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办法.

时间:2019-05-12 16:18: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办法.》。

第一篇: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办法.

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适应国家和我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繁荣我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下称社科研究),保证社科研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下称高校社科计划)的编制,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理论联系实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条

高校社科计划是我省科学研究和教育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项事业的发展规律,为党和政府进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加强应用研究的同时,要重视基础研究,加快发展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综合研究,推动我省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升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第四条

高校社科计划贯彻科学、公正、公开的原则,采取多形式立项,多渠道融资;实行省教育厅和学校两级管理。

第二章 项目申报

第五条

高校社科计划每年申报一次,实行限额申报,由省教育厅科研处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往年度计划完成情况核定申报指 标;申报时间一般在每年的第一季度。

第六条

高校社科计划从资助形式上分为经费资助项目和自筹经费项目。非省直属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只能申报自筹经费项目。

第七条

申报项目应具备的条件

1、项目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鼓励深入实际、深入调查,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回答新问题的探索性课题。

2、项目研究方向正确,内容充实,论证充分,拟突破的难点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科学、可行。

3、具有学科结构和梯队合理的项目组,科研工作基础扎实。

4、项目申请经费实事求是,预算合理。

5、项目近期可望取得预期成果或阶段性成果,研究周期一般不超过三年。

6、学校管理组织健全,具备必要的科研条件和资金自筹(匹配)能力。

7、自筹经费项目应提供本学校或外单位出资证明。

8、教学研究项目和已列入有关部门科研计划的项目或其中的子课题不得申报。

第八条

申请者应具备的条件

1、项目申请者必须是高校的在岗教学、科研人员,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年龄在55岁以下。

2、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学风,并具有独立开展和组织科研工作的能力与精力。

3、项目申请者(即项目负责人)协调参加研究工作人员组成课题组并担任组长,必须担负实质性的研究工作,是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真正组织者和指导者。

4、承担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尚未完成者不得申请新项目。第九条

高校社科计划以学校为单位统一申报,不受理个人或其他形式的申报。

第十条

申请者要认真填写《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申请书》。

第十一条

申请者所在学校应按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初审,对《申请书》内容的真实性、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经费预算的合理性、基本科研条件能否保证和预期目标能否实现等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由学校社科管理部门汇总后将《申请书》一式2份和《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申报一览表》1份及其电子版材料报送省教育厅科研处。

第三章 项目审批

第十二条

省教育厅科研处依据本办法第五条、第七条、第八条、第十一条之规定对申报项目进行资格审查。

第十三条

审查通过的项目按所属学科领域进行分组并组织专家评审。

第十四条

评审专家按照《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指标体系》对每个申报项目进行量化赋分。

第十五条

省教育厅会商省财政厅,根据专家评审结果和财政支 持情况确定年度资助比例,并联合发文下达社科计划。

第四章 项目管理

第十六条 高校社科计划管理实行年度检查制度。检查内容包括:

1、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是否按计划投入了研究力量;

2、学校是否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研究经费是否到位,开支是否合理,管理是否规范;

4、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第十七条

年度检查采取不定期实地检查和定期填报年度检查报告书的方式进行。项目负责人每年末填写项目本年度进展情况报告书,学校社科研究管理部门审核签署意见后,于次年1月报省教育厅科研处。

第十八条

项目实施中不得擅自更改项目负责人或研究内容或延长研究时限或终止计划,确因不可抗拒原因需要更改或终止的,学校应及时提交更改或撤项申请报告,并附项目实施小结,报经省教育厅批准。

第十九条

对严重失职等主观原因造成项目失败的项目负责人,3年内不得申报高校科研计划;所在学校要有处理意见并写出检查。

第二十条

高校社科计划研究经费,来源于省财政补助、社会支持和学校自筹。省财政补助经费在确定计划时一次核定,分年度拨款,原则上实行无偿使用,其不足部分,学校应适当予以补足。

第二十一条

项目研究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其支出与管理要严格 执行《山东省高校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鲁财教[2008]16号文)的规定。

第五章 成果管理

第二十二条

高校社科计划项目完成后,应及时作出工作总结,由项目负责人填写《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结题报告书》,经学校社科研究管理部门审查同意后,连同成果材料一式3份报请省教育厅结题。

1、所获理论性成果应随时写出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正式发表2篇以上。

2、尚未正式出版的成果(书稿)和研究报告等应用性成果,由学校组织同行专家评审验收。可采取会议评审或通讯评审的方式,参加评审的专家不得少于5人,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五分之三。

3、正式出版著作名称应与原计划项目保持基本一致。

4、必须有项目负责人作为第一署名者所产生的成果。

5、资助项目的成果评审验收,确需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进行鉴定的,应由学校提出申请。

第二十三条

成果出版发表时须注明“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字样,无标注成果不予作为项目结题材料。

第二十四条

课题组和学校社科研究管理部门应积极做好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应用单位对成果的反馈意见,要及时报省教育厅科研处。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解释权和修改权属山东省教育厅。2001年发《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二篇: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结题要求

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结题要求

一、高校社科计划项目完成后,应及时作出工作总结,由项目负责人填写《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结题报告书》,经学校社科研究管理部门审查同意后,连同成果材料一式3份报请省教育厅结题。

1、所获理论性成果应随时写出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正式发表2篇以上。

2、尚未正式出版的成果(书稿)和研究报告等应用性成果,由学校组织同行专家评审验收。可采取会议评审或通讯评审的方式,参加评审的专家不得少于5人,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五分之三。

3、正式出版著作名称应与原计划项目保持基本一致。

4、必须有项目负责人作为第一署名者所产生的成果。

5、资助项目的成果评审验收,确需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进行鉴定的,应由学校提出申请。

二、成果出版发表时须注明“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字样,无标注成果不予作为项目结题材料。

第三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改革和完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规范和加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管理,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旨在以管理创新推进学术创新,提高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水平,引导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调发展,多出优秀人才、多出优秀成果。

第三条 项目管理贯彻“科学、公正、高效”的原则,实行分级管理、日常管理以学校为主的体制;注重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引入公平竞争机制,择优立项;树立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提高工作效率,节约管理成本。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管理。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五条 教育部负责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下简称社科研究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制定和发布社科研究中长期规划和课题指南,并负责组织实施;

2.制定项目管理办法及相关的实施细则;

3.组织项目的申报、评审、立项资助、中期检查及成果验收;

4.管理项目经费;

5.指导项目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应用工作。

第六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负责组织所属高校的教育部社科研究项目申报、中期检查和成果验收等工作。

第七条 全国各高等学校负责组织本校教育部社科研究项目的管理,主要职责是:

1.依据教育部的项目管理办法,制定和完善本校项目管理的实施细则等有关规章制度,并负责实施过程管理;

2.组织本校教育部社科研究项目的申报,协助教育部做好项目评审、中期检查以及项目成果鉴定验收和结项等工作;

3.做好本校项目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应用,及时将有价值的成果报送教育部和其他有关部门;

4.为项目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尽可能的支持和方便,帮助本校项目承担人员解决项目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三章项目申报

第八条 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包括:

1.重大项目:①重大攻关项目,以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及人文社科基础学科领域的重大问题为重点;②基地重大项目,指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2.一般项目:①规划项目,含规划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青年基金

项目,经费由教育部资助;②专项任务项目,指从校外实际应用部门获得经费资助的自筹经费项目。

第九条 教育部社科研究项目的申报条件是:

1.申请者必须是高校的在编教师或研究人员,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独立开展及组织科研工作的能力和精力,能作为项目的实际主持者并担负实质性的研究工作。

2.选题理论联系实际,重点研究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基础研究能在理论创新上有所突破,并有利于学科建设;应用研究在解决现实问题方面能有独到见解,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3.课题研究采取联合攻关的科研组织形式。应组成课题组申报,由申请人担任课题负责人。应用性、对策性研究课题,提倡并鼓励吸收实际工作部门的人员参加课题组;根据课题需要可吸纳国外专家学者加入课题组。对于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跨系统组织优势科研力量进行研究的课题组优先予以资助。

4.所在学校承诺为项目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

第十条 教育部社科研究项目,地方院校以省区市教育厅(教委)为单位,有关部门(单位)所属高校以教育司(局)为单位,教育部直属高校以学校为单位,集中申报,不受理个人申报。

第四章项目评审

第十一条 教育部负责对申报课题进行资格审查,将资格审查合格者提交专家进行评审。项目评审的主要标准是:

1.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并富有创新性。优先资助列入规划目标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的重大课题,鼓励深入实际、深入调查,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回答新问题的理论探索课题。

2.课题研究方向正确,内容充实,论证充分,拟突破的重点难点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科学、可行。

3.课题申请人及课题组成员对该课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即有一定数量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一定的资料准备。

4.课题申请人有完成研究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时间和条件。

5.申请经费及经费预算安排比较合理。

第十二条 项目评审贯彻公平竞争、择优资助的原则,由教育部聘请专家进行评审。

1.实行同行评审制度。教育部建立社科研究项目评审专家库,从专家库随机遴选评审专家;必须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熟悉被评项目领域学科专业领域。

2.实行评审回避制度。每个申报项目的评审专家由5人以上的单数组成,评审专家应分别来自不同的单位(不含申报者所在学校),且不得是申报项目的课题组成员。允许项目申请人提出需要回避的评审专家,但不得超过二人。第十三条 项目评审采取通讯评审或会议评审的方式。通讯评审实行网上匿名评审,按评分高低确定拟立项名单。会议评审应在评审专家进行充分讨论评议的基础上,进行无记名差额投票,获三分之二以上多数票通过的申报项目方能立项。第十四条 教育部对专家评审通过的项目进行复核后,正式批准下达立项通知并公布评审结果。

第五章项目经费

第十五条 教育部社科研究项目根据经费来源分为教育部资助项目和自筹经费项目。教育部资助项目包括重大攻关项目、基地重大项目、规划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自筹经费项目主要指从校外有关部门获得经费资助的专项任务项目。鼓励项目负责人所在学校或其它部门提供配套经费,配套经费除有特别规定者外,由学校参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十六条 教育部资助项目,资助经费实行“一次核定,分期拨款”的办法,由教育部分期下拨项目承担人所在学校。第一次拨款与立项通知同时下达;后续拨款视项目研究的进展情况确定。

第十七条 项目经费专款专用,由项目负责人(申请人)统一支配,不得用于与研究无关的开支。项目经费开支范围包括:

1.图书资料费:指收集资料过程中购买图书、翻拍、翻译资料的费用以及复印、誊录、制图等费用;

2.调研费:指为完成项目研究工作而进行的国内调研活动开支的差旅费,其标准参照国家财政有关规定执行;

3.文具费:指研究所需的纸、笔等各种文具用品;

4.小型仪器设备费:指个人计算机(含消耗材料)、收集资料所需的数码相机、扫描仪等;

5.通讯费:指电话费、机时费、网络使用费等;

6.印刷费:包括调研问卷材料、调研报告和不宜公开出版的研究成果的印刷费用,以及供评审、鉴定结项用的研究成果的印刷费用;

7.小型会议费:包括为完成项目必须举行的成果评审鉴定、专题研讨等小型会议费用;

8.人力资源费:包括专家咨询费、鉴定评审费,以及科研辅助人员的劳务支出等;

9.其它:项目研究过程中必须开支的其它经费。

第十八条 项目经费的日常使用,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依据本办法的规定进行监督检查,并在国家财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为项目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便利条件;年终由学校财务部门按编制决算报告,上报教育部。各高校可从项目经费中提取不超过5%的管理费,用作学校科研、财务管理部门的日常管理经费。

第十九条 因故撤销的项目,除停止拨款以外,项目所在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部门视情节追回已拨经费的全部或剩余部分,留在本校用于自选课题立项。

第六章项目中期管理

第二十条 教育部社科研究项目均需进行中期检查,主要检查项目是否按计划开展,研究进度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阶段性研究成果等。

第二十一条 项目中期检查由教育部统一布置。中期检查的结果,作为后续拨款的依据,并予以公布。对于无故不接受中期检查或中期检查不合格者,停拨后续经费。

第二十二条 项目批准后不得擅自更改课题名称和项目负责人,确有必要进行变更时要履行报批手续。在不违背原申报内容的前提下,如需对课题研究范

围和重点进行调整,应由所在学校审查批准并报教育部备案;涉及转换学科和研究领域的项目,以及变更项目管理单位或更改项目负责人,须经所在学校审查同意并报教育部批准。

第二十三条 教育部社科研究项目自批准之日起,研究周期一般为3年;应用对策性项目一般应在2年内完成。因故不能如期完成者,应提出延期或撤项申请。

第二十四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和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由于项目负责人因工作变动、健康等原因导致未能正常开展研究工作的项目,以及遇有项目负责人亡故、出国不归等不可逆转的情况,应主动向教育部报告并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第七章项目结项和成果验收

第二十五条 教育部社科研究项目在中期检查通过后,按原定计划圆满完成了研究任务,符合结项条件者可申请进行成果鉴定和结项,并履行必要的结项手续。

第二十六条 重大项目的最终成果一律先鉴定后出版。鉴定工作由教育部统一组织,以通讯鉴定或会议鉴定的方式进行;通过鉴定后须按教育部提供的带统一标识的封面和规格出版。

第二十七条 最终项目成果出版或发表时,须在显著位置注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全称)字样。否则不予结项。

第二十八条 教育部在确认项目完成后,拨付项目批准经费的其余部分,并将结项情况予以公布。

第二十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各高等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支持和资助项目优秀成果的出版;积极做好项目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的宣传、推广应用工作。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研究报告、咨询报告、调研报告,在提交有关部门的同时须报送教育部。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由教育部负责解释并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原1996年印发的《国家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四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推进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加强和改进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简称教育部社科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研究质量,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教育部社科项目管理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研究,鼓励对策研究,支持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注重成果转化,大力提高科研质量和创新能力。

第三条 教育部社科项目管理贯彻“科学、公正、高效”的原则。规范管理,择优立项;集中征集选题,集中申报,集中评审,集中公布结果;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扶持青年社科研究工作者和边远、民族地区高等学校有特色的社科研究。

第四条 教育部社科项目实行分级管理。教育部负责制订社科研究中长期规划和课题指南;制订项目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组织项目申报和评审立项;布置项目中期检查及验收结项;负责重大项目的成果鉴定等工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负责组织所属高等学校的项目申报、中期检查、成果验收推广等工作。各高等学校负责制订本校项目管理细则并进行日常管理;组织项目申报、跟踪检查和成果验收;负责项目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应用等工作。

第二章 项目类别与项目申报

第五条 教育部社科项目是教育部面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设立的各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总称。主要包括:

1.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指以课题组为依托,以解决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领域重大问题为研究内容的项目。选题由教育部向全国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实际应用部门征集,面向全国高等学校招标。

2.基地重大项目。指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设立的、围绕基地学术发展方向进行研究的重大项目。选题由重点研究基地根据基地中长期规划确定,并经基地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报教育部统一组织招投标。

3.一般项目。①规划项目,含规划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经费由教育部资助;②专项任务项目,经费由申请者从校外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自筹。选题由申请人根据教育部社科研究中长期规划和个人前期研究积累自行设计。鼓励申请人从实际应用部门征得选题并获得经费资助。

第六条 设立教育部社科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后期资助项目指面向基础理论研究设立的,已完成大部分研究工作并有阶段性研究成果,预期能产生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项目。后期资助项目实施办法另行制定。

第七条 教育部社科项目申报工作由教育部统一布置。一般在每年第一季度征集并确定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基地重大项目(合称重大项目)选题;第二季度发布各类项目的申报通知或招标公告,集中受理申报材料。

第八条 各高等学校根据统筹规划、分层设计、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原则,有针对性地组织申报。

1.申请人必须是高等学校的在编在岗教师,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独立开展及组织科研工作的能力,身体健康,能作为项目实际主持者并担负实质性研究工作。

2.申请人每次只能申报一个项目。重大项目、规划基金项目和博士点基金项目申请者须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青年基金项目申请者应具有博士学位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年龄不超过35周岁;专项任务项目申请者须获得校外实际应用部门的经费资助,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3.原则上应组成课题组申报。应用对策性研究课题,提倡吸收实际工作部门人员参加课题组。鼓励根据实际需要吸纳境外专家学者加入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对于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跨系统组织优势科研力量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的课题组予以优先资助。4.申请人所在学校积极支持,承诺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

5.已承担国家级或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尚未结项者,不得申报教育部各类项目;已承担国家级或教育部一般项目尚未结项者,不得申报教育部一般项目;已获得立项的课题或其中的子课题,不得重复申报。

第三章 项目评审与立项

第九条 教育部对申报材料进行资格审查,视不同情况分别组织通讯评审或会议评审。1.通讯评审实行匿名评审。评审专家对申报课题进行独立评审,提出是否立项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2.会议评审公开进行。专家评审组在经过充分评议后,进行无记名差额投票,获三分之二以上多数票通过的申报课题方能立项。

对于涉及国家机密或需要紧急决策的国家特殊目标的课题,由教育部另行规定评审立项程序。

第十条 项目评审贯彻公平竞争、择优资助的原则。项目评审的基本标准是:

1.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鼓励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鼓励理论联系实际、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回答新问题的理论探索课题。2.课题具有学术前沿性,预期能产生具有创新性和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鼓励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有针对性的应用研究课题,鼓励新兴边缘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课题。

3.课题研究方向正确,内容充实,论证充分,拟突破的重点难点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科学、可行。

4.课题申请人及课题组成员对申报课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有相关研究成果和资料准备;有完成研究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时间和条件。5.申请经费及经费预算安排比较合理。

第十一条 建立和完善各项评审制度,严格评审纪律。

1.实行同行评审制度。不断更新项目评审专家库,通讯评审专家从专家库随机抽取;评审专家必须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熟悉被评项目所在学科专业领域。

2.实行评审回避制度。评审专家组由5人以上的单数组成,应分别来自不同的单位(不含申报者所在学校),且不得是被评项目的课题组成员。

3.建立专家信誉保证制度。评审专家必须廉洁自律,评审期间不与课题申请人私下接触,不接受申请人任何宴请或礼物,不泄露与评审有关的情况。项目评审结束后,教育部对评审情况进行评估,建立专家信誉度档案。

第十二条 教育部在正式下达立项通知的同时,公布项目立项情况。在有关网站设立专栏,为批准立项者提供专家评审意见的查询服务;对竞标落选的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投标人反馈未获立项的信息。

第四章 项目过程管理

第十三条 教育部社科项目实行项目合同制管理和项目责任人负责制。

1.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在正式批准前,教育部与中标人和依托学校签订项目合同和研究任务书,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基地重大项目、一般项目经批准立项后,申请人填报的项目申请评审书即为双方的项目合同。项目合同是进行项目管理的依据,有关各方应严格履行合同规定。

2.项目申请人即项目责任人,一个项目只能确立一个项目责任人。项目责任人依照合同规定,在批准的计划任务和预算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负责项目总体研究计划的实施,推动课题组成员间的协作研究。

第十四条 为保证研究质量,教育部社科项目实行中期检查制度。

1.中期检查由教育部统一布置。一般在每年第二季度下发项目中期检查通知;中期检查的结果,作为后续拨款的依据。

2.中期检查内容主要包括:项目是否按计划开展;研究进度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阶段性研究成果等。原则上至少须有1篇项目责任人作为第一署名人正式发表的论文,并标明“教育部社科研究基金××项目”字样,否则中检不予通过。

3.教育部在每年第四季度公布中期检查结果。对于没有进行实质性研究的项目、无故不接受中期检查或中期检查不合格的项目,进行通报批评并停拨后续经费。

第十五条 教育部社科项目经批准后不得随意更改研究计划,确需变更时要履行报批手续,项目依托学校在审查变更申请时应严格把关。

1.项目自批准之日起,研究周期一般为3年,特殊情况可申请延期1~2年,但须经依托学校同意并报教育部批准备案。

2.变更项目责任人或依托学校,须经原项目责任人和依托学校提出申请,报教育部批准。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做撤项处理:

1.项目实施情况表明,责任人不具备按原计划完成研究任务的条件和能力; 2.未经批准擅自变更责任人或研究课题;

3.在规定的项目周期内未能如期完成研究任务者。

凡被撤销的项目,由依托学校追回已拨经费或其剩余部分,用于本校自选课题立项;项目责任人3年内不得申报项目。

第十七条 教育部社科项目应严格遵守下列各项保密规定: 1.涉及保密内容的项目,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2.项目研究活动中所使用的未公布数据、内部文件资料仅限于课题内部使用,不得公开。

3.项目研究活动中有关涉密和敏感问题的专项调查、学术会议和其它学术活动必须经主管部门审批。4.涉及保密内容的研究成果要注意保管,使用去向要登记备案;报送有关部门要通过机要渠道。涉密信息不得上网,不得通过互联网传送。第五章 项目经费与使用

第十八条 教育部社科研究项目根据经费来源分为教育部资助项目和自筹经费项目。教育部资助项目包括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基地重大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和规划基金项目;自筹经费项目主要指从校外有关部门获得经费资助的专项任务项目。鼓励项目依托学校或其它部门提供项目配套经费。

第十九条 项目经费实行“一次核定,分期拨款”的办法。由教育部资助的项目经费分期下拨项目依托学校,第一次拨款与立项通知同时下达,后续拨款视项目研究的进展情况确定。未通过中期检查的项目,不予拨付二期经费;未通过验收结项的项目,不予拨付剩余经费。

第二十条 项目经费专款专用,不得用于与项目研究无关的开支。项目责任人按项目合同所列的各项经费支出范围,在依托学校财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支配和使用项目经费;依托学校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截留、挤占和挪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

1.图书资料费:指购买图书、翻拍、翻译资料以及打印、复印、誊录、制图等费用。2.数据采集费:指围绕项目研究而开展数据跟踪采集、案例分析等所需的费用。

3.调研差旅费:指为完成项目研究而进行的国内调研活动、参加相关学术会议的交通费、食宿费、通讯费及其它费用。确需赴国外境外调研者,须经依托学校审核同意并报教育部备案。

4.设备购置和使用费:指购买和使用收集资料、采集分析数据所需器材的费用。设备使用费包括资料录入费、资料查询费、上网费和软件费等。

5.会议费:指围绕项目研究举行的项目开题、专题研讨、成果鉴定等小型会议费用。6.咨询费:指为开展项目研究而进行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专家咨询等支出的费用。

7.劳务费:指直接参与项目研究的研究生助研津贴,以及非课题组成员、科研辅助人员的劳务支出等。

8.印刷费:指打印、誊写调查问卷材料、调研报告和研究成果的费用。

9.管理费:指项目依托学校提取的用于管理项目的费用。一般项目的管理费每项不超过2000元,重大重点项目每项不超过3000元。严禁超额提取和重复提取。10.其它:与项目研究直接相关的其它支出。

第二十一条 教育部资助的项目经费一律纳入依托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参与项目经费的日常管理。

1.项目责任人要合理编制项目经费预算,严格执行项目合同的经费预算方案,保证将项目经费用于科研本身。项目结题后要及时办理结账手续。

2.依托学校对项目经费开支行使监督权,做到手续完备、账目清楚、内容真实、核算准确、监督措施有力,确保项目经费的合理、有效使用。年终由依托学校财务部门按编制项目经费决算报告,上报教育部。

3.用项目经费购置的图书、设备等属于国有资产,其使用权和经营权一般归项目依托学校,其中固定资产必须纳入依托学校的固定资产账户进行核算与管理。资产处置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六章 项目验收与成果转化

第二十二条 教育部社科项目完成后,均需进行验收和结项,履行必要的结项手续。1.一般项目最终成果鉴定工作由依托学校组织,鉴定专家主要由校外同行专家组成;成果鉴定合格者方可申请结项,并提交由鉴定专家签名的鉴定证明材料报教育部备案。

2.重大项目最终成果鉴定工作由教育部组织,项目责任人可选择通讯鉴定或会议鉴定方式进行。通过鉴定后,须按教育部提供的带统一标识的封面和规格出版。

3.申请结项须填写《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终结报告书》,提供最终成果鉴定证明及成果原件、成果摘要报告(含电子版),经依托学校和申报单位审核同意后,在每年第二季度由申报单位汇总后集中向教育部报送。

4.教育部对通过验收、确认可以结项者,颁发结项证明或鉴定证明,拨付项目经费的其余部分,并将验收结项情况予以公布。

第二十三条 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成果评价体系,注重成果质量,注重实际价值。

1.最终成果形式可以是论文、专著、咨询报告、软件、数据库、专利等;除学术成果本身外,项目责任人及课题组成员结合项目研究进行的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学术报告、咨询服务及其实际效果和社会影响等,一并纳入验收范围综合考虑。

2.项目验收的主要内容是:项目责任人按项目合同和任务计划书完成了研究任务;最终成果与立项时批准的“最终成果形式”相符,不存在署名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争议;经费开支合理合法。最终成果须在显著位置标明“教育部社科研究××基金项目”字样,否则验收时不予承认。咨询报告类成果须有采纳单位的证明材料,并详细注明采纳内容和实际价值。

3.项目验收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一般项目中的优秀项目由依托学校推荐报送,教育部对学校推荐的优秀成果进行复审。教育部每年对一般项目组织抽查。重大项目由鉴定专家在打分和投票基础上确定成果等级。

第二十四条 建立项目成果奖惩制度。对成果验收为优秀的项目,予以通报表扬并作为项目责任人下次申请项目的重要参考;对成果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一律做撤项处理,项目责任人3年内不得申报教育部社科项目。

第二十五条 强化成果转化意识,拓展成果转化渠道,充分发挥教育部社科项目成果的社会效益。

1.各类项目结项时,须同时报送3~5千字的成果摘要报告,简述本课题学术价值、创新内容、社会影响等情况,经依托学校审核后报教育部。教育部除择优选报有关部门外,还可向有关媒体推荐刊登,或结集出版。

2.鼓励项目成果向课程、教材、教学转化,为培养优秀人才服务;向决策咨询转化,为政府和企业科学决策服务;向社会转化,为提高全民族人文素质服务;向文化产品转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服务。

3.项目责任人应注意收集本课题的引用、转载、采用、获奖或进入教材、产生效益的情况,由依托学校择优上报教育部。对那些通过一个项目形成一个创新领域、一支创新团队、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要认真总结和推广其成功经验。

4.建立教育部社科项目成果库和学术精品库。所有验收合格并正式出版、发表的项目成果转入成果库集中保存、展阅。对其中优秀的作品以“学术精品”的形式统一出版和展示。成果库分设实物展示库和电子文本库,面向高等学校和社会开放。

5.申报单位和各高等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支持和资助项目优秀成果的出版,积极做好项目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应用工作。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研究报告、咨询报告、调研报告,在提交有关部门的同时须报送教育部。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的一般性规则,各类项目可根据需要据此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并构成本办法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1996年印发的《国家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五篇: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管理办法

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管理办法

(鲁教科字〔2009〕3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以下简称高校科技项目)的管理,提高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培育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提升我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高校科技项目是我省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支持我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和科技人员从事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第三条高校科技项目分为资助经费项目和自筹经费项目,每年集中申报一次,研究期限一般为2至3年。资助经费来源于省财政设立的山东省高校科研专项经费,用于资助省直属高校中青年教师和科技人员申报的项目。

第四条山东省教育厅科研处是高校科技项目的管理机构,负责项目的受理、评审、立项、检查、结题验收等工作。

第二章申报

第五条高校科技项目采取限额方式申报。

第六条申报条件

(一)选题学术思想新颖,符合我省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或较大的应用前景。

(二)项目负责人必须是我省高校在岗的教师和科技人员,学风端正,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须具 1

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一般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年龄不超过45周岁,重点支持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

(三)课题组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主要成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申请项目的研究,所在单位能提供相应的研究条件。

(四)项目负责人无主持在研的高校科研项目。

(五)申报自筹经费项目时,须提供出资证明。非省直属高校教师和科技人员只能申报自筹经费项目。

(六)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依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申请的项目,提倡跨学科、跨院校、跨部门联合申报,发挥群体优势,联合攻关,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

第七条申报程序

(一)省教育厅每年4月底前下发本高校科技项目申报通知,确定各高校项目申报限额、条件、程序和有关要求等。

(二)各高校根据省教育厅申报文件确定的限额及要求,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组织校内申报,并对申报项目进行初审,在对初审结果校内公示(不少于7天)后,确定申报的项目。

(三)申请人应如实填报《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申请书》,项目组成员均应在申请书上签字,不得代签。

(四)项目负责人所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对本校申报的项目进行形式审查;所在高校学术委员会应对申请项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等进行全面审查,择优推荐。有合作单位的,应在申请书上签署合作意见并加盖公章。申请项目的内容应真实,并无对他人科研成果知

识产权的侵权问题及其纠纷,申请人及其所在单位承诺对此承担责任。

第三章评审与立项

第八条高校科技项目评审与立项遵循“依靠专家、发扬民主、公正合理、择优支持”的原则。项目的评审过程分为形式审查、专家评审和审批立项三个阶段。

第九条形式审查由省教育厅科研处负责,对审查不合格的项目不予评审;专家评审采取通讯评议和会议评审相结合的办法。

第十条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对专家评审通过的资助经费项目及经费额度进行联合审批立项,并下文公布。自筹经费项目由省教育厅审批立项并下文公布。

第四章实施与管理

第十一条项目批准立项1个月之内,签订《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合同书》(简称《合同书》)。资助经费项目《合同书》由项目负责人及所在单位与省教育厅科研处签订,并作为拨款和结题验收的依据;自筹经费项目《合同书》委托学校与项目负责人签订,报省教育厅科研处备案。逾期不报,且又不在规定期限内说明理由的或项目负责人提出无法落实《合同书》确定的条款,作自动放弃处理,则撤销该项目。

第十二条 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填写《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进展报告》,重点反映研究项目的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经费使用情况和下工作计划等。进展报告应于每年1月底前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统一报省教育厅科研处,其中,资助经费项目的进展报告将作为下一拨款的重要依据。

第十三条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对研究人员发生变动、研究内容上有重大调整以及须延期、中止的项目应及时以书面形式报省教育厅审批。其中,延期项目延长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一年。

第十四条省教育厅科研处将根据项目实施情况适时进行抽查。

第五章经费管理

第十五条高校科技项目经费主要由山东省高校科研专项经费资助和承担单位自筹等构成,同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第十六条高校科技项目资助经费按照一次核定、分拨款的办法下达,其支出的范围及管理按照省财政厅、省教育厅联合下发的《山东省高校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鲁财教[2008]16号)执行。

第十七条因故撤销或中止的项目,除停止拨款以外,视情况收回已拨经费的全部或剩余部分;对违反相关规定或有弄虚作假行为的,一经发现并核实后,将撤销对项目的资助,直至收回已拨全部经费。

第六章结题验收

第十八条高校科技项目应在合同结束后6个月内进行结题验收。一般情况下,基础研究类项目提交结题报告,应用研究类项目采取会议验收或通讯验收。

第十九条采用结题报告结题时,需填写《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结题报告书》,并附带相关研究成果的证明材料。

第二十条采用验收方式结题时,专家组应包含技术、财务、管理三个领域的专家,会议验收一般不少于7人,通讯验收一般不少于5人。课

题组应提交验收申请和《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验收报告书》,附带相关研究成果的证明材料。需要进行成果鉴定时,可与验收工作同时进行,但需提交成果鉴定材料。

第二十一条研究成果包括:论文(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或被SCI、EI、ISTP收录)、专著、软件、数据库、模型、专利等。项目成果均应标注“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A Project of Shandong Province Higher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和项目编号,未标注的不得作为结题验收材料。

第二十二条项目结题验收以《合同书》为基本依据,对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经费使用的合理性等进行审核,提出结题验收意见。

第二十三条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通过结题验收:

(一)未完成《合同书》的主要目标任务;

(二)提供的结题验收材料不真实、不完整;

(三)擅自修改《合同书》规定的研究目标、内容;

(四)超过《合同书》规定期限6个月以上,且未报省教育厅审批;

(五)经费使用不符合有关规定;

(六)实施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但未能解决或作出说明,或研究过程及结果等存在纠纷尚未解决的。

未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要进行整改完善,并在6个月内再次提出结题验收申请。

第二十四条未通过结题验收或无正当理由中止研究的项目负责人,3年之内不能申报高校科技项目;对不认真履行项目组织和管理职能,违反相关规定,甚至弄虚作假,项目结题验收通过率低的高校,省教育厅将视情况减少其项目申报限额,直至暂停受理其项目申请;对项目管理规范,结题验收通过率高的高校,将适当增加其项目申报限额。

第二十五条对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若科学意义较大,应用前景较好,需在该研究领域继续深入研究的,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所在学校推荐,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评审后,视情况给予连续资助。

第二十六条高校科技项目研究成果及其形成的知识产权的归属参照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制定的《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国办发[2002]30号)执行。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山东省教育厅负责解释。2001年印发的《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下载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发〔2004〕3号)和《中共安徽省委关于贯......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结合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推进我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

    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及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繁荣发展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以下简称社科研究),改革......

    关于做好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关于做好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一般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二级学院、各单位: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申报工作开始启动。现将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 (试行)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年6月22日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 一、总 则 (一)为规范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 教社科〔2009〕1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奖励高等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鼓励积极探索,勇于创......

    关于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

    关于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申报工作的通知作者:周甲子发布时间:2012-12-17 15:48:24来源网址:各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发〔2004〕16......

    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

    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类、二类课题指南一、一类课题1.“六个为什么”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2.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研......