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发展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产品加工的思考
加快发展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
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其中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市地处湖南省北部,居南洞庭湖,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市富民强市的一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需要,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紧迫的课题。下面从食品安全的角度,结合我市实际,就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谈几点体会。
一、冷静分析农产品加工的现况及面临的形势
(一)农产品加工业的现况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以粮食、水产品、茶叶、畜禽、果蔬、油料等加工为主,其它特色农产品加工为辅的产业体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培育出了克明面业、益华水产、口口香、白沙溪黑茶等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势明显,带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二是精深加工稳步推进。近年来,我市相继建成了一批精深加工重点项目,开发出一批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形成了优质稻米、水产畜禽、油蔬茶果等农业产业链,实现了由卖原料向卖产品的历史性转变。如沅江辣妹子公司新厂扩建,形成了20多种辣妹子系列产品,产品档次、品质进一步提高,实现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飞跃。益华水产将加工过程中剩下的鱼嘴、鱼头、鱼翅、鱼尾、鱼肚皮、鱼皮、鱼泡加工成系列产品,鱼骨制成饲料用于养鱼,资源利用的副产品产值占到了企业总产值的15%左右。三是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企业带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初步形成。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活动为契机,以“严厉打击违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为重点,强化源头监管,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2012年至2013年6月,我市主要农产品农残检测合格率在98%以上。
(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虽有了长足发展,但与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发展的任务还相当艰巨,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加工转化率仍然不高。据报道,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平均为4.7∶1,国内先进地区已达2∶1,我市前年仅为0.97∶1;二农产品加工企业“散、乱、小、差”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龙头企业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以小型加工作坊为主,大的规模企业不多。我市有大米加工企业200多家,其中只有4家左右的规模企业,近100家的茶叶加工企业中,也只有4-5家规模企业;三是精品名牌相对较少。我市虽然培育了克明面业、口口香米业等几个国家级农产品品牌,但因有些地方和企业经营者缺乏商标品牌意识,创牌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自主特色品牌,产品定位不突出,传统产品多,特色品牌少,中低档产品多,名优产品少。四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很难保证。产品的加工以家庭式作坊占大多数,加工条件简陋,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从业人员极大多数是农民,素质不高,卫生意识、法律意识及专业技能缺乏,农产品的质量很难得到保障;五是监管存在薄弱环节。目前,食品安全的监管是多环节监管,对农产品加工的监管,容易出现“人人都管事、事事无人管”的监管盲区,加上监督人手不够、检测设备匮乏、“眼观目测”很难发现问题。六是农产品的标准体系、检验检测、风险检测体系还不完善,很难实现事先防范、科学管理;七是环境因素将对农产品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广州“镉大米”事件,因环境中重金属超标,对我市粮食加工业造成了很多的影响。八是食品安全的宣传缺乏力度。
二、准确把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定位
《xx市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2012-2020)已明确,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推进农产品精细加工,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就是要高起点谋划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走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充分利用境内优越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态资源优势,扶优扶强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模式。
(一)培育好主导产业
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传统产业,在已具备的粮、猪、禽、蛋、油、茶、果、菜等农产品资源优势基础上,通过推广新品种、新 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产业系列。
(三)拓展加工领域
进一步扩大米业、油料、柑桔、蔬菜、畜禽水产品等加工规模,提高主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拓展副产品加工升值领域,通过挖潜改造,开拓新产品,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带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三)把农产品加工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起来
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工业化的重点之一,进行合理布局,防止新的雷同。结合城镇发展规划,避免分散、低效的“乡村工业”格局。分行业集中优势建立并逐步形成产业园区,如米业加工的兰溪米市。
三、着力把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关键点
(一)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事关全市发展的大局,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齐心协力,给农民更多的引导、支持和关怀,鼓励其进行生产,要积极为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大户)提供优质服务,时刻注重经济发展环境的宏观治理和微观治理;对于确立的重点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大户),着手试行并逐步健全推广“绿色110”制度;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综合治理,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大户)公布报警电话及责任人姓名,实行重点保护。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力度,不仅要对假冒者实行经济处罚,必要时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二)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我市作为农产品加工大市,必须花大力气解决农产品加工科技投入不足,加工设备陈旧、简陋,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要充分发挥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技术合作与交流,发展高新农产品加工技术产业,提升企业竞争力。要加强农产品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在企业的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网络技术,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素质。
(三)加强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一是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销售全过程以及操作环境和安全控制等方面的标准体系,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逐步形成与国际、国家和行业相配套的标准体系,全面实行农业标准化。二是实施体系。通过贯彻实施体系中的标准指导农业生产,降低农业产品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正确采购和使用生产资料,科学规范生产的各个环节,保证生产出符合标准规定的合格产品。三是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地方合作经济组织、农民技术协会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大力开展指导和服务,及时为农民提供各种必要的技术标准咨询,为创汇农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排忧解难。四是监测体系。积极加大对动植物病虫害和农业残留的监测力度,达到防患于未然。五是认证体系。加大对农产品开展产品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力度,以更好地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积极扶持和培 育优质产品,使一批品质好、规模大、效益高的名牌农产品成为国际名牌,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四)切实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一是落实主体责任,树立诚信意识。督促企业牢记“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社会责任,加强管理,严格自律,建立质量承诺、进货查验、进销台账等制度,作诚信公民,加工生产良心食品,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二是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测网络。按照“政府负总责,市、区县(市)、街道(乡镇)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总体思路,坚持“分级建设、分层次监管和检测”的原则,加强市、县、乡、村四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全面开展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建立起一个基础支撑有力、保障措施配套、全程监管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三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退市销毁等监管制度。特别是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的基础上,要加大检验检测的覆盖面和检测频率,重点加大农产品基地和市场巡查、抽检力度,确保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99%以上,确保全市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事故。四是发动和依靠群众,实行群防群治、联防联控。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媒介,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宣传,普及基础知识等有针对性的正面宣传活动。密切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进一步规范信息发布渠道和程序。落实有奖举报,加 大惩处力度。按照《xx市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益政办„2012‟25号)的规定,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现场合力,共同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五是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事件的打击力度。发现问题,一查到底,坚决予以打击;进一步健全行政监管部门和司法机关的案件线索移送机制,实现案件信息共享,坚决防止有案不移、有案不立,严禁罚过放行、以罚代刑,确保对食品安全犯罪行为责任追究到位。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治理
进一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保护力度,严格项目环境准入,严格推行清洁生产,加强产地环境监测评价,强化环境监管,严厉查处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违法行为。淘汰食品加工等相关行业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推进污水集中处理和废水深度处理。减少重金属等污染物排放总量,从源头上避免水系、大气、耕地污染等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加大有色金属产业的污染整治,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防治、事故应急、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等长效机制,重点解决危害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的突出环境问题,开展耕地土壤重金属等污染物的调查、监测和评估。建立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监测预警体系,对污染程度和范围做到心中有数,此外,高度重视和防范控制农业投入品滥用造成的重金属污染风险,多措并举切断重金属流向土壤和农产品中,堵住重金属超标农产品流向百姓餐桌。
第二篇: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解读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解读
4月1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4]46号文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加快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打造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将成为我省加速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和释放“一部一带”开放优势的新引擎。
一、规划背景
洞庭湖地跨湘鄂两省,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亚洲最大内陆湿地和国家重要商品粮棉油、畜禽、水产品生产基地,区位优势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生态功能突出,素有“鱼米之乡”和“天下粮仓”的美誉,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长江流域水生态安全的重大责任。千百年来,湖区人民靠水吃水,保护好、建设好洞庭湖,是湖区人民的历史责任,也是湖区人民的共同宿愿。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以来,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民生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自然、历史、地理等各方面原因,特别是近年受江湖关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影响,湖区发展面临湖泊萎缩、生态恶化、发展滞后等诸多新的突出问题。该地区从历史上的富庶之地变成发展较慢、相对落后的地区。统筹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已刻不容缓。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以来对于洞庭湖区发展高度关注。201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43号)明确提出,要“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强洞庭湖等重点湖泊和湿地保护与修复。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作出加快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决策部署。2012年,省政府先后委托国经中心、长江水利委、中国水科院等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水情变化、湖控工程等重大问题开展“1+9”专题研究,并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与湖北省共同组织编制了总体规划及水利、农业、生态、环保等10大专项规划。2013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正式纳入国务院批准同意的区域规划审批计划,国家发改委据此专门赴洞庭湖区进行实地调研座谈,广泛听取意见,在征求湘鄂两省和国务院33个部门及单位意见的基础上,正式形成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报国务院。《规划》获批,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湖区发展的特殊关怀和殷切希望,在洞庭湖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湖区发展即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规划》由国务院行文批复,国家发改委印发,属于国家批设的最高层级的区域战略规划,内容实,项目多,“含金量”高,规划涉及水利工程、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基础支撑和民生改善等各类综合和单体项目超过600个,对于生态补偿、大江大河流域治理、蓄滞洪区补偿等明确鼓励先行先试,这些为我省下步争取国家支持提供了重要依据,留足了空间。
二、战略意义
规划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省委、省政府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对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积极作为,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生动实践,将为湖南赢得更多发展权利和更大发展空间,有利于建立新的江湖平衡关系,保护和修复湖泊生态系统,保障
长江流域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有利于巩固提升湖区粮食主产区地位,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平衡区域利益关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途径,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和长江全流域开发开放。
三、规划范围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包括湖南省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省荆州市,共33个县(市、区),规划面积6.05万平方公里,2013年末常住人口2200万,地区生产总值7152亿元。
四、规划内容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115455”,就是1个主题,1个愿景,5大战略定位,4大功能分区,5大建设任务,5大体制机制创新。
1、1个主题。即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湖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加速过渡的“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资源能源压力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质量容易恶化的关键时期,面临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和双重压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必须更加奋发有为地探索走出一条富有湖南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产业竞争力同步提升。
《规划》明确提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立足保障生态安全、水安全、国家粮食安全,着力构建和谐人水新关系、现代产业新格局、统筹城乡新福地、合作发展新平台,加快解决血吸虫病、城乡饮水安全等突出民生问题,加快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加快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把洞庭湖地区建设成为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在建设中将坚持生态优先、坚持富民为本、坚持协调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四项原则。
2、1个愿景。即建设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按照一年起好步、三年打基础、五年新跨越的步骤,着力推进生态系统、产业体系、民生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升生态经济区发展水平,力争到2020年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将洞庭湖地区建设成为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再现“八百里洞庭美如画”的宏伟篇章。规划围绕这一愿景目标相应设置了生态、经济、民生三大类19项指标,力争到2020年,湖区枯水期生态水域面积恢复到约2000平方公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500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6000和15800元,湖区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降低到0.1%以下。
3、5大战略定位。基于湖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现实基础、发展潜力和民生诉求,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规划提出了5大战略定位,即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为全国大湖地区综合保护、治理和开发探索道路;保障粮食安全的现代农业基地,率先建成中部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两型”引领的“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和大湖地区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同步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水陆联运的现代物流集散区,建成覆盖全区域、联接中西部、对接长三角、面向海内外的现代物流集散区;全国血吸虫病综合防治区,打造血吸虫病感染零风险区。这五大战略定位直接反映和决定它在国家区域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中的地位,同时也是国家赋予我省的重大使命。
4、4大功能分区。按照国家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不同的国土空间依据自然属性应明确不同的主任功能,确定不同的开发内容,设定不同的开发强度,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规划》秉承主体功能区理念,依据区域总体战略定位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以及经济地域的内在联系,提出了符合实际、特色明显的“三区一带”功能分区,即湖体保护区、控制开发区、生态涵养带、集约开发区四大类型地区,各占规划区总面积的12.9%、51.6%、26.5%和9.1%。
5、5大战略任务。《规划》从水域生态修复、产业转型发展、宜居家园建设、民生事业改善、基础设施支撑等5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设任务。水域生态修复,重点是维持湖泊生态水域、健全防洪减灾体系、加强生态修复保护;产业转型发展,重点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宜居家园建设,重点是建设湖乡特色城镇、建设绿色生态乡村、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民生事业改善,重点是加强血吸虫病防治、保障城乡饮水安全、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支撑,重点是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强化能源保障、建设“数字洞庭”。
6、5大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是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不竭动力和源泉。《规划》紧密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鼓励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从创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机制、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强农惠农富农长效机制、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投融资机制等5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如将洞庭湖及北“四河”、南“四水”纳入国家河湖重点治理范围,依法适时开展排污费改环境保护税试点,支持重大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信息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投资分摊比例,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建立蓄滞洪区防洪补偿机制,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年租制度,建立生态经济区绿色政绩考评体系等等。
五、规划实施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探索性系列工程,既无成功先例可循,也无现成模式可搬。规划获批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当务之急是按照上下联动、点面结合、统筹兼顾、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以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合作为动力,将规划落实到一项项工作、一个个项目,精心谋划、锐意开拓、扎实推进,以强有力的措施抓好规划实施。下一步,省里将重点推进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规划统筹。加强生态经济区规划与长江经济带规划、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将贯彻落实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作为湖区市县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任务,以规划引导项目,以项目引导资金。二是强化政策支撑。省发改委将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具体的配套政策。三是强化项目推动。重点谋划好、实施好湖区亟需的、对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能够着手实施的一批重大项目。省发改委已初步建立“511”重大项目库,即涉及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特色产业、新型城镇、社会民生5大类,生态修复、城乡清洁提质、综合交通、江湖调节、能
源保障、园区提质、产业升级、城乡提质和特色城镇建设、安全饮水与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10大工程,100个重点项目。四是强化工作责任。省里将出台规划实施方案,制定清晰的路线图、时间表和职责分工,把政策、项目、资金和先行先试等落地责任逐条逐项地分解到各部门和湖区三市。五是强化组织协调。国家层面,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加强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省际层面,推动建立湘鄂两省高层协商机制和湖区四市联席会议制度。省内层面,推动建立以规划实施为主要任务的工作协调机制。(湖南省发改委)
第三篇:南县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最终版]
南县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战略
南 县 农 业 局 2012年8月28日
各位领导:
南县属洞庭湖区农业大县,总人口69.4万,其中农村人口52.2万,耕地面积50.1千公倾。区域内气候适宜,阳光充沛,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种养并举、农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农业结构。是国家重要商品粮、棉、油、菜、水产品及畜禽生产基地。被定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产粮大县、产棉大县、产油大县、优质农产品综合商品基地县等。2011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秋冬季农业生产先进单位”等。近几年来,我县农业在各级政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农业生产发展较快。2011年全县水稻面积107.7万亩,总产达到43.9万吨;棉花面积24.8万亩,皮棉总产2.7万吨;油菜面积55.5万亩,油菜籽总产6.9万吨;蔬菜面积22.9万亩,总产41.3万吨。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033元。
一、南县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工业化强县、城市化带动、产业化兴农、项目化推进”四 化发展战略,围绕粮食、油料、棉花、蔬菜等重点产业,以大市场、大项目、大基地、大企业发展为路径,突出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化推进、特色化崛起、产业化发展,立足开发大市场、做强大基地、培育大企业、推进大项目、叫响大品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
(二)发展思路。创新突破,开拓思路,明确发展方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全县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规模化,立足大基地建设,合理布局优势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做强产业规模;产业化,立足大企业培植,力求每个主导产业,都有龙头企业作为依托,产加销一条龙,实现产业化经营;园区化,立足大项目推进,加强土地流转和结构调整,实行连片开发,整体推进;市场化,立足大流通构建,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中心,培养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特色化,立足大品牌打造,突出我县农业特色,做大做强绿色产业,打响“南县粮油”、“南县蔬菜”等农业品牌,打造一批现代农业板块,做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提升一批高效农业园区,建设一批绿色农业生产基地。
(三)目标任务。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满足消费需求;优化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做强优势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2020年粮食总产达52万吨,增长12.6%,创建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棉花总产3万吨,增长15.2%,建成全国棉花高 产创建核心示范县;油料7.5万吨,增长9.7%,进一步扩大“全国绿色食品(油菜)原料基地”规模;蔬菜突出“全国冬春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建设,年产量达到70万吨。
二、南县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抓项目,夯基础。充分发挥近几年我县农业生产及项目建设在全省有位置、有特色的基础优势条件,进一步建立健全项目争取责任和奖励机制,全力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力争每年争取农业项目和农业投资有新的突破,争取上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重点抓好新增粮食产能工程、优质双低油菜基地建设、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乡村清洁工程整体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重大项目落实,以项目夯基础,进一步改善我县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附表)
(二)抓服务,强形象。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依托各个项目的实施,全力抓好“三农”服务。一是进一步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入户率,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5%,提高10个百分点。二是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创办粮、棉、油高产创建示范片10个以上,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县农业生产丰产丰收。三是着力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技能技术水平。重点开展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和青年农民创业技术培训,确保每位农村劳动力都能掌握1-2项实用技术。四是加强产业基地建设。重点以南茅线为主,建立45 万亩无公害绿色稻米生产基地;以华阁、明山、南洲等乡镇为重点,建立25万亩高支纱优质棉基地;以河西片为主,重点发展10万亩优质榨菜生产基地;以三仙湖、乌嘴等乡镇为主发展5万亩冬南瓜生产基地;在全县建立40万亩优质油菜基地。
(三)抓订单,惠民生。将“订单农业”作为搞活农产品流通、解决农产品卖难、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大对粮食、棉花、油菜、蔬菜的订单开发力度。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加强联系与合作,走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路子,实现农企“双羸”目标。到2020年,全县主要农作物订单面积达80万亩,占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5%以上,全县订单农业受益农户7.6万户以上。以订单惠民生,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四)抓特色,创品牌。突出提升“洞庭鱼米之乡”的影响力,全面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大幅提高绿色、有机食品比重,着力打造“南县大米”、“南县油料”、“南县榨菜”等地理标志品牌。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品牌意识,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努力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茅草街米业、鑫农油脂、朝阳蔬菜等特色品牌的知誉度和影响力。全县着力打造国家、省、市级8个以上农业品牌。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加大“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力度。到2020年,全县“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150个以上,认证产品 达到上市农产品生产规模的80%以上。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依据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加强领导,组织力量,进一步研究制定所连区域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切实按专项规划组织实施,分步有序地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建立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农业产业发展联系制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持续推进的工作机制。把农业产业发展作为各级部门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列为党委、政府的重要督查事项。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专项规划与其他规划及计划的关系,在时序安排上做到科学有序,加强衔接配合。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树立科学观念,实施超前发展战略
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超前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积极发挥各级党政规划、引导、支持等宏观导向作用。积极鼓励和大力推进产业循环经济方向发展,向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集团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作用。对重点产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科学引导。政府要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充当统筹协调者角色,突出重点,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合理调整农业产业发展涉及的有关税费,并对实施超前发展战略的产业进行适当财政补贴。
(三)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来促进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龙头企业向多层次宽领域全面发展,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鼓励龙头企业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培养一批实力较强、规模较大、机制灵活、运行稳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认定、市场营销等多种协作和服务。积极引导龙头建基地,依托市场兴产业,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促进农产品生产向规模化、优质化、标推化方向发展。
(四)加大投入力度、构建多元融资体系
农业产业发展必然要求大量稳定的资金投入。必须增强投入力度,构建多元化、高效率的农业投入体系。我们将积极争取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确保财政支农的“三个高于”。在依托财政投入的基础上,扩大金融信贷规模。依托政府建立起农业贷款信用担保制度,消除金融机构投资农业的障碍,降低金融机构投资的风险性。制定土地、税收等各类优惠政策措施,促进企业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积极性。加快农村的发展和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激励广大农民群众和其他个人的投资积极性。
(五)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内在发展动力
积极推进农村机制体制创新,为全县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上的有力保障。一是创新农村经营机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以利益分配为中心,设计出长效性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性机制,促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二是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流动,逐步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切实维护土地流转各方的权益,提升土地产出率和收益。三是建立城乡协调的管理体制。在管理体制上变传统条块分割为科学有序、条块协调的管理体制,通过政府机构改革,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职责明确、综合执法、协调行动。
第四篇:汉寿县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重大项目
汉寿县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重大项目
专项规划方案
一、环洞庭湖地区污水处理项目
1.区域现状
我县位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西侧,沿湖乡镇较多。我县现有污水处理厂一座,位于县城龙阳镇所在地,主要处理县城区生活及生产污水;拟建污水处理厂一座,位于县太子庙镇,主要处理县经济开发区工业污水及太子庙镇镇区生活污水。其他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几乎空白,大部分乡镇污水均未进行处理,直接排入洞庭湖各相关水系中。我县环湖各乡镇,如蒋家嘴镇作为县主要工业强镇,多年来一直以生产纺织业、化工业为主,虽然各企业近年来加强环保设施的建设,但一直处于自我控制的状态,政府一般只起监督作用,污水处理效果不明显;其他乡镇现有生活及生产污水排放均自然排入洞庭湖各水系,加上环湖各乡镇近年来养殖业发展较多,对洞庭湖水系水质造成影响。现有各乡镇生活用水由过去的采集地表水逐步转变为使用地下水,造成我县地下水资源逐步匮乏。
2.项目思路
按照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要求,打造建设水安全为重点的生态经济示范区。我县现有环湖乡镇近期内需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保证洞庭湖水安全。按照我局初步设想,重点工业镇蒋家嘴镇拟建日处理量1万吨污水处理厂一座,对各工业企业污水进行集中处理达标后排入洞庭湖水系。其余各乡镇可采用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稳定塘
等处理工艺,建设小型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保证城镇污染物排放达标。环湖各乡镇在加强污水设施建设的同时,应加强洞庭湖各水系各养殖业的管理,减少发展乡镇经济带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中,管网建设可采用争取中央专项资金,省市资金配套和政府自筹的形式;污水处理厂部建设可采BOT建设形式,减少财政投入的同时,保证污水处理排放达标。
二、县城基础设施建设
1.区域现状
我县现有城区面积近20平方公里,现有城区人口近20万人,城区主要集中在龙阳大道东侧、三堤二港北侧区域内。区域内现有基础设施多为2007年以前建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城区公用设施的建设,但现有城区道路、绿化、供水等公用设施已无法满足县城发展的需求。
2.项目思路
根据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点,着力强化生态区建设强化城镇支撑,按照县委、县政府城镇兴县的要求,随着县城的西拓、南移,对新城区公用设施的建设应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加大城镇公用设施建设规模,我局主要建议加强以下三个项目建设:
搞好县城区地表水厂建设:汉寿县地表水厂位于龙阳镇北部,制水厂选址辰阳北路中段(原第二水厂)。建设规模项为日产自来水6万吨,目前已完成初步设计评审,正在进行施工图设计。项目主要
建设内容包括取水泵房一座,位臵约在沅水大桥向西约1000米处,靠近沅水河边。建设DN600输水管线17公里(为保证供水安全,双向铺设),建设制水厂一座,水厂占地24.8亩。工程总投资约6942万元。资金来源为争取国家发改委和上级投资,企业自筹和县政府配套。项目建成后,对于改善县城居民饮用水水质和用水安全,保障生产和生活用水供应,促进县城经济发展。
加大城市绿化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城市人均绿化面积和城市绿化覆盖率,积极创建省级园林县城、省级生态县城。重视城市及洞庭湖周边城镇生态建设,促进城市绿化、美化,走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市发展与生态容量相协调的城镇化道路。
加快推广洁净能源,大力支持发展燃气事业,全面提高燃气普及率,为净化洞庭湖区域空气质量打下良好基础。我县现有天燃气公司两家,县城区为三峡公司,主要负责朝阳河以北区域,随着县城面积的扩大,燃气供应量增多,需保证居民及生产供气量;经济开发区为中油公司,主要负责开发区燃气供应,该公司现以启动开发区内工业用气及部分居民用气的供应。
城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加快城区道路、排水、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城区基础设施功能水平满足城区居民生产生活需求;加快环洞庭湖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湖乡镇居民居住环境。
三、城乡一休化建设
1.区域现状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县城镇规划逐步扩大,为强化城镇支撑,加快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快县在发展,完善小城镇建设布局,推进新农村建设,需加快我县各乡镇城乡一体建设。项目实施近期目标,作为城乡一体建设的重点区域龙(阳)株(木山)太(子庙),随着新S205线的全面开工建设,龙株太三个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我县重点城镇的区域位臵在逐步拉近,随着区域建设的进一步加强,城镇人口的逐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布局与乡村布局需得到进一步改善。项目实施远景目标,将小城镇建设逐步推广至各环湖乡镇,做到乡镇居民集中居住,城乡统筹发展,不断拓宽人民群众致富门路,不断改善人居发展环境,实现整体跨越式发展。
2.项目思路
根据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点,着力建设高效集约发展区,近期龙株太将作为县城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城乡一体化建设将摆在我县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首要发展位臵,一体化建设将面临新的挑战,基础设施一体化、城镇建设而布局与乡村建设布局一体化将成为近期龙株太一体化建设及远期环湖各乡镇城乡建设的重点。
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关健与主要任务是要实现规划一体化。要有“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先进观念。破除重城轻乡的思想,以观念理新为前提,以资源统筹为重点,大力推进土地利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要建立城市中心区、副中心、小城镇构成的城乡发展体系,形成城带镇,镇带村的发展格局中。要合理划分城市发展区与农村发展区、城市与乡村规
划区的发展方向。
城镇建设布局与乡村建设布局一体化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促进集聚集约。对城镇、农村等区域空间,园区、河流等功能载体,做到统筹规划,统一建设,集约发展,逐步引导村庄空间形态转换,实现农民向集居点、小城镇、主城区的梯度转移,集中居住。统一规划布局重大产业发展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项目,进一步提高项目资源配臵效率和项目设施共享程度。另一方面尊重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地进行乡村布局一体化。建设一批都市型、城镇型农村新社区,建成一批宜居型、和谐型新农村。
龙株太一体化的建设将拉动我县县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我县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经济开发区的状大,县城区的南移,株木山现代农业也会随着一体化建设得到逐步发展,真正形成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汉寿经济的高效集约发展区。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城乡建设一体化布局,将保证龙株太一体化建设打造一个生态、宜居、现代农业、生态工业等全面区域。
第五篇:把握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机遇的几点思考
把握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机遇的几点思考
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省委、省政府深刻分析全国区域经济新态势基础上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江西在全国区域发展变化格局中的新定位,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新一轮解放思想的智慧结晶,有利于全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促进各地的均衡发展。这不仅对全省的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也为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我县是环鄱阳湖区的重点滨湖县,积极跟进、承接机遇、抢抓机遇、把握机遇是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客观审视自我敞迎机遇
机遇面前人人平等,但机遇不会青睐毫无准备的人,无准备之仗准败无疑。在“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进一步认真审视万年,深化对万年县情的认识。第一,我县是发展的前沿,我县经济位于江西东部与省城的中枢部位,是饶昌景鹰四个城市的交汇节点,属长珠闽、港澳台与中西部结合的共同腹地,是鄱阳湖地区对接长三角、闽三角的最前沿。但也应看到我县地处上饶的边缘,发达地区的腹地。如前沿的优势不能彰显,边缘化的趋势将越来越大。第二,全县干群通过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实践”活动,精神面貌、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思发展、议发展、谋发展、求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但开拓创新意识还不够强,等、靠、要的思想还不同程度存在,影响、阻挠发展的和谐音符时有发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见事不管事的现象还较为严重,这些都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克服。第三,近二年来,市场导向意识已逐步深入人心,多数干群能以市场导向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在操作过程中不自觉地还会用资源导向意识去想事、谋事、干事。资源导向意识的禁锢还没从根本上冲破。第四,纵向比,我县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运行质量也明显提升。07年完成生产总值28.55亿元,比上年增长19%,财政总收入2.2731亿元,比上年增长19.5%。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88.9%,比上年提高了11.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更为优化,结构比例为21.5∶44.8∶33.62。但横向比,我们不但没进步,而且距离还在拉大。07年的财政总收入占全省比重0.36%,占全市比重4.2%,占环鄱阳湖地区比重4.4%,比上年分别下降0.01%、0.43%、0.2%。第五,全面开放和全民创业扎实推进,对外开放、对内扩张、内外搞活水平不断提升。07年实际进资44.14亿元,增长94.5%,实际利用外资2340万美元,增长41.3%。民营经济业务收入41亿元,增长13.3%,占GDP比重达54.7%。但工业规模不大,产业结构不够优化,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企业不多的格局依然存在。实际利用外资在全市由第4位下降为第6位,全部工业增加值在环鄱阳湖地区由第9位下降为第10位。第六,我县城乡建设和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县城建
城区面积达到8.36km,县城人口达8.3万,城镇化率达29.05%。积极开展了“六城”同创活动,荣获了江西创文明城市先进县称号。但我县的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城市化率比全省的39.8%低10.75个百分点,严重滞后于全省城市化水平,也滞后于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第七,全县的软硬环境建设得到了很大改善,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上了新台阶。通水泥路行政村比例达到84%。“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软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也要深刻认识到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的建设质量不容乐观。软环境还存在着见事不管事,“关门打狗”等现象,环境就是成本的观念还未深深扎根。第八,民本工作制已逐步成为我县广大干部的根本工作方法,干群关系进一步好转,但不调查研究而闭门造车,不耐心解释而敷衍搪塞,不认真对待而互踢皮球,不见事管事而视而不见等脱离群众的现象还没有杜绝。当前,加快万年发展恰逢其时,我们只有客观地剖析自我、审视自我、判断自我才能敞开胸怀迎接新一轮战略机遇的到来。
二、善用独特优势承接机遇
优势是动态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县的青云镇在上世纪80年代,依靠206国道这根中枢,充分发挥交通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辐射功能,大力发展“马路”经济和乡镇企业,荣获“乡镇企业超亿元乡镇”光荣称号,一度成为全县、全市的明星乡镇。随着昌万公路、景鹰高速的开通,青云的区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交通优势大大削弱,其辐射周边的功能也大为减弱,区位交通优势对该镇的发展已失去了昔日的光环。机遇也是动态的,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地点,有的机遇会相对停留一段时间,有的机遇则一闪而过,千载难逢正说明了机遇并不是人人能遇到的,时时能抓到的,处处能接到的。近年来,我县通过认真对接省、市重大决策部署,架高平台谋求发展,经济社会一直保持着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经济总量、运行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目前,我县的发展正处在“决战三年、实现跨越”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为万年的发展提供了更高更宽的发展平台。尤其是我县独特的优势必将更加凸现,发展的潜力必将更加迸发。一是以区位和交通优势发展腹地经济。我县的区位处于环鄱阳湖地区对接长三角、闽三角的最前沿,属长珠闽、港澳台和中西部结合的共同腹地,交通上基本具备了“陆海空”交通运力,景鹰高速、昌万公路、即将开工建设的昌德高速、石镇码头、昌北机场和景德镇机场等足以说明万年是发展物流经济,配套港口经济,扩大总部经济的理想腹地。二是以资源优势发展旅游经济。以万年神农源为主的稻作文化资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孕育了灿烂的农业文明、远古的工业文明和原始的交通文明。其蕴含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执著精神、拼搏精神、和谐精神,深刻揭示了万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只要大力挖掘、保护、开发稻作文化,通过国际稻作文化节这一载体的筹划、运作和国际稻作文化城这一项目的包装实施,使稻源、稻产、稻学、稻窗、稻香、稻商向全国、全球展示,万年的旅游经济就一定能快速发展。第三,以产业优势发展支柱经济,我县曾是国家建材工业基地和省有色金属工业基地,有5亿吨以上的石灰石,30亿吨以上的白云石和江西品位最好的银金矿,还有煤、钨等30
2多种矿产。是环鄱阳湖区工业基础较好的地方。我县还是一个特色农产品富饶的地方。淡水珍珠享誉国内外,生猪销售港澳,贡米独立鳌头。近年来兴起的服装、电子节能产品等产业也悄然兴起。这些都是打造县域经济的支柱。第四,以人脉优势发展人文经济。发展主要靠人。人脉优势发挥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将是巨大的、无穷的。万年自古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勤劳智慧、善良淳朴的万年乡亲遍及全球、全国各地,他们干事创业,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层出不穷。这为加快万年崛起、促进富民兴县积聚了巨大的人脉资源。我们要充分挖掘、发挥、利用、扩大这一优势,通过他们广交朋友、争取项目、招商引资、投资兴业,通过他们产生信息流、资金流,从而汇成发展流,把人脉优势转化为人文经济。各乡镇也应认真分析本地的优势所在,在承接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机遇中寻找最佳园切点,主动以自己的小园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园相切,找出共性和个性,发展自己。
三、力求全面对接抢抓机遇
机遇稍纵即逝,千载难逢。谁抓住了机遇,谁就赢得了主动,谁就会成为机遇的恩惠者。在机遇面前,一要抢,二要抓。抢就是要抢占先机,争取主动,做机遇的弄潮儿。抓就是要抓住不放,锲而不舍,做机遇的粘合剂。在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历史机遇到来之时,我们要主动出击,分析县情,找准思路,发现方法,用足政策,跑市进省,跑部进京,充分利用战略机遇派生出来的政策导向、项目布局、要素配置、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产业承接、投资集聚等分支机遇,把机遇牢牢抓在手中,利用、利用、再利用,使千载难逢的机遇与我们的思想观念、科学思路、计划措施全面对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第一,思想观念对接,就是要充分认识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兴赣富民的具体实践,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要积极引导全县上下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上来。要树立开放的发展观,“跳出万年看万年”,自觉打破地域观念的束缚,加快对外开放,把万年的发展放在更高的平台、更宽的领域、更大的背景上来谋划,主动与省市构建区域经济的分工与合作,寻求新的发展机遇。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理解“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仅是经济上的概念,而且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不仅需要从经济层面上进行对接,还需要从文化、市场、环境、产业、城乡、机制、政策、干部等八个方面加以谋划。当前尤其要主动承接“环鄱阳湖城市群”的辐射,全面提升万年发展的层次和综合竞争力。第二,思路对策对接。首先是找准新位置。县委提出的“传承稻作文化、实施后发战略、建设环鄱阳湖市场导向型经济强县”的战略与省委、省政府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谋而合,这说明县委的战略目标具有很大的前瞻性,充分体现了“用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引领今天,以科学发展伟大实践创造未来”的原则,早已把万年的发展融入了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大格局。作为环鄱阳湖地区的一个前沿腹地县,我们要以旅游物流、基础设施、新型工业、新型城镇、新农村建设、现代教育六大战役为切入点,强势推进,加快市场导向对接,提高万年发展活力。其次是实施新带动。对接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决策要认真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推进带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尤其要
加快推进国际稻作文化城、莹光化工、江西水泥厂五、六号窑、珠曹线、城市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项目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对经济增长有显著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重点骨干工程。实施产业集聚带动,工业向园区集中,整合一园四区,做强一园四区。实施体制带动,打破地域界限,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协作机制。石镇与饶埠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实施可持续发展带动,挖掘发展稻作特色文化,大力发展城乡环保产业,促进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使文化万年、活力万年、生态万年、和谐万年成为现实。再次是体现新作为,要紧紧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完善发展思路,推进跨越式发展。着力建设思想观念、科技文化、环境基础三大支撑体系,努力构筑班子队伍、体制创新、社会稳定三大保障体系,尽力打造干部干事业、能人办企业、全民创家业三大发展体系,大力倡导干部围绕政府转、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围着市场转三大服务体系,在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伟大实践中有新的更大作为。第三,计划措施对接。2007年提出的“决战三年、实现跨越、力争翻番达到双四(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40亿元和4亿元)”。至2020年,力争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分别达到120亿元和1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分别达到4000美元和3000元,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的目标是现实的,也是符合发展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要求,统筹全县的产业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设施、社会事业发展等,积极探索与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相适应的经济发展定位、发展功能、发展模式、发展体制,全面增强万年的综合竞争力,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四、切实立足当前投身机遇
立足当前,关键是抓好落实,抓好落实是推动发展的永恒主题。贯彻落实省、市委的战略决策,关键要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坚持从自身抓起,从当前抓起,以抓工作落实的成效来体现贯彻省、市重大战略决策的水平。首先要立足当前抓落实。就要确保今年生产总值实现增长19%,财政收入增长32%的目标,要做到“六个落实”:一是统一思想抓落实。牢固树立发展为大的理念,集约发展的理念,跨越发展的理念,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二是突出重点抓落实。坚持把推进“六大战役”进程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壮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三是找准抓手抓落实。把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作为主要手段,全力落实今年安排的50个重点项目,158个基本项目。四是突破难点抓落实。切实解决征地用地、农民增收、资金筹措、人才劳力短缺等热点、难点问题。五是统筹兼顾抓落实。统筹推进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六是强化责任抓落实。明确和强化各级各部门尤其是领导干部抓工作落实的责任,确保项目责任真正落到实处。其次要健全机制抓落实。目前我县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抓工作落实的有效机制。我们要坚持明确责任抓落实,每年把重点建设项目、招商引资项目等细化分解到各招商小分队,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生产建设项目、城镇建设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发展项目、招商引资项目都要逐个分解到人。坚持完善制度抓落实,建立联合督查督办制度,出台工作落实责任追究细则,对全县重大工作部署要开展专项督查督办,整合人大、政协、纪检、媒体等监督资源,保证工作常
年有督查,常年抓到底。坚持集中精力抓落实,每年要开展2—3个“落实月”活动,“落实月”期间原则上不召开全县性会议,县领导以及县直部门每周集中2—3天到各挂钩的乡镇现场协调解决问题,联合督查组以每周一报形式对项目落实情况定期通报,推动工作的落实。
县人大办
2008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