作用;更具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适用于发热畏寒、头痛身痛、咳喘并作、脘痛纳呆、腹胀泄泻、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月经不调、跌打损伤、腰伤腿痛、关节不利、痈肿疮疖,以及骨折后遗症等。【用物准备】 治疗巾或大浴巾。【操作程序】
1.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3.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4.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常用操作方法有:
4.1 推法: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接摩擦。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以能使肌肤深层透热而不擦伤皮肤为度。此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能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促使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
4.2 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 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有透热感。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
4.3 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4.4 摩法: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此法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弯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此法刺激轻柔,常用于胸腹、胁肋部位。具有理气和中、消食导滯、调节肠胃蠕动等作用。
4.5 擦法(平推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操作时手指自然伸开,整个指掌要贴在患者体表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动作要均匀连续,推动幅度要大,呼吸自然,不可屏气,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此法用于胸腹、肩背、腰臀及四肢。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
4.6 搓法: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手法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位,一般作为推拿结束时手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作用。4.7 抹法:用单手或双手指指腹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滯。本法适用于头面及颈项部。具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等作用。
4.8 振法: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体表,前臂和手部肌肉静止性强力地用力,产生振颤动作,操作时力量要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振动的频率较高,着力较重。此法多用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进行。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具有祛瘀消积、和气理气作用。
4.9 按法:用拇指端、指腹、单掌或双掌(双掌重叠)按压体表,并稍留片刻。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适用于腰背及腹部。具有放松肌肉、活血止痛的作用。
4.10 捏法: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患处皮肤、肌肉、肌腱捏起,相对用力挤压。操作时要连续向前提捏推行,均匀而有节律。此法适用于头部、颈项部、肩背及四肢。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作用。
4.11 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即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操作时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和缓而有连贯性。临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肩部及四肢等部位。具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等作用。
4.12 弹法:用一手指指腹紧压住另一手指指甲,受压手指端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操作时弹击力要均匀,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此法可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为常用。具有舒筋 活络、祛风散寒的作用。
4.13 掐法:用拇指指甲重刺穴位。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操作时要逐渐用力,达渗透为止,不要掐破皮肤。掐后轻揉皮肤,以缓解不适。此法多用于急救和止痛,常掐合谷、人中、足三里等穴。具有疏通血脉、宣通经络的作用。
5.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
6.操作手法轻重快慢适宜,用力需均匀,禁用暴力。每次推拿时间,一般15~30分钟。
7.操作完毕后,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操作者在治疗前须修剪指甲,以免伤及病人皮肤。2.孕妇的腰骶部与腹部、妇女经期均忌用。
3.年老体衰、久病体虚、或极度疲劳、剧烈运动后、过饥过饱、醉酒均不宜或慎用推拿。
4.严重心脏病、各种出血性疾病、结核病、肿瘤、脓毒血症、骨折早期(包括颈椎骨折损伤)、截瘫初期、烫伤、皮肤破损部位及溃疡性皮炎的局部禁推拿。
十一、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耳穴埋籽是采用王不留行籽(或菜籽)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痛证、失眠等。【用物准备】
治疗盘、探针、棉签、0.5%碘伏、镊子、王不留行籽、胶布、剪刀、弯盘等。【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
3.术者一手持耳轮后上方,另一手持探针由上而下在选区内找敏感点,常规消毒。
4.埋籽:将王不留行籽粘于7 mm × 7 mm胶布中间,贴于所选穴位上,并用食指指腹按压。
5.一边按压一边询问病人有无酸、胀、痛等“得气”感。6.教会病人或家属按压的方法,根据需要留籽2~3天。
7.撤籽:撤除胶布和王不留行籽,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损,并及时给予处理。
8.操作完毕,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耳廓有炎症、冻伤或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2.动作轻巧,按压力度适中,使病人有“得气”的感觉即可。3.胶布潮湿,脱落应及时更换。
十二、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用物准备】
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3.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5.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十三、换药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换药法是对疮疡、跌打损伤、虫咬伤、烫伤、烧伤、痔瘘等病症的伤面进行清洗、用药处理、包扎等操作的方法。其目的是观察伤口变化,保持引流通畅,控制局部感染,保护并促进新生上皮和肉芽组织生长,使伤口顺利愈合。通过换药,药物直达病位,可起到清热解毒、提脓祛腐、生肌收口、镇痛止痒等作用。【用物准备】
治疗盘、0.5%碘伏、生理盐水、双氧水、换药碗、弯盘、镊子、剪刀、探针、纱布、无菌干棉球、油纱条、胶布;相应药液或各种散、膏、丹等外用药,必要时备药捻;酌情备绷带、橡皮单、治疗巾等。【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伤口,垫橡皮单、治疗巾,必要时屏风遮挡。
3.臵弯盘于治疗巾上,揭去外层敷料、用镊子取下内层敷料及引流条。如分泌物干结粘着敷料,可用盐水浸润后再揭下,以免损伤肉芽组织和新上皮。脓液多时用弯盘接取,然后擦净脓液。4.观察疮面,用镊子夹0.5%碘伏棉球消毒疮口周围皮肤。5.更换生理盐水棉球清洗疮面,去除脓腐。窦道深的瘘管可用药液或盐水冲洗;疮面较深者还需用探针试探。疮面要清洁干净,勿损伤新肉芽组织。
6.根据疮面的性质选择用药,覆盖伤口,胶布固定,酌情包扎。
7.一般伤口每日换药1次,脓腐较多的伤口每日换药1~2次。8.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9.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保持换药室的清洁,室内每日消毒。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先处理无菌伤口、再处理感染伤口,防止交叉感染。
3.药粉需均匀撒在疮面或膏药上,散剂调敷干湿适宜。敷布范围要大于病变部位1~2 cm。
4.对汞剂过敏者禁用丹药;眼部、唇部、大血管附近的溃疡以及通向内脏的瘘管均不用腐蚀性强的丹药,上丹药时需保护周围血管,不使丹药撒于疮面外。
5.颜面部的疔疖勿挤压,以防脓毒扩散。6.痔瘘患者每次便后均需清洗肛门并换药。
7.外敷药必须贴紧疮面,包扎固定要注意松紧适度,固定关节时要注意保持功能位臵。
第二篇:口腔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口腔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1、口腔科诊疗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及护目镜。每次操作前及操作后应当严格洗手或手消毒。
2、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的要求。
3、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
4、5、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均为一次性用品。牙科综合治疗台机器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
第三篇:规范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模版)
规范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提供安全优质服务——“云南省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班
2012年4月15日—21日,云南中医学院护理学院、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及我院联合举办了省级继续教育项目(项目号:2012—1—20)“云南省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班”,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涉及面广,受益面大
培训班共接待来自云南省58家各级中医医院学员304名,其中副院长2名,护理部主任15人,护理部副主任1人,总护士长3人,护士长及护理骨干279人,中医师4人。全部学员培训考核合格,获得省级继续教育Ⅰ类学分10分。
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本次学习班以培训“10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为重点,分别为艾灸、耳穴压籽、拔火罐、刮痧、中药湿热敷、熏洗、穴位按摩、穴位注射、中药湿敷、中药涂药。同时邀请了云南省中医医院主管护理彭江云副院长对《三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细则》,云南中医学院护理学院毕怀梅副院长对《三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细则》,云南省中医医院护理部王家兰主任对《云南省三级医院优质护理病区(房)验收标准》护理相关内容进行解读,解读中融合我院准备资料和受检的情况,从实际临床护理工作出发,给学员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且安排学员到我院对口科室进行面对面交流,学员收获颇多。
三、资源共享,搭建平台
此次学习班规范了我省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制定了培训的10项操作的流程、评分标准、相关理论知识(目的、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并装订成册。同时还建立了云南省中医医院护理交流QQ群,从事中医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通过身份验收后均可加入,现已将此次学习班的PPT课件上传到QQ群,资源共享。
整个开班期间,授课老师认真示教,学员勤于学习,大家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进行强化练习。通过此次培训班的培训,统一了云南省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对各医院的中医临床护理和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学员对此次培训班的培训内容和形式较满意。
第四篇:胸外科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胸外科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目
录
第一章
贲门失驰缓症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食管癌 肋骨骨折 肺大疱 肺 癌 气
胸 血
胸
技术操作规范—胸腔闭式引流术
第一章
贲门失驰缓症
贲门失驰缓症指食管约肌肉松弛障碍,导致食管功能性梗阻,临床上出现吞咽困难、反食、胸部不适或胸痛,严重时可有体重减轻。其病因尚不清楚,已提出的可能病因有病毒感染,副交感神经系统发育不全,基因遗传因素。精神刺激引起皮质精神障碍等。【诊断】
1、主要症状是间段性吞咽不畅、反食、胸痛。吞咽困难时轻时重,轻时可以连续进餐,但可有胸骨后食物停滞或受阻感以及进食餐时间延长。病程中吞咽困难不呈进行性发展。随病程食管逐渐扩大,极度扩大的食管如胃一样,常存留大量食物及黏液。严重食物潴留常合并食管炎。少数患者长期贲门失迟缓症可继发食管癌。
2、多数患者合并反食,为未消化的食物,可发生在进食过程中或进食后不久。同时夜间反流。常含有不少黏液。严重反食体重可明显下降,甚至出现明显不良。
3、约1/2的患者有胸痛,发生的原因由于食物通过障碍,引起食管扩张,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明显增高,以及食管体部出现高幅度的同步收缩。
4、患者还可以出现呼吸道症状,尤其是有夜间反流的患者,长伴有咳嗽、咳痰、气促及睡时有鼾声。久病有经验的患者,往往在睡觉前利用改变体位,引流食管内容物,或大量饮水以利用食管内容物进入胃内。
5、贲门失驰症患者可并发食管炎、食管癌。
6、严重扩张时胸部X线像长显示纵隔增宽,并有气液平面。食管钡餐造影检查,吞咽时钡剂顺利进入食管,上段有蠕动收缩,卧位时钡剂不再被推进。立位时钡剂充盈食管,食管体部和远端明显扩张,呈鸟嘴样,严重者呈乙状样弯曲,但食管内光滑。仔细检查,LES区不随吞咽出现松弛,呈间端开放,少量钡剂可流入胃腔,有时钡剂完全停留在LES之上,长时间不能进入胃内。
7、纤维内镜下食管体部扩张,或弯曲变形,其内可见存留未消化的食物和液体,无张力。LES区持续关闭,推送镜子时虽有阻力,但不难进入胃里。
8、食管测验最重要的发现是吞咽后LES松弛障碍,常伴有LESP升高,高于胃压。食管排空检查发现核素通过食管时间立位时平均为7秒,小于15秒。另外还可进行食管钡伎排空指数测定。【治疗】
1、一般治疗包括注意饮食成分,进食速度,调整情绪。
2、药物治疗有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脂(消心痛),钙通道阻泄剂如硝苯地平(心痛定)等。
3、食管扩张:常用的扩张方法有气囊、水囊和各种探条扩张器,也可在内镜下对LES区黏膜层进行纵行电烧。
4、药物治疗或扩张治疗效果不满意,症状仍明显,无手术禁忌,可考虑手术治疗施行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术。
5、手术注意事项:食管下端或贲门肌层切开至少8~10cm长度,保证黏膜完整和膨出,如有黏膜损伤应立即缝合。勿损伤膈裂孔,以免术后发生食管反流。
第二章
食管癌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多不明显,咽下食物时偶尔有停滞、梗噎或异物感,胸骨后闷胀或疼痛。
2、中晚期可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呛咳、声音嘶哑及恶液质。
二、辅助检查
1、食管吞钡造影
①早期表现:局限性食管黏膜皱襞增粗、中断、小的充盈缺损及浅在龛影。②中晚期表现:不规则的充盈缺损或龛影,病变段食管僵硬、成角及食管轴移位。
2、细胞学检查:食管拉网采集细胞检查,常用于本病普查,对早期诊断有意义,阳性率可达90%以上。
3、内镜检查:食管纤维内镜可直接观察病变形态和病变部位;采取组织行病理检查;通过黏膜染色发现早期病变。
4、超声内镜尚可判断肿瘤侵犯深度,周围组织及结构有无受累,以及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
5、放射性核素检查:利用某些亲肿瘤的核素,多早期食管癌病变有帮助。
6、CT检查:显示食管癌向腔外扩展的范围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三、鉴别诊断
1、反流性食管癌。
2、贲门失驰症。
3、食管静脉曲张。
4、食管瘢痕现在。
5、食管良性肿瘤。
6、食管憩室。【治疗】
一、治疗原则
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性治疗。
二、非手术治疗
1、放射治疗。
2、化学治疗。
3、免役治疗。
4、中医中药治疗。
三、手术治疗
(一)手术指征
1、全身情况好,各脏器功能能耐受手术。
2、无远处转移。
3、局部病变估计有可能切除。
4、无顽固胸背疼痛。
5、无声嘶
(二)术式选择
1、内镜切除:适用于食管原位癌黏膜切除。
2、非开胸食管癌切除术:
(1)食管内翻拔脱术:主要适用于下咽及颈段食管癌。(2)食管钝性分离切除术:用于胸内各段食管癌。
(3)颈胸骨部分劈开切口:用于主动脉弓以上的上胸段食管癌。
3、开胸手术主要有:
(1)左胸后外侧切口:适用于中、下段食管癌。(2)右胸前外侧切口:适用于中、上段食管癌。
(3)左胸、颈部二切口:适用于中、上段史管癌,病变左侵。(4)右胸、上腹、颈三切口:适用于中段以上食管癌,病变右侵。
4、姑息性手术(1)胃或空肠造口术。(2)食管腔内置管术。(3)食管分流术。
(三)术前准备
1、血、尿、粪常规。
2、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输血前检查、凝血四项。
3、心电图。
4、血气、肺功能(必要时)。
5、术前留置胃管,食管冲洗。
6、头、胸、上腹部CT.7、全身骨扫描。
第三章
肋骨骨折
暴力作用于肋骨,可使肋骨向内弯曲,前后挤压暴力使肋骨腋段向外弯曲折断。【诊断】 一.临床表现
1.有胸部外伤史。
2.胸痛,在深呼吸、咳嗽或转动体位时加剧,呼吸困难,合并皮下气肿、咯血、气胸、或血气胸者呼吸困难加重。
3.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连枷胸影响肺通气和循环,导致体内缺氧和二氧化碳滞留,严重时可发生呼吸和循环衰竭。
4.胸廓畸形,胸壁塌陷,胸部挤压疼痛加重。皮下捻发音,骨摩擦音。
5.胸壁反常呼吸运动,连枷胸,气管移位(合并血、气胸)。二.辅助检查
1.胸部X线片可显示肋骨骨折断裂线和断端错位,但前胸肋软骨骨折并不显示X线征象。
2.胸部CT三位重建可显示任何部位的骨折,明确诊断。
【治疗】
一.治疗原则
镇痛、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固定胸廓和防止并发症。
二.非手术治疗
1.闭合性单处肋骨骨折:镇痛,固定胸廓和防止肺部并发症。
2.闭合性多根多处肋骨骨折:保持呼吸道通畅、止痛、包扎固定(适用于浮动胸壁范围较小、反常呼吸较轻者)。鼓励病人咳嗽排痰,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呼吸系统的并发症。三.手术治疗
(一)手术指征
1.闭合性多根多处肋骨骨折。
2.开放性肋骨骨折。
(二)术式选择 1.闭合性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外固定牵引、机械通气,手术复位内固定。
2.开放性肋骨骨折:伤口彻底清创,手术复位固定。
(三)术前准备
1.血、尿、粪常规。
2.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输血前检查、凝血四项。
3.心电图。
4.血气、肺功能(必要时)。
第四章 肺大疱
肺大疱亦称大疱性肺气肿。肺大疱是指位于脏层胸膜下或肺实质内的直径>1cm的充气空腔,常单个或多个。根据病理分三型:Ⅰ型:狭颈肺大疱;Ⅱ型:宽基底部表浅肺大疱;Ⅲ型:宽基底部深部肺大疱。【诊断】
一、临床表现、1、单发较小的肺大疱,可无任何症状。
2、如体积较大或多发的肺大疱,压迫肺组织较明显,可引起气促、胸闷、甚至呼吸困难。、3.当突然出现胸痛、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加重甚至发绀和休克等,伴有患侧叩诊呈鼓音,呼吸音减弱,气管可向对侧移位,多半为肺大疱破裂成为自发性气胸。
二、辅助检查
X线/CT可见肺部有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薄壁透明空腔,内无肺纹理,或有细条索状影,巨大的肺大疱可占据一个肺叶或整个胸腔,甚至将纵隔推向对侧。
三、鉴别诊断
1、肺囊肿。
2、肺小疱:肺小疱是正常肺表面的含气腔隙,其外壁由脏层胸膜构成。
3、气胸。【治疗】
一、治疗原则
(一)手术指征
肺大疱压迫周围健康肺组织,引起气促、胸闷、甚至呼吸困难者,或屡发气胸者,应积极行肺大疱切除术。
(二)术式选择
1、较小的局限性肺大疱可行单纯切除。
2、如在一叶肺内由多个大疱,单纯切除肺大疱有困难,或切除大疱后余肺已很少,则可行肺叶切除术。
3、对于双侧弥漫性多个肺大疱,肺功能受损严重者,可考虑肺移植术。手术方法:首选电视胸腔镜,其次为小切口和常规开胸手术。
(三)术前准备
1、血、尿、粪常规。
2、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输血前检查、凝血四项。
3、心电图。
4、血气、肺功能(必要时)。
第五章 肺 癌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支气管肺部表现
(1)咳嗽:约70%的病例有咳嗽。
(2)咯血或血痰:约50%的病例有咯血,也是肺癌的早期症状。
(3)胸痛:约30%—50%的病例有肺性胸痛,多为间歇性钝痛,常伴有胸闷。(4)发热:多因继发肺部炎症和肺不张所致,可出现“癌性热”。
2、肺外表现(1)胸内表现
①声音嘶哑:肿瘤浸润或淋巴结转移压迫喉返神经所致。②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压迫上腔静脉而产生 ③Horner-Bernard综合征:肿瘤侵犯颈交感神经节。④吞咽困难、膈神经麻痹、胸腔或心包积液等。
(2)胸外表现约2%的肺癌病人表现出与肿瘤转移无关而与内分泌综合征相关的症状和体征,表现为增生性股关节病、杵状指(趾)、Cushing综合征、神经肌病、皮肌炎、黑棘皮病和高钙血症等。这些症状和体征在肿瘤切除术后可减轻或消失。
(3)胸外转移表现:可向淋巴结、肝、肾上腺、肾、骨和脑转移。(4)非特异症状:体重下降、厌食、乏力、虚弱、恶液质等。
二、辅助检查
1、胸片和CT:大多数肺癌可以经胸部X线摄片和CT检查获得临床诊断。可以确定肿瘤部位、大小、肺门、纵隔淋巴结是否肿大,肿瘤与邻近组织的关系。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2、痰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应反复多次检查,准确率在80%以上。
3、支气管镜检查:可以观察到亚段以上的气管、支气管病变,不仅能取得病理上的诊断,还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
4、经皮肺穿刺活组织检查:对周围性肺癌阳性率较高,但可能产生气胸、血胸、穿刺针道肿瘤播散等并发症,且有一定的假阴性。
5、纵隔镜检查:观察并活检气管前、隆突下及两侧支气管淋巴结,确定肺癌是否已转移到肺门和纵隔淋巴结,明确肺癌分期。
6、MRI:观察中心型肺癌与大血管的关系,为是否手术治疗或选择手术方式提供重要的信息。
7、放射性核素肺扫描:阳性率在90%左右。
8、其他检查:胸腔穿刺胸水脱落细胞检查、转移病灶活组织检查、正电子辐射断层成像(PET)扫描,对多种方法检查仍不能明确病变性质,可行胸腔镜检查或剖胸探查。
三、鉴别诊断
1、肺结核。
2、肺部其他肿瘤。
3、肺部炎症。
4、纵隔淋巴肉瘤。【治疗】
一、治疗原则
肺癌主要采取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首选疗法是外科手术。它是肺癌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然而肺癌是一种全身行疾病,单纯手术治疗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必须与化疗、放疗、生物治疗等联合应用。
二、非手术治疗
1、化学治疗。
2、放射治疗。
3、免疫治疗。
4、中医中药治疗。
三、手术治疗
(一)手术原则
1、非小细胞肺癌T1或T2N0M0以根治性手术治疗为主。
2、Ⅱ期和Ⅲ期则应加作手术前后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3、小细胞肺癌采用化疗→手术→化疗,化疗→放疗→手术→化疗,或化疗→放疗→化疗,以及附加预防性全脑照射等综合治疗。
(二)术式选择
1、肺叶切除术:适用于病变局限于一个肺叶内的肺癌,是目前肺癌外科治疗的首选手术方式,多用于周围型肺癌。包括双叶肺切除及袖式肺叶切除术。
2、全肺切除术:当肺叶切除术达不到对肿瘤的根治切除,病人又能耐受全肺切除时采用,多用于中心型肺癌。
3、扩大肺切除术,对侵犯胸膜,胸壁,心包,大血管及其它邻近器官组织者可行扩大肺切除术。
4、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肺切除术。
(三)术前准备
1、血、尿、粪常规。
2、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输血前检查,凝血四项。
3、心电图、血气、肺功能。
4、头颅和上腹部CT.5、全身骨扫描。
第六章
气 胸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钝性或穿透性胸部外伤史。
2.闭合性气胸:根据胸膜腔内积气的量与速度,轻者病人可无症状,重者有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发现伤侧胸廓饱满,呼吸动度降低,气管向健侧移位,伤侧胸部叩诊呈鼓音,呼吸音降低或消失。
3.开放性气胸:明显的呼吸困难、鼻翼扇动、口唇发绀、颈静脉怒张。伤侧胸壁可见伴有气体进出胸腔发出吸吮样声音的伤口,称为胸部吸吮伤口。气管向健侧移位,伤侧胸部叩诊鼓音,呼吸音消失,严重者伴有休克。
4.张力性气胸:严重或极度呼吸困难、烦躁、意识障碍、大汗淋漓、发绀;不少病人尚有脉细快,血压降低等循环障碍表现。气管明显移向健侧,颈静脉怒张,皮下气肿。伤侧胸部饱满,叩诊呈鼓音,呼吸音消失。
二、辅助检查
1.闭合性气胸:胸部X线检查可显示不同程度的肺萎陷和胸膜腔积气,伴有胸腔积液时可见气液平面。
2.开放性气胸:胸部X线检查可见伤侧胸腔大量积气,肺萎陷,纵隔移向健侧。
3.张力性气胸:胸腔穿刺有高压气体外推针筒芯。胸部X线检查显示胸腔大量积气,肺完全萎陷、纵隔移位,并有纵隔气肿和皮下气肿征象。【治疗】、一、治疗原则
吸氧,抗感染,开放性气胸立即变为闭合性气胸,胸膜腔穿刺术或闭式胸腔引流术。
二、非手术治疗
1.少量气胸可在1—2周内自行吸收。
2.吸氧,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给予抗生素,鼓励病人咳嗽排痰,预防感染。
三、手术治疗
(一)手术指征
闭合性中、大量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
(二)术式选择
1.闭合性气胸:中、大量气胸行胸膜腔穿刺术或闭式胸腔引流术,促使肺尽早膨胀。
2.开放性气胸:急救处理要点为将开放性气胸立即变为闭合性气胸。清创、缝合胸壁伤口,并做闭式胸腔引流。如疑有胸腔内脏器损伤或进行性出血,则需行开胸探查术。
3.张力性气胸:入院前或院内急救为迅速使用粗针头穿刺胸膜腔减压,并外接单向活瓣装置;安置闭式胸腔引流,持续漏气而肺难以膨胀时需考虑开胸探查术。
(三)术前准备 1.血、尿、粪常规。
2.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输血前检查、凝血四项。3.心电图。
4.血气、肺功能(必要时).第七章
血 胸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胸部外伤史。
2.少量血胸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3.中、大量血胸: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或末梢血管充盈不良等低容量休克表现;有呼吸急促、肋间隙饱满、气管向健侧移位、伤侧叩诊浊音和呼吸音减低等胸腔积液的临床表现。
二、辅助检查
1.胸部X线:胸腔积液或液气胸。2.诊断性胸膜腔穿刺抽出不凝血可确诊。
三、鉴别诊断 1.血性胸水。2.自发性血胸。【治疗】
一、治疗原则
及时排出积血,促使肺复张,改善呼吸功能;抗休克;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二、非手术治疗
抗感染,休克者抗休克治疗。
三、手术治疗
(一)手术指证
非进行性血胸,进行性血胸,凝固性血胸,感染性血胸。
(二)术式选择
1.非进行性血胸:胸腔穿刺或闭式胸腔引流术,及时排出积血。2.进行性血胸:一旦确诊应及时开胸探查手术止血。
3.凝固性血胸:应待伤员情况稳定后尽早手术,清除血块,并剥除胸膜表面血凝块机化而形成的包膜。
4.感染性血胸:改善胸腔引流,排尽感染性积血积脓。若效果不佳或非复张不良,应尽早手术清除感染性积血,剥离脓性纤维膜。
(三)术前准备 1.血、尿、粪常规。
2.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输血前检查、凝血四项。3.心电图。
4.血气、肺功能(必要时)。
第八章 胸腔闭式引流术
【适应症】
1.气胸、血胸、或脓胸需要持续排气、排血或排脓者。2.适应症切开胸膜腔者。【注意事项】
1.排液应置于腋中线第七或第八肋间,排气位置于第二肋间锁骨中线外侧1—2厘米。
2.引流瓶水平面应低于胸腔引流管出口平面60厘米,以防引流瓶中液体吸入胸腔。
3.病员清醒,血压平稳后应半卧位,利于引流。
4.应保持引流管通畅,常见的阻塞原因有:(1)纤维素团,凝血块。(2)引流管扭曲。(3)肺扩张堵塞管孔。
5.应经常挤管:一般应两小时挤压胸管一次,保持引流通畅。6.置管后24—72小时,若无液体或空气逸出,肺扩张满意者可拔管。7.准确记录引流量及性质,需长时间置引流管者,注意防止感染。【操作要点】
1.安放引流管位置正确后,局部麻醉;局麻后随及将针头刺入胸腔,可进一步肯定液或气体部位。
2.于选定部位之肋上缘刺口,用中号血管钳穿透肌层,经肋间如胸腔,撑开血管钳,扩大创口。
3.选择好引流管,用血管钳纵行夹持管的前端,经胸壁切口送入胸腔内。4.切口缝合1—2针,并将引流管固定于胸壁上,连接水封瓶,即有液体或气体引入瓶内。
第五篇:中医诊疗技术试卷A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试卷A(杭州)
1、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穴位是:------------------------------()
A、外关B、神门C、内关D、曲池E、曲泽
2、老年人气血衰少,故虽病实证,在攻邪用药时应谨慎,以免损伤正气,此属:---()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变C、因人制宜D、扶正祛邪E、治病求本
3、关于腧穴的定位方法错误的是:----------------------------()
A骨度分寸法 B自然标志取穴法 C手指同身寸法 D测量法E简便取穴法
4、对于哮喘持续发作的病人,应该:--------------------------()A、急则治其标 B、缓则治其本 C、汤急丸缓D、治病求本E、标本同治
5、用补益的方法治疗闭经是下列什么法则的体现:--------()
A、塞因塞用B、通因通用C、寒因寒用D、热因热用E、虚则补之
6、治疗头项疾病的最常用腧穴是:----------------------------()
A、关元B、风池C、曲池D、阳陵泉E、列缺
7、用于真热假寒证的治疗方法是:-----------------------------()A、寒则热之B、热则寒之C、寒因寒用D、热因热用E、通因通用
8、以下哪个腧穴是经外奇穴:-----------------()A、足三里B、阑尾穴C、合谷D、百会E、列缺
9、手厥阴心包经主要运行在上肢:-----------------------------()A、内侧前缘B、内侧后缘C、内侧中线D、外侧前缘E、外侧后缘
10、十四经不包括:------------------()
A、任脉B、足太阴脾经 C、手少阴心经 D、督脉E、冲脉
11、下列不是中药禁忌的是:------()
A、配伍禁忌B、饮食禁忌C、十八反和十九畏 D、妊娠禁忌 E、情志
12、被称为先天之本的脏是:------()
A、肝B、心C、脾D、肺E、肾
13、柴胡疏肝散适用于慢性胃炎的:----------------------------()A、肝胃气滞B、湿热中阻C、脾胃虚寒D、胃阴不足E、饮食积滞
14、风寒外感可用:------------------()
A、桑菊饮B、银翘散C、藿香正气水D、板蓝根E、荆防败毒散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试卷B(杭州)
1、以下有保健强壮作用的穴位是:-----------------------------()
A、足三里B、内关C、合谷D、风池E、列缺
2、用通泻的方药治疗泻泄的方法是:--------------------------()
A、通因通用B、塞因塞用C、寒因寒用D、热因热用 E、泻法
3、碗横纹与肘横纹之间为:-------------------------()
A、12寸B、10寸C、8寸D、6寸E、4寸
4、不属解表药的是:-------------()
A、麻黄B、桂枝C、薄荷D、菊花E、板蓝根
5、被称为“阴脉之海”的是:-------()A、任脉B、督脉C、冲脉D、带脉E、少阴脉
6、被称为后天之本的脏是:-------()
A、肝B、心C、脾D、肺E、肾
7、具有大补元气作用的中药是:-()
A、肉桂B、人参C、附子D、西洋参E、虫草
8、治疗牙痛的主要腧穴是:-------()
A、足三里B、风池C、合谷D、阴陵泉E、列缺
9、防治原则不包括:----------------()A、未病先防B、既病防变C、虚则补之D、治病求本 E、三因制宜
10、针次的异常情况不包括:------()
A、晕针B、弯针C、断针D、滞针E、感染
11、下列哪项不是组方原则:------()
A、君B、臣C、将D、佐E、使
12、下列哪项不是推拿的禁忌:---()
A、骨肿瘤B、骨结核C、妊娠D、慢性病E、骨折
13、痰热蕴肺可用:------------------()
A、止嗽散B、桑菊饮C、桑杏汤D、清金化痰汤 E、二陈汤
14、暑湿外感可用:------------------()
A、桑菊饮B、银翘散C、藿香正气水D、板蓝根E、荆防败毒散
A卷
1.C2.C3.D4.E5.A6.B7.C8.B9.C10.E 11.E12.E13.A14.E
B卷
1.A2.A3.A4.E5.A6.C7.B8.C9.C10.E 11.C12.D13.D1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