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金薮阳光希望小学 郭宇倩
教师既是孩子们的长辈,又是孩子们的朋友;既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又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引导者。我们的职责已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教书是门学问,育人则是学问中的学问,我们面对日新月异变化的世界,教师已不能单纯地停留在教授知识的层面上,还要让孩子们感知这个变化的世界,顺应时代的变化潮流,使他们能够获得健康发展。
面对现实,我不得不说,当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确实已成为了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当许多人把孩子的教育出现的问题归结到教师时,我觉得全社会更应该理性看待这个问题,毕竟孩子的教育不是学校一个组织在完成。我所在的学校位于偏远农村,这里大多数的孩子属于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则大多外出打工,留下孩子和别的亲人一起生活,而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亲人,多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多数文化水平不高,教育理念落后,无法也不敢过多管教孙辈,使孩子出现了问题不能及时矫正,再发展到后来为时已晚。祖父母的溺爱、放纵,没有父母的管教,导致这些孩子多数学习行为习惯差,成绩较差,作业不认真完成,无心向学,经常违反纪律且屡教不改。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农村班级工作中主要面临的挑战。
针对自己的工作体验,以及结合我校家访工作中的体会,我对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做了许多思考,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实留守儿童的学校生活,丰富孩子的情感。
父母永远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因为父母的远离,使留守儿童缺少了和父母的沟通,缺少父母的关爱,内心十分孤独,这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心理感受。在我们班上就有这样一个学生,聪明伶俐,成绩也不错。有一段时间却无心学习,作业不认真完成,有时为了完成任务,开始抄袭同学作业,期中考试下来成绩下降明显。通过与孩子沟通和家长联系,发现这个孩子原来一方面由于抱怨自己的父母长时间在外打工,疏于对自己的照顾,产生了逆反心理,觉得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无所谓。面对孩子退步明显的情况,我不得不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帮其解忧,并与其母亲进行了交流。一段时间后,孩子慢慢回复了以前的自信。对于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这种情感空白,作为与孩子接触最多的人,我们应更多地关注他们,对这种情感的空白加以填补。这就需要我们花时间深入到学生当中去,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排除孩子内心的孤独感,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学校还应该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发挥集体的力量,让每一个同学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消除他们的孤独感。
二、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对于行为散漫,无心向学,经常违反纪律的学生,我会先分析学生犯错的具体原因,帮助他们意识到错在哪里,怎样做才是对的。引导他们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珍惜现在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增强他们是非判断力和责任感,使他们对父母的理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比如我班上有个叫彭杰的孩子,他很聪明,可就是喜欢玩,一玩起来就忘记了写作业,经常一早上到了学校就是作业本上空空的没写作业。我找到他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并请他换位思考大人辛苦工作的情景,自己在玩时父母还在辛苦打工,打工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父母要这么辛苦?然后要他静静地一个人站在一边,自己去反思。这孩子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认错态度很好,接下来一段时间他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有些孩子平时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还要承担家务,照顾弟弟妹妹。在长期的生活磨砺中,他们的意志变得坚强起来,学习也很用功,我对他们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加以表扬,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号召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这些学生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后就增强了对学习的信心。
三、和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保持联系,搭建家校沟通桥梁。虽然孩子与父母远隔两地,如果老师和他们的父母保持联系,就能让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建立沟通的桥梁,希望他们让孩子知道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呵护和殷殷期盼。同时也要让家长明白教师和监护人是代替不了父母的,我们要让孩子感到父母无时不在自己的身边,满足他们安全感。除此之外,我还教学生常用电话,大点的孩子也可用QQ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指导他们学会把生活和学习中的烦恼和快乐告诉父母,增进孩子与父母的亲子感情。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来说是任重而道远,我们面对的是一群亟待成长的孩子,他们是一个敏感而脆弱的群体。面对他们我们既要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填补心灵上的空白,又要呵护好他们柔弱的心灵,保护好这一棵棵正在成长的嫩苗。我目前所能做的实在太少,需要学习的实在太多,这就需要我在平时的工作中更加细心、耐心,加强自己的沟通能力,尽自己所能育好这些嫩苗。总的来说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更需要我们整个社会行动起来,家长不能只寄希望于学校,把教育的责任推给老师,毕竟父母才是孩子最重要的第一任老师,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理解农村教师的这项工作,希望城乡的教育越来越平衡,能有更多的人来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让留守儿童不再空虚,让他们感受社会带来的温暖,让他们知道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可以过得幸福快乐!
第二篇: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守望留守儿童,共托明天朝阳
——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宿豫区顺河镇陆槽坊居委会党支部副书记
董婷
[题记]2009年7月7日,我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随着工作的深入,我针对村里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调查了100多位留守儿童,发放收回调查问卷100余份,访谈数十位政府人员和学校老师,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此次调研活动重点了解农村广大留守儿童思想、生活、学习方面的情况以及存在的社会问题,呼吁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共同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留守儿童产生背景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形成了大量的农村留守未成年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由此开始了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转移。这一转移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二是大量农民向城市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来看,现代化进程往往都有着大量的人口转移。二战后,日本、韩国等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都伴随着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种转移一方面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扩大了消费的需要。在中国,1985年中央1号文件打开了农民进城务工的大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根据实践团调查结果显示:有57.2%的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有26.7%留守儿童和其他亲戚生活一起;有14.2%留守儿童寄养在别人家里;个人自己独立住的1.9%。生活上“单亲家庭”合计为36.7%,隔代抚养为52.2%,家庭缺失的情况较为严重。
一、调查对象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我国广大农村、城镇地区存在的一种特殊儿童群体的称谓,主要是对由于儿童双亲或单亲外出打工而造成的部分儿童处于一种亲子离异的现象的一种描绘。本次调查选取的样本为宿迁市宿豫区顺河镇陆槽坊居委会留守儿童,年龄主要分布在4至14 岁之间,同时走访了部分政府官员和小学老师(校长),做了三个留守家庭的个案调查分析。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的代名词,“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也不是一种“帮教”性质上的“扶差”教育,它的基点是预防性的,在正确认识“留守”的前提下,充分挖掘“留守”本身的正面意义是必要的。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了不少存在于“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这些问题若得不到社会的重视,势必影响到“留守”儿童群体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大多数承担监护孙子(女)的祖辈文化水平低,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思想教育,人格培养等,家庭教育十分薄弱。不少家庭的老人迷信、打牌、饮酒等,对孩了产生不良影响。
“真空时段”影响学生成长:双休日或节假日是留守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一方面在学习上缺少必要的指导而感到无助,另一方面,与祖辈间因认知代沟、心理代沟而缺少沟通,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侵蚀,形成“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真空时段”。
亲情缺失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培育: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留守学生孤独、自我封闭、情绪异常,甚至产生仇视心理。“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打工会导致父母的非自然缺损,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损害。当父母不在身边,临时监护人并没有能够弥补感情空缺时,孩子更多的将情感寄托到朋友身上,这些“留守”儿童与朋友一般是同龄人,在生活经验、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等方面都没有成熟,双方在一起更多的是相互倾诉或者简单的劝解,很难进行有效的指导。
不良品行危害孩子的正常发展:少数留守孩子厌学、逃学,乱花钱,爱上网,甚至有偷窃行为等,成了“问题孩子”。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中,由于学校单方施教,往往收效甚微。
此外,在调查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被“隔代监护”的孩子身上存在更大的人身安全隐患。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还要料理农活,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这些孩子很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男性儿童多会成为人贩子注意的目标,而女性儿童多易受到人身的伤害。
三、解决方案
(一)从长远来看彻底改革现有户籍制度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办法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综合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在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里存在,它的求解过程也就是中国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过程,短期内要关注的是有哪些方式可以缓解这个问题,以将这个问题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从长远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还要靠国家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统筹考虑,要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给予农民工平等的市民待遇,让他们的子女能与城市的孩子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取消对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限制和高额的借读费,让农民工子女也能同城市的孩子一样入学;城市要把外来农民工的子女入学问题纳入规划中,在学校的建设、布局、规模等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大批进城的趋向。
(二)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1、学校方面
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监督孩子的思想变化。可采取教师与家长签订增强了解留守儿童信息的家访协议、开通家长热线、让这部分学生住校,教师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等形式,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具体措施如:
(1)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很多学校甚至没有寄宿条件,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条件,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健康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2)在农村学校教育中增设心理课程。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学校应开设心理课程,配备心理教师,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使儿童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2、家长方面
父母要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尽可能和孩子密切联系和沟通,有条件的可把孩子接到打工地上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从孩子成长需要的角度出发,寻找有文化素养的人做孩子的监护人。不仅如此,还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忌过度的物质满足。物质和经济补偿弥补不了子女见不到父母对其造成的心理“创伤”。相反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如沉迷于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临时没有钱而引发偷盗、强劫等犯罪行为。所以,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感情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
(2)代养人要树立角色意识。代养人既然接受了委托,就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美的家庭结构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娇宠贯养,做到严与爱的结合,运用自己的情感和理智促其健康成长。
3、社会方面
社会各界要关心留守儿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媒体应加强宣传,增强社会的关注程度,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教育部门应制订有关留守儿童的监测体系,明确监测办法,在全局上整体地、动态地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工会、村委会、派出所等组织的作用,建立社会监护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具体如下:
(1)建立“留守儿童”服务中心。调研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与发展现状,收集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对象;以自然村为中心,帮助组建“留守儿童”互助小组,并建立起社会大家庭与农村“留守儿童”小组互动模式。服务中心可以把需要帮助的名单提交给有意愿帮助“留守儿童”的社会机构和爱心人士,为自己所志愿服务的“留守儿童”进行学习用品、心理咨询以及学业辅导等援助。
(2)繁荣农村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农村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电视等现代传播媒介大量进入农村家庭。在电视文化的冲击下,农村传统的文化娱乐形式,如舞狮灯、龙灯、以村为单位的轮回放映电影等形式都慢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以电视文化为中心的家庭文化娱乐方式,或者是以封建迷信、打牌赌博等消遣方式,打发精神上的空虚,农村社区传统的文化生活已逐渐荒废。在农村学校里,几乎没有文艺演出活动,任由孩子们自己支配节假日的时间,这无疑为孩子向社会其他渠道寻求文化和精神上的需求留下很大的无法控制的时间和空间。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他们极易迷失方向。这种现象特别不利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向社会主流方向发展。
建设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少儿文化艺术,要以支持和构建公益性文化组织为平台展开。帮助农村基层组建文化(艺)组织,如文艺演出队、老年协会、传统乐器演奏队等文化合作组织。以传统文化、乡土文化为主,将中华传统美德和文化内涵融入到文化节目(如文艺演出、剪纸、绘画、书法、武术等),影响和促进农村少年儿童(特别是大量的“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总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期望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承担起各自的责任,“为那些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贫富选殊的现状。”保证农村留守儿童享受合法的义务教育权利,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更为有效的途径。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之我见(模版)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之我见
高安市黄沙岗镇铁团教学点 谌南娇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缺乏关爱和教育,容易出现很多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对正处在成长关键期的他们带来了不利影响。班主任,面对留守儿童教育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尽力地拿出对留守儿童教育切实可行的方法。正文:
留守儿童的家长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和教育。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引导和管理,使他们在学习、生活、身心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1.学习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没有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久而久之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2.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多数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就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拖”。3.心理问题
这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加之,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可。
造成这些问题的客观原因,具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监护不力。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同时也缺乏威信。比如我班有个孩子,天天不能完成家庭作业,多次跟他的奶奶联系,奶奶每次的回复都是:“孩子不听我的,他父母又不在家,还请老师费心严加管教。”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也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受阻。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到位,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现象。
二是缺乏抚慰。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违法犯罪的倾向.三是疏于照顾。农村老人思想观念陈旧,监护责任落实不了,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
为了关爱留守孩子,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构建和谐社会,班主任应尽力地担负起留守儿童教育这一任务。那么,班主任应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呢?
我是在农村小学从事一线教育工作的,居于留守儿童的现状,总结几年的班主任工作,认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就老师方面能做的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班级留守儿童档案
班主任要制定具体详细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配合学校大力营造关爱留守儿童教育的氛围,积极参与,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排上日程、摆上桌面,认真贯彻落实,真正使班级成为留守儿童学知识、学做人的临时家园,发挥主角作用。建班级留守儿童档案,具体内容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出生时间;性格、特长、爱好;身体状况,有无病史;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父母姓名、外出工作地址、联系电话;第二监护人姓名、与儿童关系及住址联系电话。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时常更新档案,保证留守儿童关爱不留死角,这样随时了解儿童的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二、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心里话无处倾诉,委屈无处诉说,与生俱来的骨肉亲情无处表达。孩子来到学校,班主任既要做老师,又要做家长。班主任应放下架子,走进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例如我每天早晨到校巡视教室,先看看学生有没有到齐,看看同学们衣服穿得是否合适,是否都吃过了早餐,各种学习用具都是否带齐了,集体活动前要安排好同学们应必备的用品等等。总之,学生的饥寒冷暖、喜怒哀乐,有事没事,事事关心。使他们从心理上感受到他们和别的学生一样并不孤单。当他们违反了纪律,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让他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严格要求是为你着想。这样,在“严师”面前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被歧视情绪,而理解了老师的苦心。这些事确实很平常,这是作为班主任最基本的工作,这也正是一个班主任爱心的具体体现。
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这也正是作为班主任的职责所在。给学生每人一本记录本,要求他们把当天教师布臵的各种作业、任务记在本子上。回家后一一对照完成,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对孩子积极的一面给予鼓励,消极困惑的给予疏导,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心态。但是一定要保护好他们的隐私,不能对学生造成伤害。
三、充当中介,让留守儿童感知被“爱”
建立班级微信群,与家长充分交流,要求家长采取多种方式与儿童交流、沟通,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让儿童体会到父爱母爱,形成合力效应。充分关注到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和需求,把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以及各阶段变化情况记录下来,并主动与学生监护人联系,成为他和父母感情的传递者,这是改正孩子各种毛病的好方法。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与他的父母通微信、通电话,介绍孩子的情况,传达他们对孩子的爱。每当学生出现什么错误时,班主任既是他的教师,更是父母的代言人,他感觉到有人在爱他,并且这种爱就在身边,学习成绩就慢慢地的提高了。
四、感化留守儿童,学会关爱他人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祖孙同堂”。过分的溺爱,使得孩子认为我就是家庭的“老大”。只求得到他人的关爱,却很少关爱他人。那如何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呢?本班有一个孩子也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由家中年近七十的奶奶照顾,听奶奶说,这个孩子在家里什么都不愿做,连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全是由奶奶包办的。我知道,他的惰性也有一些是源自奶奶的溺爱,让他只懂得收获,不知道付出,不懂得去关心他人。在这以后,我经常教育他父母不在家,就更应该帮助父母去照顾老人,这是他的责任,更是他的义务。有哪些事是自己力所能及的,都试着自己去做,奶奶做不动的事,也主动去给奶奶帮忙,就会获得很多人的很多表扬和赞美。孩子开始试着做,获得我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后,也逐渐地变勤快了,并且周围邻居有什么事情自己能做,也都去认真地做,从爱自己家的长辈开始,学会了关心周围的人。
平凡的工作,平静的心。我认为作为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虽然教育好留守儿童不单单是学校老师的责任,但只有通过我们共同探讨教育的客观规律和有效方法,才能把此项工作抓好、抓实,确保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要本着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的态度,把更多的关爱和呵护给这些心灵最脆弱的孩子们。参考文献:
[1]田慧生,吴霓:农民工子女问题研究[J],科学教育出版社,2010 [2]朱卫红: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体会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体会
叶欣
“留守儿童”主要是特指农村的,现在社会中“留守儿童”的情况还是存在且比较严重的。这是社会发展造成的必要的题目,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城市进军,在城市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是孩子们却无法带走,只能够留在家中,“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很重要的社会题目了,需要我们往解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必然,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非凡群体,暨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守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中小学生。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我校积极响应各级领导的号召,从实际出发,在卞家泉社区及南仓峪村范围内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热和工程”,现将以来的工作体会如下:
一、摸清情况,确立工作目标
我校目前有185名学生,像这样的“留守儿童”就有12人,他们享受不到父母的热和叮咛,只能在隔辈或亲戚有心却无力的关爱中徘徊,而贫困山区的留守职员,恰恰大多也是老、弱、病、残、文盲、半文盲。这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多么不利啊。
二、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学生是祖国的希看,“留守儿童”的题目引起了社会与相关领导的关注和极度重视。面对现状,我校通过对留守儿童题目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了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关爱工程”,把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同等、和谐的成长环境,不断进步广大未成年人的结合素质立为“关爱留守儿童”热和工程的工作宗旨,充分发挥了学校在“关爱工程”中第一阵地的作用。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定期安排免费体检。
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我校将定期为他们安排免费体检,对他们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及时了解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和健康情况。做到有病早发现,及时治疗。彻底排除他们因病失学、因病至贫的隐患。
2、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
为了切实加强这一工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学校将对师生的结对情况过程跟踪和结果的评选考核,学校积极研究科学考核评估的办法,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治理,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
3、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建立关爱经验交流制度;不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进行经验交流;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措施;不断进步留守儿童教育治理水平。
4、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进步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5、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每班推荐1—2名典型学生与我校在职教师结对,每位教师结对1—2名学生,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把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永日记,让留守儿童在教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乏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6、大力宣传,发动社会气力。
关爱留守儿童仅仅依靠微薄的学校是不够的,所以在这次活动中,还发动了村干部、办事处、开发区相关政府职员、村委会成员以及退休老师一起加进到“关爱行动”中来,此举得到了相关人士的热烈支持,纷纷担当了“代理家长”的角色,与孩子们一道,迈向新的明天。
7、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8、积极开展文体活动。
为了“留守儿童”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我校在周一至周五的午间和下午课后,由结对老师轮流值日在学生活动室和操场组织、安排丰富的题目活动。诸如:课外阅读、学习指导、体育活动等。
四、成绩和困难
经过来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我校的“留守儿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行为习惯好了,成绩进步了,待人接物礼貌了,自立、自主、自强了。老师们都在无私奉献着,这种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我们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工作,也许现在还仅仅是起了个头。但是在那么多人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有决心对这项工作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全力做好这项工程。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但是,留守儿童作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题目,落实到学校也存在着不少题目,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开支,学校这个大家庭也负担不起,经费不足,大大制约了“关爱工程”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学校那么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缺乏心理教育的老师和相关职员也是制约“关爱工程”的题目之一,对相关职员进行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或由专业职员进行指导迫在眉睫。
留守学生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题目,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之我见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之我见
山东省临朐县九山镇宋王庄学区小学
262608
董京刚 于德义 宋王庄学区小学位于临朐县最南端,地处潍坊、淄博、临沂三市交界,服务周边13行政村,最远学生距离学校15公里,是山东省第一家寄宿制小学。由于当地经济条件相对薄弱,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打工赚钱,将自己的孩子委托给年迈的双亲或其他亲友照看,于是便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这些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性格孤僻,意志消沉,懒散任性,我行我素,生活上挥霍浪费,满不在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作业经常完不成,学习成绩差,有时故意给教师添烦恼,惹教师发火;害怕上学,厌恶学习,时常受不良影响,小偷小摸等恶习时有发生。留守儿童的种种不正常表现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大难题。那么,如何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问题,促进学校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我们把“关注留守学生”作为校本研究的主课题。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校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信息互通的工作程序。根据档案记录情况,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
二、充分利用“快乐大课间”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以年级为单位成立留守儿童自强不息活动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班主任和一名教师具体负责。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如:给他们讲红军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等故事;讲身残志坚为人类做出贡献的霍金、张海迪的故事;讲述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全国十佳少年队员的故事。让
他们受到孝敬父母,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爱拼才会赢等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三、保护他们表现淡漠而实际上极强、极敏感的自尊心。留守儿童大多有自卑感,所以对老师有戒心,有一种对立情绪。而有的教师在处理留守儿童工作时不注意讲究方式方法,使他们最终关闭希望了之门,使本来就紧张的关系更加紧张。比如课堂上,留守儿童发出试探性的声响,这时,教师需用一个眼神,一个极细微的手势让其知道老师已注意他即可,切不可无休止的指责,老师的眼神、动作,学生可有多种理解:“老师准备原谅我”,或“老师不打算出我的丑,为的是不伤我的面子。”这样一次成功的交流,会增加师生感情,增强学生上进心。
四、教师要身体力行,做留守儿童的严父慈母,以实际行动感化他们。每天下午放学,所有留守儿童由两名值班教师负责做到四统一,即:统一组织活动,统一做家庭作业,统一就餐,统一作息时间。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享受到如同亲生父母给予的浓浓亲情。
五、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使他们在集体中有表现自己特长的机会,增强留守儿童的“参与意识”。留守儿童受冷遇多,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往往怨恨、仇视周围一切,学校要求教师明确“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留守儿童也有长处,老师应该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树立其自信心,如宋学伦同学喜欢漫画,由于丑化老师同学,被认为是“歪才”,老师给他创造一个机会,让他为板报设计刊头,结果他画得相当好,同学们认为是“杰作”。他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产生了振作的愿望,通过努力改正了坏习气,成了同学老师喜欢的学生。
六、结合适当时机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如宿舍纪律不好让他们想办法解决,否则故意冷漠他。让他们明白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教会他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练就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以锻炼他们的自立自强能力。
七、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义务劳动,让其亲身体验到体力劳动的艰
辛,从而锻炼他们的坚强意志。每学期一次组织他们到学校附近的砖厂参加义务劳动,砖厂紧张繁重的劳动场面,让他们体会到父母在外打工的不容易和劳动的艰辛。我校于学富老师带领十几名留守儿童采访了在学校后面砖厂打工的工人,看到砖厂紧张忙碌的场景、听到两位中年妇女语重心长的话语,十几名学生无不流下激动的泪水。“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果实,好好学习,取得最佳成绩”的种子深深的播进了他们的心田。
八、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主动沟通、经常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比如,在留守儿童中开展“我给爸爸妈妈写封信”活动。动员他们每月或每季给在外的父母写一封信,汇报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互通信息、增进沟通、传递亲情。老师每半月与家长联系一次,互通情况,反馈信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留守儿童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观。爱学习,懂礼貌,守纪律蔚然成风,他们当中有的在全县语文素养展示和写字比赛中获奖,有的成了学校文体骨干,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联系地址:山东省临朐县九山镇宋王庄学区小学 电
话: 0536-3682080
*** EmaiI:
djgwz200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