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的研究
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战略枢纽城市的研究
牵头部门:市政府办公厅
配合部门: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商贸局、市外经贸局、市外侨办、市投资促进局(金融办)、市海洋与渔业局、市侨联、市贸促会、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福州保税港区、福州海关,相关县(市)区委、政府、正文: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党中央站在历史高度、着眼世界大局提出的重要战略构想,对于深化区域合作、促进亚太繁荣、推动全球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福州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对外开放、先行先试的前沿平台,以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为主要切入点和落脚点,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对促进福州新区开放开发,进一步加快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积极打造战略枢纽城市具有重大意义
1.有利于更好地探索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福州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城市,长期致力于发展开放型经济,坚持探索对外开 放的新模式,不断加快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当前,福州对外开放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以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打造战略枢纽城市为契机,树立更新开放理念,构建福州市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福州开放型经济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2.有利于更好地做好、做大海洋经济。福州拥有占全市国土面积46.91%的海域面积、占福建全省1/4的海岸线和占全省1/3的海岛,海洋自然资源、港口岸线资源、产业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福州市大力推进“海上福州”建设,加快发展海洋渔业、海洋新兴产业、海洋现代服务业等,着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市。2013年,福州市海洋生产总值1585.05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3.9%。我市与海丝沿线国家在海洋产业上的合作拥有良好基础和潜力,加快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建设,将有利于海洋经济健康、有序、蓬勃发展。
3.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福州在台湾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纽带作用。福州作为祖国大陆距离台湾岛最近的省会城市,区位条件独特,联系十分密切,是对台先行先试的前沿平台、重要窗口,在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自与东盟国家签订自贸协定以来,福州作为台湾与东盟的经贸跳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东盟与台湾的许多进出口贸易都在福州转口。另由于福州在东南亚的侨资优势,福州在台湾与东盟的人文交流方面也起了一定的桥梁作用。
4.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弘扬“3820”工程战略精髓。制定形 成于20年前的“3820”工程,科学谋划了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的战略布局,经过20年来的实施实践,这一战略布局引领奠定了福州的城市格局和产业布局。当前,形势条件正在发生变化,客观上要求福州必须选准突破口,找准主攻方向,才能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将是全力推进福州新区开放开发,在更好起点上加快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也是一个重要抓手,将有利于福州新区开放开发实现重大跨越。
二、打造战略枢纽城市所具有的优势及面临的问题 福州市作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和现代对外开放的重要的海西省会中心城市,具有比较明显的基础和优势:
1.福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早在晚唐时期,福州对外贸易就初具规模;明代,福州港取代泉州港的官方港口地位,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之一,郑和七下西洋皆以长乐太平港为基地;清代,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目前国家文物局已将福州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拥有开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侨台资源。长期以来,侨居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万榕籍海外乡亲和在台湾的80多万榕籍乡亲为福州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中,聚居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等国的105万榕籍华侨华人,为福州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发挥了积极的桥梁作用。依托“海上丝绸之路”资源,诞生了中国大陆第一批侨资工业区,如国家级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建元洪工业集中区等。
3.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日益加强。截至2013年,东盟在我市投资项目已达339项,合同外资8.95亿美元;福州市企业“走出去”投资东盟项目共58项,投资总额3.66亿美元(经商务部审批数据),其中中方投资额3.20亿美元,呈年均两位数增长。2013年,福州与东盟、中东、非洲等贸易总额超过64.45亿美元,占同期全市外贸总额的20.5%,此项外贸进出口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5个百分点,东盟已成为我市第三大外贸伙伴。
4.率先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海洋产业合作。作为我国远洋渔业发源地之一,福州在印尼、缅甸、毛里塔尼亚、几内亚比绍等国建立了7个远洋渔业捕捞基地。在印尼瑟兰岛、金马安、巴淡岛和缅甸维桑建立4个境外渔业养殖基地,签约项目总投资5亿多美元,面积近9000公顷,为全国率先拓展境外养殖积累经验。2013年,福州拥有远洋渔业企业15家,远洋渔船队395艘,全市远洋渔业产量22.79万吨,产值22.15亿元,全年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印尼金马安渔业综合基地两个项目成功列入“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第一批支持项目。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项目规划已经启动。5.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福州立体化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对外通道加快拓展。实现所有县(市)通达高速公路,2013年末全市境内公路总里程1078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488公里;高速铁路总里程275公里;福州港是我国沿海主要港口、区域综合运输的重要枢纽和对台“三通”的主要口岸之一,生产性泊位131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45个,已开辟了东南亚、马尼拉和越南等多条东盟外贸班轮航线;福州空港国内航线(含港澳台)69条,国际航线8条,航线覆盖点日益增多。今年成立了福州航空公司,于10月30日开业并首航。
我市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除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省内兄弟城市竞争等外部环境问题外,在自身建设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现有平台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一是在基础设施方面的互联互通有待完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对外通道不够通畅,对外人文交流合作载体不多;二是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平台作用发挥不够,各种优惠政策利用还不充分,亟待进一步优化整合;三是海洋产业合作平台相对缺乏,在优化港口布局、开辟新航线等面临一系列的技术难题。
2.文化融合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法律法规、投资环境和文化习俗研究不够,缺乏了解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参与意愿,与海外侨胞沟通不够深入,鼓励企业 “走出去”及提升区域文化品牌影响力等方面有待加强。
3.财政资金扶持有待进一步加强。挖掘保护海丝文化遗产点、加强港口、物流园区、集散基地和配送中心建设、打通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海上合作走廊,开辟新的空中运输航线,建设跨境商务平台、跨境产业园区和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等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三、加快打造战略枢纽城市的措施与建议
为加快枢纽城市建设,要找准功能定位,明确发展目标,优化合作布局。我市制定了《福州市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的贯彻实施意见》,提出把福州打造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枢纽城市的总体构想。以东盟国家为重点,深化与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斯里兰卡、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南非、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交流合作。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基础,以经贸合作为主轴,以人文交流为支撑,加快统筹陆域、海域和海外资源,全面融入国家、省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的交通体系 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建设,促进海、陆、空港三位一体建设,形成海陆空齐头并进、贯通南北、辐射中西部地区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为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重要交通枢纽。
1.海上通道。整合沿海港口资源,充分发挥我市港口资源优势,将福州打造成为连接东盟、台湾和内陆的区域性国 际航运枢纽。不断提高港口公用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提升核心港区公用航道等级,完善集疏运体系,重点建设罗源湾深水航道二期和江阴进港航道三期工程。加快推进罗源湾、江阴、松下等港区建设,将罗源湾港区打造成可靠泊超大型船舶并以散货中转运输为特色的大宗散货仓储物流集散基地;将江阴港区打造成可靠泊世界最大船型的集装箱船舶和具备商品汽车整车进口功能等特色的综合性港区;积极推进松下港东南沿海地区粮食储运中转基地建设。加强我市与东盟国家在港口方面的合作,支持境外港航企业与我市合作建设港口物流园区、专业物流基地和配送物流中心,支持内陆省市到我市开发建设“飞地港”。鼓励我市企业到东南亚国家投资港口项目,加强与境外航运公司合作开辟新航线,拓展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通道。
2.空中通道。加强“一带一路”航空运输重要节点建设,加快建设福州长乐机场二期工程,促进福州航空公司发展。吸引更多外航和国内航空公司开辟国际和地区航班,加大榕台空中航线密度,增开福州至东南亚、中亚、西亚、欧洲、非洲等国际航线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的国内航线,争取对东盟主要国家城市航班全覆盖。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引进发展包括东南亚的航空服务业、动漫及其衍生产业、航空物流业、商务会展、科技研发、商业贸易、总部经济及其休闲旅游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实现临空经济区高新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3.陆路通道。加快建设京台、沈海复线、莆炎等高速公路福州段以及长福和东南绕城高速公路,推进合(肥)福(州)、福(州)厦(门)高速客运专线以及福(州)平(潭)等铁路福州段建设,进一步畅通我市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的陆上通道。积极拓展港口腹地,鼓励发展“陆地港”、海铁联运,打造服务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出海通道。
(二)推进自贸区建设,进一步扩大海峡两岸经贸合作 自由贸易区是我市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新载体,我市应以自贸区建设为新抓手,全面拓展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合作,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战略枢纽城市奠定良好基础。
福州自贸园区要在全省自贸区框架下,依托省会中心城市优势,推动福州保税港区(含福州保税区)等4个片区建设,加强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的衔接互动,重点加强两岸在现代服务业、航运物流业、汽车产业、海洋产业和金融方面的交流合作,加快构建两岸物流合作示范区、两岸电子商务试验区和两岸金融交流合作先行区,建设成为福州新区开放开发创新引擎。
1.推动两岸现代服务业合作。加快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合作示范区和电子商务试验区建设。探索在试验区内设立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和资源配置平台,开展能源产品、基本工业原料和大宗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允许和支持台资融资租赁公司在试验区内设立项目子公司并开展境内外租赁服务。支持区 内企业发展对台离岸业务,实施对台离岸业务税制改革试点。争取开展互联网金融服务试点,允许对台电子商务经营主体设立外汇帐户,推动以跨境人民币业务为重点的互联网金融领域创新,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和两岸电子商务信用贷款;允许台资企业在区内开设电子商务网站,持股比例可高于55%;允许区内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试点采取“出口产品入区退税、进口产品二线出区按行邮税征税”的管理办法。
2.推动两岸航运物流业合作。探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两岸航运发展合作制度和运作模式。开展启运港退税试点。简化国际船舶运输经营许可流程,形成高效率的船籍登记制度。推动中转集拼业务发展,允许中资公司拥有或控股拥有的非五星旗船舶,先行先试外贸进出口集装箱在国内沿海港口和福州港之间的沿海捎带业务。对台资船舶实行国际船舶登记政策。允许台商以超过49%的投资比例在福州设立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经营国际船舶运输业务。允许设立台商独资或控股的国际船舶管理企业。建设两岸航空保税物流中心,实现保税物流中心与航空货运站、快件中心、进出口货物海关监管区域无缝连接,形成覆盖率较高的服务网络和经营网络。
3.推动两岸汽车产业合作。推进福州保税港区与台湾台中自贸港区共同打造海峡两岸汽车营运中心,带动两岸汽车产业交流与贸易,争取在福州保税港区开展汽车整车平行进 口试点;允许两岸中转业务的进口汽车适用于保税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台资企业配额内免税购买台湾进口汽车;允许从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进口的台湾高档汽车配件实施零关税;加快发展“台北、台中—平潭—江阴”航线;由国家质检总局授权福建国检局,对经台湾质检部门检验过的小3C进口汽车予以认可,不再对其进行检验。
4.推动两岸海洋产业合作。打造两岸水产交易和冷链物流中心,强化与台湾水产品加工、新品种新模式养殖开发、病害防治及水生生物病害防治药物研制等方面的合作,建成集养殖、加工、贸易为一体的闽台水产科技合作示范园区。建设两岸海洋经济合作中心,允许台湾企业通过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平台开展国际海产品交易,三年内分期分批发展300家台湾海产企业作为海交所会员通过交易平台开展两岸及东盟领域海产品贸易,尝试上线交易台湾海洋企业先进技术、服务,在报经国家主管部门同意后,探索研究在台湾地区搭建交易所分支机构。
5.推动两岸金融改革试点。打造两岸金融交流合作先行区,支持在区内开展对台金融交流合作的各项试点工作。允许在区内设立的台资保险公司经营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允许台资银行在榕分行参照大陆关于申请设立支行的规定在福建自贸区内设立异地支行,并逐步在全省范围内适用;允许台资金融机构在区内与内资机构设立合资证券公司、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合资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合资期货 公司,并可在全省经营相应业务。打造两岸资本运行的中转地和汇集地。继续支持扩大人民币与新台币双向兑换试点,争取形成新台币现钞结算中心。支持在区内试点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意愿结汇制,允许外商投资企业根据意愿随时向银行申请将外汇资本金结汇使用。
(三)加快产业融合,促进多领域对接合作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比较优势差异明显,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大,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经济上升期,蕴藏巨大商机。福州要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地区经贸往来,进一步推动产业合作、人文交流等多领域对接合作交流,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1.推进产业合作与发展。
一是现代农业。重点拓展种质资源、茶业、食用菌、香药以及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合作。分步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推进种质育种选优工程、菌草民生国际工程、香药种植示范推广工程等建设,推动在东盟国家、南亚国家、南太平洋岛国建设一批“良种选育基地”、“菌草示范基地”、香药种植示范推广基地;在东盟国家、南太平洋岛国中相对发达的地区建设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香药提取等互惠的项目。进一步加强中国-东盟现代海洋产业合作,争取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落地福州,大力推进福建省海峡现代渔业产业园建设。二是先进制造业。积极开展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生物医药、环保节能、轻工食品、纺织化纤、冶金建材、新能源新材料等重大产业项目对接合作。在江阴港区重点建设中印(尼)合作专属园区。支持我市船舶制造企业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在海洋工程船舶、游艇等方面的合资合作,积极开拓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修造船市场。加快推进福州高新区、台商投资区、临空经济区、闽台蓝色经济产业园区等建设,大力推进液晶面板、海钜新能源等一批产业项目落地,加快福顺晶圆科技、兆元光电、科立视(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
三是旅游业。抓住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线路的契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深入挖掘整合“海丝”文化旅游资源,以建设福州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枢纽中心城市为目标,重点推出包含三坊七巷、中国船政等元素的闽都文化之旅,包含茉莉花茶、温泉养生、休闲度假等元素的清新茉莉温泉度假之旅,以及包含郑和下西洋、马尾罗星塔、闽安古镇、重游“丝绸之路”等元素的“梦寻海丝”之旅等“一程多站”式的海丝特色旅游线路。持续加强“中国温泉之都”品牌建设,着力打造 “闽都文化、温泉养生、海峡度假、生态休闲”四大旅游支撑品牌。联合海丝沿线国家城市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宣传营销和线路设计,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经济走廊和环南海旅游经济圈。
四是金融业。加强与境外金融机构的双边、多边合作,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建立与东盟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关系,吸引沿线国家和地区金融机构来榕设立分支机构或地区总部,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各类贸易融资产品。扩大我市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引导我市金融机构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我市法人金融机构开展东盟有关业务,设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基金,为“海丝”相关项目和“走出去”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服务。支持开展离岸金融业务,为福州与沿线国家及地区的贸易提供更为便利的外汇资金开户、调拨以及贸易融资、担保抵押等离岸金融业务。
五是物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推进水产品加工基地和果蔬主产区加工的冷链设施建设,以马尾海峡水产品交易市场为基础,发挥福州保税区、福州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优势,打造中国-东盟冷链物流产业集中区域。以向莆铁路江阴支线的开通运营为契机,通过福州保税港区与闽赣陆地港对接,以海铁、海高转运优势,积极承接闽北山区以及江西、湖南、湖北等内陆省份出口业务,吸引台湾高雄、基隆、台中和东南亚国家在江阴港大力开展国际中转,打造区域性重要物流节点。
2、加强贸易合作。
一是扩大外贸进出口规模。重点拓展与东盟的经贸合作,积极开拓南亚、西亚、非洲东海岸等印度洋沿岸地区新兴市场,扩大商品进出口和服务贸易合作。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改变福州在 对外合作中以低端工业为主、加工贸易为主、单向开放为主的格局。用好中国-东盟、中国-巴基斯坦等自贸区优惠政策,积极开拓新兴出口市场。加强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对接,吸引台资企业借道福州拓展东盟出口市场。支持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收购或自建国际营销网络,设立营销中心、运营中心及海外货仓。鼓励重要资源、原材料和先进装备技术、关键零部件等产品进口。
二是加强电子口岸平台建设。推进福州保税港区和台湾基隆港自由贸易港区电子口岸对接平台建设,实现两地实时交换有关数据,争取实现贸易通关单证无纸化。充分利用ECFA协议和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力争推进榕台两地贸易便利化方面先行先试,落实好《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取与台湾、东盟国家海运陆运信息互通、海陆空原产地管理的互认、口岸查验结果互认等。推进福州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平台建设,鼓励对台及东盟地区跨境电商业务发展。积极探索与东盟联合建立汽车营运中心。
3、扩大双向投资。
一是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加大对海上丝绸之路节点国家(城市)经济动态、外经贸运行情况、世界500强和台湾百大企业投资动态以及我市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和分析。引导外资投向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积极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和全球行业龙头企业来榕投资。大力发展“采购东盟初级原材料-福 州加工-返销东盟”和“东盟加工-采购福州高端原材料”等产业合作模式,实现区域产业合作和互补。
二是进一步拓展境外投资合作。充分发挥我市轻工食品、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冶金建材、电子信息等产业优势,积极组织福州传统产业进行抱团式转移提升,带动我市产业零部件和辅料出口,通过参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机械产品出口。鼓励企业走出去,支持和引导出口数额大、易遭遇国际贸易壁垒的相关行业企业到具有优势互补的东盟国家投资办厂,分散出口风险,规避贸易壁垒。鼓励企业在人口数量多、市场潜力大、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东盟国家,积极参与建设境外投资贸易区,并促其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加快形成产业集聚。
4、推动人文交流。
一是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交流合作。加快推进与印尼三宝垄市正式结好工作,并加强与海丝沿线重点国家的友好城市建设。促进我市与郑和航海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与互联互通,争取成立郑和经贸文化友好协会联络办公室机构。举办“福州日”活动,宣传福州市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是发挥侨务资源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侨团、商会联系交往。通过举办“中国寻根之旅”夏(冬)令营等活动,大力推动“福州文化”走出去,传播推介闽都文化,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榕籍华侨华人和华裔新生代与家乡的联谊。开展常态化的项目信息 推介和人才技术引进工作。
三是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及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推进福州与全国其他城市联合开展“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积极参与陕西省、福建省轮流主办“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争取承办“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组织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主流媒体大型采访活动。
(四)加强载体平台建设,增强我市枢纽地位和作用
要扩大我市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合作,必须要搭建好载体和平台,才能有效对接产业转移和促进企业走出去。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建设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等载体平台建设,充分发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城市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推进我市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
1.争取中国-东盟海洋合作项目落户福州。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作为外交部拟推出的第二轮海上产业合作项目之一,将是国际政治、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争取“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落户福州,是福州加强与东盟合作交流的一个重要尝试,有利于福州市主动融入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升城市经济地位。我市要加快项目规划设计和申报工作相关事项的研讨、评估,进一步完善项目申报实施方案,全力推进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落户马尾。同时,结合海洋合作中心的申报,以马尾“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项目为切入点,以及中国-东盟渔业产业园、福建海峡现代 渔业产业园项目的筹建,把我市建设成具有成熟市场体制的海产品交易中心和高水平的海水养殖、捕捞、加工、出口基地,积极吸纳国内和东盟国家相关企业为会员,建立大宗海产品现货电子交易平台,努力实现海产品线上交易、线下交割、人民币结算。
2.申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是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东南亚、欧洲及非洲地区为“海上丝绸之路”线路枢纽,进一步加强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延线国家多边投资贸易合作的重要平台。我市要围绕海丝主题,争取在海交会上加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利用重大活动、商品展览、项目合作、经贸交流等方面搭建平台,提升丰富海交会内涵。
3.举办好亚洲合作对话(ACD)工商大会等重大活动。争取成立亚洲合作对话工商联盟及秘书处,打造面向亚洲乃至更广大地区的重要外交平台、工商联盟平台和经贸合作平台。
第二篇:打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枢纽
打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枢纽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8:16
来源:《求是》期号:2005.10作者:佟志武
锦州地处辽西走廊的咽喉部位,依山傍海,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新世纪新阶段,紧紧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沿海大开放的双重战略机遇,把锦州打造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性经济枢纽和中心城市,带动辽西沿海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对于辽宁的崛起,乃至整个东北的振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创新思维:克服计划经济积习,强化区域经济理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在我国方兴未艾,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城市群的兴起,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是在东北,一些地方在谋求本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往往忽视区域经济的整体利益,地方之间相互戒备、相互隔离,少数同志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搞地区封锁和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这样的观念、倾向和做法,不仅不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不利于各地区通过统一市场和资源共享实现互惠、双赢,不利于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
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政府对市场的不当干预逐步减少,市场半径的延伸和企业发展空间的拓展,加速了区域内经济一体化进程;对外开放使各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步伐加快,统筹并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参与国际竞争已经成为普遍趋势。近年来,国际上伴随区域一体化而出现的城市群、都市圈,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源。不同行政区域间的城市互利互惠,实现共同繁荣,也必然会成为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正确选择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强化区域经济理念,促进区域协调与融合,是适应经济发展规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必然要求。
审时度势:以全球视野审视辽西沿海经济带
辽西是辽宁省的欠发达地区,辽宁振兴的难点在辽西。辽西经济板块包括辽宁西部的锦州、盘锦、朝阳、阜新、葫芦岛五市,土地面积占全省的40%,人口占全省的30%,而经济总量却不到全省的20%,实际到位外资和出口额占全省总量的不到10%。但辽西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充
裕的人力资源、肥沃的土地资源、便捷的海陆空交通体系,因而辽宁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在辽西。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来审视辽西,该地区具有独特的战略优势,其沿海城市群经济潜力巨大:一是城市间距小,在辽西地区432公里的海岸线上,特别是在120公里的交通圈内,形成了以锦州为中心,包括葫芦岛、盘锦三个地级市和凌海、兴城两个县级市的“高密度沿海城市群”;二是区位优势明显,辽西沿海城市群地处辽西走廊,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京津唐经济圈与东北经济圈的连接带,处于欧亚大陆桥的前端,是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腹地;三是交通设施完备,铁路及高速铁路、公路及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管道等五种现代化设施构成了相对发达的立体交通体系;四是产业连接紧密,锦州、葫芦岛与盘锦三市都是以工业经济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而且都以石化工业为主,依托辽河油田,形成了中石油锦州公司、锦西公司、华锦集团等多家石油化工企业,这些企业只有走好专业化分工和互利合作之路,实现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才能形成集群效应和规模优势,在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旗舰式企业和强势产业。通过产业大联合和城市大协作,将辽西沿海城市群打造成一个具有诸多战略优势的独特经济带,以沿海城市群为支撑点和增长极进行扩散和辐射,突破行政区划束缚,推进辽西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是振兴辽西区域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当前,辽西沿海城市群的发展,正面临着沿海大开放和老工业基地大振兴双重历史机遇。我们应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把推进辽西沿海城市群一体化、建设辽西沿海经济带纳入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总体规划。要创新体制,成立相应的协调机构,并在财税政策、政绩考核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完善协调机制,建立各市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与合作,增强区域效益最大化意识,打破现有的以行政区划为主导的分工模式和市场分割体制,从整体上谋划全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要加强区域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建设区域统一大市场。对重大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进行区域协调和配合,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产品和服务的彻底开放,优势互补,整合资源,构建辽西沿海城市群产业发展和布局的整体框架,使辽西沿海城市群形成整体竞争优势,实现合作共赢。要把打造国家级石油化工和储备基地作为一体化的战略切入点。辽西沿海城市群所属海域拥有储量巨大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国家相关部门已对锦州临海临港地质条件进行了勘探,完全符合洞储石油天
然气的条件。因此,辽西沿海城市群完全有条件有能力以石化产业为纽带,发展壮大石化产业集群,建成国家级石油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
率先突破:创新机制,加速辽西经济一体化进程
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从全局视野审视,锦州具备成为辽西区域中心城市和辽西沿海城市群中心的基础和条件。从空间区位看,锦州地处辽西地区和辽西沿海城市群的区位中心,与周边各市形成了“1小时交通圈”。从产业基础看,锦州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命名为“新兴工业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居辽西之首,同时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棚菜种植基地、水果生产鲜贮基地和肉蛋奶供应基地,是全省规划的三大物流中心之一,教育科技卫生资源也居辽西之首。多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把锦州作为全省“三点一面”战略格局中的重要一点,明确锦州是辽西区域经济板块的中心。这些都为锦州建设辽西沿海城市群和辽西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政策保障。特别是近年来,锦州市委、市政府着眼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不断深化对市情的认识,创新振兴发展思路,明确振兴发展方略。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37亿元,增长16.1%,人均GDP为1340美元,是近20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5.2∶38.9∶35.9,工业经济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渤海大道的建设,使海风吹进了锦州城;港口吞吐量增幅高于全国平均增幅20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锦州经济社会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带动辽西沿海城市群及整个辽西地区的发展,建设现代化新锦州,已成为全市人民认同的战略定位和目标选择。
锦州市要加快自身发展,努力形成与区域中心城市相协调的经济规模与服务功能,增强集聚力、渗透力和辐射力,提升锦州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和影响力。当前,重点是完善中心城市的四大功能。一是以建设“工业锦州”为主导,完善生产中心功能。坚持工业立市,实现“工业倍增”,打造新型工业。做强做大石化、新型材料、农产品加工三个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两个新兴产业,改造提升机械装备制造、电力、医药、纺织等传统产业,使锦州成为辽西经济区的工业中心城市。二是以建设“港口锦州”为牵引,完善服务中心功能。要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走以市场配置资源、多渠道筹资、多企业经营的建港之路,迅速做大港口规模,把锦州港
建设成为区域性、多功能的枢纽港。要加快发展临港产业,使港口及滨海经济圈成为辽西地区的经济纽带和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加快推进城市南扩步伐,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以开发区和南站新区为牵引,建设滨海港口新锦州。三是以建设“开放锦州”为统领,完善集散中心功能。要坚持开放牵动战略,通过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打造各种经济要素集聚和扩散的平台。充分利用锦州作为环渤海湾地区重要的“商业通道”这一优势,以建设东北亚物流中心为目标,提升锦州作为辽西地区商贸集散中心的整体水平。四是以建设“文明锦州”为重点,完善创新中心功能。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观念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和机制创新,增强锦州实现自主振兴的自信心与内动力,使锦州成为文明之城、创新之城、活力之城。
今后三年,锦州要基本构筑起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框架,形成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协调的经济规模与实力,以及城市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再经过七八年的努力,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全面实现锦州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目标。
(作者:中共辽宁省锦州市委书记)
第三篇:咸宁构想打造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
咸宁构想:打造“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
任振鹤
2012年第11期 ——支点建设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支持和推动咸宁实现绿色崛起、建设鄂南强市、打造香城泉都、构建“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咸宁干部群众理当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奋力开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切实担负起构建“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的时代重任。
因缘际会看“枢纽”
“枢纽”,意指事物的关键部位或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或冲要之地。咸宁位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地理中心、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结合地带。在“黄金十年”战略机遇期,咸宁致力构建“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基于天时、地利、人和之因缘际会,源于自然禀赋、历史渊源、政策机遇和发展大势的耦合效应。
(一)构建“枢纽”占天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构建沿长江经济带,大力发展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长江中游地区成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省委、省政府率先倡导的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战略构想,得到了湘赣两省高层的积极响应,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随着“中三角”战略的呼之欲出,“促进中部崛起”、“两圈一带”战略深入实施和幕阜山扶贫综合开发的全面推进,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中央领导同志联系点和省委试点效应的持续释放,咸宁构建“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可谓“东风浩荡”。
(二)构建“枢纽”据地利。从地理区位看,咸宁位于我国中部之中,完全可以借力“中三角”构建而崛起;咸宁“一脚踏三省”,完全可以借力鄂湘赣省会城市经济区效应和关注力效应而兴盛。从交通条件看,我国内陆最大航运中心武汉新港的开发建设,将大幅提升咸宁通江达海的能力,迄今为止全球运营速度最快高速铁路京广高铁的运营,大幅缩短咸宁北上南下的时空距离;境内密布的京港澳等多条高速以及武咸城际铁路、咸吉铁路、岳九铁路,大幅提升咸宁对接全国重要经济区的战略优势。从历史渊源看,咸宁与岳阳、九江等“中三角”城市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经济社会活动交流合作源远流长。从资源环境看,咸宁享有“中国桂花之乡”、“中国温泉之乡”、“中国苎麻之乡”、“中国茶叶之乡”、“中国楠竹之乡”等美誉盛名,森林覆盖率达54.2%,空气质量优良,跻身中国魅力城市、最适宜人居城市之列,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与青岛、苏州、丽江一道获评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和广为看好的环境承载能力, 为咸宁构建“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提供了重要基础条件。
(三)构建“枢纽”享人和。近几年来,咸宁的改革发展引起各方关注。海内外战略投资者看好咸宁,9家世界500强企业和10家中国500强企业来咸宁投资。随着城乡面貌的日益改善和重大节会活动的成功举办,咸宁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大幅度提升。自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战略构想后,市委、市政府在第一时间倡导构建“小三角”,携手岳阳、九江签订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区域旅游合作协议、交通运输发展框架协议和市场一体化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区域规划、交通网络、产业发展、文化旅游、物流市场、教育培训、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对接融合,力求以“小三角”撬动“中三角”。科学发展谋“枢纽”
统筹推进“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建设,力争早日成为“中三角”地区交通互联、产业
互接、科教互促、旅游互拓、市场互动和生态互惠的重要枢纽。
(一)着力构建交通互联枢纽。优良的综合交通条件是城市集群建设发展的先决条件。无论是湖北“五纵三横”的综合运输通道,还是中部地区“四纵四横”的综合运输通道,咸宁均处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上,必须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打造内通外联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加快武深高速咸宁段、咸通高速、咸黄高速、通界高速等路网建设,推进潘家湾深水码头建设,加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抓紧完成跨区域断头路连接工程,继续推动岳咸
九、咸宜吉铁路和咸宁长江大桥、武汉第二机场规划建设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列入国家规划、早日开工建设,推进城际间的物理融合。
(二)着力构建产业互接枢纽。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都是国家重点发展区域,也是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区域。咸宁必须抢抓机遇,发挥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优势和后发优势,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争创中部地区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基地为目标,加强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融合,建立产业分工协作对接机制,促进区域产业优势互补、协作发展;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走差异发展、错位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和引导优势产业进行区域性扩张;推进幕阜山区合作开发,推动内陆核电建设,构建项目联招、产业联办、园区联建机制,促进产业链对接和产业集群发展。
(三)着力构建科教互促枢纽。湖北是科教大省,武汉是全国重要科教基地。咸宁作为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之一,随着区位交通条件的大幅改善,利用武汉科教优势方面的“同城效应”日益凸显,务必乘势而进,着力打造人才、科技、产业三者之间的生态链,开创人才引领、科技驱动、产业支撑的发展格局。稳步提升普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开展与长江中游城市之间的人才培训、交流合作。以建设全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为契机,搭建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的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示范。
(四)着力构建旅游互拓枢纽。抢抓咸宁成为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的机遇,在更高层次上谋划旅游业的发展,构建立足湖北、联动中部、辐射全国的旅游网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合理、有序地开发旅游景区和线路,力争早日成为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携手岳阳、九江共建“小三角”旅游圈,以“名山(庐山)、名楼(岳阳楼)、名地(赤壁)”为重点,共同打造区域旅游文化品牌;以区域旅游标准化建设为重点,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互为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的联动机制,打造无障碍旅游区。
(五)着力构建市场互动枢纽。市场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在资源优化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咸宁必须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搭建“中三角”地区商贸合作平台,消除市场壁垒,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区域性大市场。抓紧推进湘鄂赣边贸中心建设,促进商品、资金、劳动力和人才、技术、信息有序流动;加强特色农副产品销售对接,支持跨市超市对接;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推动咸宁港区和九江港、城陵矶港口岸合作,加快区域“大通关”建设。
(六)着力构建生态互惠枢纽。生态是咸宁最好的资源,绿色是咸宁最大的特色。咸宁务必以“两型”社会建设综改试验为契机,着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级“山水生态园林城市”、“森林城市”、“新型能源基地”和中部地区首个低碳经济示范区。以水环境保护为重点,提高流域生态安全水平。积极开展与岳阳、九江的生态合作,提高跨流域环境污染处置能力,统筹规划重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态建设的互联互惠,实现生态资源的共建共享,共同建好幕阜山生态“绿心”,打造“中三角”生态屏障。
先行先试建“枢纽”
构建“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是省委、省政府赋予咸宁的新的历史使命。咸宁理当以更广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先行先试,敢闯敢干,努力成为构建“中三角”的先行者、示范者。
(一)争做开放合作的先行区。咸宁过去所取得的一切发展成就,都源自改革开放。在新的起点上构建“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咸宁拥有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优越条件,理当以率先融入、率先对接的姿态主动参与“中三角”的构建,深入实施开放合作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促进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合理流动,引导人口与产业合理布局,全面提高区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这就要求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持续解放思想,超前思维、开放视野、准确把握、主动出击,创造更加卓越的业绩,抢抓发展先机、开拓发展空间、争创发展优势,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
(二)争做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构建“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必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高昂市区发展龙头,统筹推进工业新城、旅游新城、梓山湖科技新城、职教新城、咸安新城、咸嘉新城、金桂湖低碳经济示范区、向阳湖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抢抓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机遇,加快推进“北三县”、沿江经济带和临港新城建设,建设咸嘉赤城镇连绵区。抢抓幕阜山区扶贫开发机遇,推进“南三县”生态特色经济带和山水园林城镇、边贸城镇建设。坚持规划引领、项目支持、机制创新,积极探索“三化”协调发展的“咸宁路径”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咸宁模式”,努力打造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先行区。
(三)争做绿色崛起的先行区。坚持绿色崛起,是构建“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的点睛之笔。必须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担当“两型”社会建设先行先试的责任,把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具有重大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发展优势,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和最合理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使咸宁成为“中三角”地区的绿色经济强市,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样本。
(四)争做创新发展的先行区。创新催生活力,创新激发动力。2011年,咸宁入选“中国十大最具成长力创新型城市”。在构建“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中,必须深度推进改革创新,激活内生动力和活力。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创新,打造一批战略型新兴产业;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农业产业化基地、科技投融资体系、现代科技园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打造区域性现代制造业和高科技研发转化基地。加快推进“两型”发展创新,打造中部地区“两型”社会建设综改创新示范基地。加快推进投融资机制创新,探索促进“中三角”企业合作的投融资机制,支持有实力的投融资公司发行债券,培育发展面向小微型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机构。加快推进创业型社会创新,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推进全民创业,打造中部地区城市创新发展先行区。■
(作者系中共咸宁市委书记)
第四篇:关于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的研究
关于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的研究
为让市民能够就近、方便和廉价地享用公共文化资源服务,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在主城区加强社区文化设施和活动阵地建设,打造15分钟文化圈。为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市文广新局课题组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的现实基础
作为泰州市唯一的全国文化先进县(市),近年来,**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完善服务设施体系,健全服务内容配送体系,创新服务设施管理运行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
1、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截止2012年9月底,全市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76805平方米,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473.38平方米,在泰州“四市三区”中名列第二,仅次于海陵区。市“文化博览中心”已经竣工,内设博物馆、名人馆、城市规划展示馆等三馆;新图书馆正在建设之中,预计年内建成;文化艺术中心大楼得到进一步综合开发利用;提高文化馆免费开放水平;对电影院实施数字化升级改造,满足群众更高档次、更高质量,多样化的观影需求;济川街道建有8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所辖社区已有8个社区自建50平方米文化室。
2、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有力。市图书馆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市网络公司城区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入户率和数字电视整转率双双超过90%,数字电视用户保有率达95%;市影剧公司定期送电影进社区,做到每月送2到3场电影。二是社区文艺团队活跃民间。济川街道共建有21支特色文艺团队,不定期开展文化活动,积极参加本市大型文艺演出,多次在省、市文艺比赛中获奖。三是公共文化设施作用充分发挥。市图书馆初步建成“总分馆通借通还”服务模式,每周向市民免费开放54小时,持证读者12000人,年到馆读者20万人;文化馆不定期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举办文化展览,为社会文艺团体免费提供排练场所,为低收入群体的子女免费举办艺术培训班,免费辅导有艺术特长的社会团队和个人;济川街道文化站(室)免费向市民开放,全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50余次,观众达5万人次。
3、公共文化活动品牌进一步叫响。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济川街道办联合打造“欢乐广场”大舞台活动品牌,为广大市民展示才艺搭建舞台、提供平台。活动开展至今共演出20多场,平均每月演出3场,参与群众演员800多人次,观众近万人,激发了城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活力,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的薄弱环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的具体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表现为:
1、社区文化室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首先是硬件建设资金缺乏。济川街道社区文化活动用房建设资金全部靠自筹,8个社区文化室面积虽达省定标准,但设施投入资金不足,6个社区拟与辖区单位共建文化室,但双方面临日常管理、人员配备、权益分配等诸多问题。其次是活动经费缺乏。济川街道办对综合文化站活动经费实报实销,对社区文化室活动经费实行以奖代补,虽能满足基本文化活动需要,但对开展正常性文化活动和较高档次的文化活动并无保障。
2、社区文化室使用效益需要提升。济川街道文化站(室)基本配备了电脑、报刊图书、体育器材等文体活动设施,并实现了免费开放,但由于文化室布点不合理、管理人员缺乏和全社会文化消费氛围不浓、新兴文化消费冲击传统文化消费等原因,导致设施的利用率较低。
3、社区文化活动群众参与度不高。一方面,社区群众自办文化质量不高,存在活动内容单一、覆盖面小、参与人数少等弱点,另一方面对群众文化队伍也有效组织管理,组织文化进社区活动较少。例如,济川街道群众文化队伍就种类来看,大部分是老年文艺队、腰鼓队、舞蹈队等,形式较单一,特色不明显;就参与活动的人员数量来看,相较于社区总人口的比例不高;就参与人员的年龄结构来看,以中老年人为主,青少年参与度偏低。
三、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的总体思路
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需要从群众利益出发,从全市文化发展大局出发,通盘考虑,统筹运作,进一步明确好工作目标、思路和措施,以保证方向正确、组织有力、责任明确、推进有序。
1、基本原则。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市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构建覆盖城区、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体系。
2、责任主体。济川街道和市文广新局是责任主体,组织、宣传、财政、规划、建设等部门积极配合,通过把握导向、完善规划、改进调控、加大投入、加强监督,切实解决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设施网络、经费保障、人才队伍等突出问题,确保社区公共文化建设进展有序。
3、主要指标。公共文化服务指标是检查和评估政府文化工作的主要依据,**要力争各项公共文化服务人均指标高于全省人均指标,努力在群众文化机构财政拨款额度、群众文化机构数量、群众文化机构组织文艺活动次数、群众艺术表演团队演出观众人次、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等方面取得突破。(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人均指标参考商务印书馆出版的《2011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指数蓝皮书》)。
4、目标导向。树立创建江苏省(乡镇(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目标。对照江苏省苏中、苏北地区(乡镇(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努力达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均等、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有力、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措施落实、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体系健全的创建要求。
5、关键环节。一是处理好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既要保持城区各个社区均衡发展,又要促进其形成各自特色;二是处理好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的关系,在抓好设施建设的同时,努力构建顺畅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三是处理好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参与的关系,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将其纳入政府主导的范畴和体系中;四是处理好建设周期与着眼长远的关系,既要立足现实抓工作,也要及早明确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
四、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的相关建议
**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要着眼于抓基层、打基础,着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惠民效果上取得突破。
1、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意识。首先要转变认识,改变文化事业“花钱不见效益”的思想,充分认识到公共文化是经营城市的优质资源,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增强社区凝聚力、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具有重要作用;其次要加强宣传,传播先进的公共文化服务理念,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公共文化服务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深刻内涵,准确把握市民对公共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发展趋向,走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就是开展唱歌跳舞等群众文化活动”的认识误区,不断创新社区文化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
2、立足文化发展大局,制定公共文化发展规划。一是制定专项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规划,立足**公共文化服务的总体状况,明确“城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创新、城市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等方面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二是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设计,切实落实社区文化办公用房和开展文化服务的配套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到,中心城区可供开发的土地日益减少,如不抓紧时机修建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将面临公共文化活动空间无处落脚,公共文化活动无法开展的被动局面。三是街道、社区要在深入调查、摸清情况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订社区文化发展计划,推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
3、构筑文化服务平台,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一是在城市建设中提前规划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争取逐步按人口比例规划和配套建设相应的公共文化设施,同时在城市建设中尽量争取资源,通过购买或划转的方式扩大城市社区现有的文化活动设施面积。二是对新建居民小区,严格规范其配套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设完成之后,市文化主管部门要参与工程验收,保证新居建设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同时建设、同时验收和同时投入使用。三是通过与辖区单位的共驻共建,改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条件。鼓励各社区加强与区域内单位的合作,争取利用辖区单位的文化设施提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议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提供活动设施和场地开放的辖区单位,给予一定的场地使用费补偿和设施折旧补偿,以调动辖区单位开放各类文化设施资源的积极性。
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社区公共文化投入结构。一是建立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刚性投入机制,建议学习浙江省丽水市先进经验,探索实施“百分之一公共文化计划”,即在城市建设项目投资总额中提取百分之一资金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由地税局代征,缴入财政专户,按照政府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二是尝试建立公共文化财政分级预算保障机制,将市、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常年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设立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发展,面向社会采购文艺演出。建议学习浙江省杭州市先进经验,建立街道综合文化站常年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按照城区常住人口核定投入标准纳入市级财政预算,保障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正常运转。建议学习四川省成都市先进经验,将已纳入财政预算的城乡社区事务和一般公共服务专项资金,按照一定比例落实为社区文化室常年运行经费。
5、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兴办、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模式。一是政府切实做好基础性的资源配置工作,统筹全市文艺作品创作和文化活动开展,着力打造一定数量的文艺精品力作和品牌文化活动,推动群众文艺作品全面繁荣,群众文化活动遍地开花;加大送文化力度,改单向输送为“菜单式”输送,根据群众文化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生产和配送,让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都享受到所需的文化服务。二是大力扶持群众自办文化,积极引导和鼓励具备一定条件的群众以创办民间文化团体、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个体电影放映队、个人图书室等文化实体的形式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丰富社区文化服务构成;加强群众自办文化组织与街道、社区文化机构的联动,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采用以奖代补、定额补助等方式为优秀群众自办文化创办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促进更多的人成为群众文化主角。三是大力开展文化服务项目采购,购买获国家、省、市级艺术奖项的精品节目,将这些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节目集体打包进社区演出;采取项目补贴、定向资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文化服务,逐步实现从办文化向买文化服务的转变,达到提高服务供给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6、推动文化服务创新,提升公共文化活动水平。一是创新社区文化活动内容。一方面根据城市社区文化活动日常性、休闲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拓展活动领域,把社区文化活动与节庆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体育文化、饮食文化、养生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与居民的兴趣爱好、生活起居、健身养生等紧密相关的文化活动;另一方面,挖掘不同社区具体的历史文化资源,使之融入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努力形成文化活动品牌。二是打造社区特色文化团队。健全团队组织,帮助社区文化团队做好备案、登记注册等工作,指导团队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章程和工作制度,做好台账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让队伍日常管理和活动开展有章可循;加强团队培训,对社区文化团队开展创作、导演、活动策划等专题培训,针对各支团队的弱项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选派团队文艺骨干外出进修;组织团队展演,开展各类文艺演出活动时,应邀请社区文化团队登台表演,同时积极鼓励具备一定条件的团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要扶持品牌队伍,深入挖掘民间文化资源,有计划、有重点地打造一批特色文艺团队,鼓励他们走出**,走出江苏,走出国门。
7、调动各方积极参与,扩大公共文化活动覆盖面。一是以文化骨干带动群众广泛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文化骨干是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主力军,文化主管部门要大力开展业务培训,从社区文化干部中培养基层文化骨干,并有意识地给其交任务、压担子,促进文化骨干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社区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二是以中青年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参与人群年龄结构。社区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居民的喜好特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多组织中青年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借助他们的智力贡献和社会资源,提升社区文化的多样性和层次,也为形成更多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组织夯实基础。三是以辖区单位职工带动社区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建议将单位职工的评优考核与参加社区文化活动挂钩。另外还可以开拓思路,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力量,打造社区公共文化活动“群团组织搭台,企业唱戏,职工受益”的模式,为社区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五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与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与构建“21世纪海上丝
绸之路”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总书记关于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形成背景、理论精髓及其时代意义,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共同属性内在关系。从中我们认识到,在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我们要重视和依靠海外华侨华人的优势。
【关键词】习近平侨务论述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将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高度,将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视为重要力量加以紧密团结。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独特优势和宝贵资源。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对之表示高度赞扬和认同,总书记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广大华侨华人功不可没;广大华侨华人要把握机遇、发挥优势,积极关心和参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互惠合作中实现自身事业更大发展,等等。总书记对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地位、作用以及侨务工作的重要作用、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和方针政策,做过一系列重要论述(以下简称“重要侨务论述”),为深化侨务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要牢牢把握大联合大团结主题,始终依靠侨、服务侨、为了侨。
一、“重要侨务论述”的形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习近平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之一。
第一阶段,长期侨乡工作是习近平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形成的实践基础。福建是全国的侨务大省,海外华侨华人,占全国的,习近平从1985年至2002年前后17年在福建工作,亲临侨乡对侨情侨务深刻了解和研究,其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逐步形成。这期间,他发表的《“大侨务”观的确立》,对其侨务观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大侨务”观的提出为侨务工作提供了指导思想。2002年至2007年在侨务大省浙江和新侨集中地上海任职,其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得到不断丰富。提出如何正确处理涉侨的“五个关系”、侨务工作的主体问题、侨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等,指导侨务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阶段,在国家侨务政策高度上重视海外华侨华人。2013年9月25日,习近平向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大会发来贺信。贺信中指出,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强化服务,依法保护华商投资兴业权益,鼓励和支持广大华商为中国发展献智出力。
第三阶段,?⒑M饣?侨华人的命运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侨务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他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努力。提出要凝聚侨心侨力,把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紧密团结起来,最大限度把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中蕴藏的巨大能量凝聚起来、发挥出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华民族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二、“重要侨务论述”的重要内涵
“重要侨务论述”的精髓体现在:1995年“大侨务”观念的确立;提出“奉献论”“爱国论”“机遇论”“纽带论”“优势论”等与侨务相关重要论述,“根”“魂”“梦”的核心思想。“重要侨务论述”从国际视野的角度、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超前思维进行宏大叙事。
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国和住在国的建设者。一方面,习近平认为广大华侨华人是祖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力量,如在捐资助学、技术引进、投资兴业、慈善事业和祖国统一都作出了突出贡献。2013年10月4日,他出席马来西亚各界华侨华人欢迎午宴时表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广大华侨华人功不可没。”另一方面,习近平认为广大华侨华人积极融入住在国,是住在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广大华侨华人秉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艰苦创业,拼搏进取,积极融入住在国社会,同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在事业上取得长足发展,为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两个多世纪前,首批华人抵达特立尼达岛,在那里落地生根,同当地民众和睦相处,成为特多多民元民族和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接受特立民达和多巴哥《快报》、哥斯达黎加《共和国报》和墨西哥《至上报》的联合书面采访,2013年5月,《习近平同志侨务工作论述摘编(2016版)》,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2016年10月第6页。]“马来西亚华侨华人为马来西亚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社会和谐、种族和睦作出了重要贡献。”“广大海外侨胞,要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的优良传统,努力为促进祖国发展、促进中国人民同当地人民的友谊作出贡献。”[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同志侨务工作论述摘编(2016版)》,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2016年10月第5页。]
海外华侨华人是爱国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乃裳开垦“新福州”九十周年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指出,“黄乃裳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爱国者。”[习近平:在黄乃裳开垦“新福州”九十周年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习近平同志侨务工作论述摘编(2016版)》,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2016年10月第85页。]“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事业中,爱国华侨为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和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习近平:在黄乃裳开垦“新福州”九十周年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习近平同志侨务工作论述摘编(2016版)》,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2016年10月第90页。]海外华侨华人心系祖国,怀揣赤忱的爱国情怀,一直以来都是祖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力量。
海外华侨华人中华民族的独特外部机遇。“中国已经确定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实现中国梦,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也将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更多利益和机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为广大华侨华人施展抱负提供了广阔舞台。同时,实现这一伟大事业,中国离不开与世界发展接轨,华侨华人跨越文化、国别、族群,是其中的先行者和实践者。
海外华侨华人优势是“中国梦”的实践者。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希望广大华商把握机遇、发挥优势,积极关心和参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互惠合作中实现自身事业更大发展,为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合作,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致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的贺信,2013年9月25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9/25/c_117506805.htm]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2013年10月22日,人民网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022/c1024-23279205.html]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立足国内、开拓海外,发挥侨智优势引领创新,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把做好留学人员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以更大力度推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
海外华侨华人是连结中国同世界各国的纽带。习近平在中日友好七团体及侨界四团体举行的欢迎招待会上的讲话“60多万旅日侨胞长期在日本工作和生活,自觉而积极地充当中日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是中日友好事业的重要使者。”[习近平:在中日友好七团体及侨界四团体举行的欢迎招待会上的讲话,http://]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华侨华人发挥在资金、技术、管理、商业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在中国各地投资兴业,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有力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推动了中国同世界的交流合作。
3.“重要侨务论述”的核心。早在1995年,习主席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时,发表《“大侨务”观念的确立》一文。文章指出,在新时期,侨务工作要有新的观念、新的思路。要充分发挥“侨”的优势,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地开展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国际经济接轨铺路,为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贡献。[习近平:《“大侨务”观念的确立》,《战略与管理》1995年第2期。]这一精辟论述,标志着习近平“大侨务”观念的确立。“大侨务”的“大”体现在,工作力量上要调动各部门力量参与,在工作内容上要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交流,在工作对像上重视新侨工作,在工作范围上要在更广的范围中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重要侨务论述”的核心是“根、魂、梦”。2010年7月25日,在海外华裔及港澳台地区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开营仪式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讲话中提出了“根、魂、梦”的论述。他说,“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
身份认同问题是移民群体无法回避的一个客观存在,其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容易成为住在国质疑和排挤移民群体的理由和借口。“根、魂、梦”这一论述从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角度,明确海外华侨华人的身份认同问题。华侨华人在长期海外生活中,早已融入当地社会和国家,在国家和政治上认同当地国家,对中国仅仅是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这一论述有利于打消住在国对海外华侨华人的猜忌和不信任,有利于海外华侨华人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更好地为中国与住在国之间的友好交往搭建桥梁。“根、魂、梦”的提出是新形势下对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新的论述,是新时期做好侨务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指南。
基金项目:本文为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一般项目“总书记关于侨务的论述与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研究(课题号:2013D2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慧芬(1982-),女,福建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华侨华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