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发展的对策建议[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4 18:56: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产品加工发展的对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产品加工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篇:农产品加工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产品加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工作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坚强后盾。一是扩大投入,政府每年应安排专项资金开展和完善农产品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支农、补贴扶贫力度,不断改进农业产业化条件。二是继续深化改革,为来我县投资兴业的企业或个人,在土地、税收、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解决,落实好退税制度,对信誉好、有发展前景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供贴息贷款,加快企业的注册审批速度,建立领导联系企业和警企共建制度,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创造条件,技术部门在基地建设、厂房改造、设备引进、技术更新等全方面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三是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产品研发力度,政府鼓励企事业机关、社会团体发展农村经合组织,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通过成立农村经合组织,培植农村经纪人,创办示范园、专业户,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千家万户和统一的国内外大市场连接起来。四是培育市场,加快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创汇农业,寻找市场伙伴,建立长期的产销合同,保证农业产业化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五是鼓励企业积极打造绿色食品品牌,凡获得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的企业政府给予2-3万元的奖励。(二)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打造强势主体。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现有企业的‚素质提升工程‛,从资金、政策、资源配置上予以扶持,注重嫁接引进,技术创新,按市场办法引导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永安、中兴、联丰等企业,实施技改扩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落实园区的优惠政策,改善园区的基础条件,提高园区的吸纳能力。

(三)加快品牌开发速度,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奠定坚实基础。一是优化工艺出精品,加快农副产品由初级、粗放向精深、集约加工转变,提高包装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二是塑造品牌拓市场,加大特色产品的品牌培育力度,依托龙头企业,整合现有的品牌与商标,集中精力打造精品品牌。

(四)建设好农产品基地,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建好第一车间。对现有特色产业基地加大管理力度,提升科技水平,提高基地的产出效益。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快基地发展速度,特别是加快袋料香菇栽培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带动战略,做好大户带动、龙头带动、市场带动,始终坚持品牌、质量、效益不松劲。标准化生产为突破口,建管并重,着力推行无公害、有机、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强化管理、注重效益。形成以管理促效益、以效益促发展,促进特色主导产业健康发展。

(六)创新机制、优化模式,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动力。一是创新领导机制。在主导产业的经营和发展上要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班子,一套政策,一套实施办法,联系几个龙头企业‛措施,成立领导小组。积极探索和创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推行‚订单农业‛,坚持政府引导,以企业或农民投入为主体,激活民间资本,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鼓励和提倡科技人员、机关干部、企事业职工及社会各界参与开发,多渠道增加农业产业开发投入。进一步完善土地有偿流转机制,促进土地经营向农业大户和民营企业合理流动。三是创新服务机制。县直农业、畜牧、科技等专业部门积极探索‚以钱养事‛的方式,创办农业技术服务实体,开展酬劳式技术服务,同时进一步加大‚百龙带户‛工程力度,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为‘订单农业’开展技术服务。四是创新经营机制。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切实扭紧公司与农户二者利益,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五是建立辐射带动机制。搞好示范样板,各乡镇要办好农业产业化开发样板,重点培植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专业乡、专业村、专业大户和专业协会组织,把样板建成科技示范、效益示范、机制示范、作风示范的典型。通过示范引导农民自主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公司带农户、协会带农户的产业化开发格局。

对策建议

1、要高起点搞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规划。首先,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利用本县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将农业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才能真正收到好的成效。其次,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适应市场需求。通过挖潜改造,开拓新产品,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带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带动机械制造、包装、运输和餐饮等多个行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要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食品工业,拓展就业领域,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要通过提高食品工业素质和发展水平,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数量充足、品种齐全、质量可靠的食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三,农产品加工发展要与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起来。要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房县工业化的重点之一,进行合理布局,避免分散、低效的‚乡村工业‛格局,建设工业园区,形成‚宝塔式‛的优势产业群。

2、大力培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是给予财税政策扶持,并尽可能给予其他税费方面的必要减免。二是在信贷政策上给予扶持。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信贷部门要安排专项贷款用于扶持龙头企业。三是在投资政策上支持龙头企业。农业、林业、水利等开发资金要向龙头企业或与龙头企业相关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基地倾斜。要通过政府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来降低农业生产者的成本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五是在科技政策上扶持龙头企业。对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产品和加工制品的生产技术,要给予科研攻关支持和技术推广服务。

3、加工企业要加强经营管理,拓市场,创名牌。一是要做好市场的调研、预测、分析,加强营销网络建设,要善于搞好市场经营。要放眼全国、全球市场,从国际国内同行业竞争角度来认识和把握自身,来确定经营发展方向、目标。要善于用现代营销观念和手段去创名牌,以品牌来拓展市场。要根据国内外食品工业发展和农产品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坚持市场导向,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同调整地区生产布局、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二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素质,提高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要在企业建立强有力的科技研发体系,把新技术与农产品加工工艺、农产品加工装备紧密结合,致力于多层次、深层次开发生产。同时,加强技术引进、科技攻关、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整体素质。三是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食品安全和农产品加工品的质量。四是要善于搞好企业内部管理。加强目标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经济核算。五是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企业要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共同利益体,搞好与基地、农户之间关系的管理,要通过管理出效益,使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4、加强基地建设,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足量、优质的原料。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建立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并根据市场和加工业的需要,建立高度专业化、优质化的大型原料基地和健全的储藏流通体系。

5、营造宽松发展环境。建议政府要把农产品加工、流通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各级领导要经常深入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大户)进行调查研究,为他们排忧解难,出谋划策。各有关部门要齐心协力,积极为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大户)提供优质服务。重点扶持一批重点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大户),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综合治理,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坑害农民利益的行为。

6、高度重视,加强协调。树立‚抓工业促农业,围绕加工抓农业‛的理念,充分认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发展汤阴县经济的重大意义,以现代理念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打破乡村小作坊、个体分散经营的农副产品初级粗加工格局,推行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实现家庭作坊到企业的根本转变。其次,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打破部门和地区界限,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引导和调控,指导农产品加工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其三,建议成立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协调农产品加工企业。

7、加强基地建设,为加工业提供原料支持。加强基地建设,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建立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为壮大企业提供充足、优质的原料。实现农产品加工原料规格化、质量标准化、品种专业化和生产规模化。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将加工业原料作物向适宜种植区合理集中,实现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发展。

8、培育骨干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要形成一定的规模,要有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带动。着力培养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建立起稳定的、紧密的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对于特色农产品加工,要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区和群体优势企业。

9、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要从根本上扭转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水平低,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局面。必须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升级换代。同时注重对产品的多层次、深层次开发。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加工产品的质量。引导企业做好市场的调研、预测分析,加强市场营销网络建设,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知识经营企业、创名牌,以名牌拓宽市场、占领市场。

第二篇: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产品加工及出口,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县农业自然资源优势明显,近几年来,全县农业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2010年农业总产值30.9亿元,实现增加值18.93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75.5亿元的25.07%。近期,笔者对某某县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促进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

一、某某县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发展现状

(一)主导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资源优势不断增强。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主要涉及粮食、生猪、果业、山茶油、灰鹅、水产等六大领域,通过多年的发展,六大领域主导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少到多,从精到优,各产业发展形势喜人,为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县共有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12万亩,生猪出栏48.5万头,种植脐橙8.5万亩,甜橙3.5万亩,油茶种植面积35万亩,年饲养灰鹅 420多万羽,饲养红鲤鱼、草鱼水面共12万亩。

(二)农产品加工业多样化发展,重点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县共发展23家上规模省、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市级农业龙

头企业8家,10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涉及农、林、牧各行业,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加工、粮油加工、畜禽产品加工、林果产品加工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格局。将军果业、山村油茶等一批辐射能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走上规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道路,拉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注重品牌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竞争力不断提升。据统计,全县农业龙头企业每年投入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的资金在35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竞争力不断提升。某某某果业有限公司取得了“有机脐橙”和“全省优秀农业龙头企业”称号。某油脂食品有限公司,先后被评为“江西省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中国放心粮油”、“江西省著名商标”、“江西名牌产品”、“江西名牌农产品”,产品远销国内外沿海各大、中城市。

(四)企业经营模式,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初步形成。全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协会+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合同购销关系,在不断更新经营模式,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促使龙头企业在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农户的能力得以增强。据统计,全县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合作社带动农户6.07万户,直接带动农户5.5 万户,专业合作社与直接带动农户总数占全县农户总数80%以上,所带动的农户从农业产业化

经营中人均增收1530 元。

二、某某县农产品加工出口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农产品出口的企业少。目前我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有23户,其中自营出口企业只有3户,分别是×××果业、×××油脂、××农业开发,而开展了出口业务的更是只有××××油脂1户企业,出口额为10万元人民币,并未申请退税。

(二)出口农产品增值较低。目前可供出口的农产品品种具有局限性,多为初级农产品,产品增值较低,致使有限的资源没有充分地被利用。我县主要产品脐橙的收购成本价在1.5元/斤左右,而出库价在2.1元/斤,茶油枯饼收购价2700元/吨,出油40公斤左右,市场价值3000元左右,增值较低。

(三)农产品加工企业缺少相关专业人才。大多数加工出口企业没有专职报关员、报检员、结汇员,缺乏既懂企业经营管理,又懂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国际市场开拓型人才的问题,制约着农产品出口市场的发展。

(四)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国际市场对目前我们的出口农产品的认知需要政府支持,茶油的食用价值不比橄榄油差,甚至在某些指标值上要略胜一筹,但在价格上橄榄油为茶油的4-5倍左右,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在茶油的主产区之外,很多群众都不知道茶油这种农产品,使得传统食品

变为新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五)企业的外向拓展意识不强。农产品加工业一次性投入大,农产品收购时间集中,资金占用时间长、数额大、周转慢,在当前国际、国内金融环境下,尤其是今年国家多次调整准备金率,信贷紧缩后资金问题更加突出,企业没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海外市场的拓展,加上获得农产品出口手续繁琐,而本地又无涉外职能部门的驻县机构,企业存在畏难情绪,也是影响农产品出口的原因之一。

三、促进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发展的思考

(一)加快培育和开发主导产业,着力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强农业保护和农产品生产的支持力度,在政府的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下,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整合各种资源,发挥科技、加工、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把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作为扶持重点,做大做强脐橙、茶油、灰鹅等优势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强化产前、产中、产后衔接,实行从品种选育到产品销售的全过程开发,形成优势区域、优势基地、优势企业和优势品牌,增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带动和促进农业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

(二)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支持,推进农产品出口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全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优势,鼓励支持做大做强,在资金上制定有关鼓励标准和措施,加强对

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和补贴,兑现奖励政策。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步伐,注重培养和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同时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经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在保持拥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传统农产品出口的基础上,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三)建立和完善农产品销售体系,便捷通关。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骨干,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一体化,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出口农产品经营成本。协调商检、海关等涉外部门,加强农产品出口检验服务,将监管业务工作前移,保证农产品出口检测快速通畅。

(四)打造农产品龙头企业及出口品牌,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影响力。一是在农产品出口企业培育方面下功夫,建立和培育一批上规模、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实现农产品生产经营出口专业化、集团化、规模化。二是在产品推介上下功夫。有了好的产品,必须有全面的宣传,让市场了解产品,让用户知道产品。提高推介层次,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宣传,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及绿色农产品博览会,在参展中推介产品。

(五)加强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税收管理。一是认真调查。

各级国税部分要对本地区所管辖的农产品出口企业进行全面调查,分清生产企业或外贸企业、自营出口或供货出口、一般纳税人或小规模纳税人,并了解各企业的出口创汇(或出口供货收入)、贸易方式、出口产品来源地及目的地、产品品种及其征退税率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大力宣传。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宣传辅导力度,让他们了解到免抵退税政策,可以达到果农创收、企业获利、出口增长、财政增收“一举四得”的目的,指导出口企业用好、用足出口退(免)税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多方共赢。三是深化服务。对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展“点对点”、“面对面”、“一对一”的个性化退(免)税服务,及时解决企业提出的问题和困难。四是防范风险。要结合调查摸底掌握的实际情况,将所管辖的企业区别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加工和不加工、有退税率和零退税率等不同类别进行管理,并登记电子台帐。同时,要做好农产品出口企业出口货物退(免)税审核、税收函调及预警评估工作,因地制宜地制定管理办法,实事求是地核定税负率,堵塞漏洞,防范税收风险。

第三篇:发展汤阴县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对策和建议

发展汤阴县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对策和建议

中经网河南中心讯

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程度,尤其是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已成为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举措。作为正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汤阴县,农产品加工业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提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不但可以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从而提高我县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效,提高农民纯收入,而且对推动汤阴县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加快汤阴县经济发展步伐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汤阴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一点拙见,供参考。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搞好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

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认识,充分认识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既是促进我县农业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提升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我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我县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加速我县农村小康建设和推动汤阴县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各级政府要把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要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规划纳入汤阴县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根据汤阴县的区域特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制定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提出具有汤阴县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道路,确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区域布局、重点发展产业及政策措施等。

要加强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领导和服务,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各部门要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协调发展、监督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更要通力合作,加强服务,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大开“绿灯”、广开方便之门,积极有效地促进我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2、积极培育,政策扶持,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特征,农产品的产后加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内容,必须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的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的功能作用,发展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可以与其它“产后”相关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同时可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带动其它加工企业的发展。因此,要把发展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的作为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中心工作来抓。

要结合我县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基地建设,下功夫培育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产品竞争力强、带动农户能力强的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外部资金来我县兴办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要建立灵活的多元投入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兴办加工企业。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改造,促进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要加快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制与开发,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要通过设立农产品精深加工研制开发基金等形式,鼓励龙头企业深入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和新产品开发,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增值能力。要通过政策导向,引导龙头企业向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方

向转变,引导龙头企业通过专业协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通过农民参股等形式建立紧密的连接机制,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3、注重特色,建好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优质的加工原料。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赖于农业为其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原料。农产品原料的数量和质量,不但影响到农产品加工的规模,而且直接影响到加工品的质量及其市场竞争力。因此,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建立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和保证。

要利用当前发展效益农业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先发展具有我县比较优势的绿色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优化产品结构;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改良,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专用品种,提高优质农产品的比例,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建设好加工专用农产品基地,尤其是要注重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绿色生态型农产品基地的建设以及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建设,为我县绿色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稳定的、优质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设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认真搞好规划,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经济的形成,提高农产品加工的整体水平。

4、科技先导,推进创新,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

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促进技术创新,是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我县要改变农产品加工领域存在的“小、低、散”的状况,实现农产品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关键在于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走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道路是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的科技进步的组织和领导,根据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农产品加工科技发展计划,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和发展方向,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政府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投入力度,通过建立科研风险保障机制,推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科技进步;积极引导企业自主投入,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加快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技术装备的更新步伐,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工艺、技术和管理,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全过程的科技含量。

5、积极引导,加强联合,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加工企业既要面向市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又要面向农村,承担引导分散的农户与市场相连接的重任。要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的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必须克服目前存在的加工规模小,生产分散、与农民连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着力提高农产品加工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创新经营模式,不断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的产销衔接和利益连接机制。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以“企业+农户”、“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制”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合同价格、保护价格、利润返还、入股分配等形式,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连接机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同时,通过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加快加工原料基地的建设,使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稳定可靠的原料来源渠道,获得充足、优质的农产品加工原料。

要根据农产品加工产业特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行业协会组织,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农产品加工行业协会组织建设,统一规范组织成员的生产经营行为,提高标准化程度,加强成员之间在技术开发、市场营销、教育培训、法律咨询等领域的合作,并通过行业自律,有效避免竞相压价等恶性竞争行为,协同作战,形成行业整体竞争优势,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第四篇:我国优势农产品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我国优势农产品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摘要:在分析当前我国优势农产品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农业部修订实施的2008-2015年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总体规划和16个优势农产品分品种具体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以期早日构建起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我国优势农产品快速、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优势农产品;制约因素;发展目标;对策建议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做大做强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对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支撑国民经济平衡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作者针对当前我国优势农产品发展存在的诸多制约因素,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1制约因素

1.1设施薄弱,优势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国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水缺,人增地减的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多数是20世纪60、70年代完成的,多年超负载运转,损毁严重,减灾抗灾能力较差。目前主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配套率不足70%,中低产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3以上。虽然国家对农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投资比重和总量仍然比较低,还没有形成良性的稳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

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比较低,畜禽圈舍建设落后,重大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粪便与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农产品交易、仓贮、物流等方面基础设施滞后,阻碍着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

尽管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实现了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但大豆、食用植物油、棉花等农产品产需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2000-2007年,我国国内大豆产量由1 530万t下降到1 273万t,大豆进口量由1 042万t上升到3 082万t,年均增长16.7%,大豆进口依存度由48.1%提高到78.7%。2007年我国直接进口食用植物油823.6万t,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低于国际安全警界线。

2008年直接进口食用植物油816万t,进口大豆3744万t、油菜籽130万t,2009年国内食用植物油产需缺口在1 300万t左右。棉花消费需求受纺织工业快速发展带动,国内产需缺口不断扩大。2002年我国棉花进口量18万t,2006年快速上升到364万t。2007-2008年棉花进口量分别为246万t和211万t。硬质面包小麦、软质饼干小麦等仍需大量进口。200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双增长,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连续9年增长,但进口增幅远大于出口增幅,农产品贸易逆差已成常态[1]。

1.2科技含量低,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待提高

新中国农业科技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农业科技贡献率由“一五”时期的19.9%提高到“十五”末的48%,2009年增至51%,但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也远远落后于当前农业发展的需求。农业科技投入比例偏低,总量偏小。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不高,运行体制有待完善,科研、教育、推广衔接有待进一步改善。地区之间农业科技事业发展不均衡,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实用技术成果转化率较高,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则较低。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任务繁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及时、有效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

长期以来我国注重农产品数量增长,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视不够。农业生产过程中化学

品使用数量急剧增长,化肥、农药、兽药的残留和激素、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消毒剂的毒害作用越来越严重,影响到农产品的食用品质和质量安全。受工业“三废”的影响,部分农产品产地环境遭受水、土、气等方面侵袭和污染,造成有害成分超标,对食品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近年来出现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瘦肉精**等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敲响了警钟。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监管措施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渐突出,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注重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的重大转变,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面监控,确保食用安全的重任[3]。

1.3组织化程度低,优势农产品产加销有待改善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扭转了我国农产品长期紧缺的局面。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不仅仅用于自己消费,更主要用于市场交换,尤其加入WTO以来,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不仅要参与国内市场竞争,而且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国千家万户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生产,生产规模小而分散,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社会分工不明确,难以实现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目前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加入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比例分别是35%和13%,处于较低水平。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健全,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的能力比较脆弱。近年来,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势头良好,但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亟待科学引导和大力扶持。

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主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多年来仍然以原料或者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相对落后,产业链较短,优势农产品产后转化增值优势发挥不充分。受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脱节的影响,我国食品出口贸易在占有相对优势的同时,国际竞争力已呈现减弱势头[4]。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薄弱,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贮存、消费等环节损耗比例偏高,优势农产品的市场均衡供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发展目标

2008年8月,农业部修订实施《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在原来规划的基础上,将牛羊肉拆分为牛肉和羊肉2个优势农产品,增添了马铃薯和天然橡胶2个优势农产品,并在全国调整划定了16个优势农产品的58个优势区域。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和马铃薯4个优势农产品划定了16个优势区域,强调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豆和油菜2个优势农产品划定了7个优势区域,从国内食用植物油供给不足的实际出发,强调提高自给率;棉花、甘蔗和天然橡胶3个优势农产品划定了9个优势区域,强调提高国内供给能力,突出保障产业安全;苹果、柑橘和出口水产品3个优势农产品划定了10个优势区域,强调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继续扩大出口;肉牛、肉羊、奶牛和生猪4个优势农产品划定了16个优势区域,强调转变养殖方式,保障基本供给。针对部分优势农产品的优势区域在空间上出现重叠现象,提出了复合产业带的概念,并指明了各类复合产业带的发展方向。

2009年2月,农业部编制完成并发布规划期为2008-2015年的16个优势农产品分品种的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全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从总体规划到分品种规划体系基本形成。通过区域布局的优化,推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在区域农业功能、农产品基本供给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资源高效利用和现代农业体系构建等5个方面得到强化,提高优势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优势区域对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能力。到2015年,形成一批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优势农产品生产重点县(市、区、旗、团、场),形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品牌化的现化农业产业示范区。

3对策建议

3.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出能力

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化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确保全国耕地1.2亿hm2和基本农田1.04亿hm2的红线不得突破。建立有效的土地培肥激励机制,不断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抓住国家财力增长和扩大内需的机遇,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加强农业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农田水利和农村交通设施建设,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增加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加快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推进动植物育种、农业机械化、农田节水、科学施肥、安全用药、农产品加工贮藏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一些关键环节、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初步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和湿地保护,解决农业生产缺水问题。搞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大植物保护、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渔政渔港等建设力度。加快中小型农田水利、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通过多种途径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加快发展优质粮食产业、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现代畜牧水产业,发展壮大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加大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科技入户工程、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实施力度,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启动实施粮食战略工程,积极开展优势区域的粮食核心区和后备区建设,全面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和养殖业为重点,推进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发展农村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打造一批优势农产品的名牌产品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出口基地。加速先进适用农机具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优化装备结构,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产业分工合理、产业体系完备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提升。

3.2加快科技创新与进步,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多元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继续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进步。开展动植物遗传育种、栽培和养殖、病虫害防治、营养、产后处理与加工、设施设备等方面的研究,促进农业集约化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围绕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特色二三产业、农民创业和农村带头人为重点,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发展道路,力争到202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农业科技整体实力率先进入世界前列,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5]。

围绕种养业良种、投入品安全使用、生产操作规范、农兽药残留限量、产地环境保护、产品等级规格、包装贮运等为重点,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产品,积极发展名牌产品,提高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立健全优势产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提高对危险性疫病的防范和控制能力。率先在优势产区建成符合国际惯例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种植业非疫病生产区,推动我国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工作,建立从田间到市场全过程控制、运转高效、反应迅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

3.3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产加销对接

充分发挥产业协会在分析产业发展动态、开展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交流行业信息、开展技术咨询与服务、维护生产者和相关企业利益方面作用,推动我国优势农产品生产、加

工、贸易、消费等环节的协调发展。培育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

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通过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民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分享到更多的产业化经营成果。鼓励、引导和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扶持发展以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的互助服务和农业生产经营性服务组织,倡导以社会化中介组织为主体的市场服务。

加速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优势区域种养业与加工、流通等环节有效对接,推进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进程。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优势产区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加强基地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促进优势农产品的转化增值。鼓励农民创办运销组织,发展农业经纪人队伍,扶持农产品营销龙头企业发展。

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开展农产品产品拍卖、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和订单农业、网上销售、直销配送等新型营销模式。鼓励各类优势农产品参加国内外的展览展示,逐步形成培育品牌与品牌促进的良性循环。建设功能齐全、反映敏捷的优势农产品信息网络系统,协调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和进出口贸易,立足国内实现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利用国际贸易调剂余缺。

3.4抓好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促进产品产业升级

继续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增加农民的收益。逐步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全面落实国家对粮食、油料、肉类、奶类等农产品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优势农产品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巩固、完善和强化水稻、生猪等现有农产品补贴政策。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补贴品种和补贴标准,制定补贴办法。各级政府切实增加农业投资比例和总量,加大对优质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完善农民收入性补贴政策,加大技术应用性补贴和生产性补贴力度。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加强农业支持保护,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和国家临时收贮政策,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保护生产者正当权益。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机制,做好农业贸易谈判和涉农国际标准的制定与执行工作,确保国家农业产业安全。

:

第五篇:促进我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促进我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新的三农发展思路,如何利用电子商务这一先进、便捷的技术搭建平台,在网络上实施农产品和特色商品交易,以低成本、高效率、无地域界限等优势,给农产品流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已成为提高现代农业竞争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实施网络集货与质量监管、促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一、我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一)全省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情况。全省各市、县(区、市)农业信息职能部门建立农业门户网站的比例达到96.1%,苏南、苏北、苏中分别为100%、88.9%和96.9%。省农委支持和批准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项目逐年增加,近三年分别为42项、65和69项。分区域来看,苏北地区获批的农业物联网示范项目多于苏南地区和苏中地区,获批36项农业物联网技术项目;苏中地区最少,三年分别获得6项、10项和10项。从2012年盐城建成我省首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平台以来,全省81.8%的市、县(市、区)陆续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建成比例分别为84.6%、63.2%和90.6%,苏中建成比例较苏南、苏北偏低,苏北建成比例最高。

(二)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发展状况。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网站、网店)数量已超过10000个,开展电子商务的市场主体达9000个,全省利用网络营销农产品180亿元以上,成为广大农民创业增收的重要渠道。阿里巴巴集团“千县万村”计划在我省率先落地大丰。苏宁易购在我省设立了近300家基层服务站,京东在宿豫区设立了200多家农村电商合作点。2015年2月,以农资O2O为特色的宿迁市宿豫区亲耕田农技协农业电商平台正式上线运营,2015年10月作为基层科协组织代表,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主场展示。2015年12月,苏宁易购我省馆正式上线,标志着我省借助知名电商平台推动农产品电商发展迈出坚实一步,截至目前已有200余家商户入驻、3000多个产品上线。

二、我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种类繁多,特性千差万别,营养、味道、观赏功能各异,绝大多数生鲜农产品缺乏统一标准,导致货真价实的农产品难有市场,易引发买卖双方矛盾或纠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许多平台的店家往往都在比价格低,很少比质量好,这样就产生了柠檬市场效应,导致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

(二)电商经营人员的知识技能欠缺。一方面,电商平台的营销人员不懂农业,盲目将工业品的一些模式复制到农产品网络营销中,导致质量控制出现问题。另一方面,大量农产品网店店主的网络技术与营销技能欠缺,阻碍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

(三)竞争力强的农产品不多。我省虽然拥有价格低种类多的睢宁拼装家具与沭阳花木、质量较高的丰县水果与阳澄湖大闸蟹、品质独特的阳山水蜜桃等一批优秀电商品牌,但在全国叫得响、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还不多。从全国来看,网上营销的农产品特别是生鲜农产品也较少。在确定的780个淘宝村中,主营粮、瓜、果、蔬、畜、禽生鲜产品的比较少。

(四)网络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性缺乏保障。网络销售“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及其比例较低。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不尽如人意,92批样品中,其中有54个批次的样品为正品,正品率为58.7%。其中,淘宝网正品率仅为37.25%,化肥农资品正品率仅为20%。淘宝对产品质量的控制主要是依靠消费者的口碑评价(好评或差评),缺乏第三方监督机制。网络销售的农产品在农药残留、激素、抗生素、重金属残留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监控措施。

三、促进我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政策环境。整合社会组织等力量,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专题调研,捋清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在顶层设计上,积极整合“互联网+农业”相关资源,支持本地农业市场主体形成合作经营模式,实现农产品电务“抱团”格局,使之快速有序地发展。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扶持、规范和引导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出台一系列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鼓励与税收优惠等政策及配套措施,设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农村信息化推进等专项资金,引导农业市场主体开展电子商务,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大力推进农产品网上交易市场建设,重点推进本地农业企业流通业态改造,对电子商务示范典型予以奖励。建立农产品电商优选机制,考核带头人的素质、产品特色、生产规模等,扶持优秀农业电商做大做强。

(二)促进农产品电商业态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亟待对农产品延时保鲜、冷链物流、质量安全控制等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进行研究,以农产品安全为核心,以服务市民、服务农业产业为目标,探索新型农产品电商联合物流模式,以信息系统为支撑构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管理体系,达到有效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质量、促进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和利润提升。

(三)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追溯体系建设。建议由政府牵头,组织具有社会公信力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涉农学会、科研单位等社会组织联合制定针对网络营销的农产品质量标准,规范优质农产品的网络营销。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有必要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的利益驱动机制,让生产企业从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建设中获得利益回报,调动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四)创新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发展电子商务O2O经营模式。通过建立农产品线上渠道,利用O2O模式建立新的流通体系,应用“在线交易+实体店经营”模式实现农产品信息流通和交易电子对接,同步通过实体店提供类似卖场的展示和销售功能,并通过实体店铺建设实现区域或地域覆盖。结合各地休闲农业、特色旅游和土特产,建立乡村游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网站、手机、微信等平台,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形成集旅游、订餐、住宿、农产品订购为一体的新型运营模式,获得最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五)建设多功能社会化惠农电商平台。利用现有的京东、苏宁、淘宝等大型B2C电商平台,发挥全省科协、农技协、农业信息协会等社会化资源的组织、科技、人才及机制优势,建设集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质量溯源化等科技体系及第三方物流、自建物流、冷链配送、O2O、金融订单等运营模式为一体的我省品牌农产品馆、农技推广与科普惠农服务平台、三农电商培训中心及农村科技众创空间,逐步探索出生鲜农产品从单一的物流运营模式到针对不同产品特性运用不同方式的“物流+全程冷链+免物流”惠农电商新路径,大幅提高农产品电商科技贡献率和生鲜农产品销售规模,真正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六)培养现代营销方式和农产品电商人才。结合各类职业农民培训,加大电商技能培训的比重,通过举办多种多样的网店开设、网络营销技术培训,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电子商务知识,提高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的了解度和可信度。加强对农产品电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加快农民经纪人、农业信息员、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提升农村信息人员素质。结合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工作推进,重点培育具有“互联网+”思维、懂电子商务的创业人才进入各类孵化平台,带动广大农民发展电商。

(七)建立农产品电商网站引流与公众监督机制。建立有效的农产品电商网站引流机制,通过公益性平台进行软营销,宣传我省的优质农产品电商。建立完善的公众监督机制,对于群众所发现或投诉的问题,应采取公开、透明、及时的原则进行解释与改进,并将问题调查、解决的过程及结果进行公示,提升公众的满意度,营造健康的农产品电商发展环境。

下载农产品加工发展的对策建议[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产品加工发展的对策建议[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产品加工区域发展情况调查表2006531101428985

    附件1、 农产品加工区域发展情况调查表单位:万元、万吨、万亩、个产填写鱼类、贝类、虾类。附件2、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情况调研内容一、调研的基本内容1、辖区内优势农产品布......

    我市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为了全面掌握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做大做强......

    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为了全面掌握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做大做强......

    娄底市农产品加工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娄底市农产品加工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市农业局关于农产品加工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的调研五篇

    梁 波**是一个农业大市,是湖南省粮、油、棉、麻、菜、蔗、水产品等主要产区,农产品资源丰富,商品率较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国民经......

    农产品加工复习资料 文档

    六、简答题1. 简述农产品加工的特点。 ①农产品加工业是主要生产消费品的产业; ②农产品加工是主要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与农业生产有密切的联系,受农业生产水平的制约; ③......

    农产品加工现状

    3我国农产品深加工的前景农产品加工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巨 大。一是人们对食品的多样化要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二是我国农业的迅速发展,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

    农产品加工教案

    重庆市酉阳县“阳光工程”农民工培训 教案 培训层次:农民工 课程名称:农产品储藏与加工 培训课时:6课时 授课教师:黎辉斌 职称:农艺师 2011年10月 一、教学目标:使学员懂得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