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县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最终版]

时间:2019-05-12 15:59: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县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县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最终版]》。

第一篇:南县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最终版]

南县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战略

南 县 农 业 局 2012年8月28日

各位领导:

南县属洞庭湖区农业大县,总人口69.4万,其中农村人口52.2万,耕地面积50.1千公倾。区域内气候适宜,阳光充沛,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种养并举、农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农业结构。是国家重要商品粮、棉、油、菜、水产品及畜禽生产基地。被定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产粮大县、产棉大县、产油大县、优质农产品综合商品基地县等。2011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秋冬季农业生产先进单位”等。近几年来,我县农业在各级政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农业生产发展较快。2011年全县水稻面积107.7万亩,总产达到43.9万吨;棉花面积24.8万亩,皮棉总产2.7万吨;油菜面积55.5万亩,油菜籽总产6.9万吨;蔬菜面积22.9万亩,总产41.3万吨。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033元。

一、南县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工业化强县、城市化带动、产业化兴农、项目化推进”四 化发展战略,围绕粮食、油料、棉花、蔬菜等重点产业,以大市场、大项目、大基地、大企业发展为路径,突出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化推进、特色化崛起、产业化发展,立足开发大市场、做强大基地、培育大企业、推进大项目、叫响大品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

(二)发展思路。创新突破,开拓思路,明确发展方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全县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规模化,立足大基地建设,合理布局优势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做强产业规模;产业化,立足大企业培植,力求每个主导产业,都有龙头企业作为依托,产加销一条龙,实现产业化经营;园区化,立足大项目推进,加强土地流转和结构调整,实行连片开发,整体推进;市场化,立足大流通构建,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中心,培养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特色化,立足大品牌打造,突出我县农业特色,做大做强绿色产业,打响“南县粮油”、“南县蔬菜”等农业品牌,打造一批现代农业板块,做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提升一批高效农业园区,建设一批绿色农业生产基地。

(三)目标任务。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满足消费需求;优化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做强优势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2020年粮食总产达52万吨,增长12.6%,创建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棉花总产3万吨,增长15.2%,建成全国棉花高 产创建核心示范县;油料7.5万吨,增长9.7%,进一步扩大“全国绿色食品(油菜)原料基地”规模;蔬菜突出“全国冬春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建设,年产量达到70万吨。

二、南县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抓项目,夯基础。充分发挥近几年我县农业生产及项目建设在全省有位置、有特色的基础优势条件,进一步建立健全项目争取责任和奖励机制,全力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力争每年争取农业项目和农业投资有新的突破,争取上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重点抓好新增粮食产能工程、优质双低油菜基地建设、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乡村清洁工程整体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重大项目落实,以项目夯基础,进一步改善我县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附表)

(二)抓服务,强形象。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依托各个项目的实施,全力抓好“三农”服务。一是进一步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入户率,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5%,提高10个百分点。二是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创办粮、棉、油高产创建示范片10个以上,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县农业生产丰产丰收。三是着力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技能技术水平。重点开展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和青年农民创业技术培训,确保每位农村劳动力都能掌握1-2项实用技术。四是加强产业基地建设。重点以南茅线为主,建立45 万亩无公害绿色稻米生产基地;以华阁、明山、南洲等乡镇为重点,建立25万亩高支纱优质棉基地;以河西片为主,重点发展10万亩优质榨菜生产基地;以三仙湖、乌嘴等乡镇为主发展5万亩冬南瓜生产基地;在全县建立40万亩优质油菜基地。

(三)抓订单,惠民生。将“订单农业”作为搞活农产品流通、解决农产品卖难、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大对粮食、棉花、油菜、蔬菜的订单开发力度。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加强联系与合作,走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路子,实现农企“双羸”目标。到2020年,全县主要农作物订单面积达80万亩,占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5%以上,全县订单农业受益农户7.6万户以上。以订单惠民生,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四)抓特色,创品牌。突出提升“洞庭鱼米之乡”的影响力,全面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大幅提高绿色、有机食品比重,着力打造“南县大米”、“南县油料”、“南县榨菜”等地理标志品牌。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品牌意识,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努力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茅草街米业、鑫农油脂、朝阳蔬菜等特色品牌的知誉度和影响力。全县着力打造国家、省、市级8个以上农业品牌。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加大“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力度。到2020年,全县“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150个以上,认证产品 达到上市农产品生产规模的80%以上。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依据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加强领导,组织力量,进一步研究制定所连区域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切实按专项规划组织实施,分步有序地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建立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农业产业发展联系制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持续推进的工作机制。把农业产业发展作为各级部门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列为党委、政府的重要督查事项。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专项规划与其他规划及年度计划的关系,在时序安排上做到科学有序,加强衔接配合。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树立科学观念,实施超前发展战略

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超前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积极发挥各级党政规划、引导、支持等宏观导向作用。积极鼓励和大力推进产业循环经济方向发展,向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集团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作用。对重点产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科学引导。政府要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充当统筹协调者角色,突出重点,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合理调整农业产业发展涉及的有关税费,并对实施超前发展战略的产业进行适当财政补贴。

(三)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来促进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龙头企业向多层次宽领域全面发展,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鼓励龙头企业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培养一批实力较强、规模较大、机制灵活、运行稳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认定、市场营销等多种协作和服务。积极引导龙头建基地,依托市场兴产业,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促进农产品生产向规模化、优质化、标推化方向发展。

(四)加大投入力度、构建多元融资体系

农业产业发展必然要求大量稳定的资金投入。必须增强投入力度,构建多元化、高效率的农业投入体系。我们将积极争取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确保财政支农的“三个高于”。在依托财政投入的基础上,扩大金融信贷规模。依托政府建立起农业贷款信用担保制度,消除金融机构投资农业的障碍,降低金融机构投资的风险性。制定土地、税收等各类优惠政策措施,促进企业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积极性。加快农村的发展和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激励广大农民群众和其他个人的投资积极性。

(五)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内在发展动力

积极推进农村机制体制创新,为全县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上的有力保障。一是创新农村经营机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以利益分配为中心,设计出长效性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性机制,促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二是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流动,逐步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切实维护土地流转各方的权益,提升土地产出率和收益。三是建立城乡协调的管理体制。在管理体制上变传统条块分割为科学有序、条块协调的管理体制,通过政府机构改革,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职责明确、综合执法、协调行动。

第二篇: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解读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解读

4月1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4]46号文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加快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打造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将成为我省加速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和释放“一部一带”开放优势的新引擎。

一、规划背景

洞庭湖地跨湘鄂两省,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亚洲最大内陆湿地和国家重要商品粮棉油、畜禽、水产品生产基地,区位优势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生态功能突出,素有“鱼米之乡”和“天下粮仓”的美誉,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长江流域水生态安全的重大责任。千百年来,湖区人民靠水吃水,保护好、建设好洞庭湖,是湖区人民的历史责任,也是湖区人民的共同宿愿。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以来,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民生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自然、历史、地理等各方面原因,特别是近年受江湖关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影响,湖区发展面临湖泊萎缩、生态恶化、发展滞后等诸多新的突出问题。该地区从历史上的富庶之地变成发展较慢、相对落后的地区。统筹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已刻不容缓。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以来对于洞庭湖区发展高度关注。201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43号)明确提出,要“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强洞庭湖等重点湖泊和湿地保护与修复。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作出加快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决策部署。2012年,省政府先后委托国经中心、长江水利委、中国水科院等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水情变化、湖控工程等重大问题开展“1+9”专题研究,并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与湖北省共同组织编制了总体规划及水利、农业、生态、环保等10大专项规划。2013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正式纳入国务院批准同意的区域规划审批计划,国家发改委据此专门赴洞庭湖区进行实地调研座谈,广泛听取意见,在征求湘鄂两省和国务院33个部门及单位意见的基础上,正式形成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报国务院。《规划》获批,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湖区发展的特殊关怀和殷切希望,在洞庭湖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湖区发展即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规划》由国务院行文批复,国家发改委印发,属于国家批设的最高层级的区域战略规划,内容实,项目多,“含金量”高,规划涉及水利工程、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基础支撑和民生改善等各类综合和单体项目超过600个,对于生态补偿、大江大河流域治理、蓄滞洪区补偿等明确鼓励先行先试,这些为我省下步争取国家支持提供了重要依据,留足了空间。

二、战略意义

规划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省委、省政府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对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积极作为,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生动实践,将为湖南赢得更多发展权利和更大发展空间,有利于建立新的江湖平衡关系,保护和修复湖泊生态系统,保障

长江流域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有利于巩固提升湖区粮食主产区地位,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平衡区域利益关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途径,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和长江全流域开发开放。

三、规划范围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包括湖南省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省荆州市,共33个县(市、区),规划面积6.05万平方公里,2013年末常住人口2200万,地区生产总值7152亿元。

四、规划内容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115455”,就是1个主题,1个愿景,5大战略定位,4大功能分区,5大建设任务,5大体制机制创新。

1、1个主题。即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湖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加速过渡的“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资源能源压力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质量容易恶化的关键时期,面临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和双重压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必须更加奋发有为地探索走出一条富有湖南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产业竞争力同步提升。

《规划》明确提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立足保障生态安全、水安全、国家粮食安全,着力构建和谐人水新关系、现代产业新格局、统筹城乡新福地、合作发展新平台,加快解决血吸虫病、城乡饮水安全等突出民生问题,加快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加快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把洞庭湖地区建设成为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在建设中将坚持生态优先、坚持富民为本、坚持协调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四项原则。

2、1个愿景。即建设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按照一年起好步、三年打基础、五年新跨越的步骤,着力推进生态系统、产业体系、民生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升生态经济区发展水平,力争到2020年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将洞庭湖地区建设成为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再现“八百里洞庭美如画”的宏伟篇章。规划围绕这一愿景目标相应设置了生态、经济、民生三大类19项指标,力争到2020年,湖区枯水期生态水域面积恢复到约2000平方公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500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6000和15800元,湖区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降低到0.1%以下。

3、5大战略定位。基于湖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现实基础、发展潜力和民生诉求,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规划提出了5大战略定位,即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为全国大湖地区综合保护、治理和开发探索道路;保障粮食安全的现代农业基地,率先建成中部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两型”引领的“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和大湖地区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同步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水陆联运的现代物流集散区,建成覆盖全区域、联接中西部、对接长三角、面向海内外的现代物流集散区;全国血吸虫病综合防治区,打造血吸虫病感染零风险区。这五大战略定位直接反映和决定它在国家区域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中的地位,同时也是国家赋予我省的重大使命。

4、4大功能分区。按照国家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不同的国土空间依据自然属性应明确不同的主任功能,确定不同的开发内容,设定不同的开发强度,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规划》秉承主体功能区理念,依据区域总体战略定位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以及经济地域的内在联系,提出了符合实际、特色明显的“三区一带”功能分区,即湖体保护区、控制开发区、生态涵养带、集约开发区四大类型地区,各占规划区总面积的12.9%、51.6%、26.5%和9.1%。

5、5大战略任务。《规划》从水域生态修复、产业转型发展、宜居家园建设、民生事业改善、基础设施支撑等5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设任务。水域生态修复,重点是维持湖泊生态水域、健全防洪减灾体系、加强生态修复保护;产业转型发展,重点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宜居家园建设,重点是建设湖乡特色城镇、建设绿色生态乡村、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民生事业改善,重点是加强血吸虫病防治、保障城乡饮水安全、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支撑,重点是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强化能源保障、建设“数字洞庭”。

6、5大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是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不竭动力和源泉。《规划》紧密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鼓励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从创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机制、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强农惠农富农长效机制、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投融资机制等5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如将洞庭湖及北“四河”、南“四水”纳入国家河湖重点治理范围,依法适时开展排污费改环境保护税试点,支持重大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信息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投资分摊比例,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建立蓄滞洪区防洪补偿机制,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年租制度,建立生态经济区绿色政绩考评体系等等。

五、规划实施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探索性系列工程,既无成功先例可循,也无现成模式可搬。规划获批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当务之急是按照上下联动、点面结合、统筹兼顾、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以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合作为动力,将规划落实到一项项工作、一个个项目,精心谋划、锐意开拓、扎实推进,以强有力的措施抓好规划实施。下一步,省里将重点推进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规划统筹。加强生态经济区规划与长江经济带规划、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将贯彻落实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作为湖区市县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任务,以规划引导项目,以项目引导资金。二是强化政策支撑。省发改委将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具体的配套政策。三是强化项目推动。重点谋划好、实施好湖区亟需的、对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能够着手实施的一批重大项目。省发改委已初步建立“511”重大项目库,即涉及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特色产业、新型城镇、社会民生5大类,生态修复、城乡清洁提质、综合交通、江湖调节、能

源保障、园区提质、产业升级、城乡提质和特色城镇建设、安全饮水与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10大工程,100个重点项目。四是强化工作责任。省里将出台规划实施方案,制定清晰的路线图、时间表和职责分工,把政策、项目、资金和先行先试等落地责任逐条逐项地分解到各部门和湖区三市。五是强化组织协调。国家层面,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加强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省际层面,推动建立湘鄂两省高层协商机制和湖区四市联席会议制度。省内层面,推动建立以规划实施为主要任务的工作协调机制。(湖南省发改委)

第三篇:汉寿县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重大项目

汉寿县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重大项目

专项规划方案

一、环洞庭湖地区污水处理项目

1.区域现状

我县位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西侧,沿湖乡镇较多。我县现有污水处理厂一座,位于县城龙阳镇所在地,主要处理县城区生活及生产污水;拟建污水处理厂一座,位于县太子庙镇,主要处理县经济开发区工业污水及太子庙镇镇区生活污水。其他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几乎空白,大部分乡镇污水均未进行处理,直接排入洞庭湖各相关水系中。我县环湖各乡镇,如蒋家嘴镇作为县主要工业强镇,多年来一直以生产纺织业、化工业为主,虽然各企业近年来加强环保设施的建设,但一直处于自我控制的状态,政府一般只起监督作用,污水处理效果不明显;其他乡镇现有生活及生产污水排放均自然排入洞庭湖各水系,加上环湖各乡镇近年来养殖业发展较多,对洞庭湖水系水质造成影响。现有各乡镇生活用水由过去的采集地表水逐步转变为使用地下水,造成我县地下水资源逐步匮乏。

2.项目思路

按照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要求,打造建设水安全为重点的生态经济示范区。我县现有环湖乡镇近期内需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保证洞庭湖水安全。按照我局初步设想,重点工业镇蒋家嘴镇拟建日处理量1万吨污水处理厂一座,对各工业企业污水进行集中处理达标后排入洞庭湖水系。其余各乡镇可采用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稳定塘

等处理工艺,建设小型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保证城镇污染物排放达标。环湖各乡镇在加强污水设施建设的同时,应加强洞庭湖各水系各养殖业的管理,减少发展乡镇经济带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中,管网建设可采用争取中央专项资金,省市资金配套和政府自筹的形式;污水处理厂部建设可采BOT建设形式,减少财政投入的同时,保证污水处理排放达标。

二、县城基础设施建设

1.区域现状

我县现有城区面积近20平方公里,现有城区人口近20万人,城区主要集中在龙阳大道东侧、三堤二港北侧区域内。区域内现有基础设施多为2007年以前建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城区公用设施的建设,但现有城区道路、绿化、供水等公用设施已无法满足县城发展的需求。

2.项目思路

根据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点,着力强化生态区建设强化城镇支撑,按照县委、县政府城镇兴县的要求,随着县城的西拓、南移,对新城区公用设施的建设应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加大城镇公用设施建设规模,我局主要建议加强以下三个项目建设:

 搞好县城区地表水厂建设:汉寿县地表水厂位于龙阳镇北部,制水厂选址辰阳北路中段(原第二水厂)。建设规模项为日产自来水6万吨,目前已完成初步设计评审,正在进行施工图设计。项目主要

建设内容包括取水泵房一座,位臵约在沅水大桥向西约1000米处,靠近沅水河边。建设DN600输水管线17公里(为保证供水安全,双向铺设),建设制水厂一座,水厂占地24.8亩。工程总投资约6942万元。资金来源为争取国家发改委和上级投资,企业自筹和县政府配套。项目建成后,对于改善县城居民饮用水水质和用水安全,保障生产和生活用水供应,促进县城经济发展。

 加大城市绿化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城市人均绿化面积和城市绿化覆盖率,积极创建省级园林县城、省级生态县城。重视城市及洞庭湖周边城镇生态建设,促进城市绿化、美化,走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市发展与生态容量相协调的城镇化道路。

 加快推广洁净能源,大力支持发展燃气事业,全面提高燃气普及率,为净化洞庭湖区域空气质量打下良好基础。我县现有天燃气公司两家,县城区为三峡公司,主要负责朝阳河以北区域,随着县城面积的扩大,燃气供应量增多,需保证居民及生产供气量;经济开发区为中油公司,主要负责开发区燃气供应,该公司现以启动开发区内工业用气及部分居民用气的供应。

 城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加快城区道路、排水、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城区基础设施功能水平满足城区居民生产生活需求;加快环洞庭湖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湖乡镇居民居住环境。

三、城乡一休化建设

1.区域现状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县城镇规划逐步扩大,为强化城镇支撑,加快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快县在发展,完善小城镇建设布局,推进新农村建设,需加快我县各乡镇城乡一体建设。项目实施近期目标,作为城乡一体建设的重点区域龙(阳)株(木山)太(子庙),随着新S205线的全面开工建设,龙株太三个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我县重点城镇的区域位臵在逐步拉近,随着区域建设的进一步加强,城镇人口的逐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布局与乡村布局需得到进一步改善。项目实施远景目标,将小城镇建设逐步推广至各环湖乡镇,做到乡镇居民集中居住,城乡统筹发展,不断拓宽人民群众致富门路,不断改善人居发展环境,实现整体跨越式发展。

2.项目思路

根据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点,着力建设高效集约发展区,近期龙株太将作为县城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城乡一体化建设将摆在我县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首要发展位臵,一体化建设将面临新的挑战,基础设施一体化、城镇建设而布局与乡村建设布局一体化将成为近期龙株太一体化建设及远期环湖各乡镇城乡建设的重点。

 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关健与主要任务是要实现规划一体化。要有“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先进观念。破除重城轻乡的思想,以观念理新为前提,以资源统筹为重点,大力推进土地利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要建立城市中心区、副中心、小城镇构成的城乡发展体系,形成城带镇,镇带村的发展格局中。要合理划分城市发展区与农村发展区、城市与乡村规

划区的发展方向。

 城镇建设布局与乡村建设布局一体化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促进集聚集约。对城镇、农村等区域空间,园区、河流等功能载体,做到统筹规划,统一建设,集约发展,逐步引导村庄空间形态转换,实现农民向集居点、小城镇、主城区的梯度转移,集中居住。统一规划布局重大产业发展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项目,进一步提高项目资源配臵效率和项目设施共享程度。另一方面尊重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地进行乡村布局一体化。建设一批都市型、城镇型农村新社区,建成一批宜居型、和谐型新农村。

 龙株太一体化的建设将拉动我县县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我县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经济开发区的状大,县城区的南移,株木山现代农业也会随着一体化建设得到逐步发展,真正形成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汉寿经济的高效集约发展区。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城乡建设一体化布局,将保证龙株太一体化建设打造一个生态、宜居、现代农业、生态工业等全面区域。

第四篇: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引言: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鄱阳湖经济区。是江西发展的机遇,江西的经济将实现飞跃式的发展。用科学的 眼光看待这个发展的机会。

1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动科学崛起的战略举措,是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要以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切实保护鄱阳湖区域优良的生态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促进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的高度统一,使鄱阳湖区域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型产业聚集区、改革开放前沿区、城乡协调先行区和江西崛起带动区。鄱阳湖是江西的代名词,是我省的名片,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鄱阳湖的保护治理和鄱阳湖的经济开发关系江西未来的发展,关系全省4300万人民子孙后代的福

一个地区的发展,全民皆富才是一个地区的富裕。面临机遇,要善于把握,把握好,明天将是另一番景象。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清新的一座城市,让人有种自然与现代结合的感觉。这是现代都市的发展趋向,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建设鄱阳湖经济区就是江西发展的一个机遇。要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实现可持续发展。

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国务院已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有了政策的扶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繁荣景象指日可待。江西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提供人才资源。江西高校林立,人才倍出。文化和经济是一致的,同步前进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要把基础巩固好,实现全方位,多领域的发展。

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纳入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60%。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鄱阳湖又是长江的重要调蓄湖泊,年均入江水量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具有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条件。

建立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的长效机制。科学制定规划,指导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强立法,制定和完善加强鄱阳湖保护治理、促进经济开发等方面的法规;制定新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分行业制定鼓励、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目录;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生态保护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美国硅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里是美国重要的高

新技术产区。发展微电子产业,再加上优美的环境。这里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优美环境和发达经济并存的城市。鄱阳湖同样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但经济有待发展。把握好先天的地理环境优越,努力促进后天的发展。

为了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就要拟定合理现实的定位。计划好今后发展的道路和目标。

1.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2.建设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

3.加快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带动区4.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战略目标做好了区域定位,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未来的发展会需要多长时间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近期为2009年至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2009年—2015年的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发展基础,壮大生态经济实力,初步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模式;到2015年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率先在欠发达地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到2020年,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 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就因为有了良好的基础,以后的发展会如日中升的。历史的车轮是在转动的,而且会越转越快的。

发展的方向要明确,结合自身省情作出合理的选择。如资源的分布及数量,人口的稠密度来分析。

光电产业基地:以南昌为中心,重点建设硅衬底发光二极管(LED)芯片及器件项目、LED照明光源项目、高亮度LED显示屏项目、LED背光源项目、有机发光器件(OLED)项目、计算机等终端电子产品项目、第三代移动通信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新能源产业基地:以南昌、新余为中心,重点发展高性能且资源高效利用的高纯硅材料、太阳能电池组件与发电系统、兆瓦级以上风电设备和螺杆膨胀发电机组等项目。

生物产业基地:以南昌、樟树为中心,依托南昌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樟树中药产业传统优势,重点推进中药现代化,建设治疗艾滋病新药、抗癌原料药、新型功能糖、血细胞分析仪器、磁共振成像系统等产业化项目,积极培育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新兴产业,形成从生物医药到生物医疗器械、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的完整产业链。

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以鹰潭、南昌为中心,以江铜集团为龙头,提高铜冶炼水平,重点开发铜引线框架、铜板带、铜箔、特种漆包线等高精度、高性能产品。

优质钢材深加工基地:以超量或等量淘汰省内落后钢铁产能为前提,依托新钢、萍钢、南钢现有生产能力,以区域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船板、弹簧钢、建筑用钢、线材等钢材深加工产品,提升钢材深加工水平。

炼油及化工产业基地:以九江为中心,实施九江石化油品质量升级工程,适时实施化肥原料路线改造项目,落实环保措施;以永修为中心,重点发展有机硅单体和有机硅系列深加工;以樟树、新干为中心,积极开发离子膜烧碱、纯碱以及无机氯产品和有机氯产品。

城市发展南昌: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的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强化昌北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引领作用,重点发展汽车、航空、医药食品、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等产业,全面提升先进制造业基地水平;加快发展金融、商贸、物流、会展、旅游、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金融、旅游集散中心,全国重要的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加快形成南昌一小时经济圈,联动发展新建、安义、进贤、余干、南昌县城和丰城、樟树、高安市区。

具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创建一流生态文明示范区。主要是实施“绿色生态江西工程”,以水污染治理为重点,推进污水达标排放工程,制止非法采砂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节能降耗减排工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湿地保护工程,血吸虫病防治工程等建设。同时,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的前期工作。

――加快经济发展,使环鄱阳湖区成为江西崛起的带动区。主要是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有序推进昌九工业走廊建设;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加强城乡统筹,使环鄱阳湖区成为江西城乡协调先行区。合理发展大、中、小城市,逐步形成以产业为基础、功能互补、空间布局合理的环鄱阳湖城市群;继续落实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稳定、健全、高效的工作机制。

――建立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的长效机制。科学制定规划,指导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强立法,制定和完善加强鄱阳湖保护治理、促进经济开发等方面的法规;制定新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分行业制定鼓励、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目录;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生态保护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

发展经济必须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水,陆,空都通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点工程:1交通-昌九城际,杭南长高铁,景德镇机场扩建等。2能源—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鄱阳湖风力发电等。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改变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促进中部及江西崛起新的增长极。鄱阳湖地区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生态农业。种植本地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一片金黄色的稻田,一湾清澈的湖水,岸边上优雅的别墅和不远处的办公大楼。这景象将在不久后的将来呈现在世人面前。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意义重大,这一点值得我们关注。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国务院指出,要把鄱阳湖区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重大举措,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国务院要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产业基地。用科学的态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项目建设,都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当前,全省各地抓项目建设决心大、力度大,这是好事。值得注意的是,抓项目建设、搞招商引资,一定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不能使用行政手段下指标、分任务;一定要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坚决不搞危及劳动者生命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的项目,坚决不搞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不

搞水分,不弄虚作假。乡镇党委政府应集中精力抓好“三农”工作,原则上不搞招商引资,有合适的项目可在县级工业园区落户。各级干部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优良的作风推进科学发展、加快我国崛起。我们要描绘出一幅美好的规划图。

鄱阳湖会因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变得更具活力。不再有鱼腥味,而是从湖中飘来清新的空气。人门将可以在岸边观赏到候鸟迁徙的过程,骑着车沿着岸边观赏湖中的美景。物种的多样性不会因发展经济而减少,而是会出现人与动物,生态环境和谐的发展。人口的增长间接地使水资源总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导致“围湖造田”,破坏了地表水;这种现象要坚决反对。在前进中不断进步着,进步是自然界中神秘的概念,任何生物都是沿用这一条件和大自然保持着同步,如果失去方向就会停滞,就会在方向的尽头消失。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一要义是发展,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发展虽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为各方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科学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首要力量。

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保护生态入手,再延伸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争取列入国家规划,上升为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既保住“一湖清水”,又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努力把鄱阳湖保护开发推向新的阶段,使之成为生态优美、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层次较高、城乡协调发展的功能区。统筹兼顾,江西不会停下历史发展的脚步,不但前行着。

参考文献:1 江西省省长吴新雄在2010年3月1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座谈会的发言江西日报

第五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后感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后感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的北部,是江西的母亲湖、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湿地重要的候鸟越冬地,属于世界的“生命湖泊”。

鄱阳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中水质量最好的湖泊,呗誉为长江中下游的“天然调节器”。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鄱阳湖的保护和治理,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资源、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保护好鄱阳湖的生态环境,永葆鄱阳湖“一湖清水”。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立足与江西的独特的资源优势,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重大战略举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目标是立足于江西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做出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为了突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特色,并不排斥保护生态和经济发展的统一性。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既保护绿水青山,又促进经济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既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将生态系统等自然科学概念引入以一定行政区域为界的社会科学领域,运用生态经济的原理和系统工程进行研究,探索这一复合系统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社会和谐的途径,促进经济社会、环境与资源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有四个有利于:

(1)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有助于

推动产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示范;

(2)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大湖流域的开发和保护,是当今世界面

临的重大困难。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探索大湖流域治理、保护、开发的新经验,有助于保护“一湖净水”,维护湿地复合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

性,保障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

(3)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有助于培养长江中欧的城市群,形成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加快实现中部地

区“三个基地,一个关键”的战略目标;

(4)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推广生态文化,为世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应有贡献,有助于我国开展国际生态经

济合作交流提供平台,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机遇:国内对可持续发展已形成广泛的共识,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选择。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正式成为新的优势。

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创一流的空气、水质、生态、人居环境和环境保护机制,就是保护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使江西的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环境更优美,造福子孙后代。

09机电一体化

徐桦军

下载南县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县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全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全文)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九年十二月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

    加快发展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产品加工的思考

    加快发展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 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其中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

    生态经济区工作汇报(定稿)

    工 作 汇 报 中共鄱阳县委鄱阳县人民政府 (2010年3月18日) 2008年3月8日, 省委、省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全世界人民宣布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后,让鄱阳150万人民倍感欢欣、备......

    都昌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五篇范文)

    都昌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下的新发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在2009年12月12日正式得到国务院的批复,成为江西省第一个国家级的特色经济区,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要历程碑。......

    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直属)范文合集

    构建服务型地税机关 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直属分局(夏晓鹏、童吉弋、毛剑琼) 内容提要:在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大发展工作中,地税部门应当有所作为,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供良好......

    梅克保率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调研组来岳考察

    梅克保率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调研组来岳考察 黄兰香表示:全面配合,全力推进 盛荣华陈文浩胡忠雄黎石秋等共商发展规划本报讯(记者 沈念)继长株潭、大湘南、大湘西发展进入国......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情况调查问卷您好:感谢您阅读这份调查问卷。此卷是为了解市民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的一些意见而设定的。请仔细阅读此调查问卷,并在合适的□中划√......

    新材料产业(生态经济区)

    新材料产业 一、目前现状 阜宁县新材料产业主要以高性能复合纤维材料、新型树脂材料、有机颜料及涂料为主体,加之晋煤乙二醇项目、中铝稀土分离项目2个重大项目等构成目前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