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多媒体助写字教学走上“轻负高质”之路
让多媒体助写字教学走上“轻负高质”之路
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写字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字的书写及欣赏能力的培养取得成效,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要改变写字失去兴趣这一现象,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打破传统写字教学模式,与多媒体这一最前沿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增强学生感受,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充分发挥网络在写字教学中的优越感。那么,如何运用多媒体设备,辅助优化写字教学呢?下面笔者就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创造愉悦气氛,引发学生兴趣
学生想写,希望写,有写的一种动力,一种动机,这是第一位的,至于能力和方法是第二位的,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千方百计在“激趣”上下工夫,从而不断培养孩子们的写字兴趣,激发他们的写字热情,增强他们的写字信心。由于刚刚接触写字,学生没有理由马上就能体会到中国汉字的形体美和内涵美,当然也无乐趣可言。因此,在学生写字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境,用来增加学生写字的乐趣,如:教学“灬”四个点大小、方向的变化,不防利用动画来演示,同时教师配以解说:“这四个点就像一家人出去郊游,爸在最前面,妈在最后面,两个大人保护着中间两个小不点。”这一形象的比喻使四个点活了起来,有了生命,有了情感。这以后每次写四点底孩子们都特别用心,有了这样的投入,还怕写不好吗。
二、利用多媒体,观摩书法名作,激发崇敬心理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借助网络,让学生看看中国文字的不断变化发展,甲骨文、金文、秦刻石、隶书、楷书……再让他们看看不同时期所保存下来的书法遗迹,多媒体信息中的视频展示台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通过互联网对历代书法家像王羲之、怀素、孙过庭等的墨宝进行收集整理并制作成视频影像,进行展示。在欣赏时,教师先把碑帖放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给学生,再配上背景音乐和解说词,这样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种碑帖的书体特点和风格,生动而形象地感受到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也可激发起写字兴趣。在欣赏与评析中,学生既能提高其审美能力,又可培养习字的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帮助掌握书写的结构和技巧
平时的作业本上,我们不难发现总有个别学生的字让老师叹气,这些作业上的字,要么结构松散,大小失当;要么歪歪斜斜,显示整体散乱。老师们的反映是:跟他讲了多次了,就是改不了,有时候提醒了,能写得稍微好一些,但人一离开不久,字又恢复“原貌”。究其一大原因是:学生一旦回到日常的书写中,用笔的技巧没了用武之地,而结构的规律老师没教、自己没学,于是自然就信笔为之,任由西东。再优美的?P画,只有附着在合理的“结构”上才能“锦上添花”。比方课堂上老师提醒:“这个字是左高右低”。结果字写出来,“左高右低”都做到了,但几十个人笔下的同一个字,还是“千姿百态”,为什么?因为“左高右低”人人看得见做得到,但究竟“高多少”、“低几许”,在“数值”的把握上,却是可以“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而电脑的动态演示正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四、利用多媒体,开展书法品评,把握自己所需
网络可以用鲜活的形式刺激人的感官,诱发美的体验,激发学生美的情感,对美的渴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写字教学中教师都要引导学生会观察田字格中的字,静心研究字的笔顺、间架结构及主笔位置。如独体字最关键的是哪一笔、最难写的是哪一笔,哪一笔在横中线、竖中线。由于写字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其中的每一环节、每一步骤都要给学生作示范,使学生静观默察每一笔是否到位,并细细体味每一笔的运笔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则能很好地解决诸多难题,如运用录像,可以利用镜头的定格、放大、慢放、循环播放等形式,突出重点或细节部分,使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思考。慢放画面,使转瞬即逝的动作过程完整、清晰、具体。又如运用制作成的课件,更可以生动有趣,有效地克服传统写字教学枯燥乏味的缺陷。
五、利用多媒体,进行书法展示,发展自我个性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也只是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书写作业,没有主动的书写愿望,课外作业的书写字迹潦草,书写态度不端正,书写习惯差。出现这种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学生认为自己写的字只给老师一个人看,因为他们认为作业都是老师改的,它只有老师一个读者,只有一个读者它就变成作业,写完作业他自己没事了,认为这是你老师的事情。但是作业一旦作为作品,要在很多人面前展示,那么性质就变了,所以,我们不要把写字练习仅仅视作作业,应该把它当成作品,至少在认识上要把它视为作品。平时教学中,一般是利用视频展示台,展示学生作品,还可以利用校园网页等在网上展示学生作品。
总之,多媒体进入小学教学领域,与其它各科进行整合,体现极强优势。在小学写字教学领域融人网络后,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为练字而练字的弊端。它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二篇:轻负高质教学案例
初中科学教学案例
《月相》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第五节内容,在这一整章内容中,有四节内容为选学内容,使得《月相》这节内容既是本章的难点、又是本章的重点。在前几节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于地球、太阳、月球的基础知识,《月相》这一节便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且在生活中,学生对于月球可以说是非常熟悉的,几乎每天晚上都能看到,在教学前让学生观察几天,并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及古诗或歌曲中出现的月相课提高学生对学习这一节的热情,因此,本节课的引入方法未古诗与歌曲的引入,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分组实验、合作与交流,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对知识点有很好得掌握。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古诗等内容的引入,使学生了解月相,感知一个月中圆缺形态的变化,学习运用月相变化来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对月相的分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并能对此推断出月相产生的原因
3、通过认识月球的运动,学生能对大自然产生好奇感和想要去了解大自然的欲望,并消除迷信,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过程分为三步,分别为引入、模拟实验及总结与习题巩固
1、引入
(1)、歌曲引入:苏轼著名的词《水调歌头》被改编为歌曲,听这首歌曲,着重提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歌词,提问学生这句古诗的意思,学生经过提前观察晚上的月亮,都能够说出:月球在一个月内会有变化,看上去有时亮得多,有时候亮得少,引出月球的月相变化。
(2)、林肯故事引入:林肯年轻时是律师,一次罪犯在提供证词时是这样说的:10月18日晚上11时1刻,我站在一个草堆后面,亲眼看到被告在草堆西边30米处的大树旁作案,因为月光正照在被告脸上,所以我看清了作案人的面目。林肯律师从座位上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对着证人质询:“你能肯定当时的时间和地点吗?”福尔逊回答:“完全可以肯定。”听了这句话后,林肯转身对着听众,提高嗓音说:“此案纯属诬告!证词是编造的。”接着,林肯说出一番道理,结果,阿姆斯特朗无罪释放,福尔逊因作伪证,却成了阶下囚。
教师陈述:“想要知道林肯说了什么使得案件明了,学完今天的知识后,我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回答。”(激发学生潜在心理,调动起学习本节课知识的热情,并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2、模拟实验
(1)、首先展示图片,让学生看清楚在一个月内,我们看到的月亮的形态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有一个大概得了解,为接下来的模拟实验并话题打下基础,让学生能有这样的知识建构,能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
(2)、介绍实验过程:
1、以黑板作为太阳光照方向,由于距离遥远,照到地球上的太阳光可看成是平行光。
2、以涂黑半边的乒乓球作为月球,未涂黑面为光照面。以你自己作为地球。
3、手举乒乓球按逆时针方向转动。边观察,边记录你看到的月相画在书P108图3-32空心球中。
(3)、老师演示实验:统一把太阳光当做是从学生右手边射过来的平行光,逆时针方向转动也就是朝左手边转,并且因为太阳光的方向是不变的,乒乓球亮得一面是始终朝向太阳的,在自己身体转动的同时,乒乓球的方向也要发生改变,亮得一面永远朝向太阳,第一个月相图是从脸朝着太阳光的方向开始。
(4)、模拟实验:四人小组,每组一个乒乓球,四人分别做实验,并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后把一个月内的月相的变化画出来,总共画出8个不同的月相。
3、总结与习题拓展
(1)、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空白的月相图,请得出结论的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将月相图画出来(经过充分得实验讲解,四人一小组的模拟实验,集结了四个人的智慧,学生参与很踊跃)。
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把月相图画对,老师进行点评,并且利用Flash将月相变化更为直观得表现,有不懂得学生的也能看明白,然后将每一种月相的名称呈现出来,然后看着月相图,请学生来讲一讲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出了这样几条:
1、上弦月和下弦月、两个凸月、峨眉月和残月的形状是相似的,但是亮的方向不同。
2、从新月开始到满月,亮的部位越来越多,而从
满月到新月,则是亮的部位越来越少。
3、月亮变化的不是形状,而是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的形态变化
(2)、通过实验,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月相产生的原因。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已经体会到月球在绕着地球自转,也看到了在转的过程中,自己看到的现象有所不同,因此都能回答出是由于月球的转动,但这不是最终的结果,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能提出是由于地球、月球、太阳的位置的变化,此时,老师提出关键词“相对位置”。
然后以玻璃为例,问,“如果月球像玻璃或者是电灯一样,还有这样的月相变化吗?”学生根据想象,都能得出产生月相的第二个原因: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
(3)、阐述每个月相发生的日期,以农历为记,从新月再到新月,分别为初
一、初七初八、十五十六、二十二二十三再到初一,一个周期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提问:“为什么新月只有一天,而上弦月、满月和下弦月有两天?”
在前面提到过月相周期为29.53天,因此学生能够想象出是由于这个周期的原因,但是却不能很好地用语言组织表达出来,老师提示,在农历中,一个月有几天,学生回答:“29天或者是30天”,经过提示,学生有些明白,并有学生能总结出原因。
对于上弦月和下弦月亮得部分和出现的时期,请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都能说出亮得部分相反和在每个月的上半月和下半月出现,得出规律: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提问:“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林肯到底说了哪些话吗?”(呼应前面的引入部分,前后相接,具有整体性)
当一回福尔摩斯:一嫌疑犯,被证人指证在农历初八晚上12点在草垛东侧往西看,清清楚楚看见疑犯的脸。你如何推测? 学生回答:“上弦月晚12点,月已落山,或正悬于西方近地平线,由东往西看正是对光,而犯人背光,不可能看清。”(4)、习题延伸
说出下列各月相的名称(多所学知识再次巩固)
分别判断下列诗句指的是什么月相: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
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
【教学反思】
本节课堂从总体来说,层次分明,能较好的将内容体现出来,且完成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来学习,而不是老师直接教授学习,并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引入分析
(1)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为了节省时间,引入的歌曲是在上课前1分钟放的,并没有耽误后面主课内容的呈现,且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下课的轻松当中直接转移到课堂中。且引课方式较为新颖,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领略到在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
(2)引用的林肯的故事,由于林肯当过美国总统,且在历史中也接触到过,所以学生对这个人物还是比较熟悉的,在初一这个年纪,对任何的事情都是充满好奇心的,当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并要学生寻找原因时,学生表达出了跃跃欲试和极大地热情。
(3)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从生活中得到的教育事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4)不足之处:引课内容还是偏多,占用的时间过多,为了引课充分而有所拖沓。
2、模拟实验分析
(1)在做实验前,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先展示月相变化的图片,让学生对怎么样画月相有一个了解的过程;仔细地讲解实验过程,这样的准备让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过程都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师做演示实验,使学生能按照老师的步骤一步一步做下来,并且经过小组讨论后画出月相图。(2)小组讨论也是有弊端的,比如出现小组讨论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小组优生搞“一言堂”,其它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思状;有的你争我抢,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更有甚者,不让别人插话,全得按我说的办,“老子天下第一”。这样使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只“作”不“合”,也不能挖掘弱势群体在合作交流中的潜能,达不到差异互补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加强辅导。讨论时教师不能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讨论,而是应该下去和学生一起讨论,鼓励每个组的学生都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每个人都要自己画图、自己做、自己总结出原因。在本节课中,这一点上充分重视,极大程度上避免了小组讨论中出现的弊端。(3)模拟实验后,没有直接教授给学生月相的成因,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原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4)解释林肯和众人说的话,与引入相呼应,使得课堂更加的完整,并能进行进一步拓展,让学生自己做一回福尔摩斯。(5)不足:虽然小组实验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但是教师给予的思考时间过少,由于时间原因,在探究月相图的呈现以及月相的成因时没有充分的思考时间,且在评价时语言过于单一,没有让学生有回答对问题的兴奋感与自豪感。
3、总结与习题拓展分析
引入时是以词作为引入,习题拓展则是以古诗作为结束,学生的兴趣浓厚,并能积极参与进来,从天到尾保持较高地热情。【总结】
总体而言,本次课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挖掘生活器材,激活学习情绪。人文主义教育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为本,最大限度的开掘、发展学生的潜能,学生的个性发展得越充分,自信就愈强,其学习的信心也就越高,自觉性也就越强,也就越能充分激发出他的潜能。
第三篇:“轻负高质”教学活动经验
实施“轻负高质”教学活动经验小结
我读了《孙维刚谈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清华》这本书后,深深的陷入了思考当中……
孙维刚的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真正地是在培养学生的智力素质,他认为:“教学的目的和实施,应当是,通过知识的教学,不断发展学生的智力素质,造就他们强大的头脑,把不聪明的孩子变聪明起来,让聪明的更加聪明。知识是需要的,但我们更需要的是驾驭知识的睿智,是面对陌生的科技难题,敢于直面善于攻克的创新能力。”
怎样才能造就学生一个强大的头脑,并且深刻地掌握知识和总结发现各种科学的思考规律呢?能力和智力素质,是必须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才能得到并发展的。这里有三层意思
1、智力素质是最高层次的,它是指人的思维方式和水平或者就是通常所说的聪明吧,具备了它,在任何困难或课题面前,将能恣意驰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它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无往不胜。
2、能力的提高,智力素质的发展,不是凭空得到的,在教师,是通过知识的教育来影响学生;在学生,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得到的。
3、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素质,但这个教学,不是自然主义随便怎样做都可以达到目的的,而是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要周密思考,精心
安排自觉地为实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素质”这个目的服务。
造就学生一个强大的头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开展教学工作。
一、站在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
1、每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的传输,是在见树木更见森林,见森林才见树木的状况下进行。
2、在教学过程中,对任何细节,都鼓励学生追根溯源,凡事都多问为什么,寻找它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它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
3、在教学过程中,濡染学生使之养成“联想总是油然而生”的思维习惯。
二、教学中着重向哲理观点升华
华罗庚先生和中学生谈学习方法时,曾讲,一本书读第一遍时,应当由薄到厚,这个“厚”,是因为写了眉批,甚至写在小纸条上夹在书里,所以厚了。从实质上看,是纵横联系,丰富了理解;以后又读第二遍、第三遍……在融会贯通的过程中,提炼抽象,领会其关键,其核心、其本质,后来是那么深刻、那么精辟的一个见解,或几条思想,这样一来,书读到后来,不就是越来越薄了吗?
这就是学习过程中的从“由薄到厚”到“由厚到薄”。第二次的“薄” 就是升华到哲理观点。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渗透“运动的观点”“广义
对称的观点”,“矛盾统一的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一般到特殊之间的关系”等等,对提高学生思维水平都有重要的意义。
三、教师要造就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在课堂上,要创造条件,造成学生总是想在教师前面,向教师、课本挑战,让学生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每个公式、每个定理、每道例题老师都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推导完成。由于历经险阻,熟知道路上的坎坎坷坷,才能印象深刻,记忆久远,甚至终身难忘。
老师把舞台让给学生,自己退居幕侧。有想法的学生,到讲台上来,到黑板上来讲,老师则审时度势,从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和眼前的实际出发,不时点语引句,但不是提示。不要提示!因为提示是把练习跳高的学生托过横杆去,学生此刻需要的是,纠正错误动作和发展弹跳力,这样上课,比老师自己潇洒一言堂下来,要难出许多,但学生的收获和长进,却要大的多。
四、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模式
我在教学中尝试着进行实验,授课采用提出自学提纲或学生自己设计学习提纲,再进行自学,研究讨论学习,最后师生共同探究分析,教师归纳画龙点睛总结出一些结论。知识复习课,一般都是让学生看书复习,自己用网络结构形式整理知识,之后再对各类知识理解运用方面编题目进行巩固
提高练习。有些可以采用类比思想学习的新知识,采用让学生类比提出研究问题,例如:学习一次函数是在正比例函数基础上学习的。正比例函数主要研究定义、性质、图像以及求正比例函数解析式问题,一次函数同样也要研究这些问题。等边三角形是在等腰三角形基础上来研究的,同样类似等腰三角形也是研究定义、性质、判定以及性质,判定的运用等知识。另外在分析问题、解题时注重题后反思、归纳典型题的解题技巧方法,注重类比思想和数学建模思想的运用,解一题,就解决一类问题,解决一类问题,就得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步骤及解决这类问题应注意的事项、易出现的错误问题,见树木更见森林。
总之我的教学体会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把更多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现象,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造就学生一个强大的数学头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品尝到研究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今后将继续探索研究下去,为培养更多国家有用之才而努力
第四篇:走内涵发展之路 实践轻负高质教育
走内涵发展之路 实践轻负高质教育
——白水县尧禾中心校侯同强
这段时间,有幸在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参加国培计划(2015)陕西省乡村中小学校长网络研修培训学习。期间聆听了多位专家、校长的精彩报告。我受益匪浅,获益良多,尤其是高鸿源教授报告中《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与管理》为我们阐述了“一个好校长如何管理学校发展的基本标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合我中心校实际,在“不让一个孩子落伍”的办学理念的指引下,我校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以实行精细化管理为重心,以实现内涵发展为内驱力,顺利开展学校的各项工作。现将我中心校内涵发展具体做法汇报如下:
一、以五个一活动为载体,推进素质教育大课堂。
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教育回归生活本真,让学生找回七彩童年,这是我们共同的教育梦想。如何在有限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国家的课程计划,在课后让学生们有更多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这是我们教育者一直探讨的课题。本着让师生“轻负高质”的宗旨。以五个一活动为载体,推进素质教育大课堂。
(一)五个一活动内容:
1、每月举办一次班级文化展。
2、每周开展一次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阳光体育”活动。
3、每周举行一次“写规范字,做文明人”活动。
4、每周背诵一首经典古诗文。
5、每周上好一节“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课”。
(二)实施要求:
1、各基层校长要大力支持和切实抓好五个一活动建设。根据各校实际制定出具体的学校实施方案。
2、各学校必须给各个班配备大小相同的班级文化展牌。要求展牌内容形式多样、丰富。如:手抄报、硬笔字、毛笔字、绘画、剪纸、优秀的作文、日记等。
3、关于每周开展一次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阳光体育”活动。要求各校制定出具体的活动时间及项目,务必使师生同愉共乐。
4、坚持每周举行一次“写规范字,做文明人”活动不动摇。同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写作业、做练习时严格要求自己。
5、在每周背诵一首经典古诗文,必须检查到位,可以发挥班长、小组长等班干部的带头作用。对于高年级同学还可以采用相互交谈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
6、针对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课,不要仅仅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层面,还可以让学生看看有关的图画、影视等。
(三)实施结果:
1、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师生感受到同愉同乐,乐在其中。
2、对所有的活动必须做好有关的记录和资料。
3、中心校不定期考察此项活动开展情况,并纳入校级评比与基层领导考评的重要项目之一。
4、以书面形式总结好五个一活动实施过程的得与失。并于学期
末将总结材料上交中心校。
二、强化校本教研工作,构建有活力的高效课堂。
1、继续推进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深化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重点突破的四个关键问题:通过删除课堂教学的无效环节和落实“三讲三不讲”策略,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杜绝教学进程中的假问题,用真问题组织教学,切实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由单纯听讲的课堂向思维的课堂转变;善导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确保反馈矫正在课堂内完成,实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要结合“自主互助合作型”课堂开展深入研究。通过各种类型的公开课、研究课、汇报课、成果展示课,深入研究和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建立比较固定、相对完善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流程,形成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继续深化各项教学常规的落实。
2、开展“说课标、说教材”活动,深研教材,推进学科知识树的建构,把学科知识树构建纳入教学常规检查内容。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宏观把握教材,微观把握知识点,着力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构建课时知识树、单元知识树、学期知识树、学年知识树、学段知识树,实行学习前知识树的设计和学习后知识树的二度设计。引导学生构建学科知识树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学科知识框架。定期开展单元知识树说课活动。
3、规范作业设置,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学校要建立作业周前监控制度,对各科作业要从数量和质量、难易程度等实行总量控制;建立作业难度调控机制,对作业难度进行“会诊”,切实解决作
业过难问题;制定优秀作业评价标准,建立特色作业创新机制,体现作业的自主设计与自主创新,实现作业布置的规范化和科学性。学期内,要开展好优秀作业设计展评活动。
4、以“月考”、“单元测试”等形式,加大单元过关的落实力度和质量评价。加强单元过关测试题的集体研讨,强化批阅环节的过程控制,重视批改后的集体分析,针对单元过关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和矫正措施,并将单元过关的落实情况和质量评价纳入教学常规检查项目。建立试卷分析制度,每次考试之后进行详细分析,形成书面指导意见。
5、扎实落实教学过程的管理,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从书写美观工整、作业自查自改、读书积累、善于质疑问难、自主互助学习、探究实践等方面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养成教育新途径,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小学低年级着重抓好生活习惯养成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中高年级着重抓学习习惯养成,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学习能力。本学期,要将学生学习习惯养成能力纳入全校任课教师的岗位目标考核,开学一周内,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经班子例会讨论通过后施行。继续组织好小学生语文英语书写展评、演讲活动和读书征文比赛,争取在各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6、积极推进小课题研究,提升教学研究的内涵和质量。对课堂教学研究改进行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建立问题库,人人有小课题,人人研究小课题,解决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推动全镇教育教学工作更好更快发展。通过跟踪调研、名师带动、成果推介
等方式,深入推进我校小课题研究。学期末,组织评选优秀小课题研究成果和小课题研究先进个人,对评选出的优秀小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推介。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1.构建学校精神文化。学校根据发展愿景,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征求师生意见,通过反复讨论,构建了以办学理念、教育理念、校魂、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精神文化。以“学会参与,主动发展”为学校主流文化,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充满关爱的和谐校园,文化浓郁的书香校园,关注生命的生态校园。
2.丰富校园文化载体。以校园文化解说、班级文化解说、校园文化节、主题班队会、诗意节日等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创新德育思路,提高学生素质,努力实现“不让一个孩子落伍”的办学理念。开展文化解说活动,注重小解说员的培训、引导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解说,让文化“上墙”,还要让文化“下墙”,既培养了学生的素质,又加深了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发挥着春风化雨的育人功能。
3.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予以高度重视。各班通过各自的班规、班训、班级目标、班级展示台等突出班级特色。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和布置墙面,确定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教师只起指导和帮助的作用。学校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组织班主任学习先进的班级管理经验,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和班级文化建设水平,对班级文化建设进行指导,督查。
4.加强课间文化建设。课间文化是我校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方面。学校除了为学生安装体育器材,还通过各种载体,丰富学生的课间活动。结合农村孩子的特点,在各班门前绘制学生喜爱的游戏图案;班级内根据个人的爱好,建立各类活动小组;学校大课间活动健康、活泼、有序、文明。
总之,成绩与问题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成绩已成为历史,挑战将充满生机,我们尧禾中心校将扬起教育改革的风帆,用勤劳和智慧、激情与拼搏,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尧禾教育发展谱写更加灿烂的诗篇。
第五篇:对“轻负高质”语文教学的探讨
对“轻负高质”语文教学的探讨
学生负担重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外显的负担,如作业数量多、学习时间长等;另一种是内隐的负担,那就是对学习没有兴趣。如果将“减负担”“高质量”片面地理解为减少作业量,这本身就是错误和盲目的。
“轻负”,即给学生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我们要减的是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使其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的过重的负担。
“高质”,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也是“轻负”的生命力所在。“轻负担,高质量”的首要条件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以及年轻人朝气活力的抒发。
因此,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的“轻负担,高质量”应做到以下三点: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想学习;人文性、科学性的作业设计;教师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想学习
(一)学生的学习欲望与他的生命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满足不断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
学生喜欢的是他自己的成长,需要发挥他们自身的兴趣。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定势必须改变,学生并不是课堂教学中无关紧要的旁观者,而应充分发挥他们学习主体性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几个问题,提纲挈领,然后老师站在教学过程一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要适时点拨学生的讨论方向,把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即可。教师设计好的导读问题,只要能对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即可,允许学生在不脱离文本的前提下适当拓展。
如在上《素芭》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
1.作者不惜笔墨,将素芭这一哑女形象放置到哪些特定情境中来展示的?
2.哑女素芭虽不能说话,但是我们从小说中仍然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形象和一颗晶莹剔透的心。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的呢?
教师点拨:人物描写的方法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
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3.该如何理解“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并思考这句话与主题有什么联系?
这三个问题,把课文的主要问题一次性地呈现出来,在不知不觉中引导着学生对课文作全面的探讨。投影显示这几个问题后,就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上台发言,做一回老师。相对逐个提问的方式,它不仅节时,而且在整体思维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前后联系,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在对有把握的题目进行解答的同时,又可以对有难度的题目和同组同学进行讨论,然后,把答案贡献出来,和全班同学交流,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一改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定势,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但是应注意:教师的设计应注重整体性和层次性原则,要符合从易到难,从低到高的认知规律,又要加以定向定量的控制。
(二)语文是一门最具开放性、最容易与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现实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
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学习语文的资源,我们应该带领学生走出单调狭隘的教学课堂,为教学活动提供生动有效的资源。教师应当树立开放的语文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学生课外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广泛接触的机会,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王建军在《“花未眠”――谈高中作文有效教学的探索》中写道:“金秋时节的某一天,在办公室备课的我闻到桂花的幽香,贪婪地嗅着这令人心旌神摇的幽香;我计上心头,决心推翻刚刚备好的作文教案,将学生带到桂花树下,来一个现场情境写作。于是乎,我心定气闲地踱入教室,慢条斯理地告诉学生我的这一想法。哗,全体鼓掌。接下来,我带着学生来到了学校图书馆侧面的桂花林,让学生自由观察、欣赏、遐想,并将当时的感受择要记录下来,在课外时间完成习作。本来只是偶尔为之,没抱太大的希望,但学生交上来的习作却让我很是惊讶,字里行间不乏珠玑之语,美文佳作比比皆是。对此结果,我甚为满意……”
契诃夫指出:“当我们给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和同学、教师交流自己的知识时,这会使他们欢欣鼓舞,使课上得生动活泼。”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以科学的方法来调控教师、学生、教材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调动各种教学资源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轻负高质”。
二、人文性、科学性的作业设计
(一)注重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老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之后,学生便会被兴趣所吸引,走进广阔的知识天地。因此,作业的创新设置首先得强调一个“趣”字。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的、枯燥乏味的缺点。作业题型要做到“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奇”一点,通过多种渠道,把丰富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寓于趣味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优化作业设计,杜绝“吃不了”和“吃不饱”现象
学生负担重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作业量大,教师布置作业时往往从班级总体水平考虑,而忽视了一些成绩一般甚至更下的同学,他们内心也想学好,但是作业太多反而影响了他们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时间,作业成了他们的沉重负担,从而使这些学生陷入“吃不了”、“泥田翻石臼”的怪圈。而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又出现了“吃不饱”、“不够吃”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我们备课组对作业布置按照“三多三少”原则进行,即:多一些自编作业,少一些一刀切作业;多一些层次多样性作业,少一些重复性作业;多一些综合开放性作业,少一些单一封闭型作业。
根据以上三条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以下三种形式的作业:
快餐型作业:把作业设计成甲乙丙三种类型,甲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包括字词和课内练习;乙题型较高一层次,包括课外拓展练习;而丙题型注重能力的提升,包括语言表达和学生自我整理。学生根据能力去选择做哪一类的题目,量力而行,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解答问题的满足感,又能相对增加积极性。
学生自编测验型作业:引导学生编入自己平时最容易出错的题目,重在帮助学生学会内容整理。让他们在编题过程中学会对知识进行整理。特别是针对高考字词,成语的要求,有选择性的进行整理,由老师批改后挑选优秀的作业,当做全班的练习。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落实水平,熟悉了教材,又对那些作业被选中的同学是一个很大的激励,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自创型作业:包括自创诗词,写对联,对对子。熟悉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综合起来看这种作业最受学生欢迎,对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效果最好。
三、教师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课堂是实施“轻负担、高质量”的主渠道。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关键在教师,难点在课堂。
(一)教师素质的高低关系到课堂的效率,课堂效率的高低决定了质量的高低、负担的轻重
上课人人都会,而要上一堂好课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应做到以下三点:1.在让学生参与的同时,也给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机会;2.清――条理清,板书清,例题分析清;3.活――教学方法活,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手段活,能根据教材内容特点恰到好处地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二)注重教学方法,应用“整体教学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在文本阅读教学中,篇、段、句群相对而言,都是一个整体概念。“篇的阅读问题解决好了,段的阅读问题才能得到解决;段的阅读问题解决好了,句群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郑尚泽)因此,教师要谙熟并运用整体教学法。整个教学过程应包含三个步骤:
1.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题。从总体开始,教会学生区分主题段落、识别主题句、掌握文章的主体思想。培养学生整体把握作者观点和通览全篇的能力。
2.侧重于识别关键词、分析句子结构、跨句和跨段联系研究。通过分析段落之间的联系、句子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能力。
3.根据文章体裁、写作特点帮助学生对所学文章进行评价和欣赏。
譬如,教一篇课文,不应急着进入分析阶段,而应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确定整体观念,注意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看看写了什么?围绕什么?怎样去写?以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为例,文章的结构却是:为什么要坚持拿来主义?什么是拿来主义?如何拿来?坚持拿来主义的意义。作者为了强调“拿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为了警示世人,特意把只是“送去”而不“拿来”的严重现实和可怕后果写在了文章的开篇。而笔者设计的问题是:作者的思路是什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坚持拿来主义?如何“拿来”?坚持拿来主义的意义是什么?这样文章思路就有了显性与隐性之分。隐性思路常常是作者真正的意图所在,或者是体现着作者的最高追求与理想境界,因此阅读教学中,重点要理清的是文章的隐性思路,找准文章的主旨。让学生提高总体把握的能力,改变学生对语文课堂一味纠缠于字词句的错误认识。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对语文教学中“轻负担、高质量”的探讨也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越来越趋向深入。语文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摸索、探讨、总结、归纳出一些“轻负高质”的教学方法,毕竟任何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最优发展。
(庞加栋 浙江省天台中学 31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