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文情报预报规范
水文情报预报规范
SD 138-85
目 录
编制说明
第一章 总则
第一节 目的 第二节 规范适用范围
第三节 一般要求与规定
第二章 水情管理
第一节 一般要求与规定
第二节 水情工作的计划管理
第三章 水文情报
第一节 一般要求与规定
第二节 水情任务书
第三节 水情委托书
第四节 水文情报的处理
第五节 水文情报质量的检查和考核
第四章 水文预报
第一节 一般要求与规定
第二节 水文预报方案的评定或检验
第五章 水情服务
附录 I
附录II 水情任务书、委托书、服务卡格式
编 制 说 明
解放前,我国水文情报预报工作非常薄弱,报汛站寥寥无几,水文预报更是空白。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满足防汛斗争的迫切需要,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水文预报工作
从无到有,由点到面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提高,目前,水情站已发展到8400多处。随着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多和管理运用的日益加强,对水文情报预报工作的要求也愈来愈高。现在,我国各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的防汛指挥部门均没有水情专业机构,包括水情站在内,已经形成数万人的水情队伍。为了统一技术标准,严格工作程序,提高水文情报预报工作的质量,有必要系统总结经验,制订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工作规范。
早在1961年,我部就指定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负责这册规范的主编工作。在有关单位的积极协作下,经过多次讨论修改,于1964年编写成《水文情报预报暂行规范》(草案),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颁布施行。1981年我部委托长办水文局、四川、湖南、江西、吉林、新疆等水文总站成立《水文情报预报暂行规定》起草小组。在1964年《水文情报预报暂行规范》(草案)基础上,吸收了二十年来我国水文情报预报的实践经验,编写了《水文情报预报暂行规范》(讨论稿),在1982年全国水情工作会议上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对水文预报误差评定这一关键性技术问题,要求结合我国河流实际资料作分析验证。遂于1982年10月成立了《水文预报的检验和评定标准》研究协调小组,分降雨径流北方片、南方片,风暴潮,冰情四个专题研究组。各专题组于1983年结合现行预报方案进行了误差评定的检验。同时,对世界气象组织关于水文预报误差评定的标准也进行了研究。1984年4月召开了有部分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院校等水情工作同志参加的水情会议,审查了误差评定标准。会后,根据讨论意见对《水文情报预报暂行规定》作了修正,并改名为《水文情报预报规范》(草案),再次印发全国征求意见,复于1984年11月在苏州召开全国水情工作座谈会又对《水文情报预报规范》(草案)作了较深入的讨论,最后审查定稿。
这册规范来自生产实践,吸收了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总结提高,已基本上能够满足当前我国水文情报预报工作的实际需要。现在形成规章制度,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对促进我国水文情报预报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虽然这次规范的编写审定工作经历了三年多的时间,它毕竟是我国水文史上第一次制订的水文情报预报工作技术规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各单位水情工作同志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继续广泛地提出意见,不断提高我国水文情报预报工作的水平。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节 目 的
水文情报预报是合理利用水资源,进行防汛抗旱和水利水电建设的耳目和参谋,是水利电力系统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本工作。它直接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服务。
为了更好地开展水文情报预报工作,搞好科学管理,统一技术标准,特制定水文情报预报规范(下称本规范)。
第二节 规范适用范围
凡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防汛,水利水电,水文机构,以及这些机构所布设的水情站网,均适用本规范。
地区(省辖市)及其以下布设的水情站网,可根据其领导机关的要求,参照执行。
第三节 一般要求与规定
第1.3.1条 本规范的修改和补充:
一、流域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因某种特殊情况,必须改变本规范中的某项要求、标准时,应报水利电力部批准。
二、本规范如有不够详尽之处,各流域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根据本规范精神,结合本地区具体情况,制订补充规定时,应注意与有关的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领导机关联系协商,避免造成矛盾或脱节。
第1.3.2条 水文情报预报服务包括以下内容:
一、提供雨情、水情、旱(墒)情、冰情、沙情、水质、风暴潮等各项水文情报;
二、发布各种不同预见期的水情、旱(墒)情、冰情及其他水文现象的预报或展望;
三、提供旱涝形势的分析报告;
四、提供有关水情问题的咨询或参考资料。
第1.3.3条 水利电力部1964年颁发的《水文情报预报拍报办法》为水情工作的重要技术文件,必须认真执行。其中个别条文如与本规范不一致,则以本规范为准。
第1.3.4条 水文情报预报工作人员应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严谨果断的工作作风,并要求:
一、熟悉并严格执行本规范和《水文情报预报拍报办法》,熟练掌握预报方案及有关业务技术要求;
二、了解和掌握本地区的自然地理特性,河道及水文基本情况,有关工程设施及其管理运用方案;
三、了解本地区历史上洪、涝、旱情况,水文气象演变规律等。
第1.3.5条 水文情报预报工作的保密范围和保密等级按水利电力部有关规定办理。
第1.3.6条 水文情报预报常用的名词、术语、符号、单位、图例、图幅等必须统一,详见附表1.1和第四章第4.1.6条的规定。
第二章 水 情 管 理
第一节 一般要求与规定
第2.1.1条 流域机构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电力领导机关应切实加强对水文情报预报工作的领导,健全机构,充实力量,提高管理水平。
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省辖市)各级水文领导机关须相应设置水情单位。上述各级水情单位均应配备一定数量、能胜任水文情报预报工作的专职人员,且不论汛期或非汛期,人员要稳定,以利熟悉情况,提高技术水乎。
第2.1.2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领导机关及所属分站(队)应有一名领导干部分工主管水情工作,并可根据当地政府安排,参加同级防汛机构,承担水情方面的任务。
第2.1.3条 已建或在建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水情工作,由各级工管部门或施工单位负责,水文部门在技术上应给予协助或指导。
凡需要开展水情工作的水利水电工程,应在充分利用现有水情站网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在工程以上地区增设必要的测报站点,配备好水情测报人员,落实经费,组织技术培训。特别是作为预报根据的上游的报汛联络问题,工管部门或施工单位应予妥善解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指挥调度的重点水库,由工管部门负责开展水文情报预报工作,但水文领导机关的水情单位也应了解和掌握其水情。
第2.1.4条 为确保水文情报预报工作既要安全生产又要准确、及时,各级水文领导机关应建立和健全内容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有关规章制度,如岗位责任制、质量检查评比、预报发布规定、安全生产和奖惩办法等。
第2.1.5条 国际水情测报涉及对外关系,必须严格遵照水利电力部布置的任务和规定执行。凡承担有国际测报任务的省、自治区,可根据需要制订管理细则,并报水利电力部备查。
第2.1.6条 对于水情站网中的委托水情(雨量、水位)站要加强管理,保证测报质量和时效。要签订测报任务书,明确测报任务和要求;要做好委托观测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要制订合理的报酬标准和奖惩办法以及规章制度等。水文部门特别是分站(队)和水文站,应对所辖委托站加强督促检查,及时研究解决测报中存在的问题。
第2.1.7条 水文情报预报有关资料的搜集,是水情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了解过去、掌握当前和估计未来水情的基本依据。各级水情单位应把它列为一项经常工作,予以重视。水情资料的搜集应紧密结合水情工作的需要进行,一般应包括下列几方面:
一、反映流域自然地理景观、农林水措施、江河湖库水文情势、水文气象特征以及历史洪、枯水和凌汛调查资料;
二、记载大旱、大涝的历史文献,大暴雨洪水分析个例,重大灾情记载,水利工程资料,主要堤防失事后的灾害调查资料等;
三、有关的水库、闸坝、堤防、分蓄洪等工程的各项基本资料及其管理运用有关资料;
四、为编制预报方案而作的分析计算资料、图纸,研究成果以及各项技术报告等;
五、防汛资料、水情考证资料、水情手册、图表等。
第2.1.8条 各级水情单位都要建立业务技术档案,并参照科技档案的要求进行管理。水情业务技术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有关水倩业务的规定、办法及规章制度;
二、水情工作计划、总结;
三、各类预报方案及其附件;
四、水情任务书、委托书、协议书、服务调查资料、服务卡及合同等;
五、洪旱分析报告、水情科研成果、专题总结报告及第2.1.7 条中的部分资料;
六、通讯设施的有关资料。
第二节 水情工作的计划管理
第2.2.1条 水情工作计划
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情主管单位应于每年汛前一个月,编制当年水情工作计划,向水利电力部和中央防总报送,并抄送有关单位。地区(省辖市)水情主管单位应于每年汛前两个月,编制当年水情工作计划,向省、自治区、盲辖市水文总站和省防汛指挥部报送。
水情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是:本年度水情站网,拍报项 目和段次标准,计划开展的情报、预报专题项目,实施办法和措施,以及其他有关事项,并附水情站网图和考证资料表。在计划调整变化不大时,可以只将调整变动部分上报。
第2.2.2条 水情工作总结
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情主管单位应于每年汛后两个月内,编制当年汛期水情工作总结,向水利电力部和中央防总报送,并抄送有关单位。地区(省辖市)水情主管单位应于每年汛后一个月内,编制当年汛期水情工作总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总站和省防汛指挥部报送。
水情工作总结的主要内容是:当年汛期工作完成情况,水文气象、汛情、旱情概述,主要暴雨洪水的分折,情报预报的质量和评定,水情服务效果及存在问题和建议等,并附水文特征、月、旬径流等统计图表。遇特大旱涝或其他严重水情,还应进行专题总结。
第三章 水 文 情 报
第一节 一般要求与规定
第8.1.1条 水情站网的布设与调整
凡指定按本规范要求提供河流、湖泊、水库等水情雨情资料的水文、气象测站统称水情站,它们所组成的水情拍报站网称为水情站网。
布设水情站网的原则是:以最经济的测站数达到能够控制和掌握所需水文情势的变化,满足水情服务需要的目的。水情站通常是在现有水文气象站网的基础上选定布设。布设时应考虑:
一、在水情雨情掌握上的代表性和控制性;
二、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特别是防汛抗旱、水利水电建设和工程运用对水情的需要;
三、满足作业预报的需要;
四、情报的传递通讯条件等。
水情站网布设以后应保持稳定,但如发生下列情况之一,已失去其设站目的时,应及时进行调整:
一、自然条件改变,影响水文情势发生变化;
二、对水文情报的要求有改变;
三、由于测验条件或测站位置变动,需要调整时。
第3.1.2条 水情站的类别
水情站分为以下三种:
一、常年水情站,全年按规定拍报水情的站。
二、汛期水情站:只在汛期(包括皮汛和春汛)按规定拍报水情的站。
三、辅助水情站:规定当水情达到一定标准时才拍报,或因临时需要,指定在一定时期内拍报水情的站。
第3.1.3条 水情站站号的编定
水情站应按照水利电力部统一的规定编定站号,并不得随意更改。确有调整必要时,应由原负责编号单位与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协商调整,并将调换后的站号表,报水利电力部和分送有关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第8.1.4条 水情站的职责和要求
一、水情站应按照水情任务书要求,准确及时地完成测报任务。遇特大洪水时,也要力争做到“项得住,测得到,报得出”。
二、水情站必须执行本规范和《水文情报预报拍报办法》以及其他有关技术规定,在工作中切实贯彻“四随”(随测算、随发报、随整理、随分析)“四不”(不错报、不迟报、不缺报、不漏报),保证质量和时效。
三、水情站应主动与当地邮电;广播等部门联系,共同搞好对通讯设施的维护管理和使用。遇通讯受阻时,要克服困难,力争尽快发出水情电报。
四、水情站在做好水文情报工作的基础上,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努力为当地做好水情服务工作。
第3.1.5条 对水情拍报工作的要求和规定
一、水情拍报应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千方百计消灭差错。拍发水情电报要用固定格式的发报本,拟好电文经校核(单人的水文站、雨量站要反复自校)后方可发出。话传电报要双方相互校核,并记录收发报时间、收发报人姓名或代号;及时认真答复查询电报。
二、水情电报应严格按规定时限发报,如确因观测场地太远,通讯条件限制,应由上级水情主管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时限,并在此规定时限内发报。
第3.1.6条 水情拍报段次标准的拟定
水情拍报段次标准,应根据需要与可能,经济合理地加以拟定。一般应考虑以下几个方而:
一、防汛、防涝、抗旱、防凌要求;
二、工程施工及运行管理要求;
三、作业预报要求;
四、照顾上下游、干支流之间的相应一致性;
五、便于水情站执行,特别当水情站要求报汛单位较多时,应尽可能统一或简化段次标淮。
第二节 水情任务书
第8.2.1条 流域和省级水文领导机关在所属水情站的拍报任务确定后,应编制水情任务书于汛前一个月下达水情站,并抄送其领导单位(流域下设的总站和省属的分站、队)一份。有些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情任务系通过防汛机构布置的,可仍按惯例办理。
第8.2.2条 在水情任务变动不大的情况下,任务书不必每年重新编制,只需将调整变更部分通知有关水情站及其领导单位即可。水情任务书的内容和格式,可参照附表2.1拟定。
第三节 水情委托书
第3.3.1条 水情委托书只在流域和省一级的水文领导机关或防汛机构,以及中央管理的大型水利水电机构之间适用。流域和省以下的单位需要水情,必须报经流域或省一级的水文领导机关或防汛机构汇总编制委托书。水情委托书的内容和格式,可参照附表2.2拟定。
第3.3.2条 水情委托要求应贯彻既考虑需要,又要节约的原则,受委托单位应将委托要求纳入计划,进行布置。但如委托内容不够恰当或执行有困难,受委托单位可根据需要和可能,对委托要求作适当调整,并将调整意见和内容在委托书中注明,寄还委托单位。
第3.3.3条 水情委托书一式两份,于每年汛期开始三个月以前发往受委托单位。受委托单位留存一份,加盖公章寄还一份。以后如委托要求不变,则不必每年重新编制委托书,但仍应于汛期开始三个月以前与受委托单位联系说明。
第四节 水文情报的处理
第3.4.1条 水情电报应有专人负责,及时登记处理;遇特大暴雨洪水或发生溃口、分洪、垮坝等特殊情况,水情电报应作为紧急件,随到随处理,并随时向领导汇报。
第3.4.2条 电话传递情报和收听气象预报广播,应建立专门的记录本,及时抄录和处理。
第3.4.3条 为掌握水情变化过程及其发展情势,应及时绘制各类水情图表,例如:水位(流量)过程线、水情登记表、雨量图(表)、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等。
第3.4.5条 水情电报一般保存三个月或一个汛期。
第五节 水文情报质量的检查和考核
第3.5.1条各级水文机构应经常对水文情报质量进行检查,有管理或辅导属站(包括委托水情站)任务的水文站,应把对属站的测报工作检查作为一项制度。检查内容包括:水文情报的质量和时效;对本规定、拍报办法和水情任务书的执行情况;“四随”和“四不”的贯彻情况;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以及经验教训等等。
第3.5.2条 水文情报工作完成的好坏应列为各级水文站及个人的考绩评比内容之一。流域和省一级水文领导机关每一定阶段应对水情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和考核。凡情报准确及时,质量优良,服务效果好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扬和奖励;如情报发生重大差错,造成事故,或水情人员有严重失职行为时,应视情节及影响后果,给予严肃处理。第四章 水 文 预 报
第一节 一般要求与规定
第4.1.1条 预报方案是作业预报的基本依据,凡开展水文预报的单位,必须先编制预报方案,送上级水情主管单位审查批准,方能据以进行作业预报,开展预报服务工作。
编制预报方案时,首先要对策2.1.7条的有关资料进行了解分析,充分掌握预报地区的基本情况。
第4.1.2条 编制预报方案所引用的水文资料,应有足够的代表性,一般不得少于10年系列,并需包括大水年、平水年和小水年。要求所用点次湿润地区不少于50个,干旱地区不少于25个,在各种量级上都有代表性,特别中高水点子应尽量采用,使之占有较大比重。但如资料代表性不够或点次不足,达不到上述规定时,所编方案应降一级使用。
第4.1.3条 编制预报方案所采用的预报方法,必须有理论根据。对经验相关关系也必须进行物理成因分析,检查合理性和适用条件。
第4.1.4条 预报方案一般应包括:预报地区的水系及站网分布图,预报图表,分折计算成果或程序,评定或检验的成果及文字说明。如系水库、闸、坝的预报方案,尚应附库容曲线、泄流曲线等特征资料,重要的河段则应附有关的抗洪能力资料。
预报方案文字说明包括以下内容:有关自然地理和水文气象特征的概述,引用资料的情况,预报要素和影响因素的特征分析,采用的预报方法和理论根据,作业预报使用方法、检验评定结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讨论等。
第4.1.5条 预报方案建立以后,必须进行评定或检验,以说明方案的有效性和可靠程度。评定是引用编制方案的全部点次进行,检验是引用未参加编制方案的项留系列(不少于两年)进行。无论是评定或检验,对偏离大的突出点应深入分折,注明原因,不得为了凑精度而舍弃原始点。
第4.1.6条 预报方案中的名词、符号等,一律按本规范第1.3.6条规定,予以统一。附表采用8开或16开纸,附图采用15×20、25×35、35×50cm三种图幅;比例尺则以1:
1、1:
2、1:5的倍数为宜。预报图表必须正确无误,清晰整洁,并有拟制人、校核人、审定人签名。
第4.1.7条 一般情况下,每年汛后应对预报方案进行检验或补充修订。但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对方案及时修订或更新:
一、实测水文现象已超出原方案数值范围时;
二、积累的新资料表明水文规律已有变化时;
三、由于自然变化或人为措施,使流域、河段或断面条件发生改变时;
四、采用新方法、新技术可以提高精度时。
第4.1.8条 关于中长期预报
中长期预报方法目前尚不够成熟,应积极开展研究。为了适应生产发展需要,有条件的水情单位,可以发布中长期水情展望,只提供领导掌握参考,不作为采取具体措施的依据,并注意结合实际变化,随时对展望进行补充修正。
在内陆和干旱地区,由于农牧业生产需要,是否发布月、季水量预报,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自定。
第4.1.9条 凡开展作业预报服务的单位,应事先将预报发布对象、预报站点、预报项目、目的要求、发布标准、电报挂号或电话号码等登记列表,以便随时查考,开展预报服务工作。
第4.1.10条 作业预报人员必须熟练掌握预报方案,每次预报应将引用资料、计算数据和预报值等逐项记入作业预报登记本,以便校核查对。对于出现特大洪水时预报曲线的外延问题,应事先进行分析研究,有所准备。
第4.1.11条 作业预报人员根据现实水情变化,或因溃垸、分洪等特殊影响,发现根据方案推得的预报值有明显偏离,此时可作现时修正,并将分析判断修正的依据和情况记入作业图表,以备核查和总结经验之用。
第4.1.12条 发布预报必须经过校核,并由预报者和校核者签名。重要预报应由水情负责人组织讨论,确定预报值,并由负责人签署后方能发布。
第4.1.13条 短期水文预报必须密切注视和了解天气形势的发展变化。已建立天气预报业务的单位,要更好地把水文、气象预报紧密结合起来,必要时也可用预报的降雨作水文预报,但必须十分谨慎,并向服务对象说明预报的依据,供其参考。
第4.1.14条 预报发布后,如天气和水文情势发生新的变化或实测水情与预报水情有较大出入时,应及时发布修正预报。
第4.1.15条 遇预报根据条件改变,如发生分洪溃口、水库泄放条件变化等等,则原发布的预报可不评定,改按新的条件评定修正预报。
第4.1.16条 每次预报或修正预报发布后,当该预报现象出现时,应即分析预报误差,并随时记录成功经验或失误原因。每次洪水过或过后,按第四章第4.2.3条规定评定预报等级。每年汛后应对当年作业预报质量进行一次总评,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对预报方案的改进意见。
第二节 水文预报方案的评定或检验 第4.2.1条 确定性系数
以流域模型等制定的水文预报方案有效性的评定或检验方法,采用确定性系数dY进行。
式中: Se——预报误差的均方差;
σY——预报要素值的均方差;
Yi——实例值;
Y——预报值;
——实测值的均值;
n——系列点次的个数。
若以预报要素值在预见期△t内变幅△I计算,也可用类似确定性系数d△进行。
上三式中:
SΔ——预见期内预报变幅误差的均方差;
σΔ——预见期内预报要素变幅的均方差;
Δi——预报要素值在预见期内的变幅,Δi=Yt+Δt-Yt;
Δ——预见期内的预报变幅;
——变幅的均值。
评定(检验)时按下列标准:
方案的有效性
甲等
乙等
丙等
dY(dΔ)
>0.90 0.70~0.90 0.50~0.69
第4.2.2条 许可误差
由于预报要素及预报方法的不同,对许可误差作如下规:
一、河道水位(流量)预报:预见期内最大变幅的许可误差采用变幅均方差σΔ,变幅为零的许可误差采用0.3σΔ,其余变幅的许可误差按上述两值用直线内插法求出。如算出的水位许可误差σΔ>l.0m时,即以1.0m为上限(相应的o.3σΔ为o.3m);算出的0.3σΔ<0.1m时,即以0.1m为下限。算出的流量许可误差小于测验误差时,即以测验误差为下限。
取预见期内实测变幅的20%作为许可误差,水位以5cm为下限,流量以测验误差为下限。
上述两标准可任选一种进行评定。
预报洪峰出现时间的许可误差,采用预报根据时间至实测洪峰出现时间间距的30%,并以3h为下限。
二、降雨径流预报:净雨深预报的许可误差采用实测值的20%,许可误差大于20mm时,以20mm为上限;许可误差小于3mm时,以3mm为下限。
洪峰流量的许可误差取实测值的20%,并以流量测验误差为下限。
洪峰流量出现时间的许可误差,取预报根据时间至实际峰现时间间距的30%,并以3h或一个计算时段为下限。
三、春汛和冰情预报:春汛和冰情预报要素值的许可误差可取变幅的百分数。预报预见期在l0d以上的,取预报要素值在预报预见期内实测变幅的30%。
预报要素的预报预见期的许可误差如下:
预见期(d)1~3 4~5 6~9 10~13 14~1
5许可误差(d)1 2 3 4 5
四、风暴潮水位预报:风暴潮最高水位预报的许可误差,取预见期内实测潮水位幅度的15%,并以20cm为下限。
五、月、季水量预报:内陆及干旱地区月、季水量预报的许可误差,取实测值的20%,枯季月径流预报的许可误差,取实测值的30%。
六、按许可误差标准进行评定或检验,须计算其合格率,将预报方案划分为以下三个等级:
甲等:合格率≥85%;
乙等:85%>合格率≥70%;
丙等:70%>合格率≥60%。
凡已通过误差评定的预报方案,达到上述甲、乙两个等级者,即可用于作业预报;达到丙等的方案用于参考性预报。丙等以下的方案不能用于作业预报,只能作参考性估报用。
第4.2.3条 作业预报按每次预报误差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优:预报误差在许可误差的25%以下;
良:预报误差在许可误差的25~50%;
合格:预报误差在许可误差的50~100%;
不合格:预报误差大于许可误差。
第4.2.4条 中长期水情展望和根据气象预报作出的预报,暂不进行评定,但应做好登记,不断积累资料,以供分析研究。内陆及干早地区发布的月、季水量预报,应按第4.2.2条的规定进行评定。
第五章 水 情 服 务
第5.0.1条 水情服务内容包括水文情报和水文预报两个方面。各级水情单位结合本身业务和服务对象的需要,经双方协商确定服务内容,并编制水情服务卡(参考格式见附表2.3),据以提供水情服务。
第5.0.2条 水情服务方式包括电报、电话、公告、公报、简报、接待来访、咨询和提供有关水情图表资料等。但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必须保证质量,讲求实效。
第5.0.3条 各级水情单位应做好水情服务调查工作,调查方式可以采取深入服务对象,直接访问了解;发调查表,书面征求意见;召开水情服务座谈会,听取和交流意见等。各种调查资料都应整理保存,建立档案。有关水情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处理。
第5.0.4条 水情服务调查一般可在汛前、汛后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汛前调查内容以服务要求为主,包括服务对象对水文情报预报的具体要求;水情供应的方式和办法;水文情报预报与该部门业务的关系和作用等。汛后调查内容以服务效果为主,包括服务对象对水文情报预报的使用情况;水情服务的效益或因水情失误造成的损失,以具体事例和数字说明;以及在水情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意见等。
第5.0.5条 为了帮助服务对象掌握应用水文情报预报,更好地发挥水情服务效益,各级水情服务单位要经常采用多种方式,如通过防汛会议、服务座谈会、调查访问乃至报纸和广播等,开展有关水情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第5.0.6条 城市工矿地区为了充分发挥水情服务作用,各级水情单位在人力和技术条件许可下,根据当地要求,可将警戒水位,历史最高水位标明在当地地形图上,作为防洪示意图,供有关部门及时对照水情,采取措施。
附录I
附表1.1 专用名词、符号及单位表
注:1.最大最小值(或最高最低值)加脚注max、min、如:Zmax,Qmin等;平均值则在上方加横线。
2.表列符号一般用于计算式或图表,单位代表符号则大都用于注明图表。本表未规定的专业名词,可以自行选定并在初次使用时加以说明。
附表II 水情任务书、委托书、服务卡格式
填表说明:1.水位、雨量如有若干级加报标准和段次,则(7)(8)(9)和(12)(13)各栏可重复填写。
2.流量、旬月雨量、表报等项目,即(10)(11)(14)(16)各栏,如有任务可以√表示。
附表2.2 XX(委托单位名称)水情委托书
2.如同一站受报单位较多,可另编受报单位代号、名称、。收报局和电报挂号表,则本委托书(17)-(19)栏可合并为一栏,只将受报单位代号填入即可。
附表2.3 向XX(服务对象名称)水情服务卡
填表说明:同水情任务书。
第二篇:2017年丽水水文情报预报工作总结
2017年丽水市水文情报预报工作总结
2017年,丽水市水文站及时向省、市防汛指挥部门提供水文情报预报。在梅雨洪水、台风期间,我站严格按照省水文局和市防指要求及时启动应急响应,认真做好水文情报、预报工作,及时向上级部门提供水雨情情报、预报信息,为洪水调度提供决策依据。回顾2017年,我市水文情报预报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现将水文情报预报工作总结如下:
一、顺利完成水情汛前准备工作,确保全年安全度汛
1、完成水文汛前大检查。按照省水文局《关于开展全省水文测报汛前准备工作大检查的通知》和省防指办《关于2017年报汛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3月14日-17日,由市站领导带队的两个汛前检查组对全市水文汛前准备情况进行了检查。此次检查共下发9张整改通知单,明确整改项目及整改时间。通过汛前检查强化了测站的主体责任,强化了市站的监督责任,从而提升测站的测验水平。
2、水情汛前准备工作全面提升。一是值班硬件大大改善。市防办于去年年底搬至联通新大楼办公,水情室也搬至新大楼,水雨情监视、人工报汛接收系统、预警、洪水预报电脑一应俱全,实现办公设备全面更新,值班室面貌焕然一新。二是加强水情队伍建设。汛前,对值班室值班队伍进行了调整,三位踏实肯干的阳光小伙充
-1-实到水情队伍中,值班室整体队伍素质有了明显提升,同时狠抓业务技能:对新进人员进行了为期一天的汛期值班业务技能培训,同时安排技术骨干对新进人员进行为期一周的带班指导。三是全面检查,确保防汛相关软件运行正常。汛前对水雨情遥测系统、人工报汛系统、水雨情预警、洪水预报系统等防汛软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检查,确保正常运行。四是加强对报汛站报汛工作的指导。汛前,组织了全市水文情报技术培训,对全市所有省、市级报汛站技术人员进行了报汛业务培训。同时,市站还根据今年的报汛任务书,制作了全市报汛站报汛明细表,详细罗列了各个报汛站报汛的时间、项目等具体要求,指导全市各报汛站的报汛工作。
二、认真做好水文情报工作,及时提供水雨情信息
今年以来,我市水文情报工作稳步推进。今年汛期开始启用丽水市水情微信报汛接收软件系统,报汛员可通过微信报送的方式报送水雨情信息,操作简便,减轻了报汛员的工作量。我站及时准确地为市防办提供水雨情统计分析、水库蓄水材料、报表及水雨情总结,使防汛指挥部门领导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大量实时水雨情信息和水情分析成果,为各级领导部署抢险提供了决策依据,在防汛防旱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耳目作用。
1、继续做好人工报汛水情信息管理工作。每天安排值班人员查看省水情中心值班系统了解报汛情况,对未上报的站点,及时联
-2-系补报,对有疑问的信息进行核实,确保水情信息畅通。
2、正式启用微信报汛。今年汛期开始启用丽水市水情微信报汛接收软件系统,报汛员通过微信报送的方式报送水雨情信息,操作极为简便,大大减轻了基层报汛员的工作量。
3、水情简报工作有序开展。2017年,共完成水情简报45期、最新水雨情97期,完成后及时上传省水情平台和丽水水文信息网。
4、水雨情预警到位。今年,共向市防指领导和防汛相关人员发出11000多条手动水雨情总结短信和61804条预警短信,共发出水情高水位预警通告单2份。
5、严格按要求编写水情专题报告及水雨情总结。在梅雨期、每次台风结束后、汛期结束及特殊汛情时,我市均及时按要求向上级部门报送水情专题报告及水雨情总结。今年共完成台风(梅雨)水雨情总结2篇、水雨情总结1篇、好溪流域2017年10-11月初旱情分析1篇。
三、水文预报及时准确,为防汛科学调度提供决策依据
今年我市水文预报工作大大提升。2017年,完成洪水预(估)报16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与气象会商,提前分析研判强降雨影响情况。多次参与市防指组织的强降雨分析研判会。按市防指要求,积极开展考虑未来降雨预(估)报。
2、建立上、下游水情预报联动机制,提高预报精度。今年梅汛期间我市共遭受四轮强降雨袭击,梅雨量较常年均值明显偏多,强降雨时空分布较集中,局地降雨强度大,且四轮强降雨间隔时间短,宣平溪、好溪、大溪流域出现超警洪水。针对如此严峻的防汛形势,我们对松阴溪、好溪、宣平溪、小安溪以及开潭入库流量进行滚动预报。
6月22日19时预报松阴溪靖居口站洪峰流量与实际洪峰流量仅相差5%,洪峰出现时间仅相差1小时左右。特别是6月25日第四轮强降雨对主城区防汛形势提出了严峻挑战,我站根据降雨变化做出4次滚动预报,市防办根据预报数据对开潭水库发出7份调度指令,并提前通知青田县防办,为下游各乡镇做好预警、人员转移等相关工作预留了充分时间。6月25日13时预报开潭洪峰流量预报精度等级为优秀。开潭电站6月25日最大出库流量达5900立方米每秒,精准预报、科学调度使得丽水站水位始终控制在47.9米以下,确保城区防洪安全。
为迅速总结我市强降雨防御工作,贯彻落实水文预报服务防汛大局要求,提升我市水文情报预报水平,6月29日下午,我站组织召开市梅汛期强降雨水雨情评估讨论会,会议要求巩固完善瓯江主城区上、下游水情预报联动工作机制,保持上、下游水情信息畅通,共享分析成果,提高预报效率,实行严格考核制度,强化预报工作在防汛工作中的科学性、精准性、高效性,为提升我市水文预报水平提供制度保障。
3、中长期预报工作正常开展。按省局要求时间完成2017年丽水市汛前水雨情分析及全年趋势展望。
四、建立严格的水文情报预报管理制度
我市建立了严格的水情值班制度、遥测信息维护管理制度、水文情报预报制度,情报预报符合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洪水期间,我市严格按照水文情报预报制度,开展水文情报预报工作。
1、加强水雨情遥测设备维护管理,提高防汛决策信息化水平。我市继续严格按照《丽水市水雨情遥测站点维护管理工作考核办法》要求对我市水雨情遥测站点故障考核。水雨情遥测站点故障率在每月水情简报中予以通报,同时抄送给市防指办,各县(市、区)水利局、防指办。
2、调整充实市级防汛值班人员,优化管理制度,加强培训指导。今年,防汛办水情室值班人员队伍进一步壮大,值班室整体队伍素质有了明显提升。4月初,对水情值班人员进行了上岗培训,并制定了严格的值班制度,要求值班人员每天认真检查雨润软件运行情况、排查可能的设备故障,提醒维护单位及时处理,提高站点正常运行率。加强对全市人工报汛工作的管理,认真核对报文,对错、漏、迟报及时提醒报汛站更正和补报。9月开始,对防汛水情值班室进行考核,建立奖惩制度,考核结果作为水情室人员年底评比优胜服务奖的依据。对值班室实现考核后,值班室面貌有了明显
-5-改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值班人员纪律性更强,环境更加整洁、规范。圆满完成了2017年梅汛、台汛等紧急期及日常水情值班工作任务。
3、建立上、下游水情预报联动机制,提高预报精度。今年我市建立了瓯江干流洪水预报联动工作机制,成立丽水市瓯江干流水情预报联动工作机制工作组,工作组成员单位由有报汛和预报任务的水文站和水库组成。同时强化相关报汛站的报汛任务,要求县级水文机构应根据预报任务对辖区内预报断面进行实时作业预报,预计将发生超警洪水时应滚动预报,加强会商。
五、存在问题
水情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基础水情业务基本按时间节点完成,但仍存有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二点:一是全市水文情报预报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县水文站技术人员总体偏少,技术力量薄弱,部分县未开展水情简报和洪水预估报工作,全市整体水文情报预报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二是水雨情遥测站点维护水平参差不齐。全市水雨情遥测站点维护情况总体良好,全市水雨情遥测站点故障率低,但个别县水雨情遥测站存在维护不主动、不及时现象。
丽水市水文站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六日
第三篇:水文勘测规范目录
目录
1总则 ························ 1 2术语 ························ 2 3各勘测设计阶段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 4
3.1可行性研究阶段 ················· 4
3.2初步设计阶段 ·················· 5
3.3施工图设计阶段 ················· 7 4水文调查与勘测 ··················· 8
4.1一般规定 ···················· 8
4.2水文调查 ···················· 8
4.3水文勘测 ··················· 10
4.4洪水观测 ··················· 11 5设计洪水分析与计算 ················ 13
5.1一般规定 ··················· 13
5.2利用实测流量系列推算设计流量 ········· 13
5.3利用历史洪水位推算设计流量 ·········· 16
5.4设计流量计算的其他方法 ············ 19
5.5设计水位 ··················· 19
5.6设计洪水过程线 ················ 20 6桥孔设计 ····················· 21
6.1一般规定 ··················· 21
6.2桥孔长度 ··················· 21
6.3桥孔布设 ··················· 23i
6.4桥面设计高程 ················· 25 7墩台冲刷计算及基础埋深 ·············· 27
7.1一般规定 ··················· 27
7.2河床自然演变冲刷 ··············· 27
7.3桥下一般冲刷计算 ··············· 27
7.4墩台局部冲刷计算 ···············
7.5特殊情况的冲刷计算 ··············
7.6墩台基底最小埋置深度 ·············8小桥涵水文勘测设计 ················
8.1布设原则 ···················
8.2水文调查与勘测 ················
8.3水文计算 ···················
8.4孔径设计 ···················
8.5冲刷防护 ···················9路基水文勘测设计 ·················
9.1一般规定 ···················
9.2水文调查与勘测 ················
9.3水文分析与计算 ················
9.4浸水路基高度 ·················
9.5冲刷防护 ···················10特殊地区桥梁水文勘测设计 ············10.1水库地区 ··················10.2泥石流地区 ·················10.3平原低洼(河网)地区 ············ ii 31 34 34 36 36 37 38 39 40 41 41 41 42 46 48 49 49 54 58
10.4岩溶地区 ·················· 6110.5倒灌河段 ·················· 6510.6潮汐河段 ·················· 67 11调治工程 ···················· 7111.1一般规定 ·················· 7111.2
11.3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导流堤布设及冲刷计算 ············丁坝布设及冲刷计算 ·············河段分类表··················墩形系数及墩宽计算 ··············岩石地基桥墩冲刷及基底埋深 ·本规范用词说明 ················iii7*** ·········
第四篇:基于卫星遥感的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系统
基于卫星遥感的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系统
摘要:基于卫星遥感的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系统是依靠高科技手段,采用空间数据采集技术,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等信息实现流域面上大尺度水文监测的一门新型技术。该系统根据接收的卫星探测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以日为单位进行降雨、辐射、蒸散发计算,进而进行径流过程预报。
关键词:卫星遥感;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系统
基于卫星遥感的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系统是依靠高科技手段,采用空间数据采集技术,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等信息实现流域面上大尺度水文监测的一门新型技术。该系统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接收的卫星探测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以日为单位进行降雨、辐射、蒸散发计算,进而进行径流过程预报。系统的基本输入变量为降水、蒸发和气温,利用卫星云图信息和其它观测信息,在能量和水平衡原理的基础上,得到流域降水和蒸散发的空间连续分布,供河流降水径流预报模型和水资源预测模型使用。流域降水、蒸散发监测除需要气象卫星观测的云图数据外,还需要世界气象组织的全球远距离通信系统(WMO-GTS)提供的地面气象站观测的日雨量数据。云图数据需要建立气象卫星云图接收处理系统得到,日雨量数据为每天地面气象站观测的日降水量。系统工作流程见图1。气象卫星云图接受处理
气象卫星云图接收处理包括:建立地面气象卫星云图接收系统,实时接收气象卫星云图数据,并对接收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建立气象卫星云图处理系统,将接收的云图信息进行处理,处理过程包括对卫星云图进行几何纠正、格式变换,形成多通道卫星云图数据与图像,并将处理后的结果存入相应的实时卫星云图数据库中。卫星云图为每小时接收一次红外通道、可见光通道和水汽通道的信息。降水监测
降水监测的基本思想是建立云顶温度与象素点降水的统计相关关系,同时利用卫星信息在地面雨量站点间进行雨量插值。故降水监测方法是建立在两种数据源的基础上,一是气象站观测的雨量数据;二是通过气象卫星云图得到的云频率数据。气象站观测的雨量数据可以直接得到;云频率数据是从接收到的红外云图数据中得到,在对流层,云的温度与其距离地面的高度具有-6.50 ℃/1 000m的递减率的关系。首先用温度阈值(TTE)对红外卫星图像进行云顶高度分类,由于被观测的不同物体,包括地球表面和云层顶部,在红外波段都相对有一数值,该数值可以转化为行星大气温度,根据卫星云图柱状图分析,可将不同的云分成5个云级,每个云级都有其相对应的温度和大概高度范围(表1)。将红外云图
中每个象素点上的值根据温度和高度范围进行分类,得到不同的云级,然后计算云生存期(CD),云生存期是按照每一云级等于10d内该云级的小时数得到的。
表1 云级分类与温度和大概高度范围对应
云级 红外数值范围 温度范围/K 大概高度范围/ km
冷云 <45 <226 >10.8
高云 45~59 226~240 8.5~10.8
中高云 60~89 240~260 5.2~8.5
中低云 90~119 260~279 2.2~5.2
低云
>119 >279 <2.2
在多重回归的基础上用卫星云数据计算每个象素点上的雨量,回归方程为: Rj,est=∑aj,nCDn+bjTTE
这里CDn 是在云级n的云生存期,TTE是温度阈值,表示雨强指标。对每个雨量站(j)建立该站雨量与该站及周边地区卫星云信息的回归关系。由于回归方程的局限性,每站估算降水和观测降水存在误差Dj: Dj=Rj,obj-Rj,est
应用倒距离加权技术可得到各地面雨量站间象素点(i)的系数aj,n、bj和Dj值。最后可逐象素点进行降水场计算: Ri=∑ai,nCDn+biTTE+Di
用这种方式得到的降水量估算在气象站点上与气象站观测的雨量数据相等。蒸散发监测
蒸散监测很大程度决定于基于地球表面的能量和质量传输的物理过程。基于气象卫星的实际蒸散发计算通过气温映射、大气订正、净辐射计算、感热通量计算、确定实际蒸散发量等步骤完成。考虑完全热量传输极端情形: T0,n=T0,m=Ta
基于中午地面气温(T0,n)和午夜地面气温(T0,m)之间的区域回归: T=aT0,m+b
可通过卫星数据估算整个边界层气温Ta。
根据云图的背景信息可自动完成大气订正过程。自由大气行星反射率图可取为最小值。用扩展的Kondratyev(1969)两层通量传输模型将每个象素点上的行星反射率转化为地面反射率。在该模型中,行星反射率是地面反射率和大气光学深度的函数,光学深度的影响在最小地面反射率时为最高,即在深厚植被地区大约为0.07。光学深度可由观测最小象素值计算。利用每日实际地面反射率与每旬最小地面反射率的比值,可估算每象素点的云量,后者用于辐射平衡计算。
对于红外热量,可使用另一种大气订正方法。地球——大气系统温度(T0
′)和地面温度(T0)之间的关系可描述为:(T0-Ta)=[k/cos(i0)](T0′-Ta)
这里k是订正系数,i0是观测高度角,最高行星温度由热量图数据中提取。该值被认为同无蒸散发的条件相一致。对于特殊的例子,实际地面温度可以计算,订正系数k可以被确定。
净辐射计算可通过太阳短波辐射与地面长波辐射之间的净辐射通量得到: In=(1-A)Ig-Ln
Ig是日平均太阳在地球表面的红外辐射,Ln是净长波(热力)辐射损失。当一个象素点被云完全覆盖时,可首先根据云反射率计算通过云的光传输(t),然后估算净辐射为: In=(1-A)tIg(Ln≈0)
总辐射计算仍基于扩展的Kondratyev双层通量模型。净长波辐射损失(Ln)由地面和大气温度和辐射率计算得到。
大气的感热通量与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差(T0-Ta)成比例。温度差可直接由卫星数据得到,简单公式为: H=Cva(T0-Ta)
C是湍流热辐射系数,取决于区域的粗糙度和植被高度,Businger(1965)的理论模型用于确定其范围。假定每天能量不发生变化,则可推出日平均感热通量。
确定净辐射In、感热通量H,潜热通量LE(以能量为单位的实际蒸散发)可通过能量平衡LE=In-H-E得到。E是光合成电子传输辐射,大约是全植被覆盖区域每日太阳辐射的10%。每日土壤热通量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在有云覆盖时,地面的净辐射由云反射率估算得到。假定该日的能量成分与前期无云日相同(鲍恩比不变),则可得到实际蒸散发。径流预测预报模型
径流预测预报模型是基于卫星遥感的水资源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卫星获取的各类数据以及水文、气象站点的实测数据均要输入模型进行分析计算,最终得到预报结果。
模型包括信息提取与处理、水文分析、模型预报计算、结果显示与输出和系统管理五部分,如图2所示。
4.1 信息提取与处理
从实时水雨情数据库提取瞬时水位、流量、日平均流量、时段和日降雨量、日蒸发量;从气象数据库提取相关气象信息及降水预报成果;提取实时卫星监测分析计算数据,包括区域内降水、蒸散发、气温、净辐射等网格点数据;对提取的各类实时水文数据进行可靠性、合理性检查,修改错误,将降雨、流量等多源数据根据需要进行插补、外延,其时段长以日为单位;处理后的数据存入专用数
据库或以临时文件归档存储。
4.2 水文分析 用于流域空间和属性数据、水文数据查询,为预报员提供相关信息,使预报员能及时把握雨水情特性,了解流域下垫面特征,合理选择预报模型参数,以提高径流预报精度。其信息包括流域特征,实时雨水情,历史水文信息等。
4.3 模型预报计算 通过信息提取处理、水文分析,合理选择模型参数,实现日平均流量过程预报功能及实时校正、成果分析等功能。
4.4 结果显示与输出 将预报结果进行表格化和图形化显示,并将其输出到预报数据库,供其它系统或信息服务系统调用。
4.5 系统管理 提供包括系统登录、用户管理、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打印设置、工作参数设置、帮助等功能。
张正萍,马勇,张正波
(黄委会黄河上游水文水资源局,甘肃兰州 700030)
心 得 体 会
为期一个多礼拜的研究结束,我的收获甚多。这次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一个增强自我学习能力的平台,具体收获如下:
1、团队合作学习的形式贯穿了整个研究过程,组员间的合作与互助组、团队内、团队间的热烈讨论帮助我们理清了概念,同时也促进了反思,这样的活动效率很高,值得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借鉴使用。
2、对于这次所研究的卫星监测有了全新的认识,这门技术对于经济的发展,农业工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保障,提前对自然灾害能有预判,将损失降到最小。同时搜集到的资料也可以在以后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3、老师在这次报告的制作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解决了我们很多疑惑,在我们迷惑的时候给我们耐心的帮助和解答,让我们能够顺利的完成这次报告,在此对于老师表示感谢。
第五篇: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 总 则
1.0.1 为适应我国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发展,做好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统一技术标准,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江河、湖泊、水库、水电站等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
1.0.3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属于应用遥测、通信、计算机技术,完成江河流域降水量、水位、流量、闸门开度等数据的实时采集、报送和处理的信息系统。
1.0.4 按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模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水文自动测报基本系统和水文自动测报网。水文自动测报基本系统由中心站(包括监测站)、遥测站、信道(包括中继站)组成。水文自动测报网是通过计算机的标准接口和各种信道,把若干个基本系统联接起来,组成进行数据交换的自动测报网络。
1.O.5 新建水利、水电工程需要建设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应作为工程规划设计的组成部分,并将系统的建设纳入工程建设一并实施。
1.O.6 本规范中涉及水文测验、水文情报预报的精度要求,应按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规定执行。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
2.1 基本资料收集和可行性论证
2.1.1 进行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规划设计,应收集下列基本资料:
(1)计划建设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地区的大比例尺地形图。
(2)流域内已建水文站网、报汛站网、邻近地区遥测站网方面的资料。
(3)流域的气象、水文资料:包括重要水文站的最高最低水位、短历时暴雨雨强、洪水产流汇流时间、洪水传播时间、防洪标准和洪水灾害,降雪量占降水量的百分比,最高、最低气温,相对湿度的
平均值和最大、最小值,日照时数最少的持续时间等特征资料。
(4)雷电情况与地震烈度。
(5)已建和计划建设的水利工程布局,以及重要水利工程的技术资料。
(6)现行的水文预报、防洪调度方案,预报和调度工作的要求。
(7)流域内无线电台设置情况和发展规划。
(8)流域的社会经济、交通、供电和通信情况。2.1.2 建设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可行性论证包括:
(1)依据建设目标、功能要求,所在地区的水文气象特征与地形条件,当前国内外的技术、设备状况,论证实现建设目标的技术可行性。
(2)分析估算所建系统在防洪、水利调度诸方面可以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编制投资框算,提出系统建成后运行管理所需的人员与经费计划。2.2 水文自动测报基本系统的规划
2.2.1 进行基本系统规划,是通过对当前和远景的建设目标、任务和效益的分析论证,确定系统功能和建设规模,为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进行设计提供依据。规划内容为:
(1)布置遥测站网。
(2)规定各类遥测站向中心站报送的数据类别、频度以及和外部进行数据交换的任务。
(3)规定系统功能和主要技术要求。
(4)初步选定遥测站通信设备的工作频率。
(5)提出土建工程要求。
(6)提出建设规模和分期发展计划。
2.2.2 根据预报和调度的需要,按照下列规定布设和调整遥测站网。
2.2.2.1 按测报数据类别的不同,遥测站分为水文遥测站(包括水文站、水库站、闸坝站)和雨量、水位遥测站两类。应在流域的水文和报汛站网基础上,以满足控制测区水、雨情变化和预报、调度需要为目标,布设遥测站网。
2.2.2.2 为了既保持水文资料的连续性,又尽可能减小组建通信网的困难,应按下列要求布置遥测站点:
(1)水文,水位,水库,闸坝站一般不得变更其位置。
(2)所设代表性雨量站,可按既满足通信要求,又能取得代表性较好之降水资料的原则调整其位置。
(3)对于既是代表性雨量站又是控制降水量长期变化规律的基本站,如通信条件很差,允许另建一遥测雨量站满足水文预报的需要。
(4)无人值守,委托管理的遥测站,要尽可能设在靠近居民点,交通方便,便于维护看管的地点。
(5)水位遥测站的测井和设在闸坝上下游的水位遥测站的位置选择,应符合GBJl38-90《水位观测标准》的规定。
2.2.3 遥测站的观测项目和报送次数,应按测站类别和预报、调度的需要规定。根据当前的技术条件,可按由遥测端机自动完成雨量、水位、闸门开度的采集和报送,目前尚不能进行自动测报的流量、含沙量、蒸发量以及河道断面等则按通过人工置数装置报送进行设计。2.2.4 根据建设目标和近期发展计划按下列要求规定水文自动测报基本系统的功能和主要技术要求。
2.2.4.1 规划阶段应对下列系统功能提出具体要求:
(1)中心站完成一次全部遥测站巡测、预报作业和调度方案分析计算的时间要求;对中心站随机召测单站数据和定时巡测的要求;巡测的最小时间间隔的要求。
(2)中心站对接收水情电报、电话报汛、传真信息的要求,以及和外部进行信息交换的要求。
(3)中心站对系统工作状态的监测功能。
(4)中心站的数据处理功能:如需要整理、打印和显示的水文图表之种类、格式;数据合理性检查与缺漏插补;完成预报和调度作业的处理任务;需联机存储的数据类别、数量和存贮时间。
(5)测站是否应具有在当地显示水位、闸门开度和时段降雨量、越限报警、遥测设备自动检测、电源报警的功能。
(6)防雷要求。
(7)系统可靠性的要求:如设备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数据传输可靠性与误码率,备用措施等。
2.2.4.2 为使系统能可靠运行和便于管理,在规定系统功能时,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系统应能可靠运行,特别是在暴雨洪水灾害时期能及时准确地报送水、雨情数据,按时发布洪水警报和预报。为此,应采取增加备用设备,提高中继站和重要测站设备可靠性的措施。
(2)不应强求系统承担可能会影响可靠性的任务。一般情况下,不应要求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承担通话任务。
(3)遥测站的设备应力求结构简单、可靠、省电。
(4)应为系统扩展留有余量,如与其它系统间的联系、增加遥测站、增加测报参数、扩展中心站软件功能等。
(5)对承担着测报水情和积累水文资料双重任务的遥测站,要配备数据存贮记录装置,以逐步改变遥测站和人工观测站平行工作的状况。
2.2.5 根据本地区无线电台设置情况、地形条件和联网传送数据的需要,按照必须避开同频干扰,尽量避开其它干扰的要求,从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分配给水文遥测的频段中初步选定系统的工作频率。
2.2.6 根据各遥测站的地形、交通条件、河道情况与居民点的距离等,提出遥测站站房结构、尺寸,水位测井,天线塔和中心站机房等土建工程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2.2.7 根据防洪、洪水预报和调度的需要提出系统的建设规模,根据资金、人力、技术条件制定分期建设的目标和计划。2.3 水文自动测报网规划
2.3.1 水文自动测报网的规划,应根据联网的各基本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各级防汛部门对遥测数据的需求,确定网络规模、信息流向、信息量、信息交换的次数和内容,以及各节点站的功能。
2.3.2 当测报网所在地区已建成或即将建成水利行业的计算机网络时,应依靠该网络的数据传输系统组建水文自动测报网。若不具备上述条件则应作为独立系统进行规划和设计。2.4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 2.4.1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报批和进行设计、鉴定、验收的依据,应由建设单位根据规划工作报告自行编制或与承建单位共同编制。其内容应包括:
(1)建设目标。
(2)遥测站网布设。
(3)功能要求和主要技术指标。
(4)选择的工作体制,数据传输通讯方式,遥测电台的工作频率。
(5)系统和设备可靠性的要求。
(6)对开发数据处理和预报、调度作业软件的要求。
(7)对遥测站房、水位测井、天线塔、中心机房等土建工程的要求。
(8)考核、验收办法。
(9)进度要求。
(10)附件:包括系统设计所需的明细资料,如遥测站一览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