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律援助简要总结
探索长效保障机制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攀枝花市总工会2005—2006年职工法律援助工作总结
近两年来,攀枝花市各级工会组织认真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坚持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积极开展职工法律援助工作,探索建立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两年来,全市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264件,结案率达95.7%。其中:代理仲裁诉讼案件33件,协调处理非诉讼案件418件,提供法律咨询1780件,代写法律文书33件。全市职工法律援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两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固本加基,从源头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两年来,市总工会法律援助中心积极参与省、市涉及职工利益的有关法规、政策的制定,努力从源头上维护广大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群体的利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活动,提出了市总工会的11条意见。对《四川省农民工工资保障条例》(征求意见稿)、攀枝花市《关于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的意见》等法规、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出台提出工会的意见,参加了市政府关于煤气收费价格上调、生活垃圾处理费等听证会,所提出的对特困职工家庭给予价格优惠的建议被市政府采纳。
二、坚持职工法律援助工作制度化。
一是坚持与日常信访工作有机结合,对在日常信访接待中发现的严重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事件,提供直接、具体的法律援助。
二是坚持职工法律援助与困难救助帮扶有机结合,为来访的困难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三是坚持职工法律援助与劳动仲裁相结合,直接独任或参与重大、集体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审理工作,增强工会维权的权威性,使工会的维权手段更直接、更有力。两年来,市总工会代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33件,其中由市总工会兼职仲裁员独任审理的劳动争议案件9件。
三、建立社会化维权机制 1、2005年8月,成立了全市职工维权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挂帅,成员由19个市级相关部门领导组成,并明确了成员单位工作职责,以“两办”文件下发。
2、积极做好普法宣传教育。以“四五”“五五”普法宣传推动维权工作法制化。在全面完成“四五”普法规划的基础上,开展“五五”普法规划工作,一是通过发放《进城务工人员维权手册》,提高职工(农民工)自我维护能力。二是普法形式灵活多样。各级工会利用就业培训、上岗培训、职业介绍等多种渠道,对职工和农民工进行法律法规培训,3、2006年,市总工会正式聘请2名律师为常年法律顾 问,增强了依法维权力度。同时,指导部分基层工会建立了法律顾问制度。今年11月,市总工会制定的《基层工会法律顾问制度暂行办法》被省总工会转发,要求各市州学习借鉴。
四、推动工会维权工作长效化。
维权工作任务艰巨,仅靠工会一家是不行的。市总工会通过整合各部门资源,借助外援、形成合力,更好地做好维权工作。建立市、区(县)两级维权联盟。2005年8月,市总工会起草并指导帮助我市五个区、县总工会签订了《攀枝花市区域间职工维权联动多边合作协议书》,相互间为对方到本地区务工或本地区到对方务工劳动权益遭受侵犯的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代书法律文书、非诉讼调解、代理诉讼和仲裁等法律服务,并帮助经济困难的农民工申请仲裁和诉讼费用的减免和缓交;约定互相委托对方调查取证、代为申诉、起诉或申请执行等。东区总工会、仁和区总工会聘请了律师作法律顾问,参与工会的维权工作,为职工提供法律帮助。
两年来,我市工会法律援助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现在:工会维权的手段不够丰富,尤其是依法维权的探索不够;工会法律工作专门人才缺乏,制约了工会法律援助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将认真加以解决。二00七年五月 日
第二篇:法律援助总结
法律援助总结
对于我在法律援助时碰到的一个案例,让我觉得印象深刻,是一个农民工来咨询如果拿到公司拖欠他们的工资,也许在很多人看来,那些工资并不算多,可是当那些拖欠工人工资的企业高层享受着年终分红,一人拿着几十万、几百万工资时,有谁曾想过,在底层为社会拼死拼活的广大劳工呢?他们其实只是需要三餐的温饱,可是当这点要求都不能得到实现,我们是不是该深思,这个社会,我们所拥护的法律究竟在保护什么,究竟够不够完善呢?
近几年来,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越演越烈,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一直不能得到根治,造成拖欠工资问题存在和难以根治的根源在于现行的法律法规本身。我国实行城乡隔离的二元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行业违规操作、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部门监督不力;保障措施不到位;农民工自身法律意识不强等原因。而现行法律法规不完善,对拖欠工资行为的强力制裁措施和保障措施的缺失是导致拖欠民工工资问题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以往农民工工资清欠行动中,主要采取的是行政手段,而仅依靠行政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的“顽症”,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有法律的保障,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是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根本途径。
由于农民工有其特殊性,用工单位和农民一般不签劳动合同,是导致频频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无法受到法律保护的原因。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对不签订书面合同的法律责任,未作明确规定。因此,劳动
监察部门在实际执法工作中由于没有劳动合同依据,查处难度较大。
行政执法部门力度不够,执法手段不足,处理程序过长,直接影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执法效果,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欠薪逃匿的经营者得不到法律制裁,使得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更为普遍和严重。
对于恶意欠薪,可以采用刑法手段,在刑法的修订上增加有关法规,对企业恶意欠薪问题作刑事处理,这样可以起到震慑拖欠工资企业的目的,防止拖欠工资的继续恶化。
从法律上讲对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即使我国逐步在立法上完善以后,关键还在于如何贯彻落实。执法上同样也应当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把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政策和措施切实得以落实。执法部门应依法开展劳动用工和拖欠农民工资执法专项大检查,在执法中还应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保障等制度,及时纠正和查处在拖欠农民工工资违法违纪问题,确保有关工资支付法规政策得到全面贯彻执行。
我国《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该法第九十一条还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
(三)低于当地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四)解除劳动合同后,未按照本法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
偿的。”至于对拖欠工资如何处罚,《劳动法》第一百零五条规定:“违反本法规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其他法律、法规已规定处罚的,依照该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第六条还规定,对用人单位有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等问题的,劳动行政部门要责令其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责令按相当于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经济补偿总和的1倍~5倍支付劳动者赔偿金。但是如果我国的法律连工人的基本工资都无法保护,还谈向拖欠工资企业追讨赔偿。
因此我国法律对于农民工,工人的保护还是有不健全的地方,我们只能根据实际情况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他们努力争取到平等的权利。
第三篇:法律援助总结汇报
法律援助总结汇报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县法律援助工作坚持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法律援助行为为支撑点,充分发挥法律援助中心工作职能。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构设施。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法律援助工作,不断健全法律援助体系,全县*个乡镇、*个街道全部建立了法律援助中心工作站,在县妇联、团县委、县总工会、县残联会、县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县交警大队等职能部门分别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各法律援助工作站均落实了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明确了接待咨询、申请、受理、初审职责,全县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共计*人,构建形成了以县法律援助中心为主导,以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为基础,以行业社团法律援助工作站为补充的上下联动、优势互补的法律援助格局。并在*县便民服务大厅设立了专门的群众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接待窗口,派驻工作人员2名,配备业务用车一辆。*年至*年,县法律援助中心共争取省级专项法律援助经费*万元,县财政也逐年加大法律援助县级财政经费预算,*年,全县法律援助案均补贴达到了全省法律援助为民办实事项目要求的*元标准,年均办案数量达到*余件,办案补贴发放率达到*%,实现了机构、人员、办公场所和经费“四落实”。
(二)优化便民服务,确保群众满意。
在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窗口,制作办事指南和法律援助工作流程图,将申请法律援助的条件、范围、程序和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等内容全面向群众公开,提高了工作透明度,推行“法律援助工作全程公示制”、“一站式便民服务承诺制”和“半小时个案办结制”等服务机制,着力提高服务质量。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为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和未成年人、交通事故受害人等特殊弱势群体开通维权绿色通道,以支付劳动报酬、交通事故、工伤事故、医疗事故赔偿等案件为重点,降低受援门槛,简化申请和审批手续,方便困难群众快捷高效获得法律援助。定期与不定期采取培训与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对基层工作站人员进行法律援助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法律援助队伍的专业性、高效性以及法律援助工作的规范性。(三)强化制度约束,提升办案质量。
按照法律援助机构规范化建设要求,对法律援助申请的受理、审查、指派作了具体的规定,把法律援助对象、形式、范围、条件、程序、工作流程等内容向社会公开公示。先后制定并公示《*县法律援助中心工作制度》、《法律援助流程图》、《接待咨询登记制度》等10项工作制度,系统地规范了法律援助接待、审查、受理、指派、办理、结案、归档、监督回访、补助发放等工作流程,全程接受社会各界和群众的监督。逐步建立和落实了重大疑难案件集体讨论制度、旁听庭审制度、法律援助监督员制度和法律援助质量档案制度,以“七个一”工作法(一案一见面、一案一告知、一案一讨论、一案一回访、一案一卷宗、一案一补贴、一案一归档)推动法律援助工作实现“五个转变”,即:工作目标由应援尽援向应援优援转变;工作动力由受指派被动办案向自愿办案转变;办案主体由以社会律师办案为主体力量向社会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法援律师并重转变;受理审查由形式审查为主向形式审查和实体审查并重转变;监督管理由事后监督为主向过程控制、流程监督、事后监督转变。
(四)加强宣传引导,扩大援助影响。
认真贯彻落实《法律援助条例》和《*县省法律援助条例》,将法律援助宣传教育列入“八五”普法规划,制作法律援助专题宣传栏,结合法律进企业、进社县、进乡村等“法律七进”活动,让法律援助深入田间地头。充分利用报纸、版报、电台、电子屏、电视、网络等媒介,将法律援助的基本内容、受案范围、受理条件、申请程序、联系方式等公之于众。安排专职律师8小时值班,耐心解答群众有关法律方面的咨询,*县便民服务中心24小时受理市民的法律需求,提升法律援助工作在全县乃至全市人民群众中的知晓率、影响力和覆盖面,让“法律有情、援助无忧”的理念深入人心。二、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一是法律援助专业人员力量不足。*县法律援助中心现有事业编制*人,未配备专职法律援助律师,现有人员结构难以满足法律援助案件逐年增加条件下的案件指派、指导监督、案件质量检查的实际需要。二是法律援助整体合力尚未形成。
各相关部门之间虽普遍建立了协调机制,但还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缺乏有效的合作、协调、配合,法律援助的整体合力发挥不够。三是基层站点作用发挥不充分。
法律援助基层工作站点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均由兼职人员承担具体工作任务,工作人员业务能力跟不上实际需要,影响到基层站点功能发挥。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提高重视程度。继续把法律援助工作列入当前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为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不断增加法律援助专项经费和人员配备。(二)强化监督管理。
充分发挥司法行政部门对法律援助工作的监督管理职责,不断强化对法律援助机构和各类参与法律援助的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监督督促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自觉履行法律援助义务。三)密切协作配合。不断健全完善民事诉讼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的衔接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刑事法律援助中的配合机制,加强公、检、法、司等政法部门间的协作。
第四篇:法律援助工作站总结
《法律援助工作站总结》简介:
一、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法律援助的社会影响法律援助是一项新的法律制度,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为了使全镇广
《法律援助工作站总结》正文开始>>
一、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法律援助的社会影响法律援助是一项新的法律制度,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为了使全镇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了解法律援助工作,我们从广泛性、生动性、长效性三个方面着眼,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突出宣传重点,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一是开展了法律援助宣传周活动。在宣传周活动中,先后在全镇各村、社区巡回宣传法律援助知识以及国务院颁布的《法律援助条例》、《四川省法律援助条例》、《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解答了有关经济纠纷、土地承包、婚姻家庭、损害赔偿、职工合法权益、军人军属维权等方面的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受理援助案件。法律援助宣传周活动的开展,使全镇广大公民更深入地了解法律援助制度,掌握法律援助知识,增强了维权意识,扩大了社会影响,拓展了扶贫、济弱、助残法律援助渠道。通过法律援助宣传周活动的开展,使法律援助这项系统工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更加密切了与各法律援助分部及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二是利用法律进村、社区、广场等活动形式通过展板展出、发放宣传资料、宣传法律援助案例等广泛宣传法律援助有关知识,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健全工作机构,构建法律援助工作主体网络
法律援助是政府为民服务的“民心工程”,是司法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希望工程”,健全法律援助机构,才能使这项社会系统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真正维护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律援助志愿者对法律援助的宣传,畅通了法律援助信息,使全镇的弱势群体能够及时得到法律援助。
三、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法律援助工作机制
按照“高起点、规范化、稳步推进”的工作目标,我们建立健全法律援助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规范法律援助工作运行机制。一是严格按《县法律援助实施办法》、《律师承办法律援助案件指派规则》、《县人民法院、县司法局关于法律援助诉讼案件有关问题的规定》受理承办法律援助案件,严把案件审查关。二是在办案过程中实现了法律援助工作“四统一”,即:由法律援助中心统一援助案件标准、统一受理法律援助案件、统一指派法律服务人员办理援助案件、统一监督检查援助案件质量,使全镇法律援助工作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三是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目标考核制,把法律援助案件数量、工作质量、服务态度列入法律服务人员的目标考核内容,落实奖惩措施,促进和推动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
四、拓展援助渠道,打造司法行政窗口形象
法律援助是司法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希望工程”,为切实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镇法律援助中心职能作用,不断拓展全镇法律援助新领域,密切同工青妇、人武部、残联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援助案件的拓展不仅为全镇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使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明显提高,而且树立了司法行政部门为民办实事的良好形象,既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体现了法律的公平公正,更加突出了法律援助工作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进行案件回访,努力提高法律援助办案质量
为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颁布的《法律援助条http://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第五篇:法律援助工作站总结
一、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法律援助的社会影响法律援助是一项新的法律制度,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为了使全镇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了解法律援助工作,我们从广泛性、生动性、长效性三个方面着眼,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突出宣传重点,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一是开展了法律援助宣传周活动。在宣传周活动中,先后在全镇各村、社区巡回宣传法律援助知识以及国务院颁布的《法律援助条例》、《四川省法律援助条例》、《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解答了有关经济纠纷、土地承包、婚姻家庭、损害赔偿、职工合法权益、军人军属维权等方面的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受理援助案件。法律援助宣传周活动的开展,使全镇广大公民更深入地了解法律援助制度,掌握法律援助知识,增强了维权意识,扩大了社会影响,拓展了扶贫、济弱、助残法律援助渠道。通过法律援助宣传周活动的开展,使法律援助这项系统工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更加密切了与各法律援助分部及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二是利用法律进村、社区、广场等活动形式通过展板展出、发放宣传资料、宣传法律援助案例等广泛宣传法律援助有关知识,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健全工作机构,构建法律援助工作主体网络法律援助是政府为民服务的民心工程,是司法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希望工程,健全法律援助机构,才能使这项社会系统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真正维护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律援助志愿者对法律援助的宣传,畅通了法律援助信息,使全镇的弱势群体能够及时得到法律援助。
三、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法律援助工作机制按照高起点、规范化、稳步推进的工作目标,我们建立健全法律援助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规范法律援助工作运行机制。一是严格按《县法律援助实施办法》、《律师承办法律援助案件指派规则》、《县人民法院、县司法局关于法律援助诉讼案件有关问题的规定》受理承办法律援助案件,严把案件审查关。二是在办案过程中实现了法律援助工作四统一,即:由法律援助中心统一援助案件标准、统一受理法律援助案件、统一指派法律服务人员办理援助案件、统一监督检查援助案件质量,使全镇法律援助工作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三是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目标考核制,把法律援助案件数量、工作质量、服务态度列入法律服务人员的目标考核内容,落实奖惩措施,促进和推动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
四、拓展援助渠道,打造司法行政窗口形象法律援助是司法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希望工程,为切实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镇法律援助中心职能作用,不断拓展全镇法律援助新领域,密切同工青妇、人武部、残联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援助案件的拓展不仅为全镇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使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明显提高,而且树立了司法行政部门为民办实事的良好形象,既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体现了法律的公平公正,更加突出了法律援助工作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进行案件回访,努力提高法律援助办案质量 为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颁布的《法律援助条例》,积极宣传建立法律援助体系对于实施司法公正、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意义,扩大法律援助的社会影响,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办案质量,我们对去年承办的件民事案件进行逐个上门回访。通过回访,一是征求了受援人对承办案件的意见;二是对国务院颁布的《法律援助条例》进行了广泛宣传,使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法律援助工作;三是使受援人更加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四是促进了法律服务人员服务质量的提高,促进了作风转变,增强了诚信为民的服务观念,把法律援助作为为全镇弱势群体排忧解难的一项具体行动。
六、法律援助站存在问题
1、供需矛盾突出。首先是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成立较晚,工作运行机制还未完全到位,而且工作站人员有限,产生可较大的供需矛盾,一些群众到县城申请法律援助不仅花费大,而且耽误时间,影响生产,有的怕麻烦而放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次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经费紧缺,而对宣传、日常办公等运转经费却不能完全取得乡镇财政投入,工作站人员缺乏法律援助积极性,无法保证农村法律援助工作开展;另外,对各级法律援助人员培训机制未跟上,如乡镇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对法律援助工作不了解,无法履行职责,极大制约了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
2、农村法律援助工作满意率不高。主要体现为:①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农民外出务工者较多,对于这一部分人群的法律知识宣传,现有的宣传方式还不能覆盖,从而导致一部分农民对法律援助工作不了解,甚至有的农民不知道有法律援助这项工作,法律援助触角未完全伸及至农村;②法律援助部门办事效率不能让农民满意,由于乡镇法律援助站法律援助人员严重不足,供求矛盾突出,一方面是大量需要法律援助的社会弱势群体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另一方面是现有的法律援助工作者不堪重负。最终使受援人的合法利益没有真正得到维护,败坏了法律援助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③法律援助机构未延伸到自然村,农村人口居住分布较散,而社会弱势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分布杂边远的山区农村,他们的合法权益更需要保护但由于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资金、人员等各方面的原因援助工作站无法了解交通闭塞自然村的法律援助信息,不能为群众提供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务。
3、农民工维权存在法律制度方面盲点。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仲裁前置程序及一裁二审的法律程序过于冗长,导致农民工维权之路过于漫长,如果是工伤案件,程序多,需对工伤认定书提起行政诉讼,才能重新开展劳动仲裁,而且劳动仲裁与法院诉讼依据法律不同,如诉讼阶段不处理仲裁费分担问题,导致农民工在仲裁阶段预交仲裁费无法退回,仲裁阶段所交证据与诉讼制度无关,必须重新提交证据,否则可能证据不足败诉。这些制度无疑造成农民工维权之路坎坷与无助。
七、加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对策建议通过总结分析,我们认为我镇的农村法律援助正处于起步阶段,呈现整装待发的态势,我们应当加快建设农村法律援助体系建设,健全机构组织队伍,规范化操作,努力推进农村法律援助工作。一是提高对农村法律援助工作重要性认识。二是加大法律援助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维权意识。三是进一步加大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和法律援助队伍建设。四是完善协作机制,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五是进一步完善我镇法律援助经费保障,确保我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更好服务于农村法律援助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