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东堡实验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道东堡实验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2010—2011第一学期)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路风霜一路歌的走来至今已是第7年了。其间有大胆的尝试,也有探索中的茫然,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冷静时的思考。现在把本学期的教改情况作以简要回顾。
一、努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1、要求教师读书学习,积淀文化底蕴。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强化学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措施。为此我大力提倡教师读书学习,读专业书籍,读名著经典,写读书笔记,开展“读书·分享”活动,参加各种培训,参加继续教育,多次组织教师到各地聆听专家报告,写教学反思,写教育感悟,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不断撰写教育论文,鼓励发表,并把发表文章数量与年终考核挂钩。
2、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职业有着不可替代性,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专业性,为此我们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育活动及培训。另外,我们学校间周进行分科教研,组织教师走近名师课堂,多元感受新的教改理念。
二、继续深入开展常规教学活动中的常态课听课评课活动。课堂是实施课程改革的载体,本学期我们继续开展常态课的听评活动,即以常态课为载体,展示本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推广优秀的教法和经验,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同时也通过这项活动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我校自开学始用了六周的时间,分组开展这项专题活动。在这期间所有教师的课堂全部进行了展示。在听完课以后,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始说课,评课。即任课教师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后感,听课老师进行评课。在这项活动中,校长主任亲自参与到活动中。在评课过程中,教师们都能畅所欲言,真诚的谈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任课教师对教材处理的方式方法的看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老师们评价这项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希望把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展示出来,因此教师在备课方面就会吸纳多元信息,不仅是备课的过程,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这项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互相交流互相借鉴的平台,增进了了解,增强了团队意识。课前的集体备课,教后的反思等都是促进教学改革的有力因素。在这一学期我们也开始听美术、体育、音乐、科学、思品等学科。对于这些学科初次参加到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来,任课老师也表现出极大地热情,老师们深有感触的说:只有这样,才是实现学科间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径。
我校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重视学科特点,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教学在改革,我们的理念在更新。如果我们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改变教学模式上,而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改很难成功。因此在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时候,我们不仅希望我们的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把能否调动孩子们积极探索的欲望,能否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作为衡量一节课质量的重要指标。在这项活动中,我们感觉到改革力度最大的是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在数学、英语教学中都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数学课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不在是抽象的符号,它是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的;英语课让学生感受语言还可以这样表达,英语离我们并不遥远;科学课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科学,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的愿望。
另外,本学期我们在中高年级,选取两个实验班尝试导学法,为此我们还专门组织教师学习杜郎口的“三三六”自主教学模式,学习山东邹平九户镇中学的问题导学模式。并和三十三中联系,让我们的教师走进中学的课堂,走进导学法,学习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为以后的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三、开发校本课程,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1、发展红色教育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的课程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我国基础教育已走向多元化的轨道: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为我们创办特色学校,培养多元化人才开辟出一条重要途径,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开发适合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红色之旅。
2、利用现有资源,实施校本课程。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上,我们还没有充足的能力来开发校本课程,但我们把诵读经典,弘扬国学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孩子们诵读的积极性很高,也得到家长的支持,社会的赞同。但活动一开始,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统一教材。为此我们有些动摇。但诵读经典,传承民族文化的精华,是得到理论和实践验证的。我们现在虽然开始了这项活动,但还是处于摸索的阶段,没有长远目标,缺乏计划性,我们将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坚定我们的信念。继续有计划的实施这项校本课程,计划从低年级开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把这项工作做得扎扎实实。同时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已经提倡老师们利用身边的有利资源学习国学经典,即培养实施这项校本的师资。
回顾所作,深思所为,意在鞭策明天,有所为于明天。在我们的课程改革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1.受传统意识的束缚,学校对副科的教学的监管力度不够,有的学科课堂还是缺乏活力,个别教师似乎游离于课堂改革的圈圈之外。
2、在我们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我们在忙忙碌碌搞课程改革的同时,有一项很有潜力的教育资源我们却没有去开发和利用,那就是家庭教育资源。随着我们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我们学校进来的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相对有所提高,对教育的关注程度有所提升,家长很愿意为孩子做些什么,很愿意协同老师做些什么,以帮助孩子成长。家庭,社会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丰富的资源,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尤其是现在学生在校的时间比以前少了,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因此,我们在以后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构筑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平台,也应该成为我们课程改革进程中不能忽视的。
2011-1
第二篇:道东堡实验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道东堡实验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2010—2011第一学期)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路风霜一路歌的走来至今已是第7年了。其间有大胆的尝试,也有探索中的茫然,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冷静时的思考。
现在把本学期的教改情况作以简要回顾。
一、努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1、要求教师读书学习,积淀文化底蕴。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强化学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措施。为此我大力提倡教师读书学习,读专业书籍,读名著经典,写读书笔记,开展“读书·分享”活动,参加各种培训,参加继续教育,多次组织教师到各地聆听专家报告,写教学反思,写教育感悟,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不断撰写教育论文,鼓励发表,并把发表文章数量与年终考核挂钩。
2、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职业有着不可替代性,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专业性,为此我们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育活动及培训。另外,我们学校间周进行分科教研,组织教师走近名师课堂,多元感受新的教改理念。
二、继续深入开展常规教学活动中的常态课听课评课活动。课堂是实施课程改革的载体,本学期我们继续开展常态课的听评
活动,即以常态课为载体,展示本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推广优秀的教法和经验,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同时也通过这项活动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我校自开学始用了六周的时间,分组开展这项专题活动。在这期间所有教师的课堂全部进行了展示。在听完课以后,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始说课,评课。即任课教师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后感,听课老师进行评课。在这项活动中,校长主任亲自参与到活动中。在评课过程中,教师们都能畅所欲言,真诚的谈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任课教师对教材处理的方式方法的看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老师们评价这项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希望把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展示出来,因此教师在备课方面就会吸纳多元信息,不仅是备课的过程,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这项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互相交流互相借鉴的平台,增进了了解,增强了团队意识。课前的集体备课,教后的反思等都是促进教学改革的有力因素。在这一学期我们也开始听美术、体育、音乐、科学、思品等学科。对于这些学科初次参加到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来,任课老师也表现出极大地热情,老师们深有感触的说:只有这样,才是实现学科间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径。
我校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重视学科特点,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教学在改革,我们的理念在更新。如果我们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改变教学模式上,而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改很难成功。因此在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时候,我们不仅希望我们的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把能否调动孩子
们积极探索的欲望,能否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作为衡量一节课质量的重要指标。在这项活动中,我们感觉到改革力度最大的是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在数学、英语教学中都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数学课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不在是抽象的符号,它是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的;英语课让学生感受语言还可以这样表达,英语离我们并不遥远;科学课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科学,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的愿望。
另外,本学期我们在中高年级,选取两个实验班尝试导学法,为此我们还专门组织教师学习杜郎口的“三三六”自主教学模式,学习山东邹平九户镇中学的问题导学模式。并和三十三中联系,让我们的教师走进中学的课堂,走进导学法,学习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为以后的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三、开发校本课程,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1、发展红色教育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的课程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我国基础教育已走向多元化的轨道: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为我们创办特色学校,培养多元化人才开辟出一条重要途径,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开发适合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红色之旅。
2、利用现有资源,实施校本课程。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上,我们还没有充足的能力来开发校
本课程,但我们把诵读经典,弘扬国学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孩子们诵读的积极性很高,也得到家长的支持,社会的赞同。但活动一开始,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统一教材。为此我们有些动摇。但诵读经典,传承民族文化的精华,是得到理论和实践验证的。我们现在虽然开始了这项活动,但还是处于摸索的阶段,没有长远目标,缺乏计划性,我们将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坚定我们的信念。继续有计划的实施这项校本课程,计划从低年级开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把这项工作做得扎扎实实。同时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已经提倡老师们利用身边的有利资源学习国学经典,即培养实施这项校本的师资。
回顾所作,深思所为,意在鞭策明天,有所为于明天。在我们的课程改革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1.受传统意识的束缚,学校对副科的教学的监管力度不够,有的学科课堂还是缺乏活力,个别教师似乎游离于课堂改革的圈圈之外。
2、在我们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我们在忙忙碌碌搞课程改革的同时,有一项很有潜力的教育资源我们却没有去开发和利用,那就是家庭教育资源。随着我们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我们学校进来的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相对有所提高,对教育的关注程度有所提升,家长很愿意为孩子做些什么,很愿意协同老师做些什么,以帮助孩子成长。家庭,社会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丰富的资源,提供更
多的实践机会,尤其是现在学生在校的时间比以前少了,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因此,我们在以后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构筑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平台,也应该成为我们课程改革进程中不能忽视的。
2011-1
第三篇:东古城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东古城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为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兰州市榆中县教育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提出的各项改革目标,在市、县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和清水驿乡学区的有力支持和正确指导下,我校在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通过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师资培训、教研活动、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在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中,使课改实验工作顺利开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课改中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一、课改中开展的主要工作
1.加强校本师资培训,增强教师整体素质。
成立课改领导小组,负责实验工作的决策、协调、组织、保障和评价工作,教科室具体负责组织课改教师培训工作,开展了如下培训:
(1)岗前培训: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组织实验教学师参加了多元化、实效性各级培训。
(2)校本培训:加强新课改思想、理念、方法等培训。组织全校教师进行《纲要》和有关新课程资料的学习,以参与式培训为主,提高实验教师的课改实效。
(3)家校培训。起始年级投入实验,及时召开家长会,注重对新课程的宣传,为实施新课改营造良好的氛围。
(4)“未来工程”培训。对中青年教师定时限期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使教师能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方法、课件制作,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化功能,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5)后续培训。教科室及时了解新课程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通过研讨、评课、交流等形式,加强对教师的后续培训。
2.广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机制。
(1)规定每周三为教研活动时间为课改实验研讨日,进行课改通识培训、教材教法培训,或收看典型课例,或听专题讲座,或交流课改经验,或研读《课程标准》。
(2)定期集体备课、互相探讨。每周由年级组长组织实验教师集体备课时间,教科室派专人负责,及时了解实验情况,指导、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
(3)定期进行形式多样的月总结,学期总结,如教改经验,教学随笔、课后反思、教学札记等,进行新课改经验总结,新课改教师研讨会,课改教学质量分析,研讨,课改教学成果展示。(4)领导深入课堂听课,及时指导,研究制定新课改中考试与评价体系的改革。
(5)安排学校计划安排进行新课改教学研讨课、课改教学展示课、课改教学问题研讨、利用周三科技文体课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实践。
(6)从本校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内容,确立区级、校内或市级课改研究课题,引导教师走上教研之路。
(7)落实《纲要》和《方案》的精神,逐步推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为全面实行新课改革做好准备。
3.开展校本教学研究,促进课改实验。
(1)以课改实验为龙头,大力开展教学研究。
(2)创新教法,将课改理念不断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3)广泛开展了“愉快教育”,创设“和谐教育”的课堂情景。(4)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合作学习意识。(5)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化功能,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6)注重赏识教育,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7)研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开辟更广阔的空间。4.建立科学、规范的校本教研体系,推动课改工作。(1)理论启动:启动了“创新教育教学”思路。(2)课题推动:实施“教育科研工程”,切实抓好教学研究工作。(3)系统活动:教研活动抓落实,有实效,形成了“教导处——学科组——教师”三位一体的教研活动体系,使教研活动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
(4)信息传动:加强学校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宣传工作,引导广大教师接受和应用科研成果。
(5)榜样带动: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作用,推行“名师效应”。通过典型示范、课堂观摩、专题讲座等活动,推广骨干教师教研教改经验,扩大了研究成果。
(6)群体促动:定期召开教学研讨活动,课改经验交流研讨会,不断把课改实验工作推向深入;开展各科综合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改革考试与评价机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我校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本着为学生、为教师、为家长服务的指导思想,放弃校领导对教师、学生的权威性评价,建立了具体开放的评价体系。
(1)教师评价。即自我评价、同事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学校评价。(2)学生评价。采用每月一次的学生自评、家长评价、伙伴互评、教师评价的“四评”方式。
(3)改革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作业等六方面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能力的提高。
(4)用“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教学理念评价学生。激励性语言、体态性语言广泛地走进课堂,融入学生心田。
(5)发挥奖赏分明的奖励制度的激励、促进作用,建立了优胜劣汰的多元化、开放式评价体系。
二、实施新课程以来发生的变化
1.教师的角色开始转变。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同伴。师生间的距离正逐步靠近,让学生有了一种平等感、亲切感,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形成。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面对课改,教师越来越多地自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逐渐形成教学反思的习惯。一年来,教师撰写的教后随笔、反思型的论文越来越多,其数量、质量较之实验前有了极大的提高。教师自觉运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既提高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又较好地促进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3.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教师及非实验教师以课改为契机,主动充电,阅读理论专著,互相探讨教学。通过集体备课、听评课和交互式的讨论,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智慧一次次碰撞,感受到的是同伴的真诚互助,享受到的是成功的喜悦。教师的问题意识、主体意识在实验中增强了,理论水平在实验中得到了提高。新课程实验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变原来的“要我上”为“我来上”,教研的氛围更浓了。
4.学生在课改实验中快乐学习。新课程的教学民主了,课堂活跃了,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己经历发现、体验、探究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课堂上,教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5.教研方式正在悄然变化。教研改变了过去那种教研员导课、教师看课、教研员总结的单一呆板的方式,采取由实验教师自主上课,全体教师参与式讨论、研究的新形式,通过对比教研、互动教研、联合式教研等活动,支持和帮助学校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借助集体的智慧来提高教师的能力,新的教研方式正逐步形成。
三、课改工作取得的成效
1.课改进入实施阶段以来,各学科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为主题的教讨活动,帮助教师树立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教学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课改教学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了专业化成长的平台。课改将教师推上了自觉参与的教研教育科研之路。良好的教育科研之风已蔚然形成,成为我校教育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3.课程实验各项措施落到了实处。在新课程实验中,我们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教师的专业成长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建立了三级教研网络、校本教研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强化反馈制度、加强实验研究协作制度,从而提高了教研实效。
4.初步建立了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开放式、多元化的考试与评价体系和机制。实验中,我们以《课程标准》为向导,提出“让教师与学校一起发展,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办学理念,改变以往以考试来衡量教师与学生的权威性终结评价,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建立了“以人为本”的、开放的、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1)建立了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的教师评价体系。把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引导教师向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使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包括师德师风评价、教学过程评价、教学常规评价、成果评价。
(2)建立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把学生的评价分为学习成长过程的评价、终结性考试评价、非学业内容评价、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伙伴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注重学习成长过程的评价、期末考试评价、非学生内容的评价。
四、存在的问题:
1.要继续提升领导和教师的观念。如何彻底转变陈旧的观念,迅速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虽然通过培训和实践,我们的领导和老师的观念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和新课程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2.要继续探索理念与实践的新的结合点。如何将课改理念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实践,如何处理好课堂的开放与课堂的有效性问题,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中的精华,为新课改所用,这已经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要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举行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帮助教师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完善,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积极稳妥地推进课改进程,及时总结课改经验,提高课改成效,建立一系列制度保障新课程的实施。
3.继续推进经验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促进课改的深入发展。在研究完善考试与师生评价体系和机制改革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学校管理的评价改革体系。
榆中县东古城小学
二〇一一年一月
第四篇:城南小学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
城南小学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
2003年秋,我校进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在区教育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我们认真探索,大胆实践,投入大量精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通过八年来的实践,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们的主要做法
一、在实施中摸索前进
1、营造参与支持课改实验的氛围。
为了保证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扎实进行,学校把课改实验工作列为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点,成立了由校长主要负责的课改领导小组,为一线实验教师“架桥铺路”。
其次,利用教师政治学习、教研活动宣传课改的重要性,让每一位教师学习新课改的目标、新课改的策略、新课改的理念、新课改实施中有关先进的、更有效的做法,以此来知道自己的思想和教育教学。
再是,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光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我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开放日”活动,把家长请进新课程课堂,让家长感受新课程、体验新课程。通过召开家长会、座谈等交流形式强化家长对课改工作的认识,向家长宣讲课改实验工作的重要意义,拓展了家长对学校课改等多项工作的了解渠道,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家长参与机制,赢得家长对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2、研究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
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方案是完成课改工作的有利保证,能克服工作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自2003年秋季初,我们就制定了课改工作实施方案,每学期制定课改工作计划,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纲要,成立教研组,每个教研组也围绕课改相应的制定出本校的活动计划,实验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了个人的学科实验计划、学习计划等,使实验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二、在学习中理解提高
正像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那样,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对于所有人,尤其是参加科学研究实验的教师,学习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教师是课改的主力军,只有学习,才能转变固有的陈旧观念,而观念恰恰决定教师的行为。所以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是课改成功的关键所在。
1、“实”抓教师培训
加强培训,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1)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落实《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实施意见》,提高认识,明确新课程观念,把握新教材特点,立足课堂,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每学年,学校都组织教师参加市、区教育局举办各学科新课程教训,通过一系列的培训,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有了足够的认识,对新课改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在如何对待新课程上,如何对待新课改上,统一了认识,转变了教师的观念。
(2)、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A、通过“传、帮、带”以及骨干教师的指导培养、教研、集体备课活动、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推动我校的课改工作进程,为今后全面实施实验教材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在这八年中我校各个学科的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起来:语文学科的梁冬梅老师获得了市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数学学科的陆方针老师获得县数学优质课一等奖、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近3年来,有韦惠光、韦月香、韦玉叶、徐小珍、梁冬梅、蒙利华、蒙娟、黄丽花、曾小兰9位老师并被评为市骨干教师。
B、学习、培训、科研多投入,让更多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有外出学习、提高的机会。为了适应课课改的需要,我校加大了对教师的培养力度,更多的提供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让教师尽快提高自身素质,大大开阔了课改人员的视野。走出去,取他山之石;引进来,为我所用。同时对外派学习人员加强组织规范管理,写好学习笔记,回来后,向全体教师汇报学习心得,并上引路课,疏导示范,以点带面,对课改工作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我们安排了蒙利华跟随特级教师黄亢美老师学习,梁冬梅老师、曾小兰老师到教育局参加培训,然后回来培训老师。
2、“常”抓理论学习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所以教师素质的高低,特别是他们对新一轮课程改革认识是否到位,理解是否深透,操作是否娴熟,就成了我校课改成败的关键,因此,加强对实验教师理论的学习和指导,是搞好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除了积极认真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课改培训外,我校还要求各教研组定单周政治学习,双周集体学习新课改的相关理论,并做到保证学习的数量、质量、时间。此外还要求教师进行加强自学。每个教师的学习摘记一学年不得少于两万字。
思想观念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指南。所以,观念的更新是本次培训的重要任务。通过课改实验,我们欣喜地发现,教师的观念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课堂上听不到教师的训斥声,只有一句句中春风化雨般亲切的鼓励声“你真棒!”、“真勇敢”、“你真可爱”、“你的回答与众不同,有创意”“你提的问题真有意思”等,孩子们成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他们可以离座自由交流,尽情地表演,游戏中学知识,玩中悟道理。那其乐融融的场面,让人留连忘返。的确新课程改革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多自由地展示自我的空间,也给实验教师提供了创造的机会。
3、“狠”抓教学制度
对学校教学制度的管理绝不能手软,要形成制度。因为整个教师群体中人的素质总有差别,自觉性当然有差异。我校将教学与量化考核挂钩,更好地以学定教,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1)把好教学设计关,发挥创造性。
课改实验表明,今天的教学设计和以往的备课是不同的。首先从着眼点来看,以往备课,教师关注的是“课”,忽略的是“人”。教师为如何“讲”做准备。而教学设计则不同,它关注的是“学”的研究,探究的是“以学定教”的问题。这是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其次,从发挥教师作用看,以往备课教师是在执行贯彻教学大纲,教师研究如何去原封不动传授好教材的知识。这样,教师无异成了知识的二传手,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因此,教师个人的教学创造性。教学个性无法得到发挥。而教学设计则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要把自己摆进去,把学生摆进去,进行创造性教学。
(2)加强集体备课,取得共识。
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使教学方式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每个年级分设语文、数学、综合备课组,加强集体备课,有力地推动了课改工作的开展。
(3)把好课堂教学关,师生互动,探究学习。
摒弃教师“一言堂”,单纯传授知识的做法,注重层次性,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角色,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重情趣、重参与、重感悟、重合作、重实践、重创新,把时间留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权力交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参与的机会增多了,主动探索的兴趣浓郁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创新精神扣实践能力却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三、在实践中感悟领会
先进的教育理念来自实践经验,也唯有实践能将理念转化为教育价值。要真正领悟课程改革的真谛,将课改实验推广工作完成好,必须积极投身到实践中去。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将课改实践融入到教学工作之中去,尤其是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是最现实可行的做法。
1、兴教科研之风
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由“教书匠”形象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它要求教师要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及社会上发生的与教育有关的事情保持专业的敏感性。有意识地从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使自己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我们坚持走“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路子,做好专题试验工作。教师们针对自己教学实践中的弊端问题,结合校主课题,以课改的新理念开展专题研究。广大教师在搜集资料、调查研究、解剖问题、统计分析中掌握教学规律,深厚教学理论,熟练教学技能,修炼教学涵养,从而掌握课程改革的主动权。
2、研讨课改之路
学校要求每个教研组每两周安排两节专门的研讨课,大家集中听课,课后在热烈的气氛中讲课者介绍设计思路及实际达到的效果,听课者畅所欲言,或吐露听课的感受,或肯定教学效果,或提出质量问题,或介绍个人设想,并请专家评点。这一做法的开展,不论是上课者、听课者还是评课者,对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有了不同层次的认识,为所有教师上好课提供了借鉴。
四、在总结中巩固提升
总结课程改革中重要的环节,只有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做法,分析工作的得失,才能使自己不断增强信心,使做法形成经验,进而使经验理论化。同时避免过失的重复发生,使课改不断走上科学化的轨道。
1、加强档案建设
我校的档案建设分校级、教研组二级管理。管理中做到专人负责,定期归档,力求做到内容齐全,达到规范化、科学化。
2、鼓励教师勤动笔
教育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因此我校鼓励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克服自身惰性,经常撰写心得、体会,整理教学设计、教学方案、个案分析等。鼓励教师大胆投稿。如今,许多参与课改的实验教师形成了勤于总结的习惯,04年以来,有1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市级、市级以上的评比中获奖。这样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了自信心,参与课改的热情更浓厚了。
我们的思考
新课程实施八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所面临的困难依然不少。
1、实施效果离新课程目标还有差距。
一是对新课改认识不够,观念转变不彻底,巩固不牢,有畏难情绪或抱无所谓态度,少数教师仍然存在穿新鞋走老路问题。二是教育资源的不足,束缚了学校的手脚,限制了师生的发展空间。三是新的评价体系尚在探索之中,教师既有的教学价值观难以扬弃,造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手抓课改,一手抓应试的局面。四是课改发展不平衡,新课程改革还存在一些薄弱学科。
2、班额与活动化教学矛盾突出。新课程倡导活动化教学,课程的实施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但在大班额情况下要把新课程的理念要落实在教学当中难度相当大,学生活了,课堂火了,但往往容易流于乱,如何在大班额的班级学生在课堂上“活而不 5
乱”,一时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努力的方向
推进新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首先要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培训、考核,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其次是加大培训力度。以课改培训、教科研活动为载体,强化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引导教师积极投身于课改,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提高新课改的内涵质量。今后,我们要在重建与新课程理念相匹配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师评价制度方面下功夫,不断探索,力求早日拿出好的方案,给教师的观念转变提供前提,以公正全面的评价指引教师行为,激发他们的斗志。
通过八年的课改实践,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推进新课程并不难,只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求真务实,扎实工作。我们有理由相信,课改必将成为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有力抓手,必将成为提升教师素质的载体,必将成为学生自我完善的空间,必将成为教育事业腾飞的平台。
第五篇:东堡小学体育工作总结
东堡小学体育工作总结 2010、3
本学期东堡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从全面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出发,牢固树立和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进一步从观念上理解和认识了实施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思想指导下,我校体育工作始终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健康心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根据学期工作计划的要点,很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现就本学期学校体育
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以“健康第一”为指导,切实抓好体育教学工作。学习落实“课标”的教育理念,改革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反思,努力钻研,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恰当地选用新的教法和新的学法。在教学中,教师从现代课堂教学要求出发,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实践,增强了科研意识,提高了教学质量。并做到了经常性地对教学工作进行检查、总结,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认识和掌握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新的规律。根据所制定的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上好每节体育课。
二、常抓不懈,推动了“二操一活动”有序的开展学校“两操一活动”是反映学生整体面貌的形象“工程”,是学校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窗口,抓好“两操”也是学校管理工作方面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好“两操”更能促进学校的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一学期来,体育活动继续严格规范广播操进出场的纪律及做操质量。做到了出操静、齐、快,动作规范、美观。继续实施“领操周周换”制度,不断改进广播操动作质量和集体舞优美动作,树立各班领操员榜样模范作用。召开了校体育委员会议,加强体育检查工作,定人定班定时间,督促两操一活动的正常开展,进一步落实了体育检查结果每周点评制度。针对全年级广播操质量不高的情况,通过组织全年级广播操比赛,以比赛促质量,大大地改进了全校做操质量及组织纪律性。
三、多方努力,齐抓共管,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登记工作《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为顺利完成学体育《标准》测试工作,提高我校体育《标准》成绩,特制定了学校《健康标准》达标计划,要求各达标班级认真开展《标准》训练和测试工作,在校长领导下,由体育组牵头,以一到六年级班主任为组织者,以任课体育教师为指导,体育教师,多方努力,齐抓共管,共同组织实施,积极发动全体适龄健康儿童踊跃参加体育锻炼,高要求、高质量地完成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活动。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本学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顺利进行,成绩优良。
四、抓好各业余训练队伍的竞训工作,为更好地统筹安排教师,做到教练员、运动员、训练时间、训练场地器材四落实,体育组及早
地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计划.五、重视场地器材建设,当好领导参谋根据教育部去年印发的《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逐步配齐体育器材设施,并切实落实体育室器材出借登记、管理制度。本学期,为贯彻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要求,对学生进行了身高、体重、坐位体前屈等的测
试。
六、查漏补缺,重视学校体育档案资料的整理使用和保管工作,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估的自评、上报、验收。
总之,学校体育工作在领导重视,教师积极配合的情况下,学生的身体得到了锻炼,为学生抵抗疾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全校学生感冒、有病的很少,无论站队、做操都无晕倒的现象。说明我校师生都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心都得到了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