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吹响有效教学号角 搭乘轻负高质快车
吹响“有效教学”号角 搭乘“轻负高质”快车
——论新课改背景下“轻负高质”的美术课堂教学
【内容提要】《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有效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轻负高质,打造有效课堂”一直是学校所倡导,是我们为之而努力的目标。作为美术课又有别于其他课程,它有自身的特点所在。如何做到省时高效呢?本人认为:课堂的“轻负高质”基于课前的精心准备,决定于课堂的有效策略,辅助于现代教育技术,延伸于课后的有效反思。【关键词】轻负高质 有效课堂教学 美术教学
在经历了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美术教育的内涵日益丰富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形式多样了。但在热热闹闹的教学氛围下,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下,我们的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我们是否做到了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了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呢?显然,美术课堂中的“轻负高质”是摆在我们一线美术教师面前的一大现实课题。
美术教学有没有效益,客观地说,并不一定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试想,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理,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是在一种强迫性和规定性的条件下去学习的,而这种学习又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它就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面对这些问题,我觉得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去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使课堂教学更“轻负高质”呢?
一、课堂“轻负高质”,基于课前精心准备
1、制定优质教案,保证课堂“轻负高质”
一份好的教学方案是保证课堂效益的前提条件。对于一个美术教师而言,教案可以是物化的书面计划,也可以是头脑里的思路。美术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它强调的是在规范基础上的个性化,没有个性化的教学,就不可能有独特的教学风格,也很难达到有效的教学。教师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学生的需要,收集教学素材,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扬长避短地去教学,以更高效、更艺术地提高教学效益。由于每个班的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学习反应,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执行教学方案时,也要根据不同的课堂情景进行调整。
2、师生课前准备,决定课堂“轻负高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准备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一需要思考和落实的事。如果离开了准备,要想教学成功有效便是一名空话。作为美术老师,只有心中有教材,课前有准备,课堂方能做到有效,课堂才会更为流畅。教师根据自己精心设计的个性化教学方案,准备教具,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制作课堂教学课件,制作范画。最终带着准备充分的资料来到课堂,教师就能轻松地驾御课堂,引领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享受自己的成果,享受学生创造的喜悦。
美术是一门双向的学科,光有教师的精心准备,不足以获得学生成功的画作,还取决于 学生的学前准备。因此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准备充分的学习用具,有的是必须购买的,如铅笔、彩色铅笔、水粉颜料、毛笔、宣纸等,有的是课余时间收集的,如牙膏盒、废弃的瓶子、瓶盖、开心果果皮、果冻盒子、衬衣盒里的白板纸、彩色画报纸、彩色小珠子等,需要用时提前通知学生就可以了。准备充分了,课堂效果自然就好了。
二、实施有效课堂策略,实现课堂“轻负高质”
1、围绕“兴趣”做文章,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尽量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1)了解学生,根据学生需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备课时,依托教材,尽量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新颖性
新课改后,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了,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集思广义,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新颖性,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3)对学生赏识激励,促进其个性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善于运用赏识激励,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自身的潜能;善于运用成功激励,从而使学生体味成功,在胜利的喜悦中萌生指向学习新目标的动机,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美术课堂的“轻负高质”奠定了基础。
2、教师直观示范演示,激发学生的表现冲动
美术教学是形象教学,教师示范可以给学习生一种心境,可以创造一种氛围,可以产生一种情绪,可以激发一份冲动。教师的直观演示能使技法操作过程一一呈现出来,从而使学生能清楚地辨认材料性能、操作方法、制作步骤、作品效果等基础技法知识,学生亲临其境,近距离的感官反射,是直接的心理反应,当美好的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心理上的共鸣,就会产生一种欲望,就会去尝试表现与创作,并使这种情感态度转化为持久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这正是美术课所要求的。大师的作品固然美,固然有价值,但对学生而言那是陌生的、遥远的,而示范中的老师是与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是面对面的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是与现实的直接对应,是真真切切的艺术上的对话。示范演示对于传授美术基础技法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上中国画《鸟语花香》单元——《用彩墨画鱼》这一课,教师依托良好的教学基本功,不断地示范彩墨鱼的不同画法(勾线法、没骨法)、画面的构图(大小、疏密)、不同技巧的画法(弹指法、喷溅法)等,并将创作的形象组成一幅大型的水墨画。精炼的笔墨一下子征服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表现冲动,学生自主地学到了扎扎实实的美术技法,为今后的美术教学打下良好的国画基础。
3、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分层教学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性,改变了过去的“齐步走”模式,分层实施,因人施教,允许学生上下流动,鼓励学生勇攀“高枝”。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吃适合自己的、吃得了的、吃得好的东西,最大程度地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1)分层施教,给学生以选择权
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依据维果茨基关于“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充分考虑学生在智力、能力、学习水平、学习习惯、认知前提等方面的差异性和共同性,教师在教授同一教学内容时,针对一个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认知前提和接受能力,以相应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合讲分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思有所进,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同步发展,最终实现有效学习。例如在学习第十三册美术《徒手画校园》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技能水平和特点,选择写生内容。美术基础好、悟性高的学生,主要训练他们的空间表现能力和透视的表现方法,建议学生选择有空间层次的校园一角;美术基础一般的学生,训练他们合理的取景构图,建议学生选择平面点的校园一角;对于美术基础差的学生,则训练学生局部风景的表现,建议学生选择几棵树来画。由于每位学生选择了适合自己水平的一景,作业效果相当地好。(2)分类指导,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分层次教学的特点是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加强对学生差异的分类指导,对共性的问题作集体或小组指导,对于个性的问题则需个别指导。分类指导重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由于美术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学科,学生创作的作品面貌人人不一样,这种“不一样”的存在,要求教师对每一学生的个别辅导也“不一样”。练习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全体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观察、思维、想象,大胆表现各自的独特感受。同时,俯下身去,观察每个学生的作业效果和心态,轻声地个别交谈,给予恰当的个别辅导。这样的个别辅导,给学生提供了发现个性、发展个性、发挥创造才能的机会,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
(3)布置分层作业,减少低效和无效劳动
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布置的作业就要尽可能地适应各个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能够完成的作业而不感到艰难,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如在七年级《现代生活的视觉语言——标志设计》一课,教材要求临摹。作业中,我按三个层次让学生自由选择完成作业:a、完全照教材上临摹标志;b、根据多个标志,组合成一标志,重新设计颜色;c、掌握标志设计方法,根据自己的创意,设计一新颖的标志。这样,不仅使每位学生都充满自信,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使学生的表现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4)分组帮教,使学生各尽所长,各显其能
教师要通过调查和观察,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及社会环境,将学生按照心理特点分组,形成一个个学习群体,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学生间人际互动,利用了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形成有利于每个成员协调发展的集体力量,使学生各尽所长,各显其能。
4、重视展示环节与评价的作用,使课堂教学有效延伸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根据新课标的精神,以课程标准为导向,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关注多层面学生的表现,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感受不断超越的成功体验,积累信心、耐心和长久的兴趣,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课堂教学有效延伸。
学生在完成作业后有一种取得成果的满足和喜悦,同时也希望得到群体的认可。面对全班不一样的作业和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如何设计讲评一环节呢?我认为讲评的话题首先应注意紧扣课堂教学要求,因每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所以讲评也有不同的话可讲;其次要注意鼓励全体学生的自信心,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除了考虑作业的可视效果的质量外,对于那些认真参与学习、大胆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的同学都应给予肯定,给予鼓励,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比批评更能增加他们的上进信心。讲评的方式除了语言讲解外,应注意美术的形象特点,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使学生多观赏其他同学的作品。展示方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设计,如窗花展示于窗上,海报就张贴出去,这样做不仅创设了接触其他同学作品的机会,也使学生直接体验美术作品带来的学以至用,从而体会成功带来的激励。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推进课堂“轻负高质”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美术活动主要通过视觉和触觉感受进行。因此美术教师应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技术,获取丰富的、直观的、多角度的感知材料,丰富美术教学的内涵,提高美术教学效率,增强美术的教学效果。但是,不是媒体代替一切方法;不是媒体适用所有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合理选择使用,而不能一味追求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网络手段,而不考虑教学效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时,选择的欣赏作品要精致、独特,要适合学生的观赏水平和愿望,适合学生的心理渴望,要以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1、运用多媒体诱导补偿
美术是视觉形象,许多“美术语言”只能用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受,只能由“美术作品”去说话。多媒体丰富、直观、图文并茂,运用多媒体心理诱导,兴趣补偿,让学生感知艺术美的同时,激发学生审美兴趣,为提高美术教学效率提供了前提条件。
2、运用多媒体构建技能
教学中,多媒体可将不易展示的材料性能、操作方法、制作步骤和作品效果等技能,通过多媒体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为教学提供逼真的表现效果,使枯燥抽象的学习内容变得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兴趣,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比如,我们要帮助学生体会劳动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艺术作品是劳动的结晶。教学仅靠现有教材当中这方面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们在课堂上通过网络带领学生参观中外的历史博物馆,使他们知道美术在人类发展史以及在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环境中的价值。如大量的洞窟壁画、岩画是我们人类最早的美术作品,它们都是以描写劳动为主题的作品。其中原始人是如何猎杀动物充饥的、如何生活和交往的,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很感兴趣的。浏览这些岩画让学生明白了绘画与劳动的关系,即劳动中产生了绘画,绘画记载了人类的劳动。更多的美术(绘画、雕刻、建筑、工艺美术)作品都反映出劳动与人类的文明息息相关。
3、运用多媒体延伸拓展
多媒体资料丰富多彩,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为师生双方都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在课堂教学拓展中,学生运用多媒体了解丰富的课外知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推进了美术课堂教学的“轻负高质”。
以美术欣赏课为例:以往的美术欣赏课,教师需要搜集大量的挂图、幻灯片,录像带等,在讲课时要进行大量的口头解说,转换多种的教学辅助设备,教师上得辛苦,学生学得乏味。采取网络多媒体美术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备课时可根据主题内容进行搜索,选择合适的欣赏文字、图片、声、音、像等资料,也可查找素材库,然后通过 PowerPoint、Authorware 等软件,制作成声、像、字齐全的教学课件。教师根据教学及学生的实际随机点击,伴随着图像、文字、声音的出现,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思绪随着画面的变化而变化。
四、实行课后的有效反思,保障课堂“轻负高质”
教学始终不是完美的艺术,它需要我们老师的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完善。因此,要实现“轻负高质”教学效果就必须学会反思,做好课后小记。在教学中,我经常会留意学生的发言,留意他们的创作意图,常常把学生的创意、想法记录在我的课后小记中,它将是我下一轮教学时的教学经验或教训。我也会经常记录我在教学时的一些得意之处或失败的环节,并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做好一定的修正。以此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保证后续课堂的教学效果。这样以来,课堂效果好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保障了课堂教学的“轻负高质”。
总之,美术课绝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轻松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学习艺术表现和交流的方法,提高美术素养。美术教育改革还任重道远,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还将继续研究探索,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完善教学方法,不断追求“轻负高质”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①《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 杨建滨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美术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创建更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王大根
《中国美术教育》2007.5、2007.6 5
第二篇:轻负高质教学案例
初中科学教学案例
《月相》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第五节内容,在这一整章内容中,有四节内容为选学内容,使得《月相》这节内容既是本章的难点、又是本章的重点。在前几节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于地球、太阳、月球的基础知识,《月相》这一节便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且在生活中,学生对于月球可以说是非常熟悉的,几乎每天晚上都能看到,在教学前让学生观察几天,并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及古诗或歌曲中出现的月相课提高学生对学习这一节的热情,因此,本节课的引入方法未古诗与歌曲的引入,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分组实验、合作与交流,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对知识点有很好得掌握。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古诗等内容的引入,使学生了解月相,感知一个月中圆缺形态的变化,学习运用月相变化来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对月相的分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并能对此推断出月相产生的原因
3、通过认识月球的运动,学生能对大自然产生好奇感和想要去了解大自然的欲望,并消除迷信,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过程分为三步,分别为引入、模拟实验及总结与习题巩固
1、引入
(1)、歌曲引入:苏轼著名的词《水调歌头》被改编为歌曲,听这首歌曲,着重提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歌词,提问学生这句古诗的意思,学生经过提前观察晚上的月亮,都能够说出:月球在一个月内会有变化,看上去有时亮得多,有时候亮得少,引出月球的月相变化。
(2)、林肯故事引入:林肯年轻时是律师,一次罪犯在提供证词时是这样说的:10月18日晚上11时1刻,我站在一个草堆后面,亲眼看到被告在草堆西边30米处的大树旁作案,因为月光正照在被告脸上,所以我看清了作案人的面目。林肯律师从座位上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对着证人质询:“你能肯定当时的时间和地点吗?”福尔逊回答:“完全可以肯定。”听了这句话后,林肯转身对着听众,提高嗓音说:“此案纯属诬告!证词是编造的。”接着,林肯说出一番道理,结果,阿姆斯特朗无罪释放,福尔逊因作伪证,却成了阶下囚。
教师陈述:“想要知道林肯说了什么使得案件明了,学完今天的知识后,我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回答。”(激发学生潜在心理,调动起学习本节课知识的热情,并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2、模拟实验
(1)、首先展示图片,让学生看清楚在一个月内,我们看到的月亮的形态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有一个大概得了解,为接下来的模拟实验并话题打下基础,让学生能有这样的知识建构,能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
(2)、介绍实验过程:
1、以黑板作为太阳光照方向,由于距离遥远,照到地球上的太阳光可看成是平行光。
2、以涂黑半边的乒乓球作为月球,未涂黑面为光照面。以你自己作为地球。
3、手举乒乓球按逆时针方向转动。边观察,边记录你看到的月相画在书P108图3-32空心球中。
(3)、老师演示实验:统一把太阳光当做是从学生右手边射过来的平行光,逆时针方向转动也就是朝左手边转,并且因为太阳光的方向是不变的,乒乓球亮得一面是始终朝向太阳的,在自己身体转动的同时,乒乓球的方向也要发生改变,亮得一面永远朝向太阳,第一个月相图是从脸朝着太阳光的方向开始。
(4)、模拟实验:四人小组,每组一个乒乓球,四人分别做实验,并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后把一个月内的月相的变化画出来,总共画出8个不同的月相。
3、总结与习题拓展
(1)、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空白的月相图,请得出结论的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将月相图画出来(经过充分得实验讲解,四人一小组的模拟实验,集结了四个人的智慧,学生参与很踊跃)。
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把月相图画对,老师进行点评,并且利用Flash将月相变化更为直观得表现,有不懂得学生的也能看明白,然后将每一种月相的名称呈现出来,然后看着月相图,请学生来讲一讲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出了这样几条:
1、上弦月和下弦月、两个凸月、峨眉月和残月的形状是相似的,但是亮的方向不同。
2、从新月开始到满月,亮的部位越来越多,而从
满月到新月,则是亮的部位越来越少。
3、月亮变化的不是形状,而是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的形态变化
(2)、通过实验,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月相产生的原因。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已经体会到月球在绕着地球自转,也看到了在转的过程中,自己看到的现象有所不同,因此都能回答出是由于月球的转动,但这不是最终的结果,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能提出是由于地球、月球、太阳的位置的变化,此时,老师提出关键词“相对位置”。
然后以玻璃为例,问,“如果月球像玻璃或者是电灯一样,还有这样的月相变化吗?”学生根据想象,都能得出产生月相的第二个原因: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
(3)、阐述每个月相发生的日期,以农历为记,从新月再到新月,分别为初
一、初七初八、十五十六、二十二二十三再到初一,一个周期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提问:“为什么新月只有一天,而上弦月、满月和下弦月有两天?”
在前面提到过月相周期为29.53天,因此学生能够想象出是由于这个周期的原因,但是却不能很好地用语言组织表达出来,老师提示,在农历中,一个月有几天,学生回答:“29天或者是30天”,经过提示,学生有些明白,并有学生能总结出原因。
对于上弦月和下弦月亮得部分和出现的时期,请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都能说出亮得部分相反和在每个月的上半月和下半月出现,得出规律: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提问:“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林肯到底说了哪些话吗?”(呼应前面的引入部分,前后相接,具有整体性)
当一回福尔摩斯:一嫌疑犯,被证人指证在农历初八晚上12点在草垛东侧往西看,清清楚楚看见疑犯的脸。你如何推测? 学生回答:“上弦月晚12点,月已落山,或正悬于西方近地平线,由东往西看正是对光,而犯人背光,不可能看清。”(4)、习题延伸
说出下列各月相的名称(多所学知识再次巩固)
分别判断下列诗句指的是什么月相: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
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
【教学反思】
本节课堂从总体来说,层次分明,能较好的将内容体现出来,且完成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来学习,而不是老师直接教授学习,并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引入分析
(1)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为了节省时间,引入的歌曲是在上课前1分钟放的,并没有耽误后面主课内容的呈现,且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下课的轻松当中直接转移到课堂中。且引课方式较为新颖,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领略到在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
(2)引用的林肯的故事,由于林肯当过美国总统,且在历史中也接触到过,所以学生对这个人物还是比较熟悉的,在初一这个年纪,对任何的事情都是充满好奇心的,当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并要学生寻找原因时,学生表达出了跃跃欲试和极大地热情。
(3)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从生活中得到的教育事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4)不足之处:引课内容还是偏多,占用的时间过多,为了引课充分而有所拖沓。
2、模拟实验分析
(1)在做实验前,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先展示月相变化的图片,让学生对怎么样画月相有一个了解的过程;仔细地讲解实验过程,这样的准备让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过程都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师做演示实验,使学生能按照老师的步骤一步一步做下来,并且经过小组讨论后画出月相图。(2)小组讨论也是有弊端的,比如出现小组讨论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小组优生搞“一言堂”,其它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思状;有的你争我抢,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更有甚者,不让别人插话,全得按我说的办,“老子天下第一”。这样使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只“作”不“合”,也不能挖掘弱势群体在合作交流中的潜能,达不到差异互补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加强辅导。讨论时教师不能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讨论,而是应该下去和学生一起讨论,鼓励每个组的学生都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每个人都要自己画图、自己做、自己总结出原因。在本节课中,这一点上充分重视,极大程度上避免了小组讨论中出现的弊端。(3)模拟实验后,没有直接教授给学生月相的成因,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原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4)解释林肯和众人说的话,与引入相呼应,使得课堂更加的完整,并能进行进一步拓展,让学生自己做一回福尔摩斯。(5)不足:虽然小组实验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但是教师给予的思考时间过少,由于时间原因,在探究月相图的呈现以及月相的成因时没有充分的思考时间,且在评价时语言过于单一,没有让学生有回答对问题的兴奋感与自豪感。
3、总结与习题拓展分析
引入时是以词作为引入,习题拓展则是以古诗作为结束,学生的兴趣浓厚,并能积极参与进来,从天到尾保持较高地热情。【总结】
总体而言,本次课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挖掘生活器材,激活学习情绪。人文主义教育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为本,最大限度的开掘、发展学生的潜能,学生的个性发展得越充分,自信就愈强,其学习的信心也就越高,自觉性也就越强,也就越能充分激发出他的潜能。
第三篇:“轻负高质”教学活动经验
实施“轻负高质”教学活动经验小结
我读了《孙维刚谈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清华》这本书后,深深的陷入了思考当中……
孙维刚的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真正地是在培养学生的智力素质,他认为:“教学的目的和实施,应当是,通过知识的教学,不断发展学生的智力素质,造就他们强大的头脑,把不聪明的孩子变聪明起来,让聪明的更加聪明。知识是需要的,但我们更需要的是驾驭知识的睿智,是面对陌生的科技难题,敢于直面善于攻克的创新能力。”
怎样才能造就学生一个强大的头脑,并且深刻地掌握知识和总结发现各种科学的思考规律呢?能力和智力素质,是必须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才能得到并发展的。这里有三层意思
1、智力素质是最高层次的,它是指人的思维方式和水平或者就是通常所说的聪明吧,具备了它,在任何困难或课题面前,将能恣意驰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它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无往不胜。
2、能力的提高,智力素质的发展,不是凭空得到的,在教师,是通过知识的教育来影响学生;在学生,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得到的。
3、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素质,但这个教学,不是自然主义随便怎样做都可以达到目的的,而是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要周密思考,精心
安排自觉地为实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素质”这个目的服务。
造就学生一个强大的头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开展教学工作。
一、站在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
1、每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的传输,是在见树木更见森林,见森林才见树木的状况下进行。
2、在教学过程中,对任何细节,都鼓励学生追根溯源,凡事都多问为什么,寻找它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它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
3、在教学过程中,濡染学生使之养成“联想总是油然而生”的思维习惯。
二、教学中着重向哲理观点升华
华罗庚先生和中学生谈学习方法时,曾讲,一本书读第一遍时,应当由薄到厚,这个“厚”,是因为写了眉批,甚至写在小纸条上夹在书里,所以厚了。从实质上看,是纵横联系,丰富了理解;以后又读第二遍、第三遍……在融会贯通的过程中,提炼抽象,领会其关键,其核心、其本质,后来是那么深刻、那么精辟的一个见解,或几条思想,这样一来,书读到后来,不就是越来越薄了吗?
这就是学习过程中的从“由薄到厚”到“由厚到薄”。第二次的“薄” 就是升华到哲理观点。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渗透“运动的观点”“广义
对称的观点”,“矛盾统一的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一般到特殊之间的关系”等等,对提高学生思维水平都有重要的意义。
三、教师要造就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在课堂上,要创造条件,造成学生总是想在教师前面,向教师、课本挑战,让学生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每个公式、每个定理、每道例题老师都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推导完成。由于历经险阻,熟知道路上的坎坎坷坷,才能印象深刻,记忆久远,甚至终身难忘。
老师把舞台让给学生,自己退居幕侧。有想法的学生,到讲台上来,到黑板上来讲,老师则审时度势,从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和眼前的实际出发,不时点语引句,但不是提示。不要提示!因为提示是把练习跳高的学生托过横杆去,学生此刻需要的是,纠正错误动作和发展弹跳力,这样上课,比老师自己潇洒一言堂下来,要难出许多,但学生的收获和长进,却要大的多。
四、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模式
我在教学中尝试着进行实验,授课采用提出自学提纲或学生自己设计学习提纲,再进行自学,研究讨论学习,最后师生共同探究分析,教师归纳画龙点睛总结出一些结论。知识复习课,一般都是让学生看书复习,自己用网络结构形式整理知识,之后再对各类知识理解运用方面编题目进行巩固
提高练习。有些可以采用类比思想学习的新知识,采用让学生类比提出研究问题,例如:学习一次函数是在正比例函数基础上学习的。正比例函数主要研究定义、性质、图像以及求正比例函数解析式问题,一次函数同样也要研究这些问题。等边三角形是在等腰三角形基础上来研究的,同样类似等腰三角形也是研究定义、性质、判定以及性质,判定的运用等知识。另外在分析问题、解题时注重题后反思、归纳典型题的解题技巧方法,注重类比思想和数学建模思想的运用,解一题,就解决一类问题,解决一类问题,就得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步骤及解决这类问题应注意的事项、易出现的错误问题,见树木更见森林。
总之我的教学体会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把更多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现象,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造就学生一个强大的数学头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品尝到研究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今后将继续探索研究下去,为培养更多国家有用之才而努力
第四篇:对“轻负高质”语文教学的探讨
对“轻负高质”语文教学的探讨
学生负担重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外显的负担,如作业数量多、学习时间长等;另一种是内隐的负担,那就是对学习没有兴趣。如果将“减负担”“高质量”片面地理解为减少作业量,这本身就是错误和盲目的。
“轻负”,即给学生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我们要减的是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使其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的过重的负担。
“高质”,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也是“轻负”的生命力所在。“轻负担,高质量”的首要条件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以及年轻人朝气活力的抒发。
因此,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的“轻负担,高质量”应做到以下三点: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想学习;人文性、科学性的作业设计;教师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想学习
(一)学生的学习欲望与他的生命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满足不断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
学生喜欢的是他自己的成长,需要发挥他们自身的兴趣。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定势必须改变,学生并不是课堂教学中无关紧要的旁观者,而应充分发挥他们学习主体性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几个问题,提纲挈领,然后老师站在教学过程一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要适时点拨学生的讨论方向,把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即可。教师设计好的导读问题,只要能对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即可,允许学生在不脱离文本的前提下适当拓展。
如在上《素芭》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
1.作者不惜笔墨,将素芭这一哑女形象放置到哪些特定情境中来展示的?
2.哑女素芭虽不能说话,但是我们从小说中仍然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形象和一颗晶莹剔透的心。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的呢?
教师点拨:人物描写的方法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
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3.该如何理解“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并思考这句话与主题有什么联系?
这三个问题,把课文的主要问题一次性地呈现出来,在不知不觉中引导着学生对课文作全面的探讨。投影显示这几个问题后,就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上台发言,做一回老师。相对逐个提问的方式,它不仅节时,而且在整体思维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前后联系,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在对有把握的题目进行解答的同时,又可以对有难度的题目和同组同学进行讨论,然后,把答案贡献出来,和全班同学交流,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一改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定势,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但是应注意:教师的设计应注重整体性和层次性原则,要符合从易到难,从低到高的认知规律,又要加以定向定量的控制。
(二)语文是一门最具开放性、最容易与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现实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
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学习语文的资源,我们应该带领学生走出单调狭隘的教学课堂,为教学活动提供生动有效的资源。教师应当树立开放的语文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学生课外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广泛接触的机会,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王建军在《“花未眠”――谈高中作文有效教学的探索》中写道:“金秋时节的某一天,在办公室备课的我闻到桂花的幽香,贪婪地嗅着这令人心旌神摇的幽香;我计上心头,决心推翻刚刚备好的作文教案,将学生带到桂花树下,来一个现场情境写作。于是乎,我心定气闲地踱入教室,慢条斯理地告诉学生我的这一想法。哗,全体鼓掌。接下来,我带着学生来到了学校图书馆侧面的桂花林,让学生自由观察、欣赏、遐想,并将当时的感受择要记录下来,在课外时间完成习作。本来只是偶尔为之,没抱太大的希望,但学生交上来的习作却让我很是惊讶,字里行间不乏珠玑之语,美文佳作比比皆是。对此结果,我甚为满意……”
契诃夫指出:“当我们给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和同学、教师交流自己的知识时,这会使他们欢欣鼓舞,使课上得生动活泼。”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以科学的方法来调控教师、学生、教材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调动各种教学资源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轻负高质”。
二、人文性、科学性的作业设计
(一)注重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老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之后,学生便会被兴趣所吸引,走进广阔的知识天地。因此,作业的创新设置首先得强调一个“趣”字。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的、枯燥乏味的缺点。作业题型要做到“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奇”一点,通过多种渠道,把丰富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寓于趣味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优化作业设计,杜绝“吃不了”和“吃不饱”现象
学生负担重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作业量大,教师布置作业时往往从班级总体水平考虑,而忽视了一些成绩一般甚至更下的同学,他们内心也想学好,但是作业太多反而影响了他们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时间,作业成了他们的沉重负担,从而使这些学生陷入“吃不了”、“泥田翻石臼”的怪圈。而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又出现了“吃不饱”、“不够吃”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我们备课组对作业布置按照“三多三少”原则进行,即:多一些自编作业,少一些一刀切作业;多一些层次多样性作业,少一些重复性作业;多一些综合开放性作业,少一些单一封闭型作业。
根据以上三条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以下三种形式的作业:
快餐型作业:把作业设计成甲乙丙三种类型,甲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包括字词和课内练习;乙题型较高一层次,包括课外拓展练习;而丙题型注重能力的提升,包括语言表达和学生自我整理。学生根据能力去选择做哪一类的题目,量力而行,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解答问题的满足感,又能相对增加积极性。
学生自编测验型作业:引导学生编入自己平时最容易出错的题目,重在帮助学生学会内容整理。让他们在编题过程中学会对知识进行整理。特别是针对高考字词,成语的要求,有选择性的进行整理,由老师批改后挑选优秀的作业,当做全班的练习。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落实水平,熟悉了教材,又对那些作业被选中的同学是一个很大的激励,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自创型作业:包括自创诗词,写对联,对对子。熟悉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综合起来看这种作业最受学生欢迎,对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效果最好。
三、教师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课堂是实施“轻负担、高质量”的主渠道。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关键在教师,难点在课堂。
(一)教师素质的高低关系到课堂的效率,课堂效率的高低决定了质量的高低、负担的轻重
上课人人都会,而要上一堂好课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应做到以下三点:1.在让学生参与的同时,也给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机会;2.清――条理清,板书清,例题分析清;3.活――教学方法活,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手段活,能根据教材内容特点恰到好处地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二)注重教学方法,应用“整体教学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在文本阅读教学中,篇、段、句群相对而言,都是一个整体概念。“篇的阅读问题解决好了,段的阅读问题才能得到解决;段的阅读问题解决好了,句群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郑尚泽)因此,教师要谙熟并运用整体教学法。整个教学过程应包含三个步骤:
1.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题。从总体开始,教会学生区分主题段落、识别主题句、掌握文章的主体思想。培养学生整体把握作者观点和通览全篇的能力。
2.侧重于识别关键词、分析句子结构、跨句和跨段联系研究。通过分析段落之间的联系、句子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能力。
3.根据文章体裁、写作特点帮助学生对所学文章进行评价和欣赏。
譬如,教一篇课文,不应急着进入分析阶段,而应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确定整体观念,注意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看看写了什么?围绕什么?怎样去写?以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为例,文章的结构却是:为什么要坚持拿来主义?什么是拿来主义?如何拿来?坚持拿来主义的意义。作者为了强调“拿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为了警示世人,特意把只是“送去”而不“拿来”的严重现实和可怕后果写在了文章的开篇。而笔者设计的问题是:作者的思路是什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坚持拿来主义?如何“拿来”?坚持拿来主义的意义是什么?这样文章思路就有了显性与隐性之分。隐性思路常常是作者真正的意图所在,或者是体现着作者的最高追求与理想境界,因此阅读教学中,重点要理清的是文章的隐性思路,找准文章的主旨。让学生提高总体把握的能力,改变学生对语文课堂一味纠缠于字词句的错误认识。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对语文教学中“轻负担、高质量”的探讨也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越来越趋向深入。语文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摸索、探讨、总结、归纳出一些“轻负高质”的教学方法,毕竟任何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最优发展。
(庞加栋 浙江省天台中学 317200)
第五篇:轻负高质构建有效课堂调研报告
“轻负高质,构建有效课堂”的
调 研 报 告
麻水小学:万春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给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实现转型,全面提高学校办学品位。加强学校建设,拓展学校特色,创建松滋名校。其核心是“轻负高质、科学发展”,其着力点是“轻负高质”,指向点是“创建松滋名校。”因此,追求质量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是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具体体现.为了切实贯彻“轻负高质”质量的要求,我们把“轻负高质,构建有效课堂”作为调研主题,目的是要深入课堂教学,客观地分析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共商对策,对症下药,全面推进学校质量落实工作。
一、教学调研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松滋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为指针,在教学调研中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坚持从课堂中发现问题,发现一个解决一个,不走过场;坚持同伴互助,共同提高的原则,大力推进学校“轻负高质”工作,为学校构建有效课堂,走内涵式发展,创建松滋名校而努力。
二、调研过程
1、基本情况
我校教师编制数26 人,40岁以下教师7人,教师达本科学历水平的4人 中学高级职称1人,小学高级职称24人。
2、教学现状
(1)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新,开始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老师们正努力做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是面向全体,尊重差异的学生观在课堂教学中仍没有建立,一部分学生根本得不到教师的关注,在课堂上没有任何的进步和发展。
(2)教师在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上注意了学习方法的渗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许多课上,有了情景创设、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操作实践的趋向。但是,这些教学观的变化更多地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没有真正地把新的观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
(3)没有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整合起来考虑,教学目标制订存在着“不科学、不贴切、不集中”现象,同时教学目标与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相分离,对部分教学目标把握不准。
(4)教学准备充分,教学方案设计能体现学情与教情。但对教材钻研不深,对教材的处理和知能结构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出现了不了解教学要求,把不准教学目标和学科特点的现象。
(5)少数教师的备课是为了应付检查,一味追求形式,忽视备课的本质,并且单纯依赖教参。很多教师教案写的是一套,上课教的是另一套。
(6)作业当堂布置与当堂反馈无法得到落实,课堂效率较低。
三、调研结果与思考
1、“轻负高质”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
落实“轻负高质”活动的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才能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结构,如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思路的分析过程等,要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2、“轻负高质”要强化课堂教学诊断,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要深入课堂,努力使自己成为“课堂教学诊断的主治医生”。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诊断,发现“病情”,开出治病“良方”。帮助教师找出存在的问题,改进薄弱的地方,全面落实“轻负高质”质量要求,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以不断改善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轻负高质”要让教师得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的支持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有通过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才能逐步改善学生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师的教从单一的传授式教学发展为主体性、创造性、开放性教学,使学生的学从“接受式”、“维持性”学习发展为自主性、探究性、合作式学习,从而彻底改变以知识为本、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4、“轻负高质”要深入研究教材编排特点,切实做好备课工作。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去再现编者体现在教材内的思维过程,以此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克服只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忽视对教材研究的倾向。
教师要充分认识备课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在于进行充分备课。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如何设计引入,如何创设情境,激发认知冲突,如何设计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如何讲究显示手段,如何点拨思路,如何加强对比进行易混知识的辨析等。
因此,学校要大力提倡“集体备课”,达到资源共享、智慧共享的目的。
5、“轻负高质”要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学生思维活跃,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手段极大丰富,创新意识增强;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彼此倾听、质疑、说服,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结果常常会出乎教师的预料;新课程下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的路径不再是线性的、完全预设的,而是多变的、灵动的,常常会有意外发生,教学目标的理解把握实施都需要教师的智慧,因此,教师都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提高个体的专业发展。总之,麻水小学将以课堂为主阵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推进“轻负高质”工作。并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契机,进一步聚集课堂,立足求真求实高效的课堂,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教研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以校本研修提质课堂40分钟的教学绩效,不段优化过程管理过程评价,推进学校学科质量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